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個性化課程設計與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成課程賦予了課程全新的意義,課程不再是一個靜態(tài)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從生成課程的內涵出發(fā),探討個性化的生成課程設計理念思路,并以高職“社交禮儀”課程為研究對象,進行協商式生成課程設計,旨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探究能力。
1生成課程的內涵
生成課程(EmergentCurriculum)[1]最早由美國太平洋橡樹學院貝蒂•瓊斯(BettyJones)在《課程就是發(fā)生的事》一書中提出,貝蒂•瓊斯和約翰•尼莫(J.Nimmo)隨后在其所著《生成課程》一書中給出了更為詳細的解釋,生成課程又稱為呼應課程,是指自然浮現而非預先設定好的活動。在生成課程過程中,以真正的對話情境為依托,在教師、學生、教材、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持續(xù)相互作用過程中,動態(tài)生長地建構課程[2]。生成課程賦予了課程全新的意義,課程不再是一個靜態(tài)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傳統(tǒng)的課程是對已知結論的講解,而生成課程是引導學生通過探索和思考,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構建并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生成課程的關鍵在于“生成”,以學生的興趣特征以及主觀能動性為依托,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將課程知識與實際需求相結合,打破學生盲目被動接受知識的現實情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思考和探究的環(huán)境,讓學生融入到學習的過程當中。生成課程的動態(tài)、開放、創(chuàng)造和生命特征在傳統(tǒng)課程中難以實現,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課程的逐步成熟使得生成課程的實現成為可能。本文從生成課程的觀點出發(fā),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個性化的課程設計,并提出進行實際實施時的建議和意見。
2生成課程視角下的個性化課程設計理念和思路
生成課程摒棄了“目標先定”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課程不再是預先設定且僵化不可變更的,也不是學生隨意的、自發(fā)的無規(guī)律的活動,而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學習的教學發(fā)展過程。生成課程是一個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構建對世界、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認識的動態(tài)過程[3]。結合生成課程的觀點,進行個性化課程設計時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設計理念:(1)課程目標的生成。生成課程強調與實踐的融合,因而生成課程的目標是師生在情境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不斷改進完善的。然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是無法預知的,所以學生的發(fā)展也不可能與預設的課程目標完全對應,這就需要在課程中不斷對目標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生成課程的目標更多強調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但這并非對預設目標的全盤否定,而是在肯定預設目標合理性的前提下,超越預設目標突顯出課程目標的生成性和延續(xù)性。(2)教學過程的生成。生成課程以教學過程為主導,引導學生將學習的重心放在對問題的認知和解決方面,而非特定的行為結果,并將整個教學過程視為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過程,最終激發(fā)學生的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是學生與教學情境交融的過程,也是學生各方面素質生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主觀和客觀一體、預見和不確定并存、普遍性和差異化同在,通過動態(tài)化的生成體現教學的價值。(3)教學方法的生成。生成課程中的交互學習使得教師和學生不再受到單教學主體的限制,形成教師、學生、情景多方主體互動形式,教學方法以互動為主不斷促進各主體彼此間相互產生積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以溝通、討論、研討、小組合作、評價和反饋等互動性強的教學方式為主,根據教學的發(fā)展不斷變換方法創(chuàng)造多邊互動機會,生成新的信息和資源,使學生學會教師傳授的知識,并借助學生的反應幫助教師加深對知識的認識。
3基于生成課程的個性化課程設計與實踐
基于生成課程的特點,可以看出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是師生共同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近些年來,各國學者都在不斷嘗試著各種方法來實現生成課程,其中,GarthBoomer、JonCook和NancyLester在課程實施中強調協商學習,反對促動學習,認為師生應該通過對話、協商共同做出有關學習的決定,其目的在于使學生成為主動、樂意而高效的學習者,以改變過去在學習中被動或強制的狀態(tài)[4]。本文在協商課程的基礎上,以高職“社交禮儀”課程為研究對象,結合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學生對課程的看法,建立了線上線下混合式的生成課程體系。根據生成課程的設計理念,可以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等三個方面來實現課程的生成。首先,建立多重性的課程目標。在“社交禮儀”課程中給出了8個大的方向或目標,這些均是歷年教學中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主題。在課前,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根據學生的特點及需求,共同協商并選擇學生的學習目標。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調整目標,體現了學習目標的靈活性和生成性。教師和學生協商課程目標是動態(tài)生成的,并且將在不斷學習探究中調整充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夠從宏觀上有效把握課程目標,以課程的宏觀目標為導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并非課程目標,而是課程目標實現的有效路徑,學生興趣需求與課程目標的一致是確保課程順利實施的關鍵。其次,構建網絡化的課程內容。每個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和渴望是不同的,生成課程的內容不應該是規(guī)劃設計好的內容,而是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由師生共同構建,在師生互動中獲得主題,選擇教學內容和方向。按照生成課程設計理念,將“社交禮儀”課程細分為32個內容,內容之間存在相互聯系,以不同的主題形成一個知識網絡,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學生結合協商的課程目標,靈活選擇所學內容,形成自己的學習內容網絡。例如,學生處于三年級,希望能夠為未來應聘面試做準備,和教師協商后的目標是提升溝通技巧、熟練搭配服飾并制作美觀的簡歷。因此學生可以選擇溝通技巧、簡歷制作和服飾禮儀方面的課程,并根據自己的需要進一步選擇面試技巧、面試著裝、書面溝通技巧等課程,最終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內容,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第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生成課程的實施要突出生成性和非線性的特點,幫助學生從感知和動手中體會世界,用更為直觀和形象的方式展現知識。因此,在“社交禮儀”的生成課程中,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教學。學生根據課程特征和自身的能力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例如,簡歷制作課程,可以通過線上學習并自行制作簡歷,上傳作品并結合教師和其他學生建議而進行完善的方式學習。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和特點,更為靈活地掌控學習時間、地點和方式。此外,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課程都強調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倡導課程實施的參與性和生成性,更多地采用展示、討論、實操、評價等教學方法,師生共同構建課堂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思考、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慶雙.新課程改革下生成課程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研究,2016,9(5):25-27.
[2]百度百科.生成課程[EB/OL]
[3]張立新,王清.論生產性網絡課程的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2(4):14-20.
[4]李寶慶,靳玉樂.協商課程及其后現代本質[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2):74-79.
作者:郭心毅 徐小輝 單位: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