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兒童教育思想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兒童教育思想對家庭教育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兒童教育思想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摘要:陳鶴琴“活教育”思想中的兒童教育思想家庭教育的影響是深遠的。當今中國家庭教育存在著對子女的許多不合理的教育方式。陳鶴琴的兒童教育思想包括發(fā)展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現(xiàn)代兒童教育、熱愛和尊重兒童、重視父母的作用等等,這些理論啟示家庭教育要結合時代背景、提高家長的素質和樹立正確的兒童教育觀。

關鍵詞:陳鶴琴;兒童教育;家庭教育

一.陳鶴琴“活教育”中的兒童教育思想

陳鶴琴的兒童教育思想經(jīng)歷了一個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陳鶴琴從7歲起,讀了6年的私塾。他后來在回顧自己的六年私塾生涯時,對傳統(tǒng)教育的死板提出深刻的質疑。此外,他幼時喪父,家中兄長因無人教導誤入歧途的遭遇更讓他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在留學之后,他把自己學習的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在創(chuàng)辦的鼓樓幼稚園中實踐,主持并發(fā)行了《兒童教育》和《兒童教育叢書》等書籍。可以說,陳鶴琴對兒童教育研究是相當深入的。

(一)在教育目標上,主張發(fā)展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現(xiàn)代兒童教育發(fā)展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現(xiàn)代兒童教育是陳鶴琴所處的時代背景決定的。當時中國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軍閥連年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整個教育界仍籠罩在傳統(tǒng)專制的陰影之中。國民政府意識到了教育的不足,向外國學習先進的教育制度。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卻外國化傾向嚴重,從形式和內容上都完全的照搬日本、美國等國家,這并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因此,陳鶴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這句話看似簡單卻結合了時代內涵和殷切期望。他曾痛切地說:生而為人、生而在中國、生而在現(xiàn)代中國,究竟有幾個人真正明白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呢?“做‘人’不易做,做‘中國人’不易做,做‘現(xiàn)代中國人’更不易做?!眎對于兒童的教育來說,陳鶴琴提出中國的教育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先進的理論,他主張要學習和引進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要與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建設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現(xiàn)代兒童教育。他說:“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環(huán)境均與美國不同,我們的國情與美國的國情又不是一律……幼稚園的設施,總應當處處以適應本國國情為主體?!眎i可見陳鶴琴并不否定學習西方先進教育理念,但是學習先進教育理念不是完全抄襲,應該讓中國的教育與時代和民族相結合。

(二)熱愛兒童陳鶴琴主張實施“活”教育的另一個必須的前提是:熱愛兒童。從熱愛兒童出發(fā),他的觀點可以歸納為熱愛兒童的身體和熱愛每個孩子的個性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熱愛兒童的身體,認為兒童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兒童的健康問題是他長久以來關注的課題。在他投身教育事業(yè)的年代,廣大中國兒童過著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的生活,健康水平極低。目睹這一切的陳鶴琴發(fā)現(xiàn):“身體不強,就不容易學,常見多病的小孩子,對于他的學業(yè),發(fā)生許多的妨礙……”故而,要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讓兒童健康的成長,有健全的身體。另一方面,他主張熱愛兒童要熱愛每個孩子的個性。陳鶴琴在7歲時曾入私塾學習舊學,私塾中夫子刻板、嚴厲的形象讓他對舊教育產(chǎn)生質疑。傳統(tǒng)教學忽視兒童的個性,不注重尊重個體差異性的教學方式也是非常的簡單粗暴。因此,陳鶴琴認為必須熱愛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

(三)尊重兒童陳鶴琴在長期的研究理論和實踐中還總結出要尊重兒童。尊重兒童既要尊重兒童的心理規(guī)律,還要尊重兒童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首先,陳鶴琴主張了解兒童的心理,依據(jù)兒童心理的規(guī)律進行教育。他認為,“家庭教育必須根據(jù)兒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當。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的?!眎ii因此,要使家庭教育獲得成功,就必須先了解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其次,尊重兒童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也極為重要。與提到游戲就搖頭拒絕的大部分專家不同,陳鶴琴認為游戲是兒童的良師益友,而且非讓兒童游戲不可。從1921年起,他以自己的長子一鳴為研究對象進行了長期的、連續(xù)的兒童發(fā)展研究,認為兒童對游戲的興趣來源于兒童游戲的力量和能力發(fā)展、以及活潑好動的天性。iv他游戲式的教學模式對我國封建教育的死板相比有極大的突破作用。

(四)重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陳鶴琴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對兒童的影響,他認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品德的好壞受父母的影響是最大的。陳鶴琴還指出兒童的“知識豐富與否,思想發(fā)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yǎng)成與否,家庭教育應負完全的責任?!眝他認為在人的一生中,首先接觸的是家庭,孩子在父母那里學談話,認識周圍事物,其性格和行為習慣等,都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因此,他認為必須重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二.“活教育”中的兒童教育思想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隨著上世紀實行計劃生育以來,許多家庭由以前的多個孩子變成了一個孩子,對于子女的教育也更加重視。由于每個孩子只有一次童年,在其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不可重來。研究陳鶴琴的兒童教育思想,可以從中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結合時代背景,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兒童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jīng)進入了新時代。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面對新時代對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要求,父母應該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兒童。誠然,21世紀以來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視的,但是這種重視卻漸漸走向極端。典型的問題表現(xiàn)在,重視智力的發(fā)展忽略體育、智育、勞動、美育、生活等方面的教育、輕視兒童德育的教育。這樣很可能導致部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人格不健全。孩子考上了好的大學,卻因些許小事將自己的同學殘忍殺害等事件正是這類問題的極端體現(xiàn)。

(二)提高家長的素質家庭教育要進行的科學、順利,主要責任在于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由父母陪伴。因此,家長自身的素質對于兒童有極大的影響。1.父母雙方都需接受并認同基本的教育理念陳鶴琴認為:蓋“做父母”實在要有一種專門的技能,專門的學識。的確,父母雙方若是連基本的教育知識都沒有,只是盲目從眾,隨大流給自己的孩子報興趣班、培訓班、參加各種各樣的競賽,這樣的教育實在不能稱之為教育。2.父母要以身作則“上梁不正下梁歪”是一句人們常常聽到的話,這句話指的就是因為父母未對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而讓孩子有樣學樣。有的父母打麻將、抽煙喝酒、甚至暴力對待孩子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學到這種不良習慣。陳鶴琴說:“要以身作則。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他當然也受到各種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父母的影響比任何影響來得大?!眝i因此,父母要為孩子做一個正確的榜樣,要認識到以身作則的積極性和必要性。

(三)樹立正確的兒童教育觀陳鶴琴提到要熱愛和尊重兒童,這啟迪父母要樹立正確的兒童教育觀,在最大程度上去幫助孩子學的更加輕松和快樂。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既要依據(jù)兒童的心理規(guī)律進行教學,又要尊重兒童的學習方式和兒童的個性。1.依據(jù)兒童的心理規(guī)律進行教學陳鶴琴根據(jù)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原理,結合本人的教育經(jīng)驗,提出17條“活教育”的教學原則,即: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就應當教兒童自己做……vii兒童的年齡階段和心理特點決定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要用過高的標準去苛責孩子。要知道兒童具有好奇心、好動、喜歡模仿、喜歡戶外生活等等的心理特點,與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年齡特點互相背離去進行教育,必定會使孩子厭倦;若是順著他們的心理規(guī)律去進行教學,就能使學習知識變得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因此,教學必須依據(jù)兒童的心理規(guī)律進行。2.尊重兒童的學習方式,寓教于生活,寓教于游戲對于兒童來說,游戲是他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兒童天生具有的強烈好奇心,使得他們對于玩具和游戲的興趣特別濃厚。因此,父母要支持孩子們的游戲。不僅不要克制他們玩兒游戲,相反,最好能夠和孩子們一起參加游戲。從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兒童的優(yōu)點和缺點。游戲并沒有大多數(shù)家長們想象中那么“壞”,讓兒童接觸積極有益的游戲,不僅可以學到知識,還能夠增進與家人之間的情感。3.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陳鶴琴認為,兒童的個性是各不相同的,父母應當根據(jù)兒童的個性特點,設置“富于彈性的課程”。也就是用多樣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孩子,如給孩子讀故事,讓孩子自己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嘗試著解決等等。千篇一律的課程不僅會使兒童學習疲倦,更會扼殺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就必須對他們因材施教,讓他們最大的閃光點得到發(fā)揮,揚長避短。這就要求父母,不要人云亦云,對自己的孩子充分的了解和觀察,找出孩子的閃光點加以培養(yǎng)。培養(yǎng)真正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關于陳鶴琴“活教育”中的兒童教育思想,還有很多對家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的地方。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希望前輩們嘔心瀝血,實踐出的偉大真理可以不被后人遺忘。無論是發(fā)表學術論文對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進行理論的革新,還是在中小學甚至幼兒園中實踐兒童教育中的正確理論,都應結合兒童真正需要的在家庭教育中進行教導,發(fā)展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現(xiàn)代兒童教育。

作者:張文玉 粟斌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