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學生閱讀體驗文學素養(yǎng)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體驗是語文課程個體知識建構的基礎
1.體驗是語文課程的致知途徑
人文科學,注重的是人個體的人生經驗,學習領悟更多是靠體驗他人的經驗,在理解他人的過程中,理解自己。因此對文本中具體感情形式的體驗也就成為人文科學致知的途徑。高職語文的閱讀教學就必須要強調個體體驗,因為在以人為對象的文本中,沒有自身的體驗,其中蘊含的知識不可能內化和存儲,更何況人文科學中的很多知識是難以言傳的,只能反復感受,以自己的情感、情緒與心靈直接領悟。閱讀教學中體驗的過程,也就是知識內化存儲的過程。
2.體驗讓知識轉化為能力
在高職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知識的灌輸而輕視學生的體驗是普遍的現(xiàn)象。一上課,教師沒有給學生時間充分閱讀感悟,而是急于把自己的領悟全部塞給學生。這樣讓學生興味索然,還增添了沉重的記憶負擔。閱讀沒有經過學生的體驗感悟,許多東西還沒聽進去就丟了,更談不上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力。閱讀教學,教師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啟發(fā)引導,讓學生自己進入文本,去體驗其中的情感,說出屬于自己的感受。如:朱自清在《背影》里用這樣一句話描述父親爬上月臺的模樣“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薄芭省薄翱s”“微傾”和“努力”這幾個詞太平常了,然而,朱自清卻把這幾個最平常的詞用得出神入化了!為什么?因為朱自清從父親的“攀”“縮”和“微傾”的“努力”中,發(fā)現(xiàn)和感覺到了父親對他深深的骨肉之愛。是互相關切、互相理解的父子的骨肉至愛,使“攀”“縮”“微傾”和“努力”這幾個平常的詞,變得出神入化了。如果我們在《背影》的教學中,只講幾個動詞“攀”“縮”“微傾”和“努力”,用得如何準確如何巧妙,學生不僅很快就會忘記,而且聽的時候就煩膩了。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從朱自清描述的父親“努力”的形象中,去體會從中表現(xiàn)的父子間的骨肉至愛,認識到一切感情都是從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動作、表情)中表現(xiàn)出來的,并且進一步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開拓和留住學生們靈魂里也同樣存在的父子、母女的骨肉至愛,這就是從經典作品中發(fā)現(xiàn)和認識自己,也更有利于學生對語言的把握和運用。
3.體驗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閱讀的價值除了認知以外,還具有多屬于“體驗”范疇的更高層級的意義。長期的體驗閱讀不但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而且還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重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的經驗、判斷會轉化和重新組合,認識和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閱讀體驗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讀不只是讀,更多的是思。例如:詩歌《錯誤》的教學,教師少進行講解,多讓學生反復讀,在讀中體驗。整首詩展現(xiàn)的畫面由大到小,從近拉遠,在體驗中體會到幽美的意境,產生無盡的聯(lián)想。反復朗讀第一節(jié)“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感受一動一靜之美。兩個句子一個短句,一個長句,不僅僅具有節(jié)奏美,短句還暗示過客之匆匆,長句則暗示思婦的綿綿情思。第二節(jié)的意象“城”“扉”“東風不來”“柳絮不飛”“跫音不響”“春帷不揭”充滿古典的風韻,但是最傳統(tǒng)的意象撥見最現(xiàn)代的敏感。第三節(jié)“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歸人”讀出的是“盼歸”,“過客”讀出的是“速離”,強烈的反差,產生了高度的戲劇性,形成了跌宕之勢。這就是“錯誤”?反復讀,多思考,再把聯(lián)系舊知識傳統(tǒng)的“美人香草”式比興手法,學生會對“錯誤”有多種解讀,即使不太合理,但通過閱讀體驗思考,讓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并進一步提高了閱讀能力。這樣摒棄了概念化的講解,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學生的閱讀才會升格。
二、閱讀體驗是形成學生人文素質的催化劑
1.體驗有助于學生確定獨立自主的主體意識
高職閱讀教學中,教師如能培養(yǎng)學生更多地體驗作品,注重個人的閱讀感悟,盡量少進行干預,或單方面的灌輸,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意識。比如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四行詩,作者用生活中常見的“橋”“樓”“明月”“窗子”景物,卻創(chuàng)造了象征性的畫面,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學生閱讀體驗,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讀出不同的詩意:詩描繪的是個美人;抒寫的是一種人生的悲哀;揭示的是“相對”的哲理種種不同,只要是學生的閱讀感受,都可以合理的存在,不必教師統(tǒng)一認定某一觀點。這樣的閱讀學生才能把讀和生活社會聯(lián)系起來,才能在閱讀中找到自我獨立存在的價值。
2.體驗是個體獨立、自主的生命感悟
人們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中,不同的人因融入個人的人生經歷,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所以理解感悟是不同的,這也是閱讀的豐富性、個體性。另外,就是讀同一作品,在不同時間,不同的人生階段,理解感悟就會不同。如魯迅在《〈阿Q正傳〉的成因》中說,他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經歷了由“開心”到“不很開心”到“認真”的過程。讀者閱讀這部小說,也會經歷一個由樂到悲的過程。正如王冶秋的“讀書隨筆”所說:這篇民族的杰作,絕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第一遍我們會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砸一點不是笑得成分;第三遍鄙棄阿Q的為人;第四遍鄙棄化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為深思的眼淚;第六遍阿Q還是阿Q
3.閱讀體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讀書其實更多的是讀自己,真正的體驗閱讀在讀過去、讀歷史的同時,融入更多讀者對自己、對社會、對時代的感悟理解。不同的歷史時代,人們都能在經典名著中吸取所需的精華,這就是靠閱讀者在閱讀中結合時代精神,揣摩領悟出前人沒有感受到的新東西。所以人們才會說作品常讀常新。而這些新東西是讀者在閱讀中體驗所得,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體驗,不可能有新的感悟。如《雷雨》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掙脫把周樸園的形象定位在“虛偽的資本家”和“專制的封建家長”的樊籬中,要用人文的精神考察他的豐富個性,而不應簡單地打上階級的烙印。
三、結論
在高職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學生的體驗,改變學習模式,學生的學習會由被動變主動。在閱讀過程中,自覺建立知識結構,自主探究價值觀、人生觀,在學習中真有所得,就能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這也是在高職語文教學中,體驗這一方法的總體意義。
作者:李婧 單位:云南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