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虛擬經濟非理性繁榮現(xiàn)象探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1997年亞洲金融海嘯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長期非理性繁榮的虛擬經濟對整體經濟系統(tǒng)顯示出愈發(fā)明顯的破壞性。但經濟學系統(tǒng)的實證分析和政治經濟學系統(tǒng)的理論分析對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這對概念都未給出比較清晰的界定。本文從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這對概念出發(fā),在界定概念的過程中反思經濟系統(tǒng)脫實向虛的源起,認為樂觀主義、從眾心理、賭徒心態(tài)、低投入高回報帶來的快樂是當下經濟系統(tǒng)脫實向虛現(xiàn)象的歸因。
不管是經濟系統(tǒng)還是現(xiàn)實生活活動,脫實向虛趨勢并非天生,而是人創(chuàng)造的工具本身附屬屬性的演化物。數字化生存樣式運轉中,產生脫離實體的趨勢,這種趨勢也因為人類實踐對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對效率的天然追求,體現(xiàn)到現(xiàn)實世界中。
一、虛擬經濟及實體經濟的內涵和外延
近年來,有關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報紙、文獻和文件數量眾多,但是少見在進行論述或論斷前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這兩個概念進行具體界定的,基本都是以約定俗成的方式直接進行觀點闡述。這樣或多或少會影響到論述時的目的性和準確性,從國內外對于這兩個概念的認知進行梳理歸納,得出相對明確的定義有助于更好地論述當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及相關問題。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黨政機關為代表的、以營利和創(chuàng)收為目的的經濟實體在國內發(fā)展迅速,但經濟實體主要是指以企業(yè)形式為代表的商業(yè)活動實體,是對社會認知的概括,并非學術上的抽象概念。政治經濟學概念上關于實體經濟的提法并未出現(xiàn)。緊接著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后,學界對于虛擬經濟的關注增多。比如中國知網收錄的虛擬經濟相關主題論文,由1996年以前的年均約12篇增至1997年的30篇、1998年的49篇、1999年的78篇,2000年的146篇……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由于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學界對于虛擬經濟的關注迅速攀升。在國內,實體經濟概念首次出現(xiàn)是在2000年,劉國光在《中國經濟導報》上論述如何看待通貨緊縮的過程中,以“供給”含義使用了實體經濟一詞。同年,曹紅輝、宋翰乙等學者將實體經濟作為與虛擬經濟的對應概念使用。在國外,無論是《柯林斯高階英語學習詞典》、《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牛津高階英語詞典》都沒有收錄“realeconomy”一詞,而在Elsevier文獻庫中,以“realeconomy”為題的文獻截至2020年6月共計不到35篇,且發(fā)表時間最早是在2002年。由此可見,“realeconomy”一詞不但是比較新的詞匯,而且在國外并不常用。并且,國內將實體經濟譯為“realeconomy”并不嚴謹。劉曉欣認為,在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實體經濟(RealEconomy)也與名義經濟(NominalEcon⁃omy)、符號經濟(SymbolEconomy)、貨幣經濟(Mone⁃taryEconomy)以及金融經濟(FinancialEconomy)相對應,實體經濟和這些經濟形態(tài)的區(qū)分往往是以能否計入GDP作為衡量標準[1]。“realeconomy”與國內所說的“實體經濟”其實并不是同一個意思。在國際上,“re⁃aleconomy”主要有兩種用法,第一種是與名義經濟相對應,指的是去除通貨膨脹影響后的實際經濟。第二種是與賬面經濟相對應,指的是除去房產市場和金融系統(tǒng)之外能夠產生現(xiàn)實經濟效用的經濟活動。徐康寧認為,實體經濟是一種從事生產的經濟活動,不以經濟為目的的服務部門,如教育、文化、藝術等部門,不應納入實體經濟部門[2]。而虛擬經濟這一概念應該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虛擬資本”一次引申出的,國外學者相較于虛擬經濟與虛擬資本的提法,更多地使用“去工業(yè)化”和“金融化”這兩種說法。比如,美聯(lián)儲認為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合起來就是非實體經濟的全部。劉駿民等認為,如果虛擬資產的價格是受實體經濟的成本支撐的,則虛擬資產的價格波動與實體經濟成本波動之間應存在比較緊密的關系[3]。田國強認為,所謂虛擬經濟,一般有兩種定義:一是指與虛擬資本有關、以金融系統(tǒng)為主要依托的經濟循環(huán)運動……二是信用制度膨脹下,金融活動與實體經濟相偏離的那一部分形態(tài)[4]。綜上所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這對概念是國內學者的理論創(chuàng)新,目前暫未在國際上被大范圍引用。國際上,類似于實體經濟的概念可能是工業(yè)化,類似于虛擬經濟的概念可能是去工業(yè)化或金融化。國內學者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概念的界定大多涉及到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這一界定實質上暗含著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對立的邏輯,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無所謂體力或腦力,關鍵在于財富增長背后的勞動與非勞動要素。從這個角度看,對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劃分依照其中凝集的抽象勞動更為合適,經濟系統(tǒng)脫實向虛實質是資本數字化的表征。
二、非理性繁榮的源起
理性繁榮有個前提:即使不是每一個個體都可以以理性進行商品交換活動,至少絕大多數市場中的主體可以以理性做出決策。由此提出的有效市場理論是:在平均利潤率為零的時候,也就是沒有人可以在金融市場中賺到錢的時候,市場才能達到理想均衡。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一方面,自市場誕生之初,差額交易就隨之產生,人們對于商品的價值無法做出絕對切合的判斷。同時,人們認識到存放于賬戶中的錢即使在數值上沒有減少,在實際效用上卻在貶值,讓其進入流通環(huán)節(jié)是使資金保值增值的最好辦法,基于這種預期進行的交易,本質上就傾向于從交易中獲得順差而非平等交換。另一方面,人天生就是感性和理性的統(tǒng)一,強行割裂這二重性在現(xiàn)實中與人的天然屬性相悖。實際上,對立統(tǒng)一的感性與理性,成為了非理性繁榮的源起。與理性繁榮相對應,非理性繁榮類似于凱恩斯所提出的“動物精神”。凱恩斯認為,關于結果要在許多天后才能見出分曉的積極行動,人們的大多數決策很可能起源于動物的本能——一種自發(fā)的從事行動、而不是無所事事的沖動;它不是用利益的數量乘以概率后而得到的加權平均數所導致的結果[5]。即人們大多數的主動行為是出自對于未來的樂觀主義精神,而不是一種基于理性的預期和判斷。同時,非理性繁榮還與生產力發(fā)展的邏輯緊緊關聯(lián)。經濟系統(tǒng)中脫實向虛的過程并非現(xiàn)代才出現(xiàn)。比如,貨幣發(fā)展的過程,貝殼、銅幣、金銀等一般等價物逐步被契約、紙幣等貨幣符號代替,到了現(xiàn)代,貨幣的實體形式也逐步消解,而這一過程中,貨幣的使用便捷度在不斷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貨幣形式的發(fā)展過程也能折射出經濟系統(tǒng)發(fā)展的過程,甚至是生產生活樣式的演變過程。虛擬形態(tài)由于其便利性逐步替代受到環(huán)境制約較多的實體形態(tài),反映到現(xiàn)代社會,可以說是數字化的生產生活樣式逐步替代實體生產生活樣式。在此過程中,生產生活虛擬化的物質基礎是不斷發(fā)展的技術,而其心理基礎是對于便捷和信任的追求,即使這種信任有時僅僅表現(xiàn)為人們對減少猜疑所能帶來的便利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經濟的虛擬化過程是人們追求便利的過程,這是虛擬經濟肯定性的來源,但這種對于便利的追求是否在過程中使得便利走向自身的對立面——不便,值得我們思考。因為,虛擬經濟在根本意義上從屬于實體經濟的外延。外延意味著非獨立運轉,虛擬經濟必須依存于實體經濟,正如房地產公司的生存根本在于一棟棟現(xiàn)實的房屋。經濟脫實向虛是經濟系統(tǒng)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之一,數字化樣式的迅猛發(fā)展使得二者間的統(tǒng)一性式微,矛盾性突顯。
三、當下經濟系統(tǒng)脫實向虛現(xiàn)象的歸因
對于便捷或效率的追求,促使實體經濟系統(tǒng)具有向非實體發(fā)展的趨勢。與脫實向虛進程所契合的文化、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這一進程的非理性發(fā)展,不利于社會經濟的整體協(xié)調與穩(wěn)定。
(一)文化因素
1.新聞媒體。新聞媒體對于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主要影響可以用羅伯特·J·希勒的一句話概括,“膚淺的觀點比深刻的分析更受歡迎,這就是有聲媒體的本質[6]?!笨偟膩碚f有三大方面的影響:一是吸引公眾注意力于投機活動;二是對虛擬經濟前景的過度樂觀推測;三是通過反饋機制放大繁榮與衰退的影響,大幅增加經濟波動幅度。毫無疑問,在報紙、電視、手機問世之前就存在價格投機活動,但以往的投機活動基本上都具有實體基礎,即使是哄抬物價或投機倒把,實物的存在還是必不可少的。虛擬經濟的到來,使得實體的存在都變得不再重要,而新聞媒體一方面激發(fā)了大眾投機的興趣,另一方面為虛擬經濟提供了默認的合理性闡述。2.全球化浪潮下的樂觀主義。在經濟市場中,人們對于經濟系統(tǒng)現(xiàn)實情況的判斷并不嚴謹,面對新生事物,人們很容易得出一般性結論:這個事物可能有帶來時代變革的巨大潛力。例如,面對20世紀90年代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大眾在眾多非正式學者的引導下,普遍認為互聯(lián)網將對生產力產生革命性的推動作用。但是,當思考由代碼建構的互聯(lián)網是否真的會推動經濟跨越式發(fā)展時,我們需要將它與過去的近似產物相對照,比如鐵路、電話、汽車、飛機和高速公路等。所有的這些設施設備都對當時的經濟產生了復雜的影響,助力了經濟和產業(yè)的升級。我們并不能肯定地說,互聯(lián)網對當下經濟的重要性高于上述的任何設施對那時的經濟的增長作用。所以我們并沒有理由認為,互聯(lián)網會產生比過去更快的增長。然而,這種樂觀主義已經反映到經濟系統(tǒng)中,特別是虛擬經濟系統(tǒng)。最為典型的是比特幣,一連串由字符構成的代碼,卻能夠吸引大眾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投入。誠然,我們的經濟在發(fā)展進步,但是遠非如樂觀主義所預期的那樣。當世界經濟增長3%的時候,往往市場中的預期能達到10%甚至更高,這一點從不合理飆升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可以輕易看出。
(二)心理因素
1.從眾心理。整體上,人們難逃從眾心理的影響。一是行業(yè)的繁榮總會刺激到人們對參與財富分配的欲望;二是人們在評估虛擬經濟的可靠性與合理性時,往往不愿意選擇復雜的思考和求證,而是訴諸于其他多數人與部分權威。很多時候,即使人們自身有著猶豫和懷疑,但對自己判斷的信任程度并不比對他人與權威的高。比如油畫,是否夸大了諸如《星空》、《蒙拉麗莎》、《格爾尼卡》之類油畫的價值?我們如何判斷一個油畫作品比另外一個作品能好的多得多,以致其估價是另外一幅作品的數千倍甚至數萬倍?人們心中有著疑惑,但是并不影響人們在做出最終決定時選擇拋棄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在現(xiàn)實并沒有與自身實質性的或直接性的關聯(lián)時。但這樣往往表現(xiàn)為恐慌的迅速傳播。我們經??梢钥吹焦姂B(tài)度出現(xiàn)截然相反的轉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種懷疑的態(tài)度或觀點早已預先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當支撐懷疑的事實出現(xiàn)了或者未出現(xiàn)能消解懷疑的事實時,人們的選擇整體上體現(xiàn)出從眾心理。2.賭徒心態(tài)。從全球角度看,平均每年5%~10%的貨幣貶值率使得人們對于存于賬面的錢并不那么滿意。對賬戶中“數值固定”的錢能轉變?yōu)椤奥斆麇X”的預期,促使人們選擇性忽視市場經濟中的多重風險。特別是出于幸運的繁榮助長了這種感性心態(tài)的滋生與漫延,比如自2020年初至年中,國內外黃金價格飆升,大量資金涌入黃金交易市場,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數據,黃金ETF持倉量迅速增加。然而自8月起黃金價格逐步回落,黃金ETF持倉量也出現(xiàn)快速減少。面對一段時期內的繁榮表象,人們的賭徒心態(tài)暴露出來。3.低投入、高回報帶來的快樂。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來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增值恰恰就是利用了這一點。以啟動資金、土地、設備等為代表的原始資本,以一種默認或部分公認的形式,成為了資產所有者“不勞而獲”的物質基礎。當人們只需要將銀行里的存款投入股票市場,在焦灼的等待中發(fā)現(xiàn)“錢能生錢”的時候,這種快樂感就會愈發(fā)強烈。虛擬經濟的發(fā)展,在某種意義上并未在實體世界中創(chuàng)造出與其虛擬增長規(guī)模相當的價值。比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因受疫情影響,我國2020年經濟增長率預計約為1.9%,經濟增幅對比前幾年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與這種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證指數自2020年1月2日至12月初累計漲幅約10.89%,可以看出不少人對經濟預估的樂觀程度較高,遠遠超出年度實際經濟增速。
(三)結構性因素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現(xiàn)代經濟系統(tǒng)的效率對比之前有了空前的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講,科技的進步、效率的提高也就是人類將各項事務簡化的過程。在現(xiàn)代經濟條件下,實體的存在物有時候確實會不可避免地成為效率提高的阻力。比如,一般等價物或者代表一般等價物的貨幣符號,因為其必然有實體形式的存在,在人類進行交易貿易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定的壁壘,這種阻力會隨著貿易規(guī)模的擴大而顯得愈發(fā)明顯。在以千萬、億、十億等為單位的商品交易過程中,不僅實體化的貨幣顯示出其不便,即使是銀行賬戶中大規(guī)?,F(xiàn)金轉賬之類的交易也制約了貿易的擴張。為了應對這一問題,一方面,人們嘗試將貨幣符號進一步簡化為數字化符號;另一方面,人們通過建立信用經濟改善商品交換的過程結構。從這一角度看,效率和實體樣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結構性對立。總的來說,我們需要認識到出現(xiàn)經濟脫實向虛的發(fā)展的現(xiàn)象符合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順應時代浪潮并不等于消極應對。我們需要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這二者間的關系,在尊重市場經濟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條件下,保障實體經濟的健康發(fā)展。畢竟,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只有應對好虛擬經濟的非理性繁榮現(xiàn)象,才能減少和避免經濟系統(tǒng)的風險積累,保障國民經濟的平穩(wěn)運行。
作者:黃冀 單位: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