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不同文化的差異范文

不同文化的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不同文化的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不同文化的差異

第1篇:不同文化的差異范文

論文關鍵詞:動物詞匯,中德文化差異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國家語言了解本國的歷史、習俗、價值觀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其中,關于動物的詞匯和習語在各國文化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篇文章就針對漢,德兩種語言中對動物的文化內涵賦予不同的含義展開討論:

一、同一種動物在漢、德兩種語言中有相同的象征意義

動物在世界各地的基本屬性是相同的,從這一角度出發(fā)人們會產(chǎn)生相同或近似的聯(lián)想,由此動物獲了相同的文化內涵。

比如, 狗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前,它為我們打獵看家,現(xiàn)在它又是許多家庭中的寵物,在很多家庭中扮演著家庭成員的角色。德國人對狗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把狗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因此在兩種語言中,涉及到狗的俗語都非常多,也就不足為奇了。大致上來說狗在德漢兩種語言中的象征意義還是比較一致的,雖然它在兩國都受到喜愛,但它在兩種語言中卻都被看作是低賤或卑鄙狡猾的象征。漢語中表現(xiàn)狗低賤的熟語舉不勝舉:“狗腿子”中德文化差異,“狗咬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來”,“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狐群狗黨”,“雞鳴狗盜”等等,表現(xiàn)其卑鄙狡猾的有“不出聲的狗才咬人”,“狼心狗肺”,“狗頭軍師”等等。此外漢語中的“狗”有時還有不識好歹的意思,如“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德語中也有很多體現(xiàn)狗低賤和狡猾的諺語或慣用語,如“jemanden wie einen Hundbehandeln'(像對待狗一樣對待某人一一蔑視地對待某人),' Die freundlichsten Hunde beil?en amschlimmsten.”(友好的狗咬人最兇),'Ein bissiger Hundzeigt dieZahne nicht.(咬人的狗不露牙)。

再如,牛在農(nóng)業(yè)社會是必不可少的勞動力。在機器發(fā)明之前,拉車、耕田、推磨等重體力活只能靠它。所以在農(nóng)業(yè)社會,牛被看作是農(nóng)民家里非常重要的財產(chǎn)。因此牛在兩種語言中都有財富的象征意義。如漢語里的“一個黃牛半個娃”,“喂牛如孝子”都體現(xiàn)出牛對農(nóng)民的重要性。德語表現(xiàn)牛作為財富的諺語通常都用奶牛(Kuh)這個詞,如“Ein Mantel und eine Kuh,deckt viel Armut. '(一件大衣一頭奶牛,貧困不再愁)此外,由于牛體形龐大,動作遲緩,而且總是毫無怨言地做著辛勞的工作,所以它在兩種語言中又都有愚蠢、反應遲鈍的象征意義。如漢語諺語“對牛彈琴,一竅不通”,成語“牛驥同皂”,德語諺語“Man kann von einem Ochsennicht mehr verlangen als ein Stuck Rindfleisch. '(從牛那里我們只能得到牛肉)等等。

還有,驢子這種動物在兩種語言中都是愚蠢的象征,比如德語中“Du Esel l '(你這頭驢!)或者“So ein alter Esel j'(真是頭老驢子!)都是罵人的話,相當于我們的“你這頭蠢驢!”。德語中還有個熟語“die Eselsbrucke'(驢橋)指的是幫助記憶的簡便方法,也是源于驢子比較愚蠢的寓意。因為在過河時,馬可以一躍而過,而驢則一定需要一座橋。

二、同一動物在兩種語言中不同的象征意義

由于各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取向的不同,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里的人很容易對同一動物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中德文化差異,從而賦予它們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文化內涵。

比如:“杜鵑”在中國又被稱為“布谷鳥”,由于它的叫聲“布谷布谷”提醒人們安排農(nóng)事,因此農(nóng)村有“布谷布谷,種糧種谷”的諺語。每年布谷鳥一叫就意味著播種的時候到了,又是一季新收成的開始,人們當然歡迎它。相比之下,德國文學作品及成語中“杜鵑”(Kuckuck)這種鳥的文化形象卻不是很固定,它隨一定的語境變化有顯著的不同含義:(1)在德國古老的傳說中,杜鵑鳥是可給人們帶來幸福的鳥,它的叫聲(一聲表示一年)可預測人的壽命,還能告知閨中的少女何時出嫁。歌德在他的《春天的預言家》(《Frühlingsorakel》)稱杜鵑鳥為“未卜先知鳥”。(2)由于杜鵑是把自己的蛋卵放在別類鳥巢里來孵化幼鳥,因此杜鵑在德國一些成語里具有了不道德、無情、冷酷的文化形象。(3)由于杜鵑發(fā)出的啼鳴聲時而很近,似乎就在你的頭頂上;時而很遠,時而在那一邊,時而在這一邊,有時使人產(chǎn)生毛骨悚然的感覺,因此在16世紀時,杜鵑在德國的一些文學中成了“魔鬼”的代名詞,是替代“魔鬼”的委婉語。因此德國人說“Der Kuckuck wei?.”是指“鬼才知道”;“Der Kuckuck soll dich holen!”“真該讓鬼把你抓去。”“Zum Kuckuck!”“見鬼去吧!”;“jm einen Kuckuck ins Nestlegen”是“嫁禍于人”之意。

再如:在中國,猴子是機靈、敏捷、靈巧的化身。比如形容某人頭腦靈活就是“猴兒精”,小孩子調皮就是很“猴”,雖有嗔怪之意卻也飽含疼愛之情。古典名著《西游記》更是把一只石縫里蹦出的猴子演繹為敢作敢為、桀驁不馴的“齊天大圣”,可見中國人對猴的喜愛。而在德國猴子就沒那么好的運氣了,它往往是笨蛋、無知之徒的象征。被稱作Affe的人一定會大怒,因這是粗話,有“傻”之意。當一個人做了不可思議的瘋事時,人們說他“vom Affen gebissen”,“einen Affen haben”居然用來形容人醉醺醺的丑態(tài)。

還有,“貓頭鷹”(Eule)多為夜間活動,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獨特棲息方式,且叫聲凄厲,報復心極強,因此在中國被認為是不祥之物。但由于它在歐洲古老傳說中是雅典城(Athen)的保護神雅典娜(Athene)的圣鳥,因此也被德國人看作智慧博學的化身正因為如此,“Eulen nach Athen tragen”(直譯為:把貓頭鷹帶到雅典去)才是“多此一舉”。

三、 不同的動物在漢、德兩種語言中卻又相似的象征意義

在不同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環(huán)境下中德文化差異,不同的動物卻可能會有相似的象征意義在不同的語言中。也就是說兩種語言中所用的動物不用,但它們的喻義是相似的。

在中國的文化中,我們經(jīng)常用老鼠來表示說到“膽小”,比如 “膽小如鼠”,“抱頭鼠竄”等等,而德語的表達卻是“ein Angsthase sein”(膽小如“兔”)。

漢語中一般用“牛”來形容力氣大,不然何來“九牛二虎之力”?而德語中卻用“Pferd”(馬)來表達這個意思,在德語的俗語中“Keine zehn Pferde bringenmich dorthin.”(直譯為:十匹馬也不能把我拉到那里去。)力量,還例如“Ein sanftes Wort zieht mehr als vier Pferde. '(一句溫柔的話勝過四匹馬),“wie ein Pferdarbeiten'(像馬一樣賣力工作)等。

要說“雄壯威猛”,當然非“虎”莫屬,在中國文化中它是百獸之王,誰與爭鋒?“狐假虎威”的故事也是由此而來。然而在德語中,勇猛威武的卻首推“L?we”(獅子),“wie ein L?we k?mpfen”(像雄獅一樣勇猛地戰(zhàn)斗)

提起“笨拙”,我們想到的是“熊”;而德語卻用“Elefant”(象)作比,“sich wie ein Elefant imPorzellanladen benehmen”(直譯為:就像大象進了瓷器店;意為“笨手笨腳”。)

通過對比各種動物在漢,德兩種語言中不同的象征意義,進一步認識到任何一種語言中都具有豐富的本國文化內涵。從而進一步推動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參考文獻

1.Hofstede,G.1984.CulturalDimensions in Management and Planning.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January,81-98.

2.R?hrin,Lutz.Lexikon dersprachlich w?rtlichen Redensarten[M].1973.

3.陳忱、朱建華,中德熟語中動物象征意義的比較[J].《德國研究》,2004, (4)。

4.張曉青,從動物詞匯文化形象看中德文化差異[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1)

5.黃崇嶺.從德語和漢語的句法看德國人和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差異[A].中德跨文 化交際論叢 [C].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178-179,181.

第2篇:不同文化的差異范文

2011年,不太了解中國殘疾人就業(yè)政策的捷普面臨著要交幾十萬殘保金的問題,在了解了相關規(guī)定并意識到企業(yè)招聘障礙員工屬于社會責任后,捷普開始了大規(guī)模招聘并將其視為一個重要項目來做。2016年,捷普已擁有約200名障礙員工(包括輪椅員工、視障員工、聾啞員工、聽障員工等)分別就職于辦公室、圖書館、健身房、IT部門、車間生產(chǎn)線等。從宿舍到飯?zhí)?、辦公室、車間,捷普敲掉了工業(yè)園區(qū)里原有裝修,專門投資約82萬修建了無障礙設施和專門的障礙員工生產(chǎn)線等。據(jù)方海燕介紹,這些障礙員工在捷普工作得很開心,很穩(wěn)定,很知足。

《WTO經(jīng)濟導刊》:最開始招聘障礙員工時,公司其他部門是什么態(tài)度?

方海燕:剛開始,生產(chǎn)部的一些主管是不樂意的,他們覺得太麻煩,有的部門直接推托說沒有適合障礙員工的崗位。于是我就和生產(chǎn)部、工業(yè)工程部的經(jīng)理一起跑到生產(chǎn)線上挨個看,看哪些崗位有可能適合障礙員工,現(xiàn)場討論決定,隨后再對崗位進行改造。一開始我們其實是先面試障礙員工,了解其障礙情況后再去找崗位,崗位確定了再正式錄用他。

一些主管不愿意接受障礙員工其實主要是擔心他們工作效率低。但是當我們?yōu)檎系K員工改造了一條專門的生產(chǎn)線,并發(fā)現(xiàn)這條生產(chǎn)線管理得非常好,員工也都非常用心時,主管們的態(tài)度就發(fā)生變化了。這條障礙員工生產(chǎn)線的業(yè)績跟普通生產(chǎn)線相比不僅不差,在某些效率指標上甚至更高。此外,產(chǎn)線上的員工還很穩(wěn)定,流失率非常低,這樣主管就慢慢開始愿意接受障礙員工了。有一次在跟某一事業(yè)部的總經(jīng)理溝通時,他開玩笑說:我們事業(yè)部因為噪音大,很多員工大不愿意待,你們不如給我招一些有聽力障礙的員工吧。后來我們確實給這個部門招來了十多個有聽力障礙或聾啞員工,既解決了障礙者就業(yè)同時也解決了員工抱怨太吵的問題。

《WTO經(jīng)濟導刊》:除了態(tài)度問題,你們在招聘中還有哪些挑戰(zhàn)?比如成本、無障礙設施等?

方海燕:坦白講,當我們決定做這個項目時,因為有高層的認可和力推,公司并沒有太計較成本。而至于如何改造無障礙設施,我們尋求了一些外部機構的幫助和支持,其中包括殘聯(lián)、特殊教育學校、福利工廠等,我們會去他們那里參觀,也會請他們到我們工廠考察,看我們應該如何改造設施,我們從外部得到了很多支持。

我們首先開始改建的是宿舍,宿舍以前是上下鋪,但給障礙員工住的話就只能改為下鋪,此外還包括把位置較高的電源插頭改低一些;把洗手間的門檻鋸掉;給洗手間安裝扶手;把洗臉盆調矮點…… 在車間里,我們通過焊死、加扶手或者把工位同工作臺固定等方式把原本可以轉動升降的工位設計得更加穩(wěn)定,同時還將工位間的距離縮短,從而方便障礙員工傳遞物品;為了防止輪椅員工坐普通生活輪椅進車間時產(chǎn)生靜電(電子產(chǎn)品車間對靜電要求很高),我們專門為他們配置了在車間使用的輪椅;我們還把以前給員工佩戴的靜電手環(huán)改成戴在腿上或腳上的防靜電裝置。

在餐廳,為了方便輪椅員工就餐,我們改造了餐桌并要求食堂把當天菜單張貼在墻上,便于輪椅員工看今天都有什么菜。此外,我們還在廠區(qū)建起了盲道,為障礙員工設置了一條專門的產(chǎn)線通道方便他們在上下班時使用,我們還在餐廳、辦公樓、宿舍樓等地方裝上了電梯以及坡道等。

《WTO經(jīng)濟導刊》:障礙員工入職后,你們有沒有一些特殊的管理方式?

方海燕:剛剛談的比較多的是輪椅員工,其實我們還有11個聾啞員工和8個有聽力障礙的員工。為了解決員工間基本的溝通問題,2014年我們正式成立了手語協(xié)會,前后有300多個員工報名培訓,學習手語。

障礙員工剛進單位時,公司怕他們難融入就創(chuàng)立了一個愛心驕陽委員會,經(jīng)常為這200多名障礙員工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頭兩年還挺熱鬧,后來就基本上就很少有活動了。問他們?yōu)槭裁?,他們說現(xiàn)在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跟普通員工在一起玩得也挺開心,所以就不需要這個小圈子里的人單獨在一起組織活動了。現(xiàn)在愛心驕陽委員會的主要職能就是幫助調解和疏解障礙員工生活工作中的煩惱,同時公司還聘請了2名有執(zhí)照的心理咨詢師為大家服務。其實我們這兒障礙員工的精神狀態(tài)是非常好的,他們有去參加廣州市殘疾人運動會得金牌的,有喜歡寫文章往殘聯(lián)投稿的,還有喜歡健身肌肉練得非常漂亮的,還有輪椅員工考取了車牌、買車自己上下班的。他們生活得非常豐富,他們還經(jīng)常會在年會上表演小品、啞劇、舞蹈等,非常棒。

《WTO經(jīng)濟導刊》:雇傭障礙員工對于捷普來講,帶來了哪些好處?

方海燕:良好的企業(yè)形象和正能量吧!比如那條障礙員工生產(chǎn)線實際上是為一家世界500強的美資企業(yè)做代加工的,在得知這條特殊生產(chǎn)線后客戶非常開心,覺得我們捷普跟那些欺負、剝削員工的工廠相比做得太好了。不僅這家企業(yè),其他客戶來下訂單時,參觀了這條生產(chǎn)線后也覺得我們非常棒。還有一方面就是障礙員工給非障礙員工帶來很多正能量,很多非常正面的積極影響。很多普通人一看障礙員工效率那么高,健身那么棒,生活還那么精彩,也都跟著陽光健康起來,從而帶動了整個企業(yè)文化氛圍。

《WTO經(jīng)濟導刊》:如果有別的一些企業(yè)也想要雇傭障礙員工,您有什么建議給他們?

方海燕:我覺得的有三點吧。第一,要真的有心去做這件事,這很重要。第二,要具備接納障礙員工的專業(yè)知識以及配備相應的無障礙設施和合理便利。第三,尋求外援。主動學習一些專家團隊或者先進企業(yè)的經(jīng)驗。比如說來參觀我們這樣的企業(yè)?;蛘卟还苷衅高€是改造工作環(huán)境設施,你都可以去找特殊教育學?;蛘邭埪?lián)幫忙提供一些支持。你從來都不是孤獨的,你可以得到支持。

其實,捷普能做好,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意識好,公平對待障礙者的意識到了,其實一切都會變得很容易。就像那些一開始不樂意的主管,當他們意識到障礙者其實可以工作得挺好后就轉變了認識,愿意接納障礙者甚至主動去為障礙者創(chuàng)造崗位了。很多時候,對于障礙者來講,不是捐點錢,逢年過節(jié)去看一下就能幫助到他們的。我們需要真的把他們看成跟我們一樣的人,而不是當成一個個弱小的需要幫扶的對象幫扶。

第3篇:不同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化,文化差異

 

一、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變交際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tǒng)的人之間的交際”。國內學者賈玉新(1997:23)的定義更為簡單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可見,跨文化交際最顯著的特征是持不同語言的交際者之間的“不同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tǒng)”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簡而言之,就是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既有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也存在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1、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1)、詞匯隱含的文化差異,中西文化差異表現(xiàn)在語言系統(tǒng)上,可以體現(xiàn)在不同層面上,但詞匯作為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是整個語言系統(tǒng)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廣泛地反映文化差異。論文大全。事實上,詞匯隱含的文化意義往往隨著文化、時間和個人經(jīng)歷的不同而變化;同一詞匯會由于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論文大全。如:“西風”與“west wind”而言,這兩詞是漢英兩種語言中的對應詞,但所涵蓋的文化概念卻完全不同。在漢語文化中,“西風”指“秋風”,還喻指一種勢力或傾向,《紅樓夢》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西風有時甚至是破壞者:“昨夜西風過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王安石《殘菊》)??磥?,“西風”在中國是不受歡迎的,與英語west wind 的內涵截然相反,對英國人來說,“西風”是溫暖的春風,生命的催生劑,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英國詩歌中有許多贊美西風的詩句,其中最著名當數(shù)雪萊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西風頌》(ode wind),在詩的最后,詩人名傳千古的佳句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

O, wind,

If wintercomes, can spring be for behind?

(2)、用語表現(xiàn)出的文化差異。用語表現(xiàn)出的文化差異可以反映在許多方面。學生由于缺乏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英語的會話規(guī)則知之甚少,從而出現(xiàn)語篇運用失誤。筆者曾觀察如下一幕:一名外教邀請一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做一次五分鐘的教學示范,該生面對同學,說了如下一段“開場白”:

“Ladies and gentlemen,at fist I’d like to say, Miss Flora,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chance to stand here. Then I’ll tell my classmates,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listening to me. Now I am feeling excited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to give an English class. I’m feeling nervous because I’m not sure whether Ican give you a satisfying class. If I can’t, I’ll say I’m sorry to waste yourtime.”

可以想象這位外籍教師當時對這段語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國友人邀請一位中國學者到家中吃飯,這位學者在電話中不停地說“thank you。”最后還加上一句“I will try to come.”這使得這位美國友人十分納悶,并感到不知所措,因為他不知這位學者到底是來還是不來。

2、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間的文化差異不僅僅反映在語言交際上而且反映在非語言交際上。所謂非語言交際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交際行為,它是不依附語言代碼而進行的交際,在人類交際中起著語言代碼無法替代的作用[3]。同語言交際一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尤其是女性,在表達情感方面一般都比較含蓄委婉。即使中國女性在微笑時,也常常“笑不露齒”或“掩面而笑。”而美國人則截然不同,相反,他們情感外露,喜怒哀樂往往表露無遺。又如,美國人伸舌頭表示對對方的蔑視和挑釁,而中國人伸舌頭是一種自知失禮或失言表示尷尬的方式;再如,美國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的數(shù)目是“二”,而中國人做出同樣的手勢表示的數(shù)目卻是“八”。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ds,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語言和文化,這種語言和文化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3]。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如果交際雙方不注重彼此間的這種文化差異,交際時必然會有文化的不同而產(chǎn)生誤解,導致語用失誤,使彼此間的交流產(chǎn)生雜障礙。

1、文化差異會引起交際中的語用失誤。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會帶來語言使用上的差異。若不了解文化差異,就會出現(xiàn)語用失誤,鬧出笑話甚至不快。讓我們來分析以下兩個例子:

(1)、田惠中笑迷迷地舉起祝酒:“來,來。今天各位光臨寒舍,蓬蓽生輝。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麗的夫人……”

“去,去,去”!章淑嫻揚著手,那樣象轟一只蒼蠅。“……再就是,我們美麗的密斯林遠道而來。”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論文大全。” 密斯林又笑又搖頭(諶容《散淡的人》)。

(2)、Philip Said:“Oh, Lucy, you are more charmingeach passing week. I guess no one can help loving you when they see you.”

(菲利普說“露西,你真是越發(fā)動人了。我想每個人看到你時,都會情不自禁愛上你。”)

Miss JohnsonSmiled: “Thank you,Philip, Thank you.”(約瀚遜小姐笑著說:“謝謝,菲利普,謝謝你的夸獎。”)

在例(1)中,中國女士章淑嫻被男士夸“美麗”反應很強烈,用了幾個“去”。而例(2)中,西方女士露西面對男士的稱贊,欣然接受,視夸獎為一種禮貌的表示。這種對稱贊行為的回應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點的差異。若用中國對稱贊行為的回應方式去對待外國人,后果不堪設想。

2、文化差異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信息差。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存在著差異,賦予語言不同的含義,如果不加了解,勢必造成交際中的信息差。如:“girl friend/boy friend”與漢語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內涵不同。英語文化中以“girl friend/boy friend”相稱,其內涵與性關系有關,而漢文化中男女朋友則專指結婚前的戀愛關系,二者沒有性關系;“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在英語文化中是指將信、卡片或禮物作為愛情的象征贈給異性朋友以表示傾慕的節(jié)日,而在漢文化中“情人”卻專指配偶以外的異性;“single parent”(單親)在英美文化指單身父親或單身母親,意味著未婚或離異,漢文化中則指離婚或喪偶的一方;“love child”(私生子)在英語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意在社會上公開自己的身世,將孩子稱為“love child”顯示了英美對其的理解和寬容,在漢語中“私生子”卻反映了其與漢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視。

三、結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表達又靠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各民族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多,包容多元文化標準是大勢所趨。如果與外國人或赴外國學習工作,就要了解對方的文化,努力做到“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鄉(xiāng)隨俗)。

參考文獻:

[1] Samovar, Larry A. et al. 1998.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ition).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 熊金才非語言代碼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

第4篇:不同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旅游英語翻譯;必然性;創(chuàng)造性

近年來,隨著各國之間的經(jīng)濟貿易往來日益密切,我國的入境旅游業(yè)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大量的外國游客都來到我國旅游觀光。根據(jù)目前的旅游業(yè)發(fā)展趨勢來看,中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前景極為廣闊。在此情況下,旅游英語翻譯在入境旅游業(yè)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因此,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翻譯旅游英語就成為廣大旅游英語翻譯者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筆者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旅游英語翻譯的必然性

(一)讀者需要易看懂、易接受的翻譯文本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模式等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西方的語言本體也大不相同。因此,在翻譯旅游英語的時候,必須保證翻譯出的文本能夠讓讀者看懂且易接受。旅游行為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它需要人們去研究。在外國游客沒有對其進行研究之前,它沒有實際的意義,只是一些簡單的符號,讓讀者產(chǎn)生遐想。對外國游客而言,他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文化背景來理解文本。但對譯者而言,他們就要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滿足讀者的需求,創(chuàng)造性地翻譯旅游英語,確保讀者能夠看懂、接受翻譯文本。因此,翻譯文本對譯者的要求較高,它需要譯者熟悉本國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并進行深刻地理解,還需要讀者掌握和理解外國文化。只有譯者能夠先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才能保證翻譯出來的文本能夠讓讀者看懂、易接受,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

(二)文化差異需要翻譯具有創(chuàng)造性

翻譯能夠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這種文化交流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旅游英語的翻譯也不一樣,它不僅能夠轉換不同語言,還能轉換不同文化,它是為了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將不同文化進行融合。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要排除不同文化的差異,但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偏差,因為譯文是對原文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而旅游英語翻譯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原文有自己的意境,譯文是譯者按照自己的理解來翻譯的,因此,這兩者的意境必然會存在偏差。為此,譯者在翻譯時必須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排除不同文化的差異性,拉近讀者與譯者的距離,使譯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譯文。旅游英語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這就要求創(chuàng)造性地翻譯旅游英語。

二、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翻譯旅游英語

(一)在翻譯策略上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翻譯

由于中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的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念也大不相同。我國有許多的風俗禮教,外國人對此百思不得其解,這就嚴重阻礙了我國的文化傳播。因此,在翻譯時,譯者要掌握和理解不同文化知識,排除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選擇最有效的翻譯策略。例如,在山西平遙古城有這樣一段話:In China,the two families get together to talk about the wedding ceremony,and they will invite the elder to make the preparation and arrangement. 這段話是對中國古代《六禮》的翻譯。因為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如果譯者直接根據(jù)句子進行翻譯,就會給西方人造成很大的理解困擾,也無法讓西方人接受我國的價值觀念。因此,譯者在翻譯旅游英語時,必須對翻譯策略引起重視,消除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差異,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二)在語言層面上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翻譯

旅游英語翻譯需要在語言層面上進行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按照讀者自身的個性化需求來翻譯文字。在翻譯文本的時候,譯者會不可避免地融入自己的情感,翻譯的文字和句式中都暗藏著作者的情感,其譯文內容也將作者的思想邏輯暴露出來。但是讀者在閱讀時根本無法理解文化差異,只是按照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進行理解,譯者和讀者的感情活動過程是不一樣的,因此譯者在進行字面創(chuàng)造的時候要兼顧兩方面的感情,消除理解差異。例如對清末宣統(tǒng)三年(即1911)這一時間的翻譯,由于外國讀者對我國的歷史朝代不了解因此不能直接翻譯字面意思,因此要將清末宣統(tǒng)三年轉化成公歷年即“the 3rd year of Emperor Xuantong’s reign”。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經(jīng)濟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我國的入境旅游業(yè)也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在此情況下,旅游英語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就是形勢所趨,刻不容緩。因此,筆者對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旅游英語翻譯的必然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翻譯旅游英語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肖樂.試論旅游英語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J].外國語文,2011, 27(04).

第5篇:不同文化的差異范文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cultural conflict, how to do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multinational operations.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distinguishing cultural conflicts, the paper analyz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stages of the cultural fusion, discusses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from cultural conflict to cultural integration.

關鍵詞: 跨文化管理;文化沖突;文化融合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cultural conflict;cultural integration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1-0307-02

0引言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日趨深入,跨國經(jīng)營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經(jīng)濟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在開展跨國經(jīng)營企業(yè)中,企業(yè)的管理者和員工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代表著不同文化,使企業(yè)成為跨文化企業(yè)。這種跨文化企業(yè)在實施跨國經(jīng)營戰(zhàn)略或從事跨國經(jīng)營活動時,所面對的是與其母國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以及由這種文化所決定的價值觀念、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這種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因其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沖突是國際化企業(yè)經(jīng)營與管理失敗并使其全球戰(zhàn)略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據(jù)統(tǒng)計,有75%的國際并購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文化的沖突。由此,能否克服跨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沖突,實行有效的文化融合,是取得跨國經(jīng)營成功的關鍵。

1跨國企業(yè)中的文化沖突

跨國公司在跨國經(jīng)營中必然面臨的是一個多種文化共存的復雜環(huán)境。不同的文化上的差異難以避免地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和認知差異,當人們試圖彌合這種不可調和的差異時,跨文化的沖突就產(chǎn)生。而且文化之間差距越大,所引起的沖突會越多, 管理難度也越大。

跨國企業(yè)中的文化沖突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1 價值觀念沖突這是跨文化沖突的主要方面。生活在不同國家的人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的人,所處時代不同,也會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而人的行為是受價值觀念影響的。以日本電子業(yè)巨頭索尼和松下為例,曾分別收購了美國的哥倫比亞公司和MCA公司,從企業(yè)戰(zhàn)略角度來講,這兩起并購都是非常完美的交易。但是日本企業(yè)講究文化的大統(tǒng)一,絕對服從觀念和美國公司強烈的自我意識所產(chǎn)生的企業(yè)文化格格不入,最終致使索尼公司的投資損失高達30億美元,松下更是將MCA轉手賣給了西格拉姆。

1.2 溝通方式?jīng)_突溝通語言的差異嚴重地影響了交流。由于高含蓄文化的國家(比如中國、日本)使用的是高情境語言,許多信息的傳遞要通過肢體語言、上下文的聯(lián)系、情境才能恰如其分地理解,而其他語種的國家或許就很難在母國語言中找到對應的詞語,這樣就難免產(chǎn)生矛盾和沖突,難以妥善解決。一些合資企業(yè)最終走上了“離婚”或“解體”的不歸路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原因。

溝通是人際或群體之間交流和傳遞信息的過程。由于語言或非語言障礙的存在,人們對時空、習俗、價值觀等的認識也有所不同,充分溝通往往有一定難度,容易產(chǎn)生溝通誤會。例如:西班牙人想將百威啤酒(BUDWElSER)翻譯成“啤酒國王”,使用了“CERVEZA”這個詞,可是啤酒(CERVEZA)在西班牙語中是一個陰性名詞,因而翻譯的結果是“啤酒女王”。

1.3 生活習慣沖突不同的國家、區(qū)域有著區(qū)別很大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起居、服飾等,跨國公司在進入一個新領地時,應考慮這些因素對企業(yè)經(jīng)營的影響。一個企業(yè)沒有能力也不可能改變一個國家流傳已久的獨特的文化。對于異國文化,我們只能適應,入鄉(xiāng)必須隨俗,這別無選擇。比如:阿拉伯人在齋月里不談工,如果想和阿拉伯人談生意,應趕在這些日子之前或之后,在齋月里與阿拉伯人洽談生意,會引起他們反感。

1.4 不同文化發(fā)展階段沖突我國在改革開放的這30年里,三代人的價值觀念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對于像摩托羅拉等很早就進入中國的企業(yè)來說,它們逐年聘用的員工與企業(yè)的磨合是越接近現(xiàn)在,相對越容易,因為越年輕的員工所接受的現(xiàn)代觀念越多越快。從另一個角度說,每個國家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在不同程度上發(fā)生著變化,因此不同國家在不同文化階段的沖突是避免不了的。但有些文化卻在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中逐漸形成共性,例如在過去,日本企業(yè)對員工負責,美國企業(yè)對股東負責,中國企業(yè)對政府負責,而現(xiàn)在殊途同歸,都走向了對客戶負責。過分夸大并購企業(yè)之間的文化差異,實際上是否定了企業(yè)核心理念、商業(yè)模型和內在運作模式上的共性。

除了以上原因,產(chǎn)生文化沖突還有自我優(yōu)越感、管理理念的不同??鐕幕瘺_突引起的不良后果有很多,如不同國家員工情緒對立、工作懈怠、組織溝通不暢、信息傳遞不及時甚至錯誤信息被有意傳遞、處理問題感情用事等。要想有效地解決跨文化沖突,就要進行跨文化管理。

2跨國企業(yè)中的文化融合

跨文化管理要求企業(yè)在跨國經(jīng)營中,重視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風俗習慣、道德規(guī)范等,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資源進行整合管理??缥幕芾淼哪康氖莿?chuàng)造一種既能為東道國員工所接受,又有利于跨國公司異國發(fā)展的企業(yè)文化??缥幕芾淼暮诵氖菍崿F(xiàn)文化的融合。

一個企業(yè)跨國經(jīng)營,要實現(xiàn)商業(yè)目標必須融合三種文化―本國的文化、目標市場國的文化和企業(yè)的文化。在跨文化管理進程中,成功實現(xiàn)文化融合一般要經(jīng)歷蜜月期、沖突期、適應期和融合期等四個階段(如下圖所示)。

2.1 蜜月期文化融合管理在跨文化進程的初期,文化的差異對組織成員來說更多的是新鮮和好奇,相互之間對差異更多的是觀察和回避。這個時期的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培育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經(jīng)營理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形成具有多文化特色的新企業(yè)文化,營造適合多元文化背景的工作氛圍。

2.2 沖突期文化融合管理隨著跨文化進程的深入,員工們對于不同文化的新鮮感開始減退,文化、行為習慣和信仰的差異不斷引起摩擦和沖突,也就是進入沖突期。在這個時期,文化的沖突也相應地進入“多元化”,從思想、信仰、觀念、理念到行為等各個方面。不同文化之間相互排斥,以文化背景為的非正式組織(小團體)盛行,工作績效衡量標準多樣化,語言引起的溝通障礙日益明顯,工作協(xié)調困難……在這個時期,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是加強跨文化的培訓,促進跨文化的融合,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矛盾激化,同時盡可能通過制度化建設減少摩擦和沖突,如量化各種考核指標等。跨文化管理人員的挑選和配置是成功渡過沖突期的關鍵,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外派高層管理人員的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溝通能力,跨文化適應性和跨文化問題的處理能力,如對跨文化差異的認識、態(tài)度和容忍,跨文化溝通能力,跨文化矛盾和沖突的處理能力等,還包括在海外業(yè)務動作過程中第三方資源的利用,是與當?shù)卣臏贤ê蛥f(xié)調,減少、緩和甚至消除不同文化給企業(yè)經(jīng)營帶來的障礙。跟多樣化文化打交道的經(jīng)理人經(jīng)常要應對溝通問題和文化誤解。由于每天都要跟世界各地的人們溝通,經(jīng)常要到國外出差,以及在海外工作,經(jīng)理人有遭受文化誤解的危險,這會對他們的業(yè)務和職業(yè)生涯造成嚴重的沖擊。海外任職要求經(jīng)理人及其家屬更多地了解不同文化,并掌握有效的溝通技能。無論經(jīng)理人是在公司、地區(qū)還是國際范圍內進行跨文化溝通,都必須了解文化差異,以避免犯下錯誤,丟掉訂單、客戶甚至自己的工作。因此,外派人員的選拔、培訓、培養(yǎng)和支持是企業(yè)拓展海外業(yè)務的一項重保證,是21世紀人力資源管理一項重要的任務。

2.3 適應期文化融合管理適應期又稱為磨合期。在這個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通過較長時間的合作共事,對不同文化的了解不斷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程度不斷提高,進入相互適應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是鞏固跨文化整合的成果,繼續(xù)加強跨文化整合的各種努力,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不斷完善跨文化培訓體系,包括對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的培訓、文化敏感性的培訓、跨文化溝通及沖突處理的培訓等。

2.4 融合期文化融合管理融合期是跨文化充分融合后形成新的企業(yè)文化的時期。這個時期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尊重,對文化差異求大同存小異,形成企業(yè)特有的、全體成員共享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這個時期的人力資源管理相對來說已經(jīng)進入穩(wěn)定和正常的時期,文化的差異仍然存在,文化之間的摩擦甚至沖突也還可能發(fā)生,但既不會像前幾個時期覆蓋面那么廣,也不會像前幾個時期沖突那么激烈,更重要的是對這些摩擦和沖突的處理也更加程式化。但是,只要跨文化的背景還存在,人力資源的跨文化管理就不能松懈。這種持續(xù)努力的一個體現(xiàn)就是鞏固業(yè)已形成的文化融合基礎上的企業(yè)文化,并將這種企業(yè)文化具體化,通過人力資源的管理活動強化這種文化。

由于文化沖突是文化差異造成的,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實現(xiàn)文化的融合是跨文化管理的最終目標。清楚的認識跨文化管理的階段性特征,合理采用管理策略,根據(jù)環(huán)境的要求和企業(yè)戰(zhàn)略發(fā)展的原則要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經(jīng)營觀和強有力的公司文化,才能保證跨文化經(jīng)營企業(yè)的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陳曉萍.跨文化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56~168.

第6篇:不同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國際商務談判文化差異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商務談判逐漸成為中國商業(yè)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進出口貿易及國際合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除了了解國際商務談判的一些必要的技巧和注意事項以外,文化差異也成為商業(yè)合作取得成功所必須考慮的因素。論文百事通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全盤考慮。

1.談判前要了解可能出現(xiàn)的文化差異。談判準備工作包括:談判背景;對人和形勢的評估談判過程中需要核實的事實;議事日程;最佳備選方案和讓步策略。其中談判背景又包含:談判地點;場地布置;談判單位;參談人數(shù);聽眾;交流渠道和談判時限。所有這些準備必須考慮到可能的文化差異。例如,場地布置方面的文化差異對合作可能會有微妙的影響。在等級觀念較重的文化中,如果房間安排不當、較隨便,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安甚至惱怒。

2.談判方式也因文化而異。美國文化傾向于眾人一起來“敲定一個協(xié)議”;而日本文化喜歡先與每個人單獨談,如果每個人都同意的話,再安排范圍更廣的會談;俄羅斯人喜歡累計的方法,和一方先談,達成一項協(xié)議,然后前面的兩方再邀請第三方,如此進行下去。

談判時限的控制也很重要。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時間觀念。如北美文化的時間觀念很強,對美國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而中東和拉丁美洲文化的時間觀念則較弱,在他們看來,時間應當是被享用的。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對時間觀差異應有所準備。

3.談判過程中理智控制談判進程和選擇談判策略。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一般包含四個階段:一是寒暄,談一些與工作不相干的話題;二是交流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三是進行說服;四是作出讓步并最終達成協(xié)議。進入正式商務談判之前,人們一般都對商務談判的進程有一種預期。這種預期往往影響著談判進展的控制和談判策略的選擇。由于來自不同文化的談判者在語言及非語言行為、價值觀和思維決策方面存在差異性,使得他們所持有的預期也不盡相同,而不同的預期又會引起這些談判者在談判各階段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上的差異。

二、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中所必須注意的文化差異

1.寒暄。這里的寒暄意旨為建立關系或者彼此相識而進行的與談判“正事”無關的所有活動,目的是借此了解客戶的背景和興趣,從而為選擇適當?shù)暮罄m(xù)溝通方式提供重要線索。就美、日文化差異而言,美國文化強調“把人和事區(qū)分開來”,感興趣的主要為實質性問題。因此,美國商人花在與工作不相干的交談或了解外國對手上的時間很少,而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交流則來得很快。美國人在談判桌上會討論一些與生意無關的話題,如天氣、家庭、體育、政治等,但他們這樣做更多地是出于友好或禮貌而已,通常在

五、六分鐘以后就會進入下一階段。相反在看重相互關系的日本文化中,卻常常在這一階段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費用,著力于先建立舒適的私人關系,然后再談業(yè)務。

2.交流工作信息。國際商務談判中的信息交流往往呈現(xiàn)種種不完全性特征。

(1)語言差異和行為差異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錯誤。一般人只能理解相同文化背景的講話者講話內容的80%~90%——這一事實意味著有10%~20%的信息被誤解或聽錯了??梢韵胂?,當一個人講第二語言時,誤解或聽錯的百分比將會急劇上升。而且當?shù)诙Z言能力有限時,甚至整個會話可能全部被誤解。行為方面的文化差異往往較為隱蔽,難以被意識到。當外國談判者發(fā)出不同的非語言信號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對手極易誤解這些信號,而且還意識不到所發(fā)生的錯誤。

(2)非語言交流技巧差異所產(chǎn)生的信息不對稱。有時為了從談判對手那里搜集信息,會采用“單向型”談判策略——讓外國對手提供信息。由于不同文化間客觀存在著交流技巧差異,如沉默時段、插話次數(shù)和凝視時間差異。特別是當這種差異較為明顯時,信息不對稱就自然產(chǎn)生了。例如,日本式的交流技巧中凝視和插話出現(xiàn)的頻率較低,但沉默時段較長;而法國談判者似乎不甘寂寞,往往會在對方沉默時填補這些沉默時段。

(3)價值觀差異所引起的信息反饋速度及內容不對稱。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時間利用方式:單一時間利用方式或多種時間利用方式。單一時間利用方式強調“專時專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和德國人具有此特點。而多種時間利用方式強調“一時多用”,如中東和拉丁美洲文化則具有此特點。在多種時間利用方式下,人們有寬松的時刻表,淡薄的準時和遲到概念和意料之中的信息反饋的延期。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類型的買方和賣方關系:垂直型和水平型。垂直型買方和賣方關系注重含蓄和面子,而水平型買方和賣方關系依賴于買方的信譽,注重直率和講心里話。例如,報盤中的價格因文化而異,美國商人希望事情迅速地完結,所以他們的初次報盤往往與他們的實際要價比較接近。但是,在巴西文化中,巴西商人希望談判時間相對長一些,他們的初次報盤往往會過分大膽。

3.說服就是處理“反對意見”,去改變他人的主意。說服是談判的要害所在。但是,人們對說服的認識、說服方式的選用往往因文化而異。在注重垂直型地位關系的文化中,人們往往趨向于將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寒暄以及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交流上,說服階段要“爭論”的內容就很少。即便進行說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往往會選擇含蓄或幕后的方式,而且說服的方式和結果還與地位關系有關。

相反,在注重水平型地位關系的文化中,人們信奉坦率、競爭和平等價值觀,認為說服是最重要的,談判的目的就是迅速地暴露不同意見以便加以處理。例如,美國商人喜歡在談判桌上攤牌,急于從信息交流階段進入到說服階段。

4.讓步和達成協(xié)議?;诳陀^存在的思維差異,不同文化的談判者呈現(xiàn)出決策上的差異,形成順序決策方法和通盤決策方法間的沖突。當面臨一項復雜的談判任務時,采用順序決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人常常將大任務分解為一系列的小任務。將價格、交貨、擔保和服務合同等問題分次解決,每次解決一個問題,從頭至尾都有讓步和承諾,最后的協(xié)議就是一連串小協(xié)議的總和。然而采用通盤決策方法的東方文化則要在談判的最后,才會在所有的問題上做出讓步和承諾,達成一攬子協(xié)議。

最后,因文化而異搞好后續(xù)交流。國際商務談判后管理涉及到合同管理及后續(xù)交流行為。不同文化對合同的內容、合同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解。

強調客觀性,注重平等觀念的文化,往往依賴界定嚴密的合同來保障權利和規(guī)定義務。如美國企業(yè)之間的合同常常長達百頁以上,包含有關協(xié)議各個方面的措辭嚴密的條款,其目的是借此來保障公司不受各種爭端和意外事故的傷害。此外,這種文化中管理者一般將合同簽訂儀式視作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的舉動,因此合同常常是通過寄發(fā)郵件來簽訂的。他們感興趣的主要為實質性問題,所以往往不太注重后續(xù)交流注重關系的文化,其爭端的解決往往不完全依賴法律體制,常常依賴雙方間的關系。在這些文化中,書面合同很短,主要用來描述商業(yè)伙伴各自的責任,有時甚至寫得不嚴密,僅僅包含處理相互關系的原則的說明而已。此外,注重關系文化的管理者常常希望舉行一個由各自執(zhí)行總裁參加的正式簽字儀式。而且,保持與大多數(shù)外國客戶的后續(xù)交流被視作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部分。在合同簽訂很久以后,仍然會進行信件、圖片和互訪等交流。新晨

由此可見,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商務談判中因人而異選擇不同的談判技巧是商務談判成功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LarryA.Samovar&RichardE.Porter跨文化交流(第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KittyO.Locker,商務溝通(第四版),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第7篇:不同文化的差異范文

旅游國際化(tourism internationalization)是當代旅游發(fā)展的重要推力,世界范圍內各國/地區(qū)的旅游業(yè)發(fā)展呈現(xiàn)融合態(tài)勢,跨國跨洲際旅行的國際游客數(shù)量正與日增長。旅游國際化除了給企業(yè)運營與旅游教育帶來挑戰(zhàn)之外,更對旅游跨文化研究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

試想,同樣面對青島“天價蝦”事件,來自日韓的旅游者(東亞文化典型代表)與來自美國的旅游者(西方文化典型代表)會有相同的心理歸因與推斷嗎?他們會同樣認為該事件只是不良商家的個案,與青島旅游以及整個“好客山東”無關嗎?又試想,來自美國和西班牙的游客會對北京形成相同的目的地個性與形象感知嗎?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涉及文化的影響,而且可以肯定,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對這些類似問題將形成不同的心理與行為反應。因此,在越來越多中國游客走出去,國際游客走進來的文化互動與交融進程中,跨文化旅游研究的開展將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者的心理與行為會有怎樣的異同,從而為企業(yè)的運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實踐啟示,為促進不同文化下人們的和諧交往提供智力支持,更為世界旅游學界的知識貢獻呈現(xiàn)中國學者與文化的智慧。

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共享的思想、信念以及行為方式的總和。任何一位生活在不同文化規(guī)范下的個體,其心理與行為都被自身所屬的文化系統(tǒng)所深刻地影響。在考察文化如何影響旅游者的心理與行為研究上,學者可采用多種研究視角,比如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視角,但我們主要從“跨文化心理學”(cross-cultural psychology)視角探討旅游的跨文化研究。跨文化心理研究,也被稱為比較文化心理研究,它主要考察在不同文化中個體心理功能的差異點和相同點,考察個體心理與身處的社會文化、周遭生態(tài)環(huán)境及自身生理狀態(tài)的關系,以及這些內容的動態(tài)演化。

二、跨文化旅游心理與行為研究的基本內容

跨文化研究一般是將文化,或者更確切而言是將某些帶有文化差異特征的構念(如權力距離差異)視為旅游者行為的前置因素、中介變量或調節(jié)變量。它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去考察不同文化下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差異。我們以游客是否接受偶遇熟人的小禮物作為例子闡述跨文化研究的基本過程。首先是研究者依據(jù)已有證據(jù)推斷東方文化下的游客會比西方文化下的游客更不可能接受小禮物,為此研究者需要在兩個文化群體中獲得實證證據(jù),說明前者(如中國游客)確實比后者(如美國游客)更不可能接受小禮物;但僅此證據(jù)還不足以說明文化差異(有可能是非文化因素造成的),研究者需要進一步依據(jù)理論來說明不同文化中的哪一點區(qū)別造就了二者行為上的差異,并提供證據(jù)論證不同行為模式背后的不同心理機制,比如研究者認為是因為東方游客(vs.西方游客)更加在意在交換禮物過程中的互惠原則,使他們害怕在偶遇情況下沒有機會回贈對方禮物,因而更有可能拒絕對方(小禮物),以免產(chǎn)生虧欠感。

從上述簡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實施跨文化研究往往意味著在一個研究中需要同時收集至少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數(shù)據(jù),并做比較分析;此外,研究者還需要依據(jù)理論去解釋為何產(chǎn)生文化差異,并對背后的心理與行為機制提供證據(jù)。因此,簡單地在中國進行概念性重復研究并獲得不一樣的中國游客心理與行為,在嚴格意義上并不是跨文化研究,因為它并沒有將文化因素作為變量放入具體的研究設計中。跨文化研究往往需要在研究問題的形成階段就清晰界定出文化變量是什么?該變量是如何具體影響不同文化的游客心理與行為?我們依據(jù)上述跨文化研究的兩大特征進行簡單的文獻搜索,以“跨文化”為關鍵詞對Annual of TourismResearch (ATR),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JTR)和Tourism Management(TM)進行文獻搜索。結果顯示,符合上述兩大特征的研究并不多,且多發(fā)表于近10年。實際上,有學者對發(fā)表于2007-2011年的210篇JTR文章進行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只有15篇論文的數(shù)據(jù)采集自一個以上的國家(其中屬于跨文化研究范疇的就更加稀少)。在現(xiàn)有旅游跨文化研究中,學者多依據(jù)“文化維度論”從靜態(tài)視角考察文化差異。所謂“文化維度論”是指研究者依據(jù)一定的維度將文化劃分為不同類型(如集體主義vs.個體主義),并認為所有成員都會表現(xiàn)出一致的文化行為特征,且文化內容是固定保持不變。比如“文化維度論”認為中國屬于集體主義社會,那么每個中國人都是認同集體主義價值觀,并表現(xiàn)出集體主義行為。當前旅游學者多采用的文化維度模型包括:Hofstede的文化維度理論(national cultural valuedimensions),Schwartz的文化價值取向(culturalvalue orientations),Steenkamp的國家文化模型(national- cultural dimensions),Markus和北山忍( Kitayama)的自我建構(self-construal),Nisbett和彭凱平的思維方式(thinking style)以及Triandis的個體主義/集體主義。

“文化維度論”為跨文化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理論支持,但顯而易見,此類理論是以靜態(tài)視角考察文化差異,它忽視了文化動態(tài)變化問題,比如在中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今天,中國依然是個集體主義社會嗎?它只能考察文化間的差異,無法解釋文化在什么情境下(不)可以發(fā)生作用?;诖?,我們建議旅游學者可關注近年來在跨文化心理學界興起的文化動態(tài)觀(dynamicconstructivist approach)。文化動態(tài)觀不再視文化為某種固定不變的價值觀體系,也不認為任何情境下文化的影響都是一成不變的。它強調了文化作為一種內隱知識的動態(tài)性,即文化作為個體內化的一種知識會在不同情境下被激活或被抑制,個體進而表現(xiàn)出與文化模式一致的或不一致的行為。因此,該視角除了強調文化間的差異外,更強調了文化與情境的交互作用,這使得我們不僅可以探討在不同文化間人們心理與行為的異同性,還可以探討社會情境對文化影響的調節(jié)作用。舉例而言,在文化動態(tài)觀下,中國人的集體主義行為模式只在某些情境下才會表現(xiàn)出來,在某些情境下中國人同樣會表現(xiàn)出個人主義。這樣,旅游學者在借用動態(tài)文化觀研究不同文化/國家的游客行為時,不但可以研究兩組群體之間在行為上的差異性,還可以研究這種差異性可能在什么情境下容易出現(xiàn)或者容易消失。對動態(tài)文化觀有興趣的讀者可關注康螢儀及其合作者發(fā)表的系列論文。在此,我們也期待中國學者可以利用這一更富有解釋力的文化動態(tài)模型(vs.文化維度論)來考察不同文化下不同游客的心理與行為。

三、跨文化研究的挑戰(zhàn)與機遇

第8篇:不同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文化因素;國際商務談判;文化差異;影響

國際商務談判是一種對外經(jīng)濟貿易中普遍存在的跨國界活動,也是對外經(jīng)濟貿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很大程度上會涉及各個國家的不同文化和風俗習慣。因此,了解各國不同的文化差異是非常重要的。

一、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特定的觀念和價值體系,構成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行為。由于特定的歷史和地域差異,世界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傳統(tǒng)和模式。由于中西方傳統(tǒng)習慣、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的不同,中西方文化表現(xiàn)出諸多差異。這種不同文化導致了商務談判中的各種矛盾,因此,了解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人員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1.時間觀的差異

不同的文化背景會體現(xiàn)出不同的時間觀念,例如在西方國家,時間觀念很強,比較追求速度和效率,力爭在談判中速戰(zhàn)速決。德國人在會談時很注意對方是否準時,他們認為準時是一種基本禮貌,也是有責任感的一種體現(xiàn)。不按時守約,不僅浪費了雙方的時間,也是缺乏誠信的行為。另外,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中國人的時間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時間就是金錢”這種西方人的價值觀也正在被我國民眾所接受。由于持有不同的時間觀念,不同談判人員的談判風格和談判方式是存在很大差異的,為了避免因時間觀的差異所引起的沖突,要對各國的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這樣談判雙方才能順利地談判。

2.價值觀的差異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的價值觀、立場和經(jīng)歷各不相同,美國人在談判期間更愿意將他們的討論集中在工作上,而不是集中在個人上;在拉丁美洲和中東,與談判人員在會談工作前,彼此熟識起來是很重要的。而他們所談論的內容往往是體育文化活動、個人愛好、公司的歷史等來聯(lián)絡私人感情,這對于進一步談判也是很重要的。

3.禮儀的差異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相互尊重的行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最常見的表現(xiàn)就是飯局和觀光等活動,希望通過飯局和觀光等活動來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而美國人則個性比較開朗,不拘小節(jié)。不同國家禮儀的差異對商務談判也有著很大的影響,了解各國的禮儀差異,可以更好地完成商務之間的談判。

二、文化差異中不同的商務談判風格

談判風格,主要是指在談判過程中,談判人員所表現(xiàn)出來的言談舉止、處事方式以及習慣愛好等特點,由于不同國家、地區(qū)的文化背景不同,談判者具有不同的談判風格,他們的這種不同風格也反映了他們不同的文化特征。

1.在國際貿易中,美國人的談判風格是很有影響力的

一方面,美國人屬于性格較為外向的民族,在談判中、言語上比較直接坦率。另一方面,美國談判者有著與生俱來的優(yōu)越感和自信,他們善于直接向對方表露出真摯的感情,即使是剛結識不久,他們的表現(xiàn)也會很友好,讓你在交流中倍感親切。

2.美國與英國雖然都是講英語的國家,但是卻有著不同文化上的差異

英國人雖然很講禮儀,善于交往,與美國人不同的是他們往往是先與談判者保持距離,然后才會慢慢地接近。英國人在談判時一般不急于求成,在價格或有關條款方面都可有商討的余地,他們所談判的焦點往往是談判過程是否能夠順利地進行。

3.中國人在商務談判中與美國和英國的談判風格不同

中國人有著強烈的民族優(yōu)越感,希望別國的談判人員能夠尊重本國的文化。另外,中國人善良好客,在與中國人進行商務談判時,他們一般不會表現(xiàn)出那種盛氣凌人的樣子,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商務談判。

三、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的協(xié)調與溝通

跨文化的談判首先表現(xiàn)在談判的語言溝通中,為了使談判順利進行,談判者一般都會借助翻譯人員來進行。一個好的翻譯不僅要熟練掌握語言方面的技能,同時也要對對方的文化有著深厚的了解。當然,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溝通中,還體現(xiàn)在非語言的溝通中,通過手勢和面部表情等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然而由于文化的差異,非語言溝通也存在不同的含義,比如,很多國家和地區(qū),人們多以點頭表示贊同和接受,以搖頭表示反對和不同意;在北美,為了避免在談判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問題,人們總是小心謹慎,在指出別人的錯誤時,盡量做到得體而不得罪人。此外,西方人在與中國、日本等東亞的商人建立商務關系時,就非常注意東方人的文化,他們認為中國人的主要特點是談話存在著不明確性,比如中國人很不情愿在談判中說“不”,擔心說“不”會對商務關系造成傷害,由于這種不明確和間接的交流風格,使很多談判都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效果。

四、如何對待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差異

國際商務談判涉及面廣首先要充分了解各國的文化差異,正確地對待文化的差異。談判者也要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避免談判中因文化差異的不同而引起的利益沖突。

克服溝通障礙是指談判雙方在進行商務談判過程中所遇到的由于主觀原因造成的理解障礙,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者表達不明確而引起的。對于跨國談判來說,在交流過程中溝通障礙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所以要了解各國的文化背景,克服溝通障礙,使談判達到理想中的效果。

掌握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商務談判技巧,由于他們彼此存在著文化差異,所以必須充分了解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談判人員的文化環(huán)境及其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促使談判最后取得成功。

作為一名商務談判人員,必須具備廣泛的世界文化背景知識,充分了解不同國家、地區(qū)間存在的差異。在跨文化談判中,除了基礎的談判技巧以外,理解文化差異并確定相應的談判技巧是重要的。無論談判雙方有著怎樣不同的背景,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兩方的雙贏,因此在談判過程中不應該局限于如何縮小雙方因文化差異而在理解上可能存在的誤差或矛盾,而應考慮到不同文化的因素,從而提高談判成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劉雯祺.中西文化差異對涉外商務活動的影響[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4.

[2]張強.談判學導話[M].四川大學出版社,1999.

[3]李輝.國際商務談判[M].上海財經(jīng)出版社,2005.

[4]趙銀德.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行為的影響[J].實務探討,2002.

[5]唐德根.跨文化交際學[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6]邱革加,楊國俊.雙贏現(xiàn)代商務英語談判[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第9篇:不同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大學英語教育;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2614(2016)05-0142-03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浪潮的加速,國際交往與合作日益明顯,全球化已經(jīng)成為當今時代的基本趨勢,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尤其重要。由于跨國間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所導致的語言交流障礙成為影響國際交流的重要因素,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國際語言交流人才稀缺,全球化對該類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突破大學英語專業(yè)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瓶頸,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如何加強大學英語教學管理,有效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滿足全球化趨勢對復合英語人才的需求是大學英語教育者和管理者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通過分析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不同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相互影響,從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著手,分析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對語言影響差異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若干思路和措施。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必要性

1.有利于調動和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傳統(tǒng)英語教學僅關注語言知識和技能,教學活動相對枯燥,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補充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知識,可以豐富大學英語教學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英語教師應將語法、單詞和句型等知識點和跨文化傳授相結合,通過引用多樣化教材和案例教學,講授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藝術、方言、禮儀、建筑和風土人情。通過跨文化知識輸入,改變傳統(tǒng)中國學生的“中國式英語”問題,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大學英語教師應主動意識到教學過程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重要性,正確選擇合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交際溝通能力,通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有利于提升學生日常交際溝通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師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導入,以語言文化形成的文化背景和當?shù)仫L俗習慣著手,闡述不同文化對不同語言的滲透影響,通過文化差異對語言造成的不同語義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果忽視文化差異,盡管對方能理解說話者的語義,但是可能會違反文化規(guī)制,讓對方反感,文化沖突會影響交際效果,進一步引發(fā)不同程度的民族誤解和敵意。在語言學習中要充分重視文化背景對語言的影響,通過了解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形成正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師要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語言知識和技能,還應涉及其他跨文化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英語人才。將中西方文化教學納入英語教學實踐中,用寬闊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語言素養(yǎng),滿足經(jīng)濟全球化和交際國際化的現(xiàn)實需要。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針對交際的對象,話題和目的正確理解和選擇表達方式的能力,是不同文化場景下的社會語言能力。教師應注重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知識傳授,采用豐富的教材和教學方法,寓教于樂,在真實的文化環(huán)境下調動學生跨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通過多元化文化信息來源渠道,幫助學生獲取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文化信息資料,提高學生參與語言學習文化背景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綜合文化素質。

二、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存在問題

1.教師方面的問題。盡管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和教育管理部門已經(jīng)意識到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實踐上都沒有落到實處?,F(xiàn)實與理念存在差距,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語言知識點展開的,即“詞語分析、語法講解、句型操練”的模式,忽視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一是大學英語教師跨文化知識儲備欠缺。在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師畢業(yè)于國內師范類院校,課程體系設置中同樣缺乏文化與語言關系的課程,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課程基本不統(tǒng)一開設。只有少數(shù)學校在選修課中會開設文化對語言發(fā)展演變的影響類課程,隨著海量信息時代到來,學生通過瀏覽信息自學,導致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知識極為匱乏。二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文化滲透能力有待提升。外語教師自身具備足夠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跨文化教學的關鍵。但是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師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足,教師自身也沒有體驗跨文化交際實踐,難以滿足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需要。三是教師也未能很好地落實文化教學。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也主要以語言教學為中心,跨文化知識講授更多是表層、膚淺的,授課方式也比較單一傳統(tǒng),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很難觸及文化的核心,更多是輸入目的語文化,如介紹西方國家的節(jié)日、習俗、禮儀等。教師在跨文化交際等相關課程講授上感到很吃力。

2.學生方面的問題。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主體,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積極性和學習反饋決定跨文化教學的效果。一是當代大學生跨文化學習意識缺乏。在中學時期,英語教學就只關注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重視“聽說讀寫譯”等知識,忽視文化知識的講解,導致我國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了解甚少。而且,大學生學習英語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通過四六級考試,認為只要掌握詞匯量和基本語法就可以了,降低了自身學習英語的要求。二是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文化背景的了解有限。雖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導入跨文化知識,但是教學形式仍然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獲取跨文化知識的渠道單一。一方面,課堂中缺乏文化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另一方面,課后又不知道如何去補充跨文化知識。而且大學英語授課學時有限,除了正常的教學活動,學生很難抽出更多的時間去主動接收跨文化知識。三是學生接收跨文化知識的積極性不夠。我國大學生跨文化學習意識淡薄,不會主動去接近了解異國文化,學習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由于我國大學教育是應試教育為主,受到教育體制的影響,大學英語考試內容一般不涉及文化知識,學生一般是考什么學什么,學生學習英語更多是應付考試、出國或就業(yè)。在被動學習的情形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效果打了折扣。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策略

1.豐富教材內容,增加跨文化知識比重。在英語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與語言發(fā)展的理解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從英語教材選取方面入手,這也是掌握跨文化知識并加以應用的關鍵。在語言教學的跨文化學習中,教材內容選取和編排就顯得非常重要,需要在語言中體現(xiàn)文化差異,并且文化異同反映在不同語言差異中。教材中的語言對話應是在真實環(huán)境下的交際語言,還原真實生活。根據(jù)英語教學目的和教材內容,教師應注重拓展學生語言知識和跨文化知識信息量。將語言學習與文化背景內容相結合,讓學生體會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對語言的影響??缥幕浑H能力就是通過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進行交流的能力,教材的選用和內容直接影響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在英語教材編寫過程中,不僅要包括詞匯、語法和寫作等內容,還需要補充跨文化等知識點,使學生在了解語言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加上對文章的理解。文化背景知識內容繁多,可以涉及宗教、政治、科技、音樂、文藝、民族、體育等。要讓學生不是簡單地考慮本國家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更要拓展思維視角,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特點,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交際活動能否順利進行,不僅取決于詞匯量掌握,還取決于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針對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規(guī)律,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教材編寫應充分考慮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掌握程度,循序漸進,緊扣文化主題。根據(jù)教材內容和語言學習特點,教師采取單一到多元、簡單到復雜的方式,逐步將文化背景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體現(xiàn)出來,提高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2.加強教師跨文化教學,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特別是課堂教學,教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要想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離不開教師的主觀引導和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教師要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不再局限于教授語言知識,而是要有針對性地將文化和語言進行融合講授。比如,在語言教學中設定文化背景,讓學生在情景再現(xiàn)中感受國外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不同,體驗不同文化下語言使用的差異;教師要有目的性地穿插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學習和語言使用規(guī)范,在讓學生學習到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規(guī)范的同時,滲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感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所學語言文化背景的認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刪選教材內容,特別是包含中西文化差異的內容,引導學生,與學生進行互動式學習或者找到文化在語言應用中的閃光點,作為教學吸引點,用當?shù)匚幕龑W生主動探尋語言中的文化內涵,并進行課堂探討,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文化意識的目的,幫助學生進行主動、創(chuàng)造性、有選擇性的學習。教師要注意組織學生進行語言練習,在不斷練習中掌握跨文化知識,強化學生對文化差異的不同感受,達到學生可以熟練應用英語地道表達自己思想的程度,在跨文化差異中體會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3.科學組織教學活動,強化文化差異辨別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單純增加文化知識量的學習是不夠的。由于存在不同文化的沖突,還需要讓學生能夠辨別不同文化包含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并實現(xiàn)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讓學生知道西方文化并不都是高雅的陽春白雪,實現(xiàn)不同民族文化在個人學習的內在影響。由于在校學生的文化信息來源渠道廣泛,并且文化來源的層次不同,學校要注重健康文化的引入,對積極的西方文化進行引導,要篩選不同文化的不積極、不健康的一面,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教師要注意科學地組織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學習,積極與時俱進,用科學、易于接受的方式將各種文化資料與學生學習層次進行有效結合;教師在向學生介紹西方文化時,要注意科學引導,思想優(yōu)先,為學生的文化學習把好關,守好門,對健康的主流文化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明辨文化是非,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與引用,堅決杜絕課堂上的拿來主義,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能力、學習能力和是非辨別能力。

4.多元化教學手段,增加跨文化學習機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學越來越普及,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中,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觀趨勢,適應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客觀要求。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錄制微課,使用多媒體,根據(jù)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將教材內容與課堂教學所需要的音頻、視頻進行結合,運用網(wǎng)絡多媒體向學生實時播放英語語言應用情景,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感受文化差異下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語言發(fā)展歷史和風土人情對文化的影響和改變。通過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利用,多元化課堂教學方式,圖、文、聲、像并茂地整合文化信息,形成生動靈活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科學化、信息化教學過程,向學生提供真實的跨文化學習機會,提高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祁穎,陳秀明,王霞.大學英語課程學生學習效果滿意度調查———基于北京城市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4(7):61-62.

[2]李志強.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意識———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2(11):117-118.

[3]胡艷紅,樊葳葳.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的現(xiàn)狀調查———基于1990-2012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全真題的統(tǒng)計與分析[J].外語測試與教學,2014(1):1-8,13.

[4]楊靜.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7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