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工匠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地基特性。建筑工程地基是承載整個建筑負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基強度直接決定了建筑基礎結構的形成,如果地基基礎結構遭到破壞,勢必會對整個建筑的使用功能及使用壽命造成一定的影響,地基失穩(wěn)以及地基不均勻沉降等現(xiàn)象會直接造成建筑墻體裂縫或者是傾斜,嚴重情況下還會造成建筑上層結構的損壞甚至是倒塌。建筑地基的變形主要是由其地基土的物理力學特性所決定的,與其負荷大小和地質水文條件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在建筑地基土體壓縮變形過程中,隨著地基土空隙的逐漸減小,其所含的水分和空氣在不斷的排擠過程中,相對密實程度以及承載力會隨之增大。
(2)沉降縫的基本形狀及成因。由于建筑地基基礎的不均勻沉降所產生的裂縫主要有豎向裂縫、斜向裂縫以及橫向裂縫三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斜向裂縫,主要由于在地基的不均勻沉降作用下,其砌體的內力分布形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附加應力作用下,砌體的抗拉抗剪強度進一步減小,因此產生升了拉力作用下的裂縫。在該作用下產生的裂縫與地基基礎的不均勻沉降有著較為明顯的對應關系,沉降縫的最高點是地基基礎沉降量相對較大的地方,最低點則為沉降的交點。造成以上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原因多種多樣,總的來說是由于建筑地基工程的地基土質不同導致其壓縮性不同,使得樓房的荷載力不均勻,從而在建筑整體剛度不均且稱重體系雜亂無章的情況下,就會產生相應的建筑地基不均勻沉降,雖然其表現(xiàn)為建筑墻體的開裂,但是其與荷載作用下產生的結構裂縫在本質上還是有一定的區(qū)別的。
2建筑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危害及沉降量的測定
(1)地基不均勻沉降的主要危害。由于建筑地基土本身所具有的壓縮性,造成了建筑地基在自重應力以及附加應力作用下會產生一定的沉降。通常情況下來講,建筑地基沉降現(xiàn)象不會對建筑物本身產生較大的影響,可以在施工過程中通過預留沉降標高的方法對可能存在的地基沉降問題做出有效的解決。但是由于建筑地基工程土層厚度變化問題以及建筑荷載差異問題和基礎類型差異,會容易使建筑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現(xiàn)象,最終造成建筑物自身傾斜,并引起建筑上部結構應力作用增加,或者是建筑物底層標高逐漸減小,建筑物總高度也隨之相應減小,在積蓄到一定量之后,嚴重威脅到整個建筑的安全使用。
(2)建筑地基沉降量的確定。在長期的荷載作用下,建筑地基的沉降量基礎主要經歷了初始沉降、固結沉降以及次固結沉降三個階段,最終相加在一起形成了建筑地基沉降量。其中初始沉降量主要是指由于飽和軟土中的孔隙水沒有及時排出而發(fā)生的沉降,該時期地基土體只發(fā)生了形變而并沒有發(fā)生體變。而固結階段的沉降是隨著荷載作用的逐漸推移,在外部荷載不變的情況下,建筑地基中的孔隙水不斷排除過程中發(fā)生的沉降。
3建筑地基工程不均勻沉降的預防
(1)前期地質勘查及質量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前期的地質勘查工作是其建筑地基工程開展的重要科學依據(jù)之一,首先應保證的建筑地基工程地質勘查報告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從而便于在該依據(jù)下進行建筑地基工程施工的人員素質培養(yǎng)及專業(yè)技能培訓工作。
(2)提升設計的多樣性。在進行建筑地基工程設計時,應注重設計方案的的多樣性特征,從而保持地基基礎和建筑整體之間的剛度聯(lián)系。在進行建筑平面形狀的選擇時,盡量做到規(guī)劃方案的整齊性,避免出現(xiàn)較為復雜的形狀或者是過多的轉角,當存在著建筑物長度過大的情況時,應考慮在適當?shù)奈恢迷O置相應的沉降縫,如果建筑設計形狀較為復雜,該位置可以選取在建物設計的轉折處。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建筑地基土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那么應將臨近建筑也同樣納入考慮范疇之內,避免其可能對其造成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縱橫墻合理布置的范式,對存在的不均勻變形現(xiàn)象進行有效的調解,比如建筑在為磚石承重結構時,可以在保持其盡量貫通的情況下確保橫隔墻的間距適中,從而有效預防裂縫問題的出現(xiàn),在整體上提升建筑物的性能。
4建筑地基沉降縫的設計原理及控制措施
4.1建筑地基沉降設計的原理相關研究和實踐結果表明,三相系土在壓力作用下所產生的空隙以氣壓縮量變化相對較小,科技直接忽略不計,但是其在外荷作用下,會產生相應的土粒間連接結構變化,在相對移動作用下會發(fā)生重新排列,從而使土體空隙中的水分和氣體被排出,在此壓縮過程中土體體會隨著外荷作用逐漸較小,最終產生固結。在這種土的壓縮作用下產生的基礎沉降一般情況下都可以認為是固結沉降,其主要是對于粘性土質而言的。
4.2建筑地基沉降設計的計算方法
當前建筑地基工程中采用的沉降設計計算方法主要為分層總和法,按照其所選取的壓縮曲線坐標的不同,其又可以劃分為e∶P曲線法和e∶lo曲線法。一般情況下的建筑地基工程沉降設計中,不僅需要對建筑物基礎沉降量及沉降縫進行科學的預估,還與要在此基礎上對沉降時間以及沉降量與工程施工進度之間的變化關系進行預估,并通過二維、三維固結理論解決其過程中存在的宿管排水法加固地基問題。
4.3建筑地基工程沉降縫的控制措施
(1)建筑平面設計措施。在對建筑地基工程沉降縫進行控制時,首先應從建筑設計入手。對于建筑平面的設計,應在力求簡單的原則基礎上,確保建
筑物之間的高差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從而保證其建筑基底應力之間的均勻、圈梁更容易拉通。如此一來,在整體高度得到有效保證的前提下,即使發(fā)生的沉降作用稍大,也不會對建筑地基產生較為嚴重的破壞作用。進行沉降縫設置主要是運用沉降縫將建筑物從屋面到基礎分割成若干個獨立的沉降單元,從而使建筑物平面簡單化,最終達到減輕地基不均勻沉降的目的。所以,對于建筑地基沉降縫的設置位置選擇上,可以考慮將其放置在建筑物平面轉折處、層高落差處或者是分期建筑的交界處,并確保沉降縫有足夠的寬度,使其能發(fā)揮出應用的效應。在沿高層建筑或者是裙樓交接出設置沉降縫時,應注意將其基礎斷開從而使主樓各裙樓之間能夠形成互不影響的個體單元,并通過標高設置的方式對主樓單元和裙樓單元各自沉降量進行控制,保持其沉降作用過后的一致性。
(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措施。首先應在對變形值進行準確控制的基礎上進行地基基礎設計工作,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對建筑地基最終沉降量以及偏心距離的計算,建筑地基沉降量應保持在15mm范圍以內,偏心距保持在15‰。其次對于并不能滿足建筑自身沉降要求的建筑地基應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比如預制鋼筋混凝土短樁或者深層攪拌樁的形式對其建筑地基進行處理。第三,在進行建筑地基基礎設計時,應始終以加強地基基礎剛度和強度和根本目的,根據(jù)建筑地基自身軟弱程度以及上部結構情況,運用條形基礎或者是筏形基礎等基礎形式,減少基礎產生的扭曲變形作用。
5結語
葉廷芳先生是建筑界的老朋友,他的文章常常給人一種超然物外的感覺。平日他不趨炎附勢,做事不失原則和公平,他的這種做人原則得到朋友們的欣賞和贊嘆。 他與貝多芬的心是相通的 作為一個同樣受到過命運襲擊的人,貝多芬英雄主義精神深刻地影響著葉廷芳。每次去德國,他總要設法去一趟波恩――去看貝多芬的故居。他說:“是這個城市的偉大兒子,樂圣貝多芬把我吸引。看到他親手寫下的那奔騰跳躍的音符,就仿佛看到他那顆狂奔怒吼的靈魂,貝多芬那熊熊燃燒的生命,從而自己那本來缺乏熱度和烈度的生命被其點燃了?!?貝多芬在面臨不幸遭遇時發(fā)出的怒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讓它毀滅我!”終生激勵著葉廷芳先生。 作為卓有成就的德國語言文學家,葉廷芳先生有著中外廣闊的文化背景、豐富的知識儲備。但幾十年來他卻一直關注建筑并潛心研究建筑,而建筑界的朋友們也從未把他當成外人,常邀請他參加建筑界的學術活動,傾聽他別有新意的見解。 他是從建筑文化、建筑美學出發(fā)而與建筑學結緣的,并為在建筑中注入人文精神和現(xiàn)代精神,提高建筑的審美品味而奔走呼號。 多年來,建筑領域的“三俗”現(xiàn)象很嚴重。一方面是物質現(xiàn)代化迅速大發(fā)展;一方面卻是社會精神和道德的迅速滑坡,作為人類文化綜合反映的建筑實體和城市建設,也同步反映了這一大的文化背景。針對當前不少建筑不美的問題,葉先生曾直言不諱地指出,很長時期以來建筑幾乎成了文化和美學的,甚至到了不敢“美觀”的地步。即使已到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北京某名牌中學的一座新蓋的教學樓,只是講究了一下“適當美觀”的問題就引起很大爭論,他認為這是我們的建筑長期在低層面徘徊的重要原因。 在關于國家大劇院造型設計的激烈爭論中,他針對當時業(yè)主委員會提出的“三個一看的原則”(即:新設計的這個大劇院必須“一看就是個劇院;一看就是中國的;一看就是建在天安門旁邊的”),搶在大劇院設計評審委員會第一輪評審以前,連寫三篇文章,用悉尼歌劇院、朗香教堂等實例反駁“三個一看”的陳舊觀點,以阻止又一個大屋頂產生,分別發(fā)表在《建筑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上。 “保存、保護”建筑遺產是人類必須遵循的科學規(guī)律 如同對德國文學一樣,葉廷芳對建筑的理解和熱愛到了癡迷的地步。 他把建筑看作是一種造型藝術,是一種大地的雕塑,而且是一種不依你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觀審美對象,“它隨時訴諸你的視覺器官,迫使你立即產生情緒反應――愉悅抑或厭惡、輕松抑或壓抑?!币虼艘蛔ㄖ坏┞柫⒍鹚筒煌潭鹊貐⑴c了人的精神情操的塑造。他的結論是;“可以說,一部建筑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宏觀地看,一個時代的建筑水平,是一個時代人類智慧發(fā)展程度的標志;一個時代的建筑風貌,是一個時代人的精神面貌的外觀?!?根據(jù)他的分析,最初人類在與狹義的動物分手的時候,如果說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在覓食的方式上仍與動物差別不大的話,那么在改善棲身條件方面,其長處卻明顯地顯示出來。最后離開了蹲伏了多少萬年的黑暗洞穴,住進了用自己的肢體構筑起來的“掩體”。然后,由這簡陋的掩體發(fā)展到風雨不動的“房屋”。由房屋發(fā)展到巍峨的殿堂,進而發(fā)展到今天高聳入云的摩天大廈人類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把所有其他動物遠遠甩在后面,而成了“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 他提醒人們要注意環(huán)境對人的精神情操的影響――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城市規(guī)劃應有全面眼光,在宏觀美學上要有一個主題,要講整體性和藝術感,具體到北京,“必須在美學上給予古都北京以明確的定位,以南北中軸線上的皇家建筑為主體,以它的高度為天際線,以它的金碧輝煌為主色調,其他建筑都處于服從地位?!彼倪@一建議得到廣泛反響,并被吸收到北京市的城市總體規(guī)劃之中。 在保護古都風貌時,他強調古都風貌的概念不是簡單地把古建風格與古都風貌混為一談,不能用大量的古式單體建筑充塞古都,造成與古都風貌不和諧,舊北京作為獨立古都的存在,其價值是無與倫比的。因此保護古都的原貌是我們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他寫了《什么是古都風貌》《談談古城保護》《古城改造不要傷筋動骨》《走出古城保護的誤區(qū)》《維護文物的尊嚴》等多篇文章闡述自己的這些見解,其中為保護圓明園就寫了20多篇,呼吁要保護圓明園的“廢墟美”,他甚至被對方譏諷為“廢墟派”。然而恰恰是他堅持把重要的建筑遺存列入審美范疇,提出“廢墟美”的概念,先后兩次在《光明日報》發(fā)表文章,提倡廢墟文化和廢墟美學,引起社會熱烈反響。 葉廷芳在80年的長文《偉大的首都,希望你更美麗》,曾被多家報刊轉載,引起百姓的街談巷議。當時他先后在《人民日報》發(fā)表的《請建筑師出來謝幕》《建筑是藝術》等文均引起讀者廣泛共鳴。 建筑要創(chuàng)新,必須走出“工匠心態(tài)” 他堅持建筑一定要創(chuàng)新,而要創(chuàng)新建筑必須“走出工匠心態(tài)”,不要讓“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tǒng),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R克思語) 什么是工匠心態(tài)呢? 葉廷芳先生認為,“匠人的習性是重復?!惫そ吵30凑占榷ǖ幕騻鹘y(tǒng)的模式行事,依樣畫葫蘆,工作大多是重復的。他分析,與現(xiàn)代藝術家以重復為恥、以創(chuàng)新為榮的普遍文化心態(tài)不同的是,我們中國人維護傳統(tǒng)的精神和能力如此之強,某種意義上說,其文化心態(tài)形成的原因總是源于一種封建時代工匠心態(tài)的特點,即師承師傅的,沿襲前人的,一般不敢越雷池半步;因而既得不到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也不可能獲得橫向的參照,學習吸收已經發(fā)展了的多元化的美學藝術理論,這是工匠心態(tài)的局限性。 在回顧我國建筑史始終以木構形式為主體,并被人長期稱此單一局面為“超穩(wěn)定結構”時,他很感慨,對這些以及對《建筑慎言藝術》《建筑慎言創(chuàng)新》《建筑慎言接軌》等不同意見,他寫文章反駁,認為這些是改革開放的“不諧和音”,是“藝術發(fā)展的絆腳石”,反映了這些言論的作者們“泥古、拒外、厭新”的思維定勢。 葉廷芳認為,中國的“匠文化”是非常強大的,建筑師要創(chuàng)新必須走出工匠心態(tài)。 他強調建筑師是創(chuàng)造者,建筑師像其他藝術家一樣,天性是創(chuàng)造。我們不能忽視建筑師的藝術勞動,不能把建筑師視同工匠。建筑師是用色彩和線條表現(xiàn)建筑的活力,表現(xiàn)人的情感,表現(xiàn)民族的特質和精神這些都說明建筑師的創(chuàng)造是藝術勞動,他希望中國能出現(xiàn)更多像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基羅或巴洛克時期的貝爾尼尼那樣有創(chuàng)造性的大雕塑家、大建筑師。 對于真正有創(chuàng)造性的建筑精品他由衷地贊嘆。他熱情謳歌悉尼歌劇院,對其表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活力和天才奇想尤為欽佩,他寫道:“作為一座建筑物,你本身絕妙的藝術風貌和周圍那如畫的風光交相輝映,好一派詩情畫意的展現(xiàn);作為一座歌劇院,你體外從‘形’上煥發(fā)出的藝術光彩與你體內從‘聲’里彌漫出的藝術氣氛融而為一,可謂表里如一的藝術實體!
”真是贊美有加。 葉廷芳先生的社會擔當 葉廷芳先生可謂是人格楷模,在精神上他有著超然物外的境界,在學術上他有著無畏的勇氣,在生活中他實踐著知識分子的社會擔當。 他的人生哲學是“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為了社會的完美不遺余力”。這些樸實的語言與他的實際行動對照時,更能體會到他內心世界金子般的光彩。他在他的中學母校演講時曾以《虎的雄姿、鷹的視野、牛的精神》為題,要求青年學生們以這樣的品格來鑄造自己的精神人格。實際上這也是葉廷芳自己成長和治學過程中提煉出來的人格模式的標本。 葉先生的本職工作是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所研究員、中國德國文學研究會會長,曾出版《現(xiàn)代藝術的探險者》《現(xiàn)代審美意識的覺醒》《卡夫卡及其他》《美學操練》等十余部著作以及編著、譯著等近五十部,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散文、隨筆和評論文章。在德國文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他還曾任全國政協(xié)第九屆、第十屆政協(xié)委員,他的繁忙可想而知。但是,葉先生堅持關注并積極參與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和思想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工作。他不僅真摯負責地從事輿論文字方面的大量工作,還常常到現(xiàn)場促進落實。 當他聽說僅1994、1995這兩年,全國文物遭受的破壞即超過了“”時,他非常震驚和焦慮,決心投入搶救行動。此后他20年如一日,竭盡全力地為保護古城鎮(zhèn)和全國重點文物奔忙,做了大量的工作。他還先后多次通過寫提案、發(fā)表文章等方式,呼吁全社會關心城市生態(tài)、維護文物尊嚴。年近80的葉先生曾兩次與謝辰生、陳志華、毛照晰等老專家,不辭辛苦地遠赴蘇州和建德參加保護古村落研討會,一起簽名發(fā)表“蘇州宣言”、“建德宣言”。 《建筑門外談》一書凝聚了他對建筑的心血。全書從整體上生動地體現(xiàn)了他對建筑科學發(fā)展觀的原則鏈――保存、保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視,從妥善保存城鎮(zhèn)歷史文化遺產,科學保護自然生態(tài)資源,創(chuàng)新協(xié)調發(fā)展城鎮(zhèn)高品質的人居環(huán)境的高度,全面闡述了他的建筑觀點,對建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五位一體”的文明極有參考價值,讀起來也生動有趣、很有啟發(fā)。 有記者曾問他,您那么忙怎么還要做這些?他的回答是:“只要對推動社會文化有利,現(xiàn)在我還能做一點兒就做一點兒?!?面對中國建筑文化創(chuàng)新與建筑教育難以令人滿意的現(xiàn)狀,太需要葉先生這樣有擔當精神的知識分子了!他的社會責任感,他的忘我精神實在令我感動。于是欣然提筆寫下這篇感念文字,以表達我對葉廷芳先生的衷心敬意。
顧孟潮:中國建筑學會教授級高級建筑師
重慶位于我國南北地震帶中段東側,屬中強地震比較活躍的地域,1996年重慶市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城市。重慶地區(qū)的中強地震具有震源淺、烈度高、震害嚴重、易導致嚴重的次生災害等特點。由于重慶鄉(xiāng)鎮(zhèn)人口集中,地震所造成的災害損失和社會影響很大。近年來,隨著重慶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城鄉(xiāng)居民的住房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廣大農村地區(qū)仍是防震減災工作的薄弱地區(qū)。因此逐步提高農村防震能力是當前迫切開展的一項工作,是加強農村防震減災工作,統(tǒng)籌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必然結果。
一、重慶農村民居防震設防應對措施
農居抗震設防歷來是防震減災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我國在前幾年確定防震減災十年目標時,是以城市為重點,要求在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爭取用10年左右時間使我國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當時農村的抗震設防工作沒有提到議事日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地震對農村經濟破壞的加重,農居地震安全工程已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并提出了“突出重點、全民防御,健全體系、強化管理,社會參與、共同抵御”三大戰(zhàn)略要求。
為貫徹落實全國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會議精神,努力提高農村民居防震保安能力,2007年重慶市建委、市地震局提出了全市的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實施意見;2008重慶市政府擬出臺文件,要求按高于《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設計,提高重慶市新建、改建大樓的防震標準;2009政府又安排300萬元???,組織有關專家和科研單位,開展農村民居經濟實用抗震技術和農村民居巴渝建筑風貌特色研究,編制實用技術標準。目前,區(qū)縣的抗震民居示范工程已經逐步啟動。
二、農村民居抗震設防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鎮(zhèn)建筑(本文僅指不納入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居民建筑)建設的快速增長,居民的房屋結構也由傳統(tǒng)的土坯或土木結構逐漸改為砌體結構、框架結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多數(shù)建筑在沒有規(guī)范設計和規(guī)范施工的情況下就已建成,留下了不少的安全隱患。具體問題在于:一是目前重慶市村鎮(zhèn)建筑多由居民自己出資,在自有土地產權范圍內建設,一般不納入政府職能部門的基本建設管理范圍,大多無正規(guī)設計標準,房主僅為了滿足自身需求,依照自己擬定的功能、開間尺寸、進深尺寸、層高、層數(shù)等來進行建蓋;二是施工方大多屬無資質的農民施工隊,工匠技能參差不齊。建蓋過程中,憑建房農民自己的經驗和感覺,甚至是錯誤的經驗就把房屋結構建蓋起來;三是建筑經費使用不合理,主要追求住房的高大、寬敞、明亮,在外表裝飾上投入過多,在結構抗震上過分省錢,有的甚至不與考慮過房屋結構的抗震問題;四是地基選擇不合理,地基挖掘深度不夠,處理方式簡單,大多數(shù)僅在地面下50公分左右填埋碎石或片石,很少打地圈梁,基本沒有加鋼筋,多層建筑大多沒有圈梁;五是承重墻厚度達不到要求,有的磚混結構承重墻僅是l2墻,普遍存在磚木結構房屋層高超高,達4~5米;六是砂槳比例不合理,粘接強度差,建筑質量差,忽視抗震設防標準,達不到抗震設防的要求。
從重慶5個鄉(xiāng)鎮(zhèn)民居的調查統(tǒng)計分析情況看:個別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經濟發(fā)展較快,農民生活逐漸富裕,房屋建筑情況相對好些,主要以混合和混預結構為主,采用了圈梁,結構上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約占調查總數(shù)的10%;以磚混合預制結構為主的農家自建樓房,建房過程中根本未考慮抗震設防因素,施工人員技能普遍很低,特別是部分房屋的選址不科學、地基不穩(wěn)定,不符合抗震設防要求,雖然這類房屋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很脆弱,約占調查總數(shù)的25%;在有些偏僻山區(qū)的情況相對較差,由于經濟原因主要以土木結構(土坯房)為主,少部分為磚木結構,房屋基本不具備抗震能力,約占總數(shù)的65%。總體上看,農村民居抗震能力十分脆弱,推廣和加強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工作十分必要。
三、推行民居抗震設防工作需加強的幾項工作
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各級政府要在民居安全工程建設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將其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要落實分管領導、責任到人。在推進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中不容忽視以下幾個方面:
1、專家參與設計,組織進行抗震性能房屋建設論證。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經濟條件下各種機構類型,給出當?shù)厝罕娊洕弦捉邮艿目拐鸺夹g措施和指導性建議。通過編制地區(qū)性房屋抗震技術標準和抗震構造圖集的形式,指導村鎮(zhèn)房屋建造,提高其綜合抗震能力。
2、領導重視。少數(shù)鄉(xiāng)鎮(zhèn)政府對農居抗震設防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干部群眾防震減災意識淡薄,存在僥幸心理,對推廣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積極性不高,沒有建立農居檔案,心中無數(shù),這種現(xiàn)狀對今后的抗震救災工作極為不利。
3、嚴把五關。嚴把選址關:嚴格規(guī)劃選址實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分棟(分戶)自建,嚴格按建設程序審批。規(guī)劃選址用地避開山洪、風口、泥石流、洪水淹沒、風景區(qū)核心景區(qū)、地下采空區(qū)、高壓輸電線路等,并要求有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以方便生產生活;嚴把建筑設計關:住宅方案供農民選擇使用,免費向村民提供住宅設計圖集,住宅設計一般為2~4層,達到國家技術標準,滿足農村生產生活需要;嚴把施工關:以鎮(zhèn)為單位編制施工方案,組織有資質的施工企業(yè)或持證工匠施工,杜絕無證施工,加強施工安全管理;嚴把工程質量關:聘請監(jiān)理公司或區(qū)質監(jiān)站對農房建設進行監(jiān)理和監(jiān)督,同時還應建立由鎮(zhèn)村管所技術人員、村組干部、建房業(yè)主代表三方組成的質量監(jiān)督小組進行質量監(jiān)督;嚴把建筑材料關:凡進入施工現(xiàn)場的建筑材料及構配件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凡不能滿足技術標準的一律禁止進入施工現(xiàn)場。
4、加強宣傳教育。農村長期存在防震抗震知識不足,對建房質量認識不能到位,采用科學、靈活、及時有效的宣傳方式,通過各種宣傳媒體,將農村住宅建設防震抗震知識普及到鄉(xiāng)(鎮(zhèn))、村莊和農戶,使廣大農民建設安全農居變?yōu)榫S護自身生命財產安的自覺行動,增強市民防震意識。
5、加強監(jiān)管,保障農村民居抗震質量。把抗震設防管理納入工程審批、規(guī)劃、勘察、設計、施工、驗收等各個管理環(huán)節(jié)中,加強監(jiān)管,確保抗震設防質量。
四、結束語
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來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是加強農村民居防震減災能力的一種基本措施。同時,積極宣傳,提高農民認識,讓農民自主自愿參與實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做好抗震設防技術指導和服務是實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的核心。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東良.真抓實干求真務實扎實推進農居地震安全工程試點工作.高原地震,2007.1.
[2]羅書山.山地城鎮(zhèn)防震規(guī)劃初探.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1.4.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類,是行為科學理論之一。通常認為動機是自然個體成長與發(fā)展的內在力量,具有較高的現(xiàn)實性,而(圖1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動機又是由各種不同類型的需求所構成,各種需求之間有先后順序與程度的深淺差別,根據(jù)其需求遞進層次理論,每層次的需求與滿足都會影響自然個體心理現(xiàn)象與個性發(fā)展(圖1)。
中國傳統(tǒng)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筑環(huán)境、建筑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并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近來,我國在國家層面上表現(xiàn)出鮮明高度的文化自覺,強調保護傳統(tǒng)村落是中國社會全面發(fā)展之必需,提出鄉(xiāng)鎮(zhèn)化的鄉(xiāng)村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切中了傳統(tǒng)村落最深切的精神意義與存在價值,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和熱切的反響。
本文首次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視角對傳統(tǒng)村落的營建策略做出綜合性的表述,明確了傳統(tǒng)村落空間之所以具有生命體征的根源在于其中生活的人。傳統(tǒng)村落村民的需求層次在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影響下,由原來的解決基本的溫飽、生存需求日漸趨向于對社交、自我實現(xiàn)等需要的追求。建筑師在傳統(tǒng)村落的營建設計中,基于村民需求層次的發(fā)展過程,尋找適合于傳承與延續(xù)傳統(tǒng)村落精神文化內涵、整體村落風貌的可行之道。
生理需求的滿足
生理需求作為最低級別的需求,是自然個體最基本的生活、生存要求。馬斯洛認為人類只有達到維持基本生存的條件后才會有相應新的激勵機制形成。從傳統(tǒng)村落營建的層面來看,這些最基本的需求被稱之為“基礎功能需求”。
1.生產功能
我國現(xiàn)存的并在地理上有著廣泛分布的傳統(tǒng)村落,生成和建設于傳統(tǒng)農業(yè)階段,由此既有的傳統(tǒng)村落有著共同的營建基礎,即農業(yè)社會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產生活方式。隨著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進程,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生產與城市化擴張打破了傳統(tǒng)村落原有的內在規(guī)律,并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用于生產功能的土地、林地、水域等。對于生產功能用地的保護,一方面在于延續(xù)以農業(yè)為基礎而營建的村落文化價值觀,同時,為村民祖輩賴以生存的耕種技藝營造種文化自信,更為傳統(tǒng)村落的產業(yè)結構轉型提供基礎,這對于留住村落的勞動力、發(fā)展生產、提高村民收入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生活功能
民居單元,傳統(tǒng)村落的單體建筑是對當?shù)氐淖匀粴夂蚝彤敃r的社會文化背景最直接、最質樸的表達,是村民祖祖輩輩累積的營建技藝的結晶。中國各個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都具有濃厚的地域特征,有著很大的研究價值。然而,隨著歲月流逝的痕跡,很多民宅的居住功能與條件需要得到改善,“保護傳統(tǒng)村落與保護文物不同,不是追求一成不變,要通過技術手段讓居民看到生活質量的提高,讓他們增強文化認同的同時,也可以看到保護后的經濟價值”。同時,在新民居建設過程中,則需要對建設區(qū)域內的建筑進行全面普查,確保融入到村落的整體建筑風貌中。在一些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傳統(tǒng)村落,在建設接待用地時,更應與傳統(tǒng)建筑的形式、格局等相協(xié)調,保護好傳統(tǒng)村落的整體風貌。
3.基礎設施
很多傳統(tǒng)村落的基礎設施和居住條件都比較落后,在電力、排污、消防、衛(wèi)生設施等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的較多的問題。居住條件已經滿足不了現(xiàn)代生活的需求,在不破壞傳統(tǒng)民居的風貌和格局上,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可適當引入現(xiàn)代便利的基礎設施,運用技術手段改善上述的水、電消防等問題。然而,在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要平衡好保護與發(fā)展的關系,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安全需求
安全需要,是基于自然個體在溫飽需求滿足以后,需求上升到自身安全能夠得到保障的一個層次,且渴望擺脫威脅等不安全要素。馬斯洛認為,人類先天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甚至包括人類后天逐漸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安全需求的表現(xiàn)。從傳統(tǒng)村落營建的層面來看,這些安全需求包含物質和心理的雙層安全需求。
1.物質安全要素
所謂物質安全因素是指傳統(tǒng)村落中各民居的建筑質量的問題,由于建設年代的不同,各地區(qū)的民居建筑質量良莠不齊,還有一些破敗不堪的宅院也依然居住著村民,生存環(huán)境堪憂。大量的磚砌、夯土、木構筑民居,是這個傳統(tǒng)村莊的特色,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但由于建設年代久遠,結構損毀,這些民居在經濟條件等原因下依然在使用中,則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造,以滿足居民的使用。
2.心理安全要素
個體對于長久以來的生活環(huán)境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和依賴感,古、今人居環(huán)境所處的時間、空間等物質條件都不相同,古代村落人居環(huán)境建設較少受外力影響,在營造過程中,注重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相處,關注人的內在需求,提供宜人的交往空間,因此給人以強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F(xiàn)今的人居環(huán)境被經濟功能占據(jù)了主導地位,人們對自然進行了無節(jié)制的索取,同時人居環(huán)境缺乏人文關懷,致使人居環(huán)境的藝術性不斷缺失。
對于傳統(tǒng)村落而言,理想的人居環(huán)境模式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自然上追求田園山水的空間意境;在人文上表達對理想人生的追求;在社會層面上對天人倫理觀的回歸;在居住形式上注重建筑、規(guī)劃、景觀三位體的棲居方式。通過總結傳統(tǒng)村落理想的的人居環(huán)境營造模式,為居民提供個具有強烈安全感的人居環(huán)境。如適合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衛(wèi)功能、并采用夯土墻承重的福建土樓,一方面構筑了與當?shù)刈匀?、社會環(huán)境的緊密聯(lián)系,另一方面對整個聚落的物質安全及心理安全考慮,可以算是傳統(tǒng)建筑中的典型范例。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比生理需求更加感性化和復雜化的一種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馬斯洛認為這層次的需求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與朋友關系融洽或保持忠誠。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人都希望成為某群體中的一員,并相互關心和照顧。就傳統(tǒng)村落營建的層面來看,外向需求可以表達為與鄰里的關系融洽,對村落格局、風貌的習慣等;自我歸屬需求是對傳統(tǒng)文化形式的認同與追隨。
1.外向需求
傳統(tǒng)村落的院落、街巷和公共等空間的布局,基本上決定了村民鄰里之間交流的頻繁程度。建筑的外部空間大都豐富而親切,是種貼合村民實際生活所需,從滿足功能需求角度出發(fā)的院落組合形態(tài)。同時,傳統(tǒng)街巷的走勢、尺度、以及比例等平面因素,都與當?shù)氐匦魏驮郝洳季窒嘟Y合,并且著眼于人的具體需求而逐步形成的,為鄰里之間的平常交流構架了橋梁。
要滿足村民的外向需求就在于規(guī)劃村落整體風貌的布局,這種整體格局的形成是歷史的產物,從村落選址就已經開始。因此保持村落的原有格局對于傳統(tǒng)村落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2.自我歸屬需求
分析心理學家榮格將大多心理問題的形成歸結為某一“原型”由于受到阻礙而沒有得到良好發(fā)展,由此精神系統(tǒng)作出自我調整從而表現(xiàn)為與病理相關的癥狀。其心理學治療目標就是使受挫折的原型獲得應有的發(fā)展。對于傳統(tǒng)村落的營建也可以進行類比,當前我國傳統(tǒng)村落所面臨的問題正呈現(xiàn)出這種“原型”受阻的狀態(tài)。村落系統(tǒng)自我調整中遭遇的病癥包括建筑形態(tài)的異化、本土文化的失根等。然而,發(fā)展決定了傳統(tǒng)村落不會回到那個絕緣而內向的時代,原型的再現(xiàn)需要寄托于一種新的形式。使得原型能夠最大限度的得到理想的發(fā)展,這是解決當下傳統(tǒng)村落問題的有效手段。這對于村民文化自信的提高也有著顯著的積極意義,同時能增強村民的自我歸屬感。
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求包括自然個體對自身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表明人人都希望自己在社會或群體中有穩(wěn)定的地位,能得到承認。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所從事的工作滿腔熱情,體驗到自身價值。就傳統(tǒng)村落的營建策略而言,尊重需求包含了對居民的主體地位的尊重、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尊重以及對傳統(tǒng)思考方式的尊重。
1.對居民的尊重
傳統(tǒng)村落演進過程中村民一直作為主體角色存在著,并在營建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既是房屋的使用者、建造者,同時也是鄉(xiāng)村生活的規(guī)范者與管理者?!敖ㄔ臁睂τ卩l(xiāng)村而言不僅作為一種經濟活動,更是種社會行為。然而,主體角色的重要性卻并未體現(xiàn)在主體意識的表達上。所謂主體意識是指個體對于自身定位、能力和價值觀的一種自覺性。
村民在鄉(xiāng)村營建中承擔著多重角色,既參與初期的建設建議,也是建設過程的投資者和建造者,更重要的是村民做為房屋的直接使用者,能為整個村落的營建過程提出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
2.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尊重
傳統(tǒng)村落的營建依托于方水土,人們的生存繁衍與之息息相關,同時也是聚落文化產生的立足點。在人地關系變遷的過程中,人類從最初的“依附者”變成了“征服者”,這樣的發(fā)展方式必然引起村落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失衡、退化,生態(tài)、生產、生活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成為將來村落發(fā)展的理想方向,這也就是“共生”環(huán)境觀的含義所在。國內實驗性建筑師張永和于2000年在北京延慶水關長城腳下公社項目中設計建造了一座名曰“二分宅”的房子,旨在實現(xiàn)以夯土為材料的當代營建,當建筑達到使用年限,“土”這一材料或回歸大地或可重新塑性并循環(huán)使用,對自然生態(tài)只產生最小干預。
3.對傳統(tǒng)思考方式的尊重
“要保護傳統(tǒng)村落,首先還是要營造種文化自信?!弊》亢统青l(xiāng)建設部縣鎮(zhèn)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方明舉例,現(xiàn)在大家去農村都爭著吃土菜,這說明農村餐飲業(yè)找到了自信,那么傳統(tǒng)村落也應該有一種文化自信?!巴鈦砣耸窃O計不好村莊的,城市規(guī)劃那種棋盤式、開發(fā)區(qū)式的格局也是完全不適應農村需求的。天人合、尊重鄉(xiāng)規(guī)民俗的傳統(tǒng)思考方式才是未來鄉(xiāng)村規(guī)劃建設的核心思想?!?/p>
自我實現(xiàn)需求
作為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是發(fā)揮潛能,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事情的需求。在傳統(tǒng)村落的營建過程中,鄉(xiāng)土工匠可以作為建設者提供寶貴的經驗,同時,普通居民也可以作為傳統(tǒng)文化延續(xù)的參與者,實現(xiàn)對自己更高層次的需求。
1.鄉(xiāng)土工匠
在傳統(tǒng)村落的空間營建中,鄉(xiāng)土工匠長期生活、工作在家鄉(xiāng),對村落的草木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左鄰右舍的情感關系都充分了解,對自己的村落空間懷有樸素而真誠的價值認同。他們對民居的建造、村落的有機生長過程、建筑材料與傳統(tǒng)營造技術等都有深刻了解,因此說他們都是當代傳統(tǒng)村落建筑空間營建的寶貴人力資源。如果鄉(xiāng)土工匠成立互助組或采用本地區(qū)都能認可的勞動報酬形式來運作,那么就相當于為聚落的空間營建找到了一條適合本土化發(fā)展的途徑。
2.居民參與
近年來,傳統(tǒng)村落出現(xiàn)了很多“空巢”現(xiàn)象,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村民對于村落就業(yè)情況的失望,轉入外出尋找就業(yè)機會,至此很多房子年久失修垮塌了,在城市長久生活的人們已經不愿意回到農村,故土的概念淡薄了很多,這對于傳統(tǒng)村落的發(fā)展非常不利。針對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提升村民的思想高度,增強文化自信,同時,需要建筑師更多的考慮村民的主體地位,讓村民能有機會參與到整個村落的營建過程。如打阿嘎是藏族傳統(tǒng)的屋頂或是屋內地面的修筑方法,在“阿嘎”打制過程中,需要勞動集體的協(xié)調與配合,成為的獨特民俗之一。
結語
論文摘要:通過對東西方建筑實踐與理論的對比,總結出建筑實踐與理論正從歷史上的游離的關系向當今的共生關系進行轉變,并由此指出我國當下建筑創(chuàng)作中所面臨的困惑之一是理論的匾乏。
建筑學是一門十分高尚的科學,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勝任的,一位建筑師應該是一位天賦極佳之人,是一位實踐能力極強之人,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之人,是一位久經歷練之人,尤其是要有敏銳的感覺與明智的判斷力,只有具備這些條件的人,才能有資格聲稱是一位建筑師。上面的話出自文藝復興建筑大師阿爾伯蒂,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建筑設計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由于它的科學屬性,需要有強大而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作支撐;又由于它的工程建造屬性,需要有精深的實踐技能。
1實踐先行—共同的生存訴求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建造活動都是一個從自發(fā)到自覺的過程。然而,隨著從無意向到有意向的轉化,建筑的作用也從最初的純物理功能演化為具有意義載體的功能,它不僅要具有基本的物質功能,也就是遮蔽功能,還要經常被要求具備情感功能、社會功能和哲學功能。在情感功能方面,令人感覺或親切柔美、或莊嚴肅穆、或富麗堂皇、或清素典雅……在社會功能方面,建筑也經常成為顯示主人身份和等級,同時還會起到防御、教化、規(guī)訓等作用(如城墻、寺廟、講堂和監(jiān)獄);在哲學功能上,建筑的形制經常要與宇宙和天象聯(lián)系起來,反映了人的宇宙觀。正是這些情感功能、社會功能和哲學功能的需求,才推動了設計或者意向的發(fā)展,從而誕生了專業(yè)的建造師(在中國是匠師)。反過來,建筑師又在實踐中提煉諸多設計手法和技巧,結合自然條件、地域特征以及形而上的意識形態(tài),從而形成法式或規(guī)制。但是,這些法式仍不能被稱作理論,因為它們仍然還只停留在經驗階段,沒有經過抽象和推理,沒有形成理性認識,更沒有演繹。
2理論產生—不同的生成背景
西方的早期建筑理論,得益于包括古典理性主義哲學和數(shù)學在內的古希臘文明的整體支撐,并擁有古羅馬帝國大量宏偉建筑活動的實踐支持。最早的建筑理論,要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軍事工程師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這本書被埋沒了很久,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才被人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內容涉及城市規(guī)劃、建筑設計基本原理、建筑構圖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環(huán)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設施、建筑師的培養(yǎng)等等。自文藝復興到19世紀,西方相繼出現(xiàn)了阿爾伯蒂(意大利)、布隆臺(法國)、拉斯金(英國)等許多建筑家的理論著作??傮w來講,18世紀以前的理論,是以數(shù)學和歐幾里德幾何學為基礎的,理論家們繼承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認為宇宙萬物被一種數(shù)學法則所控制,他們盛贊人體比例和黃金分割的美妙,從中推演出萬物所應遵循的比例,而建筑作為宇宙的模型,也應該遵循這些比例。這些理論,往往是個人觀點和心得,主觀性較強,理論本身所涉及的內容也往往局限于形式法則,對于建筑結構、建筑環(huán)境以及建筑人性化研究幾乎都沒有涉及,所以對于實踐的指導也很有局限性,通常適用于大型宗教和行政建筑的規(guī)劃布局和立面形式,并不關心內部空間和人的行為及心理。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用建筑,在沒有系統(tǒng)理論的指導下依然自發(fā)自覺地進行,并創(chuàng)造了建筑歷史的主體。18世紀以后,隨著近代自然科學和歐洲啟蒙運動的推進,學術領域乃至整個社會崇尚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這些影響到建筑理論,也將近代科學技術理性主義包容進來。到20世紀(尤其是中期),西方建筑理論家與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工程學、語言學等多學科先進成就進行跨學科結合,從而建立一了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建筑學理論體系,使建筑理論的體系化超脫了個人而成為一種群體活動,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性的。
中國古代建筑的思維活動,是在與歐洲古代文明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地理和歷史背景下進行的。中國是一個農業(yè)立國的國家,與收獲相關的節(jié)氣與天象成為原始文化的核心,同時,與收獲相關的水利管理及地理因素推動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進程。在此基礎上,中國的建筑理論與西方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范疇、體系與機制。在中國文化的宏觀定位下,一方面,“天生神物,圣人則之”“知者創(chuàng)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對于成器以為天下利的百工給予表面上的尊重;另一方面,出于對整體世界的把握需要,將人類的社會與思維活動分為五個方面:“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張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即將無形的觀念把握與有形的器物制作這兩種活動分割開來,并與社會身份相聯(lián)系。從而設計活動分為兩個部分,與維系社會等級相關的思維活動納入到禮制及典章范圍,稱為“道”,與有形的器物制作相關的思維活動被納人“工”的范圍,稱為“器”,道與器的巨大鴻溝,加上后來的“治人”與“治于人”的對立,使得中國的建筑匠師長期未能完成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的設計與施工、建筑于結構的專業(yè)劃分。即便如此,中國古代建筑活動中也依然產生了少量的具有理論萌芽的建筑技術書籍。最早,也是最系統(tǒng)的應當數(shù)北宋時期由王安石主持編寫的,由政府頒布的建筑預算定額(也兼有施工手冊之用)—《營造法式》,這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書中資料主要來自歷代工匠相傳經久可行之法。這本書不僅對北宋末年京城的宮廷建筑有直接影響,南宋時,還因在蘇州重刊而影響江南一帶。
3當代建筑理論
當代建筑理論包括四個方面:基本理論(如本體論、價值論、創(chuàng)作論……)、應用理論(設計原理、方法論、工具論……)、跨學科理論(如建筑史學、建筑教育學、建筑社會學、建筑行為學、建筑心理學……)以及建筑評論等?;纠碚搶儆诮ㄖ軐W范疇,反映了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應用理論是有關設計方法的學問,它是伴隨著傳統(tǒng)無意識設計到有意識設計而誕生;建筑歷史與理論是研究建筑發(fā)展歷程與動因的理論體系,主要涉及技術、文化與藝術等因素;建筑設計原理是專門研究具體建筑類型的設計原則與范式的學科,也是直接指導建筑實踐的理論層面。當代建筑理論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建筑哲學思想與跨學科理論兩大范疇進行,因為這兩大范疇對建筑創(chuàng)作的科學化和人性化有密切關系,同時也表明了建筑師對于建筑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
去年8月15日,迄今為止全國最長的一座城市雕塑――嘉峪關市中心廣場“千秋雄關”花崗石巨雕正式落成了。這座雕塑長125米,高5米,整個構圖以黑山巖畫為開篇,追溯魏晉,演繹漢唐,張揚絲路文明之流韻,謳歌當代創(chuàng)業(yè)者之英風。中間用一道彩虹,銜接歷史與未來,以詩意的想象,向人們描繪了嘉峪關明天的美景。
如此巨大的雕塑工程,業(yè)內人士估計,至少得用三年時間方能完成。但事實上這座雕塑從提出構想到完成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
在落成典禮上,當有人說:真該為我們的這座雕塑,為我們的藝術家們申請吉尼斯紀錄。一位面目清秀的中年男子卻悄然淚下……
他就是這座雕塑的設計者,也是整個工程的主持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剛剛跨入不惑之年的碩士生導師藺寶鋼。
前不久,記者專門采訪了藺教授和他的“千秋雄關”。
有人擔心:如此宏闊的廣場,該用多大的雕塑才能凸現(xiàn)出雕塑藝術的立體美呢?年輕的寶鋼拿得下來么?
嘉峪關的雄關廣場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王軍教授設計的。這個占地10萬8千平方米的中心廣場必將成為嘉峪關市當代最具象征性的建筑。然而,當廣場初見雛形時,設計師和當?shù)卣啄X們幾乎同時想到了一個問題:廣場顯得過于空曠,似乎還缺點什么?
雕塑!對,城市雕塑,過于空曠坦蕩的廣場上需要一個立體的雕塑。
這時,王老師想到了藺寶鋼。
應當說,在雕塑界,年僅39歲的藺寶鋼還稱不上名滿天下的大家,但這位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的青年教師卻聰明、勤奮、敬業(yè)。近幾年來,他不僅在全國有影響的美術刊物上發(fā)表了大量美術作品和學術論文,而且在大型壁畫和城市雕塑方面也頗有建樹。
早在1987年,初出茅廬的藺寶鋼就為河南鄭州的人民大會堂創(chuàng)作了長達25米的大型壁畫《遠古的回音》,此舉曾轟動中原,也引起了全國美術界的關注,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均給予了高度贊揚。而他的城市雕塑也以獨特的設計、精巧的造型贏得了省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在省城西安,在塞上名城榆林,在巴山漢水,在關中大地,隨處可見藺寶鋼的雕塑。于此同時,藺寶鋼為山西、河南、江西等地設計的雕塑也受到當?shù)厝说那嗖A。藺寶鋼也因此而被校方任命為城市雕塑研究所所長。
但是,王老師還是有點擔心:如此宏闊的廣場,該用多大的雕塑才能凸現(xiàn)出雕塑藝術的立體美呢?年輕的寶鋼拿得下來么?
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王老師向嘉峪關市的領導推薦了藺寶鋼,得到的答復是:不妨請他來看看。
2001年8月14日,藺寶鋼啟程趕赴甘肅。也許是旅游旺季的緣故,西去的列車竟然全部滿員,連一張硬座票也買不到。在擁擠的車廂里,一位大學副教授就如一個外出打工的民工一樣站在走道上,忍受著被人推來搡去的尷尬,忍受著腰酸背痛的苦楚。白天還好熬,夜間,當座位上的旅客靠在座位上鼾聲響起時,藺教授的眼皮就怎么也“撐”不開了,身子由不得東倒西歪起來……
次日清晨,車到嘉峪關,寶鋼累得身子如同散了架一般。
好在車站有市政府派來接他的車。
藺寶鋼不是個輕狂浮躁的人,這位工人家庭出身的美術家在公眾場合多少還有些靦腆。當他聽完王軍老師關于廣場雕塑的想法后,深思良久才對王老師說:“這么大的工程,王老師,請讓我想想?!?/p>
藺寶鋼在嘉峪關呆了三天。這三天里,他走遍了這座小城的城郊,又登上嘉峪關的城樓南望祁連,北望大漠,用心去感受這歷史雄關的蒼茫氣韻。曙光初照的清晨,星月朦朧的夜晚,他在雄關廣場上時而閑庭信步,時而凝眉沉思,在塞上秋風的吹拂下放飛思緒……
1/30的草圖既是嘉峪關千年歷史的濃縮,也寄托著嘉峪關16萬市民明天的夢想!
8月18日,藺寶鋼回到西安。顧不得與妻兒敘談,他將自己關進書房,開始了緊張地構思。
這時,他已經隱隱地意識到:這將是對自己才智與魄力的一場最嚴峻的測試!
離開嘉峪關時,他向當?shù)赜嘘P人士借了11本書。這些書幾乎包容了嘉峪關全部的歷史、文化、風情、建筑之精髓。他要把握小城的脈搏,解讀小城的靈魂。
讀書、構思、畫草圖……藺寶鋼像金庸筆下的俠士一般,“閉關修煉”了兩個月。
10月18日,藺寶鋼再次來到嘉峪關。這次,他帶來了自己“修煉”的成果,一幅4.8米的城市雕塑草圖。他說:這只是設計中的三十分之一。
1/30的草圖既是嘉峪關千年歷史的濃縮,也寄托著嘉峪關16萬市民明天的夢想!
草圖傳到吳葆貞市長手里。吳市長為藝術家奇妙而大膽的構思而拍案叫絕,但也為這鴻篇巨制而擔憂:這該花多少錢???以嘉峪關目前的經濟實力,這是不是太奢侈了?但市長總是下不了忍痛割愛的決心。
于是,10月21日,嘉峪關市建委大會議室里,聚齊了全市文化、政治、經濟界的各路精英。市長風趣地說:這叫小諸葛會。請大家就藺教授的雕塑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論證。
雖然生性溫和靦腆,但畢竟在大學講臺上站了十幾個春秋,面對著嘉峪關市的數(shù)十位小諸葛,藺寶鋼不慌不忙,手指著懸掛于墻上的設計草圖,從容道來――
他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魂魄,而嘉峪關作為長城的終點,其雄渾壯觀舉世罕見。如果把長城比做一首詩,嘉峪關就是詩中的點睛之筆,神來之筆!現(xiàn)在的嘉峪關已經吸引了中外旅客的目光,將來的嘉峪關將會成為西部旅游的熱點。古老的嘉峪關有理由以更新更美的城市建筑襯托歷史的輝煌,回答時代的呼喚……
他說:城市雕塑其所以風靡世界,是因為城市雕塑是集藝術性、工程性、建筑性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一個好的城市雕塑必將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征,一個城市文明的標識……
接著他便講述了自己這件作品的創(chuàng)意和特點……
會場上響起熱烈的掌聲。
藺寶鋼以精彩的演說語驚四座,以壯美的構圖征服了人心?!靶≈T葛”們異口同聲:就按藺教授的設計辦!
三天后,市上召開“四大班子”聯(lián)席會議,一致通過了在廣場上修建城市雕塑的方案。
回到西安后,藺寶鋼和他的助手們用了20天時間做了個原大的1/10的泥塑模型,請嘉峪關的領導們來看。12月5日,嘉峪關市市長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正式簽約。考慮到該市的經濟狀況,校方主動將原先預算的工程造價削減了20萬元。
藺寶鋼說:“不是為錢,真的是應當感謝甲方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
做泥塑用了多少泥巴,沒有計算,而從祁連山運來的山丹花崗石卻實實在在地讓十幾輛康巴斯汽車整整跑了一個多月。
繪畫是平面美術,雕塑是立體藝術,將平面勾勒的圖案變成豐滿的水體造型是一項艱苦的工程。雕塑家首先是優(yōu)秀的畫家,其次便是出大力流大汗的能工巧匠。
將設計中的125米長、5米高的雕塑用泥巴做成泥塑,再根據(jù)泥塑做成模型,再將模型運到嘉峪關;從祁連山采得花崗巖石,一車車運來,照模型鑿出大樣,最后由設計師一錘錘地雕刻出圖案的細部……工程之浩大繁雜比蓋一座賓館難得多!
做泥塑用了多少泥巴,沒有計算,而從祁連山運來的山丹花崗石卻實實在在地讓十幾輛康巴斯汽車整整跑了一個多月。
2002年元月3日,藺寶鋼和他的助手,也是整體設計的參與者蔣逸公、姜濤、郝映明、劉瑞一同走進了泥塑工作室。這是個寒風呼嘯的嚴冬,而室內卻沒有暖氣。書生們的手抓起冰冷的泥巴,不一會兒手指頭就不聽使喚了。藺寶鋼只好在屋里生起幾個炭火爐。爐火帶來了溫暖,卻也帶來了熗人的煙味。幾個人就這樣在煙熏火燎中進行藝術的創(chuàng)造,直到春節(jié)前的大年三十,幾個人才拖著疲憊的身子走出工作室。大年初五,法定的假日尚未結束,工作室里就又忙活起來……
為了趕上秋天在嘉峪關召開的全國中小城市建筑戰(zhàn)略研討會,嘉峪關市的領導曾拜托諸位老師,一定要在八個月內完成,讓這巨型雕塑為嘉峪關人壯壯臉!
時間實在是太緊了!藺寶鋼大膽采用了泥塑和石雕交叉進行的辦法,即做好一段泥塑便將模具運往現(xiàn)場,由現(xiàn)場上的工匠們先做大樣。
現(xiàn)場上的56位石匠是從河北請來的。此時嘉峪關的氣溫已降至20度以下,滴水成冰,工匠們又是在露天廣場上與冰涼堅硬的石頭打交道,真是不堪其苦!正當藺寶鋼和他的伙伴們在泥里水里忙得不可開交時,嘉峪關打來電話:工匠們不干了,罷工了……
作為總設計師兼工程負責人,藺寶鋼只得連夜西進隴上。
廣場上的朔風吹得人站立不穩(wěn),腳手架上掛著半尺長的冰凌子,地面上覆蓋著厚厚的冰雪……看到這一切,藺寶鋼心軟了。他知道:在這里一切空洞的說教都會沾上“殘酷”的色彩!但工程是不能停的。那么,惟一的辦法就是給工匠們增加酬勞,哪怕校方賠本……
安頓好現(xiàn)場,藺寶鋼又連夜返回西安。
學校已經放假了,偌大的一個校園里,只有泥塑工作室里幾個人在緊張地工作著。從清晨直到深夜,那燈光,一直亮著。下雪了,雪落無聲,校園里銀裝素裹,一派靜謐。深夜,幾位藝術家踏著積雪,從寂靜的校園里走出來,工作服上沾滿了泥水,像野戰(zhàn)中士兵的迷彩服……這一天,哪個人手上沒捏弄過成噸的泥巴!累嗎?累。但走在雪地上的他們心里卻洋溢著激情。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們手里演繹出創(chuàng)造的神奇,變成了遠古的狩獵者,變成了絲綢之路的文明使者,變成了威武的戰(zhàn)士,剛強的工人,變成了瑰麗的歷史畫卷……每當想到這里,藺寶鋼和他的伙伴們便在輕盈的雪花中談笑風生,總結著今天的成敗,商討著明天的進程……
5月10日,西安的泥塑、模型全部完成。而早在4月中旬,藺寶鋼就開始了西安――嘉峪關之間的穿梭往來。偏偏這期間學校的藝術學院成立,藺寶鋼出任副院長。學校的工作要管;西安的工程臨近收尾;嘉峪關的現(xiàn)場已全面鋪開……藺寶鋼像一臺高速旋轉的機器日夜不歇。從4月中旬到8月中旬,藺寶鋼竟九赴嘉峪關?;匾惶宋靼惨彩巧衔绲?,下午走,中間一天一夜在火車上顛簸。
眼看到了赤日炎炎的夏天,雕塑的大樣已經在雄關廣場上立起來了。大樣就是輪廓,而要使輪廓變成形神兼?zhèn)?,生動傳神的藝術品,靠石匠們是不行的,必須由雕塑師自己動手精雕細刻。
頭上戴一頂遮陽的草帽,手里攥著榔頭、斧砧的藺寶鋼登上施工的腳手架。為了防止鑿打下來的碎石傷及面部,寶鋼在草帽下壓著一塊長長的白布,護住臉和脖子,那樣子活像個從阿拉伯國家來的伊斯蘭教徒。這座雕塑上面,僅古今人物就有88個,每個人的形態(tài)神態(tài)都不一樣,藺寶鋼要用榔頭、斧頭、砧子一下一下地雕鑿出來,一個眼神,一個嘴角的微笑都必須用雕塑家的心去感悟,去雕鑿,去創(chuàng)造。嘉峪關地處隴上高原,紫外線照射極強,那草帽那布罩是遮擋不住的。幾天下來,藺寶鋼臉就曬成了黑炭。哐鐺哐鐺的錘聲、斧藺寶鋼:創(chuàng)造城雕奇跡的人聲從早上9點響到晚上11點,胳膊腫了,手掌破了,汗與血凝在一起了,錘聲還在響……現(xiàn)場上不時有市上的領導帶著外地客人參觀。主人向客人介紹:這就是雕塑的設計者,藺教授。客人半信半疑:沒搞錯吧,這不是位民工么?
在烈日下,在風雨中,在戈壁沙漠揚起的沙塵里,藺寶鋼斧錘的交響演奏著創(chuàng)造的樂章,生命的旋律!
一、徽州古建筑符號分類
1.徽州古建筑單體外部構成符號
(1)屋頂屋頂是徽州古建筑符號中的代表,徽式屋頂多為斜坡樣式,整體造型向內微曲?;罩莨沤ㄖ奈蓓敶蠖嗖捎昧穗p面斜坡形式,只要是由于南方多雨,這種造型方便利于排水。除了雙面斜坡的造型,還有單面斜坡,三角屋頂?shù)?,屋頂上面覆蓋小青瓦也稱作蝴蝶瓦,遠觀頗引人注目。(2)馬頭墻馬頭墻是古徽州建筑符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的造型來源于其防火功能的需求,一層層堆疊起來的馬頭墻,既滿足了建筑的功能性.又具有一定的裝飾性。馬頭墻采用白粉墻面,灰色瓦頂,總的色調清淡素雅,馬頭墻多采用層疊形式,常見的有三疊式、五疊式、七疊式等,馬頭墻在單體造型中采用對稱形式,整體造型采用上下層遞進關系。馬頭墻作為徽派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建筑設計中演澤得豐富多彩、淋滴盡致,成為現(xiàn)代設計中最容易被借鑒的重要符號。(3)門頭徽州古建筑中門的造型是多種多樣的,有最常見長方形門、圓形門、拱形門、花瓶形門等。在徽州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作為房屋入口的門樓,往往裝飾精美磚雕,并且造型華麗,徽州的的門頭設計中融合了大量的古徽州符號和其他地區(qū)的符號,在其中有比較常見的云紋、龍紋、回紋等。因此在門頭中的這些紋樣有很多值得人們去研究和整理,它也成為徽州古建筑的重要符號。
2.徽州古建筑單體內部構成符號
(1)天井在徽州古建筑中,天井作為徽派建筑中的一種特有形式,充分顯示了徽州的地理人文特色以及古徽州人的智慧所在?;罩莨沤ㄖ械奶炀话阕鳛槭覂炔晒饩O置,天井口方位寬窄不一,深淺位置可寬可窄。這種變化多端的天井,由井口、井身、明堂組成,在正堂與門廳之間,形成一種過渡的閑逸空間,井底多由當?shù)刈锨嗷蛑ヂ榛▽鶐r鋪墊。(2)徽州三雕“徽州三雕”徽州建筑符號中比較有特色的一種,古徽州的工匠們以磚、石、木、竹為原材料進行雕刻創(chuàng)造,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建筑環(huán)境裝飾?;罩萑竦牡膬热葚S富,具有典型的徽派風格,融合了山水、花卉、人物、云紋、回文等。徽州三雕是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結晶,在工藝手法上堪稱精湛,其表面附著的圖形元素十分豐富,而這些圖案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現(xiàn)代徽州包裝及平面設計中被引用。
二、徽州古建筑符號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1.形的直接應用
徽州古建筑特有符號的直接應用是保留原有單體符號的整體造型,通過對二維符號的變形與轉化,使之成為三維實體造型,讓傳統(tǒng)圖形成為設計師設計思路的一個創(chuàng)意點和啟示點,如圖1所示。這款道路燈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徽派建筑的馬頭墻。設計師將“粉壁、青瓦、馬頭墻”的徽屋特點揉合進了燈具的造型設計中。在整體造型中沒有過多的改變原有馬頭墻造型的形態(tài),聚光主照明燈和放光輔照明燈兩個光源,使得燈體在滿足道路照明功能的同時,傳達出溫暖的家的訊息?;罩莨沤ㄖ杻热葚S富,各有其不同的涵義,在應用之前要將古徽州符號收集歸納,建立徽州符號設計庫。設計師要認識和了解徽派建筑符號的深層含義,由于古徽州符號中包含了復雜的不容易被應用的符號元素,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挖掘、變化和改造徽派建筑傳統(tǒng)元素,并與外來元素完美融合,從而產生出具有徽州古建筑符號的產品設計,這種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產品設計也是現(xiàn)代產品設計的發(fā)展趨勢。
2.色的直接應用
色彩是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徽州古建筑符號的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整體色彩給人一種樸素之美,這樣的色彩搭配古徽州人內心的真實寫照,體現(xiàn)了人們崇尚自然,簡單而質樸的性格特點,因此黑、白、灰是徽州古建筑符號的主要代表色,它保留了木、磚、石的本色。對于古徽州符號色彩的應用不能僅停留在色彩本身的描述上,還必須對蘊含于其中的觀念及文化背景加以理解,并結合現(xiàn)代設計理念加以應用。色彩的直接應用主要為產品造型的后期修飾,在造型中將主題色彩布局設計為樸素自然的黑白灰色系,同時輔助以其它色彩作為整體色調的點綴,這樣的應用方法使整體色調表現(xiàn)不呆板。
3.符號的抽象與組合應用
徽州符號元素多為二方連續(xù)性符號,其造型豐富獨特,在產品設計中不適合直接應用,因此在應用時要對符號進行截取和簡化,抽象出單體符號。通過抽象和簡化,提煉出徽州古建筑文化符號的本身特點和最典型特征,但是這種提煉不是單純的藝術形式上的創(chuàng)作,更多是要為后面的設計服務,因此在提煉過程中,就必須將原有的符號以一種視覺化的點、線、面的形態(tài)語言顯現(xiàn)出來,并且經過提取后的符號要能夠體現(xiàn)出徽州古建筑的精髓和韻味。如圖2所示,馬頭墻元素是一個三維的造型,通過簡化上面的裝飾造型,將其抽象為二維的線條,在產品設計中可以借鑒和運用這些元素進行造型設計。通過徽州古建筑符號的提取,可以將其組建為元素符號庫,方便產品設計的構思。產品設計的核心是造型構思,沒有形態(tài)的符號在產品設計中無法得以存在,當然符號的提取是在保持徽式元素的整體性和藝術性的前提下進行大膽提煉,選取一個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進行創(chuàng)作。了本篇論文上述方法,將盤子的造型設計為徽派建筑中的馬頭墻,也是徽派建筑中很典型的元素。湯碗的造型用的徽派建筑符號中的天井元素,使餐具的造型元素更加的豐富,讓徽州印象盡可能多的展現(xiàn)在就餐者的眼里,湯碗的上部區(qū)域進行了徽州的雕刻裝飾,更突出的徽州韻味。杯子的設計元素來源于徽派建筑的房屋造型,粉墻黛瓦,勾勒出徽派的時尚感和造型感。小碟子的造型是借鑒了徽州符號中的瓦當,在徽州瓦當表面通常裝飾有各種圖案,有吉祥避邪的寓意。在小碟子的造型設計中應用了淺浮雕的裝飾手法,將各種裝飾圖案表現(xiàn)于碟子表面,使整體造型簡潔又具有很強的現(xiàn)代感??昙艿脑煨腿∽曰罩萑裰械氖癫糠?,將石雕造型進行了抽象簡化運用到餐具設計中,在筷架的頂端部位應用了灰色,呈現(xiàn)出粉墻黛瓦的徽州感覺。小橋的造型直接應用了徽州建筑符號中的石橋元素,由于石橋的造型能夠很好的體現(xiàn)徽州特點,因此在設計中沒有進行抽象和組合而是直接應用了原有的形體,突出了徽州建筑的特點。
三、結論
按照中國歷史改朝換代的通例,新帝登基,無不以“改正朔,易服色”來標明時代的政治變化,同時也通過重敘家族史、營建宗廟建筑來為新的王朝夯實歷史基礎,并為改朝換代確立正當性這一點,對于重視宗祀、慎終追遠的儒家來講更是如此但在王莽建立新朝的前10余年,他沒有為營建宗廟做任何物質投人,惟一做的就是給自己理出了一個顯赫的家族史,并以此論證他代漢自立的正當性就家族淵源而言,王莽認為,他的初祖是黃帝,始祖是虞舜,其下依次是統(tǒng)祖陳胡王(胡公滿)、世祖齊敬王(川完)、王祖濟北憋王(川安),近世的直系宗親則為高祖濟南伯王王遂、曾祖元城孺王王賀、祖父陽平頃王王禁、父親王曼在這一族譜中,王莽奉舜帝為始祖,而劉氏王朝的祖先是堯帝在歷史上,堯曾自愿將帝位禪讓給舜,這就順帶為王莽接手漢王朝的江山提供了歷史相據(jù)對這些先祖,王莽在立國之初并沒有興建廟宇,而是以神主牌位的方式在明堂里合祭這符合他一貫節(jié)儉的習慣如其所言:“子受命遭陰九之厄,百六乙會,府幣空虛,百姓匱乏,宗廟不修,且治整丁明堂太廟”(《漢書·王莽傳》)也就是說、他以天下初定、國庫空虛為由,將立廟之事進仃了無限期推遲。
但是.廟祭禮儀的簡化,至地皇元年(公元20年)開始使間題變得嚴峻在這一年前后,赤眉軍在山東起事,試圖光復漢朝的劉氏勢力也開始聚集面對這種狀況,王莽意識到需要以強有力的歷史論述來確保新朝立國的合法性,并通過高崇宏偉的建筑將這種理念深植并固化到人的頭腦中同時,當時的一些風水大師也應合了王莽的這種政治意圖,認為天地間出現(xiàn)了大興王木的征兆在這種背景下,他開始在長安城南為自己的祖宗筑廟據(jù)《漢書·王莽傳》:
于是遂營長安城南,提封百頃九月甲申,莽立載行視,親舉筑三下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持節(jié),及侍中常侍執(zhí)法杜林等數(shù)十人將作崔發(fā)、張邯說莽日:“德盛者又4,宜崇其制度,宣視海內,且令萬世之后無以復加也”莽乃博征天下工匠諸圖畫,以望法度算,乃吏民以義入錢、谷助作者,駱釋道路壞徹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陽、大臺、儲元宮及平樂、當路、陽祿館,凡十余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廟是月,大雨六十余日令民入米六百解為郎,其郎吏增秩賜爵爵至附城九廟:一日黃帝太初祖廟,二日帝虞始祖昭廟,三日陳胡王統(tǒng)祖穆廟,四日齊敬王世祖昭廟,五日濟北憨王王祖穆廟,凡五廟不墮云;六日濟南伯王尊稱昭廟,七日元成孺王尊稱穆廟,八日陽平頃王戚稱昭廟,九日新都顯王戚稱穆廟殿皆重屋太初祖廟東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廟半之為銅薄護,飾以金銀雕又,窮極百工之巧帶高增下,功費數(shù)百巨萬,卒徒死者萬數(shù)。
關鍵詞:白族民居建筑;結構特點;建造技法
傳說,時候有兄弟兩人,叫做和盤生。在一次出海捕魚時偶然捕獲了龍王太子,龍王因此暴怒,連降七年暴雨,造成洪水泛濫,湮滅了日月,天地瞬間陷入黑暗。兄弟倆殺了龍王自己創(chuàng)造天地,因變得不完整,就用云來補天水來填地,但是天地任然搖晃不穩(wěn),于是兄弟兩就搬來四座大山和四只鰲魚頂住天地,天地最終造好后,但是二人卻一同死去。洪水中,有兄妹兩趙玉佩和邰三妹藏在金鼓里躲過災難,結成夫妻,生子繁衍后代,這就是居住在蒼山之下,洱海之邊的大理白族來源的傳說。雖然白族在全國都有分布,但最為集中的確是在云南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這里是白族人民最為集中的居住地。這里主要有山地、平壩、河谷三種地形,因為這里屬于高原季風氣候,有干濕季之分而無冬夏之別,除部分河谷地帶和高寒山區(qū)外,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四季如春之稱。
大理白族傳統(tǒng)民居結構屬于中國木結構體系,是很具代表性的木骨泥墻式的土木建筑。它基本上傳承了云南漢族傳統(tǒng)民居的特色,又自有發(fā)展,把木結構的力學和美學性能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在許多過去大戶人家留下來的房屋中,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官式與民式結合的影子,這是由于歷史上云南遠離漢封建文化中心,受建房等級制約相對較小而造成的。大理現(xiàn)存很多明代、清代民居,而且保護地很好,如今仍在使用。其中不乏許多封建豪紳與官吏的大宅,結構復雜講究,裝飾精美,構造靈巧;同時在眾多普通民居之中,可以體會到最簡潔的木結構的風采,而且這正是傳統(tǒng)民居結構的精華所在。以下就從不同方面對大理白族傳統(tǒng)民居的結構與構造進行表述與分析。
1大門
大門是白族民居中的重點裝飾之一,她所占地位非 常重要,相當以“臉面”,作為白族民居庭院“龍頭”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院落入口的“三滴水”門樓,即在物質層面上起到出入開閉、實用安全的作用,又在精神層面上起到彰顯身份地位、經濟實力的作用。她的造型及其講究、復雜,這也彰顯了雕刻工匠的精湛技藝和畫工。透過大門, 我們可以看到主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也體現(xiàn)了主人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地位。大理民居中,“家”的觀念,院落成為家庭活動的中心,在大理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住屋形式中,注重裝飾成了白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點。作為家庭生活表征開端,門成為民居裝飾的重點?;诓煌奈幕睦?,人生地位的情感,在民居的大門裝飾中顯現(xiàn)出來。“門樓”是民居總入口的標志,常作為不同空間環(huán)境的轉換點,它不僅限定了每個建筑空間環(huán)境的范圍,而且形成了這個空間的開始以及前一空間環(huán)境的終結,白族民居的大門按規(guī)??梢苑譃閮纱箢悾?/p>
(1)有廈大門。有廈門歷史悠久,從形式上相對于無廈門,他要復雜些。一般家庭都用“一滴水”的平頭式的簡單結構,于“三滴水”結構為主的則是官宦人家,不僅裝飾華麗,結構也較為復雜。所謂滴水,指的是白族對瓦屋面的稱呼,比如,“三滴水”大門,即由一高兩矮兩層屋面組成,形式與三間牌樓上部的做法較為接近。(2)無廈大門。無廈大門是到清末民國時期才出現(xiàn)的形式,簡潔大方一般商人較喜歡這類形式的大門,顯得莊嚴得體。(3)庭院。庭院有漏角天井和天井之分。漏角天井是指正房或下房兩側較小的庭院;天井是指正房前面的大庭院。(4)房屋。白族民居從布局上也是屬于“一顆印”形式的建筑。根據(jù)功能布局,有正房、下房、廂房之分,也就是三個開間兩層樓的結構。正房,一層中間時會客議事廳,兩側次間為臥室,右側是老人居所,左側是新婚夫婦的居所;樓上一般不住人,中間供奉祖先、菩薩、神靈等,兩側次間是儲藏室,儲藏糧食雜物。(5)照壁。與大門相似,在正房或大門之外,按形式可以分為三滴水、獨角、帶窗洞三種。三滴水照壁,只要經濟條件允許的都可以用,而獨角照壁和帶窗洞照壁只有官宦人家才可以用。帶窗洞照壁規(guī)格最高,其中,窗洞就是祭祀的神龕,用來祭祀天地神靈。(6)房屋布局。房屋布局有:一坊布局、兩坊布局、三坊一照壁布局、四合五天井布局和六合同春五種。1)一坊布局。也叫獨坊布局,通俗的講只有一間正房和照壁圍合而成,房間里面布局和上面所述的房屋是一致的。2)兩坊布局。兩坊布局,就是一間正房,和一間坐西向東的廂房,其他地方是愛芳捉著照壁或者是圍墻。3)三房一照壁布局。所謂三坊一照壁就是,由正房一間,廂房兩間還有正房對面的照壁圍合而成。4)四合五天井。四合五天井,如其名就是四合院加上五個一大四小天井。一正三廂圍合而成,中間一個大天井,也就是主要的庭院,四方分別有一個小天井。5)六合同春。就指兩個庭院,大多是由前面所述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組合而成的。
2建筑模數(shù)與尺度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一樣,大理白族傳統(tǒng)民居在建造中也有相對規(guī)范的量度與尺度。這樣的規(guī)范是從歷代建房工匠言傳身教,一代一代流傳到今天的,在現(xiàn)在仍運用于民居的建造過程中。大理傳統(tǒng)民居中最常應用的規(guī)模計量單位是間架。間是指開間,架是指屋架,或是指上面馱幾根檁條的大梁,也就是代表了進深的長度。有了開間的大小、進深的長短,自然也就決定了一個可使用的結構空間的體量規(guī)模,一般稱之為一間。而民居的開間、進深的大小皆以營造尺為度量標準。當?shù)厥怯们宕竟I造尺,1尺≈32厘米(大理地區(qū)所用的老尺是37.6厘米)。由于普通民居中極少使用斗,即使內外檐中使用部分斗構件,也是裝飾性的,因此沒有引用“斗口”概念。由于受木材材料特性及經濟性的制約,民居的開間(檁、枋的長度)、進深(梁的長度)都不可能太大。一般開間為9尺到1丈2左右,如9尺、1丈、1丈1尺6寸、1丈2尺等,即320厘米~390厘米之間為最常用。正房進深相對于開間來說稍大,一般進深為1丈4尺~1丈8尺不等,常用1丈4尺、1丈6尺,即520厘米左右。在漏閣和廂房中,開間與進深都相對要減少,在這里可以體現(xiàn)出院落中房屋的等級劃分。如漏閣開間9尺,進深1丈。以當?shù)毓そ硹罡蝗L制的房基平面草圖為例,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大理民居一般建房的尺度控制:
一個開間1丈、進深1丈6尺的間架,可獲得約16平方米的標準間的空間體量,在期間安排家具、用具及進行日?;顒油耆珘蛴?,并且可取得較充足的日照。同時由于民居運用木構柱梁結構,空間組合便捷,可以較容易地改變墻置而擴大使用空間。所以,大理白族傳統(tǒng)民居用材雖小,但其實用效果卻十分靈活。層高一般為“上七下八”,即上層高七尺,下層高八尺。在地形制約或材料受限時也會靈活變動。前后柱“見尺收分”,即柱高一尺,柱身則向內側傾一分。這樣的做法比較多見,是傳統(tǒng)木構架建筑增強穩(wěn)定性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之每個柱徑上大下小,更有利于提高木構架整體的抗震性能。
3結構體系分析及材料運用
白族傳統(tǒng)民居與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結構體系一致,也可分解為承重結構、屋面構造、維護結構以及地基和基礎幾個部分。
3.1承重結構類型
在中國傳統(tǒng)民居中,由于不同地域產生了結構類型差異很大的不同種類,按材料可分為木結構、土石墻結構和竹結構等。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數(shù)木結構,其歷時也最為悠久,靈活性也最大,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結構體系的主體,也可以說,中國建筑史是木結構建筑的發(fā)展史。按木構件組合方式,可以分為抬梁式、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干闌式等數(shù)種。白族傳統(tǒng)民居承重結構屬于抬梁式樓屋系列構架。具體地說,一般的傳統(tǒng)民居的平面組合皆為矩形平面,因此很自然地將其結構體系按間劃分為一榀的、橫向的、由柱及梁組合成的三角形。各榀屋架間搭以縱向的承重檁條,以及聯(lián)系用的枋木。檁條上釘上椽條,之上沒有望板,這也是白族廣大民居構造上的一大特色。椽條形成前后兩坡的屋頂構架,如兩山的檁條不出挑,則為硬山;若挑出,則為懸山。民居主進深一般為五檁,因屬地震多發(fā)地區(qū)各排架皆增加金柱或中柱,同時底層有廈廊或披檐,二層有出挑或吊柱等形式??偟膩碚f,其結構形式較為成熟,構架形態(tài)大致統(tǒng)一,各宅用房進深尺寸相近,已經成為了一種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的非常成熟的結構形態(tài)了。當?shù)氐倪@種構架形式為了適應不同方式的居住活動,在形態(tài)上也有變化。比如在正房中,中架常常中柱不落地,擴大了室內空間,提高了使用靈活性。而在山架上則采用多柱落地,外觀與穿斗式屋架相似,這樣大大加強了屋架整體的穩(wěn)定性,常見的有“五柱落地”、“六柱落地”等。
3.2屋面構造方式
白族傳統(tǒng)民居屋面構造與云南漢族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基本相一致,都屬于筒板瓦屋面。在造型要求和構件復雜程度上都相對較高,不僅擁有豐富的技術含量,而且具有相當水準的藝術價值。屋面靈魂――瓦。建房所用的瓦是用就地取材的陶土燒制加工的青瓦,是最經濟、最方便的選材方式。主要的瓦構件是筒瓦和板瓦,其他還包括勾頭、滴水、燕子瓦、蓑衣瓦、瓦舌等等輔助構件。燒制青瓦的陶土就取自沙溪壩南部、江尾村等地,水灰比為1∶2,通過用牛踩實、拌和、制泥馬、制坯、燒制、晾干等工序,最后制成青瓦。一般一窯燒制的時間大約是15天左右,如日照良好,一天就可曬好,但陰干不宜開裂,所以一般要再過4~5天才可出廠。瓦之間、瓦與屋面之間聯(lián)結只用灰漿粘結,并無木望板和掛瓦條。很多民居屋面瓦只是干擺于椽條之上,用其自身的重量相互搭接,構造也很穩(wěn)定,而且防水性能并不劣于灰漿粘結的瓦面,反而更有優(yōu)勢,只是在外觀造型上略遜于前者,一般使用在等級較低或剛建成的民居上。在屋面坡度處理上,一般采用的是“五分水”,即短柱高與其柱間梁長度比是1∶2。也有一些屋面采用“四分水”和“六分水”等,但經過多年實際使用的檢驗,“五分水”的升起是最有利于排水的,在視覺效果上,也是當?shù)匕鬃迦藗冏钅芙邮艿奈蓓斖庥^坡度。屋面正脊兩端通常起三寸,也就是在三開間的正脊部位兩邊開間的脊檁兩端向上斜升三寸。在大理,常常會做成升起四寸,相對于《營造法式》所規(guī)定的“三間升高兩寸”更加提升,使得屋脊在整個傳統(tǒng)民居立面效果的表現(xiàn)上更為傳神,也使得當?shù)孛窬拥陌鬃逄厣语@著。
3.3墻體結構
民居墻體一般為土質墻體,即夯土墻與土坯墻。兩者相比夯土墻由于墻體更為密實,保溫隔熱性能更為優(yōu)良而多被采用。但是土坯墻施工簡便,周期較短,在許多內墻和相對等級較低的房屋外墻上較多采用。還有在山墻的制作過程中,由于收山部分不易舂打,所以會用土坯磚代替,兩者結合使用。墻體的制作在大理地區(qū)因為地理環(huán)境的原因,還存在一些細微處的差別:如在大理古城和喜洲等地的白族民居其墻體轉角為了美觀和堅固,采用磚砌包裹,即是所謂的“金包玉”。但在沙溪,這種做法卻不多見,一般只是把轉角處的墻體線腳處理成弧線即可。為了防水和美觀效果,外墻面有些會粉飾涂刷,但大部分民居由于經濟條件制約則沒有采用這種方式。雖然只有土質的本色,但生土建筑感極其強烈,墻所用的土就取自大理壩子內。多用的是村莊附近的生土,在大理地區(qū),土質普遍膠性較大,易開裂,所以取土時會故意挖取含沙的部分,這樣就可以增加墻體的粘結性。取土時間最好控制在3,4月份,因為這時的土質不干不濕,粘性適中,而7,8月份土含水量太大,不宜使用。生土取來后,要放置一年以上,目的是讓雨水浸泡一下,土質發(fā)酵,增強其粘結性。用當?shù)刈詈唵?、最直觀、又是最有效的檢測辦法來對墻所用的土進行土質檢驗,具體方法可歸結為“捏起成團,落地散開”。在墻體加固處理上,當?shù)毓そ秤凶约旱囊惶邹k法。如果土質條件優(yōu)越,粘性好,且含水量較低,在墻體干燥成型后并不易開裂的,最好保持原有生土材質的狀態(tài),不加入其他骨料??梢哉f,這樣是最完美地把自然材料運用在人工建造過程當中了。如果,土質的含水量過大,在墻體干燥后,極易出現(xiàn)裂縫,造成墻體的結構破壞,嚴重影響房屋的使用壽命。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會采用在取土后,摻加骨料的做法來改善土質。一般可以加入約合整體用土量的1/3的含沙土,進行拌和,這樣可以在不影響土質粘結性的前提下降低含水量,增加土質干燥后的拉緊程度,提高墻體抗裂性。在沙溪一些工藝較落后、經濟不太發(fā)達的地區(qū),有些墻體用土中還會摻加如麥稈、玉米稈、卵石、碎瓦塊等骨料,這種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但是如果骨料過大或過多,會影響墻體的密實性,降低夯土墻的保溫隔熱、功能,同時對墻體外觀效果也有一定的影響。另外,在夯土墻打過程中,在第二板以上,每板層(一般一板高1尺5)都要加進竹筋,竹筋長約一丈,由當?shù)禺a毛竹壓扁放平即可,工藝簡單、方便易行。夯土墻一般為兩尺寬,在夯實第二板后要進行收分處理,一般是單側由下到上逐漸收進;還有做兩側同時收分的,收分程度也是同柱子一致――“見尺收分”,這樣可以更加增強墻體的穩(wěn)定性。
3.4基礎與石腳
傳統(tǒng)民居中的基礎主要由地下埋身和地上石腳組成。關于地下埋身傳統(tǒng)做法比較簡單,主要是由當?shù)厮a的石材――龍骨石為骨架,填充沙土作為粘結劑,縫隙中再添入小石塊料加固即可。一般埋深50厘米左右,如地質條件較差,可以埋深50~100厘米,之下用素土夯實;寬度大約2尺半到3尺,這樣可以寬于地上的石腳和墻體,增加基礎的穩(wěn)固程度。相對于地下埋身,地上的石腳的處理則顯得更加考究,工藝也種類繁多,造型上更是千變萬化。從材料的選擇上來看,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主要用于石腳砌筑的石材有紅砂巖,白沙巖,龍骨石,米花石等等。其中要數(shù)龍骨石的質地最好。龍骨石主要成分是形成鐘乳石的碳酸氫鈣,顏色灰白,且有透明感,質地堅硬,不易腐蝕與風化,不溶于水,作為石腳的砌筑材料非常合適。取石后,一般是做粗加工,只打磨一面,并鑿成大小相近的不規(guī)則形狀,砌筑時可以直接對邊干砌,也可用灰漿粘結,形成類似冰裂紋的外觀效果,當?shù)胤Q之為“洞賓紋”。石腳一般也做到兩尺寬,這樣可以與基礎和墻體很好地連接。高度則會受當?shù)氐匦螚l件影響有所差異,不過都會有10~15厘米的埋深,與基礎相連。露出高度通常是在30~90厘米之間。由于龍骨石的價格相對昂貴,許多民居中采用的石另一種在大理地區(qū)非常見到的石材――紅砂巖。它的成分主要是氧化硅,含沙量大,質地相對較疏松,但質量相對于龍骨石要輕得多,價格也便宜很多(長1.4~2尺的紅砂巖的價格大約為3元/塊;而龍骨石卻要5元)。紅砂巖的質地較疏松,但利于加工,這就在加工費用上面又節(jié)省的不少;在砌筑下料時,紅砂巖的石腳磚塊較為規(guī)整,可稱作“五面石”,即向內一面不做細加工,石塊的尺寸相對于龍骨石的材料也小得多;砌筑的方式則有一字排開,錯縫搭接的,也有一拐一丁的、兩拐一丁的等等。但由于近幾年政府對山體景區(qū)的保護加強,已經禁止再到山上采石,所以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家庭在蓋新房的時候,會選用龍骨石作為砌筑石腳的首選材料。當然這也與廣大百姓這幾年經濟狀況逐步改善有原因,當?shù)鼐用竦纳钏皆诓粩嗵岣?,于是使用龍骨石這種材料變成了許多普通農戶可以承受的起的材料??傮w來看,大理地區(qū)的白族傳統(tǒng)建筑,是一種基于當?shù)貙嶋H地理環(huán)境和本土材料的基礎之上發(fā)展、衍生出來的一種典型的本土建筑風格,這也正是吸引我們前去研究的價值所在,當然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復制,正如蔣高宸先生所說的一樣“我們對傳統(tǒng)建筑的研究,目的主要在尋找一種鮮活的精神,而不是在于復活某種僵死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趙勇,駱中釗,張韻.歷史文化村鎮(zhèn)的保護與發(fā)展[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2] 蔣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
[3] 中國傳統(tǒng)民居與文化――第二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
[4] 中國傳統(tǒng)民居與文化――第三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5.
[5] 劉致平.中國居住建筑簡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