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女媧的傳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女媧傳說之靈珠第二部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樂 女媧傳說之靈珠2歌曲歌詞MV
女媧傳說之靈珠第二部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樂、里面所有歌曲歌詞MV暫未更新,屆時小編將持續(xù)跟蹤報道,歡迎收藏本頁面。
女媧傳說之靈珠第二部劇情介紹
那是一個帶著上古強身術和養(yǎng)生之道等一系列輔的功夫的人。一夜之間,他竟穿越至九州大陸,而隨即而來的是一場關乎世界存亡的大戰(zhàn)……
十二張美人圖,代表這個世界上十二個最風華絕代的女子!穿越神話電視劇《女媧傳說之靈珠2》即將帶你走入一個睜眼閉眼都是絕世佳人的世界!
煉藥術中的五龍舟、小還舟、金香玉、蛇蝎美人,傳說中的九轉還魂丹、佛光舍利子等逆天神丹妙藥即將在《女媧傳說之靈珠2》一一為你呈現(xiàn)!
女媧傳說之靈珠第一部劇照欣賞
猜你喜歡:
1.乘風破浪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樂、所有歌曲歌詞MV
2.錦繡未央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樂叫什么 錦繡未央所有歌曲歌詞
3.漂亮的李慧珍插曲、主題曲、片尾曲、背景音樂、里面的歌曲歌詞
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位列三皇之首。神話傳說中,女媧化生萬物,是生育創(chuàng)造之神。她“摶土造人”,被尊奉為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建立了婚姻制度,繁衍后代。
《陜西通志》記云:“上古風陵,即女媧氏陵,在潼關外城北黃河中?!笔妨嫌涊d:女媧就是在此地完成了“摶土造人”之創(chuàng)舉.在此歷史背景下.建造大型女媧雕像從文化根源上奠定了建造雕像的唯性和權威性。女媧雕塑建在黃河邊潼關段女媧山潼關古城景區(qū).此區(qū)域為秦、晉、豫交匯處.群山疊嶂、開闊雄偉,雕塑高度在20m左右.采用福建蝦紅花崗巖建造。過去我們看到所有已建女媧雕像.大都以神話傳說中蛇身人像的女媧補天為表現(xiàn)對象.而這件女媧雕塑則以當代的審美視角回首歷史,以生命、庇護.創(chuàng)造女神的精神立意,并采用極具象征性和當代審美理念的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造出女媧形象的端莊優(yōu)美。她儼然像個女神俯察華夏大地。她是華夏之母的集中體現(xiàn)。
女媧雕塑造型為坐姿雕像,女媧身軀壯碩.面容慈祥.手捧嬰兒,寓意著力量、庇護、生命和創(chuàng)造。以當代審美視角.塑造出了個神圣、端莊、壯美.包容、慈祥的女媧形象。尤其在形象刻畫上.既要傳承和保留古典東方審美造像之底蘊.同時又要具備當代的審美訴求及人文精神的時代特征.完成并塑造出華夏母親形象的精神定位和情感訴求。
大型景觀雕塑與環(huán)境完美呼應與結合是雕塑家夢寐以求的境界.而這件女媧雕像從東往西看.雕像的右下角直接和黃河銜接,這樣的天賜地理環(huán)境在世界藝術史上少有.女媧雕塑與黃河渾然體,黃河的綿延延伸.宛如女媧的身軀.這樣的情景呈現(xiàn)不僅滿足了女媧在此摶土造人特殊歷史典故.同時在文化格局和審美意境上都得到了極大的延伸。
唐代大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的名篇《陋室銘》,開頭便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也許正是應驗了這兩句千古名言,近一段時期以來,地處山西吉縣一隅、過去少為人知的人祖山,卻因“驚現(xiàn)女媧遺骨”的報道而引起輿論一片嘩然。眾媒體質疑聲不斷,否定者居多,有的還將之與“陜西周老虎”相提并論。筆者長期供職于吉縣所在的臨汾市,且對歷史文化殊愛有加,于是在金秋時節(jié)攜幾名同好專程赴人祖山作了一番“考古”游歷。
一
人祖山位于吉縣城西北30公里處,山脈呈東西走向,主峰海拔1742米,西距壺口瀑布20公里。規(guī)劃中的景區(qū)面積203平方公里,境內大小山峰1000余座,層巒疊嶂,氣勢雄渾。驅車山間,奇形怪狀的砂巖、星羅棋布的天然巖洞撲面而來,道旁松青柏翠,野果飄香,鳥語與流水聲隨處可聞。人祖山擁有眾多的人文遺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存大小廟宇約200座,較為著名的是“人祖廟”,分祀女媧、伏羲;“玄天上帝廟”(又名高廟)祀玄武、大士、觀音等;大陸唯一一座北斗七星廟;七座北極廟;穿針梁上建有紀念女媧、伏羲“隔梁穿針”、“隔溝滾磨”測天意而合婚的廟宇。主峰及四周尚有期間阻擊日寇遺留下的諸多工事和碉堡。
所謂“人祖”,即女媧、伏羲的合稱。他們是如何與吉縣的山峰結緣的呢?同行的馮彥山教授告訴我原因有三:一是以考古發(fā)現(xiàn)為支撐。人祖山區(qū)域及周邊的古人類細石器文化遺存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尤以1980年縣文管所閆金鑄先生發(fā)現(xiàn)的獅子灘遺址群最為著名,被評為“2001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fā)現(xiàn)”。二是以史料典籍為依據(jù)。西漢時《淮南子·覽冥州》記載,女媧“殺黑龍以濟冀州”,而吉縣正在冀州域內;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記載“北屈縣故城四十里有風山”,女媧、伏羲以風為姓氏,當與“風山”有關。另外,康熙12年和乾隆元年修訂的《吉州志》都記載了人祖廟的重修年代和建造規(guī)模。三是以歷史傳說為參考。傳說遠古時代,洪水肆虐,生靈涂炭,只有女媧、伏羲兄妹二人幸存。為繁衍人類,他們以“隔溝滾磨”、“隔山穿針”來測天意,結果兆示,可以成婚。于是,二人成婚、造人的這座山便有了“人祖山”的名號,“人根之祖,出在吉州”的說法便世代流傳。
經(jīng)過大約一個小時的行程,車輛抵達人祖山主峰的腳下,我們一行人沿著崎嶇的林間小道攀登而上。峰頂現(xiàn)存建筑為伏羲殿、媧皇宮、地藏殿和部分防御工事等,這些廟宇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多為明代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遭受戰(zhàn)火,保存狀況很差,多處走閃裂縫嚴重,屋頂坍塌漏雨;建筑內保留了不少明代塑像,雖然多處殘缺不全,但雕塑手法細膩,采用多層鏤空、施彩貼金等工藝,給人以似曾有過的富麗堂皇、如臨仙境的遐想。這里就是發(fā)現(xiàn)所謂“女媧遺骨”的地方。原來,直到1984年媧皇宮被盜挖,時任縣人民政府的副縣長原法憲在閆金鑄先生的陪同下,親赴現(xiàn)場考察,在女媧塑像下的木函內發(fā)現(xiàn)了一具遺骨,包以黃綾,木函上墨書題記為“大明正德十年,天火燒了金山寺,皇帝遺骨流(留)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实圻z骨先人流(留)下”方才引起重視,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旅游開發(fā)的需要,2012年3月16日,經(jīng)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C14測年,人頭骨距今已6200年,2011年清理出的動物骨頭也有一兩千年的歷史了。“皇帝遺骨”是哪位皇帝的遺骨?吉縣人祖山文化旅游開發(fā)工作領導組的匯報材料里講:人骨安放在“媧皇宮”內,又在“媧皇”塑像下,證明“皇帝遺骨”可能是這尊塑像主人“媧皇”的遺骨。最起碼,這個遺骨無疑是明朝正德年間的人認為的“媧皇”遺骨。閆金鑄先生也認為,這里是人祖山頂峰,最早是女媧氏族祭天或祭祖的祭壇。女媧死后,葬身于此成為陵墓,而后經(jīng)歷代修建,最后演變成媧皇宮。這,就是“吉縣驚現(xiàn)女媧遺骨”報道的由來。
二
行走人祖山,我的思緒被引到了遙遠而漫長的洪荒時代。那時候的先民們一方面使用簡單的石制工具和武器來獲取食物,以適應其生存環(huán)境,另一方面也極想認識宇宙及其起源,極想求解“我從哪里來”這一亙古的命題。于是,由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構成的神話出現(xiàn)了。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世界各民族都在所多有,大體可分為“呼喚而出”、“原本存在”、“植物變的”、“動物變的”和“泥土造的”五種。在所有神話中“泥土造人”的說法最多,流傳也最廣,其中我國的“女媧造人”和猶太神話(圣經(jīng))的“上帝造人”故事是最引人入勝的。史載,“女媧造人說”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已產(chǎn)生了,而直到唐代晚期才形成了女媧與伏羲成婚的故事。
然而,神話畢竟是神話,盡管它是先民們對客觀現(xiàn)實和生活斗爭的反映,隱含著遠古社會風貌和發(fā)展歷程的信息,但它不是科學的、真實的?,F(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人和猿分離的時間距今大約為500萬年——400萬年間。據(jù)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非洲出土的早期人化石距今已440萬年,并且這些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所以世界學術界大多認為,人類的發(fā)祥地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qū)。
表現(xiàn)了原始人類在人類起源上的探索。
女媧造人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chuàng)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chuàng)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chuàng)造并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創(chuàng)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chuàng)世神和始母神。
雕像紀念:
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有女媧補天雕塑一尊。造形為女媧補天,雙手舉起五彩石,抬頭上揚,雙目凝視天上,意為女媧補天。甘肅省天水市七里敦三角花園處有現(xiàn)代女媧雕塑一尊。造形為女媧補天,底座四周環(huán)繞人類幼兒,意為女媧造人。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關鍵詞:女媧;人面蛇身;人首蛇身;擬人化;社會矛盾調和
“設計”一詞,雖然在近代才被明確提出,但自人類文明開始,類似與“設計”的工作就伴隨著社會的成熟而不斷發(fā)展。設計除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外,人們也要求它同時能兼顧精神的需求。一談到“道觀”,一般人都會想到“月到松庭鶴未眠,玄都羽士誦靈篇”的場景。但是,前幾日去位于浙江金華的黃大仙道觀游玩,走進大廳,再到后院,突然發(fā)現(xiàn)一件很有趣的事。在院子里有一個方形的小水池,兩邊的兩座小拱橋,池子中間是一個低矮的四角頂?shù)耐ぷ?。有趣的事就在這亭子那微微翹起的四檐上。以往我們看見的,都是古代的神獸、神仙等,這里每只檐角都坐著一只“小怪獸”,長得就跟電視上出現(xiàn)的恐龍,《奧特曼》中的“哥斯拉”差不多。更有意思的,我問問邊上同游的人,大多數(shù)都覺得這個搭配“蠻有趣的”,沒有特別大的問題。
回來以后,我就在想這個問題:明明是一個不符合我們文化傳統(tǒng)的“混搭”,旁人也就算了,在我這樣一個非常喜歡中華文化的設計師的眼里,卻也沒有覺得這樣的造型有什么罪大惡極,只是有些啼笑皆非罷了。追究原因,我想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搭配,出現(xiàn)在一個被地方旅游業(yè)商業(yè)化了的道觀里,到讓它看起來有了些叛逆的味道?,F(xiàn)在很難找到一個清凈的道觀。為了保護修行的人,游客們都要嚴格遵循道觀開放的時間。到了普通人能進去了,又是唧唧喳喳一堆人,指手畫腳,拍照留念。道觀,更像一個展覽館。所以,道觀中的“設計”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為了方便游客,設了很多指示牌——道觀沒了他的神秘,觀內也可以隨意拍照,甚至還有名人來此的留念照——大仙沒了威嚴,里面的道長與人的交流也少了,就像個工作人員一樣,接待四面八方來的游客。
面對這樣的改變,設計師又能做什么呢?設計,不是一層不變。從古到今,作為設計師,我們該傳承什么,創(chuàng)新什么?女媧,中國在原始時代就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崇拜對象,是中國最重要的民俗神之一。根據(jù)考古學的研究,女媧的形象從產(chǎn)生到成熟,逐步被確定下來,又在后來的社會影響下發(fā)生變化。這樣的變化,或許對我們的疑問會有所解答。
關于女媧的傳說,早就流傳與民間。女媧補天,黏土造人,這兩則民間傳說講的就是天地初期,華夏民族起源的故事。但最早有文字記載則是出現(xiàn)于《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關于女媧形象就描述,基本認定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王逸注《楚辭﹒天問》:“女媧人頭蛇身。”《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也有女媧神力的描述,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此外,《藝文類聚》卷十一《帝王世紀》:“女媧氏,亦風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庇纱丝梢?,在漢代,女媧形象已經(jīng)趨于成熟,以“人首蛇身”為標志。
在上古神話中,蛇,是常出現(xiàn)的一個動物圖騰。蛇行蹤詭秘,有獨特的“脫鞘”的生長方式,環(huán)境適應性強,同時又有較強的繁殖能力。尤其是后兩點,是當時人們所十分向往的。通過人們對生活的長時間體驗,人們將“人首”作為思考、創(chuàng)造、統(tǒng)治的載體,而“蛇身”承擔了生存、生殖的功能。通過這兩部分的結合,創(chuàng)造了“人首蛇身”的大神形象,以協(xié)調人們社會愿望與自然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根據(jù)早期的文字描述,后人繪制的女媧像基本保持“人首蛇身”的形象,但此時,女媧沒有四肢,也沒有明顯的服飾,性別特征,場景也顯得簡單。如明代蔣應鎬繪制的《山海經(jīng)繪圖本》,清代的《神異典》中的女媧插圖。漢,是“女媧”崇拜的鼎盛時期,從大量的畫像磚,墓室筆畫,織物上看,此時的女媧造型有了明顯的變化——人的部分加重了,由“人首蛇身”變成了“人身蛇尾”。并且根據(jù)地域不同,演變出了多個版本,有些女媧有類似于蜥蜴的足,有些上身著漢服,有些則仙袖飄飄。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作為更有能力改變自然的種群,在民間崇拜的過程中,份量在逐漸加強。
同時,女媧有了一個新的形式——與伏羲成為“對偶神”。關于女媧的神話也出現(xiàn)了新的版本。在漢代文獻中,首次將女媧、伏羲列為對偶神的,出現(xiàn)于《淮南子﹒覽冥訓》:“伏戲、女媧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遺于后世,何則?”至唐代,關于女媧、伏羲兄妹成婚而繁衍人類的故事已經(jīng)廣泛流傳。在漢代畫像磚中,女媧與伏羲對偶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通常四對稱的,或聯(lián)袂,或交尾,發(fā)飾,服裝,姿勢也通常是對應的。手持之物往往也呈對照:伏羲捧太陽,則女媧捧月亮;伏羲執(zhí)規(guī),女媧執(zhí)矩。隨著道家成仙觀念的深入,此時,也有出現(xiàn)羽化、靈芝等新元素。眾多學者研究這種對偶神形式出現(xiàn)的原因,大致有這三點:一、母系社會轉變?yōu)楦赶瞪鐣?,女媧作為女性,不適合再獨自擔當創(chuàng)世大神,而將為伏羲的妻子。二、漢民族不喜歡獨立,所以喜歡給神仙配對。這點在道家的神仙系統(tǒng)中也能看出來。三、也有認為兩者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功能,都是創(chuàng)世的大神,都是華夏民族的祖先。
到了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女媧形象在中原地區(qū)逐漸弱化,被更成熟的西王母、東王公、玉皇大帝等仙界大神漸漸取代。同時,由于佛教的傳入,女媧形象在內地與邊遠地區(qū)形成不同的發(fā)展趨勢。傳說顧愷之的傳世之作《洛神賦圖》中的女媧“氣若幽蘭,華容婀娜”。梁朝畫家張僧繇的《伏羲﹒神農(nóng)》中,所畫的伏羲面貌雖奇特,但身形已于世人無異。但此時,漢代繁榮的伏羲、女媧崇拜,在偏遠的新疆地區(qū)依舊一片盛行。
女媧還曾出現(xiàn)過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形象,部分地區(qū)民間有著“媧埋繡鞋戰(zhàn)地”的傳說,故事中女媧穿著與人一樣,善良可愛。民間還有很多女媧廟,有的“女媧”像一民民間女子一樣梳妝打扮,有的則像仙界神仙一般有五帝,有侍衛(wèi)等等?!芭畫z”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越來越靠近人間,“蛇”的形象逐漸減弱,而“人”的形象一步步豐滿起來。
總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女媧形象并非一成不變,從有文字記載的“人面蛇身”,到壁畫中的“人身蛇尾”,再到后來的完全的擬人化。期間經(jīng)歷的很大的變化。我們也看出,這種變化并非由某些人掌控的,而是根據(jù)社會、生產(chǎn)、文化的發(fā)展而慢慢改變的。她的改變,不會偏離歷史的軌跡,也就是社會和諧的需求。同理,設計也是一樣。就像黃大仙道觀中的“小怪獸”一樣,處于這樣一個環(huán)境,又有多少人會去在意這種不和諧的搭配。在看當下,張冠李戴的設計頻頻出現(xiàn),在房間換個木窗格就是中國風情,立個雕像開個旅游節(jié)就說是文化傳播。中華民族“技以栽道,文質彬彬”的設計思想?yún)s沒了蹤影。
設計,不僅存在于我們的視覺里,更多的是在我們的口頭、行為、情感中。例如,最近中國式的婚禮又時髦起來,這樣不僅因為看慣了西式婚禮的人們謀求新鮮感,還因為這是我們的傳統(tǒng),我們會有一種儀式的歸屬感。像情感化設計也有這樣一種考慮,所以有具有儀式感的包裝設計,具有文化氣息的禮品設計,具民族特色的家居設計,都是讓人產(chǎn)生親切的設計。日本設計師坂井直樹有篇博客上面寫過,他之所以能區(qū)分哪些椅子是歐美設計師的作品,哪些確實出自日本設計師之手,是由于一種感覺。因為歐美人設計的椅子,一開始就是作為立體物來考慮的,而日本設計則是通過平面組合構成立體的,正如日本的和服,擺放的時候是一個平面,而穿在身上有可以很貼身地表現(xiàn)人體的立體感。正式由于這種考慮問題的方式不同,這才是一個民族文化區(qū)別于別的文化最大的不同點。
當代設計其實就像上古時期的神話一樣,調和了社會的矛盾。當代人文化缺失,對歷史缺乏思考,但心里又希望能夠追源尋根,尋求民族特色。這樣的矛盾,正是需要設計師們,更多地思考文化、人的行為方式、觀念等在設計中的影響,從而喚起大眾對歷史的回憶與感受。
參考文獻
[1] 周明初 . 校注 山海經(jīng)[K] .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馬昌儀 . 古本山海經(jīng)圖說[K] .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張春生 . 山海經(jīng)研究[K] .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女媧補天的故事出自先秦典籍《淮南子·覽冥訓》?!痘茨献印肥俏覈鳚h時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后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女媧補天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chuàng)世女神女媧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傳女媧摶土造人,并化生萬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媧氏,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麗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樣苗條,以致有些神話學家堅稱她根本就是蛇身。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有一天,大龍和精衛(wèi)、小太極一起到遠古時代去玩,居然看到了傳說中能頂住上天、撐開天與地的「不周山」,也碰到了漂亮的女媧娘娘,甚至看到女媧補天的過程…。那真是一場驚天地而泣鬼神的經(jīng)歷,講來都令人鼻酸!
天上的大神女媧,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賦予它們生命。從此女媧創(chuàng)造了人,人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過著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來。共工把撐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邊來,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來,造成大地上水患、火海,真是悲慘啊!
女媧為了解救人類,決定采石補天,用五色石把天補起來,再用東海神龜?shù)乃闹荒_頂住蒼天。 眼看著補天的大功就要告成,卻發(fā)現(xiàn)五色石不夠用,大洞還沒補好,這可怎么辦呢?慈悲的女媧只好犧牲自己的生命,用身體來補天上的大洞,親眼看到那場過程,大龍、精衛(wèi)和小太極,以及所有的泥娃娃們都哭紅了眼睛!經(jīng)過幾次努力,女媧終于補好了天,天地間恢復了寧靜,還出現(xiàn)了五彩云霞。一切生物又都生氣勃勃地活在大地上。女媧為人類和世界萬物的生存而獻身,真是令人感動。
關鍵詞:女媧 神話 漢魏六朝賦 形象 文學母題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10-0073-03
基金項目:2012年度高等學?;究蒲袠I(yè)務費項目“伏羲文獻研究集成”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蘆婷(1989―),女,甘肅兩當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文學。
神話,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創(chuàng)造,是原始先民思想意識的總匯,是人類對世界的最初感知與愿望表達,其中充滿著奇異的形象和奇特的幻想,它具有不自覺的藝術性,“講述的是超越人類的神o、始祖、文化英雄和神圣動物的故事”① (P.12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歷史的積淀,神話開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素材,深刻地影響著各類文學作品,尤以女媧神話的影響最為突出。女媧作為人類的始祖神,是中國神話史上地位顯赫的大女神。
文學作品中的“女媧”之名,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屈原的《楚辭?天問》中,“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② (P.104 )這一突然的發(fā)問令人費解、惹人納悶,卻是屈原濃烈情感和深沉理性的結合,背后隱藏著豐富而復雜的神話材料,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性。漢朝以來,就有王延壽、馬融、曹植、江淹等人在自己的賦作中,相繼運用了女媧神話,各自借女媧抒懷言志,開啟一代以神話材料入作品的風氣,使得其宗教性使命功能開始淡化,更多地轉為一種滿含歷史沉淀的文學題材。
一
漢代首篇運用 “女媧神話”材料的是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其中提到了包括女媧在內的諸多
神話人物,“上紀開辟,遂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
九頭。伏羲鱗身,女媧蛇軀。鴻荒樸略,厥狀睢
盱。”③ (P.809 )
這主要是對靈光殿里墻上壁畫的生動描繪。神靈文化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題材,在漢賦中受到了許多辭賦家的鐘愛,有些是通過神仙鬼怪以敘寫社會生活和社會斗爭,有些是借神話材料來歌功頌德,還有些是以神話傳說來描述奇特的自然風光。王延壽在這篇《魯靈光殿賦》中,不斷羅列神話人物,透過此賦,既使靈光殿充滿了美妙的靈異之光,也再現(xiàn)了漢朝神仙鬼怪思想的盛行。人首蛇軀的女媧,以一種奇特的外貌屹立于此,這是她人首蛇軀的獨特外形在純文學作品中初露端倪。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形象大都被塑造為“半人半獸”,《山海經(jīng)》中的水神共工有人的長相、手足及蛇的身體,西王母有人的形狀、豹的尾巴、虎的牙齒,夸父則是兩耳環(huán)蛇,兩手拿蛇。這些怪異的外形,不約而同地展示出這些神是人與獸的綜合之體。蛇、豹、虎都是自然界里和人類接觸頻繁的動物,反映了原始人類因生存在充滿危機的大自然里而對于動物的一種崇拜心理,正如費爾巴哈所說:“動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東西,人之所以為人要依靠動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東西,對于人來說,就是神?!雹?(P.438 )
在這篇賦中,人首蛇軀的女媧與開天辟地的、九頭之身的人皇、鱗身的伏羲一起出現(xiàn),反映了漢賦創(chuàng)作的一種趨向,即在賦作中運用神話材料時很少專寫一神一仙或一鬼一怪,反而較為駁雜,可稱為“多神融合”。眾神雜糅的創(chuàng)作趨向并非偶然有之,而是漢代那種大一統(tǒng)的宏闊的政治思想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通過這種創(chuàng)作趨向,可展示出漢文化中兼容并包的博大情懷,反映出囊括宇宙、氣吞天地的恢宏氣勢,表現(xiàn)出昂揚向上、樂觀有為的社會大氛圍。這種“大”的文化環(huán)境,又為神話傳說在漢賦中的運用提供了寬松自由的氛圍,使得作家在賦中可以更加大膽地引入包括女媧在內的各種神話材料,并嘗試著去進行文學化改造。
女媧作為一個神格確定的女神,擁有人的頭腦和蛇的軀體,外形呈現(xiàn)出一種隨心所欲的變化,精神卻能獨然于物質基礎而存在,這是古人想象力的一種極度擴張,也為后世文學土壤的肥沃孕育了淳厚的種子。后來的辭賦家或是詩人,基本沿襲了王延壽對于女媧外形的描述,肯定了其“人頭蛇身”的形象。
二
馬融在《長笛賦》中提到過女媧,他在賦中為了突出長笛制作過程的簡單,引用了琴、瑟、簧、塤、鐘、磬這六種樂器復雜的創(chuàng)作神話,與笛進行對比,其中寫道“女媧制簧,暴辛為塤”⑤ (PP.821-822 ),這是文學作品中第一次正面描寫女媧諧音律以制簧的情境。東漢應劭的《世本?作篇》說:“女媧作笙簧?!边@簡短的五個字的記錄,啟迪了后世作者的無限文學才華。古時大家閨秀多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此處的女媧完全符合這一標準,此處女媧精通樂律、懂得制簧的形象,其人性化特點已超越了之前的神性化特征,儼然是位普普通通的閨秀淑女。
到了曹植,他在《洛神賦》中發(fā)揮了文人的極致想象,說道:“于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驚乘,鳴玉鸞以偕逝?!雹?(P.284 )既然可以造笙簧,那么女媧必懂音律,悠揚婉轉的歌聲就著馮夷的錯落鼓點,竟是如此引人入勝。
女媧造人
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chuàng)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chuàng)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
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chuàng)造并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她慈祥地創(chuàng)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chuàng)世神和始母神 。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