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高校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探究(5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探究(5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校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探究(5篇)

第一篇:高中數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探究

摘要:數學是高中階段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實現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是教師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探討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素質教育

目前,從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已成為必然.這就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

一、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

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設備輔助教學,激發(fā)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能夠展示課堂相關的教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容量和課堂教學節(jié)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合理掌控教學進度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多種活動環(huán)節(jié),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從聽、做、思等方面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教學內容的進度安排要張弛有度,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1.根據學生的學習接受程度,適當加快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不適合提前的教學內容不能提前,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困難的知識點要小步前行,不能超前,保證大多數學生能夠搞懂搞透.2.教學重點要放在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思維方面,寧愿放慢教學進度,也要實現大多數學生雙基過關的目標,提高教學效果.3.數學題目的解法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探究,不要追求題量,關鍵時要達到練一當十的目標.4.在新課教學時,要注重基本知識的運用,不要拔高教學難度和教學范圍,要逐步達成教學目標,去除能力要求過高的題目.5.保證學生課堂思考時間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避免出現浪費課堂教學時間,課后花費時間補課的現象.例如,在講“三條直線平行的判定定理”時,筆者精心設置如下問題:三條平行直線有何意義?如何判定三條直線是平行的?平行直線判定定理的使用環(huán)境有何要求?在運用判定定理時需要注意那些方面?這些問題雖然不難,但是學生不經過一定時間的思考,也很難正確回答.筆者給學生留了5分鐘候答時間,讓學生相互討論和小組合作一起思考問題的答案,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要求.6.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答題的能力.在處理例題時,教師要講解清楚,思路明晰.重點放在數學語言、數學符號、圖象等的相互轉化,化繁為簡,排列組合,構建數學關系,解答數學問題,等等.7.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數學知識點的講授,更要注意知識點和與數學有關問題的緊密聯(lián)系,實現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問題的目標.8.數學思維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和方向,教師從始至終都要將數學思維滲入課堂教學中.例如,已知直線y=2x+m與拋物線y=x2相交于A、B兩點,補充恰當的條件后,求出直線AB的方程.學生補充的條件可能有:(1)已知│AB│=d;(2)AB中點的縱坐標為6;(3)AB過拋物線的焦點F;等等.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fā)散性,使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成功感.通過獨立思考提出條件,使學生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思維.9.采用變式教學方式.所謂變式教學,不僅是針對數學題目的變化,而且是對數學規(guī)律進行變式升華,實現對各種例題、數學應用問題的變化處理,豐富習題的解決思路,實現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例如,在處理數學概念時候,教師要創(chuàng)設與原來概念相關的概念內容,拓展概念含義,并對概念進行專門訓練和鞏固,實現學生對概念的深刻理解.根據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掌握數學概念,即先提出概念問題,然后對概念深化理解,再通過練習進行鞏固,最后達到拓展掌握.采用變式教學方式,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確立和研究思想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應該為了升學率而教學,更不應該圍繞著數學分數而上課,應該從數學內容學習、數學能力提高、數學思維訓練、數學語言規(guī)范等方面進行認真仔細的研究,實現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教師要在學生的學情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挖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打好學生的數學基礎,提高學生的數學品質.

作者:袁建清 單位:江西贛州市第三中學

第二篇:高校學生國防教育及素質教育功能探討

摘要:高校國防教育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必修的一門教育課程,同時也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關鍵部分之一。高校國防教育對學生的教育訓練、知識培養(yǎng)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特別是高校國防教育具有素質教育功能,在進行國防教育的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本文主要闡述高校學生國防教育的內容,探討國防教育的素質教育功能。

關鍵詞:高校學生;國防教育內容;素質教育功能

一、高校學生國防教育的內容

現代高校國防教育的內容基于法律法規(guī),宣揚愛國主義精神,意識形態(tài)教育是其重點。其中軍隊技能是其關鍵,實現在各個領域的有效融合,創(chuàng)建高校學生國防教育內容體系。高校國防教育的教學目的是強化高校學生的國防安全意識和培養(yǎng)國家需求的預備役后備人才,培養(yǎng)高校學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政治抱負;涵養(yǎng)高校學生“茍利國家,不求富貴”“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的報國情懷;滋養(yǎng)高校學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的浩然正氣;恒養(yǎng)高校學生“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閣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獻身精神。

1.基礎內容:以法律法規(guī)為基礎

在高校開展國防教育過程中,增強法律法規(guī)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國情,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yōu)越性,進而做到知法、守法以及用法,做到依法行事。除此之外,能夠強化高校學生服兵役的責任意識,宣揚尚武精神,推崇入伍榮耀,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尊嚴,這是高校學生最神圣的職責。

2.核心內容

基于現階段的中國國情,愛國主義精神主要體現在保衛(wèi)祖國的錦繡河山、維護祖國悠久的歷史、熱愛祖國優(yōu)秀文化、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同時新時期下要遵從社會主義制度,積極投入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擁護黨的領導,關愛各民族同胞,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以及統(tǒng)一。高校國防教育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本民族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建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高校國防教育的開展分為三種:顯性課程教育,隱性課程教育,拓展第二、三課堂。顯性課程教育的教學方法是借助“兩課”主渠道的影響,理論知識結合實際世情、國情以及省市情,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加強體驗式、啟發(fā)式教學模式等教學形式,最大限度地實現高校學生的個人價值理念和國家前途命運的統(tǒng)一。隱性教育課程教學主要特點是有效地發(fā)掘教學課程知識中的愛國元素,與專業(yè)教育進行有機的融合,培養(yǎng)和強化高校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讀書的報國意識。拓展第二、三課堂的教學的主要特點是,運用滲透式教學模式,將思想教育有效地融入活動當中;開展多樣化的活動,進而促進學生之間的友誼,文化的交流與溝通;同時能夠讓學生不僅熱愛自己,還要用心感知別人之仁。學校包含著愛意,國家包含著暖意,愛國是社會事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要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

二、高校國防教育的素質教育功能

1.國防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

政治素質是培養(yǎng)和強化其他素養(yǎng)的前提。政治思想對國防教育的開展起到非常大的引導作用,高校學生國防教育的課程教學任務是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國防理念,培養(yǎng)學生具有現代化社會主義“四有”特質,進而向國防建設輸送優(yōu)秀人才。國防教育能夠增強高校學生的思想修養(yǎng),國防教學內容中具有非常豐富的兵家文化知識,其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思想之一。在開展國防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領悟中華優(yōu)秀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耳濡目染地影響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

2.國防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對大學生日常學習和活動的開展影響是很大的。高校學生國防教育的開展,能夠提高學生心理素養(yǎng)。根據實踐驗證發(fā)現,當人接受過專業(yè)的鍛煉后,在完成任務和進行活動時展現出充沛的精力、注意力比較集中、反應能力比較強、行動速度比較快等特點。高校學生在接受國防教育的過程中,經歷專業(yè)的軍事技能訓練,能夠增強他們的不怕困難、不屈不撓以及堅忍勇敢的良好心理品質。

3.國防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作風素養(yǎng)

部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紀律嚴明、作風優(yōu)良。高校在開展國防教育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感悟到軍隊的優(yōu)良品質,自覺地增強自身的作風素養(yǎng)。國防教育的過程中,進行軍事隊列訓練能夠樹立學生整齊劃一的意識。進行軍事法制教育,能夠強化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同時能夠增強學生的組織能力和紀律性。國防教育中的班、排、連的集體模式,能夠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以及協(xié)作能力。

4.國防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高校學生國防教育的開展能夠拓寬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甚至是增強新時期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高校國防教育的課程教學內容中包含了豐富的軍事思想、軍事發(fā)展歷程、現階段國防知識;內容涉及兵器與兵種方面的教育、國防科技信息教育、軍事法律法規(guī)的教育等。這些教育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科學性、合理性的知識結構的構架。優(yōu)秀的文化知識能夠促進學生思想、思維的擴展,高校國防教育中蘊含的文化元素,能夠豐富和擴展學生的思想和思維。

參考文獻:

[1]羅善華,王明明.新形勢下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實踐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

[2]楊光會,楊世紅,蔡明,周妍.大學生國防教育內容及形式發(fā)展研究[J].思想戰(zhàn)線,2013

[3]陳基才.高校國防教育的德育價值及其對策研究[D].大理學院,2013

[4]劉志民.國防教育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特殊作用與功能[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

作者:邱蘭菊 單位:宿遷澤達職業(yè)技術學院

第三篇:高校國防教育及忠誠素質教育的關系

摘要: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指導性學科,能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和行為,包括政治素質培養(yǎng)、思想意識塑造、國防安全教育、忠誠素質培育等內容,這些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國防安全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優(yōu)良成效的前提,兩者之間關系密切、相輔相成、互為基礎條件。國防教育和忠誠素質教育的互補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和素質具有指引和導向作用。因此,圍繞高校國防教育和忠誠素質教育的相互關系,從目標一致性和互補性兩個方面及實現途徑進行相關分析。

關鍵詞:高校國防教育;忠誠素質教育;一致性與互補性

2015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到21世紀中葉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力爭使雙一流邁入世界前列。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往往離不開以國防教育、忠誠素質教育為中心的思想觀念的培養(yǎng)和塑造。因而,在高校中開展這兩種教育,對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也是擺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闡釋

2014年4月在召開國安委會議時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即能夠在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的新特點以及新趨勢下,走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道路。這一概念的提出,為高校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導。只有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才能保持高校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的生命力。(一)高校國防教育高校國防教育不僅是我國國防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而言,指我國依據國防建設方面的任務和要求,對大學生國防序列進行品德上、智力上和體質上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主要包括了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軍事知識、技能教育以及體能訓練等,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強化忠誠觀念,自覺履行國防義務。一國公民國防觀念的強弱,不僅關系到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而且關系到民族的興衰存亡?!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防法》規(guī)定:“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各級各類學校應當設置適當的國防教育課程,或者在有關課程中增加國防教育的內容。”國防教育要在增強大學生國防觀念,促進大學生忠誠素質養(yǎng)成上下工夫。當今大學生,生活環(huán)境相對和平、安逸,缺乏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功利主義觀念很強。國防教育就是為削弱客觀負面影響,對大學生進行目的性和計劃性的軍事教育和訓練,塑造他們的愛國熱情與忠誠信念,內化為良好的生活習慣。實踐證明,國防教育對大學生忠誠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二)忠誠素質教育忠誠是一個含蘊古老的詞匯,強調行為上的恪盡職守以及內心上的真心實意。忠誠思想的演變在東西方社會都是不能忽視的社會存在,是值得去深究的文化社會現象。忠誠作為一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充實著人們的內心,發(fā)揚在外在表現,支配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21世紀的戰(zhàn)爭是科技和人才的戰(zhàn)爭,取勝的關鍵在于人才,忠誠素質是一國人才所必備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更需要忠誠素質的奠基。高校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之棟梁,人才之主力軍,他們的忠誠素質教育對高校人才建設、國家人才培養(yǎng)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有教育學專家認為,忠誠素質教育體系龐雜,側重對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包括理想、信念、情操、品格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忠誠素質教育,開展有組織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以培養(yǎng)大學生對黨和國家忠誠、對人民事業(yè)忠誠負責,對同事領導忠誠忠實,對家人忠誠關愛等等,代表著誠信與盡職,不僅是一種高尚品德,更應上升為一種行為能力?;诖朔N理念,我們可以適當設置國防教育課程,安排積極的國防教育活動,為忠誠素質教育提供途徑借鑒。

二、高校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的相互關系

高校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高校國防教育是通過一定的國防知識、軍事知識以及軍事技能訓練、體能訓練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內化為愛國意識、忠誠思想,外化為自覺保衛(wèi)國家安全、維護民族利益的行為。而忠誠素質教育偏重觀念上的教育,缺少具體的途徑和措施。所以,要在高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下,正確處理這兩者間的關系,探求最佳的教育途徑。(一)高校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具有內在一致性雖然高校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的內涵不同,但兩者間存在內在的統(tǒng)一性。具體表現在:1.目標具有一致性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在目標上是一致相通的。國防教育引領忠誠素質教育的方向,忠誠素質奠定國防教育的根基,兩者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弘揚愛國主義的主旋律,教育大學生樹立起正確而又堅固的三觀。通過國防教育課程的開展、對忠誠現象的思考、對忠誠榜樣的學習,使大學生在生活實踐、理論學習等活動中,形成一種真心實意的道德情感認知,促進忠誠教育的開展,反過來,忠誠情感的養(yǎng)成也有利于強化忠誠認知。在情感和認知的共同起作用下,養(yǎng)成一種內部驅動力的忠誠動機,引發(fā)忠誠行為。由此可見,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的目標在根本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2.內容具有融合性在知識經濟時代,中華民族所固有的倫理道德依舊具有生命力,忠誠素質永不過時。對大學生進行忠誠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其具有積真存善棄惡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加強品德、智力和體力的訓練,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自覺樹立起一種忠誠信仰與主人翁意識,抵制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影響和偏激認識。高校國防教育的內容使國防教育的目標具體化,既包括傳統(tǒng)的國防知識,例如國防經濟、戰(zhàn)略、歷史及精神等,也包括相應的技能、體力訓練。通過對祖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展示,激發(fā)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國防建設培養(yǎng)現代化的合格人才,維護國家的國防安全。由此可見,忠誠素質教育和國防教育在內容上是相互滲透,并具有一定相融性的,國防教育從某種程度上需要忠誠素質的積淀。3.教育方法具有借鑒性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講究經世致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改革大局與浪潮,高校早已不是世外桃源。大學生也正處于道德觀和三觀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他們遠離家人朋友,獨自活躍在大學的實踐、學習和交往中。而此時的高校環(huán)境復雜多變,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西方社會思潮等侵染大學校園,使得國防教育和忠誠教育的開展迫在眉睫。做好高校的國防教育,不僅要使軍事理論進教材、教室,更要進學生頭腦,那么軍事訓練便成為國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比如,開展一些有實踐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邀請老革命家和軍事教育家做專題報告、播放影視資料等,都增強了國防教育的實踐性。忠誠素質教育也可以參照這些實際做法,結合教育理論,放在教育實踐的環(huán)節(jié)上,將進一步提高高校大學生的思想修養(yǎng)和忠誠素質。(二)高校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的互補性高校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是互相滲透的,但兩者也有區(qū)別。忠誠素質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側重知識教育和精神塑造,而國防教育所依托的是軍事科學,側重實際訓練,在磨煉大學生堅韌品格與吃苦精神方面是忠誠素質教育所無法替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中,如果能將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培養(yǎng)結合起來,相互補充,互為前提,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和理論素養(yǎng)培養(yǎng)將取得實際效果。1.實現教育內容互補忠誠素質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有選擇性地吸取國內外有關忠誠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從而為自己在價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礎。目的不要求忠誠素質教育的課程與活動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觀念上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要幫助大學生打下忠誠文化的根基,再經過系統(tǒng)的理論課程教學及德育活動實踐,使忠誠素質變?yōu)橐环N自然而然的選擇。國防教育具有自覺性與強制性相統(tǒng)一的特色,以軍事訓練與理論教育為主要內容。既要能激發(fā)起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又要靠約束搞好訓練,實現國防教育的目標,在不同程度上側重忠誠素質教育和知識技能教育。2.促進價值取向互補在教育的過程中,國防教育和忠誠素質教育都存在如何處理好客觀性、真理性與階級性、意識形態(tài)性之間的關系問題。在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忠誠素質教育大都借助一定的課程進行滲透教育,大都可以排出一個由客觀性到主觀性,由較多的價值中立性到非中立性比例逐漸增大的序列。在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中意識形態(tài)性較強,而文學、藝術、語言等相對較弱。但由于高校國防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培育大學生的國防意識與國防觀念,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同時也是忠誠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且充實了忠誠素質教育的內容,有利于促進忠誠素質教育的開展。因此,高校教育既要有區(qū)別地開展教育,又要把握兩者的融合程度,注重兩者互補的相輔相成作用。3.作用和意義能夠互補首先,國防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忠誠素質的培養(yǎng)。國防教育以特有的教育形式,在堅持愛國主義的前提下,增強大學生的國防觀念,樹立起科學的三觀,為忠誠素質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此外,國防教育的軍事訓練能夠增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中國古語講:“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組織紀律教育始終貫穿在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課中,良好紀律的養(yǎng)成使大學生在恪守忠誠信念時能有所作為。其次,國防教育的智育功能有助于忠誠素質的發(fā)展。國防教育依托軍事科學而立,是一門范圍廣、內容足的綜合性學科。學生學習軍事理論,不僅能增長知識見聞、打破思維上的狹隘觀念與理論定勢,而且可以提高綜合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在進行相應忠誠教育時能夠旁征博引,翔實對忠誠的認知,促進忠誠素質教育深入發(fā)展。第三,國防教育的意志磨煉有助于保障忠誠素質教育效果。軍事訓練不僅可以掌握基本的軍事技能,而且能磨煉意志增強體魄?,F今大學生大多生活優(yōu)越,在父母的過分寵溺以及他人過分的贊揚下,極易產生盲目的優(yōu)越感,抗打擊能力脆弱,面對誘惑及挑戰(zhàn)時很容易自暴自棄走上歧途,而國防教育就是實實在在地通過對身體的鍛煉和意志的磨煉,讓學生堅定自己的信仰,充滿愛國主義情懷,鞏固忠誠素質教育的實踐效果。

三、加強高校國防教育與忠誠素質教育的途徑

分析高校國防教育是當代大學生忠誠素質教育的基礎之一,必須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手段鞏固國防教育的基礎,加強大學生的國防教育理念,促進大學生忠誠素質的整體提升。第一,融國防教育于忠誠素質教育之中。每學期到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紅色基地等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活動,在參觀交談中深入國防教育和忠誠素質教育,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進學生頭腦。在參觀學習中通過介紹前輩們的豐功偉績和革命奉獻犧牲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和民族榮譽感。另外,在教學中合理滲透國防知識、忠誠理念,并拓展講解方式,不刻意灌輸,以更實用的手段與學科特點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接受度和認同度。比如在政治學的講授中,穿插引入相關國情、世情、形勢教育等,使政治理論結合相關國家實際形勢,既不枯燥帶有趣味性,又更能了解國家現實,避免學生的誤讀和誤判;理工科教師可就某些原理、定律在國防中的運用作一些相關解釋,增強直觀性,增加學生們的知識、開拓學生們的眼界,從而增強強軍意識和愛國信仰;增設一些國防選修課,讓感興趣的同學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國防,認識國防,以此提高他們的國防意識與忠誠品質。第二,創(chuàng)新國防教育形式。形式決定內容、內容決定效果。國防教育的形式選擇直接影響了忠誠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形式創(chuàng)新上,美國更具有前沿性。例如,在當今網絡信息時代飛速發(fā)展的進程中,美國抓緊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對國防教育形式進行了推陳出新,以小及大,投資建立陸軍在線游戲網站,在游戲中激發(fā)起民眾的參軍興趣、收集征兵信息,表面上既不帶有功利性,也易于民眾接受,實施效果也比較顯著。相應在征兵時,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普及了國防知識,在填寫問卷閱讀中,提高了美國國民對國家國防的認識度以及對本國的忠誠信仰度。我國同樣可以借鑒有效做法,運用他山之石,在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將新媒體、新手段、新形式充分運用到理論教學中,以更直觀、形象、貼切的方式加強國防教育,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第三,教學內容吸收多元化的模式?,F代國防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國防,已經滲透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諸多領域,是多領域交叉混合的復雜體。因此,高校的國防教育要適應時展步伐,更新學科教育的內容、吸收多元模式,以新型國防觀武裝學生頭腦。例如,通過國防宣傳板報、廣播節(jié)目等形式宣傳,加強學生對國防法規(guī)的了解和認識;通過愛國主義話劇藝術演出、演講比賽、辯論賽等,營造出良好的國防教育氛圍,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國防知識,陶冶忠誠情操,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fā)他們?yōu)楝F代化建設而拼搏努力的忠誠信仰和堅定信念。第四,運用網絡拓寬教育空間。伴隨網絡而生的當代大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等,與網絡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以網絡為突破口開展國防教育,不僅是一條切實可行的渠道,也是擺在國防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面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首先應建立自己的高品質的網站,能提供給大學生豐富的、具有正確教育意義的信息。同時,在自己的網站上,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例如開設嘉賓訪談、問題論壇等活動,利用網絡的交互性特點,及時掌握大學生關注的焦點、熱點,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激發(fā)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增強教育活動的互動性。再次,在運用高校網絡時,教育內容和素材上都要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特別是認知習慣與感官,增強感知上的吸引力和形式上的感染力。

四、結論

國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過程,是帶有階級屬性的復雜綜合教育體系,是忠誠素質教育的基礎和保障。對大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防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忠誠素質的有效途徑,是凝聚大學生民族認同的有效手段,對深化大學生素質教育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因此,拓寬國防教育的渠道、創(chuàng)新國防教育的方法、多元化國防教育的途徑,對提高大學生的忠誠素質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顯著的作用,這對我國建設雙一流高校,培養(yǎng)一流人才,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參考文獻:

[1].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DB/OL].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乃新,孫衛(wèi)平.淺論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國防教育[N].青島日報,2007-06-16:5.

[4]張宗利.國防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素質中的地位與作用[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論壇,2007(3):57.

[5]馬勤學.思想政治教育新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

作者:秦瑞蘋 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第四篇:茶文化中高校素質教育的影響

摘要: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產茶大國,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茶文化內涵深厚,意義深遠,其精髓品質成為無數人精神上的指引,影響著一代代國人品格的形成。素質教育作為新時期高校首要的教育使命和任務,對于今后我國人才品格的養(yǎng)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首先對茶文化內涵的形成和傳播進行了細致的闡述,對當代高校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盡的剖析,最后就茶文化對高校素質教育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對我國高教素質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關鍵詞:茶文化;高校;素質教育

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一直被奉為中國寶貴的文化財富。而素質教育作為高校教學的重要課題,也被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國一向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強大的國家需要強大的人才,而強大的人才需要強大的教育背景。人才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只有將人才的特點全部挖掘出來,才是素質教育真正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新的時代要求下,素質教育的實施顯得非常迫切。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探究茶文化對高校素質教育的影響顯得十分必要。

1茶文化的內涵的形成和傳播

1.1茶文化內涵的形成

中國茶史豐富,留下了不少的佳話和名作。作為世界上溫度和濕度最適宜茶葉生長的國家之一,茶文化在這片廣袤的疆土上枝繁葉茂。很難說,茶文化真正的起源是從哪里開始的。因為自從人們發(fā)現它之后,關于它的傳說就從來沒有間斷過。但是,茶文化真正比較成系統(tǒng)的出現,還是要從唐朝開始。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經濟程度發(fā)達的一個朝代,經濟大繁榮也為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優(yōu)良的基礎。因此,在盛唐文化中,茶被寫進詩人的詩中。它仰慕與詩人的清風自持、胸懷天下,也被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所感染,在不斷地蕩滌之中,它向世人呈現出了自己的雛形。而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引入,也為茶文化賦予了新的內涵,它幫助人們洗刷心中的痛苦與掙扎、保持最真的本心。自唐朝之后,飲茶之風更加盛行。宋朝時期的詞人性格奔放曠達,受此影響,茶風之中多少也增加了瀟灑的痕跡。而隨著“程朱理學”對當時文化格局的改變,“去私欲、存本心”也在茶文化中占到了不小的比重。宋朝之后,茶文化發(fā)展得更加迅速,它的枝葉越來越茁壯,甚至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文化品種。

1.2茶文化內涵的傳播

中國人之所以熱愛飲茶,是因為在飲茶之中能夠品出生活的滋味。正是將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在這一盞清茶之中得到稀釋和緩解,才使得他們額頭上的皺紋舒展開來。茶文化的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不僅受到國人的喜愛,更受到了外國人的青睞。自唐朝絲綢之路開始,茶就開始作為一種商品,隨著這條朝著夢想前進的道路傳播出去,在此過程之中,它也不斷吸收和融合了西方國家的一些文化特征。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將外國的文化和奇珍異寶帶到了宋朝,更將宋朝的文化展示在了全世界的面前。在此期間,西方人民對于茶葉的認知和渴求也達到了一個頂點和極致。他們將茶葉作為生活中必備的飲品,茶葉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咖啡一決高下。從此以后,茶葉在國外越來越受歡迎,而茶文化的影響也開始延伸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2高校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全面的開發(fā)學生的才能,而不再只關注學生的成績。隨著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高校面臨的教育使命也越來越重。如果要實現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就必須正視現在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高校的素質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也只有這樣,我國的人才才能實現真正的轉型,成為新時代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2.1高校教育的現狀作為重要的社會活動,教育絕對不是死氣沉沉的課本和一成不變的上下課鈴聲。教育更多的是應該教會學生學習的技巧和方法。而面對應試的壓力,教育的目的卻無法能夠保持初心。不管是迫于社會和家長的壓力,還是受到升學率等的影響,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很難做到不受其他影響。也就是說,教育也許在一開始就已經偏離了原始的軌道。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教育的后續(xù)工作的展開也勢必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教學質量的好壞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作為人才成長的搖籃,高校也同樣面臨巨大的壓力。特別是自從素質教育開始實施之后,輸送合格的人才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上。如果高校不能直面壓力,接受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任務,必然會使人才的培養(yǎng)面臨巨大的危機。因此,面對未來社會和世界的需求,高校教育必須能夠頂住壓力,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高層次、高水平的全方位人才。2.2高校教育存在的問題目前而言,我國的高校的教育工作還存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雖然我國已經全面的開始實施素質教育,但是相比西方國家而言,我們并沒有足夠的經驗,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磕磕絆絆,有點力不從心。另一方面,盡管現在對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面對當前的國情,學習成績仍然是衡量學生的標準,并沒有很好的方法能夠將之完全取代。這也會影響到高校素質工作開展的廣度和深度,使得素質教育的工作難以達到預想的效果。因此,我國的素質教育工作可能還會處于一段時間的摸索期,需要不斷地進行補充和修正,才會慢慢地成熟起來。

3茶文化對高校素質教育的影響

中國文化雖然有豐富的格局和品類,但是總屬一個整體,彼此之間是融會貫通的。而教育作為文化的傳達者,需要借鑒所有文化之中的閃光點,并加以學習和利用,才能得到提升。在茶文化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禮儀,也可以學到許多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如果能夠對其進行提煉,加以運用,一定能夠對高校的素質教育工作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3.1茶文化有助于高校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茶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隨著茶文化普及程度的提高,茶藝活動也受到歡迎。茶藝活動中許多的禮儀規(guī)范。茶文化也可以由茶藝活動更加形象地傳播出去。因此,通過茶藝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對茶文化的內涵和精髓了解的更加清楚,更能夠從茶藝活動中學到不少的禮儀和規(guī)范。而這種親身實踐的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因此,將茶文化中的禮儀運用到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既能夠為枯燥的學習生活的平添興趣,也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而我國自古的教育理念里,就有“成才先成人”教育案例。這種文化與教育的互動,也必將會打開我國素質教育新的局面。

3.2茶文化有助于提高高校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我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中,十分注重平和與清凈。因為只有在平和清凈的環(huán)境下,人的心靈才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看清楚自己的本真。面對學校和成績的壓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也會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如果能夠將茶文化的內涵在學校廣泛地傳播,不僅能夠讓學生增長不少的見聞,也能夠讓學生學到舒緩壓力的方法。而茶文化中始終如一的精神品質,也可以給予學生面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的勇氣。在這種不斷的品味和學習的進程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增長了,視野開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校園的生活是學生審美情趣的開始,如果能夠在一開始就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必然會對學生今后的審美情趣產生影響。同時,茶文化的推廣也有助于良好校園氛圍的形成,在這樣平和清凈和務實的學習氛圍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自然會得到很大的提升。不僅如此,茶文化在高校的推廣也可以幫助素質教育深入地走入學生的心中,更能夠讓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繼承和發(fā)展。

3.3茶文化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當前學生面臨的教育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要比之前復雜的多,而網絡的普及雖然給了學生學習外界知識的窗口,但是同時也給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而隨著學生的生活節(jié)奏不斷地加快,辨識的能力也越來越低。在這樣背景之下,如果學生沒有得到及時的指引和幫助,很有可能走錯了方向,甚至掉入萬丈的深淵之中。因此,在進入社會之前,高校教育就應該給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中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中,去偽存真,保持本心一直是其不變的宗旨。而茶的味道先苦后甘,性情溫和,能夠幫助人們拂去不少的煩憂。因此,在高校的素質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之中,如果能夠結合茶文化中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給予學生全面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機會,以茶來調理學生的心性,不僅能夠緩解學生的精神壓力,糾正學生在岔路口遇到的偏差,更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只有這樣,高校的素質教育的工作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4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代表,茶文化一直以其深刻的價值觀和深邃的內涵影響和鼓舞著中國人。面對當前的社會現狀,我們必須將高校素質工作進行得十分徹底,才能夠真正提高我國人才的綜合素質。而量體做衣,提升優(yōu)化的教學模式也必將會讓我國人才的綜合能力越來越高。相信通過茶文化的傳播,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素質,陶冶學生的情操,也能讓學生學會為人處世的方法。希望通過本文,能夠對我國高校素質教育工作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張旭渝.高校籃球文化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影響[D].廣西師范大學,2009(04).

[2]劉文軍.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影響[J].家教世界,2013(09).

[3]朱炳根.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重要性及其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5,(11).

[4]徐秀娟.傳統(tǒng)茶文化對當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06).

[5]鐘景璐.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內容與方法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2012(05).

作者:楊茜 單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

摘要:文章基于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素質教學的現狀,分析了思政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途徑,即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發(fā)揮高校領導對思政教育的領導作用、切實改進教學方法、理論結合實踐。

關鍵詞:思政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教學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既是構建高校思政實踐教學長效機制的必然要求,又是改變當前教學現狀的必要條件。當前,我國高校統(tǒng)一開展了思政實踐教學,但整體水平不高,仍然存在種種問題與不足。因此,為了真正創(chuàng)新思政教學模式,必須要開闊思路、放寬眼界,了解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動態(tài),及時轉變思維方式,在更高層次上定位思政實踐教學,在更深層次上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結合[1]。

一、高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教學現狀

(一)教學觀念落后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系統(tǒng)地傳授基本理論知識[3],唯恐遺漏某個理論知識點。教學過程中試圖做到理論傳授的全面性,但忽略了對思想政治理論所蘊含的思想、理論品格、倫理價值等方面的傳授與講解,對于學生希望通過學習來解決思想困惑的實際需求不夠重視。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使思想政治理論的說服力大大降低,減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實際影響力,嚴重者會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教育效率[3]。

(二)教學方式守舊

當前高校思政素質教育仍然延續(xù)傳統(tǒng)的以傳授式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禁錮了創(chuàng)新性思維,教師與學生之間處于不平衡地位。講課的方式以講授為主,缺乏課堂互動,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阻礙了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使得學生對思政素質教育比較排斥,造成了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學習效果低下的局面[4]。

(三)教材脫離實際

當前高校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是由教育主管部門統(tǒng)一編制的。雖然,在理論方面比較透徹,邏輯性也比較嚴謹,但是從課程體系與內容方面來看則比較傳統(tǒng),教學內容重復現象嚴重。因此,教材的編寫需結合實際深入探討,及時聽取學生及教師的反饋意見,充分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5]。

(四)實踐流于形式

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基地是思政教學的主要場所,但是,當前許多高校的實踐教學基地形同虛設,不能發(fā)揮真正的作用。主要是因為不能夠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則運作,致使許多實踐基地都不愿意接受教學任務,加之高校并不鼓勵對學生的實踐活動,所以,思政實踐教學大都流于形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建立完善的教學機制。實踐教學不同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與開放性。教學實踐會隨著人們對實踐對象的認識程度不斷變化與發(fā)展[6]。教學活動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實踐教學開放性的特點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與激情。所以,為了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要不斷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素質教育模式,形成思政實踐教學的長效機制。其次,當前高校大學生多為’90后,’9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具有創(chuàng)新與探索精神,勇于嘗試。面對這樣一個群體,思政課程教育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真正發(fā)揮出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實際功能[7]。最后,思政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的改革是實現教學目的必然要求。同志明確指出“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向人民群眾學習,磨煉意志,增長才干,切實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為今后走向社會,成就事業(yè)打下堅持基礎”。任何教學目的與要求都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模式來實現。為了實現思政實踐教學目的,就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與探索,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能力,實現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途徑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思想覺悟與理論素質。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固然起到主導作用,但在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方面,依舊要以學生為主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遵循師生平等的原則,鼓勵與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有把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正確的引導學生參與思政理論的探索與分析,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社會的不斷改革與發(fā)展,大學生的行為與思想觀念都發(fā)生著變化,獨立意識與主體性明顯增強。所以,思政理論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變化,樹立起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增強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時效性。

(二)發(fā)揮高校領導對思政教育的領導作用

思政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單憑教師自身力量是很難實現的,一定要有高校領導的重視與支持。作為思政課建設的第一責任人,高校的黨委書記、校長和分管校領導要切實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真正落實思政課在學校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點建設地位。在相關職能部門的協(xié)調下,建立起思政實踐教學的領導機構,編制相關的思政課程教學計劃,堅持整體思維,統(tǒng)籌研究思政課各門課程教學設計,切實提升思政課建設水平,使高校思政素質教學健康有序進行。同時,高校領導還要幫助教師用好教材,幫助學生讀好教材,為師生提供好教、好看的思政課教學系列用書。此外,高校領導需在整體推進上下功夫,在地方教育部門的引導下,深入推動實施特聘教授制度,加強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堅持高標準選用思政課教師,嚴把政治關、業(yè)務關。

(三)切實改進教學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有效增強思政理論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說服力與吸引力。1.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教師為了實現教學內容與目標,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參與表達、討論與分析,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情境進行思考與探索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學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到組織與引導的作用,提出案例中的關鍵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討興趣,啟發(fā)學生從案例本身的討論過渡到對實際性問題的討論,并將討論逐漸深入,使得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升華到一定的高度。教師對案例分析結果進行總結與點評,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增進與教師的感情,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與吸引力[8]。2.多媒體教學。隨著新技術的開發(fā)與應用,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具有生動、具體、直觀等特點,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注意力,在單位時間內擴大教學的信息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比較適合現代大學生,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來接受信息,對知識的理解更加直接,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質課的吸引力[9]。3.網絡教學。網絡教學是比較現代化的教學方法,網絡教學為高校思政素質教學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實現了教與學的同步進行。通過課程網站的建設,可將思政理論課程延伸到網絡,實現網絡上的互動教學。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接受信息、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及學生的心理誤區(qū),有針對性地輔導答疑、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果[10]。

(四)理論結合實踐

通過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進行合理運用,正確認識社會,在接觸與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間接地接受教育,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師貫徹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原則,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1.課堂討論。在理論課堂上加入討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參考資料的基礎上,加入自身的觀點與見解,學會客觀地分析問題、討論問題。將一些淺顯空洞的內容進行辨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的思想與觀點的交流,再由教師加以指導,最終得到共同的結論。2.專家講座。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社會的了解,高校需要聘請校內外相關專家進行講座。這些專家可以是社會上的成功人士或者某一領域的專家學者,由專業(yè)人士為學生講解當前社會發(fā)展的現狀及前景,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改革開放政策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也可針對一些重大問題或者熱點話題,聘請專家來校做專題報告。3.參觀訪問。高校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在訪問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參觀結束之后,學生要按照教師的要求撰寫心得體會,通過現身說法的教育形式來激勵大學生弘揚與繼承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11]。總之,高校思想政治素質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實踐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每個環(huán)節(jié)或要素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實踐教學的整體效果。所以,高校思政素質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既要有長遠的思路,又要有實際的對策,結合高校自身的辦學特色,合理規(guī)劃教學內容與方式,全面提升高校大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為經濟社會發(fā)展輸送高素質的多元化人才。

參考文獻:

[1]沈萬根.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運行機制創(chuàng)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63-66.

[2]宋媛.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9):125-128.

[3]陽素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4):14-16.

[4]馬麗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路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5):185-187.

[5]彭慶紅,魯春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6):51-54.

[6]呂峰,管愛花.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路徑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77-80.

[7]李雪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趨勢[J].勞動保障世界,2016(9):62-64.

[8]李雪蓮,林華,吳艷.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J].價值工程,2016(6):117-119.

[9]陽素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4):244-245.

[10]何其鑫.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要把握的主要環(huán)節(jié)[J].理論觀察,2015(8):169-170.

[11]高飛.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實踐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2):47-48.

作者:伍淑蘭 單位:湖南商務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