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訂價:¥480.00/年
《中國農村科技》雜志堅持為“建設現(xiàn)代農業(yè)、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益”服務的辦刊宗旨和堅持“高起點、高質量、高標準、權威性”的辦刊原則,創(chuàng)刊十多年,以其權威性、科學、實用性、通俗性、服務性和獨特風格探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被譽為“農家百科全書”,為“三農”服務指南。
《中國農村科技》雜志資訊、特別報道、封面專題、農科論壇、聚焦、地方交流、人物等。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皂君廟乙7號5層,郵編:100081。
1.文章標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并譯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名稱(一、二級單位)、所在城市(不是省會的城市前必須加省名)、郵編,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稱寫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語,應是一篇能客觀反映文章核心觀點和創(chuàng)新觀點的表意明確、實在的小短文,切忌寫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為宜。
4.關鍵詞:3-5個,以分號相隔,選擇與文章核心內容相關的具有獨立性的實在詞。
5.正文標題:內容應簡潔、明了,層次不宜過多,層次序號為一、(一)、1、(1),層次少時可依次選序號。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過1萬字,正文用小4號宋體,通欄排版。
7.數(shù)字用法:執(zhí)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shù)字用法的規(guī)定》,凡公元紀年、年代、年、月、日、時刻、各種記數(shù)與計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數(shù)字;夏歷、清代及其以前紀年、星期幾、數(shù)字作為語素構成的定型詞、詞組、慣用語、縮略語、臨近兩數(shù)字并列連用的概略語等用漢字數(shù)字。
8.圖表:文中盡量少用圖表,必須使用時,應簡潔、明了,少占篇幅,圖表均采用黑色線條,分別用阿拉伯數(shù)字順序編號,應有簡明表題(表上)、圖題(圖下),表中數(shù)據(jù)應注明資料來源。
9.注釋:注釋主要包括釋義性注釋和引文注釋,集中列于文末參考文獻之前。釋義性注釋是對論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引文注釋包括各種不宜列入文后參考文獻的引文和個別文后參考文獻的節(jié)略形式,其序號為①②③……。
10.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作者撰寫論著時所引用的已公開發(fā)表的文獻書目,是對引文作者、作品、出處、版本等情況的說明,文中用序號標出,詳細引文情況按順序排列文尾。以單字母方式標識以下各種參考文獻類型:普通圖書[M],會議論文[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匯編[G],檔案[B],古籍[O],參考工具[K],其他未說明文獻〔Z〕。格式與示例如下:
(1)圖書類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其他題名信息(任選)[文獻類型標識].其他責任者(任選).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2)期刊文章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建議外文刊名后加ISSN號),年,卷(期):起止頁碼.
(3)報紙文章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4)古籍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O].其他責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歷紀年)及刊物機構(版本).收藏機構.
(5)析出文獻格式:[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原文獻主要責任者(任選).原文獻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起止頁碼.
(6)電子文獻格式: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載體類型標識].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fā)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7)文獻重復引用標記: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獻被多次引用時,在文后參考文獻中只出現(xiàn)一次,其中不注頁碼;而在正文中標注首次引用的文獻序號,并在序號的角標外著錄引文頁碼。
11.基金項目:獲得國家基金資助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文章請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及編號,按項目證明文字材料標示清楚。
12.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現(xiàn)供職單位全稱及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13.來稿請注明作者電話、E-mail,收刊人及詳細地址、郵編。
14.其他:請勿一稿兩發(fā),并請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花生、番茄、甘藍高產高效栽培新模式
袋栽平菇交叉壘墻出菇好
脫毒苗及脫病毒技術
防治灰霉病有新法
走出生物農藥施用的盲區(qū)
蒜蛆的發(fā)生與綜合防治
走在服務京郊“三農”的前沿——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yè)綜合發(fā)展研究所發(fā)展紀實
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提升研究所發(fā)展實力——訪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yè)綜合發(fā)展研究所所長周連第
立足調查研究推動北京都市型現(xiàn)代農業(yè)健康發(fā)展
林果資源開發(fā)鎖定特色樹種
為首都溝域經濟發(fā)展描繪藍圖
三大循環(huán)模式使北京山區(qū)農業(yè)“轉”起來
“北京板栗”探尋
科技特派員制度中校企對接模式的分析與評價
我國農村合作組織的歷史變遷
張星敏和他的“魯比”葡萄
高粱:邊際土地的拓荒者
資助課題 | 涉及文獻 |
福建省科技計劃重點項目(2009N1005) | 1 |
福建省科技計劃重點項目(無) | 1 |
安徽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2020503050) | 1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2007AA01Z325) | 1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1BAD20B07) | 1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1BAD21801)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無) | 1 |
公益性行業(yè)(農業(yè))科研專項(200903022) | 1 |
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項目(2013DFA31830) | 1 |
海南省熱帶作物信息技術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rdzwkfjj003) | 1 |
資助項目 | 涉及文獻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 4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 | 3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3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3 |
福建省科技計劃重點項目 | 2 |
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 | 2 |
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 | 2 |
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基金 | 1 |
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 | 1 |
“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農村領域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