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信息化 建設 發(fā)展
在過去的十多年當中,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信息技術手段在中小學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深化了教育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對基礎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已經引起了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當前基礎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深水區(qū)”,在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過程中,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的問題開始呈現,如何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如何發(fā)揮教育信息化設施設備的使用效益,如何整合信息化教育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為教師所共享,如何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并采取有力措施,促進教育信息化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一、加大投入,提升裝備水平
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宣傳力度,提高部分行政領導對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重要性的認識,適當增加政府投入,建立薄弱學校補償機制,解決教育信息化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這樣既能緩解學校之間為爭奪資金設備而進行的惡性競爭,又可以滿足農村學校和欠發(fā)達地區(qū)學校發(fā)展信息化的需求,彌補由于教育信息化投入不公而產生的學校之間的“數字鴻溝”,促進區(qū)域內教育的均衡發(fā)展,有效防止過多的社會資金進入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從而導致的“過度市場化”現象。
二、加強規(guī)劃,規(guī)范信息化建設
在發(fā)展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要全面分析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內涵,理清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思路,制定科學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和建設規(guī)劃,克服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原發(fā)性、局部性、隨意性現象。在教育行政方面,要結合教育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實際,加強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規(guī)劃設計,規(guī)劃與建設要立足當前的實際應用,著眼長遠的發(fā)展,在區(qū)域范圍內創(chuàng)建信息化硬件和軟件的保障條件,有效防止教育信息化建設中“一哄而上”導致“裝備時髦,建而不用”現象的發(fā)生,有效避免資金和設備的浪費。要加強信息化資源建設,構建學校之間銜接的數字空間,形成統(tǒng)一的教育教學業(yè)務系統(tǒng),方便學校、教師使用。在學校方面,規(guī)劃要以師生的應用為核心,不斷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務的質和量,增加對教育教學過程的支持。
三、溝通協(xié)商,促進資源共享
現階段,各學校均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息化資源庫,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學校內部資源的共享,高效優(yōu)化學校教育教學。但學校之間各自為政,一味強調競爭,迫使學?!伴]關鎖國”,導致教師人力和優(yōu)質信息化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因此,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教育信息化資源的管理,通過制度建設,促使學校之間建立溝通協(xié)商機制,使各學校信息化資源庫對區(qū)域內全部學校開放,全面實現學校之間信息化資源庫的共享。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收益最大化,才能實現學校之間競爭狀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
四、培訓“充電”,提高應用能力
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必須加強教師信息化培訓,全面提高廣大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的能力,培訓重點落實在提高教師教育信息化操作能力上,目的明確在提高教師課程整合水平上,目標定位在全面提高廣大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實施課堂教學的能力上。
(一)加強校長的培訓
教育信息化,校長必須首先走在前列,才能示范引領廣大教師積極使用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教師全員培訓和考試達標,校長必須首先培訓和考試達標,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校長信息化意識,提高校長信息化行政能力、治學能力、治教能力,從而帶動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抓好管理員隊伍建設
學校信息技術管理員隊伍是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承擔著學校信息技術設施設備的管理、維護、教師培訓、資源庫建設等職能。因此,要加強信息技術管理員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應用技能、軟硬件故障處理、網絡維護等方面系統(tǒng)的培訓,并保持信息技術管理員隊伍的穩(wěn)定,為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高效運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實施全員培訓
一是教師培訓要本著邊培訓邊應用、邊應用邊提高的原則,促使廣大教師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技能,提高教師課件制作、網絡學習和資源應用的水平,對全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達標考試并取得合格證書,使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做到“人人會,課課用”,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二是抓好校本培訓。學校要按照“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對教師進行了各種應用軟件的培訓,提高教師軟件應用能力與水平,使教師真真切切感受到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帶來的便捷與實惠。三是以研代訓。要通過各類教學競賽觀摩、優(yōu)質課展評等活動,有效提升教師應用新技術、推廣新技術的能力和水平。四是邊建邊訓。對裝備電子白板等新信息技術產品的學校,要分批次、分層次進行新設備操作系統(tǒng)的培訓。通過培訓,大面積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養(yǎng),解決教師“不敢用”“不會用”“用不好”“用不精”的問題。
五、加強管理發(fā)揮使用效益
效益的發(fā)揮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它決定著教育信息化的生存和發(fā)展,因此必須注重發(fā)揮教育信息化裝備的使用效益。
(一)建立考核評價機制
針對學校設備使用率不高、作用發(fā)揮不好的現狀,要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設備管理使用辦法、管理使用考核方案、管理使用評價細則等評價制度,要明確考核內容,制定考核目標,提出具體的考核要求。要嚴格落實使用登記制度,鼓勵教師樹立“寧可用壞,不可放壞”的理念,糾正教育信息化設施設備管理不規(guī)范、資源閑置、利用率不高、教育信息化師資隊伍不穩(wěn)定等突出問題,促進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
(二)加強督查考核
關鍵詞:教育信息;技術問題;措施 從2009年開始,為了全面掌握我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現狀和實施過程所存在的問題,充分了解全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情況,筆者通過調查和研究近三年的情況獲取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為今后全縣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規(guī)劃、搞好“班班通”工程建設、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促進遠程教育的廣泛應用提供重要參考??墒窃谖覀兊默F實生活,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信息化教育的實施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直接影響著信息化教育的順利實現。
下面就本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措施談談我的看法:
問題一:傳統(tǒng)教育觀念制約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
1.就目前本縣教師而言
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普遍不高,學校領導重視不夠,仍以傳統(tǒng)教育觀念指導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育教學工作,制約了教師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積極性和水平,造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與學。
2.沒有納入學校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
從本縣的調查情況來看,大部分學校沒有將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納入學校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中,只是有學校電教處或信息中心制訂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這里主要的問題一是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根本就沒有可以遵循的標準,隨意性太大;二是有些部門出具的建設規(guī)劃和裝備要求與現在以數字媒體和互聯(lián)網為主體教育信息化建設不相符;三是就本縣而言學校生均公用經費中沒有明確學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比例,政府的專項經費更是缺乏,由此造成學校教育信息化裝備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
措施一:針對上面的問題,要求學校領導和教師樹立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教與學的新觀念。堅持建、管、用并舉,以應用為核心,以應用促發(fā)展;強化行政管理和業(yè)務指導兩項職能;實施“三通”“兩平臺”“三通”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平臺”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問題二:重“硬”件,輕“軟”件
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應用;重配備,輕培訓;重投入,輕管理”等不良現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資比例過大,軟件投資明顯不足,導致硬件、軟件和潛件發(fā)展不平衡,出現有先進的網絡設施,缺少適用的應用軟件和教育信息資源,缺乏懂信息技術的學科老師等不協(xié)調發(fā)展局面,結果造成先進的信息化設施無法有效利用,很多學校的網絡設施僅局限于上網,或往往變成上級考評的對象及供領導參觀的現代化擺設,應用成效與預期目標存在很大差距。
措施二:加大軟、硬件投入,完善教育信息資源中心建設,配合“班班通”工程的實施,依托上級教育資源網,采取以遠程教育資源為主,互聯(lián)網搜索資源作為拓展,以購買資源和自建資源作為特色,建立起學校的資源庫。在兩個層面上做好地方資源庫建設。一是由教研室牽頭,電教人員做好技術支持,建立縣級的學科網站群。如:化學、數學、英語網站等。二是由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發(fā)動教師利用中央電教館教育源庫、基礎教育資源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等制作課件,建立校本資源網站。
問題三:教師技能問題
教師素養(yǎng)需要提高。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技術給教師帶來了新的難度。教師不僅要了解教育技術理論,還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現代化的媒體,具有在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中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問題。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是教師教育素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應用整合的過
程,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根本
變革。
措施三:要全面加強師資培訓,培養(yǎng)一支具有較高信息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切實加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建設,培養(yǎng)造就一支包括技術隊伍、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在內的高素質的教育信息化隊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根據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學校要求配備一定數量的計算機網絡和教育綜合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管理、維護人員,并根據學校規(guī)模,配備足夠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師。
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教師思想意識的提高。相信在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最終會促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祝智庭.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展報告.中國電化教育,2003(9).
一、中小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十五”以來,我市教育信息工作主要是實施國家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通過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全部工程項目。全市中小學教育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較大提高。
㈠項目的基本情況
年寧蒗縣被列為首批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縣,在此后的三年時間內,古城區(qū)、玉龍縣、永勝縣、華坪縣相繼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斑h教工程”覆蓋了全市所有中小學校,共1446個項目校點。其中模式i(光盤播放點)770個,模式ii(衛(wèi)星教學接收站)595個,模式iii(多媒體、計算機教室)81個。
㈡制度建設和經費保障情況
項目實施過程中,市教育局印發(fā)了《關于市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各縣(區(qū))教育局加強對遠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各縣(區(qū))教育局結合本縣(區(qū))實際,制定完善了各項規(guī)章制度。各項管理制度都在教室張貼,并得到較好的落實。隨著國家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落實,“遠教工程”開始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經費保障和服務支持體系。
㈢人員培訓情況
市教育局高度重視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培訓工作。根據教育廳制定的工程工作人員培訓方案,擬定了《市遠教工程培訓工作實施方案》。兩年來,省、市、縣(區(qū))三級共培訓教師管理人員1527人。與此同時,各項目校加強教師應用培訓。
二、局機關信息化建設情況
局機關信息化建設主要做了以下三項工作。
㈠加強了硬件建設。目前全局共有23臺計算機,其中接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留此標記。入互聯(lián)網的有18臺。有網絡雙向視頻會議室1個,與省教育廳相連接。
㈡開展了培訓。對全局干部職工進行了全員培訓,培訓內容為《計算機基礎知識》,并全部通過了市人事局組織的考試。
㈢做好政務網市教育局部分的日常維護。
㈣招生考試工作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考生網上報名,考生信息采集、處理、傳送的全程電子化。
三、局機關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㈠經費短缺,硬件設施不足,不能適應工作需要。硬件設施是實施辦公自動化、服務現代化的基礎和物質保障。目前來看,我局機關做到每個科室都有計算機。由于沒有這方面的專項經費,計算機數量還不能完全滿足辦公室要求,有一半以上計算機需要更新。從上網條件看,目前還只上互聯(lián)網,還不具備上省市政務專網的條件。
隊伍素質較低,難以適應信息化建設的需要。通過前一階段的培訓,全局干部職工對計算機知識有一定的掌握,但大多數同志的操作能力僅停留在會開關機、會玩簡單游戲等水平上,而對于拷貝文件、文字處理、收發(fā)郵件等計算機辦公基本操作則不能完成,懂系統(tǒng)維護、能應急處理、會網絡管理的專業(yè)人才僅有一人。由于編制和人事制度的限制,特別是既懂教育行政管理知識,又能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能的人才,在市縣教育行政部門都非常缺乏,直接阻礙了信息化化建設。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滿足基礎需求、突出特色的學校信息化運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實際、分步建設、滿足基礎需求、凸顯特色”。具體而言,是指學校在信息化建設和發(fā)展時,首先,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明確學校信息化的建設方向,設計和規(guī)劃發(fā)展方案;其次,從經費角度和實際需求角度考慮,主要借助海淀區(qū)教育信息化領先發(fā)展的優(yōu)勢,依據發(fā)展方案分步實施,確保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平臺的成功建設;最后,在環(huán)境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特色,以發(fā)展特色信息化項目為建設重點,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自主成功之路,針對具體的項目深入挖掘和探索,凸顯信息化建設重點,同時健全信息化管理與運行機制,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此類運作模式的學校集中精力發(fā)展特色項目,提高師生信息化能力,促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自動化和高效化,提升學校信息化水平。這種運作模式適用于信息化建設經費有限,軟硬件正處于初級階段、需要不斷完善,深入挖掘現有各系統(tǒng)、各平臺應用成效的學校。
核心特征
1.注重發(fā)展學校特色項目
隨著信息化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無界限互動的地球村”成為現實,學校之間在信息化方面的競爭也愈加激烈,競爭實力的高低不僅與學校的辦學條件、辦學規(guī)劃等有關,還與學校是否能夠在整體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建設各自的特色有關。學校特色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合理利用本校優(yōu)勢、潛能基礎、信息化環(huán)境形成的,因此,發(fā)展特色項目至關重要。學校在信息化建設時有所偏重,結合學校的優(yōu)勢和辦學條件,有選擇性地進行建設和發(fā)展。特色的選定十分重要,它既決定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方向,也決定了學校最終能否形成特色。學校在具有一般信息化建設共性的基礎上,又有著與眾不同的個性,從本校的實際出發(fā),形成獨特的個性,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精”的獨特性。同時,特色項目的發(fā)展也符合教育規(guī)律、學校辦學宗旨和教學實際,順應社會的教育發(fā)展趨勢,產生了較為系統(tǒng)的辦學思想和經驗,并為人們所接受,有推廣價值。例如,田村中心小學在多年的“成功教育”探索之路上孜孜以求,在醞釀、探索與實踐中,以特色教育為實施途徑,注重特色信息化項目的建設。2011年結合校情明確提出以努力打造“綠田文化”為重點,以實現“每個人都能享受成功快樂”為目標的辦學理念。為了便于教師獲取與教材配套的軟件資源或課件資源,學校引入“數字化教學應用系統(tǒng)”。將這個系統(tǒng)應用于教學中,能有效提升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率,節(jié)省教師備課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依托校園網絡和城域網絡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幫助用戶走出“信息孤島”的困境。
2.以互動反饋技術促進師生交流
互動反饋教學系統(tǒng)以“一對一”的交互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與學科有關的信息資料的搜集、處理、交流工作中,不僅使得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也為教師提供了直接、及時的教學反饋,使其準確把握教學進度,更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習力提供了條件保障?;臃答伡夹g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正在成為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促進學生學習的新型工具。知識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的互動方式都發(fā)生了改變,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活潑,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也提高了中小學的教學效益和教育質量。例如,北京市第一五中發(fā)展、使用和推廣互動教室中的互動反饋技術,將答題器作為課題測試的數據采集工具,將課題測試結果當堂采集并反饋,并在課上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情況,改進課題教學;課后,教師可以調出課堂上的測試數據,既可以查看每個班整體的測試情況,也可以了解某位學生的測試情況,便于及時做出備課調整,針對某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在答題的同時,系統(tǒng)也將數據寫入網絡數據庫,學生可以在課下登錄查看測試情況,方便學生復習。互動反饋技術的使用開啟了新一代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使學生體驗著全新的學習方式所帶來的優(yōu)越性與成功感。
3.以科研驅動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在推進和應用信息化應用系統(tǒng)的過程中,科研工作保障了信息化應用系統(tǒng)的深入推進,信息化和科研工作也使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更加扎實,為教師之間的協(xié)作和互助創(chuàng)建了良好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學校選擇能夠與本校研究重點相關、大部分教師能夠參與和使用的應用系統(tǒng)為平臺,由校長和科研骨干教師申報科研課題,將學校的中青年教師編入課題組,根據每位教師的特點和興趣安排科研課題中的任務。同時,學校采用普及培訓和重點培養(yǎng)的方式,對全體教師進行交互式電子白板使用、課件制作等專項培訓,以青年教師為主力,通過培訓和共同討論的形式,探討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學有效性,輻射和帶動中年教師加入學習行列,提升全體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將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能力反映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進而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育發(fā)展。例如,北京市第一五中學根據目前使用的“電子檔案系統(tǒng)”和“網絡閱卷系統(tǒng)”,與當前科研熱點結合,確定了依托信息化應用項目參與科研項目的重點,將重點集中在“課程整合”、“評價工具”和作為整個學校教學和科研基礎的“教育評價理論”等三個方面,申報研究選題,嚴格按照科研課題的研究計劃開展應用系統(tǒng)的試用、培訓、使用、推廣、改進,同時提出要求,引領和幫助教師發(fā)展,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條件,創(chuàng)造機會。
4.信息化經費利用率高
教育信息化有三項基本任務,一是基礎設施、設備建設;二是信息資源建設;三是開展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開展以前兩項建設為前提條件。顯而易見,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信息化建設經費是最為基本的問題,也是個瓶頸問題,它是一直困擾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大難題。此類學校在信息化建設時緊抓建設重點,綜合考慮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以及學校經濟條件,從項目建設的可行性和應用價值出發(fā),以建設符合本校特點的特色信息化系統(tǒng)和平臺為中心,充分考慮項目的可推廣性,做到有限的資金投入發(fā)揮最大的價值。在資源建設方面不提倡學校教師的自主開發(fā),而是鼓勵學校積極引進、優(yōu)化組合,做到有效借鑒和充分應用已有資源,以實現資源的共享,避免重復性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
運作模式
1.依據發(fā)展方案,分步實施信息化建設
任何信息化建設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尤其是對于一些地理位置相對偏僻、辦學規(guī)模較小的學校來說,由于經費短缺,在一段時間內他們只能集中開展一個方面的建設,或者綜合幾個方面有步驟地同時建設。因此,信息化建設要綜合考慮學校資金的現狀、用途及使用者的專業(yè)素質和應用能力等因素分步進行,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最急需的地方,將總目標分成多個分目標,每個分目標又分成多個時段實施,最終實現總體目標。以滿足師生基本需求為前提,分步建設校園硬件設施,例如,田村中心小學先后建設了供各科教師研究、實驗使用的互動錄播教室,供學生集體活動的錄播、直播多功能廳,直至現在最新的多點互動觸控一體機和包含升降臺以及聯(lián)想iPad的第三代互動教室。以學校發(fā)展為導向,分步建設校園網絡環(huán)境,首先實現學校辦公室、專業(yè)教室、普通教室有線網絡的覆蓋,隨后根據需求不斷升級帶寬,實現無線網絡的接入,同時服務器設備也應該由原來的一機多用更新為獨立服務平臺的使用。以實用為標準,分步建設校園信息化系統(tǒng),在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保障的同時進行信息化系統(tǒng)平臺的建設,優(yōu)先考慮教學系統(tǒng)。管理系統(tǒng)也由原來單一、固定的功能模塊逐漸轉變?yōu)槎嘣?、功能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tǒng)。
2.結合學校特點,建設特色項目
學校大力發(fā)展信息化,引進先進信息化設備,搭建信息化平臺,不是為了應用而應用。學校在做信息化建設的規(guī)劃、方案、研討的時候上下已達成共識,不為信息化而信息化,不為網絡而網絡,而是以需求為導向――教學上需要一個隨時隨地互動式的、交互的、便捷的教學平臺,管理上需要一個隨時都可以方便、快捷訪問網絡的管理平臺。一所學校若想在各個方面都占領先地位,就必須投入相當豐富的資金,這對學校的硬件要求很高。因此,對于辦學規(guī)模較小,生源相對不太理想的學校來說,在信息化建設時不能追求全面到位的建設,而是一定要與學校特點緊密結合,深入挖掘學校特色教育,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推進信息化建設水平。例如,田村中心小學明確提出以實現“每個人都能享受成功快樂”為目標的辦學理念,其課堂教學中使用的蘊涵互動反饋技術的互動反饋教學系統(tǒng)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體驗學習的成功,感受成功的快樂。
3.健全信息化保障制度
信息化保障制度具有穩(wěn)定性、根本性、長期性的特點,是保證信息化建設的有力支撐。在進行學校信息化建設時,學校應該堅持把制度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使其貫穿于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實踐中摸索,形成與學校特色定位相適應的具體制度,并對其不斷健全與完善。這些制度對于特色建設各方面工作都有切實可行的保障作用,成為鞭策信息化建設人員積極投入研究的動力。
問題與建議
1.繼續(xù)加大對學校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
學校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見效期長,需要不斷地對設備進行維護,對教育教學資源庫進行更新,對教師進行信息化素養(yǎng)的培訓,需要不斷完善信息化系統(tǒng),如果中間出現暫停,前期的投入就會一直處于低迷狀態(tài),資金的有限就會限制學校信息化建設步伐,因此,還需要不斷加大對學校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
2.提高校長信息化領導力
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實質是通過確定學校的發(fā)展目標、營造組織文化等促進學校的信息化發(fā)展和變革。一所學校能夠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切實利用信息化促進學校發(fā)展和課堂教學,把工作落到實處,都與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緊密相關,也是教育信息化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硬件建設是有限的,而關于信息化建設的想法是無限的。因此,校長要有超前意識,重視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以身作則,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應用水平,積極思考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方向,對硬件、軟件和資源、人等各種因素實現整體合理規(guī)劃,這樣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各種要素的作用,實現教育信息化投資效益的最大化。
3.提高教師信息化能力水平
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是學校建設中的重要資源,具備較高的信息化能力才能完全發(fā)揮信息化建設的效用,反之則是對資源和人力的浪費,因此提高教師的信息化能力至關重要。要提高就需要培訓,要培訓就必須摸清教師的基本情況,摸清其信息技術應用的真實水平,同時還可以為其建立培訓檔案、培訓制度和發(fā)展評價系統(tǒng),這樣才能制定符合實情和發(fā)展需求的培養(yǎng)方案,才能培養(yǎng)出信息化能力高的教師,才能確保建立一支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
總之,滿足基礎需求、突出特色的學校信息化建設還有待繼續(xù)提高,但是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切實做到“低成本建設,高效率應用,重特色建設,以應用促建設,服務于教學”,真正發(fā)揮信息化的效用。
關鍵詞:信息化領導力;自主學習;學習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4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19-0007-03
隨著信息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學校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未來學校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制高點。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取決于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因此,提升學校信息化水平首先應從提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入手。
一、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提升的必要性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使得社會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信息化時代也隨之到來。社會的信息化,要求各行各業(yè)的人們必須不斷學習,才能緊跟時代的腳步,不被社會所淘汰。面對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學校作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應該及早在學校創(chuàng)設信息化環(huán)境。只有這樣,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有可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或工作環(huán)境,更順利地融入社會?!耙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學校發(fā)展的好壞,取決于校長的領導水平。在信息化時代,在學習型社會的大背景下,校長只有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化領導能力,才能帶領學校更好地發(fā)展。
2012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其中對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提出了明確要求:“提升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門、專業(yè)機構和學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訓制度,開展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提升信息化規(guī)劃能力、管理能力和執(zhí)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規(guī)范和評價標準,將管理者的信息化領導力列入考核內容。到2020年,各級各類管理人員達到教育技術能力相應標準。[1]”
二、對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理解
領導力的本質是一種人際關系、一種影響力。托馬斯·J·薩喬萬尼(Thomas·J·Ser-giovanni)把校長領導力分為技術領導力、人際領導力、教育領導力、象征領導力和文化領導力五個層次。[2]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就是校長的技術領導力。[3]
美國學者布克(Burk)認為信息化領導力主要是整合信息技術和管理,促進人們快速吸收和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4]北京師范大學劉美鳳教授定義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為校長認可信息技術在學校中有效應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時,能夠通過一系列的規(guī)劃、政策、策略以及日常的相關行為,讓全校師生員工認同這個目標,共同努力,并最終實現學校信息化的過程。[5]浙江師范大學孫禎祥教授認為:所謂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就是校長或學校管理者在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過程中,能夠規(guī)劃、建設信息化發(fā)展愿景,并能影響和帶領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實現這個愿景的能力與智慧。[3]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具有以下三個特征:(1)認識到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2)能夠規(guī)劃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愿景;(3)帶領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實現這個愿景。所以,筆者認為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就是:校長個人在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能夠規(guī)劃出本校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愿景,在實現這個愿景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改、發(fā)展和完善這個愿景的能力。
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個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沒有最終的教育信息化,只有持續(xù)向前發(fā)展的教育信息化。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也需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而不斷提升。因此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應該是一個動態(tài)的引導和影響他人的能力,只有不間斷的學習才能幫助其提高水平,迎接更多的挑戰(zhàn)。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念的啟示
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學習的過程就是自我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自主建構,重視學習的社會互動性,突出利用外在的環(huán)境和資源構建學習情境。
首先,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不是從外界吸收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建構知識的過程,每個學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要不斷地思考,對各種信息和觀念進行加工轉換,結合新舊知識進行綜合和概括,形成新的假設和推論,并對自己的想法進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檢驗,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積極的管理和反思。
其次,學習是學習者社會性互動的過程。學習是通過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借助一個學習社群來完成,這個學習社群就是通常所說的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學習者在這個共同體中溝通交流、分享資源、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最后,知識是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來的,不可能獨立存在于具體情境之外,因此應該把知識還原到情境中,只有在情景化的過程中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6]
從建構主義學習觀的角度看,校長通過學習來提升其信息化領導力水平共有兩種策略:一是校長的自主學習;二是充分利用外在的環(huán)境,通過互動交流促進校長的學習。
外在的環(huán)境可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個層面:在學校內部,校長面對的是本校的教師和管理人員。這部分人可以和校長建立起學習共同體,共同學習和提高。而在校外,則有其他學校的校長、教育部門的領導等人員。這些人對于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提高也會有較大影響。校長要善于引導和利用這些外在的環(huán)境,建立起學習共同體,促進和提高自己的信息化領導力水平。
四、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提升的方法
1.校長的自主學習
加強學習動力。校長要進行自主學習,必須有強大的學習動力,這是自主學習最主要的因素,否則自主學習便無從談起。然而校長每天不僅要忙于學校的日常事務,而且作為一個成年人,還要考慮許多其他方面的問題。如何在繁瑣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余,對信息化領導力進行更多的關注,并能夠花時間去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呢?學校的發(fā)展是校長最為關心的事情,而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對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乃至學校整體的發(fā)展和推進作用巨大。校長只有真正認識到信息化的力量,并看到信息化給學校發(fā)展帶來的諸多好處,才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用心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化領導力。
確定學習目標,結合實際選擇學習內容。2002年,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xié)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以下簡稱ISTE)為教育管理者確定了相關標準:《面向管理者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NETS·A)。該標準從六個方面對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明確要求:領導力和愿景,學習和教學,工作效率和專業(yè)實踐,支持、管理和運作,評估和評價,社會法律和倫理問題。 [7]校長可以參考以上幾個方面來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當然,由于我國不同地區(qū)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性,校長和校長之間個體的差異性以及教育信息化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特性,校長實際的學習內容應該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確定。
在工作中學習信息技術是校長自學的一種有效方式。校務工作的繁忙使得校長專門用來學習的時間并不是很多,因此校長可以有意識地學習利用信息技術來處理一些日常事務,這樣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學到了新知識,可謂一舉兩得。信息技術在不斷發(fā)展變化,校長的學習也必須持續(xù)進行,才能緊跟科學發(fā)展腳步,為學校教育信息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2.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
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學習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提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另一條策略便是組成學習共同體,創(chuàng)建一個好的信息化環(huán)境,通過學習共同體,不斷提高校長對信息技術的認識,提升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共同體可分為:學校學習共同體和學區(qū)學習共同體。
學校學習共同體:校長所在的學校就是一個天然的學習共同體,校長和全校師生員工都在這個共同體中。校長應該讓全校師生員工都認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制定出本校的信息化發(fā)展愿景、實施策略,然后一步步帶領大家去實現這個目標。在此過程中可以定期召開研討會,組織人員對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尋找最佳解決方案,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通過這樣的學習和工作,校長的信息化意識不斷加深,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信息化領導力水平也在不斷進步。
學區(qū)學習共同體:校長個人和本地區(qū)其他學校的校長、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構成了另外一個共同體。兩者區(qū)別在于:學校共同體是在校長的帶領下解決學校內部的事情,在此過程中提升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學區(qū)共同體是校長們集體研究分析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從而在更高層次上提高自身的信息化領導力水平。在這個學習共同體中,校長們定期召開會議進行信息化知識的學習,可通過調查實踐收集信息化建設中的有關問題,作為學習討論的內容。遇到大家都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請專家來共同商討解決,還可以請學校信息化建設做的好的校長介紹經驗,或者進行實地考察,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一個學校學習共同體是由若干個教師學習共同體(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y, 以下簡稱FLC)構成的,我們把 FLC定義為:一個由跨學科的教師和學校職員組成的學習項目團隊,通常由 6—15位成員組成(但人數以8—12人為最佳)。[8]學校里教師的人數遠多于校長的人數,所以學校學習共同體的每個FLC最好是12個人一組,學區(qū)學習共同體的每個FLC最好是8個人一組。每個FLC的人員選擇都是基于主題的,[9]每個單元都由不同學科的人員組成,以便于跨學科交流。在一個學習共同體中,學習單元之間是伙伴關系,彼此之間有合作和交流。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可以把面對面交流方式與基于網絡平臺的交流方式結合起來,實現更有效的交流。以上兩個學習共同體有相同的結構,結構圖如圖1所示:大圓表示一個共同體,小圓表示一個共同體單元,連線表示任何兩個單元都可以相互交流。
當然,一個學習共同體還可以有更多的學習單元。校長在其中一個學習單元中,通過和其他成員的交流合作,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領導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2—2020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信息技術在不斷地發(fā)展更新,教育信息化也是一個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也應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沒有終點,需要持續(xù)不斷地努力。
校長通過自主學習和學習共同體來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領導力(如圖2)。實際上,校長信息化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也是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有利于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既是校長和師生之間交流、校長和校長互動的過程,也是一個在交流互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提升、自我完善和升華的過程。校長們充分利用外在的環(huán)境和資源,通過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領導力水平,從而更好地引領學校加快信息化建設,在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Z].2012.
[2]Thomas·J·Ser-giovanni.Leadership and excellence in school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4,41(5):4-13.
[3]孫禎祥.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構成與模型[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0(2):3-7.
[4]Burke.R.E-leadership[J/OL].http:///articlesbycolleagues/RobertBurke/ Eleadership.Htm,2001.
[5]劉美鳳.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9(4):5-7.
[6]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0-164.
[7]http:///standards/nets-for-administrators.aspx [DB/OL].
[8]詹澤慧,李曉華.美國高校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對話美國邁阿密大學教學促進中心主任米爾頓·克斯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09(10):1-6.
[9]原霞.教師學習共同體:高校教師教學學術發(fā)展的一種新范式[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2(1):156-161.
[10]郄永忠.優(yōu)秀領導力的共同基因[J].企業(yè)管理,2006(8):15-17.
[11]張爽.校長領導力的提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7):22-24.
【關鍵詞】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學校信息化 目的 策略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fā)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教育形態(tài)――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從技術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從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xié)作性。
我們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個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環(huán)境虛擬化等顯著特點。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適應性社會過程,它意味著存在一種與傳統(tǒng)的教育環(huán)境發(fā)生作用的活躍傾向,它的性質決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適應環(huán)境以及如何適應環(huán)境。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chuàng)造教育奇跡,它可能促進教育革新,也可能更注重傳統(tǒng)教育,因為任何技術的社會作用都取決于它的使用者。如果說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師就是操縱這根魔杖的魔術師。
教育設施和教學手段改變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也必將要革新,而教育模式的改變首先取決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變。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知識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的。而新的教學觀念是: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幫助者,知識是由學生根據自己頭腦里的認知結構而自主建構的。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正好適合于指導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與學。因此,教育信息化除了帶來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外,更主要的是帶來了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
二、學校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必將涉及許多具體的技術和機器在教育中的應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術論、機器論的觀點來認識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認為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機器代替教師講課,代替教育寫板書,就是以電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就是實現網上學習,實現CAI學習……,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順利性、效率性作為評價教育信息化的尺度。
教育信息化可以達到以上效果,但僅以技術論、機器論的觀點來認識教育信息化,來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必將使教育信息化走向歧途。以技術論、機器論開發(fā)的教育軟件、教育系統(tǒng)受到了廣大教師、廣大學生的批評和抵制。這些軟件、系統(tǒng),教師不用,學生也反對。以這樣的軟件上課,學生批評是除了老師灌以外,還用機器灌、電灌,比人灌更厲害。這樣的教育信息化與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有什么區(qū)別?這樣的教育信息化不可能培養(yǎng)跨世紀的創(chuàng)新人才,這樣的教育信息化是穿信息化的新鞋,走應試教育的老路。
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就是實現教育信息與知識的共享。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質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理論把學校建成一種充滿信息、方便學習者獲取信息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環(huán)境。
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轉變的過程,是以信息的觀點對教育系統(tǒng)進行分析的認識過程。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指導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三、學校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1.硬件建設超前性與夠用性的關系。學校信息化進程中的首要問題是硬件設備的建設。由于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前沿性,學校在硬件建設中想要保持其先進性,從一個較長的時期來說,顯然力不從心,因此,硬件設備應以必需、夠用為度,適當超前。這就要準確把握現階段學校實現信息化及其應用與面向未來發(fā)展的度,這個“度”有幾層含義:一是強調“必需、夠用”,根據需要配備、添置設備、電腦室、電子閱覽室、實驗室等教學資源,大力加強網絡建設;二是注重實用,切不可盲目攀新、攀高,造成不必要的閑置或浪費;三是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超前一步,提高現代化水平,以保持領先地位。
2.資源共享:學校信息化的重要步驟就是實現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全面共享。由于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數據量很大,而且同時接受網絡教學的學生數量較多,校園網中的數據流量和并發(fā)訪問人數均要比一般的局域網高很多。因此,要尋求一種成本較低、易于安裝、易于使用、易于管理、易于擴展、使用性能和可靠性均很高的多媒體教育資源存儲與共享解決方案,能夠快速有效地解決多媒體教育資源迅速增長時所面臨的海量存儲和網絡共享問題,可用于已有的、在建的、或將來實施的各種校園網、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或數字化圖書館。
3.資源庫的建設:網絡需要大量數字化教育資源內容的支撐,這導致學校對教育資源庫產品的需求不斷升溫。有些廠商為了趕時髦或搭“資源庫”這班車,將相關的、不相關的產品一概稱之為“教育資源庫”;有些人甚至將做軟件剩下的“邊角料”、“陳芝麻爛谷子”都裝到資源庫中;還有人從互聯(lián)網上隨便下載一些內容,拼湊在一起也成了“資源庫”。難怪人們評價說,“資源庫是一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币恍W?;ù蟊惧X買了“資源庫”后,卻發(fā)覺可利用率不高,大呼上當。
教育資源建設仍是重中之重。從發(fā)達國家的教育信息化進程看,一般分為兩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其重點是建設暢通的信息渠道和豐富的信息資源,大規(guī)模地培訓教師,以及通過開設信息技術課教會學生使用計算機;第二階段則從技術應用的初始階段轉向整合階段,目標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我們現階段的課程改革,從其根源上說,也是參考了發(fā)達國家的這一進程。
經過10多年的發(fā)展,我國的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已獲得了長足發(fā)展。校園網、多媒體教室已不再是少數人才能使用的稀缺資源,大多數城市教師和學生都有了使用信息技術的機會,大量的教育教學應用軟件正不斷涌現。這些為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融合提供了基本條件。
當前,學校對優(yōu)秀教育資源的渴望正在與日俱增,以往那些單純的題庫和管理軟件,以及那些封閉的、按照開發(fā)者固定思路使用的軟件,已經無法滿足教師們的需要。
教育資源的開發(fā)應該體現現代教育思想與觀念,其定位要從目前基于資源的教學轉向基于資源的學習?,F有的資源庫產品都是為教師準備的,以使教師利用這些資源進行多媒體教學。但是,隨著遠程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學生將逐步成為主體。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網絡學習資源,并提供一個理想的網絡學習平臺,將成為未來的發(fā)展重點。
因此,在學校的資源庫建設中,自力更新雖然顯得慢些,但在教師隊伍有相當的能力時,鼓勵自行開發(fā)不失為一個可行之策。
四、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幾條建議
1.要大力促進新工具的使用。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標志。應用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現在是否使用先進的工具來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教學效率。要提高學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除了鼓勵大家“多用”之外,更要鼓勵大家“多用新工具”。教師的信息化手段要從過去的“課件”向“課程”的轉變。新工具所隱含的新的教育思想有利于促進使用者的觀念更新。為此,應將新工具的推廣使用與教師的培訓結合起來,專人專職,常抓不懈。學校從事信息化工作的專職人員,有責任經常把一些最新工具介紹給學科老師,讓他們通過追隨技術進步而提高工作效果與效率。
2.對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以3到5年為限作一個近景規(guī)劃。規(guī)劃時間太短沒有連續(xù)性,太長難以操作,不易實現。信息化事業(yè)的初期是一個“燒錢”的過程,然而錢總不能無限期地“燒”下去,時間一長誰都受不了。因此,要找新的突破口、新的“亮點”,必須在應用上下功夫。如果以“70%的投入在資源建設,30%在硬件”的成功模式為準,參照中國IT權威研究機構計世資訊(CCWResearch)的數據看,中國歷年來的教育信息化投資存在著持續(xù)不斷的投資比例失調現象。
從投資結構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教育行業(yè)IT投資從份額上看依然以硬件投資為主,從投資方向上看以網絡建設為主?,F在的形勢是,如果不及時把這些設備有效地利用起來,建設規(guī)模就可能“過熱”,也即“泡沫效應”就會出現。任何學校的財力都是有限的,也要講究效益問題,所以設備建設不可能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亮點”,奢華更不應是教育的門面。
3.建立學校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從事教育信息化探索。隨著信息化教育的發(fā)展,教學設計水平也應該從CAI設計進化到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是以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學習資源的利用為特征的,其主要教學模式不同于課件的講授/輔導、模擬演示,而是研究/探究型學習、資源型學習、合作型學習。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必須有一套激勵機制與支撐系統(tǒng)。
4.堅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發(fā)展教育信息化是要推進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因而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在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過程中,不要過分注重學科的知識性學習,而應該關心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工具來解決問題,特別是要把信息技術的學習與學科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把技術作為獲取和加工信息,為解決問題服務的工具。從一般意義上說,我們通過信息技術教育來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能力,通過信息能力帶動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選擇決策能力和交流協(xié)作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五、結語
學校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最主要陣地,學校信息化的效率與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社會信息化的進程與效度。困此,應該把學校的信息化看作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在考慮教育“以人為本”的特性進行合理規(guī)劃,這樣的信息化才有助于當代的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建設數字校園 上線“云桌面”
理工附中始建于1950 年,前身為成立于1940 年的延安自然科學院即解放后的北京工業(yè)學院的附屬中學,1980 年就被認定為海淀區(qū)重點中學。2004年成為北京市范高中,辦學以來,形成了“人文奠基”理工見長冶的學校特色,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
理工附中建有一流的天文實驗室、氣象教室、機器人實驗室、生物分子實驗室及“咖啡舒吧”“茶藝教室”等多個專業(yè)教室,設有先進的信息數字網絡實驗室,擁有豐富的圖書資源,與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氣象局、北京理工大學等多家單位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
近年來,學校獲得了多項殊榮,先后被評為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德育工作先進校等。同時,理工附中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項目實驗校、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校、全國體育及藝術傳統(tǒng)項目校。
理工附中2009年3月成為北京市數字校園建設第一批試點實驗校,進行數字校園的建設探索,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建設好用、易用的數字校園系統(tǒng),開辟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數字校園建設道路。2012年12月,成為教育部第一批關于“智慧校園建設機制與應用模式探索”的試點校。
2015年3月,理工附中獲得“北京市數字校園建設五星級實驗?!狈Q號并順利承辦北京市數字校園建設成果階段總結大會; 2015年5月,獲得首屆全國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新應用先鋒學校稱號,并被北京市教委推薦參加由教育部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的國際教育信息化交流大會。近年來接待了大量的來自全國各地教委、學校的信息化建設經驗交流。
近日,《中國信息化周報》記者來到理工附中,見到了在理工附中工作多年的信息中心主任張國春。張國春1997年從華中師范大學信息技術系畢業(yè)后來到理工附中,一直致力于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工作,見證了理工附中信息化建設的發(fā)展歷程。
數字校園是一系列信息系統(tǒng)的組合,作為現實校園的數字載體,數字校園具備數據源分散、應用異構、需求動態(tài)發(fā)展等特性,為保證數字校園整體建設的實用和有效,理工附中在建設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實用至上”原則,即圍繞學校的辦學理念,緊密結合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以實用為導向,以效益為指向,建設了辦公管理、教務教學一體化、微課社區(qū)等系統(tǒng),搭建服務師生、服務管理、效益優(yōu)先的數字校園,不斷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工作的融合。
學校在發(fā)展信息化的過程中堅持自己的原則,注重信息技術的實用性、穩(wěn)定性、開放性、先進性和安全性。實用性表現為堅持將“應用”作為數字校園建設的核心目的,堅持實用的設計原則,緊緊圍繞學校的實際需求,與企業(yè)緊密合作,定制開發(fā)學校應用系統(tǒng),重視用戶體驗。
對此,張國春表示:“在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無論上什么項目,一定要考慮實用性,不能為了上項目而上項目,不能為了所謂的領先而盲目建設?!?/p>
決定部署虛擬桌面化解決方案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選擇。2012年,理工附中為了滿足一線教師的辦公需要,在學校部署了200個虛擬桌面,采用瘦客戶機的形式作為客戶端,主要針對教師的移動辦公特點,同時,在數據安全性、應用靈活性、辦公舒適性、維護便捷性以及環(huán)保節(jié)能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在不長的實施周期中,學校選擇了比較穩(wěn)重的實施道路,由少數老師開始試點然后廣泛應用到整個學校。
自從上線桌面云系統(tǒng)后,教師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各種終端設備,通過網絡登錄到自己的虛擬桌面,徹底解決了數據攜帶、軟件版本升級、系統(tǒng)應用兼容性等問題,更加高效、安全地滿足教師移動辦公的需求。經過數次升級,目前學校已經達到250個桌面,平均每天在線人數保持在170以上。通過不斷的使用和體驗,很多授課老師已經通過虛擬桌面開始認識云計算,并逐步體會到云計算帶來的便利。
邊建設 邊探索
在理工附中的信息化發(fā)展過程中,全面而具體的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是保證實現學校信息化發(fā)展目標的重要措施之一。圍繞實際需求開展應用規(guī)劃,不求大而全,但求產生切實的效益。在建設過程中本著“循序漸進”的方法, “邊建設,邊探索”,同時積極獲取師生的使用反饋,反復修整改進,隨需應變,確保建設系統(tǒng)貼合實際需求,實現使用價值最大化。
在學生的計算機教室內張國春介紹說:“理工附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所有方案都是自己主導實施,實施方案一定是符合學校需求的,絕對不是‘拿來主義’。定制的電腦桌既要固定在地面上又要考慮到維護的便捷,電腦桌的擺放不采用傳統(tǒng)的等距離排列方式,而是經過合理的計算,根據不同位置的不同需要設計出不同的間距,既考慮了整齊美觀、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間利用率,又方便了師生的穿行和個別輔導需求,甚至每個計算機桌的橫梁都經過了我們的精心設計?!?/p>
在理工附中的學生機房內,看不到插線板,看不到多余的線路,整個計算機教室干凈、整潔,安全、易管理且維護方便。在理工附中的專屬定制下,這一案例被成功推廣到多所學校,成為多所學校建設計算機教室時效仿的典范。
如今的理工附中已經實現了千兆到桌面的雙鏈路校園網網絡架構,建立了校級數據中心,實現了多路光纖專線接入,初步實現了云計算、物聯(lián)網等信息技術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實踐,沿著“起步”階段、“應用”階段逐漸發(fā)展到“融合”與“創(chuàng)新”階段。
隨著海淀區(q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將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于教育教學,大力促進二者融合,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和管理效能,服務和引領教育教學發(fā)展的任務已經迫切地擺在五一小學每一位師生的面前。學校以適度超前、科學規(guī)劃、以人為本、軟硬件建設并重、工作與研究結合為原則,在總結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教育發(fā)展實際情況,制定了五一小學“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設目標: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構建數字化的教學、科研、管理以及生活環(huán)境,提高辦學效益和工作效率,突出學?,F有優(yōu)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最終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fā)展。除此之外,數字校園建設重點體現出整體解決方案的特色性、先進性、易用性及可擴展性。通過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進一步鞏固學校信息化建設成果,健全信息化管理與運行機制;提升領導干部與廣大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整合學校各類資源,推動信息技術在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中的深層次應用;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實現學??茖W發(fā)展;為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發(fā)揮示范作用,經驗共享、共同發(fā)展,最終實現示范校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區(qū)域共享。
加強管理,提高認識,提升人員素質,強化服務意識
做好信息化設備的“配、管、用”工作。為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加強設備的監(jiān)管力度,學校對設備的使用規(guī)范、日常維護及設備清潔等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以保證各種設備的安全、可持續(xù)性地為學校服務。
提高信息技術專業(yè)人員的專業(yè)素質。作為信息技術專業(yè)人員,學校要求努力學習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基礎理論,大膽實踐,創(chuàng)造性地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教學研究;積極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各級各類業(yè)務學習,提高服務水平,牢固樹立高度的為教學服務的思想意識。
在完成基本服務工作的基礎上,力求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五一小學以學校發(fā)展為契機,以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為基礎,全面推動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使其在保證日常工作需求的基礎上,有發(fā)展、有創(chuàng)新、有突破。為了更好地開展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跟上現代化教育的發(fā)展步伐,五一小學在海淀區(qū)教委、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促進信息化軟、硬件的建設,全面開創(chuàng)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新局面。
信息化建設總體設想與實施
“走出去、請進來,拓寬思路、學習經驗、勇于創(chuàng)新,”是五一小學信息化建設工作的總體思路。有機會就到信息化先進學校參觀學習,拓寬思路;請信息中心領導及經驗豐富的校長、教師到學校具體指導,以盡快提升教師素質及水平,為學校信息化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根據實際情況,在軟件開發(fā)方面學校采取了購置成品和制定開發(fā)兩個模式,更加適應了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學校領導具有強烈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意識,通過不斷學習、思考、探索,短短兩年內,學校已經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視頻遠程會議系統(tǒng)
五一小學由三校合并而成,并于2005年建立了晉元莊分校,以發(fā)揮優(yōu)質學校的輻射作用。一校多址給學校很多日?;顒拥拈_展帶來了局限,嚴重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視頻遠程會議系統(tǒng)的建設能夠使五一小學各校址之間教師會議、教研活動、聽課評課、德育活動等同步進行。從空間上拉近了距離,從時間上提高了效率,從資源上加強了共享。同時,也為學校今后與國內外友好學校進行視頻互動搭建了基礎平臺,留下了拓展空間。
視頻遠程會議系統(tǒng)
多功能廳
2012年,為了促進學校發(fā)展,五一小學為孩子們建立了多功能廳。可容納200多人的多功能廳不僅具備了各種會議功能,而且可以為學校舉行公開課、小型演出、慶典等校園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多功能廳具有全方位高清錄制及實時傳輸功能,可以在室外同步分享精彩的活動內容。
多功能廳
數字化軟件建設
隨著數字化校園的逐步建設,學校各種數字化軟件不斷投入使用,如基礎支撐平臺、校本資源系統(tǒng)、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平臺、德育管理系統(tǒng)、協(xié)同辦公系統(tǒng)以及智能排課系統(tǒng)等,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學校工作實現了無紙化辦公、協(xié)同辦公、智能辦公,在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效益的同時,更加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十二五”期間,五一小學將在前期建設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促進信息化軟、硬件的建設,全面開創(chuàng)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主要特色項目有以下幾方面。
媒資管理系統(tǒng)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數字信息技術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時空界限。只有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才能使因需學習、因材施教成為可能,才能實現教學模式改變的重大突破。五一小學媒資管理系統(tǒng)將綜合運用流媒體技術、音視頻解碼技術、網絡傳輸技術、多級存儲等,采用B/S系統(tǒng)架構,提供媒體資源數字化、存儲歸檔、編目、檢索等功能,解決傳統(tǒng)技術存儲空間不足及查找不變等關鍵問題??蛻舳艘再Y源管理器為核心,實現音視頻文件、圖片、文檔等各類資源的智能編目和統(tǒng)一管理,達到對多媒體數字資料保存、應用與再應用的目的。
“云桌面”
該項目的建設將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授權訪問級別,保護信息機密性和數據安全性。學校將找到一種全新的方式,利用更少的資源完成更多的工作。學校師生可隨時隨地訪問學習和工作所需要的信息服務;管理者則可以在數據中心輕松整合和實現所有桌面、應用和數據的標準化,提供最佳的桌面應用體驗,在降低管理、維護和支持成本的同時,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優(yōu)化工作成果。
傳媒中心
關鍵詞:區(qū)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述評
中圖分類號:G5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21-0014-03
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作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教育信息化效益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共識,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對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評估呈現多元化的特點,至今沒有一套國際通用、比較權威的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國際上對教育信息化的評估可以概括為:以達到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指標為目的的評估;以促進教育變革為目的的評估;以量化的經濟學視角進行評估;以質性的教育評價進行評估;以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為目的的評估;以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效益進行評估。
筆者對國內外具有代表性教育信息化評估體系進行比較研究,以期對我國區(qū)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以及評估指標的科學構建有所幫助。
一、國外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綜述
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教育信息化起步早、發(fā)展快。特別是美國自“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提出以來,教育信息化得到迅速發(fā)展,至今走在世界的前列。加拿大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聯(lián)網的中小學校已達到17000多所。歐盟各國也先后制定了各自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并快速發(fā)展。亞洲一些經濟比較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顯示出趕超美歐的強勁勢頭。但無論在歐美還是亞洲,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過程中均出現了投資過熱的通病,效益評估自然而然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建立相應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與評估指標體系成為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課題。各個國家與地區(qū)根據各自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水平和目標建立了相應的評估體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為下列幾種:
1.美國STaR?。⊿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評估量表
為了落實美國政府的教育行動計劃,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對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fā)展狀況進行評估,評估時從教育行動計劃中確定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和發(fā)展的四大支柱(即從連通、硬件、數字內容、專業(yè)發(fā)展四個方面)展開,從而開發(fā)出了著名的STaR(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評估量表,并根據評估狀況每年做一些必要的補充和調整,后來逐漸被一些州和學校采用,成為衡量該地區(qū)、學校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的標尺。
STaR評估量表是一個二維表格,評價要素包括: “硬件和網絡連通性”、“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數字化資源”以及“學生成就和考核”。并且每個評估要素下有具體的評價指標。同時, STaR評估量表按照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將學校分為:低技術使用水平學校、中等技術使用水平學校、高技術使用水平學校、理想級技術使用水平學校四個等級。為了讓所界定的學校確定自己的技術使用水平等級,STaR評估量表給出了學校各評估維度中每個評估指標的取值范圍,供學校參考。
2.五層次訓練成效評估量表
威斯康辛大學的凱樂派屈克(Donald.L.Kirkpatrick)提出柯氏四層次訓練成效評估模型。該模型起初主要用于企業(yè)培訓,后來人們對四層次評估進行了補充,在原來四層次的基礎上增加了投資回報測量層,所以稱之為“五層次訓練成效評估量表”。隨著五層次訓練成效評估量表在企業(yè)培訓測量中的影響擴大,一些地區(qū)和學校將它用于教師培訓的測量,甚至將其應用于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測量。
五級評估模型包括“學習者反應”、“知識遷移”、“行為遷移”、“組織影響”、“投資回報”。第一層學習者反應,主要測量學習者對學習材料的態(tài)度,學習者對學習材料的認可或者抵觸會決定學習者的學習努力程度。第二層知識遷移,主要測量學習者通過材料學習,掌握知識的程度。第三層行為遷移,主要測量通過學習,學習者在行為上的變化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層組織影響,主要測量學習者對組織合理性的評估。第五層投資回報測量,主要測量學習者對學習的投入與效益的比例,即優(yōu)化程度進行評價。
3.SRF的評估指標
為了進一步促進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Technology,簡稱ICT)的有效應用,英國教育通訊與技術署于2006年3月了學校信息化自我評估指標(The self-review framework,簡稱SRF)。目的是幫助學校評估應用ICT的效果,并為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進一步提高作出規(guī)劃。
SRF的評估指標中涵蓋八個要素:分別是“領導和管理”、“課程”、“學與教”、“評價”、“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拓展學習的機會”、“資源”、“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影響”。SRF的每一條指標分為五個水平,分別為“沒有發(fā)生”、“開始”、“發(fā)生策略”、“連貫”、“建立電子化信心”。學校根據五個水平的描述,考慮自己學校的實際狀況就可以選擇具體所處的水平層次,這樣就完成了具體指標的評估。
4.歐洲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評估體系
歐盟為了加強各成員國教育機構合作,促進相關教育信息共享,建立了歐洲教育信息網聯(lián)(Eurydice)。歐洲教育信息網聯(lián)相繼提出針對高等教育的“蘇格拉底”計劃、針對職業(yè)教育的“達芬奇”計劃、針對中小學教育的“電子結對”計劃。歐洲教育信息網聯(lián)對歐盟成員國各項計劃的實施情況予以評價,其中“電子結對”計劃的主要內容為: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開設、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教師教育中的信息技術。評價的具體指標包括:生機比、網絡連接的生機比、投資結構、課程整合、教師培訓等若干具體指標。
5.亞洲各國、各地區(qū)對教育信息化的評估
日本政府于2000年提出了“IT基本法” 并提出了“e-Japan戰(zhàn)略”。隨著信息化在日本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日本政府又提出了“u-Japan戰(zhàn)略”,其目的是在日本能隨時隨地通過適合的終端設備上網并享受服務。教育信息化是 “u-Japan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政府對教育信息化的評價主要集中在:項目投入(日本教育信息化主要以重大項目的實施驅動),基礎設施(生機比、計算機聯(lián)網),資源開發(fā)與共享,教師、學生的日常應用(教師專業(yè)技能培訓等方面)。
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2001年制定了“教師ICT應用能力標準”。該標準根據職位將教師分為“教師”、“教育信息部長”、“校監(jiān)”、“校長” 四個等級,再按照不同的等級來分別定義必要的ICT應用能力。
對學校教育信息化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開發(fā)與普及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信息技術在行政管理中的應用、信息化建設的學術研究、教學與學術信心數據庫的建立等。
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目標為:提高學習者的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學校領導能力、豐富數字化學習資源、改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法、教育信息化可持續(xù)發(fā)展推動社區(qū)的發(fā)展。學校教育信息化的評價圍繞建設目標開展。
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目標與評估體系概括為:四項遠景、十項策略、七項指標。其中七項指標為:學生、老師時時處處能用電腦并能上網;教師能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日常教學,并達到總課時的20%;教材全面聯(lián)網,各學習領域均擁有豐富且具有特色的教學資源;學生具備正確的信息化學習態(tài)度,了解信息理論;建立600所教育信息化特色校;全面建構學校無障礙網絡學習環(huán)境,縮小數字化差距;各縣市教育行政工作均達到信息化、自動化、透明化。
二、國內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綜述
我國一些專家學者對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評估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與探索。但截至目前還未建立較成熟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與評估方法。從文獻資料來看,國內主要從以下兩大方面對教育信息化評估進行了探討:一是教育信息化指標的構建;二是教育信息化的測評方法。
1.“視角―發(fā)展―角色”三維評估模型
祝智庭、顧小清等在綜合了國內外有關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相關成果,借鑒了平衡計分卡理論和學校信息化評估模型STaR的評估思路,建立了“視角―發(fā)展―角色”三維區(qū)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其中視角維包括了用戶視角、財務視角、運營視角、變革視角;發(fā)展維包括起步階段、應用階段、融合階段、 變革階段;角色維包括了學生、教師、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家長等。并進一步從不同角度制定了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指標體系。
2.ISEI評估模型
王珠珠等建立了ISEI?。↖ndex System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簡稱ISEI)評測工具。該測量工具提出了設施、資源、素養(yǎng)、應用、管理5個一級指標,26個二級指標的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北京、浙江東部地區(qū)、湖北中部地區(qū)的教育信息化進行了評估。
3.基于DEA理論的教育信息化評估模型
焦寶聰等將運籌學中的數據包絡分析理論中的CR模型應用到對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當中,在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DEA理論的教育信息化評估模型。
該模型將一所學校(也可以是同類的幾所學校)信息化的投入分為若干類型,比如信息化投入有硬件設備的采購支出、教師培訓支出、教育教學資源制作支出等。同時將教育信息化所產生的效益也分成不同的類型,比如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提高、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學生視野的開闊等。然后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演算過程,對教育信息化投入后的同類學校進行評比、再分類,從總體上反映該被評價的若干學校的效益狀況;同時也能對被評價的學校進行檢查,確定其與效益較好的學校的差距。
4.“水平―效益―競爭力”三維評估模型
王有遠等建立了由“水平―效益―競爭力”三向量構成的教育信息化三維模型,反映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效果。并與三維綜合評價模型相對應,構建教育信息化水平、經濟與社會效益、核心競爭力三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此外,張豪鋒、孔凡士、謝忠新等學者均在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
通過分析上述國內外較有影響的信息化水平評估體系可以發(fā)現,盡管它們在推出時間、方案的制定和評估方法、評估機構、評估內容以及評估范圍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之處,但都是用評估的方式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與效益。這正體現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差異。?
參考文獻:
[1]汪瓊,陳瑞江等.STaR評估與教育信息化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4(4):10-11.
[2]陳吉利.英國學校信息化自我評估指標述評[J].中國電化教育,2008(6):28-31.
[3]王會霞,劉志兵.日本教育信息化:從e-Japan戰(zhàn)略邁向u-Japan戰(zhàn)略[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6(6):62-64.
[4]王保中,黃松愛.日本基礎教育信息化:當前的舉措與成果[J].外國教育研究,2006(5):46-51.
[5]崔英玉,孫啟林.韓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6):48-54.
[6]崔英玉.解讀韓國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發(fā)展戰(zhàn)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22):67-69.
[7]唐科莉.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及最新趨勢分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1(10):79-80.
[8]張永軍.新加坡智慧國計劃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08(8):30-33.
[9]王運武.我國香港和臺灣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及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12):8-10.
[10]顧小清,林陽,祝智庭.區(qū)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模型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07(5):23-27.
[11]王珠珠等.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狀況的調查研究報告(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5(10):25-31.
[12]王珠珠等.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狀況的調查研究報告(下)[J]. 中國電化教育,2005(1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