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邊塞詩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國《洛杉磯時報》8月19日報道】題:劉翔仍是中國的英雄(作者 埃文?奧斯諾斯 唐?李)
中國“飛人”現在成了“阿喀琉斯”。
18日,在整個中國都注視著該國最受歡迎的運動員劉翔一瘸一拐地黯然退場,臉上因傷痛露出痛苦的表情后,眼含熱淚的國民仍在努力弄明白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中央電視臺在向數億中國觀眾直播時,主持人把劉翔比作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阿喀琉斯――“一個同樣無法忍受踵部之痛的英雄”。
劉翔退賽引發(fā)中國體育愛好者的深刻反省,他們懷疑是否把太大的壓力給了一名運動員,運動員專家也反思,劉翔的腳傷是否原本可以避免。
中國的官方媒體同樣迅速采取行動,增強國民對中國在奧運會中表現的自豪感并緩解失望情緒。一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勸導觀眾:“安慰和支持劉翔的最好方法就是繼續(xù)觀看并支持其他奧運會比賽?!?/p>
在一場新聞會上,淚流滿面的孫海平教練說,劉翔右腳的傷已經持續(xù)了多年,近來越來越嚴重。他還說,賽前三個醫(yī)生為劉翔做緊急處置,但劉翔仍然決心跑。
頃刻間,輿論紛紛從非體育競爭的角度解讀劉翔的腳傷。央視切斷直播畫面,一名主持人說:“劉翔,我們要對你說:我們永遠支持你。”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說,對于劉翔退出比賽,我們再次看到媒體的情感流露。
尹鴻說:“自地震后,媒體在與公眾溝通中似乎發(fā)現了個人的價值和生命的價值。公眾也形成一種共同的覺悟,表現出同情心。這與一種單純的民族主義情感是不同的。”
展示人性中國
對于中國來說,劉翔退出110米欄比賽是北京奧運會上最令人吃驚的事情。受傷的腳跟讓他和全中國的金牌夢破滅。
隨后的幾個小時里,北京經濟觀察網上做了一次在線調查,51%的訪問者認為,劉翔的舉動是“可以理解的”,有人留言說:“劉翔是個英雄,但也是個普通人。誰也不應該要求一名運動員在有可能帶來終生傷病的情況下還參加比賽?!庇腥藙t認為劉翔不應該退賽,要求他“至少完成比賽,哪怕是走著或爬著到達終點”。
劉翔退賽的消息證實后,圍繞此事爆發(fā)了激烈的爭論,大多數人對劉翔表示同情。中國人非??释〉贸晒?不僅是在經濟領域,在體育方面也是如此,為的是證明中國遭受西方和日本侵略的黑暗的 20世紀已經徹底一去不復返了?!吧裰邸绷柕某晒Πl(fā)射給全國帶來的狂喜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人痛批劉翔是可以理解的。
從另一方面講,不斷發(fā)展的經濟和正在進行中的財產權改革也擴大了中國人的視野。許多中國人正在認識到,政府無權干預他們個人的決定。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人認為劉翔的決定出于自我保護的動機,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值得關注的一點是,中國政府對劉翔表示了理解。和奧運會開幕式的意義不同,劉翔的失敗可以被視為個人的成敗,不會給國家蒙羞。劉翔在本屆奧運會上贏得一枚金牌,那將是最完美的,但已經不再是必不可少的。幾十年前,中國官方媒體贊揚軍隊試飛員冒著生命危險將出現故障的戰(zhàn)斗機安全著陸,而不是跳傘逃生。當時在一些人眼中,一架飛機的價值要高于試飛員的生命?,F在不是這樣了。這反映了中國出現的一個積極的變化:官方的態(tài)度正在轉變,而且變得更加人性化。
中外媒體報道說,中國國家副主席甚至與國家體育總局聯系,對劉翔表示關心和慰問。如果劉翔不能給中國金牌榜再添榮譽,那么何不利用這個機會展示中國政府更為人性化的一面?
呼喚成熟心態(tài)
【美國《華盛頓郵報》8月19日文章】題:跨欄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的傷病令中國心碎(記者范美瑜發(fā)自北京)
數萬人18日來到“鳥巢”是為了在110米欄預賽上看一眼中國的超級巨星運動員。他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所以當觀眾們看到痛得直皺眉頭的劉翔退出比賽時都呆若木雞。
隨著劉翔的受傷,他在奧運會上獲得榮譽的希望破滅,中國人的痛苦襲上心頭。在記者招待會上,劉翔的教練泣不成聲,他向國際媒體解釋說,他的明星徒弟“一直在堅持,一直在玩命”。
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是當時詩壇上影響較大的詩派。因為岑參的邊塞生活體驗最為豐富,他兩次從軍,主要出于邊塞立功的慷慨豪情;他又是一位性情極為好奇的詩人,因此他重點以邊塞、從軍等為題材,總是以濃重的色調描繪西北邊疆的奇麗風光和異域風情及守邊將士在極其艱苦環(huán)境中頑強拼搏的精神等來顯示其藝術特色。這些邊塞風光和風情,一到他的筆下,便全部變得神奇瑰麗起來。由于特殊的軍旅經歷,所以岑參成為邊塞詩派的杰出代表。其詩風雄健豪偉,奇麗險怪,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等。岑參的這些邊塞詩,極大開拓了邊塞詩歌的內容和范圍。從而使邊塞詩歌內容十分豐富廣闊,創(chuàng)造出邊塞詩歌廣闊境界和新穎風格。
如果說岑參的邊塞詩是“奇逸而峭”,那高適詩則“悲壯而厚”。盡管岑高二人雖然都有軍旅生涯的體驗,他們是同時代的邊塞詩人,但詩風卻不盡相同。作為一位真正具有軍事才能的政治家和著名詩人,高適的詩歌融匯了對邊塞生活的實地體驗和冷靜觀察,因為他們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大小無數次戰(zhàn)爭,親身體驗過豐富的戰(zhàn)爭生活經歷。同時也無數次親眼目睹過邊塞風光。他總以政治家的眼光深刻揭示邊防政策的弊病,以政論的筆調表達對戰(zhàn)爭的意見,反映現實的深度在同時代的邊塞詩人中首屈一指,特別是代表作《燕歌行》。全詩以奔放的語言,沉郁蒼涼的風格,描繪出戰(zhàn)爭的激烈艱苦和戰(zhàn)士們的英勇精神;同時對邊庭主將驕奢逸,不惜士卒行為表示不滿,表現了作者對士兵的同情。詩中所描寫的如:“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問”,“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群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充分表現戰(zhàn)爭的極其殘酷和艱辛,同時也歌頌了將士們勇敢的殺敵精神及愛國情懷。
邊塞詩派中還有一位享有盛譽的詩人是王昌齡。他的詩以五古、七絕為主。歷史上號稱“七絕圣手”。如果就體制之備,題材之廣和數量之多說,實不如岑參高適和李白杜甫;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并岑參高適而三,宮怨詩與李白爭勝,卓然為盛唐一大家。他的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選語之奇,均有獨到之處。殷瑤說他的詩“驚耳駭目”,劉晌說他的詩“緒微而思清”。王昌齡的邊塞詩,大多是寫將士豪邁氣概的。如:“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青槐夾兩道,白馬如流星。聞道羽書急,軍于寇井陘,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以及“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日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等。這些詩可以說是氣壯山河,如聞戰(zhàn)場的鼓聲,如見戰(zhàn)斗的場面。沈德潛說: “少伯(昌齡字)塞上詩,多能傳出義勇”,將士們抖擻的戰(zhàn)斗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被詩人以強有力的語言充分表現了出來。所以詩境慷慨而昂揚,令人振奮。
與岑參高適的邊塞詩相比,岑參高適的詩善于用長篇的七言歌行,鋪寫塞外風光和戰(zhàn)爭場面,意境雄闊高遠,色澤濃烈,筆力粗獷,以雄放的風格見長;而王昌齡則以短小的七絕形式,概括凝練的語言及和美的音律,抒寫戰(zhàn)爭軍情,寓雄渾與自然之中,表現出清峻的風格。王昌齡的邊塞詩更多在于意和境的結合,使意和境渾然一體,開拓出超凡絕俗的藝術境界。邊塞詩派所創(chuàng)造出的獨特而又豐富的意境美,同田園詩派及其他詩派一樣,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和較高的審美價值。并且在詩意提煉和詩境創(chuàng)造上,匠心獨運,獨樹一幟。
透視了造成離怨色彩的詩歌傳統(tǒng)和寫作主客體兩方面人格心理的因素以及社會現實因素。
關鍵詞:唐代 邊塞詩 離怨色彩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218
在唐代,邊塞戰(zhàn)爭帶來了唐代詩壇上一個蕩氣回腸的哀婉之音――邊塞詩的離怨色彩。
唐代邊塞詩的“離怨”色彩,其“離怨”色彩的涵義可以這樣認為,是指唐代邊塞詩傳承并發(fā)揚傳統(tǒng)邊塞詩“離怨”的情感基調,以描寫與邊塞有關的征夫、思婦的離愁閨怨情結,表達對自我或他人身世際遇的悲涼、凄婉之情,從而使邊塞詩呈現出的一種陰柔的美學風格。簡而言之,離怨指邊塞詩中征夫、思婦的離情與哀怨。
“離怨”色彩產生于唐代邊塞詩,是有其特定話語背景的。它有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承繼和對抒情主體因離別所造成的心里傷痛的表述,也有社會現實背景下寫作主客體人格精神的影響。
一、“離怨”色彩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文化底
蘊,即傳統(tǒng)詩歌以抒寫離情別怨見長的詩歌傳統(tǒng)
在詩歌中表現怨刺構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和古代詩學理論的重要觀點?!墩撜Z?陽貨》中,孔子說道:“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盵1]這里的“怨”除諷刺內容外,更為重要的是怨恨、哀怨之意?!对娝?內編》卷一指出:“第風人所賦,多本室家、行旅、悲歡、聚散、感嘆、憶贈之詞,故其遺響,后世獨傳?!盵2]這里所指“行旅、悲歡、聚散、感嘆、憶贈之詞”無不包含有怨的情感內容。而在邊塞題材詩歌中“怨”的情感表現得更為豐富。楊林昕在《唐代邊塞詩流源小考》[3]一文指出:“征夫之恨、久戍不歸、思婦之怨,在《詩經》中也有反映,如《小雅?m杜》描寫征夫思婦的悲哀,《王風?君子于役》寫出了思婦對遠征之親人的懷念、牽掛、悵望、祈禱等復雜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怨”的表達,使這類題材的詩具有了更強的生命力,從而在以后詩歌發(fā)展史上,“怨”成了永恒的抒情主題之一。之后的《楚辭》中雖無邊塞題材的詩,然而“離怨”卻是《離騷》抒情的全部生命力所在。從秦漢之后,無論詩賦、民歌,離怨都是抒情的重要母題。
這一“離怨”的抒情傳統(tǒng)進入唐代,迎著唐代社會的大一統(tǒng)和高度繁盛,它便放射出了前代所未有的燦爛光芒。盡管如此,并不是說唐代邊塞詩完全拋開了前代的傳統(tǒng),相反,它是緊緊依附于前代“離怨”的傳統(tǒng)。如僅從詩題及詩題下的抒情基調看,唐代具有“離怨”色彩的邊塞詩大多為沿襲前代的邊塞詩題,如《詩經》中有《君子于役》題,到漢展為邊塞題材的《從軍行》,再到唐代,《從軍行》便成了重要的邊塞詩題,而且其中頗多“離怨”之悲。大部分涉及邊塞詩創(chuàng)作的詩人幾乎都有《從軍行》的詩篇,如楊炯、崔融、駱賓王、喬知之、劉庭琦、賀朝、崔國輔、李昂、李頎、杜顏、劉長卿、顧況、姚合等等。而他們在此題下所表達的“離怨”之情便是承傳了前代詩歌“怨”的抒情傳統(tǒng)。另外,如《關山月》《隴頭水》《昭君怨》《出塞》《燕歌行》《胡笳曲》《入關》《搗衣詩》《鳴雁行》等詩題幾乎全部來源于傳統(tǒng)邊塞詩題,其中的抒情基調也在承傳前代,吟詠離愁閨怨。顯然,從詩題到詩題下所表達的“離怨”情結,唐代邊塞詩的“離怨”色彩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正因如此,唐代邊塞詩中產生“離怨”色
彩,從文化傳統(tǒng)角度看是一種必然,而且因唐代詩歌的高度繁榮。這一色彩無論在抒情功能上,還是在藝術表現上都遠遠超過了前代。
二、從寫作客體看,征夫、思婦生離死別的普遍心理創(chuàng)傷決定了邊塞詩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基調為“離怨”
這是“離怨”色彩產生的基本現實因素。唐代邊塞詩大多是詩人親歷邊塞而作,或從戎入幕,或送兵出塞,或與征人戍卒有過接觸。他們大多都對邊塞的人、事、情極為熟悉,因而對寫作客體能夠從人性的深處理解他們、同情他們,能夠以客觀的心理狀態(tài)用代言體的形式去描述、再現征人久戍不歸或思婦獨守空房的惆悵與彷徨,抒寫他們的生存困境。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王昌齡《出塞》)“烽火燃不息,征戰(zhàn)無已時”(李白《戰(zhàn)城南》)“羌敵無盡日,征戰(zhàn)幾時歸”(高適《薊門五首》之三)“佳人持錦字,無雁寄遼西”(崔道融《春閨二首》之一)等,無不是由征人思婦離別的傷痛所引發(fā)的怨恨與悲苦。另外,有些詩歌之中,寫作客體就是寫作主體自己。這些詩人大都有著親歷邊塞的經歷,飽嘗邊地之苦與離別之悲。而且,這類詩在邊塞詩中占了絕大部分。
引發(fā)抒情主人公內心“離怨”情結的具體地又有以下幾種因素:首先是由邊地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所造成的征人的“離情閨怨”。如:“沙場三萬里,猛將五千兵。旌斷冰溪戍,笳吹鐵關城。陰云暮下雪,寒日晝無晶。直為懷恩苦,誰知邊塞情?!保▎讨冻鋈罚┍M管征戰(zhàn)的氣勢浩大,然而又有誰能抵擋這艱苦環(huán)境的困擾呢?面對這艱苦環(huán)境,別離的悲苦油然而生。
其次是由久戍難歸、生死未卜的恐懼所造成。如:“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元戍號令嚴,人馬亦輕肥。羌胡無盡日,征戰(zhàn)幾時歸?”(高適《薊門五首》之三)面對“羌胡無盡日”的現實,在征人內心便產生了一種生死未卜、久戍難歸的恐懼心理,又在這種心態(tài)之下,唯一的寄托便是對親人的思戀及所體現的強烈的“離怨”情結:“征戰(zhàn)幾時歸?”
再次是由邊將無能而難保和平的現實所引發(fā)的征人內心的憂慮所造成。如“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燕歌行》)“戰(zhàn)敗仍樹勛,韓彭但空老”(劉長卿《從軍行六首》之五)等。將軍的腐敗無能牽動的不僅僅是征人對國家安全的關心,更牽動的是他們內心深處的“離別”之悲。
另外,思婦的哀怨是由對征人生命安全的無限關懷以及自身獨守空房、無法共度幸福生活的內心情感所造成。如:“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夫死戰(zhàn)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畫燭?!保◤埣墩鲖D怨》)在這里,不僅是對征夫戰(zhàn)死疆場、自己獨守空房的怨與恨,更上升到對造成一家兩代生命悲劇現實的血淚控訴。
因此,從寫作客體看,唐代邊塞詩中“離怨”色彩的產生是在嚴酷社會現實背景下對自我生存與生命狀態(tài)的關懷而造成。
三、從寫作主體看,詩人自我期望充當理想的社會角色與這一角色的實現之間的矛盾導致詩人理想無法實現而產生的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從而以“離怨”為抒情媒介表達出來
在唐代,由于社會的大一統(tǒng),國力強盛,從而在社會士民中掀起了“生當報國死”的熱潮。在這股潮流之下,尚武任俠與強烈的功名欲成了唐代詩人的普遍心態(tài)。而出塞征戰(zhàn)疆場不僅能實現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同時從戎入幕也是進入仕途的很好途徑。在這種背景之下,造成了詩人人格理想的亢奮狀態(tài),喊出“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岑參)“一朝棄筆硯,十年操矛戟”(崔融)等這樣高昂的口號,把從軍入幕而求仕途的渴望與征戰(zhàn)邊塞殺敵報國的豪情融合在一起。正如霍松林、傅紹良所說:“唐代詩人與唐代以前詩人相比,個性意識要強烈的多,他們不僅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且還有著十分醒目的自我形象的塑造?!盵4]顯然,他們所說的“社會責任感”是詩人的報國壯志,“自我形象”則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功名的強烈欲求。然而,“在現實中要實現這兩點卻相當不易,因為在多數情況下,客觀因素往往對主體起著巨大的‘反實現’作用。盛唐詩人就是如此,他們幾乎個個都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壓力,也造成了大大小小的失敗和挫折。胸懷大志的詩人們在追求其人生理想的過程中,飽嘗了失落之苦?!盵5]正是在詩人自身的這一矛盾斗爭過程中,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把“離怨”作為其中一個抒情媒介或誘因來表達對社會現實及其造成的尷尬的個人境遇的強烈不滿。如“夜夜聞悲笳,征人起南望”(崔融《關山月》),由胡笳勾起的強烈的離愁別恨,只能在每天深夜發(fā)出遙遠無際的空嘆,同時又只能在“旅魂驚塞北,歸望斷河西。春風若可寄,暫為繞蘭閨”(崔融《塞上寄內》)的愁怨中安慰自己。
由此可見,從詩人創(chuàng)作的動機看,“離怨”色彩之所以出現于唐代邊塞詩中,是由于詩人對自我生存境遇的不滿,并用“離怨”這一媒介或誘因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宋)朱熹集注.四書五經?論語卷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74
[2](宋)胡應麟.詩藪[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3.
[3]楊林昕.唐代邊塞詩流源小考[J].甘肅高師學報,2002(1).
[4]霍松林,傅紹良.盛唐文學的文化透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9.
出塞和涼州詞都是著名的邊塞詩?!冻鋈肥翘瞥娙送醪g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此詩內容主要是慨嘆遠征之苦,良將之苦,體現出了詩人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對戰(zhàn)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
全詩如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涼州詞》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作品,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這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qū)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xiāng)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全詩如下: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英雄氣魄;仁者心懷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292-01
唐朝經“貞觀之治”和武周改制,到開元盛世已成為國力強盛的泱泱帝國。為進一步鞏固拓展邊疆,開元天寶年間,邊疆征戰(zhàn)頻繁。由于國力強盛,使唐王朝在戰(zhàn)爭中占有明顯優(yōu)勢。同時,為激發(fā)將士征戰(zhàn)疆場的勇氣,唐對邊將的賞賜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戰(zhàn)爭的勝利和國力的張揚,加上立功受賞、授官升遷的誘惑,使許多詩人投筆從戎,希望“功名只向馬上取”,這為邊塞詩的產生和繁榮提供了深厚基礎。
在眾多的邊塞詩人中,如崔顥、王維、張謂、岑參、高適、祖詠、李白、李頎、王之渙等,都有過從軍入幕或游歷邊塞的經歷,王昌齡也毫不例外。王昌齡于開元十五年及進士第,躬逢千載難遇之盛世,對“盛明今在運”的認識和“乘運共躍鱗”的愿望,使得詩人抱著承運而起、建功立業(yè)、為國效勞的人生理想去探索人生。他常以班超、傅自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后漢書 班超》?!肮轮畚吹脻雺粼诤文??”這種急切求得功名的心情使他不甘再做“潛虬且深蟠,黃鵠舉未晚”(岑參《送王大昌齡赴江寧》),像當年許多文人一樣,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的英雄氣概,在中進士前后,游歷西北邊地,寫下了大量的邊塞詩。
這些邊塞詩中,詩人一方面以奔放狂熱浪漫俠氣和豪邁粗獷的英雄氣魄去熱情謳歌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及將士們報效祖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險的樂觀精神,另一方面,又以悲憫的仁者心懷去關照久戍思歸的征人和獨居深閨的軍眷無盡的思念與孤寂。所以,王昌齡的邊塞詩中,一個主題是歌頌保國安邊的英雄氣魄,另一個主題就是滿懷同情地抒寫遠戍戰(zhàn)士懷鄉(xiāng)思親的憂愁和痛苦,這兩個矛盾的主題互為交融,共同突出一個主題:出征戰(zhàn)士思念故鄉(xiāng)和立功報國兩種心情的矛盾,并從矛盾心理的刻畫中突出展示戰(zhàn)士的全部生活和精神面貌,他們的歡樂追求憂愁和痛苦,并始終洋溢著昂揚向上的盛唐精神,這也是王昌齡不同于其他邊塞詩人的特點之一。
“少伯塞上詩,多能傳出義勇?!保ㄉ虻聺摗短圃妱e裁》卷一)。像高岑一樣,王昌齡的邊塞詩中,詩人也以奔放狂熱的浪漫俠氣和豪邁粗獷的英雄氣魄去熱情謳歌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及將士們報效祖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險的樂觀精神。如他被列為七絕之首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中久遠遼闊蒼涼的時空背景,暗示了戰(zhàn)事的頻繁和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同時后兩句的一個假設也含蓄、巧妙地表現出守邊將士奮勇殺敵、為國捐軀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其中最典型的還是他的《從軍行 七首》(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通過長云雪山、孤城、黃沙邊地景色的描寫,把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與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淋漓盡致的展現,“百戰(zhàn)”至“穿金甲”更是寫盡了戰(zhàn)爭的艱苦頻繁、戰(zhàn)斗的慘烈及戍邊時間的漫長,從而使迸出的“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言壯志越發(fā)的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表現了戍邊將士“男兒本自重橫行”的大丈夫氣概和保家衛(wèi)國、廓清邊紛的雄心壯志,從而凝成戰(zhàn)斗豪唱。
戰(zhàn)爭是關系生死存亡的殘酷事實,對個人而言可憑無畏勇氣,無視生死地肯定“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少年行》)的執(zhí)著,然而“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翰《涼州詞》)后面隱藏著多少父母妻子永恒的思念與絕望,所以作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與同情心的詩人,王昌齡并非一任性情率意而行,讓英雄氣魄激越狂熱地奔騰宣泄,一旦詩人從現實出發(fā),游歷邊地,親眼目睹“一將功成萬骨枯”(曹松《乙亥歲二手》)的殘酷,王昌齡不免要從“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不暇思索的狂熱到循理內省的沉思,從而對戍邊的證人、獨居閨中的軍眷甚至交戰(zhàn)的對方真誠流露出同情悲憫的仁者心懷。
面對連年的戰(zhàn)爭,久戍不歸的將士難免有思鄉(xiāng)懷親的哀傷和失卻戰(zhàn)友的痛苦,但同時又有著廓清邊患的責任和擔當,對這種矛盾心情的抒寫,是王昌齡許多詩歌表達的主題,體現著詩人對戍邊者的人性關懷。如《從軍行 七首》(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首詩中“懷土思親”的別情、“久戍思歸”的邊愁、“邊患未平”的邊離、建功邊塞的雄心和對于現實的憂愁及對山川風物的熱愛等都在這短短四句詩中包括,充分表達了征戍者的復雜的內心世界。
王昌齡邊塞詩中另一種從邊塞經驗中體會出人性之不忍的溫情的是感人之深的軍眷閨怨詩。如果說王昌齡筆下那位“春日凝妝上翠樓”的“閨中”“悔教夫婿覓封侯”的“閨怨”尚是她自己造成的,而另一些閨怨詩卻來自邊關血戰(zhàn)的無情撥弄,是獨處幽閨的思婦所不能把持的。如《從軍行 七首》(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到了唐代,依舊是“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依舊是“戰(zhàn)場拼殺真男兒,可憐白骨無人收”。于是,反映戍邊征戰(zhàn)的詩歌成為時代的旋律,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王翰等。他們繼承漢魏樂府及六朝、初唐詩人的傳統(tǒng),或表現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或描寫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zhàn)的慘烈;或書寫報國無門的怨憤和歸家無望的哀痛;或抒發(fā)將士久戍的鄉(xiāng)愁和閨中妻子的離恨。
到了宋代,國勢衰弱,外侮不斷。在邊塞征戰(zhàn)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更多的是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悲嘆。盡管詩歌中仍舊洋溢著濃濃的愛國情懷,但與盛唐時代的邊塞征戰(zhàn)詩相比,則更多了一些惆悵,更多了一些凄楚。
所以,我們在解讀鑒賞邊塞征戰(zhàn)詩歌時,必須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 關注作者,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邊塞征戰(zhàn)詩是時展的產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在鑒賞此類詩歌時,如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將大有裨益。
初唐、盛唐時的邊塞征戰(zhàn)詩普遍帶有勇敢豪邁、一往無前的激情,即使是戰(zhàn)爭殘酷,也壯烈無比,如王維的“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齡的“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如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而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也仍然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著幾許悲壯,幾許惋傷。如李益的“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陳陶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等。而到了兩宋時代,尤其是“靖康之亂”后,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國難當頭,于是,在征戰(zhàn)詩中所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為或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或歸家無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 了解風格,挖掘詩歌內在意蘊
邊塞詩的藝術風格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曠達,如“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有的雄奇壯美,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加品味,才可能準確領會到由于時代不同、內容不同,以及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yǎng)、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征戰(zhàn)詩這一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不同藝術風格。以杜甫的《前出塞》為例: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歌前四句像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zhàn)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之要領。兩個“當”字,兩個“先”字,妙語連珠,廓人胸臆,提出了作戰(zhàn)步驟的關鍵所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如總結戰(zhàn)斗經驗。從藝術構思上說,作者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后四句卻寫如何節(jié)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的本旨。先行輔筆,后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突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詩人認為,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反映了詩人“擁強兵而反黷武”的思想主張,體現了詩人善于運用民間口語和方言里諺的語言風格,充滿了藝術張力。
三、 找準意象,弄清景與情的關系
戍邊是艱苦的,征戰(zhàn)是血腥的。單從美學的角度考慮,它一點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寫。因此,詩人們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去表現戰(zhàn)爭的場面或邊塞的風光。
這些意象,從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鉞、刀鎩等;從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等;從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磧西、輪臺、龜茲、夜郎;胡羌、羯夷、樓蘭、安西、單于等。抓住這些意象,然后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深入的揣摩,鑒賞便可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邊塞征戰(zhàn)詩中,還有著一種濃郁的漢代情結:以漢代唐,出征的軍隊稱為漢兵,將領稱為漢將,邊塞稱為漢塞,就連天上的月亮也稱為漢月。不僅如此,一般的邊塞詩在提及周邊少數民族時,也往往沿襲漢代的稱謂,把交戰(zhàn)對方稱為匈奴,把其首領稱為單于、左賢。在稱頌戰(zhàn)地英雄時,常常提到的也是漢代的霍去病、李廣、衛(wèi)青、班超、馬援等,以呼喚英雄精神的回歸。這種漢代情結既是對歷史的繼承,又是對歷史的超越,是唐代邊塞征戰(zhàn)詩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下面我們以2004年江蘇卷柳中庸的《征人怨》為例,說說如何鑒賞邊塞征戰(zhàn)詩: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當年,命題人直接設計了一道題目: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顯然,最能說明“戍邊生活”的依據是“馬策與刀環(huán)”。而“地名”一說過于籠統(tǒng),嚴格地說,只有“玉關”是地名,“黑山”、“金河”、“黃河”是邊塞自然山川名,“青?!比缡怯猛跽丫涔蕜t是古跡名,如果指一般的長滿青草的墳墓則是“事物名”。故答案為:詩中提到了“黑山”、“金河”、“黃河”、“玉關”、“青?!钡冗吶酱ā⒌孛凸袍E(事物)。大多考生都能夠答到“邊塞地名”,但漏落“戍邊生活”,這說明他們對“邊塞詩”的內涵還不得要領。邊塞詩不僅是寫邊塞風景,更主要的是寫戍邊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很多邊塞征戰(zhàn)詩甚至都不描寫邊塞風光,而是直抒胸臆。如果單寫邊塞風景充其量是寫景詩,而算不上邊塞征戰(zhàn)詩。
命題者設置的第二道題目是: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這道題的回答,首先也應該抓住“邊塞征戰(zhàn)詩”這一牛耳,抓住題目中的“征人”、“怨”,抓住與邊塞有關的地名和戰(zhàn)爭用的器物,是關鍵之一;抓住“復”、“與”等虛字,是關鍵之二;抓住“歲歲”、“朝朝”等重疊詞,是關鍵之三;抓住“歸”、“繞”等動詞,是關鍵之四。然后再根據題干的提示“句句有‘怨情’”,便可組織成答案: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zhàn),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
初試牛刀:
1.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10分)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 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注:受降城,指靈州城,貞觀年間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稱之為受降城。
(1) 這首詩的前兩句展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4分)
(2) 這首詩抒發(fā)了什么感情?詩歌又是如何表現這種感情的?(6分)
2.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10分)
窮邊詞(其二) 隴 西 行
姚 合 陳 陶
將軍作鎮(zhèn)古州, 誓掃匈奴不顧身,
水膩山春節(jié)氣柔。 五千貂錦喪胡塵。
清夜?jié)M城絲管散, 可憐無定河邊骨,
行人不信是邊頭。 猶是春閨夢里人。
(1) 請結合詩句判斷這兩首詩是不是邊塞詩。(4分)
(2) 試簡析這兩首詩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6分)
參考答案:
1. (1) 詩的前兩句寫了登城時所見的月下凄冷景色。遠望回樂峰前沙地如雪;近看受降城外月色皎潔,猶如秋霜。
(2) 這首詩抒寫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xiāng)、懷念親人的感情。全詩前兩句寫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寫聲(夜風送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用的是烘托、鋪墊的寫法,即通過前三句的層層烘托、鋪墊,末句直抒胸臆,表達了將士們共有的綿綿鄉(xiāng)愁。
解題步驟:
縱觀全詩,可以從詩別是末句“征人”看出這是一首邊塞詩,根據邊塞詩的特點就能回答第一問,第二問主要是考查表達技巧??忌仨氄莆粘S玫氖址?,并能準確分析。
2. (1) 姚詩和陳詩均為邊塞詩。
姚詩題中的“窮邊”是極遠的邊地。詩作寫邊鎮(zhèn)的升平景象借以贊揚邊鎮(zhèn)守將的防守之功。其中有“將軍”、“邊頭”等特定稱謂。
[關鍵詞]卜魁;流人;風光;風俗
[中圖分類號]I22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105 ― 02
一、關于邊疆詩
邊疆詩問題提出的目的是為了與邊塞詩相區(qū)別。邊塞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題材,是以邊疆地區(qū)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多數學者認為《詩經》是邊塞詩的源頭,內容上主要涉及戰(zhàn)爭、行役、懷鄉(xiāng)等。而盛唐是邊塞詩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并且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邊塞詩繼唐代的繁盛之后,自宋至明一直沒有顯著發(fā)展,而到了清代,邊塞詩又一次煥發(fā)了勃勃生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其中東北邊塞詩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目前對邊塞詩的界定仍然存有爭議,筆者認為張曉明所引閻福玲的解釋較有說服力,他說:“‘塞’義為‘險要設防’,因而邊塞詩無論是寫邊塞的風光、風土人情還是寫邊地的生產生活、軍事生活等等,內容都必須與邊塞防衛(wèi)之事有明確的聯系?!保◤垥悦鳌?0世紀邊塞詩研究述評》,《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2月)。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卜魁流人展現邊地生活的詩歌,既有關于邊疆防衛(wèi)的詩歌,同時也有與邊疆防衛(wèi)無關的詩歌,但是都與邊疆密切相關,因而我們把這些詩稱作邊疆詩。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邊疆詩在內容上與邊塞詩是存在交叉的,邊疆詩包含邊塞詩。卜魁文化流人對邊疆詩的豐富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本文僅就他們詩歌中所描繪的風光和漁獵風俗探討卜魁流人對邊疆詩的貢獻。
二、卜魁流人詩歌大大豐富了邊疆詩的風情描寫內容
清代的齊齊哈爾,稱卜魁,地處我國東北邊陲,經濟條件落后,糧食短缺,氣候條件惡劣。在清初時期有大量屯兵,是清政府發(fā)配犯人為奴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在大量流人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科場案或文字獄案而被牽涉的士人,他們飽讀詩書、頗有文才,身處流放之地,仍作詩以抒懷,邊疆風土人情自然成為他們詩歌當中的重要內容。獨特的人生經歷、邊地特有的風光、民俗,使得他們筆下的邊疆詩也別具一格。
(一)描繪了一幅東北邊疆卜魁特有的風景畫。
氣候寒冷,多風沙,這是卜魁城給詩人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因為卜魁流人多來自關內,甚至江南,南方的旖旎風光是他們揮之不去的記憶,而流放遭遇所造成的無限苦楚,卜魁的苦寒天氣、冬季的衰敗景象自然成為他們心中最為深刻的印跡。因而冰光、冰雪、秋霜、凍草、荒草、黃沙、冰泮、草漠、沙瀾、西風、殘陽等意象在卜魁流人詩中隨處可見。除了這些自然景觀之外,人文景觀也自顯落寞之情,如野寺、殘鐘、斷碑等。黃剛在《論清代西域邊塞詩之特色》一文中說:“唐詩在描寫西域風光時內容和題材都是比較單一的,從虞世南到岑參、王昌齡,在自然景物上往往都是偏重于冰天雪地、狂風大漠,詩中顯示的西域邊地,固然風光奇特,卻是一派荒無人煙、蒼茫孤寂。至于人文景觀,亦不外乎孤城、古塞、戍營、危樓?!保ā渡虾煼洞髮W學報》1996年第1期)可見,流人詩歌中卜魁邊地風光的典型征與西域接近,但是也頗具卜魁的特色,并且為今人再現了當時卜魁城的風貌。
從卜魁城全貌的描寫來看,方世濟《望見卜魁城》以粗獷的線條、白描的手法勾畫了卜魁全景圖:
一片沙昏數尺墻,斷碑煙景亦蒼蒼。
怪來戰(zhàn)馬防秋地,說是書生送老鄉(xiāng)。
五十三亭燕樹隔,六千余里楚天長。
勞肩息后尋詩料,雁月笳風拾滿囊。
詩人在途中將至未至遙望卜魁時,只見到數尺高墻、幾處斷碑淹沒在黃沙煙影之中,還有北方一帶特有的多得不可計數的驛站,除此之外,別無可見,這真是傳說中的邊疆啊,要說日后可供作詩的也不過是雁、月、笳、風啦!這也正是卜魁城作為邊地的典型景色。
與唐代邊塞詩中的蒼涼景象的迥異之處是流人詩中也不乏詩意盎然之勝景:綠草、青草、曉露、春水、夏山、白云,一時間也讓人忘卻了塞外風寒,竟也令人忘返留連,方登嶧的幾首詩里頗有對于這類風景的描寫:“好友約鋤三徑雨,野香分載一車春。平原艷雪風翻浪,歸路斜陽蝶趁人?!保ǚ降菐F《同訥拙庵出郊多芍藥交韻》)又有《訥拙庵招集同人歡飲竟夜(之三)》:
杏雨含煙柳帶絲,踏青兒女暮歸遲。
誰人編入春風調,畫出江南二月時。
春季的卜魁城杏雨、煙柳,一時間竟把人也帶到了江南二月天。
再看《逸叟惠花和韻見答因再疊前韻謝之(二首)》
一
秋風余艷滿園花,逸致閑情屬幾家?
常向隔墻扶杖望,小亭深柳夕陽遮。
二
掩映湘簾一甕花,感分幽韻及鄰家。
多情更許頻來折,風雨疏籬莫悼遮。
秋花、深柳、小亭、夕陽、疏籬,莫不是卜魁勝景,雖尚未有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么濃烈,但也完全可與黃庭堅的“爐煙郁郁水沉犀,木繞禪床竹繞溪。一暇秋蟬思高柳,夕陽原在竹蔭西” (《題覺海寺》)相媲美。
(二)真實再現了清初至清中期卜魁邊地人民豐富多彩的漁獵生活。
卜魁特有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以及北方少數民族原住民的生活習俗,漁獵成為卜魁人民生活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方登嶧的詩中描繪了架獨木舟打魚、打鷹、打貂等漁獵活動,并且在其中也展示了與這些活動相關的用具。
清代卜魁物產豐富,其中江魚就是一大特色。每到春夏時節(jié),人們就開始駕船乘舟去打魚,《葳瓠船》詩里就展現了這一活動。
腦溫江邊葳瓠渡,江口行人日來去。不聞江岸集烏檣,但向山中刳獨樹。獨樹刳成似葉輕,長身窄腹波上行。不帆不槳一篙水,破月飄煙縱復橫。有時縱橫撒大網,網得大魚供客餉。有時并榜過輕車,車輪縛木篙徐徐。朝朝暮暮濤聲里,秋風吹雪江冰起。幾日江冰凍不開,曳君長臥枯蒿底。
葳瓠船是吉林、黑龍江等地的獨木船。詩中詳細介紹了其制作過程:山中刳樹,刳得似葉輕,長二丈余,闊僅容膝,頭尾尖銳腹部甚窄,沒有帆槳只憑一支竹篙,行駛甚速。橫縱配合撒網打魚,遇江河水漲時,則聯二為一,以渡車馬。日日行于嫩江水上,直到江水結冰。
除了水里游的,還有天上飛的。
打鷹歌
冬鷹復春鷹,多少打鷹手。
負網入空山,蒙被臥林藪。
草暖捕鷹雛,草冷捉鷹母。
鴻鵠高飛六翮厚,白鶴梳翎入云阜。
矯矯搏擊才,伴結烏龍走。
平蕪灑血逞雄姿,鞲到死懸人肘。
在這首詩里,詩人描寫了打鷹的過程,眾多打鷹人以被子作為掩護,埋伏在樹林中欲以網捕鷹,不同的季節(jié)獵捕鷹母或鷹雛。詩人以鷹喻人,鷹有捕擊長空之勇力,卻終遭厄運而成為別人的獵物,發(fā)出無限感慨。
在描寫卜魁打獵生活的詩中,《婦獵詞》可以稱得上是獨放異彩。
背負兒,手挽弓。騎馬上山打飛蟲。
飛蟲落手其胸,掏血飲兒兒口紅。
兒翁割草牛車卸,歸來同飽氈廬下。
詩中生動刻畫了打獵婦女形象,婦女背著孩子,騎馬挽弓,箭法高強,身手敏捷,其功夫似也不遜于曹植筆下“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的幽并游俠兒?!靶亍保疤脱?,不但勇猛,而且技法純熟,打來的飛蟲(即鳥)直接“掏血飲兒兒口紅”,何其豪爽!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這里的貂就是林中跑的,皮毛極輕暖,是一種珍貴的皮料?!?打貂行》里以詩歌的形式講述了打活貂的要領,“用網不用箭”,而且用犬來幫助獵取。一連串的動作描寫以蒙太奇的方式展現了少數民族打貂的生動、傳神的畫面:“犬逐貂,貂上樹,打貂人立樹邊路。搖樹莫驚貂,貂落可生捕”。最后點出捕貂的目的是進貢朝廷,以求帝王無為而治,天下太平。
對于卜魁打獵場景的描繪極為雄壯的非《將軍獵》莫屬。陣容之強大、將士之驍勇、成果之豐碩、場面之壯烈,都令人贊嘆不已。時間是在十月,盡管“野外風晴寒不酷”,但是也“雪彌天”了;打獵的隊伍里個個不畏嚴寒,“凍草蒙頭冰結腹”,“冰洗刀鋒雪擦手”,“蒼白不辨須與眉”;打獵歸來的八百甲士“鞍上帶禽衣帶血”,“腐儒撲灰煨兩足,敗絮圍腰如猬縮”,打獵勇猛已經完全忘我。打來的黃羊、雉、鹿“積如山”。
三、結語
因季節(jié)和情感的不同,流人眼中的卜魁風光既有粗獷、曠遠、蒼涼的一面,又有清新、明朗、嫵媚的一面。卜魁邊地地廣人稀、野生資源豐富,北方游獵民族原住民多善騎好射,性格豪爽、堅毅,因而,他們的漁獵活動非?;钴S而且極富特色。這些內容都被卜魁的文化流人寫入詩中,從而大大豐富了我國的邊疆題材詩作園地。
〔參 考 文 獻〕
〔1〕韓明安.黑龍江古代文學 〔M〕.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2〕李興盛.東北流人史〔M〕.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2—0080—01
詩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也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板塊。近幾年,詩歌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逐漸增大,因此語文教師應加強對詩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討,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成績,更能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
古典詩詞教學是一個難點,但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筆者在教古典詩詞時發(fā)現“抓意象,領會意境、意旨”是解讀詩歌的一個重要方法。
一、意象、意境、意旨的內涵
意象,就是詩歌中描寫的一組物象,如大漠孤煙、田園桑麻、西風落葉、飛花柳絮、小橋流水、菊梅松竹等,這里的景物滲透著詩人的情感,故稱意象。意境,就是詩人借助意象所描寫的藝術境界,可以是遼遠開闊、蒼涼冷寂,或是恬靜淡遠、明麗疏朗等。意旨,就是詩歌所表達的情感與思想。
二、各類詩歌意象、意境、意旨歸類與例說
(一)邊塞詩 其意象大都是:烽煙、大漠、雪山、關塞、秋月、長城、羌笛、楊柳等,意境蒼涼、曠遠、凄清,這主要是由詩的意旨決定的。邊塞詩的內容大多描寫的是軍旅征戰(zhàn)生活和綺麗的邊塞風光,表達征人報國思鄉(xiāng)的復雜情感等。如李益的《聽曉角》:“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边@首詩的意象有:邊霜、關榆、角、漢月、孤城、塞鴻、秋風,這些意象烘托出了邊塞的悲涼氣氛:角聲回蕩,塞鴻盤旋,濃霜滿地,榆葉凋零,晨星寥落,秋風中傳來《小單于》幽怨的曲調,仿佛在訴說著戍邊將士的悲涼、哀怨與孤寂。
(二)懷古詩、閨怨詩、送別詩、羈旅思鄉(xiāng)詩 這幾類詩歌中有同邊塞詩相同的意象,如秋風、黃河、明月、春風、楊柳、秋雁等,也有邊塞詩中所沒有的意象,如春草、飛燕、秋雨、落葉、殘陽、黃葉、行舟、飄絮、流水等,但這些意象都透出一種深沉凄涼的意境,體現出詩人的憂愁傷感之情。
1.送別詩。送別詩大都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渲染凄涼孤寂的意境,表達思慕、惜別、悲涼、傷感之情。如盧綸的《送李端》:“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這首詩以“悲”字貫穿全篇,主要意象有:故關、衰草、寒云、暮雪、淚、路,通過這些意象渲染出送別時一片凄涼的意境,飽含著離愁別緒。
2.羈旅思鄉(xiāng)詩。主要表現羈旅他鄉(xiāng)之人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意象常有山川、明月、長亭、鴻雁、寒煙等。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頷聯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6個意象,構成了早行清冷的意境,突出了游子仕途失意的悲苦心境。
3.閨怨詩。寫婦女對征人、游子的思念,表達女子的離情別緒和憂愁感傷。此類詩的意象大都是秋天的景色:落葉、歸雁、秋霜等,給人一種悲涼冷寂的感覺,烘托離別相思的怨情。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這是一首宮怨詩,寫一個宮女在深宮中寂寞悲苦的心境。詩中的意象有金井、梧桐、秋葉、珠簾、夜霜、熏籠、玉枕、清漏等,使人感受到深宮寒夜的冷寂氣氛,突出宮女的悲苦命運。
(三)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是描寫山水及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的詩歌,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都有優(yōu)秀的山水田園詩作。山水田園詩的意象有:山水、桑麻、菽豆、春燕、楊柳、芳草、云霧、牛羊、松竹、林木、桃花、炊煙、雞鳴、狗吠、沙鷗、漁舟、秋月、春草、湖光、山色、白鷺、山澗、蓬門、飛鳥、野渡、澄江、桂花、黃鶯、野鳧、春雨等。山水田園詩的意境通常是清新、明麗、寧靜、優(yōu)美、閑適、恬淡、靜謐、澄澈的。
一天,《青海高原一株柳》快學完了,在總結課文、鞏固練習時,朱含琪建議再積累幾首邊塞詩,借此加深對“邊塞詩”的體會。大家覺得主意不錯,于是學生舉出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盧綸的《塞下曲》、王昌齡的《從軍行》、王翰的《涼州詞》。于是師生齊誦,集中誦讀后體會“邊塞詩”有的邊關、落日、大漠、哨樓……想到平時要求學生背誦積累時,我總是指導他們找記憶的支撐點,于是我問:“大家如何記住這五首‘邊塞詩’?”羌偉說:“盧綸的《塞下曲》是三年級課文中的‘文包詩’,講李廣射虎,我印象很深?!敝旆f說:“王昌齡的《從軍行》是第九冊《親近母語》中要背的,經過五年級復習考試,我們都記住了。而且與王昌齡的《出塞》區(qū)分很大,不會混淆?!?/p>
我又追問:對于王之渙的《涼州詞》和王翰的《涼州詞》詩題相同,如何使詩人與詩句相對呢?陳睿說:“《涼州詞》(王之渙)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對玉門關,huàn,guān,押韻,順口。我這樣記?!贝蠹屹澩???墒怯猛瑯拥姆椒ǎ趺匆舱也坏健巴鹾病迸c詩句中有押韻順口的支撐點。同學們都在抓耳撓腮。忽然王瑞說:“‘王翰’的‘王’與‘琵琶’有部分形狀相同,我準備這樣記?!贝蠹乙豢匆膊诲e,也算一種方法。就在大家認為差不多了,準備結束時,陳世奧驚喜地說:“老師,老師,‘王翰’的‘翰’與‘醉臥沙場’的‘醉’合起來就是‘醉翰’(醉漢),喝醉了酒的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卑?!好一個“醉翰”,同音諧意,非常巧妙的發(fā)現!我和同學們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我高興地說:“陳世奧,感謝你的‘醉翰’,讓我們記住了兩首《涼州詞》!”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