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王昌齡的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王昌齡 送別詩 感傷情結
王昌齡是盛唐杰出詩人,流傳至今的詩歌190余首。詩歌內容豐富,其邊塞詩、女性題材詩以其獨特的視角及深沉的思考,歷來備受人們的關注,而約占詩歌總數(shù)三分之一的送別詩則并未引起人們太多的重視?!霸娧灾尽保姼枋乔楦械妮d體,內心的坦露。然而由于題材的限制,無論是邊塞詩還是女性題材詩,都無法直接表露詩人的身世之感。而送別詩則是面對友人抒懷,更易于表現(xiàn)詩人的心靈。離別是中國詩歌傳統(tǒng)題材之一,離別的傷感是送別詩情感的主要基調。王昌齡的送別詩既有傳統(tǒng)寫法中對感傷情緒的描寫,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獨特的視角使王昌齡送別詩在唐代送別詩中獨樹一幟。
一
人生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分。離別是人生經常需要面對的一種遭遇,不論是外出求學、四處游歷、遠赴任所、漂泊經商,抑或是征戰(zhàn)沙場、戎守邊陲、遷謫貶戍、承服勞役,都要面臨背井離鄉(xiāng)、辭親別友的分離。不管分離的時間是長是短,分別的傷感總是縈繞在人們心頭,構成送別詩的情感要素。情感要素是詩歌選景取材、抒發(fā)胸懷的基礎,是詩歌意象選擇的導向。王昌齡一生交游廣泛。年輕時曾漫游西北邊塞,游歷涇州、蕭關、臨洮、玉門關等地。高中進士踏入仕途之后,遭際坎坷,兩次貶謫,顛沛流離,其間多與友人相聚分別。特殊的經歷不僅使他在肉體上受盡摧殘,而且使他在精神上飽受折磨,內心充滿強烈的自我感傷情緒。這種情緒投射在詩歌中,使他的送別詩具有獨特的風格。
1.善于用陰冷、蕭瑟、暗淡、孤寂的意象營造離別氛圍,表現(xiàn)感傷情懷。
王昌齡送別詩的構圖境界闊大而廣袤。色彩灰暗而蕭瑟,整個畫面仿佛籠罩在迷蒙蒼茫的煙霧之中,縹緲而凄迷?!昂?、“清”、“蕭條”、“幽”、“陰云”等,是他送別詩中經常出現(xiàn)的意象,如“竹映秋館深,月寒江風起”(《巴陵別劉處士》),“別館蕭條風雨寒,偏舟月色渡江看”(《別辛漸》),“寒江綠竹楚云深,莫道離憂遷遠心”(《送人歸江夏》)等。顯然詩人感傷的情緒外化于自然界的景物中,移情于景的自然景物在詩人眼中都具有感情,仿佛與詩人同悲楚。自然景物陰暗、清冷、孤寂的一面得到強化,而清新、秀麗、明快的一面被忽略。“言為心聲”,王昌齡的迷茫、失意在其送別詩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當然,與其他文人一樣,在盛唐氣象的影響下,王昌齡亦曾渴望建立功業(yè),立身揚名,“天生賢才,必有圣代用之”(《上李侍郎書》)。開元十五年,王昌齡中進士第,授秘書省書郎之職。這樣一個官職顯然無法實現(xiàn)王昌齡的宏圖大志。他慨嘆道:“子為黃綬羈,余忝蓬山顧?!?《鄭縣宿陶大公館中贈馮六元二》)“蓬山”即指代秘書省。此后王昌齡的仕途更加坎坷,先遷汜水尉,之后先后兩次遭貶。史書上對王昌齡遭貶的原因只以“不護綱行”含糊了事,具體原因已不得而知。這對孤潔恬淡的王昌齡或許只是構陷之辭。但一系列的打擊使原本激情洋溢、滿懷信心的他對前途充滿迷茫,理想在他的觀念中如置于云霧中的樓閣。雖滿腹治國經綸,卻不得不聽從天命安排。詩人對理想前途的迷茫,充分表現(xiàn)于詩歌的意境中,他往往選取遠山、大江作為構圖的基本意象,并賦予景物一日暮、蒼茫、迷蒙之感。“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天地寒更雨,蒼茫楚城陰”(《別劉》),“春江秋送君,蕙草生氛氳”(《送別》)等。王昌齡眼中之景因其心中的感傷迷茫都蒙上了黯淡的色彩,映射出他對前途的茫然和失望。
2.送別詩中濃重的自我色彩。
王昌齡在抒發(fā)離別惆悵、表現(xiàn)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時,選取獨特意象――“孤舟”,虛實結合,以“孤舟”表現(xiàn)自己的心境。“青山隱隱孤舟微,白鶴雙飛忽相見”(《送萬大歸長沙》),“平時孤帆心,步晚濟代策”(《岳陽別李十七越賓》),“副職守茲縣,東南榴孤舟”(《留別岑參兄弟》)?!肮轮邸奔戎概笥央x去時所乘之舟,又虛指自己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下文且以一首詩來分析王昌齡“孤舟”般的心態(tài)。
留別武陵袁丞
皇恩暫遷謫,待罪逢知己。
從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
桃花遺古岸,金澗流春水。
唯識馬將軍,忠貞抱生死。
詩人屢屢遭讒被貶,身處蠻荒之地,形單影只,此其形之孤;胸中飽含治國大志和建功立業(yè)的理想,位卑無權,屢遭貶斥,滿腔熱忱無人能識,此其心之孤;不論道路多么坎坷,環(huán)境多么艱難,忠貞之志、高潔之操不變,此其意之孤。名為送友人歸舟,實則寫個人心境,以賓為主,別具特色。
二
嚴羽《滄浪詩話?詩評》云:“唐人好詩,多是征戎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蓖醪g亦在其論詩之作《詩格》中寫道:“詩者,書身心之行李,序當時之憤氣,氣來不適,心事或不達,或以刺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皆以中心不決,眾不我知。由是言之,方識古人之本也?!蓖醪g仕途不順,兩次遭貶,身處偏遠之地,胸中原有之志受到強烈沖擊,內心情感與思想觀念被迫轉變,憂愁傷感的情緒郁結于心。他的送別詩中的種種情感都透露出這種氣息。
1.親友離別的傷感。
王昌齡由于特殊的人生經歷,一生到過許多地方。他生性不羈。頗有才華,結識了許多朋友,與李白、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王之渙等都有交往。他極為看重朋友間的友情,對友人更充滿了關注,一旦與友人分別,悵然不舍之情便油然而生?!敖蝾^云雨晴湘山,遷客離憂楚地顏”(《送薛大赴安陸》),“曉夕雙帆對鄂渚,愁將孤月夢中尋”(《送人歸江夏》),對友人的惜別之情打動人心?!扒G門不堪別,況乃瀟湘秋。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送胡大》),凄涼之景更襯凄涼之情。友人離去后,思念之情難抑,牽掛之心隨友人而去,遙想友人旅途中的情景,“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情猿夢里長”(《送魏二》)。多情自古傷離別,別時別后的情感飽含著他對友誼的摯熱之心。
主題: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 、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
次句萬里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zhèn)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
(來源:文章屋網 )
中旺集團,1999年9月9日創(chuàng)建于河北隆堯,旗下?lián)碛形骞鹊缊觥⑷?、拉面一族、中旺面館、華夏糧倉等系列方便面品牌,憑借五谷道場“非油炸,更健康”的廣告定位運動,其銷量和品牌美譽度一路飆升,成為方便面行業(yè)中的黑馬。
2006年營銷創(chuàng)新
憑借“非油炸,更健康”清晰的核心價值主張,中旺集團旗下的五谷道場利用差異化的產品實體和包裝識別區(qū)隔,幾乎一把火把所有油炸方便面企業(yè)逼到了死胡同──不救,自己會愈加被動;救,卻正中五谷道場的下懷。
無論訴訟企業(yè)是否情愿,消費者在油炸和非油炸之爭中沒有記住孰是孰非,反倒記住了五谷道場所倡導的“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飲食理念,對五谷道場形象代言人陳寶國的演繹更是記憶猶新。在傳統(tǒng)的方便面企業(yè)在“口味”上玩濫概念、日顯疲態(tài)之后,五谷道場的非油炸逆向思維利用概念區(qū)隔有效地建立了市場壁壘,并且借助官司和新聞營銷賺足眼球,與傳統(tǒng)強勢品牌叫板,搶位消費者心智,利用媒體和公關炒作,顛覆方便面領域傳統(tǒng)的品質主張和口味感受,四兩撥千斤,巧妙地達到了市場重新洗牌的最終目的。五谷道場以獨特的定位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在幾乎水泄不通的方便面市場演繹和詮釋了一場“定位理論”和“橫向營銷”的經典之戰(zhàn)。
獲獎企業(yè)自我總結(前中旺集團五谷道場常務副總經理 任立)
與油炸方便面陣營作對,所有的人都擔心做了先烈──自己開拓的市場,被第一品牌進入后分割掉。但是五谷道場有自己獨特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已經強大起來的品牌,這是別人取代不了的。即使對手另建一個非油炸品類與五谷道場競爭,也不是那么容易,因為很多事情都是有階段性的,對手很難在同一時間同時做好兩個品類和品牌。市場競爭的目的是贏,勝利是什么樣子的,只有活著才可以看到。
專家點評
關鍵詞:王昌齡 《詩格》 真?zhèn)?創(chuàng)作時間
一.王昌齡詩論集《詩格》真?zhèn)慰?/p>
最早記錄王昌齡有詩學論著的是《新唐書?藝文志》。在其記錄王昌齡有《詩格》二卷,《崇文總目》記載與此相同。時至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記載《詩格》一卷,《詩中密旨》一卷,且陳振孫將《詩格》兩卷統(tǒng)編為一卷,另編《詩中密旨》一卷。《宋史?藝文志》《藝文志》八)在其集部文史類中記載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相同。北宋末年蔡傳編撰明代陳應行重新編排《吟窗雜錄》,卷四至卷五部分收錄題名王昌齡的《詩格》,卷六收錄題名王昌齡的《詩中密旨》?!皞瓮小币徽f始現(xiàn)于清朝,清代官修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完全否認《詩格》出自王昌齡之手,至此,“偽托”一說開始被后人接受并在學術界占主流地位,后來研究者多避開這個敏感問題。但如不能力證《詩格》由王昌齡編著,單以他的詩歌解讀王昌齡的詩學理念則如無源之水,遲早干涸。下面我們可從一些細微處分辨《詩格》一書是否系后人假名偽托。
1.中日文化交流據(jù)載是通過佛教這一紐帶建立而來的。日本佛教大師空海的佛教法號為遍照金剛,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35年。他于桓武天皇延歷七年(788),即十五歲時入唐留學。由此可知,王昌齡生活的年代與遍照金剛在唐留學年代是十分臨近的。那遍照金剛的論說是足以使后人信服的,他在《遍照發(fā)揮性靈集》四《書劉希夷集獻納表》記載:“此王昌齡《詩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邊偶得此書。古代《詩格》等,雖有數(shù)家,近代才子切愛此格。”空海在這里說《詩格》系他在入唐求法時偶然所得,但在這里他并未提及《詩中密旨》,并且在《日本見在書目》一書中也只著錄《詩格》,所以弘法大師所征引的王氏論文必定是出自《詩格》。
2.遍照金剛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做出最卓越的貢獻便是著有《文鏡秘府論》這一偉著。在《文鏡秘府論》天卷序言中寫道:“沈侯、劉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談四聲,爭吐病犯,黃卷溢篋,緗幟滿車?!蔽闹刑岬降纳蚝顬樯蚣s,劉善為劉善經,王、皎、崔、元分別指王昌齡、皎然、崔融、元兢。后遍照金剛在《半江暇筆》中又說:“唐人論詩,久無專門,其數(shù)見于載籍,亦僅僅如晨星;獨我大同中,釋空海游學于唐,獲崔融《新唐詩格》、王昌齡《詩格》、元兢《髓腦》、皎然《詩議》等書而歸,后著作《文鏡秘府論》六卷,唐人卮言,盡在其中,但惜不每章題曰誰氏之言,便后世茫乎無由采擇矣?!北檎战饎偤髞砗蠡诋敵鯖]有將《文鏡秘府論》中每一章的題目具體注明為哪一家之言,以致于后世無法辨清有所取擇,但我們可確信王、皎、崔、元確有《詩格》、《詩式》之類的詩學論著,并且遍照金剛在唐留學時曾親眼見過并在歸國之后收錄于《文鏡秘府論》一書中。
3.在《文鏡秘府論》地卷所收的《十七勢》,日本東方文化學院影印宮內省圖書所收藏《古鈔本》、高野山《三寶院本》、京都尾高野寺《無點本》,在開篇即曰:“王氏論文云”,另在《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中,《古鈔本》旁注曰:“王氏論文云?!庇纱丝芍?,《十七勢》及《論文意》的作者乃是王姓。在《宋史?藝文志》八中記載王維有《詩格》一卷,但新舊《唐書》中卻均未載錄,說法存疑,很可能就是偽托。再則在《十七勢》與《論文意》中屢屢引及王昌齡的詩歌來印證其詩學論點,統(tǒng)共總計三十三處之多,且引及王昌齡的詩句,均言“昌齡詩云”,提名而為言姓,后便緊接著王昌齡所作的詩句,而引及王維的詩歌僅有一處,存在于《十七勢》中第九感興勢:“王維《哭殷四》詩云:“泱漭寒郊外,蕭條聞哭聲。愁云為蒼茫,飛鳥不能鳴?!蔽闹幸C王維詩歌時則姓名全舉,從這個側面我們也可間接推測出《詩格》的作者乃是王昌齡。
4.《詩格》一書本身便是詩學論著,討論的是作詩的規(guī)則和評詩的標準,那以自己親自創(chuàng)作的詩篇來加以佐證才顯得更具說服力?!妒邉荨放c《論文意》中所引證的詩人詩作,王昌齡遙遙領先于其他詩人,位列第一位。在《十七勢》中每一勢中基本都會提及王昌齡詩作支持論點,顯而易見,他的創(chuàng)作與理論相映互襯,相得宜彰,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統(tǒng)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王昌齡為《詩格》作者的不二人選。
5.較之日僧遍照金剛,中唐著名詩僧皎然所生活的年代距王昌齡更為接近。在皎然的詩格著作《詩式》中的《作用事第二格》中提到:“王昌齡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句見意為上?!贝司淠耸且猛醪g的原話來證明皎然的詩論,在遍照金剛的《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開篇便記載了王昌齡確有對這首詩的論述:“或曰…自古文章,起于無作,興于自然,感激而成,都無飾練,發(fā)言以當,應物便是。古詩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斁浣粤艘??!庇纱丝芍檎战饎傇谔魄髮W時期所收錄的王昌齡的詩論絕非杜撰或是后人借王昌齡之名偽托,而是確有詩學論點留存于世。綜上所述,我們可知《詩格》確為王昌齡編著。
既然我們已經收錄方方面面的證據(jù)論述了王昌齡確系《詩格》的真實作者,那能否可以斷定《文鏡秘府論》與《吟窗雜錄》中所收錄《詩格》里的內容一概出自王昌齡之口呢?下面我們可就兩本書分別探討,準確找出答案。
首先,在《文鏡秘府論》天卷《調聲》中引及到皇甫冉、張謂等人的詩句,他們在出生年代上均晚于王昌齡,并且在文中所涉及到的詩作據(jù)史料考證是在王昌齡卒后所作,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出有兩種情況存在:其一、《文鏡秘府論》所收錄的詩學論點確源于《詩格》。遍照金剛在撰寫《文鏡秘府論》天卷《調聲》一節(jié)時開篇可證確為王昌齡《詩格》之語句,因為在發(fā)端“或曰”二字之后便開始討論調聲之法,涉及到了清濁輕重、意高格高等問題,這與《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一節(jié)所談論的觀點相互契合,與《吟窗雜錄》所錄《詩格》的文句也大致相仿,但在開篇之后便開始引證皇甫冉、錢起等人的詩句,這大概是遍照金剛在收錄了王昌齡談論的聲韻觀點后,覺得單列一節(jié)過于單調,遂援引后人于唐代詩歌范圍內談論到的聲韻的材料,與王昌齡的調聲之法集錄在一起,編撰了調聲一章;其二、《詩格》一書如同《論語》一般,文本并非本人親自編撰,而是后來其學生收錄王昌齡平日教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詩學言論,以語錄體的形式筆錄編撰《詩格》一書。
其次,在《吟窗雜錄》卷四至卷五部分所收錄《詩格》言論較之《文鏡秘府論》編錄內容,或是文字與詩例大致相仿,或是文意相仿而文字、詩例存異,或是文字相仿而文意、詩例存異,亦或是列舉詩句相同但文字、文意大相徑庭,當然也有多于《文鏡秘府論》所輯錄的一部分言論,這部分內容真中有偽,真假難辨。文鏡秘府論》收錄王昌齡《詩格》言論與《吟窗雜錄》中所載《詩格》內容均是真中存?zhèn)?,經過了后人的篡改重整,流存情況十分復雜。
論證出《吟窗雜錄》卷四至卷五部分所收錄《詩格》內容遭到了后人的添加整理,那卷六《詩中密旨》是否為王昌齡撰寫?答案亦是否定。《詩中密旨》中仍留有《文鏡秘府論》已收錄的《詩格》內容,如《句有三例》一節(jié)與《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中語句大同小異,詩格編撰者創(chuàng)作的緣由是向后世介紹如何作詩,既是為學詩者服務的工具書,就難免有論述重復之處,但《吟窗雜錄》中所載為《詩中密旨》文中內容不但重復記述前卷《詩格》所載王昌齡已有的詩學觀,更是將元兢《詩髓腦》、崔融《唐朝新定詩格》、皎然《詩議》等詩學專著中的詩歌論點相互雜糅、拼湊而成《詩中密旨》。
二.《詩格》的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考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他善于把錯綜復雜的事件或深摯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煉和集中,使絕句體制短小的特點變成優(yōu)點:言少意多,更耐吟詠和思索。他的邊塞詩充滿了積極昂揚的精神,鄉(xiāng)思和送別之詩,節(jié)奏明快,而抒情風格更以誠摯深厚見長。
正如《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如:
《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xiàn)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于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于時間與空間中永恒的思考,如: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王昌齡:唐朝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王昌齡,生于南京,是寫作七言絕句的圣手。和李白同為唐詩七絕之冠,被譽
為"詩家天子王江寧";
2、曹雪芹:中華偉大文學巨星、《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于康熙50年(1771年)出生在江寧織造府(今南京市內);
3、郭秉文:江浦人郭秉文被稱為"東南大學之父";
關鍵詞:《唐詩絕句演歌》 雙向 回流 民族化
翻開任何一本論及中國和越南關系史的著作,我們都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其實中越之間有著綿長悠久的交流歷史和傳統(tǒng)。唐朝盛世--不僅是中國各方面繁榮的見證,也是中越文學交流史上輝煌的有力見證,而作為盛唐標志的唐詩,則更無可取代地成為了中越交流的主要內容。可以說,越南人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唐詩的學習、翻譯和介紹,但《唐詩絕句演歌》一書的出版引起了研究者的極大興趣,為展開后文論述的方便,下面先對《唐詩絕句演歌》作一介紹。
《唐詩絕句演歌》是一百多年前由越南無名氏從唐詩中選取56首而成的,原文為漢喃文對照,詩歌體式為六八體,巴黎法國圖書館有抄本,此抄本有26頁,所選詩皆為七言唐詩,書中題有"后學東山居士校"字樣。所選的56首詩為:《蜀中九日》(王勃)、《銅雀臺》(劉廷琦)、《送梁六》(張說)、《涼州詞》(王翰)、《清平調三首》(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早發(fā)白帝城》(李白)、《蘇臺覽古》(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李白)、《殿前曲(春宮曲)》(王昌齡)、《西宮春怨》(王昌齡)、《西宮秋怨》(王昌齡)、《長信春詞》(王昌齡)、《閨怨》(王昌齡)、《從軍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廬溪別人》(王昌齡)、《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春思》(賈至)、《送李侍郎赴常州》(賈至)、《苜蓿峰寄家人》(岑參)、《逢人京使》(岑參)、《山房春事》(岑參)、《贈花卿》(杜甫)、《絕句》(杜甫)、《送宇文六》(常建)、《別董大》(高適)、《涼州詞》(王之渙)、《桃花溪》(張旭)、《寒食》(韓梟)、《楓橋夜泊》(張繼)、《江村即事》(司空曙)、《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宮怨》(張益)、《石頭城》(劉禹錫)、《烏衣巷》(劉禹錫)、《十五夜望月》(王建)、《漢苑行》(張仲素)、《登樓》(羊士諤)、《聞白樂天左降江州司馬》(元?。ⅰ队炅茆彙罚◤堨铮?、《渡桑乾》(賈島)、《夜雨寄托》(李商隱)、《泊秦淮》(杜牧)、《楊柳枝》(溫庭筠)、《江樓書懷》(趙瑕)、《客有卜居不遂薄游天隴因題》(許渾)、《宮怨》(司馬禮)、《華清官》(崔魯)、《邊詞》(張敬忠)、《西施石》(樓穎)、《淮上別友人》(鄭谷)、《無題》(崔護)。
看完《唐詩絕句演歌》的內容,我們不免會產生一系列疑問:為什么其只選這56首而不是更多?為什么只選取了七言絕句?為什么將之譯為六八體?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并結合《唐詩絕句演歌》內容的特點及越南詩歌發(fā)展的特點,來對中越文學交流加以簡要地探討。
首先,中越文學交流有著悠久的歷史。自秦漢至隋唐,越南一直處在中國封建統(tǒng)治之下,是古代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原的文人也多到越南旅居并進行文學交流活動,唐詩對其影響之大可想而知。盡管968年越南獨立前,這種一國境內的文學之間的往來或許還談不上"交流"二字,但毋庸置疑,那一段歷史為之后的中越文學交流開啟了一個良好的傳統(tǒng),這一點至少可以解釋越南無名氏為何選取唐詩的疑問。
其次,越南人對中國文學的態(tài)度是有選擇的吸收?!度圃姟蜂浻刑圃娝娜f多首,而越南無名氏僅選取其中56首,且盡心選取了七言絕句,從中我們便可對這種選擇性吸收略見一斑。而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我們中國人從小就背、耳熟能詳?shù)脑娋鋮s被拋棄,反而選取了一些即使是了解中國文學史的人也不一定會熟知的詩句,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警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幾乎人人都知道,但《唐詩絕句演歌》卻選取了其《蜀中九日》,諸如此種情況還有很多,如選李白的《蘇臺覽古》、王昌齡的《西宮春愁》等,更有一些詩人及作品是我們在文學史當中所根本沒見過的,如羊士諤的《登樓》、樓穎《西施石》。
第三,強烈的民族化傾向。一方面,開頭已提到說《唐詩絕句演歌》原文是漢喃對照的。首先我們來略為了解一下越南喃字。喃字是一種模范漢字會意、假借、形聲等造字方法,用漢字字形來拼寫越語語音的文字,也稱作"字喃"。由此可見,喃字也屬于漢字體系,漢字與越南俗語鄉(xiāng)語相結合的產物;另一方面,《唐詩絕句演歌》中已把七言絕句的唐詩譯成了六八體式,六八體是一種富有越南民族特色的韻文題材,講究格律和平仄變換,以六言八、言相間為主要句式,有"六八六八"和"七七六八"兩種,無論哪種句式,都只有28個字,這與唐詩七絕的字數(shù)是一致的。
第四,文學交流總是雙向的,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意義上的雙向是指一國文學流傳至他國,同時,他國文學也流傳至本國。從傳播過程上看,《唐詩絕句演歌》仍符合這一路線?!短圃娊^句演歌》原文為漢喃對照,新出版的則是中文、喃字、現(xiàn)行越語三種語言的對照,而且每首詩都增加了注釋,由此我們便可對中越語言文化的交流有所了解。
第五,翻譯者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越南無名氏選譯唐詩與中國學者注譯《唐詩絕句演歌》的目的不同。《唐詩絕句演歌》是由北京大學顏保教授在巴黎法國圖書館發(fā)現(xiàn)的,他精通越南文和喃字,這使得他能比別人更好地翻譯此書,并且還為每首詩作了注釋。譯者及其自身的素質在文學翻譯交流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
第六,中越兩國的交流集中在文化方面,文學交流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這對推動兩國的政治、經濟及其他方面的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意義重大。今年正值中越建交62周年,中越兩國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了一番成就,在工農業(yè)方面都有廣泛的技術合作;文化方面,兩國也進行了一系列廣泛的的交流,舉行了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這些都是現(xiàn)實的很好的例證。
參考文獻:
李未醉:《簡論近代中越文學交流》,貴州社會科學
【關鍵詞】尚唐;唐詩詩體;李杜優(yōu)劣
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到唐代,體裁、題材、風格多樣,盛況空前,僅目前留存的唐人詩作有五萬余首,有姓名可考者兩千多人,散佚、失傳的可能會更多。唐詩作為人類文化藝術的瑰寶,中華民族的驕傲,是當之無愧的。唐詩的巨大成就,迷人的藝術魅力,具體可感的藝術情境,滿足了人們多方面的趣味,引起古今中外詩評家的廣泛關注,刻苦鉆研。“可以說,唐詩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項專門的學問——唐詩學。它也和古典文學領域里的詩經學、楚辭學、樂府學、詞學、曲學等一樣,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課題范圍、工作方法和學科體系?!盵1]不同情趣的讀者可以從唐詩中各得所愛。朝鮮詩家南龍翼(1628—1692)就對唐詩有自己的一番認識,在其理論批評體系中形成了獨具韻味的“唐詩學”。
1 學詩之法,一生攻唐
歷代詩家對于怎樣學詩、作詩,有自己的一番認識。杜甫認為應“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宋代吳可《藏海詩話》曰:“看詩且以數(shù)家為率……如貫穿出入諸家之詩,與諸體俱化,便自成一家,而諸體俱備?!鼻宕鯘O洋說:“為詩須要多讀書,以養(yǎng)其氣;多歷名山大川,以擴其眼界;宜多親名師益友,以充其識見?!盵2]對于怎樣學詩、作詩,朝鮮南龍翼則有如下論述。“余思學詩之法,李、杜絕高,不可學,惟當多讀吟詠,慕其格調,思其氣力。五律則學王摩詰,七律則學劉長卿;五絕則學崔國輔,七絕則學李商隱;五言則學韋蘇州,七言則學岑嘉州?!蹦淆堃碓谶@里詳盡地闡釋了他的“學詩之法”,五律應該學習王維、七律學習劉長卿、五絕學習崔國輔、七絕學商隱、五言學習韋應物、七言學習岑參,這是就詩歌體裁方面而言的;而對于詩歌的本質內涵,南龍翼則主張學白、杜甫,“慕其格調,思其氣力”。[3]
南龍翼崇尚唐詩,以唐詩作為學詩之標的,是與朝鮮李朝時期的大文人李睟光、許筠崇尚唐詩一脈相承的,但在李、許二人的基礎又有所突破、有所發(fā)展。南龍翼把唐(下轉第103頁)詩作為自己的學詩標準,更加看到“我朝詩名家,各有所尚”,指出朝鮮詩人把唐詩作為自己的“學詩之法”。具體來說,孤竹(崔慶昌)、蓀谷(李達)、芝峰(李睟光)等12人是崇尚唐詩的,他說:“李芝峰一生攻唐,閑淡溫雅,多有警句?!薄班崠|溟……至若七言歌行,則仿佛李杜,我國前古所未有也?!盵3]
2 詩家各體,至唐大備
詩至唐代,古今體制盡備,百花齊放,蔚為大觀。如果把古典詩歌比作一座宮殿,那么,體制宏偉、風格繽紛的唐詩就猶如重梁迭棟的大殿。南龍翼對唐詩體制有相當精辟的論述,值得深入研究?!疤圃姼黧w中壓卷之作,古人各有所主。而以余之妄見論之,五言絕則王右丞‘人聞桂花落’、七言絕則王之渙‘黃河遠上白云間’、五言律則杜隰城‘獨有宦游人’、七言律則劉隨州‘建牙吹角不聞喧’等作,似當全篇之完備警絕者。若求于李、杜,則五七絕當盡在李,五七律當盡在杜,此則不敢論。”[3]“人閑桂花落”,語出王維《鳥鳴澗》;“黃河遠上白云間”,詩出王之渙《涼州詞》;“獨有宦游人”,詩出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建牙吹角不聞喧”,語出劉長卿《獻淮寧軍節(jié)度使李相公》。在這里,南龍翼對唐詩各體中壓卷之作分析后認為它們是“完備警絕”之詩,而李白的五、七言絕句和杜甫的五、七言律詩則是同類詩體中的佼佼者。
朝鮮李朝的李睟光在《芝峰類說》中說詩人很難眾體兼?zhèn)?,五律、五絕應推舉孟浩然,七絕應推舉王昌齡。他說:“李白之七言律,杜甫之絕句,古人言非其所長,至如孟浩然盛唐之高手,而五言律絕外,七言律不滿數(shù)首,亦不甚警角,長篇則絕無所傳。王昌齡之于七言絕句,亦獨至者,各體不能皆好矣?!盵3]
清代王士禎在其著作《唐人萬首絕句選序》中說:“故王之渙‘黃河遠上’、王昌齡‘昭陽日影’之句,至今艷稱之。而右丞‘渭城朝雨’,流傳尤眾,好事者至譜為《陽關三疊》?!泵鞔跏镭懙摹端囋坟囱浴吩?“七言絕句少伯(王昌齡)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葉燮《原詩》云:“七言絕句推李白王昌齡?!眹烙稹稖胬嗽娫挕吠婆e崔顥的《黃鶴樓》為七律的代表作,胡應麟《詩藪》推舉杜甫的《登高》為七律的代表作、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為五律的代表作。[4]
從中可以看出,南龍翼和歷代詩家在論述詩歌各體代表詩人詩作時,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都推舉杜審言的“獨有遠游人”(《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為五律的代表作;不同點:南龍翼推舉劉長卿的“建牙吹角不聞喧”(《獻淮寧軍節(jié)度使李相公》)為七律的代表作,歷代詩家推舉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為七律的代表作。
3 李杜優(yōu)劣,自古未定
李白與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兩位星懸日月、高山仰止的偉大詩人,古今論詩者必稱李杜,稱李杜者則又不免要論及兩人的優(yōu)劣,這便是所謂的“李杜學”。李陽冰《草堂集序》稱李白為“千載獨步,惟公一人”,杜甫自然排在李白之后。殷璠《河岳英靈集》沒有收錄一首杜詩,此時杜甫已有《飲中八仙歌》《兵車行》等作品問世,可見其抑杜的程度之深。第一個標舉杜甫超過李白的,是元稹,開了尊杜抑李的先河。他的《杜君墓系銘并序》對李、杜的詩歌進行比較后認為“(李白)誠亦差肩于子美(杜甫)”。到了宋代,“揚杜抑李”者就更多了。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說:“杜甫詩唐朝以來一人而已,豈白所能望耶!”李杜并重者也不乏其人。唐代韓愈、宋代嚴羽是其中的代表。韓愈《調張籍》詩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嚴羽《滄浪詩話》說:“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盵4]
南龍翼《壺谷詩評》認為李杜優(yōu)劣,從古到今,并沒有定論。他說:“李杜優(yōu)劣,自古未定……弇州評李、杜曰:‘五言古、七言歌行,太白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子美以意為主,以獨造為宗,以奇逸沈雄為貴。味之使人飄揚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噓唏欲絕者,子美也。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五七言絕,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絕,皆變體,不足法也?!苏\不易之定論,而余猶有釋然者,李、杜之五言古,如古風紀行可以相埒。而如杜之,李固不可敵;《北征》、《赴奉先》二長篇,又勝于《憶舊游》、《五屋山人》;則五言杜實優(yōu)矣,而不論于神圣之中,至若七言歌行,李之《遠別離》、《蜀道難》、《天姥吟》、《憶秦娥》諸篇,杜亦無可敵,豈有神圣之別歟?”[3]
南龍翼先論述了一則關于李、杜優(yōu)劣的論爭之事,最后通過弇州評李、杜的一段話,得出他對李杜優(yōu)劣的看法,他認為李杜無優(yōu)劣之分乃“不易之定論”,并且從自身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舉杜甫的《石壕吏》、《潼關吏》、《無家別》、《新婚別》、《遣懷》等篇,認為“李固不可敵”,五言詩杜甫要比李白優(yōu)秀一些,“《北征》、《赴奉先》二長篇,又勝于《憶舊游》、《五屋山人》”;但是李白的七言歌行《遠別離》、《蜀道難》、《天姥吟》、《憶秦娥》等篇,杜甫也不可比擬,所以得出結論:沒有神圣之別。
4 結語
南龍翼對唐代詩歌的論述,可以看出他對唐詩的高度重視。他結合自己的詩評活動,對歷代詩篇進行取舍、篩選,編選了詩集《箕雅》,反映了朝鮮歷代漢文詩作的精華,為后代的讀者與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在《箕雅序》中他道出了選詩的標準,可以和他的唐詩論相得益彰,他說:“東文選,博而不精,續(xù)則所載無多,青丘風雅,精而不博,續(xù)則所取不明,近代國朝詩刪,頗似詳核,而起自國初,迄于宣廟朝,首尾亦欠完備,余皆病之?!弊鳛楫敃r主管文壇的重臣,他的文學主張和創(chuàng)作實踐,必然對當時及后世文壇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2]里克.歷代詩論選釋.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
1、雜興意思是有感而發(fā),隨事吟詠的詩篇。
2、引證解釋,雜興(雜興)唐朝,宋朝都有以“雜興”為題的詩篇。如:唐李頎《雜興》,唐儲光羲《田家雜興》,唐王昌齡《雜興》,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等。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