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集體記憶研究景觀設計符號語義表達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通過對符號學理論在景觀設計中的研究獲取景觀所針對人群的心理體驗以及景觀的集體性質。研究關注的是標志性具體地點,如公共雕塑、紀念碑等在人們認同形成中的參與。作為一種文化工具,它們通過物體的集合,構成“概念性敘述”,在記憶中發(fā)揮作用。它們可以被理解為集體記憶的載體,包括主動記憶以及有意和無意的遺忘,這些場所被置于語境中,并被賦予意義。
關鍵詞:符號學;集體記憶;語義表達;隱喻象征
1引言
歐文-扎洛克(Irwin-Zarecka,1994)認為,集體記憶是“一種社會明確表達和社會維護的‘過去的現(xiàn)實’”。集體記憶的敘述是動態(tài)的,包含了歷史和現(xiàn)在的連續(xù)性,是基于眼前重建過去,不是簡單地反映過去的觀念并將其扎根于地面。景觀空間作為集體記憶的載體,群體通過對載體的記憶共享把思想擴展到世界各地,并使人們在不同的時期積極參與閱讀,辯論和進行集體記憶,從而研究景觀中的元素符號語義表達。
2關于符號學理論
符號學理論是由語言學家與建筑學家共同引入設計領域的,其領頭人是威廉•莫里斯。莫里斯符號學由語義學、語構學和語用學三個層面組成。符號學已經延伸到了符號意義的接收端,即研究與意義相關的全部活動,從而占領了??滤J為的解釋學的部分。因此,符號學是研究意義活動的學科,重在解釋認知,敘述是符號學重要的研究對象。而語義學是通過語言進行的一切交易,但在實際研究中一般是對符號賦予意義研究。語義表達以符號為載體,通過符號學理論研究景觀符號組成。符號又是傳達意義的載體,是攜帶意義的感知,在某種程度上,兩者是相似的。本文是通過對符號學的理解,通過參與者敘述、記憶,從而提煉出在事物中重復出現(xiàn)且代表性元素進行集體記憶。
隱喻、象征是符號語義表達的手段和方法,語義通過外在形態(tài)和被賦予的意義通過隱喻、象征的手法傳達出來,同時也是事物傳達情感和進行集體記憶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可以讓人們認識到,景觀最初是由人創(chuàng)作的,而后由無數的社會參與者復制,參與者隨后對這些地點進行了解釋,他們的切身體驗則是符號語義的轉換過程。鑒于在傳統(tǒng)的記憶和閱讀觀念中都有關于讀寫和理解的寓意,因此隱喻、象征具有最終確定含義的觀念,已成為解釋景觀的主要途徑。隱喻和象征通常涉及將文化背景嫁接到證實其原始含義的景觀設計上,對其內在含義進行深度發(fā)掘,再以隱喻象征的思維方式將其物化,于是便創(chuàng)造出更有效、更容易的理解景觀的形態(tài)[1]。表現(xiàn)形式通常是對文化內涵、歷史等能突出場地意義的符號進行轉化,最后形成景觀作品。其中包括可視符號和隱喻符號,其表達方式通常以一種視覺符號的反復出現(xiàn)逐漸形成能代表特定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符號,或是以其藝術形式來展現(xiàn)的可視符號。所有景觀中的元素都可以視作一種符號而存在,同時以符號的方式被人們認知。
4景觀設計中符號語義表達原則
4.1人、物、事三要素原則
標志性景觀中的符號語義表達必須滿足人、物、事三個基本要素原則。人作為語義表達的主體敘述、記憶景觀,賦予其意義;物作為載體表現(xiàn)外在形態(tài)及隱喻景觀賦予深層內涵;事作為集體記憶引導的隱藏于歷史背后的自然演進規(guī)律、形式印跡,記憶過去以及未來。
4.2功能與形式、功能與藝術統(tǒng)一原則
景觀設計中語義最終目的是要被參觀者敘述、記憶與感知,必須遵循整體性與認知性原則。因此,必須選取具有易識別性且能被參觀者所理解的符號作為構成元素。其次,景觀是大眾活動的場所,必須遵循功能與形式、功能與藝術的統(tǒng)一原則。對設計師而言,要充分理解景觀設計中功能問題、特征及要語義表達,在景觀的語境下創(chuàng)造性的回應了場地特征,保證在具有藝術氣息的設計中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最后實現(xiàn)其形式的原則。
5景觀設計中符號語義表達解析
5.1越戰(zhàn)紀念碑
紀念碑以類似于沉積、隆升和侵蝕的地質過程的演化方式,隨著時間的流逝,象征性的積淀隨著不同的歷史含義的疊加而增加,從而這些象征性具有最終確定的含義的觀念。位于華盛頓特區(qū)的越戰(zhàn)老兵紀念碑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感人的戰(zhàn)爭紀念碑之一。它的情感力量部分來自它的簡單形式。紀念碑創(chuàng)造性的采用下沉式形式,傾倒的墻體、文字、材質、色彩等景觀元素符號,達到了讓生者緬懷的震撼效果。一面簡單、低矮、黑色的反光花崗巖墻面,碑體的鏡面效果讓每一個人都看到自己與戰(zhàn)爭的因果關系。整體形象區(qū)別于傳統(tǒng)戰(zhàn)爭紀念館,作為集體記憶的載體,展示了紀念碑作為公共象征的重要性。紀念碑置于草坪之上,兩片傾倒黑墻緩慢地嵌入地下,兩邊低中間高的標高差引導觀者逐漸下沉,慢慢被它營造的場所氣氛包圍。設計中用到黑色花崗巖,上面寫滿密密麻麻將士的名字而兩面傾倒的墻在功能上完美的承載了寫滿所有將士名字的任務,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了紀念功能呈現(xiàn)出的藝術形式,沒有因為單純從形式出發(fā)違背功能。墻后有供暖設備,用手觸摸它不是冰冷的,象征生者與死者之間的對話,從而讓這個作品達到了“藝術”的高度。所以,景觀不單純只是水泥與鋼筋,而是他背后所蘊含的語義表達。除藝術價值外,背后則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像是紀念碑是社會歷史的可感知記錄,功能在于創(chuàng)造歷史,對歷史進行新的認識從而重構集體記憶。具有紀念、政治、威嚴的情感色彩,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象征文化的體現(xiàn)。人們通過觀察紀念碑的設計風格、功能、形式、位置以及與周邊景觀之間的關系,象征性的來解讀一個城市的社會歷史。
5.2唐納噴泉
羅西認為,能震蕩積淀在人們心理深層結構中的歷史,喚起人們對原型的深刻印象的作品,就是成功的[2]。彼得•沃克設計的唐納噴泉是景觀設計師創(chuàng)作公共雕塑品的早期典范之一,扎根于人們的記憶之中,是沃克一直探索藝術與景觀的結合。唐納噴泉位于哈佛校園內一個步行道十字路口,哈佛作為集體記憶的產生與傳播的載體,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沃克把設計源頭指向那里,引發(fā)人生對三大終極問題的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從而思考美國人的大部分是英國移民,英國人的祖先又是誰?答案不得而知,但是史前遺跡:英格蘭南部薩利斯伯利平原上已有數千年歷史的巨石陣遺址。巨石陣解釋了我們從哪里來的問題,要到哪里去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正是哈佛大學的任務目標。最終以石頭為原型,對巨石陣的集體記憶產生共鳴呈現(xiàn)出一個極簡的藝術作品。通過隱喻和象征的手法探索大自然的神秘和不可言傳的暗示,具有濃重的原始氣息。唐納噴泉將自然環(huán)境作為整個景觀最重要的部分,創(chuàng)造性的利用場地原有的條件,賦予了場地新的特征,給人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噴泉用石頭作為特定符號進行序列的重復,石頭采自于20世紀初期的農場,喚起對英格蘭拓荒者開墾荒地的集體記憶,更好的象征著哈佛大學對知識的探索。石頭圍成的石陣鑲嵌在交叉路口的草地和混凝土路面上,呈不規(guī)則排列的圓圈狀。部分石身隱藏于地下,與環(huán)境自然融合,原有的兩顆樹包含其中,做到了設計與場地充分契合。中央是一座霧噴泉,水霧形成的薄霧,模糊了石頭的邊界,為校園增添了濃烈的奇幻色彩。冬季水霧凍結,循環(huán)水系統(tǒng)關閉,利用哈佛大學的供熱系統(tǒng)噴霧,石塊被蒸汽完全籠罩,漂浮在空中營造出一種神秘氛圍。當噴泉完全靜止時,白雪皚皚,呈現(xiàn)靜謐優(yōu)雅表演的舞臺。唐納噴泉是神秘的,概念上是富于探索精神的。通過巨石賦予的意義引發(fā)公眾的集體記憶,讓人聯(lián)想到遙遠的過去,同時也讓人聯(lián)想到新英格蘭的歷史,象征著學生對知識對存疑以及哈佛大學對智慧對探索與追求。
6結語
本文將符號學理論運用到景觀設計中,通過隱喻、象征的手法進行語義建構,有效的挖掘景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更易于人們認知理解,增強公眾對景觀對集體記憶。通過以越戰(zhàn)紀念碑、唐納噴泉作為集體記憶為載體,對其進行語義表達解析。表明集體記憶根植于歷史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當類似的情境再現(xiàn)時,集體記憶可以被喚醒,因此集體記憶對重塑現(xiàn)代景觀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立濤.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隱喻象征手法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14.
[2]胡贊英.集體記憶視角下類型學方法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D].湖南大學,2011.
作者:崔文文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