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交際高職英語途徑
1引言
美國語言學家sapir說過“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也曾說“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因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顯然阻礙了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要想成功地交際就必須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必須滲透文化教學,增強學生對東西文化差異的了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滿足2l世紀全球化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
2跨文化交際的含義及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是從英文的“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fā)生的相互作用。通常我們認為跨文化是一種文化的社會成員和另一種文化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信息傳遞,更確切地說,跨文化交際指不同的文化觀念和符號系統(tǒng)的人們之間的溝通。
以前,這主要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所關心研究的問題,近年來,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關注。在中國,語言教師對之表現(xiàn)出來的濃厚興趣,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要求,也引起人們從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對外語教學進行深入思考。長期以來,外語教學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fā)展的制約,外語教學領域中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系及社會文化因素,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部分教師在課文講授中受傳統(tǒng)外語教育觀的影響,過分強調(diào)語言規(guī)則,忽視了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致使學生在學習和利用英語交際中頻繁出現(xiàn)歧義誤解,無法正常與外國人交流。這是因為語言不是一個獨立體,其背后滲透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英語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文化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好英語,享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并在交際中正確使用英語。
3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的關系
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交際法理論指出:在外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正確掌握語言形式,還要考慮語言形式的功能,讓他們能夠在不同的場合,根據(jù)不同的對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適的語言形式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語言是一個信息的載體,也是一種表達文化的工具,英語語言教學必須有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因素,教授語言若不觸及到文化,教學任務根本無法完成,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常把重點放在“純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上,注重語言本身的教授,忽視語言在實際場合中的應用,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嚴重脫節(jié)。
我們學一種語言,交際是目的,語言是方法,文化是背景。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學者應綜合考慮語言,文化和交際這三個因素,這三者是彼此相關聯(lián)并不能分割的,只有當我們把三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才能順利地完成英語教學工作。
4高職英語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
高職院校學制較短,所學的課程涉及面較廣,與跨文化交際相關的課程通常只能被列為選修課,這樣,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普及面及實際教學效果通常被打了折扣。高職院校開設的英語課,雖然在教材編寫上已經(jīng)將語言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與實際涉外交際能力的訓練有機的結(jié)合了起來,但其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
首先,文化知識的傳輸方式大多是講授法,這種忽視語言社會環(huán)境,完全采用講授式,灌輸式的文化導入方式,使得學生在交際中用書本上的那些條條綱綱來生搬硬套,勢必遭遇交際的挫折或失敗。
其次,文化知識的信息量太少,只是籠統(tǒng)地、零星地散見于教材中,并沒有形成一套文化知識體系。這樣就很難讓學生系統(tǒng)地,具體地學習,了解其文化知識,而且這些文化知識認識往往是對于目的語國家的人們一些總體概括的認識,課堂上教師只能簡單地介紹,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來具體講解,使得學生吸收這些文化知識過于簡單化和片面性,在交際中難免要遭受挫折。
5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及能力的途徑
5.1加強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作為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教師要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英語知識結(jié)構(gòu)和提高英語文化水平,把各種文化差異運用到課堂教學和一切英語語言活動中,在講授課文,口語訓練,語法學習等中進行跨文化教育,使得學生從對不同的文化對比中不斷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交際意識和能力。
5.2豐富課堂內(nèi)容。改良教學方法
首先,注重情景教學。在課堂內(nèi)創(chuàng)設一些情景,靈活選擇和運用groupdiscussion,pair—work,role--play等方法,鼓勵學生結(jié)合特定的語境大膽地進行雙邊或多邊交流聯(lián)系,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其次,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幻燈片、音像等。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已配有先進的語言實驗室,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比如放英文原聲電影,這是了解西方社會最直觀的手段之一,還有專門介紹社會風情的紀錄影片,這些對學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
5.3創(chuàng)造文化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
開展第二課堂,讓學生多渠道獲取文化知識。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要設法幫助學生增強文化意識外,還應鼓勵學生課外廣泛閱讀英文報刊和原版的文學作品。其次,還可以設立英語廣播電臺,開展英語角,英語沙龍等,讓學生有更多的渠道來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識和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的安排舉辦講座,介紹英美文化背景知識、風俗習慣等,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的得體的語言,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關鍵詞: 跨文化意識 外語文化課程 文化教學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經(jīng)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基礎和前提,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外語界的相關討論多集中在外語語言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上,而且,對跨文化意識的內(nèi)涵鮮有闡釋。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外語公選課程及后續(xù)課程中文化課程不斷增加,探討外語文化課程中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顯得尤為必要。
二、跨文化意識的內(nèi)涵
什么是跨文化意識?Hanvey將跨文化意識分為四個層次:在第一層次,學習者對于表面或明顯的異國文化特征有所了解,其反應通常是新奇但不理解;在第二層次,學習者對于異國文化中與本國文化存在顯著差異的細微而有意義的文化特征有所識別,其反應通常是認為不可置信,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個層次,學習者通過理性的分析,認為與本國文化有著明顯差異的異文化特征可以理解;在第四個層次,學習者通過深入體驗異國文化,能夠做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fā)感受其文化。Hanvey認為,學習者達到第三層次還不夠。盡管要達到第四層次很不容易,但學習者應該努力達到第四層次的部分要求。[1]Hanvey的論述很強調(diào)學習者對異國文化的了解,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實際上,在了解異國文化、理解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知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者對母語文化和異國文化的理解是相互促進的。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外語界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問題討論的深入,我國學者對跨文化意識的認識更加全面,對跨文化意識內(nèi)涵的闡釋更為豐富。張伊娜認為外語教育中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但是,跨文化意識絕不單純指對異文化的敏感性,它至少應該包括文化平等觀念、從交際對方的角度來評價和理解其不同于交際者本國文化的文化觀念和行為、傳播中華文化及文化融合意識。[2]高一虹認為我國的外語教學需要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理念,即以文化意識培養(yǎng)為中心,注重態(tài)度和情感層面,不局限于目的語文化。所謂文化意識,指的就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tài)度,對異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這種文化意識應能幫助學習者主動地獲取、深層次地處理文化知識,并在跨文化交際行為方面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3]在全球化大環(huán)境下,這種不局限于目的語文化,超越具體文化的全新的文化意識,其意義尤為深遠。
三、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外語文化課程具體承擔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任務。要想通過系統(tǒng)的文化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努力實現(xiàn)從文化“跨越”到文化“超越”的轉(zhuǎn)變,外語文化教學就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而且要重視其文化平等意識、多元文化意識和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1.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yǎng)。德國學者Alois Moosmuller將跨文化交際的環(huán)境分為國際化語境和多元文化語境。前者主要指跨國公司和機構(gòu)的人員調(diào)配和工作合作及國際學生的交流;后者側(cè)重多元文化社區(qū)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共處。在國際化語境中,由于人們普遍認為自己具有全球視野,文化差異的影響不太重要,故而應增強他們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由于人們對文化差異通常過于敏感,總是刻意地維護自己的文化身份,故而需要敦促人們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和平共處。[4]可見,交際者無論是處于哪一種交際環(huán)境,都需要增加對不同文化的了解,以便正確理解和對待不同的文化。
在外語文化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可通過專題講座、專題討論、視頻觀賞、課程論文等途徑引導學生探究中西方文化在風俗習慣、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通過對比分析揭示文化差異的根源,使學生更加深刻和透徹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只有進一步提高文化差異意識,充分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尊重和寬容異國文化,減少乃至消除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沖突,在跨文化交際中才能既不過分堅持自己的文化,又不過分依從對方的文化,以致喪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2.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Lustig和Koester在論述跨文化能力時強調(diào):“作為21世紀的公民,任何人都已無法抉擇是否要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相處或工作,唯一能決定的是自己該怎樣與他們相處或共事?!保?]經(jīng)濟全球化決定了文化的多元共存,教育國際化則使多元文化走進了校園。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跨文化交際必然是多元的。外語文化課程應幫助學生接觸不同的文化,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提高全球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將跨文化教學等同于目的語文化(即英美文化)教學,則不利于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外語文化教學不能局限于特定文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內(nèi)容上應以英美文化為基點,兼顧其他英語國家的文化,合理取舍和適當延伸,努力提高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
3.文化平等意識的培養(yǎng)。王宗炎在《自我認識與跨文化交際》一文中指出:在對待本國文化和語言及異國文化和語言的問題上,強國或強大的民族傾向于自高自大,這是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弱國或弱小的民族傾向于自卑,這是懼外心理(xenophobia)。[6]民族中心思想強烈的學習者則往往處處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不自覺地以本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異族文化的一切,容易對異族文化產(chǎn)生偏見和敵視。而對本國文化感到自卑的學習者往往會認為異族文化處處比本族文化優(yōu)越,容易對異族文化盲目崇拜。顯然,這兩種思想使得學習者無法正確地看待異國文化,都不利于其跨文化學習和跨文化交流。
因此,在外語文化課程開課之初,就要提醒學生注意兩種思想的存在,幫助學生認清其危害并樹立文化相對論的思想,使學生認識到文化之間只有相同與不同,而無優(yōu)劣。在課程中,要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適時引導,引發(fā)學生思考,展開文化討論,從而使學生在跨文化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文化認識,有意識地減少和消除兩種思想可能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
4.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學習者所具有的本國文化知識和所掌握的異國文化知識都是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母語文化,才能深入進行文化比較,加深文化理解,客觀、全面和正確地審視各國文化。因而,學習者必須重視本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同時,跨文化交際是一種雙向活動。交際得以實現(xiàn)的三個要素,即交際的場合(setting)、談話的內(nèi)容(topic)和交際的參與者(participant)無一不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交際中的雙方既有可能因缺乏對對方文化的了解而出現(xiàn)交際失誤,又有可能因無法用外語表述本國文化而導致交際中斷。因而,學習者還要重視提高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在外語文化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發(fā)揮母語文化在異國文化學習中的促進作用,鍛煉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平等交流意識。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活動中只有既熟悉對方文化,又向?qū)Ψ浇榻B自己國家的文化,還在學習、借鑒和吸納異國先進文化的同時能介紹、傳播和弘揚本國優(yōu)秀文化,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
四、結(jié)語
外語文化課程是實施文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外語文化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文化平等意識、多元文化意識和主體文化意識,使其具有多重文化意識,有利于將其培養(yǎng)成真正意義上的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當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真正獲得跨文化意識需要學習者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比較、理解和反思不同的文化。
參考文獻:
[1]Hu wenzhong.Selected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unan:Hunan Education Press,1990:227-243.
[2]張伊娜.外語教育中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及其內(nèi)涵.[J].國外外語教學,2000,(3):28-31.
[3]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跨越”和“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27-31.
[4]張紅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學術思想,推動跨文化研究學科發(fā)展.[J].外國語,2010,(6):49-53.
[5]Lustig M W,Koester 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5th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2.
關鍵詞:幼兒;中華文化;感恩意識;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083-0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五千年而不絕。在五千年燦爛的文化中有既有中華民族堅強不屈艱苦奮斗的精神,也有勤勞智慧開拓創(chuàng)新的品質(zhì)。尤其是在輝煌燦爛的文化中流傳下來的感恩意識,更具有時代價值。因為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家中的“獨苗”寵愛有加,導致眾多幼兒感恩意識缺失。正如哲學家榮格所說“幼兒有兩張門神的面孔,一張面向著人類的過去,一張面向著人類的將來”。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jīng)說過:“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無法彌補?!倍@種童年時期感恩的缺失也將給幼兒未來一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
一、中華文化有利于幼兒感恩家庭意識的培養(yǎng)
古語云“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家庭關系中同輩關系要求兄弟之間要相互關心,彼此氣息相通,如同樹枝相連。家庭是這個社會大系統(tǒng)中最小的一個單位集合。家庭的安定和諧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今天的幼兒是明天國家的主人,幼兒現(xiàn)在的成長直接影響著未來社會成員的精神狀態(tài)和面貌。
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在眾多中華文化所提倡的感恩美德之中,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所倡導的最基本的感恩美德?!对娊?jīng)?小雅》里曾經(jīng)這樣提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毙⒌脑慈菒邸J亲优o予父母的愛,這是人類最樸素最自然的情感。“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意”“忠孝兩全”“上書救父”“哭竹生筍”……在中華文化之中有著眾多關于感恩的故事。難以設想一個對父母都不心懷感恩的人會在發(fā)達之后回報社會貢獻國家。
中華文化感恩故事的背后是告訴幼兒要尊重、孝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間要相互關愛謙讓,目的只是給幼兒以正確具體的認識,幫助幼兒理解感恩,使幼兒產(chǎn)生良好的情感,并非是讓幼兒學習傳統(tǒng)文化故事中具體人物的行為。在中華文化的感恩美德中,傳達給幼兒的正是這種對父母天生的感激意識,在意識到恩情難忘的同時增強自我完善的意識,并且讓處于學前期的幼兒逐漸接受好的熏陶,養(yǎng)成良好的感恩美德。
1.有利于幼兒感恩父母養(yǎng)育意識的培養(yǎng)。我國古代圣賢的典籍之中有諸多此類的記述?!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边@句句詩行里蘊含的是濃濃的母愛深情,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是幼兒來到這個世上最先接觸到的人。中華文化中感恩美德有著許許多多關于孝敬父母、贍養(yǎng)父母的感人故事,中華文化中孝道的理念一直是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唱和歌頌的。
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專門的比較和論述中認為:較之于西方文化,中華文化更加重視的是關于孝的文化。一個人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去愛周圍更多的人,進而去熱愛自己的祖國。想激起幼兒感恩父母的行為,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yǎng)感恩父母的意識,中華文化中諸多感恩的題材與內(nèi)容正切合了這一要求。
2.有利于幼兒感恩回報父母意識的培養(yǎng)。“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古文典籍中記載東漢人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用自己的體溫替父親暖被窩,這是一種自小的習慣陶冶。父母授予我們生命,予我們以教養(yǎng),在中華文化中有許多具體的內(nèi)容是教給幼兒如何孝敬父母知恩圖報。“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正是由于有了父母的結(jié)合才有了下一代的一切,對父母的感恩是人性之始。故曰:百善孝為先。所有家庭成員都以孩子為中心固然不可取,但感恩也并不是要讓孩子對家長只有遵從。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歷經(jīng)傳承經(jīng)久彌新在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變遷會衍生出更多常讀常新的內(nèi)容,這才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感恩孝敬父母乃是做人的良心和準則。感恩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是一回事,意識到之后能夠知道回報父母是另一件事。中華文化為幼兒感恩美德心智的發(fā)展、感恩美德自我的完善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中華文化的感恩美德內(nèi)在倫理規(guī)范決定了這一點。
3.有利于幼兒完善自我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中華文化中把“孝悌”放在了完善自我之前?!度纸?jīng)》中表述:“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這其中所要傳達的是孝悌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領,德才兼?zhèn)涞娜耸沁@兩點都能做到的感恩之人。
幼兒最初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年齡較小的幼兒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最初的評價也源自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中華文化中諸多有利于幼兒感恩意識的故事,幼兒可以從中汲取養(yǎng)分充實自己。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在人生的初期階段有著特定的吸收性心智,幼兒特有的吸收性心智,不斷從周圍吸收知識和經(jīng)驗,以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幼兒素質(zhì)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中華文化感恩意識所傳達給幼兒的內(nèi)容有利于幼兒的感恩美德完善,有利于幼兒提高自我的感恩能力。
二、中華文化有利于幼兒感恩師長意識的培養(yǎng)
在中華文化蒙學典籍《弟子規(guī)》中常有尊敬師長、內(nèi)外孝悌的教誨。良好的生活教育要從小培養(yǎng),“稱尊師,勿呼名,對師長,勿能見”,對師長的尊重在中華文化中細化到生活中小的細節(jié)。孟子曾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孔子也曾經(jīng)對他的弟子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尊師重道一直是中華文化中所提倡和倡導的感恩美德之一。不論結(jié)草與銜環(huán)都是一種投桃報李的感恩態(tài)度。
1.有利于幼兒對知識尊重意識的培養(yǎng)。“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是中華文化感恩師長思想的具體表述。師長所傳遞給幼兒的多是做人的知識與道理,感恩師長則尊重師長所傳遞的知識,使幼兒在成長的早期階段就有一個感恩人際關系的概念。教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對教師的重要支撐是對知識的尊重,中華文化本身就是正在傳承中的知識。
對教師的尊重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對人類智慧和文化的尊重。因為教師是人類智慧和知識的傳承者。正是在師長的引導之下才開始了對人類知識、人類文化的系統(tǒng)的學習,幼兒感恩師長、尊重師長反映了幼兒對尊長背后知識的尊重。知識是人類文化和智慧的結(jié)晶,人類的生活經(jīng)驗大部分來自于間接的經(jīng)驗,而這種間接的經(jīng)驗則是人類知識的結(jié)晶。對知識的尊重同時也是對人類本身的尊重。
2.有利于幼兒對知識的正確理解。要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就要對知識感恩。程門立雪、孟母三遷,中華文化里有著許多感恩佳話。知識之所以能成為知識,是因為在歷史發(fā)展中作為知識的任務,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對知識進行正確的理解,不是對先人智慧和經(jīng)驗的否定,而是對中華文化更好的傳承。
曾有人根據(jù)孔子教誨而編寫成了一本關于人們生活規(guī)范的幼兒讀物,在其中具體羅列論述了弟子在家出門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與規(guī)范。其中有諸多關于尊師重道的感恩規(guī)定,充分發(fā)揮感恩意識,發(fā)揚中華文化中感恩美德,以助于幼兒感恩意識的養(yǎng)成。
3.有利于幼兒良好人際關系的建構(gòu)。只要一個人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他就必然要投身于各種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之中。人際關系是處于這個社會當中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要投身其中的。中華文化有著許多的為人之基、處事之要,這些為人處事的、機要的感恩功能,就是促成良好人際關系的要素。人,除了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員的身份之外,還是一個社會人,在自己的背后有一個龐大的社會關系網(wǎng),在作為一個自然人的同時,還充當著不同的社會角色。
幼兒只有在正確把握好為人處世機要的感恩基礎之上,才會更好處理人際關系,幼兒期是處于人際關系形成的關鍵時期,進行良好的感恩教育,對幼兒終生的發(fā)展意義重大。中華文化中認為人要感恩的觀點,諸多典籍中記載的關于為人處世的道理,都將影響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中華文化有利于幼兒感恩自然意識的培養(yǎng)
在古代蒙學典籍《千字文》的開篇就說到: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如今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上,人類正面臨各種嚴峻的考驗與威脅,各種各樣的污染隨處可見。在漫長的物種進化史上,人從自然界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之無愧的“萬物之靈”。但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這樣一個事實:人來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永遠是自然的組成部分,物質(zhì)資料的再生產(chǎn)以及人自身的在生產(chǎn)都是以自然界存在和發(fā)展為前提條件的。對自然的感恩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意識。中華文化有利于幼兒對自然生命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和認識,可以讓幼兒對生養(yǎng)人類的自然產(chǎn)生更深的感恩。
1.有利于幼兒對自然生命規(guī)律感恩理解和認識。在這樣一個不斷追求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經(jīng)濟與社會的發(fā)展似乎必然伴隨自然資源的損耗。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的開篇這樣說的:“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都變壞了?!弊匀簧旧碛兄陀^的規(guī)律,一旦破壞這種規(guī)律對自然本身以及人類世界都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影響。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人就這樣論述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恩規(guī)律:“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蔽覀兊南热嗽缭谇曛熬驼J識到了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提出了許多諸如“取物不盡物”“取物順時”的生態(tài)倫理感恩觀念。中華文化中有著遵從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tài)感恩倫理,這種感恩倫理在今天看來對人類更好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
2.有利于幼兒感恩自然意識的養(yǎng)成。自然孕育人類,只有在熱愛自然的感恩前提下,其他一切保護自然珍惜資源的意識才會落到實處。在中華文化中有著許許多多熱愛自然謳歌河山的感恩內(nèi)容,歷代文人墨客也都樂于欣賞并且謳歌祖國的感恩自然美景。對于這些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學習,對于處于年齡階段較小的幼兒來說,對其感恩自然意識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
人類的生命源于自然,生命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感恩自然就應該在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自然融入點點滴滴的感恩之情。時值當下流行的“低碳”生活,已經(jīng)成為人們倡導和提倡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的背后就是對自然的一種深沉的感恩。生命源于自然,自然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生命感恩的教育。
3.有利于幼兒珍惜生命意識的養(yǎng)成?!吧w此身發(fā),四大五常,恭維鞠養(yǎng),豈敢毀傷。”在傳統(tǒng)文化中就連人的身體頭發(fā)皮膚都被認為關系著世間萬物自然的規(guī)律,不能毀壞損傷它們,生命很顯然就被提到一個更高的感恩地位。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均把對生命的感恩提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笆⒛瓴恢貋?,一日難再晨”,這是古人給我們飽含深意的教誨。中華文化中教給我們的是一點一滴,從小事做起的感恩態(tài)度。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到最后時刻決不放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珍貴的,同時生命也是脆弱的,一旦失去,永不復生。每個人都要熱愛自己的生命,感恩自己的生命,把更多的愛給更多的人。
當代社會,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關于生命與尊嚴、生命與價值問題也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由車禍、溺水、跌落、燒燙傷、中毒、窒息、自殺、他殺等意外傷害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已成為危及兒童的首要原因。據(jù)調(diào)查:全國每年約有1.6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相當于每天消失一個班。在這樣一個“生命教育”被提到一個很高高度的時期,幼兒階段對珍惜生命意識培養(yǎng)更顯得尤為重要。珍惜生命,這也是中華文化所傳達給幼兒的感恩意識。
大教育家羅素曾經(jīng)說過,教育當一個人把所有知識都忘卻之后,心底能有所觸動,教育也就成功了。中華文化傳承至今,至于其中的感恩成分并不是教給幼兒學習古人“臥冰求鯉,事必親躬”,而是給幼兒一種精神的啟發(fā),理念的傳達勝于形式的輸導。當幼兒在獲得別人的幫助之時能有所感激、感動、感恩,這樣中華文化才能成為幼兒感恩意識培養(yǎng)的源泉。
參考文獻:
[1]王立山.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1994.
[2]張錫生.中國德育思想史[M].長春:吉林出版社,1993.
[3]吳春明.關于“感恩”與“孝親”的思考[J].中國德育,2006.
[4]黃人頌.學前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劉金花.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如何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高密度地、多方位地導入跨文化教育,以培養(yǎng)中職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一、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1.新大綱要求所需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隨著社會生活和經(jīng)濟活動日益全球化,跨文化交際日益增多,人們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識以便理解來自不同文化的知識,因此,文化積累比任何時代都豐富和深刻得多。教育部2009年1月頒布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大綱》對原大綱內(nèi)容做了修訂,修訂后的新大綱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梢?,大綱要求我們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因此,中職英語教學必須重視跨文化教育,通過英語語言這個載體,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英語文化,體驗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2.現(xiàn)實交際所需
在英語學習中,學生經(jīng)常會遇到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或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xiàn)歧義、語用失誤迭出的現(xiàn)象。大家對這兩種現(xiàn)象并不陌生:一是苦讀多年英語的學生碰見英美人士,根本沒有勇氣開口與之攀談,只有“Yes”到底或“No”到底。二是一見老外便激動地說: 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 /How much money do you earn a month? 他們可能只是想打破見面時的尷尬,殊不知這是一些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對方的隱私,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這種社交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習者缺少目的語文化知識、缺乏跨文化差異意識??梢?,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是跨文化交際實踐中所需。所以,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文化導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幫助學生減少語用失誤,提高英語交際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的途徑
那么,如何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育,建構(gòu)中職生應知的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技能,從而形成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筆者就此問題,闡述了一些日常教學中的看法。
1.巧妙利用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文化傳輸?shù)闹髑?。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各種課型的文化導入:
(1)詞匯教學
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新大綱要求學生到畢業(yè)時應達到的詞匯量:基礎要求1700w,200phr;較高要求1900w,300phr;拓展2200w,400phr。英語詞匯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因為“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的工具”。在日常的詞匯教學中,教師不應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詞匯的讀音、本義,而應適時地介紹詞匯的文化意義,重視其文化的影響,特別應重視詞匯的文化差異,因為同一概念的詞在不同的文化下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 如dragon在西方是罪惡的象征,在圣經(jīng)故事中,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如果把一個女人叫a dragon,則表示她很兇狠、令人討厭;但在中國dragon是吉祥的圖騰形象,在歷史上,龍還是皇帝的象征,我們還以“龍的傳人”自稱。教學實踐表明,在詞匯教學中重視文化導入,能使學生不斷地形成跨文化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匯、準確使用詞匯,從而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賞力。
(2)聽說教學
中職英語教材中每單元的Listening & Speaking 模塊,是基于語境的對話形式呈現(xiàn)。在情景對話中,英美人士的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風俗民情自然顯露出來。因此,在聽說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理解語言的社會語境:觀察什么場合用什么語體;了解說話人的身份;說話者之間交際的深淺與語體的關系等。而學生通過了解對話中的文化語境,可以體驗到不同的交際氛圍和文化氛圍,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識,掌握正確的交際規(guī)則。另一方面,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總結(jié)歸納出英美人士在口頭交際中常涉及話題的語言規(guī)律,尤其是與母語觀點相差較大的,如:說閑聊、說禁忌、論娛樂、說恭維、說謙辭、說請客、說致謝、說消費等,以便消除聽說障礙,使語言更為地道、得體。如A:“You sing very well.”B:“Thank you.”這就是英美人士的恭維觀,他們說話三句不離稱贊語,聽者無須自謙,只須道謝即可。又如見面時聊什么好呢?其實,討論天氣是與英美人交談的一個合適的話題。學生有了這樣的文化差異的認知,便不會出現(xiàn)上述的一些誤會了。
(3)閱讀教學
中職英語教材中各單元都編有Reading & Writing 以及Life & Culture 板塊,旨在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開拓國際視野。這些閱讀材料內(nèi)容涉及到很多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的這一重要理念。因此,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向?qū)W生傳輸相關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如閱讀中常出現(xiàn)類似Black Friday(耶穌受難日,復活節(jié)前的星期五)這樣的專有名詞或一些典故和習語,如果學生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就會造成困難。又如:“Food and Drink”文中提到的black tea是中國人的“紅茶”, 這是由于中國人和英國人著眼點不同,同是茶,我們中國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顏色, 故稱“紅茶”,而英國人注意到茶葉本身的顏色是黑的,故稱“black tea”。了解這樣的中西文化差異,學生就不至于把“紅茶”說成red tea了。事實上,閱讀教學堅持文化信息的導入,堅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僅能較好地消除閱讀理解上的障礙,而且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會膚淺地停留在課文所提供的那點信息,而是向他們開啟了一扇了解異國文化的窗。
2.充分利用課外優(yōu)秀英語教材和讀物
僅靠一套中職英語教材來進行跨文化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程度的差異,向?qū)W生推薦一些優(yōu)秀教材以備選用,如《新概念英語》《環(huán)球英語教程》《走遍美國》《初級英語聽力教程》等,通過對這些原汁原味的教材的學習,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才有更深的了解,無形中也加強和培養(yǎng)了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一些簡易的文學作品,如《書蟲》。英語專家胡文仲說:文學作品能夠提供最生動、具體、深入、全面的材料,使讀者從中得到對于西方文化有血有肉的了解。讀者的感情與書中的人物融合在一起,親身體會人物的喜、怒、哀、樂,完全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在不自覺中汲取了文化營養(yǎng)??梢姡喿x優(yōu)秀英語教材和讀物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3.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突破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得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給英語學習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網(wǎng)絡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學生則可以合理選擇和有效利用網(wǎng)絡資源,更直觀地感受并比較中西方文化異同,增強跨文化意識與能力,同時使得英語學習更有趣。如涉及到Holidays話題時,學生通過上網(wǎng)查詢可以快捷了解中西方不同的節(jié)日及節(jié)日來歷、主要活動等,感受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又如談到學生喜愛的Music這個話題時,學生可上網(wǎng)下載了解各地著名的音樂,如美國搖滾樂、鄉(xiāng)村音樂、非洲音樂、印度音樂等,使自己置身于愉悅的異國文化中。另外,優(yōu)秀的英文影片同樣為學生提供了異國風土人情、地理環(huán)境、歷史人文等豐富翔實的文化信息。
4.積極開辦第二課堂
中職院校完全有條件開辦英語第二課堂,如組織英語角、開設語言與文化講座、舉辦圣誕夜晚會等,讓學生在參與各種活動過程中,真實體驗異國文化氛圍,從而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
總之,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復雜的過程,只要我們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堅持不懈地努力,多渠道、高密度地滲透跨文化教育,同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文化積累,就能為今后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大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2.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編寫組.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4.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6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 教學觀念 學習興趣 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105-02
一、引言
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中職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學生只有具備了跨文化意識,他們才能更好的學習英語,理解英語的文化內(nèi)涵,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文章結(jié)合中職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分析了中職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策略,希望能夠引起教學工作者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關注,能夠?qū)虒W實際工作發(fā)揮指導作用。
二、中職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中職英語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它的必要性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
1.新教學大綱的要求。新的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引導學生了解和認識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落實大綱的要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通過英語的學習,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并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2.現(xiàn)實交往的需要。中西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對西方文化缺乏了解,往往會因為理解和翻譯的錯誤而給交往帶來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一些學習英語很多年的學生根本沒有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勇氣,這與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相背離的。另一方面,與外國人交往中由于用語不當而造成尷尬的局面。例如,一見面就問別人的年齡和收入,這在西方往往被認為是很不禮貌的方式甚至是侵犯隱私的行為,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而導致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是對西方文化缺乏相應的了解,缺乏跨文化意識。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重視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三、中職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策略
在教學實踐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相關策略:
1.更新教學觀念,強化文化交際意識。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首先必須做好引導工作,更新教學觀念,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一方面,教師要注重提高語言運用意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多接觸外國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并將其很好的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水平。另一方面,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外國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對文化的鑒賞能力和運用能力。
2.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如果缺乏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必然會影響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須營造良好的氛圍,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才能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巧妙的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并滲入文化教學,增強英語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音頻、圖畫等將英美文化圖文并茂的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濃厚的英美文化氛圍內(nèi)體驗中西文化的差異,并從文化的角度來學習語言,增進對英美文化的了解,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使他們更好的學習英語,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3.重視內(nèi)容導入,培養(yǎng)文化交際能力。第一、詞匯教學。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發(fā)音和含義之外,還應該充分挖掘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在學習“龍”這個單詞的時候,在英美國家龍是罪惡的象征,而在中國龍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解釋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他們能夠準確的運用所學詞匯進行交際。第二、口語教學。要積極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構(gòu)建真實的交流氛圍,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體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了解西方國家的風俗人情,掌握正確的與人交流的規(guī)則,避免問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問題,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語言進行得體的交流,提高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第三、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文化信息的導入和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這樣不僅能夠消除學生閱讀上的障礙,還能夠加深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4.組織課外活動,提高學生文化意識。教學實踐表明,課外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除了課堂教學之外,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還必須認真組織課外活動。例如,開設選修課程,讓學生閱讀英文原著,收聽英美廣播,觀看英文原聲電影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將學生置于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化環(huán)境中,有利于增加學生對英美文化的理解,能夠真實感受東西文化的差異,在無形中會更多的學習西方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識。此外,還可以組織一些課外活動,比如英語演講、英語競賽、話劇表演、英語廣場等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來,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還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對外國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跨文化意識和語言交際能力。
四、結(jié)束語
總而言之,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今后在教學實際工作中我們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策略,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全方位的向?qū)W生進行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教育工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積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他們以后進一步學習英語,提高英語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雪.淺談中職英語教學與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J].華章,2012(17)
[2]李淑紅.淺談中職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J].教師, 2012(17)
論文摘 要: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學習語言必須學習文化。培養(yǎng)兒童的跨文化意識,是英語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它對于消除兒童的英語交際障礙、深化兒童對英語的理解和培養(yǎng)兒童的英語學習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學階段是英語學習的初始階段,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nèi)容和范圍,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初步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的意識,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在日常語言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意識
在農(nóng)村小學三年級學生才開始英語學習,而且沒有英語學習的環(huán)境,每周只能在三節(jié)英語課中才能接觸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在日常語言教授過程中滲透相關的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跨國文化意識。在教家庭成員一課時,要告訴學生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要比漢語簡單得多,如英語中的aunt一詞就可以包括漢語中的“阿姨”“嬸嬸”“姑姑”“舅媽”等幾種身份。在教授有關食物、一日三餐單詞向?qū)W生介紹中外飲食習慣的不同:中國人的主食為米飯類,因此習慣用筷子、碗和湯勺;而外國人愛吃牛肉、雞、鴨、羊肉等,通常用盤子、叉子和刀。
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有關異國文化的知識,學生才會產(chǎn)生對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即文化意識;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化意識,學生才能根據(jù)異國文化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輸出的自覺性,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通過網(wǎng)絡視頻讓學生獲悉外國文化
文化意識的滲透也不應只拘泥于單純的課本和課堂教學,在信息開放的今天,通過電視電腦網(wǎng)絡,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外國文化氛圍。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利用網(wǎng)絡下載一些視頻,讓學生觀看,有利于他們初步了解外國的風土人情。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百度,讓學生自己查閱某些重要節(jié)假日的來歷,了解各國人們是如何度過這些節(jié)日的等。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圖片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與學生學習活動相關的資源和條件,開拓和探索積極有效的途徑,滲透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利用重要節(jié)日強化學生跨國文化意識
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習慣的是各種節(jié)日和慶典。老師可以把at christmas這一單元的教學放在12月25日前后來教學,在節(jié)日當天組織學生用圣誕樹、長筒襪、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烈的圣誕節(jié)氛圍。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圣誕節(jié)與我國的春節(jié)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兩個節(jié)日的相同之處,然后比較出兩者的不同,并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愚人節(jié)、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給學生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背景知識,如在四月一日的“愚人節(jié)”,教師可和學生開個善意的玩笑,并使學生明白老師不是說謊,也不是搞惡作劇,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
四、在比較中讓學生感受中英文化的異同
比較文化的異同是培養(yǎng)跨國文化意識的一個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別有利于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
學生在學單詞teacher后,知道了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有的學生就把miss shen改叫成teacher shen,通過講解、比較讓學生比較明白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再如:在中國年輕人對王姓長輩可以稱“王叔叔”“王阿姨”;對李姓平輩可以稱“李大哥”“李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black”“brother brown”,對方聽了肯定感到納悶。教師不能孤立地教學詞匯、句型,一定要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兩種文化的比較,注重讓學生對單詞文化的內(nèi)涵理解,這樣學生才會有跨國文化的意識,在運用英語交流時才會用英語思維,也只有這樣在以后的英語學習中才有可能避免交流障礙。
五、在操練中體驗,在運用中掌握
教師應設計些貼近學生生活又容易引起跨國文化交際失誤的交際環(huán)境,在“freetalk”中,通過巧妙的設計,由師生交流引出中西文化的差異,并進一步拓展,能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學了衣服類單詞后,創(chuàng)設一個“模特”大賽,讓學生體驗別人夸獎你衣服,你應該很興奮地說:“thank you!”在學了問候語告別語后要求學生每天到校、回家主動用英語與老師同學打招呼、告別。如學習有關食物、一日三餐單詞內(nèi)容后教師讓學生帶來plate, fork and knife等讓他們親手動一動、說一說,學習如何使用這些餐具,從而增強了他們的認識,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記憶。在操練中通過了進一步加深對英美國家文化的理解。
六、在閱讀中培養(yǎng),在猜測中感受
學說英語并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訓練和獲得技能,淺顯的文學作品能使學生從情感的升華中感受到英語中也有一個絢麗的世界,進而激發(fā)起學好英語的強烈愿望。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環(huán)境,創(chuàng)造閱讀機會,如開辟英語學習園地,在學校的宣傳欄和各班的黑板報開辟英語學習園地。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介紹一些學生能夠接受的、能理解的習慣用語和名言名句,編寫一些英語笑話和外國孩子經(jīng)常玩的游戲,如bingo、填字、猜謎等,來吸引學生的參與。
實踐證明,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越豐富,理解學習內(nèi)容的能力就越強,學習英語的信心也就越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跨文化知識的內(nèi)容和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語言發(fā)展空間,使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豐富英語內(nèi)涵,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xiàn)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交流。
參考文獻:
不同文化的人們,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社會規(guī)范、價值觀,民族性格、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沖突,而導致的交際失誤是難免的,如問候語、恭維語、自謙語、稱謂語、祝福語、禁忌語、角色用語、吉祥語、委婉語的使用上,中西方人士之間也往往出現(xiàn)一些尷尬。
二、 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
首先,文化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兒童在習得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在習得該民族的文化。所以,語言和語言的應用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正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庇捎谡Z言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表現(xiàn)與承載形式,不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外語教學不僅要介紹語言知識并進行“四會”技能訓練,更應該把這種學習與訓練放到文化教學的大背景中進行,最終使學生具有語用能力。其次,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想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有為導游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帶隊旅游中,我們的這位導游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的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yǎng)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
三、 在英語教學時,我們應怎樣結(jié)合日常生活向?qū)W生介紹英美國家文化,進而減少與以上類似的尷尬呢?
1. 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感受和體驗文化
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主張孩子要服從老師和家長,要聽大人的話。于是在課堂上就形成了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教師有著相當高的權威。而西方國家講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經(jīng)常會對孩子說“Thank you.”和“I’m sorry.”長幼之間平等對待。因此,在教學中從一開始就應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嘗試,學說英語,鼓勵學生質(zhì)疑。不應放過學生給老師的每一次幫助,并且勇與承認自己的過失,一句簡單的“Thank you.”或“I’m sorry.”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把民主和平等的氣氛帶進了教堂。課堂上有時需要進行角色表演,在課外需組織一些與英語學習有關的party, 這時教師不是一個旁觀者、監(jiān)督者,而要和學生一起參與,在運用語言進行對話,交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文化的存在。
2. 通過課堂教學培養(yǎng)文化意識
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陣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可以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
(1) 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傳授文化背景知識。教師需注意就語言材料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內(nèi)容隨語隨文地進行解說,指明文化意義或使用中的文化習俗。如中國自古就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說法。而英美人習慣讓客人自主,隨意,比較尊重個人意愿。英文“請客人吃蘋果”若問“one apple?” 旨在征求客人的意見,而學生如說“Have some apples, please.”就帶有些勉強。
(2) 在課堂活動中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學生學習外語時往往難以擺脫母語的干擾,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Chinese English. 即使他們對一些固定的表達方式或習慣用語了如指掌,真正使用時,仍會出現(xiàn)錯誤。因此,在課堂上要多組織有一些以學生為主的聯(lián)系活動,如: pair work, group work, role play等,一方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擴大學生的參與面,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機會學說英語。如學習了水果和食品的詞匯后,組織學生動手做salad沙拉——這一西方國家所特有的食品。
3. 通過節(jié)日民俗活動培養(yǎng)文化意識
現(xiàn)在,過“洋節(jié)”成了年輕人的一種時尚。學校里的孩子受父母的周圍同伴的影響,也對各種“洋節(jié)”津津樂道。我們不妨順水推舟,在慶賀節(jié)日的同時,讓學生感受一下中西方的節(jié)日文化。在圣誕節(jié)來臨之際,給學生講講圣誕故事和圣誕習俗,聽聽歌曲Silent Night, 體會圣誕的寧靜與祥和,然后同學間互贈賀卡,感受彼此的友情,同時不妨與中國的Spring Festival(春節(jié))比較一下,看看中西方最大的節(jié)日有哪些異同。
關鍵詞:語言文化 文化意識 培養(yǎng)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國與國之間交流越來越廣泛,特別是社會信息化的提高,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的開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戶便涉及跨文化交際。但由于他們?nèi)狈χ形鞣轿幕町惖牧私?,在對外交流中產(chǎn)生一定的障礙。他們對文化教學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而且還要培養(yǎng)學生合適地使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僅要培養(yǎng)人才的外語素質(zhì),而且還要培養(yǎng)其文化素質(zhì),進而提高綜合素質(zhì),為21世紀培養(yǎng)外語人才。
高中英語課程目標之一是“文化意識”。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Lado)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在整個人類文化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中,語言始終是與文化同步發(fā)展的。因此,外語教學應注意文化的差異性,避免學生因文化遷移而出錯。同時,文化具有演化特點,語言也應該合著時代的節(jié)拍,展示給學生鮮活的語言與文化。
一、為什么在高中時期必須進行文化教學
1.因為學生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了解,在對外交流中產(chǎn)生一定的障礙
在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熱興起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jīng)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2.文化知識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關鍵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實。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對象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掌握對象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程度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語言知識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體地運用語言的前提。
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由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重成績輕能力是歷來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弊端。學生只重視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卻忽視了學習語言的用途是利用該語言進行有效的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他們往往僅從母語文化背景出發(fā),而忽略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導致了文化沖突、文化休克,“交際失誤”屢屢出現(xiàn)。
在日常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尤其要準確深刻地認識兩種文化的異同,提高對本國文化的敏感性,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方法很多,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1)通過閱讀相關文章,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中西方文化涵蓋一個民族的方方面面,內(nèi)容包羅萬象。培養(yǎng)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拓展課外第二課堂文化教學渠道,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來擴大自己英漢文化差異知識。因此,可以借助課外活動讓學生欣賞或?qū)W唱英文歌曲;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也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英美國家的物品,如地圖、郵票、廣告、信函、錢幣以及其他物品等。
另外,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絡也是課外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方法。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大部分信息以英語為載體,它的語言是實際生活中語言的真實反映。在講新課之前,教師可以布置課外學習任務,讓學生上網(wǎng)查閱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資料。這樣學生不僅可以了解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的背景知識,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2)把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建立在科學使用教材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上。
教學中我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nèi)涵,滲透相關文化信息,拓展文化學習空間。教材收錄了多種文化知識,包括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為課堂教學中文化滲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生動有趣的素材可以營造出一個個準英語環(huán)境,搭建一個個展示學生才華的舞臺。
(3)利用選修課,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
高中階段,我們學校開設了選修課,這為我們的教學開辟了更廣闊的天空。于是我們充分利用這個好機會,開設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校本課程。?我通讀教材,把握單元主題,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文化意識。通過觀看學習真實的美國人生活片和聽讀其中的對話,學生不但了解到美國人日常生活習慣、人際關系、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還學習了中美文化在稱呼、問候、道別、贊揚、致謝、隱私等方面的差異,甚至學習了他們的理語,這無疑有利于學生日后跟美國人的交往。
(4)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培養(yǎng)文化意識
文化內(nèi)容本身既廣又雜,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但課堂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增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積累,我鼓勵和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我要求學生把所讀過的文章的主題及圍繞該主題的詞匯做好讀書筆記,把他們欣賞的好詞好句收集起來,把遇到的中英文化差異收錄起來,寫下某個方面的感想,有時還要求寫讀書筆記,定時檢查,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學生和發(fā)現(xiàn)間題,優(yōu)化教學。定時定期地我會提取一些熱門話題或典型的作品,象教學必修課課文一樣在課堂上和學生一道學習,并指導他們課外閱讀的方法。這一做法能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外閱讀。
論文摘要:基于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為研究現(xiàn)階段大學生文化意識的現(xiàn)狀,筆一者在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07級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缺乏文化敏感性,在學習語言過程中遇到了很多與文化相關的困難,沒有形成真正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了解決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必要性與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之間的矛質(zhì),筆者提出了關于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意識的幾點建議。
一、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1999年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明確指出:“文化與語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該《大綱》強調(diào)了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即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主要英語國家歷史、地理、社會、經(jīng)濟、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及其文化傳統(tǒng),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2003年11月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痹摗墩n程要求》非常強調(diào)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基于《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要求,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避免只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而應把語言形式的講授與文化內(nèi)涵的培養(yǎng)結(jié)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的目的語文化意識,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培養(yǎng)出既有語言知識又有語言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培養(yǎng)目的語文化意識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鄭立信先生曾在《美國英語與美國文化》一書的序言中提到,“跨文化的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障礙,歸結(jié)起來,原因或者是語言方面的,或者是文化方面的,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毕鄬Χ?,外語的聽、說滾,寫技能可以通過強化訓練較快地提高,但諳熟使用這一語言的文化規(guī)則卻很不容易。不少闖過“托?!笨荚囯y關的學生,踏上美國國土后仍然難以經(jīng)受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感到無所適從。這也足以說明對本國與異國文化的理解與領悟是實現(xiàn)成功的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因素。
二、大學生文化意識的現(xiàn)狀分析
為探索現(xiàn)階段大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文化意識現(xiàn)狀,我們進行了調(diào)查。
1.調(diào)查對象
本研究調(diào)查了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07級來自十二個不同專業(yè)(包括中醫(yī)、中藥、針灸推拿、生命釋學、護理、計算機、生物工程、中西醫(yī)臨床等)四個班的178個學生。其中A班一個,B班兩個;C斑井個。(該校大學英語進行分級教學,A,B,C分別代表從高到低三個不同等級)我們之所以選擇不同專業(yè)不同班級不同等級的學生,是因為他們來自不同地區(qū),受教與不同英語教師,英語水平各不相同,這樣的數(shù)據(jù)更加具備普遍性與代表性。在178份調(diào)查問卷中回收165份,有效率為92.7%。
2.調(diào)查方法
調(diào)查主要采用定量研究,以問卷調(diào)查為主。問題按目的主要分為三類:1-4題有關大學生在外語學習中對文化學習的態(tài)度與認識;5-7題有關現(xiàn)階段大學英語課堂中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8-10題有關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有關文化困難的反映。調(diào)查表內(nèi)容詳見圖表一。
3.調(diào)查的結(jié)果與分析
采用Likert, Horwitz (1987)五分量表分級法,1至10題選項內(nèi)容為A (5分)B (4分)C (3分)D (2分)E(1分)。其中學生對每一部分題目的平均打分情況見圖表二.
根據(jù)圖表二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針對問卷中出現(xiàn)的三類問題,我校參加問卷調(diào)查的學生打分平均值普遍偏高,尤其是第一類(1-4)及第三類問題(8-10)。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忽視了文化的學習,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文化敏感性及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大學外語課堂中,教師給予了一定的文化知識的傳授,但內(nèi)容不夠深人,形式也過于單一;大學生在外語學習和交際中遇到了很多困難,這些困難與缺乏文化意識緊密相關。 三、文化意識培養(yǎng)策略
1.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人民通過創(chuàng)造活動形成并隨歷史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的產(chǎn)物。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人類文明進程不同,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所持的哲學觀不同,因而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中國文化以人本為主體,崇尚勤勞、樸實、謙虛、謹慎的美德;西方文化則以物本為主體,崇尚個體性、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吸收性的文化傳統(tǒng)。中西文化本質(zhì)差異使中西方人們的生活大有不同,包括感情表達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行為方式等等。而這些無不對語言產(chǎn)生影響。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即學生在深刻理解本族文化的基礎上對異國文化的觀察、理解和反映能力應被視為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第一步。而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敏感性首先要樹立學生正確對待本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如果借用Kluckhohn“文化地圖”的概念(“文化地圖”,即特定社會的價值觀、習俗、準則、體系的統(tǒng)一體),就是使學生對本族文化地圖和異國文化地圖有正確的認識,擯棄民族中心主義,消除文化偏見的文化相對主義態(tài)度—即文化只有差異,而沒有好壞之分。因此開展文化教學主要在于消除文化隔閡,促進跨文化理解。基于對本族文化的認知,基于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察覺到與本族文化有明顯差異并可能發(fā)生文化沖突的異國文化特征,才能在理論上或是理性地理解與本族文化有明顯差異的異國文化特征,才能在交際中真正理解對方的所做所為,解決文化沖突,實現(xiàn)有效交際。
2.選擇蘊涵豐富文化內(nèi)容的教學材料
蘊涵豐富文化內(nèi)容的語言材料是進行文化滲透的重要途徑,是教師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資源,因而教師在選編教材時應有意識地多選取一些出自英美國家的原文材料,旨在使學生通過大量接觸、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跨文化歷史意識。教學材料還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多元性。我們了解一門外語或一種異域文化的文學,總是要經(jīng)過我們個人的和他方的文化,就是要求教師選擇或編寫的語言材料具有多元性。語言材料從類型上應包括己方文化、異域文化和跨文化的范疇。一味強調(diào)語言教學中異域文化的導人和異性文化的差異、矛盾、和沖突,相對忽視中西不同文化間的相互滲透、影響、融合與重組,以及外語使用中本族文化導出的意義,也使得跨文化交際陷人一定的局限性。為了加強學生的主體文化意識,教學材料在選編上應當適當引人中國文化,如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道家學說等。語言材料應按不同角度來構(gòu)建,對同一問題,可以用跨文化的角度來闡釋。這種開放的結(jié)構(gòu)可以帶給學生思考和爭論的空間,通過對己方、異域文化的認識,在中西方文化的沖突中,達到對己方文化的再認識,對異域文化的真正理解,從而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
(2)代表性。外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是通過文化的學習,學習者達到內(nèi)在修養(yǎng)素質(zhì)的提高,從而解放思想,在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同時,發(fā)展了合作能力。因此,在選擇教學材料時要注意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觸及西方文化本質(zhì),反映西方文化深層內(nèi)涵的內(nèi)容。例如西方的社會制度、人性道德、哲學流派、經(jīng)濟理論、思想及價值觀等等,這些內(nèi)容有助于學生自己去分析,去探討,加深對西方整個社會、人類的認識,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最終達到跨文化能力的提高,自身素質(zhì)的完善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成熟。
(3)趣味性。教材不僅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水平和心理發(fā)展水平,還要盡可能通過提供趣味性較強的內(nèi)容和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為此,教材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提供具有時代氣息的語言材料,設置盡量真實的語言運用情景,組織具有交際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教材內(nèi)容的選擇和安排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愿望等學習需求和心理需求。
3.課堂中利用多樣形式導人豐富的文化知識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知識文化的積累,又不能忽略交際文化的導人。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特別注重向?qū)W生傳授語言下面的深層文化,使學生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從文化知識過渡到文化意識和能力。對于文化知識可以分三個層次進行導人:引導學生注意異國文化的表面特征;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與本國文化有明顯差異的異國文化特征;引導學生觀察交際禮儀和人際關系,培養(yǎng)學生禮貌行為。在文化導人的過程中,除運用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法,還應采用分工合作、情景表演等多種方法。分工合作,即分配學生課下查閱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課上向全班同學講解,與大家一起學習和分享。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的能力,還更好的激發(fā)了學生了解異國文化現(xiàn)象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化意識。在情景表演中,要求學生特別注意以得體的、符合角色身份的語言和體態(tài)進行表演。在學生不斷實踐,教師正確點評的過程中,學生語言漸漸更加準確、得體,非語言因素(表情、眼神、體態(tài)等)也越來越恰當。這些都為學生以后的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4.開設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選修課
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第二課堂文化知識學習也是很重要的。文化知識是一個知識整體,是一種系統(tǒng)知識,在學生走人社會進行跨文化交際之前,在這方面予以充實、完善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大多數(shù)院校面向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開設的英語文化類選修課程內(nèi)容還不夠多,結(jié)構(gòu)不夠完善?,F(xiàn)階段大學選修課程中可開設一些有關西方歷史、政治、宗教、人類學以及社會學方面的課程,如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際學、英美概況、英語學習背景知識、英美文化人門等課程,以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為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5.充分運用各種媒介,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