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彝族服飾藝術(shù)文化淺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青云村屬黑彝支系,在服飾上也顯示出有別其他支系的獨特之處。當?shù)睾谝蛬D女穿著的一整套常規(guī)服飾中,以滿襟大圍腰、頭帕(包頭)、飄帶、花鞋以及三絲銀鏈為代表特色。筆者就此向村中老一輩繡娘、省級彝族刺繡傳承人李海仙老師進行采訪,將李老師的敘述與民俗藝術(shù)文化語境相結(jié)合,試圖分析出當?shù)匾妥宸椀乃囆g(shù)及文化內(nèi)涵。
(一)滿襟大圍腰——顏色中體現(xiàn)的“地母崇拜”思想
滿襟大圍腰是彝族女性服飾中最常見且不可或缺的構(gòu)成部分。圍腰外觀為一個四四方方的長方形,上方向兩邊延伸出一條長飄帶,用于固定在腰間,既能擦手擋灰,也能起到點綴的作用。圍腰代代相傳,是彝族姑娘出嫁時必備的嫁妝。在當?shù)?,不論年代變化、季?jié)更替,這件圍腰都是不替換的。青云村婦女的圍腰皆以黑色為底色,上面繡有彝族刺繡點綴。李老師說:“衣服褲子的顏色款式都可以根據(jù)時下流行、氣候以及個人喜好變換,但是圍腰的款式和底色是不能改變的?!币妥宓纳食绨萦形迳腿珒煞N,不論哪種黑色都是其中之一。彝族的色彩融入了眾多歷史、審美及情感,是理解彝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尚黑從彝族起源開始就有跡可循。歷史上漢文史志中曾以“烏蠻”“黑爨”稱彝族,“彝族人自稱‘諾蘇’‘納蘇’‘聶蘇’‘尼潑’‘糯蘇’,其中的‘諾’‘納’‘聶’‘糯’其意均為黑色。”[1]“彝族自古就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青黛的高山、蓊郁的森林、幽深的峽谷、暗黑的山洞都以深濃的色澤,烙印在他們的觀念里?!盵2]“黑色象征剛強、堅韌、成熟、莊重、威嚴,黑色是鐵文化。畢摩祭司文獻經(jīng)籍認為,黑色是‘水’(‘圣水’,水是雪融化的,人類是由水演化而來的,彝族的靈魂屬于‘雪族’)。彝族古代史詩《勒俄特依》中就有‘雪子二十四支’之說,彝族經(jīng)書認為,黑色最高貴。彝族崇拜鐵,黑色的火鐮是鐵石——火的母親,鐵有數(shù)不清的功勛,鐵建造天地,鐵開辟山河,鐵馴服野獸,鐵興辦農(nóng)牧,鐵創(chuàng)造奇跡,通天的銅柱鐵梯,迎接天女落地,繁衍人類。”[3]從這些文獻中可以感受到,彝族尚黑。黑色是深山生活中最常見的顏色,也是生存的本體——大地的象征,即原始的“地母崇拜”。大地是孕育生物的母體,帶有雌性物質(zhì)的意味,有著成熟莊重、莊嚴的主宰之意。這也體現(xiàn)了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彝民從最初對大地的自然崇拜慢慢轉(zhuǎn)向了更高層次的生殖崇拜。彝民對自然有一定的了解后,對繁衍的科學探索仍處于萌芽階段。這也使得原始社會中母系氏族社會的建立有跡可循,民眾對孕育生命的母體有著很強烈的敬畏感與崇拜感,從而衍生了眾多的母性崇拜現(xiàn)象,彝族尚黑也可歸屬其中之一。在女性的代表服飾中融入對生殖母性的崇拜,由此也不難解釋滿襟大圍腰在彝族服飾中的重要地位了。
(二)頭帕及飄帶——遠古“披皮飾尾”的遺留
頭帕,在青云村婦女叫“包頭”。打包頭在彝族服飾中具有鮮明意味,用以區(qū)分是未出閣的小姑娘還是已嫁人的婦女。包頭也自然成為嫁妝的一部分,包頭上銀飾的多少就代表了新娘嫁妝的豐厚程度,是娘家人對女兒寵愛和疼惜的體現(xiàn)。包頭從生活習俗上來說是為方便婦女勞動,既能留有長發(fā),也不影響大幅度活動,兼具美觀。筆者觀看了當?shù)貗D女包頭的全過程,遠比想象中的復雜,手法不熟練的彝族婦女需要在旁人幫助下才能完成。打包頭是不能剪短發(fā)的,第一步就是將長發(fā)用簪子繞成發(fā)髻簪在頭頂,頭帕是固定在這個發(fā)髻上的。頭帕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一塊較大的等邊三角形黑布,將提前繡好的包頭瓔珞縫在三角形的頂角部位。包頭瓔珞上繡有色彩艷麗的打籽花用以點綴。另一部分是一塊釘滿大量銀泡的黑布,打底的同時包住碎發(fā)。銀泡是根據(jù)每家的財力決定數(shù)量多少,一般多則是四五圈,少則也有整圈或半圈。這類銀泡因造型上都采用了桂花的花樣元素,所以在當?shù)乇唤凶龉鸹?。除銀泡外,頭帕上還會綴以小小的立體倒三角型銀質(zhì)鈴鐺,由高到低層層疊疊,擋在額頭前,隨著頭部擺動搖晃。頭頂還采用彩色的絨花作為包裹發(fā)髻的點綴。最后,頭飾的后方會系上飄帶。飄帶屬條帶式尾飾,不同于圍腰上起固定作用的兩條,飄帶的數(shù)量會多一些,但必須為雙數(shù);長度在一米左右,尾端垂落在臀部上下;尾端點綴以刺繡圖案和各色絨花球,與頭飾相呼應(yīng)。據(jù)李老師介紹,飄帶是頭飾必不可少的部分,意味風風光光嫁出去,給娘家和夫家都帶來好運氣。飄帶從民俗角度上可以歸溯為遠古“披皮飾尾”的遺留,是典型的作為偽裝和增添氣勢的原始狩獵裝扮行為的遺存。據(jù)記載,普洱彝族屬古羌人,古彝文追溯其始于七千年之前。青云村所在的哀牢山山區(qū)是遠古“哀牢夷”的所在地,彝族最初也是寫作“夷族”?!逗鬂h書•西南夷列傳》中有“九龍神話”的記載:“九龍兄弟皆娶以為妻,后漸相茲長。種人皆刻畫其身,象龍文,衣皆著尾。[4]”九龍死后,這一裝飾尾飾的習俗被保留下來,世代皆將衣尾留長,裁剪成尾巴的樣子留在身后。即便時代更替,彝族人民對自然的崇拜及熱愛、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對美的追求也從未落下,一直延續(xù)至今。
(三)三絲銀鏈——細節(jié)中顯現(xiàn)的動物崇拜和生殖崇拜
說到首飾,彝族和云南其他少數(shù)民族類似,不論男女都喜好佩戴銀飾,既能防毒康體,還有裝飾作用。除了上文介紹的頭帕上的銀鈴和銀泡,常見的銀手鐲銀耳環(huán)銀項鏈等首飾,最為別具一格的是彝族婦女身上佩戴的三絲銀鏈。三絲銀鏈是兼具實用和裝飾為一體的配飾,也是彝族銀飾中一件極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銀飾。通常三絲銀鏈是別在圍腰和領(lǐng)褂的銜接搭扣上,通體多為三個部分組成,兩兩相連接。第一段是一個雙圓柱形小銀桶,里面放置繡活的銀針;第二段分為兩個小部分,系著的東西根據(jù)個人喜好略有不同,可以是銀耳耙,也可以是長針形的煙針(專門掏煙鍋所用)。在云南省博物館存放的三絲銀鏈在這段上還綴有鑷子、小刀等制作精巧的修容工具。筆者所見的青云村年長婦女佩戴的三絲銀鏈上還打造了存放小物件的桃形盒子,寓意長壽延年。三絲銀鏈與衣服的銜接處使用魚形紋飾打造,每兩部分間銜接巧妙且具藝術(shù)性。魚形紋飾也象征年年有余,多子多福。和桃形盒都可以顯示出民俗藝術(shù)中常見的動物崇拜和生殖崇拜。整個銀飾造型精美小巧,兼具實用和裝飾兩大功能,凸顯出彝族人民非凡的智慧和精致的手工技藝。
二、彝族刺繡
彝族服飾的一大代表性特征就是服飾上的花樣均采用彝族特有的刺繡技法——彝族刺繡。彝族刺繡色彩造型豐富,繡品精美,在兼有實用性和欣賞性的同時,也記載了彝族悠久的歷史,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繡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李海仙老師是彝族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由她帶領(lǐng)的彝繡隊在當?shù)叵碛惺⒚?。李老師從彝族刺繡技法及花樣等細節(jié)上詳細介紹了這一穿在身上的民俗藝術(shù)。筆者根據(jù)李老師口述和后期翻閱的文獻資料,試圖整理出青云村彝族刺繡的藝術(shù)特色。
(一)技法——多種技法在使用上的區(qū)別
彝族刺繡據(jù)考證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以前,與原始繪畫、記事符號、服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其手法通過代代相傳得以延續(xù)至今,并沒有留下系統(tǒng)的刺繡技法相關(guān)文獻或資料,甚至連花樣子都只留存在布料上,沒有畫在布或卷上。據(jù)李老師介紹,彝族刺繡的技法中最常用的是平針繡,其后依次是打籽繡、青花繡、栽花繡,扣針繡法已不常用。刺繡時也不局限于只用一種繡法,幾種繡法同時采用相互配合也是有的。繡法也有講究,例如使用青花繡繡品的必須是已婚婦女,未過門的小姑娘是不能用的,類似的規(guī)矩在此不一一贅述。
(二)花樣——彝族原始的自然崇拜及民族信仰
繡花一說技法,二說花樣子。彝族刺繡的花樣子造型生動,色彩炫目,以動植物為主。彝族民間有傳說故事:“很久以前,曇華山上有兩個彝族姑娘,一個叫咪依嚕,一個叫咪波嫫。她倆聰明又漂亮,到了出嫁的年齡,可惜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天仙園來了個女神仙,叫她們放下手中的活計,跟她到山林中轉(zhuǎn)一轉(zhuǎn)。她們走到山林間,只見百花開放,蟲鳥爭鳴。神仙對兩個彝族姑娘說:‘如果你們把這些景致繡在衣服上,你們的衣服就漂亮了。’聰明的姑娘受到啟發(fā),回家后就照著心中的花草在衣服上繡花,制作出自己喜歡的花衣服。后來,她倆一個嫁到三臺山,一個嫁到白草嶺。從此,繡花衣服的工藝就傳開了。”[5]小小的花樣子看似簡單,記載了自原始時代以來彝族流傳至今的民族信仰,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圖騰崇拜和動物崇拜。彝族刺繡的動物形象以鳥獸為主,使用時多將動物本身的祝福性特性寄予于人,例如鳳凰、燕子一類吉利的動物形象。李老師說,這些花樣子沒有統(tǒng)一的樣式和繡法的刻板規(guī)定,完全是根據(jù)個人的審美喜好來。再如云南各地非常常見的“包被”——當?shù)厝藢胗變河眠@種小被子包裹起來,用繩子系著背在身上。包被不僅僅是當?shù)亍氨惩尥奚健憋L俗的衍生物,包被上的刺繡圖案也體現(xiàn)出寄予孩子的美好期望。如繡小鹿希望小孩活潑機靈,健康健行;繡蝴蝶則希望孩子可以快快成長,蛻繭成蝶。植物圖案中以花最為常見,像是馬櫻花、山茶花、桃花、打籽花等。李老師所穿圍腰上正中繡一朵玫紅的馬櫻花,這是彝族刺繡中使用最66為常見的花式。在筆者走訪的青云村中,馬櫻花被提及和使用的次數(shù)遠高于其他植物。馬櫻花產(chǎn)于滇黔一帶,常見于高山之中,相比其他花更為耐寒。彝族人民對馬櫻花有著超出尋常的喜愛,這一喜愛也早已融入其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山花爛漫之時舉行馬櫻花節(jié),火把節(jié)過年等節(jié)日在篾籮上插馬櫻花樹枝,祭祀祖先時所用材料都是馬櫻花樹木制成等。彝族在服飾中大量使用馬櫻花這一造型除了色彩艷麗外形好看外,也可歸結(jié)為是一種自然崇拜。馬櫻花傳說在彝族歷史悠久、類型眾多,總體來看,不僅記錄了彝族人民的思想進步,也印證了彝族不同時期信仰的轉(zhuǎn)變。彝族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海仙老師及其穿著的彝族傳統(tǒng)服飾根據(jù)筆者對李海仙老師的采訪,她對當?shù)卮汤C大量使用馬櫻花的原因歸結(jié)有二:一是馬櫻花外形艷麗,是美麗的象征;二是馬櫻花在彝族中象征著多子多福,繡在女性服飾上有一定的生殖崇拜意義。這兩點都有彝族神話傳說印證。大姚縣曇華山彝族有傳說:“馬櫻花最早生長在御花園中,花開得最大最艷,故被群花公認為花王。牡丹為爭當花王,在皇帝面前說了許多馬櫻花的壞話,后來皇家選花王時馬櫻花落選了。于是,馬櫻花逃出御花園,來到了曇華山。管理御花園的官員發(fā)現(xiàn)園中少了馬櫻花,忙報告皇帝?;实叟杀教帉ふ遥业綍胰A山。彝家人不愿馬櫻花被搶走,請山神保護馬櫻花。官兵找不到馬櫻花的下落,不肯罷休,圍住曇華山搜查。彝家人很著急,用了些泥巴抹在馬櫻花的樹桿、樹枝上,改變其面貌,樹皮又厚又粗糙,就像涂上了一層泥巴。官兵找不到馬櫻花,便回宮去了。官兵一走,春天來臨,馬櫻花遍山盛開,紅艷似火?!盵6]此傳說可見最初彝族對馬櫻花的信仰是將自然物靈化,處于最初階段的自然信仰。由對馬櫻花外形絢麗的肯定而逐漸發(fā)展為彝族的自然崇拜,體現(xiàn)了彝族的審美情趣,并且通過對馬櫻花這類自然物情感上的求告,以達到庇佑風調(diào)雨順、谷畜順成、人丁興旺的期望。這也正是自然信仰的力量所在,“在原始人看來,自然力是某種異常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東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經(jīng)歷的一定階段上,他們用人格化方法來同化自然力。正是這種人格化的欲望,到處創(chuàng)造了許多神?!盵7]將美好的愿望寄予自然力量創(chuàng)造的美好事物之中,從而使得愿望得以實現(xiàn)。隨著彝族人民對自然認識的不斷進步,自然信仰逐漸發(fā)展成為了進一步的圖騰信仰及隨之而來的生殖信仰。彝族馬櫻花節(jié)的來歷傳說可見一斑:“過去,上旨舊村有一富翁先后娶了兩房妻子但都不會生育,后經(jīng)人指點,到村背后祭拜馬櫻花,不久育子。消息傳開,附近不會生育或沒有兒子的夫婦都前去拜獻,逐漸就由此形成了一個節(jié)日集會?!盵6]馬櫻花外形類似于人的血胞,所以也有馬櫻花血胞生人的傳說。這一系列的彝族神話傳說都可以看出馬櫻花因其傳說被寄予了一定的生殖信仰,也因外形被寄予了一定的圖騰信仰。結(jié)合上文的自然信仰,馬櫻花在彝族的神圣地位毋庸置疑,作為圖騰和生殖崇拜被廣泛運用于服飾刺繡之中也可印證其源。馬櫻花傳說從開始的自然崇拜,發(fā)展到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到現(xiàn)在提及較多的生殖崇拜和英雄崇拜,融合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為一體,將文學思想通過圖案藝術(shù)來表現(xiàn),可見彝族對文化藝術(shù)的理解和將其融合的表現(xiàn)力。刺繡圖案中這類生殖崇拜的體現(xiàn)不在少數(shù),例如彝族婦女穿著的花鞋,特別是結(jié)婚時穿著的喜鞋,一定要繡上石榴,是對新媳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除了動植物的花樣,彝族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火”元素也常見于刺繡圖案中。彝族對“火”有著強烈的情感,關(guān)于“火”的神話傳說常見于彝族各時期文獻。例如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阿細的先基》中寫到:“天上打起雷來,有一樣紅彤形的東西,從天上掉下來,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稀奇的東西,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姑娘和兒子們,在旁邊的樹蓬里,折了些小樹枝,拿來撬老樹,撬著橇著嘛,撬出火來了。”[8]彝族史詩《梅葛》中記載:“地上沒有火,天上龍王想辦法,三串小火鐮,一打兩頭著,從此人類有了火?!盵9]這類傳說故事中可以看出彝族對“火”的情感是始于對原始自然的崇拜,其后逐漸演變成對彝族祖先的一種圖騰崇拜。每年彝族最為盛大的火把節(jié)就是為了紀念祖先用火破除了邪惡和災(zāi)害。彝民們相信火能驅(qū)走黑暗和邪惡,帶來光明與幸福,是生命的福祉。在彝族刺繡中,筆者就發(fā)現(xiàn)以火苗形象演變而來的紅色三角形紋飾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刺繡品中。最常見是點綴在邊框上,采用貼布繡的方法,圖案或空心或鏤空,有規(guī)則地連成一片。彝族刺繡不論是繡法還是圖案無一不精致生動,處處顯現(xiàn)著彝族別具一格的民族特征。據(jù)筆者調(diào)查了解,當?shù)氐睦C娘基本沒有任何美術(shù)或紡織類的專業(yè)性學習經(jīng)歷,之所以可以制作出這一雅俗共賞的民俗手工藝術(shù),完全是憑借在日常生活中對周邊美景的處處留心,再融入整個民族多年來對美的認識和理解,創(chuàng)作出一個個靈動鮮活的藝術(shù)形象。彝族刺繡看似只是一種民俗手工藝術(shù),但透過翻飛的針線,那對美的追求、對生命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等種種情感,透過藝術(shù)的手法貫穿在日常服飾的細節(jié)。也正是這種原始情感,給予了彝族服飾藝術(shù)延續(xù)至今尚未衰敗、熱烈依舊的生命力。
三、結(jié)語
青云村只是景東彝族自治縣安定鄉(xiāng)眾多彝族村落中的一個代表,其地處深山,交通尚不發(fā)達,村民文化水平不高,這些條件影響了青云村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進程。與外界開放交流較晚,使得青云村傳統(tǒng)彝族文化得以完好保存,沒有過多受到其他文化的參雜,純粹厚重。也正因如此,當?shù)匾妥逦幕y以廣泛推廣傳播。保存僅是一個方面,如何合理的發(fā)展、吸引更多研究目光,也需要我們進一步關(guān)注和思考。青云村村民對當?shù)匾妥宸楆P(guān)注尚淺,未能針對其進行一系列的保護和發(fā)展工作。相比而言重視度略高的彝族刺繡更多是偏向于技法傳承,在文化歷史方面梳理的能力有限。據(jù)筆者調(diào)查,青云村乃至安定鄉(xiāng)至今仍缺乏專業(yè)的研究學者指導,相關(guān)論文資料更是寥寥無幾,當?shù)匾妥逦幕芯坑写钊?。筆者此次實地調(diào)研時間較短,行文分析淺薄,對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挖掘也不夠深入。希望此文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完善青云村彝族藝術(shù)文化體系的同時,為當?shù)匾妥逖芯揩@得更多關(guān)注,讓彝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繼續(xù)長足發(fā)展。
作者:諶曾靈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