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文學作品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 當代價值 發(fā)揮路徑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9-0079-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當代人們精神文化領域的需求顯得更加迫切。我國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與融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東方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文化內涵精髓的呈現,對我國當代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
一、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價值
中國古代文學是指中國上古時期至“五四”運動之前這段漫長文學發(fā)展時期,有古典詩詞曲、散文、戲曲以及民間小說等多種文學形式。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不僅在中華文化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在當今社會發(fā)展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推廣,不僅僅局限于文學層面的陶冶情操和藝術欣賞,同時也具有記載歷史和傳承文化的作用。中國文學史演進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在歷史的進步當中不斷滋養(yǎng)著華夏民族的精神世界,同時也發(fā)揮著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二、中國古代文學當代價值發(fā)揮路徑
(一)從文化角度發(fā)揮價值
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作者對一定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以及當時社會背景的刻畫呈現。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內涵不僅涵蓋了作品作者的個人思想,從中更能挖掘出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而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今時代下人們的精神世界塑造和正確思想構建發(fā)揮著重要的積極影響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中國古代智慧的承載體,將古人卓越的智慧與優(yōu)秀的思維傳遞至今,供當代人們汲取和學習,從而使人們更具智慧地投入到當代的經濟建設和日常生活當中。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研究中,可以發(fā)展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種“文化基因”不僅影響著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化觀念形成,也影響著文化領域其他藝術形式的發(fā)展。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文化環(huán)境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依然具有璀璨的文化價值,對當今我國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精神影響力。
(二)從教育角度發(fā)揮價值
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從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研究中,不僅能夠發(fā)現古人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智慧,同時更能感覺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深厚內涵。中國是具有特殊文化氣質的國家,這種文化氣質的體現就是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形式。從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欣賞中,能夠體會中國古人其氣宇軒昂的東方文化特質、縝密而精巧的中國式文學邏輯思維以及包容天地的博大情懷。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探究和欣賞的過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習者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創(chuàng)作技巧,更能使學習者自身的思想境界得到質的升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媒介開展教育活動,能夠使得學習者的思想建構更加開闊,同時也使學習者的文化底蘊得到夯實。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西游記》不僅在中國深具影響力,也是在世界上閱讀最為廣泛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并且在很多國家的教育課程中有所呈現,肩負著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光大的使命,同時對世界各地人們的精神成長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三)從認知角度發(fā)揮價值
文學作品是文化領域重要的藝術呈現形式,在世界各地的文明發(fā)展進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一經久不衰的藝術形式。并且文學作品也是世界各國的主要文化呈現方式。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歷經千古滄桑依然深受人們熱愛,并且吸引越來越多的世界范圍內的學者探究,其根本價值就在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對人類、對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以及自然認知層面的引導作用。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可以感悟到中國古人其卓越的人性觀、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觀。這些對人類根本價值的判斷和哲學思維的體現,正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最重要的價值。人們通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不僅了解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更使研讀者找到了人類面對現實生活困境、內心困境時所做出的智慧選擇,以及做出選擇的智慧判斷依據,進而找到了人生的要義。人的自我成長需要建立在對自我的批判之上,而這一過程是不能在導師的教誨中學得的,只有通過個人的感悟和思辨的過程來獲得見解,并對見解進行理性的批判后才能真正習得人生要義。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和研究,正是人們實現這一成長過程的有效途徑,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正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精華,對當今時代下乃至未來當中人們對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人生要義的獲取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對人類追求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發(fā)揮著智慧啟迪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石琬璐.弘揚傳統(tǒng)文化塑造健全人格――論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建構[J].黑龍江史志,2014(9):41-43.
【關鍵詞】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分析探討
1高職院校中古代文學課程開展的重要意義
中國古代文學是一門探究我國古代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的課程,于學生而言其開展大有裨益,進行教學的主要意義在于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能夠幫助學生更加了解我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軌跡和文學形式的發(fā)展過程,對文學的文體有基本的掌握,提高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鑒賞夢里。其次便是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文學作品中真正感受古人的思想觀念及生活方式,真正理解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所存在的內在意義。更值得注意的是,通過開展古代文學教學活動,能夠通過作品的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在文學作品的熏陶之下更具崇高的文學情懷,必要時能夠將此運用于工作和學習中,促進我國文學事業(yè)的持續(xù)性發(fā)展。[1]
2高職古代文學教學方法探析
2.1通過啟發(fā)式教育引導學生
古代文學課程的開展,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啟發(fā)來進行循循善誘。啟發(fā)式教學指的就是教師在踐行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人興趣基礎之上,制定相應的教學任務,通過兩者融合的方法來激起學生對于古代文學學習的個人興趣,使學生在整個教學中占有主動地位,教師通過客觀合理的引導,能夠幫助在學生探尋問題時起到一語撥千斤的效果。啟發(fā)式教育關鍵之點就在于學生學習過程的強調與引導,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尋文學作品中的相關知識,并結合個人興趣進行深入研究,從而達到學生思維拓展的成效。甚至可以說,啟發(fā)式教學就是學生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自發(fā)的去開啟古代文學的學習之旅。例如老師在講解曹操的《短歌行》時,教師可以針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句詩進行提問,而對于這句話教師提問的重點并不是在于詩歌字面意思的翻譯,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曹操經歷的了解于掌握,讓學生通過簡單的幾個字去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2]此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帶著作者提出的“問題去解讀其他內容。通過提問來進行啟發(fā)教學,從而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文學作品的解讀方向,把握其文學價值。
2.2借助情景式教學感悟學生
除了啟發(fā)式教學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權健教學來進行課程教學研究。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古代文學課堂上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將作品所蘊含的情景呈現在學生面前,將學習氛圍生動化。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準確的體現出學生對于作品的把握程度及理解,同時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心理發(fā)展。這種教學方式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能夠促進學生對于文學知識的情感感悟,除此之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陶冶學生情操。例如在學習著名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時,老師可以在朗讀之時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長久”,使學生在進一步感受到詩歌所傳遞出來的意義,同時通過自我想象在腦海中勾勒相關畫面,使學生能夠自發(fā)的感受當時的情景,加深對于詩歌的理解。再去學習《詩經豳風》中的《東山》一詩時,教師可以從網絡上下載相關的視頻,在課堂之上播放給學生,或者是制作成有特殊效果的課件,都能夠使作者形象和詩歌內容更加直觀的呈現給學生,直接提高學生對于文學知識的感知與獲取。
2.3利用表演式教學拓展學生
表演法也是一種極其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表演教學與古代文學課程的融合,能夠使學生更進一步的把握文學作品的精髓,并融入自我的情感。謠言法教學的開展就是讓學生通過自我的表達方式來表現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借助自身的文學想象將文學作品“生動化”,這種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3]。例如教師在講解關漢卿的《竇娥冤》時,可以根據作品的不同人物形象進行區(qū)分,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再通過小組討論來這角色進行分類表演,讓學生自發(fā)的去收集相關的表演道具,推敲作品中的臺詞,在這個文學作品的演繹過程中,學生對于《竇娥冤》自然能夠有更加深切的體會,在表演時融入個人想法的展示,更能夠體現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理解的獨特性與再創(chuàng)造性。
一、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
古代文學由歐洲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這兩大部分組成。歐洲古代文學主要化分為古希臘文學和羅馬文學這兩方面。而中國古代文學則按時間進行分類,其中涵蓋了秦漢、魏晉南北朝、唐代、宋遼金、元明清等方面的文學。在我國地域文化通常指的是某區(qū)域別具一格、源遠流長、傳承至今并且仍在發(fā)揮積極影響的文化習俗。是各個特定區(qū)域的民俗、藝術、傳統(tǒng)等方面的文明體現。并在固定的區(qū)域內與地理環(huán)境有機融合,充分體現出了其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產生的地理背景,不同的地域文化涉及到的范圍大小都是不同的。其中的文化則可以分為單要素和多要素。地域文化的形成是要經過漫長的過程,并且時刻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發(fā)展趨勢在不斷進行變化。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分析,從而使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
二、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的類型和范式探究
(一)綜合研究
對于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本質聯系的研究,要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深入分析古代文學問題,進一步探討古代文學的發(fā)展歷程。正確掌握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的類型和范式的關鍵問題,注重探索古代文學的形成和演變,以及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的類型和范式有機結合的積極影響和密切的聯系。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本質聯系的研究,需要參考和依據人文和文化地理學的理論研究來開展,從而更加深入的認識和探究古代文學和地域文化的類型和范式,準確掌握古代文學與現代地理和環(huán)境學之間的有機聯系,能夠充分了解到,古代文學家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地域地理分布間的思考。并深入認識到地域文化、環(huán)境對于古代作者創(chuàng)作的個性化影響,對古代文學和地域文化類型和范式形成的較為深遠的影響,對于古代文學作品主題、題材、語言風格的影響。主要研究的方法,就是將古代文學和地域文化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并且以其整體的發(fā)展趨勢和方向作為出發(fā)點,著重研究兩者之間存在的互動性、差異性、整體性。通過分析研究古代文學作品的主題、體裁、語言風格等方面,在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中的產生和發(fā)展,以便能夠對于兩者之間進行較為綜合性的研究。這項研究不需要著重針對某一個地域或是文化發(fā)展階段,也不需要特別針對具體的時代的文學風格進行研究,只是將其當做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的類型和范式的案例去認識和區(qū)分。
(二)專題研究
對于兩者之間的專題研究通常是以文學作品和文學時代為參考坐標。例如:《禮記》中充分反映了不同領域的文化文學思想模式,并且能夠在其文化發(fā)展領域更好、更快的傳播和普及。尤其是其中蘊含的啟蒙思想,關鍵是來源于重要的古代文學和地域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其思想認識模式中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形成和發(fā)展,著重要考慮的因素就是古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古代社會思想的轉變時期,人類文學精神的發(fā)展和變化。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各地域間地理環(huán)境對其造成的影響。其主要研究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針對某一各特定區(qū)域的地域和地理文化之間的文化因素做出較為深刻的研究,深入分析其古代文學作者的人生發(fā)展歷程,以及其不同階段文學作品風格的變化。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研究某一特定區(qū)域和地理環(huán)境變化,對古代文學家創(chuàng)造風格和題材的深遠影響。由于古代文學所處的區(qū)域和環(huán)境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此背景下逐漸影響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的類型和范式的表現方式。通過不斷研究證明,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之間的聯系,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需要利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地域文化,通過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逐漸形成兩者之間的積極影響。
三、意識研究
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研究是建立在某個特定區(qū)域,并將其作為研究案例,站在文化學理論的角度和發(fā)展趨勢,深刻的探究怎樣將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間的各種因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并充分激發(fā)起研究者對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的研究熱情,有效的提高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的研究質量和效率。而從對于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中的思維模式來講,研究的關鍵在于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領域特點。從整體上看能夠代表創(chuàng)作主流的就是現實主義的古代文學作品,并且其在古代文學和地域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不斷影響著古代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地域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并且還要著重關注的是,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描寫的一些現實生活情境,以及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發(fā)展中很多小人物的真實生活和成長環(huán)境,并針對這些小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當時社會所處發(fā)展時期的研究,能夠使我們更加深入的認識到,當代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和緊密聯系。
四、結語
作為二十一世紀最具活力的產業(yè),廣告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尤其是高端的廣告專業(yè)人才更是求賢若渴。然而,由于快餐文化和經濟市場的影響,眾多高校開設的廣告學專業(yè)偏重應用設計而忽略了廣告學人才創(chuàng)意和策劃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導致市場上廣告學人才雖然能迅速適應廣告行業(yè)的工作,但是后勁不足。因此,廣告人才市場的現狀倒逼高校專業(yè)人才能力培養(yǎng)的調整,必須從源頭夯實廣告學專業(yè)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必須開設《中國文化通論》《西方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美學》等文學文化課程。其中,《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涵蓋內容豐富,尤其是古典詩詞既能熏陶學生的人文情懷,也能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是廣告學專業(yè)文學類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專業(yè)基礎必修課程。除此之外,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廣告宣傳自然而然地嵌在作品當中。有學者稱:“它們的親密關系則更多地表現為古代文學對廣告不經意地呈現上。雖然在古代,廣告還沒有成為一個專有名詞,甚至人們對廣告還沒有明顯的意識,但古代文學中卻散見著讓人拍案叫絕的廣告案例,隱約記錄著中國廣告的發(fā)展、變遷、變調或變局?!保?]209-210古代文學作品中自然嵌入廣告宣傳,為我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廣告的發(fā)展及特定時期廣告業(yè)的特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佐證。鑒于廣告市場人才能力培養(yǎng)的文化需求,文學文化類課程成為廣告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必不可少,同時古代文學作品汗牛充棟,迫切需要對廣告學專業(yè)古代文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研究。因此,以意象教學和廣告語教學為中心的改革模式進入我們的廣告學古代文學實踐課堂當中。
二、古典詩詞的教學改革:以意象(群)為中心
廣告學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課程中內容太過豐富,鑒于廣告人才能力的文化需求,我們選取古典詩詞的意象教學為突破。古代詩詞意象教學主要包括意象(群)的選取與內涵解析。古典詩詞意象(群)的選取可以從題材上加入分類,以便充實學生的人文情懷。如先秦詩歌《詩經》中的黍離到姜夔《揚州慢》詞作中的青青薺麥;從屈原《離騷》中的美人到曹植詩文中的《洛神賦》,再到晚唐五代溫庭筠詞作《菩薩蠻》中的慵懶等等;從陶淵明詩歌中的到孟浩然詩歌中的賞菊再到李清照詞作中的殘菊等等;從林逋詩歌的《山園小梅》到陸游詞作的《卜算子•詠梅》等等;從蘇軾的農材題村詞作到辛棄疾的山水田園詞,等等。如何準確地傳授意象所蘊含的內涵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同為吟詠梅花,林逋的《山園小梅》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現形式不一。前者云:“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币悦坊ㄅc眾芳的對比敘寫梅花的清高。后者云:“驛外斷橋邊,寂莫開無主。已為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蓖瑯邮菙懨坊ǖ那甯吲c氣節(jié),陸游更多地融入自己的人生感受。這兩首詩詞的意象教學過程要注意將梅花的品質與詩人的人生經歷結合在一起。如何將古典詩詞的意象教學與廣告學專業(yè)人才能力緊密結合在一起,需要在古典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增加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古典詩詞意象(群)的符號化。如上圖所示,廣告學專業(yè)古代文學文化課程主要為廣告創(chuàng)意儲蓄知識,具體到古典詩詞的意象(群)的學習對應廣告創(chuàng)意之后的符號、圖形與圖像表達,最后的共性是意象(群)與符號、圖像等皆是為了傳達某種情緒而形成一定的意境(境界)。如果廣告學專業(yè)學生具備一定的速寫能力,那么每篇古典詩詞的意象學習之后,可以嘗試以速寫的方式運用符號將詩詞中的意象簡單勾勒出來,形成具有一定意境的畫面。如此一來,廣告學專業(yè)古代文學的學習很好地廣告人才能力培養(yǎng)結合在一起,文化學習與廣告速寫巧妙融合,不會產生枯燥無味之感。
三、小說文體教學改革:以廣告語為中心
【關鍵詞】古代文學;松柏文化;題材;意象
松樹和柏樹都是植物中的普通品種,但是松柏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可以保持一抹綠色,枝干始終堅挺,并不會為寒冬所屈服,因此,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當中,眾多文人寄情于松柏,通過其傳遞出某些思想。在長期的運用當中,松柏逐漸成為堅韌、不屈的代名詞,文人也多用松柏“詠志”。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當中,運用松柏題材的作品非常多,且質量很高,很多作品都被后世廣為傳誦。
一、古代文學中松柏題材與意象繁榮的原因
在我國古代文學中,贊美松柏的作品數不勝數,松柏這一意象如此繁榮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松柏自身的原因,松柏作為樹木品種,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分布,同時因為其生命力較強,對于土壤和水分的要求較低,可以生存在眾多氣候條件較差的地方,從而使得松柏的種植面積更為廣泛。而且松柏本身還具有其他樹木所不具備的特性,那就是松柏能夠一年四季保持常青,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那一抹綠色更是顯示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因此,松柏這一意象格外吸引文人的注意。其次是文學發(fā)展的原因。松柏題材與意象的繁榮與文學發(fā)展密不可分,特別是山水文學、詠物文學等的發(fā)展,都為松柏題材與意象的繁榮起到了推動作用。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寄情山水,高山、流水、明月等都成為當時文學作品當中常見的意象,這其中松柏意象也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在唐代時,山水詩發(fā)展迅速,各種關于松柏意象的文學作品不斷涌現,使松柏這一意象逐漸深入人心,成為堅韌、孤傲的代名詞,例如《寒松賦》等。由此可見,松柏題材與意象的不斷繁榮與文學的發(fā)展有著緊密的聯系。
二、松柏文化意蘊及典型意象分析
在古代文學作品當中,松柏意象寄予了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眾多價值觀念,具有多重表意抒情的作用,文學創(chuàng)作者通過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的方式,表現了松柏意象的多種意義。
(一)墓地松柏題材和意象分析
在墓地中種植松柏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記載,因為松柏抗寒,并且對于土地的適應性強,因此在墓地周圍種植松柏的習慣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國的喪葬制度,寄托著后代對逝去親人的思念,是我國先民的一種情感觀念的體現。因為墓地松柏的特殊意蘊,使得松柏時常被古人用來追悼、祭祀逝去的親人。墓地松柏作為一種特殊的情感寄托,自漢代開始就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出現,到了魏晉時期,墓地松柏意象的發(fā)展更為興盛,成為了文人用來表達對先人的思念、感慨生死等情感的重要意象??梢詮膬蓚€方面來看墓地松柏所具有的作用:首先把松柏栽種到墓地可以起到標識作用,由于古時土葬制度的影響,人們在去世之后的墳冢多為土堆,在經過長時間雨水的洗禮后會逐漸成為平地,因而將松柏種植于墓地之中,能夠起到標識的作用,后人可以通過松柏的位置來判斷先人的埋葬位置。其次是松柏具有護佑亡靈的作用,在古人眼中,松柏可以驅邪,保護亡靈,所以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通過墓地松柏這一意象來表達松柏對亡靈的護佑。正因如此,墓地松柏對于在世的親人來說十分重要。例如:《晉書·庾袞傳》記載:“或有斬其墓柏,莫知其誰,乃召鄰人集于墓而自責焉?!蹦沟厮砂卣蔑@古人對于逝去先人的情感寄托,并且松柏象征萬古長青,寓意著死者可以子孫延綿。除此之外,松柏具有較強的抗旱抗寒性,是墓地之木的首選。而且,松柏還是一種長壽之木,符合人們渴望長生的理念,因此四季常青的松柏就成為人們用來寄托仙壽的載體。所以從另一方面來看,墓地松柏還有一個寓意,則是希望先人能夠在另外一個世界中得以長生。
(二)澗底松柏題材與意象分析
澗底松柏生長于山腳下、溪水邊,這種地方相對來說土壤、水分較為充足,因而澗底松柏生長得更為蒼翠蔥郁,是松柏樹中的佼佼者,但是因為地方比較偏僻,故而常常不被人關注到。晉代詩人左思發(fā)現其特殊之處后應用在作品內,并流傳開來,隨后,不同時期的眾多文人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也多會對其進行描述,使?jié)镜姿砂刂饾u成為一種文學意象。在唐代,白居易的作品當中就有眾多描寫澗底松柏的,例如“百丈澗底死,寸莖山上春”,何等悲痛。然而白居易仍然覺得不盡意,又直以《澗底松》為題,寫了首政治諷刺詩,在詩中白居易為出身寒微的學子鳴不平,同時也對當時的科舉制度中存在的弊端進行批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晉代左思的《詠史》描繪出的澗底松是艱苦、挺拔的形象,這一形象后來也象征寒門弟子,被不同時期的文學家廣泛沿用,通過對澗底松生長環(huán)境的描寫,來表現寒門學子生活的不易,以及難以被世人所發(fā)現而產生的一些憤懣之情。由于澗底松生活在幽深的谷底并且依然堅韌挺拔,與文人的形象十分相似,因此古代文人在被貶或者郁郁不得志時就會在作品中加入澗底松,表達文人懷才不遇的情懷和流落異地的凄涼感情。同時,澗底松這一形象還具有一種向上的精神,雖然其生長在谷底,但是因為其有志,堅信終有一天會有出頭之日,所以詩人也常以澗底松來鼓勵處于低落期的人們。澗底松柏意象代表了文人對松柏的審美認識和道德評價,展示出澗底松柏的生存狀態(tài)及其中蘊含的人生哲學,并具有相應的人格寓言。
(三)老怪松柏題材及意象分析
在唐代之前,松柏主要是以常青和勁直為主要特點出現的。而到了唐代之后,老怪松柏開始受到了更多文人的關注,文人對于松柏的描述更加豐富多彩,不管是從容挺拔、枝繁葉茂,還是老、枯、怪等都生動形象地進行描述,使世人可以根據描述在腦海中再現一棵真實的松柏。對老松柏這一形象的描述是從唐朝興起的,唐朝文人多以老松柏或者是古松柏為題材來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例如皇甫松的《古松感興》等。另外還有一些文學作品,雖然沒有以松柏為題目,但是其文章所描寫的形象依然是古松柏,這些作品的出現已然能夠表明,在唐代古松柏的形象普遍被文人所認可。老松柏這一形象具有獨特的色彩,可以讓人產生色彩美感,在形體方面,老松柏與挺拔的松柏不同,其形貌體態(tài)扭曲,無論是枝干還是樹根等,都能夠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因而在當時的很多畫作當中我們也能夠看到老松柏的形象。在姿態(tài)方面,老松柏也具有獨特的美感,通過樹干、樹葉、樹枝等各個方面來呈現一種形象,這一形象使老松柏產生一種姿態(tài)美。由于生長環(huán)境的差異,老松柏的姿態(tài)也具有較大的區(qū)別,這一姿態(tài)美也打動了文人的心,從而在眾多的文學作品當中都能夠看到老松柏的形象。神韻美是老松柏通過內在精神韻味表達出來的一種美感,極具自然屬性,在文學作品中具有更重大的意義。從文化意蘊方面來看,老松柏剛開始是在神話作品當中出現的,這些神話作品當中的老松柏具有長壽的特性,因而老松柏也逐漸成為了長壽的代名詞?!叭酥兄欣吓?,猶木中之有松柏”,在民間傳言中,松柏是長壽的代表,有著“木中之仙”的稱號,通常老松柏要很久才能形成,因此其獨特的壽齡是人們所向往的、敬重的,有著高尚的人格、風格、品格之美。在古代眾多詩詞當中,都對老松柏所體現出來的人格之美深有感悟,例如白居易的《題王處士郊居》中有:“寒松縱老風標在,野鶴雖饑飲啄閑?!北憩F了寒冬里的松樹縱然蒼老,但是仍然保持著挺拔的風格和品格。
(四)連理松柏題材及意象分析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還有一些不老松柏意象、連理松柏意象,其具有特定的民俗意蘊和內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連理松柏是一種奇特的現象,生長枝干相連但根部卻各不相同。道家作為中國本土思想文化,強調“天人合一”,因此很多文人便為連理松柏賦予了豐富的文學寓意,連理枝也常象征著夫妻和睦恩愛、不愿分離,被人們認為代表著祥瑞。在宋代那個文人墨客眾多的時代,連理枝的形象更加豐富,寓意著人們對歲寒同心的美好意愿,也表達出古代人們對于美好情感的向往。對連理松柏這一意象進行分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連理松柏具有吉祥的文化寓意,古代人們因為缺乏抵抗大自然的能力,因而對大自然長存敬畏之心,而連理松柏這一形象在眾人看來,是一種吉祥的預兆。作為一種祥兆,當連理松柏被發(fā)現之后會引起人們的參觀,并吸引眾多夫妻前來許愿,甚至當作吉祥的象征而送給當時的帝王。其次,連理松柏象征著愛情,夫妻同心、堅貞不渝。白居易曾寫到“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一著名詩句廣為流傳,成為人們表達忠貞愛情的絕美佳句。連理松柏的樹枝和樹葉相互交錯,在文人墨客的作品描繪當中,表達了對愛人的忠貞、對愛情的向往。
三、結語
(一)教學上重文學史輕文學作品,重教師主體輕學生個體
中國古代文學在課程設置上主要由文學史和作品選兩大部分組成,其中文學作品是核心。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研讀,學生可以逐漸熟悉中國文字的特點、古代漢語的基本規(guī)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理解古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用心、創(chuàng)作手法和古代文學作品不同的體裁分類及其不同的文體特點。然而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仍然偏愛文學史教學,他們樂于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占用大量面授課時,向學生講授文學史基本知識,梳理文學發(fā)展脈絡;而對于作品教學,則多是把文學作品當作印證文學史的輔助材料,泛泛帶過,錯失了培養(yǎng)學生中國古代文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居于主導地位,其講授內容往往被視為“金科玉律”,難容質疑;學生居于被支配地位,其實際學習能力和不同興趣訴求常常遭受漠視。課程教學很多情況下只是出于授課教師的一廂情愿,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考核上重知識輕能力,重終結性考試輕學習過程考察
與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的授受教學情況相對應,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考核也相對較為僵化刻板。其一是考核構成上存在“一考定終身”的傾向,即以期末終結性考試的成績作為課程成績認定的絕對標準,忽略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和考核??己私Y果并不能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況和學習需求。其二是考試內容編設較為教條。教師的命題多依據平日的教學講義或教材,命題內容多限于文學史上的主要文學現象、文學思潮、文學大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建安風骨、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精神等,這樣的問題限定性、指向性強,難以讓學生開展獨立評議,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識見。其三是考核缺乏科學的評價模式。平時作業(yè)的批閱、考試試題的評閱,一般都是由教師獨立完成的,即便有學生參與其中,也多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標準答案來評判,從而忽視了文學評論的多元性特征和學習的個體化特點??己送瓿珊?則多是通報成績了事,很少有針對性的考核分析和評價反饋。
二、地方文獻對推進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考核改革的積極作用
地方文獻指的是記錄某一地域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科技、教育、風俗等內容的地域性文獻資料,具有地域性、原始性、多樣性、長久性、稀缺性等特點。地方文獻因其“包羅萬象”的內涵,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文化事業(yè)建設、學術研究、教育發(fā)展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考核中適當引入地方文獻,既可以推動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習興趣,又可以增加考核的學術含量,提高課程的關注度,擴大課程的影響力,對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起到一定的糾偏作用。
(一)樹立作品教學觀念和研讀原典意識
地方文獻匯集了某一地域長期科技文化發(fā)展的成果,內容龐雜,其中很多屬于未經整理的原始文獻。研讀這樣的地方文獻,可以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知識,調動豐富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古代漢語基礎知識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閱讀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為了讓學生能夠研讀地方文獻,教師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就必然要將教學重心從文學史轉到作品上,通過作品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古文閱讀水平。地方文獻多是第一手的資料,將其引入考核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研讀原典的意識和不從俗眾、唯己是信的科學探索精神,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習慣。對于教師而言,地方文獻的原始性特點也可以督促他們積極關注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不斷拓寬學術視野,提高科研水平,實現教學相長。
(二)深化課程考核改革,克服學習功利化傾向
近年來,基于高校過于注重實用的專業(yè)及課程體系設置、以分數為核心的較為單一的考核評價標準和脫離學生學習實際的教材編設等多重因素,很多大學生缺乏內在學習動力,在學習上越來越功利化。中國古代文學所面臨的學習功利化現象更加嚴重,“陳舊無聊”、“脫離實際”之類的評價甚囂塵上。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考核中引入地方文獻,可以在內容上增加課程考核的深度,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歸屬感和成就感,促進學生良好學習動機的形成,克服功利化傾向。如針對浙江嘉興地區(qū)的學生可以根據《萬歷嘉興府志》、《光緒桐鄉(xiāng)縣志》等地方志的相關記載編設關于明清時期嘉興地區(qū)佛寺興廢、民間興學等方面考題;針對杭州地區(qū)的學生則可以根據《湖山便覽》、《西湖志》等地方文獻編設諸如西湖的歷史沿革、西湖歷代名人題記等方面的考題,讓考題充分體現出地域特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期待。
論文摘要: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具特色、極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日益顯著。如何介紹這部分中國文化的精髓,本著什么樣的指導思想教學,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依據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留學生漢語言專業(yè)需要而設置的課程。一般在留學生本科四年級講授?!肮糯膶W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留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紹這部分中國文化的精髓,本著什么樣的指導思想教學,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確中國古代文學史與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體系
我國現行的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要求學生掌握漢語言技能課程、漢語言理論課程、中國人文知識課程、經濟管理課程。漢語言技能課程包括綜合漢語、漢語口語、漢語閱讀、漢語聽力、漢語寫作、漢語翻譯、商務漢語等;漢語言理論課程包括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漢字與文化、漢語語法精講、現代修辭學引論等;中國人文知識課程包括中國概況、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化概論、中國簡史、跨文化交流導論等;經濟管理課程包括進出口貿易實務、市場營銷學、國際貿易等。通過講授這些課程力求優(yōu)化留學生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其中,中國古代文學課主要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知識,要求學生大致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概況,熟悉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樣式、源流變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學生了解、熟悉一定數量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并對古代作品的藝術表現特點有初步認識。在內容安排上以時代先后為序,將中國古代文學分為詩歌(詞曲)、散文和小說三大類,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紹,力求突出重點,讓學生形象而具體地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知識。這門課程能使外國留學生較多地了解中國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提高對中國古代文學的閱讀能力,屬于提高留學生整體漢語水平的課程,為留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文化課程奠定基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進行漢語教授的同時,傳播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切實提高學生素質,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
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來表現中國古代文學
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授中國古代文學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國留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竅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國古典文化向他們展現開來,得到共鳴,非常困難。所以,當代對外漢語教學應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理念,使用多媒體技術向外國學生教授中國古代文學,是切實的選擇。
多媒體技術能拓展課堂,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和熱情。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盡可能地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來表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師應注意搜集和整理有關素材,向學生傳播。比如周杰倫的《發(fā)如雪》、《臺》,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詞含蓄優(yōu)美的佳作、香港藝人黃霑創(chuàng)作的許多古韻詞曲運用得爐火純青的影視歌曲,教師還可以自己動手創(chuàng)作一些中國古代文學課件。
但是,推行教學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表現中國古代文學應注意適度原則。不能將多媒體的“白板”變成擴大的“黑板”,不能將古代文學課變成影視賞析課。多媒體技術手段只是教學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學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濫用、喧賓奪主。在影視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編的問題,教師要以文本為主體,處理好原著和改編的關系,切忌以改編代替原著,混淆視聽。
三、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突出現代思想,體現當代意義
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界對古代文學課的定位多是服務于語言的研究,認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留學生的言語技能和言語交際技能,古代文學課是為學習語言而設置的課型,將古代文學課邊緣化、弱勢化和冷漠化。其實,留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非常感興趣。國外中文系的課程設置中,中國古代文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漢城大學為例,29個課目中與古文相關的課目就有11個。
古代文學課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們講授、闡釋、鑒賞和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進而借助文學這一載體傳播中華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專業(yè)基礎課,它是通過對語言藝術的審美鑒賞進而吸收和理解中國文化,在傳授文化知識之外,通過文學作品的內容輻射出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精神內核,通過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獨特價值的課程。對留學生的古代文學教學正是出于這個目的。對教師來說,更重要的任務是如何突出現代思想,體現當代意義,將古代文學課程的講授真正應用于當代留學生的生活。如何用當代意識去激活古代文學,將“死”的文本還原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學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首要問題。
四、切實處理好文學史與作品選的比重問題
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由文學發(fā)展史與作品選兩大部分組成。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很好地銜接文學史與作品選的內容,如何具體分配它們在課堂教學中的時間比例,怎樣更合理地采用與各自的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是教學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講作品,不講文學史,也不能只側重文學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筆者建議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對外語言文化學院主持編寫的“對外漢語教學· 中國文化系列”教材。該教材收錄了從先秦至明清的文學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說、詩歌、賦等多種體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詳盡的注釋,以便于留學生理解。書中還對每個時代的文學發(fā)展情況進行了概述。該書適合中級以上漢語水平的外國留學生學習或自讀,也是普通高校大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總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具有很大難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靈活的現代意識,同時還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必須熟練地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將對外古代文學課傳授好。
參考文獻:
[1]涂文暉.論對外漢語高級階段古代文學教學的特殊性[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2]楊冬梅,訾希坤.對外漢語專業(yè)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關鍵詞 古代文學課程 課程改革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he Reflect on the Reform of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
under the Concept of "General Education"
TANG Jingjue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Shaanxi 725000)
Abstract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in newly upgraded colleges, so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 should reform from the curriculum offered,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body, in order to play a better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 course reform; teaching method
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以及中文系開設的與古代文學相關的專業(yè)必修、專業(yè)選修課,以下簡稱“古代文學課程”,是新升本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重要課程。該課程不僅是學科知識體系里的基礎性課程,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該課程是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渠道。古代文學作品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素質教育內涵,因此,加強古代文學教學,探討古代文學課程改革,是新升本院校的一項重要的任務。
古代文學課程開設半個多世紀以來,經過幾代人的摸索與努力,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不過,該課程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較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新升本院校里表現明顯。新升本院校,主要是培養(yǎng)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行業(yè)發(fā)展的應用型人才。對于其培養(yǎng)的人才是否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是否具有較好的運用知識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古代文學專業(yè)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作用,新升本院校要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等做出改革,引導人才的培養(yǎng)向應用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方向發(fā)展。
1 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學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教育觀念未能及時適應本科教學。部分教師簡單地認為本科教學就是在??频幕A上再加一年,文學史、文學作品再多講一些而已,所以有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固有的專科教學模式,沒有真正搞清楚本科和??圃谌瞬排囵B(yǎng)規(guī)格和培養(yǎng)目標方面、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方面的區(qū)別。
(2)教師的教研能力較為薄弱,不能滿足本科教學的需要。在??齐A段,學校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教學上,無形中忽視了教師的科研工作,教師科研意識較為薄弱、科研能力相對較低。而升本后,學校對教師的要求轉變?yōu)榻虒W與科研并重,要求教師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及參與課題方面做出要求。面對新局面,如何快速提高科研能力,為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是許多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3)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在教學模式上,部分教師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把古代文學處理成“古代漢語”課的翻版。在教學內容上過于固定,如講解作家及其作品時,總是按照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面面俱到地分析講解,缺乏新意。在教學手段上仍然采用口授與板書結合為主,雖然一些老師使用了多媒體手段,但基本上是把授課內容羅列在PPT課件中,上課的時候照本宣科,缺乏對教學過程的設計、教材的整合。
由于上述原因,學生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情況不樂觀,再加上新升本院校的生源素質較差、學生就業(yè)壓力大等原因,學生普遍對古代文學興趣較低。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yè)市場,學生更愿意把時間用在外語、社會實踐等方面,而不再去閱讀那些用文言文寫作、對他們來說存在閱讀障礙的古代作品,從而影響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2 新升本院校加強古代文學專業(yè)課程建設的措施
做好新升本院校古代文學專業(yè)課程的教與學,使本課程更好地發(fā)揮作為重要課程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這一總體目標中的作用,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2.1 課程設置:實現真正的專業(yè)“選修”
很多新升本院校雖然也設有專業(yè)選修課,但實際情況是,專業(yè)選修課常被規(guī)定為必修課,抑制了學生自主選課的自由。為此,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改變觀念,還給學生自主選課的權利,并且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二是要鼓勵教師開設選修課。
2.2 教學方法:多樣化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該結合新時期、新情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改變過去教師灌輸、學生死記硬背的形式,努力求新、求變。
(1)采取多種措施,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性學習。課堂上注重講授的生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視聽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學的教學中來。講授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廬山文化、領略廬山仙境,可以給學生播放相關紀錄片片斷;學習《西廂記》時,可以給學生播放越劇演員尹桂芳的唱段,使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古人“愿天下有情的皆成眷屬”的美好愿望,感受古典戲曲優(yōu)美的曲調。
(2)在課程教學改革中,推進數字化建設,建立教學網站,不斷豐富與優(yōu)化網上資源,如開設教授論壇、名師課程全程錄像視頻等,實現網上教學、網上答疑、網上師生互動。另外,利用網絡平臺宣傳表彰學生學習實踐成果,建設學生論壇平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加強實踐教學。古代文學課程常常被誤認為純理論課程,但實際上,古代文學課程同樣能夠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發(fā)揮作用。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
首先是課程論文的形式。教師將寫論文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選題、查找資料等,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完成相應的論文。論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使學生對于研究對象有更深層次的把握,而且,經過多次練習,學生一旦掌握這種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今后在學習或工作過程中,就可以利用這一方法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就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另外,還可以采取專門的實踐課程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教師根據講授內容,布置專題給學生,學生結成小組課下查資料、準備教案,并在課堂上組織教學,由教師做相應的指導。這種方式相對于單純的課堂講授,能更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科研、語言表達、團隊協(xié)作等能力。
為提高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古典文學的藝術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術研究的興趣和能力,可以以古代文學專業(yè)課程為依托,成立“古典詩詞社”、“戲曲表演社”、“國學讀書社”,由相關老師定期指導學生組織開展有關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與研討活動,如詩詞朗誦比賽、戲曲表演等。
2.3 考核方法:加強過程考核
現有課程考核方式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筆試輕實踐的問題,考核效果難以客觀體現教學水平與學生素質能力。為了調動學生學習古代文學專業(yè)課程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認為課程的考核方式可以做如下調整:
改變原有的單一的以筆試為考核標準的評價體系,將課程的考核貫穿于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注重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實踐能力、協(xié)作精神和職業(yè)意識,使考核不僅是體現成績的手段,更是探求和掌握知識技能的途徑與方法。如學習古典戲曲時,學生不僅要掌握戲曲發(fā)展的歷程、基本常識、經典名作,還要思考古典戲曲對于當今社會存在的意義。
2.4 加強古代文學專業(yè)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更好地向學生傳授專業(yè)知識,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師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一位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師應該樹立民族信念,有較強的民族自豪感,這樣才能把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有效地傳遞給學生。
其次,古代文學課程具有較強的情感性,教師要專注自己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從知識與情感兩個層面上把握古代文學作品,后者尤為可貴。教師要將對作品的感悟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去,用自己的欣喜、憤激、無奈等情緒感染學生。為此,教師還應學習一些朗誦技巧,用自身充滿感情的朗誦打動學生,吸引學生,逐步引導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再次,古代文學教師還應該及時了解本學科研究的新動向和新成果,及時更新看法和觀點,拋棄過去那種只專注于教學不從事科研的弊病,要明確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樹立“科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的觀念,真正把科研放在教學工作的先導地位。
最后,相對來說,一位擁有古典氣質的古代文學教師,在課堂、課外活動中更易于引導學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所以說,古代文學教師可嘗試培養(yǎng)自己的氣質,使自己逐漸具備一種灑脫之氣。
教育部1998年2號文件《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于是,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實施通識教育得以積極推動。古代文學課程是中文系學生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關鍵一環(huán),而通過中文系學生的校園交際,可以輻射至全校學生,所以說,對新升本院校來說,古代文學課程在提升全體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作用不可忽視。因此,新升本院校在基礎專業(yè)課程方面也要不斷地與時俱進,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本文為安康學院校級教研項目“新升本院校古代文學作品教學改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g05226
參考文獻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現狀;有效策略
1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現狀
1.1教學觀念明顯滯后教育改革的發(fā)展
教育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的改革著,但是教師的教學觀念卻不隨之改變,仍舊受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只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不注重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培養(yǎng),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人文素養(yǎng)以及身心的全面發(fā)展,更不利于向社會輸出實用型人才。
1.2在教學上學生主體地位并不突出
在素質教育中,明確要求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中,往往教師完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雖然在教學方式上實現了多元化,但仍采用傳統(tǒng)式的教育模式,教師主導著課堂,學生仍處于被動的聽課狀態(tài),這也是導致學生學習興趣提不起來的主要原因,更對學生文學作品的鑒賞以及審美能力的提升起不到更好的作用。[1]
1.3教學方式雜亂無章,不能突出重點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被廣泛應用在教學中,其有優(yōu)勢亦有弊端。許多教師在教授課程時,利用多媒體展示教學內容,往往利用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資料進行拓展,這樣易于學生接受,但多而雜,卻嚴重偏離了教學內容,使學生發(fā)散的思維很難聚攏到知識點上,大大降低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1.4自主學習性不強,學生學習效果無明顯提高
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中,還存在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教師在開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卻無明顯提高。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不強,教師更沒有加以指導,使得自主學習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2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有效策略
漢語言文學是一門人文學科,不僅有語文的理論知識,還有人文性的中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選讀。學習漢語言文學不僅提高實際交際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從而實現人文精神的升華。
2.1現代漢語中的審美教育
現代漢語中的審美教育主要從漢字的教育中體現。中國的漢字承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它的精髓不僅僅是語言的符號,更是傳承文化的締造者。每個漢字的創(chuàng)造都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教師可以根據漢字的文化背景以及構字規(guī)律進行審美的教育,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漢語的無窮魅力所在。
2.2古代文學中的審美教育
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古代文學教學分為古代漢語教學以及古代文學作品教學。其中古代漢語是基礎教學,主要服務于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大古代文學作品的鑒賞課程教學,通過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還能夠提升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以及傳承,對學生的學術研究以及實際運用都有重大的指導作用。[2]教師可以根據古代文學作品中蘊藏的文化對學生進行道德、個人修養(yǎng)以及文學素養(yǎng)方面進行啟示教育。在古代文學作品鑒賞中,作品中的意境美、意象美以及寫作形式美,教師應著重講解,實現對學生的審美教育。
2.3現當代文學中的審美教育
現代文學作品中大多數都是體現一些愛國情懷以及歷史責任,教師應從這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審美教學,從中體會作品所抒發(fā)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歷史責任感。教師在開展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作品中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的情形,從不同角度欣賞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學生不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更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人格魅力。
2.4外國文學的審美教育
對于外國文學的審美教育,就要從外國文學作品中進行。外國的文學作品大多數都是一些發(fā)展史以及文化史,重點在于批判現實主義文學,[3]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作品的欣賞,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著名作品的展示,在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發(fā)散學生思維進行美學的教育,感受異域文化帶來的思想轉變,從西方文化與我國文化的差異上,實現另一種美學的鑒賞。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審美教育對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實施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將審美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實現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以及美感的鑒賞能力的教學目的。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不僅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以及學生學習的理念,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文學情操,還幫助學生形成了獨特的人格魅力,成為社會可用人才。
參考文獻:
[1]魏玉珍,徐紅.審美教育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6(16):162-163.
[2]王嬌.淺析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J].才智,2015(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