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語文在線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筆者一直在努力地探索著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并實踐于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把德育滲透到教學中去,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實現(xiàn)。而在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實踐中,我們已經充分認識到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存在著一些誤區(qū),還殘留著一些陳舊的思想及落后的教法。
一、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忽視了學科特點,傾向“偏激化”
一種傾向是只注重語文學科特點,淡化甚至忽視了德育滲透,認為德育滲透是政治課的事,形成教學中“純語文化”,這只會使語文學科教學偏離教學目標,遠離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另一方面,忽視語文學科特點,拋棄課文載體,將語文課教學“純政治化”,使語文學科教學枯燥乏味,以至于將語文教學引入狹窄的死胡同,無法達到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
二、對德育滲透理解“狹隘化”
一方面將德育滲透內容簡單化,認為語文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就是要“天天講、節(jié)節(jié)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等,不講這些內容,就不是在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另一方面是將德育滲透過程,狹隘地局限于課堂上的40分鐘教師說教上,忽視了“生活即學習的大課堂”,放棄了課外語文閱讀指導、課后口語交際等實踐活動中的德育滲透。
三、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空泛化”
一方面體現(xiàn)在教師沒有結合課文這個關鍵載體,而牽強附會的進行毫無關聯(lián)的德育內容,以至學生感到空洞的說教,“講大道理”,馬膝上釘掌——離題千里。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教師在課文教學中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及時有效的進行德育滲透,“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感化學生,重在致細入微的引導,只有將“切入點”細化,才能將德育內容準確有效地植入課文教學這個載體之中。
四、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陳舊化”
一方面,德育內容沒有及時注入時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從而使語文學科教學德育滲透仍停滯不前,引起學生思想上的混亂、迷惘;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fā)展,我們的學習內容、思想觀點,為什么還徘徊不前呢?另一方面是德育滲透方法僵硬老化,除了陳舊的教師“語言說教”方法之外,很少去嘗試新的方法:例如,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交流的“討論法”,利用生活實踐的“感悟法”,利用扮演角色的“情境法”等,都可以將語文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做到形式多樣、推陳出新,從而達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教育效果良好”的新局面。
五、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統(tǒng)一化”
一方面是每篇課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外閱讀等語文教學活動中的載體,德育內容、目標、方法照搬照套《教學參考書》,缺乏師生的靈活機動性;側重點,切入點,被事先設定的“統(tǒng)一標準”捆住手腳,使語文課堂上德育滲透過程機械僵硬單調。另一方面,忽視了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師生具有的獨特情感體驗,有“異”才會去求“同”,才會去辯論、去實踐,才會有進步,特別是德育滲透更應體現(xiàn)“個性化”。
對于以上傳統(tǒng)的語文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各種誤區(qū),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怎樣去改變這些不足之處呢?結合我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新”、從“細”入手,才能使語文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獲得真正的實效。
語文教學中有了新的德育觀念,新的德育形式,新的德育方法,是不是就可以使德育滲透效果立竿見影呢?其實,關鍵還需要滲透德育過程中的“細化”工作。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細化”工作,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細”在切入口。箭頭尖細,才能洞穿巨物。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效果好壞,取決于德育滲透的口子是否精細,即德育的切入口是否恰當。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熟練駕馭優(yōu)勢,變“讀教材”為“用教材”。根據(jù)教師的自身文化修養(yǎng)及教學目標的把握,選取德育的一個側重面,做細做精,切忌“面大、空泛”、“貪多嚼不爛”的被動局面。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感教育;運用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4-029-1
引言
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只強調了語文知識的傳授、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很難實現(xiàn)陶冶情感的目標。這樣的教育使中學語文教育出現(xiàn)了人文底蘊的流失,使有趣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學習,變成了純粹的應試訓練,所以重視情感教育已經迫在眉睫。情感教育是教學的根本,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對于初中語文教材而言,感情豐富的文學作品占據(jù)了相當?shù)钠?。教師應在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接受知識,使教師、學生和作品在思想上、心靈上產生共鳴,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進而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合理運用情感教學
從語文這一學科的性質來講,它反映著明顯的感彩,當學生接觸到這門學科時,看到的不僅是文章的表面形式,更多的是接受文章的內容以及內容所想表達的觀點和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很好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情感,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1]。
情感好像吸鐵石一樣,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可以吸收多大分量的鐵,鐵粉在此過程中毫無躲閃余地。情感就是這樣,總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所引起的。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有催人淚下的戲劇、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情景交融的詩歌,這些文章中都蘊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些文章都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豐富的情感。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出課本中極富有感情的內容,帶動學生的情感,感染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
二、情感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根據(jù)中學語文課本的內容,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步驟,通過教師的引導,以不同的授課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情感,教師寓教于樂,讓情感教育深入到學生的學習中。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語文課堂上,學生的學習不應該是單方面的從教師接受學習信息,而讓學生處于旁觀者的角度。恰恰相反,教師應該把學習知識的主動權放在學生手上,引導學生情感的發(fā)展,這樣在學生學習內容時產生的情感會更加自然,學生的真實情感的流露才會更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在情感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過程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積極引導,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在授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收集文章作者的生平資料,文章作者所在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是清貧或富有、墮落或積極、得意或失意等等,這樣在理解文章時就可以很好地感同身受。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情感時,應當給予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以憑借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來營造文中所涉及的獨特意境,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可以感受到中學語文課程不僅僅是一門應試課程,更是培養(yǎng)自己綜合素養(yǎng)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2.合理設置問題,提升情感教學的針對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系列的問題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在問題的設置上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因有興趣而去求知。這樣,學生就可以結合問題去理解文章,分析文中設置的人物是什么身份、性格、為人處世等內容來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從而加深對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刻認知與理解。這樣教師不僅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還可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以及出現(xiàn)這種情感的原由。
3.營造情境,強化學生情感認知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文章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直接感受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一種方法是通過表演的形式來創(chuàng)設意境,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不乏催人淚下的戲劇體裁的文章,這類文章就可以表演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感受,讓學生迅速理解文章中表達的感彩是悲壯、歡喜或是糾結、矛盾等等。另一種方法是通過視聽設備來創(chuàng)設意境。音樂、影像可以帶給人們直接的感官享受,在學生朗誦課文時,教師便可加強對這些因素的充分利用,以配樂朗讀等形式來帶動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以及學生對美的享受和欣賞。帶有配樂的朗誦,能夠引導學生進入一個有聲、有境的形象世界,讓學生生動地感受到文章所描述的情感世界。如朗誦朱自清的散文《綠》和《荷塘月色》時,前者可配以輕快而深情的樂曲,后者配以緩慢而低沉的語調。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是輕快的淡雅的哀傷便“一目了然”。
除了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式有所變化,情感教學要求教師對教學工作有極大的熱情和真情,這樣教師才有可能由知識的擁有者轉變?yōu)橹R的傳播者、甚至于引導者,確保在教課時充滿激情和真正的情感變化,這樣教師就可以贏得學生的信任,進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結語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用真實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引導和激勵學生的積極情感,營造適宜的教學氛圍。情感教育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情操和情趣,發(fā)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體發(fā)展。于此同時,教師還應切實順應新課程標準要求,加強對于情感教學方法的應用,并對其不斷創(chuàng)新與完善,以在滿足教學目標的同時,實現(xiàn)學生綜合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從日本初等教育課程的設置、學習內容,達到的目標等方面著手,探討其中所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最終看我國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從古至今,不論人類進化到何時、物質文明發(fā)展到何種程度,教育都必須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健全的人,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先教做人,然后才是做學問。
一、日本初等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
(一)日本的初等教育
日本的初等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15世紀以前的日本,由寺院承擔對貴族或武士的子女的社會倫理教育。從16世紀左右開始,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教富裕商人的子女讀書、寫字、計數(shù)的教育設施,這就是后來的「私塾。1868年的明治維新后,日本的小學教育受到高度重視。在政府的獎勵下,1875年,日本全國各地建立了25,000所小學(該數(shù)字相當于今天日本小學的數(shù)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開始實施小學6年、初中3年的義務教育制度。「國民的培育,這是日本近代小學的教育目標。
(二)課程設置
日本小學的課程由學科、道德教育、特別活動三部分構成,幾乎涵蓋了學生在校的所有活動內容。教育課程按照周密的計劃如周課時安排表、日課表等有序進行。各種常規(guī)活動在學年初就預先計劃安排到月日,形成制度化。各學科包括國語、社會、算數(shù)、理科、生活、音樂、圖畫工作、家庭、體育、道德、特別活動。總之,日本新的教學大綱,在培養(yǎng)兒童的自己學習、自己思考的能力上,在發(fā)展兒童的個性上,在建設特色教育,特色學校上都有新的改善。
(三)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
1、道德教育
“道德時間”是日本學校特有的一種道德教育課程,主要講授行為規(guī)范、道德準則、公德品質和做人的道理。從小學一年級一直開設到初中畢業(yè),是中小學教學內容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這種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采用講授、討論閱讀、交流、視聽、角色扮演和實際鍛煉等教學方法,在道德教育中發(fā)揮主渠道作用。
日本學校中各學科教學也承擔道德教育的任務。國語科培養(yǎng)語言的實感和尊重國語的態(tài)度,文學性的教材也要挖掘道德教育價值。數(shù)理學科則通過歸納推理等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活態(tài)度,提高道德判斷能力。音樂和圖畫科,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情操,另一方面,藝術家們的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及對生活、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會引起學生的崇敬和模仿,發(fā)揮出比抽象的說教大得多的道德力量。因此,各學科的教學已注意到根據(jù)不同教學內容特點,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滲透,發(fā)揮綜合教育作用。
2、培養(yǎng)集體意識和團結合作精神
“特別活動”其目的、內容、形式類似我國的第二課堂或課外活動,是學校教育中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如,小學的特別活動有:學生活動、學校的例行活動、班級指導;中學的特別活動有:課外學習室、學生會活動、俱樂部活動、學校的例行活動。其目的是促進學生集體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社會意識,培養(yǎng)自主的創(chuàng)造能力、自我表現(xiàn)能力、發(fā)展個性。
3、文化建設
通過開展摔跤、柔道、劍道等國際知名的傳統(tǒng)體育活動,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競爭、拼博、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另外對學生進行書道、茶道、花道、雕刻、古典音樂、交響樂等傳統(tǒng)藝術、古典文化的薰陶,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協(xié)調等良好的道德品質及提高道德修養(yǎng)水平。
從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初等教育的內容是整體化和序列化的,他們既有較強的統(tǒng)一性,又有明顯的層次性,最終建立大德育的社會教育體系。大德育的概念是對學校教育的擴充,是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在內的道德教育的總稱。日本文部省認為,過去過分依賴學校教育,致使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功能明顯下降。從教育范圍來看,社會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廣泛,它不僅擔負著對成年人進行終身教育工程中的品德教育任務,而且還配合學校加強對在校生的品德培養(yǎng)。對中、小學生都要求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努力、追求上進、誠實、勇敢、有責任感等基本品質。
二、我國的初等教育
雖然我國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越來越重視,不斷用行政手段推動中小學開設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方面的課程,但是面臨層層升學壓力的學校、學生和家長更側重文化課的學習。以下僅以長春市某所重點學校的一周課程設置來做說明。
一周共40學時,上午、下午各四節(jié)課,其中與小升初密切相關的課程數(shù)學8學時、語文10學時、英語6學時,其他還包括體育2學時、音樂2學時、品生(品德與生活)2學時、心理健康2學時、安全1學時、美術2學時、科學2學時,每周還有兩學時的文體活動時間,所有課程都以理論講述為主,學校到老師對不同課程的重視程度完全不同。
值得一提地是該學校要求低年級學生背誦《三字經》,主要是以識字為目的。不可否認《三字經》是一部很好的啟蒙教材,它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兒童推薦的一種啟蒙教育教材。在學習過程中不是簡單的誦讀,而是將里面的內容具體化,編成動作,通過教師示范,學生仿效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兒童在識字的基礎上掌握其中的道德規(guī)范,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調節(jié)適度,能身心健康地生活。有自己的目標、有理想、有勇氣,有踏實地干到底的意志。重視自律精神,獨立思考,具有責任感。發(fā)展個性,以求充實人生。
三、小結
在日本的小學,課程設置更注重學生的動手做事、集體主義的能力,包括參加家務勞動作為作業(yè),學生自己分配午餐等。學校在舉辦各種活動時還邀請所在社區(qū)的人們一起參加,讓孩子們有機會與地區(qū)社會進行接觸。同時,學校努力擴展兒童教育的范圍,例如引導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或是舉辦報告會等,以促進相互溝通并培養(yǎng)孩子們尊重人權、愛護他人的心靈。小學開始為期一個月的晨跑,要求每一個學生只穿單衫短褲在操場上跑,學校的工作做得非常細致,要求家長每天一早測量好孩子的體溫,是否同意今天讓孩子晨跑,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耐寒抗凍。
我國在2006年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指出:“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傳統(tǒng)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tǒng)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tǒng)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當國家的政策明確之后,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如何在中小學推行與落實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今年初由教育部倡導的京劇進課堂活動已經在全國22所學校試行起來。教育部部長周濟表示京劇進校園是為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
經濟發(fā)展促進教育事業(yè)進步,反過來教育進步能夠更好的服務經濟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系統(tǒng),每個學??梢元毩⒆灾鞯亻_發(fā)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校本課程,也可以
開設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我們的目標是在發(fā)展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推進素質教育,加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最終培養(yǎng)有道德、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初中語文;有效教學
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學生是主體,教師只不過是引導者,新課改所提倡的是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學。所以,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學,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目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行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其中“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以其操作性強、效果明顯而備受推崇。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符合新課改理念的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是一種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新課改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教師講學生聽為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這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個挑戰(zhàn)。和其他教學模式相比,“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更便于教師操作,更實用有效。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緊張高效地學習,暴露問題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更正、討論、講評,加以解決,當堂背記,完成作業(yè),達到教學目標,這就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這種模式也符合“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分類教學的原則。“先學”時,優(yōu)秀生、后進生同樣看書、練習,結果優(yōu)秀生學會了、做對了,后進生沒有學會、做錯了;“后教”時,“兵教兵”,即做對了的優(yōu)秀生幫助做錯了的后進生更正,并且講清“為什么”,這樣后進生的問題在同學、老師的幫助下就當堂基本得到解決,補了差。優(yōu)秀生在幫助后進生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中,對當堂所學知識又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能力,達到了“培優(yōu)”。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將“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真正落實到教學上呢?下面筆者就以初中語文為例談談如何落實這一教學模式。
一、了解“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指導思想
1、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們教師必須相信并且恪守“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一教育理念。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不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任何一點知識漏洞,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對每個學生的進步都給予大力表揚,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2、素質教育思想。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課堂教學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在充分挖掘本語文學習資源的同時,加強與相關學科的聯(lián)系,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能局限于某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以“以人為本”和“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新的教學模式才有可能得以落實。
二、了解并遵守相關的實施原則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實施的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
1、主體性原則。這一模式是以學生為“軸心”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它將過去的教師單向灌輸轉變?yōu)閹熒p向互動。教師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主動完成作業(yè),在實踐與探索中自主建構起合理而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2、合作性原則。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實現(xiàn)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多種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tài)生成的方式推進的活動過程。合作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兵教兵”。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但這種合作必須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因為獨立探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深刻性,而小組合作探究可以彌補學生差異,對培養(yǎng)學生交往的技能及分享、合作的態(tài)度具有獨特的作用。
3、重視學法指導。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地運用思維方法,如逆向思維法、發(fā)散思維法、邏輯思維法等等,注重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其次,要逐步使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如圈點、批注、摘錄、做札記、寫綜述或做讀書卡片等,逐漸養(yǎng)成愛讀書、會讀書的好習慣。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精設預習,自學自悟
預習是一種課前自學。只有預習了才知道難點、重點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數(shù),聽教師分析講解時才能主動,才更容易與教師產生共鳴,配合默契,積極主動地學習。但很多學生不懂得如何預習,認為預習只是讀讀生字、課文而已,達不到預習的目的。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下發(fā)“講學案”的形式,在講學案上設計好“預習導學”題。當然,這些導學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的:
1、因文而異。語文課文類型不一樣,預習題設置也會不相同。如詩歌、散文預習要以解決生字詞、朗讀、背誦為主,通過朗讀,學生自然能夠掌握課文的相關內容,感受主旨,從而為課堂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因人而異。學生的差異性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在布置預習題的時候也得兼顧這一點。分層布置預習不僅能讓學生量力而行,有時也可激發(fā)一些后進生的學習斗志。
3、形式豐富。單一的預習內容容易使學生厭倦。教師應該根據(jù)文章內容的不同,適當改變預習形式。如筆者在教學《黃河頌》時,預習內容有一項便是讓學生要網上查閱有關黃河的資料,包括圖片、視頻或是詩歌等,讓學生初步感受黃河的氣勢,了解其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起的重要作用。學生興趣極高,預習效果非常好。總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性作用,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
四、聽、說、讀、寫等多方面落實
“先學后教,當堂練習”不能只運用在單方面的教學中,而應該從多方面加以落實:聽、說、讀、寫等。比如閱讀教學,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整個閱讀過程需要他們自己去經歷,是學生的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如在教學《勸學》一文時,筆者就設置了幾個既能體現(xiàn)學生自學,又能巧妙“導”的問題。先問:誰知道“青出于藍勝于藍”和“鍥而不舍”是什么意思?由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筆者就反復地放課文朗讀錄音,并要求第一次聽讀,邊聽邊用筆記下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音,以后的幾次要大聲跟著讀并思考:
1、課文主要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2、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仔細品讀,說說自己對這個句子的理解。
3、作者認為學習有幾種方法?你認為還有哪些有效的學習方法?經過這樣一個自讀自悟,讀導結合的過程,學生大都能理解并背誦這篇經典文章,取得了教學的有效性。五、當堂訓練,檢查效果
隨著科目的增多,課后的作業(yè)較多,初中生學習負擔重,課后自由時間少,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爱斕糜柧殹笔潜窘虒W模式的一大特色,其目的是:通過完成課堂作業(yè),檢測每位學生是否都能當堂達到學習目標。這一方法不僅可以及時反饋信息,能按時完成課堂作業(yè)的,就視為達到學習目標,做到“堂堂清”,也能將所學知識通過訓練,內化為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方法是:
1、布置課堂作業(yè)。所布置作業(yè)以本節(jié)課所講解內容重點,以達標為主要目的。
2、督促學生獨立完成。在課堂上給時間讓學生能現(xiàn)場完成作業(yè),不僅可以避免學生課后嚴重的抄襲現(xiàn)象發(fā)生,也能讓教師更清晰地檢測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
在當前初中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缺乏足夠底蘊、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學過程單一枯燥、課外拓展較為狹隘等方面的不足,嚴重制約了教學成效提升。新課程改革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應當注重改革創(chuàng)新,全力打造高效詩歌教學模式。
一、初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教學現(xiàn)狀本文由收集整理
1.教師文學素養(yǎng)較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對于現(xiàn)代詩歌缺乏足夠深入的研究,閱讀的詩歌作品數(shù)量有限,深入開展研究的更少,導致教師文學素養(yǎng)相對不足。同時,部分教師在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缺乏教學技巧,教學停留于照搬成品教案的模式,完全按照應試知識點的要求組織教學活動,沒有能夠讓學生充分領悟詩歌的意境韻味,無法有效勝任現(xiàn)代詩歌教學工作。
2.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在上述條件下,現(xiàn)代詩歌的教學課堂生動性也較為有限,學生所學習的是相關知識點等應試內容,教師通過單向講解的方式開展語文教學,沒有能夠通過引領感悟的方式展示詩歌的繪畫美、音樂美和想象美,導致學生在現(xiàn)代詩歌學習中缺乏濃厚興趣。
3.教學過程單一枯燥。部分教師在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完全以單向講授的模式組織教學活動,沒有能夠讓學生充分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也沒有能夠有效開展雙邊互動,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率,導致教學活動成為了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學生反而成為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影響了教學成效提升。這種為考試而教學的片面理念,無法有效彰顯現(xiàn)代詩歌美的因素,無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鑒賞能力。
4.課外拓展較為狹隘。部分學校的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沒有能夠對課堂進行延伸拓展,在各門學科課外活動開展轟轟烈烈的背景下,詩歌教學拓展卻似春風不度玉門關,導致詩歌教學成效長期處于低位徘徊狀態(tài)。
二、有效提升初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教學成效的思考
1.強化文學底蘊積累,提升教師教學駕馭能力。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予學生一碗水,相對于語文教學其他方面的知識結構而言,現(xiàn)代詩歌方面的積累,是許多初中語文教師履職能力中的短板。為了提升教學能力,教師應當增加現(xiàn)代詩歌閱讀量,并且深入地分析研究,對于詩歌的意境、背景、主題、結構、用詞等多方面開展分析探究,多接觸現(xiàn)代詩歌,為教學活動積淀深厚的底蘊。同時,教師還應當潛心研究現(xiàn)代詩歌內容的先進教學經驗,可以通過聽課、研討、座談以及上網搜索、閱讀教學刊物等方式,將先進的現(xiàn)代詩歌教學理念、經驗與自身的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緊密結合起來,以此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2.引導學生感悟意境,激發(fā)學生詩歌學習興趣。初中生是開展現(xiàn)代詩歌閱讀鑒賞的理想群體,他們正處于各種人生理念的成長期,要讓他們感受到詩歌的意境,對他們的性情進行陶冶,品格進行熏陶,讓他們更加健康地成長。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意境的過程中,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詩歌誦讀讓學生感悟詩歌音樂一般美的意境,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引讀、師生領讀、學生對讀等,讓他們在聲情并茂的朗誦之中體會感悟詩歌的意境,并借助多媒體手段演示相關情境的畫面,增強學生內心情感的共鳴度,讓他們在美中閱讀、感悟、享受、理解。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意境想象之中構建詩歌的繪畫美,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手段的演示,也可以通過引導想象讓學生開啟思維的翅膀,從字里行間去感悟簡約的詞句所展示的詩歌藝術境界,從而深刻領悟詩人的情感。
3.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從兩方面入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教師要創(chuàng)設濃厚的情境,讓學生的心靈進入詩歌中所描寫的境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詩歌表現(xiàn)的主題以及恰當?shù)挠迷~,以此為切入點,出示探究題,要求學生開展分析討論感悟研究,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之中深化對詩歌內容意境的理解。讓學生解讀詩歌的語言之美,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領略詩歌的意境,同時能夠為學生提供遣詞造句方面的技巧,尤其是能夠指導學生立意練字、推敲詞句,在深刻領悟理解意境主題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遣詞造句和寫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意境、領會技巧的同時,要鼓勵學生將所學、所感、所思有效遷移運用起來,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詩一般的語言進行仿寫,在教學一種題材類型的現(xiàn)代詩歌之后,可以要求學生借鑒教材的寫法自選題進行仿寫,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關鍵詞】 教師 學生主體 小組合作
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這就意味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固有內因和最終結果。學生主體是學生自身的一種不可剝奪的權力,最能體現(xiàn)其本質及其獨特的個性,這也正是當今社會所需求的。正如一位哲人所說:“沒有個性,人類的偉大就不存在?!倍覀儌鹘y(tǒng)的教學模式與方法,統(tǒng)一學習的機會多,個人自主學習的機會少;接受學習的機會多,表達學習的機會少;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參與機會多,弱勢群體參與的機會少。如何才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一、徹底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
在重視機會價值、群體價值的同時重視個人價值;在強調個人對群體的義務、責任和為群體而犧牲的精神同時,注重個性價值取向的鑄造。不能在尊師重道、安分守己、嚴加約束的氛圍中把學生培養(yǎng)成傳統(tǒng)的聽話與乖順的所謂“好學生”。那樣的話,學生的個性就可能變得平庸、蒼白、千人一面,從而喪失個性和獨立性,妨礙個性的自由與自主的發(fā)展。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從學生個性發(fā)展和未來需要出發(fā),擯棄赫爾巴赫、凱洛夫式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重視學生獨特個性的培養(yǎng)、獨立人格的形成、自主自信心的提升,真正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觀向社會需要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具有主體性的人才轉機。
二、探求適合學生主體地位落實的教學方法
學習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共同活動,不但應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應形成合作交往的關系。筆者曾試著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構建了以學生為核心,互動交流的體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減輕了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觀念,使每個學生都各有所獲;同時有助于學生人格的成長。比如某教師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的活動中,組織了三種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
課前讓學生查閱資料,小組內解決作者、讀音、節(jié)奏等相關問題;獨立找出學習的重點、難點,組內再互幫互學。課前三分鐘預備時間,每個小組將集體加工整理后的知識點,在班上展示、交流,一個小組一個問題,一個小組一人發(fā)言,從而營造了課前學習氣氛,激發(fā)了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課堂中小組學習。我有意識地圍繞教學重難點,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交流的環(huán)境,引導他們發(fā)散性地、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將文中的通假、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知識予以歸納解決,每個小組重點交流一個方面,學生興趣濃郁,人人動手、互相合作,我只適當?shù)赜枰砸龑АW生班上交流后,再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難,指定一個小組解決。同時組織學生進行情境表演:表演父親和作者的動作、表情、心理,可適當發(fā)揮,以體驗境況,理解各自性格。先小組內,再在班上表演。通過活動,學生對父親和我的心理變化有了深入的理解,我再適時予以點撥。學生七嘴八舌的論開了,并很快談出了自己的正確觀點。我并不統(tǒng)一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課堂上雖然不如傳統(tǒng)課堂那樣安靜,但學生在合作中學到了知識,有了體驗,有了感悟,實際上效果和作用卻要好得多。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途徑
1、激發(fā)興趣,準備參與合作。蒙臺梭利模式提倡:給孩子以興趣,有興趣才有學習。就自主教學學習來說,首要的是如何持久地保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孩子學習任何事情最合適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趣濃,心里想做的時候。教師應當以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八年級《蘇州園林》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有關園林的資料。學生在課上作個小匯報,聽取匯報后發(fā)給學生“園林觀光證”,讓學生主動走入課堂,一起學習新課。這樣,既讓學生唱好“第一幕”的主角,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做好準備參與。
2、自由想象,嘗試參與合作。想象是一切心理功能的“皇后”,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列寧說:想象是極其可貴的品質。教師要給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提供條件,使他們的想象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更加絢麗。在教學冰心的《觀舞記》時,可先播放印度歌曲,讓學生在音樂中想象印度卡拉瑪姐妹舞蹈的氛圍美、舞姿美、神態(tài)美,在想象的空間里馳騁,充分感受那種飛動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自由思維,擺脫了禁錮的理性思維,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3、情境教學,主動參與合作。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這是情感的情境性。根據(jù)課文題材體裁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與課文內容絲絲相扣的情景中全身心投入,積極主動地學習。如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可通過課本劇表演,利用錄音等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皇帝、騙子等角色,使學生融入課堂,體會童話中人物的個性。這樣學生就由被動參與自然而然轉化為主動參與了。
4、分組討論,人人參與合作。每個學生都存在個體缺陷和個體潛能兩個方面,而通過討論,恰恰發(fā)揮了挖掘個體潛能的良好作用。在討論中,打破常規(guī),打亂座位,讓“志趣相同”的同學成為“最佳搭檔”。這就更容易發(fā)展他們的個性,其發(fā)展趨勢往往是令人滿意的。值得一提的是:當一位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時,當他的特長被認可時,他的滿足感成功感會促使他的更大進步。
一、 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課程設計方面
教學大綱是教師教學的準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想達到教學大綱的目的是有一定難度的?,F(xiàn)當代文學雖然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專業(yè)課,但在課時安排上,各大高校在現(xiàn)當代文學這門課安排的課時是普遍偏少的,這就導致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對作家作品進行深入的講解、分析,只能對其做簡單的梳理,給學生一個系統(tǒng)的學習框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只能對作家作品有一個簡單的認識,缺少對作家作品深刻的理解。
(二) 教師教學方面
教師在教學方面的問題主要變現(xiàn)為以下幾點:第一,在教學觀念上,有的現(xiàn)當代文學教師觀念陳舊,一本教案一用就是好多年,缺少對教材的深入研究,知識缺乏更新;第二,在教學方法上,有些教師不能根據(jù)班級學生的特點進行講解,缺少靈活的教學方法,沿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缺少與學生的互動,課堂氣氛沉悶;還有些教師為了獲取學生的好評,忽視教學大綱的要求,隨意講解教學內容,將現(xiàn)當代文學變成了故事課,這種方法雖然會讓課堂氣氛活躍,但卻無法讓學生真正學習到現(xiàn)當代文學知識。
(三) 學生學習方面
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教學對象基本都是成年人,所以很多學生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受很多因素影響才學習。一部分學生是為了應付考試,獲取文憑才學習,所以在對現(xiàn)當代文學的學習不會那么認真,只在考試前幾天突擊一下,考試過了就完成任務了;另一部分學生認為現(xiàn)當代文學很容易學,老師講的一聽就懂,所以也不會花過多的時間在現(xiàn)當代文學的學習上;還有一部分學生有一定的閱讀量,所以產生驕傲自大的心理,認為自己已經不用再花時間去系統(tǒng)的學習現(xiàn)當代文學知識,思想淺薄。所以這些學生在學習現(xiàn)當代文學的過程中都只是在敷衍了事,缺乏正確的態(tài)度學習現(xiàn)當代文學。
二、 解決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問題的措施
(一) 改善課程計劃
現(xiàn)當代文學涉及很多的作家作品,如果不能保證教師上課時間的充足,就無法保證教師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并且當今作家的作品產量高,作品更新快,如果不能跟上更新速度,也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障礙。因此,學校應及時更新教材,并在原有課時的基礎上,再適當?shù)脑黾右恍┱n時,為教師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提供保障,同時確保學生學習的準確性、完整性。
(二) 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
1、處理好教材與作品
教師在講解現(xiàn)當代文學時,要把握好教材與選讀作品之間的關系,既不能過于注重作品,脫離教材,也不能只注重教材,忽視選讀作品。應將二者有機結合,在系統(tǒng)的講解教材的過程中,注重作家作品的分析。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不脫離教材,運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進行合理、有序的教學。
2、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對作品鑒賞時,教師可采用學生討論的方式,形成頭腦風暴,深化學生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進行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清晰、直觀的感受作家作品,還有助于教師對知識點的系統(tǒng)、詳細的講解。
(三) 明確學習動機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很大一部分畢業(yè)后會從事教師工作,這就需要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F(xiàn)當代文學的學習就是積累專業(yè)知識的過程,并且學生要明確知道現(xiàn)當代文學的人文精神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重要方法之一,明確學生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發(fā)自內心的想要去學習現(xiàn)當代文學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自覺的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質量。
語文學習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對于一個學生來講,語文學習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語文教學受時間、空間、教學對象的限制。語文教學有很強的針對性,什么年齡段的學生,進行什么種類系統(tǒng)學習。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每一個階段的教學卻是相對獨立的關系。語文教學缺乏連貫性,一個教師往往看不出上一個階段的語文學習的特征。語文教育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要求語文教學要保持內部結構的層次性和細致性。隨著語文教學的改革,初中語文教學成為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語文教育階段銜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從宏觀上進行統(tǒng)一調控,從微觀上進行細致分析。語文教學的知識融合要從理論和現(xiàn)實上雙重作用。語文教學的教育發(fā)展依靠實際教學中的具體操作,從教育目標、教材編寫、教學方法實現(xiàn)銜接和融合的順利暢通。我們研究初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和融合是要從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出發(fā),讓語文教學變得生動活躍,符合初中學生的智力和心理的需要。
二、現(xiàn)階段初中語文教學顯示出的銜接和融合的弊端
1、初中語文教學銜接中的弊端:
(1)教學目標多重性之間的矛盾。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在新課程改革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而且在教學目標上出現(xiàn)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比如字、詞匯、語法、閱讀、背誦、鑒賞。教學目標的多樣性,使教學銜接過程容易出現(xiàn)偏差,教學順序出現(xiàn)逆轉,無法達到知識體系的融會貫通。
(2)教材組織落實中的不平衡。語文教材編寫要適合學生的閱讀水平和消化能力。教學過程中,我們在對教材的組織和落實中,經常會出現(xiàn)學生科學性知識與文藝性知識學習的不平衡。有的教師對科學性文章講授的好,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有的教師則對文藝性文章講解的動人,讓學生能夠喜愛語文課文。教學組織過程是現(xiàn)代教學的必然要求,確立哪種理念影響到教學實際的效果。
(3)教學方法缺乏開創(chuàng)性。初中語文教學的銜接中,教學方法銜接是一個核心問題,教學方法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手段。目前的教學方法中,具有教學活動的穩(wěn)定性,但是在開創(chuàng)性上開發(fā)的不夠,學生與教師仍然相對保守。
2、語文知識融合方面的弊端:
(1)忽略了知識與心理成長的協(xié)調。語文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中,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學科。我們在教學中,對于語文知識的融合,往往形式單一,內容簡單,我們不敢涉及太深入的知識層面。實際上,學生的目標就是學習多種知識,同時,心理調節(jié)是隨著知識層面的變化而變化的。忽略知識與心理成長的協(xié)調,是語文教學知識融合方面的缺陷。
(2)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融合缺乏契合點。初中語文教材具有趣味性、思辨性、對比性。但是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很難實現(xiàn)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統(tǒng)一融合,對同一個題材的分析、表達,往往無法找準契合點,這就減少了初中語文教學的動力性。讓學生失去了語文學習的識別能力和分析評判能力。
三、調整初中語文教學銜接和融合的對策
1、做好語文教育目標與教材內涵的銜接。
在語文教學中,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的勞動。語文教育目標是對教材的掌握,從而在增長知識的前提下,實現(xiàn)個人能力的提升。初中語文教材符合初中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因此,我們要積極選擇適合的文化背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體驗教材的內涵。例如在詩歌朗誦上,要充分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情感促進對知識的掌握,從而映射出教育目標與教材內涵的統(tǒng)一和諧。
2、在教學方法上體現(xiàn)多種模式共存。
初中語文教學的基礎是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升入初中對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語文教學方法的銜接應該實現(xiàn)學生的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實現(xiàn)知識素材由記憶教學向理解教學的轉變,實現(xiàn)培養(yǎng)記憶力向觀察力的轉變。在教學方法上,初中語文教學可以嘗試多種模式共存,例如多媒體教學,信息化教學,情景式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這些興趣豐富的模式,對語文學習充滿向往。在討論中學習、在質疑中學習,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消化。
3、以開放型思維拓寬知識結構融合。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較比過去,有了重要的進步?,F(xiàn)階段的初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處于成熟的過渡期。他們對社會有比較廣泛認知。語文教學融合了多種社會因素和生活因素,因此,在初中生語文教學過程中,要以開放型思維作為知識結構融合的思想指導,在知識傳授方面,鼓勵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教材為基礎,以拓寬知識層面為目標,達到教學本位思想和融合思想的集合。
4、轉變教學觀念,從多視角促進教學活動。
語文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學觀念上,我們要摒棄落后的教學觀念,不要把語文教學過程當成純粹知識的傳授。教學觀念是影響教學活動的主要思想,沒有一個現(xiàn)代意識層面的思想指引,語文教育就失去了其學科魅力。應該從多視角對語文教育實行多種知識的滲透。在閱讀、詞匯、思考、判斷、交際等多方面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促進學生智慧的萌發(fā)。多視角教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潛在能力,實現(xiàn)課程的向外延伸發(fā)展。
四、結論
語文教育的銜接是一個技術性問題,語文教學思想的融合,是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結合。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的銜接和融合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對后繼學科的認知。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和融合要把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會、教育機制、體制改革等多種因素結合起來,在教與學之間達到辯證統(tǒng)一,讓語文教育與其他學科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語文基礎學科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振國,談談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的相互融合,《學周刊》,2011年26期
[2]王艷梅,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問題探討,《考試周刊》,2011年63期
關鍵詞:家長 幼兒教育 問題及解決措施
幼兒教育在教育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家長在幼兒教育中起著想當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家長在進行幼兒教育時要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即使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育中出現(xiàn)問題,并作出改進。
一、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這一階段是幼兒智力、思想、性格和品質等方面初步成型的一個階段,此階段的教育至關重要,對于幼兒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作為進行初始教育的過度階段,良好的幼兒教育,可是使孩子們更容易的接受小學教育,促進他們能夠愉快的學習,更加快速的接受新鮮的事物和知識。此時期是一個人發(fā)展的定型時期,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必要的,作為家長,孩子生活和學習中最好的老師,應該認識的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更好的對孩子進行指導。
二、家長在幼兒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強調自己的長輩身份,溝通教育不
作為一個長輩,孩子是不能不聽話的。在幼兒教育中,最怕家長以長輩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多家長,在教育過程中不是試圖溝通,而是一味的去要求,比如媽媽讓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你要聽話等等。又例如,你不聽話讓爸爸打你啊。這些都是在用他們的身份去鎮(zhèn)壓孩子的調皮搗蛋,一次兩次或許有用,但是時間長了孩子就皮實了,再也被嚇唬不到了。
(二)教育中過多的溺愛或者過多的管制
現(xiàn)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姥姥姥爺都會格外的寵溺現(xiàn)在的孩子。經濟能力的不斷提高,人們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孩子們生活的就富裕,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過分的寵溺導致孩子出現(xiàn)壞脾氣,養(yǎng)成不好的性格。還有的孩子被過多的管制,現(xiàn)在的家長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過早的接受小學的教育,不利于以后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同是會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不利于幼兒的教育發(fā)展。
(三)父母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以身作則的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太隨意,有的時候就給孩子帶來了負面的示范作用,孩子學習的能力不交強,偶然間就學去了。家長帶著孩子闖紅燈,隨地吐痰,隨地扔垃圾,這階段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容易在不經意間就學習到了不好的作風和生活習慣。父母要以身作則教授孩子正確的。
(四)過分強調學習,忽視孩子的歡樂
起步要高出別人一截,把小學內容拿到幼兒來講,過分的要求孩子學習不是他年齡段該學到的東西。忽視了作為孩子,應該解放天性,應該愉快的過完孩提時代的重要性。孩子過分的承受學習帶來的壓力,不能痛痛快快想過完自己的幼兒時期。
三、解決措施
家長應該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自由的切換不同的角色,家長即是有威嚴和有耐心的家長,也要是可以溝通的朋友,是富含責任心的老師。當孩子到做錯事,可以適當拿出自己當父母的威嚴,嚴厲的批評,也要關心孩子的生活和成長。家長也要扮演好孩子知心朋友的角色,讓孩子跟你們更好的溝通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培養(yǎng)一個活潑可愛大方的孩子,培養(yǎng)她們良好性格的形成。家長也是老師,要從生活中教育孩子,要言傳身教,讓孩子樹立勤儉、節(jié)約、愛護環(huán)境等優(yōu)秀的品質。
不可以過分的溺愛孩子,不不事事包辦,不能形成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钡拿?。要讓孩子學會有計劃的合理的買自己需要的東西,不能要什么給什么。讓孩子不斷的鍛煉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整理自己的書包,準備第二天上課的用品。平時讓孩子多多動手做家務,勤動手動腦,讓孩子從小鍛煉自己的自理能力。
給孩子自由的空間,不能過多的約束孩子,讓他們形成逆反心里?,F(xiàn)如今幼兒教育小學化現(xiàn)象十分的嚴重,每個家長也是以對孩子好的名義,不正確的教育孩子,讓幼兒學習,在該玩的年齡,家長應該放開對他們的束縛。孩子應該適當?shù)膶W習簡單的東西,主要還是以玩為主,讓孩子快樂成長。
四、結語
家長是幼兒的啟蒙老師,家長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在影響這孩子的成長發(fā)展,作為有責任心的家長,應該創(chuàng)建一種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才能促進孩子身心以及智力的健康發(fā)展,讓他們保持快樂的心來面對生活,這才是重點。
參考文獻:
[1]趙康,徐海東,王家銘等.淺談幼兒教育小學化原因及對策[J].少兒科學周刊(教學版),2014,(12).
[2]楊志強.思維――學習能力的核心[J].家庭教育(幼兒家長),2010,(05).
[3]閆春花.利用多種途徑 做好家園互動[J].成功(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