《湛江師范學院學報》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積極貫乇黨的“雙百”和“兩為”方針,及時反映學院和國內外學術前沿研究成果,近年來開設的“康德美學研究”、“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與文論筆談”等專欄專題,反餉強烈,深受專家學者好評,為繁榮學術研究,推動學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作出貢獻。曾用刊名:湛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湛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現(xiàn)已更名為《嶺南師范學院學報》。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古典文學研究、康德美學研究、國際政治研究、農村問題研究、文藝學美學研究、歷史哲學研究、湛江地方文化與經濟研究、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
地址: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qū)寸金路29號,郵編:524048。
1.文章標題:一般不超過300個漢字以內,必要時可以加副標題,最好并譯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名稱(一、二級單位)、所在城市(不是省會的城市前必須加省名)、郵編,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稱寫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語,100-200字為宜。
4.關鍵詞:3-5個,以分號相隔。
5.正文標題:內容應簡潔、明了,層次不宜過多,層次序號為一、(一)、1、(1),層次少時可依次選序號。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過1萬字,用A4紙打印,正文用5號宋體。
7.數字用法:執(zhí)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guī)定》,凡公元紀年、年代、年、月、日、時刻、各種記數與計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數字;夏歷、清代及其以前紀年、星期幾、數字作為語素構成的定型詞、詞組、慣用語、縮略語、臨近兩數字并列連用的概略語等用漢字數字。
8.圖表:文中盡量少用圖表,必須使用時,應簡潔、明了,少占篇幅,圖表均采用黑色線條,分別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號,應有簡明表題(表上)、圖題(圖下),表中數字應注明資料來源。
9.注釋:是對文章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說明,其序號為①②③……,注釋文字與標點應與正文一致,注釋置于文尾,參考文獻之前。
10.參考文獻:是對引文作者、作品、出處、版本等情況的說明,文中用序號標出,詳細引文情況按順序排列文尾。以單字母方式標識以下各種參考文獻類型:普通圖書[M],會議論文[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匯編[G],檔案[B],古籍[O],參考工具[K]。
11.基金資助:獲得國家基金資助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文章請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及編號,按項目證明文字材料標示清楚.
12.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現(xiàn)供職單位全稱及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13.其他:請勿一稿兩投,并請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等待審查。審查通過編輯部會通知您一般雜志社審核時間是1-3個月:如果要是到我中心給你論文代發(fā)請詳細看。
也談明清時期大陸移民渡臺的原因與類型
明清時期湘鄂贛交界山區(qū)的社會變遷
清前期廣東綠營兵生存狀況之考察——以硇洲營為中心
論清朝前期海外貿易政策的"非閉關性"
司各特:歐洲現(xiàn)實主義文學流派的創(chuàng)始者
易卜生《玩偶之家》在中國的四種讀法
"文皆是從道中流出"--試論朱熹的文學道本體論
原始思維與中國象征藝術
經濟的轉型與文藝價值觀的位移
上海故事中的空間與懷舊--王安憶和程乃珊上海故事之比較
試析隋朝以前的誄文與哀文
黃遵憲與太平天國
論孫中山的外交思想和舉措
"十八星旗不代表十八行省"質疑
資助課題 | 涉及文獻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271104) | 11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項目(2009JJD750006) | 8 |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011781) | 7 |
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DIA030167) | 7 |
湛江師范學院科學研究基金(L0304) | 6 |
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fā)展專項資金([2012]140) | 6 |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5011730) | 5 |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06029035) | 5 |
國家級星火計劃(2011GA780057) | 5 |
廣東省科技計劃工業(yè)攻關項目(Z002A2070402) | 5 |
資助項目 | 涉及文獻 |
湛江師范學院科學研究基金 | 98 |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 76 |
湛江師范學院??蒲泻徒谈捻椖?/span> | 7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62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45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 | 45 |
湛江市科技攻關計劃項目 | 22 |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 | 19 |
博士科研啟動基金 | 16 |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