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詹天佑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問題串;學習活動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8-0040-03
教和學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過分強調(diào)任何一面都是錯誤的。“教”是正面,是我們平時看到的常態(tài),研究的人很多,成果豐碩。甚至可以這樣說,教師為主體,這是中國的教育文化。雖然我們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都贊同“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說法,但很多人骨子里還是“教師為主體”的擁躉。不需研究從教學設計開始的整個教學過程,也不需去觀察常態(tài)的課堂,你僅看看公開出版的課堂教學錄像片就能知道,不管它有幾臺攝錄像設備同時在錄制,最后剪輯出來的錄像片鏡頭基本上還是圍繞著教師轉(zhuǎn)。再說我們自己,參加這樣大型的教學觀摩活動,記在聽課筆記本上的,也大都就是教師怎樣問、學生怎么答這些內(nèi)容。
這種“教師為主體”教育文化影響下的教學設計,教師一般會依據(jù)課標、教材,設計一系列的問題組成問題串,教學的流程就是一個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串起課堂的紐帶主要是設計好的問題,如下面《詹天佑》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細心地讀讀課文的第六自然段,想想并說說詹天佑為什么要設計“人”字形線路,結果怎樣。(學生默讀思考)
師:大家很好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問題。詹天佑是怎樣設計“人”字形線路的呢?
師: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是怎樣行駛的?
師:(畫出“人”字形線路簡圖,并標明東西南北)誰愿當駕駛員開著火車爬陡坡?誰來當解說員?請大家當裁判員,看他是不是一位優(yōu)秀的駕駛員。
師:為什么“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多了”?想想你爬過山、爬過坡嗎?走怎樣的線路才省力呢?
師:我看它們實際上都是“人”字形線路,只是“人”字形線路是一個大的“人”字,其它是由許多小的“人”字連接起來的罷了!
師:同學們聯(lián)系自己學過的課文和自己生活的體驗深入地理解了“人”字形線路的設計。那詹天佑為什么不設計成“S”形或“Z”字形的線路呢?這樣坡度更小,火車爬上山不是更容易嗎?[1]
從刊載出的教學實錄中我們欣賞到了執(zhí)教者的教學智慧,但這種以問題為紐帶的課堂推進方式也有明顯不夠科學的地方。
如上圖所示,以問題為紐帶的課堂推進中,問題一提出后(正確答案是D),甲乙丙三位同學的回答都錯了,老師往往會置之不理或簡單評價,因為丁同學回答對了得到了簡單的表揚,所以課堂就往前推進。接著提出問題二(正確答案是A),雖然乙丙丁三位同學對問題二都不理解,想到的答案都是錯誤的,但因為甲同學回答對了,于是課堂就再次往前推進……不管你“學生為主體”的口號喊得多么響,事實上這樣的課堂并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的學。
假如能基于學生的學來改進我們的教,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考慮的是學生先學什么,怎樣學,再學什么,怎樣學,用學生的學習活動串起課堂,教學的流程就成為了學生連貫的自主學習過程。這樣的課堂,就能有效避免“問題串起的課堂”的某些不足。譬如前面《詹天佑》教學片斷中的教學內(nèi)容,我們就可設計成一個學生活動:要求學生“設計詹天佑‘人’字型線路的說明圖并配上文字說明”。這樣的學習活動,雖然交流學習成果時只有部分同學參與,但活動過程中每位學生都必須細讀文本參與到活動中去,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給予學生個別的指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能得以彰顯。
有人以為這樣以學生活動串起的課堂免不了簡陋蒼白和單調(diào)乏味,認為這是把充滿著藝術性的教學邊緣化了,其實這又是一種誤解。有靈性和智慧的教師,同樣能把基于學生學習的課堂設計得豐美和多姿。不信請看特級教師葛銀銓執(zhí)教《詹天佑》的兩個教學片斷。
片段一:
師:1909年8月,第一條完全由我國自己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干線——京張鐵路勝利竣工。這一消息,給飽受帝國主義欺凌的中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中國人民無不感到揚眉吐氣。(播放課件:通車慶典)
鐵路竣工當天,如果有一家當時影響很大的報紙,想在頭版頭條刊登這樣一則啟事——(大屏幕展示,隨錄音逐字打出)
征集路名啟事
各位同胞:
第一條完全由我們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的鐵路干線——京張鐵路已勝利竣工。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事件,本報編輯部特發(fā)起征集鐵路路名的活動。具體要求如下:
1.路名必須簡潔、明了,以三個字左右為宜。
2.路名以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精神為原則,可以與修筑這條鐵路相關的內(nèi)容命名,可以體現(xiàn)這一鐵路修筑成功的意義命名。
3.來稿務請寫出命名的理由。
1909年8月
師:同學們,大家想不想穿越時空隧道,一起來參與這次活動,設計一個好的路名?
生:想,我來說?。ㄒ粋€學生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
師:別急。要想設計一個好路名,你有什么建議?(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梳理。)
師:命名的理由從課文的具體語句中去尋找,找出最有說服力的語句進行深入研究。因此,要先仔細讀課文,再一起討論。研究文中語句的方法可以:劃一劃,劃出感觸最深的語句;寫一寫,在劃出來的語句旁寫上批注;畫一畫,有些內(nèi)容可以用簡筆畫來展示,還可以在簡筆畫上動手演示一下。當然,還可以用其它的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再概括出你認為最好的路名,等會兒我們召開新聞會來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閱讀教學;核心問題;設計方法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設計“核心問題”,對帶動整篇課文閱讀的教學,對新課程下語文教學的改革,有著重要的價值。也就是說核心問題主宰著整個教學進程,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往往能以問題引發(fā)思考,將學生思維引向更廣闊的天地。因此核心問題設計是否有效決定著課堂的成敗。為了讓核心問題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成效,核心問題的設計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一、核心問題設計必須具有“整體閱讀,深化理解”的帶動性
所謂“整體閱讀”,不是指讓學生讀課文并大致知道課文寫了什么內(nèi)容,而是讓學生圍繞著一個或者幾個“話題”對課文進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即引導學生從課文整體的角度去理解課文的情節(jié)、課文的脈絡、課文中的人物、課文中的事件、課文的表現(xiàn)手法等等。這就要求給學生一個切入點,讓學生在這個切入點的引導下得到真正深刻的閱讀體會。在這方面,“核心問題”可以說是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教學課文《詹天佑》時,可抓住概括全文思想內(nèi)容的句子:“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痹O計一個核心問題:你從課文哪些語句能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結合有關的詞句,說說理由。)學生看到這一問題,自然會聯(lián)想當時當?shù)氐那闆r: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阻撓、工程技術人才缺乏、勞動工具落后、在勘測路線時地勢又險峻、氣候又惡劣、在開鑿隧道時又要過很多高山(居庸關山勢那么高巖層那么厚、八達嶺隧道又是那么長);在設計線路時,青龍橋附近的坡度又特別大等。盡管當時當?shù)氐睦щy很大,可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務,一絲不茍地工作(周密地勘測線路;采用了不同的鑿進方法;設計了巧妙的“人”字形線路。)并提前兩年竣工,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這樣設計的問題,教師教的目的明確,學生學的也明白。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認真思考,講出學生對“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边@一中心句有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強烈的愛國之心及杰出的才干會深深地銘刻在每位學生的心里。再加上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引導,學生就會懂得: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讀文章一定要“注意當時當?shù)氐那闆r”。讀文章,注意了當時當?shù)氐那闆r,才可以對文章了解得更加透徹;寫文章注意了當時當?shù)氐那闆r,才可以使文章表達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二、核心問題設計必須具備“凝聚話題,優(yōu)化活動”的支撐性
“凝聚話題”就是減少提問,“優(yōu)化活動”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有長時間的閱讀、思考、研討、交流的機會。也就是說“核心問題”有利于大量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而不是像我們平時的教學一樣,教學內(nèi)容的推進主要依靠師生之間的問與答來進行。如在教學《夾竹桃》一課中關于側(cè)面烘托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設計:(1)課題是夾竹桃,可季羨林老爺爺為什么要用一個小節(jié)來寫夜來香、玉簪花、等其他花呢?(2)課題是夾竹桃,可季羨林老爺爺花了整整一個小節(jié)寫夜來香、玉簪花、等其他花,你認為這樣做值得嗎?理由是什么?這兩種提問看似大同小異,效果卻是大不相同的,我在教學中將它處理成第二種。這種提問將兩種觀點放在學生面前,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至于到底是不是值得寫,則是完全可以各抒己見的。
這個問題在教學中主導著、牽動著教學進程,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而且這一問題的形成明顯的長時間地延伸了學生的活動板塊。這樣的教學,可以基本上消除課堂上那種瑣碎的“連鎖式問答”。
三、核心問題設計必須具備“精細思考,深刻探究”的凝聚性
“核心問題”應有利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有利于讓學生的眼光進入到課文的每一個角落,從而達到讓學生精細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而這種精細思考與深刻探究,又始終是圍繞著某條主線進行的。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最后的姿勢》,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汶川地震發(fā)生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仔細研讀文本,這篇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細節(jié)描寫,二是環(huán)境描寫,三是側(cè)面描寫。這些內(nèi)容集中表現(xiàn)了譚老師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本課的核心目標是:“通過語言文字的品讀,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體會環(huán)境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作用,學習側(cè)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庇谑?,我們可以將教學分為三大板塊,每一個板塊設計一個核心問題。第一板塊的核心問題是:“緊扣題目,抓住細節(jié),體會人物形象。即找出文中描寫譚老師最后姿勢的句子,從細節(jié)描寫中感受譚老師是個怎樣的人”。第二板塊的核心問題是:“感受環(huán)境描寫和場景描寫,體會表達效果。即找出文中描寫大地震來臨時的句子,體會這些句子的表達效果”。第三板塊的核心問題是:“學習側(cè)面烘托,豐富人物形象。即閱讀課文,找找課文中列舉了哪些人物對譚老師的評價,為什么要寫這些評價?”
這三個“核心問題”。第一個能解決對課文內(nèi)部層次的理解,第二個能解決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第三個能解決對課文的語言欣賞。就實施情況來看這第三問,學生的討論就異常地精彩:
問題的提出便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的眼光易于進入到課文的每一個角落,學生思考精細了、探究也更趨深刻,研討的氣氛濃厚了,這就是“核心問題”的牽引在發(fā)揮作用。
綜上所述,精心設置合理有效的核心問題,不僅能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也能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當然,“核心問題“并不能完全替代課堂上所有的提問。它是教學設計的主干,其它的“枝葉”還需教師發(fā)揮聰明才智在課堂上生成,這樣才能使讓我們的教學有一天真正實現(xiàn)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學的特殊目的就是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聰明人。”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有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2008―10. 出版:山西教育出版社編輯:《小學語文教學編輯部》
一、課前引入游戲,激發(fā)閱讀期待
游戲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游戲的趣味性特點能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鞏固和強化。教學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好奇、愛動的心理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適時開展諸如表演、模仿、猜謎、搶答、摸寶、接龍、看誰快、找朋友等形式靈活多樣的小游戲,并在游戲過程中,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提示或暗示給學生,以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燃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如教學《影子》一課,教師可利用課前的時間,帶學生到操場上做一個關于“影子”的小游戲。在游戲中,學生通過找影子、踩影子、跟影子賽跑等環(huán)節(jié),邊玩邊觀察,從而發(fā)現(xiàn)了“影子是黑的”“影子跟著人走”“影子會改變方向”等生活中的自然現(xiàn)象。當學生興趣正濃時,教師就可趁勢問學生:“你們想不想看看課本上是怎樣寫影子的?”學生急于知道課文里的答案,一下子就涌進了教室……這樣,學生通過游戲,在感知“影子”的基礎上,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積極參與下,產(chǎn)生了內(nèi)在的學習動機、濃厚的求知興趣和強烈的探索欲望,從而使他們能主動地去尋求問題的答案,順利地進入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中,有效地激發(fā)了閱讀期待。
二、課始帶入懸念,激發(fā)閱讀期待
教學伊始,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求知欲強、好奇心切等特點,結合課文內(nèi)容,精心設計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懸念式導語,使教學于平淡處起波瀾,平坦處見突兀,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情緒和情感狀態(tài)下,產(chǎn)生主動學習和樂于探究的心理需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如教學《我和獅子》一課,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先給學生講了一個獅子咬死人的新聞:“前不久,有個動物園曾因工作人員的一時疏忽,沒有把獅籠關好,夜里獅子闖出籠子,活活地咬死了一個人。為避免更大的傷害,警察不得不開槍將獅子擊斃?!苯又?,教師提高了聲調(diào)說:“可是美國有位女學者,卻同兇猛的獅子在一起相安無事地生活了三年。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讀《我和獅子》這篇課文?!边@樣,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創(chuàng)設了“獅子咬死人”和“女學者與獅子相安無事地生活了三年”這個具有強烈反差的對比式懸念,在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了一種認知沖突,使學生欲答不能,欲罷不忍,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誘發(fā)了學生尋根究底、追根探源的心理渴望,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三、課中進入情境,激發(fā)閱讀期待
教學實踐表明,當學生的閱讀期待得到一定的滿足后,如果教學設計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學生就難以產(chǎn)生進一步閱讀的期待。這時,教師可結合課文內(nèi)容,適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以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如教學《詹天佑》一課,引導學生學習課文“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兩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他在高山峻嶺中開鑿隧道時,根據(jù)不同地勢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使工期縮短了一半。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就是‘小詹天佑’,就是當年修筑京張鐵路的技術工人,請你們說一說開鑿隧道的兩種具體方法,畫一畫‘人’字形線路圖的設計情況,然后向大家介紹一下設計、施工的特點和要求,‘工人們’也可以提出有關的問題請‘小詹天佑’解答?!痹谶@里,教師沒有要求學生去怎樣閱讀課文,但學生為了能說好、畫好、問好、答好,就會自覺而主動地反復閱讀課文,潛心涵泳,切己體察,這就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四、課后深入探究,激發(fā)閱讀期待
課堂的教學時間有限,不可能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將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遷移性閱讀、廣泛性閱讀、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針對教學內(nèi)容,找準學生所學知識的結合點,認真篩選典型的、有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深入探究,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期待。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有學生提出問題:“小壁虎的尾巴斷了能再長出來,老鼠的尾巴斷了還能再長嗎?”這時,教師不去正面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是反問學生:“小壁虎的尾巴斷了為什么能再長?老鼠的尾巴有這項功能嗎?其他動物的尾巴呢?請同學們課后進行研究,下節(jié)課我們再匯報交流,看誰有新發(fā)現(xiàn)?!庇谑?,學生們利用課外時間,或請教他人,或查閱資料,或上網(wǎng)搜索。通過課外閱讀和研究,學生們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的功能,而老鼠的尾巴因為沒有再生功能,所以斷了就不能再長了,并了解了其他一些動物尾巴的作用。這樣,教師根據(jù)學生對小壁虎尾巴斷了還能再生所產(chǎn)生的興趣及相關的認知沖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課后探究,既拓展了教學內(nèi)容,豐富了語文實踐活動,又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一、讓語文課堂融入生活,真正地開放語文課堂
語文原本來源于生活,自然也應回歸生活。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把課堂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緊密聯(lián)系起來。如教學《黃鶴樓送別》,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首先出示幾幅圖片,幾個送別的場景:(1)涕淚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頭;(3)瀟灑拱手,飲酒告別;(4)送完就走。讓學生體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你喜歡哪種送別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選哪種?為什么?如果是兩個大男人、兩個大詩人應是哪一種?……選完后,讓我們來看書,學文。其次,與學生交流:你們與朋友送別時會說什么?心情如何?再與文中李白與孟浩然的送別場景對比:體悟豪情。你還想起了幾種送別或有關送別的詩?積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將畢業(yè)的六年級學生如何與好朋友、好同學告別?具體有什么想法和做法?這幾個環(huán)節(jié)目的只有一個,把送別詩和生活中的送別情景融為一體,學文更是應用,拓展更是熏陶。學生在學文中理解了男人之間送別的豪情與柳永說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相思送別的區(qū)別,更會把這其中的送別詩、送別的想念詩應用到生活中,達到物我兩相合的境界。運用生活中的經(jīng)驗與文本交織,互相融合、互相滲透,會形成一種開放式的課堂,讓學生暢所欲言,真正把學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調(diào)動起來。
二、充分運用情境,調(diào)動語文課堂氣氛
小學語文課堂如同生活中的舞臺,學生是舞臺的主角,教師則是導演與策劃。一臺好戲需要導演的精心策劃,一堂好的語文課也需要老師精心的導演,才能有活潑、寬松的課堂氣氛,才能熏陶、感染學生,讓其披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達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移情體驗和角色激情扮演,以達到“演出”中內(nèi)化文體、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內(nèi)涵內(nèi)化于胸,產(chǎn)生共鳴。如教學《詹天佑》一文課,詹天佑設計了“人”字形鐵路。學生對于“人”字形鐵路的了解只流于表面,未曾通過文字形成具體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來披文入情。讓學生一是當小畫家,二是當小司機,先根據(jù)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動手畫“人”字形鐵路示意圖、練習講清圖意;然后,在班級中開展“小司機賽車”,看看哪位小司機第一個順利地把“小火車”開上山去。這樣學生一個個動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機”成功登頂。這樣幾個簡單的動作表演,不僅讓學生立即從中領悟到了詹天佑設計的意圖,還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對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這樣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們從生活經(jīng)驗中體味學習的樂趣,比我們空洞的講解更有創(chuàng)意也更有效,同時也讓學生更愿意參與,學得更主動、更積極,使課堂更具活力。
三、讀寫結合,讓語文課堂更有效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其中除了強調(diào)要注重圈點勾劃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動筆寫。讀能陶冶性情,寫方能抒其心態(tài)。光讀不寫,學生往往猶如蜻蜓點水,只能獲得浮光掠影的粗淺認識;只有讀寫結合,學生才能在主動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和體驗,才能有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和獨特感受,從而享受讀書和審美樂趣。記得幾年前,有一位教師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當學生沉痛而悲傷地結束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后,學生對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的同情以及對黑暗社會的憤怒溢于言表。而那位老師沒有說一句話,只是輕輕用電腦投影了一首劉倩倩小朋友寫的詩《你別問這是什么》,讓學生在配樂的情境中聆聽誦讀,再輕聲跟讀。讀著讀著,學生們有的淚流滿面,有的輕輕抽泣,老師沒有勸阻,沒有評價,只是輕輕說了一句:“同學們,此時,你想對賣火柴的小女孩說些什么呢?拿出筆寫寫,讓在天堂的小女孩知道你的心意……”學生“情到深處自然濃”,有不少學生仿寫出一首首送給小女孩的詩,也有不少學生議論熱烈,有的想像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的歡樂情景等,學生寫得真摯動人!緊接著,那位教師又適時推薦《安徒生童話》……學生讀得動情,寫得高興,議得熱烈……抓住了這個的讀訓練點又達到了寫的目的,在潛移默化中還告訴了學生學語文、寫作文就是要表達真情實感,讀書就是要有自己的經(jīng)驗等等。這種讀寫自然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學得輕松自然,又調(diào)動其積極性,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結合多媒體教學,讓語文課堂更精彩
(1)教學內(nèi)容脫離實際。目前,很多學校采用的都是人教版語文教材。教材內(nèi)容較為豐富,且針對每個年級的學生特征加以設計。然而教材仍舊有一定的問題,很多內(nèi)容和生活實際不貼近。
(2)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時間較少。大部分教師的教學不能有效深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對學生的愛好了解得也不夠全面,進而無法進行良好的師生教學互動,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生活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平臺,他們完全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學起,更好地為生活服務??煽荚嚪謹?shù)的高低卻植根于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他們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以及升學而學習語文。
(3)作業(yè)存在機械性。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在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上有不足,對作業(yè)的設計仍舊有很多問題。然而目前小學語文作業(yè)的量過多,且有很多重復性內(nèi)容,此類作業(yè)不僅無法讓學生積累知識,還會讓學生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與思維意識的發(fā)展[1]。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高效教學的策略
(1)老師觀念的轉(zhuǎn)變。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中,老師認為學生只需要在自己的指導下進行知識點的學習,不需要另外花費時間進行知識點的拓展,這會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教學效率下降。這實質(zhì)上是因為老師把自己當作了課堂教學的主體,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填鴨式”教學手段的使用不利于學生下階段的發(fā)展[2]。因此,老師需要重視教學中觀念的轉(zhuǎn)變,這是高效教學的首要策略。觀念的轉(zhuǎn)變對老師而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師根據(jù)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慢慢地調(diào)整,要時刻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更加高效的學習。
如: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的教學時先給學生講述一部分基礎的語文知識點,然后老師給把學生分成一個個學習小組,讓他們進行討論,解決其他的問題,在學生面臨比較有難度、處理不了的問題時老師可以給出指導,提供解決方法,讓學生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解決這部分問題。通過老師觀念的轉(zhuǎn)變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活躍,學生也會主動地投入時間在知識點的研究上,?謀局噬咸嶸?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轉(zhuǎn)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2)情境教學的使用。情境教學是當下小學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手段之一,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有很明顯的作用。情境教學實質(zhì)上是以教學內(nèi)容為基礎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使得學生在情境中能夠降低學習難度,使得學習效果得到提升。同時,情境教學的另外一個作用是能改善課堂教學氛圍,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相對而言是比較枯燥的,很多老師為了趕教學進度會加快教學節(jié)奏,使得學生成為了知識點的被動接受者,導致學生慢慢地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厭惡感[3]。因此,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時需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學,發(fā)揮情境教學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使得教學變得更加高效,讓學生主動投入到知識點的研究和拓展中。情境創(chuàng)建的方式多種多樣,需要老師不斷開發(fā)。情境教學的設計需要滿足學生的課堂學習需求,讓學生在情境中得到真正地提升。
如:老師在進行《詹天佑》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會先讓學生在課外搜集關于詹天佑的背景故事,讓他們了解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對中國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讓學生對他產(chǎn)生一種崇拜感,接著我會通過多媒體設備的使用給學生展示詹天佑在研究時的圖片,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在進行這篇課文的學習時會變得更加輕松,理解能力也明顯上升了一種檔次。因此,老師需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學,營造良好的小學語文課堂氛圍,為學生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課外教學的拓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僅僅通過課堂40分鐘的教學時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的,老師需要拓展教學時間,讓學生能夠主動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去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這部分知識點,保證自己下階段的學習效果[4]。課外教學的拓展需要依據(jù)當天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去溫習學習到的知識點,幫助轉(zhuǎn)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讓學生的基礎變得更加牢固,這也能幫助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加的成績,滿足學生之后的學習需求,同時這也是小學語文高效教學的重要體現(xiàn)。
[關鍵詞]課堂檢測;學習效率;學習目標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6-0045-01
課堂檢測是反饋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前的教學,課堂檢測反饋不到位,導致教師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有檢測意識,及時對學生進行檢測,掌握學生學習的現(xiàn)狀,并根據(jù)學生的學來調(diào)整教師的教。如何通過課堂檢測來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呢?
一、緊扣學習目標,合理設置檢測題
語文課堂檢測一般分基礎能力檢測和關鍵目標檢測。如,對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畫家與牧童》一課的教學,學習目標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會認13個生字,重點書寫好“抹、批、擠、拱”這4個字;二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是通過品讀“……一……就……”“……一會兒……一會兒……”等詞句,體會畫家高超的技藝,并進行說寫訓練。教師在讓學生認讀生字詞的基礎上,重點指導“抹、批、擠、拱”這4個字的書寫要求,然后落實第一個目標檢測:在田字格書寫生字各兩遍,教師評價學生是否達到要求。讓學生自讀課文2~4自然段,找出畫家戴嵩畫技高超的句子,品讀體會。在學習“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很多人觀賞”一句時,練習設計為:用“……一……就……”練習說話。在指導朗讀夸贊戴嵩的句子時,教師又設計這樣的練習:“請你也來夸一夸戴嵩的畫,可以用上這些好詞:活靈活現(xiàn)、精美絕倫、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边@樣的練習,既照顧學生年段的特點,又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檢測,真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層層遞進教學,落實檢測三環(huán)節(jié)
一般來說,一節(jié)課應落實三個檢測環(huán)節(jié),分別是課始檢測、課中檢測和課末檢測。課始檢測 ,一般是檢測學生預習情況或前一節(jié)學習知識的情況。如,學習《威尼斯的小艇》課始,教師可提問:“通過課前預習,你對威尼斯有哪些了解?請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自學收獲?!闭n中檢測,就是圍繞某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后的檢測。然后,教師根據(jù)學生對關鍵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點撥、引導。如果多數(shù)學生沒有掌握這一關鍵的知R點,教師就要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進行補缺補漏。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老人與海鷗》一課,在學習老人愛海鷗這部分時,教師先讓學生找出體現(xiàn)老人愛海鷗的詞句,寫體會;然后小組交流,全班感悟表達方法;最后,進行感情朗讀。之后,進行課中檢測,教師出示:
這是一位 的老人,我仿佛看見(聽見)他 (用上一兩種表達方法)。
如果多數(shù)學生都能很快完成練習,就可以轉(zhuǎn)入第二部分的學習。課末檢測一般以練習題、作業(yè)題的形式呈現(xiàn)。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我們教師更應該控制作業(yè)的量,注重學生作業(yè)的實效性。
當然,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檢測可靈活處理,根據(jù)需要進行調(diào)整,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三、形式多樣靈活,注重檢測實效性
課堂檢測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一般有提問檢測、小組檢測和練習檢測等。提問檢測就是傳統(tǒng)的師問生答的形式。課堂上,為了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往往愛提問優(yōu)等生,因為優(yōu)等生的回答和教師的預設容易相符。教師提問應兼顧全體,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另外,也可以用生問生答、生問師答的方式進行檢測。小組檢測,比較常用的是二人小組檢測、四人小組檢測,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教學《詹天佑》一課,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教師可提問:“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中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通過自學相關句段,教師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把成果呈現(xiàn)在答題卡上,并進行匯報。這樣人人都有發(fā)言的機會,讓學生真正獲得成功的體驗。語文課堂的練習檢測重在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教師應做到有練有測、練測結合。
四、評價互動多元,體現(xiàn)學生人人參與
課堂上,教師不但要注意堂上檢測,還要對檢測的效果進行有效評估。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的理念,力求形成一個教師主導、組長帶動、學生主體參與的評價體系。如,預習檢測情況,可以是同桌之間互相評判;小組檢測,可由組長組織組員進行合作、交流和總結,教師有效地指導幫扶,促使全面提高;練習檢測,教師要抽查不同層面的學生,對全班的學習情況進行整體把握。
關鍵詞:課堂教學 難點 切入點 結合點
一、定準重難點――“咬定青山不放松”
確定好重難點,這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師確定一堂課的重難點時要注意三個方面的要求;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這是方向;教材的要求,這是依據(jù);學生的需求,這是核心。
確定教學重難點首先要吃透新課標。教師要能準確把握小學語文學科、教材、教學的性質(zhì)、規(guī)律、特點、重點、難點、要點等。特別是新教師一般在把握“雙基”(拼、點、字、詞、句、段、篇、修等基礎知識和識、書、讀、聽、說、寫等基本能力)上容易忽視,有一定難度。因此,在備課和上課時要特別注意確定要教授和訓練的雙基內(nèi)容,并一一落實,切忌浮在思想、情感、情節(jié)等的表面上。只有明確了這節(jié)課的完整知識體系框架和教學目標,并把課程標準、教材整合起來,才能科學確定靜態(tài)的教學重點難點。
其次,確定教學重難點要以學生的需求為依據(jù)。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能的狀況;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作出預見,預見學生在接受新知時的困難、產(chǎn)生的問題,以便對癥下藥。避免教學中的主觀主義和盲目性,切實做好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而確定好自己的課堂教學科學切合實際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重點難點。如《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自讀感悟,體會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和頑強執(zhí)著的精神對即將小學畢業(yè)的學生來說較容易。對為什么以“理想的風箏”為題?理想的風箏與劉老師有什么聯(lián)系等等這些問題,學生理解有難度,需要老師合理利用資源,巧妙設計,層層深入,突破難點。針對這樣的學情分析,教學重點就確定為“通過典型事例,從細節(jié)中體會劉老師頑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苯虒W難點確定為“理解課題“理想的風箏”的含義”。
二、找準切入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選好切入點,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途徑之一。教師該做的如葉圣陶所言:“惟在啟發(fā)誘導”,用一兩個能牽動、覆蓋全文的線索或問題去引導學生解決一堂課的重點難點目標,每堂課學生獲益不求多只求好,長此以往,必能厚積薄發(fā),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部分課文中都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切入點?;蛞辉~,或一句,或一段;或開篇,或總結,或承上啟下。找準以上切入點,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就會讓學生對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為文本。
1.從題目切入。題目是課文的眼睛,是課文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課文,抓住題目,步步深入,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鞋匠的兒子》,可以緊扣題目,引導學生思考:同樣是寫人的文章,為什么不與《錢學森》《詹天佑》相同,以人名為題,卻以《鞋匠的兒子》為題?緊扣題目,就能抓住課文的重點,使教學設計清晰,課程目標得到整合。
2.從中心句切入。中心句的呈現(xiàn)方式因文而異。有的開篇點題,有的篇末總結。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結。如:《詹天佑》這篇課文,篇首“詹天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笔侵行木洌蔡煊拥慕艹雠c愛國體現(xiàn)在哪兒?這就是教師組織學生研讀的主話題;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出詹天佑的杰出與愛國的,這是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表現(xiàn)方法;《煙臺的?!凡捎米冃蚪虒W,直奔結尾中心段――“煙臺的海,是一幅畫,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是一座壯麗的舞臺?!比缓笤谛蕾p四季的美景中層層感悟。將詩歌中“一詠三嘆”的表達方式運用于本課教學,從而突破難點,更好地領悟文章的中心。
3.從重點語段切入。重點語段大多是思想內(nèi)容精深,表現(xiàn)手法高超,令人擊節(jié)贊嘆的語段。教師在鉆研教材時,可圍繞教學目標和任務,精心設計,對教材進行一番大膽的“剪裁”。如教《錢學森》時,教者引導學生直奔重點語段――錢學森的語言,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賞析。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體味主人公身在異國心系祖國的愛國情懷。
4.從過渡段切入。有些課文結構嚴謹縝密,段落之間還巧妙地安排了過渡段,使文章前后內(nèi)容緊密相連,又概括了主要內(nèi)容,標明了關鍵之所在。教學時可以從過渡段切入,雙向擴展,讀懂文章。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一個顯著過渡段。教學時,可從過渡段切入,分三步組織教學:①解題設疑,切入中間;②雙向推進,理解內(nèi)容;③讀議首尾,明確中心。
5.從課文插圖切入。課文插圖所表現(xiàn)的大都是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斷,講讀課文時,引導學生從插圖切入,讓其進行形象思維,然后過渡到抽象的語言文字,這樣設計別具一格,更有利于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如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可這樣引導思考:①課文插圖畫的是誰,誰能說一說畫面內(nèi)容?②從這幅圖你看出了什么?這樣從畫面切入引導,學生很容易尋覓到“入迷――”迷戀――癡迷”這三個關鍵詞,這就抓住了學習的重點。
三、把準讀寫結合點――“要把金針度與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品味語言文字就是引導學生感受、理解和欣賞,學習和領悟作者的寫法,遷移運用。
“要把金針度與人”,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及時有效地進行模仿和創(chuàng)造性練筆,習得自主作文的方法,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多層次仿寫
語言學習研究表明,兒童語言學習的基本途徑之一是模仿,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兒童的知識貧乏,經(jīng)驗不足,模仿是他們的天性。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教材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多層次仿寫。
1.仿寫句子。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精心品味,這種品味不僅要讓學生讀通讀透,更應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寫法,領會意圖,進而學會運用,不斷豐富、積累詞匯量及修辭手段。如教學《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對大自然進行了贊美,我讓學生仿照( )是( )的句式來贊美大自然,學生有樣子可模仿,靈感自然也來了“飄渺的云霧是她披著的輕紗,震耳的雷聲是她響亮的話語 ,廣闊的碧空是她和藹的臉龐,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清澈的湖水是她美麗的衣裳;淅瀝的雨水是她辛勤的汗水;清脆的鳥語是她美妙的歌聲……孔子論水一段也非常精彩,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法,也可以引導學生仿寫“水滋潤萬物,孕育天地,它好像很仁慈 ;水遇到阻攔,或慢或轉(zhuǎn),它好像懂得謙和禮讓;水滿則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樂……”
2.仿寫段落。
在寫好句子的基礎上,隨著積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結合課文的特點,選擇一些符合學生認識規(guī)律,與學生寫作結合比較緊密的段落,讓學生進行仿寫。如教學《敦煌莫高窟》一課時,學習了中心句后,我引導學生仿照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學習“圍繞中心句寫清楚一段話”;教學《早》時,我便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按方位順序描寫的,引導學生用這樣的方法介紹自己的臥室。這樣的訓練為學生今后的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真正體現(xiàn)了有效仿寫。
3.仿寫思路。
課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寫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運用。所以,在教學中,我就抓住了這一寶貴的資源。如教學《草原》時,引導學生按照“景――人”的順序?qū)W習課文,課后則要求學生介紹家鄉(xiāng)蘇州,寫家鄉(xiāng)的風景美麗,人民勤勞樸實。
這樣的訓練可以促進學生舉一反三,學習的遷移,培養(yǎng)讀寫的能力,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想象補空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課堂導入;新手教師
一、課堂導入的內(nèi)涵
關于課堂導入的內(nèi)涵,國內(nèi)外學者都有不同的見解。筆者認為課堂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nèi)容或教學活動開始時,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一種教學行為
二、課堂導入的作用
精心設計的導入能觸動學生的心弦,使其情緒高漲,精神振奮,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吸引無意注意,關注學習內(nèi)容
巧妙獨特的課堂導入能通過教學刺激新異、情趣等因素,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其對所學課題的關注,產(chǎn)生鮮明而清晰的學習反應,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獲得良好的學習開端。
(二)激發(fā)參與興趣,產(chǎn)生求知欲望
成功的課堂導入,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精辟的措辭,設置的懸念使學生思維活躍,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為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奠定基礎。
(三)啟迪學生思維,作好新知鋪墊
精妙的課堂導入,能找到新舊知識的“關聯(lián)點”,選取新信息走進學生經(jīng)驗世界的切入點。以其知喻其不知。讓新知識順利植入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為學習新知識作好鋪墊。
(四)誘導積極情感,營造和諧氛圍。
富有藝術性的課堂導入,通過導入內(nèi)容的生動形象、豐富有趣、新穎奇特,通過教師投入的神態(tài),中肯的語言、恰當?shù)膭幼骷敖煌谢ハ嗟囊蕾?、有力的支持、耐心的期待,使學生被寬松、和諧的氣氛所陶醉,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后續(xù)的學習情知交融。這樣的導入,由為知識學習作準備為主轉(zhuǎn)達向情感誘導為主,由關注知識技能轉(zhuǎn)向關注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
三、有效的課堂導入方法
對于新手教師而言,筆者認為應走先模仿后創(chuàng)新的路線,現(xiàn)呈示以下幾種課堂導入方法:
(一)利用舊知識導入
此方法是利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由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導入方法。
例:《長相思》導入
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鄉(xiāng)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xiāng)的徐徐春風;到了張籍筆下,鄉(xiāng)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xiāng)愁又是什么呢?請大家打開書,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
(二)利用課題導入
此方法是利用課文題目的關鍵詞語或根據(jù)課文題目提出一列問題來導入新課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可以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把握課文的中心。
(三)通過介紹法導入
該方法就是將文章的時代背景、人物的生平事跡以及遠離學生生活的事例,做一番簡單的介紹。目的是為了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視野,縮短學生與陌生人的感情差距和時代距離,讓學生從人物或事件的介紹中有相應的情感體驗。
例:《詹天佑》導入
生活中有許多事是需要我們永遠銘記在心里的。比如說1861年在江西婺源就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工程師。他面對帝國主義者的譏諷和嘲笑,毅然接受了那個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克服重重困難,主持修筑第一條完全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干線。當京張鐵路提前兩年竣工,舉國歡呼之時,一個偉岸的身影悄然倒下,是他,用生命捍衛(wèi)了祖國的尊嚴,用血汗洗刷了中國的恥辱,用成功給帝國主義者強有力的回擊。他就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
還有一些常識性的說明文,為了便于學生掌握,也可以采用介紹法導入。
(四)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在教學中教師采用與課文有關和富有激情的語言,精美的彩圖,錄像多媒體課件來導入,使學生受到氣氛感染,把學生帶到形象,生動情境中。
例:《再見了,親人》導入
孩子們:讓我們一起把歷史的畫冊翻閱到五十多年前,就在第1950頁至1958頁上我看到了漫山遍野的金達萊花,花叢中我看到無數(shù)的中華英雄兒女:他們中有為爭奪391高地在烈火中英勇犧牲的;有上甘嶺戰(zhàn)役中不惜用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的;有英魂至今仍鑄守在朝鮮這塊熱土的……當1958年最后一批中國人民志愿軍撤離朝鮮回國時,朝鮮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平壤來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來學習課文《再見了,親朋》。
(五)聯(lián)系實事(國際國內(nèi))導入
教師運用準確而精煉,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言將最近國際國內(nèi)實事與課文相關內(nèi)容進行整合,達到拋磚引玉、一石二鳥的目的,既了解實事又有助于學生學習課文。
(六)綜合性導入
它是教師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和實際需要把幾種導入反復的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辦法。靈活地運用這種導入方法教學效果會更好。
一、引疑激趣 自學探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從課堂導人到組織學生活動都要有意引疑激趣,課堂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起著影響全局、輻射全課的作用。要求教師一堂課的開頭就像無形的“磁鐵”,吸引學生對所學教材產(chǎn)生興趣。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切人口。為學生自學探究作鋪墊。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進入自學探究階段。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接受情感熏陶,如教學《威尼斯小艇》一課時。注重調(diào)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出示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威尼斯,讓學生去領略異國風光??赐暾n件后,讓學生談感受,進而導入新課:“同學們,沿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在這眾多的景物中,作者為什么單寫小艇呢?它同這座水上城市有什么關系?”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威尼斯,了解威尼斯。通過以上教學設計,使學生觀賞到異國的風光,拉近理解的時空,引起探索的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探索的境地。再如教學《赤壁之戰(zhàn)》一文,可以向?qū)W生提出:“曹操擁有八十萬大軍,而劉備和孫權才有三萬聯(lián)軍,可是曹操的軍隊為什么會被打得落花流水呢?”這樣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懸念,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油然而生。學生在自學探究中,能把學、思、疑、問聯(lián)系在一起,就會給自學探究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
二、解疑導撥 合作探究
學生自學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以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種:一是同桌合作探究。即讓同桌學生發(fā)揮各自的學習探究優(yōu)勢,就相關疑難問題,互相啟發(fā),互相研討。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合作小組可以是四個人、六個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通過互相啟發(fā)、共同探究,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學有所得。三是集體探究。即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各自發(fā)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qū)埽M織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促進學生思想情感交流,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精神,搭建民主和諧的學習平臺。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適時導撥強化學生的合作探究。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從打居庸關隧道,八達嶺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三個例子了解詹天佑杰出的才能。教師先請各學習小組細讀課文,并互相合作在本子上畫出施工示意圖,然后每組請一個代表把施工示意圖通過實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并且說說你們這樣畫的依據(jù)是什么?從中體會到什么?最后師生共同交流,達成共識。
三、感悟體驗 實踐探究
這一環(huán)節(jié)既是對探究成績的鞏固,又是對探究效果的檢驗,其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學會方法。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教材要求和合作探究情況簡要歸納要點,然后,運用自主和合作探究獲得的知識,學會舉一反三,拓展延伸文本內(nèi)容,這是培養(yǎng)學生吸收、內(nèi)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允許學生選取不同的視角、采取不同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論。
一位教師在教學《亡羊補牢》時,由于學生充分誦讀了課文,在啟發(fā)學生想一想有哪些補牢的辦法時,學生反響強烈。思維活躍,提出了多種補牢的辦法:(1)亡羊后應當及時補牢,堵住那個破洞,狼就進不來了。(2)亡羊之后應該全面加固羊圈,否則補了這個還會出現(xiàn)另一個。(3)補牢不如逮狼,派人守候,把狼打死,徹底消除隱患,不是更好嗎?(4)應該經(jīng)常檢查羊圈,發(fā)現(xiàn)有破損就應該及時修好……見解不同,感悟生動豐富,獨特而有創(chuàng)意,充分表現(xiàn)了學生的個性。
再如教學《搭石》一課教師設計:搭石對老人說:“老爺爺,謝謝您在溪水中為我們擺搭石,可是秋天水涼,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啊!(出示多媒體課件)”仿照這個句式,同學們想一想,搭石還有可能對誰說什么呢?”這樣利用變換角色和轉(zhuǎn)換思維角度的方法來體現(xiàn)文本價值,讓學生借助搭石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體驗得到充分的釋放。
又如教學《新型玻璃》教師讓學生找出五種新型玻璃各有什么特點,有什么用途?然后把全班同學分為五組,教師引導說:“現(xiàn)在你們都是新型玻璃了,請你們把各自的特點、作用寫出來,為自己作個廣告。看誰會夸自己?!边@樣設計其目的有二:一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二是利用課文上提供的材料進行作文訓練。使學生在完成“自述”的過程中學習收集、分析和處理與自己玻璃相關的特點、用途等有關的信息,還要想辦法說明白、說生動,并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與聯(lián)想,而且增強了學生感悟體驗的趣味性。培養(yǎng)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激勵評價 引深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