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蘭亭序書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與名士孫統(tǒng)、孫綽、謝安、支遁等41人在會稽的蘭亭修禊,曲水流觴,賦詩抒懷。其間做詩37首,結纂為《蘭亭集》,由王羲之為此作序,這就是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也稱《蘭亭序》、《蘭亭》,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shù)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稱為“書圣”。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時期人。祖居琊(今山東臨沂),西晉末年南遷后,定居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遂為紹興人。王羲之故居位于紹興城內蕺山腳下的戒珠寺。在紹曾任會稽內史,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世稱王右軍。在他任職期間,薄功名利祿,為人耿直,關心百姓疾苦,是一個務實為民的清官。同時時常以作書養(yǎng)鵝為樂。晚年辭官隱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間,卒年59歲,葬于嵊州市金庭鎮(zhèn)瀑布山。
王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浮云,矯如驚龍”。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輪美奐的書體,開創(chuàng)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特別是行書《蘭亭序》猶如行云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324字,每一字都姿態(tài)殊異,圓轉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僅表現(xiàn)在異字異構,而且更突出地表現(xiàn)在重字的別構上。如出現(xiàn)的20個“之”字,各有不同的體態(tài)及美感,無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題《蘭亭》詩中便說:“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擬?!敝刈稚杏小笆隆?、“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后”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稱揚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蘭亭序》道媚勁健的用筆美,流貫于每一細部。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焙笫勒湟暺洳及字?,臨摹者雖難免滲入各自的筆性,但無人稍變其章法布白?!短m亭序》的章法,天生麗質,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無與倫比的。
《蘭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間在民間珍藏,后唐太宗設法從民間購進御府,旋又殉葬昭陵。傳世本種類很多,或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洛陽宮本蘭亭序》傳為褚遂良第十九次臨摹本。褚遂良所臨又傳有《神龍半印本蘭亭序》、《張金界奴本蘭亭序》,因前者有“神龍”半印,后者有“張金界奴上進”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鉤摹本,稱《神龍本蘭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視為珍品。此外還有“薛稷本”、“賜潘貴妃本”、“穎上本”、“落水本”等等。
[關鍵詞]《蘭亭序》;老莊思想;魏晉風度
[中圖分類號]B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2-0101-2
魏晉南北朝三百余年間,一直徘徊著分裂的幽靈。在政治頻繁更迭的場景中,政治的束縛力相對松弛,這就為學術思想的靈活跳躍留下了足夠的空間;社會動蕩的高頻率,強烈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人們開始覺醒,開始思考。此刻老莊思想的崇尚自然,放任自由的生活方式深深地被他們吸引,書法成為他們自我陶冶的重要手段。他們一改秦漢書法的古質樸實而變得流美生動,不難看出其背后的思想淵源與老莊的道法自然不無聯(lián)系。
一、關于《蘭亭序》
在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蓖豸酥偌酥覗|土的名士、屬官如謝安、郗曇、孫綽、孫統(tǒng)、許詢、支遁、謝勝、徐豐之及家族子弟凡四十一人,在山陰的蘭亭舉行了一次雅集。這就是東晉時期最為著名的“蘭亭之會”。
那一天,有二十六人賦有詩作,有十五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斗。已然微醉的王羲之乘興欣然揮毫,執(zhí)鼠須筆為此次雅集親自寫序,以書心中之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蘭亭序》。
此書,行書,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晉人稱《臨河序》,唐人稱《蘭亭詩序》或《蘭亭記》,宋歐陽修稱《修禊序》,蔡襄稱《曲水序》,蘇軾稱《蘭亭文》,黃庭堅稱《禊飲序》,宋高宗稱《禊帖》。關于此書的流傳情況,唐劉《隋唐嘉話》里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560――565)中為僧永所得,獻之(陳)宣帝。隋平陳時,或以獻晉王(隋煬帝),王不之寶。后僧果從帝借拓。及登極,竟未從索。果師死后,弟子僧辯才得之。太宗為秦王日,見拓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師處,師蕭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621)入秦府。貞觀十年(636),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彼烀赜谡蚜?。
文中記述了蕭翊赴越州,在辯才處得到《蘭亭》真跡的經(jīng)過,后在何延之處演繹成蕭翊智取《蘭亭》,頗具小說色彩。唐以前,《蘭亭序》還不曾被人們所重視,直到唐太宗的迷戀才受到普遍的追崇,以至到今天《蘭亭序》仍給我們留下神秘的色彩。關于《蘭亭序》比較嚴肅的學術研究自宋代有之。然而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南京地區(qū)東晉時代王、謝家族墓志的出土,郭沫若撰文論世傳王羲之《蘭亭序》為偽作,在文物界和學術界掀起軒然大波,“蘭亭論辯”由此拉開序幕。由于當時郭氏的特殊地位,追隨其觀點的學者漸漸涌現(xiàn)。當時,郭氏及贊成他的觀點的被冠以“具有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而予以肯定,持反對意見的文章則被“打入”下編。隨著社會風氣的漸漸開放,1999年在蘇州舉辦了一場“蘭亭會議”,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蘭亭現(xiàn)象進行了綜合客觀的探討,郭氏的諸多觀點被予以否定,從此《蘭亭序》的真實面目漸漸浮出水面。
二、“暢敘幽情”,“死生亦大矣”
《蘭亭序》全文可分為兩部分。從“永和九年到信可樂也”為第一部分,對此次雅集的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進行介紹?!澳捍褐酢?,會稽蘭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群賢修禊,一觴一詠,游目騁懷,暢敘幽情,品山水之樂。在道家自然觀的影響下,推崇自然,寄情山水,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味“自然之道”“人生之道”,整個這一部分,清、靜、雅、幽,文氣流暢,自在無礙,緊系蘭亭山水美景,記詩人流觴詠詩之雅事,簡潔的字句散發(fā)出一種淡雅清幽的意味,給人寧靜的享受。我們看到了親近自然、逸情山水的魏晉士人,為下文“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奏出精彩的序曲。
從“夫人之相與”到最后為第二部分,體味自然后,面對現(xiàn)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痛哉”,“悲夫”,“死生亦大矣”。寄情于景,“修禊”升華,表露真情、真意!從“朗”、“清”、“惠”、“和”到“大”、“盛”、“游”、“樂”,神游千里、心懷萬物,從蘭亭走向宇宙,從小我走向大我,從小美走向大美,從清“幽”走向極“樂”,山水之樂的情緒一度高漲。
對于第二部分的描述,清李文田先生認為:“自‘夫人之相與’以下多無數(shù)字,此必隋、唐間人知晉人喜述老、莊而妄增之。”從而證明《蘭亭序》為偽作。考王羲之與謝萬(謝安弟)的書信中寫道:“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甚欲希風數(shù)子,老夫志愿盡于此也”。陸賈,《史記》有傳,著有《新書》,是漢高帝劉邦“興劉、安劉”的謀臣,是羲之作東晉謀臣的模范榜樣。又,班嗣,師班固的從兄,一生崇尚莊子,保真養(yǎng)生。又,楊王孫,《漢書》有傳,生平主張裸葬歸真。此三人乃王羲之生平之所依,修身養(yǎng)性,生有所持,死有所安的老莊思想對王羲之的影響是毋庸質疑的。
莊子說“游心于無物”,“心游于物外”,漢代書法理論家蔡邕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王羲之《筆勢論》中說“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意在筆前,然后作字”,“先散懷抱”“凝神靜慮”都是摒除心中雜念,與“虛靜”、“坐忘”的道家思想相統(tǒng)一?!短m亭序》就是王羲之真性情的流露,在“流觴曲水”“信可樂”,籍酒縱筆,情感便會由歡樂中沉靜下去,平日所積蓄的骨肉生死之感,不知不覺的涌上心頭,道出了“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筆者認為王羲之是矛盾的,游目騁懷后,又悲觀孤獨。樂是清潛的,悲是深刻的。他從小體弱多病,少年寡言,從其所存世的自敘病痛的手札中略窺一斑。他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服五石散,以求長生?!短m亭序》,正是在王羲之仕途之旅即將結束之時所作。他放棄為官,選擇“放浪形骸”于山水間,表面看來悠哉游哉,其內心深處是痛苦的,掙扎的。一個讀書人,“學而優(yōu)則仕”,報效祖國,是他們的理想,試想這一切都已終結,“老之將至”,“情隨事遷”,怎能不“痛哉”!怎能不“悲夫”!道家雖然將生死看成一體,但在細細品味莊子《齊物論》后,最后莊周與蝴蝶相融合,在“夢中”才能實現(xiàn)物我為一的境界,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品出一番無奈吧?在莊子所生活的時代,他的人生態(tài)度,或許是最為保全的!那王羲之所感的一切又何嘗不可呢?
三、“一死生”,“齊彭殤”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說:“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存在的,沒有不是彼的,也沒有不是此的,彼和此是相對而生的,正如生與死,生即是死,死亦是生,死是生的開始,生意味著死的到來,一切都要順應自然,才能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不為外界所累,才能徹底解脫。這是莊子在《齊物論》中想要表達的主要思想。
可莊子又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感情的波動、起伏,往往受制于對物的追求。人必須承認自己的局限性,在這個世界有太多自己不能涉足和控制的領域,而面對這些難免或悲或喜,患得患失。此時最明智的做法,是保持沉默,安之順之。所以無論是齊物我,還是齊萬物,都要無“心”。當然,達到如此“逍遙”之境界是很難的!當王羲之面對政治、社會生活的壓力,道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對莊子“一死生”,“齊彭殤”予以否定,發(fā)發(fā)牢騷也未嘗不可。
《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列傳》中記載“任性不羈”“尤好莊老”。但他“性至孝。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既而飲酒二斗,舉聲一號,吐血數(shù)升。及將葬,食一蒸豚,飲二斗酒,然后臨決,真言窮矣。舉聲一號,因又吐血數(shù)升,毀瘠骨立,殆至滅性”?;蛟S真正的老莊學者,當面對骨肉生死之際,當下豈能無動于衷,豈能無哀痛?!莊子妻子去世時,他也是悲傷的,只是他的悲痛經(jīng)過自己的體悟,把自己的生命、情感融于天地萬物之中,有了這種灑脫、超然情懷,“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把自己融于宇宙萬物,沒有物我之分,如陶潛所說“托體同山阿”!
偉大的靈魂往往是孤獨的,莊子的人生與世俗,“大有徑庭,不近人情”,很難得到人們的理解。所以王羲之在《蘭亭序》后段寫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語句,并不代表否定老莊思想,正如當年“坦腹東床”,而是直抒胸意,心無所礙,更能體現(xiàn)他對老莊“道法自然”思想的追隨與崇尚。
法國十九世紀的批評家丹納曾說:“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必須正確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格概況?!?,“要了解作品,這里比別的場合更需要研究制造作品的民族,啟發(fā)作品的風俗習慣,產(chǎn)生作品的環(huán)境?!弊诎兹A先生在《論和晉人的美》一文中也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由此可見,社會大背景、大環(huán)境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魏晉時期,政治生活的混論,迫使士人們追求自然,逍遙自在,借書法抒心中之真性情,此時老莊思想所蘊含的藝術精神,在此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運用?!短m亭序》在不拘禮法,超塵脫俗的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在今天看來,她的惟妙惟肖,她的婀娜多姿,她的若有所思,她的撲朔迷離,都讓人垂涎三尺,躍躍欲試?;蛟S也正是因為她的高不可攀,深不可測,才會讓后學者一再研讀、探究!誠如逸少所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參考文獻]
[1]蘭亭論集[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
[2]蘭亭論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3]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閻立本是初唐人,其父閻毗、其兄閻立德均是才華出眾的營造學家和畫家。閻立本曾任工部尚書,唐高宗總章元年(668)拜為宰相。他有應務之才,尤擅繪畫,工于寫真,并以故事畫見長,取材多為宮廷、官宦、貴族歷史事件,著名的有《步輦圖》《秦府十八學士》《職貢圖》《永徽朝臣圖》等。他的《蕭翼賺蘭亭圖》畫的也是個故事,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特別喜好王羲之的書法,曾數(shù)次派人下江南欲取《蘭亭序》而不能得。后宰相房玄齡推薦梁元帝曾孫蕭翼充使,蕭翼扮作甚愛王羲之書法的儒生,身攜二王雜帖來到越中云門寺。寺僧辯才是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的弟子,此時《蘭亭序》真跡已傳至他手中。由于辯才對蕭翼之詐渾然不知,還以為這個儒雅書生雖有幾通雜帖,卻未曾見過《蘭亭序》真跡,便欣然出示讓其觀賞。不料此舉正中計謀,被蕭翼賺騙。《蘭亭序》得手后,太宗賞賜甚厚,授蕭翼五品員外郎,并賞宅府、莊院、金銀瓶、寶馬等物,然而辯才卻因失掉傳世之寶,內熬外煎,又驚且悔,不久便一命嗚呼。
在《蕭翼賺蘭亭圖》畫面中,老僧辯才坐于禪椅中,正與蕭翼侃侃而談,毫無戒備,而蕭翼則將頭微低,雙手籠袖,暗中算計;坐于其中的那位僧人,雙眉緊鎖,似已察出狐疑;在圖中,有一老者蹲坐于風爐前,爐火正紅,鍋內茶湯將沸,老者左手執(zhí)鍋柄,右手持茶夾,正在攪動茶湯,一侍童雙手端茶托茶碗,正待鍋內茶湯盛碗向賓主奉茶。爐邊竹幾上置有茶托茶碗和一碾茶的茶輪、一盛末茶的罐。
此畫的主題雖不在茶事,卻仍不失為一幅生動反映唐代飲茶生活的繪畫作品。閻立本活動于唐太宗、高宗朝,卒于唐咸亨四年(673)。在他去世60年后陸羽才出生,故此畫距陸羽《茶經(jīng)》問世早約百余年。在《蕭翼賺蘭亭圖》中至少提供了兩個茶事歷史信息:一是浙東、浙西早在初唐時飲茶已滲透民間,越中寺廟不僅僧眾飲茶,還以茶招待來客。《封氏聞見記》曰:“開元(713-741)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閻立本此畫則是記述唐太宗朝越中寺廟飲茶已盛,說明江南飲茶風俗更早于江北;二是初唐飲茶多取煮茶法,圖中用鍋(陸羽《茶經(jīng)》中稱“”)煮茶,持竹夾擊拂茶湯再分盛在茶碗里,這一切與陸羽《茶經(jīng)》所記完全吻合,像是《茶經(jīng)》的圖解。若借用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來題畫,倒也十分貼切。
王羲之七歲時書法就很好了,十二歲時看到父親的枕頭下面有一本《筆說》――這是一本以前的人寫的關于書法的書,王羲之就偷偷拿來讀。
王羲之的父親發(fā)現(xiàn)了就問他:“你為什么偷拿我的秘籍讀?”王羲之笑著不說話。母親說:“你是想學習用筆的方法吧?”
父親覺得王羲之還小,可能還不能領悟其中的奧秘,就跟王羲之說:“等你成年了,我再傳授給你吧!”王羲之請求父親現(xiàn)在就讓他看,不看恐怕會耽誤少年時代的美好時光。
父親聽了很高興,把書給他了。不到一個月,王羲之的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
書法家衛(wèi)夫人看到王羲之的書法后,跟人說:“這孩子一定看過用筆訣竅了,看他最近的書法,少年老成。這孩子以后的名聲一定會蓋住我?!?/p>
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雕刻工在雕刻時,非常驚奇地發(fā)現(xiàn),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有三分之厚。
當然這有點兒夸張了,只不過是為了說明王羲之的書法確實很好。王羲之三十三歲時寫了《蘭亭序》,三十七歲時寫了《黃庭經(jīng)》。寫完后,空中有人說:“你的書法連我都感動了,別說世上一般人了?!?/p>
不知說這話的是哪路神仙,這個傳說已經(jīng)是神話了。反正就是為了說明王羲之的書法好得連神仙都驚動了。
這個成語出自唐代張懷的《書斷?王羲之》。
【釋義】
入木三分 原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xiàn)多比喻分析問題或刻畫人物很深刻。
【造句】
小F看問題入木三分。
【博聞館】
(近義詞)力透紙背、鐵畫銀鉤
王羲之最著名的書跡,當首推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東晉永和九年(353年),時為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謝安等42人,于三月三日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為祓禊盛會,諸人飲酒賦詩,王羲之為之作詩序,即《蘭亭序》草稿。蘭亭序作為行書體,已全無前代書家的古拙之氣,筆法與結字皆精巧嚴密,也是王羲之傳世作品中在風格上作為秀美新妍的一件,是開拓后代新風的杰作。下面談談其主要的筆法特點。
1.點畫包括斜點、豎點和平點等
斜點如“寄”字,尖鋒輕落筆,用力向側向按筆,轉鋒向左上回鋒蓄勢,向左下出鋒,意連下筆。豎點如“察”字,鋒輕落起筆,調轉筆鋒向下稍行即駐,行筆略彎,回鋒向上蓄勢,向左出鋒,意連下筆。平點如“流”字,尖鋒輕落起筆,順勢向右鋪毫,行筆略彎,回鋒蓄勢,向左下出鋒意連下筆。
相向點如“輿”字,左點收筆出鋒呼應右點,兩點中間無論有無筆畫間隔,都宜相向且彼此呼應。還有縱連點如“於”字,橫連點如“絲”等,都變化萬千,各具姿態(tài)。
2.橫畫包括長橫、左尖橫、下挑橫等
長橫如“不”字,尖鋒輕落起筆,提筆折鋒后向右行筆,至末端,取勢上抑,略向右下按筆回鋒收筆。左尖橫如“形”字尖鋒輕落,折鋒引筆右上行,至右端提鋒翻筆,向左藏鋒收筆。下挑橫如“言”字,露鋒斜落紙,折中鋒引筆右上行,至右端略按筆回鋒蓄勢,向左下出鋒。
3.豎畫包括懸針豎、垂露豎、曲頭豎、帶鉤豎等
懸針豎如“畢”字,逆鋒輕落起筆,順勢右下稍按,將筆鋒調中后向下行筆,邊提筆邊出鋒。垂露豎如“引”字,露鋒起筆,向右稍按即轉中鋒,向下行筆至豎畫末端稍駐,即向左上回鋒收筆。曲頭豎如“曲”字,尖鋒入紙,順勢向右下方略行,轉鋒向下直行或稍帶彎勢。帶鉤豎如“仰”字,帶鋒輕落起筆,轉筆以中鋒向下行筆,行筆至豎畫末端回鋒蓄勢,向左方勾出,鉤勢平且銳。
4.撇畫包括短撇、平撇、斜撇、帶鉤撇、曲頭撇等
短撇如“作”字,尖鋒輕落起筆,順勢右下按,翻鋒折筆以中鋒向左下快行,撇勢陡峭,將筆力送至撇尖。平撇如“和”字,撇勢平坦,輕鋒逆落,順勢右按,回鋒蓄勢,向左下快行撇出。斜撇如“合”字,順鋒切入紙,撇頭稍大,轉中鋒向左下行筆,邊行邊提,收筆力送撇尖。帶鉤撇如“咸”字,露鋒起筆,順勢引筆中鋒向下行筆,略帶彎勢,至收筆處回鋒蓄勢即向上出鋒,意在連寫下筆。曲頭撇如“今”字,露鋒起筆,順勢彎行作曲頭,折鋒轉勢向左下行筆。
5.捺畫
捺畫是蘭亭序中一個極具活力,又富有靈性的筆畫,在構字中起關鍵的平衡作用。
斜捺如“及”字,順鋒輕落起筆,順勢向右下邊行邊按,或直或微彎,收至捺角處按筆稍重,隨后提筆回鋒收筆。平捺如“趣”字,逆鋒起筆,折筆向下稍頓,提筆轉中鋒向右下徐徐行筆,取勢平坦,至捺腳稍駐蓄勢,提筆向右捺出。反捺如“眩懷)”字,尖鋒輕落起筆,順勢向右下行筆,邊行邊按,向左上回鋒收筆,捺腳或方或圓。
6.鉤畫
鉤畫在蘭亭序中變化較多,其形態(tài)或上或下,或明或暗,或轉或折,姿態(tài)百出,各盡其妙。
橫鉤如“室”字,露鋒輕落起筆,順勢向下略彎,折筆轉中鋒向右行筆,至鉤處向右下頓筆,轉鋒沿原路回鋒蓄勢,向左下勾出。斜鉤如“哉”字,尖鋒輕落起筆,順勢向右略按筆,轉筆調中鋒向右下作微彎行筆,至鉤處輕頓,回鋒稍駐蓄勢,用力向卜勾出。
臥鉤如“悲”字,順鋒起筆,向右下邊行邊按,作橫彎勢行筆,至鉤處回鋒駐筆蓄勢,向左上用力勾出。豎彎鉤如“^(觀)”字,藏鋒逆入,轉鋒向F,中鋒行筆,至彎處向右圓折,邊行邊按向右行筆,至鉤處回鋒蓄勢,向上略偏左鉤出。橫折縱鉤如“猓ㄆ)”字,尖鋒輕落紙,順勢向右上行,筆畫漸粗,頓折調中鋒向下行筆,彎勢向里收斂,至下部彎勢要向外展開,回鋒向上勾出。
7.折畫
折畫書寫時應注意折者頓而有方,轉者轉而圓潤。折畫包括橫折、豎折、斜折等。
橫折如“日”字,露鋒起筆,按橫法作橫畫,至折鋒處頓筆,然后用中鋒下行作豎,收筆時回鋒。豎折如“山”字,尖鋒落筆,順勢略按筆,轉鋒向下中鋒行筆,至折處回鋒轉折向右行筆至,末端微昂即向右下按頓,以圓筆收尾。斜折如“妄”字,露鋒起筆,折筆以中鋒向左下行筆,頓提回鋒向右下邊按邊行,稍頓后回鋒收筆。
黃庭堅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與書法家。他出于蘇軾門下,而與蘇軾齊名,平分秋色,世稱“蘇黃”。他的書法造詣極高,為宋代四大家之一,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黃庭堅擅行草,初以北宋書法家周越為師,后又取法于顏真卿、懷素、楊凝式。尤得力于《瘞鶴銘》以側險取勢,縱橫奇倔,自成風格,其傳世書法杰作有《華嚴疏》、《松風閣詩》、《王長者?史詩老墓志銘》和草書《廉頗藺相如傳》等。
相傳黃庭堅別具一格的書法特色,除他本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取法于古人書法藝術的精髓之外,他還得力于船工劃槳時全身力到,逆水揮槳的啟迪,就象唐代大書法家張旭看公孫大娘舞劍,得草書之法一樣令人稱絕!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進士。他初涉書法以王羲之《蘭亭序》為蘭本,每日摹臨不輟,可謂廢寢忘食,自以為得王羲之《蘭亭序》神韻,但是他的習作給人家看了,人家說他不像王羲之,他卻大笑道:這才真是王羲之哩!黃庭堅的意思是學王羲之要在用筆方法上去學,可不必循規(guī)蹈矩地一味地學王羲之書法的外形,他學楊凝式的字也采用同樣的方法,取其筆法;不一味摹仿他的字形。為此,黃庭堅專門寫了一首詩推銷自己的獨特見解。這首詩這樣寫道:“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黃庭堅的見解是很精辟,很深刻的。
據(jù)傳,黃庭堅形成自己的書法特色是一次從水路乘船到四川宜賓的路上。那一段,黃庭堅因事去四川宜賓,在行旅中他仍不忘帶上自己心愛的筆墨紙硯。讀書、做詩、寫字是他行旅中的必修課。揣摩書法的筆法、章法是他每天思考的重要課題。也是機緣,黃庭堅在途中,他看到船工們在劃槳,覺得槳在水中撥水的動態(tài)是多么有節(jié)奏,多么地自然生動啊,尤其是逆水劃槳時,船工們把渾身的力氣都使到這支槳上面了。但見槳在水中嘩嘩地劃,船兒在逆水中奮勇向前,著古銅色肌膚的船工們全神貫注地注視著船的行走去向,這生動的劃船場面使黃庭堅受到震撼,他目不轉睛地看著,琢磨著。他仿佛看到船工手里握著的船槳是支大毛筆,而寬闊的江面如同一張大紙,這些船工在不停地劃槳中,“寫”出無數(shù)優(yōu)美、靈動、奇險的字來。黃庭堅觀船工劃槳,悟得書法的筆法,興奮得向船工連連作揖,船工們不解其意,問其所以然?黃庭堅說:“你們是我的老師!”船工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黃庭堅笑而講出了他看船工們劃槳,懂得了寫行草書要象船工劃槳那樣揮灑自如,均勻有力,氣勢宏大的體會,船工們恍然大悟。
黃庭堅寫字很用功,他寫字時常常磨一大池墨,寫完才罷手。他常覺得自己的字沒寫好,偶爾覺得是佳作便高興得象個小孩子似的樂不可支。黃庭堅在建中靖國元年曾看到自己以前寫的一軸字,便題了一段話在后面:“觀此卷筆意癡鈍,用筆多不到。亦喜中年來書字稍進耳!”由此可見他在書法上好學不倦的精神。
蘭亭,一個被譽為書法圣地的地方,它的美是精致的,宛如小家碧玉,含蓄幽靜,令人流連忘返。
蘭亭的第一美是曲水流觴,我們到了后,“為什么那兒一片空地沒有人呢?賣東西那兒也沒有人呢?”我疑惑不解地問姐姐,姐姐四處望了望,發(fā)現(xiàn)人們都在那兒叫“曲水流觴”的小溪邊拍照,一個接著一個。我又看到有些人坐在那兒津津有味地回味著,有些人在那兒品酒、誦讀詩文,更加能回味出古人吟詩時的好心情。我仿佛看見了古人坐在小溪邊上,搖頭晃腦,手臂在空中揮舞著。我仿佛聽到了那些文人、大詩人在那吟詩作樂,品酒自罰。
蘭亭最有名的還要數(shù)書法了。因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在這里寫過《蘭亭序》而出名,據(jù)說“鵝池”的那塊碑也是王羲之寫的,王羲之剛寫到“鵝”的時候,有事出了門,王獻之就把“池”字補上了。當時他只有八九歲。我非常佩服他小小年紀就能寫出這么好的字。我們還參觀了賣書法作品的地方。這里有的字龍飛鳳舞,有的字筆觸細膩,還有的字華麗、奔放。這不愧是書法圣地??!
一、惟妙惟肖是臨摹的基礎
學習書法首先要臨摹,這一點已經(jīng)是無可爭辯的共識。所謂臨摹就是要把歷代書法作品中的精華拿到我們自己手里,再變成書法家獨具個性的面貌。學習前人首先要畢恭畢敬,他怎么寫你就怎么寫,要弄懂他的含義,學習他的形態(tài)。一是不要有私心雜念,要拋開自己習慣的寫法,一筆一畫地依葫蘆畫瓢;二是不要隨便亂造,不要自認為某一筆畫不好看,給他改一下吧。記得多年前,某單位請林散之先生寫了幾個招牌字,一位領導拿過毛筆將其中一個筆畫根據(jù)自己的意向作了修改,令在場的人為之乍舌。臨摹還應該注意方法,不能死臨,熟能生巧這句話對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來說是可以的,但對藝術來講是不合適的。我們需要熟練,但不能“俗”,熟能生“俗”,熟能生“死”。曾經(jīng)見過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先生,酷愛王羲之的《蘭亭序》,且臨池不輟,所臨書稿簡直可以亂真??墒窃倏此膭?chuàng)作書稿,一點《蘭亭序》的影子都沒有了,而且是俗不可耐。所以,要帶著腦子去臨摹,確切地說要“帶著‘賊’腦子去臨摹,做人要誠,做藝術要‘賊’”!(孫伯翔語)不能認為只要天天寫、天天練,寫來寫去就能寫好了,不見得!多寫固然是寫好字的因素之一,但是,如果不用心去揣摩,將永遠被拒之于藝術殿堂的門外,古人強調“心摹手追”、“字為心畫”的道理大概就在于此吧。
二、形神兼?zhèn)涫桥R摹的關鍵
形神兼?zhèn)渚褪遣粌H筆畫寫的像,就連每個字的間架結構和通篇氣勢都寫的像。要處理好筆畫與結構關系,首先應從前人那里得到它,再從前人那里變化它。要做到這一點,第一重要的就是點、線、筆畫,點線過關,筆畫得法,從點畫至結構,從形到神。古人一貫強調以形寫神,如果形都不像,又談何神似?往往初學寫字的人會有這種情況,第一個字寫的比較像,第二個字寫的有點像,第三個字寫的不太像,第四個字寫的更不像,第五個字就一點也不像了。要想結構好,一定要先在點畫上下功夫,達到精熟的程度。就是要作到落筆成型,這些都要建立在興趣和愛好上,只有酷愛才能去追求!庖丁解牛,他天生就愛解牛,他不是把??闯烧?,而是把??闯墒敲總€大小不同零件的組合,所以,他對每個部位的骨骼都很熟悉,達到游刃有余的地步。我們也要把每個字的筆畫看作是合格的零件,創(chuàng)作時靈活運用,想要他怎么樣就怎么樣。通過臨摹練習后,爭取做到第一個字寫的不太像,第二個字寫的有點像,第三個字寫的比較像,第四個字寫的非常像,第五個字寫的就分不出你和他了。還要背臨,就是合上字帖也能寫的和他一個樣,才算是基本掌握了。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書法水平較高的人,無論什么字,經(jīng)他們的手寫出來總是好看的,這與點畫的精熟以及深諳結構安排是分不開的。
三、碑帖選擇是臨摹的根本
初學書法選什么碑帖?這要看自己的喜好,中小學生也可以有老師幫助選擇。選擇什么碑帖也就意味著學習那一家書體,也就意味著學習或將要繼承某一書法家的風格。如著名女書法家蕭嫻,曾受教于書法家康有為,她的書風就很像康有為的風格,書法家舒同曾入手于清代書法家何紹基,他的書風就像何紹基的風格。當然,也有一些書法家在學習和掌握前人書風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但絕大多數(shù)或多或少會流露出繼承自哪個碑帖和某個書體,還沒聽說過(恐怕根本也找不到)哪一個人沒有臨摹過碑帖而成為書法家的。相反,凡是著名的書法家都是臨摹碑帖的高手,歷代臨摹《蘭亭序》成就為書法家的人不計其數(shù)。選擇好碑帖后,就要腳踏實地的學習,有一句話叫做“咬住青山不放松”,盯住一家碑帖練習,一定要真正掌握后,再換換其它碑帖臨寫,吃透一家終身受益,做到精致就不錯了,切不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有人說過,先臨百家,后成一家,聽起來不無道理,可是,不要片面地理解為臨了一百家以后,就成為書法家了。歷代流傳至今的碑帖都是經(jīng)過幾千年的大浪淘沙的瑰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臨寫,不要人云亦云,歐、顏、柳、趙、褚各家皆好,又各有特色,任選一家都可以,既不要尊柳貶顏,也不要尊碑貶帖。
四、繼承創(chuàng)新是臨摹的目的
歲歲年年,三月初三是令人期盼神往的日子。1660年前的這一天,書圣王羲之和當時的文人墨客相約蘭亭,曲水流觴,吟詩唱和,盡情抒發(fā)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懷,王羲之留下了傳頌千古的美文和“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這個蘭亭雅集的佳日,成為中國文人雅集的首創(chuàng)。
2012年3月24日,農(nóng)歷三月三,連綿陰雨后的晴好天氣令人神清氣爽,全國各地的書法家懷著朝圣的心情來到紹興蘭亭,參加第二十八屆中國蘭亭書法節(jié)。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洪祝專門為本屆書法節(jié)發(fā)來賀信。
漫步蘭亭,這里依然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在先人們雅集暢敘的蘭亭故地,品酒吟唱,揮灑激情,中國文化中最富有詩意的一幕,又在這里優(yōu)雅再現(xiàn)。
祭祀書圣是每年中國蘭亭書法節(jié)的一個重要儀式。宣讀祭文后,身著晉服的孩子們,朗誦了千古美文《蘭亭集序》。右軍祠內翰墨飄香,墨華亭邊龍蛇走筆。在開筆儀式上,趙長青、邵秉仁兩位書法大家飽蘸激情,分別寫下了“翰墨聲高遠,道法自然成”和“流觴不逝,雅韻永和”幾個大字,為本屆書法節(jié)開筆。
蘭亭雅韻,代代相傳。在蘭亭景區(qū)現(xiàn)場表演的蘭亭小學學生書法高手,吸引了眾多游客圍觀,孩子們卻依舊專心致志書寫,沉浸在意到筆隨的書法世界。景區(qū)內散落著不少石書桌,游客們欣然用蘸水的毛筆在吸水的石書桌寫字。往事越千年,人們在這里感受到千年文化傳承的魅力,默默表達對書圣的敬意。
參加曲水流觴活動的書法名家們,穿上古裝吟詩唱和,心境也變得怡然悠遠。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仿佛看到王羲之和他的朋友穿越千年而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黃君即興賦詩一首“借得祥云翼,又來曲水濱。佳朋四海會,美酒列仙陳。微風搖弱柳,妙樂想靈均。年年欣此契,萬象與時新?!?/p>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這種豁達舒朗的人生襟懷正是我們要追尋的。王羲之把人生的樂事列為兩種,“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中國書法從王羲之這里,才從技藝上升到藝術,從工具上升到文化,從自在上升到自覺。中國書法博大精深令人感慨萬千,當代書法大家錢君匋先生把日落、希臘藝術和中國書法并列為宇宙三大奇觀。
對《蘭亭集序》的尊崇,不僅有歷代文人騷客,也讓后世的帝王為之折服。傳說《蘭亭序》的真跡伴隨唐太宗李世民長眠于地下。在蘭亭的碑亭中,清代兩位帝王康熙和乾隆的祖孫御碑,國內罕見,堪稱“江南第一碑”。
蘭亭雅集作為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一代名士風范的典型體現(xiàn),是魏晉風度久久醞釀后的醇化,是瞬間而永恒的光芒閃現(xiàn)。蘭亭雅集所賦予的浪漫、飄逸、才情,既是晉人為后人樹立的歷史風標,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吧硖┬膶幨菤w處”,書法讓現(xiàn)代人在喧囂浮躁中寧靜下來,在輕舞飛揚中感悟人生,在從容握筆中追尋詩意境界。
“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會稽山水孕育了蘭亭精神。連續(xù)28年舉辦中國蘭亭書法節(jié),不僅成為我國書法界的盛事,也是紹興市重要的城市品牌節(jié)慶活動。中國書協(xié)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趙長青認為,經(jīng)典和大家是衡量一個時代藝術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民族文化高度認同的體現(xiàn),蘭亭雅集這樣的品牌活動,對廣大書家乃至普通公眾認識經(jīng)典、崇尚經(jīng)典、走進經(jīng)典是一個極好的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