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信息時代大學教育的因材施教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時代大學教育的因材施教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信息時代大學教育的因材施教分析

【內容摘要】信息時代的來臨,使得教師面對的培養(yǎng)對象有了較大的變化,如何把握信息時代大學生接受信息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文認為,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征和信息接受習慣,調整教學觀念和教學思路,設計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關鍵詞】信息時代;大學教育;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在大學校園,卻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那就是雖然學生已從“70后”“80后”變到了“90后”,但一些課程的內容和講授方式卻還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模糊管理”和“模糊教育”,并不適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90后”目前已普遍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校也即將迎來“00后”。了解信息時代大學生的行為特點,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一、信息時代大學生的信息接受特征

伴隨著信息化成長的“90后”,他們的媒介接觸習慣、信息接受與處理習慣和以往的“70后”、“80后”有著很大的不同。

(一)信息化程度高

“90后”成長在信息爆炸的互聯(lián)網時代,大量的新事物和海量的信息使他們的眼界更為開闊,更有自己的見解,更善于表達?!?0后”學生對電子產品的使用率和占有率明顯較高,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配有手機,幾乎人手一機,信息化程度非常高。隨著網絡和計算機的普及,大部分學生都擁有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學生上網條件也有很大改善,宿舍都配有網線。有很多學生擁有MP3和數(shù)碼相機,能夠用現(xiàn)代化的方式獲取講義等信息。在信息獲取、人際交往的方式上,他們更愿意通過網絡來進行,例如QQ、E-mail、MSN等。他們遇到了問題,往往首先求助于網絡,他們的口頭語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二)標新立異,思想自由,熱愛互動

大部分的“90后”學生喜歡表現(xiàn)自我,他們敢于宣稱“給我陽光,我就燦爛;給我空間,我就成長?!彼麄兘洺L岢鰡栴}并大膽質疑,敢于挑戰(zhàn)書本上的權威,思想不受約束,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們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學習能力很強。他們崇尚創(chuàng)新與探索,反對因循守舊。因此,寬松的學術和教學環(huán)境能夠給他們提供自由的成長環(huán)境,使他們對問題的認識更為深刻,不會輕信盲從,能夠學會更加辯證、全面地思考問題。在課堂上,“90后”顯得更加活潑、開朗、大膽?!?0后”往往渴望證明自己,總是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體現(xiàn)出個性張揚、叛逆等特點①。

(三)思維的直覺化、形象化、碎片化

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90后”學生的思維有直覺化、形象化、碎片化的特點。這群伴隨著手機、MP4等移動媒體成長的一代,對信息的接受和處理有著獨特的模式?!?0后”的大學生對網絡、手機媒體接觸較多,而對報紙、雜志、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接觸較少,他們的媒體接觸習慣直接導致了他們思維的直覺化、形象化、碎片化。宣稱“我每天可以吃得有限、穿得有限、花得有限,但是開心必須無限”的“90后”,是娛樂能力超強的一代。在他們眼中,娛樂是天性的釋放,是讓自己更開心的生活方式。相比此前任何一代人,他們都更加希望“在娛樂中生活,也在娛樂中學習和成長”。②因此,“90后”更希望以快樂的方式學習,在娛樂和游戲中掌握知識。(四)浮躁心理與依賴心理并行作為數(shù)字時代“原住民”的“90后”們,在3G/4G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推動下,上網時間較多,上網頻率較高。相較于文字信息,他們更愿意在網絡上處理圖像信息。網絡中變換的色彩、流動的畫面、悅耳的音樂等圖像信息更為直觀、形象、真實,牢牢地抓住了“90后”的心。在這種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以及社會,都積極推崇高效率、亢奮的工作、學習及生活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使得大多數(shù)人不愿、也不能靜下心來進行深入閱讀,變得更加浮躁與敏感。“90后”最常接觸和最信任的媒體都是互聯(lián)網,他們在網上獲取大量信息。但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和閱讀經驗,“90后”大學生對網絡上充斥著的各種信息泛濫、信息失真、信息污染、輿論秩序失控等問題缺乏辨別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并沒有獲取真正的信息主動權。對新媒體的過度依賴使得“90后”們缺乏敏銳的感知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主觀能動性和行動力有逐漸喪失的苗頭。

二、信息時代的因材施教

(一)構建適合“90后”大學生特點的信息平臺

在信息時代的課堂上,往往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已經在講臺下上網搜到了更全面、更具時效性的信息。在信息時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單一的、最主要的信息源,電視、書刊的傳播,特別是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微機網絡教學系統(tǒng)的發(fā)展,使學生可以從多種途徑獲取更豐富的信息。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探索,讓學生掌握獲取信息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和學生獲取信息和資料的平臺是一樣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教師獲取的信息還沒有學生豐富。教師的價值在于能將看似碎片化的、無邏輯關系的內容和信息串聯(lián)起來,從熱鬧的表象深入到問題的本質,使學生感興趣的同時又有深度的追蹤和思考。要做到這一點,對老師自身也是一個考驗。這個考驗首先是教師自己所擁有的知識量、思辨能力和視野。很多時候,課堂是熱鬧的,但教師所擁有的知識和視野還不足以引導學生在更高的平臺探討和研究問題。

(二)設計適合“90后”大學生特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結合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點,設計合適的教學計劃和教案,就是把教學效果落到實處的有效途徑。要想學生接收知識快,最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愿意學。教師在課堂上要選擇學生愿意聽、聽得懂的語言形式進行授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重要的知識概念傳遞給學生。教師對知識點及相關問題的研究要專業(yè)化、深入化,但在講解的時候要盡量地通俗化、簡單化。許多大學老師認為,從“90后”身上能看到互聯(lián)網時代賦予他們的特點:他們從小掌握了獲取信息的本領,利用網絡有時也依賴網絡,信息豐富有時也良莠不齊。因此,老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要下更多的功夫。要多做比較,多搜集相關案例。

(三)信息時代的“糖衣炮彈”式案例教學

在課堂教學的實施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師都注意到了案例教學的重要性。中國傳媒大學胡正榮教授就非常重視案例教學,他認為“案例是‘糖衣’,理論是‘炮彈’”。由于“90后”學生以感性思維為主,不習慣閱讀長篇文字,喜歡類似于微博這種140個字的短小信息傳送,喜歡形象、生動的圖片、視頻等圖像信息。因此,教師要用案例這個“糖衣”裹挾著理論的“炮彈”,要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案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結合大量圖片案例呈現(xiàn)課程的精華,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課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此相反,如果沒有新鮮的案例,教師照本宣科,對理論不加以闡釋,最終結果將會是老師認為學生不愛學,學生認為老師不會教。案例的選擇要貼近中國本土、貼近當今時代,是本土最新發(fā)生的熱點事件;要具有生動性和代表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案例的教學引導作用。

三、信息時代大學教師的轉變

(一)教師教學視野的開拓

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教師自身的視野往往決定了人才培養(yǎng)水平的高低。對教師而言,除了應該具備基本的專業(yè)理論外,還應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yǎng),這樣才能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為了適應當代知識綜合化的趨勢,教師要開拓知識視野,實現(xiàn)知識單一化向多元化的轉變,建立高效合理的復合型知識結構。每一個時代人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不同的,為人師者決不能將“90后”學生整天離不開手機或者不喜歡看書籍報刊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代溝”。在任何一種現(xiàn)象背后,都有一定的理由。因此,老師應秉持謙虛的態(tài)度,冷靜、客觀、積極地接觸各種新生事物,以便開闊自己的視野。

(二)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長期以來我們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實施因材施教,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卻仍然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授課,比如大段的理論、僵化的表達。他們忽略了面對的群體已經發(fā)生了變化,或是雖然了解到這種變化,但卻一味地讓學生去適應他們。這就是為什么很多課老師講得口干舌燥但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的原因之所在。“90后”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老師以及以往的學生都有很大的區(qū)別,他們更注重視覺的沖擊和表達的形象、直接、趣味。大多數(shù)老師都可以感受到這種變化,但在實踐中,有些老師卻不愿意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而是抱怨現(xiàn)在的學生太淺薄、浮躁,不能靜下心來接受深刻的理論知識。這種現(xiàn)象必須加以改變。

(三)教師人格魅力的塑造

授課的過程也是教師塑造和展現(xiàn)人格魅力的過程,人格魅力一旦樹立起來并被學生認可,教師就能更好地影響學生。塑造人格魅力,一直是老師們想要卻不太容易做到的一點。一個有著突出的個人風格的老師、有著巨大的人格魅力的老師,怎么能不受學生的歡迎呢?這樣的老師往往都有著淵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流暢的表達、跳躍的節(jié)奏、豐富的面部表情、靈活的體態(tài)語。在信息時代,“90后”大學生對老師的認可,可能更傾向于對老師個人魅力的認可。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教師需要塑造獨特的個人魅力。有了這樣的人格魅力,相信教師在傳授知識的講臺上,更能贏得學生的贊賞,更能有效地將知識傳遞給每個青年學子。尼爾•波茲曼曾經指出: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③在信息時代,針對“90后”學生群體,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保持一種年輕的心態(tài),靈活應對一切變化,教師應想方設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與他們有共同語言。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中與教師產生互動,才會產生快樂學習的體驗。

注釋:

①于家明:《“90后”青年群體特點及教育對策探析》,《中國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②組文:《2010年,我們試著給90后畫像》,《中國青年報》2011年3月1日。

③〔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章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頁。

作者:劉前紅 單位:山東外貿職業(yè)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