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課堂導入,即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教學。它雖然很簡短,不過三到七分鐘,卻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世界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會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課堂導入就好比是打開課堂的一座大門,優(yōu)秀的教師能充分發(fā)揮這扇門的作用,吸引學生主動推開大門進入門內來探究里面的知識世界,甚至帶活整個課堂世界。語文課由于其文化性、綜合性的特點,就更需要課堂導入了。 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特別關注教學內容的設計,而對于導語覺得無足輕重,似乎不太在意。其實,導語并不像某些老師所認為的那樣無關緊要,導語的好壞關系著整個教學的成敗。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粋€好的導語就像一塊磁鐵,一下子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來,使其迅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而不太好的導語只能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很難讓學生進入到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兩者相差甚遠,因此,導語的設計異常重要。那么,如何設計導語才能使其新穎別致、引人入勝?具體方法如下:
一、用精彩的描述
通過精彩的描述,創(chuàng)設出美好的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自然進入文本。如講述梁衡的《夏感》一課時,我選擇了一段這樣的課堂導語:夏季是熱情奔放、激情飛揚的季節(jié),火辣辣的太陽賦予了它火一般的激情,蓬勃生長的萬物賦予了它生命的活力。如果說夏是一條小溪,它流淌的是收獲的喜悅,它流淌的是播種的希望;如果說夏是一首歌謠,它吟唱的是童年游戲的歡樂,它吟唱的是青春搏擊的精彩。夏天到處是誘人的風景,到處是蓬勃的生命,到處是忙碌的人們。讓我們踏著夏的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與作者梁衡一起來一次夏天的“旅行”吧!
這段導語很具有夏天的代表性,很具有美感,學生聽完之后似乎都接受了一次夏的洗禮,并且很想再在課文中“洗”一個夏天的“澡”。
二、講述故事,激發(fā)興趣
故事因其情節(jié)性強、易于吸引人的注意而深受學生的喜愛,把與文章相關的故事作為導語,定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在教學《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時,上課之前,先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強盜,為了共同的利益,進入了一個富貴的書香門地的家中去搶劫。由于他們事先勾結了那個大戶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間,將能帶走的東西洗劫一空,不能帶走的全被毀壞了。頃刻間,昔日富麗堂皇的景象在瞬間化為一片烏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斷瓦殘垣。這個家庭的許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幾百口人都被殺了,可是唯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存活了下來。他長大后,被告知了家中當年的慘況,于是,他發(fā)憤圖強,終于有一天,他打敗了那兩個強盜,奪回了本該屬于他們家應有的尊嚴與地位。我們現(xiàn)在只知道,那兩個強盜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請問:親愛的你能猜出來,那個嬰兒是誰?那幾個可惡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個受難的家庭又是什么?
學生一聽就來了興趣,而且這則故事與文章主旨相同,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三、用逸聞趣事來導入
初中的學生還是一個喜歡聽故事的年齡,語文老師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點,在導入課文時,講述一個與課文內容相聯(lián)系的故事,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濃厚興趣。
在引導學生學習《論語〈十則〉》的時候,我開篇就給學生講述了宋代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接下來順勢提問“為什么趙普敢夸下???,說只要用半部論語就能夠幫助宋太宗治理好天下呢?論語真有這么大的力量嗎?我們一起來看看?!?/p>
講完之后我發(fā)現(xiàn),雖然這一課是文言文,但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氣氛非常高。
四、創(chuàng)設情境,引人入勝
教學的總體設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堂課首先要考慮學生,“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學設計要“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要仔細研究教學的對象,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來進行教學設計。比如《斑羚飛渡》,這篇課文體現(xiàn)了時代的特點,具有現(xiàn)代意識,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的:在上課之初,老師想為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螞蟻家族不得不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遷徙。面對熊熊燃燒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螞蟻迅速地結成一個球體,為了那一線生的希望,它們沖向了火海。伴隨著一陣噼噼啪啪的聲響,最外層的螞蟻被火吞噬了、燒焦了,然而,這蘊含著生命的球體仍向前滾動著,噼啪聲越來越響,螞蟻團越來越小,最后滾出火海的螞蟻只剩下了一小團…… 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螞蟻的故事。稍作停頓,教師的敘述繼續(xù):的確,在生與死的抉擇中,有誰不渴望生呢?可是,這群螞蟻卻生得艱難、死得輝煌。今天,我們同樣要聆聽一個悲壯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動人的故事。文章關注動物世界,也就是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本身,這個導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動物保護意識,適應初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五、舉一反三,溫故知新
教育心理學認為:經常運用已有知識是使舊知識得到鞏固和保持,進而獲得新知識的有效方法。比較、對照新舊知識,可體現(xiàn)課文與課文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起到以舊拓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新舊知識的對比可多向鉤連,從文體比較,用同題比較,在類比中求異。如講《理想》,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xiàn)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瑢W們,這里的‘?!傅氖鞘裁茨??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边@樣,學生既復習了舊知識,又領會了新知識。這樣的導入簡潔流暢,能讓學生夯實基礎,穩(wěn)扎穩(wěn)打。
?目。如tennis,badminton,relay race,wresting,shooting,diving,gymnastics,track and field等。這種單詞練習可以用競賽的方式進行,誰想到的單詞多,誰就是勝者。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進行一詞多配、一句多譯、一句多型及對課文與對話進行改寫等練習,組織討論和辯論會,使他們暢所欲言,在交流中萌發(fā)出自己的獨特思想,從不同的角度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啟迪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反思性教學 教學實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要擺脫“傳道授業(yè)解惑”這一傳統(tǒng)的角色定位,充分發(fā)揮教學藝術,展現(xiàn)教學魅力,應對靈動而富于變化的課堂,實現(xiàn)自身的專業(yè)化成長,離不開對自身教學行為的懷疑、批判與反思。韓愈在《進學解》中指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庇纱丝梢?,教師要將教與研融于一體,通過反思促進對自身教學行為的調整和改進,從而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那么,語文教師如何進行反思性教學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些認識與體會。
一、反思性教學的再認識
1.什么是反思性教學。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教完一節(jié)課后,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問題設計等進行回顧,以筆記的形式將教學得失記錄下來,以便總結經驗、改進不足,也就是教學后記。有人認為,這就是教學反思,其實這是對教學反思狹隘、膚淺的認識。教學反思,亦稱“反思性教學”,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借助于行動研究,探索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批判地考察教學行為的表現(xiàn),通過觀察、回顧、診斷、監(jiān)測等方式,或予以肯定,加以支持,或予以否定,加以修正。反思性教學將研究教師的“學會教學”與學生的“學會學習”有機統(tǒng)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合理性。
2.反思性教學的意義。首先,有利于語文學科課程建設。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和開發(fā)者,通過反思自己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教什么”、“怎么教”和“為什么教”的問題,建構語文課程與社會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從而靈活設計教學內容,使語文教學成為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活動。其次,是語文課改的需求。以講為主、滿堂灌、機械訓練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阻礙了語文課改的推進。反思性教學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融入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反思性教學通過不斷回顧,反復審視,實踐——理論——實踐,不斷地檢驗、修正,從而減少教學的盲目性。最后,有利于語文教師的自我發(fā)展。反思性教學能使教師從陳舊的教學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孜孜不倦地鉆研教材,虛心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持之以恒地反省自己,改變自己,解剖自己,不斷批判,不斷超越,從而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
二、如何進行反思性教學
1.樹立語文課程觀?!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材應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語文教材選取的文章文質兼美,如人教版七年級的《童趣》、《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山的那邊》等文章具有文化和時代氣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樹立語文素養(yǎng)觀。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談及“語文素質”,無非指“聽說讀寫”。在新的課程標準下的語文素養(yǎng)包括知識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與情感素養(yǎng),顯然割裂情感的“聽說讀寫”是不全面的,語文教師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3.樹立語文教學觀。語文教學要改變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陳舊觀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勤于動手,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搜集處理、分析解決問題、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
4.溝通與合作。在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溝通與合作已成為人們的必備技能。因此語文教師要營造有利于學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引導學生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學會欣賞學生,樂于傾聽學生的心聲,為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實踐證明,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展的深入溝通交流能夠及時捕捉學生在學習中的各種信息,并從中搜集與教學相關的有價值信息,優(yōu)化與調整語文教學活動。
5.反思教學設計。首先,教師要精心預設。傳統(tǒng)教學中,部分教師備課只停留在知識層面上,對教材作簡單梳理,并依此決定教法、確定重難點。其實,備課是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教師研究教材和學情、確定教學目標、醞釀構思、優(yōu)選教學方法的過程,教師要摒棄“放羊式”的預設,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內涵。其次是不拘泥于預設。課堂需要預設,但預設不是教學的全部。富有活力的課堂是師生互動、合作交流的過程,是思維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瞬間智慧和思維的火花,抓住契機,促進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構造富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最后,要彈性設計。教師要考慮課堂教學中的不確定性,設計大體的框架,為學生留有自主構建知識的空間,為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供條件。
6.反思教學過程。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主動而富有個性地學習。首先,反思學生的參與情況。教師要反思學生的參與度、參與狀態(tài),反思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其次,要反思學生的交流狀態(tài)。教師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教材提出異議,對教師提出質疑,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最后,教師要反思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要了解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投入,是否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fā)展。
7.反思教學評價。教師要樹立“評價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fā)展”的理念,將觀察學生的課堂活動表現(xiàn)以檔案袋的形式記錄下來,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同時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盡可能在多方面獲得充分發(fā)展。教師還要將教學中的反思與經驗梳理、篩選出來,有針對性地調整自身的教學活動,全面提升語文教學成效。
總之,反思性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從教學理念、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全方位進行反思,不僅促進了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聽課時的觀察要更“細”
課堂教學的實施者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教學的組成牽涉很廣:有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的互動、教學情境的營造等要素,每個要素都會影響一堂課的效果,這就要求校長聽評課要做細致的觀察,關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jié)。
1.關注教師教學行為的細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達、問題的提出、對課堂突發(fā)事情的處理、課堂的導入、教學資源的使用等細節(jié)的處理反映了一個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能力和專業(yè)成長狀態(tài),校長聽課的時候能否準確抓住這些細節(jié)所反映出來的信息,對校長在聽課中對教師的教學狀態(tài)的準確把握和分析乃至對發(fā)現(xiàn)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
新學期,一位新語文教師在上《在山的那邊》這一課,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課文文本進行解讀之后,開始引導學生對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分析時,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了講清這個問題,教師設計了一個讓學生思考的問題:
“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要如何越過這些山?”問題提出之后,教師為了啟發(fā)學生思考,又迫不及待地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剛從小學升到初中,在小學的時候你們有沒有哪一科的成績比較不好?”一學生很快就舉手回答:“老師,有!我的英語成績不好?!苯處熅徒又鴨?“英語成績有沒有哪一次考好?”學生答道:“有!”這時,這位教師滿懷期待地接著問:“那次考試考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為那次考試的試卷太簡單了!”學生大聲地回答。全班哄堂大笑。
很顯然,這位教師的第二個問題沒有達到啟發(fā)的效果,反而因為設問的指向不清而引起了回答的偏差,這樣的問題設計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打亂了自己上課的節(jié)奏,這位教師因為這個問題的設計沒有達到自己的預設而不知所措,隨著這個問題草草結束,這節(jié)課不到40分鐘就草草收場。
還有的年輕教師在向學生提問時,往往會因為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比較小,走到這個學生的面前傾聽和對話,并經常伴隨出現(xiàn)這種情況:教師在跟這個被提問的學生對話時,其他學生無所事事,很多學生開始講起與課堂無關的話來,而作為教師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糾正,時間久了這個班級課堂紀律便成了問題,課堂教學有效性就被大大打了折扣。
在這些細節(jié)中,往往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狀態(tài)。校長對教師教學行為真實狀態(tài)的準確把握,為校長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對策提供了依據。
2.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的細節(jié)。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細節(jié),能最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這些細節(jié)包括:互動學習參與與協(xié)作、學習資源的使用、傾聽教師講解和同學發(fā)言的情況以及發(fā)言或回答問題、筆記、實驗操作甚至表情等情況。從這些細節(jié)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情況。
對學生課堂學習細節(jié)的關注有時還能從中發(fā)現(xiàn)學校學生管理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一次,某校長在聽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個遲到的學生在座位上坐下之后,他旁邊的幾個同學開始不安分起來了,但因為看到校長坐在后面聽課,不敢表現(xiàn)得很過分,只是用表情和眼神在做某種交流,這個校長裝作在專心聽課,并用眼睛的余光注意著這些學生的舉動。這些學生看到校長在專心聽課,沒注意他們,便偷偷地將零錢傳遞過來給這個遲到的學生。下課之后,校長馬上通知政教處、年段長和班主任過來,將這個遲到的學生和那些傳遞零錢的學生分開進行詢問,一查下去,才知道這個遲到的學生是所謂的“段霸”,這個學生早在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向同學收“保護費”……校長在聽課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關注和處理,及早發(fā)現(xiàn)了學生管理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消除了隱患。
對聽課發(fā)現(xiàn)的問題的思考要更“全”
校長聽完某一種類型的課或某一種群體教師的課之后,要與上課教師、或者相關人員(備課組長、教研組長)一起評課、議課,在評議之后分析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之道,這個過程中要求校長思考的角度要多一些,要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想得多一些;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想得多一些;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想得多一些。
我過去曾經在一所普通中學任教,該校每年都會舉行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大賽活動。通過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大賽這樣的活動方式,促使教師研究教學、探討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討如何深入實施新課程,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平臺。在這類活動中,校長對學校課堂教學的情況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也發(fā)現(xiàn)了其中存在的問題,例如,有的教師講解過多,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被調動起來、學習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xiàn);有的教師重視自己課前教學設計的完成,忽略了課堂生成問題所帶來的教學增長點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校長在全校創(chuàng)新大賽的點評會上,引導教師做了以下兩點思考:第一,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機會表現(xiàn)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等。他向教師們解釋:要求學生表現(xiàn),不是讓他們放棄傾聽、觀察和思考,而是強調必須經過“表現(xiàn)”這一環(huán)節(jié)――親身經歷、主動體驗而不是簡單傳遞、被動接受,知識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財富。學生的表現(xiàn)可以充分體現(xiàn)猜測、協(xié)商、對話、交流、質疑乃至爭辯、反思、探究、調研、實踐等一系列活動過程,也可以充分體現(xiàn)分工協(xié)作、取長補短、公開交流、彼此分享的學習特點。要讓學生有表現(xiàn)的機會,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心理期待、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滿足的學習條件和氛圍。第二,重視和處理好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碑敗耙馔狻背霈F(xiàn)時,教師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簡單化處理,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敏銳地捕捉學生“誤點”的價值,抓住教育時機,巧妙引導,將教學活動引向深入。教學因意外的細節(jié)捕捉而精彩,因真實而成為不可替代的一段師生生命發(fā)展的“流程”。
校長在聽課的基礎上,對問題的深入思考,統(tǒng)一了教師們對新課程的認識,解決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領了學校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
對聽評課的意義的認識要更“深”
對校長聽評課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如果僅僅停留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上是遠遠不夠的,而應該把校長的聽評課提升到引領學校課程文化甚至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高度上來。
校長要把課程領導融入自己的聽評課這個行動中。在聽評課中善于把自己的課程理念、學校課程改革的愿景、方案和推進策略等在聽評課的過程中,通過與教師的交流、研討和實踐的過程中引領教師實施新課程,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教師的課程執(zhí)行力。在聽評課中,尋找建設學校課程管理團隊的課程管理力,組織好教學、指導好教學、管理好教學。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特別是高中課改全面實施以后,不少校長在聽評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抱怨課時量不夠,教學進度完不成等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有愈演愈烈之勢,有的教師為此向校長建議減少其他技能課課時,停上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課程;利用周末和節(jié)假日補課等。這種做法明顯是違背國家課程計劃的,不利于學校課程文化的健康發(fā)展的。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這些校長還是通過聽評課發(fā)現(xiàn):教師們受以前舊教學大綱的影響,加上對高考的擔心,把一些現(xiàn)在“課程標準”不要求的或者是降低要求的知識點,都補充進來或者私自提高了教學要求,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了課堂效率,直接表現(xiàn)為教學時數(shù)不夠。解決好這個問題,不僅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是為了學校課程文化的健康發(fā)展。
為此,不少學校決定以學習、制作和使用《課標解讀細目分析表》為抓手,引導和促進教師認真鉆研各學科課程標準,深刻領會課改的精神實質,準確把握課改的要求。要求骨干教師通過鉆研各學科課程標準制作《課標解讀細目分析表》,并把《課標解讀細目分析表》用于指導教學工作、命題工作和分析評價工作。這些做法有效地扭轉了教師們對課程實施理解的偏差,樹立了教師們的“課標”意識,促進學校課程文化的健康發(fā)展。
一、 聚合――以詞構句,以句構群
第一學段的學生剛接觸寫話,教師應指導他們從寫好一句話開始。句子由一個個鮮活的詞語構成,為了降低寫話的難度,在進行寫話練習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積累一些詞語,由詞構句,聚合能量。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中的“參觀動物園猴山”的看圖寫話為例:
第一步:觀察圖片,用好詞語。通過觀察,教師引導:你看到這些猴子在干什么?學生交流后,抓住關鍵動作的詞語:蕩、望、吃……教師繼續(xù)引導:哪些詞語可以把這幾個動作寫得有趣生動?結合學生平時的積累,引出:蕩來蕩去、好奇地、津津有味……
第二步:以詞構句。引導學生討論,猴子是怎樣“蕩來蕩去”的?第一個學生回答:“小猴子在樹上蕩來蕩去。”第二個學生補充:“小猴子用尾巴勾住樹枝,在上面蕩來蕩去。”第三個學生繼續(xù)補充:“小猴子應該是像蕩秋千一樣蕩來蕩去?!庇谑恰笆巵硎幦ァ痹谡n堂上生成的句子是:“小猴子用尾巴勾住樹枝,像蕩秋千一樣,快活地蕩來蕩去?!蓖瑯拥姆绞?,“好奇地”可以生成:“小猴子站在假山上,好奇地望著來猴山參觀的小朋友?!薄敖蚪蛴形丁鄙桑骸靶『镒影察o地坐在假山頂上,津津有味地吃著蘋果。”或是:“調皮的小猴子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蘋果,一邊抓著假山石擺造型。”
第三步:以句構群。教師引導:怎樣才能把這么多小猴子寫清楚?指導學生有條理地說話,可以用上句式“有的……有的……還有的……”,或者“這邊……那邊……”學生最后構成的片段是:“有的小猴子用尾巴勾住樹枝,像蕩秋千一樣快活地蕩來蕩去;有的站在假山上好奇地望著來猴山參觀的小朋友,還有的坐在假山頂上津津有味地吃著蘋果。”
從詞語到句子再到句群,學生仔細觀察圖片、積累詞語,學習練說較為生動的句子。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積累的詞匯的增多,他們會嘗試著從自己的大腦數(shù)據庫中搜索出更生動的詞語,來服務那一個個鮮活的句子,這種“聚合”發(fā)揮的能量是無限的。
二、 擷英――貼近生活,盤活素材
學生有了基本的以詞構句、以句構群的能力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教材中的寫話練習轉向更廣闊生活空間,從生活中捕捉“微寫話”的素材,讓同學們將發(fā)生在身邊的素材及時記錄下來。這也是“微寫話”的優(yōu)勢,它不是長篇大論,不需要占用較多的時間,教師的指導只需要小而精即可。
學校食堂每天都有各種湯,最受歡迎的就是牛肉粉絲湯。下午第一節(jié)語文課,教師引出話題:“今天中午,老師在食堂吃飯時,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學生一下子眼睛亮晶晶地望著老師,期待得知這個奇怪的現(xiàn)象是什么。教師問:“午餐時,你們?yōu)槭裁磁胖L長的隊伍等食堂阿姨分牛肉粉絲湯呢?”同學們便你一言我一語,羅列了以下幾個原因:湯特別鮮美;粉絲又細又長,吃起來很有趣;……教師隨機在黑板上寫下:鮮美、又細又長、有趣……寫完后繼續(xù)引導:說了那么多牛肉粉絲湯的優(yōu)點,如果讓你用上剛才大家說的這些詞語,來為這么好喝的牛肉粉絲湯“做廣告”你能嗎?同學們顯得非常興奮,異口同聲地說:“能!”學生拿起筆,在“微寫話”本子上寫起來,其中有一個同學是這樣寫的:
食堂的牛肉粉絲湯真是太鮮美了!雪白的粉絲又細又長,吸進嘴巴里發(fā)出“輟鋇南焐。我喝完一碗還想再喝,就排在長長的隊伍中,阿姨盛湯的速度太慢了,我等得花兒都謝了。
教師即時評價:這位同學會用“輟閉庋的象聲詞來寫他吃粉絲的有趣,學會用“!”這樣的標點來表達他對牛肉粉絲湯的喜愛,還把大家說的那么多好詞寫進去了,活學活用,多么能干??!
最后,教師選取幾篇“微寫話”作品,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大家一邊讀一邊議論一邊修改,相互取長補短,似乎那鮮美的牛肉粉絲湯再次回到了嘴中。
三、 破點――抓住要害,集中指導
第一學段的學生由于剛接觸寫話,缺乏全局觀念,往往是想到什么便寫下來,完成寫話后,也很少會回過頭仔仔細細地再讀一讀。因此,他們寫話的障礙往往是局部的障礙。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抓住要害,集中指導。以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單元主題是“秋天”。盡管這單元的部分課文都在描寫秋天的美景,可是學生的寫話不盡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幾個障礙:
1. 視角混亂,隨心所欲。學生會在文中一開始寫山野變化,接著寫果園的豐收情景,可果園還沒寫清楚,又跳回山野的變化。
2. 季節(jié)混亂,審題不清。部分學生會在秋天的變化中,摻入像“小草從地里鉆出來了,同學們忙著放風箏”之類不屬于秋天變化的景色。
3. 主次不分,輕重顛倒。有的學生開頭在描寫秋天的變化,筆鋒一轉,轉到秋天過去,冬天來了,然后大篇幅地描寫冬天的景色。
結合這些“病癥”,教師作出如下指導:
1. 學會分類,重點描寫。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所學和生活的觀察,講述關于秋天的變化,把這些變化綜合起來進行分類。主要有山林的變化、田野的變化、果園的變化、校園的變化、小動物和人的反應等。
2. 學會定點,有序介紹。引導學生討論,怎么介紹才能把這么多的變化寫清楚,學生總結出:分成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寫。比如可以由遠及近描寫山林,可以抓住水果的顏色、形狀、滋味描寫果園……一旦學生有序地寫好了其中一個部分,寫話的難點就突破了。
3. 補充拓展,幫助提升。教師補充閱讀小詩《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到/田里莊稼長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飽/高粱漲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秋天到/秋天到/園里果子長得好/枝頭結柿子/架上掛葡萄/黃澄澄的是梨/紅彤彤的是棗。
作為補充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學習小詩,以提升寫話質量。教師提問:詩中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學習的?學生經過朗讀發(fā)現(xiàn):作者寫莊稼和果子都經過仔細觀察,能抓住它們的形態(tài)、顏色寫下來。如此一來,也教會了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
經過這樣分步指導,教給第一學段學生用幾句話寫好景物的方法,讓手足無措的他們可以摸著石頭過河,寫起話來就順暢多了。
四、 類化――凸顯主題,整理歸類
為了讓每次“微寫話”練習都具體且集中地針對不同的寫作主題,教師嘗試著結合單元主題或校園活動,設計寫話練習,不貪多求全,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和句式來服務自己的“微寫話”練習。
比如,教師在布置每次的寫話練習時,可以和學生一起提煉“關鍵詞”來明確寫話的主題。例如,可以整合單元主題和校園活動開展“微寫話”練習,以二年級上冊為例:
有了詞語的鋪墊,教師再將學生所學的句式進行分類,提供可供借鑒運用的方向,以訓練學生有序表達,使寫話言之有“格”。例如:
這樣,做到課文學習、校內外生活與寫話緊密相連,主題、詞語、句式高度整合,形成了結構化的“微寫話”序列。當整個學期下來后,各個主題又可以串聯(lián)成一條寫話發(fā)展的脈絡。
總之,短平快的“微寫話”練習實現(xiàn)了三個重要的轉型:
1. 從指向“結果”轉為指向“過程”。“微寫話”主張在課堂上寫,寫幾句話,重視教給思維的方法,激活個體的寫話思路。
2. 從關注“文”轉向關注“人”。充分關注寫話過程中最為核心的要素――“人”,即兒童,尊重兒童的特質,教學設計符合兒童的特點。面對剛剛接觸寫話的同學,不要求大而全篇幅的“文”,而是從寫好一句話開始,消除了學生對寫話的畏難情緒。
3. 從“教”的本位轉化為“學”的本位。“教”不是霸權,而是一種因學情需要而設,因學情變化而隨時調整的活性的“教”?!拔懺挕笨紤]的是兒童在寫作過程中的需要,在課堂練習中兒童碰到難點,適時討論,及時解決,清除障礙,教給的方法是學習寫話中需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