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有余數的除法教案范文

有余數的除法教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余數的除法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有余數的除法教案

第1篇:有余數的除法教案范文

二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1、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fā)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

二、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二年級一班學生共38人,每位學生都很天真活潑,他們在學習上是充滿無限樂趣的,在學習的探究上也是無止境的,因此基于他們無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學時應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好數學。對數學的學習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和生活經驗的,因此在教學時注重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密切接觸,培養(yǎng)其聯系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對課堂教學常規(guī)還有待于盡早進行規(guī)范,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一、乘法的初步認識;二、表內乘法(一);三、角的初步認識;四、表內乘法(二);五、除法的初步認識;六、方向與位置;七、表內除法;八、統(tǒng)計與可能性;九、混合運算;十、總復習。

(二)教學重點

1.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過程,體會乘法的意義從生活 情景中發(fā)現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初步感受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學生經歷2——5和6——9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形成有條理的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確運用口訣計算表內乘法,解決實際問題。

3.學生通過大量的“分一分”活動,經歷從具體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過程,體會除法的意義,從生活情景中發(fā)現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體會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體會乘法與除法的互逆關系。

(三)教學難點:理解乘除法的意義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數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地運用乘法口訣求積、求商。

2、能應用表內乘、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認識角、辨別方向、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形狀的活動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方位感。

4、能運用有關方位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5、能運用四則混合運算的有關知識,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6、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與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體驗策略的多樣性。

7、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作用。

四、教學措施

1、要尊重學生,注重學法滲透。在學習中,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和以講代學,要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和練習。

2、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3、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還誚鼓勵學生動用所學的知識解答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以致用的意識。

4、要注意適當滲透一些數學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學生對某些數學內容的理解。

第2篇:有余數的除法教案范文

關鍵詞:細節(jié);精彩;預設;生成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是的,細節(jié)決定成??!如果我們教師能在課前有意識、創(chuàng)造性地預設好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并在課堂中運用自身積累的教學經驗機智地處理好每一個預設之外的教學細節(jié),那么我們的教學必將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并收獲課堂中那份意外的精彩。

一、預設細節(jié),預約精彩

俗語說:“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一旦方向錯了,戰(zhàn)略制訂錯了,細節(jié)做得再好、再努力都是徒勞的!”看來,我們教師要想在教學細節(jié)上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進行充分的預設,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催生、預約豐富的“精彩生成”。

(一)預設細節(jié),點燃思維的火花

【案例1】本人執(zhí)教的二年級《按規(guī)律填數》

課件出示一張桌子的圖示(圖1),問“一張桌子可以坐幾人?”

學生很快得出是6人。

“猜一猜,兩張桌子可以坐幾個人?”接著我拋給大家一個猜測。

“12人!”教室里迅速回響起響亮而輕松的回答聲。

“是嗎?”我環(huán)顧整個教室,“有不同的意見嗎?”

但我看到的是一雙雙堅定不移的眼神,絲毫不為我所誘惑。

“到底可以坐幾人呢?”我伸出手做了一個“請看”的示意,把大家的目光聚集到大屏幕上。

這時大屏幕上打出了兩張桌子拼接后的形狀(圖2)。

“12人!”

還有一些學生不假思索地答道,而另有一些同學則舉起手來指指點點了。

“不對???好像是10人?”不一會兒,教室里冒出了一小股不和諧的聲音,接著議論聲更響了。

大家都不知道老師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轉而把更多期待的目光投向了我。

“到底是幾人呢?”我趁機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了座位的安排情況(圖3)。

“真的是10人也!”猜對的同學歡呼雀躍。

猜錯的則是皺著眉頭苦苦思索……

如上環(huán)節(jié),教師于導課時在問題呈現上從細處入手,設置了一個小小的“懸念”,從對桌子拼擺后座位的變化入手,故意讓學生順著思維慣勢“猜錯”,從而引發(fā)認知沖突,使學生在一驚一乍中產生了強烈的學習興趣,最后隱去三四張桌子圖片,只剩下“6、10、14、18”這一列數,從而順利得出數之間也和圖形一樣存在著變化的規(guī)律,引出課題《按規(guī)律填數》。反之,很多教師往往會把此環(huán)節(jié)安排成直接呈現所有桌子與座位情況的圖形,然后讓學生數一數人數的變化,變成枯燥的看圖數數,學習自然少了許多熱情與精彩。

(二)預設細節(jié),讓新知與舊識對比碰撞

課堂的新授環(huán)節(jié)蘊含著豐富的可供挖掘的“小細節(jié)”,此時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過程都與原有的舊知發(fā)生碰撞。這時如能預設好某些“小細節(jié)”,往往可以很好地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系,促進新知的消化和吸收。

【案例2】本人執(zhí)教的《有余數的除法》

本人是通過用三角形拼小船這個操作情境來對“有余數的除法”進行研究的,試教時課堂新授情況如下(圖4)。

但在幾次試教后發(fā)現學生存在兩大認知障礙:

(1)學生對老師教的“除法的豎式寫法”認可度不高,不明白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寫法為什么不對(圖5)。

(2)在圖式對照中,不能很好地將“豎式中各數”與“操作圖”及“橫式寫法”建立聯系,特別是對豎式中“8”和“0”及余數“1”的意義的理解存在障礙(圖6)。

怎么辦呢?我苦苦地思索著。

“媽媽,蠶寶寶變成飛蛾飛走了!”女兒拿著一個空蠶繭來到我面前。對呀,我的腦袋突然開了竅,用三角形去拼小船的過程能不能像“飛蛾”那樣破繭之后留下一個空巢,用以表示原來的小船的位置呢?受此啟發(fā),我設計了如上(圖7)的課件。

在教完有余數除法的豎式寫法后,我進行了一個“一圖兩式(橫式和豎式)”的圖式對照比賽。課堂片段如下:

“下面請一位同學上臺當小老師指豎式寫法中的各數,另兩位同學指圖形及橫式中相對應的位置,看誰找得快,其他同學當裁判?!?/p>

比賽在激烈地進行著……

當“小老師”指著豎式寫法中表示拼小船用去的“8”時,那位指橫式寫法的同學傻了,其他同學也在議論紛紛,大家發(fā)現這個“8”在橫式中根本找不到。

“這個8表示什么意思呢?”我趁機問。

“表示拼兩只小船用去的三角形個數?!?/p>

“橫式中有嗎?”

“沒有?!睂W生搖搖頭說。

“余數1是怎么來的?”我指著豎式中的余數發(fā)問。

“從上面減下來的?!?/p>

“那么橫式中的余數1呢?它能直接減出來嗎?”

“不能!必須先在心里算好2×4=8,然后用9-8=1?!?/p>

……

改進這個小細節(jié)后的教學效果讓我喜出望外,學生很真切地感受到了“除法豎式寫法”的優(yōu)點,強化了除法豎式寫法中各數的實際意義與寫法上優(yōu)于橫式寫法的獨特之處,對學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豎式寫法有很大的幫助,在本單元后測中,學生對筆算除法的認可與掌握程度都超過了我以往所任教的班級。

二、捕捉細節(jié),生成精彩

“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誠然,教學需要預設,但因我們的日常教學有著獨特的開放性、靈活性和不確定性,往往使我們根據預設教案進行課堂教學時會發(fā)生“意外”,這時,優(yōu)秀的教師會時刻留心捕捉這些意外的“細節(jié)”,輔之以藝術化的處理,化干戈為玉帛,催生學生精彩觀念的誕生。

(一)捕捉細節(jié),讓“錯誤”華麗轉身

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精彩的,然而這種精彩不僅是因為有感情交流、思維碰撞以及創(chuàng)造力的迸發(fā),有時更會因“錯誤”而精彩。

【案例3】本文執(zhí)教二年級《解決問題》片段

原題:“一輛公共汽車上有乘客30人,中途下車16人,又上車20人,這時車上還有幾名乘客?”但在制作課件時,因版面原因,我隨意把原來的問題縮寫成了“這時車上還有幾人?”

生1:30-16+20=34人。

生2:太復雜了。就是30+4=34人。

師:不會吧?有這么簡單嗎?(面露懷疑之色,其實心里是在竊喜。)

生2:上車20人,下車16人,實際多了4人,就是30+4=34人啦!

老師面露夸張的贊許之色,說:“說得多好??!掌聲表揚!”

“老師,我有不同意見?!惫恼频氖诌€沒舉起,就被一聲嘹亮的喊聲打斷了,我一看,是班里的數學大王何煜杰(生3),此人腦子頂呱呱,缺點是上課愛插嘴。

生3:條件中說的是乘客有30人,而問題中說的是車上有多少人,那就應該再加上司機和售票員,這樣車上應該有30+6=36人。

說完面露得意之色,望了我和其他同學一眼,一屁股坐下了。

這時我才發(fā)現自己犯大錯了,剛想去改正,又有學生舉起手來要補充。

生4:我覺得何煜杰說得也不一定對,現在許多車子是無人售票的,這樣車上應該有30+5=35人。

生5:老師,這道題到底該怎么做呢?

我靈機一動,將錯就錯,先大聲地表揚了他們一番,然后告訴同學們:“因這道題在意思上沒有表達清楚,這些算法都可以算對。”

接著我問:“如果現在我把問題改成‘車上有幾個乘客’,那應該用哪種算法呢?”

學生紛紛舉手……

在這里,我因自己疏忽大意而造成了題意不明,幸好,我巧妙地抓住了這個錯誤的小細節(jié),大作起“將錯就錯”的文章,不僅沒有誤人子弟,反而發(fā)人深省,開放了學生的思維,結出累累“果實”。

(二)捕捉細節(jié),化“尷尬”為動人故事

【案例4】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一年級《得數是6的加法和6減幾的減法》中的小片段

師:我說1。

生:我說5。

合:1和5組成6。

……

對口令很順利,老師順勢引入新課,正舉起手板書課題:“啪”的一聲,打破了教室的寧靜。

“老師,你裙子的紐扣掉了!”學生騷動起來。

臺下聽課的我暗暗替這位老師著急,不知她會如何收場。

這位已漲紅臉的老師順著孩子們的指點,在撿起扣子抬起頭的一瞬間,神色已恢復了平靜。難道她已想到什么妙招了嗎?我心里暗想。

師:“同學們看,小紐扣見大家學習這么認真,它迫不及待地跳下來,想和大家一起學習呢!歡不歡迎?”

“歡迎!”

師:“善于觀察的小朋友告訴大家,老師裙子上原來有幾顆紐扣?。俊?/p>

孩子們伸出小手仔細數起來,大聲說:“老師,是6粒?!?/p>

師:“你能根據剛才發(fā)生的事情,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句話嗎?”

生1:“老師裙子上原來有6粒紐扣,掉了1粒,還剩5粒?!?/p>

生2:“老師裙子上現在有5粒紐扣,加上掉下來的1粒,正好是6粒?!?/p>

生3:“6-5=1?!?/p>

……

這里,課堂的意外的“尷尬”沒有讓老師亂了方寸,機智的老師順勢發(fā)現了“出彩”的轉機——裙子上的6粒紐扣與所學知識正好巧合,稍作轉化,因勢利導,使惱人的“事故”變成了動人的“故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我們的數學課堂就是由很多“毫末”“壘土”般的小細節(jié)組成的。一點一滴的改變、一絲一毫的關愛,到了一定的程度,教學質量就會發(fā)生變化,就會與他人拉開差距,這種差距,才能彰顯你教學上與眾不同的優(yōu)勢,鑄就我們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同時,也唯有如此,我們的教學才會真正走向有效和高效,我們的課堂才會因之而充滿生命的律動,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嚴育洪.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1.

[2]蔣濤.課堂因“意外”而美麗:借助動態(tài)生成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J].中學數學雜志,2010(01).

[3]林高明.關注細節(jié) 有效生成[J].中國民族教育,2006(09).

[4]鄭培云.善于關注細節(jié) 構建生成課堂[J].小學教學設計,2009(32).

第3篇:有余數的除法教案范文

[關鍵詞] 課堂生成教學智慧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中指出:“課堂中不能機械地按原設定的一種思路教學,而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由教師隨時靈活地調整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后續(xù)的教學活動,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tài)與不斷生成的過程之中,從而使師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使師生真實而自然的生活情景得以再現,成為師生互動發(fā)展的天地?!闭n堂教學不是預設教案的機械執(zhí)行,而是在課堂上重新生成、不斷組織的過程,教師要根據課堂學情靈活多樣、變化莫測的現實,憑借自己的教學智慧善于把學生的質疑、反常思考、錯誤想法等變成豐富的課堂新資源,充分利用,從而使課堂成為充滿智慧與靈動、不斷生成的生命體。

一、善于捕捉順學而導展露智慧創(chuàng)造生成

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一種共同參與、共時交往、共享經驗的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因此,在這過程中隨時回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發(fā)生,教師要善于捕捉預料之外的生成性教學資源,而不能視教案為禁錮,完全按著教案走,要善于捕捉學生問答中的思維火花,充分展露自己的教學智慧,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況,順學而導,使教學過程動態(tài)創(chuàng)生。

案例:《有余數的除法》練習課

在練習中教師出示這樣的一道題目:48÷=5……3

經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反饋如下:學生1說:“先把被除數減去余數再把所得的差,也就是除數與商的積,除以商,就是除數。”

學生1的回答可以說是無懈可擊,其他同學也都贊成,教師正想進入另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忽然……

學生2舉手說:“用不著那么麻煩,只要把被除數直接除以商,取整數部分就可以了,答案同樣是9?!?/p>

不少學生對學生2的這種簡單解法十分贊賞,但又說不清為什么可以這樣做。這時,學生3舉手提出質疑:

“用學生2的方法,余數根本沒用,這好像……,好像有些不對勁……?!痹掃€未說完,學生2忙說:“怎么不對?算出的商是9,不正好是原來的除數嗎?”

學生3無言以對,臉漲得通紅,默默地坐了下去。其他同學則用一種旁觀的、甚至帶有某種不以為然的眼神看著學生3。

教師沒有表態(tài),只見他啟發(fā)學生道:“讓我們舉一些例子來說明自己的想法,好嗎?為了方便思考,舉例的數盡量小一些?!睂W生紛紛埋頭計算了起來。教師請幾個學生上黑板抄出自己的例子:

17÷9=1……8 26÷6=4……2

23÷2=11……129÷3=9……2

…………

已經有學生發(fā)現有些算式按照學生2的算法就不對了,他們在思索著其中的規(guī)律。這時學生2和他的一部分贊同者早已緊閉其口,甚至有人嘀咕著“我早就覺得這樣算不對了?!苯處煿膭顔l(fā):仔細觀察黑板上的算式,為什么有些算式能成立,有些則不能,這里面有什么規(guī)律?

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很快發(fā)現了只有余數比商小時學生1、2的方法都能用,而當余數大于或等于商時,只能用常規(guī)方法。

這是一個由學生出其不意的問答,教師捕捉到這個預料之外的生成性的教學資源,沒有按既定的教案路徑走,而是讓學生大膽的質疑,教師充分展露自己的教學智慧,順學而導,生成了“不可預約的精彩”,從而使學生有了舉例驗證的體驗,全面考慮問題的感悟,以及發(fā)現規(guī)律之后的興奮,體現出了智慧在動態(tài)創(chuàng)生教學中的價值。

二、善于發(fā)現隨學而導展現智慧機智生成

課堂教學不是一個機械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不斷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沒有想到的“可能”,因為“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這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問題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問題,并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調控課堂教學,展現自己的教學智慧,及時處理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根據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和狀況,隨學而導,靈活調整教學的實際方案,使教學過程動態(tài)創(chuàng)生。

案例:《圓的認識》中畫圓片段

師:請你們嘗試用圓規(guī)在自己的練習紙上畫圓(學生操作,教學巡視)

教師在巡視中發(fā)現很多學生都畫的不規(guī)范,是讓一些畫得規(guī)范的學生說說是怎樣畫的讓課堂就這樣順利地進行下去嗎?可我一想,還有很多孩子的操作處在誤區(qū)里啊,于是我想到:面對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我們教師不能回避、遮蓋,而是要因學而導,調整教學設計的方案,緊緊“盯住”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這個生成性的教學資源,并出示學生的錯誤,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尋求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課堂就有其生成的價值。于是我調整我的教學路徑,就有了下面的精彩:

教師選擇幾幅典型的作品放在屏幕上讓學生觀察。(選擇的作品有:起點和終點不在聽一個位置上;把圓畫成雞蛋形狀;將弧線畫得時隱時現,時粗時細等)

看到這些不知名的作品,學生們哄堂大笑。

師:你們笑什么啊?

生(齊):這些都不是圓形,畫錯了!

師:孩子們,不要笑,課堂是你們可以出錯的地方。老師希望大家能一起來討論,分析錯誤的原因。如果大家什么都懂,還要我這個老師干什么?

(教室里稍稍安靜,不一會兒就像炸開了鍋,你一言我一語,爭先發(fā)言)

生1:圓心沒有固定好,所以畫出來不象圓。

生2:畫圓時半徑發(fā)生了變化,也畫不出規(guī)范的圓。

生3:用力不均勻。

生4:圓規(guī)使用的方法不正確。

…………

師:那畫圓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怎樣才能畫一個規(guī)范的圓呢?你們可以想一想,說一說。

(學生的情緒高漲,思維活躍,不一會兒就總結概括出畫圓的方法)

教師隨即用學生總結的方法在黑板少年宮畫了一個標準的圓

(學生興高采烈,躍躍欲試)

師:請同學們再畫一個圓吧!

(學生第二次畫圓就沒有一個錯誤了)

師:感謝剛才這幾位同學的錯誤,幫我們帶來了這么熱烈的交流。

(孩子們都開心的笑了)

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始終把注意力放在學生的身上,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錯誤,并抓住這個意料之外的生成性教學資料,根據課堂的真實狀況,靈活地調整教學設計,讓學生大膽的討論,教師充分展耀自己的教學智慧,因學而導,從而使學生有了發(fā)現、探討、操作的體驗。其實“錯”了,課堂才能生成?!俺鲥e”才會有教學的敏感、機智和智慧,因為在“出錯”和“改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是最活的,教學才是最美的,學生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

生成,追求的是教學的真實自然;課堂,再現的是師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這樣的課堂無疑是美的!美在它的不加雕琢,美在它的清新單純,美在它的活力無限,美在它的返樸歸真。理智對待每一個課堂動態(tài)生成,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所以,教學的真實展開與推進是很難被規(guī)定與計劃的,我們要以居高臨下的駕馭能力、充滿智慧的教學機智、民主開放的教學理念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從而形成師生之間興趣、情感、個性思維、人格等方面互動生成的“學習共同體”,這樣才能實現知識與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賁友林.數學教學:師生智慧地對話.小學數學教師,2004(10)

[2]葉瀾.“新基礎教學探索性研究”報告集.2002(10)

[3]文學萊.做智慧的教師.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有余數的除法教案范文

關鍵詞:合理;有效;利用;錯誤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6-224-01

課堂,是學生經常出錯的地方,學生出錯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心理學家蓋耶認為:“如果不考慮去嘗試錯誤,更不允許學生犯錯誤,那么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將會擦肩而過?!?/p>

做為一個年輕的教師,我們總希望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順順利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學生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讓你目瞪口呆,猝不及防,特別是開公開課的時候,那是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殊不知,對于有經驗的老師來說,學生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出現錯誤有時會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尤其是能夠為學生提供自己去發(fā)現錯誤,改正錯誤的機會,并且經歷從錯誤認識走向正確認識的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那么,我們該如何吸取有效的經驗,合理地利用課堂中的“錯誤資源”,讓我們的課堂因“錯誤”而提升一個高度,因“錯誤”而更加精彩紛呈。

一、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從錯誤中恍然大悟

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的《有余數的除法》時,有的學生不理解:為什么有時候得數在有余數的情況下要加1,而有時候得數在有余數的情況下不用加1呢?因此在課堂上常常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

為了更好地讓孩子理解這個知識點,我首先設計了一道劃船的問題:有22個小朋友去劃船,每條小船最多只能坐5人,需要租幾條小船?孩子們起初只算出22÷5=4(條)……2(人),我制作了2個小朋友在水里掙扎的課件,我開玩笑說:“孩子們,慘了,你們只租了4條小船,那剩下的兩個小朋友只能從水里游過去嘍?”聰明的學生馬上就知道,應該用4再加1,必須租5條小船。應該為剩下的2個小朋友再加上1條小船。

與此不同的是另外一道題:有13米布,做一件外套需要3米布,最多能做幾件外套?有些孩子在計算出13÷3=4(件)……1(米)時,就迫不及待地把4+1=5,認為可以做5套衣服。此時,我并沒有馬上指出孩子這個答案是錯誤的,我只是把事先準備好的小件的衣服穿在了身上,孩子們看到我穿著不合適的小衣服的滑稽狀,笑得前俯后仰,紛紛說:“老師的衣服不合身,太小了?!蔽夜首魑卣f:“可是你們不是說要加1嗎?那剩下的1米布只能做這樣的衣服啊,可怎么辦呢?”這時,孩子們的小腦袋瓜里在拼命地思考:“對啊,像這樣的情況下,是不能加1的?!?/p>

我通過這兩道題的對比,并且將學生出現的錯誤和生活實際相聯系起來,不但使課堂輕松幽默,還讓學生恍然大悟,印象深刻。

二、積極嘗試驗算,讓學生從錯誤中明白算理

對于簡便運算的教學,我們都并不陌生。例如這樣的題型:326-99=,我發(fā)現學生是這樣計算的:326-100-1=225。此時,我并沒有急于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讓學生嘗試驗算。通過驗算,學生發(fā)現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可有的學生還是不理解,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對的,99=100-1,那么326-99不就是等于326-100-1,不是沒有錯嗎?針對學生的疑惑,我并不把其中的算理硬塞給學生,因為我明白學生的錯誤不可能通過單純的正面示范和反復地練習得以糾正,而必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如果不是自己醒悟過來,那么這種涉及“減法的性質”的簡便運算,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筆糊涂賬。因此,我?guī)椭鷮W生回顧剛才的每一個步驟,思考每一個步驟的依據,慢慢地引導學生走出困局。⑴、326-99改成326-100-1,相當于326-101,所以是錯的。⑵、326-99改成326-100,多減了1,所以之后要加1回來,算式變成326-100+1才對。

通過這樣的糾錯,改錯,今后再碰上這樣的題型,相信學生錯誤的概率會大大減少。由此可見,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手段。我們沒有必要對學生的錯誤大聲呵斥,要求他們這么做那么做都只是徒勞無功。我們應該正確引導學生通過自我監(jiān)控,自我發(fā)現錯誤、剖析錯誤、改正錯誤,從而明白算理,獲得正確的認識。

三、鼓勵動手操作,讓學生從錯誤中勇于探究

記得那是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的這節(jié)課,這是一節(jié)全校性的公開課。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依照自己的設計的教案,讓學生動手操作。其中的第一項就是讓學生通過測量三角形的三個角的度數,然后把度數加起來,從而能夠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墒?,當我請學生反饋的時候,有的學生說175°,有的學生說184°,真是讓我大跌眼鏡,可我又不能直接對學生說:“不對,不是等于180°的答案都是錯的。”于是,我憑借多年教學的經驗,面不改色,坦然地說:“孩子們,這是由于你們在畫三角形的時候,在量角的時候,出現的誤差現象。那么,你們還能想出什么妙招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嗎?快快動手操作吧!”一句話既包容了學生測量的誤差,又適時點撥了學生可以用其他“妙招”來解決,真是一舉兩得啊。

第5篇:有余數的除法教案范文

一、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1.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

學校是由教師和學生兩部分組成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活動中,就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從學生的發(fā)展著想,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經驗證明,數學知識幾年不用,大部分就會被遺忘。而數學思想、數學方法能使人終身受益。國外一位著名的教育者認為:所謂教育,就是學生忘掉所有“書本知識”以后剩下的那一部分。如果我們向學生傳授的只是書本知識,長期不用,幾年以后學生就會一無所獲。所以我們的教學,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tài)度。

2.有良好的心態(tài)。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只是語言上的,最主要還是行為上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具有感染力,即使是每節(jié)課老師站在講臺前的這一段時間的精神面貌,都直接影響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習效果。我牢記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把所有個人和家庭的煩惱與痛苦統(tǒng)統(tǒng)留在教室的門外”。我在每節(jié)課前除做好教案、教具準備外,盡量控制不愉快的心態(tài),保持一個良好的心境。努力使課堂充滿歡聲笑語、充滿生命的活力。只有教師的情感到位了,學生才能產生學習的激情,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這樣便達到了教與學的雙向優(yōu)化,使教與學進入一種最佳狀態(tài),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適應兒童的學習

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身心需要。我們教師的工作面對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活生生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學工作光靠教師單方努力是不行的,教師的外因必須通過學生的內因才能起作用。要想使學生的內因起作用,其根本在于我們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要求。課堂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A教育時期是促成或扼殺兒童好奇心的關鍵時期。如果有一個適合的環(huán)境,好奇心就會自然地繼續(xù)發(fā)展,從而進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這是創(chuàng)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小學生在真實的事物面前會有許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東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學生深感驚奇或詫異,由此出現的激奮、驚奇、詫異就越能夠糾正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衰弱、萎縮狀態(tài),喚醒正在沉睡的腦細胞,迫使大腦加緊工作,積極活動。如此,在學生大腦里產生許多“為什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恢復學生高度的求知欲和好學精神,使學生主動去探求數學知識的奧秘。新奇和驚訝之感是思考的開端。如講“年、月、日”一課之前,我?guī)W生唱“三百六十五個祝福”這首歌,歌中唱到“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個日出,……”唱后問學生:“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個日出是什么意思?是每年都有365天嗎?為什么有時是366天?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你們還知道一些什么?”一首歌引起了諸多的為什么,引起了諸多的新奇和詫異。同學們帶著許多的疑問、好奇,積極地投入到查找資料、詢問家長的求學活動中。當正式上“年月日”一課時,同學們都胸有成竹、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匯報自己所獲得的有關知識。一個又一個的為什么被學生講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學生帶著問題、好奇去搜集信息的同時,不但解決了數學知識的問題,還博覽了群書、增長了才干、增強了與別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想說,就讓學生多說。

好問、好說也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對自己知道的事情想說出來,對自己不懂的東西想發(fā)問,這是主動求知的表現。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份天性,為所有的學生創(chuàng)設“說”的條件。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做到:學生能說的教師不說;學生能提的問題教師不提;學生能解答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答。教師把展示自我的機會完全還給學生。

例如,在學習“角的度量”一課,看度數時,到底是看內圈還是看外圈的刻度是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自己突破難點,我找兩個已經會量角的同學到黑板前來演示量角(由于沒正式學習,多數同學都不大會量),我問男生:你看的是哪圈刻度?(內圈。)又問女生:你看的是哪圈刻度?(外圈。)我接著幽默地說:“看來要看哪圈的刻度還要分男女嗎?你們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嗎?”時機成熟了,立即有同學提出:為什么有時看內圈刻度有時看外圈刻度呢?前邊的同學指著黑板上的角,邊演示邊說,很快就講清楚了怎樣看內外圈的刻度。學生給學生解答,往往比教師講還清楚,因為他們的語言更接近,感受更親切,這樣的學習效果更好。

在講“長方形、正方形認識”一課時,當課要結束時我問大家“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一個女生站起來說:“能不能說正方形是長方形進化得來的呢?”話音剛落,一男生等不及舉手站起來便說:“進化是指活的東西,是指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發(fā)展的變化。正方形不是從長方形進化得來的。我認為,可以理解正方形是通過長方形轉化得來的?!蔽冶頁P了這位男生,并問他:“你怎么知道這么多?”他自豪地回答:“??磿?,書上的知識可多啦?!蓖瑢W們向這位同學投去了佩服的目光。這位同學的成功感油然而生,并對其他同學起到了感染、教育作用。

3.能動手的盡量讓學生動手。

有人曾說過:聽了,一會兒就忘了;看了,就記住了;動手操作了,就理解了。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前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手是腦的老師,服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豐富的神經,每一根神經都與大腦相通相應。手在大腦的指揮下活動,大腦在手的活動過程中直接認識事物,認識得快,認識得深,有時會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習某些知識是必要的,是高效的。好動手也是兒童的天性之一。

例如,在教“7÷3”這道有余數除法時,可以讓學生把7個圓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這7個圓片平均分成3份,學生怎么分也分不開。老師問:“每份有幾個”?學生說:“每份有2個,還多出一個?!崩蠋熣f:“像這樣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題,就是有余數的除法,多出的一個叫余數。”這樣建立起來的“余數”概念,學生不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著老師多費口舌去講解。動手操作也是兒童最感興趣的事,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

三、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要通過數學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孩子越來越聰明。而達到這個目的前提條件是學生要熱愛學習,熱愛數學。目前我們教育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愛喪失了,出現了嚴重的厭學現象。學生們所厭棄的不是最基礎的知識,厭棄的是人為地搞得復雜難懂的數學,厭棄的是教師提供給他們的一成不變的那套老模式。

1.要讓數學適應學生。

一個好的廚師要考慮如何適應顧客的口味,是廚師要去適應顧客,而不是讓顧客去適應廚師;一個好的演員要研究如何適應觀眾的欣賞水平,而不是強迫觀眾適應他的演出。作為義務教育的小學數學,應該讓數學去適應學生,當學生不能適應數學時,我們要改造數學,對數學實行再創(chuàng)造使得它適應學生的學習。讓數學恢復它質樸的、自然的、由繁到簡的、生動有趣的本來面貌。

在學習乘法認識時,我讓同學觀察圖形:(:::)怎樣計算共有幾個圓片,同學們除用加法計算外,還用了3×2=6,2×3=6兩個乘法算式,并說明了理由。從此學生就明白了,兩個算式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只是一個問題有兩種方法來解決。我就沒有讓學生嚴格區(qū)分誰做被乘數,誰做乘數。減輕了學生不必要負擔。因為對于嚴格區(qū)分被乘數、乘數,我就一直想不通,為什么中學生不用區(qū)分,為什么數學專家都不用區(qū)分,非要讓七、八歲的孩子嚴格區(qū)分呢?數學本身是簡單的,為什么非要把它復雜化呢?復雜得讓孩子聽不懂、說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們總是讓學生來適應數學,而不是積極改造數學,讓數學去適應學生,學生巨大的學習潛能就無法挖掘,學生創(chuàng)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地培養(yǎng)。

2.教學形式要豐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復做一件事情,會很厭煩。學習也是一樣,每天總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生也會厭煩,導致厭學、學習成績大大降低。同樣的知識,教學方法經常改變,小孩喜歡新鮮,學習興趣就會明顯提高,有了興趣,就有了力量,學生的主動性就能得以發(fā)揮,效果事半功倍。

第6篇:有余數的除法教案范文

工作計劃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是非常實用的,可以讓我們能夠認真的去思考自己的崗位工作。從廣義上講,在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會涉及到工作計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學科教學計劃文本2022,喜歡可以分享一下喲!

數學學科教學計劃1一、學生情況分析:

二年級學生一年來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時能積極思考,積極發(fā)言,作業(yè)認真按時完成。大部分同學能夠熟練地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能提出并解決簡單的問題。對位置、圖形、統(tǒng)計等方面的知識也能較好地掌握。個別學生還沒達到計算正確、迅速,今后要加強輔導。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內容: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簡單的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圖形與變換,克與千克,統(tǒng)計,找規(guī)律,用數學解決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等。這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是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及用數學解決問題。

表內除法的編排體現了兩個特點,第一,在學生們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內除法的教學。第二,不再明確區(qū)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們體驗和感悟兩種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個蘋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從而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

萬以內數的認識改變了原有的編排結構,先教學1000以內的數,再教學萬以內的數,出現了數位順序表和近似數。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編排具有過渡的特點:在上一冊百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教學三位數(幾百幾十)的筆算加、減法,為進一步學習多位數加、減法作好準備。本單元還結合幾百幾十的加、減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們進一步學習根據具體情況,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

解決問題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安排了解決問題教學單元,以學生們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內容為素材,展示學生在實際活動中碰到的各種問題;二結合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學,適時安排解決問題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在掌握了一些數與計算知識后,學習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圖形與變換一章,內容包括“銳角和鈍角”“平移與旋轉”。與原有教材相比,“銳角和鈍角”的認識明顯提前了,“平移與旋轉”是新增加的內容。在量的計量方面,教學克和千克,突出讓學生們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通過自主探索和動手實踐的活動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質量觀念。在統(tǒng)計知識方面,讓學生們進一步學習統(tǒng)計的意義,學習簡單的數據和整理的方法,認識以一當五的條形統(tǒng)計圖和簡單的復式統(tǒng)計表。本冊教材還安排了“找規(guī)律”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和數的排列規(guī)律。不僅使學生知道現實生活中事物有規(guī)律的排列隱含著數學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發(fā)現和欣賞數學美、運用數學去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要求: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們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會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

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習慣,初步培養(yǎng)學生們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使學生們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能比較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使學生們初步會用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們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

3、使學生會辨認直角、銳角、鈍角;

使學生們結合實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初步滲透變換的教學思想方法。

4、讓學生親身經歷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使學生們學會綜合應用乘、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或稍復雜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們初步嘗試運用分析、推理、轉化的方法。

5、讓學生經理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產生過程和作用;

能人、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能用符號用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能說出各數位的名稱,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認識近似數,并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與他人交流,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數感。

6、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學生知道用稱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7、使學生能夠正確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估算,培養(yǎng)估算意識;培養(yǎng)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8、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tǒng)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和簡單的復式統(tǒng)計表,能根據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夠驚醒簡單的分析;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9、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fā)現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運用數學去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使學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規(guī)律的排列隱含著數學知識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2、扎扎實實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fā)揮集體教研的作用。

3、認真研究、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實驗教材,認真?zhèn)湔n、上課,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1)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奧數輔導,使它們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2)重點抓好學困生的輔導工作,建立學困生成長檔案。

5、定期進行測試,及時反饋總結。

數學學科教學計劃2一、班級情況分析

二年級就一個班,在經過了一年半的數學學習后,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于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雖然在上學期期末測試中孩子的成績都不錯,但是成績不能代表他學習數學的所有情況,只有在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的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真實狀況。因此對這些學生,我應該更多關注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并逐步讓學生在思維中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

二、教學內容

本冊教學內容有:第一單元有余數的除法;第二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第三單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認識;第四單元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第五單元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第六單元圖形與拼組;第七單元混合運算;第八單元時、分、秒的認識;第九單元統(tǒng)計;第十單元總復習。

三、教學要求

1、數與代數:

①、結合具體情境,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能說出各數的名稱,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

②、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運算的意義,會口算表內有余數除法、百以內加減法、能計算三位數的加減法及兩步的加減法混合運算。結合現實素材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③、能正確辨認鐘面上指示的時刻,認識時、分、秒,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并進行簡單的換算。

2、空間與圖形:

①、通過觀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認識五邊形、六邊形。

②、結合生活實際,體會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并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估測、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

③、結合實例,感知對稱現象。

3、統(tǒng)計與概率:

①、能用合適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

②、在具體的統(tǒng)計活動中,掌握分段統(tǒng)計的方法。

4、實踐與綜合運用:

①、加深對萬以內數的認識及長度單位的認識。

②、加深對統(tǒng)計意義的理解,鞏固分段統(tǒng)計的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在“數與代數”中的認識萬以內數及這些數的大小比較;有余數除法、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及方法的多樣性是重點教學內容。在“空間與圖形”中千米、分米、毫米的認識及換算,認識對稱現象,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重點教學內容。在“統(tǒng)計與概率”中分段統(tǒng)計是重點教學內容。

在教學“空間與圖形”這部分內容時,認識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間觀念和單位之間的換算是教學的難點。學生認識生活中的對稱現象是教學上一個難點部分。在時、分、秒之間的換算是教學上的一大難點知識。

在“統(tǒng)計與概率”部分中,分段統(tǒng)計的表現形式和方法是教學的難點。

五、教學的具體措施

1、加強學生的口算能力。

采取課前速算、聽算、對手互考等形式。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和游戲。

3、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4、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理解所學內容。

例如:萬以內數認識。讓學生收集超市的一些宣傳單上一些物品的價格來加深對三、四位數的認識,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的道理。

5、增加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6、結合本冊的數學知識,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數學學科教學計劃3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繼續(xù)任教二(4)和二(6)兩個班的數學。大部分孩子在經過一年半的學習生活后,已養(yǎng)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旧夏茏龅秸J真聽講,積極舉手發(fā)言,能同桌合作學習,及時上交作業(yè),檢查和訂正作業(yè)的習慣也逐漸養(yǎng)成,個別后進生也能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學習任務。但還有個別孩子學習自主性不強,有依賴家長的傾向。另外還有一些孩子發(fā)言不積極,回答問題聲音不夠響亮??傮w來說,二(4)班后進生較多,這些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缺乏信心,知識欠賬多,學習習慣較不好,上課注意力也不易集中,作業(yè)不能按時完成。針對這些學生的特點,本學期繼續(xù)和家長密切配合,傾注愛心,重點輔導,鼓勵自信,結合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失時機地加以指導,由淺入深地為他們彌補缺陷,扶起他們逐步趕上其他的同學。

二、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簡單的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圖形與變換,克和千克,統(tǒng)計,找規(guī)律,用數學解決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這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是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以及用數學解決問題。表內除法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因為任何一個多位數除法,在計算時都要分成若干個一位數除以一位數。因此,表內除法同表內乘法一樣,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是小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須達到計算正確、迅速。

這冊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萬以內數的認識,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認數的范圍擴大到四位。這是學習讀、寫多位數的基礎。我國的計數習慣是每四位一級,把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級數的讀、寫法則,再學習萬以上的數就可以類推了。因此,這部分內容是進一步學習認數的重要基礎知識。同時,這部分內容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的重要素材,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認識近似數,學習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會用數與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數感。

在加、減法計算方面,在上一冊百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教學三位數(幾百幾十)的筆算加、減法。這些內容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基礎。例如,兩位數的乘法中要把兩個部分積加起來,實際是計算三、四位數的加法,兩位數除法中每次試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數減法,等等。

解決問題是在學習了一些數與計算知識后,結合現實生活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讓學生用所學的計算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對于實現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量的計量方面,這一冊給學生初步建立質量觀念,使學生初步認識克和千克。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通過自主探索和動手實踐的活動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并通過實際操作與體驗,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圖形與變換一章,包括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和認識"銳角和鈍角"等內容。結合生活實例,使學生通過直觀、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學會進行最簡單的圖形平移,會辨認直角、銳角、鈍角。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在統(tǒng)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統(tǒng)計的意義,學習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認識以一當五的條形統(tǒng)計圖和簡單的復式統(tǒng)計表,能根據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并且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這一冊教材也安排了"找規(guī)律"的教學內容,繼續(x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和數的排列規(guī)律,不僅使學生知道現實生活中事物有規(guī)律的排列隱含著數學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發(fā)現和欣賞數學美、運用數學去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知道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

掌握萬以內的數位順序,會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理解并認識萬以內的近似數。

2、會口算百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會進行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計算,并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3、知道除法的含義,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乘法和除法的關系;

能夠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4、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fā)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5、會辨認銳角、鈍角;

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平移。

6、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統(tǒng)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1格表示5個單位)和簡單的復式統(tǒng)計表;能根據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8、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的排列中的簡單規(guī)律;

有發(fā)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有運用數學去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養(yǎng)成認真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1、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教學重點

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以及用數學解決問題。

五、教學措施

1、科學安排解決問題的教學,重視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應用意識。

2、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數感。

3、改進表內除法教學的編排,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4、提供關于空間與圖形的豐富素材,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

5、創(chuàng)設安全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7、后進生轉化措施:

(1)明確指出學生身上存在的毛病,跟孩子做好溝通,并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

(2)用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激發(fā)后進生,教學內容安排難易得當,既能發(fā)展成績好的學生又能照顧后進生。

(3)用科學的學習技能指導后進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及時反饋、檢察,提高效率。

(4)用"因人而異"的作業(yè)訓練后進生,盡量考慮學生做作業(yè)時的差異,設計不同的題型。

8、優(yōu)秀生提高措施:

(1)有意識的安排學生自己去觀察、去思考,給優(yōu)秀生定一個較高的目標,加速他們自學能力的發(fā)展。

(2)走出課堂,課內外結合,加強優(yōu)秀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優(yōu)秀生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難以解決的數學知識或者有趣的數學知識提供在課堂上,集體研究討論解決。

(3)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總結自己一個階段以來的進步和不足,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使他們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與方法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引導學生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數學學科教學計劃4一、教材分析

以《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立足課本,本學期介紹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邊形、一次函數和數據的分析五章內容。本冊書的5章內容涉及《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的內容。其中對于“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的內容,本冊書安排了課題學習,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個數學活動,通過這些課題學習和數學活動落實“實踐與綜合應用”的要求。這5章大體上采用相近內容相對集中的方式安排,第十六章、十九章基本屬于“數與代數”領域,第十七章、十八章基本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最后一章是“統(tǒng)計與概率”領域,這樣安排有助于加強知識間的縱向聯系。在各章具體內容的編寫中,又特別注意加強各領域之間的橫向聯系。

二、學情分析

1.進一步加強基礎知識的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習好習慣

每次數學考試,基礎知識的考察占大比重。但即使是平時比較好的同學,也經常在基礎題上失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夯實基礎,做到每個學生都把握好基礎題不失分。培養(yǎng)好的解題習慣,勤于思考,多學善問。

2.增強學生的數感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字的敏感能力。比如,在化簡二次根式時,就極大地運用了數感,無形中提高了做題的速度。其次,數感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對自己所做題目的感性檢驗,增加學生做題的正確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做到選擇題“快,準,好”。

3.培養(yǎng)學生的初步的邏輯推理和抽象思考等基本的數學能力

部分學生缺乏空間想象能力,而這一能力對學習數學是十分重要的,對今后高中學好空間幾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數學就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科學,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邏輯性,有助于學生做好證明題和大體步驟的完整解答。

三、教材目標及要求:

1、二次根式的重點是二次根式的性質及運算,難點是二次根式的化簡及運算。

2、勾股定理:會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3、平行四邊形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性質和判定,難點是平行四邊形與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以及中心對稱。

4、一次函數主要學習一次函數及其三種表達方式,包括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性質和應用。

學會用函數的觀點認識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組。本章重點內容是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教學難點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形成數形結合的思維模式。

5、數據的分析

四、教學常規(guī)落實

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不遲到早退,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及學習,團結協作。精心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密切生活實際和學生實際,整合教學資源,運用好多媒體教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為教學服務。上好每一節(jié)課,根據學生實際合理利用教學資源,上好每一節(jié)課。布置作業(yè)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有層次性。認真批改作業(yè)。同時對學生的作業(yè)批改及時、有效,分析并記錄學生的作業(yè)情況,將他們在作業(yè)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及時反饋,針對作業(yè)中的問題確定個別輔導的學生,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指導。積極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對學習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幫助,幫助他們找到應對措施,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五、深入業(yè)務學習

認真學習業(yè)務理論,并做好一周一次的業(yè)務筆記,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豐富自己的業(yè)務知識;積極參加一切課題研究活動,敢想敢干,敢于創(chuàng)新,不怕失敗。在學習策略上及時指導學生,培養(yǎng)思維,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時對教學活動作出反思,每周寫出一至兩個教學反思,真正體會自己的優(yōu)缺點,做到有的放矢,進一步提高自己。充分備好每個教案,做到備學生,備教材。發(fā)揮多媒體教學優(yōu)勢,積極利用和制作課件,提高自己電化教學能力。

六、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結合落實課標理念。

將學講練和諧的課堂教學模式滲透于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究、討論、歸納,主動地進行學習。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實物等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教學,力求課堂教學的多樣化、生活化和開放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構建高效課堂。運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教學,積極更新教育理念,關心愛護學生,公平對待學生。

2、培養(yǎng)學生興趣和良好習慣。

興趣是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給學生適時介紹數學家,數學史,數學趣題,補充數學相應課外思考題,擴充資源,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教育關鍵就是培養(yǎng)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穩(wěn)步提高學習成績,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習興趣與良好習慣培養(yǎng)。

3、創(chuàng)設和諧教學氛圍。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構建,營造民主、和諧、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發(fā)現快樂的高效的學習課堂,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

4、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學習方法、目標實施。

引導學生積極歸納解題規(guī)律,引導學生一題多解,通過變式訓練,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利用現實世界中的實物原型進行教學,展示豐富多彩的幾何世界;注重概念間的聯系,在對比中加深理解,重視幾何語言的培養(yǎng)和訓練。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做好課題研究。

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把學生帶入研究學習中,學會探究,合作,自主學習,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興趣,提高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課外調查,操作實踐,以優(yōu)帶差,培養(yǎng)學生探究合作能力,師生共同提高。

6、實行分層教學。

關注各類學生,作業(yè)分類分層布置,因人而異,課堂上照顧好各類學生。發(fā)揮優(yōu)生的幫扶作用,打牢基礎知識,提升每一個學生的能力。

數學學科教學計劃5一、學情分析

從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來看,本班無論優(yōu)秀率還是合格率都有不小的退步。優(yōu)秀率僅僅只有 13%,而合格率也只達到40%,兩極分化的現象再一次增大,與我預期的目標有較大的差距。通過調閱學生的試卷,發(fā)現學生在知識運用上很不熟練,特別是對于解答綜合性習題時欠缺靈活性。

二、指導思想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結合《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積極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 45分鐘要質量。一方面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訓練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和發(fā)散式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并通過本學期的課堂教學,完成八年級下冊的數學教學任務。

三、教材目標及要求:

1、二次根式的重點是二次根式的運算,難點是根式四則混算及實際應用。

2、勾股定理:會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其性質解決一些實際問題。3、一次函數的重點是掌握一次函數的概念、性質,理解變量與常量的辯證關系,進一步認識數形結合的思維方法,并利用

4、平行

四邊形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性質和判定,難點是平行四邊形與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以及中心對稱。

要求:知識技能目標: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質及計算;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探究平行四邊形、特殊四邊形及梯形、等腰梯形性質與判定;學習一次函數的圖像、性質與應用;會分析數據并從中獲取總體信息。

過程方法目標:發(fā)展學生推理能力;建立函數建模的思維方式;理解勾股定理的意義與內涵;提高幾何說理能力及統(tǒng)計意識。態(tài)度情感目標:豐富學生數學經驗,增加邏輯推理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聯。班級教學目標:優(yōu)秀率:15%;合格率:55%。

四、教材分析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本章主要內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質、化簡和有關的計算。本章重點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質,及二次根式的化簡和計算。本章的難點是正確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質和運算法則。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本章主要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學習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學會利用三邊關系判斷一個三角形是否為直角三角形。教學重點: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理解與應用。教學難點:探索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理解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邊形:本章主要探究兩類特殊的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即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有關的性質與判定。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性質和判定;特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梯形及特殊梯形(等腰梯形)的性質與判定。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及其應用;特殊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及其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與判定及其應用。

第十九章一次函數:本章主要學習一次函數及其三種表達方式,包括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性質和應用。學會用函數的觀點認識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組。本章重點內容是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教學難點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形成數形結合的思維模式。第二十章數據的分析:本章主要學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理解它們所反映出的數據的本質。教學重點:求平均數、中位數與方差;理解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所表達的含義;區(qū)別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教學難點:求加權平均數、中位數和方差;根據平均數、加權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極差和方差對數據作出比較準確的描述。

五、教學措施

1、課前作好充分準備,備好教材,備好學生。

精心設計探究問題,認真講解方法概念,深入分析思維模式,做到重點突出,難點透徹。

2、加強課后總結和對學生的課后輔導。

認真總結每一堂課的成敗得失,深入學生了解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耐心輔導存在問題的學生。

3、搞好單元測試及試卷分析,針對試卷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補救措施,切實解決學生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困惑。

第7篇:有余數的除法教案范文

[關鍵詞]自主學習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發(fā)展個性

一、背景

學生是人,是社會的人,他們有人格、有尊嚴、有理想、有追求,他們渴望獲得自由、獲得發(fā)展。但較為普遍的現象是:教師始終是課堂的主宰者,教科書是學生的全部世界,忽視學生個體自主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忽視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這種唯理式和機械化的教學方式,封閉與專制的學習環(huán)境,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教育作為一種文化,所關注的是理想個體的生成與發(fā)展,它有兩個相互制約、相互聯結、相互規(guī)定、對立統(tǒng)一的基本點,那就是: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教學工作是師生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方式的改革,也要求建立新的學習觀。因此《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二、反思和對策

(一)變被動接受為自主學習

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教學通常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要方式。在客觀上形成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因此課堂中幾乎看不到猜想、實驗、觀察、推斷等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探究活動。目前,當務之急是迅速轉變觀念,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究性學習。教師應從學生好表現,求參與的心理需要出發(fā),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只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習興趣,使學生調動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1.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樂學。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tǒng),拓展思維,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教學“有余數除法”時,上課一開始,我就投影出示“為了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學校把紅、黃、藍、白、橙、灰六種太陽帽按順序發(fā)給全校學生?!苯又嬖V學生只要你報出第幾個學生,老師就馬上告訴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顏色。學生將信將疑,但躍躍欲試。學生所報的數,我次次猜中,學生產生了好奇心。這時,我告訴大家,學習了“有余數除法”,你們就會知道其中的奧秘了。這樣學生整堂課都懷著極大的興趣投入了學習。

2.把時空留給學生,使學生研學。

求知過程“自主化”教學效率。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是強烈的,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潛,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它要求教師樹立強烈的學生意識,把學習的權利和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設計活動方案,安排學習程序,通過觀察、操作、猜測、思考、討論、驗證等多種活動,在研學中獲取知識,同時,形成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刻苦鉆研精神。如在教學“移多補少應用題”的操作實踐中,教師不暗示學生操作的方式、途徑,僅提出實驗目標:“你能通過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說說這類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嗎?”從而將實驗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嘗試、實驗、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問題的解決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能力。

3.滲透學法指導,使學生善學。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身示范,明確要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學習方法。如在解應用題時,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從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讓學生從討論中領悟方法,進行學法交流,比一比誰的方法好,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著想,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課堂能更是巨大的。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重點,以促進學生智能提高為核心,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操作、觀察、思考、質疑、討論、練習、評價等,就能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素質,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fā)展。

(二)變教師講述為學生操作

目前數學課堂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講風太盛,教師唯恐講不夠;二是華而不實,沒有突出以操作為始頭的思維活動。操作是思維的起點,認知的來源,也是認識事物的開端。課堂中鼓勵人人動手,人人操作,通過自己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動去發(fā)現規(guī)律,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但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學以致用,有很大善處。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首先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獲得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系,其次充分發(fā)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展開討論,他們在實踐中輕松的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學生通過直觀操作,不僅提高實踐能力,而且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

因此,我認為數學課堂必須讓學生得到動手操作的機會。不但要把實踐操作活動作為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隱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發(fā)展知識,使學生手、口、眼、腦進行立體化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我們應該徹底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從小培養(yǎng)學生“試一試”的精神,使學生敢于嘗試,善于嘗試。

(三)變個人學習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學會共同生活,培養(yǎng)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tǒng)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之中,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但這種方式仍存在許多誤區(qū),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學習,缺乏對合作學習的價值認識,缺乏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以及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角色轉換等問題,導致合作學習不能真正發(fā)揮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勢。為此,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們有必要對以下幾個問題作一些探討

1.構建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

“以知識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或是“知識的移植”,客觀上造成了一種沉悶、壓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環(huán)境。而“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是具有豐富個性的學習者,不同學科的學習規(guī)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學條件下,合作學習都是最佳的教學組織形式。但流暢、和諧、默契、尊重、信任的學習環(huán)境,卻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共性”。

2.合作學習前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上的,在學生個體解決某個數學問題遇到障礙,苦思而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課為了追求合作氣氛,或是一味追求求異思維,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后,不留給學生片刻思考時間,就立刻宣布“下面開始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問題情境,更談不上自己的獨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組內優(yōu)生一言堂,要么使討論流于形式,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

3.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動腦,主動探究數學知識,有利于集體研究,促進合作學習。不提出過于簡單,不假思索就能解決的問題。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張口就會,看起來氣氛活躍,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思維惰性,不利于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如教學“梯形面積”時,我首先組織學生量一量、畫一畫、拼一拼,然后就利用兩個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提出:“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發(fā)現了什么?”如果學生回答有困難,我再設計以下問題:(1)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與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關系?(2)平行四邊形的高與梯形的高有什么關系?(3)每個梯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4)梯形的面積應怎樣算?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導出后,為加深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又問:計算梯形面積為什么要除以2?這樣有效地指明了學生參與的方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來促使學生去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促進組內交流,順利地實現了自我構建和知識創(chuàng)造。

(四)變統(tǒng)一模式為發(fā)展個性

傳統(tǒng)學習的顯著特點是:人人都學著毫無差別的數學,把課堂變成一個封閉的狹小世界,天天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上演著毫無趣味可言的教案劇,學生變成一群毫無個性的演員,教師牢牢控制著自己預設的課堂。現在,改革課堂教學,轉變這種學習顯得尤為迫切。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提倡凸現學生個性的多樣多元的研究性學習。

1.形成學生的個性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使學生參與教與學,使他們體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一定的主動權和自主權,為他們提供較多的選擇機會,使學生參與教學,對于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提高教學質量,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2.培養(yǎng)獨特的個性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創(chuàng)造個性,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

思維和發(fā)散思維。鼓勵學生進行不同思路的訓練,創(chuàng)造機會自我表現。例如,教學乘法簡便運算25×32=?時,便誘發(fā)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而且看哪組的方法最多?學生在這樣的探索環(huán)境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由于學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得出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小組匯報時想出了10種方法:

(1)25×32=25×4×8(2)25×32=(5×2)×(5×16)

(3)25×32=25×2×16(4)25×32=(5×4)×(5×8)

(5)25×32=25×8×4(6)25×32=(25×4)×(32÷4)

(7)25×32=5×32×5(8)25×32=20×32+5×32

(9)25×32=25×30+25×2(10)25×32=25×40-25×8

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更是一個學習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生在這個探索空間里,不僅是一個發(fā)現者、探索者,更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要轉變教育觀念,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密切合作,就能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踐證明,只有長期注意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才能使學生成為有自身獨特性的個體,成為21世紀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參考資料]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數學課程標準》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數學教學實施指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小學數學創(chuàng)新學習探究》

第8篇:有余數的除法教案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設計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然而當教師把一節(jié)事先深入鉆研教材,按知識邏輯結構順序設計嚴密的“好課”拿到課堂上實施時,卻往往發(fā)生學生的學習思路與教師的教學思路不太一致,陷教師于左右為難的境地,順著學生的思路走吧,擔心打亂完整的教學程序,難以保證教學進度;不順著學生的思路走吧,又擔心喪失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碰到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筆者經過實踐與研究,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改變以“教”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學新設計要關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教學新設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直接經驗。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往往只關注教材的知識邏輯結構,而忽略了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教學新設計則必須在關注教材的知識邏輯結構的同時,還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經驗基礎,并以此為起點展開教學。因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學生能動的特殊的認知過程,教學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在活動中構建新知,這樣的學習才是生動、活潑的有意義的學習。

如教學“分數初步認識”一課,課始老師就開門見山地揭題并問:“你們聽說過分數嗎?”生1:有,數學練習本就有分數練習本;生2:一個東西分成兩半,一半就是12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們還想知道什么?生1:分數有什么用?生2:分數怎樣寫:生3:分數是什么?到底怎么分?緊跟著教師就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什么是分數?分數怎么寫?怎么讀?分數有什么用?接著教師讓學生自由選擇課前準備的學習材料(其中有圓、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紙片)嘗試折出12 ,再把學生折出的紙片(有對的,也有錯的)展示在黑板上進行分類和討論交流……

“分數初步認識”本是起始學習內容,按理說學生是一無所知的。但事實上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分數。教師本著從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先了解學生對“分數”到底了解多少,接著提出“還想知道什么?”這個問題,從而把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人的教學新理念。

二、教學新設計要關注變“線性”程序為“塊狀”程序

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在程序安排上基本是“線式”設計,即以教學內容的知識邏輯結構為依據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在教學內容呈現順序、各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時間安排等方面均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就使整個教學過程仿佛成了一條由若干個具有嚴格間距的點所構成的線段。“線性”設計由于學生的學習空間、組織形式是封閉的,體現的是“教為中心”的課堂觀念,必然導致教路與學路的沖突,使得課堂教學顯得呆板。課程新一輪改革強調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把學習視為學生生命發(fā)展與張揚的過程,為此教學設計須把“線性”程序轉變 “塊狀”程序。

所謂“塊狀”程序,就是要求教師在充分考慮學生現實狀態(tài)的基礎上,為促進他們的有效學習提出多種假設,并據此擬定一個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隨時調控的大致框架、輪廓或可選擇的學習路徑。顯然“塊狀”設計形成的教學程序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思維活動空間,是一種具有開放性的彈性特點的課堂學習結構。其實這就把教師教的程序轉變?yōu)閷W生學的活動程序。

如前面提到的《分數初步認識》,教師讓學生嘗試用學習材料折出12 后,通過辨別、比較、分類,再通過討論、交流認識了12 后,接著教師讓學生再任意折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并涂上顏色,此時學生在理解“12 ”含義的基礎上運用知識遷移大多順利地折出了14 、18 等分數。由于得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和思維空間,有的學生還折出了24 、48 等分數,并發(fā)現了24 =12 ,48 =12 ;有的學生還想到了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1份是14 ,空白的部分是34 ,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評價各個分數,并組織學生展開對24 、48 、34 等分數的討論。整堂課學生學得主動、活潑,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學設計采用了框架式設計,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操作、嘗試、合作、交流、討論,教師則按照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給予引導、組織討論,疑難處給予點撥,起到教學引領的作用。

三、“學案”設計要關注課堂動態(tài)生成性學習資源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新設計,由于學習空間、組織形態(tài)、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等的開放性,必然帶來課堂學習的動態(tài)生成性問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往往排斥和否認這種教學資源;而在教學新設計中則必須接納和包容這種資源。為使動態(tài)生成更有效和經濟,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得對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多種預設。再舉“分數的初步認識”一例,當教師讓學生嘗試折出12 時,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學生折得全對,二、有對有錯,三、全錯。所以教師必須預設三種應對策略,當出現有對有錯的情況,這是最理想的,因為概念形成需要正反例的辨別比較,這樣對概念的理解才會更深刻。若出現全對或全錯時,教師就要發(fā)揮組織參與的作用,把預先準備的正例或反例加進去,使學生對觀察的對象有個全面的了解,起到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辨別能力的作用,同時促進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

在教學設計時,盡管教師作了多種預設,卻還是會碰到非預設性生成問題。對于非預設性問題的生成,教師則要有對教學目標的總體把握,及對信息反饋作出快速反應和調控的能力。對于有價值的非預設性生成利用得好可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對于教學目標的“無價值”的非預設性生成,則要及時給予引導,以免浪費有效的學習時間。如“分數基本性質”一課,教師在指導學生得出34 =68 =912 后,引導學生觀察分子、分母的變化情況,經過學生的交流、思考,得出了結構“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數,分數的大小不變”。教師此時追問了一句:“對這一段話誰還有補充嗎?”教師的本意是想讓學生說出“0除外”,從而把規(guī)律補充完整。生1站起來卻答道:“其實分數基本性質與商不變性質差不多。因為被除數相當于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母,所以分數基本性質可由商不變性質變過來?!睂W生的發(fā)言完全出乎教師意料,教師一聽急了,忙說:“請注意,我剛才提的問題,是問對這段話有什么補充?”生2答:“這段話還應加上‘0除外’?!睅煟骸昂芎?,請坐下?!薄R陨辖虒W片段中生1的回答是一個有價值的非預設性生成,他不僅與其他學生一樣從操作得到的例證中歸納出分數基本性質,而且還能將商不變性質進行橫向遷移建構新知。教師若能及時利用這一非預設性生成,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學生獲得的將不是孤立的知識,而是一個良好的知識系統(tǒng),還能有力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上Ы處熂庇诘贸龇謹祷拘再|的完整結論,放棄了這一有價值的非預設性生成,扼殺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學習積極性。

再有一位教師上《有余數除法》一課,在導入階段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景:為迎接“六一”兒童節(jié),商店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次序在門口掛了一些燈籠,一輛卡車停在門前遮住了掛在后面的部分燈籠,誰能知道第17盞燈籠是什么顏色?一學生答道:“叫司機把車子開走就知道是什么顏色了?!睂τ趯W生的這一非預設性答案,教師隨機應變說:“司機叔叔回家了,一下子還回不來,我們能不能根據它們的排列規(guī)律來尋找答案呢?”從而在較短的時間里就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方法的探究中。對課堂中出現的“無價值”非預設性生成問題,教師應及時地把學生思維引到學習主題上,體現教師機智靈活的教學藝術。

小學數學教學新設計強調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課堂“活起來”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為落實過程性目標,使學生在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教學思維和方法、情感和態(tài)度都得到均衡、持續(xù)的發(fā)展,就必須要改變傳統(tǒng)備課模式,變“教案”為“學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