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優(yōu)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優(yōu)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優(yōu)化

摘要:在全面踐行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持續(xù)深化應用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現階段社會發(fā)展與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和要求。校園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間既互相影響,亦互相推動,強化校園文化建設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轉變校園文化理念、充實校園文化活動、延伸校園文化空間,堅定思政教育主導性、加強思政教育吸引力、提高思政教育影響力,更是推動與促進校園文化有效建設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

從本質上而言,應用型高校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統(tǒng)一性特點,多數教育工作者已認知到,在當下教育大環(huán)境下,校園文化已逐漸成為思政教育的主要載體與重要途徑,校園文化真正豐富了傳統(tǒng)思政教學內容,轉變了思政教育模式。誠然,思政教育亦為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提供發(fā)展方向與思想理論基礎,創(chuàng)新且指引著校園文化的發(fā)展。[1]現階段,如何在具體實踐中有效處理二者關系,最大化發(fā)揮思政教育及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是國內所有高校關注的熱點課題。然而,盡管多數人認同校園文化建設、思政教育工作二者間存在的關系,但是二者究竟是何關系,如何推動二者實現協同發(fā)展,尚未產生共識,亦欠缺系統(tǒng)化的理論研究。

1應用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政教育工作的關系

1.1校園文化是開展思政教育的媒介

眾所周知,校園文化有著規(guī)范、導向、調節(jié)、激勵以及社會化功能,恰恰是這些功能使得校園文化成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媒介與重要途徑。[2]借助各類方法呈現出來且逐步為受眾感知與認同的校園文化,不但繼承著高校長時間培養(yǎng)與累積生成的優(yōu)良作風,而且也持續(xù)吸收與融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時亦不斷創(chuàng)造與更新校園文化。對于學生而言,校園文化始終潛移默化的引導其朝著積極與健康的方向成長、發(fā)展,不論學生是否愿意,只要長時間置身其中,便會在無形之中被校園文化提倡的精神,以及校園文化生成的環(huán)境所感染、熏陶,從而在不知不覺當中內化為學生個體思想意識與行為,最終實現高校思政教育“以德育人”的總目標。

1.2思政教育引領校園文化建設方向

高校校園文化必須踐行黨的教育方針與院校人才培育方案,這決定了校園文化建設需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主導。[3]高校教育工作必須集中呈現出社會主義體系的先進文化,真正貫徹全方位發(fā)展的人才培育政策方針與高校育人工作的層次規(guī)格要求。所以,校園文化應根據思政教育具體目標任務進行建設。同時,校園文化建設在整體層次要求每個階段性建設任務必須環(huán)繞各階段思政教育主題展開對應活動,必須利用先進思想開發(fā)、武裝以及啟迪學生潛力,始終貫徹以生為本和尊重學生個體價值的理念。唯有在高校思政教育導向下,校園文化才可發(fā)揮最大化的作用與功能,實現校園文化育人價值。

1.3校園文化為思政教育提出新要求

由于校園文化具有靈活性以及開放性特征,促使其和社會緊密相連。伴隨信息網絡時代來臨,市場經濟秩序逐漸建成,應用型高校學生群體中出現了精神訴求多元化以及價值理念多樣化等各類問題。[4]校園文化具有較強的開放性,社會生活當中存在的任何思想均可接受與接觸,但是思政教師不可能因為捍衛(wèi)高校校園便自我封閉,應及時轉變陳舊思想,優(yōu)化工作模式,把形式活潑生動與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從而為思政教育工作有序開展提供有效渠道。

2應用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模式優(yōu)化策略

2.1轉變校園文化理念,堅定思政教育主導性

應用型高校教師首先應解放傳統(tǒng)思想,轉變觀念、延伸個體視野,研究與了解時下大眾文化對于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群體帶來的影響,探索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現代學生群體多元化與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以開放、理性與包容的態(tài)度提高、建設校園文化。其次,教師應以當下思政教育工作主流要求帶領校園內文化建設,宣傳社會主義主旋律。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導向,建構富有審美品位、歷史內涵以及人文意蘊的校園文化,立足于學生榮辱觀與責任意識的培育。[5]現階段,教育工作者應尤其注重根據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新要求,進行學生群體感恩、責任與誠信等意識的培育工作。另外,堅定思政教育主導性,即令主流文化在校園文化具體建設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這是體現思政教育、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保障和根基。要持續(xù)強化校園內部網絡建設,發(fā)揮互聯網等新媒體在高校建設校園文化工作中的主要作用,搭好集服務性、思想性、趣味性以及知識性于一體的網站,積極延伸校園文化的建設空間與渠道,開展豐富多元與健康向上的在線文化活動,建構網絡文化構建的工作機制,牢抓網絡文化構建主動權,令網絡文化作為建設校園文化的主導媒體與全新陣地,為學生群體形成科學、健康與文明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文化導向。

2.2充實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思政教育吸引力

一般而言,文化具備影響持久、滲透力強與直觀、生動形象等特性,以思政教育內容灌注校園文化及文化產品建設當中,可令思政教育更活潑生動,對學生更具吸引力,更易被其接受和認同。[6]在此環(huán)境下,思政教育工作可最大程度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令學生群體無形中受到思政教育內容和校園文化的熏陶。而對于教師來說,應精心設計與組織吸引力強、內容充實以及形式新穎的思政教育和學術科技等文化活動,將德智體美教育充分融入文化活動當中,促使學生在活動參加過程中得到精神生活的充實、道德境界的升華與思想情感的熏染。學校應以青年節(jié)、國慶節(jié)與建黨紀念日等國家重大節(jié)日為依托,實施主題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愛國主義以及集體主義等主旋律。同時,深入展開文明校園、班級、宿舍建設等實踐活動,將思政教育具體任務與要求滲透到學生生活、學習當中,呼吁學生群體從生活小事做起,逐漸養(yǎng)成正確與文明的行為,形成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品行。學校不僅應轉變以往校園文化低俗化傾向,通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及具備時代特質的優(yōu)秀文化作品,面向學生群體實施長時間、全方位和高密度的感染熏陶,令學生行為取向與價值追求不斷邁向健康積極的發(fā)展方向。而且還應汲取大眾文化內容與形式當中蘊藏的積極元素,從而為提高校園文化建設質量與思政教育工作影響力提供服務。在部分健康與優(yōu)秀的大眾文化作品當中,只要涵蓋可啟發(fā)學生群體智慧、啟動其追求真善美的形式及內容,均可引進校園文化建設范疇當中。眾所周知,大眾文化具備通俗性特點,可令學生群體在欣賞文化通俗美感的同時,開拓眼界,豐富自身審美知識,強化審美熱情和興趣。教育工作者應注重發(fā)揮大眾文化接受便捷與覆蓋范圍廣的優(yōu)勢,借助大眾文化優(yōu)秀作品延伸校園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育人渠道,調動學生們接受教育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進而為提升學生甄別能力、樹立正確三觀與榮辱觀打下基礎。

2.3延伸校園文化空間,提高思政教育影響力

應用型高校當前多數興趣協會與學生社團等活動已開始向社會拓展,多樣性社會實踐活動現已成為建設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7]所以,積極引領校園文化組織展開社會實踐類活動,是延伸校園文化空間,提高思政教育影響力的重要路徑。學生群體要順應社會發(fā)展,成為信息化建設的合格人才,不但應具有雄厚的專業(yè)知識,還應具有較強的綜合素養(yǎng),必須真正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投身于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當中。在高校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需注重引導學生在深入實踐活動過程中掌握民情與國情,尤其是了解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理解社區(qū)文化,加強對于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強化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傳承的熱情與感情,進而提高個體社會責任感,明確正確三觀。譬如,團中央曾組織學生群體參與抗震救災、奧運會志愿者服務與高校近些年組織的三下鄉(xiāng)活動等,均是極為有益的實踐活動形式,在較大程度上充實了校園文化內涵。另外,學校應不斷延伸校園文化團體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空間與渠道,尤其是借助實踐活動指引大學生群體有效處理現實和理想、集體和個人、現實和虛幻的關系,從而實現個體理想和社會理想、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統(tǒng)一化。唯有如此,才可令學生群體在大眾文化環(huán)境下一直維持積極進取與奮發(fā)圖強的精神狀態(tài)和生活態(tài)度,推動學生群體身心素質與健康成長的協調發(fā)展。

3結語

綜上所述,應用型高校建設校園文化時,應充分把思政教育引進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在創(chuàng)新優(yōu)化思政教育模式過程中,應明確二者間的關系與作用,并有效處理二者關系??蓪⑿@文化作為介體,把思政教育內容切實傳授給大學生,令學生在濃厚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受到思政教育內容的感染與熏陶,形成積極的道德觀念與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侯艷麗.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思政教育優(yōu)化措施探析[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17(6):59-62.

[2]周豐生.“大思政”視域下獨立學院實踐課堂建設———以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為例[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2(1):26-32,49.

[3]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教育思想大討論”(2019)成果匯編[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19,16(4):5-50.

[4]克琴,王娜.應用型本科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東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7(2):55-58.

[5]嚴波,王勇,桂巧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6):86-96.

[6]武東生,王忠麗,陳杰.思想政治教育學應重視對黨員思想教育的科學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2):130-134.

[7]陳華洲,趙耀.美好生活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轉型[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29-35.

作者:李晗 徐遠超 單位:長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