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青少年網癮與網絡素養(yǎng)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青少年的網絡化生存態(tài)勢
“網絡危險”是指網民在使用網絡過程中容易遭遇的種種潛在危險和危害,如網絡成癮、網絡欺凌、網絡色情和網絡有害勸導等。網絡危險與網絡機遇是兩個相對應概念:網絡機遇強調網絡的正向功能和有利影響,網絡危險則關注網絡的負向功能和有害影響。對青少年來說,由于其涉世未深,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與成年人相比較為遜色,對各類潛在網絡危險的規(guī)避能力也就相對較弱。網絡化生存狀態(tài)下的青少年,極易陷入種種網絡危險和網絡危害的困擾之中。青少年面臨的潛在網絡危險,主要有網絡成癮(Internetaddiction)、接觸有害和不恰當的網絡內容(accesstoharmfulandinappropriatecontent)、網絡性誘拐(onlinesexualgrooming)、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等?,伂帰灳W絡性誘拐是指成年人偽裝友善,誘使未成年人同意發(fā)生性行為;網絡欺凌是指通過網絡溝通方式,蓄意傷害他人的行為。網絡成癮是青少年最難抗拒的潛在網絡危險之一。隨著手機上網人數的增加,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陷入了手機游戲成癮的問題之中。據悉,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手機網絡游戲網民數為1.61億,較2012年底增長了2187萬,半年增長率為15.7%,手機網絡游戲使用率高達34.8%?,伂彚灍o疑,手機上網成癮人數也在快速攀升中。如據韓國2012年的網絡成癮情況調查,韓國青少年中沉迷于智能手機上網者高達18.4%。瑏瑦毫無疑問,青少年網癮問題已成為信息時代各個國家的共同難題。
二、青少年網癮問題:強制性網絡監(jiān)管的盲區(qū)
在應對青少年網癮問題上,政府媒體監(jiān)管部門采取的強制性網絡監(jiān)管手段顯得極為低效和無力。于是,越來越多的網癮青少年,恰似游離在網絡監(jiān)管“法網”之外盲區(qū)的邊緣人,成為信息時代“特有”的新型“弱勢群體”,遲遲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和幫扶。
(一)網絡監(jiān)管的三個層面:內容控制、法規(guī)制約、行業(yè)自律
網絡監(jiān)管是指對網絡信息和行為的監(jiān)督和管理;又稱互聯(lián)網管理、網絡治理和網絡管理等?,伂憿灳唧w到青少年網絡保護領域,網絡監(jiān)管措施通常涉及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對網絡內容的控制(onlinecontentcontrol),即對互聯(lián)網上傳播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各類信息加以審查和控制,并通過技術手段直接對不良網站進行屏蔽(ban),或對有害網絡內容進行過濾(filter)。例如,我國工業(yè)與信息化部于2009年耗資4170萬元人民幣推出“綠壩-花季護航”軟件,可識別、攔截和屏蔽網絡上的有害信息和不良內容。再如,新加坡于1998年推出了“家庭上網系統(tǒng)”(FamilyAccessNetworks),向網絡訂戶提供過濾有害信息的服務。除了屏蔽和過濾措施外,還可通過身份驗證(identityverification)、不良信息舉報(harmfulinforma-tionreporting)等方式對網絡內容進行控制?,伂挗灥诙用媸欠ㄒ?guī)制約(regulatoryframework),即通過頒布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條例,對網絡有害信息和行為進行約束和懲罰。例如,英國《2003年性犯罪法》(SexualOffencesAct2003)規(guī)定,成年人與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網絡聯(lián)系或線下見面,誘使其觀看色情內容,或誘使其參與性行為,一律按性犯罪論處。歐美其他國家也紛紛出臺網絡性誘拐法令(onlinegroominglaws),將網絡性誘拐劃入性犯罪范圍,從嚴從重加以懲處。第三層面是行業(yè)自律(industryself-regulation),即由互聯(lián)網運營商和內容提供商等自覺對其提供的相關網絡服務進行管控和監(jiān)督。例如,美國知名在線社交網站“我的空間”(MySpace)推出嚴格的年齡識別措施,將未成年人用戶與成年人用戶區(qū)別開來;18周歲以下的注冊用戶會被自動劃入隱私保護者范疇,陌生人無法讀取其個人信息,這樣就有效地防止了獵性者(sexualpredators)對青少年網絡個人信息的濫用和侵害。
(二)網絡監(jiān)管措施在應對青少年網癮問題上的低效和無力
上述網絡監(jiān)管措施,屬于強制性的網絡監(jiān)管措施,有利于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但此類強制性網絡監(jiān)管措施,只對網絡危險中的某種類型有一定的防范效果,如網絡色情、網絡暴力和網絡有害信息等。而在應對青少年網絡成癮方面,強制性的網絡監(jiān)管措施則顯得極為低效和無力。
1.內容控制層面的網絡監(jiān)管措施與青少年網癮防治,兩者之間幾乎搭不上界因為,從技術源頭上過濾和屏蔽掉的網絡內容,通常是有害的色情、暴力、極端種族言論和政治性煽動言論等;至于引發(fā)青少年網癮的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網絡交友、網絡購物等,則基本上不屬網絡監(jiān)管的內容控制范疇。另外,網絡內容控制措施在應對其他類型的網絡危險上,也顯得越來越低效和無力,因為官方推出的網絡屏蔽軟件,往往存在技術漏洞,很難有效地過濾掉不良網絡信息。例如,我國工信部2009年推出的“綠壩-花季護航”,安裝后與電腦其他軟件產生沖突,影響電腦正常運行,也會屏蔽掉非不良信息,導致在使用了不到一年后,教育部即下文通知各中小學校全面刪除綠壩軟件。即使是技術相對過硬的屏蔽軟件,一些堪稱“網絡奇才”的青少年,也能輕易地將其破解。
2.法規(guī)制約層面的網絡監(jiān)管措施,在應對青少年網癮問題上也是鞭長莫及通常,規(guī)制網絡行為的相關法令、條例,主要是針對利用網絡對他人構成事實傷害的犯罪嫌疑人和加害者而言,其建構的是一種事后追懲制度。而陷入網癮迷途的青少年,則不能算是法律意義上的加害者,而只是缺乏誘惑抵制力的網迷,其受害者并非他人,而是自己,也就無法納入網絡法規(guī)所管制的范圍。同時,網癮雖被稱為“電子海洛因”,但網癮患者與吸毒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所依賴的電腦、網絡和游戲軟件等并不被法定為非法,后者所需的物質化海洛因及其吸毒行為,則是法律上打擊的對象。于是,眾多的青少年網癮患者,就游走在法規(guī)制約和保護之外,即使精神幾乎崩潰、身體健康嚴重受損、行為日益失常,也只能“自食其果”,很少能得到外界足夠的關注和幫助,更不用說得到法規(guī)層面上提供的援助和干預了。誠然,青少年網癮問題終于還是引起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如2013年2月,我國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等15大國家部委聯(lián)合下發(fā)《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成癮綜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標志著我國未成年人網癮問題開始引起政府的重視。但值得注意的是,該“網癮防治方案”是由全國網吧和網絡游戲管理工作協(xié)調小組起草,其中提及的規(guī)范網吧經營活動等措施,對如今浩如煙海的網癮青少年來說,所起的防范效果可謂小之又小。因為網吧游戲已漸成明日黃花,更多的青少年選擇用家庭中和學校宿舍內的電腦上網玩游戲,或用手機上網玩游戲。
3.行業(yè)自律層面的網絡監(jiān)管措施,在應對青少年網癮問題上也局限于做表面文章網絡服務提供商和網絡商家們,往往受經濟利益和盈利需要驅動,雖也會推出一些保護網民和消費者的自律性措施,但此類措施通常是象征性的,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例如,騰訊游戲推出每天超4小時游戲時長提醒、超時長在線游戲扣分等措施,但網民只需多注冊幾個QQ賬號,即可使其限制網民游戲時長的“好心意圖”落空。相比此類捉襟見肘的網癮提醒措施,游戲商們會將心思更多地放在如何設計出引人入勝的游戲新款上,以誘使玩家沉醉游戲并甘愿支付各種費用。除了網絡游戲成癮外,網絡視頻成癮、網絡購物成癮和網絡交友成癮等問題的處理,也很難寄希望于行業(yè)自律層面的網絡監(jiān)管措施。例如,成千上萬的網絡影視視頻和網絡化電視娛樂節(jié)目,就其作品本身來說雖無品質問題,但其海量性和網絡觀看的極大便利,足可吞噬自控能力較弱者的時間和意志,使其淪為網游成癮者之外的另一類網絡視頻成癮者。
三、網絡素養(yǎng)教育:應對青少年網癮問題的創(chuàng)新之舉
在網絡監(jiān)管無力應對網癮問題之時,歐美國家紛紛將眼光轉向網絡素養(yǎng)教育,并將之作為應對青少年網癮問題的有效舉措加以大力推廣。“網絡素養(yǎng)教育”是指提升網絡使用者網絡素養(yǎng)的教育。“網絡素養(yǎng)”是“媒介素養(yǎng)”的子概念,指網民對網絡信息的分辨能力、恰當使用網絡的自控能力,以及規(guī)避網絡危險的自我保護能力等?,偓姠炿S著網絡日益普及,網絡素養(yǎng)教育漸受關注,成為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門議題和新亮點。網絡素養(yǎng)教育被認為是預防青少年網癮問題的創(chuàng)新舉措:即通過網絡素養(yǎng)教育,使青少年能分辨網絡信息的真假和好壞,能合理控制上網時間,并能懂得如何規(guī)避網絡危害,從而使青少年成為“網絡的主人”,而非淪為“網絡的奴隸”。通常,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開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大版塊,分別由學校、媒體監(jiān)管機構和公益組織牽頭。
(一)學校開展網絡素養(yǎng)教育,可為廣大在校青少年打上網癮“預防針”
學校網絡素養(yǎng)教育之所以有效,主要體現為其針對性強,因為屬于網癮高發(fā)年齡段的青少年大多為在校學生。年齡介于6-29歲的青少年,多數處于中小學和大專院校就讀狀態(tài),其中13-23歲的青少年屬于網癮高發(fā)群落。例如,據《2011年中國網絡青少年網癮調查數據報告》,在參與調查的青少年中,13-17歲青少年網癮比例最高,為30.5%;其次為18-23歲青少年網民,網癮比例為26.6%。瑐瑡任何措施若要取得成效,必須有的放矢。若要在應對青少年網癮問題上取得顯著成效,就必須在中小學、職校和高校等開設網絡素養(yǎng)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網癮預防和警覺教育。作為網絡時代未成年人保護的得力新舉措,歐美許多國家已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網絡素養(yǎng)教育進入學校課程,一般分三種情況:一是作為“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的組成部分開設;二是作為新的教學內容,融入學校的其他課程教學,如母語語言課程等;三是作為獨立的課程開設,課程名稱為“網絡素養(yǎng)教育”。起初,是前兩種情況居多。近年來,一些國家開始單獨開設網絡素養(yǎng)教育課程。例如,在新加坡教育部(MinistryofEducation)的倡導下,新加坡各中小學開設了網絡素養(yǎng)教育課程(cyberwellnesseducation)。同時,新加坡教育部專門創(chuàng)立了一個網絡素養(yǎng)教育在線平臺(cyberwellnesspor-tal),為學校和教師提供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參考材料和電子教案,如“網絡素養(yǎng)課程大綱”(cyberwellnessframework)、“小學新手裝備”(starterkitforprimaryschools)和“中學新手裝備”(starterkitforsecndaryschools)等?,偓將瀸⒕W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中小學義務教育體系的國家還有不少,如美國、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日本等?!懊浇樗仞B(yǎng)教育只有在正規(guī)學校教育體系里扎根,才能取得更徹底的成功?!爆偓崲灦鴮W校網絡素養(yǎng)教育課程的成功開設,無疑是預防青少年網癮的有效舉措。
(二)媒體監(jiān)管機構實施網絡素養(yǎng)教育,可為社會青少年配上避免沉溺網癮苦海的救生衣
鑒于內容控制、法規(guī)制約等網絡監(jiān)管措施無法有效解決網癮問題,世界各國的媒體監(jiān)管機構開始將目光投注于網絡素養(yǎng)教育,并將之納入其職責范疇。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立法來要求媒體監(jiān)管機構推廣媒介素養(yǎng)的國家?,偓帰炗?003年通訊法》(CommunicationsAct2003)規(guī)定,推廣媒介素養(yǎng)是通訊管理局(Ofcom)的法定責任(statuto-ryduty)之一?,偓彚灠拇罄麃喭ㄓ嵓懊襟w局(AustralianCommu-nicationsandMediaAuthority,簡稱ACMA)也將促進媒介素養(yǎng)作為其新的工作職責,組織和實施了一系列媒介素養(yǎng)推廣項目,并專門創(chuàng)建了一個名為“網絡機智”(cybersmart)的在線網絡素養(yǎng)教育平臺,以幫助青少年遠離各種網絡危險和傷害?,偓悽灨鶕逃龑ο蟮牟煌?,網絡素養(yǎng)教育可分為兩大板塊:一是學校網絡素養(yǎng)教育,其教育對象是在校學生;二是社會網絡素養(yǎng)教育,其教育對象是社會公眾?,偓憿炌ǔ#瑲W美國家面向在校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教育,主要由教育部負責;面向社會公眾的網絡素養(yǎng)教育,則主要由媒體監(jiān)管部門等負責。然而,兩者之間的分界也并非絕對,有時也會交叉和融合;有的國家甚至干脆成立聯(lián)合委員會,以協(xié)商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擔起推廣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職責。例如,新加坡于2009年成立了網絡素養(yǎng)聯(lián)合指導委員會(TheInter-Min-istryCyberWellnessSteeringCommittee),主席由新聞通訊及藝術部和教育部的部長共同擔任。瑐瑨從此,網絡素養(yǎng)聯(lián)合指導委員會就成為新加坡推廣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主要責任機構。就青少年網癮防治來說,媒體監(jiān)管機構的網絡素養(yǎng)教育對象雖為社會公眾,但社會公眾中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的父母或監(jiān)護人。父母網絡素養(yǎng)若能得到提升,就會將其獲得的網癮預防知識傳輸給子女,從而有利于青少年網癮問題的應對和解決。所以,媒體監(jiān)管機構的網絡素養(yǎng)教育,也不失為應對青少年網癮問題的有效舉措。
(三)公益組織參與網絡素養(yǎng)教育,可為青少年提供溫暖貼心的戒除網癮幫扶服務
作為一種非政府、非營利性的民間志愿團體,公益組織的活躍度是衡量一個國家體制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因為公益組織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幫扶,可有效填補政府管理的不足或空缺,從而促進一個國家的民眾幸福和社會和諧。網癮青少年是信息時代“特制”出來的另類社會弱勢群體:這群人隱居在網絡的虛擬空間里,就像置身于逐漸被加熱的一鍋水中的青蛙,在享受著虛擬的自由和滿足的時候,卻缺乏對網絡虛擬環(huán)境及其危險的批判與警覺,以致于上演著一幕幕“溫水青蛙之死”的悲劇。瑐瑩這些在“網絡溫水”中泡得失去自救能力的網癮青少年,紛紛淪為自甘墮落的差生、逃學者、退學者、無業(yè)者,甚至犯罪者,從而游離于學校教師和政府機構的勸導和幫助之外。只有編織出一張細致完善的公益組織幫扶網,才能將眾多的網癮青少年從茫茫的“網絡苦?!敝写驌瞥鰜怼9娼M織積極參與網絡素養(yǎng)教育,可為青少年網癮問題的有效解決注入一股生生不息的活力。大多數網癮青少年通常經濟能力有限,有些甚至因玩游戲欠下高額債務,也就無力支付心理咨詢和治療費用。同時,一些商業(yè)性網癮戒除機構收費高昂,缺乏愛心,療效低;更有一些忽悠人的網戒機構,以江湖欺騙手段混跡于網戒領域,給網癮青少年及其家庭帶來極大困擾和傷害。鑒于此,必須大力鼓勵公益組織和志愿者的介入和參與,為網癮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無私援助和幫助。而這種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心和幫助,可匯聚成一股活力之源,自發(fā)自覺地推動青少年網癮問題的有效緩解。網癮青少年得到公益組織幫扶后,往往也會成為志愿者,為其他網癮患者提供無償援助,這樣就會在社會上形成一個幫扶和解決青少年網癮問題的良性循環(huán)。
四、結語
網癮青少年是信息時代“特制”出來的新型弱勢群體:他們一旦陷入網癮泥潭,常常無心學習或工作,身心健康受損,失去理性和自制力,或淪為自閉癥和抑郁癥患者,或誤入暴力搶劫迷途,或甘做懶惰的啃老族等。分析青少年誤入網癮迷途的原因,雖有其內在因素,如自身的“不爭氣”和“自甘墮落”,但也不能忽略外在因素,如信息化環(huán)境對青少年的大肆圍獵,以及網絡服務產品對青少年的致命誘惑。面對在網絡苦海中沉浮掙扎的網癮青少年,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及早承擔相應責任,改變陳舊的強制性網絡監(jiān)管思維,轉而培育青少年自身對網絡誘惑的免疫力,大力推進網絡素養(yǎng)教育,并建構起一個“政府主導、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長效機制,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推入良性運行軌道?,儸姠灳颓嗌倌昃W癮防治機制的長效性而言,關鍵是應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而不只是零散的臨時的課程開設。換句話說,通過在教育體制內的成功“扎根”,網絡素養(yǎng)教育就能年復一年地發(fā)芽生長,就能獲得發(fā)展的持久性和穩(wěn)定性。網絡素養(yǎng)教育是應對青少年網癮的有效舉措,這一點已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然而,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推廣若只是停留在“措施實施”層面,其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只有將之提升到“機制運行”層面,網絡素養(yǎng)教育才能“功力大增”,其有效性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一些有識之士已認識到這一點,例如2010年兩會上,我國15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名提交了一個提案,呼吁把網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儸嫝炶b于我國近年來青少年網癮人數的激增,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中的方式選擇上,力度不妨大一些:即將之作為一門正式的新課程單列開設,而不僅僅是作為融合課程開設,不再依附于其他課程,如信息與計算機技術或語文等“老”課程。無疑,對淪為“弱勢群體”的網癮青少年的引導和幫扶,是政府和社會各界義不容辭的責任。而青少年網癮問題的解決,必須從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積極實施和大力推廣入手。
作者:王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