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猴王出世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情境創(chuàng)設原則;方法。
1情境創(chuàng)設的原則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理解的情境。我認為要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原則,才有利于開展有效的教學情境。
1.1適度性原則。
并非教學情境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而應保持一定的尺度。一位教師在一節(jié)課中創(chuàng)設了12個教學情境,一會兒參加動物運動會,一會兒參加數(shù)學競賽,一會兒做游戲……學生忙得很,老師更是忙,在忙亂中一節(jié)匆匆結束了。在這匆匆忙忙中,學生更多關注的是情境本身,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樣的情境的才是適度的呢?能讓學生從已有的認知水平自己主動建構新知即可。同時這一原則還強調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還要注意難易程度。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能力創(chuàng)設讓學生不能理解的問題,或繞大圈,讓學生摸著頭腦,應該使問題創(chuàng)設通俗易懂。
1.2具有時代氣息原則。
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fā)展。如教學《百分數(shù)的應用》,教師創(chuàng)設了中國北京申奧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輪得票統(tǒng)計圖(北京56票,多倫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爾9票)請學生根據(jù)統(tǒng)計圖用學的百分數(shù)知識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
2.1故事式情境。
形象動聽的故事極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含有一定問題的故事情節(jié),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的探求熱情。
例如:教學“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時,我給學生講述“猴王給三個小猴分餅”的故事,猴王把同樣大小的三塊餅分別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先把4份中的1份分給第一只小猴;又把8份中的2份分給貪心的第二只小猴;然后又把12份中的3份分給更貪心第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覺得很吃虧。然后讓學生猜猜:三只小猴誰分得多,誰分得少。接著用課件演示比較:4份中的1份、8份中的2份和12份中的3份原來同樣多,誰也沒有吃虧。我馬上問:“猴王用什么方法來進行公平分餅的呢?”使學生馬上進入了積極的思維活動中。
2.2游戲式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創(chuàng)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
如:在教學《擲一擲》時,我首先告訴同學們,老師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摸球的游戲。我手上拿的紙盒里裝著標有數(shù)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個,請你來閉著眼睛隨手摸一個球,可能摸到幾號球呢?(教師搖晃盒內的球后,請一個學生閉眼摸一個,同時請學生們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幾號球?)……創(chuàng)設以游戲情境為主線,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和理解“某一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認識“預測某一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應用價值,初步掌握“預測某一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玩中生疑,讓學生在玩中質疑,讓學生在玩中釋疑,獲取知識,提高了學習數(shù)學的能力。
2.3實驗操作式情境。
“學生手指尖上充滿著創(chuàng)造。”創(chuàng)設課堂操作的情境定會令學生的手腦有機結合,學生的思維將會更加活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例如,在教學“克的認識”一課,當學生用天平衡量出各種較輕物體的重量時,我們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用天平稱出一袋牛奶的重量(重210克),當學生把砝碼逐一放入天平左盤,天平仍不平衡時,同學們個個抓耳撓腮(大小砝碼加起來僅為199克)。“砝碼不夠,我們應該怎么辦”,“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有的小組利用剛稱出的圖釘充當砝碼,有的小組利用剛稱出的桃子充當砝碼,有的小組用二分幣在,有的用橡皮、黃豆……通過計算,各組同學很快測出了這袋牛奶的重量。
2.4創(chuàng)設幽默式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舉例都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善于聯(lián)想,把“死”知識講話,對枯燥的內容進行豐富的藝術加工,將抽象的概念用生動風趣的實例進行對照說明,這樣學生就會喜歡數(shù)學、熱愛數(shù)學。
例如,在教學“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相互之間的進率時,我們可以編一個簡短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三兄弟,剛出世不久,它們的“親生父母”根據(jù)它們各自不同性格特征,給取了不同的乳名分別叫“方、升、毫升”,后來它們到懂事之時,它們又根據(jù)自己的年紀的排行,分別自稱是“老大、老二、老三”。學生聽后,看后哄堂大笑,并在笑聲中受到啟迪―抽象的數(shù)學內容包含著這么豐富而有趣的知識。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地創(chuàng)設可行有效的情境,使兒童的思維在好奇心的牽引下,在不斷克服困難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螺旋式上升和發(fā)展。讓學生從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科學發(fā)現(xiàn)的方法,也使他們的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開發(fā),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參考文獻】
[1]劉杏花.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索.小學數(shù)學教育2003.4
【摘 要】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而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側重于培養(yǎng)語感,忽視了運用。在“語用”的視角下,嘗試在閱讀教學實踐中,通過“換一換”、“改一改”、“仿一仿”、“品一品”等途徑,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形成寫作風格的,從而使學生能學習表達,嘗試運用,提升其語文能力。
【關鍵詞】語用能力;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寫作風格
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重新進行了界定:“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反復強調的是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吳忠豪教授曾指出:語文作為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綜合性實踐課程,理所當然地應該以語文知識、方法和語文技能,即本體性教學內容為目標展開教學,而情感、態(tài)度、r值觀等非本體教學內容應該是滲透在語文知識、方法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之中的。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雖然也關注文章的遣詞造句,引導學生體會文字的運用方法,但最終目的卻落腳于學生對文字的情感體驗,造成了語文教學效率的低下。在“語用”視角下,我們的閱讀教學更注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形成寫作風格的,所以更側重于學習表達,練習寫作,學會運用,以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在高段的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妨針對字、詞、句、段、篇的教學,做以下一些策略的改變。
一、“換一換”,突出字詞形象
在閱讀教學中,一些看似普通的字詞,在特定的語境中,卻有著特殊的表達方法,我們應該敏銳地捕捉到這次字詞,引導學生換一換你認為合理的字詞,從而感悟這些字詞的特定形象和情感,體會到作者表達的美妙所在。
如在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時,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這樣的:①朗讀詩歌,讀通讀順;②借助工具或注釋,理解詩歌意思;③展開想象,品讀詩歌畫面;④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詩歌意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抓住“不須歸”,引導學生到詞中找尋原因,從而體會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閱讀教學也就到此為止了。
然而,在“語用”視角下,我們的閱讀教學還可以再進一步,探究詩人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的!筆者就嘗試先圖片直觀展示“箬笠”、“蓑衣”,再讓學生結合生活,說說它們應該是什么顏色的?學生說“灰色”、“棕色”等等。接著嘗試著換一換,這首詩是不是更合理?然后引導學生比較一下,詩人這樣寫和我們換了的字詞存在什么區(qū)別?從而學生體會到,作者有意把“灰箬笠”、“棕蓑衣”寫成了“青箬笠”、“綠蓑衣”,是為了表達春天的生機勃勃,把詩人身上的斗笠和蓑衣都染成了青綠色的了。最后,再讓學生通過朗讀,把這次字詞的形象讀出來,從而明確關鍵字詞表情達意的作用。
二、“改一改”,體會句子表達
句子教學是小學階段尤為重要的一環(huán),課文中的一些語句,是作者智慧與情感的結晶,彰顯著表達的藝術。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關注那些修辭手法特別明顯的句子,如比喻、擬人、排比、反問等語句之外,還應進一步體會那些看似普通,實則寫法巧妙的句子所包含的獨特情感。
如《猴王出世》一文教學中,當出示“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边@一段時,我在學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嘗試改寫成白話文,再讓他們嘗試對比著讀一讀,從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原文在表達上,更注重節(jié)奏感,從而更能讓讀者看到一個自由自在,快活逍遙,和善友愛,頑皮可愛的小猴子形象。
在蕭紅《祖父的園子》一文的學習中,通常教學目標設定為:哪些地方你體會到了這是一個快樂自由的園子?在“語用”的視角下,改為引導學生抓住作者在句子表達上比較特別的地方,加以分析、品讀,從而明確蕭紅將獨特的句式反復地運用,達到表現(xiàn)童年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獨特表達效果。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獲得情感體驗,更有語言運用的提升。
三、“仿一仿”,習得段篇秘妙
對于高段的閱讀教學,如果僅僅關注了課文中的字、詞、句,是遠遠不夠的,“語言文字運用”之妙,更在于段落和篇章。對于小學生來說,如何選材,如何謀篇,如何布局才是他們表達時面臨的巨大困難所在,而這一能力的提升,就成了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
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背景下,一些語文界的專家、學者最近提出了“閱讀指向寫作”的理念,比如福建師范大學的潘新和先生,他認為閱讀與寫作關系密切,閱讀的結果轉化為寫作表達,寫作又進一步促進閱讀理解。寫作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最高呈現(xiàn),抓住了“指向寫作”這一韁繩,也就抓住了語文課程教學這一牛鼻子。
筆者在教學《金色的腳印》一文時,將故事發(fā)展的幾個階段,通過取小標題的形式加以概括,在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在情節(jié)安排上的特點,從而明確本文謀篇布局的秘妙:隨著正太郎的活動,狐貍和正太郎的關系也悄然發(fā)生改變:敵對熟悉信任。于是我借機讓學生也嘗試仿寫自己養(yǎng)寵物的故事,很多學生打開了思路,寫出了自己如何精心照顧小狗、小倉鼠等動物,而它們又是怎樣一步步從敵對陌生到逐漸熟悉,最后親密無間的――小倉鼠會在我的指揮下,順著“我”的褲腿爬上來;小狗和我一起在草地上打滾做游戲等。他們的語言表達都十分生動有趣!
像這樣具有鮮明表達特色的文章還有很多,只要我們老師善于發(fā)現(xiàn),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實踐,帶領他們嘗試仿寫,一定會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四、“品一品”,領悟作者風格
語言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將學生的學習指向生活、融入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過一種語文生活,引領他們走上一條幸福的言語之途,是宏觀角度下的“語言文字運用”。教學上,我們通過品味句子,領悟作者語言風格,目的是學以致用。
我們閱讀的一些經典課文,無不烙上作者獨特的表達風格,如《橋》的鏗鏘有力,《桂花雨》的清新雋永,《白鵝》的幽默風趣,《梅花魂》的細膩溫婉。閱讀這些文章,我們不僅要帶領學生品味語言特點,領悟表達風格,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照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珍視學生內心的獨特感受,在學生心中播值“語言文字運用”的種子,一種關注語言的意識,進而培養(yǎng)學生在運用語言時所獨有的表達方式和表達風格。否則,只是一味地模仿成人作品,孩子難免世故老成,甚至無病,從而失去兒童應有的童真與稚美。有學生以《背包》為題,這樣寫道:
黃昏,寬闊的大街上,城市的孩子放學回家了。他背著滿滿一書包的書,他背著父母的期望回家了。一路上,汽車尾氣直沖進他的鼻子,骯臟的垃圾桶對他說著悄悄話,流浪小貓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城市的孩子,書包里背著一個無奈的童年。
很多時候,高段閱讀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會因課文而異,針對課文的不同質地和內含的教學價值,展開定位;也會因學生之別,針對不同的學習水平,有時偏重字詞句,有時偏重于段落、篇章和風格。實施教學更要視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而定,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多高,課堂教學的舞臺就有多大,“語言文字運用”的內涵就有多深。但不管怎樣,閱讀教學還是要抓住“語言文字運用”這一重點,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