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勞動教育的功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檀傳寶:勞動教育對于今天的中國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大體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去考慮。
第一,從社會問題的角度考慮。你會發(fā)現(xiàn)如今在中國,很多社會的病態(tài)都與勞動教育開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關聯(lián)。比如,一些人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賺快錢,還有很多人喜歡炫富,等等……這些社會亂象背后的邏輯,其實都是不勞而獲或是少勞多得?;蛘撸覀儚奶囟ń嵌瓤?,很多社會病態(tài)都可以歸因于與勞動有關的價值觀的偏差,需要通過在全社會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去克服。
第二,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考慮。正如你在問題中所說的,現(xiàn)在咱們國家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很快將會成為第一。我們的人均GDP也已超過7,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可以說整個社會包括我們的教育都處于一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那么,當我們告別了以體力勞動為主導的舊時代之后,有一些課題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隨著社會越來越發(fā)達,腦力勞動的比重會不斷增加,但最基本的體力勞動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怎樣去定義勞動教育所說的“勞動”呢?究竟怎樣的社會安排才更有利于讓人們在詼中獲得尊嚴、擁有勞動的光榮?應當怎樣讓青少年乃至整個社會看到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價值與意義?直面、回應這些課題,在這個時代已經非常迫切、重要。從更積極的角度看,一個能夠擁有勞動意義感的勞動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這個世界。讓全體國民特別是少年兒童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從而愉快地勞作在共和國的大地上,這對于新時代中國人生存質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三,從教育本身的角度考慮。我們強調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據馬克思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念和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社會主義教育本來就特別重視勞動教育;另一方面,一個最根本的理由,社會主義運動說到底是為勞苦大眾主張權利的,是以承認勞動和勞動者的價值為非常重要的價值原則、教育原則的。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原則,讓勞動者克服勞動異化狀態(tài),擺脫剝削壓迫、過有尊嚴的生活,這本來就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最為根本的一個訴求。從價值體系上講,無論是十月革命后的蘇聯(lián)還是今天的中國,崇尚勞動價值、追求勞動創(chuàng)造、尊重勞動創(chuàng)造的主體――勞動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在教育體系中,這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教育明顯區(qū)別于資本主義教育形態(tài)的標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辦真正的社會主義教育,按照講的“不忘初心”,勞動教育就應該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勞動教育的內涵可以說是十分廣泛的,內容也很豐富,包括了勞動技術、社會公益勞動、家務勞動等等。在您看來,當前我國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主要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檀傳寶:你提到的這些都是勞動教育的具體形態(tài),但是形態(tài)的劃分標準不一樣,比如說以場域劃分的話,就包括家務勞動、學校勞動活動、社會公益勞動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談另外一個標準,我覺得無論是在學校、社會還是家庭中,勞動教育的內容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外顯的部分,比如說在勞動過程中學一些勞動技能、產出一定的勞動產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認為之所以要開展勞動教育,在外顯的部分里面隱含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的培養(yǎng)。勞動教育固然要學勞動技術,應該有勞動產品的產出,但是對于學生發(fā)展來講,最根本的目標不是要生產多少產品,而是確立勞動價值觀。在的價值理論里,非常崇尚和強調的一些原則,比如說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所強調的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勞動創(chuàng)造人本身、勞動創(chuàng)造歷史;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強調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基礎,以及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則;教育理論強調體力、腦力的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原則,等等。開展這些勞動價值觀的教育對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說:勞動教育要特別注意讓孩子通過參與勞動實踐,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學會珍惜勞動果實,尊敬勞動人民。我認為當前我國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最根本的出發(fā)點應該是這個。
:您認為勞動教育最根本的是進行勞動價值觀的教育,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態(tài)度和勞動習慣呢?
檀傳寶:真正要把勞動價值觀、勞動態(tài)度和勞動習慣建立起來,當然是要靠學校來進行相關的教育。但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我覺得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社會風氣和家長的觀念要有所改變。如果社會本身風氣就不好,比如我們在網上經??吹健案欢膘乓洳粍诙@的生活,居然還有很多人羨慕不已,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想要有效開展勞動價值觀教育,肯定會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長在心底其實并不認為勞動觀念是重要的,認為只要學習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這種情況下,談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習慣就會很困難,因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沒有加強勞動教育的土壤。
對學校教育來講,我覺得有兩點很重要。第一,勞動教育本身要在學校的活動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個學校文化中確立崇尚勞動的價值觀應該成為當前學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學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象,那就算是學校有勞動課,作用也會很有限,因為在日常生活里學生根本體會不到勞動的意義與價值。所以,我認為社會氛圍的改變,包括學校文化環(huán)境的改變,在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中形成一種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風氣,比開設多少勞動課程更為重要。
:當前在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被弱化、被邊緣化也是不爭的事實,甚至還有老師將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一種手段。您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變勞動教育被邊緣化、被異化的現(xiàn)狀呢?
檀傳寶:目前可以說勞動教育的異化和邊緣化非常厲害。我認為主要有三種表現(xiàn):
第一,把勞動看成是一種懲罰,比如遲到了罰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勞動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當勞動和懲罰等負面心理體驗建立聯(lián)系的時候,就是反勞動教育而不是勞動教育。這是勞動教育的第一種異化。
第二,把勞動教育異化為學習一種技能。設想一下學生花很長時間只是學會怎么剪紙,若這一學習經歷對他的課業(yè)成績、身心健康沒有太大作用,這樣的勞動教育肯定會被邊緣化。通過勞動生產和實踐的確應該、也有可能學到某種技能,但是勞動如果僅限于技能的學習,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這樣的勞動教育怎么可能不被邊緣化呢?
第三,把勞動教育異化為一種娛樂,比如一些畢業(yè)班學生平時學習很辛苦,所以學校會組織他們去參觀一下工廠、農村,當作生活的調劑,這就更沒有意義了?,F(xiàn)在很多學校每年都會有一些勞動安排,認為這就是帶著學生開展勞動教育了。其實所謂的“勞動安排”,基本就是一學期甚至一學年用一天或半天時間帶學生“活動”一下,而這就同時意味著平時學生都不會做這些“勞動”的“活動”……這樣的勞動教育,效果當然會極其有限。我們可以看到,上述這三種思維或異化、或窄化了勞動教育的功能。
這就回到了剛才的問題,勞動教育在學校里邊緣化,甚至有的學校根本就沒有勞動教育,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大家對勞動所蘊含著的最重要的教育價值沒有清醒的認識。勞動教育其實有時候只是要還原某些人生的常識。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種莊稼,面包從哪里來呢?這是常識,但問題是現(xiàn)在很多人會忘記,一心想著不勞而獲,不愿意通過辛勤勞動去創(chuàng)造價值。其實,勞動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悅的功能。但勞動教育真正的愉悅,應該是對勞動過程、勞動果實的欣賞帶來的那種精神性愉悅。在帕夫雷什中學,曾經有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叫面包節(jié)。孩子們種的頭一茬麥子收獲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蘇霍姆林斯基會讓孩子們請自己的家長來品嘗。這個時候孩子們的愉快真正是勞動的喜悅――由他們親手種植的小麥做成面包的那種芬芳,是勞動的芬芳,能夠鼓勵孩子以后再去進行新的勞動,而不是膚淺的認為,勞動就是我學習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勞動的愉悅。
:雖然一直以來學校都有開展勞動教育,比如開設勞技課、組織勞動實踐活動等,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您認為中小學的勞動教育究竟應該如何開展,才能夠真正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呢?
檀傳寶:學校勞動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教育工作者對勞動教育的本質不清楚。教師可能模糊地知道勞動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織學生開展幾個相關的活動,但可能還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實際上勞動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關系。以勞技課舉例來說,如果認真去安排的話,可以大大促進孩子各科學習的內在動機。教師要讓勞技課變成孩子日常學習生活的一個綜合應用的領域,思考孩子在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等這些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有哪些在勞技課可以用得上?這樣就既有勞動教育,也強化了孩子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勞技課的設計應該是這樣的思路,而不是只學一個剪紙或者陶藝就叫勞技課了。因此,我是主張勞技課更多的應該是校本的,學校根據孩子每個階段的學習情況,思考哪些知識可以應用,再去設計勞技課,才是正確的思路。
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專門的活動和課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僅僅通過這一種渠道去實現(xiàn)勞動教育所有的任務。如果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識到勞動教育的意義,就會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專門的時間去完成某一個專門的活動,道德與法治、歷史課、語文課、班團活動、師生交往中,都可以滲透勞動教育的理念。
除了開展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和活動,在這里我還想強調兩件事。
第一,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跟上去。比如現(xiàn)在很多老師本身已經沒有勞動光榮的觀念了,甚至有些老師特別羨慕那些不勞而獲、掙快錢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能夠指望他對孩子有正面的勞動價值觀的引導呢?所以,教師一定要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觀,這對勞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關課程的建設要跟上去。比如說歷史課,過去的歷史教育特別強調勞動人民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那現(xiàn)在我們是不是也要考慮到這一點?如果歷史課就只講帝王將相,而勞動者在歷史中的意義完全被人忘記,那肯定是不對的。無論是歷史或其他課程,都要注重挖掘勞動教育的素材。
這兩點非常關鍵,因為如果教師本身沒有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或者勞動教育的價值觀不能滲透到學科教學里,只是偶爾帶學生去專門勞動一下又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是那樣,可能勞動課甚至都帶有反勞動的性質了――因為大家體驗到的只是勞作的辛苦,卻感受不到其中的價值,孩子們就更不愿意勞動了。所以歸根結底,整個教育系統(tǒng)要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各科教學都應該配合,再加上專門勞動教育的課程安排,才是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
:您談到教師對勞動教育的正確認識十分關鍵,那究竟如何才能夠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和重要性,進而實踐您剛才所說的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呢?從教師專業(yè)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議?
檀傳寶:要讓教育工作者對勞動教育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我覺得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勞動教育要從保障社會主義教育性質這個角度去看。所有中國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識到,勞動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是保證社會主義教育性質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勞動教育要從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長這個角度來講。如果孩子從小就抱有不勞而獲的想法,他將來必定會非常自私,那樣是不會真正幸福的。如果一個人一生都沒有體會到勞動的意義,人生將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導孩子過有創(chuàng)造性的、充實的人生,能夠擁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離開勞動教育的,教師也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
第三,勞動教育要從社會改造的角度去重視。正如我剛才說的,現(xiàn)在有那么多社會病態(tài)其實是因為人們看待勞動的觀念出了問題。要保障社會的良性發(fā)展,有良知、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應該責無旁貸、高度重視勞動教育。
對于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我也有兩個建議。一方面,現(xiàn)在很多老師,尤其年輕老師,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勞動價值觀,這就好比數(shù)學老師不知道數(shù)學,那你怎么教?所以廣大教師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勞動價值觀,了解勞動價值觀的內容和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當教師明白了勞動教育的價值,具體要去實施的時候,要考慮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推進勞動教育,不能把勞動課又變成另外增加的“課業(yè)負擔”,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勞動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學習聯(lián)系起來,形成綜合學習的課程形態(tài),讓勞動教育成為激發(fā)孩子學習動機、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渠道。這種創(chuàng)造性不是異想天開,要與教師教育專業(yè)化水平的提升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夠更好實現(xiàn)。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通力協(xié)作,但如今很多家長不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習慣,“家里的活兒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學習就行”是很多家長仍然持有的觀念。您認為應該如何改善這種局面?
檀傳寶:首先還是要明確,勞動價值觀教育是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核,這是一個大前提。具體到家長要做哪些改變?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不要把學習跟勞動看成是對立的。在我看來,其實學習也是一種勞動。家長完全可以通過鼓勵孩子學習,來幫助孩子確立付出努力才能夠有所收獲這樣的“勞動”觀念。正如大人要通過勞動去創(chuàng)造世界,兒童要通過學習去獲得成長,我們完全可以把勞動和學習建立內在聯(lián)系,而不是將勤奮學習看成跟勞動沒有關系的一個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孩子如果認真學習,也可以視之為勤勞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值得鼓勵的。
第二,家長不能把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看成是與兒童生活沒有關系的。你所說的很多家長在家里不讓孩子勞動,一方面是家長沒有意識到勞動的教育意義,另外一方面是在這個少子化時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許多家長不舍得讓孩子去做家務。那么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問自己,到底什么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如果愛自己的孩子卻不考慮教育意義的話,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所以我覺得讓孩子適度地參加有意義的家務勞動,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兒童的責任感、主人翁意識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學習做主人呢?這就需要家長在教育觀念上進行變革。一旦家長的教育觀念改變了,就會自覺去考慮哪些勞動方式對孩子是合適的。我覺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把學習跟勞動聯(lián)系起來,是一個最為可行的選擇。
:還有另一種情況,有一部分家長已經能夠意識到勞動對孩子的重要性,也會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但他們是采取以勞動換取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做家務,請問您是怎么看待這種教育方式的?
【關鍵詞】小學勞動課 反思 超越
在小學開設《勞動》課,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在我國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十幾年中,小學勞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成效是任何人不能隨意否定的。但是,進入21世紀以后,面對世界范圍內興起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站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21世紀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高度來審視小學勞動教育,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主要途徑的《勞動》課卻在課程的定位、課程的開發(fā)、課程的實施等諸多方面。暴露出許多先天的不足和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反思與研究。
一、勞動課的課程定位:是學科課程,還是經驗課程?是分科課程,還是綜合課程?
現(xiàn)代課程理論告訴人們,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類型是多樣的,不同類型的課程有著不同的課程價值和特點,不同類型的課程應該形成一個均衡的課程結構,這樣才能共同發(fā)揮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功能。這就要求在開設一門課程時。首先必須對這門課程的課程類型以及它與其它課程的關系進行合理定位。這一點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它直接影響這門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是搞好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國的勞動課出現(xiàn)在80年代中后期,當時國內的課程理論研究非常落后,甚至說課程理論研究處于空白階段,造成了人們的課程意識淡薄,課程觀念落后,把課程等同于學科、等同于教材的認識相當普遍。當時的人們還沒有普遍建立起課程類型和課程結構的觀念,把學科課程和分科課程當作是學校天經地義的課程形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當人們認識到需要開設勞動課,以加強勞動教育,落實“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要求時,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按照學科課程和分科課程的設計思路和要求來設計和要求勞動課,使勞動課成了我國課程體系中典型的學科課程和分科課程,盡管也強調“勞動實踐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小學勞動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時應以實踐為主”。因為它只強調了勞動課的實踐性特點,而沒有、也不可能把勞動課明確定位在不同于學科課程的經驗課程上。
隨著現(xiàn)代課程理念在國內的廣泛傳播,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小學勞動課的課程定位問題便凸現(xiàn)出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勞動課不應該是學科課程,而應該定位于經驗課程,這樣才能適應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實際和需要,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勞動課不應該是分科課程,而應該定位于綜合課程,這樣才能充分體現(xiàn)小學勞動課程本身的特點,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課程門類過多、課程內容交叉重復的弊端,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促進學生的自主全面發(fā)展。
二、勞動課的課程開發(fā):誰來開發(fā)?
受我國長期形成的中央集權式課程管理體制的影響,自小學勞動課開設以來,小學勞動課的開發(fā)權一直集中在省一級教育業(yè)務部門,由省教育業(yè)務部門依據小學勞動課教學大綱組織編寫全省統(tǒng)一使用的《勞動》課教材,學校勞動課教師則負責小學勞動課的教學,以全面落實《勞動》教材中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但是,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一方面,省編《勞動》課教材內容的統(tǒng)一性很難切合各地、各校的實際,許多教學內容脫離當?shù)匦W生的生活實際,脫離當?shù)厣鐣?、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或者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對學生的發(fā)展價值不大,或者要求過高,缺乏落實的必要條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事業(yè)的逐步深入,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迅猛發(fā)展。社會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勞動》作為一門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課程,其課程內容應該及時更新。以反映當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反映當前學生生活的實際,反映未來生活對學生素質的新要求。但是,某省編《勞動》課教材卻多年一貫制,有的竟是“第七次印刷”(1994年5月的第1版,2000年3月第七次印刷)。試想:如此一勞永逸的課程開發(fā)、一成不變的課程內容如何能引起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的興趣?如何能激發(fā)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積極性?
深入反思《勞動》課建設中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我們認為課程開發(fā)的主體過高是其主要原因。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適當下放勞動課的課程開發(fā)權,喚醒一線教師的課程開發(fā)意識。明確一線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責任,改變他們僅僅是課程實施者的單一角色,建立教師既是課程實施者,也是課程開發(fā)者的觀念,使他們能夠緊密聯(lián)系當?shù)厣鐣徒洕l(fā)展的實際,聯(lián)系當?shù)匦W生生活的實際,自主的、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勞動課的課程開發(fā)和實施。
三、勞動課的課程實施:是以知識為中心,還是以實踐為中心?
科學課程標準中確定的學科課三維目標“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就非常明確地提出了要在科學課中滲透思想教育。但是小學科學課不像思想品德課一樣,會提出明確的道德目標,它的道德思想蘊藏在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整個教程中。因此,科學課中具體如何滲透實施思想教育,怎樣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教育內涵,使科學知識的傳授與德育教育相互結合非常關鍵。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加強科學課中的德育教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滲透
第一,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在備課時,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識點”和“德育點”的內在聯(lián)系,在教學中把二者結合起來,同步進行。如講《養(yǎng)蠶》一課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向學生介紹我國是世界上利用蠶絲最早的國家,為人類利用生物資源開創(chuàng)了先例。公元前2世紀,我國的絲和絲織品就開始運往西亞和歐洲各國。在講《磁鐵》、《紙》、《鞭炮》等課時,向學生說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都是我國古代的發(fā)明,有的發(fā)明早于世界其他國家?guī)浊?。通過多種手段向學生滲透愛國思想,能夠起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作用。
第二,進行科學自然觀的啟蒙。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進行科學自然觀的啟蒙教育。通過教學有關水、空氣、動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識,讓學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通過指導學生做各種觀察記錄,使學生領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質都在永恒變化著,并且變化是有條件的,使學生對淺顯的唯物辯證思想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培養(yǎng)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在自然教學中,要通過大量的觀察與實驗,造就一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德育環(huán)境。要抓住學生思想的閃光點,向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形成科學求實的學風。在自然課的教學中,有很多的觀察或實驗,由于受到非本質因素的影響而使學生產生誤解。因此,應特別注意教育學生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第四,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在現(xiàn)實的學校教育中,學校依然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勞動教育被剝奪、被忽視的現(xiàn)象,如今的孩子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受到過度的“呵護”,而家長的不良教育也導致了勞動教育的缺失,使孩子的勞動觀念淡薄,勞動習慣和勞動能力也變差,從而使孩子的人格形成受到影響。因此,更深刻地認識勞動教育的本質,從單純地傳授勞動技能為主要目的的教育,切實地轉到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上來,要讓學生親歷研究過程,主動地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從而全面培養(yǎng)小學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第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培養(yǎng)一個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基本條件。小學科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當然對小學生來說,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良好的習慣必須從小培養(yǎng),而且良好的行為習慣來源于生活細節(jié),只要老師善于利用教學中的各個細節(jié),從點滴入手,對學生進行反復的訓練,良好習慣的形成自然水到渠成。例如,在科學教學中,我時刻注意指出、糾正學生的不良坐姿、站相;教育他們愛護循環(huán)使用的教材;教育他們收發(fā)作業(yè)都要有秩序、講方法;到實驗室上課讓班干部帶隊過去,且要求做到輕聲、慢步,進入教室要做到“快、靜、齊”,適時提醒他們做好保潔工作,要求每次上完課室內外要清潔如初,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 寓德育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
第一,以生命世界為例,教材中就有多處涉及德育活動。比如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中第三課“大樹和小草”,最好選擇修剪下來的植物枝條和田間地頭的狗尾草來觀察,第五課“植物的葉”中動員學生在校園里撿拾落葉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設計和實踐活動。
第二,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量做到教學活動前有德育先行意識,先要設計一些問題或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體驗;教學活動中重視德育活動,另外,在教學語言上、教學情境中也能滲透一些觀點;教學活動結束后要討論和反思,爭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動中做得更好。
三 放寬視野,關注課程標準,為的是能有源頭活水
可是,目前在農村小學中,還存在教學課程結構單一,學生文化生活枯燥,重視智育,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傾向。
首先,農村小學生缺少濃厚的文化氛圍。農村小學生多數(shù)是農民家庭出身,不少家長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或初等教育,有些家長甚至連小學畢業(yè)水平也達不到,家長文化素質低,家庭文化生活匱乏。其次,農村小學生缺少文化生活環(huán)境。許多農村小學校缺少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得不到直接的愛國主義教育;此外,由于農村經濟條件及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農村小學生缺少必要的文化活動,身心的不到很好的鍛煉,情感的不到熏陶。針對這些不良因素,加強農村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當務之急。農村小學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 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文化,應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在社會學不到的知識,在課堂上得以補充;在實踐中得不到的東西,在書本中來獲取。通過各學科課堂教學,不斷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同時,應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開展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在校園內形成良好得到的風氣。
2 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
認為:歷代人物的成才都離不開其成長時期的背景和所處的環(huán)境?!伴偕茨蟿t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擇鄰”都說明了這個道理。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給人一種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充分利用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發(fā)揮“潛在課程”的教育功能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學校的板報長廊上一些愛國主義內容、科學知識、名人傳記等,滲透著各方面的教育。再如,校訓牌以及一些帶有引導性、號召性的標語牌等,既起到了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又收到了潛在的教育效果。另外,通過校園美化、綠化,開展花園是學校建設,美化了校園,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凈化了學生的心靈。
3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和探究性等特點,有著自己的獨特的功能和價值,對學生的個人成長,甚至整個民族的素質提升、綜合國力的增強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將學校的德育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達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呢?多年來,我們進行了大膽嘗試,學校本著“會做人,會做事,會學習,有特長”的育人目標,把德育和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過一種快樂而有意義的德育生活。
一、在科技實踐活動中接受環(huán)保教育
科技實踐活動是新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多年來,我們將通過組織開展多項科技實踐活動,讓學生活動中親近自然,接觸社會,進行科學探究,掌握科學考察方法,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如“珍愛生命之水”科技實踐活動。通過“聆聽水的呼喚”“科學調查體驗”“節(jié)水在行動”等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發(fā)展,制定“家庭節(jié)水方案”,帶動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節(jié)水的好習慣。
“低碳節(jié)能我先行”科技實踐活動,讓師生懂得了低碳生活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養(yǎng)成節(jié)約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的生活好習慣。
“重拾手絹,營造綠色家園”科技實踐活動,通過“找――喚――用”三個階段,讓師生認識到使用手絹給環(huán)保帶來的長遠利益,喚醒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回丟棄的手絹,拒絕一次紙巾,樹立環(huán)保的消費理念,營造我們綠色的家園。
二、在科學調查活動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是少年兒童整體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德育教育活動與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活動相結合。借助每年一個主題的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和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活動,通過科學調查體驗,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賽,以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學文化素質。
如“變廢為寶,從我做起”科技調查體驗活動。通過學習、調查、探究、體驗、創(chuàng)新等四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活動。組織學生學習了“廢棄物知多少”“電子廢棄物――城市礦產”“變廢為寶與循環(huán)經濟”等科普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廢棄物的種類及可利用價值,增強學生的節(jié)能環(huán)保意識;以實踐體驗活動為主,開展“生活廢棄物大調查”等活動中去,在考察、實驗、探究、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提高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舉行以小制作、手抄報、作文競賽等創(chuàng)新成果展,通過作品展示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將廢物利用,減少浪費,對保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的長遠利益,深刻體會科技在生活中的運用,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顒油貙捔藢W生們的知識面,掌握了科學調查實驗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三、在科學種植體驗活動中培養(yǎng)勞動技能
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通過開展勞動技能教育,可促進學生形成勤儉節(jié)約、踏實肯干,意志堅定、團結協(xié)作的優(yōu)良品質,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勞動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達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他們終身健康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如我們開展的“校園小農場”活動,通過種植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科學種植方法,鍛煉了勞動技能,還讓學生通過種植活動,體驗到種植快樂,感悟到生命的成長,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養(yǎng)成了節(jié)約糧食的生活好習慣。
四、在社會考察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家鄉(xiāng)情感
大連市甘井子區(qū)學生勞動技能訓練中心(以下簡稱“勞技中心”)創(chuàng)建于1999年,是全國首批素質教育基地。勞技中心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4600平方米,設有18個教學項目23個專業(yè)室,日接納學生1200多人,年接待學生近10萬人。勞技中心有教職工45人,其中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市級骨干教師3人、區(qū)級骨干教師3人,是一支專業(yè)強、素質高、業(yè)務精、能力強,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師隊伍?!皠趧咏逃茉烀利惾松笔莿诩贾行牡霓k學特色,以“核心主題、融合貫通”的區(qū)域運行模式為全區(qū)21所中學提供了體驗、開題、實施、指導、評價等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探究、創(chuàng)新、成功、快樂”。十幾年來,勞技中心穩(wěn)步前進,內涵發(fā)展成為學校成長的新亮點。
作為全國首批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勞技中心的課程設置、教學管理、課程實施也在同類基地中處于示范和引領地位。
一、科學管理使勞技中心步入快速發(fā)展軌道
從課程體系構建到區(qū)域運行模式盤活,從德育目標體系完善到專業(yè)選擇“超市式”管理,從評價體系建立到辦學目標確定,無不體現(xiàn)了勞技中心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1.課程體系構建更科學、內容更豐富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要求,勞技中心從技術基礎、家政指導和職業(yè)引導這三方面出發(fā),設計了烹飪、面點、陶藝、金工等11個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教學項目,由此形成了最初的課程體系。為了滿足學生、家長及社會需求,將“探究、創(chuàng)新、成功、快樂”作為勞技中心新階段的辦學理念。依據地方特色、辦學優(yōu)勢以及人才優(yōu)勢,尤其是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社會的發(fā)展需求,勞技中心對課程進行了修改和完善,設計開發(fā)了編結、圓雕、面塑、軟陶、茶藝、烘焙等18個專業(yè)課程。
對于未來新校區(qū)的建設,我們將把學生的活動區(qū)設計成操作實踐區(qū)、技術體驗區(qū)、技術拓展區(qū)、作品展示區(qū)、技術科普區(qū)五大區(qū)域;把操作實踐區(qū)劃分為美味生活區(qū)、美畫生活區(qū)、美奐生活區(qū)、技術生活區(qū)、數(shù)字生活區(qū)五個個性區(qū)域,構建出勞技中心的完整課程體系。
2.“超市式”管理,倡導自主選擇
勞技中心在專業(yè)設置上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動手能力,在專業(yè)選擇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自主申報專業(yè),實行“超市式”管理。自主探究實踐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有助于學生發(fā)展個性、彰顯特長,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沒有什么比興趣愛好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變被動安排為自主選擇,有效提升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學生也會從中體會到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樂趣,其研究能力、交流能力、組織能力、實施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觀察能力、社會責任等都會得到全面提升。
3.構建“核心主題、融合貫通”的區(qū)域運行模式
2002年,在全國課程改革大潮的推動下,勞技中心也開始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研究與實踐,經過反復研究與實驗論證,我們認為,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實施綜合實踐課程的最好抓手,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可以有的放矢,不至于手足無措、迷失方向;學生可以收獲更多,不斷積累知識、提升能力。勞技中心成功構建了大連市甘井子區(q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主題、融合貫通”的區(qū)域運行模式――以勞動與技術教育為切入點,融合其他領域。學生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走進課堂,經過探究、實踐、創(chuàng)新的學習,再帶著研究課題利用業(yè)余時間走訪、調查,繼續(xù)進行探究性學習,這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方式已成為基地辦學的有效模式,并在全國推廣。
4.完善獨具特色的德育目標體系
依據得天獨厚的德育優(yōu)勢,勞技中心始終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作為辦學重點。德育工作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就衛(wèi)生、紀律、就餐、安全操作等方面,強化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二是課堂德育滲透,在目標分解與教案編寫、課堂目標落實、經驗總結與提升等環(huán)節(jié)突出n堂主渠道的功效;三是研究性學習對德育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創(chuàng)建獨具特色的德育目標體系,真正體現(xiàn)“時時處處皆德育”。在關注學生實踐成果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yǎng),以人為本,用“勞動教育塑造學生的美麗人生”。
5.建立全面綜合的評價機制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改進、提高,勞技中心逐漸形成了全面綜合的評價機制,可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學習,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提高學習興趣和能力。既關注學生對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也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讓他們在整個活動中都能感受到評價所帶來的收獲。改變原有的注重結果評價為注重過程評價,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能與動力,提高學習效率,強化評價的發(fā)展功能與激勵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功能,真正達到評價的目的。
二、專業(yè)發(fā)展能提高服務學生的質量
1.目標教研,打造精品課堂
為培養(yǎng)“生活上自立、學習上自主、思想上自強、有道德、有理想、有個性、有特長、有科學、有素養(yǎng)”的一代新人,就要提高教師素養(yǎng),促進教師成長,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到知識、獲得成長。教學構想的實施也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多年來,勞技中心始終以提高教師專業(yè)能力為主線,以“構建有效課堂、提升業(yè)務能力、實現(xiàn)四個必備、三專多能”為主題,以學校為主體,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基本單位,開展了基于崗位、課堂、問題以及教師發(fā)展需求的學習與研究,著力打造“學前教育與理論探究、探究式教學、操作體驗指導、創(chuàng)新引導及研究性學習與指導”五大課型精品課堂,實現(xiàn)“推門聽課”的互助合作課堂,全面深化校本研修,著力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真抓實練,努力為新課程的改革服務,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提供優(yōu)質的師資保障。
2.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體驗成功快樂
教研或科研工作開展得是否有效,關鍵還取決于學生的感受。多年的實踐與研究,不斷轉變著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升級著課堂的教學模式――“自己學習,自己研究,自主感悟,自己觀察,自己操作”。勞技中心的每一個專業(yè)課程都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多種情境,如知識搜索、技法探究、過程體驗、作品鑒賞等,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實踐、體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發(fā)展個性,彰顯特長,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每位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可以談自己的困惑、成功的經驗、探究的結論,或者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和評價;可以談自己的勞動感受,如“學到了什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成功喜悅,等等。這種課堂模式,會使學生擺脫束縛、解放思維、盡情投入,真正體會“探究、創(chuàng)新、成功、快樂”。
3.任務驅動,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經過多年實踐,為了促M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形成了“任務驅動式”的培養(yǎng)模式,課程開發(fā)、教材編寫、師帶徒等一個個鮮活的任務,滲透著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較好地促進了中堅力量的成長,也帶動了一批教師的進步,使他們既是成功的“教書匠”,也是勤奮的“研究者”。在教育局領導的支持下,在省市教研員、專家的指導下,勞技中心教師編寫了《甘井子區(qū)區(qū)本綜合實踐活動教材》,該教材已成為省定規(guī)范性基地通用教材,并被評為“遼寧省推廣教材”。勞技中心還參與編寫了《大連市中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大連市基地課程標準》《大連市綜合實踐活動教材》,現(xiàn)都已出版并投入使用,為更大范圍的課程開發(fā)做著貢獻。
三、完善功能定位,更好回饋社會
在行為禮儀課程中養(yǎng)成
學校的行為禮儀養(yǎng)成教育牢牢抓住“行為習慣”和“清潔衛(wèi)生”兩大根本,按照“低起點、小坡度”的原則,從“學生樣子”到“文明”再到“優(yōu)雅”,從“不亂丟亂扔”到“懂規(guī)則”再到“感恩回報”,逐級提高要求,并通過日復一日的強化訓練形成習慣。學校提出:學會做人,從學會感恩開始;學會做事,從學會掃地開始;學會健身,從學會做操開始;學會禮貌,從學會問好開始。比如學校對學生問好的具體要求是:在校內遇見成年人時主動、熱情、大聲地用普通話問“老師好”,學校挖掘出“老師好”三個字背后至少有以下德育功能:克服“盆地”意識,培養(yǎng)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營造和諧人際關系氛圍;體現(xiàn)棕北學子熱情好客、彬彬有禮;讓來賓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
近年來,學校以行為習慣和禮儀教育為主線,針對行為習慣和國際禮儀開發(fā)了《學生成長指南》和《讓世界成為我們的教科書》讀本。學校通過開展“學雅規(guī)、立雅標,練雅行、正雅態(tài),揚雅風、頌雅德”的雅言雅行系列教育活動實現(xiàn)養(yǎng)成教育規(guī)范化。結合國際交流的需要,在班隊課中強化對國際禮儀和國際規(guī)則的學習從而使習慣內化為素養(yǎng)。
在勞動服務課程中成長
為破解“學生勞動技術教育缺失和城區(qū)學校缺乏勞動教育基地”的難題,學校將一個學期的勞動技術課集中到一個星期,推行周勞動服務班制度,各班輪流承擔勞動及服務兩大任務。承擔勞動服務的班級,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一、二節(jié)課和下午第一、第四節(jié)課對校園公區(qū)進行清掃和保潔,學生還要負責所在崗位的紀律、秩序、安全管理及禮儀示范服務,學生還要將勞動服務延伸到家務勞動和社區(qū)志愿服務中。
由于勞動服務班有固定的時間,有專門的指導老師和明確的目標任務,學校逐漸將勞動服務作為一門特色校本課程來開發(fā),具體做法是:按照“總分結合,分層實施”的思路設計課程目標,將課程內容分為“基礎+拓展,校內+校外”兩類,在課程實施中注重“過程指導和整體推進”,在課程評價上“立足發(fā)展,激勵導向”。
勞動服務課確實用去了一些課時,但是,它的價值卻不是同等時間的課堂教學所能比擬的。學生在勞動中改變態(tài)度、習得技能,在勞動中養(yǎng)成和做人,在勞動中學會管理與服務,在勞動中融入集體、展示風采,在勞動中懂得尊重和感恩。十八年來,棕北學子學習質量和勞動能力比翼齊飛。
2003年,《勞動?服務?養(yǎng)成?做人》德育創(chuàng)新案例榮獲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教育學會、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創(chuàng)新工程――全國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評活動”一等獎。
在主題活動課程中感悟
學校以開發(fā)勞動服務課程為契機,理性思考如何以課程來統(tǒng)領德育工作,最終確立以“對自己、對他人、對自然、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的關系為綱,從七個維度(自我觀、親情友情觀、環(huán)境觀、集體觀、社會觀、國家觀、世界觀)確定德育課程目標體系,以“學會各種道德關系處理”系統(tǒng)構建德育課程內容體系。學校嘗試以“學年度”為周期,按月分年級設計德育主題教育活動,逐步構建德育課程的實施體系。如:2月強化規(guī)范鞏固標準月 、3月文明禮儀評優(yōu)選先月、4月聚焦課堂高效學習月、5月拓展素質藝術活動月……
在“我愛我班”主題德育活動月中,學校將國旗護衛(wèi)隊和升旗儀式任務承包給四個班級。學校派專人協(xié)助班主任在固定的時間訓練國旗護衛(wèi)隊,班主任負責落實升旗儀式的相關任務: 主持人、音樂指揮、護旗方隊、我愛我班文化建設展示和國旗下講話等。在執(zhí)行完升旗儀式任務后,學生要寫出感悟,德育處要將相關文字、圖片整理,匯編成升旗儀式校本課程讀本,供其它班級學生傳閱和借鑒。
每年11月是體育活動月,學校首先對大課間進行課程設計,主題確定為“強身健體大舞臺,自主自信展風采”,在日常體育鍛煉中融入“國際禮儀培養(yǎng)和團體操訓練”內容,并在活動月中檢驗和展示課程效果。
在國際理解課程中浸潤
作為成都市校園文化建設典范學校,學校確立了“以素質教育為目標,追求教育現(xiàn)代化和國際化”的精神文化,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浸潤。學校在全省初中學校率先開發(fā)出《國際理解教育文化禮儀讀本》,將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列入課表。聘請專任教師和家長導師,每周在全校各班開設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并將該課程學習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關鍵詞] 文明禮儀 養(yǎng)成方法 學校 家庭
有這樣一句諺語: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人生。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眱和奈磥砭褪亲鎳奈磥?,只有具備優(yōu)秀品德和良好素質的人才能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小學階段是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很多習慣都逐漸養(yǎng)成,禮儀習慣也一樣,在這個時期形成。禮儀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內容,運用教育時機進行禮儀教育,使孩子處事有準則,言行有遵循,逐步形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開展禮儀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小學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自身修養(yǎng)、塑造健康人格,讓孩子終身受益。我對此進行了如下研究:
一、學生文明禮儀的養(yǎng)成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對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與養(yǎng)成要從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入手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睂W生的行為習慣可以體現(xiàn)在平時的交往中。小學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現(xiàn)。文明禮貌是我們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現(xiàn)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又是小學生最起碼的道德要求。
(二)對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與養(yǎng)成要從愛同學、愛老師、愛學校、愛家鄉(xiāng)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首先,引導學生關心自己身邊的人。在學校,主動關心和幫助同學,尊重老師;在家里,尊老愛幼,關心鄰里。班主任還應引導學生有集體榮譽感,因為,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個人只有在集體之中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其次,要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人文、風俗和家鄉(xiāng)面貌的日新月異,激發(fā)學生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與關心,并在學生們的心中埋下一顆將來要為建設家鄉(xiāng)流汗、出力的理想的種子。
(三)對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與養(yǎng)成要依據年齡和心理特點進行
大多數(shù)小學生對一些基本的禮儀常識還是知道的,整體較好,只是一部分學生的行為習慣還應訓練和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禮儀行為比高年級學生普遍要好。其次禮貌用語是一種情感的流露和交流,學生對尊重和敬佩的人運用起來就比較情愿;對方回禮少也會減少學生使用禮貌用語的熱情。同時,男同學相對女同學而言,禮儀行為又普遍不及。男同學一般比較頑皮好動,女同學比較文靜,說明男同學的禮儀教育要難于女同學。所以應針對高低年級和男女同學的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以學校為中心,讓學生在體驗中促進禮儀習慣的養(yǎng)成
(一)榜樣激勵
學校是學生文明禮儀習慣養(yǎng)成的中心場所。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注意儀表端莊,以身示范,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生在行為實踐中的榜樣影響,除教師外還有同學,學生也希望自己能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教師依據這一心理特點,在進行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規(guī)范訓練時,堅持正面教育,注意樹立典型,讓禮儀榜樣去感染學生,為其他同學起帶頭和示范作用。
(二)時刻滲透
文明禮儀教育要和其他各育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在體育中結合禮儀教育,在各種體育競技中,比賽重要還是文明禮貌重要,學生常常有停止自己的比賽,去幫助他人,教育者就要抓住這樣的契機進行禮儀教育,樹立良好的榜樣。還有在勞動教育中,互幫互助也常常見到。德育本來就是滲透在各育之中的,離不開教育,就象在語文教育中,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小故事比比皆是,我們就要充分利用起來,背名句,讀故事。語文教育只能德育滲透其中,緣文釋道,因到解文,使學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受到熏陶。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正是赫爾巴特說的:“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的反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三)活動體會
結合文明禮儀教育的實際,針對特殊的節(jié)日開展規(guī)律性的豐富多彩的禮儀活動。我校與讀書相結合,開展“讀文明禮儀一本書、講文明禮儀一個故事”和“弘揚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讀書活動舉行講故事比賽、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等。與藝術相結合,開展“文明禮儀之聲”文藝演出。與強化常規(guī)訓練相結合,開展“文明禮儀之星”評比活動,每周評出“流動紅旗”班,以次鼓勵班級及學生參與競爭,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和競爭意識。與建隊日相結合,開展“文明禮儀規(guī)范中隊檢閱”等活動。這樣使全體學生真正認識禮儀、了解禮儀、學會禮儀、實踐禮儀,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使學生能更直觀的接受文明禮儀教育。
(四)校園文化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不僅具有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為的制約作用,基于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教室、走廊、專用室分別掛上國旗,名人畫像,名言警句。廣播、墻報、校刊宣傳著好人好事。整潔、優(yōu)美、生氣勃勃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發(fā)揮著強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整個群體生活的規(guī)范力量,使在校園的每一個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習慣。
(五)持之以恒
小學生禮儀表現(xiàn)有反復現(xiàn)象。小學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從眾的心理特點,強化禮儀訓練是比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會和環(huán)境的影響,小學生禮儀表現(xiàn)具有時好時差的反復性特點。有的學生明明知道禮儀規(guī)范的具體要求,就是不能很好地去執(zhí)行,或始終如一堅持;再有禮儀知識的回生、常規(guī)訓練的松懈、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等也會使學生的禮儀表現(xiàn)產生反復。所以對小學生禮儀教育應持之以恒。
三、家庭教育的有利配合
在家庭中孩子學生文明禮儀的行為習慣,關鍵在于家庭要正確地引導孩子,不但“養(yǎng)”,還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中發(fā)揮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學校和家庭應該攜起手來,內外結合,共同參與到孩子的文明禮儀教育中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育人要從小抓起。今天的少年兒童,是明天的棟梁,擔負著振興中華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讓他們在明天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我們要堅持養(yǎng)成教育的高標準、嚴要求、一絲不茍,只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地開展教育工作,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配合,養(yǎng)成教育就一定能夠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1] 任丘一,新茝 《文明禮儀教育》河北出版社 2006.4
[2]握思品教學特點強化文明禮儀教育《安徽教育論壇》 2006.6
關鍵詞:盧梭;自然教育理論;獨生子女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171-02
一些調查顯示,獨生子女的生活與成長,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幸福?,F(xiàn)實諸多問題在影響著獨生子女的健康快樂與幸福成長,當下為數(shù)眾多的父母在教育養(yǎng)獨生子女方面,存在管得過嚴、過實、過死而致使子女童年應有的幸福蕩然無存。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有助于獨生子女的父母做好培養(yǎng)及教育工作,通過靈活的“放手”——使盲目之愛轉化為新鮮、和諧、有助于他們健康成長的益愛,即“放生”,使獨生子女得到新生。
一、盧梭自然教育理論的內涵
盧梭在《愛彌兒》中主張教育應“歸于自然,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平等、自由、獨立,能夠適應時展的新人。”其自然教育的真諦主要有四點:一是解除束縛。解除人為束縛,還兒童本來面目。盧梭反對壓抑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而倡導尊重兒童的自由。二是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兒童及大人的自然天性。盧梭反對成人對兒童進行知識和理性的灌輸,反對成人讓兒童機械地學習和獲取知識,主張教育者教育兒童是要讓兒童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主動學習,讓兒童通過觀察獲得直接經驗。三是“消極教育”比“積極教育”來得重要。人為教育是“積極的”,自然教育是“消極的”。四是教育如果具有“約束”的意涵,則“自然”本身就帶有制裁功能。是亞里士多德開創(chuàng)了“教育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但當這一教育思想招來人們參與漫長的探索與研究之后,人們又開始對夸美紐斯的客觀化自然教育理論,盧梭的主觀化自然教育理論,裴斯塔洛齊、赫爾巴特、福祿貝爾、第斯多惠與斯賓塞的心理化自然教育理論和杜威的成長論自然教育理論等進行了較為深層次的關注。最終催生了:面向自然界“秩序”的自然教育理論、面向兒童本性的自然教育理論、面向兒童心理特點的自然教育理論和面向兒童成長的自然教育理論的四種樣態(tài)。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要更好地理解把握當下基礎教育新課改的要義與脈絡,可以借助對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哥白尼將傳統(tǒng)的天動說改為地動說,已為世人所接受;而盧梭扭轉成人本位立場,提倡兒童中心說的主張,猶如發(fā)動了教育界哥白尼式革命,但其自然教育理論主張至今仍是學者爭辯不休的課題。當我們走過第八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第一個十年,經過困惑、思考與適應,進入調整、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新課改的第二個十年;當我們靜下心來思索,提倡全人教育的拉伯雷、孟登,全力專注主張“泛智”和終生教育的夸美紐斯,大加贊賞力主陶冶說、經驗論與白板論的洛克之時,是否應該靜心聆聽高唱自然教育的盧梭?
二、獨生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獨生子女平均每天的家務勞動時間太少。在城市中,我們不難看到:父母對獨生子女寄予厚望,并為他們的成長想方設法;但卻忽視了對獨生子女的勞動教育,致使他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為什么城市那么多的父母不樂意要求孩子做些日常勞動呢?一是替代心理。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都認為,學習是孩子的唯一任務,因為學習好是成材的唯一條件,而勞動是孩子的負擔,參加勞動必然會影響學習;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學習,但父母可以代替孩子來勞動,哪怕是自理性勞動。二是補償心理。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有的沒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有的可能因為各種名目的勞動鍛煉,如下鄉(xiāng)知青運動等占去了接受教育的大好時光,飽嘗了知識欠缺的苦頭,為了不讓孩子再步后塵,而讓他們遠離勞動,一心一意投入學習之中。三是保守心理。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他們眼中,孩子永遠是三歲的小孩,長不大,地掃得不干凈,衣服洗的不干凈,燒水怕燙著,搬煤怕累著,等等。自然教育的第一真諦就是解除束縛,解除人為束縛,還兒童本來面目。以上種種心理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危害呢?獨生子女被束縛以后,會增加他們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他們真正的興趣、愛好以及寶貴的創(chuàng)造性極也有可能被壓制,大大降低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與自信心的建立,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所以,作為家長,一要觀察、了解孩子的真正興趣和愛好,并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及其選擇,不要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孩子,更不要以有利于競爭為由,給孩子施加關于“興趣”的壓力,使孩子失去寶貴的童年生活;二要以朋友式的身份與孩子交流,與孩子平等對話,耐心聆聽厭學孩子的心聲,通過積極的引導教育,讓孩子愛上學習;三要給孩子提供勞動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去完成,讓孩子通過自我服務、參與家務勞動、鼓勵孩子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培養(yǎng)正確的勞動觀念和習慣;四要喚起孩子對勞動的熱愛,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鼓勵中讓孩子愛上勞動,讓孩子為“這是的”而感到自豪。作為老師,可以給勞動表現(xiàn)好的小朋友發(fā)五角星或大紅花,讓他們覺得“勞動很有意思”。小學階段的可在班里實行勞動委員輪流制,讓他們覺得“我就是主人”;五要掌握訓練孩子的技巧及方法。在對孩子的勞動教育中,精心計劃合理安排,耐心交給孩子怎樣做,不能急于求成,讓孩子量力而行,體驗成功的樂趣,還要注意別輕易付報酬,更不要用勞動懲罰孩子,免得讓他們由此產生對勞動的厭惡感。
三、“放手”的意義
人們常說家是生活的港灣。每個人都會在這個港灣中得到庇護,避開狂風,躲過暴雨。以血緣和親情為紐帶的家庭應該是溫馨的。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家是一些孩子的港灣,卻是另一些孩子的樊籠或戰(zhàn)場。當代獨生子女既是“皇帝”,也是“奴隸”,即在優(yōu)先享受物質生活方面,他們更像一個“皇帝”,而在精神、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方面,他們更像一個“奴隸”。獨生子女父母在家庭中所采用的教養(yǎng)方式不同,家庭為孩子提供的發(fā)展空間則有很大的差異。如果環(huán)境使獨生子女受到過分照顧和保護,有可能使兒童缺乏獨立性、缺少經驗、體弱、偏食、不能適應集體生活、孤獨或早熟等,這些不是獨生子女的天然特點;如果父母們能夠實施正確的教育,給他們以正確的愛,那么“放手”即是“放生”,這樣獨生子女就會獲得一個非常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的空間,獨生子女的身體發(fā)育、健康狀況、人格特征、行為習慣和智力發(fā)展就會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林玉體.西方教育思想史[M].臺灣:九州出版社,2006.
[2]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2006.
[3]黃勇樽.《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師的自我嬗變[J].教育教學論壇,2013,(31).
[4]姚偉.中外幼兒教育名著解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朱永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