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財務基本準則范文

財務基本準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基本準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財務基本準則

第1篇:財務基本準則范文

關鍵詞:施工企業(yè);財務成本控制

當前我國施工企業(yè)面臨建筑市場發(fā)育不完全、工程招投標管理制度不規(guī)范、工程款回收難度較大等現狀。這些問題不僅已經而且可能會給建筑施工企業(yè)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同時,在施工項目管理中,由一些偶然性引起的不可預見因素也會導致施工企業(yè)在管理和經濟方面存在風險。如何防范以及最大程度的規(guī)避施工企業(yè)存在的財務成本控制風險,需要我們從理論上加以闡清。本文在借鑒新會計準則相關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當前建筑施工企業(yè)存在的問題,著重探討了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的若干改進措施,以期有助于改善這一局面。

一、施工企業(yè)財務成本控制現狀及問題

1、內部管理制度落后

首先,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建筑施工企業(yè)目前尚未建立起高效健全的施工建筑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因此建筑施工財務制度沒能嚴格得到落實,制度的缺失,容易在施工企業(yè)財務人員出現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無章可循,二是有章不循。在這樣的情況下,施工企業(yè)在資金、成本的管理上只能是粗放型管理,施工財務基礎管理工作不牢固,施工企業(yè)的資產存在風險和缺乏完整,諸多因素使施工企業(yè)的經營活動難以得到高效的運轉。

其次,成本控制力度不大。成本控制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材料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施工建筑中,一般而言,材料成本在整個工程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超出一半,約為55%-65%,顯而易見,地位不容小覷。然而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存在種種缺陷和漏洞,以至于施工材料在入庫和出庫時的記錄缺乏應有的確切和完整;浪費現象嚴重,余料廢棄,未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施工材料、物質消耗往往超出預期,嚴重過度消耗;管理上的缺失,催生出了失竊、浪費現象。

第二,在質量成本、工期成本的管理與控制上不力。在建筑施工企業(yè),工程質量與工程成本控制是一對矛盾,它們之間的關系很難達到平衡。如果重視工程質量,那么工程成本勢必增大;如果注重成本控制,勢必難以保證工程質量。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取得企業(yè)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但是建筑施工企業(yè)對此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盲目的趕工期、趕進度,導致額外工期成本不可避免的增加。

2、控制體系不是很健全

首先,財務管理層面尚未構建起預算管理體系,施工企業(yè)預算與管理運作脫節(jié)。雖然各施工建筑公司很清楚的認識到預算管理體制與機構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也編制了企業(yè)的年度預算,但是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預算在施工企業(yè)實際執(zhí)行的效果難以得到驗證,預算的積極作用也未能在施工企業(yè)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僅僅是作為生產經營計劃的參照而存在。

另一方面,施工企業(yè)資金調控手段缺乏力度。施工企業(yè)資金紀律并沒有嚴格的得到執(zhí)行;企業(yè)開支不嚴謹,隨意性大;資金的流向與資金的控制之間的聯系不密切,配合不緊密,因此造成上級單位無法及時掌控下屬單位財務資金的變化情況,資金管理混亂,勢必造成資金在企業(yè)體外循環(huán),從而給企業(yè)帶來負面作用。

其次,成本控制效果不是很明顯,成本開支呈失控狀。成本分析工作尚未得到具體有效的開展落實,即使有些施工企業(yè)已經開展,但是成本分析工作尚未到位,不能很好的達到控制成本的有效目的,而一些值得借鑒的成本管理經驗卻缺乏應有的推廣和總結,因此成本開支失控的問題始終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3、相關人員素質差,觀念相對落后。

目前財務部門,只限于“記賬、算賬、報賬”,資料只是由基層項目部報送,容易脫離實際,很難發(fā)現問題,財務監(jiān)管成為空話。其他工程相關人員缺乏經濟觀念,只負其責,相互之間的配合不夠,難以進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二、加強建筑施工企業(yè)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的對策與建議

1、以加強財務管理為中心

1)完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建筑施工企業(yè)規(guī)范其財務管理的前提條件應當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這樣才能為財務人員提供一套可循的規(guī)章制度,確保企業(yè)的財產安全和經營活動的高效運轉,從而不斷提高施工企業(yè)的經濟效益。

2)強化財務預算管理。建筑施工企業(yè)項目部應當向財務部提供詳細的下月度資金使用計劃,然后財務部按照財務預算的基本原則根據企業(yè)的總體資金安排情況將資金劃撥到各項目部。

3)實行資金集中管理。統(tǒng)一由施工企業(yè)平衡調度資金,根據一定比例將收款所得上交集團公司,然后收取一定比例的資金占用費。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一方面能夠保證建筑項目資金的正常運轉,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4)提高財務人員素質。財務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質,嚴格貫徹執(zhí)行企業(yè)的財務制度,及時準確地向企業(yè)負責人提供相關財務會計信息。這就需要財務人員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同時提升綜合素質水平。

2、加強財務成本控制是關鍵

1)制定事前目標成本。財務成本控制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通過以預算成本作為考量標準裁定控制實際成本的支出。眾所周知,預算成本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如何確定“目標成本預算”。也就是說,在施工建設之前,企業(yè)財務部門、預算部門和項目部門的人員親臨現場,以市場實際價格為基礎,參考中標價的預算成本,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目標成本預算。

2)控制事中成本過程。第一,人工費控制。合理組織安排勞動力,既要避免勞動力的浪費,又要控制勞動力的閑置,盡可能低降低勞動力人工成本。按照目標成本的預算進行人工數量定額管理,控制出勤率、利用率和生產率。第二,材料費控制。實地考察了解當地建筑材料市場價格情況,盡可能地從廠家直接進材料或者使用對外招標的方式與材料供應商合作,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優(yōu)先選擇價格合理的供貨渠道。對建筑施工材料實行進場驗收環(huán)節(jié),嚴把質量關和計量關。對于合格驗收的材料應當建立臺賬,實行限額領料制度。第三,機械費的控制。根據目標成本的相關要求,合理配置自有機械和外租機械的數量比例,降低機械費用成本。按照機械設備管理制度的要求,提高機械操作人員的設備維護管理能力,降低故障率,減少維修損失。

3)綜合分析與考核事后成本。第一,堅持成本控制考核制,始終保證項目成本可控。根據當前存在的問題,制定配套的解決方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發(fā)展有利因素。第二,重視完工項目的清算和決算工作,積極防范意外成本。盡最大能力杜絕意外成本,化解建筑施工過程中的經濟糾紛,減少竣工決算難度。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化解各種財務風險問題,建筑施工企業(yè)必須加強財務內部管理,建立一套健全的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構建科學的成本控制系統(tǒng),防范和規(guī)避財務風險。只有這樣,建筑施工企業(yè)才能在市場上尋求機遇,實現企業(yè)經濟效益最大化。(作者單位:吉林省光信財務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李文兵《淺談施工企業(yè)財務成本控制的措施》,《商業(yè)經濟》2010年第19期

[2] 武社強《淺議施工企業(yè)項目財務成本控制》,《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7年第20期

第2篇:財務基本準則范文

論文摘要:我國財政部2006年2月15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簡稱新準則),是中國會計發(fā)展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由于新準則目前僅在我國上市公司執(zhí)行,其他企業(yè)及其財務會計人員對新準則了解甚少。為此,本文就新準則的框架結構、特點、意義略陳管見,試圖再大力渲染它。

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推出了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這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國會計發(fā)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會計準則體系的框架結構

新會計準則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由1個基本準則、38個具體準則和1個應用指南構成。

1.基本準則

基本準則由11章50條構成?;緶蕜t處于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一層次?;緶蕜t涉及整個會計工作和整個會計準則體系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對38個具體準則起統(tǒng)馭和指導作用,各具體準則的基本原則均來自基本準則,不得違反基本準則的精神。

修訂后的基本準則與1992年的基本準則比較,呈現以下五個特點:

(1)繼續(xù)堅持我國基本準則的定位。國際會計準則體系中《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的內容與我國的基本準則有相似之處,但該框架不作為準則體系的組成部分,主要是用于指導準則制定機構的制定工作。我國已經有了基本準則,十多年來已被理論界和實務界所接受。所以,這次修訂基本準則,沒有將原來的基本準則改為類似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仍沿用《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形式,只對其中的部分內容做出修改。

(2)對會計目標進行修改。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最終要達到的結果。在國外,也稱為財務報表的目標。根據會計的本質和國內外會計實踐,修訂后會計的基本目標是:“企業(yè)會計應當如實提供有關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滿足有關各方面對信息的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并反映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基本準則根據這些新情況對會計目標有關內容作出了相應的修改。

(3)對會計一般原則進行完善。原基本準則中的一般原則,具體規(guī)定了12項原則。國外一般稱為會計信息或財務報表的質量特征。本次修改將原一般原則改為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這樣更能體現本章的內容實質。此外,在原來12項一般原則基礎上,增補了會計的經濟實質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則要求,這也是近年來國際上通行的要求,另外,本次修訂同時對原12項原則的內容也作了適當的補充和完善。

(4)對會計要素的定義作了重大調整。這次重大調整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國務院的《企業(yè)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六大會計要素進行重新定義,取代了原基本準則中關于會計要素定義的規(guī)定。基本準則修訂后的這部分內容完全是按照《企業(yè)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規(guī)定進行的,而且是本次基本準則修改的核心部分。除了修改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外,還吸收了國際準則中的合理內容,例如,在利潤要素中引入國際準則中的“利得”和“損失”概念。

(5)對財務報告進行修改。本次修改刪除了財務情況說明書的提法,將第九章財務報告改為財務會計報告。在語言表述上做到中國化和通俗化,便于理解、操作和執(zhí)行。

2.具體準則

具體準則共有38項,其中,新制定的會計準則22項,以前制定、現在修訂的16項。這38項具體準則基本涵蓋了各類企業(yè)的主要經濟業(yè)務。具體準則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二層次,是根據基本準則制定的、用來指導企業(yè)各類經濟業(yè)務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規(guī)范。

具體會計準則分為一般業(yè)務準則、特殊行業(yè)的特定業(yè)務準則和報告準則三類:

(1)一般業(yè)務準則。它主要規(guī)范各類企業(yè)普遍適用的一般經濟業(yè)務的確認和計量要求。包括存貨,會計政策等具體準則項目。

(2)特殊行業(yè)的特定業(yè)務準則。它主要規(guī)范特殊行業(yè)的特定業(yè)務的確認與計量要求。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生物資產等準則項目。

(3)報告準則。主要規(guī)范普遍適用于各類企業(yè)的報告類準則,如財務報表列報,現金流量表等準則項目。

3.企業(yè)會計準則應用指南

企業(yè)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三個層次,是根據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制定、指導會計實務的操作性指南。企業(yè)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主要解決在運用準則處理經濟業(yè)務時所涉及的會計科目、賬務處理、會計報表及其格式,類似于以前的會計制度。鑒于這次會計準則體系改革的幅度很大,如果由企業(yè)自行設計科目報表可能會出現混亂的局面,所以財政部制定了企業(yè)會計準則應用指南。

二、會計準則體系頒布和實施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我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要使中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會計作為商業(yè)通用語言,必須國際化。會計國際化的關鍵點之一就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制度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現行企業(yè)會計制度仍然存在不足之處,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還有相當的差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減少或消除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使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進行充分協(xié)調,可以提高我國企業(yè)會計信息在全球經濟中的可比性,降低我國企業(yè)信息報告成本和融資成本,有利于推進我國當前實施的企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因此,制定一套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與國際會計準則充分協(xié)調的新會計準則體系是我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迫切需要。

第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yè)制度。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yè)制度需要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沒有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貫徹了先進科學的會計理念,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中適合中國國情的會計政策和程序,使企業(yè)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有了制度保證。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和實施必將對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yè)制度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三,有利于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yè)水平。從整體看,與我國迅速發(fā)展的經濟對會計人員職業(yè)水平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與國際上先進國家的會計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提高會計人員整體的職業(yè)水平,增強其職業(yè)判斷能力,成為我國會計界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yè)水平一靠培訓,二靠在實踐中鍛煉。以新會計準則體系培訓為契機,將國際上先進的會計理念和先進的會計方法傳授給會計人員,將有利于會計人員職業(yè)水平的提高;實施新會計準則體系,將使會計人員有機會在會計實踐中鍛煉和提高職業(yè)判斷能力。

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國會計的國際地位。新準則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我國更快地實現制定高質量的會計準則的目標,促進全球會計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強我國在國際會計領域的影響力,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我國會計的國際地位。

三、會計準則體系的特點

新會計準則體系較好地處理了借鑒國際慣例與立足國情的關系、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科學規(guī)范與便于理解和操作執(zhí)行的關系。所以,與以前頒布類似的會計規(guī)范相比,新會計準則體系表現出如下特點。

第一,科學性。首先,科學性體現在其會計理念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比以往更加關注企業(yè)資產的質量,更加強調對企業(yè)資產負債日的財務狀況進行真實、公允地反映,更加強調企業(yè)的盈利模式和資產的營運效率,而不僅僅是營運效果。其次,科學性體現在其體系結構和表述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是由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既有一般的原則指導,又有實務的操作指南,既體現了國際協(xié)調性,又密切結合中國實際。新會計準則體系體例合理、表述清晰、定義科學,是一套質量較高的會計準則體系。最后,科學性還體現在其會計政策和方法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保留了在我國行之有效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剔除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舊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如存貨計價的后進先出法等),引進了一些符合中國實際的、新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如在合并會計報表中引入實體理論等)。

第二,全面性。縱向上看,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是一個有機整體;橫向上看,38項具體準則和1個應用指南基本上涵蓋了各類企業(yè)的主要經濟業(yè)務。這些業(yè)務不僅包括以前的一些常規(guī)業(yè)務,而且包括了隨著經濟活動的發(fā)展而出現的新業(yè)務(如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即使將來出現具體準則沒有涵蓋的新經濟業(yè)務,企業(yè)也可以根據企業(yè)基本準則進行判斷和處理。

第三,可操作性。新會計準則體系不僅對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則指導,而且對如何運用會計準則提供了操作指南。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應用指南以會計人員喜聞樂見的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的形式對如何運用會計準則作出了規(guī)范,避免了會計人員在具體運用時出現無所適從的情況,避免了在實施新會計準則體系時可能出現的混亂局面。

第四,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充分協(xié)調性。新會計準則體系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中適合中國實情的內容,絕大部分會計政策與方法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是一致的。從總體上看,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保持了高度的協(xié)調性(或趨同性),但同時,新會計準則與現行的國際會計準則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公允價值的應用;企業(yè)合并的會計處理方法;關聯方的披露;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

第五,層次性。新會計準則體系具有明顯的層次性?;緶蕜t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最高層次,它是制定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的依據,也是指導會計實務的規(guī)則。具體準則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二個層次,它是根據基本準則制定的對各類企業(yè)經濟業(yè)務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規(guī)范。應用指南是根據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制定的、指導企業(yè)進行會計實務的操作指南。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這三個層次相互聯系、各有分工。

第六,動態(tài)性。新會計準則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當實務中出現更科學的會計處理方法時,可以對應用指南進行修訂,使新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中體現實務出現的新的、更科學的會計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第3篇:財務基本準則范文

關鍵詞:新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構建

中圖分類號:DF436 文獻標識碼:A

1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作用

1.1 為制定會計準則提供理論基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常被看成是“制定準則的準則”,為制定會計準則提供理論基礎。概念框架能夠幫助準則制定機構發(fā)展今后的會計準則和復議現有的會計準則,促使準則制定機構保持有關準則文件的內在邏輯一致性,減少或避免不同準則之間的矛盾或沖突,保證會計準則體系的完整性和縝密性。

1.2 指導會計準則的制訂。有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會計準則的制訂就有了方向。否則,會計準則的制訂勢必招致各個利益集團的批評、乃至指責會計準則的發(fā)展缺乏明確的目標和宗旨。

1.3 在缺乏會計準則的領域內起到基本的規(guī)范作用。一般情況下,具體的會計準則用來指導和規(guī)范會計實務與操作,概念框架不解決實務問題的直接依據,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由于其具有的前瞻性,能夠為人們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現的財務會計問題提供參考,為會計人員進行職業(yè)判斷提供理論依據。

1.4 節(jié)約準則的制訂成本及其實施的交易費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存在,為會計準則的制訂提供了一個一致的概念基礎,使得會計準則的制訂能夠保持一種良好的“慣性”,可促使形成內在邏輯嚴謹的會計準則體系,節(jié)約準則的制訂成本,避免因“救火式”的準則制訂方式走“彎路”而引起不必要的成本制訂支出。

1.5 有助于增強財務報表的可理解性。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存在“,能夠導致前后一貫的會計準則,并指出財務會計和財務報表的性質、作用與局限性”。會計信息使用者,尤其那些非專業(yè)人士,通過學習概括性強、粗線條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可以更充分、更全面地理解財務報表傳遞的信息,更有效地運用會計信息做出恰當的分析判斷和正確的經濟決策。

2 我國現階段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主要內容我國至今尚未提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這一具體的概念,但在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中已有所體現。特別是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由1項基本準則與38項具體準則構成的完整的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镀髽I(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下簡稱基本準則)在整個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中屬于最高層次,對各項具體會計準則起著統(tǒng)馭作用。新基本準則主要從基本假設、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及其確認、會計計量、財務報告等六方面體現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主要內容。

3 我國現階段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不足新基本準則的制定與實施被視為構建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一項階段性成果。但是其也存在不足之處:(1)對會計計量的規(guī)定缺乏實質內容,無法指導具體準則的制定。比如新基本準則對會計計量屬性的規(guī)定:“企業(yè)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毙碌幕緶蕜t提出了5種計量屬性,但是并沒有明確每一種計量屬性的應用前提,對計量屬性的應用前提缺乏規(guī)范,將導致在有關具體準則的制定過程中,對于計量屬性的選用出現一定的隨意性。(2)財務信息的列報中未對披露作詳細規(guī)定。財務報告包括財務報表、報表附注和其他財務報告。其中,財務報表是通過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得到的,報表附注和其他信息屬于披露的范圍。確認和披露都是財務報告的表述方式,但是作為我國現階段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新的基本準則對披露的關注還不夠,并未對披露的問題做出詳細的規(guī)定。此外,關于報表的編列方式、編制依據及合并報表的定義、個別報表與合并報表的關系等問題在修訂后的準則中沒有涉及。雖然會有具體報表準則對這些問題進行闡述,但是財務報表作為財務會計的最重要部分,以上問題應該在基本準則中進行原則性、概念性的規(guī)定。

4 構建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建議

4.1 構建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應遵循的原則。第一,完善性原則。構建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時,要從總體上把握應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劃分為幾個層次,如何進行系統(tǒng)歸類,應盡可能地保證概念框架基本內容的系統(tǒng)、全面和完整。第二,立場中立原則。在構建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時,要堅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原則,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團。第三,相對穩(wěn)定性原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屬于規(guī)范性文件,要盡可能穩(wěn)定,避免經常修改和變動,為保持穩(wěn)定性,概念框架的內容可以考慮有一定的超前性。第四,國際化原則。會計是一種國際通用語言,會計國際化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為會計準則理論依據的概念框架,也應向國際化方向努力,加強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同時結合考慮我國的國情和特色。

4.2 加大會計基礎理論研究力度。我國現階段構建概念框架選擇“兩步走”的形式轉換策略,而非一步到位,其根本瓶頸在于概念框架理論研究的不足。為此,理論界要加大研究力度,積極尋求符合我國會計環(huán)境的概念框架。準則制定部門應積極推動相關理論研究的公開討論,在逐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相應的備忘錄,有序推進概念框架的理論研究,為形成共同的會計理念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將上述研究成果加以集中整合,形成中國的概念框架草案。隨后組織專家、學者、政府部門、業(yè)內人士就草案展開深入交流與對話,形成概念框架的征求意見稿。最后,就征求意見稿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最終形成符合中國會計環(huán)境的概念框架。

4.3 重視修訂的動態(tài)化。由于概念框架理論研究的不足,我國基本準則的修訂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更好地發(fā)揮其概念框架的實質性作用,基本準則必須隨著概念框架理論研究的發(fā)展和會計共識的漸次形成進行積極的修訂。當概念框架理論研究取得全面突破時,才能夠實現第二步轉換--出臺概念框架理論性權威文件。

參考文獻

[1]李高波.對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邏輯功能的修復研究[M].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10-02.

第4篇:財務基本準則范文

2006年2月15日,我國新企業(yè)會計準則,并將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新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的實施,是我國財政、會計工作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成為我國會計發(fā)展史上又一個新的重要的里程碑。這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

一、新企業(yè)會計準則的意義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主席戴維?泰迪指出,“中國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的實施,使中國企業(yè)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之間實現了實質性趨同,是促進中國經濟發(fā)展和提升中國在國際資本市場中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步”。新企業(yè)會計準則的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一)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

(二)有利于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有利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科學發(fā)展觀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按照“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統(tǒng)籌區(qū)域發(fā)展、統(tǒng)籌經濟社會發(fā)展、統(tǒng)籌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統(tǒng)籌國內發(fā)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會計準則的實施,是科學發(fā)展觀在會計領域的很好體現。

(三)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并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了有益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

(四)有利于提高企業(yè)經營管理水平,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維護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為進一步強化會計監(jiān)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新企業(yè)會計準則出臺的動因與方向

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的實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經濟背景。1992年《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掀起的會計改革,是一場包括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在內的國際接軌,但中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準則仍存在著諸多差異,并且形式上也以會計制度為主,而不是國際上通用的會計準則形式。此次變革是更全面的國際接軌,以會計準則取代會計制度,并進一步減少中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

會計準則趨同不只是消除境內外會計差異,更是為了消除境內不同會計標準體系的差異。在《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頒布13年后,中國仍然只有基本準則和16項具體準則,企業(yè)會計制度依然唱主角。境內不同會計標準存在諸多差異,令報表使用者無所適從。此次會計準則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強化準則的作用和地位,弱化、最終取消會計制度。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仍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前提,以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企業(yè)管理層等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從而規(guī)范會計行為和會計工作秩序,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灸繕耸墙⑵鹋c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并與國際準則趨同、涵蓋企業(yè)各項經濟業(yè)務、可獨立實施的會計準則體系。

三、新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架構

新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

第一個層次,是起到統(tǒng)馭作用的基本準則?;緶蕜t主要規(guī)范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原則等,相當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

第二個層次,即38項具體準則。包括一般業(yè)務準則、特殊行業(yè)的特定業(yè)務準則和報告準則。一般業(yè)務準則規(guī)范各類企業(yè)一般經濟業(yè)務的確認與計量要求;特殊行業(yè)的特定業(yè)務準則規(guī)范特殊行業(yè)的特定業(yè)務的確認與計量;報告準則規(guī)范財務報告。

第三層次,應用指南。金融類、非金融類兩大類會計科目報表體系。這是起輔助作用的應用指南。

四、新企業(yè)會計準則的重大突破

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不僅是重新頒布,更重要的是在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要素、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計量屬性和財務報告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一)富有新意的會計要素

新企業(yè)會計準則中會計要素的誕生是仔細斟酌的結果。它用“經濟利益的流動”作為主線,貫穿于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項要素之中,把所有會計要素都有機聯系在一起。資產是預期經濟利益在一定的會計期間任何時點的擁有或控制;負債是預期經濟利益在未來流出的現時義務;所有者是在一定會計期間的任何時點,企業(yè)對預期凈經濟利益的擁有或控制;收入是一定會計期間內與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費用是一定會計期間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利潤是一定會計期間屬于收入(利得)的經濟利益流入扣去屬于費用(損失)的經濟利益流出的凈額。

會計要素符合中國國情。基本準則第三章到第八章分述會計要素,它包括每個會計要素的定義(特征)和確認標準。這也體現我國基本準則的另一特色,對于會計要素來說,一是要識別;二是要在財務報表中加以確認,那就是說會計要素的定義是為了會計要素的確認,兩者密不可分。我國的基本準則分別每個會計要素,把它的定義和確認條件寫在一起,不僅順理成章,而且便于財務會計人員使用。例如,看懂第20條,就可分辨每一交易或事項中的項目是否屬于資產。再看21條,如同時滿足兩項條件,就可判斷該資產項目應當予以確認。而第22條則進一步要求,對于資產項目來說,應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確認)?!袄麧櫋币鼐哂兄袊厣从沉宋覈髽I(yè)對利潤指標的非凡重視。

(二)啟用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術語

1992年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以會計核算原則的形式規(guī)范會計核算工作。新準則中“會計原則”成為歷史稱謂,進入會計博物館,啟用國際廣泛采用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稱謂。會計師國際聯合會公立單位委員會制定的“國際公立單位會計準則”(IPSASs)第1號《財務報表的列報》的附錄2“財務報告的質量特征”中指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使財務報表向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屬性。”并且提出了四項主要質量特征: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相關性(Relevance)、可靠性(Reliability)、可比性(Comparability)。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認為:會計信息應具備兩項主要質量:相關性(Relevance)和可靠性(Reliability)。如果兩者能同時增進最為理想,但經常是此消彼長,但如果其中之一缺失,則該信息毫無用處。

新企業(yè)會計基本準則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提法與國際趨同,第二章第12-19條雖沒有直接使用真實性、相關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等術語,但其實就是其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新準則中沒有列出層次,不曾明確哪些是主要質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質量要求。但從排列的順序看,大體上可以顯示:可靠性和相關性優(yōu)先予以考慮,表明兩者是主要質量。新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更加特別地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據統(tǒng)計,在39個會計準則中86次出現“可靠”二字,表明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對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倚重。

可靠性是首要的質量特征?!叭鐚嵎从场焙汀罢鎸嵖煽俊薄ⅰ皟热萃暾?。正如基本準則第12條所指出的,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是一項基本質量要求。它必須建立在如實反映和內容完整之上。如實是企業(yè)實際發(fā)生的交易或事項,其程序是通過確認、計量與報告。這一點是同第5條“企業(yè)應當對其本身發(fā)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是互相呼應的,基本準則第5條旨在明確會計主體;基本準則第12條則進一步肯定所確認、計量和報告的交易與事項應當是企業(yè)實際發(fā)生的。既不是虛構的,又不是未來的。這樣,交易與事項的不確定性便被排除了。

(三)會計目標的突破

新的基本準則第4條指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yè)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

1921年美國的一本著作最早提出“會計目標”一詞。到20世紀70、80年代,關于會計目標的研究形成了兩個代表性的學派:受托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受托責任觀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會計學家井尻雄士(Yuji Ijiri)、恩里斯特. 帕羅科(Ernest J .Parlock)等。該觀點認為,會計的目標就是向資源的提供者報告資源受托管理的情況,以歷史的客觀信息為主,著眼于財務會計的傳統(tǒng)角色,不考慮受托者如何理解并利用這些信息去制定什么決策。決策有用觀主要代表人物是:羅伯特?N?安東尼(Robert NAnthony)、羅伯特.T.斯普勞斯(Robert T. Spruse)、E?S?亨德里克森等,美國會計學會AAA和美國財務會計委員會FASB也是主要倡導者。該觀點認為,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根本目標就是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對他們決策有用的信息,著眼于財務會計的現代角色,強調會計信息系統(tǒng)在提供信息時,應該考慮信息使用者可能的決策需要,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現在的和潛在的投資者、信貸者、企業(yè)管理當局和政府。簡言之,受托責任學派認為,會計目標就是向資源提供者報告資源受托管理情況;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新準則中正式出現“財務報告目標”,并且一改過去決策有用論占上風的局面,會計目標是受托責任與決策有用的統(tǒng)一,這是我國會計目標的一大突破和進步。

(四)進一步豐富了會計基本假設

無庸置疑,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xù)經營、會計期間、貨幣計量。新準則第9條指出:企業(yè)應當以權責發(fā)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增加了“權責發(fā)生制”這一新的會計基本假設。

(該觀點由葛家澍先生最早提出,見“關于財務會計基本假設的重新思考”,《會計研究》2002.1)

(五)首次出現計量屬性

著名會計學家井尻雄士YuriIriji在他的名著《會計計量理論》(《Theory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1979)指出:“會計計量是會計系統(tǒng)的核心職能?!毙聹蕜t中規(guī)范了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等5種計量屬性。

在會計的記錄和報告中都不能沒有“金額”,而在會計確認中,即使肯定某個項目已符合要素的定義,如果它不能計量甚至不能可靠地計量,都不能予以確認。會計確認與計量反映了會計質與量的規(guī)定性。

會計計量模式本來由計量單位和計量屬性兩方面組成,由于計量單位已經列入第一章總則之中,當作會計的基本假設。所以第九章主要規(guī)定歷史成本等五種計量屬性,其中有些計量屬性是第一次出現于我國的企業(yè)會計準則之中,如歷史成本(過去均采用實際成本或原始成本)。但有的計量屬性和現值在國外還有爭議,美國第7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就認為現值只是在初始計量時采用歷史成本或現行成本(重置成本)之后的一種攤銷方法,而不是一項計量屬性。

我國的基本準則對于企業(yè)采用何種計量屬性,不是由企業(yè)計量對象的性質自由選用的,它是一項由具體準則明確規(guī)定的會計政策。這是因為,會計屬性的自由選用,不但影響財務報表的可比性,而且有可能會為財務欺詐、會計作假打開一個方便之門。

在第九章會計計量中,第42條再一次強調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一般按歷史成本計量,如果采用其他計量屬性,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的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顯然這是為制定具體準則作出的指導原則。因為第41條已規(guī)定,企業(yè)應當按照規(guī)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

凸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認為,公允價值(fairvalue)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公允價值作為一種新的計量屬性,最大的特征就是來自于公平交易市場的確認,是一種具有明顯可觀察性和決策相關性的會計信息。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而且是衍生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這是因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或事項并未實際發(fā)生,不符合傳統(tǒng)會計的計量標準,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可解決這一問題。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是指以市場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資產和負債的主要計量屬性的會計模式。新會計準則對計量屬性做出了重大調整,不再強調以歷史成本為基礎計量屬性,全面引入公允價值、現值等計量屬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yè)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價值。相對國際會計準則來說,主要的區(qū)別就在于公允價值的使用程度上,新準則在公允價值的使用上相對國際準則強調公允價值作為基準計量基礎而言,仍然有一定的保留。例如,《投資性房地產》準則中,對投資性房地產引用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進一步明確了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xù)計量及其信息披露,并認為這些投資性房地產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xù)可靠地取得,應當采用公允價值模式。

(六)創(chuàng)新的財務報告

在基本準則中,增加了財務報告,這是一個創(chuàng)新。為了同國務院頒布的《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協(xié)調一致,準則第十章采用了“財務會計報告”的術語。其中涉及到的核心部分仍沿用“會計報表及其附注”,而尚未采用國際流行的“財務報表”一詞。但分析其內容,會計報表及其附注所列報的信息,就是財務報表所反映的信息。在本章中,還出現了“披露”這個術語?!柏攧諘媹蟾姘〞媹蟊砑捌涓阶⒑推渌麘斣谪攧請蟾嬷信兜南嚓P信息和資料?!?/p>

可以說,我國現階段的基本準則幾乎等同于西方國家的概念框架。全部基本準則如不看表述的用語,而看表述的實際內容,它已完整地體現了概念框架的主要內容,即:基本假設與目標(總則)+會計信息要求+會計要素及其確認+會計計量+財務報告。

五、結束語

第5篇:財務基本準則范文

    關鍵詞:基本準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重大差異;會計目標;會計要素

    Abstract: Is unceasingly thorough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despread application and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s innovates unceasingly, accountant takes the international general commercial languag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which the new situation brings. Under this background, Ministry of Finance has issued newly "Business accounting in February 15, 2006 Criterion - - - Basic maxim".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new basic maxim (2006) with original basic maxim (1992) the comparison, promulgates the new criterion to establish our country's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the concept frame, constructs the complete accounting standards level system, the development criterion formul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rests on and is clear about accountant aspects and during the original criterion and so on goal difference, so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grasps the new basic maxim.

    key word: Basic maxim;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concept fra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ccountant goal; Accountant essential factor

    前言

    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了《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執(zhí)行,同時鼓勵其他企業(yè)執(zhí)行。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簡稱新準則)是對1992年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簡稱原準則)的繼承、發(fā)展和完善。相比較而言,新準則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確立了具有我國特色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葛家澍(2003)曾經指出:“各國在制定會計準則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到:科學的會計準則應當在首尾一貫、內在嚴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否則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在制定具體會計準則時可能產生的意見分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定義為:由目標和與它關聯的基本概念組成的一個連貫、協(xié)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用于評估企業(yè)財務報告,解決會計準則尚未規(guī)定而產生的新的會計問題,主要包括財務報表的目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財務報表要素、報表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原則等基本問題。為會計準則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指導會計準則的制定,并對編制財務報表的準則、規(guī)定和程序等進行協(xié)調。長期以來我國沒有一套完整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從原已的具體會計準則來看,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會計理論指導,沒有明確的會計目標,導致會計基本概念不一致,存在各項具體會計準則之間互不協(xié)調、前后矛盾的現象。而新準則從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要素到報表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原則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即所謂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完整地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形成將為指導會計工作實踐和具體準則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二、拓展了準則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依據

    “中國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是國家統(tǒng)一的會計制度的組成部分”(樓繼偉,2006.2)。準則的制定是以一定的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的,原準則在第一章第二條中規(guī)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制定本準則?!泵鞔_了《會計法》是制定準則的唯一的法律依據,未考慮相關法律法規(guī)之間的關聯性,在司法實踐中妨礙了其他法律法規(guī)作用的發(fā)揮?!霸谠S多法律人眼中,《會計法》無非是追究責任的法律機制在會計———一個獨立于法律界的專業(yè)領域———這一特定部門中運作的表現形式而已,其統(tǒng)領下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也僅僅是由財政部門負責實施、針對會計人員、組織單位會計工作的一套技術規(guī)范,與其他經濟法律制度相對脫節(jié)。”(劉燕,2005.5)新準則在第一章第一條中明確規(guī)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制定本準則”,制定準則的依據由原來單一的《會計法》擴展到以《會計法》為核心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充分考慮各法律法規(guī)的相互關系,為消除《會計法》與其他法律法規(guī)之間的沖突鋪平了道路,不僅保持了會計法制體系的協(xié)調統(tǒng)一,而且可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會計準則制定中的整體效能,為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體系奠定了基礎。

    三、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會計準則層級體系

    我國原有的會計規(guī)范體系是在會計法的統(tǒng)領下由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體系共同組成的,即“制度”和“準則”兩張皮的做法。其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基本準則對具體準則具有指導作用,是制定具體準則的依據。原準則對會計核算的前提、一般原則、會計要素和會計報告作了原則性的定義和說明,從原準則的主要內容來看,相當一部分屬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容,如基本前提、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和部分會計核算原則等。具體準則主要對一般業(yè)務和特殊業(yè)務準則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至今共了16項。由于原準則所規(guī)定的內容只起到原則性的指導作用,比較抽象,可操作性不強,財政部了《企業(yè)會計制度》、《金融企業(yè)會計制度》和《小企業(yè)會計制度》。隨著會計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環(huán)境的巨大變革,原準則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和未來市場環(huán)境的需要,無法真正發(fā)揮理論上的指導作用,“事實上,在1993年實施的13個行業(yè)會計核算制度已經突破了基本準則的內容??梢赃@樣說,基本準則的制定作為我國會計改革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其象征意義高于實際意義”(李玉環(huán),2005.1)。新準則將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分為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三個層級,“基本準則是綱,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tǒng)馭作用;具體準則是目,是依據基本準則的要求對有關業(yè)務或報告作出的具體規(guī)定;應用指南是補充,是對具體準則的操作指引”(樓繼偉,2006.2)。新準則層級分明,互相銜接,避免了指導規(guī)范與具體規(guī)定、操作指南之間的相互矛盾與沖突,使不同層級準則的具體內容能夠一以貫之,保證了準則體系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四、會計目標定位上的差異

    會計目標是在一定歷史環(huán)境下,人們通過會計實踐活動期望達到的結果,即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原準則并未明確我國的會計目標,僅在第二章第十一條中指出“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yè)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即所謂的“受托責任觀”會計目標。這與1992年當時的市場主體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國家或政府作為資產的所有者不直接參與企業(yè)的經營、而是委托給經營者進行管理分不開的。以次目標所提供的會計報告起到了國家及相關部門做為出資人,了解和評價經營者經營業(yè)績的作用。

    隨著國有企業(yè)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股權分置難題的解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希望通過財務報告了解企業(yè)的經營狀況,以便做出相應的投資決策,為了滿足廣大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新準則在第一章第四條對會計目標做了明確規(guī)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yè)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睍嬆繕思确从沉耸芡胸熑温男星闆r的“受托責任觀”,又體現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的“決策有用觀”,集兩種觀點于一身,會計目標的明確和觀念的升華,是新準則重大突破之一,以此目標所提供的會計報告將為維護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的利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方面的差異

    新準則突出強調了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在保留了重要性、相關性、可比性、及時性、一貫性、謹慎性要求的基礎上,新準則作了如下修改:(1)將權責發(fā)生制作為一項假定前提。權責發(fā)生制下收入和費用是按照是否實現進行確認的,而不是以款項是否收到或付出來確定,因此當涉及到成本、費用與收入的配比和收入的實現等問題時,應以權責法發(fā)生制為前提假設。(2)為滿足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并便于使用相應的信息,將明晰性改為了可理解性。(3)出于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驗證性和中立性的考慮,將真實性改為可靠性。(4)為突出會計核算中注重經濟業(yè)務實質,而不僅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實質重于形式的要求。

    新準則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的8項要求中,存在著一條清晰的脈絡,由于新準則將會計目標定位于決策有用觀與受托責任觀的融合,只有重要的會計信息才能

    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才是值得提供的,因此,將會計信息的重要性作為其首要特征,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會計信息還必須具備可理解性;建立在重要性和可理解性基礎之上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核心要求;可比性、一致性和實質重于形式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次要要求;謹慎性要求對會計信息質量起修正作用。

    六、財務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方面的差異

    (一)新準則對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均采用了國際會計準則的“經濟利益”這個術語,并對原準則中一些不太準確、不太完善的會計要素定義進行了修訂:(1)突出強調資產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使資產的確認更加謹慎。(2)修正了負債的重復定義,將負債定義為一種“現實義務”。(3)理順了所有者權益的來源,明確指出所有者權益形成的來源,其界定比原準則更加清晰明了。(4)明確了收入的本質內涵,新準則將收入定義為:“企業(yè)在日?;顒又行纬傻?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5)擴大了費用的外延,新準則將費用定義為:“企業(yè)在日?;顒又邪l(fā)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6) 引入了利得和損失的概念,將日?;顒有纬傻牟糠钟嬋肜麧欀?而將非日常活動形成的部分計入資本公積中,明確了利得和損失的不同去向,更加符合國際通行的做法。

    (二)會計計量模式的差異。

    會計要素的計量模式由原準則下單一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轉換為新準則以歷史成本計量為核心、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混合計量模式。原準則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以歷史成本計量恰恰體現了可靠性的要求。在各利益相關者更為關注會計信息相關性的今天,歷史成本作為唯一的計量基礎已不再完全適應投資者內在的要求,因此,新準則在以歷史成本計量為核心的同時,引入了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并存的混合計量模式,能更好的滿足投資者對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會計目標的實現,同時增進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進一步趨同。七、財務會計報告體系方面的差異原準則中的財務報告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新準則在保留了原準則財務報告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附注的基礎上,作了如下修改:(1)將“附表”改為“其它財務報告”,使其包含的內容更多,比如在原來利潤分配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股東權益變動表,并規(guī)定企業(yè)可根據需要增加相關報表,形成了一個開放性的動態(tài)體系。(2)取消了財務情況說明書,因為財務情況說明書涉及企業(yè)生產經營基本情況等內容,對不同企業(yè)存在各不相同的生產經營情況,不宜通過會計準則作統(tǒng)一規(guī)范。

    (三)明確了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新準則明確了各個會計要素確認應滿足的條件,而原準則中對此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些確認標準從原則上對會計核算的內容進行了規(guī)范,當出現新的經濟業(yè)務而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未作出規(guī)范的情況下,會計人員可憑借自身的職業(yè)判斷,根據基本準則規(guī)定的確認標準判斷其是否應作為會計反映的對象及如何進行反映。

    總之,新的基本準則在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同時增加了適合中國現階段國情的合理內容,發(fā)揮了西方國家所謂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作用,作為會計準則體系中的第一層級,有利于保持會計準則體系的邏輯一致性、完整性、嚴密性、科學性。新《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將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國會計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推動資本市場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加快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進程和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步伐。

    參考文獻

    [1]葛家澍、劉峰,會計理論:關于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2]李玉環(huán),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若干問題研究[J].會計論壇,2005(1):10~17.

    [3]樓繼偉,中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建設的可貴實踐和嶄新突破[J].會計研究,2006(2):5~6.

    [4]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1992,11.

    [5]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06,2.

第6篇:財務基本準則范文

(一)會計信息計量特征

1. 美國的會計信息質暈特征。FASB把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分為兩種,分別是:(1)主要質量特征;(2〉次要質量特征。其中,主要質量特征主要指相關性和可靠性,次要質量特征主要是可比性。同時其還放該受到成本效益原則、重要性和可理解性的制約。在2010年的第8號概念公吿中,FASB將“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改為“財務信息質貴特征”,并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基本的質量特征,主要包括相關性和“如實反映”。第二層次:為增強的質量特征,包含了可比性、可驗證性、及時性和可理解性。同樣,這兩個層次的財務信息質量特征仍然受到成本效益原則、重要性和可理解性的制約。

2. 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镀髽I(yè)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的第二章說明了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規(guī)定,概括出來共有八個標準,分別是:可靠性、相關性、明晰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

3. 差異比較。美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有比較淸晰的兩個屋次,而且相關性被作為重要的質量特征。雖然我國的《企業(yè)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對八種信息質置特征分成了八條做出了解釋,伹從列舉的條目來看,并沒有體現出有層級的關系,它們皇現的是平行關系。同時,也沒有涉及到對約束性條件的說明。

(二)財務招_告要素及確認標準

1. 美國的財務報告要素。FASB的第6輯概念公告《財務報表的要素》中,提出的十項財務報表基本要素分別為:資產、負債、權益、業(yè)主投資、派給業(yè)主款、全面收益、收人、費用、利得和損失。

2. 我國的財務報告要素。我國的財務報表要素可分為資產負債表要素、利潤表要素兩大類。其中,資產負債表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利潤表要素包括收人、費用以及利潤。

3. 差異比較。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發(fā)現,美國在業(yè)主權益下又細分了業(yè)主投資和向業(yè)主分派,;在對損益表要素的劃分上,美國將利得和損失單獨列為兩項會計要素,我國沒有將其單列出來,而是分別包含在了所有者權益和利潤里茴。在確認標準方面,美國主要是從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方面做出的規(guī)定,同時對收人和費用做了強調說明;我國沒有對財務報告要素進行區(qū)分,只是從要素特征方面做了比較籠統(tǒng)的規(guī)定。

(三)財務報表要素計量屬性

1. 美國財務報告要素計量屬性。FASB將財務報告計量屬性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初始確認時和后續(xù)會計期間的新起點計量,包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凈值、現值;另一類是著眼于初始確認時及后續(xù)會計期間的成本的分攤,僅指歷史成本。此時,FASB并沒有強調某—計置屬性,主張各種計量屬性同時并用。

2. 我國財務報告要素計量屬性。在《企業(yè)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第九章中,提出五種計量屬性,分別是: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同時強調了歷史成本的重要性,規(guī)定企業(yè)在進行計量時,要采用歷史成本,若采用其他計量厲性的,并且應當保證會計要素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貴。

3. 差異比較。美國和中國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計量上,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主張貨幣汁霣,不同之處就是所采用的計暈屬性不同。FASB在第7號概念公告中提到了“公允價值'強調了公允價值計量;我國在《企業(yè)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中凸顯了“歷史成本”這一計量屬性的重要性。

(四)我國的新增特色

與SFACs相比,我國在《企業(yè)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別規(guī)定了財務信息的列報和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xù)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假設,以及權責發(fā)生制原則),對此FASB沒有做出具體詳盡的規(guī)定。但是,關于報表的具體編列方式、編制依據等問題并沒有涉及。雖然在具體的會計準則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說明,但是以上問題應該在《企業(yè)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中進行原則性、概念性的界定。

二、現階段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局限性

與相對成熟的美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相比,現階段我國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仍存在以下三方面局限性:

1. 《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內容相對單薄、過于抽象化,雖然體現了對基本概念的描述,但是缺乏具體詳盡的分析,不容易理解;而SFACs在對具體的會計概念解釋方面更為詳盡具體,這增加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理論厚度,使本來很抽象的概念框架變得易于理解,提髙了其實用性。

2. 《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居于《企業(yè)會計準則》的最髙層,起統(tǒng)領駕馭的作用。雖然財政部在制定和頒布時也是廣泛征求了各學派的意見,但是難免有牽強之處。而SFACs是由獨立的會計行業(yè)性組織FASB來,它是由各個學派交流碰撞并均衡了各方利益后的成果,并不具有強制性。實際上,財務會計概念?^該獨立于會計準則,它不應具備強制性,只是為制定和修改現有會計準則的指明理論方向。

三、建議

(一)重視“決策有用觀”

鑒于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監(jiān)管體制的并不全面、健全,目前我國財務會計的報告目標仍然應當側重于“受托責任觀”,但是,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日益完善,我認為在未來合適的時機,可以考慮將“受托責任觀”轉換為“決策有用觀”,實現與國際的趨同。

(二)單獨列示“利得”和“損失”

在現有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下,“利得”和“損失”兩部分根據具體的會計行為計人“所有者權益”和“利潤”中,這樣的分類不利于如實的反應企業(yè)真實的經營狀況。我認為,可以將“利得”和“損失”這兩個會計要素在利潤表上面單獨列示,這樣的劃分不僅能夠使利潤表更加合理,還能夠反應更為透明和真實經營成果。

(三)完善財務報告的內容

目前我國的財務報告模式主要適用于傳統(tǒng)的制造企業(yè),但是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原有的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的需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比如在無形資產的列報方面,傳統(tǒng)型的制造型企業(yè)的無形資產量一般較小,在財務報告中可以如實的反應;但是,對于一些高新產業(yè)的企業(yè),有很多無法準確計量的無形資產,這些無形資產就很難在財務報告中如實的反應。所以,財務報告的模式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時俱進,以滿足新的需求。

四、總結

第7篇:財務基本準則范文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體系

一、會計信息質量的內涵與地位

所謂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對會計信息應具有的質量標準所作的具體描述或要求,是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評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據。它具體規(guī)定了會計信息為實現會計目標應具備的質量的規(guī)定”。從理論上講,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基于實現會計目標的要求。它能夠約束會計信息,并使其有助于會計目標的實現,是對財務報告目標的具體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樣的會計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決策的信息。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比目標更具體地指導財務會計的確認、計量和信息傳遞。因此,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研究在整個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連接財務報告目標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間的“橋梁”。

二、會計信息質量的研究回顧

(一)美國的研究

早期的會計文獻,不同程度地提到會計信息質量。但是早期文獻都沒有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與會計目標聯系起來研究。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信息質量與會計目標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得到了美國會計界的充分認識。1980年12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總結前期文獻的基礎上,了財務會計概念第2輯《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會計信息必須符合的一系列質量要求。美國的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采用了多層次的結構:第一個層次是約束條件。即決策者和成本效益分析。“決策者”說明財務信息應首先具備有利于決策者決策的質量特征。這就將質量特征問題與財務報表目標聯系在一起;而“成本效益分析”則是任何一個財務信息提供者或使用者都不得不考慮的約束條件。第二個層次界定了財務信息是否有用的重要性界限。第三個層次突出了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的質量特征。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構建的是會計信息為滿足用戶需要的質量特征的框架。這一框架長期以來成為評估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標準。

(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研究

在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影響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也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作為一個重要內容置于1989年7月的《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之中,它認為質量特征是指使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對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質,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四項主要的質量特征,相關性和可靠性相互制約,其限制因素或約束條件為及時性、效益大于成本、在不同質量特征之間的權衡等。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信息質量特征具有以下特點:1 是一個包括主要質量特征、次要質量特征和限定因素三方面組成的多層次的有著內在聯系的體系。比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質量特征層次少,各個質量特征之間的內在聯系也不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質量之間那么緊密。2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質量特征中雖然未明確提出決策有用性這一特征。但在其字里行間也包括這一內容,并將其放在最為重要的地位。3 把可理解性與可比性提到與相關性和重要性同等重要的地位,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相比增加了實質重于形式、審懊、完整性等質量特征。

(三)我國的研究:基于基本準則的分析

2006年2月我國新基本準則之后。很多學者認為,新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下簡稱基本準則)是我國現階段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它立足于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會計慣例趨同。

但是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類似于其他國家的概念框架,我國基本準則的描述值得商榷。修訂后的基本準則第二章由“一般原則”改名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刪除“實際成本計價原則、配比原則、權責發(fā)生制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支出原則”,將權責發(fā)生制并入會計基本假設,實際成本計價原則體現在會計要素的計量中。新準則從十三條到十九條,分別提出“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等信息質量要求。新準則沒有使用上述術語。也沒有列出層次,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新準則仍然沒有明確哪些是主要質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質量要求。

(四)簡要評價

上述體系在構建上具有很多相同之處,這是共同的優(yōu)點,即都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構建為一個多層次的體系,并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目標和信息質量特征之間的關系。盡管如此。它們仍存有一些共同的不足:

1 沒有從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整體出發(fā),對會計目標重視不夠。沒有明確會計目標在整個體系中的導向作用與核心地位。雖然上述體系都或多或少地談到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或反映受托責任,但并未從會計目標的高度予以明示,不但不易表明其導向作用和核心地位。而且也很難體現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內在的統(tǒng)一性和關聯關系。

2 沒有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多樣化需要。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有的就沒有提到會計信息使用者,即便是提到了,也往往沒有考慮到多元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多樣化需要問題,更不用說談及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影響了,這樣就會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游離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體系之外。或者至少導致使用者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乃至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困難。

3 各質量特征間并未進行類屬劃分,缺乏系統(tǒng)性。上述體系大都將各主要質量特征堆列在一起。未能從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流程或環(huán)節(jié)角度予以類屬劃分。而實際上不同環(huán)節(jié)各主要質量特征間亦有著主次之分和輕重之別,缺乏系統(tǒng)性,不便于人們在各質量特征間進行科學高效的權衡。

三、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定位:基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分析

(一)確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應該考慮的因素

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聯系會計目標與實現目標的手段之間的“橋梁”。受到概念框架其他部分尤其是會計目標的影響。關于會計目標與信息質量之間的關系。存在一種“兩分法”的錯誤認識。這種“兩分法”就是認為決策有用僅關心相關性,受托責任只強調可靠性??煽啃允鞘芡胸熑螘嬆繕说囊粋€標志性質量特征,這是兩分法的一大思想根源。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概念框架將決策有用性作為財務報告的首要目標,把相關性作為會計信息的一個主要質量特征,這是兩分法的另一大思想根源。實際上這種“兩分法”的觀點是錯誤的。

第一,在兩分法下,普遍認為相關性和可靠性互相矛盾,此消彼長。但實際上只有同時具備相關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才可能有用,只有相關的信息是指對決策有用的信息。信息只有做到可靠才能對決策有用,不可靠的信息顯然無用,反之。凡是相關的信息必然是可靠的,大量的實證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梢?,二者僅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而不

是根本上存在矛盾,筆者認為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融合共存。

第二,在兩分法下。若承認決策有用與受托責任這兩大目標在現實中都存在。我們就該用一套質量標準來衡量會計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實現上述目標,而不是把受托責任局限于可靠性之內,卻對決策有用的評估采用概念框架的標準。若把相關性看成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有用的性質,不僅是決策有用,或把受托責任的認定、評價、獎懲、解除看成某種意義上的決策時,相關性便可用于對受托責任目標的分析。實際上,在已構建信息的質量特征體系中。都存在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權衡,并不是簡單的“決策有用”對應于相關性,“受托責任觀”僅強調“可靠性”。

針對我國的會計目標而言。新基本準則從我國的會計環(huán)境出發(fā),較好地概括了我國的會計目標,既有現實性,又考慮了會計環(huán)境的變化發(fā)展,具有前瞻性。因而是恰當的?;緶蕜t規(guī)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yè)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總之,確立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基本思路是要以會計目標的要求為邏輯起點,以會計目標的實現為財務會計(報告)的最終目的。避免走入會計目標與會計信息質量之間的“兩分法”誤區(qū)。并盡可能地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理論成果。

(二)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體系構建

基于前述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確立思路,借鑒現有的研究成果,結合基本準則對財務會計目標的定位。對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分析如下。

第一,作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組成部分的信息質量特征應包含多元會計信息用戶,并與會計目標保持一致性。企業(yè)的會計信息使用者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而不斷增加,既包括投資者、債權人,也包括政府部門、企業(yè)經營管理者等;既包括現實的利益關系人,也包括潛在的利益關系人;既包括機構法人,也包括個體自然人;既包括國內信息使用者,也包括國外信息使用者。由于存在不同的信息需求偏好。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產生對信息質量特征的權衡;而信息供給者則會盡可能地考慮到多元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多樣化信息需求而作出相關的權衡。因此,會計信息用戶――多元會計信息使用者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一個變量,必須納入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中加以考慮。另外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應與會計目標保持一致性。會計目標對其具有導向作用。如前文所述。我國會計環(huán)境日新月異,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必須保證一定的現實性、穩(wěn)定性與前瞻性?所以基本準則將財務報告的目標定位為受托責任與決策有用性共存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第二,針對我國的現實,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應按會計信息的流程分為兩大類:會計信息內容質量和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會計信息內容質量是用來指導會計準則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會計信息的確認標準、計量單位、計量屬性、計量方法和報告等內容,從而影響甚至決定著會計信息的內容,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是指權威機構在監(jiān)督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時所使用的標準,是根據會計準則形成的,是用來評價會計準則的執(zhí)行結果的。二者不能混淆。我國在會計實務中經常犯的錯誤是,以會計信息內容的質量標準作為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標準,其結果是加劇了會計信息的低質量。

第三,需要重構相關性和可靠性的關系。筆者認為二者并非矛盾對立,此消彼長。當把相關性看成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有用的性質,不僅是決策有用,把受托責任的認定、評價、獎懲、解除看成某種意義上的決策時,相關性便可用于對受托責任目標的分析。筆者認為,可靠性是相關性的組成部分,不可靠的信息不相關,只有具備了可靠性特征的信息才能談得上相關,但這不是一個充分條件,可靠性只有與完整性、及時性、謹慎性等特征相結合,并達到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質量特征,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決策相關。將可靠性作為首要的質量標準。并不表示可靠性重于相關性,只是針對當前嚴峻的會計環(huán)境而對可靠性表示出密切的關注。并認為可靠性僅是達到相關性的首要要求。即不可靠的信息,即使具備了完整性、及時性、謹慎性等特征也不會對決策有用。

第四,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標準是會計透明度。會計透明度概念的提出是對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和一般意義上的會計信息披露要求的發(fā)展。它是一個關于信息質量的全面概念,包括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執(zhí)行、會計信息質量標準、信息披露與監(jiān)管等,它不僅同時顧及了會計信息自身的質量標準以及實現會計信息質量標準的方式,而且還豐富了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和實現會計信息質量標準的方式,是一套全面的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和一個進行會計信息全面質量管理的“工具箱”。

第五,構成信息質量體系的質量特征除包括總體質量特征和構成總體質量特征的首要質量特征和具體特征之外,還應該包括次要質量特征。次要質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理解性和明晰性,質量的限定性是重要性和各質量之間的權衡。而對于實質重于形式,本文認為不宜作為會計信息質量的特征。因為如果將其作為會計信息內容的質量標準,則與“真實性”項重疊;若是作為披露的質量標準。則概念含糊不清,會給企業(yè)違反會計準則提供絕好的借口。例如準則規(guī)定廣告費用作為營業(yè)費用處理,根據“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完全可以作為“待攤費用”處理。

第8篇:財務基本準則范文

關鍵詞:新會計;會計準則;準則體系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isrelatedthecontentcontrasttothenewoldaccountingstandardssystem,thestudyandtheunderstanding,discussedourcountrynewaccountingstandardssystem’sbreakthroughandthesignificancefrommanyaspects.

keyword:Newaccountant;Accountingstandards;Criterionsystem

前言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了我國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下文簡稱“新會計準則體系”)和審計準則體系。其中,新會計準則體系中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同時要求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執(zhí)行,其他企業(yè)鼓勵執(zhí)行。在這之前,1992年,財政部在企業(yè)會計核算制度方面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了《企業(yè)會計準則》和13個行業(yè)會計制度。從1997年開始到2001年,財政部又陸續(xù)制定并實施了16項具體準則。因此本文把2001年之前的會計準則體系稱為“舊會計準則體系”。

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順應了中國經濟快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要,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的理念,初步做到了與國際核算準則趨同,實現了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建設的又一次新的跨越和歷史性的突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新舊會計準則體系的主要差別

按照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在新會計準則體系會上的說法,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包括三個部分: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其中,“基本準則是綱,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tǒng)馭作用;具體準則是目,是依據基本準則原則要求對有關業(yè)務或報告做出的具體規(guī)定;應用指南是補充,是對具體準則的操作指引”。和舊的會計準則體系相比,新的會計準則體系中無論是基本準則還是具體準則,都作了非常大的改動和修訂。

(一)新舊基本準則主要差異的比較

在新基本準則中,首先對適應范圍進行了修改;其次對財務報告的目標進行了修改,使其語言表述更符合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通用的商業(yè)語言;再次是引入了多樣化的計量屬性,這是最引人注目的變化。相對于舊的基本準則中“只允許使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新的基本原則列出了五種可以使用的計量屬性: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尤其是公允價值的引入更是備受關注。同時,為了防范公允價值被濫用,新準則中也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即:“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碑斎?在這次新準則中還有一項最重要最核心的修訂,就是對會計要素定義的修訂,糾正了舊的準則中關于相關內容的循環(huán)定義、含糊等問題。

(二)新舊會計具體準則主要差異的比較

在具體準則方面,本次的38項準則,除了對原有16項具體準則進行了修訂外,其余22項均為新增部分。舊的具體準則偏重于工商企業(yè),而本次新準則中則擴展到了金融業(yè)、保險業(yè)、石油天然氣行業(yè)、農業(yè)等公眾特殊的行業(yè)領域,并增添了許多新的業(yè)務類型,如:套期保值、年金、股份支付等等,填補了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經濟業(yè)務核算的空白。

在修訂方面,最值得關注的是債務重組和資產減值計提相關規(guī)定的變化。舊的《債務重組》準則規(guī)定,重組利得不得確定收益,應計入“資本公積”,而新的《債務重組》準則規(guī)定是債務重組利得應記入當期損益(這恰恰是舊準則禁止的)。在資產減值跌價準備計提方面。舊準則允許企業(yè)沖回以前年度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跌價準備、在建工程跌價準備和無形資產跌價準備,因此部分企業(yè)(主要是上市公司)屢屢通過這四項計提來調節(jié)利潤,造成企業(yè)會計信息的不真實。而新準則規(guī)定,“資產減值跌價準備一經確定,在以后會計期間內不得轉回”,從而有效地遏制了利用計提跌價準備進行利潤操縱的現象。還有一些問題,如借款費用資本化,商譽和不確定使用期限的無形資產的攤銷,政府補助歸屬等等,在新具體準則中都有了較大的修訂。

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重大意義

(一)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能有效地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

新會計準則體系在規(guī)范企業(y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部門和企業(yè)管理層等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要做了較大的規(guī)定的修改,使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相關,從而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yè)過去、現在和未來情況做出客觀的評價或預測。

(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有利于規(guī)范我國金融工具會計核算,促進金融衍生產品的發(fā)展

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一直是國際會計準則中比較復雜的內容。如何有效地對金融工具進行確認和計量,完善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體系,一直以來是各國政策制訂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新準則體系中,第22、23、24、37號準則是針對金融工具的計量與披露問題制定的。這四項準則之間各有側重,彼此相互關聯,邏輯一致,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這些相關規(guī)定標志著我國金融工具會計處理與國際會計準則全面接軌,有利于規(guī)范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工具的社會性預警系統(tǒng),從而引導衍生工具的有效運作,提高了金融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三)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境外資本市場信息的可比性

目前,會計準則全球化趨同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而且最近幾年趨勢越來越明顯。截止2005年,已經有97個國家表示將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IASB)制定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隨著我國經濟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活躍在國際貿易和境外資本市場的中國企業(yè)更需要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從而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加透明可靠的財務信息,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正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主席戴維·泰巴爵士在2月15日新準則會上的致辭所說:“中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吸納了國際投資者所熟悉的會計原則,這將使投資者更加信任中國資本市場和財務報告,也將進一步刺激國內和國際資本投資。對于正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的中國企業(yè)來說,企業(yè)會計準則獲得國際認可有助于降低企業(yè)在海外經營時遵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會計標準的成本?!?/p>

(四)新會計準則體系建立,能促進財務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新會計準則體系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將提高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使用價值,加強對上市公司業(yè)績的可預測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逐步完善,將有助于投資者做出更準確的投資決策,從而降低投資風險。

第9篇:財務基本準則范文

影響會計的環(huán)境因素有很多,其中經濟環(huán)境對會計的發(fā)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會計的職能主要是反映,會計必須要適應一個時代經濟發(fā)展的要求。近年來,世界經濟發(fā)展格局的最大變化就是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經濟領域的趨同必然導致會計準則和會計慣例的趨同。為適應經濟發(fā)展國際化的要求,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企業(yè)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標志著我國會計改革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新準則的與施行,對提高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質量,規(guī)范上市公司資本運作,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促進資本合理流動,提升我國在國際市場中的經濟地位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一項好的政策制度的出臺,不僅需要有完善配套的實施,更需要領導的重視及廣大從業(yè)人員的深刻領會和貫徹執(zhí)行。本次新準則的出臺,涉及的面廣、內容多,相關標準與國際準則具有實質性的趨同,這對于學習準則、應用準則的人員來講是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因此,在學習新準則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深入領會新準則的精神實質

新準則通過進一步規(guī)范財務信息的確認、計量、列報與披露,以提供對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相關各方有用的、高質量的信息,進而引導企業(yè)從關注當前利益向重視長遠利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轉化,限制企業(yè)短期行為。因此,要求企業(yè)在確認、計量和財務報表結構方面樹立資產負債表觀,提升資產負債表信息質量,企業(yè)只有資產減去負債后的余額,即凈資產增加了才能表明企業(yè)的價值增加了,突破了傳統(tǒng)的單純利潤考核;其次,新準則著眼向投資者提供更加與價值相關的信息,在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方面,強調了會計信息應當真實與公允兼具,使企業(yè)的財務報表反映企業(yè)所有重大交易與事項,以有助于財務信息使用者對企業(y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出科學的評價和合理的預測;為了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新準則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則,要求企業(yè)必須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附注,附注應當提供充分、詳細、及時的補充信息等。

二、與原準則對比學習,掌握新準則的相應變化

新準則不僅有原準則相關內容的延用,更有許多新的突破點。筆者認為,學習中采用與原準則對比學習的方法,把握新舊準則之間的差異,會加深對新準則內容的理解,并從中感受到新準則創(chuàng)新的目的及其合理性。

(一)基本準則的主要變化

第一,對會計目標進行了修改。原企業(yè)會計準則對會計目標的表述為“企業(yè)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yè)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新準則強調會計的目標是通過財務會計報告“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yè)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同時新準則指出,“財務會計報告的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與原準則相比,新準則對會計目標的表述更加明確,而且將會計服務的對象由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需要及企業(yè)內部經營管理需求向主要為企業(yè)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方的轉化。

第二,完善了會計一般原則。將原來的基本準則第二章“一般原則”中的12項原則修訂為新準則第二章的8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增加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符合近年來國際慣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

第三,新增了會計計量屬性。原有會計準則在會計計量方面主要使用歷史成本(也稱實際成本),并且是作為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提出的,沒有對其他計量屬性做出相應規(guī)范要求。新準則在基本準則第九章明確規(guī)定會計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及公允價值等5項內容,同時強調指出,企業(yè)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其他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既體現了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標準趨同的實質性進展,也滿足了我國經濟發(fā)展對會計信息計量屬性多樣化的現實需求,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日益成熟,更是會計準則在資本市場中發(fā)揮作用的必然要求。

第四,對會計要素的定義進行了重大調整,主要原因是2000年國務院的《企業(yè)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六大會計要素進行了重新定義,取代了原來基本準則中關于會計要素定義的規(guī)定?;緶蕜t按照《企業(yè)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規(guī)定進行了修訂,這也是本次基本準則修改的重要內容。新準則對各會計要素定義集中強調的核心問題是經濟利益。每一項要素都強調定義、確認、列報等問題。而原準則主要強調的是分類。除修改了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之外,還吸收了國際準則中的合理內容,比如在“利潤”要素中引入國際準則中的“利得”和“損失”的概念。

第五,對財務報告的名稱和內涵作了修改。原有基本準則第九章為“財務報告”,其中規(guī)定財務報告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構成。本次修訂取消了財務情況說明書,將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表述為“財務會計報告包括會計報表及其附注和其他應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等報表”。

(二)具體準則的主要變化

具體準則與原企業(yè)會計準則相比,其變化體現在1―38號準則中。對于廣大的會計從業(yè)人員來講,首先從中提煉出其主要變化內容,并與原準則進行對比,理解新準則變化背后的深層含義,這樣才有助于真正貫徹落實新準則。具體準則與原準則相比,變化較大的主要有:

第一,在第一號存貨準則中,取消了后進先出法,并將預計經過長時間生產經營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或可銷售狀態(tài)的存貨的借款費用計入存貨成本,擴大了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

第二,在第四號固定資產準則中,重新定義了預計凈殘值;規(guī)定了特殊行業(yè)棄置費的處理;取消了后續(xù)支出的確認原則;取消了固定資產的減值轉回。

第三,在第六號無形資產準則中,修訂了無形資產的定義及適用范圍,排除了商譽;對研究開發(fā)費用的費用化和資本化作了規(guī)定;資產減值一旦提取便不允許轉回。

第四,在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新準則借鑒國際準則的經驗規(guī)定,在一定條件下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

第五,在第8號資產減值準則中,新準則的變化較大。與原準則相比,實施范圍有所不同,新準則適用于第8號的主要有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對子公司、聯營公司和合營的長期股權投資等;可能發(fā)生減值資產的認定與原準則不同;資產可收回金額的計量不同;部分資產的資產減值損失不得轉回;引入了“資產組”的概念并規(guī)定對商譽“減值測試”。

第六,在第12號準則債務重組中,在定義中,縮小了債務重組的范圍;新準則重新引入公允價值,進而產生資產轉讓收益。

第七,在第18號準則所得稅中,會計理念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即從利潤表觀轉變?yōu)橘Y產負債表觀。

第八,在第20號企業(yè)合并準則中,引入了同一控制下的合并與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并規(guī)定了不同的會計處理。

第九,第22、23、24及37號相關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報告準則,是新準則新增內容,對金融企業(yè)會計處理具有較大影響。

第十,在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中,新準則的合并范圍以控制為基礎,納入合并報表的不僅以控股比例為標準,而且運用了實體理論更關注“實質性”控制,將企業(yè)的少數股權也納入了合并報表的合并范圍。

三、整體把握新準則體系,規(guī)范施行并及時總結經驗

新準則體系是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及其相關應用指南構成的完整體系。基本準則是“綱”,是基礎,是具體準則的“準則”,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tǒng)馭”作用,主要規(guī)范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方法、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則等; 具體準則包括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38項準則,主要規(guī)范企業(yè)發(fā)生的具體交易或者事項的會計處理,為企業(yè)處理會計實務問題提供具體而統(tǒng)一的標準,38項具體準則之間又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應用指南是在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的基礎上制定的,是對會計實務中的一些要點、重點和難點進行的規(guī)范說明,屬于操作范圍的規(guī)定,旨在對會計準則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詮釋,為企業(yè)執(zhí)行會計準則提供操作性規(guī)范。以上準則體系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完整統(tǒng)一體。因此,在學習中,應整體把握,從全局出發(fā),樹立全新的觀念,因為新會計準則所帶來的很多理念和做法與我國目前的會計規(guī)定和實務有很大差異,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改變,特別是有許多的會計處理完全分割在不同的準則中進行規(guī)范,如果僅從一個準則去判斷處理, 就難以體現新準則的精神實質。因此,上市公司要在一年之內實施所有新準則,確實需要企業(yè)上下協(xié)力,在短時間內進行調整,盡快全面理解并掌握新準則的相關內容。

新準則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執(zhí)行,并鼓勵其他企業(yè)執(zhí)行。新準則的實施,不僅需要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企業(yè)財務負責人的層層把關,更需要廣大財務一線人員對新準則的深入理解與切實貫徹,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要求,重新設置和調整會計科目、賬務系統(tǒng)和財務報表編制系統(tǒng);建立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和系統(tǒng),對于活躍市場的報價進行信息收集、建立計算機模型、聘請專業(yè)評估人員等;對于存在多種經營或跨地區(qū)經營的企業(yè),按照新準則的要求,確定業(yè)務分部和地區(qū)分部,收集分部信息;建立系統(tǒng)來追蹤金融衍生工具等,并在工作中及時總結經驗,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