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看家鄉(xiāng)新變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這個暑假,我也算是個忙人了,每天都有亂七八糟的事情做,最高興的一件事,就是我要回老家了,回到自己從小生活、玩耍的故鄉(xiāng),真的好懷念。
經過一路上的跋涉,我們終于回到了老家。剛剛踏上家鄉(xiāng)的土地,我就迫不及待的要出去轉轉,會會老同學,看看新變化,哇嗚,期待。我漫步在村子里的一條小路上,回憶著自己小時候的趣事,看到路旁綠樹成蔭,道路被一次次翻修,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喜,沒想到短短幾年,村子的變化竟然如此之大。我來到了集市上,哇塞,竟然看到了高樓林立,原來一排排的平房竟然成了樓群,大家都開心的住上了新房子,還有那些店鋪,真是越來越多了,跟以前相比簡直就是天翻地覆!也對,祖國60年來經歷了風風雨雨,每個地方都有了嶄新的變化。因為是國慶,大家也都是一臉喜慶盈盈。
走著走著,我竟然不由自主的來到了姥姥家門前,是應該去看看對我無微不至的姥姥,剛走到門口,姥姥出門來迎接我,好高興,進了家里坐下,姥姥便開始問長問短,還是以前那么嘮叨,不過卻透著濃濃的關懷。姥姥拉著我看看家里的變化,房子重新布置得干凈、素雅,還有一些新添置的家具,真的變化不小。我看到,姥姥的廚房用上了電飯鍋和電磁爐,這可真是與時俱進哪!在倉庫里,好奇的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木頭做的、很像箱子但打不開的東西,我立馬把姥姥拉了過來問個究竟,姥姥說:“哈哈,這個啊,是我們以前做飯的用的輔助工具,叫做‘風箱’,是用來煽風點火的,能夠讓飯更容易煮熟,現(xiàn)在時代好了,它就光榮退休,被放到這里來了!”我聽了姥姥的話,不禁感嘆道:“時代的變化真的帶給人幸福?。?rdquo;其實家家戶戶的變化合在一起就是偉大祖國的變化啦!
在村子里轉了一大圈,我可是體會到了變化之大、無奇不有。從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祖國60年來的改變,我也曾經問過老一輩的人們,他們把現(xiàn)在的生活與以前相比,的確感受到了無比的幸福感,變化給了人們快樂的生活!
【關鍵詞】小學品德 教學目標 實效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2-0107-03
教學目標是先導,是教學的靈魂,是學習者通過教學后應表現(xiàn)出來的可見行為的具體的、明確的表述。它調控著整個教學過程,起著“引起”(教學的目的、動機)、“調整”(教學的內容、方法)、“控制”(活動的調整方式和效果的控制方式)的作用,決定和支配教學發(fā)展的方向和達到的程度。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往往無法準確地把握品德課的教學目標,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
一、無法準確把握品德課教學目標的原因
1.沒有樹立目標意識
很多教師在上課時,仍沿襲傳統(tǒng)的品德課單課教學方式,注重一課一得,不關注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使課與單元脫節(jié),課與課之間的邏輯結構被忽略。老師們常常把后一課的目標或內容拿到前一節(jié)課來上,或后一節(jié)課上的內容完全重復前一課的教學內容。
2.不能把握和吃透教學目標
教師對單元中各課目標的點位抓不住,不從整體與部分的對應關系來思考各課目標,也就是說,不能以課程標準和單元目標為基本依據(jù),準確地確定各課的教學目標,深度理解這一課與單元的對應關系,它在整個單元中的點位,以及這一課目標與前后課目標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
3.不能很好地進行課時劃分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很多課都需要2~3課時完成,目的是要求教師在教學時降低知識密度,盡量組織學生的體驗活動。但有的教師一課一教時上完,眉毛、胡子一把抓,學生卻什么也沒學到。
因此,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要“依標用本”,即依據(jù)課程標準,用活教材,遵循兒童的生活邏輯,恰當?shù)卮_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避免品德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因此,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科學的、合理地制定課堂教學目標。
二、科學、合理地制定課堂教學目標
1.把握課程標準,整合目標。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彼哪繕硕ㄎ皇桥囵B(yǎng)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過去偏重知識、技能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偏重追求結果,忽視過程與方法等傾向,而應努力創(chuàng)設適宜的活動環(huán)境與條件,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fā)兒童探索的欲望,從而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同時品德與生活課標還明確了課程結構由三條軸線支撐,涵蓋四個方面的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標則呈現(xiàn)了六大主題螺旋擴大的內容框架。這樣的課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品德的教學中要把品德教育和學生生活、社會文化教育整合在一起,準確解讀教材,在理解教材內容構建的綜合性特征的基礎上制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如在執(zhí)教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各種各樣的傳媒》,這是第四單元“走向信息時代”的第三課,是前兩課的延續(xù)。不僅讓學生了解傳媒的種類,它和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而且還指導學生如何合理使用傳媒,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仔細地分析教材內容,課前布置學生調查,在認真調查學生的學情之后,我決定分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為:①知道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傳媒,感受傳媒的豐富多彩。②初步感受傳媒與生活的密切關系。③學習運用傳媒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在備課過程中設計課時目標是全部教學工作的基礎,是上好課的關鍵,將直接關系到上課的質量和成敗,在學科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正是因為這樣定位,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學有所成,不但了解了各種各樣的傳媒,還知道運用傳媒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2.吃透教材信息,找準目標。
省品德學科教學建議第2、5條提出:“通讀全冊教材,了解各冊教材內容。……整體把握本冊教材內容和目標?!薄胺治龈鲀越滩闹邢嚓P單元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明確單元定位?!苯處熜枇私庹捉滩牡脑O計,領會它的編排意圖,做到心中有數(shù)。
(1)梳理教材體系
小學品德與社會采用“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課程設計思路。其中,“螺旋上升”指的是同樣的內容在后續(xù)年段可以重復出現(xiàn),但要求提高,主題思想是不斷發(fā)展深入的。同一內容在不同年級(或年段)重復、循環(huán)出現(xiàn),但又各有側重,逐步提高。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研讀全套教材,梳理出同一單元內容的主次目標,并將這些單元目標進行縱向對比,準確把握住本單元目標的脈搏。
如“家鄉(xiāng)”單元系列在各年級的主題內容是螺旋上升的,其中二年級“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是讓學生通過看家鄉(xiāng)的地圖、學做小導游等活動認識自己家鄉(xiāng)的地理位置,了解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特產及自然環(huán)境,感受家鄉(xiāng)的發(fā)展,為家鄉(xiāng)而自豪。四年級下冊“我看家鄉(xiāng)新變化”單元是在二年級基礎上的一個上升。通過了解家鄉(xiāng)的過去,了解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行業(yè)與新興行業(yè),及各行業(yè)的勞動情況,家鄉(xiāng)的各種交通方式及交通網絡,感受行業(yè)的發(fā)展、交通的變化給家鄉(xiāng)帶來的巨大變化?!督煌ㄟB四方》是這單元的第三課,重點是使學生了解家鄉(xiāng)各種交通方式,以及通過交通網絡所提供的聯(lián)系。同樣是講交通變化,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巨龍騰飛”的第三課《日新月異的交通》又是在《交通連四方》的基礎上,從“家鄉(xiāng)的交通”到“祖國的交通”的繼續(xù)研究。重點是使學生感受到我國交通變化的日新月異。我們只有在了解教材編寫梯度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學生年齡要求、針對性較強的教學目標。
在執(zhí)教《交通連四方》這一課時,就把與這一主題相關的其他教材內容都認真通讀一遍,尤其是五年級上冊的《日新月異的交通》相關教材,細細研讀,認真比較,對兩課的教學目標更是細細推敲。
四年級下冊《交通連四方》的教學目標:①了解家鄉(xiāng)的各種交通方式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交通網絡。②知道家鄉(xiāng)交通方式與網絡的發(fā)展與變遷。③懂得交通與人們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
一、 品德課學習中要洋溢著生活的濃香
品德課程設置的根本目的是為小學生開辟一條通向他們生活的渠道,使他們在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中獲得整體的發(fā)展,特別是有利于他們的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從而為他們今后的生存、生活和發(fā)展奠定基礎。在這種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品德課內容,都特別關注學生的生活。據(jù)此要求而編寫的教材內容,無論是與以前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還是與現(xiàn)在的其他學科教材內容相比,都凸顯了它的“生活性”特點,給原本比較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新的課程理念也從中得到有力的體現(xiàn)。
1. 品德課要反映學生曾經的生活
不同的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生活會給他們帶來幸福、歡樂,但也會帶來痛苦和迷茫;學生有對自己周圍事物的認識,雖然會很膚淺和稚嫩,甚至充滿著兒童的幻想,但這些都是學生生命成長歷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品德課堂聯(lián)系學生過去的生活開展教學,讓學生在品德課學習中感受生活的意義,在品味生活快樂的同時發(fā)展品德,使品德課堂洋溢著生活的濃香,賦予了課堂生命的活力。例如,筆者在教學浙教版三年級上冊《競爭與合作》一課時,讓學生觀看學校一年一度的拔河比賽的錄像,當同學們看到自己的班級獲勝時,那歡呼雀躍的場面,又一次把學生帶到過去的歡快的生活中。筆者抓住時機進行小結說,有許多事情都需要大家合作,小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大到國家的建設,大家齊心協(xié)力才能獲得更多的成功!
2. 品德課要反映學生正在進行的生活
作為體現(xiàn)學生生活的品德課教學,其內容應更多地體現(xiàn)學生正在進行的現(xiàn)實生活,呈現(xiàn)生活的多姿多彩,折射生活的喜怒哀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使課堂成為學生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學生結合少先隊大隊部正在進行的義賣活動,把自己的學習用品、玩具捐獻出來,講述每一件學習用品、玩具都有一個有趣而有意義的小故事,同時,用自己的零花錢買進同學捐出來的學習用品和玩具??吹礁F困的同學得到義賣所得的資助,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課堂,就能激活學生的生命體驗,使他們感受到生命涌動的快樂。
3. 品德課要引導學生今后的生活
生活是泛指人類為了生存和發(fā)展的各種活動,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品德課教學體現(xiàn)學生生活,不能僅停留在現(xiàn)有生活層面,進行低層次的重復、再現(xiàn),而應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去提升和引導學生未來的生活。例如三年級上冊《歡迎來我家》,就引導學生樹立“我是家中小主人”意識,學會熱情有禮地接待客人。所以浙教版品德教材內容采用“螺旋上升、層層遞進”的編排方法,從知識(技能)、情感(意志)、行為(習慣)等方面都給學生設立適度的目標,讓學生通過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得生活的本領,取得進步和提升。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這種進步和提升時,當教師也感受到教育的這種成效時,師生雙方就會產生成功的愉悅,這也將是其他人難以體會得到的一種心理感受。所以教學這樣的課程,無論對教師或學生來說,都會是一種快樂。
二、 品德課學習中要充滿活動的快樂
喜歡活動是兒童的天性。品德課教學要遵循兒童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倡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以體現(xiàn)課程對兒童的尊重?;顒踊虒W是品德課的學科特征之一。
1. 讓活動貫穿品德課的始終
根據(jù)課程標準對品德課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需要,品德課教學一般都采用活動型教學法。教師通過開展學生喜歡的各種活動,讓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fā)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yǎng)?;顒訜òl(fā)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也提高了品德課教學的實效。如浙教版二年級的《我們是集體一員》,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知道什么是集體,體會個人與集體的依附關系,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有事多商量,互相配合,樂意為集體做好事。有位教師安排了以下活動環(huán)節(jié):①我說我“家”。課件出示“家”字,讓學生暢說對家的理解來感知集體的概念;②游戲體驗。用“折筷子”游戲來體會個人與集體的依附關系,用“踩踏板”游戲來感受在集體生活中有事要多商量,互相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③溫馨回顧。讓學生說說在集體生活中的開心事,并把代表開心事的綠葉貼到掛在講臺上的樹枝掛圖上,來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三個活動板塊圍繞教學目標,貫穿著整節(jié)課,很受學生的歡迎。高年級的品德課,雖然少了像低年級那種唱唱跳跳的肢體活動,但他們所開展的參觀調查、討論辨析、課后實踐等活動,同樣是大家的最愛。
2. 讓活動面向全體學生
活動的要義是通過活動,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通過體驗、感悟來達到課程目的。這種“活動”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堂活動有一定的區(qū)別。在以前的思想品德課堂上,教師也會安排活動,但那種活動往往是作為一種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或者是為了追求一種課堂的氣氛,大多是幾個人表演,全班學生觀看。如原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團結力量大》,教師也有采用“折筷子”游戲,但不少是讓一個學生上臺“折筷子”,全班學生在下面猜原因。而現(xiàn)在的“活動”,是作為學生感悟、體驗的必要途徑,要求每個學生參與其中,所以同樣搞“折筷子”這一游戲活動,就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每個學生都來折一折筷子,感受一下為什么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折不斷的道理。這樣的課堂活動,也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獨特的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3. 讓活動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根據(jù)兒童的好新奇、專注時間短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避免大道理、政治化的枯燥講解,要把活動帶進課堂,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自己要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和學生一起去感受和欣賞活動的過程,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激發(fā)學生的活動熱情。從而師生建立友情、互信、和諧的關系。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如:小組討論問題、合作表演、合作參與競爭等,通過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做到取長補短,同學間和諧相處。
品德課堂教學中的活動特征,正成為學科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要求,這樣的活動也逐漸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它不僅有助于達成教學目標,而且還增進了師生間、生生間的親密關系,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無窮的樂趣,真正體現(xiàn)了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
三、 品德課學習中能獲得各種精神的滿足
品德學科的開設,為小學生開辟了一條通向他們生活的道路。富有“童心”“童趣”的課程文化,迎合了小學生自身的心理需要,也有效地指導著學生正在進行的生活和即將要進行的生活,同時使他們在生活的聯(lián)系中,獲得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引發(fā)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塑造著學生真、善、美的童心。
1. 品德課堂能搭建一個心靈溝通的平臺
品德課教學面對的是天真爛漫的學生而不是冷冰冰的物體,所涉及到的也是鮮活的思想、生動的事例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道理,因而品德課堂猶如一個與學生心靈溝通的平臺,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展示臺”“聰明谷”“小評判”“小實踐”“游戲場”“活動角”“金點子”“小測試”“辨析角”“心里話”等學習板塊,美好的情感與行為得到展示,疑問與困惑得到呈現(xiàn),不滿與憤怒得到宣泄,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
如前所述的《我們是集體一員》教學,課中的折筷子游戲、踩踏板游戲都使學生的能力與水平在同學面前得到展示,在體悟到游戲所蘊涵的道理的同時,還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特別是之后的“溫馨回顧”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說說你在集體生活中有哪些快樂動人的故事,并把這些開心故事講給在座的小朋友聽,講好后再把代表快樂開心事的小綠葉貼到放在講臺上的“開心樹”上,使它變得更茂盛,更有生命力,更使每個學生感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從而產生喜歡集體、樂意在集體中生活的思想感情。即使是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影響集體榮譽的事,如地上有紙屑沒有把它撿起來、有時放學后,教室的電燈還亮著,值日生沒有把它關掉……等,表達自己對錯誤行為的不快和反思,同樣也給學生帶來一種滿足,這種心緒體驗在其他學科中恐怕是難以得到的。
2. 品德課堂能給“學困生”帶來成功的快樂
品德課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因人而異,針對教學,各有提高”。這樣的課程學習,從學習者的心理承受層面來說,具有獨特的課程感受,這是因為品德學科與其他語、數(shù)等知識性學科相比,它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生活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所以沒有一定要去記、去背的知識點,它所涉及到的比較多的是學生本人對生活的體驗與認識,而這種體驗與認識并沒有強求學生達到何種程度,與學生的知識水平也并不很相關。即使是一些道德認知上的要求,大都也是每個學生都接受得了的,因而就課堂教學而言,帶給“學困生”的,也將會是成功的快樂。
3. 品德課堂能激發(fā)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品德學科開設的根本目的是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做準備,為他們今后的生活、發(fā)展奠定基礎,所以就學生自身而言,他們有接受教育、接受引領的需要,以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準確理解,對自我的合理把握。鑒于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材呈現(xiàn)的內容和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真、善、美和未來生活的遠景,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從而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如據(jù)《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而編寫的教材內容,無論是低段的《我的新生活》《難忘的假期》《金色的秋天》《我們生活的地方》《長大真好》,還是中高段的《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我看家鄉(xiāng)新變化》《巨龍騰飛》等單元主題,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無不是一幅幅充滿生活氣息和燦爛景色的藍圖,并在教師的組織實施下,課堂賦予一門學科特有的生命活力,這對于一個正處在理想與信念形成期中的小學生來說,進行品德課的學習,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激發(fā)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熱愛之情,激勵學生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從而產生積極生活的無窮動力。與此同時,也自然地感受到了品德課學習的快樂,更有助于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活動、生活、開放、綜合的課程性質與特點,賦予了品德課堂特有的魅力,它帶給學生的是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快樂學習的同時,釋放了學習生活中的煩惱與壓力。尤其對一些學科成績并不很好的學生,這樣的品德課堂,更使他們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增添了學習的信心,所以一般所謂的“差生”、調皮學生,往往都比較喜歡上品德課,是品德課的“積極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