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荷花淀教學反思范文

荷花淀教學反思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荷花淀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荷花淀教學反思

第1篇:荷花淀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體育教學 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 生存和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205-02

大學體育教學生態(tài)化的活動主要就是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教學的過程中及存在師生之間的關系又有教師和教學環(huán)境的關系,這些關系的運動過程也就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里主要就是由老師、學生和教學設施組成,這些組成因素對教學的成果都有一定的影響。我們在分析當代體育教學生態(tài)化的時候,對體育生態(tài)化的缺點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主要就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顧忌到每個學生的經(jīng)濟條件,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沒有全面的體現(xiàn)和了解。

1.大學體育教學生態(tài)化的缺點

1.1體育教學教師的能力

對于之前的教學都是有老師自己安排的教學內容,老師主要就是為了應付學校的領導,所以教學成績的考核主要就是由老師進行安排,對于學生的學習也就想得平淡無味,這樣的教學也就沒有質量。在2013年對大學體育教學進行調查的結果,大學體育課是大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雖然是這樣,大學生在學習體育課的時候沒有認真對待,也沒有很好地安排時間學習,甚至還有很多學生沒有上課,在最后考核的時候都是通過應付,沒有嚴格的要求。對于這些問題都是大學體育老師的要求不嚴格,給大學體育教學帶來很多消極的影響,同時這些影響又是因為學生和環(huán)境所導致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制定體育教師資格評價體系,選擇合適的人來做體育老師。首先體育老師要有體育競技的能力,還要對老師的人文素質進行考評,這樣也就可以培養(yǎng)更優(yōu)秀的學生,主要就是注重體育教學中人文修養(yǎng)的教育,這也是提高體育教學的重要措施。

1.2學校學生的學習能力

大學校園就是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大學生也就是國家的棟梁,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更加艱苦,因此教育就是要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主要目標。這也就是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就是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在教學任務最重的高中階段,學生的壓力比較大,都希望學生能夠考出優(yōu)異的成績,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教室學習,對于體育教學也就沒有加以重視,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甚至沒有開設體育課程,在學校隨處都是看到學生苦讀的身影,這樣也就導致學生的體育素質十分差,到學生進入大學的時候體育也就遠遠的落后。近幾年,大學校園進行的軍訓中,很多時候都出現(xiàn)了暈倒現(xiàn)象,這也就是學生身體素質差的具體表現(xiàn),大學生只有真正明白體育課的重要性,大學體育課才能更加充滿生態(tài)化的活力,才能平衡互動的發(fā)展。

1.3教育環(huán)境和教學工具

大學體育教學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逐漸提高,很多學生的體育教學設施得到了保障,但是體育教學生態(tài)化主要就是強調工具的作用,也就是說每一項體育教學都是要依靠相應的硬件才能開展。在中國的校園更多的就是強調團隊精神和無私奉獻,這與大學體育教學的理念也就發(fā)生了沖突,根據(jù)對大學體育教學的調查,有80%的學生沒有掌握健身的方法,有60%的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這也就遠遠地落后于發(fā)達國家。大學體育教學應該滿足學生畢業(yè)以后進行體育活動的需要,這就意味著把培養(yǎng)學生體育文化和體育習慣放在了首位,完成培養(yǎng)學生興趣、能力、習慣的終身體育的目標。

2.大學體育教學生態(tài)化的解決方法

2.1加大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

對于大學體育教學生態(tài)化與整個社會環(huán)境密切聯(lián)系,我們只有提高體育文化的宣傳才能帶動大學體育的發(fā)展,對大學體育教學的重要性的認識之后我們應該大力的宣傳體育教學,把這些優(yōu)點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增加人們對體育教學的重視。作為當代的年輕的大學生他們希望能夠被社會認可,根據(jù)大學生的心理我們也就要在體育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的個人價值,在學校開展媒體廣播大力宣傳體育文化,以學生作為宣傳的主體,主要以大學的體育傳播為己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的個人價值加以突破,獲得學生群體的關注和認可。

2.2加強大學體育俱樂部建設延續(xù)體育教學生態(tài)化

在大學這個五彩繽紛的舞臺,學校的社團也就是這個舞臺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ǎng)全面的人才,主要就是培養(yǎng)學生體育技能和思想素質,同時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追求精神。這也就是我們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做到以學生為主,按照學生的興趣自己選擇體育項目,體現(xiàn)自身價值。在俱樂部里也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大學生可以更加全面的發(fā)展。由于課程的安排以及專業(yè)體育教師的有限,體育教學在大三、大四開設的體育課程多為選修,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這樣也是大學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學生因子的缺陷,使得大學體育教學生態(tài)化嚴重,而普及體育俱樂部卻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陷。

2.3改革大學體育教學模式

當代大學生的體育教學落后于發(fā)達國家的體育教學,在教學的模式上也是存在很多問題,當代大學生主要是以老師的教授為主,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沒有重視,也就造成了教學的脫節(jié),沒有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也就不能很好地發(fā)展。具體到教學模式的改革上,我們應該拋棄以往大學體育教學中偏重體育技能的訓練而忽視理論修養(yǎng)的教授、偏重統(tǒng)一標準考核而忽視不同學生的動態(tài)發(fā)展、偏重基本技能的廣泛教授而忽視體育項目教授的延續(xù)性等缺點。

大學體育教學是一個微觀生態(tài)系統(tǒng),它具有整體性、協(xié)同性、共生性、動態(tài)平衡性的特點,在對人才的培養(yǎng)的時候是全面的發(fā)展,這也就是大學體育教學的要求更加高,目前大學體育生態(tài)化的教學存在很多的問題,并探索大學體育教學的改革之路。我們只有積極地改革體育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主,大力提倡終身體育的觀念,才能使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迎接新時期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任凱.分析當代中國大學體育教學生態(tài)化的缺點和反思 [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2.41.

[2]吳明深.論體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體育學刊,2013(3):22.

第2篇:荷花淀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微格教學 中職語文 運用研究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9(a)—0017—02

1、“微格教學”在中職語文教研實踐中的研究背景

“微格教學”是指以少數(shù)學生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5~20分鐘),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同時把這種教學過程攝制成錄像,課后再進行分析。這是教師有效提高教學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微格教學”通常采用以下程序:①明確選定特定的教學行為作為著重分析的問題。②觀看有關的教學錄像,指導者說明這種教學行為具有的特征,使教師理解和掌握要點。③教師制定教學計劃,以一定數(shù)量的學生為對象,實際進行“微格教學”,并錄音或錄像。④和指導者一起觀看錄像,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考慮改進行為的方法。⑤在以上分析和評論的基礎上,再次設計“微格教學”,并對教學方案進行必要的修正。⑥進行以另外的學生為對象的“微格教學”,并錄音錄像。⑦和指導教師一起分析第二次“微格教學”。

“微格教學”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和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及實際教學能力具有較大的作用,能較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一條能迅速地提高課堂教學技能的有效途徑。關于“微格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是當前國內外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并已取得十分豐碩的成果。

近年來,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成為我們月益關注的話題,特別是江蘇省職業(yè)學?!拔逭n教研兩課評比活動”的開展,對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專業(y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拔⒏窠虒W”在中職語文教研中的運用研究對于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師的實踐智慧具有借鑒意義。江蘇省職業(yè)學校五課教研兩課評比的目的是將備課、上課、說課、聽課、評課提升到教學研究層面,進一步深化全省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教研工作的開展和教學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加強職業(yè)學校教學常規(guī)管理,不斷提升教師專業(yè)化水平,全面提高職業(yè)學校的教學質量,整體推進彰顯職業(yè)教育的本質特色。

在五課教研兩課評比活動中,通過“微格運用與研究”,能培養(yǎng)一支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實踐的創(chuàng)造型教師隊伍;能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能較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能有效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技能。

2、“微格教學”在中職語文教研中運用研究的實踐意義

2.1 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師專業(yè)技能業(yè)務素質

“微格教學”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踐了所學的教學技能,使教師熟練地掌握各種教學技能,并用這些技能和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內驅力,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微格研究”,教師能夠按照教學目標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利用教學資源和信息技術,加強師生互動與相互建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xiàn)課程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展開與動態(tài)生成,追求教學特色和風格。教學過程中,重在促進學生認知與體驗相結合、知情意行合一的研究;注重做中教、做中學。以及教學做合一的研究。

2.2 改進了教師的傳授行為,獲得了反饋信息

“微格教學”在中職語文教研中的實踐運用,使教師知道了怎樣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改變了過去那種只是教師傳授、學生聽、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同時通過觀看自己的授課錄像,并與同行進行討論交流,從而獲得寶貴的評價反饋信息,找到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2.3 實現(xiàn)觀摩示范和模仿創(chuàng)新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在“微格教學”實踐中,為了增強教師對教學技能的感性認識,對每一項教學技能除進行理論學習外,還會提供一些優(yōu)秀范例文字或聲像,讓教師觀摩學習。這樣,教師在觀摩、借鑒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并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使教學活動更具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增強了語文教師提高教學基本功的信心。

3、“微格教學”在中職語文教研中運用研究的內容與目標

3.1 “微格教學”在中職語文教研運用研究的主要內容

根據(jù)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教學行為、教學流程等主題,我們把以下幾方面作為微格研究的內容:教學時間的分配是否合理;學生學習投入狀態(tài)情況如何;各類提問行為類別頻率的統(tǒng)計,全體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時間及有效度調查;“微格教學”個案研究;教師課堂語言評價等。具體體現(xiàn)為:課堂觀察;案例研究;教學反思;多元化研究。

3.2 “微格教學”在中職語文教研中運用研究的目標

(1)通過“微格研究”,培養(yǎng)一支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實踐的創(chuàng)造型教師。近年來,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實踐智慧成為我們日益關注的話題,特別是江蘇省職業(yè)學校“五課教研兩課評比活動”的開展,對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專業(y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拔⒏窠虒W”在中職語文教研運用研究對于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師的實踐智慧具有借鑒意義。

(2)探索“微格研究”在中職語文教研中的有效方法?!拔⒏窠虒W”在中職語文教研中的運用研究,對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發(fā)展作一探討,并嘗試提出中職語文教研的新內容和新方式,為今后學校開展教學研究提供借鑒。

4、“微格教學”在中職語文教研中運用研究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

第3篇:荷花淀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表現(xiàn)性評價;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1)06-0049-02

一、什么是表現(xiàn)性評價

表現(xiàn)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學生學習完一定的知識后,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實際任務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的一種評價方式,包括表現(xiàn)性任務和對表現(xiàn)的評價。它的評價方式有別于傳統(tǒng)的紙筆測驗評價,是對學生能力行為進行直接的評價[1]。它最早是運用在心理學領域和企業(yè)管理領域,并不是在教育領域提出并得到運用的。如在非語言的心理測試中,要求被試者通過動手操作具體的實物而對被試者的某種技能進行評價;在工廠里,主管人員通過觀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項特殊工作任務時的表現(xiàn)來對工人的工作作出評價。直到20世紀40年代教育測量學家才開始對表現(xiàn)性評價產(chǎn)生興趣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獲得迅速發(fā)展,成為今天國外在學校課程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的一種獨立的學生評價方式。[1]

“表現(xiàn)性評價既是一種評價理念,也是一種評價方法;它不僅評價學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評價學生‘能做什么’?!盵1]事實上,它的這一特點,在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評價中已經(jīng)得到很大程度的體現(xiàn)。傳統(tǒng)的選擇式考試是通過對學生在紙筆選擇式考試上的表現(xiàn)來間接地測量他某一方面的能力,它只能測量學生“知道什么”,但卻不能評價學生“能做什么”。因此表現(xiàn)性評價不僅評價學生行為表現(xiàn)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評價學生行為表現(xiàn)的過程??梢哉f,表現(xiàn)性評價既是對這些學習過程的評價,又是對其產(chǎn)物進行評價,是全面的評價。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性評價不僅是對某個學習領域、某方面能力的評價,更重要的是評價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實作與表現(xiàn)的能力。

二、實際教學中的現(xiàn)狀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十分普及,有些教師在課堂上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甚至用純粹的視頻動畫代替教師語言的表述,用幻燈代替板書,長此以往,中國字的點橫撇捺,將被鍵盤代替,中國話的平上去入,將被符號代替。時下,我們的學生接受圖象信息比接受文字信息多;接受調侃俗語比接受規(guī)范表達多;鍵盤輸入比用筆書寫多,因此他們感知母語的書寫美、語音美、文采美的敏感性很難養(yǎng)成,所以就更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這些基本功上下工夫,讓學生在我們的熏陶下逐步培養(yǎng)起對母語的熱愛。

漢語作為母語,我們的學生不需要那些簡單的語言解說,更多是需要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和感悟,是一個將語言文字通過學生思維活動轉化成圖象、場景或更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來理解的過程;是一個將圖象、場景或更抽象的情感和思想通過學生的思維活動轉化為語言文字來表達的過程。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往往需要他們綜合運用多種知識和技能才能解決,因此,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設置適當?shù)谋憩F(xiàn)性任務,并及時對其過程和結果進行表現(xiàn)性評價,往往能夠測評學生實際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能力。將會取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采取表現(xiàn)性評價的嘗試

目前,對課堂教學的表現(xiàn)性評價看法不一。有人認為,通過學生自己給出的問題答案和展示的作品來判斷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評價是表現(xiàn)性評價[2];也有人認為,表現(xiàn)性評價是指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xiàn)來評價學生已取得的發(fā)展成就的評價[3]?,F(xiàn)在,一般將斯蒂金斯(R?J?Stiggins)關于表現(xiàn)性評價的定義視為權威定義,即“表現(xiàn)性評價為測量學習者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新異問題或完成特定任務能力的一系列嘗試”[3]。

我認為在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與其他科目不同,它更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傳授適當?shù)恼Z文知識、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還應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在語文教學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實現(xiàn)顯得尤為重要。建構主義認為兒童是在于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與外部環(huán)境或情境的“同化”與“順應”過程,不斷達到與周圍環(huán)境的平衡,從而建構起關于生活和世界的認知序列的。在課堂教學中,我經(jīng)常教給學生的一個方法就是“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感同身受”,讓學生想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和作者相類似的情境,“同化”“順應”,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歡同樂,以達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這一點上恰好和表現(xiàn)性評價的原理相一致。即:面對真實或模擬的任務時,被評價者必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造性方案來解決問題,即建構一種原創(chuàng)性反應,因此,被評價者在這一過程中的表現(xiàn)是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對這一過程的評價也就是評價被評價者真正掌握或運用知識、技能的能力。

比方說在鑒賞現(xiàn)代詩歌《再別康橋》時,我考慮到學生剛從初中畢業(yè),對母校有著很深的情感,這與課文的情感基調是一致的,因此在導入設計上,我首先讓學生用抒情的文字為母校留言,再從中選出語句優(yōu)美的句子,朗誦給學生聽,讓學生在產(chǎn)生感受語言美的情緒的同時,進入文本的閱讀。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泛讀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傳達給學生,使學生進入文本的規(guī)定情緒。最后再用簡潔明了的板書將作者情感發(fā)展脈絡展現(xiàn)給學生。這樣就充分地讓學生感受到了母語的書寫美、語音美、文采美,真正達到了詩歌教學的目的。

有一次我們學校語文教研組開展了同組教師之間的聽課評課活動,當時我選擇了孫犁的《荷花淀》,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富有“詩情畫意”,且不說主題美、情節(jié)美、也不說景物美、細節(jié)美,但是作品中簡潔傳神、富有個性的人物語言就很美,而我本身也比較擅長語言表達。于是,我在教學中就把朗讀作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從品味“夫妻話別”,把握水生嫂的形象,到品味“商議探夫”“歸途說笑”,領悟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荷花淀婦女群體形象,其中安排了學生個人朗讀――評價,師生互動朗讀――評價,錄音示范朗讀――評價等多種模式。因為小說的語言是口語化、個性化的,仿佛就是作者從生活中隨意擷取、信手拈來,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歷過類似的情感體驗,所以他們個個興致盎然,積極參與,仿佛每個人都是導演,每個人都是演員,小說中的眾多人物也紛紛被還原,走到學生的身邊,走進學生的心里,學生也在我的引導下進入一個用文字、聲音、情感和想象構筑起來的詩意的語文世界。在課堂上的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口頭反應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測評。課后我及時地讓學生們完成了《我們這一家》的命題作文,訓練的重點是模擬《荷花淀》的作者個性化的語言藝術。學生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積極性,習作在內容上、構思上、情感上,尤其是語言的表達水平上得到很大的提高。這與以往一提到寫作文,學生就憂慮緊張、焦躁不安,寫出的習作要么內容空洞,要么情感做作,要么語言蒼白,甚至有的學生還交了白卷的情況截然相反??偟膩碚f,這節(jié)課雖然沒有使用課件,但尊重了學生在閱讀欣賞中的獨特體驗,陶冶了學生性情,涵養(yǎng)了學生心靈,提高了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基本完成了本課“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在作文評改中,我也嘗試應用了表現(xiàn)性評價的方法。我首先給學生提供了高考作文等級評定標準,并征求學生的意見,師生共同制定出一個比較滿意的評價指標,指標如下:

特級:在寫作過程中有明確主題,主題有一定深度力度。結構嚴謹,符合文體要求,取材詳略得當。語言鮮明,運用多種修辭方法,運用多種描寫,人物語言個性化。字跡工整。

優(yōu)秀:有明確主題,并力圖在文章中很好的體現(xiàn)出來。注重謀篇構局,符合文體要求。語言和修辭、描寫、及其他方法相結合,語言有可圈可點的地方,能引起讀者注意。字跡清楚。

良好:中心突出,主題發(fā)展有限,缺乏深刻性。注意作文頭尾和段落間的銜接,但是形式不夠多樣。符合文體要求。語言運用上通順,語句比較生動。字跡基本清楚。

合格:仍有中心,但或者比較模糊,或者比較膚淺。有頭尾,但是作文的連接沒有什么邏輯性,沒有顯著的分界線?;痉衔捏w要求。語言上不十分通順,表達的內容平板,沒有什么創(chuàng)意。

重新反思:中心不突出,寫得漫無邊際。不符合文體要求。作文寫得含含糊糊。語句含糊不清,語言運用上缺少規(guī)則。

其次我讓學生按照自評――互評――小組評改――綜合評價的流程對習作進行評改。最后由老師對學生推薦的優(yōu)秀習作進行評改。傳統(tǒng)評價中主體和主導都是教師,學生只是被評價者,他們無權也無力對評價提出自己要求和看法,不管評價合理與否,學生都只能接受,不僅接受,而且還要在這種評價下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在這樣的模式下,許多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學生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依賴性,習慣于求助他人,甚至抄作文、考試作弊。

而在自評――互評――小組評改――綜合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被評價者,他本身就是一個主要的評價者,比如,在作文互改當中,他需要對同學的作文等級負責。在小組評改中,他要為自己推薦的作文負責。當自己的作文得到不恰當?shù)姆謹?shù)時,他又要為自己作文重評爭取權利。在學習成為負責任的評價者的過程中,他已經(jīng)在學著做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掌控者。學生在對他人作文的鑒賞、評改、交流的過程中,必須和自己的思想交流,和同學交流,和同學的作品交流。交流帶來想象上的豐富和思想上的發(fā)展,這又是一種語言的生成過程。在這種評價模式中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從而完成對自我的激勵和超越。通過這次表現(xiàn)性評價的課堂教學嘗試,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反思

表現(xiàn)性評價畢竟是在國外建立,在引入我國的教育體系后,必然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試驗和論證。目前對于表現(xiàn)性評價的主要研究報告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這個層面上;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教學工作中,對表現(xiàn)性評價這樣的教育理論僅僅是停留在膚淺的知道、了解層面上,與實際的教育教學聯(lián)系不夠,偶爾為之,也是片面而支離破碎的淺嘗輒止,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評價體系。

與傳統(tǒng)評價的明顯不同就是表現(xiàn)性評價的主觀性。傳統(tǒng)測驗的很多題目都有客觀的答案或較客觀的評估標準,評估可以借助于計算機和掃描儀。而表現(xiàn)性任務一般很少有唯一正確或最佳的答案,而且,往往有多種行為表現(xiàn)或問題解決方案都可以被評定為優(yōu)秀。這就需要依靠評價者的經(jīng)驗和智慧來進行評判,所以,評估的主觀性是表現(xiàn)性評價的一個特點,同時也是不足。單憑一次課堂表現(xiàn)、一次作文來評價一個學生是否掌握了所有的知識顯然過于片面的。

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比如音樂、美術、舞蹈、書法,甚至是影視作品的拍攝與制作。在今后的教學科研中與其他學科的老師共同合作,確定一個綜合性比較強的表現(xiàn)性評價標準,是我下一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總之,教師上課,不僅僅是工作,更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情感和知識在書里書外、門里門外流動交融,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智慧之光得到充分張揚。師生在愉快的閱讀賞析中,充分感受到審美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體味到作為一個人其自身價值得到發(fā)掘和重視的滿足?;蛟S,這樣境界的課,才能使我們徹底擺脫應試的羈絆,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這樣境界的課,應該成為我們語文課追求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周文葉,論表現(xiàn)性評價在綜合素質評價中的運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54。

第4篇:荷花淀教學反思范文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教師們認識到:深化教學改革,特別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是推進素質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問題。目前,在課堂教學上,“少”、“慢”、“差”、“費”等現(xiàn)象還很嚴重。這種現(xiàn)象導致了學生不愛學習、不懂學習、不會學習。不少學生由于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因而產(chǎn)生了厭學心理。因此,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必須改革課堂教學。

通過對傳統(tǒng)教育教學得失的反思,人們認識到,“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講到尾”的現(xiàn)象早已經(jīng)不能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需要了。因此,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手段進行教學,迫在眉睫。

二、電化教學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

我們知道,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吸收信息,而這些,大腦起決定性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在結構上幾乎分為結構相等的左右兩個部分,“大體說來,大腦左半部分主要起處理語言、邏輯、數(shù)學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謂的學術學習部分。大腦右半部分處理節(jié)奏、旋律、音樂、圖像和幻想,即所謂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大腦的這兩個部分“將抽象的、整體的圖像與具體的、邏輯的信息連接起來”(《學習的革命》)。不可否認,教學中,嚴密的理性分析有助于左腦的發(fā)揮,然而,長期下去,右腦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忽視。所以,我們應該在運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同時,采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將那些直觀的、形象的、活動的而又帶有思辨的現(xiàn)代化媒體引入教學,充分發(fā)揮右腦的功能,通過直接思維、發(fā)散思維、形象思維,同時開發(fā)學生左右腦的功能,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電化教學的初步嘗試

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其中更有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有的描寫山川景物等自然風光,抒發(fā)作者的贊頌之情;有的塑造了生動的藝術形象,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會的風貌,從而激發(fā)人們的同情、贊美或憎惡。文學作品是作家按照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的對象,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感知、體驗、欣賞、鑒別作品的情感和藝術形象,使其語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同步提高。

任何作品都離不開語言。文學語言具有獨特的特點,即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含蓄性。優(yōu)秀的作家,正是通過對聲、色、形、情等方面的描繪,來感染讀者的。教師在教學中如果抓住這些,采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就可以更好地突出語言特點,強化其作用,營造作品的情感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利用語音手段,輔助教學。茅盾先生的小說《春蠶》中,描寫小輪船的汽笛的聲音是:“嗚!嗚,嗚,嗚──”,只用了四個字,三種標點符號。如果我們把它單純作為科學語言來看,則啟發(fā)讀者的感官,讓其聯(lián)想,具體說明了老通寶被第一聲汽笛從沉思中驚醒,隨即他又聽到了兩聲短促的汽笛叫聲。再進一步分析,這四個字,三種標點符號,反映了帝國主義武裝侵略、經(jīng)濟滲透已經(jīng)深入到了我國的農(nóng)村,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社會現(xiàn)實,揭示了老通寶以及千千萬萬個勞動人民貧窮落后的根源。學習這一段時,教師請同學們朗讀,并錄下音,反復比較,然后再進行分析,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再如白居易的名詩《琵琶行》,其中一大段通過描寫琵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里邊十四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聲如裂帛”──,在借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調動了人的視覺與聽覺。這里,作者不僅表現(xiàn)了再現(xiàn)音樂的才華,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xiàn)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為下面的述說身世作了音樂性的渲染。學習這首詩,有的學生可能會對這些描摹理解不深,但我們如果借助CSC備課系統(tǒng)的多媒體朗讀,便可使學生進入到一種放松的狀態(tài)中,進行聯(lián)想、比較,學生理解起來就方便多了。

利用幻燈片、錄像片,輔助教學。魯迅先生的《藥》中,描寫一群人觀看殺夏瑜的場面時,這樣寫的:“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睂@群看客,要是制作一張幻燈片:一邊是一只被手提著的鴨子,一邊是一群伸長頸項的人。制作時再夸張一些,教學中一放,不用教師多講,學生就會有一個形象而深刻的印象。

孫犁的《荷花淀》第二段:“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shù)兀恢?;每年出多少葦子,也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女人們在場里院里編著席。編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漲滿,有無數(shù)的船只運輸銀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莊就全有了花紋又密又精制的席子用了。大家爭著買:‘好席子,白洋淀席!’”這一段描寫,如果不深入分析,輕易地忽視過去,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目的。這段文字,前半部分描寫了白洋淀水鄉(xiāng)的遼闊無垠以及盛產(chǎn)蘆葦?shù)母火埦跋?;而后半部分卻是通過大家對白洋淀席的贊譽,表現(xiàn)白洋淀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理解到這個程度還是不夠的,還要深究此處的描寫同表現(xiàn)作品的主題以及展開情節(jié)的關系。因為,水鄉(xiāng)是這樣的美麗富饒,白洋淀人民又是這樣的勤勞智慧,那么,當日本鬼子的鐵蹄踐踏這塊美好的土地、威脅著這些勤勞勇敢的人民的時候,只要稍有一點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人,能不奮起斗爭、保家衛(wèi)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和侵略者進行殊死的搏斗嗎?以水生為代表的年輕人的參軍,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年輕婦女們在斗爭中的鍛煉成長,都是在這樣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這里的景物描寫,起到了突出作品主題、促進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學習時,如果先放一段錄像,既能給學生一個生動形象的印象,又能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F(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的普及與應用,為語文教學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各種教學軟件的開發(fā)、推出,大大方便了教師與學生。把計算機引入課堂教學,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如學習《風景談》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利用計算機制作六幅畫面,借助聲、像的巧妙結合,更好地理解作品。如“沙漠駝鈴”一幅畫面,先推出自然風光──遼闊、平坦、空曠、寂靜、燥熱、單調的沙漠;然后,推出人的活動──駝隊出現(xiàn),聲色俱備,頓時使荒原充滿生機,從而突出“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這一主題。

第5篇:荷花淀教學反思范文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應該作為我們語文課堂的學習主體,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語文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對教材進行整合,努力開發(fā)校本教材,有針對性地應用語文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各種實踐中學會學習知識。盡量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職業(yè)中學的學生更應如此。教學中如果有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輔助,課堂氣氛就能夠活躍。但我們有些老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中時不注重活動的有效性,這種活動只有形式,活動對教學幫助不大。這些情況促使我們必須反思:怎樣設計才能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最終達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課堂效率低下是阻礙我們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的最大障礙。我們要堅決避免枯燥的毫無生機的課堂教學,不能讓課堂活動僅停留在師生之間的單向傳遞,要堅決摒棄這樣一種行為:教師是教案的揚聲器,知識的傳聲筒,把學生當成永不停歇的錄音機,偏重于結論的掌握,忽視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與結論獲得的認知過程,限制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摧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嚴重違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反而會成為學生發(fā)展的阻力。因此開展有效教學成為教育改革的首要問題。

我們迫切需要最有效的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因個人認識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可能不以為然,有的可能片面理解,有的可能矯枉過正。前不久,我們學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一名語文教師在教《書憤》時,展開了如下活動步驟。第一步:請學生寫出愛國歌曲的名字;第二步:老師將課文的翻譯印在講義上讓學生看,然后再對照翻譯找出原文;第三步:老師總結了一詞多義和通假字,挑選學生到黑板上書寫,看學生會了多少。整整一堂課老師沒有講,說話時間不到5分鐘。在課后談及這堂課時,我們的上課老師說:“這是在實踐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就是老師少講甚至不講,并且是在聽了有效教學實例課后進行的?!痹诖藢處熣n堂的教學活動是不是“有效”,我們提出了質疑。教學活動應該促進課堂效率。開展有效課堂教學不能開展無效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僅僅是一種形式,我們不能過分重視學生“學的主體地位”,忽視了教師“教的主導地位”。不少教師矯枉過正,忽視了自身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空間過多地留給學生,使學生在主動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情況下無所適從,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時間大量浪費。在課堂上,對于理性較強,有較大難度的知識、規(guī)律和原理,該講的一定要講,并且要講透,該“灌”還是要“灌”,要給學生消化吸收的空間和時間。我們也不能片面追求不切實際的形式上的互動,對一些沒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熱烈討論,以為使用了多媒體就是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上應聲如雷、舉手如林就是氣氛活躍,為了讓課堂設計看起來恰到好處而使某些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是在浪費時間。課堂教學的主體必須是學生,讓學生在進行實踐操作時親身感知和體驗,及時消化和吸收語文知識。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才能夠將獲得的知識真正消化吸收。課堂活動的設計要盡量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能夠參加活動體驗,要不斷調動每個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投身學習活動的熱情,這樣預設的教學目標才能夠實現(xiàn)。因此,教師在設計時應注意活動的可操作性、參與面要廣、活動質量要高,只有這樣,活動才能幫助課堂教學。

有效教學包含兩方面:有效的教與有效的學。有效的學能推進有效的教的深入。教與學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在處理教學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僅僅從教學方式上改變,還要引導學生改變學習的方法。我從簡單的課堂問題的設計談談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教材中《荷花淀》一文在讀通,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設計如下問題:記了幾件趣事?為什么有趣?趣從何而來?問題的情境合乎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方式、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在其他文本中自己設計問題,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學習的方法。當然問題的設計要統(tǒng)領全文,能幫助學生深入文本;問題的設計要具有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熱情。大家知道,提問不恰當不但不能啟發(fā)學生,而且會適得其反;提問如果不具有啟發(fā)性和思考性,不但不能調動思維反而會讓學生產(chǎn)生疑問和歧義。同樣,討論、練習等課堂活動方式也是如此。我們要的是思維活躍,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這樣就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我們不能追求形式。新課程理念中強調讓學生參與,指出是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參與,是學生思維實質參與而不是形式參與,是全班學生全程參與而不是少數(shù)優(yōu)秀生參與。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的、有意義的積極活動。教學的生命是有效性。金玉其外更需金玉其內,我們教師只有腳踏實地去注重平時的教學,除去那種追求表面的繁華場面,克服追求效益的短期行為,邊學習邊實踐,邊實踐邊反思,邊反思邊改進,改進后再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才能夠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第6篇:荷花淀教學反思范文

記得某專家講到這樣一個課堂教學案例:有一次觀摩課,一名教師講授賈平凹的散文,師生在整堂課上討論的都是動人的刻畫、真摯的情感。臨近下課,一學生提出相反的問題說:“老師,我怎么感覺他的感情有點做作呢?”老師肯定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后,接著說:“這個問題可以放在下節(jié)課進行討論?!本蛯Ρ咎谜n進行了小結。專家評點道: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教學中即時生成的問題,應馬上著手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就此打住。對于專家的這種說法,筆者實在不敢茍同。

德國接受美學家伊瑟爾說得好:“文本的規(guī)定性嚴格制約著接受活動,以使其不至于脫離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結構,而對文本意義作隨意理解和解釋。”課堂還剩幾分鐘,教師直接告訴答案是不可能的,和大家一起討論又會占用較多的時間,何況這個問題解決不完怎么辦?拖堂嗎?那就會侵占學生的休息時間,也影響了其他老師下節(jié)課的教學,說不定占用一個課間也解決不完呢;再者說,這堂課的重點內容還需要有一個理解、反思和消化的過程,因一個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而沖淡了整堂課的教學重點,那才是得不償失。所以筆者認為,重視即時生成的問題,當堂解決確實是一堂課的亮點,但是由于時間不足,學生提出的另類問題不妨放在下節(jié)課展開,照樣可以解決得很好。這些問題的巧妙處理,不僅體現(xiàn)了語文老師的學識修養(yǎng),更體現(xiàn)了語文老師的教學智慧。

那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除了時間不足,還有什么樣的問題可以放在下節(jié)課解決呢?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涉及古代文化知識的查詢

全國著名教育專家于漪老師講授《木蘭詩》,臨下課時出現(xiàn)了一個戲劇性的環(huán)節(jié),她在以后的教學隨筆中寫道:“范文瀾先生說過,樂府詩中有雙璧——兩塊美玉——《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木蘭詩》反映了古代女子剛健的風格,這類反映古代女子剛健風格的詩很少見。這時,一個女孩子撲哧一笑,很不以為然。我覺得自己沒講錯,就請她站起來發(fā)表意見。她說:‘好是好,不過全是吹牛。你想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軍隊里的人都是傻子???’一下子教室里開了鍋,大家七嘴八舌?!糯邮枪∧_的,戰(zhàn)爭間隙的時候洗腳,鞋子一脫就出洋相了’……我順口回答了一句:‘那時候還沒裹小腳’,學生就問:‘那么中國古代女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裹小腳的呢?’我從來沒研究過,我備課沒有想到從《木蘭詩》要備到中國古代女子裹小腳的起源,我就說回去查資料?!保ㄓ阡簟对趯W生心靈深處滴灌生命之魂》)這個問題課上不好解決,于漪老師課下查閱資料才知道:古代纏小腳是從南唐后主李煜開始的,而花木蘭應是南北朝時代的人,她應是大腳。

從以上事例可以得出,在涉及古代文化知識的查詢時,老師的知識儲備不可能全知全能,有時候課堂上不能及時解決,就可以告訴學生,這個問題需要課下查閱資料才能解決??鬃诱f:“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庇掠诔姓J自己的不足,并且和學生一起研究文本,這正是教學相長啊。

二、涉及古代文學典籍的推斷

在一次全市高中語文公開課上,某老師講授《垓下之戰(zhàn)》時,正提出項羽寫的《垓下歌》表現(xiàn)了項羽氣沖斗牛的磅礴氣勢,一學生提出“力拔山兮氣蓋世”一詩不是項羽所寫,理由有兩點:①項羽幼時不讀書,是個粗人;②《史記》是文學作品,存在虛構,這首詩肯定是司馬遷為了表現(xiàn)項羽的英勇,捉刀。于是,全班同學開始議論紛紛,討論了半天,也沒理出個頭緒。這樣一來,就沖淡了整堂課教學的重點,到下課時只好草草收兵。其實,并不是所有的課堂生成問題都值得花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去處理,關鍵是看它是不是從文本教學的重點中生發(fā)出來的?!钝蛳赂琛返淖髡邌栴}不是這堂課的重點,也不可能在課上馬上解決,因此只能鼓勵同學課下多方尋找論據(jù),自圓其說。

所以,在涉及古代文學典籍的推斷時,應大力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并在課下充分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的書籍,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的資料,學會多方尋找證據(jù),學會理性分析,學會與人合作研究。這樣的話,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三、涉及傳統(tǒng)道德觀念與當代價值觀的碰撞

最近一次,筆者在教授孫犁的《荷花淀》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夫妻話別”一段,目的是體會人物語言所表現(xiàn)的人物性格。參與朗讀的同學讀出了感情,全班同學連連叫好。這時節(jié)外生枝,一學生提出,“水生話別水生嫂說,被鬼子捉住了要和他們拼命,寧死也要讓妻子保住貞節(jié),也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的主持人主張女子遇到歹徒時先設法保住生命,再想辦法懲治歹徒。兩種做法,哪種更好?”當時,筆者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于是就告訴學生,“這個問題是對敵斗爭的智慧問題,是完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大問題,也是下節(jié)課重點探討的問題。并且,提出問題的這個同學就是下節(jié)課的重點發(fā)言人。這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品讀美的語言,體會美的情感,激發(fā)大家保家衛(wèi)國的激情?!边@樣,既保證了本堂課教學的順利進行,又為下堂課富于豐富性的課堂教學做好了鋪墊。

第7篇:荷花淀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閱讀 提問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42

課堂提問是師生之間交流的平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課堂提問能夠測試學生的能力,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或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查缺補漏,調控課堂節(jié)奏,改變教學思路和方法,督促暗示導向學生對于這類問題要認真學習,集中學生注意力,增強記憶,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改變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狀態(tài)的現(xiàn)狀,激勵學生主動參與。

那么怎樣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呢?

1.從課文遣詞造句的妙處提問。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揣摩語言,抓住課文里的特殊詞語進行提問,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又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從課文的重點、難點處提問。老師要改變面面俱到的提問,對教材作大膽的取舍,突出重點,破除貪多的思想,頂住求全責備的壓力,不要怕有所失,有所失才有所得。

3.從矛盾之處提問。教材中的許多耐人尋味的看似矛盾處,那正是作者有意安排匠心獨具所在。抓住這些地方提問,不但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課文理解得更透徹。

4.從標點符號上提問。各種標點符號的用法不一樣,它們能幫助我們辨明語氣,標明詞語或句子的性質和作用,理解課文內容。如《荷花淀》一課,“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丈夫參軍去打鬼子她沒有理由也不會阻攔,這里為什么要用句號?從標點符號上提問,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會有一定幫助。

5.從題目處提問。文章的題目中往往有重要的作用,概括內容,聯(lián)結線索,揭示主題,設置懸念等。若從此處提問,往往能提綱挈領,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迅速解開全文。

6.從結尾處提問。課文學完后,在文章結尾處提問,既可以對全篇文章進行總結,還可以深化主題,向課外拓展,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

7.從思考過程處提問。提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思考的過程,尋找課堂提問的最佳點,掂量屬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找出可以抵達的思考高度,通過提問促使學生回憶、反思、歸納、解釋,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8.從文眼處提問。文眼是統(tǒng)攝整篇作品內容,揭示全文主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的關鍵性詞句,是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也是閱讀教學之眼。泉眼找準了,鑿下去便會有清泉噴涌;文眼抓準了,掘下去自然也會有激情勃發(fā)。

9.從封閉處提問。教師要有意識提出思考容量小、難度不大的封閉性問題,降低學習的難度,與已有的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獲得成功感,消除懼心理,轉向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

10.從開放處提問。應重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聯(lián)想能力。通過提問,使得學生要學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fā)展,獨立探索、自行發(fā)現(xiàn)和掌握知識。

11.從寫法處提問。從寫法處提問,作為解讀文章的鑰匙,可以促使學生思考文章的思想情感乃至主題所在。

12.從興趣、震撼處提問。教師在課前要作好調研,了解學生的關注之所在,有的放矢,撩撥學生濃厚的學習欲望,讓他們充分討論,達到弄清結構明確主旨的目的。使他們在付出辛苦的同時樂在其中,形成動力,從而感受到幸福。

13.從碰撞處提問。學生爭論碰撞的地方,往往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開導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能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師要讓他們各抒己見,公平裁量。

14.從暗示處提問。教材暗示的地方,我們老師需要提問引導學生挖掘出它的象征義、比喻義、暗示義、言外義、語境義,從而幫助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的含義,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

15.從分層處提問。文中分層的地方,例如轉折過渡的地方,引出文學的話題部分,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大門,對明晰作者思路、梳理脈絡,領會主要內容很有幫助。在課文分層處進行提問,提高學生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至關重要。

16.從假設處提問。對故事進行假設,可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假如祥林嫂逃到很遠的地方,婆婆家找不到他,情節(jié)會怎樣發(fā)展?假如賀老六沒有死于傷寒,阿毛也沒有被狼吃掉,情節(jié)會怎樣?假如“我”對于祥林嫂的疑惑不是說“我也說不清”,祥林嫂會怎樣生活?

17.從對比處提問。文章對比的地方,往往能鮮明地表達出作者的主觀愛好,體現(xiàn)出作品的主旨,我們從此處提問,就能夠幫助學生生動形象、簡明扼要地理解課文。

18.從適時處提問。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適時提問,深鉆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給學生設置“矛盾”,使學生形成心理“沖突”,產(chǎn)生解決“沖突”的欲望,迫使他們急切地研讀課文,尋求答案。

19.從線索處提問。線索可以是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某種感情、時間、空間等。它能把文章中表達的思想內容貫串起來,組成一個整體,使文章條理清楚,文脈貫通。它是解讀文章主題的一把鑰匙。

20.從溯源處提問。對待事物特征,我們要推究其發(fā)生的原因。不只滿足于弄清是什么,還要弄清為什么;不但要學生知其然,更要他們知其所以然。提問要指引學生對文章曲折回旋的妙處尋根問底。

21.從質疑處提問。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敢于質疑問難,大腦皮層處于亢奮狀態(tài),是深入研究,積極思維的表現(xiàn)。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以疑激疑,反問學生,培養(yǎng)其探究能力。

22.從分解處提問。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化難為易,化大為小。層層駁問,次第發(fā)問,步步設坡,引導生跟著爬坡,步步升高。

第8篇:荷花淀教學反思范文

社會的進步要求現(xiàn)代人具有更高的綜合素質,具有更高的求真、求善、求美的能力,而求美則是求真與求善在更高層次上的統(tǒng)一。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標、按照“美的規(guī)律”塑造人的美育,無疑是培養(yǎng)人具有崇高的審美理想、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情趣、敏銳的審美感知力、明晰的審美鑒賞能力及豐富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最佳方式?,F(xiàn)代教學改革也認為,不具有審美能力的人不是全面發(fā)展的人,但現(xiàn)實的語文教育在這一點上令人擔憂:功利主義的題海戰(zhàn)術,實用主義的肢解語文機體的閱讀教學,市儈主義的華而不實的作文指導。這種失衡現(xiàn)象違背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一方面現(xiàn)代語文教學要加速發(fā)展,以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需要;另一方面從認知角度單線突進,使教學潛力的發(fā)掘受到限制,從而學生厭學、學習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損、個性片面發(fā)展等副作用日趨嚴重。對此的深刻反思,促使人們把語文教學改革的視線不再囿于認知領域,而是拓寬到包括情感因素在內的廣闊視野。于是,作為教學中一種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尤其是審美情感,越來越引起現(xiàn)代教學改革者的重視。

一、審美情感的含義以及與語文教學的相互關系

所謂審美情感,是人對客觀存在的美的體驗和態(tài)度,是人類的高級情感,它貫穿于審美過程始終,是審美活動的條件和動力。當審美主體面對審美對象時,首先引起的是一種情緒或情感上的激動,或表現(xiàn)為喜悅、歡欣,或表現(xiàn)為悲哀、傷感,或表現(xiàn)為憤怒、恐懼。這些喜怒哀樂的情感并不是審美主體個人切身利害所引發(fā)的,而是在審美活動中表現(xiàn)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即審美情感。只有從這個根本點出發(fā),美育才能通過各種美的形象來觸發(fā)人的情感,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現(xiàn)代美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審美情感的教育。

語文學科是學生直接接受美育的典型課程,特別是在引導學生審美和體會情感這一點上,語文教學與審美情感是相輔相成的。首先,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審美情感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特征。這是由語言材料自身的特點及其教學特點決定的。就聽、說的內部語言來說,語文是思維的符號、工具和物質外殼;就說、寫的外部語言而言,語文又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就語文內部而言,語文學科又充滿著思想精神,充滿著意趣傾向和審美情感。它是語言形式的應用實踐性和語言內容的審美教育性的高度統(tǒng)一體,學生在接受其外部語言形式時,必然要同時接受其內部的審美情感教育。其次,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審美情感的優(yōu)選途徑。語文教學與數(shù)學、政治等學科相比,更有利于審美情感教育,這是因為:一方面,語文教材中蘊含許多審美因子;另一方面,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具有潛在審美能力和情感體驗。所以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重要區(qū)別就在于情感,語文教學中必然始終伴隨著彌漫著審美情感。

二、語文教材中審美情感的流淌

首先,側重于從教材內容方面來看審美情感。語文教材為審美情感教育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語文教材的內容可以說應有盡有,豐富多彩,它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豐富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感情,同時抑制和克服消極、邪惡的感情,使學生的感情純潔化、高尚化,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生活情趣,陶冶心靈,完善人格。

語文教材中描繪大自然美景和祖國壯麗河山的詩文很多,都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歷久不衰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其中有許多是描繪大自然美麗風光和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篇佳作。在這些作品中,作者用綺麗秀美的文字,用詩一般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字里行間無不表現(xiàn)出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獨特感受。例如宋代著名作家歐陽修的散文《醉翁亭記》,在其筆下,醉翁亭儼然是一幅山水畫。山、泉、林、亭交織在一起,各盡其美?!拔等欢钚恪钡默樼鹕?,風光奇秀,迤邐連綿,蒼翠欲滴。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輝映生色,別有一番風光。詩人在這融融和美的大自然中,將人格美寓于自然美之中。天人合一,大自然陶冶了人的性情,凈化了人的靈魂,又啟迪了人對生活的思索。教師通過引導,用作者寄寓在形象中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就能使學生逐漸領悟到自然美的真諦,激發(fā)起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語文教材中還有大量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如《一滴眼淚換一滴水》、《荷花淀》、《雅舍》等,都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了不同時代、不同人的思想和生活,從而展示了作者的審美理想,體現(xiàn)了作者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評價和愛憎。學習這類課文,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辨別美丑,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樹立奮發(fā)向上的崇高理想的感情。

語文教材中表現(xiàn)的情感美,在審美情感的教育中,起著觸動感情、感染學生、美化心靈的作用。這其中既有人類的本能情感:喜、怒、哀、樂、愛、懼、惡、欲;又有感性情感:骨肉情、師生情、朋友情、愛美情;還有情感范疇中處于高級階段的理性情感:愛國情、階級情、事業(yè)情等等。例如,的《我的母親》、葉細細的《讓我許個愿》寫的是母子、母女情,作者抓住不同場景下的母親的形象特征,將母親的真摯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談的是對生命的感悟,杜牧的《阿房宮賦》抒發(fā)的是對歷史的思考和對當時統(tǒng)治者的警戒,孫犁的《亡人逸事》回憶了妻子的點點滴滴,流淌著無限的深情和遺憾。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除完成認知目標的教學任務外,還應深入發(fā)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陶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其次,側重于從教材形式方面來看審美情感。從語文教材的形式看,審美情感也是多種多樣的,有語言美、構思美、意境美等等。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材料。高爾基說:“語言把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來,它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就是用語言來表達的造型藝術?!币虼耍赖恼Z言就是語文審美情感的立足點。這種語言的理解、分析,不僅要從認知學習的角度去體會,而且要從審美的角度,從情感的角度去感知。如徐志摩《再別康橋》的首尾兩節(ji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那牡奈易吡?,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闭Z言洗練清麗,并營造出了濃厚的“音響效果”,主旋律回環(huán),前呼后應,富有音樂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從而把作者對康橋的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構思美是審美情感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中學語文中很多名篇佳作,在構思上各有千秋。有的點染烘托,有的曲折多變,有的大開大闔;有的構思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真是波瀾起伏,引人入勝。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非常講究構思的范文。文章一開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于是想到夜游荷塘去求得寧靜,接著寫了去荷塘小路的“靜”,自己獨行的“靜”。文章表面上突出一個“靜”,寫荷塘上朦朧月色的“靜”,又以樹上的蟬鳴與水里的蛙聲來反襯荷塘月色的“靜”,實際上無處不滲透著作者的不寧靜,緊緊扣住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借景抒發(fā)了作者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苦悶彷徨的心情。這樣的構思是多么巧妙和具有感染力!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從分析結構入手,閱讀文章,學習知識,欣賞作品的構思美,從而受到藝術感染和美的享受。

意境美是因情感而生發(fā)的美的境界。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蓖鯂S也曾指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彼^意境美就是意和境的統(tǒng)一,情和景的和諧,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寫的對象合為一體而產(chǎn)生的一種藝術境界。如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就是意境美的代表性作品。詩人以江、月為中心,描繪出一幅絕美動人的春江月夜圖。詩的開篇,舒展自如,盡瀉春江大潮于筆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詩人既寫江又寫月,明月皎皎,春水盈盈,波光月影,交織一片。真是春江因明月生輝,明月賴春江添色。接著,詩人情隨月生,借助于明月的變化,表達了自己離情別緒的特殊感情?!罢l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痹娙税褵o生命的月光人格化了,賦予了它鮮活的生命,有情體,知人意,通人心,傳人情,在這里分不清何者為情,何者為景,景語皆為情語。這種藝術境界描繪上的和諧統(tǒng)一,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研究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去認識具體作品藝術魅力的軌跡和精妙所在,這樣不僅提高學生對藝術美的鑒賞能力,而且還會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語文教師對審美情感的傳達與表現(xiàn)

首先,教師要深刻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在靜止的文字中傳達自己的所感所悟,用豐富的想象力構建鮮明可感的形象。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情感教育,教師要充當美的使者和情感的傳達者。例如:對景物之美、風土人情之美、高尚的情感之美,及語言和謀篇布局的巧妙等要有敏銳的感知力,自己先具備豐富的審美情感,才可縮短與作品的距離,才可與作者的情感相溝通,并準確有效地傳達給學生。

其次,教師要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審美情感的教育情境。教師要善于根據(jù)課文內容的特點要求,準確體味和把握作者(或人物)的特有情緒,并將這種特有情緒及時傳導給學生,啟發(fā)其想象,使其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師可使用恰當?shù)膶дZ,或用含蓄的藝術語言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創(chuàng)造最佳的講析課文的境界。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和學生共同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去體味課文獨特的意境,因勢利導,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課文的內容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愛好,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去感受。

當然,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要素,是構成語文教學活動中豐富而復雜的情感現(xiàn)象的又一源點,學生也具有一定的審美需求和情感傾向,而本文只從課堂教學中的教師這一角度來闡述如何通過教材向學生傳遞真善美。

第9篇:荷花淀教學反思范文

一、深悅讀――文學作品教學的本質要求

1.深悅讀的基本理念和內涵 深悅讀,簡言之,就是深入深刻而又快樂地閱讀。這既是一種閱讀的方式,又是一個行動與體驗的過程,更是一種閱讀的態(tài)度。作為一種閱讀的方式,它追求的是立體化的有深度有個性的閱讀,它拒絕“淺瀏覽”,拒絕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作為一個行動與體驗的過程,它強調生動的參與與融進,尊重和“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體驗,拒絕兜售固有的“模式化”的結論;作為一種閱讀的態(tài)度,它凸顯了主體對于閱讀對豐富自身生命內涵,提升自身生命質量之意義與價值的自覺,使閱讀成為自身內在的必需,而不是別人強加的“任務”。

2.深悅讀,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現(xiàn)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就是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與這樣的理念相適應,課程標準從“感受?鑒賞”的層面對高中語文課程提出了如下目標:“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像力和審美力”,使學生“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課程標準還從教學實踐的層面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fā)表不同意見”。深悅讀主張“深入深刻而又快樂地閱讀”的理念和實踐,正契合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客觀要求。

3.深悅讀,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前提和保障 對于文學作品是怎樣“作用”于讀者的,高爾基曾做過這樣的闡述:“只有當文學家使讀者也能根據(jù)個人的經(jīng)驗,根據(jù)讀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識的累積,來‘想象’――補充、增加――文學家所提供的畫面、形象、姿態(tài)、性格的時候,文學家的作品才能對讀者發(fā)生或多或少強烈的作用?!鄙類傋x理念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正在于引導學生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想象”、探究的積極性,去“品味”“文學家所提供的畫面、形象、姿態(tài)、性格”的豐富“滋味”,從而受到“或多或少強烈的作用”,體悟到文學名著的無窮魅力,進而形成親近文學名著的“自覺”。

同時,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鑒賞文學作品自當從“玩味”語言入手,而文學名著的語言“多半以含蓄蘊藉為原則”,就像彈琴總有那么點“弦外之音”,吃橄欖總有那么點“回甘味兒”。而這“弦外之音”,“回甘味兒”才是文學家留給讀者的精華所在,才是讀者最應該去“玩味”的所在,才是讀者真正領略到名著魅力和大師風采的關節(jié)點。深悅讀的要義正在于,欣賞文學大師的作品,必須全身心地沉下去,深入到賴以構成文學藝術的語言本身的內部,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地追問、探究,從而品味到語言的“弦外之音”和“回甘味兒”。

4.深悅讀,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名著代表著語言藝術的高峰,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和楷模。鑒賞文學名著,是一種“美讀”活動。深悅讀,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美讀”,它強調對文學作品鑒賞的深入性與自覺性。通過揣摩語言運用的妙處,它使師生體會到文本獨特的語言文字的張力,感受到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的魅力,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師生深入思考和體驗文本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的同時對文本進行有價值的質疑與反思,并進而有意義地再創(chuàng)造,從而實現(xiàn)師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有效地發(fā)展。這一“美讀”的過程,正是讀寫聽說能力共促發(fā)展的過程;教學中真正重視并有效落實了深悅讀,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深悅讀――文學作品教學的追求與實踐

高中文學作品教學的目標要求應是在小學、初中基礎上躍進一大步才行,應該突出閱讀質量即深刻度與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自覺的閱讀態(tài)度,使學生養(yǎng)成愛讀、善讀的良好習慣。這應該成為師生的共同目標和追求。

但是,文學作品教學如何“深”而有效,怎樣讓學生“悅”讀起來,則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中的幾個實例來加以闡述。

1.對比探究――小小標點有深意 孫犁的小說《荷花淀》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水生在區(qū)上開會,報名參加了大部隊,回家后把情況告訴了妻子――水生嫂。水生嫂說了這樣一句話:“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這句話的另一種標點是:“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我讓學生對比探究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是否相同?

學生反復誦讀不同標點的兩句話,同學之間進行了溝通交流,發(fā)生了不同意見。有的說兩句話的意思沒什么不同,有的說有點不同。說不同的同學認識也有差距,但經(jīng)過互相啟發(fā)、補充,得出了這樣的認識:“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說的是一層意思,“你走,我不攔你,”話沒說完,整個句子表意的重心在“家里怎么辦?”,水生嫂嘴上說“不攔你”,實際上卻拿“家里”來要挾丈夫,反對丈夫參加大部隊,如此,水生嫂就是一個只顧自家,不顧國家民族大義的落后分子形象。這明顯有悖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而“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說的是兩層意思,“你走,我不攔你?!彼┍砻髁俗约旱膽B(tài)度――支持丈夫參加大部隊抗日打鬼子的決定,而“家里怎么辦?”是另一層意思,丈夫走了,水生嫂擔心家里的重擔不知怎么辦,提出來與丈夫商量辦法,同時,在兵荒馬亂的年月,一個年輕婦女在家獨自支撐實屬不易,妻子希望丈夫理解自己,這與后邊水生嫂說“你明白家里的難處就好了”以及主動要求丈夫“你有什么話囑咐我吧!”等情節(jié)是吻合的,如此,水生嫂就是一個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支持丈夫出征抗戰(zhàn)的深明大義的年輕婦女形象。

2.“壓榨”與追問――一個副詞見功力 西方新批評強調壓榨文本,從文本語言中讀出特殊的豐富的意蘊,這正是閱讀文學名著所需要的方法和所應該下的功夫。深悅讀的理念也是主張對文本作深入的閱讀,并進行不斷的深刻的追問,以期最大限度地“壓榨”出文本豐富的意蘊,體驗到閱讀名著帶來的愉悅與滿足感。

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烽_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我”來到魯鎮(zhèn),魯四老爺“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后即大罵其新黨。但我知道,這并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就這段文字,我做了這樣的處理:首先,“還是”能換成“是”嗎?為什么?學生思考、交流后很快給出了解釋。不能換。其一,“是”,只是撇清四叔罵誰和不罵誰的問題。其二,“還是”既可以撇清四叔罵誰和不罵誰的問題,同時暗示四叔不只是這一次這樣罵,而是一直以來都這樣罵??涤袨榕c四叔之間有什么不可調和的矛盾嗎?四叔為什么要“一直以來都這樣罵”康有為呢?

經(jīng)過一翻探究,同學們發(fā)現(xiàn),一個不起眼的副詞,意蘊竟如此豐富:“還是”二字突出了“四叔”的頑固保守的性格特點??磥恚喿x名著還真得下一番思考的功夫才行。

這就是平中見奇,淺里藏深,不是大手筆是做不到的。讀大師的名著,就要有不斷追問的態(tài)度和習慣,就要下不斷“壓榨”的功夫,才可能聆聽到那“弦外之音”,品嘗到那“回甘味兒”。

3.多角度挖掘――一塊石頭妙無窮 讀名家名著,要做有心人,要沉得下心來讀,不能浮躁;要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入手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解讀,才可能讀出“大師風范”,感受名著偉大。這就是有學者所說的“一具體就深刻”的道理。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有涉及同一塊“石頭”的三處描寫:“(林沖)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傍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薄傲譀_就伏門邊聽時,是三個人腳步響,直奔廟里來,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住了,推也推不開?!薄埃譀_)輕輕把石頭掇開”……

文中三處寫到的這塊“大石頭”并未受到讀者甚至一些批評家的重視,以為無非就是一塊躺在廟門旁而被林沖“隨意”“掇”過來抵門的石頭罷了。真是這樣嗎?這塊“大石頭”并非作者無心的“隨意”之筆,恰恰相反,它是作者精心安排的,體現(xiàn)了作者獨到的匠心,可謂神來之筆!有了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就把這塊“大石頭”作為一個生成點,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探究,學習怎樣鑒賞名著,怎樣“玩味”名著的妙筆,真正領悟名家名著之所以是名家名著的奧妙!

抓住名著中看似“不經(jīng)意”之筆作這樣深入的探究、賞析,學生很感興趣,真正體會到名家名著的“不一般”的魅力,同時享受到了探究式閱讀的快樂和滿足,閱讀成為“悅讀”。

4.補白――尋常語含萬般情 “留白”是不少藝術大師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它不僅體現(xiàn)出藝術大師們高超的藝術智慧,也是藝術創(chuàng)造中一種非凡的境界。就文學作品而言,只有品出了那“空白處”的“味兒”,才能算是基本讀懂了大師們的作品。學會“補白”,是品味“留白”之妙的前提?!都t樓夢》第九十八回“苦降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中林黛玉氣絕時有這樣的情節(jié):

剛擦著,猛聽黛玉直身叫道:“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紫鵑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漸漸的冷了。探春李紈叫人亂著攏頭穿衣,只見黛玉兩眼一翻,嗚呼,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

黛玉氣絕時的這句“寶玉,寶玉,你好……”令萬千讀者好不黯然神傷的同時,又不得不深為作者的神妙“留白”藝術而贊嘆不已。黛玉究竟要說什么?究竟想表達什么情感?……無數(shù)的疑問完全留給讀者去填補與解讀。我把這個情節(jié)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補出黛玉可能會說的話,并說明理由。學生興趣盎然,紛紛綴補。

經(jīng)過這樣的“補白”過程,學生真正體會到了那平常語中的萬般情思,嚼到了名著不同凡響的“回甘味兒”。

文學作品教學中,類似的情況是很多的,“補白”的過程,就是深悅讀的過程。

5.情境再現(xiàn)――情到深處語最直 利用多媒體等手段再現(xiàn)文學作品描述的景象,把學生帶入到具體、特定的情境中,學生會更深刻地體味作品豐富的內涵。

李紳的《憫農(nóng)》詩在很多學校的食堂墻壁上都能看到,學生們都已熟悉到“熟視無睹”的程度,但理解卻很有限,認為不過就是一首要求人們珍惜、節(jié)約糧食的詩。當然,這個理解沒錯,但卻很膚淺;該詩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視頻,內容是烈日炎炎,一位衣衫襤褸、身軀佝僂、發(fā)須蒼蒼的老農(nóng)正在翻土培苗,塵土飛揚;接著是特寫鏡頭:光光的脊背上汗珠直冒。同時傳來蒼茫頓挫的同期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音視頻播放戛然而止,屏幕上快速閃出一行字:同學,見此情境,你體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