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傳統(tǒng)建筑文化革新路徑探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tǒng)建筑文化革新路徑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傳統(tǒng)建筑文化革新路徑探討

本文作者:張翔 單位:重慶工商職業(yè)學院

木構架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并由此決定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各種平面與外觀都是與木構架結構相適應的特點。木構架體系只靠構架承重而墻體不承重“,墻倒屋不塌”,其大木構件主要是由柱、梁、枋和檁構成。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木構架體系主要是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抬梁式木構架可以采用跨度較大的梁,以減少柱子的數量,取得較大的室內空間,所以適合于宮殿、廟宇等建筑,北方建筑多用抬梁式,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正房為代表。穿斗式木構架用料小,整體性強,但柱子排列密,所以室內空間不能做得很大,南方地區(qū)多用這種結構。

傳統(tǒng)木構架建筑由于木材天然的物理性能局限性所在,所以單體建筑無法滿足更大、更復雜空間的需求。與西方古典磚石結構體系的大體量集中型建筑截然不同,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主要通過建筑群體的各種組合以達到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標,庭院式布局是傳統(tǒng)建筑組群的最主要構成方式。按照使用功能分類,庭院形態(tài)主要可分為居住型、宮殿型、寺廟型、園林型等幾種。庭院式布局以院為構成單元,由多個院落的組合可形成中型或大型的建筑組群。宮殿型、居住型、寺廟型庭院大多采用以中軸左右對稱的格局,對稱的庭院形態(tài)顯得莊嚴肅穆、穩(wěn)重大方、秩序井然,體現的是理性美;而在園林建筑中為追求自然情趣和詩情畫意,一般呈現的是自由靈活的非對稱布局的庭院空間。

中國傳統(tǒng)建筑從整體到各部分構件,都達到了功能、結構與藝術的高度統(tǒng)一,既蘊涵著高度的理性創(chuàng)作精神,也交織著適度的浪漫情懷。其主要特點是對于建筑結構的真實性展示,除了殿堂類建筑需要表現莊嚴華麗的氣氛而裝修復雜外,一般建筑都是充分暴露了梁架、斗拱、柱子等全部木構件,體現了建筑的結構美,對所暴露的木構件進行藝術加工時,也是以表現木材力學性能的內在品質為前提,如對柱身作“收分”、“梭柱”處理。另一個特點是使用強烈的原色裝飾,黃、綠、黑等多種顏色的琉璃瓦屋頂,紅色的墻壁,紅、栗、黑、綠等色彩的梁、柱以及檐下絢麗的彩畫,構成一幅中國傳統(tǒng)建筑所特有的華彩效果。

建筑意匠是指影響和指導建筑設計結果的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社會文化意識。中國傳統(tǒng)建筑深受儒、道、釋三種文化濡染,在三種思想的對立統(tǒng)一中造就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形制與布局。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影響最甚,儒家思想強調禮制規(guī)范,反映在建筑上的特點是強調建筑的倫理秩序和功能,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灌注著堅固的理性精神,表現出的是一種陽剛之氣的“大壯之美”,在宮殿建筑中體現得尤其明顯。而道家哲學強調“天人合一”的時空觀念,人類要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這種思想主要體現在園林建筑中,使得中國傳統(tǒng)園林充盈著多姿的浪漫情懷,是一種典型的陰柔之美。

文化的本質是借助符號系統(tǒng)來傳達意義的人類行為,符號通過它的形式或形式的組合(符號結構)表征著某種意義,所以符號系統(tǒng)的形式、形式組合和意義是由表及里、從具象到抽象的三個層次,前后關聯(lián)。對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脈,我們也不妨從這三個層次分別挖掘,提取傳統(tǒng)建筑的借鑒價值,結合現代生產技術、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創(chuàng)新運用于現代設計中,從而形成新的民族建筑文化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形式涵蓋的范圍很廣,從符號學的原則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種:①圖象符號形式,它是一種憑借自身和所表達的客體之間的某些共同特征來指示該客體的符號形式,在傳統(tǒng)建筑中一些抽象的彩畫、紋飾、石雕、木雕、琉璃飾件等,都屬于圖象符號或它的復合體,其主要來自于對自然現象(如水紋、云紋等)的描繪和概括;②指示符號形式,這是一種表現形式與內容涵義之間存在著內在因果關系的符號形式,它是傳統(tǒng)建筑符號的主干,傳統(tǒng)建筑的構件和空間,大多數都是指示性符號及其復合體,如各種門窗形式、欄桿樣式、院落形態(tài)等;③象征符號形式,這種形式以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意義,在傳統(tǒng)建筑中,如龍、鳳圖案象征帝、后,以圓代天、以方表地等。當然,在傳統(tǒng)建筑符號形式中,這三種形式并非存在嚴格界限,很多符號形式是這三種形式的復合形態(tài)和交叉方式。

對于這些傳統(tǒng)建筑符號形式的現代運用,我們要避免對形式本身的淺薄仿制,而要從形式所蘊涵的含義角度分析,結合現代技術、材料、功能要求和審美原則,對其提煉概括、抽象演化,做有價值的有機利用。這種運用的手法很多,初步歸納可有如下幾種方式。①抽象與提煉:從傳統(tǒng)建筑符號中提取某些形態(tài)概念關系,將其加以抽象和簡化,提煉出新的語匯,以現代的技術、材料來做新的構成形式,生成新的設計符號形式。②裂變與變異:打破原有的形式構成規(guī)律,將傳統(tǒng)建筑符號的原型分裂和異化,形成新的設計語言。③移位與重組:將傳統(tǒng)建筑符號中元素的位置、秩序和相互關系進行重新編配和組合,從而形成新的組成關系和形式。④同構異質:對于傳統(tǒng)建筑符號保持形式構成不變,而在材料、質感、色彩等方面進行變化,用現代材料來表達傳統(tǒng)的涵義。

當然手法還有很多,而且手法可以綜合使用。但作為有價值的運用,我們在對傳統(tǒng)符號形式轉換為新的符號形式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形式與功能、部分與整體、形式與構造關系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比如在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中(圖1),他將傳統(tǒng)蘇州園林的漏窗形式進行抽象,有的變成菱形孔洞,有的變成六邊形的窗洞,起到借景作用,帶有傳統(tǒng)漏窗的韻味;另外,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間,將中庭設計成八角形,同時隨著層高的遞增而變換墻面造型,體現了錯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頂的建筑特色。

傳統(tǒng)建筑符號的形式組合主要是指各種建筑組群的形制。中國傳統(tǒng)的居住庭院和中式園林具有很多建筑理念上的哲理性和完美特征,充分滿足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訴求,所以在當代設計中可以廣泛應用和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居住建筑組群的特點是院落式的建筑組合,不論是北方的四合院還是南方的天井,都是在強調建筑的圍合性,從而給居住帶來一種心理安全感和私密性,這種建筑形式組合在今天仍然契合中國人的精神追求,頗有發(fā)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多,比如深圳萬科第五園(圖2)的設計,將傳統(tǒng)居住庭院形態(tài)運用的淋漓盡致而又富含新意,整個社區(qū)由三種居住產品組成,即庭院別墅、疊院住宅以及合院陽房,庭院別墅中有庭院有天井,疊院住宅中則是一種新穎的立體小院,合院陽房則圍合形成一個大院,雖然建筑的界面設計風格頗為現代,但這些庭院形式都在訴說著同一個傳統(tǒng)話題———圍合。

傳統(tǒng)中式園林體現了中國人在禮制束縛下的自由追求,它們與自然親密無間,透露著濃濃的詩意。在當代城市高度商業(yè)化的進程中,這種園林情趣顯得格外珍貴,如何處理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也許中式園林思想能為我們提供很好的參照。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園(圖3)的設計中就深刻思考并充分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的與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當代中國本土的城市營建模式。象山新校園呈現為一系列“面山而營”的差異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隨山水扭轉偏斜,場地原有的農田、溪流和魚塘被小心保持,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精致詩意與空間語言被探索性地轉化為大尺度的淳樸田園,那些校園建筑不是孤立地設計出來,而是在自然與城市之間的思考中顯現出來,建筑因此產生了檐下、洞內、廊道、院落、屋頂平臺、樹下、田間、河邊等多樣性的教學交流空間,在這里,學生們深深地體味了心靈放飛的自由。

傳統(tǒng)建筑所體現的意義對于每個建筑個體來說是具體的,而在共同性的方面則是它們所體現的建筑意匠,這種觀念形態(tài)的層次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和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意識,有些觀念對于今天的設計仍然是影響深遠,也很適合當代人的文化心理,比如“天人合一”的觀念。美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弗蘭克•賴特說:“自然不僅僅是那些戶外的世界,云層、樹木、巖石、走獸和風雨,而且還包括材料、工具、計劃和情緒的內在本質,包括人或人的一切內在方面。”賴特的有機建筑理念和實踐,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他的著名作品“流水別墅”(圖4)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結合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建筑與溪水、山石、樹木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象是由地下生長出來似的,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時間的質地,呈現了“天人合一”的高度境界,這對于我們今天在對傳統(tǒng)建筑的意義層次的運用是個很好的啟示。

綜上所述,我們從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三個層次分別探討了其在現代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運用方法。當然,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我們并不是要機械地對這三個層次孤立研究,而往往要多層次地復合運用,“取其形”是手段和表象,“傳其神”才是目的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