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輿情處理預案范文

網絡輿情處理預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輿情處理預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輿情處理預案

第1篇:網絡輿情處理預案范文

化工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化銷公司)作為中國石化的全資子公司,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化工品銷售企業(yè)。由于化工銷售有限公司所處的化工行業(yè)特性和貿易公司特點,其面臨的輿情風險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物流運輸的風險性?;ぎa品銷售運輸過程中由于意外或責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環(huán)境污染,容易引發(fā)輿情風險。如“7.23中海集裝箱墜落?!笔录?,部分包裝袋及顆粒被海潮沖到香港海域和離島沙灘,引起輿論關注和民眾擔憂。在未確定貨物權屬的情況下,網絡輿情洶涌,質疑、指責中國石化,甚至指向中資國有企業(yè),指向香港特區(qū)政府。二是經營品種的特殊性?;N公司經營的產品主要包括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原料、合成纖維和聚合物、有機化工原料(苯、二甲苯等)、化肥、天然橡膠等,這些產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稍有不慎就會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進而引發(fā)輿情危機。三是服務對象的廣泛性。公司的規(guī)模和實力造就了巨大社會影響力,也帶來了“明星”般的聚光效應。公司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社會公眾和媒體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風吹草動都會引起軒然大波,形成輿論的燎原之勢。四是化工行業(yè)的敏感性。隨著公眾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加上一些媒體對化工行業(yè)的片面宣傳誤導,化工行業(yè)容易成為社會公眾重點討伐的對象。如果在化工產品銷售運輸、儲存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意外或責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環(huán)境污染,將引發(fā)不可估量的社會負面影響。五是營銷領域的高風險。由于目前國內的商業(yè)氛圍,貿易經營領域是容易出現(xiàn)腐敗問題的高風險區(qū)。如果監(jiān)管不到位,營銷人員利用監(jiān)管漏洞實施損害公司或客戶利益的不當行為,容易成為網絡輿情炒作的對象,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造成不良影響。

2化銷公司應對網絡輿情的現(xiàn)狀

目前,化銷公司建立了相關輿情應急處置預案,建立了新聞發(fā)言人制度,在應對網絡輿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快捷、準確、合理應對并化解網絡輿情危機的角度看,尚有很大差距,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輿情危機處置機制不完善。未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專業(yè)的網絡設施保障,對可能引發(fā)的、苗頭性問題缺乏政治敏感性;突發(fā)性重大事件處置預案不完善,也未對預案的有效性和實用性進行檢驗,一旦發(fā)生網絡輿情危機,只能上報集團公司,等待母公司出面解決,難以及時消除負面影響。二是輿情危機收集和分析滯后。化銷公司還沒有建立由專人負責對網絡輿情進行追蹤匯總、登記和總結的制度,這就很難通過跟蹤分析和研判來掌握網絡輿情的發(fā)展走向、輿論熱點和媒體關注焦點,一旦發(fā)生輿情危機,難以判斷突發(fā)及重大輿情的級別和程度,導致輿情處理滯后。三是輿情危機處理的方法滯后。在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體開始異軍突起,我們主要還依靠傳統(tǒng)的新聞管理辦法,常常處于被動局面。

3完善化銷公司網絡輿情處置的對策

第2篇:網絡輿情處理預案范文

關鍵詞:血站 網絡輿情 輿論危機

網絡輿情是通過互聯(lián)網傳播的公眾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的有著較強影響力和傾向性的言論觀點[1]。少數網民通過對公權力機關公信力的質疑,流露出沖動、激憤、不滿等負面情緒,很容易放大渲染,對民眾的思想形成強烈沖擊,產生情緒低落、埋怨、激憤等負面輿情。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指出,在群體中,個人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從眾心理,個體獨立思考的能力降低,個體精神被群體精神取代,個體放棄了責任意識乃至各種約束[2]。因而,群體行為可能是突然和極端的,智力過程可能是初步的和機械的,部分網民有時不能看清問題本質, 極易被人蠱惑,導致非理性的言行,甚至被人操縱,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傷害。為此,如何更好地認識網絡輿情問題,找出當前輿情應對工作中的不足,進而提出合適的應對策略,營造新形勢下血站工作良好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

1.網絡負面輿情的特點

網絡負面輿情具有強大的輿論宣傳作用,被認為是社會平穩(wěn)的晴雨表,以近期的“郭美美事件”為例,很多市民認為血站是紅十字會的下屬單位,對紅十字會的誤解也極大損害了他們無償獻血的積極性。事件發(fā)生后,我省獻血者比上年同期下降30%-40%。由此,不難看出,是網絡放大了網民的質疑,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且,由于微博、論壇、以及對新聞的跟帖、轉帖實現(xiàn)并逐漸加強。微時代網絡輿情表達方式更加的快捷、信息更加的多元化,同時由于網絡的開放和虛擬,決定了微時代下網絡輿情有以下特點:

1.1復雜性?;ヂ?lián)網天然開發(fā),發(fā)言者使用虛擬身份,加之目前相關規(guī)則限制和有效監(jiān)督還較為欠缺,互聯(lián)網已經實際成為少數網民的發(fā)泄情緒空間。網民內容比較廣泛,往往魚目混雜。

1.2直接性。微博、論壇、新聞點評和網站等大多開通了評論功能,網友可以直接回復,使得信息的傳播更加迅捷和雙向化,特別是近來手機上網增多后,輿情、傳播呈現(xiàn)出更加方便快捷的態(tài)勢。

1.3互動性。網絡事件能夠轉化為輿論焦點的主要原因就是互聯(lián)網開放式的環(huán)境,讓大規(guī)模、大范圍的網民能通過網絡進行互動,從而快速推動網絡事件白熱化,給應對的工作產生了巨大沖擊。

1.4突發(fā)性。絡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可以成為點燃一片輿論的導火索。在短時間內在一定范圍形成巨大輿論力量,引發(fā)網絡輿情危機。

1.5偏好性。目前,在網絡中,干部、公務員、基層政府等都普遍的受到公眾關注,一旦出現(xiàn)負面新聞, 指數迅速升高, 形象會立即受損,公信力也就迅速下降。

2.網絡輿情應對工作的主要不足和難點

由于互聯(lián)網成為輿情的主要載體[3],而網絡輿情有別于傳統(tǒng)輿情的諸多特點,增加了血戰(zhàn)宣傳和管理部門合理應對的難度。

2.1輿情處置方式落后。對于網絡負面輿情的引導控制,血站相關負責科室非常重視,但是由于缺乏相關的培訓和實踐經驗,多數情況下只能對負面輿情進行冷處理,工作較為被動,忽略了對現(xiàn)實發(fā)帖民眾的正確引導,存在次生輿情危機的可能,甚至釀成網絡公共事件,給部門的公信力造成損害,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2.2輿情監(jiān)控專業(yè)人才缺乏。網絡信息具有傳播速度快、民眾面廣、不易檢測等特點,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具備較強的敏感性和過硬的網絡操作技能?;鶎有l(wèi)生部門的網絡輿情導控一般都由辦公室負責,辦公室人員兼職做網絡輿情導控工作,這些人員大多沒有受過網絡傳播方面的專業(yè)培訓,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應對口徑不統(tǒng)一,缺乏與輿情導控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知識,也不具備對網絡上突發(fā)事件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因此,如何解決網絡輿情監(jiān)控中的人才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基層衛(wèi)生部門做好網絡輿情導控工作的關鍵。

2.3輿情導控缺少配合。目前,雖然部分基層衛(wèi)生部門配有負責輿情導控的工作人員,但是相互之間缺乏應對網絡輿情的聯(lián)動機制。而根據網絡輿情導控工作的實踐,每天晚上8 點至凌晨1 點之間是網絡輿情爆發(fā)最多的時間段。而此時正是非工作時間,并且多數負面輿情都有一定的的隱蔽性,較不容易識別,很容易誤判為無害信息而漏過,因此對于網絡輿情導控所形成的格局使得輿情導控效率偏低,檢測成效不夠明顯。

2.4主流媒體對事件失聲。發(fā)生重大的事件時,電視、報紙等主流媒體由于受到新聞管理方面的一些限制,難以搶先報道。特別是對網絡輿情關注的熱點,如社會陰暗面等,多數主流媒體經常采取選擇性回避的態(tài)度,很少有主流媒體組織專家或者以新聞會等方式解釋。這就給各種偏激的言論留下了乘隙而入的空間,造成傳言遠比正面的主流的言論傳播的速度快、波及面廣的現(xiàn)象。

3.加強網絡輿情應當對方式的對策

針對當前復雜的網絡輿情現(xiàn)狀,切實提高網絡輿情熱點的輿論引導能力;完善各項工作機制、加強隊伍建設,有效提高網絡輿情熱點的應急處置能力。

3.1加強專業(yè)人員培養(yǎng)。輿情信息的采集離不開功能強大的計算機系統(tǒng),但做好輿情導控工作還是需要專業(yè)人員來做。因此,要加大對輿情導控工作人員進行專業(yè)性的培訓,通過專家講座、經驗交流、模擬訓練等形式,不斷提升輿情導控人員對于輿情的分析和處置能力,做到正確化解矛盾和引導輿論向健康方向發(fā)展。

3.2維護自身形象,爭取社會支持。當前無償獻血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廣大群眾對無償獻血知識的了解的不夠。血站的工作人員一定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yè)心,從思想和意識上積極對待網上的各種質疑聲,能做到和網友進行耐心細致地解釋和溝通。充分尊重網民的意見、觀點,與網民平等溝通、平等交流,平時抓住任何一個機會、隨時隨地進行無償獻血宣傳。尤其要注重與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保持緊密聯(lián)系,通過在有影響的網絡論壇設置板塊,日常參與網友的問答和討論,并做出解答。

3.3制定科學嚴謹的網絡輿情預案。詳細而周密的預案能保證在危機發(fā)生時有條不紊,獲得最大程度的主動權。衛(wèi)生行政主管部門要制定網絡輿情上報制度,一旦危機爆發(fā),必須快速反應,有效迅速地處理,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同時,將可能在網絡上被惡意散播的、針對無償獻血工作的輿情進行分類,查找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科學依據,做好詳實記錄,以備使用。

3.4增加工作透明度,主動接受外部監(jiān)督。增加民眾現(xiàn)實投訴途徑,通過加強接待、報刊宣傳和民意調查等方式增加與民眾的溝通,積極回應民眾訴求,采取不同形式與發(fā)帖人進行直接溝通(比如:在論壇中以站內信的形式或邀請網友到血站參觀、座談),暢通途徑消除可能產生的負面輿論。開放陽光通道,設立網絡新聞發(fā)言人制度。在轄區(qū)內大型網絡媒體設置陽光血站專欄,設立網絡新聞發(fā)言人制度。通過網絡新聞發(fā)言人的設立,能夠在血站遇到突發(fā)輿情時統(tǒng)一口徑,避免不利的“傳聞”擴散,并全權處理相關事宜。

參考文獻:

[1]敖琴,蘇麗.淺談服務型政府背景下的政府網絡輿情應對[J].湘潮,2011,06:61-63.

第3篇:網絡輿情處理預案范文

關鍵詞:輿情研判 高校群體 預警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1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和深化,社會賦予的希望也越來越多,教育和現(xiàn)實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矛盾。在近些年的高校擴招中,教育資源的缺乏、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凸顯,成為制約高校發(fā)展的主要因素。網絡技術的推廣和使用加大了校園網絡教育的開展,校園網絡的使用更加便捷。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得高校中的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擴散,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在校園中產生的文化和一些集體性的事件都是利用網絡和手機短信的形式進行的傳播,同時,在網絡中的網絡輿情普遍具有偏激的特點,其造成的社會影響具有一定的效應。因此,從網絡輿情的視角進行高校群體突發(fā)事件的預防和應急措施分析,能夠有效提高突發(fā)性事件的預警和應變能力。

1 網絡輿情及其產生的原因

網絡輿情是指在某種事件產生后,通過網絡的形式進行傳播,人們通過網絡發(fā)表自身對于事件的看法、態(tài)度和情感、行為的集合。在網絡中進行高校群體突發(fā)性事件的預警是進行網絡輿情管理的重要防線所在。隨著網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逐漸推廣,網絡空間成為了人們發(fā)表言論的重要平臺之一,在網絡中由于人們對于同一件事情、同一種現(xiàn)象會產生不同的意見,就此在網絡空間中就會產生一種新的輿情類型,即網絡輿情。網絡輿情也就是在網絡中傳播的熱點所造成的社會影響,提高了普通群眾對于社會輿論的參與程度。網絡輿情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的媒介對于輿論的壟斷地位,轉變了輿論產生的形態(tài),而且在現(xiàn)有的生活環(huán)境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網絡中一些網民在對社會中的事件進行了解后就會發(fā)表自身的觀點,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社會事件更能夠引發(fā)網民的。

在社會的變革時期,當代大學生受到的思想影響較大,由于其心理和價值觀處在易變化的時期,受到輿論的影響就會對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現(xiàn)象難以進行客觀的評價,在一些偏激的思想的影響下容易產生不恰當的行為方式。學生對于高校中存在的管理、生活問題等易產生批評和抵觸心理。當這些問題出現(xiàn)在校園網絡中時就會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討論,從而形成網絡輿論,引發(fā)學生進行群體組織罷課、罷餐等事件。高校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大學生進行自身利益訴求的方式。高校群體性突發(fā)性事件的產生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其受到社會現(xiàn)實條件的影響較大,是學生在接收到與自身價值不相符的社會事件所進行的反應。由于大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相似,因此就會形成較統(tǒng)一的行動,在這種情感不能夠以正常渠道進行表達的同時就會爆發(fā)集體性的事件。就網絡輿情和高校中的群體性突發(fā)事件之間的關系而言,加強對于網絡輿情的控制和把握對于高校中的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解決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2 網絡輿情反映高校群體突發(fā)事件的變動機制

高校充分顯示了網絡輿情對于高校具有一定的變動機制。變動機制是一種能夠持續(xù)較長時間的運行模式。高校的產生可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從事件產生到應急預案的制定和最后預防措施的制定。在這三個階段中呈現(xiàn)出的網絡輿情狀態(tài)也不相同。網絡輿情狀態(tài)是對高校中發(fā)生的的發(fā)展情況進行的展示,同時對于事情的發(fā)生和性質的轉變也有著重要影響。根據網絡輿情能夠進行發(fā)生事件的了解和觀察。

2.1 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產生機制

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產生機制是指在事件發(fā)生過程中由不同環(huán)節(jié)組合而成的形式。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產生需要具有特定的外在環(huán)境條件,在事件中產生多種不同的矛盾,并且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群進行聚集,采用非正常的方式進行情感的表達,給社會秩序和社會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因此,此種機制的形成過程大致為:現(xiàn)實中產生的事件激發(fā)了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動的產生,引發(fā)其態(tài)度的轉變,同時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爆發(fā)集體性突發(fā)事件。高校中的群體突發(fā)事件誘發(fā)的機制為刺激造成一定的行為反應,也就是說,學生這一特定的人群在受到來自社會和學校中發(fā)生的事情的刺激,進而做出一致的行為活動。

在高校中產生的,多是由于學生對于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或有關的管理方法持有懷疑或者不贊同的想法時,就會在網絡中以討論或的形式進行表達,在表現(xiàn)過程中采取的有較緩和的表達方式,但同時也有一些過激的行為。通過這種言論的不斷傳播,參與討論和評判的學生數量就會增多,隨著這種態(tài)度的形式越來越激烈,對于產生的事件的表現(xiàn)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在網絡中,如果形成的不贊同網絡輿情的形式較弱,就表明這種事件不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討論,這樣發(fā)生高校的可能性就較小,如果呈現(xiàn)出的反對態(tài)度較強烈,通過網絡的匯集,各種相同的觀點就能夠得到統(tǒng)一,此時就容易產生集體性的突發(fā)事件,產生較強烈的網絡輿情其表現(xiàn)的方式就會更加激烈,同時事件產生的后果也會更加嚴重。

2.2 高校的預防機制

在進行的預防時,要抓住事件產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預防。事件中各環(huán)節(jié)是在事件產生過程中采取的應急措施中包含的弊端,采用預防性的管理手段是其主要的管理方式。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完善法制建設、設定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管理、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建立全面的信息提示系統(tǒng)、增加學生的言論表達渠道。加強對于學生的管理,利用科學的手段進行學生信息的收集,對于要產生的事件要進行有效的檢測和實時的控制。在事件發(fā)生的初期如果不能夠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處理,極有可能引起突發(fā)性事件的產生。

進行高校的預防,要加大監(jiān)管力度,學校中的教育管理部門要積極建立起相適應的網絡輿情分析管理系統(tǒng),對網絡中學生的動態(tài)進行及時、準確的分析,并且能夠在事件產生之前做好相應的防護工作,盡早的對產生的分歧和矛盾進行及時解決和處理。

2.3 高校的應急機制

在發(fā)生時,采用應急處理的方法進行事件的處置,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證事件控制的有效性,維持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減少社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在進行應急事件處理時,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對事態(tài)進行及時控制,采用對話、勸說等形式進行學生的安撫,疏散人群,對發(fā)生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或處理,并建立起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

3 高校中群體突發(fā)性事件預警平臺的建立

3.1 預警平臺建立的原則

在進行預警平臺的建立時要嚴格遵循流程和模式化的原則,保證建立后的組織具有高效和靈活的管理特點,保證建立的平臺能夠為全體學生和工作人員提供良好的應用平臺。

3.2 預警平臺的結構

在網絡輿情預警平臺的架構中主要的流程為: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進行數據的處理、實現(xiàn)不同內容的分類(熱點話題、敏感話題),根據輿情內容進行輿情預測,做出相應的預警報告。

信息收集是為輿情信息提供所需要的基礎數據,在進行數據的獲取時采用的方法有通用采集和聚焦采集。輿情分析研判流程是預警平臺中的重要區(qū)域,其涉及的內容包括對數據進行處理和統(tǒng)計分類。在對獲得的數據進行過濾后進行敏感話題和熱點話題的提取。輿情預測是對流行的熱度詞匯進行提取,并對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熱度進行預測,形成輿情的發(fā)展趨勢圖。在進行判斷后會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警告。

在高校中發(fā)生時,可采用的應急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對于網絡輿情的監(jiān)督管理。

在高校中要加強對于網絡輿情的分析,針對重點進行分析和監(jiān)測,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對其中具有針對性和傾向性的信息進行重視,并根據其現(xiàn)有的狀態(tài)進行發(fā)展的預測,努力尋找事情產生的原因并進行解決。

第二,建立起網絡輿情分析系統(tǒng)。

充分利用網絡的自動分析功能,加強對于網絡信息的控制,利用現(xiàn)有的網絡技術,形成自動化的網絡輿情監(jiān)測和分析系統(tǒng),為進行網絡管理和做好突發(fā)性事件的預警活動提供良好的基礎。

第三,擴大學生的言論發(fā)表渠道,豐富網絡輿情。

充分利用網絡日志、博客和論壇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發(fā)表言論的途徑,保證學生的利益能夠得到訴求,維護學生的權益,建立安全的言論機制。在學校中可以組織學生骨干進行信息的收集和,為輿論做好正確的導向,維護校園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和諧。

參考文獻:

[1]唐學慶,時鐘平.基于網絡輿情分析的高校預警機制要素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25).

[2]戴媛,郝曉偉,郭巖,余智華.基于多級模糊綜合評判的網絡輿情安全評估模型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0,(5).

第4篇:網絡輿情處理預案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

新媒體時代,網絡成為社會輿論交鋒的主要陣地,高校網絡輿情成為社會輿情的重要組成部分[1].針對這一點,對高校網絡輿情加以有效引導,不僅影響到高校大學生的信息判斷、行為習慣以及價值取向等,而且還為校園創(chuàng)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更好地維護校園秩序.

1高校網絡輿情現(xiàn)狀

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特定群體,具有文化水平高、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等特點.筆者采用發(fā)放問卷和BBS網站跟蹤,兩種調查方式相結合,從以下3點內容了解高校網絡輿情的現(xiàn)狀.首先是高校大學生對熱點、焦點問題的關注;其次是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看法;最后是高校網絡輿情對學生的思想及行為的影響.通過實際調查,對高校網絡輿情現(xiàn)狀的分析如下:

1.1大學生對熱點、焦點問題的關注

問卷調查顯示,網絡已經與高校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密不可分.75%的學生每天上網平均時間超過了2小時,上網的內容除了查找學習資料和瀏覽新聞,更多的是購物、刷朋友圈、更新微博、玩游戲等.BBS網站跟蹤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關注的熱點和焦點集中在學習交流、了解資訊、網購團購、休閑娛樂、競技比賽、情感傾訴等方面.

1.2大學生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看法

對于國內外熱點、焦點話題,或者網絡突發(fā)事件的看法,參與調查的高校大學生表示非常關心并且會積極評論的占45.8%;表示關注但不評論的占43.8%;表示從不關注的僅占總比例的10.4%.因此,關注高校網絡輿情,對于深入了解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征、人生觀念以及行為方式起著重要作用.

1.3大學生思想及行為受高校網絡輿情的影響

高校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的關鍵階段,根據調查數據顯示,7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高校網絡輿情對他們的思想及行為產生了一定影響.他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缺乏對網絡輿情信息的辨別力和對事物客觀認知的判斷力.網絡傳遞的錯誤信息容易對高校大學生造成誤導,改變他們對社會、對人生、對價值的原本認知和對事物的正確判斷,進而產生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高校網絡輿情存在的問題

2.1重視力度差,資源投入少

隨著高校BBS網站的建立及完善,大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與網絡緊密相連[2].一些學生對學校的管理制度、食堂餐飲衛(wèi)生、超市的價格壟斷、后勤服務的不滿,卻很難得到學校相關部門的信息反饋,這就激化了學生與學校的矛盾,引起了學生對學校的不滿,容易產生校園網絡輿情熱點.另外,高校的輿情信息還停留在信息管理員人工監(jiān)測的階段,對監(jiān)測的人員配備上,多采取學生兼職,很少配有專職人員,資金和技術投入很少.

2.2引導缺乏時效性,處理方式被動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的應對工作方法單一,反饋形式過于簡單.采用普通的垂直管理方式,在高校網絡輿情爆發(fā)時很難迅速有效地應對,僅適合處理部分突發(fā)事件.在這種單一的管理渠道下,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工作反應遲緩,效率低下,起到的作用甚?。枷胝谓逃歉咝W生網絡輿情引導的主要途徑,但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難融入到當前的高校網絡輿情工作中[3].高校通常采取回避、封堵等被動保守方式來處理校園熱點、焦點和新聞事件,這使得存在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激化矛盾,問題更加嚴重.高校在網絡輿情引導的過程中,處理方式過于被動、一成不變,使得引導的工作收效甚微.

2.3缺乏制度保障,預警機制不完善

高校在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建設中沒有完善的預警及監(jiān)督機制[4].只有在事件發(fā)生后才能進行處理,不能將學生意見在尚未發(fā)酵時就進行合理的、及時的疏導,無法做到防患于未然.從網絡輿情的傳播方面來看,互聯(lián)網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所以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的建設中,預警機制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目前,高校監(jiān)督的主要精力是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管理方面,對學生的網絡輿情預警不到位,很難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事件的觀點、看法和意見,無法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或心理動態(tài),其導致的結果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在輿情尚未發(fā)生前就進行及時的控制與疏導,將可能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是保障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建設的重要手段.

3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基本原則

3.1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原則是“以人為本”,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也要堅持此項原則.首先,要尊重學生;其次,要關注學生,并且要尊重學生的正當權益及要求;最后,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加強學生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認識.

3.2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使思想政治教師與學生處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相互多溝通、多了解.講求實效性是輿情引導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同時也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實踐主要的特征.高校要切實關注學生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難,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取得理想的輿情疏導效果.

3.3網絡輿情疏導與科學管理相結合

要想大學生網絡輿情疏導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就必須將科學的管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建立健全的管理規(guī)章制度[5].將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導的思想觀念,道德涵養(yǎng)充分融入到學校所制定的各項管理制度中,達到了自律與他律的結合,內在約束與外在約束的統(tǒng)一,能夠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與此同時,還應將學校的思想教育和網絡的管理工作相融合,將輿情疏導工作貫穿始終,擴大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范圍.將科學的管理融入到輿情疏導工作中,提高學生的自覺性,保障疏導工作有序地進行,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4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對策

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特點是長期性、綜合性、艱難性.要對網絡及網絡主體加以高度重視,并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多角度做好高校網絡安全,為校園創(chuàng)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

4.1加強對網絡輿情引導重視,強化輿情的監(jiān)測

高校加大對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重視,才能解決網絡輿情管理和引導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增強網絡輿情危機應對能力.高校應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質專兼結合的網絡輿情引導隊伍,還應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進行網絡管理技術和安全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從而更好地引導高校網絡輿情.另外,高校需要建立網絡輿情監(jiān)測體系,聘用專職的網絡輿情監(jiān)測員,同時各個部門及分院要認真的分析網絡輿情所表達的信息,加強捕捉信息的能力,做好網絡輿情應對的基礎工作.

4.2暢通網絡輿情引導的表達渠道,建設專門輿情平臺

高??梢猿浞掷梦⒉⑽⑿?、公眾號等一些網絡渠道,實時關注并追蹤學生的信息和訴求,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廣泛收集他們對事件的看法和意見.對于一些敏感信息,需要在認真核實后,與網絡輿情引導的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及時解決問題.另外,高??梢愿鶕W生需求,建立專項的網絡輿情通道,學生可以用學號或者一卡通號進行匿名注冊,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使其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可以盡情地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樣可以有效地把握學生動態(tài),對輿情進行精準、合理的分析,從而更好地完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

4.3健全輿情引導預警和應急機制,促進網絡輿情健康發(fā)展

高校應根據網絡輿情的具體情況與相關的網絡輿情監(jiān)管部門進行協(xié)調溝通,互相配合,全面控制輿情危機的爆發(fā),在輿情爆發(fā)初期將影響降至最低[6].高校要高度重視網絡輿情的預警機制,對輿情監(jiān)管及相關工作人員進行預警的培訓,定期的進行預警演練和匯報,提高預警反應速度,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在預警演練中還應注意對引導教師及學生的通知,防止學生在演練結束后還繼續(xù)沉溺于輿情危機當中,給輿情引導工作增加難度.高校需根據學校、學生自身情況,制定出明確的、具體的、詳細的應急預案,對輿情的相關工作人員、部門進行明確的分工,將工作職責落實到每個人.這樣,在突發(fā)性緊急事件發(fā)生時,各個部門及工作人員可以及時開展工作,從不同方面降低學生所產生的恐懼感并解除其心中的疑惑,控制發(fā)展態(tài)勢,將不良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高校需要在確保萬無一失的情況下,將輿情危機事件的應急處理過程、處理辦法、處理機制向學校匯報,并將輿情突發(fā)性緊急事件的結果告知學生,并在這些過程中找出當前存在的問題,總結不足,積累應急處理工作的經驗,線上線下同時從中吸取教訓,為下一次處理突發(fā)性事件奠定基礎,提供有力保障,進一步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的應急處理機制.

5結論

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對于高校來說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高校時刻關注.由于具有長期性,所以其成效性并不會在引導工作初期立刻顯現(xiàn),這就需要網絡輿情引導的相關部門及相關人員重視,從多方面入手,積極探索相關的經驗,及時吸取教訓,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做好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

參考文獻

[1]周瑛.新時期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43-46.

[2]曹銀忠.高校BBS建設的新拓展:大學生網民熱點話題引導[J].思想教育研究,2011(2):57-60.

[3]馬曉明,張沖.新媒體傳播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研究[J].吉林建筑大學學報,2015,32(1):100-103.

[4]史偉,姜丹,單中元.新媒體視閾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體系的構建研究[J].社科縱橫,2014(7):53-57.

[5]彭湘蓉.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輿情演變規(guī)律[J].當代傳播,2013(5):49-56.

第5篇:網絡輿情處理預案范文

近些年,隨著網絡的飛速發(fā)展,高校校園網絡輿情事件時有發(fā)生,并且對社會造成了許多不良影響。所以,如何建立輿情事前預警機制成為了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筆者通過對校園網絡輿情內涵的介紹及輿情管理工作狀況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幾點輿情預警機制的建立及完善對策。以期通過明確工作權責、加強規(guī)范制度、豐富管理工作隊伍來做好校園輿情預警工作。

[關鍵詞]

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機制

一、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內涵

所謂高校校園網絡輿情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一般而言,高校的校園網絡輿情主要來源于論壇(BBS)、QQ群、E-mail、BLOG(博客)、微信和微博等網絡傳播載體,其內容大多圍繞著高校學生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和一些周圍的見聞,牽涉到學生自身的根本利益。然而,由于學生本身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差異,加之利益出發(fā)點也存有迥異,所以,就會對某個事件在網絡媒體傳播平臺上滋生出帶有群體性的行為及意見,并且會蔓延出各種情緒,形成我們所認為的“輿論場”。在高校,校園網絡輿情主要涵蓋以下幾點內容:一是突發(fā)輿情事件和偶發(fā)性事件;二是我國國內時事政治熱點以及國外輿論評價問題;三是與學生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事情和動向。平日在網站貼吧上,經??梢钥吹酱髮W生們所發(fā)表的帶有濃烈情緒的意見,網上的爭論也很是激烈,其內容涉及面也非常廣泛,大到國際政治經濟焦點或國內時事熱點、小到食堂的菜價或宿舍的熱得快都是他們所議論關注的話題,他們通過語言文字或圖片視頻來表達想法、抒感,在不知不覺中便形成了許許多多正負面輿論影響。加之,隨著校園網絡技術水平的進步和網絡終端服務的完善,大部分學生們用手機基本上隨時隨地都能夠連接上網絡、接收網絡信息,而且越來越多的學生都擁有自己的電腦,所以,一旦發(fā)生網絡輿情事件,幾乎都會飛快地傳播開來,無論輿情本身是否真實,學生們都極易被網絡上的輿論或意見所影響,在思想情緒上被輿論傾向所左右,在心理心態(tài)上被輿論評價所動搖,例如集結游行、群體集會等等,更為嚴重的是,甚至會導致學生們的一些極端行為、乃至危及到生命安全。

二、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工作之現(xiàn)狀

(一)校園網絡輿情管理主體不明、權責不清

網絡社會是一個虛擬社會,網民們在網上言論、表達意見都可以匿名,有些網站連身份注冊都不需要,而網站的日常管理和負責工作自然而然就落在了網站創(chuàng)建者們的頭上,他們便是目前網絡輿情管理的重要主體。然而,網站的創(chuàng)建者們對待網站運營工作的態(tài)度和想法卻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創(chuàng)建管理者采取幾乎完全放任網站上各種言論的態(tài)度,這使得網民們更有了發(fā)揮的空間,他們不需留下任何有關個人的真實信息,所以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不需要對的信息、發(fā)表的言論承擔任何法律責任。這種貌似能夠讓網民高度發(fā)揮自由性、表達真實性的做法讓網站管理主體者對于網民的管控和約束越來越無從下手,社會輿論監(jiān)督工作也難以全方位有效地開展。在大學校園內,對于學生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也不太夠,許多高校都沒有設立專門的校園網絡輿情管理機構,輿情管理工作的開展更多的是依靠輔導員或班主任等一線學生工作部門的人員,這樣也造成了輿情管理主體不明確,輿情管理的權力賦予和責任追究都沒有清楚的界定。目前,大多高校的網絡輿情管理工作還是剛剛起步,輿情問題一旦發(fā)生就容易產生驚慌失措的局面。許多學校現(xiàn)在仍然處于過度依賴學生自律性的狀態(tài),并沒有從管理方式方法上展開探究。由于學生素質參次不齊、許多“90后”的價值觀更加多元化,所以為高校網絡輿情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對于管理輿情工作的主體務必需要進一步明確,不然則會直接導致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無從管理、無從調查、無從究責、無從監(jiān)督、無從控制以及無從應對這“六無”局面,使得輿情工作遇到突發(fā)危機時、戰(zhàn)線極易崩潰,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和影響。

(二)校園網絡輿情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

“學生管理,制度為綱”,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制度是校園網絡輿情安全的保障。現(xiàn)在的在校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幾乎都有自己的身份證,但是,在虛擬的網絡社會里卻沒有真實的專屬“ID”,這也為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帶來了困難。因為,在我國,網絡全面覆蓋的時間并不長,也暫時沒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對網絡言論進行限制和責罰。大學生本身就是最為活躍卻在思想上不夠成熟的一類網民群體,他們缺乏法制觀念、生理心理上又處于青春叛逆期、思想上易于情緒化,所以,一旦網絡上廣傳某種負面信息,高校校園內就十分容易引發(fā)輿情問題和信任危機。最重要的是,許多高校目前還處于網絡輿情管理的萌芽期,甚至沒有任何明文規(guī)定的網絡輿情日常管理制度。而所謂的一系列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網絡輿情管理規(guī)范制度、網絡輿情管理領導制度、網絡輿情管理監(jiān)督制度、網絡輿情管理責任制度、網絡輿情管理審查制度、網絡輿情管理匯總制度、網絡輿情管理反饋制度以及網絡輿情管理突發(fā)處理制度等等,這些都需要去著手建立和完善。而類似于:管理程序、管理條例、管理規(guī)章、管理守則、管理規(guī)程等等的章程在許多高校里則是難見到蹤影。

(三)缺乏校園網絡輿情管理預警機制

瞬息萬變的網絡時代已經來臨,網絡輿情的傳播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也如同離弦的箭一般——一旦發(fā)出便不可收拾。通過網絡傳播的輿論比一般口口相傳的社會輿論在速度和輻射層面上來說都要更為迅速、更為廣泛很多,具有極強的影響力、滲透性和群體效應而網絡輿論社會在自由程度和開放程度上與現(xiàn)實輿論社會相比則更具有直接性、突發(fā)性和不實性等特征。許多負面的虛假信息和違背倫理道德的言論似乎很迎合現(xiàn)在“90后”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和口味,對大學生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而我國現(xiàn)在依然有許多高校幾乎沒有成立網絡輿情監(jiān)管機構,也拿不出系統(tǒng)化的高校網絡輿論突發(fā)事件應對處置的應急機制和預警機制,換而言之就是沒有足夠的網絡輿情防范能力。一旦危機降臨,后果往往不堪設想。因此,在網絡輿情危害蔓延整個校園之前,我們必須打好預防針,只有通過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預警機制、在危機突發(fā)時進行合理的處置安排,才能使得高校校園網絡輿情局面得到控制,為輿情應對工作排憂解難,未雨綢繆,維護校園網絡環(huán)境的和諧、保證校園輿情的安全。

三、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工作之制度建設

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既要保證網絡運行環(huán)境的規(guī)范化,又要保障學生輿論發(fā)揮的自由度,所以如何來把握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制度建設的這個“度”成為了重中之重。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校園網絡上的論壇管理、網站建設、網絡宣傳、交際平臺都需要從安全保障、信息來源、權限、輿情反饋等方方面面進行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可以繼續(xù)鞏固校園網論壇用戶實名制注冊,出臺校內上網場所的相關管理規(guī)定,備好校園網絡輿情突發(fā)事件應急預案,加強網絡輿情工作的督查等等。下面,我就網絡輿情管理制度的建設工作提出三點建議:

(一)引起重視,成立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小組

我國政府在應對突發(fā)災難事件時,通常首當其沖要成立一個臨時應急危機處理指揮部。這種做法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對于我們高校處理校園輿情突發(fā)事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只是運用到高校輿情管理制度建設中,我們要結合實情,可以將臨時應急危機處理指揮的功能充分運用,成立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小組,并且可以將這個小組設為一個常態(tài)化的領導組織。其主要職能有:一是要隨時監(jiān)測、收集、報告有關信息,二是對獲取的有關信息進行調查分析,預測突發(fā)輿論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和影響覆蓋度,三是定時在校園內有關輿情事件或話題的發(fā)展情況和處理結果反饋,在相關信息報道方面不斷跟進。所以,這個輿情管理小組作為制度建設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二)推陳出新,完善網絡信息安全制度

根據目前的高校網絡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情況的分析,我們需要特別就校園官網建設、論壇管理、輿情監(jiān)控等方面,從保障校園和諧的角度出發(fā),來不斷完善網絡信息安全制度。實名制注冊的立場要堅定不動搖,但是也要在信息安全保護方面打破傳統(tǒng)思路,不斷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在學生課堂上可以加入網絡安全教育的課程,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和覺悟。在網絡宣傳方面,也要倡導上網文明,制定網絡失范行為處罰標準,加強信息安全制度建設,凈化校園網絡環(huán)境。

(三)加強溝通,建立網絡輿情預警制度

高校校園網絡輿情預警制度是建立在校園內外良好溝通的基礎之上的。我們可以將輿情預警機制分為四個部分:一是輿情監(jiān)測管理機制。輿情的有效監(jiān)測可以及時為網絡輿情發(fā)展的導向和趨勢提供有效依據,可以提醒校方對網絡輿情突發(fā)事件早作準備,提高輿情應對處理的效率,提升輿情處理的針對性,最終以達到又快又準的處理效果。二是輿情匯總分析機制。監(jiān)測到網絡輿情動態(tài)之后,便可以面向師生招募一批輿情信息員,來做好輿情收集和匯總工作。建立起輿情匯總分析機制,通過調研常用的文獻調查法、案例分析法、調查問卷法、實驗分析法等方式,以得到量化的數據,提高判斷的精準度,做出科學的預測。三是輿情警報機制。根據政府經驗,在預測突發(fā)狀況前都會產生預警級別的梯度。在處理高校校園網絡輿情時,也可以建立網絡輿情預警警報等級體系,以讓學校師生們心中有數。例如可以將重大校園網絡輿情事件歸為高級預警,并表明預測出的發(fā)展趨勢及影響,為校方領導部門的決策提供關鍵的事實信息依據,以正確把握住輿情處理方向。四是輿情控制引導機制。除了預計輿情發(fā)展方向,還有一個重要的責任便是要對校園網絡輿情采取更有作為的態(tài)度,對負面的輿情早作控制引導,以避免惡性發(fā)展或導致悲劇。所以,一定要建立起規(guī)范而理性的網絡輿情引導。對于輿情問題的源頭進行深度的發(fā)掘,做好大局的控制和把握,對輿情發(fā)展的跟蹤不可松懈,通過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來實施控制引導工作,以達到化險為夷的良好效果。

四、高校校園網絡輿情工作之管理隊伍建設

輿情工作的實施說到底,離不開人。所以,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管理者的隊伍建設顯得十分迫切。那么,為了實現(xiàn)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正確把握和引導,必須要形成一套完善的隊伍考核體制??梢越⒁孕|h委宣傳部門、學工處、團委、保衛(wèi)處、輔導員、班主任為主的多方輿情責任制,修訂系統(tǒng)的規(guī)章制度,指明崗位職責,加強貫徹落實力度。與此同時,可以在這批管理隊伍培養(yǎng)一股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熟悉宣傳教育工作規(guī)律,又能較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網絡技術的中堅力量。通過高校輿情工作管理隊伍的培養(yǎng)建設,可以更快更準地發(fā)現(xiàn)并引導學生群體中的傾向性意見,在溝通和交流中不斷幫助他們排除負面情緒,靈活應變,大力宣傳和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校園網絡正能量,不斷推動校園網絡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

五、結束語

隨著網絡信息的飛速發(fā)展,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網絡輿情愈加地復雜化。雖說影響高校校園輿情現(xiàn)狀的因素是來自各個方面的,但是,作為每天奮戰(zhàn)在學工一線的我們,應該全力以赴去探索尋求一條適合于校園實際情況開展網絡輿情防范處置工作的道路。當然,這個過程必然是充滿棘刺、坎坷不平的,但我們依然要鼓足勇氣不斷研究并實踐,從實踐中去總結更好的經驗。

參考文獻:

[1]許益鋒.網絡輿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領域[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8,(1).

[2]陳均土.高校網絡輿情問題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8(11):84-87.

[3]王學儉.當前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邏輯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0,36(10):19-24.

[4]劉強,張殊凡,耿宏.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29).

第6篇:網絡輿情處理預案范文

一、新型媒體格局下網絡輿情的現(xiàn)狀

當前,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經超過10億人,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70%以上。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8億人,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中國已經進入信息網絡社會,我們面對的世界已經不是被時空阻隔的世界,而是一個瞬息萬變、真正多元化的信息網絡世界,以知識和信息為原動力的技術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達到了人類歷史上嘆為觀止的境地。

網絡的繁榮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讓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又能傳播不實信息,潛移默化地對網民產生影響。在互聯(lián)網上,任何人都可以在微信、微博、博客、BBS論壇、留言板或者社區(qū)網站等自己的觀點和言論。但是由于部分網民還不夠成熟,對的言論缺乏一種理智的思考,往往不考慮所的輿論的真實性以及會對社會、對企業(yè)產生的影響,就妄加評論,隨意轉發(fā),加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在網上散布一些虛假、灰色、庸俗、暴力的言論,擾亂了網絡信息傳播的規(guī)范性、真實性,給社會和企業(yè)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隨著國有企業(yè)在市場經濟大潮改革中的不斷深入、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發(fā)展方式的不斷轉變,深層次的矛盾隨著利益格局的改變會逐漸凸顯。個別企業(yè)甚至面臨勞動關系緊張、職工收入分配不均、勞動環(huán)境差、職業(yè)病危害比較嚴重等問題。有些矛盾若不及時解決或得到有效疏導,就會產生敏感話題或爆發(fā)危機事件,導致網民在網站、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進行各種評論、評議,甚至散布謠言、蠱惑人心、惡意攻擊,對企業(yè)生產經營和聲譽帶來很大影響,給企業(yè)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如何積極應對網絡輿情、引導輿論,為企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是國有企業(yè)當下面臨的一個既棘手又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

二、國有企業(yè)應對網絡輿情的五個不同層次

為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占領網絡輿情引導的制高點,近幾年許多國有企業(yè)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隨著企業(yè)管理層對輿情工作的日益重視,和對輿情管理工作投入的不斷加大,企業(yè)應對網絡輿情管理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層:刪帖稀釋,被動應對。企業(yè)對網絡輿情視為敵情,面對危機如洪水猛獸,急于快速平息事件,不惜代價進行刪帖圍堵。這種應急方式雖然僅能解一時之困,但容易積累網民更多的誤解和不滿,甚至刪帖行為一旦被曝光,會衍生出更多不可預測難以應對的危機。在“人人皆媒體”的網絡環(huán)境下,刪帖行為其實已經失去作用。而且“兩高”司法解釋已明確規(guī)定,網絡公關公司刪帖行為是非法經營,這樣的方式早已難以為繼。

第二層:反向炒作,誤導輿論。企業(yè)對輿情反映的問題存在僥幸心理,為了應對輿情危機,除了“圍、堵、截”的方式進行隱瞞或刪減外,還一味在公關手段上下功夫,借助公關公司進行反向網絡炒作,實行軟文營銷、網絡水軍等手段,試圖挽回不利的影響。這樣的炒作一旦過頭,擊穿公眾道德底線,必將透支品牌信譽,使企業(yè)處境更加困難。

第三層:積極回應,直面輿情。在經歷大量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經過更多的輿情管理專業(yè)培訓,一些企業(yè)的危機應對意識與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高。企業(yè)普遍通過新聞媒體、微博等渠道有針對性地回應公眾質疑,在態(tài)度真誠、切實解決問題、巧避鋒芒、后續(xù)跟進、修復影響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如央視“3?15”晚會之后,蘋果、大眾、江淮汽車、周大生等一些被點名的企業(yè),大多數都在第一時間發(fā)出公告聲明,向社會大眾率先發(fā)聲作出聲明,防止負面輿情進一步擴散,對企業(yè)品牌造成更大的傷害。

第四層:超前預警,制度管控。在應對網絡危機輿情面前,預警前置遏制矛盾升級,可以變被動為主動。不少企業(yè)在積極提高危機應對能力的同時,已經將工作重心向前擴展,強化了輿情預警的工作,并積極建立健全危機輿情管理體系,通過監(jiān)測、預警、應對、修復等環(huán)節(jié),建立起上下銜接的組織體系,形成有效的監(jiān)控預警機制和事后評估問責機制,全面有效地化解網絡輿論危機。不少大型國企在建立輿情應對團隊、開展輿情應對研究、定期邀請專家授課、組織案例分析研討、舉辦輿情處理專項培訓等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第五層:化危為機,助推管理。許多企業(yè)已經意識到,從輿情“消防員”的角色跳出來,采用溝通的話語姿態(tài),進行常態(tài)化企業(yè)品牌建設是輿情管理的最終之道。同時,不斷將更科學的調查方法引入輿情管理體系,在企業(yè)的經營和管理創(chuàng)新中,正確實施輿情管控,能夠提高企業(yè)管理水平,有效維護企業(yè)穩(wěn)定和品牌形象。充分利用主流媒體通過宣傳典型、展示形象等方式正面引導輿論,進一步樹立了企業(yè)的良好形象,為推進企業(yè)改革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環(huán)境。

三、強化網絡輿情管理的長效機制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公眾信息交流的模式快速轉變,在對國有企業(yè)的輿情管理工作提出挑戰(zhàn)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只要準確把握新媒體的傳播規(guī)律,敏銳把握網絡輿情的新變化,不斷提高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才能在創(chuàng)新輿情管理、營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方面有所作為。

(一)建立源頭防控機制,提高主動應對能力

國有企業(yè)必須與時俱進,不斷轉變觀念,積極應對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規(guī)范企業(yè)信息披露以及新聞制度,加強對企業(yè)高管和中層管理人員進行網絡輿情與企業(yè)危機公關知識的培訓,引導企業(yè)管理人員理性對待公眾監(jiān)督,掌握與公眾和媒體打交道的語言藝術及其技巧,坦誠面對各類媒體的評論,不回避、不隱瞞、不消極應對,并充分發(fā)揮“主場優(yōu)勢”,積極引導媒體和公眾關切的正面反應。在重大事件發(fā)生時,快速、準確、透明地在主流媒體權威信息,占領網絡輿情高地,使小道消息無法在論壇、QQ群里蔓延傳播,主動引導輿論,放大正面聲音,稀釋、中和、平衡負面輿論,維護企業(yè)品牌形象。

(二)構筑管理工作機制,提升隊伍素質能力

成立企業(yè)網絡輿情應對領導小組,統(tǒng)籌規(guī)劃企業(yè)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從根本上重視輿情工作,加強對輿情防控工作的組織領導,構建一個“大輿情”防控格局,在機構建設、人員配備、資源整合、物質投入、宣傳規(guī)劃等方面做到統(tǒng)籌安排,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將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工作經費等納入企業(yè)的編制和預算。努力組建一支政治強、業(yè)務精、網絡通的高素質輿情監(jiān)測員隊伍,構建輿情工作人員的激勵和發(fā)展機制,在工作、學習、生活和培養(yǎng)使用上,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

(三)搭建輿情監(jiān)控機制,提升反應處置能力

建立一套網絡輿情監(jiān)測系統(tǒng),對企業(yè)在網絡媒體上的輿情進行全天候監(jiān)測,隨時掌握網絡輿論的導向、特點和趨勢,把握輿情走勢,判斷輿情風險,收集相關信息,進行分類處置。一是做好輿情監(jiān)測記錄,發(fā)現(xiàn)輿情,進行分級定性,做好輿情跟蹤記錄,及時向輿情應對領導小組匯報。二是對輿情反映的情況進行調查,挖掘輿情根源,形成報告及時報送輿情應對領導小組,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報告、早處置,重點跟蹤,分級處置,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

第7篇:網絡輿情處理預案范文

根據《關于開展縣“網絡民生直通車”活動的實施意見》和《縣鎮(zhèn)(街道)、部門互聯(lián)網宣傳管理責任考評辦法(試行)》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局糧食工作實際,現(xiàn)就開展“網絡民生直通車”活動暨進一步加強互聯(lián)網宣傳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精神為指導,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按照“積極利用、科學發(fā)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原則,立足糧食工作實際,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探索網絡民意的收集和回應機制,以傾聽群眾呼聲、關注社情民意為重點,以效能督查和輿論監(jiān)督為手段,以推進工作落實為目的,充分發(fā)揮網絡民意在公共決策和政策執(zhí)行中的建設性作用。

二、組織領導

為加強“網絡民生直通車”活動和互聯(lián)網宣傳管理工作的統(tǒng)一領導,成立局長王良紅為組長,副局長羅德林、胡文光、陳建春為副組長,各科室、公司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局辦公室。副局長羅德林為為網絡發(fā)言人,孫定苗、丁吉興、董長富同志為網絡評論員,王衛(wèi)娥同志為網絡輿情管理員。全系統(tǒng)上下要充分認識開展“網絡民生直通車”活動和加強互聯(lián)網宣傳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互聯(lián)網發(fā)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突出為人民服務宗旨,牢牢把握網上意識形態(tài)管理工作的主動權,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工作機制

(一)監(jiān)測收集。通過每日監(jiān)測縣內外網絡新聞、社交網站、微博等新媒體,重點收集以下四方面的內容:

1、政策咨詢類:主要是網民對我縣糧食系統(tǒng)出臺的各類政策咨詢、辦理程序等方面問題。

2、民生實事類:主要是網民反映與我縣糧食系統(tǒng)有關的民生實事工程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

3、意見建議類:主要是網民提出有利于推進我縣糧食工作的意見建議。

4、熱點事件類:主要是網上熱議的突發(fā)事件或敏感話題。

(二)處理程序。在接到“網絡民生直通車”辦理通知書后,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向領導小組匯報,并把辦理通知書下發(fā)到相關的職能科室或公司,相關的職能科室或公司按照根據縣網宣中心提示口徑進行回復,領導小組辦公室以書面形式及時反饋辦理情況。

(三)辦理規(guī)定。

1、對政策咨詢類問題,要求網絡發(fā)言人在一個工作日內予以回復。

2、對民生實事類問題,要求網絡發(fā)言人在一個工作日內先予以回復受理情況,然后明確辦理工作責任人,在5個工作日內報送辦理落實情況,原則上每個事項辦結時間最長不能超過60個工作日。如領導小組辦公室認為一個工作日不能回復的(除可能引發(fā)熱點事件外),經申請可適當延長回復時間。

3、對意見建議類問題,要求網絡發(fā)言人在一個工作日內予以回復。

4、對熱點事件問題,須以最快的速度將實施情況以書面形式反饋給縣網宣中心,經審核后,迅速在網上回復,同時組織網絡評論員發(fā)帖引導,必要時啟動網絡輿情應急預案。

四、工作要求

1、思想上高度重視。通過開展“網絡民生直通車”活動和加強互聯(lián)網宣傳管理工作,有效架起政府與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有利于樹立糧食系統(tǒng)良好形象,各科室、各公司必須高度重視,落實工作人員,明確工作職責。

第8篇:網絡輿情處理預案范文

關鍵詞:網絡輿論 政府公信力 雙刃劍

近年來,網絡輿論直接推動了中國社會的一系列重大革新,也對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網絡上頻頻爆出不少轟動全國的事件,諸如“華南虎事件”、“天價煙事件”、“70碼”等等,甚至于最近的“錢云會之死”都實實在在地反映了網絡輿論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巨大影響。而與此相關的各級政府部門在對事件進行干預時卻存在滯后、被動乃至漏洞百出的情況,折射出目前各級政府薄弱的公共關系能力。筆者認為,如何理清網絡輿論興起的原因及其特點,提高政府的公共關系能力予以正確應對,已是當前我國各級政府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嚴肅課題。

一、網絡輿論興起的原因及其特點

我國社會目前正處于轉型期,社會矛盾激增,普通民眾缺乏暢通的訴求表達渠道。由于網絡的普及與網絡媒體所具有的開放性及互動性,使得現(xiàn)如今許多民眾認為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在網絡媒體上更能有效地表達自己觀點和訴求,這也使得民眾參與網絡輿論的熱情普遍高漲,網絡輿論的形成和反映也呈現(xiàn)出了與傳統(tǒng)媒體所不同的特點。從正面來說,網絡輿論往往反映的是底層民眾的聲音,由于政府的決策和行為最終也將作用于底層民眾,所以這種源于民間的輿論監(jiān)督有利于民眾客觀地對各級政府施行有效的輿論監(jiān)督,以及表達自己的合理訴求。但從反面來說,由于網民的身份是隱匿的,名字是虛擬的,道德與法律在網絡上難以起到有效的約束作用,再加上很多網絡媒體的自身管理未到位,網絡輿論也時常會泥沙俱下,出現(xiàn)一些針對政府的非理性的謾罵與攻擊,甚至是刻意散布虛假信息或謠言以圖制造混亂的情況,從而給正常的社會秩序帶來不良影響。所以說網絡輿論對于政府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網絡輿論,是政府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網絡輿論折射出政府在處理公共關系方面的缺陷

目前我國各級政府未能正確處理好公共關系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危機議題的干預上,各級政府部門往往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弱點:

首先是未能掌握最佳干預時機。從近年來發(fā)生的多起重大網絡輿情事件上來看,各級政府部門對于危機議題的干預在時間上多是滯后的。由于錯失了最佳干預時機,網民對于政府不滿情緒已經積蓄到一定程度,輿論傾向已經不利于政府,所以即使干預機制已經啟動,但是政府不良的社會影響卻已經難以挽回。

其次是干預方式不夠科學專業(yè)。由于目前多數政府部門往往不具備危機公關和議題管理的專業(yè)知識,亦沒有制訂專門的危機公關預案,所以在應對危機議題時多少顯得過于稚嫩。此外,在缺乏必要的公關知識與專業(yè)公關人員的情況下,政府官員在面對媒體時,常會出現(xiàn)表述上的漏洞,引起輿論的誤解,同樣也造成了很多不比必要的麻煩。

三、政府應正確認識網絡輿情的重要性,重塑政府公信力

“危險與機遇”,是組織命運“轉機與惡化的分水嶺”。對于政府來說,危機是一柄“雙刃劍”,它既可能是政府公信力走向衰亡的開始,也可能是走向新階段興盛的契機。政府對危機的態(tài)度、反應和措施會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政府在信息時代應該合理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有效傳播,通過與公眾充分地溝通與交流,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最終有效化解危機。

1、建立網絡輿情檢測機制,搭建與公眾溝通互動的平臺

政府與公眾實現(xiàn)溝通互動的平臺,最可行的方案應是建立“電子政府”。如果政府能夠把握網絡輿論的契機,迅速對其中反映出的民情民意進行細致分析,反思自身政務管理的不足,積極回應網民提出的建議,那么不僅可以避免信任危機,政府的運作也會更加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要求,網絡輿論就能有效增強政府的行政活力。

2、及時公開信息,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信任危機發(fā)生后,政府應充分利用網絡新聞、電子公告、網絡論壇等形式及時準確地有關危機的最新、最真實的消息,以此掌握輿論的主動權,對公眾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使人心得到穩(wěn)定,提高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為政府解決危機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3、重塑政府公信力,提高網民媒介素養(yǎng)

政府在應對網絡輿論催化的信任危機和積極引導網絡輿論以化解信任危機的過程中,還應注意提高普通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使網民在面對網絡中的海量信息時,懂得用批判的眼光評估各種信息資源,自覺審視信息本身蘊藏的價值和意義,積極抵制負面信息的影響,具備發(fā)現(xiàn)并有效地利用網絡促進自我發(fā)展的能力。

筆者認為,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處理好公共關系更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雖然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困難和挫折,但是如果各級政府部門能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著力于改善民生,同時依靠成熟的公共關系學理論,提高自身公共關系能力,相信網絡輿論與政府形象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在不久的將來也必能消弭。

參考文獻:

[1]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2]葉皓《政府新聞學》,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3]陳力丹《輿論學一輿論導向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7月版。

[4]薛瀾,張強,鐘開斌 《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版。

[5]趙宇峰《行政改革中的政府公共關系建構》,理論建設,1999年3月版

第9篇:網絡輿情處理預案范文

關鍵詞:圖書館;危機管理;數字環(huán)境;策略

現(xiàn)代社會危機頻繁發(fā)生,各種突發(fā)危機事件威脅著人類安全,并影響到社會穩(wěn)步發(fā)展,這使危機管理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圖書館作為社會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當然也需要重視危機管理。并且隨著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及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圖書館的服務功能面臨著各種危機,這就要求圖書館員應強化圖書館的危機意識,加強對圖書館的危機管理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開展的一項研究。

1數字環(huán)境下圖書館面臨的危機類型

1.1資源危機

這里的資源包含了基礎設施資源、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具體是指館舍建筑、文獻信息資源、服務設施、館員隊伍。圖書館館舍建筑是讀者利用圖書館獲取信息的公共空間,館舍面積的不足、設計的不合理,不但影響?zhàn)^藏資源的收藏,而且影響讀者利用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是圖書館提供文獻信息保障能力的物質基礎,也是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根本所在。缺乏完整的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將導致圖書館失去吸引力,從而進一步失去競爭力,逐步被其他信息情報機構所替代,逐漸地失去存在地價值,導致生存危機。數字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需要配置相應的設備,網絡設備建設的滯后、服務設施建設的不完善,進而影響圖書館各項服務工作的開展。人才是圖書館系統(tǒng)存在與發(fā)展的關鍵,數字時代對圖書館人力資源提出了更高的綜合素質需求。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和缺少高水平的專業(yè)技術人才,嚴重地制約和限制了圖書館地發(fā)展。

1.2服務危機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到圖書館地讀者越來越少,面對面地交流相應地減少,服務更多地強調服務內容和手段地多樣化,能否滿足讀者的需求是服務的關鍵。通過調查和分析數字網絡環(huán)境下讀者對圖書館信息資源服務的需求與資源供給方面存在的矛盾,對圖書館存在潛在的危機。

1.3信息安全危機

隨著圖書館信息網絡的蓬勃發(fā)展,圖書館信息安全保護格外受到重視。病毒、木馬傳播感染以及黑客攻擊破壞、用戶非法訪問和下載而導致的設備損壞與數據丟失,嚴重影響了圖書館的網絡信息服務開展。數字技術快速發(fā)展給圖書館版權的公共豁免權帶來了挑戰(zhàn),諸多數據庫商要求圖書館將服務范圍控制在一定的區(qū)域或限制一定的流量。個別讀者不間斷地連續(xù)下載某些數據庫,結果導致數據庫商斷開鏈接,中止數據庫查詢與下載服務。圖書館、數據商、著者與用戶存在著一定的版權糾紛,圖書館也屢屢被告上法庭,甚至不得不進行賠償,這給圖書館形象、聲譽、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帶來了巨大影響。

2數字環(huán)境下圖書館危機管理策略

2.1樹立危機意識,增強危機防范能力

只有對危機形成統(tǒng)一認識,樹立良好的憂患意識,才能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數字環(huán)境下:一要,加強圖書館網絡輿情收集,分析圖書館潛在的危機。成立危機信息監(jiān)測部門,系統(tǒng)地收集與圖書館相關的網絡輿情信息,并進行分析、研究和處理。建立高度靈敏的危機信息監(jiān)測系統(tǒng),及時發(fā)現(xiàn)和識別潛在的或現(xiàn)實的危機因素,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將危機隱患消滅于萌芽狀態(tài)。如圖書館可收集網絡上與圖書館相關的新聞評論、BBS論壇、博客、播客、聚合新聞、新聞跟帖及轉帖等輿情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及早地發(fā)現(xiàn)圖書館潛在的危機,采取應對措施,及時化解危機。二要,超前決策,預先制訂危機管理計劃和處理預案。在掌握及時、準確、可靠信息的基礎上,針對可能引發(fā)危機的因素,預先制訂詳細的危機處理預案,及時排除全部或部分危機因子,以減少危機對圖書館帶來的不良影響,控制事態(tài)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惡化。如圖書館可利用官方微博對讀者反映的圖書館資源建設、服務內容、服務手段等方面的意見進行解答,盡可能消除讀者對圖書館的抱怨情緒、抵觸情緒,減少圖書館服務危機事件的發(fā)生。

2.2推動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優(yōu)化館藏結構

針對信息用戶資源需求日益多元化與館藏資源數量、結構失衡的供求矛盾,圖書館應經常對本校的信息用戶閱讀傾向、文獻需求層次進行分析研究,以信息需求為導向,適時、適度地對圖書館的館藏配置比例進行有計劃、有方向的優(yōu)化與調整,提高館藏文獻的質量。如根據信息需求隨時調整印刷型資源與電子型資源、實體資源與虛擬資源、學科收藏比例,建立合理的分級典藏制;圖書館應根據發(fā)展目標、館藏資源、人員知識結構等情況,建立特色數據庫,為讀者提供全面新穎的相關文獻。應積極開展與其他圖書館的交流與合作,共建共享學科數據庫,通過優(yōu)勢互補避免重復建設。

2.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圖書館能否提供優(yōu)質服務的關鍵。針對目前圖書館因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而造成的人才外流和專業(yè)人才緊缺等危機,圖書館應抓住現(xiàn)代網絡和信息技術給圖書館人才利用帶來的契機,構建圖書館信息服務人才資源數據庫,培養(yǎng)一支專業(yè)化的學科骨干隊伍,提高信息服務水平。第一,圖書館要破除傳統(tǒng)的封閉式人才利用模式,大膽引進一批應變能力強、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既懂得專業(yè)圖書情報理論知識又具有較高的專業(yè)外語水平、計算機應用能力,并擅長將館藏信息資源與網絡資源進行整合加工的復合型通才。第二,針對本館文獻信息服務人員的實際情況,加強館員的繼續(xù)教育和業(yè)務培訓,完善員工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結構體系,提升館員的信息素質和信息服務能力。第三,圖書館要制訂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靈活運用不同的激勵手段,激發(fā)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3結束語

在充滿競爭的時代,圖書館危機的發(fā)生難以避免。只要圖書館管理者及館員能樹立危機意識,采取科學的危機管理措施,圖書館危機就能成功化解,并且可利用處理危機的契機,廣泛宣傳圖書館的作用,以吸引大量潛在讀者利用圖書館。

作者:程璇 單位:陜西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

參考文獻:

[1]王祎.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危機管理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4(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