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范文

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

第1篇: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范文

關鍵詞 新課標 初中歷史學科 教師方法 研究

新課標中明確規(guī)定,初中歷史教學必須要進行新的教學方法的轉變,要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不斷改善教學策略,做到有效教學。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多年實際教學經(jīng)驗,對于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簡單的分析與探討,并提出幾點個人意見,以供大家學習交流。

一、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要想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提高實際教學質量,就必須要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只有學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礎知識,才能更好的學習新知識,在考試過程中,才能夠有所發(fā)揮。每一堂新課都是承接上一堂課的,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開始之前,應該重視學生課前預習這一方面。筆者在實際教學開始之前,都要求學生對本堂課程進行必要的預習和準備,而且經(jīng)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嘗試,使得學生在開始新課程學習的時候,都能夠很好地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而且還能提出很多建設性問題,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傳統(tǒng)的課堂預習作業(yè)要求,并不能很好的督促學生進行實際預習,在新課標的改革下,教師應該提倡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式學習,在教師的經(jīng)常督促下,促使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經(jīng)常在一節(jié)課結束之前,將下一節(jié)課的基本問題留給學生,讓他們去圖書館或者網(wǎng)上,去找答案,在下節(jié)課開始前和大家進行討論,這種方法十分有效,也很好的鞏固了學生的基礎知識。

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還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身心都還沒有完成熟,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以及備課時候,一定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來進行相應的工作設置。歷史教師應該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教學目標,因為我們都知道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知識的興趣,就會激發(fā)出無限的熱情,也能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在新課標中,重點強調要發(fā)揮好學生的主體性意識,促使學生從以往的“要我學”變化成“我要學”。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重視教學方法的轉變,不能再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教師教學生聽,應該讓學生參與到實際教學課堂中來。比如說在課堂上可以適當?shù)倪M行小組式學習,對于同一問題,每個小組經(jīng)過各自討論,得出結論,然后再和其他小組進行比較,通過比較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就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不僅使得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也能夠幫助教師把課堂交還給學生。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還經(jīng)常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法,比如說講到,把的歷史資料在電腦上放映出來,然后提出相應的問題:為什么要清政府?為什么后來會失?。客ㄟ^運動,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然后引導同學進行自由討論和發(fā)言。這個過程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得學生進一步提高了主體性學習意識。

三、展開情景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于歷史知識都很感興趣,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應該抓住學生這一學習興趣的特點,來進行相應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開展情景式教學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比如說在筆者講到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經(jīng)時,就播放《西游記》的主題曲。當“你挑著擔,我牽著馬”這熟悉的音樂響起時,學生們一下子就來了精神,馬上進入學習狀態(tài),這時教師順勢簡單說幾句關于西游記的故事,然后馬上轉到高僧玄奘的課本教材知識上來。這就很好的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質量。開展情境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動手去進行實際實踐。比如說在講到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使用縫衣針和磁鐵,按照簡易指南針制作方法,來制作一個指南針,學生在實際實踐過程中,就會體會到歷史知識的興趣,更加興奮的投入到實際教學中去。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學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強烈,教師的教學目標也會很好的實現(xiàn),不僅為課堂教學鋪墊了很好的基礎,也能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的熱情。

總 結:綜上所述,新課標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師轉變教學方法,不僅是一項復雜而又繁瑣的工作,同時對于廣大初中歷史教師來說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必須要引起教師們的重視。在新課標的具體要求下,教師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定合理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更好地促進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獲得更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國軍.淺談初中歷史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大眾,2012(01).

第2篇: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范文

【關鍵詞】興趣;多媒體;德育;師生關系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全國中小學如火如荼地進行,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等多方面發(fā)生的變化,與以往的傳統(tǒng)教育大不相同,符合了新課標的對課堂教學指出的目標。但是,現(xiàn)在有的教師覺得學生難教,許多學生感覺不會學歷史,甚至對歷史學科產(chǎn)生畏懼心理,敬而遠之。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新課改的指引下,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來搞好歷史教學呢?以下是我個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些許體會。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搞好初中歷史教學工作的首要前提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以興趣為前提的教學把學習過程變得愉快,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學有所愛、學有所得、學有所有,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各種潛能?!弊罱K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1.運用多媒體教學。歷史上的事件不可能再重演,我們如何讓學生能在一種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學習歷史,感受歷史呢?多媒體是一種把圖形、文字、圖像、動畫、音頻等信息結合在一起,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完成一系列隨時性、交互性操作的信息技術,是新課改提出的教育現(xiàn)代化的必備手段。多媒體提高了學生的感官認知能力,讓學習變得鮮活起來。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l%來自味覺。顯然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多獲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體的運用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創(chuàng)設了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通俗易懂,使學生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2.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根據(jù)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的教學工作應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情感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營造愉悅學習氛圍,構建師生和諧師生關系才能讓學生盎然的學習,促進學生樂學。學生都有較強的“親師性”,會因對接受的喜惡遷移到對其所教學科的學習上??鬃釉唬骸坝H其師而信其道”。學生認可、喜歡教師就對學習充滿興趣,有熱情,積極投入與教師的互動中,學習效果明顯。反之,學生厭惡教師,就對學習漫不經(jīng)心,沒有興趣可言,與教師唱對臺戲,讓教師備感頭疼。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做他們的良師益友,與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等,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拉近彼此的距離,增進溝通,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誠摯的情感,會愛戴、信任教師,激發(fā)了極大的學習興趣。

3.音樂導入課堂教學。法國大文學家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是數(shù)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音樂是歷史直觀教學的一種手段,它不是畫圖又勝似圖畫,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音樂作為開場白,能夠起到先入為主的影響,讓每一個同學“入戲”,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音樂響起給予了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豐富了歷史課的內容和情趣,使學生能夠在輕松高雅的學習活動中掌握知識。這是單一的課程資源所無法比擬的,歌曲起到烘托了學習的氣氛,為教材的講解做了鋪墊,學生學習興趣高漲,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教師有效地利用音樂資源就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轉變教學觀念是搞好初中歷史教學工作的思想保證

傳統(tǒng)教育主要是為了應付高考而進行的。家長和學校把對高中生的教育目標更多的是定在了考上大學上。形成了教條的、僵化的教育模式,課堂教學中,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在如此應試教育下培養(yǎng)出的又會是什么素質的學生呢?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嗎?這是許多人一直在研究和探討的問題,也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新課程改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使學校教育成為“活的教育”,成為真正培養(yǎng)人的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的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而不再是培養(yǎng)只會考試的“書呆子”了。新課標呼喚著歷史教師角色的重塑與轉換,從傳統(tǒng)中走出來,改變原有教學觀念,才能與時俱進。所以,面對新課改,教師要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也是搞好高中新教材教學工作的思想保證。

三、開展德育教學是搞好初中歷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之一,其最根本的問題是培養(yǎng)什么樣人的問題。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是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歷史新課標指出,歷史課不是為了學科而存在,而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而存在。掌握歷史知識和單純的學科能力培養(yǎng),不再是歷史課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的,而是要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并促進個性的健康發(fā)展。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時間上縱橫古今,空間上囊括中外,歷史學科是能拓寬青少年學生的文化知識面,而且能培養(yǎng)他們逐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正確的世界觀。因此,利用歷史學科的特點,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當前歷史教育應當體現(xiàn)的時代特征。

四、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方法是搞好初中歷史教學工作的關健之處

要搞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學方法則又是重中之重。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往往就是依賴教師的講解和板書完成,教學方式單調。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早已過時。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不再一味的主導課堂,不是只是傳聲筒,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以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教師和書本有依賴感,更多的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參與式、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比如,學生進行課內和課外閱讀相結合,大面積的拓寬歷史信息。通過自主、合作學習進行探究、討論,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彌補了思維的缺陷。對歷史內容進行比較、分析、歸納,強化學生縱向和橫向的認知,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強化了記憶,加深了理解。

總之,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要學習、理解和貫徹新課標的精神,了解新課程改革的特點,將改革融入課堂教學中,大膽開展新課標初中歷史教學實踐的研究。我們要不繼探索和發(fā)現(xiàn),掌握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第3篇: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范文

關鍵詞:初中歷史 學習

一、對歷史新教材的認識

原來的材料把知識目標放在教學的首位,“以知識傳承為主”,內容多、程度深、觀念陳舊等問題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導下的新教材,圍繞三個維度尤其把情感目標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即“以學生發(fā)展為主”。我們從教材的使用情況認識到,人教版新課標歷史實驗教材確實是把“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的教育理論作為整套新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經(jīng)過比較,我認為,新教材與舊教材有以下幾個顯著的區(qū)別。

1.課文設計獨具匠心,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題的教育理念。

這套教材在課文設計和編寫體例上獨具匠心,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糾正了教材只是教師“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變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本”。教材每課的體例大體包括:導語(傳說、故事,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正文、資料(增強歷史真實感,幫助學生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材料閱讀”(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供學生自行閱讀)、動腦筋(生動有趣的問題,使學生的思想機器開動起來)、活動與探究、課后自由閱讀卡(把課堂教學與課后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與技能,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幾個學習欄目。這樣的課文設計和編排,使新的歷史教科書真正變成了學生學習歷史的學本。

2.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

這套教材切實貫徹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凋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課文意設置了動腦筋、活動與探究等欄目;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每一個學習單元都設有活動課,將學生活動直接引入教科書體系和課堂學習過程之中,這是對傳統(tǒng)教科書的重大改革?;顒诱n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啟發(fā)性和開放性,突出了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教學,它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圖文并茂,有很強的可讀性。

在注重課程內容改革的同時,本套教材在課文的呈現(xiàn)方式上,注重圖表的有效運用,圖文并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適宜初中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大幅度增加了歷史知識表述中的生動性和直觀性,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對遙遠的歷史有一種切實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學性、思想性和可讀性于一體。

4.歷史主線清晰,學習主題明確。

如七年級上冊內容,每個單元的題目就是幾個朝代的特點;八年級上冊,每個單元一個主題,條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這一體系下,新的初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構建,基本消除了現(xiàn)有歷史課程中存在的“難、繁、偏、舊”現(xiàn)象,適應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 教學方法和觀念的改變

1.由“傳授型”向“導向型”的轉換

以前課堂上的情況是:一節(jié)課老師一個人講完,滔滔不絕、一氣呵成,還生怕學生沒聽夠,生怕知識點沒講透,生怕考點沒講到。老師挺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只要你們跟著老師的上課、復習的步伐,你們一定能考一個好成績”。學生則一個個無精打采,小話不斷,呵欠連天。課改之后,“三段式教學”模式中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象一個導演,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組織、引導、示范和協(xié)調的作用。我們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將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和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讓他們改變"學歷史只要背就行"的觀念。

2.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寓“學法指導”于教學過程之中

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現(xiàn)成的結論,如“……的歷史意義”“對……的評價”等,學生有的并不贊同,有的不明所然。這就要求教師將得出結論的過程、自己的思維過程盡量的暴露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分析、討論中來,引導他們主動發(fā)現(xiàn)和探究知識。

3.利用課本中的活動課和學習與探究內容,有計劃的開展歷史課的研究性學習。

4.由“專業(yè)課”向“綜合課”轉變

作為歷史教師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努力尋求歷史與其他學科,如語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點,突破學科的封閉,使個學科相互滲透,以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 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

1.自主學習:各種各樣的調查表明,歷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但歷史課卻是學生不喜歡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學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和實踐而是通過老師的灌輸被動的來獲得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課改要求這種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2.合作學習: 新的課改別提現(xiàn)了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新的課改目標中有一點是(讓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事實上增設的學習與探究課說明了這一點。

第4篇: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范文

關鍵詞:文明史觀 高中歷史教學 整合

一、高中歷史課程與文明史觀

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內容的變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以課標為依據(jù),采用課標“模塊?專題”式的歷史課程結構,古今中外貫通地編排。這種變化拓展了歷史的廣度和深度,打破了傳統(tǒng)的通史體例,人為地將各個朝代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分散在不同的模塊里,結果導致學生學習后感覺知識很散亂,時空觀不強。另外,由于知識編排跳躍性大,造成學生知識連貫性差。[1]

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自學、多視角分析問題、中外對比等能力,這要在其初中歷史學習后具備了了解歷史的時序、初步學會考察歷史事物、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等基本能力的基礎上展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多數(shù)學生對古代朝代順序了解不清、部分重大歷史人物張冠李戴等等,嚴重缺失上述的學習能力。[2]

因此,基于新課標的要求以及教材存在的種種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教材觀以及處理教材的能力,思考怎樣依據(jù)課標、依托教材,大膽合理的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并進行取舍增減,最終引領學生實現(xiàn)對課本的超越,真正落實新課改。

隨著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歷史新課標、新教材吸收了許多新的學術成果和史學觀念,文明史觀是其中的一種。文明史觀由來已久,以文明視角來透視整個人類歷史進程,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一切文明都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共同推動人類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文明史觀在很大程度上涵蓋了現(xiàn)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因而是一種更為宏觀的歷史觀。它為詮釋歷史提供了一種視角和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用文明史的范式解讀新課程體系,適應近年高考命題用文明史觀闡釋人類歷史的命題機制,對高中歷史教學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3]

二、以人民版必修(I)、(II)、(III)為例的探討

(一)教材的整合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I)、(II)、(III),我們大多將其理解為政治史、經(jīng)濟史和社會文化史,多按其順序來教授,但是這樣會割裂歷史的完整性。如講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必然要講到新興地主階級、私田的出現(xiàn)、土地政策以及法家的思想等等,但這一主題的內容在必修一,而有關經(jīng)濟、思想方面的內容卻在必修二和必修三,這樣不便于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理解。因此,根據(jù)文明史觀的內涵,筆者認為對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的整合可借用數(shù)學中的縱坐標和橫坐標??v坐標就是從農業(yè)文明到工業(yè)文明的演進,而橫坐標就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同時可摻入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對比講解,這樣既有利于具有時序特點的通史體系又沒有打破現(xiàn)行的專題史教學。

總之,對于教材的整合,可以以農業(yè)文明過渡到工業(yè)文明為主線,并說明這一過程就是現(xiàn)代化的過程(融入一定的現(xiàn)代化史觀),再串之以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可摻入中西方文明的比較,突出文明的交往、融合與多元性(融入一定的全球史觀)。在整合的過程中可以從歷史時期、地區(qū)等不同的角度入手,多層次的整合教材、方便教學。

(二)教學的整合

教學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歷史事實、結論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通過教學達成教學目標。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

1.以加強時序聯(lián)系為目的的整合

時空觀是歷史學習的要素,但是在教材編寫中,為了適應專題的分類,具有因果關系的歷史事件往往被切割開來重新編排。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理清歷史事件的先后關系,須按時間順序加以重排。這種整合一般針對具有因果關系的內容進行,如此整合,是為了更好地揭示其內在因果聯(lián)系。[4]

2.以說明高中知識點為目的的整合

高中歷史學習專題是在初中歷史學習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寬和深化,它們之間是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但現(xiàn)行的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更注重結論性闡述,史實部分有所削弱,在教學中不能過高估計學生的知識基礎,對部分內容要加以強調,才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了解。這種整合一般針對歷史背景知識在課本上沒有適度展開的教學內容進行,某些條件下,這樣的整合因為偏重敘事講述,也可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5]

3.以對比為目的的知識點整合

這是在教學過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辦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較。其好處在于可以把紛繁的頭緒化為對比性強的條目,知識點的有序可以加深對所講授知識的理解。這種整合一般針對若干有可比較性、并可加以深入分析對比的知識點進行。

4.以突出核心問題為目的的知識點整合

現(xiàn)實的高中歷史教學仍在為高考服務,聽從高考的指揮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常規(guī)考試中不常出現(xiàn)的知識點加以處理,目的既是為了縮短學時、突出主干,也是將相對更重要的知識點進一步厘清與突出。一般來說,常常把某些教材內容處理為另一部分教材內容的背景材料,或讓學生自主歸納。這種整合一般針對在考試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在教材編寫中又占較大篇幅的內容進行。一般來說表現(xiàn)為提煉歷史背景,但也可表現(xiàn)為總結歷史結論。[6]

綜上所述,由于高中歷史新課標、教材、近年高考命題機制中文明史觀的引入,以及課改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用文明史的范式來整合教材、教學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漢國,馬世力等.歷史?必修一、二、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

[3] 易克薩維耶.羅日葉著.整合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 范曉云.中學歷史課程的整合教學[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6).

[5]王立.試析文明史觀與高中歷史教學[J]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1,(7).

[6]王光宇.基于文明史觀的高中歷史教學初探[D] .蘇州大學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2011

第5篇: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范文

一、故事教學的理論基礎

故事教學屬于歷史情景教學法,要求盡可能真實而全面地再現(xiàn)歷史事件(現(xiàn)象)的存在和歷史人物活動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理解歷史,克服歷史學習的障礙,符合初中學生需求層次和學習心理特征。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通過講故事能有效地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并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學生通過聽故事、講故事、分析故事,能養(yǎng)成歷史思維習慣,使歷史課走出“聽”、“劃”、“背”的誤區(qū),體會到自己是歷史知識的體驗者、質疑者、感悟者。

二、故事教學在歷史課堂中的實際操作

歷史這門學科中本身蘊涵著豐富的、生動的歷史故事,給初中歷史課堂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此,我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采用故事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解決歷史問題、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我主要是從學生講故事、教師刨設故事、多媒體展現(xiàn)故事三個途徑進行故事教學的。

(一)讓學生通過收集歷史故事、講述歷史故事、交流歷史故事來組織歷史課堂

1.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講述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講述歷史故事,這對初中學生容易被歷史故事所感染,學習動機單純,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的心理特征來說很適合。能使初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激發(fā)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

2.交流歷史故事,感悟歷史。歷史故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從中學習歷史知識,培養(yǎng)歷史思維方式。

3.溶入歷史故事,體驗歷史,理解歷史。新課標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編演歷史故事是一個很好的體現(xiàn)新課標的教學形式。

(二)教師通過歷史故事刨設情景解決實際教學問題。

1.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思考能力。如:我在講“改革開放”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我就以身邊的農民企業(yè)家李某發(fā)家致富的故事經(jīng)歷為素材進行教學,從農村實施李某起步,到他承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李某富裕,再到他的企業(yè)走向國際化參與國際競爭,都見證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決策給國人生活質量及國家建設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問題:是什么原因改變了李某的生活質量?……用身邊的人物故事為例學生很感興趣,一步一步的使學生掌握了改革開放政策。

2.通過歷史故事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歷史教材中有一些歷史問題學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這時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深入淺出的講解。

3.利用歷史小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歷史教材中許多名垂青史的故事就是凝聚愛國精神的生動教材。如我在講《》時,穿插了很多課外材料,尤其是穿插了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有關的故事,使他們能夠從歷史事件、歷史故事中分清歷史人物的善、惡、美、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我當時說:“日中談判時,日本點名要李鴻章做清政府的談判代表,誰能說說為什么呢?”停頓了一下,有的學生說:“因為李鴻章賣國賣得好,日本人賞識;他也被后世稱為‘李混賬’?!?/p>

4.利用歷史故事,進行挫折教育,為學生樹立信心。目前中學生的實際挫折承受能力令人擔憂:個別中學生因為一兩句批評、成績不好等離家出走,甚至輕生的事時有耳聞。歷史教材中相關故事很多,如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終于“三千鐵甲吞吳”。西漢韓信忍受胯下之辱,而成一代名將,偉大史學家司馬遷受殘酷宮刑寫下不朽的《史記》,大音樂家貝多芬經(jīng)歷千百次的失敗,創(chuàng)作著名交響曲......引導學生從歷史故事中感悟、領會做人的道理,從而敢于面對困難、挫折、勇于從跌倒的地方站起,做生活的強者。通過愛因斯坦、愛迪生等人小時候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自信心使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一些偉大人物小時候就被旁人認為是差生,甚至被逐出校門,但是通過他們自己的鉆研,他們成就了一番事業(yè),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見能力大小的問題就是自信力大小的問題?!白蛱斓墓适隆本妥兂伞敖裉斓墓适隆绷恕?/p>

(三)利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展現(xiàn)歷史故事場面,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溶入歷史,感悟歷史。

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育技術,重新展現(xiàn)歷史事件,使歷史的事件形象、生動、直觀,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歷史。比如我在講“張騫出使西域”一課時,播放電視劇《漢武大帝》中張騫歷盡千難萬險回到長安見到漢武帝的那一幕時,喧囂的教室里頓時沉寂下來,這一幕可能觸到學生的心靈了,有的學生蕭然淚下,為張騫的這一創(chuàng)舉油然起敬,這樣很容易把學生從現(xiàn)實拉回那個特定的時代故事中,學生從中受到得教育會更大。在講述通過媒體展現(xiàn)歷史故事,形成歷史事件概念,再通過教師設置的問題進行探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激起了學生思考的動機,從而活躍了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到了應有的歷史知識,也培養(yǎng)了自己歷史思維能力。

三、運用歷史故事教學法反思的問題:

1.歷史故事教學法應服務于歷史教學目標。在運用歷史故事教學法時不能忽視了根本的教學任務,歷史課失去了“個性”,不成為歷史課了。歷史課堂上講授的內容不能是隨性的、漫無目的的,更不是單純的著眼于課堂活躍或“熱鬧”,為情景而情景,而是必須有助于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歷史情景教學法永遠都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手段。

第6篇: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范文

一、教師要找準自己在新課改中的位置

面對新課標、新教材,每個歷史教師都有必要認真學習、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成為課程改革教育研究的先鋒。廣大教師不能犯經(jīng)驗主義,不能“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而應該積極地、有意識地運用新課改的理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形式多樣的創(chuàng)新教育。筆者主張歷史教師有必要找準自己在新課改中的位置:一邊教學,一邊研究,成為學者型、專家型教師。同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還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既要成為學生的教練員,又要成為學生的陪練員。在新形勢下,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教師把握不好自己的位置,扮演不好自己的角色,就容易失去方向、無所適從。

二、講求教學的實效性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要實現(xiàn)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極為關鍵。歷史教師要用正確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檢驗這些理念是否科學、是否具有可行性。一些教師沒有真正理解新課程的精髓,喜歡搞些形式上的花樣,追求表面上的熱鬧,看上去課堂氣氛活躍,似乎效果不錯,實則不然。呂型偉先生指出:“阻礙教育觀念落實的主要原因是形式主義嚴重。形式主義使我們的教育改革失敗。教育改革也要打假,不要人云亦云,每一個觀念的提出都必須在實踐中落實?!?/p>

由于高中歷史新課程按照“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的原則來安排教學內容,構建起了與初中歷史教學體系不同的新體系,其結果必然是引起高中歷史教學多方面的深刻變化,而這些變化的實質無非就是歷史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學生如何有效地學。對于新課標和新理念,我們也應該理性地對待。我們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完全擯棄傳統(tǒng)教學,而是要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進步。

三、整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歷史課程著力強調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強調拓寬歷史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促使學生把不同的知識內容和學習方法相互交叉、滲透,在整合中開闊視野。課程資源是編設課程的基礎,很多學校都非常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不過我們往往重視顯性的資源,而沒有充分發(fā)掘、利用身邊隱性的資源。歷史教學是一個整體,必須整合利用教學中的各種資源以達到教學上的最佳效果。

1.教材資源的整合利用。

現(xiàn)代教學強調教師要從教科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由“教教科書”變?yōu)椤坝媒炭茣獭?。因此我們必須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整合教材內容,整理出歷史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聯(lián)系以及與其他學科、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在教材的使用上,應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種或幾種歷史教材。此外,還要結合社會生活,拓寬教學資源,把學到的知識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學習資源的整合利用。

學習資源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學習的內容等諸多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個人學習、合作學習、整體學習三種。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是一對多的單向交流,是教師的一言堂,忽視了其他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歷史新課改提倡自主性、研究性、探討性的學習方式,主張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人機之間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不同的資源中最大限度獲取學習效益。

四、總結教學案例

第7篇: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范文

關鍵詞:初中 歷史學科 文本解讀 分析研討

一、引言

文本研究,務于解讀,以得文本之意為旨歸。文本解讀的根本在察文章之本,明文章真意。在初中的歷史學科教學中,由此及彼的文本解讀教學方法的實施,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學科的學習上可以更加深刻,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積極地促進作用。在進行文本解讀的同時,可以間接提高學生的語言接受能力、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文化意識等的綜合素質,對歷史產(chǎn)生深刻感悟及共鳴。以下將對初中歷史“文本解讀”研訓進行問題和實踐的探究。

二、推進初中歷史學科“文本解讀”的問題提出

眾所周知,初中的歷史學科相對數(shù)理化來說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一門學科,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歷史典故和深刻意義等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吸引力。閱讀是現(xiàn)代人類社會認知的最基本方法,是人類獲取并傳承知識信息的最主要手段?,F(xiàn)代教育中無論什么學科,讀者必須通過對全文語篇的信息閱讀來了解知識框架,在此期間,教學者對文本進行意義解讀,挖掘其中內涵,對人物進行深刻剖析,使學生提高學科整體素質的關鍵。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同時,根據(jù)內容對文本進行詳細和粗略的解讀以達到使學生對知識點記憶深刻的目的,通過預測、推理、歸納、概括、聯(lián)想、發(fā)散思維、邏輯思維等教學手段更好地提高學生興趣。二十一世紀以來,社會無論是從經(jīng)濟發(fā)展還是思想文化上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課程教學標準提出后,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已經(jīng)不能滿足思想逐漸超前的現(xiàn)代初中生了,必須通過新的教育革新和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來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現(xiàn)狀,這個時候,加強“文本解讀”教學方法的實踐和研訓可謂迫在眉睫。

三、對初中歷史學科 “文本解讀”研訓的重要性思考

1.文本解讀的研修,使歷史教學從“教”轉向“學”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是當下教學所極力提倡的,文本解讀的研訓工作開展可以使教學者深刻認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通常是老師教,學生學,效果和效率都不是最佳。文本解讀的教學模式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這樣不會產(chǎn)生實際的教學效果,教學者要明白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要教什么,要怎么教,并且要使學生充分理解在文本理解蘊含的內容和意義。使歷史教學課堂真正從“教”向“學”轉變。

2.文本解讀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等教學活動,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時刻注重課堂的效率,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對文本解讀的研修至關重要,文本解讀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晰的理解課文大意,分清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此外,在教師教學中可以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標準,實現(xiàn)歷史教學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的教學,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力求達到較高的教學水準。

3.文本解讀的研訓工作使地區(qū)指導更具深度

初中歷史學科的“文本解讀”研訓實踐的開展要從區(qū)域來開展,因此區(qū)域教研組從策劃到實施都要有一定的理念指導,同時引導備課組和教學者參照既定模板逐步進行文本解讀,從課程標準到教材教參等都要有一定的深刻理解,還可以請專家進行文本解讀的目標設定方面的指導等,充分發(fā)揮地區(qū)指導工作的深度。

4.文本解讀使教研組和教學者產(chǎn)生了思想上的變革

文本解讀使得無論是教研組還是教學工作者都產(chǎn)生了思想上的變化,對目標的設定更加重視,對文本解讀的理解更加深刻,從而在教學行為上也產(chǎn)生了變化。教研組、備課組和教學者通過文本解讀研訓,不斷地進行自我修正和教學反思,在歷史教學上有所突破,達到新的水平。

四、初中歷史學科“文本解讀”的實踐與探究

1.組本研修,連接課堂教學和文本解讀的紐帶。

文本解讀的實際目的是為了教學服務的,而不是簡單地為了文本解讀而解讀。在初中的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教學者要在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中,將解讀的知識點和有用的東西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去,與實際教學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其最終價值。因此,在此過程中不僅僅是老師對學生進行解讀,同時教學者在解讀過程中也要有所感悟和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文本解讀的學科素養(yǎng)提升的基本點是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所以,提升學校組本研修的質量是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發(fā)展、促進教學的整體質量的重要手段。

當前個初中學校教學工作者在開展“文本解讀”教學的同時,大多是以“三段五步”模式進行組本研修,其具體流程大致有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備課組的集體研討,參考其他文獻或教育網(wǎng)上的專業(yè)單元文本解讀,然后根據(jù)備課組和教學者的分析理解,以本校學生和教材的實際情況為基準進行完善和改進,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文本解讀教材。第二階段,歷史學科教學者根據(jù)現(xiàn)下已經(jīng)完善的文本解讀材料進行教學設計,充分完善教學的內容,多加入新鮮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典故。第三階段,歷史學科的所有教學工作者集體探討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了解文本解讀教材,明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教什么,怎么教,充分理解教學設計和教學意圖。然后通過教學實踐對成效進行檢驗并總結其中的經(jīng)驗,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

2.資源共享,分任務驅動,體驗文本解讀的過程

作為初中的歷史學科教學工作者,文本解讀是教師所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能力,所謂的“三段五步”的組本研修只是起到一個示范引領的作用。要想真正做到良好的歷史文本解讀教學,需要教學者去親自實踐和體驗其中帶來的成效和產(chǎn)生的不足。學??梢酝ㄟ^簡單的文本解讀培訓使每個教學工作者都能對教材的整體內容有細致且深刻的解讀,并要付諸手稿。發(fā)揮區(qū)域優(yōu)勢,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動員地區(qū)的歷史學科教學工作者參與文本解讀,發(fā)揮教研組的整體力量,實現(xiàn)自愿的共享,通過集體的“文本解讀”研訓讓每位教學者都能參與研究和探討,將最終的定稿上交研訓員,通過嚴格審核后上傳校內網(wǎng),以便教師備課下載??傊\用各種手段提高歷史學科的文本解讀質量。

五、結束語

文本解讀既是歷史等閱讀教學的觀察點,又是閱讀教學的指南針??梢耘囵B(yǎng)學生的推斷能力、預測能力、概括能力和文化意識,通過區(qū)域推進初中歷史學科“文本解讀”研訓實踐并進行研究,使之在教學者的教學意識中根深蒂固,實現(xiàn)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參考文獻:

[1] 潘敬芳,顧維堅. 教研互見 行知相長――華東政法大學附中“文本解讀”系列教研活動回顧[J]. 基礎教育課程. 2010(07)

[2] 王桂珍.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淺談如何成功解讀文本[J]. 新課程(教育學術版). 2009(06)

[3] 游澤生. 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的深度思考[J]. 教學與管理. 2010(32)

[4] 黃明坤. 初中歷史新課程評價方式改革的探索――來自課改一線的實踐[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04(10)

第8篇: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范文

關鍵詞:新課標;教學模式;史海鉤沉;史海泛舟;史?;仡?;史海展望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設計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為了適應這一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創(chuàng)建了“史海四步”教學模式。即“史海鉤沉—史海泛舟—史?;仡櫋泛U雇?。”具體介紹如下。

一、史海鉤沉

史海鉤沉是這一教學模式的第一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望,并為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把學生帶到某種特定的情境(如歌曲、猜謎、疑問懸念等)中,使學生從中產(chǎn)生渴求知識的積極心里。

如,在教學《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時,教師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理來設計:“同學們,我們在科幻片中了解到了未來世界的樣子,但你們知道歷史上最原始的人類是什么樣的嗎?他們長得什么樣?和你們一樣漂亮嗎?他們吃什么?穿什么?又住在哪兒?”教師利用一連串的設問,造成懸念,學生產(chǎn)生了渴求知識的積極心里。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在內容與形式的確定上要求精當、簡捷,選取最佳途徑切入主題。時間一般控制在2~3分鐘。

二、史海泛舟

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新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居于這一要求我這樣設計“史海四步”這一中心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最終能否學會本節(jié)課的知識,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這一環(huán)節(jié)更要精心設計。

(一)選取典型材料、精心設計問題

材料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年級特點。選取的材料能夠多角度反映問題,而且不宜過長;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由易到難、要有深度能引發(fā)學生的討論、要和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比如,在學習《改革開放》時我這樣選取材料和設計問題:

材料一:“頭遍哨子我不買賬,二遍哨子我伸頭望,三遍哨子我還得慢慢晃?!?/p>

————時期的農民

材料二:“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的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比绻怀稍趺崔k?”“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割頭也甘心,各位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yǎng)活到十八歲?!?/p>

———全國第一份分田到戶協(xié)議書

材料三:鳳陽縣農業(yè)生產(chǎn)三年三大步: 1980年產(chǎn)糧5.02億千克;1981年產(chǎn)糧6.70億千克;1982年產(chǎn)糧7.15億千克。

1.材料一反映了當時農村的什么情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提到的協(xié)議書的時間和地點?

3.材料三說明了什么問題?

4.結合上訴材料分析實行帶來的影響?

5.黨的惠農政策有哪些?享受到黨如此多的惠農政策,你最想說什么?

這樣設計問題從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要求,照顧到各個層次學生學習要求;符合新課標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要求。

(二)恰當?shù)慕虒W方法突破重、難點

如,學習《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時是這樣突破北京人的身體特征這一重點的。我讓學生通過看書中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圖片,摸著自己頭部的相應部位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學習掌握知識。

三、史?;仡?/p>

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把史海泛舟中所掌握的知識讓學生自主地進行總結,并把識進行拓展、延伸。據(jù)此,我們這樣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內容:

1.總結:你學會了什么?讓回憶課堂所講的內容。

2.感悟:你今天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讓學生感悟歷史,從歷史中明白道理、辨別是非。

3.拓展:你還想知道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開闊學生的視野、更拓展學生的能力、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的地方。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可能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對此教師要進行正確的引導。

四、史海展望

學習歷史就是人類從歷史中思考自己過去的活動,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把握人生的現(xiàn)在,對將來從滿希望。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更體現(xiàn)了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比如,在學《改革開放》時這樣設計史海展望。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使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也正在享受的惠農政策帶來的豐碩成果。作為農村的中學生,可以讓他們暢想一下農村的美好未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力,說出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總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史海四步”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它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海燕.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chuàng)新·初中歷史.新華出版社.

第9篇: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變化范文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有效策略

教育改革,新課標的其中一個準則就是有效教學,大致內容為教師利用較少的時間、精力以及各種資源,從而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并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效地改善初中生的學習效果。高中歷史教學有助于初中生以正確的角度和態(tài)度分析歷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那么他們今后步入社會,積極為國貢獻,因此,歷史教師要采取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收獲頗多。

1.我國在初中歷史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1.1學校以及歷史教師的不重視

歷史課雖然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它也有獨特的魅力之處,先人以他們的聰明才智為后人留下這么光輝的歷史,我們作為龍的傳人,應該很好地傳承我國的悠久的歷史文化。然而,由于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深入人心,依舊有部分高校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再加上學生的第一節(jié)歷史課,教師傳遞的信息是“應試教育”,這樣我們只能看到一種結果,那就是初中生如同一個個沒有靈魂的機器人一般,不會獨立思考,機械地將歷史知識傳入大腦,學生根本不知道其深層含義。還有部分不負責任的教師在教學時,他們不會真正地授學,而是展示給學生華而不實的內容,甚至還會誤導學生的思想,最終初中歷史的教學不會取得好的效果,所以高校的歷史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責任。

1.2初中生對于歷史內容不感興趣

社會永遠在進步,科技也隨著不斷發(fā)展,初中生被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誘惑沖昏頭腦,但是現(xiàn)在的科學技術為博得觀眾的關注,篡改我國的歷史文化,甚至有的機構將歷史的本質改變,嚴重與事實不屬,對于當下的初中生來說,他們更愿意接受網(wǎng)上錯誤的消息,從而不會對枯燥的歷史課感興趣,那么教師的教學方法即使再有效也是無濟于事。因此,歷史教師要改正這一現(xiàn)狀,首先激發(fā)初中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中認真研究中國歷史,傳承優(yōu)秀歷史文化。

2.關于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方法

2.1以學生為主體,全面發(fā)展學生

針對初中教學存在的各種問題,教育界提出最重要的是徹底地改變學生。我國的素質教育完全是為學生量身定做,重點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完善學生的素質,從而更好地教學。首先,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斗志,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啟蒙教師;其次,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全神貫注,此時,教師采用幽默的方式教學,傳授給學生一些學習的小技巧,活躍課堂氣氛;最后,課堂這個舞臺留給學生,讓他們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鍛煉能力,這樣不但能夠提高教學效率,還能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講中國絲綢之路這段歷史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一段時間為學生播放動畫片“鄭和下西洋”,每個學生的童年里都充滿卡通人物,對于他們而言,動畫片隨時能夠博得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組織小組討論這段歷史,給予足夠的時間思考,最終教師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保證歷史課的質量。

2.2正確地利用信息科學技術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科學技術發(fā)達的時代,隨著我國教育局對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要求越來越高,歷史教師只有依靠多媒體技術達到高效課堂的效果。歷史課配上多媒體的放映技術,學生可以直觀并全面地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這樣,學生享受一場視覺盛宴的歷史課,加深歷史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必須正確地認識網(wǎng)絡,利用好這把雙刃劍。

2.3教師的個人素質必須確保

對于教師這一職業(yè),必須牢記的是,教師必備自身的素質。而作為一名初中的歷史教師,那么就得擁有一般素養(yǎng)以及歷史專業(yè)方面的素養(yǎng),所以,教師要不斷提高素養(yǎng),積極地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優(yōu)秀的園丁。一般素養(yǎng)包括師德素養(yǎng)、政治素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所以,教師不管在哪里,都得以身作則,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從而影響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而專業(yè)素養(yǎng)包括博學的專業(yè)知識和備課能力,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能做到熟練地運用掌握的知識,并且講課所用的課件也是別出心裁,以便學生掌握。

比如,講中國近代史的幾個不平等條約時,教師可以運用對比的方法,在黑板上,教師將大概知識結構擺出,然后學生通過自我學習的過程,他們羅列出條約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當學生思路受阻時,教師及時解惑并補充。如此以來,學生在聽課效率會在90%以上,那么教師就完成了高效教學。

結語

在這個新的時代里,任何事情都在不停變化,教育更是如此,因此為更好地培養(yǎng)國家的棟梁,歷史教師要高效地教學,并且能夠很好地保證質量。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十分注意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高效課堂,傳遞給學生最真實的歷史,這樣初中生才能理解到歷史的意義,進而激勵學生勇往直前,全面培養(yǎng)自己,獻社會,繼續(xù)傳承中國的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周桂花.基于有效教學的歷史課程教學研究[J].群文天地,2012.01(0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