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狗咬呂洞賓的典故范文

狗咬呂洞賓的典故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狗咬呂洞賓的典故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狗咬呂洞賓的典故范文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習(xí)語;翻譯

英漢兩種語言同屬具有悠久歷史的語言,在歷史的長河中都產(chǎn)生了大量的習(xí)語。由于英漢習(xí)語都具有極強的概括能力,不僅其形象生動,而且寓意深刻,韻味悠遠,為英漢兩國人民所喜聞樂見。

一、英漢習(xí)語的特征

習(xí)語反映出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歷史背景、風(fēng)俗習(xí)慣和心理狀態(tài)。習(xí)語習(xí)慣上是指那些搭配固定的詞組或短語,其包含的意義往往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即習(xí)語語義必須通過詞的固定組合來體現(xiàn)。習(xí)語可以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其在表現(xiàn)形式上具有音節(jié)優(yōu)美,音律協(xié)調(diào),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等特點。

二、英漢文化差異

(一)方面的差異

佛教與道教文化在中華民族的各種社會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漢語中產(chǎn)生了很多與之有關(guān)的習(xí)語,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而在英美,基督教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影響著人們的言行舉止,因而便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了許多與基督教有關(guān)的習(xí)語。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有Go th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二)英漢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

英漢語言中的一些習(xí)語的產(chǎn)生與中英兩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也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在中國,是東風(fēng)為人們送來了春的氣息,而英國由于地處西半球,春天的信息卻是由西風(fēng)送來,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Ode to the west wind)就是一首對春天的贊美之歌。另外由于航海業(yè)和捕魚業(yè)是英國人賴以謀生的重要手段,因此英語中有大量與航海和捕魚有關(guān)的習(xí)語。如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們的話,指“淹過頭部和耳朵”?,F(xiàn)在人們用它表示“沒頂?shù)兀钌畹?,完全地”。如:It is evident that the major is 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 with her.(顯而易見,少佐一片癡心戀著她。)

(三)英漢社會習(xí)俗的差異

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里有著不同的文化象征。狗在漢語中歷來就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guān)的習(xí)語大都含有貶義,如“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狼心狗肺”“狗漢奸”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看作是人類的朋友。有關(guān)狗的習(xí)語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如:He is a luckv dog(他是個幸運兒)“to dog one’s steps”(跟某人走),等等。

三、文化差異對英漢習(xí)語翻譯的影響

由于英語和漢語的習(xí)語來源于不同的歷史地理文化背景,習(xí)語的翻譯就有了一定困難。由于習(xí)語在理解上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因而我們在翻譯習(xí)語時,要盡量考慮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盡量正確表達原文的信息,使讀者在閱讀譯文時能獲得與閱讀原文時的理解和享受。下面是比較常用的幾種翻譯的方法。

(一)直譯法

盡管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在社會人文和地理方面存在著許多的不同,但是他們所從事的生產(chǎn)活動和文化活動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因此語言中也會有許多相同的表達方式。直譯法是指在譯文中盡量保留原習(xí)語的民族特色、語言風(fēng)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由于習(xí)語是歷經(jīng)許多代人在對事理的不斷雕琢中形成的,有些習(xí)語的比喻部分非常生動形象,喻義部分是比喻的合乎事理的邏輯推理結(jié)果。如果在翻譯的時候采用直譯法,就可以既傳達原語的內(nèi)容,又保留原語的形象,使譯語的讀者能夠更好地閱讀和欣賞。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鳥);To 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澆油);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類聚人以群分);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意譯法

由于中英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有些習(xí)語在翻譯的時候無法找到對等的文字進行翻譯,就需要在譯入語言中找到可以將原文的事物翻譯成譯語讀者所熟悉的另一種譯文形象來表達原來語言中的意義。例如:漢語中的“膽小如鼠”在漢譯英中就需要翻譯成“as timid as a rabbit”再如,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譯成英文。直譯是這樣的: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很明顯直譯是在講個故事,但是卻無法體現(xiàn)成語要表達的因禍得福的意思。因而應(yīng)該使用意譯法來翻譯: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

(三)加注法

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些習(xí)語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或富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或地域特色。在翻譯的時候有時為了加強習(xí)語文化信息的傳遞,需要對原習(xí)語的典故、文化背景進行注釋,這種方法被稱作意譯加注法。如“The team met its Waterloo in the final”該球隊在決賽中慘遭失?。╓aterloo滑鐵盧為比利時的一個地名,1815年拿破侖的軍隊在此慘遭失?。┻@樣處理比較恰當(dāng),原文中的引申意義和文化含義都顯示出來,切合原文語境和風(fēng)格,頗為恰當(dāng)可取。顯而易見,意譯加注法對于翻譯具有獨特文化含義的習(xí)語時是必不可少的。

第2篇:狗咬呂洞賓的典故范文

    [論文摘要]成語作為英漢語言的精華,帶有濃厚的歷史和民族文化積淀,它的產(chǎn)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色,成語翻譯歷來是翻譯的難點。文章從英漢文化差異的視角,闡述文化差異對英漢成語翻譯的影響,探討如何靈活運用英漢成語翻譯策略,以盡可能在譯文可讀性和保留原語文化間尋求最佳平衡點。

    一、引言

    成語是習(xí)語(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種,是人們在長期實踐和使用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結(jié)晶。成語一般來自于古代經(jīng)典、著名著作、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進行英漢成語互譯,要處理語言和文化的矛盾,不僅要譯出原語成語的形象、喻義、修辭,也要譯出其文化含義。如成語“守株待兔”,是中國的一個古代故事,若譯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會令人大惑不解。若譯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雖然其意表達出來了,但成語的文化特征已是蕩然無存,因而也不可取。可見, 處理英漢成語互譯的關(guān)鍵是運用文化差異的視角。

    二、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如果說語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那么作為語言的核心和精華的成語更是文化的結(jié)晶,集中的體現(xiàn)了各自文化的差異。英語和漢語作為兩門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現(xiàn)的是兩種完全迥異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義是來自英國人類文化學(xué)家泰勒,他下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fù)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風(fēng)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xí)慣??梢?文化是一個很復(fù)雜的系統(tǒng)。通過比較,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地理環(huán)境、風(fēng)俗習(xí)慣、宗教信仰和歷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環(huán)境文化

    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影響。中國屬于典型的大陸環(huán)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nóng)耕氣氛比較濃厚的國家,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顯得至關(guān)重要,漢語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和土地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關(guān)的成語。如“揮金如土” “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島狹小范圍的限制,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為了生存發(fā)展,航海業(yè)和漁業(yè)十分發(fā)達,英語中有很多關(guān)于船和水的成語,如plains ailing(一帆風(fēng)順)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等等。

    (二)風(fēng)俗習(xí)慣文化

    風(fēng)俗習(xí)慣的差異是文化差異的一個主要方面,在成語當(dāng)中有較多的反映,特別是在動物形象上。龍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兩種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象征著吉利,漢語中與龍有關(guān)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是一種長著翅膀,能夠從口中噴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惡的代表,a dragon就常被用來形容飛揚跋扈、令人討厭的人。

    (三)宗教信仰文化

    與宗教信仰有關(guān)的成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成語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佛教關(guān)的成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們心中,God具有無上的法力。英語成語中有許多與God相關(guān)的成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人們詛咒一個人常說God damn you ,危險過后常說God bless you。

    (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指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歷史典故。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漢語的典故成語多出自《四書》、《五經(jīng)》或神話傳說,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等。英語的典故成語多來自《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 hell,a Pandora’s box等。

    三、英漢成語的翻譯策略

    一些翻譯理論家,如蘭博(Lam Bert)和雷恩(Robins)認為:與其把翻譯視為一種雙語之間的轉(zhuǎn)換活動,不如把翻譯看成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由此可見文化必須納入到英漢成語翻譯的研究范圍,王佐良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人們?nèi)f,他必須掌握兩種語言,確實如此:但是,不了解語言當(dāng)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

    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成語翻譯更應(yīng)遵循這個原則。奈達說:“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魯迅先生講過:“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dāng)然為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fēng)姿?!本统烧Z翻譯而言,就是能直譯的就直譯,不能直譯的就意譯,盡可能在譯文可讀性和保留原語文化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確保在最大程度上將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現(xiàn)給譯文讀者,達到“文化傳真”的目標(biāo)。實踐當(dāng)中,英漢成語翻譯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譯法

    直譯法,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協(xié)定);Wall have ears(隔墻有耳);竭澤而漁(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前人栽樹,后人乘涼(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under whose tr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直譯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豐富譯語的詞匯,使讀者體驗到一種新鮮感。

    (二)直譯加注法

    有些成語,其歷史典故文化比較濃厚,直譯之外,還需加必要的注釋。如a Don Juan 唐磺。 意為風(fēng)流浪子。Don Juan是英國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個勇敢、風(fēng)流的騎士?,F(xiàn)在,他經(jīng)常被用來指代具有這些品質(zhì)的年輕人。這類成語如果不加解釋地直譯出來,譯文讀者一般很難理解其寓意。再如,漢語成語“班門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如在譯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釋語,只譯Lu Ban,恐怕大部分英國讀者不知道Lu Ban 為何許人,自然對這一成語的理解會產(chǎn)生疑惑。

    (三)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dāng)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直譯加注釋過長,會破壞成語的簡潔性和可讀性時,就用意譯法,靈活傳達原意。如英語成語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親同手足), 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漢語成語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況下在英語中難以用直譯法體現(xiàn),也常采用意譯法,雖難以保全成語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卻能簡潔地反映出成語的喻意。如事實勝于雄辯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背黑鍋hold the bag,漢語口語中“背黑鍋”的說法意指某人干了壞事而責(zé)任卻落在未干壞事的人身上。英語中把這種情況說成“捧著布袋子”(hold the 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講hold the bag既可能是同犯錯誤的人,也可能是沒有牽連的人。

    (四)直譯加意譯法

    應(yīng)注意到,直譯和意譯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在很多情況下,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譯文暢達,英漢成語可部分直譯,部分意譯。如成語“東施效顰”,如意譯成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英文讀者會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許人而無法理解其含義。若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譯“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語中有這樣一句成語“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這句成語后面,譯者會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對應(yīng)了漢語成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五)回譯法

第3篇:狗咬呂洞賓的典故范文

關(guān)鍵詞: 動物 漢英成語 文化差異

一、 引言

成語(idiom)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歷史經(jīng)驗和對世界認知的高度概括。成語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結(jié)構(gòu)凝練,含義雋永;朗朗上口,過目難忘;微言大義,回味悠長。成語是文化的積淀、語言的精華(楊鐵梁語)[1]。成語的結(jié)構(gòu)相對固定,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因而,各民族的語言中都有豐富多彩、趣妙橫生的成語精華。

人類和其他動物都是地球的主人。從歷史角度來看,人類發(fā)展史也是人與動物關(guān)系發(fā)展史,人類養(yǎng)育了動物,而動物也養(yǎng)育了人類,互相依存,和諧相處。人類在與動物的長期共處中,經(jīng)過觀察和實踐,對動物有了直觀的認知并由此產(chǎn)生大量的、與人類對動物認知有關(guān)的成語。有趣的是,世界各地的人對某些動物的認知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本文擬在對比英漢兩種語言中人們對動物認知相關(guān)的成語,探討其中的內(nèi)涵和異同。

二、與動物有關(guān)的漢英成語

動物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漢英成語中與動物有關(guān)的詞語非常之多。潘紅在其《英漢國俗詞語例話》[2]中列舉甚為詳盡,本文主要以此為藍本進行探討。

1.對同一動物有相同認知的漢英成語

(1)lion/lioness與獅子;tiger/tigress與虎。

在冷兵器時代,在一對一的情況下,人類絕對不是這些兇猛的大型貓科動物的對手,因此,自古以來人類對這些生性兇猛的肉食動物懷有敬畏之心。

英語成語有:as brave as a lion(勇猛如獅);the lion’s share(獅子那一份/最大最好的那一份);have a tiger by the tail(遭遇勁敵);to arouse the tiger in sb’s nature(激起某人的兇殘本性)。

漢語成語有:獅、虎被稱為“獸中之王”、虎嘯生風(fēng)、虎視眈眈、龍馬精神、龍?zhí)痘⒀?、龍騰虎躍、龍行虎步、龍吟虎嘯、龍爭虎斗、猛虎撲食等。

(2)serpent/snake與毒蛇/蛇;mouse與鼠;wolf與狼。

毒蛇、惡狼、鼠類等動物對人類生命和財物構(gòu)成重大威脅,因此,人們對這些動物表達了恐懼、厭惡之情。

英語成語有:the old serpent(撒旦、魔鬼);snake in the grass(隱藏的敵人);mouse about(偷偷摸摸地尋找);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the big bad wolf(使人害怕的人或物)。

漢語成語/俗語有:毒如蛇蝎、巴蛇吞象、鼠目寸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戾不仁;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等。

(3)sheep與綿羊;pig/swine(舊)與豬。

人類飼養(yǎng)綿羊和豬以來,從這些動物身上獲取羊毛和肉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質(zhì)量,但羊與豬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卻迥然不同,人們對羊懷有好感,對豬卻心生厭惡之情。

英語成語有make sheep’s eye at(用充滿愛意的眼神看某人)[3];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區(qū)分好人與壞人);a sheep among wolves(羊入狼群,善良的人落入一群惡漢手中);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偽裝友善的人);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教豬吹長笛,做不可能做到的事);make a pig of oneself(狼吞虎咽,大吃大喝);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把珍珠丟在豬面前,對方不解你的好意);a pig of something(煩人的事,苦差事)。

漢語成語有:三羊開泰;掛羊頭賣狗肉(褒羊貶狗的傳統(tǒng)意識);廣州市也叫“羊城”或“五羊城”;豬頭豬腦、豬狗不如、死豬不怕滾水燙。

2.對同一動物有不同認知的漢英成語

(1)cow(母牛)/calf(小牛)/buffalo(北美野牛,亞洲水牛)/bull(公牛)/ox(公牛)與牛。

在英語文化里,人們對牛的認知因種類、性別、年齡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cow含有“懦弱”、“膽怯”的國俗語義,cow-hearted,cowish均含此義,cow也常用來指“肥胖笨拙的女人”;calf指“愚蠢的膽小鬼”或“稚嫩的人”,calf love指“少男少女對異性短暫的朦朧愛情”、“初戀”;buffalo指“令人討厭的人或物”;bull指“體壯如牛的人”,也有“恃強凌弱”的含義,John Bull(約翰牛)最早用來貶斥英國當(dāng)年專橫跋扈、驕傲自大的性格,現(xiàn)已成為“英國人”的代名詞;ox有“愚笨”、“呆頭呆腦”的含義,如as dumb as an ox(呆笨如牛)。

牛既可以充當(dāng)人類的肉食,也可以充當(dāng)人類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好幫手,因此,漢民族對牛十分崇尚,與牛有關(guān)的詞語大多充滿褒美之意。例如,力大如牛、氣壯如牛、健壯如牛、牛氣沖天,用“老黃?!眮肀扔鳌疤ぬ崒崱薄ⅰ俺钥嗄蛣凇钡膬?yōu)良品質(zhì)。

(2)horse/mare與馬。

對英國人來說,馬不僅在農(nóng)業(yè)方面有重要作用,還是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馬在英國人眼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因此,有許多與馬有關(guān)的成語。例如,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直接從馬口中得知,有直接證據(jù))[4]。眾所周知,小馬駒比老馬值錢,而馬的牙齒數(shù)量可以告訴人們關(guān)于它的年齡,人們正是通過觀察馬牙來判斷它的年齡并評估它的價值。如:You can take a horse to water,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你可以牽馬到河邊,但你不能強逼它喝水);to work like a horse(勤奮工作);a dead horse matter(不再關(guān)心);as strong as a horse(非常強壯);eat like a horse(胃口極大);horses for courses(知人善任)。英語中用the grey mare來表示強過丈夫的妻子。

中國人把馬當(dāng)作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和戰(zhàn)略資源,而漢語文化常用馬來指代“人”,漢語成語大多與此借指有關(guān)。例如,犬馬之勞、老馬識途、馬不停蹄、天馬行空、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單槍匹馬、招兵買馬。

(3)dog與狗。

狗,這個兇猛的犬科動物,自從被人類馴養(yǎng)后,擔(dān)負著人類狩獵時的好幫手,看家護院的忠實衛(wèi)士,日常生活的親密伴侶,在英語文化中享有極高的地位,被看作是人類的好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員中的一員,在成語中經(jīng)常指代“人”。而在漢語文化中,狗成為貶損的對象,與狗有關(guān)的成語、俗語大多數(shù)含有嘲諷之意。

英語成語中有a dog’s life(為生活辛勤勞作);dog eat dog(同類之間殘酷無情的競爭)[5];be 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非常高興);a clever dog(聰明的人);a lucky dog(幸運兒);a top dog(重要人物);dog in the manger(狗占馬槽,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活狗比死獅強);a dog returns to his vomit(狗回頭吃自己吐的東西,惡習(xí)難改)[6];give a dog a bad name(名譽一毀,萬難追回);to die dog for somebody(為某人效犬馬之勞);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難之中);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之日);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學(xué)不會新把戲)。

漢語成語、俗語、歇后語中有:喪家之犬、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頭軍師、狗茍蠅營、狗尾續(xù)貂、狗血噴頭、狗彘不如、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三、結(jié)語

表達人對動物的認知的漢英成語十分豐富,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人類與動物的關(guān)系。許多漢英成語對同一動物的認識和描述是相同的,說明了漢英民族在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中有著相同的經(jīng)歷和體會,人類與這些動物的關(guān)系不分地域基本上是一致的,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與動物之間的共性。但是也有許多漢英成語對同一動物表達截然不同的認知和態(tài)度,說明了世界發(fā)展的多樣性。漢英民族對某些動物的不同認知,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文化、環(huán)境、地理、動物種類等相互之間的差異,也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的特性。這種認識差異并不代表某一民族對某一動物的認知存在謬誤,而是代表了該民族的社會、文化、歷史的發(fā)展進程。探討與動物相關(guān)的漢英成語,說到底,就是閱讀和了解漢英社會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與條件、不同的文化背景情況下,人與動物關(guān)系的發(fā)展史。

參考文獻:

[1]牛津英語習(xí)語詞典.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2005:ix.

[2]潘紅.英漢國俗詞語例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8-90.

[3]朗文當(dāng)代高級英語詞典,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4:1817.

[4]李玉平.英語習(xí)語及其文化源流[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08:22-37.

第4篇:狗咬呂洞賓的典故范文

關(guān)鍵詞: 英漢文化差異 諺語英譯 直譯 意譯

語言之間的交流,實質(zhì)上是文化與文化的交流。不同的諺語所傳遞的文化信息不同,這種差異正是翻譯的難點。若不處理這些文化因素,則在翻譯中難免會出現(xiàn)文化誤解或文化流失。由于擁有不同的地理、歷史、經(jīng)濟條件,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特點,這些背景和特點同樣會影響諺語的措辭和表達,并且經(jīng)常使諺語翻譯遇到巨大的實際困難。事實上,無論是單獨運用直譯還是運用意譯,都不能比較完整地體現(xiàn)所有諺語的背景和特點。因而怎樣體現(xiàn)諺語的這些背景和特點是一個急需解決、非常復(fù)雜的問題?,F(xiàn)分析英漢俗語差異的一些主要表現(xiàn):

1.歷史背景的差異

漢語里的“揮金如土”常被中國人拿來形容大把花錢、浪費金錢,如果直譯成英語,就是“spend money like soil”,事實上,英語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表達此意。這正是因為中國古代重視農(nóng)業(yè)、以農(nóng)立國的歷史背景。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其航海業(yè)十分發(fā)達,因此有很多關(guān)于水的成語和諺語,前文所說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則是其一。此外,還有“to be in hot/deep water”(陷入困境),“draw water in one’s own mill”(謀取私利),“make one’s mouth water”(使某人垂涎)等。

2.文化習(xí)俗的差異

文化習(xí)俗是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英國人與中國人對不同的事物、動物、習(xí)慣有著不同的文化認知和文化印記。在中國人眼里寓意吉祥、美好、褒義的事物或動物在英國人眼里可能根本毫無寓意或者寓意著貶義,反之亦然。

比如中國人習(xí)慣用“松、柏”夸贊一個人堅毅、頑強的品質(zhì),因為松柏四季常青、不畏嚴寒。而在英國人眼里,松柏只是一種樹葉不會枯落的樹而已,并無特殊的寓意。所以中國人常說的“他像松柏一樣堅強”,如果在交際中直譯為“He is as strong as a pine tree or a cypress”,就會給外國聽者造成很大困擾。在動物形象上,文化習(xí)俗的差異則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在英國的諺語中,“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個人都有幸運日。),“Lucky dog”(幸運的人)等很多俗語都用狗這個動物形象表達美好的寓意。在英國,人們普遍愛狗,很多人甚至把寵物狗當(dāng)成自己的兒女,所以有很多關(guān)于狗的諺語,且表示褒義。而漢語中狗的形象多為貶義色彩,如漢語的俗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盜雞鳴”,“狗仗人勢”等。

3.歷史典故的差異

英國、中國作為兩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兩個國家,有著屬于自己的民族史和大量的歷史故事。英漢兩種語言作為承載這些歷史事件的載體,根據(jù)特定的時間、背景及歷史事件,記載了許多歷史典故。其中大多數(shù)諺語都出自這些歷史典故。不深入學(xué)習(xí)和了解他國的歷史典故,是無法正確在譯文中表達出原諺語中的思想內(nèi)容的。如漢語中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棄筆從戎”,“昭君出塞”等,倘若不清楚這些典故的出處,要翻譯則有相當(dāng)大的阻礙。同樣,英文中的戲劇、歌劇,不深入了解,也是很難翻譯成漢語的。

4.部分詞匯表達的空缺

詞匯空缺是指兩種語言之間的詞語非對應(yīng)現(xiàn)象,詞匯空缺是翻譯過程中最棘手的一種文化障礙。不同文化之間差異與共性并存,一個民族文化的獨特之處多為另一個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霸~匯空缺”作為文化真空的產(chǎn)物,直接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空白”,分布在文化的各個領(lǐng)域。在英漢互譯中,譯者的雙語文化知識在其成功的翻譯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語言的轉(zhuǎn)換只是翻譯的表層,文化信息的傳遞才是翻譯的實質(zhì)。

2015年春節(jié)是中國羊年,春節(jié)前,我們可以在網(wǎng)絡(lu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報道“中國羊年把全世界英文媒體搞瘋了!究竟是哪種羊?”,“Chinese New year Manchester:Is it the Year of the Ram/Sheep or Goat?”。英語里,關(guān)于羊的表達有ram,sheep,goat,而中國羊年只是簡單的一個羊字,并未細分哪種羊,這就是英漢兩種語言的詞語非對應(yīng)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

在國際交往中,人們喜歡引用本國或外國的諺語,因此,正確翻譯諺語在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不同的情況,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譯技巧,將漢語諺語所承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傳譯給外國讀者,幫助外國讀者消除或減少語言及文化障礙,從而達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下面介紹英漢互譯中常用的兩種翻譯方法,即直譯法和意譯法,并結(jié)合一些實例探討漢語諺語的英譯。

1.直譯法

翻譯中,采用直譯還是意譯并非取決于譯者的主觀意志,而是由語言的本質(zhì)特點決定的。可以說,語言的本質(zhì)特點是直譯法的必備條件。直譯法,通俗一點說,就是使原文和譯文在內(nèi)容、形式、結(jié)構(gòu)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對等。在不同的文化條件下,由于各國在自然環(huán)境、社會發(fā)展階段、社會活動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使得各國在文化的某些方面產(chǎn)生相似性。因此,不同語言間常存在著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詞匯、習(xí)慣表達等。如許多漢語諺語中“形同意合”的情況都可以采用直譯法,這種情況下使用直譯法,不僅能形象地表達原文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還不容易給聽者造成困擾。

漢語中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就可以直接根據(jù)其字面意思翻譯成“It’s easy to dodge an open attack but difficult to escape from a clandestine one.”。又如“凡事總有個開頭”,可以直接翻譯“Everything must have a beginning.”;“一回生,二回熟”,可直譯為“Different the first time,easy the second.”,等等。直譯法不僅能準(zhǔn)確表達出原文的意思,而且有些直譯的諺語讀起來朗朗上口。

漢語諺語翻譯成英文,有些使用意譯也能表達出原句的意思,但是會缺乏源語的那種感覺。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可直譯為“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也可意譯為“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意譯后的諺語雖很簡短,也很貼切地表達出了源語中“時間才能見證一個人真正的內(nèi)心、內(nèi)在”這個意思,但與直譯后的諺語相比,少了源語中那些具體的形象主體“遙遠的路途”、“馬”、“時間”、“人心”,并且少了對比,少了結(jié)構(gòu)上的對稱,所以不如直譯的妥當(dāng)。

2.意譯法

然而,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等因素,有時使用直譯法翻譯后的譯文會使聽者無法理解,而且很多情況下使用直譯會給翻譯帶來相當(dāng)多的障礙。在此情況下,譯者只能在理解源語文化內(nèi)涵的背景下采用意譯的方法,以免產(chǎn)生諸多障礙。

“一寸光陰一寸金”,其表達的意思是時間和金錢一樣,都很珍貴,如果直譯,就必須把一寸翻譯出來,在英文里比較難找到對應(yīng)的詞,所以使用意譯翻譯效果更好,“Time is money.”,既簡單又貼切,關(guān)鍵是聽者易懂。又如“人不可貌相”,可以意譯成“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如若直譯,可譯為“Lose where the sun rises and gain where the sun sets.”,但直譯后的英文根本沒有表達出此諺語“在一方面失敗了,在另一方面成功了”的意思,所以直譯后的句子并不妥當(dāng)。因此可以意譯為“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這樣一來,既能正確表達出源語的意思,又能讓聽者一聽即明了。

翻譯諺語,使用直譯還是意譯,完全取決于諺語的語言特點和文化背景。只要諺語中形象生動的比喻不影響譯文讀者的理解,譯者就應(yīng)該盡可能直譯,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和精神都輸入到譯文中,努力減少原句的損失并確保語言的活力。有的諺語出于語言結(jié)構(gòu)和文化背景的緣故,無法直接翻譯,或者直接翻譯后,譯者也難以理解,則應(yīng)該使用意譯。需明確的一點是,無論使用直譯還是意譯,譯者都應(yīng)該充分地理解源語的意思。

參考文獻:

[1]孫桂玲.漢語諺語中的文化對比與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07.

[2]李迎春.英漢成語的比較與翻譯[J].綿陽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報,2009,10.

第5篇:狗咬呂洞賓的典故范文

關(guān)鍵詞:語言;文化;文化差異;習(xí)語翻譯

一、英漢習(xí)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一)生存環(huán)境

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影響。華夏民族生活在廣袤肥沃的東亞大陸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nóng)業(yè)大國,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因此,漢語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與農(nóng)業(yè)和土地有關(guān)的成語。如“斬草除根”“風(fēng)調(diào)雨順”“山窮水盡”“揮金如土”等。

英國則是一個島國,四面環(huán)水。歷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領(lǐng)先地位,因此英語中也就有了許多與水、魚以及航海有關(guān)的習(xí)語。如asweakaswater(弱不禁風(fēng)),drinklikeafish(豪飲),tomisstheboat(錯失良機)、allatsea(不知所措)。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fēng)”即是“春天的風(fēng)”,夏天常與酷署炎熱聯(lián)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風(fēng),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fēng)頌》(odetothewestwind)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jié),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e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二)歷史典故

從一定角度上說,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與沉淀,漢語中大量的習(xí)語都是以本民族的歷史、經(jīng)濟、文化、傳統(tǒng)、習(xí)慣等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遠的社會歷史淵源,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賠了夫人又折兵”“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等。英語典故習(xí)語多來自《圣經(jīng)》和希臘羅馬神話,也有其特定內(nèi)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one’swaterloo(一敗涂地)、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馬,出自希臘神話),arrowofCupid(丘比特之箭,出自羅馬神話)。

(三)習(xí)俗差異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是一種象征吉利的動物。在封建社會,龍代表帝王、權(quán)威和高貴。因此,漢語中與龍有關(guān)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乘龍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卻是一種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蛇尾,能夠從口中噴火的動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視龍為兇殘肆虐之物,應(yīng)該消滅。另外,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guān)的習(xí)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guān)狗的習(xí)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xí)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四)

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和宗教文化,它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xí)慣的形成以及語言表達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主要信仰佛教與道教。因此,漢語里有許多與佛教、道教有關(guān)的成語,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國人還敬奉天神,如“天經(jīng)地義”“謝天謝地”“天無絕人之路”等。中國歷代皇帝也都稱自己是“真龍?zhí)熳印薄?/p>

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God具有無上的法力。英語成語中也有許多與God相關(guān)的成語。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詛咒一個人時人們常說Goddamnyou,危險過后常說ThankGod或Godblessyou?;浇痰慕塘x《圣經(jīng)》一直被奉為西方文化的經(jīng)典。英語中許多成語也正是出于此。如fingeronthewall(不祥之兆),castone''''sbreaduponthewaters(真心行善,不求回報)。

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對習(xí)語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語言學(xué)習(xí)者要想正確理解英漢習(xí)語并成功地進行英漢習(xí)語的互譯,就必須首先對英漢兩種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二、英漢習(xí)語互譯的主要方法

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而語言和文化的緊密關(guān)系要求在語言轉(zhuǎn)換中必須進行文化的轉(zhuǎn)換。鑒于此,譯者不能只作字面上的直譯,必須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信息,用原作語言及文化知識理解原作,以自己的理解為依據(jù),用另一種對等語言即譯語進行各種轉(zhuǎn)換,為譯文讀者傳遞原文精確信息,按“功能對等”原則讓“讀者同等反映”。因此,習(xí)語翻譯一方面要盡量將原文的意思用“最貼切、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出來”,用奈達的話說,即是“Thebesttranslationdoesnotsoundlikeatranslation”;另一方面,還要盡力將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現(xiàn)于譯文讀者面前,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方法是:

(一)直譯法

所謂直譯法,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適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圍廣、次數(shù)多,其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已經(jīng)廣泛為譯文讀者所接受的成語。如agentleman''''sagreement(君子協(xié)定);armedtotheteeth(武裝到牙齒);tofishintroubledwater(渾水摸魚);紙老虎(papertiger);竹籃打水一場空(drawwaterinabamboobasket)。

直譯的好處是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習(xí)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語言風(fēng)格。但是,如果直譯太多或直譯不當(dāng),則容易使讀者感到滑稽可笑或莫名其妙,甚至引起誤會或錯誤聯(lián)想。如:不到黃河心不死(Untilallisover,ambitionneverdies.),豬八戒倒打一耙(Toputblameonone''''svictim.)“黃河”和“豬八戒”等詞匯都含有明顯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果直譯,外國讀者一定會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以“功能對等”的方式翻譯才能在東西方讀者中引起與愿意相符的感受。

(二)直譯加解釋法

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們更多地采用直譯而不是意譯,但由于語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直譯很可能會引起歧義和模糊。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加上合適的注解才能傳遞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DonJuan(唐璜,意為風(fēng)流浪子),tocarrycoalstoNewcastle(運煤到紐卡索,指多此一舉,紐卡索——英國一產(chǎn)煤中心),班門弄斧(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東施效顰(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destroyed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becomesworse.)。

(三)等值互借法

成語的對等是從三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即比喻意義、比喻形式和感彩。有些英語習(xí)語和漢語習(xí)語無論是在內(nèi)容,還是在形式或感彩上都比較相近,這時候,習(xí)語翻譯就可以采用等值互借法,或稱同義習(xí)語套用法。這種方法不但可以保留源語的形象、風(fēng)格,又符合目標(biāo)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和習(xí)慣,可以讓譯文讀者輕松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含義,從而順利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如burntheboat(破釜沉舟);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見略同);turnadeafearto(充耳不聞);adropintheocean(滄海一粟)。

(四)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dāng)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又無同義習(xí)語可以借用,加上解釋性文字后又會失去習(xí)語精粹的特點,最好避開其文化背景,譯出其意義即可。如askeletoninthecupboard(家丑)、逼上梁山(beforcedtodosomething)、打開天窗說亮話(franklyspeaking)、毛遂自薦(tovolunteerone''''sservice)。

張玲:文化差異和習(xí)語翻譯這種方法還適用于那些運用具體、淺顯的比喻來說明比較抽象的事理,且語言生動詼諧的歇后語。如“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可譯為waitandsee,“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可譯為tosnapandsnarlatakindheartedman.

三、結(jié)束語

英漢各有其自身文化烙印與文化色彩,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文化對習(xí)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英漢習(xí)語也不是不可譯的。雖然習(xí)語翻譯特別是那些含有豐富文化信息的習(xí)語翻譯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到底該采用何種方法應(yīng)根據(jù)上下文靈活選擇。此外,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絕不可只考慮語言的轉(zhuǎn)換,還應(yīng)增強文化意識,要從跨文化交際的立場出發(fā),采用適當(dāng)?shù)姆g方式,盡力消除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而導(dǎo)致的交際障礙,達到準(zhǔn)確介紹異國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定安.英漢修辭與翻譯[M].香港:商務(wù)印書館,1996.

[2]平洪,張國揚.英語習(xí)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xué)概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4]方夢之.翻譯新論與實踐[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第6篇:狗咬呂洞賓的典故范文

關(guān)鍵詞: 語言 文化 熟語 差異

《辭海?語言文字》中指出:“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跟思維有密切聯(lián)系,是思維工具,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zhì)特征之一。沒有語言,人類的社會生活無法維持。從它的結(jié)構(gòu)看,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zhì)外殼、以詞匯為建筑材料、以語法為結(jié)構(gòu)規(guī)律而構(gòu)成的體系。”[1]美國語言學(xué)家薩丕爾(Edward Sapire)關(guān)于語言的定義是:“語言是純粹人為的,非本能的,憑借自覺地制造出來的符號系統(tǒng)來傳達概念、情緒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種文化功能,不是一種生活遺傳功能?!保?]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思想、傳遞感情的交際工具。關(guān)于文化的定義,歷來有眾多的說法。美國文化人類學(xué)家克魯伯(Kroeber)搜集并列舉從1871年泰勒開始至1951年八十年間,學(xué)者們給“文化”下的定義就有160多種。西方的“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種、居住、練習(xí)、注意等。1871年,英國文化學(xué)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說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xí)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xí)慣在內(nèi)的復(fù)雜整體”。在中國,“文化”這個詞的意思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周易?賁》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近代學(xué)者梁漱溟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所依靠之一切……俗常以文字、文學(xué)、思想、學(xué)術(shù)、教育出版等為文化,乃是狹義的?!幕玖x,應(yīng)在經(jīng)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保?]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反映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會團體的成員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語言,而這些不同的語言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及不同社會團體的文化特征。比如生活在雪的世界里的愛斯基摩人描述雪的詞匯多達上千個。又如,在中國,親屬的稱謂可謂具體復(fù)雜,有爺爺、姥爺之分,有奶奶、姥姥之分,有叔父、舅舅之分,有姑姑、姨母之分,有堂兄弟、堂兄妹與表兄弟、表兄妹等之分。而在英語里,一般來說則親屬稱謂沒有這樣復(fù)雜,如爺爺、姥爺統(tǒng)稱grandfather,奶奶、姥姥統(tǒng)稱grandmother,叔父、舅舅統(tǒng)稱uncle,姑姑、姨母統(tǒng)稱aunt,堂兄妹、表兄妹統(tǒng)稱cousin等。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已有六千年的歷史;英語源自公元五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英倫群島,至今也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這兩種來自不同語系的語言是各自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反映各自民族的文化。

熟語是語言發(fā)展的結(jié)晶,是語言中定型的詞組或句子。英語熟語包括idioms(成語),proverbs(諺語),mottoes(箴言),colloquialisms(俗語),slang(俚語)及allusions(典故)等;漢語熟語包括慣用語、成語、諺語、格言、歇后語等。熟語中有許多屬于人民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或?qū)ψ匀灰?guī)律的認識等,有很多熟語反映了民間風(fēng)俗的傳承,涵化了民俗的要素。英漢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熟語,而這些熟語又反映出了兩種語言的不同的文化。

1.自然地理的差異

中國與英國分別在東西兩個半球,地理位置截然不同。英國位于歐洲西部的大西洋中的不列顛諸島上,南面隔英吉利海峽、多佛爾海峽與法國相望,東面隔北海與荷蘭、比利時、挪威遙遙相對。英國的領(lǐng)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而大不列顛島海岸非常曲折,長達11450公里。大不列顛島地處歐洲大陸西部的中緯帶,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中國位于亞洲東部,瀕臨太平洋,中國國土遼闊廣大,陸地總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陸地疆界長兩萬多公里。位于大陸東部,季風(fēng)氣候顯著,大部分地區(qū)受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夏季風(fēng)的影響,下半年雨熱同季,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提供了優(yōu)越條件。兩個國家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對各自熟語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guān),反映到熟語里,因此有很多熟語都是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的。如“白露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dāng)時”,“播種不過清明關(guān),移栽不過夏至關(guān)”,“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里頭種蕎麥”,“苗要好,除蟲早”,“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栽上當(dāng)年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布帛菽粟”,“谷賤農(nóng)傷”,“拔苗助長”等。而作為島國的英國,航海業(yè)卻是相當(dāng)發(fā)達的,曾經(jīng)一度是海上霸主。航海業(yè)的發(fā)展也使得英語中出現(xiàn)不少與航海有關(guān)的熟語。如go by the board(落空;失?。?,all at sea(不知所措),all hands to the pumps(情況危殆,要全力以赴),raise the wind(籌錢),show one’s true colors(暴露真面目),with flying colors(非常出色)等。捕魚業(yè)的發(fā)展也對英語熟語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有不少英語熟語與漁業(yè)有關(guān)。如big fish(大亨),dull fish(枯燥乏味的人),fresh fish(新囚犯),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處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不自在),another kettle of fish(不是一回事),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范圍內(nèi)出名的人),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有價值的東西不會輕易得到),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在內(nèi)行人面前賣弄自己)。島國的地理位置使得大不列顛島不僅多雨,而且多霧。這樣的特征也反映到熟語里。在英國,下雨已是家常便飯,熟語可以反映出這一點,如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那樣正確),come rain or shine(不論情況如何)等。多霧的天氣也給英語留下不少熟語,如in a fog(困惑),have not the foggiest idea(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等。

2.歷史文化的差異

中英兩國都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少的熟語,為各自的文化增色不少。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文化典籍,其中記錄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言行及寓言傳說等,其中的典故傳達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如“濫竽充數(shù)”、“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紙上談兵”、“鴻門宴”、“四面楚歌”、“三顧茅廬”、“扶不起的阿斗”、“臥冰求鯉”、“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劉姥姥進大觀園”等。這些典故都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及獨一無二的文化內(nèi)涵,也反映了民族的歷史文化。不了解相關(guān)歷史的人對典故會感到不知所云。同樣地,英語也有不少熟語反映英國的歷史文化。羅馬人曾占領(lǐng)不列顛長達400年之久,其文化在英語熟語中留下了痕跡,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All roads lead to Rome.”,appeal to Caesar,Great Caesar,render to Caesar the things that are Caesar’s,cross the Rubicon,the die is cast,worth one’s salt,thumbs up/down等。條頓人的入侵及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入侵的歷史都在英語熟語里留下了痕跡。如cut someone to the quick(大傷某人的感情),quick在這里指“皮肉”,尤指“指甲下面一觸即痛的”,quick作這個意思解時是古撒克遜語;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冒一切危險/赴湯蹈火)這條習(xí)語源自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中世紀判罪法:將嫌疑犯的手浸在沸水里,如果手無損,即定為無罪。rain cats and dogs這一習(xí)語來自北歐神話。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的主神是奧?。∣din),dog和wolf象征“風(fēng)”,貓象征“雨”,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風(fēng)暴雨”;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12進位制是丹麥人征服英國時帶進英國的,一直延用至今,從這一習(xí)語可以看到古丹麥的習(xí)俗:六個對半打,數(shù)量一樣。

3.風(fēng)俗習(xí)慣的差異

中英兩國的風(fēng)俗習(xí)慣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在姓名、稱呼、打招呼、動植物、顏色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點。比如,在英語里,名在前而姓在后,相反漢語里是姓在前名在后;紅色對中國人來說意味著吉祥、喜氣、成功、勝利,而對英國人來說可能就意味著流血、恐懼、暴力等。熟語同樣也折射出風(fēng)俗習(xí)慣方面的差異。

中國人以米飯為主食,而英國人以面包、牛油、果醬和奶酪等為家常食品。一些熟語便能反映兩國在飲食方面的差異。漢語里有“粗衣淡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茶余飯后”、“禮先一飯”、“生米做成熟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爺羹娘飯”、“看飯吃菜”、“量體裁衣”等;英語里則有earn one’s bread(賺錢糊口),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搶走某人的飯碗),bread and butter(謀生之道),big cheese(大人物),the great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最受人歡迎的人或事),butter up(巴結(jié)),jam tomorrow(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money for jam(容易做的事)等。熟語也折射出中西方在看待動植物方面的差異。漢民族崇尚梅、蘭、竹、菊、蓮等植物,這些在漢語熟語里都有所反映。如“雪胎梅骨”、“梅花香自古寒來”、“鹽梅舟輯”、“蘭質(zhì)蕙心”、“空谷幽蘭”、“沅醴蘭”、“勢如破竹”、“胸有成竹”等。這樣的文化內(nèi)涵是中國特有的。中英兩國的人對狗有著不同的傳統(tǒng)看法。這在熟語中就能看得出,中國人一般厭惡它,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比如“狼心狗肺”、“雞鳴狗盜”、“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友”、“狗仗人勢”、“貂不足,狗續(xù)尾”、“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而英國人大都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的朋友,常用狗來比喻人的生活。如lucky dog(幸運兒),top dog(要人;大亨),clever dog(聰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sea dog(老練的水手),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年人做事有經(jīng)驗),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 me,love my dog.(相近于漢語的“愛屋及烏”),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賞)。中英熟語也體現(xiàn)出了兩國在人名習(xí)俗方面的文化差異。張、王、李、趙這四個姓是漢語里最常見的姓,常用來泛指一般人、普通人,如“張王李趙”、“張三李四”、“張甲李乙”、“指李推張”、“張冠李戴”、“張公吃酒李公醉”、“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王麻子吃核桃――里外出點子”、“王小二敲鑼打鼓――窮得叮當(dāng)響”。在英語里,Jack是個非常普通的英語人名,很多男子都叫Jack,它的意義后來轉(zhuǎn)化為“普通人;男孩;男人”等,英語里有很多由Jack組成的習(xí)語,如every man Jack(人人;每個人),Jack and Jill(小伙子和吉爾),Jack is as good as his master.(伙計不比老板差),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會使一個人變得遲鈍,沒有朋友)。Tom,Dick,Harry也都是英語中普通人的名字,習(xí)語every Tom,Dick,Harry泛指普通老百姓。

4.的差異

宗教作為一種人類的社會現(xiàn)象,早在原始社會已經(jīng)產(chǎn)生,它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宗教對語言的影響同樣也反映到熟語里。

佛教雖是外來宗教,但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卻是多方面的。佛教對漢語的發(fā)展起著深刻的影響,佛教的流傳,使佛語、佛典、佛偈大量滲入社會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義而具有了社會含義,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俗語、諺語和慣用語。如“一塵不染”、“心心相印”、“五體投地”、“火燒眉毛”、“恍然大悟”、“飛蛾撲火”、“無事不登三寶殿”、“三生有幸”、“燒香趕走和尚――喧賓奪主”、“金剛化佛――更神奇”、“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廟小菩薩大”、“臨時抱佛腳”、“現(xiàn)身說法”、“當(dāng)頭棒喝”、“萬劫不復(fù)”、“一個和尚挑水吃,二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不看僧面看佛面”等。道教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給予了巨大影響。在漢熟語里能找到道教文化的身影。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道骨仙風(fēng)”、“仙山瓊閣”、“趕著王母娘娘叫大姑――想沾點仙氣”、“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鐵拐李背何仙姑――將就”、“王道士畫符――自己明白”、“太極拳的功夫――軟中有硬”、“姜太公算卦――好準(zhǔn)啊”、“問天買卦”等?;浇淘谖鞣秸加歇毺氐牡匚?,它在羅馬帝國后期已被羅馬統(tǒng)治者定為國教,后來逐漸擴散到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其他地方?;浇涛幕芍^是英語文化的特色之一?;浇痰纳裾撚^念經(jīng)典是《圣經(jīng)》,在西方社會,《圣經(jīng)》成了名副其實的大眾讀本,文化啟蒙教材。《圣經(jīng)》中的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進入英語口語、俗語,其中很多的句子和短語也成為習(xí)語。如at the eleventh hour(在最后時刻剛剛趕上),doubting Thomas(不肯輕易相信別人的人),go to Jericho(遙遠的地方),old Adam(本性的罪惡),Job’s comforter(只會增加對方痛苦的安慰者),spoil the Egyptians(逼敵人供應(yīng)所需物質(zhì)),all things to all men(八面玲瓏),the apple of one’s eye(珍愛的人;掌上明珠),broken reed(不可靠的人),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做好事而不期望報答),beard the lion(奮勇追敵人),beat the air(徒勞),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wind(干壞事必將遭到加倍懲罰,惡有惡報)等。從這些與宗教有關(guān)的熟語可以看出宗教對語言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可以看出不同國家人民在方面的差別。

英漢熟語不僅體現(xiàn)了兩國自然地理、歷史發(fā)展、風(fēng)俗習(xí)慣、方面的差異,也能體現(xiàn)兩國人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兩國文學(xué)藝術(shù)、體育娛樂等方面的差異,當(dāng)然熟語也反映出兩國在一些方面的相似或相近之處。學(xué)習(xí)熟語未嘗不可以作為一種學(xué)習(xí)和認識異域文化的好途徑。學(xué)習(xí)外語不僅僅是學(xué)習(xí)其詞匯、語法,更要學(xué)習(xí)其文化方面的內(nèi)容,這樣不僅能夠更多地了解異域文化,通過對比、比較,也能對自己的文化有進一步的理解,通過學(xué)習(xí)別人的文化來更好地發(fā)揚和保護自己的文化。

參考文獻:

[1]辭海?語言文字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78.3.

[2][美]薩姆瓦等著.陳南,龔光明譯.跨文化傳通.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

[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87.

[4]孫利民.語言與文化.吉林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5.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