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勞動實踐活動的感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目標;探究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3-150-01
一、引言
綜合實踐活動是讓學生聯(lián)系社會,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它以學生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為基礎,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為主要方式,以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為資源,使學生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與思維訓練、科技制作、科學探索、創(chuàng)造科技和綜合能力為活動形式,無論哪一種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在直接與具體事物接觸過程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成為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載體。
二、綜合實踐課對小學生實踐能力發(fā)展的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小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載體,《活動資料》是根據課程改革基本精神,突出了研究性學習,特別注重組織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獲取直接經驗,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痘顒淤Y料》在活動形式上包含五個系列:思維訓練系列,科技制作系列,科學探索系列,創(chuàng)造科技系列和綜合能力系列。這五種活動形式,無論是哪一種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直接經驗的積累。這樣使學生能夠在直接與具體事物接觸過程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同時還能讓學生直接經歷“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事物的基本過程、遵循了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一般規(guī)律,能夠真正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質。
三、提升綜合實踐課對小學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 傳統(tǒng)的教學中,也是提倡與生活、社會實踐相結合,它前提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在此基礎上結合。而綜合實踐活動與社會實踐的相結合則是全新意義上的結合。從內容看,“主題”是從生活、社會實際中產生的,是發(fā)生在學生生活中事情或現象。從過程看,實現“主題”規(guī)定的目標不是單純的課堂教學和實驗室實驗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須讓學生圍繞主題,去參加社會實踐,到真實的世界中進行各種感受和體驗。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解決生活中問題的過程,就是社會實踐的過程。在實踐中形成技能,在實踐中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參與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
2、在社區(qū)體驗中發(fā)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家庭、社會是活生生的課堂,學生自我服務內容在家庭中體現得最充分,父母的家務勞動或一技之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家庭里的這些潛在的教育資源,發(fā)揮其隱性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整體合力。同時組織學生參加社區(qū)的各種公益活動,為社區(qū)的建設和發(fā)展服務。服務的過程就是能力提高、領悟勞動價值的過程,并以此達到學生關心他人,參與社會活動,服務社會生活的意識和能力。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打破了學校圍墻的束縛,走出學校建立起學校社區(qū)二位一體的綜合教育園區(qū),在服務于社會之時,不斷開發(fā)社會教育資源,有利于資源共享。
3、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依托發(fā)展探究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主要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與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目的。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的一類新型課程?!熬C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小學階段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把創(chuàng)造教育滲透于生活性活動之中,是一切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在教學中,教師應到學生中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讓學生親自體驗。由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學習內容的重新整合、綜合,學生在完成某一主題時,或是觀察記錄,或是動手實踐操作、制作,或是嘗試實驗。在一定的意義上,增加了學生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營造活動氛圍,拓展學生的思維。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綜合實踐課開展的國策和能夠在,如果學生僅有探究的興趣,而缺乏探究的能力,那么綜合實踐課的教學目標達成會受到影響。因此,要更好的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在綜合實踐課程開展的過程中,不斷的探尋培養(yǎng)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策略,在實現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探究能力發(fā)展,為小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鐘秀萍.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探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01).
要想搞好作文教學,還必須從習作根本入手,首先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這正是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币S富學生現實生活,讓學生有物可寫,使習作真正成為學生自身生活的反映。
課程標準在關于作文教學中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養(yǎng)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痹趯W習、運用課程標準這一思想指導學生時,我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指導學生深入生活要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緊扣現實生活開展活動,這樣才能豐富、生動,這樣活動才具有感染力。二、指導學生活動要深入持久,作為經常性活動長期堅持下去,才能從根本上豐富作文內容。那種為某篇習作就組織一次活動,被動應付式的實踐并不能豐富學生生活內容,也難以起到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的作用。三、指導學生活動要有大語文、大作文的教學觀。豐富習作內容要靠學生的實踐活動,但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不能受某一習作要求的局限,機械地為習作而活動、為習作而習作,否則就難以真正豐富生活內容,最終也寫不出內容豐富的習作來。教師應從大處著眼,把習作教學同廣泛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同其它目標的培養(yǎng)、其它學科的活動教學及觀察、閱讀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寫作素材。四、要經常及時地依據不同年級的訓練要求進行指導。這樣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也使學生把自然的實踐活動轉化為意識化的寫作素材。
在指導三年級學生深入自然、社會進行實踐活動時采取以下幾種做法:
一、經常要求學生隨大人干各種農活及其它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
小學生身處農村不知農已成為當前農村小學生的一種普遍弊病,作業(yè)過多、教育思想的不端正等原因導致了小學生脫離生產勞動實踐。事實上,一年四季,春種秋收夏管理,各種作物所涉及的各種農活都是一門學問,既要有一定的專門知識,又要有熟練的技術,還要付出艱苦的勞動。讓小學生隨大人去實踐,學到了知識、技術,開闊了視野,還培養(yǎng)了愛勞動的思想品質。因此說,讓小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既是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思想的需要,也為習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我經常要求學生回家要幫助大人干些農活及其它勞動,并作檢查,了解學生參加勞動的情況。小學生隨大人干活時,學到了知識,受到了鍛煉,豐富了生活內容。
二、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
我們一直堅持組織各種校內外活動。通過活動,既讓學生得到了休息,享受到了學校生活的樂趣,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生活內容,也為習作提供了富有情趣的素材??赏ㄟ^一下幾條途徑開展活動:1.充分發(fā)掘利用民間游戲項目組織學生游玩。民間游戲種類繁多,活動隨便,深受小學生喜愛,具有許多積極作用。課間空余時間及活動課上,同學們興趣十足地玩各種游戲,我則指導推動活動的開展,許多有趣的活動被學生寫進了習作。2.依據山區(qū)農村的特點,組織學生爬山等活動,到大自然中去接受大自然的熏陶。3.組織學生到附近的養(yǎng)雞場、塑料大棚菜園、木工廠、磚場等地方參觀、學習、調查。
三、指導學生看電視、報刊
現在小學生家基本上都有電視,據查,周末小學生每天晚上都看電視,但由于許多人思想陳舊,都一味地反對學生看電視。事實上應當正確地看待學生看電視的問題。電視節(jié)目內容豐富多彩,政治、經濟、自然風光、天南海北無所不有,且內容健康、導向明確,是求知欲極強的農村學生了解外部世界、認識現實社會、開拓知識視野的百科全書和最富情趣的課堂。
小學生看的節(jié)目一般是少兒節(jié)目、新聞聯(lián)播及其它知識性節(jié)目,時間一般為一個多小時,要求學生不能影響休息。每次開家長會要向家長講講現代教育理論和學生適當看電視的好處,并要求家長予以指導。還可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談談看電視的印象和想法,以此讓學生能正確地更好地理解電視節(jié)目,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認識社會的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每天可抽出半小時讓學生讀書,通過讀書,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文化知識素養(yǎng)的同時,也讓學生全面深刻的了解社會、關心社會。
四、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
關鍵詞:德育教育;價值;行為習慣;價值觀念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8-007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44
一、德育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價值
在德育教育方面,學校根據小學生的年齡段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將德育教育內容主要集中在基本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教育、政治素養(yǎng)教育以及“三觀”教育三個方面,這對于引導小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品質有著重要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幫助學生養(yǎng)成文明行為習慣
在學校德育教育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是學校組織德育教育實踐活動必須依據的重要文件,這兩個文件均體現了對學生基本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要求。通過開展德育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文明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形成艱苦樸素、勤于勞動、誠實善良的良好品質。
(二)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懷
大部分學校都將集體主義教育作為德育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通過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再借助各種集體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意識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借此讓學生明白自身榮辱與集體榮譽之間的關聯(lián)性,從而使小學生在集體活動中逐步樹立起集體為先的責任感。由于現階段的小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對他們進行這種集體主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時,學??蓪⑴囵B(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立足點,通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煥發(fā)學生的激昂斗志,使之樹立起與祖國共榮辱、同命運的信念。
(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小學生思想單純且不成熟,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襲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念,對其日后成長帶來負面影響。而開展德育教育能夠幫助他們分辨是非黑白、分辨善惡美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以正確的視角看待社會現象,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同時,通過開展德育教育,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堅毅的意志品質,努力克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二、加強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構建高效的德育課堂
對于教育教學而言,課堂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場所,因此教師應當對課堂資源加以充分利用,通過對教材當中的德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開展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當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及途徑,構建起一個高效的德育課堂,將課堂作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發(fā)揮出語文、品德與社會等學科在德育教育中的優(yōu)勢,在與教學目標進行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音、體、美等學科可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拼搏精神的教育,在磨練他們意志品|的過程中,促進其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除了在各個學科中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之外,教師還應當對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加以合理利用,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直觀感受,讓學生能夠更為直接地獲取與思想品德有關的信息資料。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片段、Flas等,或是從網絡上下載一些有關資料讓學生學習。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生德育教育中的運用,可以打破傳統(tǒng)說教的局限性,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使德育教育變得更加生動,這對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僅憑說教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為此,學校和教師應當積極探尋提高德育教育成效的新方法和新途徑,通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提高小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受年齡的限制,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相對簡單,正因如此,使得他們卻比成年人更加憧憬豐富多彩的生活,幾乎所有的小學生都希望能夠與社會接觸。鑒于此,教師可以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多為他們安排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在滿足學生愿望的同時,將德育教育滲透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例如,教師可以定期帶領學生去養(yǎng)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并制作一些小禮物送給老人,由此不但可以給老人帶去溫暖,而且還能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提升。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農田中進行勞動,讓他們體驗豐收的喜悅,使其認識到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從小培養(yǎng)不浪費食物的好習慣。
(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其子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為此,應當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借此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教師應當多與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聯(lián)絡,讓家長了解德育教育對其子女成長的重要性,增強家長的教育責任感。學??梢远ㄆ诮M織一些親子活動,讓學生家長與孩子一起參加,這樣既可以增進雙方的感情,又能讓家長從活動中了解到孩子的不足之處,從而有側重點地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此外,學校還可以向家長貫徹學校的德育目標和方針,使家長吸取到學校教育制度的精髓,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只有學校與家長達成一致共識,并多進行交流溝通,才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個良好的德育教育環(huán)境,也才能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得以逐步提升,從而為其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小學生年紀尚小、思想單純、辨別能力差,正處于德育教育的關鍵時期。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陣地,必須擔負起小學生德育教育的重任,積極構建起高效的德育教育課堂,組織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并且還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共同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習慣,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綜合實踐;勞動課程;組織;實施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中小學教育的新領域
綜合實踐是獨立于各個學科單獨出現的教學課程,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是學生的實踐,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親身感受的經歷。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根本特征。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形式也不同于一般的課程,不會是師生在教室中討論教材中的問題,而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一同走出教室,真正走進實踐環(huán)境,實實在在動手動腦解決具體問題,這才是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應當有的形態(tài)。
為響應新的教學改革思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中小學教育新時代下的全新教學領域,以全新的教學理念結合全新的教學內容,更加科學,更加直接地進行實踐教育活動,而不是把實踐作為一種教學方式簡單開展。教研辦公室特此編訂了中小學生實踐活動課程教材,真正把實踐教學作為獨立教學學科建立起來,真正以實踐鍛煉學生的綜合實力。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與實施
綜合活動實踐課程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系統(tǒng)如何正確應用到課堂上,是教師作為活動組織者與實施者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
以一節(jié)主題為“廣告與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為例,準備階段以基礎知識儲備為主,教會學生科學收集資料,以廣告的組織形式為基礎等,作為學生實踐活動的理論依據。接下來是初步嘗試階段,給定主題讓學生嘗試使用科學的資料收集法匯集第一手資料,并讓學生初步接觸廣告的主要形式與傳播方式,作為學生綜合實踐的經驗基礎。其次是正式動手階段,有了第一手資料的積累與廣告形式的基礎知識,正式讓學生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廣告,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實踐過程中的問題。最后是實踐結果總結階段,當學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充分感受廣告創(chuàng)作的過程后,與學生分享收獲,總結經驗,便于下次實踐的更好進行。
參考文獻:
[1]高志良,侯翠環(huán).美國當代中小學教育改革述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4).
[2]金云波.STS課程改革的走向對當今中小學科學教學的啟示[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4).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策略;優(yōu)化;評價
一、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綜合實踐課開展的前提是學生的個體感性認識和積累的直接經驗,課程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體現學生對綜合知識的掌握情況。生活化的綜合實踐課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合作、團結、積極等良好的精神和品質。在綜合實踐過程中,每個人都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學習團隊中重要一員,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各種綜合能力同步提高的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品質,培養(yǎng)學生獨立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還能在學生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與成就感,并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心。
在綜合實踐過程中,沒有資料可供參考和借鑒,也沒有教師或家長隨時隨地的指導,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通過自主或協(xié)作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優(yōu)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思維方式。綜合實踐課讓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變得更寬,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的內容也變得更為豐富,在廣闊的學習空間中能夠充分調動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打破原先陳舊的思維方式,發(fā)揮無限的可能性。小學綜合實踐課的開展為學生動手動腦提供了一個平臺,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對學習和接觸的東西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不僅能夠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而且能夠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這對于學生長遠的人生發(fā)展乃至我們民族的未來發(fā)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能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還能讓知識更好地服務于生活,使學生更合理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從而使人生變得更加美好!
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注重小學生的實踐與參與,重視學生的體驗與感悟[1]。
二、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依托生活元素,巧設教學情境
感性認識、直觀思維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認識世界和思考世界的特點,是小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各種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和生理發(fā)展還不成熟,加之生活經驗積累較少,對一些深刻的內容并不能充分理解,就像剛出生的孩子一樣需要慢慢地學習和成長,在時間的積累和逐漸的成長中才能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由膚淺變得深刻。小學生正處在一個好玩、對各種事情充滿好奇的階段,這樣的天性使得他們喜愛綜合實踐課勝過傳統(tǒng)教學課程。傳統(tǒng)的聽授課一般都是教師在前面講課,講授的內容都是已經被證明和證實的固定的定理,如果不及時更換學生不適應的學習內容,那么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探究和學習只能在“一潭死水中撲騰”[2]。
比如教師向學生講解“三角形內角和為180°”這一結論時,如果只是讓學生通過課本上的幾個例子就明白這一結論,而不是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能得到這個結論,學生的思維就被教師的講課過程所限制,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思考能力。如果不讓學生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就會扼殺學生的好奇心,使得學生的學習裹足不前。
如果每一位教師都立足于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思維的發(fā)展水平,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積極開展各種有趣的課堂活動,創(chuàng)造一種充滿吸引力的學習氛圍,必然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也能使得小學生綜合實踐課的高度更上一層樓。
比如在學習《楊桃》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應該以真實的楊桃為授課參照,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楊桃,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課文表達的內容。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正確的引導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實踐氛圍,讓學生通過切身的體驗進而深刻地去思考,去想象。
(二)注重生活時空的多元,滿足學生樂學的需要
小學綜合實踐課應該切合實際生活,注重生活時間和空間的多元化,構建一個三維網絡體系,這個三維網絡體系涉及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實現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最大限度減少課堂固有知識的講解,更多地引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社會的各個領域,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并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和探究世界。所以,實踐活動應該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動方式以班級或者小組為活動單位,讓學生通過參與不同的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習內容,增加知識的深度,讓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過程中,既可以輕松完成教師留給的學習任務,又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此外,在小組活動中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學生在共同協(xié)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進了友誼,提高了自我認知。
比如在“零用錢,我們該怎么用?”的主題綜合活動實踐中,教師要合理安排學生分組,適時引導學生可以對身邊的同學和朋友的實際情況展開實踐調查,如對身邊的學生怎么花錢進行調查,還要對周圍學生的家庭收入情況進行調查訪問等。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使參與活動的學生認識到零花錢的來之不易,也能使學生體驗到綜合實踐活動帶來的無盡樂趣,從而實現快樂地學習。
(三)尊重個性,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個體的成長和發(fā)展離不開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在小學綜合實踐課中,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選擇教學內容時一定慎重,首先必須貼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比如在進行《通訊工具的發(fā)展》這篇課文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父母和親戚朋友使用的手機進行觀察,然后帶領學生去手機專賣店觀察手機流行的品牌型號以及外觀,再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手機發(fā)展相關的知識,如果當地有通訊科技類博物館,也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博物館,最后讓學生根據接觸、認識的知識和整理的內容,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設計出自己理想中的概念手機,并手工制作成簡單的模型,在課堂中進行展示介紹。教師則根據整個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對每一個學生進行綜合評定,選出“最優(yōu)小組”或“最佳作品”,對優(yōu)異的學生予以獎勵,對有待提高的學生予以鼓勵,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思考創(chuàng)造的快樂和成就。
(四)生活實踐導學,推動主體探究
小學綜合實踐課應該減少課本上的講解內容,以生活實踐為導學內容,讓學生的生活情景和狀態(tài)成為教學導學內容的依據,讓學生在生活中思考,探究,想象,與同學交流、探討結果。在整個過程中,要以學生主體探究為核心,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和框架,發(fā)揮主要作用,避免學習只停留在空想和強行灌輸知識的狀態(tài)。例如在《亡羊補牢》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還要讓學生深刻體會文章主旨和教育意義,可以設置一個讓學生反思自身不足的小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究糾錯并能馬上體現這些不足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讓學生主動進行自我糾正,自我體會,自我理解,讓主人公的精神品質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和理解文章的真諦。
在學生展示特長的時候,教師不應該僅將終點停留在學生具備的特長方面,還應更加注重學生展示自身特長的過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過程的重要性,即實踐的重要性。例如在“今天我當家”的主題實踐活動中,安排學生負責家中部分的家務勞動,讓學生養(yǎng)成做家務的習慣,培養(yǎng)其勤勞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品質,也體會一下父母的不容易。如在展示拿手菜的時候,我們期待的不應該是孩子對菜譜的講解有多么熟練和生動,而應該注重孩子“做”的這一行為,品嘗孩子用“心”做出來的手藝,感受孩子的勞動付出后的進步和成長。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并不是通過簡單的知識和思想傳導就可以實現的,而是要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精神。
三、u價與反思
小學綜合實踐課有著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不具備的突出優(yōu)勢,彌補了傳統(tǒng)授課方式的不足。綜合實踐課生活化,讓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服務于自己的生活,并在各種綜合實踐活動中充分發(fā)揮潛能,不斷提升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3],使得學生能夠用豐富的知識結構更合理地規(guī)劃出自己的人生,使人生變得更加精彩和美好!
當前,綜合實踐課的開展還有待優(yōu)化,面臨的各種問題還有待解決。然而,依托生活元素,巧妙設置教學情境;注重生活時間和空間的多元化,實現學生樂學的需要;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注重生活實踐導學,推動主體探究是當下讓小學綜合實踐課的生活化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綜合實踐課程應該落實到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和其他領域。政府應該積極提倡和鼓勵各級學校落實教育部關于增加教育實踐課的倡議,有效開展綜合實踐課程和活動,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推動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寶珍,熊鵬,馬光明.深挖資源,積極探索農村小學綜合實踐的新路子[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2(10).
關鍵詞:農村 小學 作文 體驗 嘗試 想象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7-0205-01
1 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與感想
或許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1)“我每天都要帶《拾貝集》回家寫日記,實在是累人,如果沒有作文寫作,我們就輕松多了。”(2)學校要組織開展活動,教師剛通知完,就有學生私下議論:“活動以后,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寫作文,筆者寧愿不參加活動?!笨梢姾芏嘈W生懼怕寫作文。這樣的情況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雖然教師從選題一直從開頭到結尾,指導得有板有眼,但學生的習作仍是干巴巴的,讓人沮喪??粗@些習作,仿佛面對著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視不到學生那朝氣蓬勃的影子。再加上作文用書中所寫的作文通常與我們的現實狀況不符,所以一些學生就模仿作文用書中的作文,結果模仿得一塌糊涂;有的人干脆就抄襲作文書中的作文。而《課標》中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薄岸嘟嵌鹊赜^察生活,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我們農村有美麗而神奇的大自然,有豐富的人文底蘊,也有都市的現代氣息。為農村的小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我們應該發(fā)揮、利用這一資源,幫助學生尋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應大力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飛出單一、封閉的課堂,接觸自然、社會,在廣闊的天地中學語文,用語文。為此,筆者利用農村的語文教育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嘗試地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
2 具體的幾種嘗試
2.1體驗家鄉(xiāng)富饒,盟生自豪之情
農村的學生與城里的學生不一樣,他們可以聞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蠶豆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可以目睹蠶兒入眠、蛻皮、吐絲結繭,也可以捉到活蹦亂跳的魚兒。我們這里有鹿場、養(yǎng)羊場等,所以有機會筆者就帶領學生到一些場里或農田里去參觀、游玩,學生在體驗家鄉(xiāng)富饒同時又萌生自豪之感。學生深深覺得生在魚米之鄉(xiāng)的幸福,這時筆者再適機讓學生滿懷著為家鄉(xiāng)的富饒而自豪的激情去寫作文,這樣,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2.2享受自然風光,描述家鄉(xiāng)之美
農村的小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的搖籃。作為教師應讓同學們擁抱大自然:看綠樹紅花,聽百蟲啾啾,吸新鮮空氣,享拂面清風;同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玩耍與享受,讓學生深深地體驗到大自然之美!
當學生心盈自然之美時,筆者只是稍作點撥,如教學蘇教版小語第九冊《習作3》(秋天的樹葉)時,筆者把學生帶入大自然中讓學生盡情觀察秋天樹葉的形狀等,指導寫作時我問:玩得高興嗎?樹葉美嗎?你喜歡哪些樹葉嗎?說說好嗎?學生躍躍欲試,爭相暢敘心中之美。因為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敘述享美之樂,學生思維特別活躍,有感而發(fā),描述心中美麗的樹葉,同時也陶冶了情操。
2.3感受家鄉(xiāng)飛展,直抒振奮之情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農村的發(fā)展可謂日新月異,令我們每個生活在農村的人不斷地驚喜,更無比的振奮!――這又是作
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極好素材!筆者帶著孩子參觀電子場、服裝公司、梅花鹿場等,并通過采訪了解家鄉(xiāng)的過去,讓學生在過去與現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飛速發(fā)展。接著,在班上開展討論會,讓學生說說“家鄉(xiāng)的變化”:有的從自己家里的生活變化談起,有的從門前水泥路說起……學生還情不自禁地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帶著一顆顆童心飛向未來……學生太興奮了,這時提出作文的要求,就會促使學生把這種振奮之情流于筆端,同時,也教育了學生要熱愛家鄉(xiāng),促使他們從小樹立起把農村建設得更繁榮的理想。
2.4參與農活艱辛,品嘗勞動苦甜
“農活”也是我們農村特有的教育資源。教育引導學生在家學做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在校打掃“班級、清潔區(qū)、宿舍”大顯身手。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苦與甜,勞動的體驗是刻骨銘心地,有了這刻骨銘心的體驗,學生就會更加珍惜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當然,在這刻骨銘心的體驗中學生的習作不再“干癟”,而變得很“飽滿”!
2.5融于鄉(xiāng)情親情,贊譽純樸民風
“鄰里好,賽金寶”這句話在農村廣為流傳,農村人特別重視鄰里之間、鄉(xiāng)親之間的感情聯(lián)系,其間蘊含著純樸的民風。和睦相處之情,尊老愛幼之德,勤儉節(jié)約之風等等,這些方面生動的事例層出不窮,活生生地就發(fā)生在同學們的身邊。學生耳聞目睹并親自體驗農村那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一家團圓的中秋節(jié)、飄著粽子香的端午節(jié)……男婚女嫁,移風易俗等等,所有這些無不帶給同學們許多歡樂。這些都是同學們喜聞樂道的,教師如果抓住節(jié)日的契機或借助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情感抒發(fā),學生融入濃濃的鄉(xiāng)情親情和勞動人民的樸實情懷后會不由自主地把淳樸民風贊之于筆端。
3 教學反思
3.1轉變思想,掌握習作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要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就要求我們教師從思想上轉變認識,從培養(yǎng)合格社會人的角度認識小學作文教學的重要性,作文正是體現語言文字這一工具性的終極。教師要在提高自己的寫作理論同時,積極探索教學新法,提高農村作文教學水平。如;我校有的老師在作文中采取了“四不”措施就很好,即不觀察不體會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練的話不說,比如強調寫天氣的時候,冷天不用“冷”字,熱天不用“熱”字,寫人物不準用“好”字等。這樣學生在作文時就需大開腦筋了。
3.2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著名作家茅盾說過:“想象的來源就是觀察,觀察的范圍愈廣闊,想象力也就越豐富?!币囵B(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老師平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全面細致地觀察社會生活中具體的人、事、物。由此筆者想到小語課本中《莫泊生拜師》福樓拜指導莫泊生寫作方法確實值得我們語文教師學習,教師特別要注意指導學生觀察此人與彼人、此事與彼事、此物與彼物的不同之處,留心其特有的、與眾不同的地方,教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進行觀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持之以恒,以培養(yǎng)其敏銳的觀察力,為正確理解文章內容打下基礎,為寫好作文積累素材,從而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8A-
0005-03
素質教育是基于學生實際發(fā)展需要和社會長遠發(fā)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尊重個性人格、開發(fā)智慧潛能、促進主動發(fā)展、培養(yǎng)態(tài)度能力為主要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依賴于學校、社會與家庭的配合推進。構建“小學生?大課堂”社會實踐模式是探索學校、社會與家庭合作育人機制,切實推進素質教育,服務于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實踐探索。
一、構建小學生素質教育社會實踐模式的價值追求
當前,我國正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在啟蒙教育的小學階段,破除應試教育的束縛,切實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是著眼于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長遠需要,也是辦好人民滿意的初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飽受詬病,“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動地,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是廣大人民群眾不滿意的根本所在。應試教育在教育實踐中偏離了受教育者和社會發(fā)展的根本需要,它主要面向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fā)展;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生產勞動教育;忽視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以死記硬背和機械重復訓練為方法,妨礙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甚至唯一標準,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影響了他們綜合素質的提升。單純?yōu)閼犊荚?、爭取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脫離社會生產實際需求的教育傾向,既違背了學生自然健康成長的客觀規(guī)律,也偏離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目標。為此,政府著急,學校糾結,教師困惑,家長焦慮,學生郁悶,社會迷茫。
實踐育真知,實踐強素質,實踐出人才。自古至今,實踐促成才的例子舉不勝舉。古有李時珍,學醫(yī)寫典周游各地,他歷盡千辛萬苦先后走訪現今的湖北、湖南、廣東、江西、安徽、江蘇、河南、河北等地,親自采藥,親口嘗藥,親筆記藥,最終完成了宏篇巨著《本草綱目》,成為造福千萬患者的一代名醫(yī)。今有莫言,因受“”影響小學五年級輟學,放過牛,討過飯,做過臨時工,后參加,做過保密員、政治教員、宣傳干事,也在部隊喂過豬、種過菜。他感悟生活,筆耕不輟,先后寫出《紅高粱》《蛙》等多部(篇)文學作品,深受海內外讀者歡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人民呼喚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急需實踐平臺支持,構建小學生素質教育社會實踐模式的重要價值為之凸顯。首先,社會實踐為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搭建鍛煉平臺。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文化生活的日益繁榮,家長和學生已不再滿足于在學校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不再滿足于僅僅接受書本教育。學生對社會生活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需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拓展興趣特長,需要接受個性化、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的高效教育。社會實踐活動中,小學生通過親自組織、策劃、參與各種活動,興趣得到滿足,個性得到張揚,才華得到展示,真正實現全方面發(fā)展。其次,社會實踐促進校內外共同育人格局形成。堅持長期的社會實踐主題教育活動,能逐步形成一個學校的特色,其品牌能在社會中贏得美譽,能與家長建立信任,能在學生中產生較大的吸引力。社會實踐教育和校內教育教學緊密相聯(lián),社會實踐效應是激發(fā)學校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外部動力,起到提高校內教學質量的重要推動作用。社會實踐能夠促進學校與社會聯(lián)合育人,形成合作育人的格局。第三,社會實踐契合了小學教育新課程綜合改革的要求。學校新課程改革更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開展和優(yōu)化富有自主性、活動性、社會性的社會實踐主題活動,正好能發(fā)揮社會教育的優(yōu)勢,使學生不僅能在學校內接受知識文化教育,還能把學到的知識帶到社會中實踐體驗、充分吸收。
二、“小學生?大課堂”社會實踐模式建構例析
正是基于上述的價值追求,南寧市民主路小學經過多年實踐探索,逐步構建了富有特色的素質教育社會實踐模式。
模式的名稱為“小學生?大課堂”南寧市民主路小學素質教育社會實踐模式(以下簡稱“小學生?大課堂”模式)。“小學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小學就讀的孩子們;二是指在廣闊的社會大舞臺面前,每個人都是微小的,都需要在社會中虛心學習、實踐成長?!按笳n堂”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素質教育的課堂不僅包括教室、學校的課堂,也包括社會,教與學都不能脫離社會,課程教學必須是校內外課程的統(tǒng)一;二是指社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環(huán)境,學生要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中實踐鍛煉,經受社會考驗,成長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小學生?大課堂”模式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活動時間安排。每周有半天或兩周有1天教師帶領小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社會實踐一般安排在星期五下午或星期五一整天,既不影響校內教學也不占用師生雙休日。(二)主題內容設計。學校以學年為周期,每個學年設計一項主題內容,一年級為走向自然,二年級為走向文化,三年級為走向科技……這些活動內容富有開放性和可選擇性,強調有效開發(fā)和利用本地社會教育資源,注重提升學生的素質。例如,一年級的主題是走向自然,學校從南寧市園林局了解到,我市現有14座街心公園,各有不同的景觀,教師就在一學年時間里組織一年級的小學生逐一游覽14座街心公園,讓孩子們了解家鄉(xiāng)綠城,增強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激發(fā)他們樹立好好學習、建設美麗南寧的理想。(三)活動組織管理。第一,宣傳動員。學校首先在全校師生和管理人員中開展廣泛細致的宣傳工作,消除他們的顧慮,讓他們了解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分管這一方面的副校長還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們進行說明,消除家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誤會,疏通部分家長以為社會實踐是不務正業(yè)、影響學生考試分數的心理障礙。教師、家長和學生思想上達成共識是實踐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第二,組織和管理。“小學生?大課堂”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一門課程,設立了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以校長、書記為總指揮,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擔任副指揮長,各年級組長和班主任作為主要成員,其他任課教師和行政員工為輔助力量。全體教職員工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第三,組織協(xié)調。我們統(tǒng)籌安排、全面協(xié)調。對內我們緊湊、科學地安排各科目課程,教師致力于精心備課,努力提高課堂效率。對外我們處理好學校與上級主管部門、實踐單位、社區(qū)、家長等各方關系,構筑和諧的互動空間,保證活動順利開展。第四,安全和經費保障。每個班每次外出實踐,學校都派出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至少兩人全程組織跟班,同時還招募5位家長志愿者共同參與。7位成年人全程負責,學生的安全得到較好的保障。活動所用的交通工具,先由學校向教育主管部門和交通警察部門提出申請,獲批后才向公交公司租用,司乘人員的證件也先由交通警察部門查驗核準,確保交通運輸合法安全?;顒咏涃M由家長繳納班會費為主、學校適當支持為輔、社會贊助為補充,所有活動開支均由各班家長委員會或家長志愿者統(tǒng)收統(tǒng)支,學校不直接介入。第五,活動資料整理。每一次實踐活動和每一個學期實踐活動結束后,我們都分類收集整理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的有關資料。學生方面的資料包括學生制訂的計劃、采訪記錄、交流材料、照片、總結心得等;教師方面的資料包括教師計劃總結、對學生材料的閱讀札記、批閱記載、指導建議等;家長方面的資料包括參加活動心得、活動建議、實施過程的監(jiān)督意見等;社會方面的資料包括實踐單位介紹、接受采訪談話記錄、實踐單位的評價、活動建議等。
“小學生?大課堂”模式經過實踐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小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開拓了視野,激發(fā)了興趣,鍛煉了意志,強化了學習動機,增加了審美體驗,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操作能力;家長們更加了解了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理解了學校突破常規(guī)設置“大課堂”的用心,增強了培養(yǎng)孩子綜合素質的共識,感受到參與活動合作教育孩子的愉悅,從而更加信任學校和教師;教師們活化了專業(yè)科目的知識,提高教書育人技能,密切了與學生、家長的聯(lián)系,也得到愉快的合作體驗;學校探索出一種新型的“大課堂”育人思路,整合了學校與社會的綜合資源,密切了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得到學生、家長、教職員工和社會的理解與好評;社會也通過這個模式平系了學校,參與了教育,與學校合作共贏。南寧市民主路小學的“小學生?大課堂”素質教育社會實踐模式成效顯著,幾年來多次向教育局、教科所等上級領導匯報,與區(qū)內外的教育同行交流,得到充分的肯定與好評。大家認為,此舉在克服應試教育弊端、推進素質教育、探索義務教育改革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小學生?大課堂”素質教育社會實踐模式的實踐思考
南寧市民主路小學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小學生?大課堂”素質教育社會實踐模式的構建與實施引發(fā)了筆者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一些思考。
第一,更新理念,實踐活動課程化。不少學校都開展了社會實踐活動,但大多是臨時組織的,不夠系統(tǒng)化、主題化和科學性。教育者必須要在觀念上認識到,社會實踐不是為了強化應試教育提高應考分數,而是為了切實推進素質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靶W生?大課堂”模式就是以“激趣、啟智、悟理、導行”為基本理念,遵循整體性原則、體驗性原則、創(chuàng)造性原則和個性化原則,從師資投入到系統(tǒng)協(xié)調,從主題內容到開展形式,從時間保證到經費保障,全方位、全過程、全配套使之課程化。
第二,準確定位,循序漸進長期化。鑒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其實踐活動不可能像大學生那樣以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為要求。小學生的社會實踐只要能逐步在感性認識上多一點了解社會,在知識學習上多一點結合社會,在情感上多一點喜歡社會,在行動上多一點親近社會,就是有所收獲,就是成功。教育者必須堅持循序漸進長期化實踐活動,促使實踐活動從量變到質變,慢慢增強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和探究性等特點,有著自己的獨特的功能和價值,對學生的個人成長,甚至整個民族的素質提升、綜合國力的增強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將學校的德育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達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呢?多年來,我們進行了大膽嘗試,學校本著“會做人,會做事,會學習,有特長”的育人目標,把德育和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過一種快樂而有意義的德育生活。
一、在科技實踐活動中接受環(huán)保教育
科技實踐活動是新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多年來,我們將通過組織開展多項科技實踐活動,讓學生活動中親近自然,接觸社會,進行科學探究,掌握科學考察方法,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如“珍愛生命之水”科技實踐活動。通過“聆聽水的呼喚”“科學調查體驗”“節(jié)水在行動”等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發(fā)展,制定“家庭節(jié)水方案”,帶動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節(jié)水的好習慣。
“低碳節(jié)能我先行”科技實踐活動,讓師生懂得了低碳生活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養(yǎng)成節(jié)約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的生活好習慣。
“重拾手絹,營造綠色家園”科技實踐活動,通過“找――喚――用”三個階段,讓師生認識到使用手絹給環(huán)保帶來的長遠利益,喚醒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回丟棄的手絹,拒絕一次紙巾,樹立環(huán)保的消費理念,營造我們綠色的家園。
二、在科學調查活動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是少年兒童整體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德育教育活動與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活動相結合。借助每年一個主題的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和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活動,通過科學調查體驗,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賽,以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學文化素質。
如“變廢為寶,從我做起”科技調查體驗活動。通過學習、調查、探究、體驗、創(chuàng)新等四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活動。組織學生學習了“廢棄物知多少”“電子廢棄物――城市礦產”“變廢為寶與循環(huán)經濟”等科普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廢棄物的種類及可利用價值,增強學生的節(jié)能環(huán)保意識;以實踐體驗活動為主,開展“生活廢棄物大調查”等活動中去,在考察、實驗、探究、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fā)現并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提高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舉行以小制作、手抄報、作文競賽等創(chuàng)新成果展,通過作品展示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將廢物利用,減少浪費,對保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的長遠利益,深刻體會科技在生活中的運用,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顒油貙捔藢W生們的知識面,掌握了科學調查實驗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三、在科學種植體驗活動中培養(yǎng)勞動技能
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通過開展勞動技能教育,可促進學生形成勤儉節(jié)約、踏實肯干,意志堅定、團結協(xié)作的優(yōu)良品質,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勞動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達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他們終身健康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如我們開展的“校園小農場”活動,通過種植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科學種植方法,鍛煉了勞動技能,還讓學生通過種植活動,體驗到種植快樂,感悟到生命的成長,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養(yǎng)成了節(jié)約糧食的生活好習慣。
四、在社會考察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家鄉(xiāng)情感
一、以說理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界的四個重要層次,而“知”是最基本的。任何一種道德現象,只有當學生對它產生了正確的認識后,才有可能內化為情感和思想,外化為行為和習慣。因此,當對學生提出一種行為習慣的要求時,教師應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向學生闡述,使他們有感性的認識。如今,小學生的零用錢較多,有些學生不知道如何正確合理地使用這些錢,對此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如有同學花錢大手大腳,每天吃許多零食,所以教師可幫助他統(tǒng)計一下一天或一個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錢,并建議他用同等的錢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書或學習用品。通過對比,學生就能形象、直觀地感受到不亂吃零食的意義,從而很樂意地、主動地節(jié)約用錢,多買書、多看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二、運用榜樣人物的力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模仿能力強,我們如果運用榜樣人物的模范行為和優(yōu)秀品德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動,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論、抽象的道德標準人格化,使少年兒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現實性的范例中獲得難忘的印象,就會對少年兒童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和“導向”作用。
小學生經常愛把自己與身邊的伙伴進行對比、模仿,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學生中多樹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如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認真聽講、作業(yè)工整、遵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學生自覺模仿,養(yǎng)成習慣。對學生的每一點良好行為,教師不僅要及時給予表揚,而且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議論氛圍,在班級開展評選“文明標兵”、“禮儀之星”等活動,讓學生從身邊的人和事,從集體當中受到教育,從而覺得“我也能行”,這對于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將會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家長和教師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學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傳染”到孩子的身上。
三、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1.日常行為習慣教育
學生作為未來的公民,應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我先帶領本班學生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并在班級開辟“比一比看誰紅花多”專欄,定期評比,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從而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不亂扔紙屑,不隨地吐痰,不亂涂亂畫,等等。我還在班級開展“爭做星星少年”的活動,讓學生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上做個好公民?;顒又泻屯瑢W一起制定星星少年評定方法,在全班形成“人人爭當星星少年”的局面。
2.儀式教育
小學低年級學生情感體驗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當引起學生產生某種情感體會的事物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就會產生某種情感體驗。如小學生剛入隊時,站在隊旗宣誓,那莊嚴隆重的入隊儀式,會令每一個兒童回味無窮。這時教師適當點撥引導:“我們已是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了,我們應怎樣做?”每周的升旗儀式也是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教育的良好契機。結合“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進行的各項競賽活動,都能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團結協(xié)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3.安全教育
小學生的精力旺盛,課間喜歡追逐打鬧。學校活動空間較大,他們在奔跑中極容易發(fā)生突然事件。學校將此也是作為重要工作狠抓、嚴抓。作為一個班主任,我必須對學生的安全盡責。對此,我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班會課十分鐘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過講解、示范、榜樣激勵等督促學生認真遵守,務必使每個學生具有“服從集體,服從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約束力,養(yǎng)成習慣,保證整個班集體隨時表現出“活而不亂,嚴而不死”的良好班風班貌。二是課間我會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對不良行為即時糾正,再請班干部負責提醒、監(jiān)督、制止任何違背常規(guī)的行為。我們班級的側墻上一直張貼著“比一比,誰最棒”的評價表格,根據我在班級內部制定的一套獎勵措施,每周為表現好的學生貼上對應的五角星。經過師生的不懈努力,學生已養(yǎng)成了自覺遵守紀律的好習慣。
四、攜手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構建良好環(huán)境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學校要主動與家庭、社區(qū)密切配合,擴大學校教育對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葉圣陶認為:“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yǎng)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yǎng)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弊尯⒆邮冀K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家庭作為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父母及家庭血緣關系的影響,使家庭教育更具有親和性與權威性,同時也具有先入性、基礎性的特點;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同步,使家庭教育帶有持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的特點;家庭教育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在兒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對此,我利用每天兩次送孩子放學的機會,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希望家長能配合老師的工作,共同將孩子培養(yǎng)成人。
五、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