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語言教育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聽障兒童;美術教育;興趣;步驟;辦法
中圖分類號:G7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6-0094-011
近年來,隨著教育界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深入探討,幼兒美育逐漸為人們所矚目,而特殊兒童的美育也逐漸為人們所關注。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特殊兒童教育大綱,聽障兒童教育仍然在參照、借鑒正常兒童的教育方式,但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之間畢竟存在共性和個性的差異?,F就聽障兒童美術教育的建構問題進行探討。
一、對聽障兒童進行美育的可行性及步驟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心靈里有某種結構性的觀念(圖示或認知結構)隱蔽在經驗背后,幼兒實際參與生活的經驗極為重要,沒有它,幼兒觀念圖示便缺少了生長的源泉,便不能從蒙昧狀態(tài)轉為意識的覺醒狀態(tài)。聽障兒童因缺乏語言交流,對于美術教育的直觀性、可視性和生動形象性,有更大的感染力和可塑性,需通過實踐活動提高操作能力,逐漸從沉寂無聲的環(huán)境中獲得直接經驗和感性認知。因此,根據聽障兒童的特殊性及個性心理特點建立美育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具體步驟是:(1)用新穎的組織形式和美育內容激發(fā)幼兒對美術的興趣,刺激大腦的發(fā)育。(2)初步掌握使用美術工具及材料的技能,培養(yǎng)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認知和情感經驗。(3)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鍛煉手眼、肌肉協(xié)調性和靈活性。(4)在畫畫玩玩、做做玩玩中體驗材料和造型表現,從中萌發(fā)美感,培養(yǎng)觀察力、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5)在活動中引導聽障兒童與同伴進行語言交往。語言活動應貫穿于美教活動始終,為后續(xù)教育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6)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充滿情趣的教學環(huán)境,將教學一步步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他們面前。
二、對各年齡組聽障兒童美育的要求及實施辦法
語訓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如何消除聽障兒童對語言訓練的陌生感,使他們學會說話。學會說話的前提是激發(fā)說話興趣和熱情。興趣是兒童對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一種力求認識的傾向。如果對學習有興趣,就會自覺把學習當成一種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負擔,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美術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實踐活動,在涂涂畫畫、捏捏疊疊中幼兒可使自身的各種能力獲得聯系和發(fā)展,并汲取到生活中最基本的知識。因此,涂鴉是幼兒早期特有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作為教師,應明晰幼兒美育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提供足夠的材料,讓他們自主發(fā)揮、創(chuàng)造,并賦予他們不同的要求。
對于小班兒童(3歲~4歲):(1)初步學會識別繪畫工具和材料,掌握正確握筆姿勢。(2)培養(yǎng)興趣,學會認識并表述紅、黃、籃三種顏色,自由繪畫,在繪畫中只求其意,不求其形。(3)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地觀察、臨摹實物,并訓練用語言表達實物名稱。(4)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語言表達點、線、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幾何圖形,并熟悉具有明顯特征的簡單物體。對于中班兒童(4歲~5歲):(1)在觀察的基礎上,讓兒童學會表現物體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在繪畫中注意物體的大小比例,初步學會布置簡單畫面。(2)以手工、折紙、粘貼等方式發(fā)展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3)鼓勵兒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創(chuàng)作,表現有一定聯系的內容情節(jié),并試著用語言對情節(jié)進行解釋。(4)學會畫裝飾畫:會運用長方形、正方形、圓、點、線、花朵、葉等圖案,能用語言表述紅、橙、黃、綠、青、籃、紫六種以上的顏色。(5)初步培養(yǎng)色彩知識,學會用色彩表現事物和自己的想象。對于大班兒童(5歲~6歲):(1)適當運用認知和語言表述更多的工具和材料。(2)能清楚表現物體基本結構、主要特征和某些細節(jié),并用語言解釋。(3)初步學會恰當安排畫面,繪畫內容逐漸豐富,能根據自己的生活印象編故事畫、情節(jié)畫。(4)學會在紙上用花紋、裝飾物進行裝飾,會有規(guī)律地用幾何圖形裝飾紙的中心、邊沿、角,進一步發(fā)展觀察力和記憶力。(5)利用繪畫、粘貼的形式編排故事,培養(yǎng)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6)在做做、玩玩、畫畫中培養(yǎng)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語言交際能力。
培養(yǎng)聽障兒童的學習興趣必須貫穿于學習全過程,既照顧他們興趣、愛好的個體差異,也要根據康復目標有針對性地采取多種方法。聽障兒童在課堂上通過反饋手段,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比如,教師和幼兒一起畫百花齊放的花朵,幼兒會高興地爭搶著用他們學過的知識告訴大家:“這是花,這是紅的,這是黃的,這是白的……”教師要對幼兒的話語給予肯定或糾正。這樣,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
三、結束語
總之,教師要利用與聽障兒童長期相處培養(yǎng)的融洽感情,創(chuàng)設活潑、愉快、歡樂的語言氛圍,引導他們學習語言,發(fā)展他們的認知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為他們早日回歸主流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斷探索總結規(guī)律和經驗,聽障兒童一定能走出無聲世界,在聽障兒童康復這片土地上再結碩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誤解;原因;啟示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1)07/08-0009-05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對兒童來說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極其重要?,斃麃?蒙臺梭利女士創(chuàng)建了一套獨特的兒童教育實踐方法,在兒童語言教育方面也形成了相對完備的方法體系。然而,雖然蒙臺梭利教育法已風靡中國近20年,但其對兒童語言教育的寶貴經驗卻并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甚至被許多人誤解。本文擬深入分析誤解產生的原因,并進一步討論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思想對我國兒童語言教育的啟示意義。
一、對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思想的誤解
我國的兒童語言教育走過了一條曲折的發(fā)展道路,目前已形成了以口語發(fā)展為中心,開展聽、說、讀、寫訓練,對識字教學、語言文學及語言文化教育等內容加以整合,㈨各領域相互滲透,在認知和交往過程中全面發(fā)展兒童語言能力的語言教育觀念?!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目標是:1.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5.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而蒙臺梭利關于兒童語言教育的觀點可理解為:按照兒童的語言發(fā)展敏感期和個體差異需求,為兒童創(chuàng)設良好的、有準備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逐步發(fā)展兒童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能力??梢哉f,我國的兒童語言教育觀與蒙臺梭利的兒童語言教育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都分為口語和書面語兩方面,語言教育內容也都包括聽、說、讀、寫四方面。略有不同的是,我國的兒童語言教育觀從宏觀角度出發(fā),側重文化理解、思維發(fā)展與兒童語言的相互作用:而蒙臺梭利的兒童語言教育思想則從微觀角度出發(fā),關注生理、心理因素對兒童語言發(fā)展的影響,關注個體差異和環(huán)境準備。
在幼兒園實踐層面,相較于數學教育、感官教育受到熱烈追捧,蒙臺梭利的兒童語言教育思想在我國并未引起廣泛關注。部分教師對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思想存在誤解。
1 認為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思想以英語教育為背景,引入中國會水土不服
不可否認,蒙臺梭利的兒童語言教育思想具有地域特征,以英語教育為背景。英語和漢語在語音、語匯、語法乃至文化內涵等方面差異懸殊,適用于英語教育的方法是否可運用到漢語教育中來,一直有爭議。此外,蒙臺梭利教育法對教學操作步驟一板一眼的嚴格規(guī)定也讓許多教師感到過于機械。因此,許多教師認為蒙臺梭利的兒童語言教育思想引入中國會水土不服,既難以滿足幼兒的需要,又難以適應漢語的語言環(huán)境。
與上述教師的觀點不同,筆者認為,雖然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的常用教具在數量上不一定能很好地滿足當代幼兒語言學習的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蒙臺梭利的兒童語言教育思想對我們沒有借鑒意義。蒙臺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始終保有強大的生命力,真正的原因在于蒙臺梭利強調對兒童的觀察研究,強調要基于兒童的興趣、需求和生命發(fā)展規(guī)律探尋科學教育方法的思想精髓。
2 認為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的全部內容就是幾套教具和幾張作業(yè)紙
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法有教具輔助,主要是金屬嵌板、砂紙字母板、可移動的字母表和語法盒,還包括作業(yè)紙等材料。常用的教學手段包括命名游戲、視覺和概念分類及配對。國內目前開展的蒙臺梭利教育法師資培訓也大多以教授教具操作為主,理論教育課時較少,看重教具操作而忽視理論學習的現象較為普遍。加之蒙臺梭利本人并未在著作中對其兒童語言教育思想進行系統(tǒng)論述,導致一些教師和家長誤以為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的全部內容就只是幾套教具和幾張作業(yè)紙而已。這種誤解導致在教育實踐中產生“教具成了蒙臺梭利教育的中心。兒童則在教師的教導下成了教具的奴隸”的現象。
事實上,蒙臺梭利對兒童語言教育作了很多闡釋。
(1)兒童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
蒙臺梭利對兒童學習語言的能力驚嘆不已?!皬臒o到有地學習一種語言需要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兒童就具有這種心理能力,他們的智慧與成年人不同??梢哉f,成年人是通過大腦學習知識的,而兒童則是通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的。”她將這種特殊的心理能力定義為“有吸收力的心智”,即一種兒童與生俱來的吸收知識的自然能力。在語言方面,兒童通過有吸收力的心智,主動地觀察和吸收周圍環(huán)境中的“營養(yǎng)”,實現了自身的語言發(fā)展。教師唯一要做的就是為兒童的發(fā)展提供各種支持。
(2)兒童的語言發(fā)展存在階段性、敏感期和個別差異
蒙臺梭利把兒童的成長過程劃分為0~6歲、6~12歲、12~18歲三個階段,又把0~6歲細分為0~3歲、3~6歲兩個階段。在她看來,語言的發(fā)展有一個非常固定的時間表,“兒童似乎在忠實、準確地根據自然界已經設計好的嚴格時間表進行學習”。她認為語言發(fā)展的敏感期是出生后2個月~8歲。她還發(fā)現兒童的語言發(fā)展常常以跳躍的方式出現,“兒童內部的工作量很大,但我們肉眼所見的變化可能很小……從外部表現看,兒童可能沒有任何進展,但我們會突然發(fā)現兒童可以說單個的詞了”。她還認為聽覺、口語、書寫、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存在著“爆發(fā)式成長期”,分別在2個月、2歲、4歲和5歲。在這四個時期,兒童語言能力的某一方面發(fā)展會特別突出。兒童語言發(fā)展的敏感期非常寶貴,教師若能抓住時機,為兒童發(fā)展提供各種支持,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蒙臺梭利還很重視兒童發(fā)展的個別差異。她主張根據兒童發(fā)展的個別差異和興趣愛好來確定書寫和閱讀的順序。“我們沒有自找麻煩,去考慮在兒童發(fā)展過程中究竟是先學閱讀還是先學書寫,或者去考慮哪一個更容易實現些。我們必須一直等待,直到從實踐經驗中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p>
(3)語言教學中的間接準備原則
在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觀察研究的過程中,蒙臺梭利發(fā)現,在教授某項技能或知識前讓兒童進行一些準備性活動和練習,將會使教學變得更為順利。由此她悟出了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間接準備,即在正式開始教學前先讓兒童進行一些準備性活動和練習?!按笞匀挥兴约旱墓ぷ髟瓌t……兒童在第二個階段會將他在第一個階段所形成的東西發(fā)揮出來?!彼诮逃和瘯r也遵循間接準備原則,尤其是在對兒童書寫
能力的培養(yǎng)上。她將書寫的準備性練習分為兩類:一是肌肉的準備,即通過感官、藝術、生活等的練習促進兒童的小肌肉發(fā)展,為握筆奠定良好基礎;二是認知的準備,即在正式進行書寫練習前,讓兒童先進行兩個階段的練習――幫助兒童建立起字母的視覺記憶和書寫的肌肉運動記憶。有了這些準備性練習,兒童的書寫能力發(fā)展就會水到渠成。
(4)運用科學方法對兒童的語言發(fā)展進行觀察記錄
蒙臺梭利對兒童教育的種種看法幾乎都來自她對兒童的觀察和記錄?!巴ㄟ^記錄,教師能夠掌握孩子的進步。這種記錄可以幫助教師開展個別化教學,可以進一步揭示每個孩子的語言發(fā)展特點?!雹胗涗浀姆椒ㄓ腥N:(1)分區(qū)記錄,即記錄每個兒童每天、每次“工作”的內容和所在的區(qū)域。(2)線性記錄,即詳盡記錄每個兒童一天的“工作”名稱、時間、投入程度、專注力等。(3)順時記錄,即記錄兒童所選區(qū)域、工作內容、投入程度、工作目的及達到目的所用的時間等。
3 認為蒙臺梭利的兒童語言教育只適合中大班幼兒
當下,在一些實踐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幼兒園,與書寫訓練、語詞辨識和配對相關的教具種類較多,比較適合有一定語言發(fā)展基礎的幼兒。因此,一些教師認為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的相關內容更適合中大班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需要。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這些教師沒有充分意識到兒童的語言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蒙臺梭利特別強調間接準備原則,認為兒童不可能一下子從不會說話變?yōu)槌隹诔烧拢瑥奈詹蛔」P變?yōu)闀鴮懥鲿?。根據兒童自身的發(fā)展水平和規(guī)律給予其適當的練習機會,促使其在聽、說、讀、寫方面逐漸發(fā)展,日漸成熟,是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的核心原則。當然,這個過程比較漫長,因為兒童的語言發(fā)展有階段性,且各個時期的側重點不一樣。如前所述,蒙臺梭利認為聽、說、讀、寫分別有各自的“爆發(fā)式成長期”。因此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語言學習重點應有所不同,如2歲是口語發(fā)展敏感期,4歲是書寫發(fā)展敏感期,5歲是閱讀發(fā)展敏感期。口語的發(fā)展依賴于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交流,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不需要過多的輔助材料;而書寫和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則更依賴于運用教具進行練習,因此蒙臺梭利為兒童的書寫和閱讀能力發(fā)展準備的教具比較多。單從教具的適應角度斷定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法更關注中大班幼兒是有所偏頗的。
二、產生誤解的原因
誤解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思想的原因也許有很多。筆者認為,與以下四點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1 語言文化背景的不同給實踐轉換帶來困難
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思想無論是起源還是發(fā)展,都主要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在語音、語匯、語法乃至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別。因此,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中的元音、輔音、字母等很難成為中國兒童日常語言學習的材料。這使得蒙臺梭利倡導的一些兒童語言教育方法很難直接被應用到中國的兒童語言教育實踐中來。不過,我們對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思想的借鑒不應局限在學習材料層面,而應深刻理解其教育理念。
2 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思想缺乏操作定義
蒙臺梭利本人沒有對兒童語言教育下過操作定義,也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論述。人們只能從實踐材料中看蒙臺梭利的兒童語言教育思想。正因為如此,一些教師將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思想簡單等同于幾套教具和幾張作業(yè)紙了。事實上,蒙臺梭利對教具的操作并不十分看重。她曾公開表示她不喜歡“教具”這個稱謂,她認為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工作材料”,因為它主要是供兒童在“工作”時使用的材料。她強調,“我們應當在教師中培養(yǎng)這種為了科學而勇于獻身的科學家精神,而不是機械操作技巧”。探究教具的內在價值和應用意義,掌握開發(fā)教具的方法,才是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當然,這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嘗試。
3 混齡教育及其對個體差異的關注與集體教學在方式上的融合困難重重
在兒童之家,蒙臺梭利一直實施混齡教育,同時非常關注個體差異。蒙合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思想側重于根據每個兒童不同的發(fā)展程度,為他們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設計個性的、獨特的、專屬的學習計劃,引導兒童自主發(fā)展。而中國的幼兒園大多實施的是同齡分班、集體教學,師幼比也比較低。想照搬蒙臺梭利教育法的混齡教育模式,確實難度很大。如何在促進全體兒童語言發(fā)展的同時,關注兒童的個別差異,滿足兒童的個別需求,一直是幼兒園教育實踐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4 重知識、輕能力的取向導致對教具的過分關注
教具是蒙臺梭利教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操作教具是促進兒童語言發(fā)展的途徑之一。然而,一些教師在實踐中過分關注教具,看重向兒童展示教具時的一招一式,卻忽視了蒙臺梭利對兒童的關注,也忽視了對教具內涵和價值的探索。筆者以為,這與重知識、輕能力的教育價值取向有很大關系。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和家長過分關注兒童的認知學習,將識多少字、背多少詩作為衡量幼兒園語言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對兒童語言學習的能力、興趣等的重視不足。這一取向導致實踐中教師將目光聚焦在兒童對教具的選擇和操作上,試圖通過兒童操作教具的數量來量化評價教育效果。
三、如何借鑒蒙臺梭利的兒童語言教育思想
種種誤解影響了我們對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思想的學習和探究。事實上,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的觀念、內容和方法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鑒。
1 在語言教育實踐中滲透間接準備的思想
對于蒙臺梭利所說的“準備”,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首先,是為終身發(fā)展作準備。她強調好的教育應該是為兒童的一生發(fā)展作準備,因此教育重點不是灌輸給兒童多少知識,而是為兒童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引導他們?yōu)槲磥淼娜松龊酶黜椖芰Φ臏蕚?。兒童語言教育的關注點不應停留在知識的習得方面,而應重在讓兒童練習使用語言,體驗語境,理解語言特定的文化含義,始終保持語言學習的興趣。這是為兒童今后學習更抽象的語言奠定堅實基礎。也是為兒童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其次,是著眼在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兒童的語言能力是階梯式發(fā)展的?!昂⒆拥男∈譃閷懽忠呀涍M行了長期的準備工作……當孩子的手能夠輕輕地停留在一個表面上以感覺它的粗糙和光滑時,當孩子的手拿起圓柱體插件把它放入插孔時,當孩子用手指觸摸幾何圖形的輪廓時,孩子就是在協(xié)調自己的動作。現在孩子準備好了,甚至是有些急不可待地要用雙手去進行那迷人的‘合成’藝術――寫字?!币虼?,教師不妨多為兒童提供準備性練習的機會。
2 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在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中挖掘語言學習材料
兒童的語言學習時刻都在進行,教師要對各種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給予足夠的重視。若要為兒童學習口語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教師可以根據蒙臺梭利教育法的要求,在和兒童交談時注意發(fā)音正確,語音清晰,在對小班幼兒說話時注意減慢語速,要求兒童
保持活動室安靜,等等。若要為兒童學習書面語言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蒙臺梭利認為應讓圖書角成為兒童鐘愛的場所,為此,可在圖書角鋪上柔軟的地毯,擺放舒適的沙發(fā)和綠色植物。圖書角要采光良好,投放的圖書要符合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并能激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要時常更新圖書,以較長時間保持兒童對閱讀的興趣。如果圖書種類少,教師可以考慮通過各班定期交換圖書等方式豐富圖書品種。教師還可以和兒童一起設計制作繪本,并且鼓勵兒童互相交流閱讀經驗。
蒙臺梭利兒童語言教育所使用的材料大多來自兒童的生活。教師所準備的單詞卡片一開始可以沒有任何邏輯順序。只是一些兒童周圍隨處可見的實物名稱。當兒童認識了這些實物的名稱后,教師可以引導兒童不斷尋找生活中的新詞匯。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應該從兒童的角度選擇語言教育材料,深入挖掘兒童生活環(huán)境中的語言學習材料,以有效調動兒童學習語言的積極性。
3 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受教育有特殊需要兒童的啟發(fā),蒙臺梭利主張兒童應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活動。以砂紙字母板的運用為例?!敖處煶尸F給兒童字母并讓他們進行描畫時,同時發(fā)展了兒童的三種感覺:視覺、觸覺和肌肉感覺。這種符號圖像的強化方式相比于普通方法――僅通過視覺圖像來進行強化,所花費的時間要短得多?!苯處熆梢試L試多為兒童提供機會。鼓勵兒童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動作表演、音樂欣賞、戶外體驗等方式都值得嘗試。
4 注意觀察兒童,養(yǎng)成觀察記錄的習慣
觀察記錄是蒙臺梭利一直強調的核心技術,她要求教師每天都要對兒童的工作情況進行觀察記錄。近年來,國內外幼教領域都在不斷強調教師觀察兒童并記錄的重要性,無論是觀察、分析的方法還是對記錄工具的研究都日趨成熟。在中國,許多幼兒園會要求教師定期上交觀察記錄。但許多教師的觀察記錄流于形式,沒有發(fā)揮觀察記錄應有的價值。蒙臺梭利對觀察的強調值得教師深思。
蒙臺梭利認為對兒童細致、全面、客觀的觀察是一切教育實踐的基礎。堅持進行觀察記錄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發(fā)現問題,了解兒童的發(fā)展需要,從而不斷改進教育實踐,促進兒童發(fā)展。蒙臺梭利提到的觀察記錄方式很多,有對兒童某個事件的具體記錄,也有對兒童某一能力發(fā)展的階段性記錄,還有對兒童的教具操作次數、時間等結構性要素的記錄等。無論是采用何種觀察記錄方式,蒙臺梭利始終強調教師要秉承客觀、科學的態(tài)度。此外,蒙臺梭利還提倡教師設計使用常規(guī)觀察表,用于記錄兒童一段時間內(通常是一天或一周)進行的活動、時間、重復次數以及教師的觀感等。這樣的常規(guī)觀察表便于教師準確把握兒童的學習和發(fā)展情況。
關鍵詞: 認知心理學理論 兒童語言教學 啟示
隨著認知科學的興起和發(fā)展,學者們認為要從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的角度研究語言習得。Skehan認為以前的研究從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心理語言學的作用,特別是沒有從當代認知心理學所重視的信息處理和認知能力兩方面進行研究[1]。我以認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分析兒童語言習得的特點,對語言教學提出意見。
一、兒童語言習得的過程
許多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根據兒童年齡的特點從不同角度對兒童語言習得的過程做出了解釋。相關的理論有:斯金納的刺激―反應論,喬姆斯基的天賦論,皮亞杰的認知論,等等。
作為行為主義學派的代表,斯金納認為語言習得是一個操作條件反射過程,強調兒童是通過模仿和選擇性強化而習得語言的,主要經由模仿―增強―重復―形成四個階段[2]。這種語言學習理論有合理的一面,但它過于強調外在環(huán)境對兒童語言學習的影響,忽略了兒童的內在能力。喬姆斯基則主張語言習得的天賦論,認為兒童能夠快速地學習語言,天賦能力非常重要,而天賦能力是由生物遺傳決定的;堅持語言的習得是一種本能和自然的過程,認為人類天生就具有獲得語言的裝置,不必刻意教就能輕易學到語言[3]。很明顯,這種理論忽視了環(huán)境在語言習得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它與行為主義理論相斥,可以說是兩種極端。認知論的代表皮亞杰認為兒童語言的發(fā)展與認知能力有很大關系,兒童語言的發(fā)展是天生的心理認知能力與客觀經驗相互作用的產物,是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決定了語言的發(fā)展[4]。認知論告訴我們,語言的發(fā)展是以人的認知為基礎的,并伴隨著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是后天學習逐步形成的。
綜上所述,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既要考慮環(huán)境因素,又要考慮習得者自身的因素,即兒童的認知心理特點。
二、認知心理學的相關規(guī)律
Stern認為語言學習主要是模仿,兒童不斷重復著一些事情,在語言學習階段中他總是在不斷練習,兒童像一名模仿家,他模仿一切事[5]。由此可見,兒童的語言習得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模仿是在特定的語境下進行的,通過模仿,兒童逐漸習得語言。
蒙太梭利發(fā)現在知識的表征形式中既有比較具體的表象,又有符號抽象的命題網絡,還有綜合的表征形式――圖式;兒童在建立比較抽象的表征之前往往會以較為具體的表征形式作為過渡[6]。因此,兒童的語言習得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那么,與之相對應的兒童語言教學應以簡單的、具體的表征圖式為基礎,逐步使兒童形成抽象的思維,這是由兒童的認知心理決定的。
總之,教師應從兒童的認知心理出發(fā),根據兒童語言習得的特點――通過模仿形成簡單、具體的表征圖式來習得語言,進行有效的語言教學。
三、認知心理學理論對兒童語言教學的啟示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fā)現:教師要根據兒童的認知心理特點,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相關的教學環(huán)境,采用相關的教學方法,達到兒童教學的目的。通過學習和觀察發(fā)現:對兒童的語言教學應采用模像直觀、實物直觀、語言直觀等直觀的教學方式,實現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目標。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不斷模仿生活中的事情,所以我們可以采用模像直觀和語言直觀的具體、簡單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相關的教學內容,找到相應的視頻材料或自己編排小節(jié)目、小游戲,把學習內容豐富有趣地展示給兒童。例如,在教兒童學動物詞匯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播放與動物有關的視頻或做一些動物的習慣動作,來引導兒童模仿視頻中出現的動物詞匯和動物的動作;然后讓兒童扮演小動物,模仿它們的動作,讓其他兒童來猜出該動物詞匯。這樣就讓詞匯和動作形成了一個表征圖式,很容易被兒童記住。
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實物直觀的教學方法,這也是提高兒童語言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此教學方法也可以結合語言直觀的教學方法一起使用。例如,在學習各種水果名稱的時候,教師可以拿來一些水果,一邊展示,一邊說水果的詞匯,讓學生邊看邊模仿說這些水果詞匯,進行反復練習。這樣,各種水果的事物圖像及詞匯就會一起出現在他們的表征圖式中,通過模仿并建立相關來習得語言。而且,在學與顏色相關詞匯的時候,教師可以繼續(xù)運用各種實物水果,因為它們代表不同的顏色,運用以上方法,水果和顏色的詞匯就會形成新的表征圖式出現在兒童的腦海中,有效地達到語言教學的目的。
因此,從事兒童語言教學的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心理角度出發(fā),多思考、多研究,把教學內容串聯起來,讓它們形成一個表征圖式,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讓這些表征圖式根植于兒童心中,做到寓教于樂,既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語言,又使語言教學質量有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Skehan,P.A.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斯金納著.石林,袁坤譯.三種心理學――弗洛伊德、斯金納和羅杰斯的心理學理論.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
[3]皮亞杰.發(fā)生認知論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喬姆斯基著.寧春巖譯.喬姆斯基語言學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關鍵詞】學前兒童 全語言教育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70-02
美國語言學家Ken Goodman是全語言教育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他最早給的定義是:“全語言教育是一種視兒童語言發(fā)展和語言學習為整體的思維方式?!彼赋觯Z言教育這種教育哲理是基于對若干門相互結合的學科的研究,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點。他主張語言是整體的,由語意、語形、語詞組成,不可分割;語言中的音、字、詞、短語等,都只是語言片段。在語言學習時,只有先認識完整的話語,然后才認識整體中部分之間和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語言學習是一個從整體中區(qū)分部分的漸進過程。全語言教育強調對語言、學習者及教師的尊重;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學習的重點是真實的言語及語篇的意義而非語言本身;全語言教育鼓勵學習者為了自身的目的,使用各種形式的語言和文字,而且能勇于冒險嘗試。
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把語言的學習分為聽、說、讀、寫四個范疇,而根據全語言的理念進行語言教學時,不該將語言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然后分別教學,應將語言視為一個整體的溝通系統(tǒng),讓學習者通過親身的經驗來學習。
因此,對幼兒全語言教育在中國推行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探討是很有必要的。
一 幼兒全語言教育在中國推行的必要性
第一,從語言學上看,語言學習是在真實的情境下,通過交際與互動實現一個意義構建的過程。兒童的語言行為只有參照特定的語境,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有意義。這就要求幼兒園在進行語言教育時,要注重全語言教學,使幼兒的語言學習更具整體性、實用性。
第二,從兒童的認知發(fā)展來看,兒童內化語言信息的方式與成人不同,是由兒童的認知模式和認知發(fā)展水平決定的。兒童的元語言水平低,他們可以利用包括語言在內的任何形式來表達,比如圖畫、音樂、表情、手勢等。此外,兒童在感知寓言詩時通常采用整體感知,而往往忽略細小的、不易引起注意的部分,這一點表現為兒童總是過度概括地使用語言。這充分說明了幼兒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注重的是語言的意義,而不是語言的形式。
第三,從幼兒語言學習的發(fā)展階段來看,縱使眾多心理學家、教育家對幼兒語言獲得方式產生各種理論,如模仿說、強化說、轉換生存說和認知說等,但各理論流派都不否認嬰幼兒期是獲得語言的最佳時期。然而,與嬰幼兒期要掌握口語是世人的共識相對的是,是否應該讓嬰幼兒學習書面語至今仍沒有定論。大量實驗證明,嬰幼兒時期完全能夠認識、理解和記憶“抽象的設計院符號”(中國文字具有形象性),而且識字閱讀對口語發(fā)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幼兒期是對文字符號的敏感期,初步認字可以輕松地為小學打下一定的基礎。綜上,全語言教育在幼兒園的推行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從時展的要求上看,世界范圍內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發(fā)展使得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因此對語言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能聽、說、讀、寫本國通用語言,還要能對一門或一門以上的外語駕輕就熟;不僅要能快速獲取文字符號資料中的信息,還要能準確、快速傳遞自己的思維成果。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全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偏廢。
第五,從教育方向上看,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就明確地把對幼兒早期閱讀方面的要求納入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目標體系中,指出在重視學前兒童聽說等口頭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同時,要“培養(yǎng)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fā)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yǎng)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在此背景下,以全語言教育理念指導幼兒早期閱讀成為一種趨勢。
二 幼兒全語言教育在中國推行的可行性
第一,幼兒早期閱讀是一種整體性的語言學習過程,這意味著在幼兒園有較長時間和重視度的早期閱讀可作為全語言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早已有研究表明,兒童語言的發(fā)展過程是以完整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只要在幼兒早期閱讀培養(yǎng)中遵循兒童語言發(fā)展的過程和規(guī)律,就能比較順利而有效地對幼兒進行全語言教育。
第二,全語言教育是與加德納多元治理理論、埃爾斯感知覺統(tǒng)合理論、布朗芬布倫納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契合。首先,加德納的多元治理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智能都受其遺傳、生理成熟和社會文化及個性的影響,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各自的特點和學習優(yōu)勢領域,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兒童尤其如此,他們可以用100種語言(對話、肢體動作、繪畫、泥塑、歌聲等)來表達自己,他們看待世界是整體的,因此,幼兒已具備接受全語言教育的能力。其次,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要做到手腦并用、身心協(xié)調,就必須對感知覺進行統(tǒng)合,而對兒童最終的學習方式――各種活動基本是通過口頭語言、肢體動作、表情、各種藝術形式來完成的,這對老師進行全語言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提供了便利和基礎。最后,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強調發(fā)展個體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huán)境之中,在這些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fā)展。也就是說,發(fā)展的個體從直接環(huán)境到間接環(huán)境的幾個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中間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統(tǒng)都與其他系統(tǒng)以及個體交互作用,影響著發(fā)展的許多重要方面。因此,生活的、整合的、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的兒童生活全過程是進行全語言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
第三,自20世紀70年代全語言教育產生以來,經過歐美近20年的探索實踐已成為西方兒童語言教育界的一種重要理論,隨后波及國際學前教育界,引發(fā)世界范圍內兒童語言教育的改革,至今已近半個世紀。由此可見,學前全語言教育有著豐厚的實踐基礎,具有很強的可行性與操作性。
隨著幼兒教育在國內的興起,其五大領域的研究也越來越細,語言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也在與時俱進,曾經的語言教育也在逐步改革,邁向全語言教育。全語言教育理念指出,人的學習是符號的學習,語言既是幼兒學習的對象,也是幼兒學習其他內容的工具。全語言教育的研究者在吸取了維果茨基的相關觀點的基礎上指出,任何符號系統(tǒng)學習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而建議將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交叉運用到兒童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來。它雖然沒有提出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這種教育理論思潮的觀念和原則卻在近年來的幼兒語言教育中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對當前我國幼兒園語言教育教學的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雪丹.全語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兒早期閱讀[J].學前早期研究,2009(6)
[2]隋巖.全語言教育對我國兒童英語教學的啟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5)
[3]袁愛玲.面向21世紀構建幼兒園全語言教育[J].教育導刊,1999(S1)
關鍵詞: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141-02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對于我們來說是十分艱巨的任務。如何發(fā)展和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教師需要為兒童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語言環(huán)境,豐富兒童的學習生活,為兒童創(chuàng)設更多語言訓練的機會。另外要掌握兒童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抓住關鍵期對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語言訓練,糾正不良的語言習慣,引導他們正確使用語言。
一、環(huán)境
“狼孩”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初期離開了特定的環(huán)境,一切后天學習都是枉然。若是兒童在學前期養(yǎng)成不良的語言習慣,后期改正有相當的難度。因此,為兒童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愉快的語言環(huán)境,促使他們敢說、想說、喜歡說、愿意說,有機會說,有計劃有準備的開展語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課堂
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可以讓兒童引發(fā)學習興趣,更加集中于課堂學習。在學前期,兒童的課堂教育是有限的,課堂教育的內容也十分繁多,把握好每堂課的語言教育十分關鍵。在前20分鐘兒童的注意力較集中,這個時期可以對兒童進行規(guī)范語言習慣的教育。而在后期,則可以創(chuàng)造出適當的情景讓兒童提高注意力。比如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看圖說話等。
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通過多種感官來親身體會,可以進一步促進兒童的智力開發(fā)以及對這個五彩的世界有更為生動細膩的感觸,能將靜態(tài)客觀的知識靈活化,從而產生新的思維和構想。兒童的語言學習,同樣運用到多種感官。如聽、看、說等。
在課堂上,兒童通過老師與老師,老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的對話在潛移默化中學得相關的語言習慣,從而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兒童回答問題,不僅僅是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也訓練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回答問題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回答錯的予以鼓勵引導,回答對的則可以進行深一步的啟發(fā)探討。
2、游戲活動
在游戲活動中,兒童是最輕松愉快的。你可以發(fā)現,游戲中兒童的語言是多樣的、神奇的、充滿幻想的,因為游戲本身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讓兒童的語言得到極大的提高。我曾經遇到一個有輕微自閉癥的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鮮少開口,問他什么也不回答。但在游戲中與他交流就變得格外容易,甚至他會主動拉住你向你介紹他在玩的游戲或是問你他不明白的地方。同樣,與其他孩子的交流溝通也在游戲的過程中變得十分輕松愉快。
如果說在課堂上兒童更多的是進行詞匯的積累,那么在游戲中,則是實踐運用的時候。許多在課堂中學到的詞匯并不是經常使用的,而在游戲中,孩子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說出不同的語言。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的游戲空間,則是為孩子愿意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創(chuàng)造條件。
游戲時的氛圍十分重要,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更適合兒童游戲。教師在游戲中起的只是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境兼在旁看護的作用,不能過多的介入兒童的游戲,只能在游戲方向不對或是發(fā)生突發(fā)狀況時以同伴者或指導者適當的引導游戲的進行。
3、家庭環(huán)境
兒童在其他許多環(huán)境中也會用到語言:比如入園離園時教師都會和孩子寒暄一番,在家中孩子與父母的交流等。這些語言環(huán)境有的是我們能顧及到的,有的是我們顧及不到的。比如家庭環(huán)境,兒童呆的最多的地方除了幼兒園就是家,因此家庭教育十分重要。著名的陳鶴琴先生就說過“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長應該為兒童樹立起正面積極的形象,因為兒童的一舉一動都受家長的影響。在家庭語言教育中,家長應該豐富兒童的日常生活知識,增進兒童的生活經驗,讓兒童在生活中自然正確的使用語言;多帶兒童進行室外活動,經常旅游踏青,讓兒童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松心情;支持兒童的探索,鼓勵兒童提出問題,不無視兒童的問題;創(chuàng)造愉悅民主的家庭環(huán)境,不苛責兒童豐富奇妙的想象,凡事讓兒童多動手動腦;給兒童單獨的空間,不過多干涉,為兒童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閱讀天地,訓練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閱讀興趣。
僅家長單方面教育是不行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與家長形成教學聯系,家園共育。老師要與家長保持聯系,密切關注兒童的發(fā)展動向,進行階段的訓練。而家長也應該每天向老師了解孩子在園情況,參與兒童的學校教育,回家時進行適當的鞏固。兒童的語言教育是復雜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二、兒童發(fā)展情況
每個兒童在生長階段的發(fā)育狀況都是不同的。有的兒童接受新知識較快,發(fā)展迅速,而有的兒童接受能力相對較弱,不能較快的掌握老師教的知識,我們老師就需要因材施教,不能對所有的兒童都采取一樣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兒童,可以采取“幫幫結對”的方式,讓兒童在同伴交往中進一步學習。有必要的話,教師應該單獨指導。
另一點,在學習過程中應抓住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我們不能要求兒童接受不在他們理解范圍的知識,也不能教給他們過于簡單的知識。抓住關鍵期,在適當的時候教合適的內容,有利于兒童最大程度發(fā)揮出他們的潛能,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學應該順應規(guī)律,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三、實踐
在促進兒童的語言發(fā)展這方面,我進行了許多嘗試。在周一的早晨,我讓每個兒童做一個雙休日活動匯報,鼓勵孩子將雙休日發(fā)生的事情復述出來。因為是自己的事(下接第142頁)
(上接第141頁)情,所以兒童格外感興趣。如果課上沒有講到的孩子在課間也會拉著我向我匯報,可見,訓練語言要關注兒童自身發(fā)生的事情。
關鍵詞:語用 發(fā)展 語言教育 啟示
兒童的語言運用,是指在兒童學習和獲得語言的過程中不斷操作和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現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如何在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寬松、自由的語言環(huán)境,讓幼兒想說、敢說、能說,促進幼兒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兒童語用技能發(fā)展的研究結果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
一、兒童對會話輪換規(guī)則的掌握
話輪是會話的基本構建單位,指會話中控制話語的開始、延續(xù)、終結、轉換等發(fā)話權利的占有。在一個會話過程中,話輪轉換通常是指發(fā)話人的變更,或者指當前發(fā)話人結束發(fā)話并由受話人開始發(fā)話。順利的話輪轉換的前提是說話者對話語起止處做出標記(包括語義標記、語法標記和伴隨標記),而聽話者必須能夠正確識別這些標記。
2歲兒童已經在母子對話中表現出對話輪轉換規(guī)則的初步意識;3歲兒童開始在同伴談話中表現出對話輪轉換規(guī)則的意識,略晚于在母子對話中的表現;4歲兒童開始學會通過提前說出下句話的起始詞或重復的無意義發(fā)音來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話還未結束;6歲兒童開始使用語法標記,但僅限于很少的幾種,例如表示過渡的、推論的、表示結果的相關字詞。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使用的語法標記種類并不迅速增加,發(fā)展趨勢表現為對以上詞的使用頻率的增長,用于表達更多的邏輯關系和在每種邏輯關系中使用多個這種詞。以上研究證據說明,雖然兒童早期就已經產生了對話輪轉換規(guī)則的初步意識,但控制話輪轉換的能力還很有限,學前兒童還不能成為熟練的對話者。
幼兒能夠識別出說話者對話語起止處作出的標記是幼兒能夠順利進行話輪轉換的前提,所以成人在與幼兒交談的時候,應該在語義標記或者是語法標記處盡量說的慢一點、清晰一點,同時可以伴隨一些肢體動作做話輪轉換的標記。如想讓某位幼兒說,可是用手或者眼神等發(fā)出身體指示,同時教給孩子一些保持話輪、轉換話輪、接續(xù)話輪的一些技巧,如想把持話輪但暫時還未想怎么表達的時候,可以進行一些尾詞、尾句的重復,一些小品詞如哦、啊的使用或放慢最后一個詞語的節(jié)奏等。
另外,由于幼兒思維能力的局限性,往往幼兒有意識地想要接住一個新的話輪,但是成人卻沒有耐心,來不及等孩子開口,已經搶著說出了以為幼兒要表達的語言。如在一例關于“理想”的談話活動中,有幼兒說自己長到了想當老師,老師接著問原因,幼兒遲疑了兩秒種,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這個原因,老師就迫不及待的替幼兒說出當老師的種種好處,然后問孩子是不是這些原因?幼兒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我們要善于等待,等待孩子的成長,在幼兒的語言活動中也不例外,盡量給孩子一些思考的時間,讓他們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并順利的表達出來。
另外,幼兒不能順利的進行話輪轉換的原因是幼兒傾聽能力的局限,學前期幼兒是有意注意逐步發(fā)展的時期,有意注意保持時間不長,表面上看貌似在和你交流在聽你說話,實際上卻不然,我們往往認為聽是每個正常個體的基本能力,不需要著重強調,忽略了幼兒聽的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幼兒不能夠認真的聽,不能順著說話者的思路做有意思傾聽、辨析性傾聽更別說理解性的傾聽了,為此幼兒也會找不著話輪轉換的關聯位置。所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幼兒語言教育強調幼兒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如學會安靜的聽同伴說話,不要插嘴;集中注意力,耐心地聽別人說話;能主動、積極、專注地傾聽別人談話,迅速掌握別人談話的主要內容等。
二、兒童對會話活動的維持
兒童很難維持長時間的會話,4歲兒童就一個主題開展對話的話語數量較短,3/4的對話中,雙方話語總數短于12句。較長的對話總數出現在以下三種類型的會話中:角色扮演、描述和問題解決。為了維持談話的進行,會話雙方必須使自己的話語與當前話題相關。在年幼兒童中觀察到的相關話語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會話相關,他們維持會話相關的主要手段是對前面說話者的話語進行完全的或部分的模仿,從2歲到5歲,兒童利用模仿手段維持會話相關的趨勢不斷下降,但直到5歲,重復和模仿仍然是兒童維持會話相關的主要手段。并且問答式對話是維持話題相關的主要手段,表示同意、提問和回答的話語比例都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這些結果說明了兒童維持相關會話的發(fā)展趨勢表現為從不相關到形式相關(重復或模仿),再到事實相關,最后到觀點相關。
良好的語用能力表現為對會話活動能夠維持一定的時間及對當前會話主題的保持。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特別是角色游戲,成功的角色游戲主題中包含幼兒有大量經驗的,幼兒熟悉的事物,孩子有更多想說、會說、能說的語言,同時角色游戲中“情景”、“物”、“人”三類象征夠成了一個豐富、接近現實的語用環(huán)境。為此,幼兒在游戲中可以接觸到豐富的語言刺激,有較多的模仿、運用和創(chuàng)造語言的機會,即使在游戲中完全模仿現實生活中角色的語言或者是同伴的語言,這也是幼兒語言學習的一個特定階段,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幼兒語用的發(fā)展。同時,角色游戲中愉快的情緒體驗作為刺激物,更加激發(fā)幼兒游戲中語言的使用,為此,積極利用角色游戲發(fā)展幼兒的語用能力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
另外、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所以在感知具體事物形象的基礎上,作具體描述活動中,幼兒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的會話。為此,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的講述活動對培養(yǎng)幼兒的語用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開展此類活動時,可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事物作出描述,幼兒會發(fā)現,大家對同一個事物的感官體驗不一樣,從而激發(fā)幼兒認真觀察,并把觀察的結果告訴大家,我們經常會發(fā)現,當少數幼兒發(fā)現了大家都未曾發(fā)現的新奇點的時候,那種愉悅,那種急于告訴大家的心情是何等的急切?!坝變赫Z言發(fā)展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使他們敢說、想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
幼兒園探究式教學的核心是幼兒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愿意探索的問題。在問題解決中,幼兒根據各自的已有經驗提出不同的解決辦法,有相同的有相異的,相同觀點的共同體驗、相互支持,相異觀點的不同經驗、爭鋒對峙,都引導孩子對同一問題的解決方式前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想法。為此,我們現在倡導問題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在不同觀點的認知沖突中,啟發(fā)孩子積極思考積極表達,在幼兒與幼兒的互動中培養(yǎng)良好的傾聽能力、表達能力,如何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時機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從而不自不覺中培養(yǎng)了幼兒良好的語用能力。
三、會話含義的理解
話語字面意義之下的用意被稱為會話含義。年幼兒童在理解會話含義的時候是有困難的。會話含義理解的研究主要通過考察兒童對隱喻、反語、玩笑、夸張、弱言等修辭手段的理解來進行。6歲以前的兒童尚不具備理解會話中的隱喻的能力;6歲以后的兒童理解隱喻的能力持續(xù)發(fā)展,發(fā)展趨勢主要表現為從對知覺相似性的隱喻的理解過度到對概念相似性的隱喻的理解。6歲以前的兒童不能把反語、玩笑與謊言區(qū)分開,無法理解反語和玩笑的真正含義。以上幾方面的結果一致表明:6歲以前的兒童還不能推論真正的會話含義,6歲可能是兒童理解會話含義的重要的轉折時期。
隱喻存在的基礎是類比聯想,即人們把某些抽象的、不易把握的概念、品質、特征等通過某些具體的、常見的事物表現出來,對隱喻的理解是一個推導過程,在該過程中,交際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是否擁有較多的共同之處,只有雙方的文化背景、認知水平、推斷能力大致相同時,才能推導出相對正確的言外之意來??梢姡瑢W前兒童若能理解隱喻,可以促進交流信息的準確掌握,它需要豐富聯想能力做基礎,能夠敏銳的感覺到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語言活動中,可展開頭腦風暴教學的方式,引導孩子根據某一特定主題想到很多和它相關聯的其他語言內容;同時,在語言教育中需要走出去,不只是與同伴、老師、家長交流,兒童需擴大交流的范圍,與各種各樣的不同的的人進行交流,逐步理解不同人的語言類型,生活背景。因為幼兒隱喻的理解力的發(fā)展,是和幼兒的認知發(fā)展、社會性發(fā)展等分不開的。
幼兒對玩笑、夸張、弱言等的不理解也不僅僅是幼兒語言能力的局限造成的。為此,我們倡導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整合性,立足于借用其他領域的內容和形式來幫助幼兒學習語言,結合專門的語言學習與滲透的語言學習的各自優(yōu)勢,支持以語言為工具的學習而非完全視語言為對象的學。希望在運用語言這種中介符號獲得其他方面知識能力的同時,促進語言交流能力的發(fā)展。
促進兒童語用能力的發(fā)展,應該遵循兒童語用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及其他人交談,激發(fā)幼兒使用語言交流的興趣,以使語用能力獲得自主、主動性的發(fā)展,從而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立麗.隱喻的會話含義及隱喻對詞匯發(fā)展的作用[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9,34(4)
[2]蓋笑松,張麗錦.兒童語用技能發(fā)展研究的進展[J].心理科學.2003,26(2)
關鍵詞:文學作品 語言學習
幼兒園教育總目標是國家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在這個教育時期的具體體現。幼兒園教育總目標,讓一般所說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任務轉換為對幼兒認知、語言、動作、社會性和道德、藝術審美以及創(chuàng)造性、個性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要求,幼兒園語言教育目標又是對這一較長時期幼兒語言發(fā)展的任務要求,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和相對獨立性。正如幼兒語言在全面發(fā)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兒園語言教育目標在幼兒園教育總目標中也具有其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幼兒園語言文學教育,是以幼兒文學作品為基本教材的教育。幼兒文學包括那些優(yōu)美動人的童話、詩歌、散文,鑒于幼兒文學作品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我們常常用幼兒文學作品對孩子進行教育。但我們是否深入地思考過,幼兒文學在實現幼兒語言教育總目標中起著怎樣的作用?幼兒語言文學教育對于幼兒的發(fā)展,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意義?
幼兒語言發(fā)展的研究者明確指出:“成人可以促進嬰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基本方式有兩種。第一,提供豐富多樣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樣本。第二,為嬰幼兒創(chuàng)設各種使用語言的機會?!庇變何膶W作品正是這里所說的書面語言樣本在幼兒中以口頭語言的形式出現,以此為教材的幼兒園語言文學教育,為實現幼兒語言發(fā)展的總目標承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幼兒園語言教育以幼兒文學作品作為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主要內容和形式。
3―4歲幼兒的認識活動往往依靠動作和行動進行,在聽別人講述或自己講述時,也往往離不開具體動作。比如聽故事時,聽到“大象用鼻子把大灰狼卷起來了”,就用手在自己鼻子前面作“卷”的動作。吃飯時給家人講述幼兒園里的事情,經常把碗和湯匙放下,站起來比劃。幼兒的這些生理、心理特點,使他們天生喜歡文學。他們如癡如醉地聽故事,興高采烈地朗誦兒歌和有趣的幼兒詩,陶醉于色彩鮮艷的圖畫故事中。幼兒文學作品在幼兒面前打開了一扇窗,這一扇窗為他們展現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美麗世界,充分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兒文學伴隨、貫穿了整個幼兒階段,它能夠滿足每一個年齡段的幼兒的閱讀需要。文學的美質在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詞語的理解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播入他們的心田。
2、各種精彩紛呈的兒童優(yōu)秀作品向幼兒展示了成熟的語言,提高了幼兒對語言多樣性的認識。
幼兒文學作品都是兒童文學大師們的杰作,通過這些規(guī)范成熟的優(yōu)秀的語言文學作品的學習,幼兒傾聽到較之日常生活更為豐富,也更為規(guī)范的語言,從而獲得模仿的范例。幼兒文學作品為幼兒奉獻出作家精心選擇的詞匯,為幼兒學習形象化的語言提供了機會,這些語言清楚、準確、具體形象為小朋友表達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提供了模仿的樣本。幼兒文學作品使幼兒有機會傾聽不同風格的語言。來自不同國家、民族、區(qū)域、階層的作家所寫的作品,在語言上各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構成了語言風格的多樣化。通過不同的文學作品的學習,幼兒得到一種特別的技巧――通過上下文的語言情景來理解和學習新詞,使詞匯量有可能迅速增長。 在學習幼兒文學作品的過程中, 培養(yǎng)了幼兒善于傾聽的技能。 在幼兒園里,語言文學作品的教學,是與幼兒的聽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為培養(yǎng)幼兒有意識的評析性的,欣賞性的傾聽技能創(chuàng)造了機會。 幼兒在聽一個有趣的童話或故事時,因其內容本身的趣味性,加上教師采用的教學措施,就能逐步培養(yǎng)幼兒有意傾聽的能力,在聽的過程中,對聽的內容作出歸納,判斷和評價,教師在教學中向幼兒提出與內容有關的問題,這就促使幼兒不僅注意聽話而且更注意聽講些什么,并能據此作出自己的評價。
3、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決定幼兒文學作品成為幼兒語言成長的主要選擇。
根據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目標,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讓幼兒懂得傾聽、表述、欣賞文學作品。幼兒園語言活動形式一般分為談話活動、講述活動、聽說游戲活動、早期閱讀活動、文學作品學習活動。每一種活動形式課堂教學所使用的教材,都有大量的幼兒文學作品。兒童語言學習系統(tǒng)理論表明,兒童語言發(fā)展有賴于三種知識的整合習得:社會知識、認知知識、語言知識,而兒童文學作品本身就是社會知識、認知知識、語言知識的結合物,是兒童語言發(fā)展的最好媒介。因此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幼兒文學作品被廣泛運用。
在進行具體的文學活動時,需要教者設計恰當的方法,引領幼兒進入作品的情境,讓幼兒將自己融入到作品中,投入地去感受、體驗人物的語言、行為、思想感情。下面有幾種簡單可行的方法,供同仁們探討。
方法一:借助多媒體演繹故事情境。
文學作品以書面語言的形式結構儲存語言信息,幼兒需要有中介方式將書面語言信息轉化為口頭語言信息,需要通過聆聽、誦讀、閱讀圖畫,觀看動畫等方式接受理解文學作品所傳遞出的信息。但有一些作品受文體結構與內容的限制,具有抽象與跳躍的特點,幼兒難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幼兒和作品之間搭建一個平臺,讓幼兒直接面對作品,感受、體驗、理解作品,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來化靜的文字為具體可感的圖像,使文本成為可視又可動,新穎又獨特的視屏影像,以此來幫助他們進入作品中較難想象的情境。突顯作品中重要細節(jié)和時空跨越上的大開大合。為幼兒多角度的感受理解作品提供條件。
方法二:借助游戲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之一,也是相互交往的最好方式?!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將語言活動與游戲結合起來,可以為幼兒營造寬松的游戲氛圍,培養(yǎng)幼兒主動運用語言、主動交往的興趣。在文學教育活動中,童話最受幼兒歡迎。那離奇的的情節(jié),特定的動作在幼兒看來就象是一場超級游戲。幼兒們可以不受時空限制,根據故事情節(jié)自由進行游戲活動,并從中得到現實中得不到的情感。讓幼兒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放開心情游戲,在動作中體驗理解作品。
方法三:借助扮演文中角色理解作品
幼兒最愛模仿兒童文學作品中鮮活而有趣的角色,即使語言簡單重復,動作零碎,幼兒也樂此不疲。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對于那些以角色語言見長,情節(jié)不太復雜的兒童文學作品,可以根據作品內容,提供給幼兒表演所需的場地,道具和指導,讓他們在扮演中走入角色,在角色中體驗理解作品。
參考文獻:
[關鍵詞]幼兒語言教育教育原則
21世紀需要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語言發(fā)展與運用的關鍵時期。幼兒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言素質,能夠正確運用語言,才談得上今后的全面發(fā)展。這是因為:首先,在人的諸多素質中,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和書寫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質。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和使用語言,也就難以生存,沒有生存,何談發(fā)展?其次,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表現形式。人類的思維成果正是依靠語言的幫助得以鞏固、發(fā)展和傳遞的。語言對思維的促進作用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思維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語言對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吳申斯基所言:“語言是一切智力發(fā)展的基礎和一切知識的寶庫,因而對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從它開始,通過它并恢復到它那里去?!痹俅?,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學會學習已成為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言恰是學習的工具,通過聽、說、讀、寫各種學習渠道,可以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因此,幼兒語言教育問題,依舊是現在和今后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問題。筆者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發(fā)現幼兒語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就幼兒語言教學中應遵循的幾條原則整理成文,就教于同仁。
一、幼兒園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語言教育活動中只重視教師講,忽視幼兒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依然有許多教師教學觀念陳舊,不注重為幼兒創(chuàng)設語言運用的情境。
(二)語言教育中目標性不強,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對幼兒進行全面的語言教育。
(三)孤立地進行語言教育。不注重語言教育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和整合。
(四)語言教育活動設計缺乏創(chuàng)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師牽著孩子的鼻子走”。許多教師在遇到幼兒的發(fā)言或聽課表現有“意外”時,不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轉化為教育活動內容。
二、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組織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21世紀,對人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幼兒語言教育在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中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應該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語言教學,具體說來,筆者認為,在語言教育中,應注意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語言運用情境性原則
兒童的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而兒童語言的運用又是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實現的。新《綱要》明確要求“要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币虼?,在幼兒園里,教師給幼兒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情境,就是給幼兒創(chuàng)設可以幫助他們操作運用多種語言交流行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中,讓幼兒學習在不同的語言情境中如何運用相應的語言交流方式來與人交往。如談話活動中幼兒學習如何傾聽他人的語言;文學活動中側重理解和使用敘事性的語言表達方式;聽說游戲要求幼兒使用敏捷應變的語言。另一方面,日常的語言交往是真正真實而豐富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幼兒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擴展自己的語言經驗。
(二)創(chuàng)造性原則
創(chuàng)造性教育已經得到了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認同,但在實際中,許多人卻簡單的將幼兒創(chuàng)造性地培養(yǎng)放在藝術教育活動中,這幾年,許多教師上公開課都喜歡上藝術活動,因為這樣的活動可以比較容易的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使活動看起來新穎、好看。其實,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是貫穿和融合在教育過程的一切活動中,語言教育活動也不例外。反思我們的語言教育活動過程,教師在與幼兒交往的時候依然是由教師發(fā)起的提問很多。創(chuàng)造性地語言教育活動過程,應當是《綱要》所提出的幼兒“想說、敢說“的活動環(huán)境。教師所選擇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護和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則
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從孔子的創(chuàng)立到朱熹的身體力行,已經有兩千年之久,但實際運用得并不很好。一方面是因為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難以照顧每個幼兒的個別差異;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個別差異研究不夠深入和細致,只籠統(tǒng)地按能力差異施教。當代兒童語言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認同兒童語言發(fā)展的既有人類語言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又有非常明顯的個別差異,因而要求給每一個兒童提供符合個別需要的教育機會?!毒V要》也強調“幼兒的
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語言發(fā)展具有特殊意義”。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給了我們一種全新認識“智能”的視角,使我們能夠更客觀地看待每個孩子的“智力類型”,更好的實現“因材施教”,保證活動的高效率和高質量。
(四)整合性原則
《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語言的發(fā)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因此,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發(fā)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fā)展的條件?!边@就要求我們在組織語言教育活動中,應該注意整合性原則,這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語言教育活動內容的整合性。如把語言教育活動與其它各科內容進行整合;在選擇和編排語言教育活動內容時,把語言學習內容視為一個整體。二是語言教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在語言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中,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具有真實語言運用機會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語言教育活動的過程成為教師和幼兒共同建設的積極互動的過程。教師還應該注意把語言教育活動滲透到各種游戲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幫助幼兒擴展自己的語言經驗。如:秋天到了,幼兒園內的各種樹木發(fā)生了變化,在戶外自由活動時,讓孩子們仔細看一看,找一找幼兒園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讓幼兒在觀察中議論、想象,及時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在觀察過程中,很自然地發(fā)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主體活動性原則
這一原則是由“主體性”和“活動性”共同構成的,活動必須是主體的活動,剝奪了主體性,活動是不可能進行的。而主體性又主要是通過活動來體現的,所以主體性和活動性密不可分。兒童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建立和發(fā)展著自己的世界。沒有兒童的主體性活動,就沒有兒童的發(fā)展。而要使兒童真正實現“自主”,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做活動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二是要主動和有主動權,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加強師生間、幼兒間的積極互動。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0-3歲 嬰幼兒 雙語
研究現狀:近年來,關于兒童語言發(fā)展認知的研究逐步成為語言教育研究的熱點和難點?,F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漢語語音、詞匯、句子、語義發(fā)展的特點。語音方面,溫寶瑩(2008)對1-6歲普通話兒童漢語元音系統(tǒng)發(fā)展進行了研究,認為兒童的元音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1.5歲,1.5-3歲,以及3歲以后,并承認兒童語音習得具有階段性和順序性。詞匯方面,孔令達(2004)關注了兒童漢語習得的詞匯方面,考察了對名詞,代詞,形容詞等習得過程。范莉(2005,2007)對兒童習得否定詞過程進行了研究。句子方面,李宇明(2004)對漢語孩子在語言不同層面上的語言形式特征進行了分析,其中就包括兒語詞的研究,王永德(2001)從認知發(fā)展的角度研究了漢語兒童句法的發(fā)展,認為兒童從單詞句階段不使用句法規(guī)則發(fā)展到之后雙詞句和電報句階段使用簡單句法規(guī)則,最后發(fā)展到語言成熟階段使用復雜句法規(guī)則。樂守紅(2009)研究了2-3歲兒童語言中修飾的句法成分的發(fā)展。語義方面,周國光(2000)指出兒童對高,大,全,多的事物的詞匯更容易掌握,這是因為大小,高低,比輕,弱的刺激強度大,這是對幼兒詞義習得順序的一種理論假設。陳敏(2009)還記錄了一位說普通話的母親與兒子逐月對話,并與三組成人之間的對話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兒語和成人語的差異較大的地方主要還是在詞匯方面。此外,劉穎(2009)以兒童早期語言發(fā)展作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了后天語言環(huán)境對兒童習得語言影響和作用。這些研究揭示了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過程和特點有了一定的研究,但都是基于單語環(huán)境下研究幼兒漢語習得規(guī)律。
現狀分析:中國目前的現實情況是,在全球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在家庭中接受雙語教育的0-3歲嬰幼兒數量呈爆發(fā)性增長,雙語教育的低齡化呈明顯趨勢。那么,雙語教育對幼兒語言發(fā)展造成何種影響,雙語教育是否造成兒童語言發(fā)展緩慢,英語語言發(fā)展對漢語發(fā)展有無造成干擾,或反之,是否漢語優(yōu)勢語言在幼兒語言習得在干擾了英語語言發(fā)展。國內外學者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對雙語教育環(huán)境中兒童習得做過研究,認為過早的雙語教育會干擾兒童語言發(fā)展,例如在語言意識、語言加工控制能力方面均落后于單語環(huán)境下的兒童。國內學界也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實際上,從生理學角度來看,0-3歲孩子正處于“語言敏感期”和“語言爆發(fā)期”,是語言習得的關鍵時期。那么,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愿意給子女提供早期英語教育,幼兒接觸英語時期較早的情況下,雙語教育家庭中幼兒的語言發(fā)展問題就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課題目的與研究方法:本課題旨在研究接受雙語早期教育的0-3歲兒童語言發(fā)展的特點,分三個階段開展研究。第一階段,以現有語言學、教育學理論為基礎,結合嬰幼兒認知發(fā)展特點和三個實證家庭的具體情況,設計家庭雙語教育的基本方案,準備教學內容和材料,培訓家長。第二階段為實驗階段。三個家庭將根據教育方案開展家庭教育,并以隱蔽的方式對幼兒語言使用片段錄像和錄音,家庭教育者也要通過文字方式記錄幼兒語言發(fā)展現象。第三個階段為資料整理與分析階段。通過對三個家庭中幼兒漢語與英語材料的分析,解釋雙語教育家庭幼兒漢語和英語發(fā)展的階段和特點,并將其余單語家庭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基本階段相對比,探討雙語教育家庭中幼兒語言發(fā)展更快或滯后。
本課在采用文獻資料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計算機統(tǒng)計法、訪談法的同時,通過對雙語教育下嬰幼兒語言發(fā)展的研究,解釋雙語教育環(huán)境下嬰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期望為兒童語言教育、國家語言政策制定提供一個可借鑒的材料。主要觀點假設是:接受雙語教育的0-3歲嬰幼兒的漢語語言發(fā)展與單語家庭的嬰幼兒漢語語言發(fā)展不具有顯著差異,接受雙語教育家庭的0-3歲嬰幼兒的英語語言發(fā)展不會干擾漢語發(fā)展。
課題成果與結論:本課題的最終成果有兩篇公開發(fā)表的論文。分別是成果的主要內容有論文兩篇,分別是《宏觀漢語環(huán)境下0-3歲幼兒雙語習得研究》與《雙語教育環(huán)境下0-3q嬰幼兒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其中,在《宏觀漢語環(huán)境下0-3歲幼兒雙語習得研究》中,研究得出的主要觀點是:幼兒語言習得是人類發(fā)展中的重要特征,在宏觀漢語環(huán)境下。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的特點發(fā)展觀察來看,0-3歲幼兒雙語語言發(fā)展與單語種家庭嬰幼兒的言語語言并不具有顯著的差異,接受雙語教育的家庭的0-3歲的嬰幼兒的英語語言發(fā)展不會干擾漢語發(fā)展,同時,0-3歲,孩子面臨語言敏感期與語言爆發(fā)期,這是語言發(fā)展最關鍵的時段,抓住了這一時段的語言發(fā)育特點,對孩子進行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的語感培養(yǎng),就可以實現兩種語言無障礙切換運用了。具體說來在第二篇文章,《雙語教育環(huán)境下0-3歲嬰幼兒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中我們要得出的結論是:
一、 0-3歲語言敏感期和爆發(fā)期,因為三歲以前,嬰幼兒的大腦是在飛速發(fā)育的,大腦神經元每分每秒都在不停進行鏈接,外部的任何一個聲響、舉動哪怕是一個靜態(tài)的圖畫,都刺激著大腦神經元的鏈接,所謂的“用進,廢退”理論用在這里再合適不過了,因為如果在三歲以前,雙語的刺激不夠,這方面的神經元沒有進行完全的鏈接,甚至是沒有鏈接,三歲以后,這些神經元和神經突起便自動消退了,那么三歲以后,你再來強行教孩子學英語,那勢必是更困難的事情了,不如雙語家庭那么自然過渡。即便是每天親子共讀英文繪本,都能給孩子提供部分雙語環(huán)境,在他腦海留下印記,讓神經元進行鏈接,也能為日后的語言發(fā)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二、 雙語教育的環(huán)境至關重要,孩子依靠語言來擴展自己的生活,來交流溝通,通過耳朵聽(語言輸入)以及說話溝通(語言輸出)來感知世界,而父母的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孩子聽力與語言的形成都最初來自于父母的交流溝通,因此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生活早教以及語言發(fā)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意義來說,父母教育水平與詞匯量的多寡,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發(fā)展,而雙語教育勢必要求父母的詞匯量多,刺激足夠,才能更好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建立起兩個截然不同的語言語法系統(tǒng),所以雙語環(huán)境是至關重要的,能開啟語言系統(tǒng)的萌芽。
三、 要重視嬰幼兒家長的教育,首先要讓家長對雙語教育重視起來,因為無論是母語預習還是第二語言語系,都離不開家長的教育,家庭的教育是最好的早教,最初的早教,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孩子對事物感知,對世界表達的基礎,一歲以前就可以引導孩子進行簡單的親子共讀,熟悉母語的同時去拓展第二語言繪本的閱讀,提升(輸入)量,擴大視野的同時進行了雙語(第二語言)的教育,把語言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在雙語家庭中,孩子對雙語的敏感度有很大幅度的提高,語言學習更是觸類旁通,但是@一切都離不開家長對語言學習的重視,因此,我們也要重視對嬰幼兒家長的教育。
課題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綜上所述嬰,幼兒的雙語教育是顯示孩子0-3歲這一時間段內開發(fā)語言潛能的最好時機,教育的任務主要應該由父母來完成,父母雙方有一方就應該堅持用英語交流,另外一方用母語交流,在每天的輕聲喚語中實現各種詞匯的運用與記憶,同時通過圖像,實物 傳遞給孩子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與大腦記憶的感知能力。雙語教育是在孩子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時期,雙向實現輸入與輸出,讓孩子的聽說能力得到鍛煉,把對事物的語言信息轉化為自己知識之后再發(fā)揮。因此能否抓住這一關鍵時期進行有效的語言開發(fā),也取決于父母的重視程度。孩子的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都是在這一時間段進行培養(yǎng)與強化的。
既然研究成果說明接受雙語教育的家庭的0-3歲的嬰幼兒的英語語言發(fā)展不會干擾漢語發(fā)展,同時,0-3歲,孩子面臨語言敏感期與語言爆發(fā)期,這是語言發(fā)展最關鍵的時段,抓住了這一時段的語言發(fā)育特點,對孩子進行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的語感培養(yǎng),就可以實現兩種語言無障礙切換運用了,那么最現實的實踐意義在于 進一步指導早教機構制定適合嬰幼兒的雙語課程和國家或者行業(yè)標準,來對0-3歲嬰幼兒進行雙語教育。在各種早教機構,雙語幼兒園等,都可以按照嬰幼兒這一時期的語言發(fā)展特點進行一系列自然而簡單的雙語教學,以雙語刺激孩子的感官,發(fā)展口語能力、閱讀能力是提升和鍛煉孩子的語言會話能力的途徑,簡單的問候與描述或者是加上一些地道而高級的詞匯,增加文字的趣味性,也是不斷開發(fā)孩子智慧的方式,最后加上音樂的伴奏,開發(fā)右腦的潛能,讓孩子對雙語環(huán)境雙語教育更有興趣進一步提高語言發(fā)展能力。
以綿陽0-3歲早教市場為例,筆者走訪了綿陽幾家比較大的早教中心,雙語環(huán)境,或者說是浸入式英語教學只有凱德廣場的金寶貝國際早教中心一家開展,該中心擁有八位在編授課講師,幾乎清一色的英語教育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不乏非常有經驗,精通法語、英語、漢語的海歸教師。老師們既懂得學前教育,同時也能以一口流利的英文進行浸入式雙語授課,該中心開展的藝術課、音樂課以及育樂課程、環(huán)球金寶貝課程,均是雙語浸入式授課,讓孩子完全融入到雙語環(huán)境中,中英雙語自由切換交流,同時,該中心的課程三歲以下是要求家長陪同,這樣也提高了家長的參與度,從某種意義上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