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以患兒與家庭為中心的兒科臨床護理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究“以患兒與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兒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間于該院兒科病房就診的患兒按照就診時間均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兒施行功能制護理模式,觀察組患兒施行“以患兒與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比較分析兩組護患糾紛事件發(fā)生率以及護理質量評分情況。結果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護患糾紛事件發(fā)生率相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通過在兒科病房施行“以患兒與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可有效提升護理質量,降低護患糾紛事件發(fā)生率,值得臨床使用。
[關鍵詞]以患兒與家庭為中心;護理;兒科
兒科住院患者的特點是年齡小,多數臨床患兒為慢性疾病,其發(fā)病種類具有特殊性,與成年人往往不同[1],且處于不同年齡階段患兒的臨床特征也各不相同。兒科住院患兒往往病程較長,復發(fā)性高,且容易發(fā)生相關并發(fā)癥,出院后常規(guī)性需要進行較長周期的隨訪,因而在此過程中,患兒家庭的配合、支持與否對其疾病的痊愈具有重要的作用[2]。對于該類家庭而言,全方面、專業(yè)、系統有效的護理方案尤為重要。筆者在此探究分析了“以患兒與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兒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間于該院兒科病房就診的患兒作為該研究對象,將其分成兩組,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間的為觀照組,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間的為觀察組。該院兒科目前護理人員共有15名,均為女性,工齡介于1~18年,年齡介于21~38歲,平均年齡為(22.51±4.24)歲;其中中專2名,大專6名,本科7名,兩年間護理人員變動不大,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該研究中,對照組患兒施行功能制護理模式[3]。崗位安排施行責任制,每位患兒的護理工作由數名護士同時進行,護理過程中,患兒家庭成員不予參加。將所有除護士長以外的護士的護理工作進行排班,具體為白班安排4人,值班時間段為8∶00am~12∶00pm以及2∶30pm~6∶00pm;中班安排4人,值班時間段為8∶00am~3∶00pm;助班安排2人,值班時間段為6∶00am~8∶00am、12∶00pm~2∶00pm以及6∶00pm~9∶30pm三個時間段;晚班安排2人,值班時間段為夜里1∶00pm~次日8∶00am;夜班安排2人,值班時間段為夜里1∶00pm~次日8∶00am。此排班模式要求護士每天交接班次數>5次,每次交接班耗時約0.5h,平均每天交接班總耗時約2h。觀察組患兒施行“以患兒與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4-5]。首先收集整理患兒的一般臨床資料,依據各自的疾病特征制定相對應的護理方案,嚴格依據所制定的護理方案施行護理,護理結束后,對護理效果進行臨床評價。護理方案施行的同時,帶動患兒的家庭成員參與到護理施行過程中來,使其參與到治療和護理方案的制定和施行中,于護理施行中每天的同一時間,進行護理人員和患兒家庭成員對于患兒有關情況對應性的討論研究。依據層級管理和相關方面較平均的準則將醫(yī)護人員進行分組,主要分為6個較穩(wěn)定有效的醫(yī)護小組,各小組的工作情況由科主任和護士長進行管理和協調;患兒由小組進行分管,同時讓患兒家屬參與其中。同時將兒科病房中的60例患兒分為兩個大組,將各大組再次分為三個小組,使各小組患兒人數為10例,對于各小組的患兒而言,從入院至出院期間的全程醫(yī)護過程由各個醫(yī)護小組進行護理,醫(yī)護小組內部成員需要輪流參加值夜班。每個醫(yī)護小組每天抽出至少1名護士進行該小組患兒的查房、病情診療方案的施行和診治情況的研究討論,確保按時有效地完成該小組當日所要求的護理工作。由1名主管護師或臨床工作時間超過3年的護師出任當日責任護理小組的組長,要求小組長組織安排本組患兒的每日護理工作以及為要參加護理二線班的護士排班,以便使該小組可以根據之前的安排情況進行休整、上崗或者加班;單個小組進行護理時,其余醫(yī)護小組都要積極進行協調幫忙,醫(yī)護之間、護士和患兒家庭成員以及護士相互之間需加強聯系,相互協助,確保每天的工作有效完成。根據APN排班模式,確保每個小組每次在班的護士人數大于2人[6]。一共15名護士,將護士長除外的14名護士分為兩個大組,2個大組再細分為6個小組,每天均分為3班,每天兩人負責主班,值班時間段為8∶00am~12∶00pm、2∶30pm~5∶30pm;A班有6人,值班時間段為8∶00am~4∶00pm;P班有4人,值班時間段為4∶00pm~0∶00am;N班有4人,值班時間段為0∶00am~8∶00am。每班之間的工作為不間斷進行,護士交接班3次。A班護士為責任護士,主要工作內容為和N班分組在床邊進行交接班;了解患兒的基本病況以及新入院患兒的情況和危重患兒所需的安全護理情況;填寫患兒的完整病情記錄情況等。于A班護士中挑出大家公認工作能力較強的護士作為責任組長,協助護士長進行病區(qū)管理。
1.3評價指標
記錄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間發(fā)生的護理不良事件,根據護理性差錯、接近性差錯以及警戒性事件的分級情況進行對比分析[7]。計算兩年內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次數于住院總人次數中多占比例;每月進行護理質量情況評分,主要評分內容包括病區(qū)管理情況、常規(guī)護理是否合格、護理文書記錄情況以及消毒是否規(guī)范,根據省廳制定的醫(yī)院護理工作標準和評價準則進行評分[8]。
1.4統計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分析數據,一般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患糾紛事件發(fā)生率對比
該研究中,兩組患兒的護患糾紛事件發(fā)生率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患糾紛事件的發(fā)生率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8,P<0.01),見表1。
2.2護理質量評分對比
該研究中,兩組患兒護理質量評分情況相比,觀察組護理質量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3討論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推新,“以患兒與家庭為中心”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得到廣泛的普及和應用,其護理理念較傳統性“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病患為中心”[9]。“以家庭為中心”的醫(yī)療護理模式在各大醫(yī)院相繼施行,使醫(yī)護人員對于病患的關注點從單一的疾病癥狀轉向患者的身心狀況,從僅關注患兒轉向關注患兒的家庭成員,從單純的護理行為轉向人性化溝通和交流[10]。該研究中,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護患糾紛事件發(fā)生率相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因此,施行該種護理模式,可提升護理質量,增強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綜上所述,兒科病房“以患兒與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施行,可有效提升護理質量,降低護患糾紛事件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梁丹清,曹平.兒科住院患兒存在的健康教育問題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23):97-99.
[2]何曉霞,林少霞,莫少芳,等.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4,20(5):89-90.
[3]張?zhí)K蘭.個性化護理在兒科患者護理中的探討與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5):183-184.
[4]王琳,翟曉楠,馬新影.以家庭為中心兒科護理模式創(chuàng)建與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6):289-290.
[5]施建文.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兒科病房的實施效果[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5,23(4):170-172.
[6]易利純,尹忠元,段伯平,等.以家庭為中心的醫(yī)療護理模式在兒科病房的應用[J].當代護士:??瓢?2013,9(11):99-100.
[7]陳建軍,張大華,馬秀芝,等.“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在兒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8):97-98.
[8]夏蓓君.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兒科的應用現狀[J].護理研究,2013,27(10):234-235.
[9]鄧業(yè)芹,柳玉紅,許業(yè)梅,等.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產科及兒科應用的現狀和展望[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7(22):78-80.
[10]戎艷鳴,樓建華,徐紅.以家庭為中心兒科護理模式創(chuàng)建與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2,8(5):112-113.
作者:譚小雪 單位:恩施州民族醫(y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