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性論文范文

教育性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性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性論文

第1篇:教育性論文范文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創(chuàng)造性地學,最終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新課標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標著重教與學的緊密結合,特別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那如何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以情感人,以情激趣

古人云:“親其師,樂其道”,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師生情感的深淺會極大地影響教學效果,如果師生之間能夠加強情感的交流,課堂氣氛就一定會更加活潑、和諧、融洽,能拔動學生的思維這根弦,使之與教師進行心靈的交流與對話。比如,老師帶著微笑走進教室,用明亮有神的眼睛看著學生,學生就能從老師的目光中感到親切,受到鼓舞,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歡快,進而充滿信心地上好這節(jié)課,再如當學生回答得正確時對學生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學生便能從中體會到老師的鼓勵與信任,從而興趣倍增。所以,教師要學會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學會表達對學生信任和鼓勵的情感,愛學生,就要讓學生體會到、感受到,當學生體會到來自老師的關愛時,一定能讓他們更親近自己的老師。

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和諧的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有許多的方法,但從多角度評價和鼓勵學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標準和態(tài)度,當成績優(yōu)秀、自信心強的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可以適當的鼓勵,但并不應每次都鼓勵,有時還應提出更高的要求;對程度中等的學生,應充分肯定他的進步,如有不足,可以說:“回答得很不錯,如果能更全面些就更好了!”對待沒有回答正確的學生則可以說:“我為你的勇敢感到驕傲,相信你再想一想一定能夠回答正確的?!比绻l(fā)現學生的回答中閃現出思維的火花,就應該及時鼓勵:“答得太好了,我感到特別高興”或者說“非常好,繼續(xù)努力,相信你會有更大的發(fā)現,取得更大的進步?!笨傊?,要把自己歡樂的情感融入到學生的成功中,學生又可從老師的夸獎中,產生不可遏制的激情,使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能力,增強學習的信心,從而努力提高和改善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成為了學習的動力,這就促進了良性的發(fā)展。

二、導之以趣,授之以法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然而小學生的注意力是以隨意注意為優(yōu)勢的,缺乏穩(wěn)定性與持久性,那么,如何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一堂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好好把握。

首先是新課的導入:“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好的開頭,如何一下子緊扣學生的心弦,使他們急于讀下去,樂于讀下去,激起聽課的興趣,開頭好了,課的成功就有了希望,在語文課中有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像故事導入,提問導入,解題導入,介紹背景導入,但無論怎么樣導入都要注意考慮到學生的學情,有的放矢地以簡煉、新穎、生動、活潑的語言一下子吊足學生學習的胃口,使他們樂學。

其次要講究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因文而異,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方法,對于一些簡短的文章,不妨抓住關鍵,加強拓展,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想像,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把薄薄的文本讀厚,然后從中取其精華,學會總結,再把讀厚的文本高度精煉概括,這樣既能讓學生充會地學到更多的知識,又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一些長篇文章,則應突出重點,兼顧全篇,避免一段段往下講,而從重點切入,帶動全篇,既可壓縮教時,又可做到事半功倍,在重點學習的基礎上加以點撥,學生就能學得輕松,而避免“勞民傷財”,同時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既學有所得,又能不斷地體驗到學習的愉悅之感,興趣就油然而生。

三、以讀增趣,以趣增讀

激發(fā)學生的讀書熱情,促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之外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課外閱讀的氛圍,那怎么才能創(chuàng)設氛圍使學生獲得閱讀的樂趣呢?就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學會讀書,樂于讀書。

首先是加強引導,習慣是在長期的閱讀過程中養(yǎng)成的,在引導學生讀書時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學生在讀的時候實實在在地想一想、問一問、做一做、抄一抄、寫一寫,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擁有一定的讀技能,改變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而變?yōu)橹鲃訉W習。

第2篇:教育性論文范文

•給兒童多方面的營養(yǎng)。

兒童從進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低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童話式的,一切都是和諧的和美好的,這對于兒童形成良好的品格底蘊是有較大作用的。但也不能讓兒童總生活在童話里,以為現實生活如同童話世界里一樣。比如烏龜和兔子賽跑究竟誰會贏?中國的孩子和美國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孩子受童話的影響認為肯定是烏龜贏,因為兔子一定會驕傲,在半路上睡大覺。而美國的孩子則理性一些,認為烏龜不可能跑贏兔子,因為既然是比賽,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覺呢?他們的答案就帶有對現實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兒童的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與成人有較大不同,我們不可能讓兒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認識客觀世界,但起碼應該讓兒童明白,童話與現實的認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話世界的經驗來指導現實生活。

其次,同伴間過多的、缺乏獨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師對弱勢群體的過多幫助,容易讓兒童產生依賴心理,不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自立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在這個問題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經看過一位留美學者寫的隨筆,她在文中敘述了一件親身經歷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兒園,看見一個大個兒男孩從一個小個兒男孩手中搶走了玩具,還把這個小個兒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個兒去找老師,老師卻并沒有直接去幫他,而是對他說,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屬于自己的東西奪回來,老師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個兒勇敢地撲上去,硬是從大個兒手中把玩具奪了回來。我們姑且不論老師的處理是否符合教育規(guī)律,但至少對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處的。

另外,教師一味的鼓勵和過多廉價的表揚,有可能讓兒童把學習看得過于簡單,使自以為是、淺嘗輒止的情緒滋生,使兒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課程的今天,我們教師都懂得了要多給兒童鼓勵,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聰明”成了教師經常掛在嘴邊的教學用語。多給兒童鼓勵是不錯的,但表揚不能濫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兒童是跳起來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應該給予鼓勵,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說他摘了好大一個桃子;如果兒童有能力跳起來摘一個大桃子,他卻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個小桃子,這時應不應該表揚就值得斟酌了。我們應該明白,有時批評也是一盞明燈,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陽光大道,而批評以后的鼓勵就像兩后的陽光,能把孩子們的心靈照亮。

豬圈豈生千里馬,花盆難育萬年松。兒童的成長需要多方面的營養(yǎng),感性的與理性的、理想的與現實的、文學的與科學的、表揚的與批評的,都要讓他們去經歷去體驗。不出點洋相是學不會溜冰的,一個人的成長,不經歷點波折是不夠的,所謂酸甜苦辣都是營養(yǎng),成功失敗都有收獲。

二、給兒童的心靈播下美好情感的種子

兒童的心靈是一張潔白無瑕的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同時也極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塊未經開辟的神奇土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溫馨,就會收獲熱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會收獲殘忍。而語文課程對兒童心靈的影響是巨大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語文教材是經過層層嚴格審定的,她非常重視兒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滲透,注重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多方面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時候不能違背文本的價值取向,思維訓練不能脫離健康情感的軌道。

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分追求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體驗的個性化,從而違背文本的價值取向、脫離了健康情感的軌道的現象卻時有發(fā)生。比如一位教師上《狐貍和烏鴉》一課時,用啟發(fā)的語氣問學生:“……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讓狐貍吃到烏鴉嘴里的肉?!闭媸且皇て鹎永?,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同學們紛紛發(fā)言。

生甲:“狐貍借一把鋸子來,把烏鴉落腳的樹鋸斷,讓烏鴉掉下來……”(典型的沒有環(huán)保意識,樹能隨便鋸嗎?并且,學生忽視了樹還沒鋸斷,烏鴉就會飛走了這一顯而易見的事實)教師評:“很有意思!但烏鴉會飛走,結果狐貍還是不能得到肉?!?/p>

生乙:“狐貍借一把槍來,一槍把烏鴉射下來?!苯處熢u:“很有創(chuàng)意!竟然想到用先進的武器。這樣,狐貍不光可以吃到烏鴉嘴里的肉,還有烏鴉的肉吃了?!保ń處燂@然沒有考慮動物保護協會的意見,在為“殘忍”推波助瀾。)

生丙:“狐貍弄一個打火機來,把樹點燃,把烏鴉燒死在樹上,肉就掉下來了?!苯處熢u:“用火攻,有意思!烏鴉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保ú还馐黔h(huán)保意思缺乏,已經犯了森林縱火罪了,殘忍程度升級。)

生?。骸盀貘f叼的肉是給它的孩子們吃的,狐貍想辦法鉆進烏鴉的家,把烏鴉的孩子們捉住,逼著烏鴉把肉交出來,……”師評:“真是絕了!烏鴉再也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了?!保ㄍ坂?!還是不是老師?還是不是學生?連的一套都出來了。)(轉引自徐衛(wèi)《學生冷漠誰之過》)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的誘導可謂深入,學生的體驗可謂獨特,學生的思維可謂活躍,但它違背了文本的價值取向,脫離了健康情感的軌道,對兒童的心靈造成了污染?!暗赖碌臓I養(yǎng)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對人的心靈的危害,正如身體的營養(yǎng)不良對于身體健康的危害一樣”(蒙臺梭利《兒童教育》),這是我們語文教師要特別警惕的。其實,在《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中,烏鴉愛慕虛榮確實不好(這是文本的價值取向),但也是一個受害者,值得我們去同情。烏鴉本是一種講孝道的鳥,俗話說:鴉有反哺義,羊有跪乳恩。如果教師能從這個方面加以引導,讓學生想辦法去幫助烏鴉改正愛慕虛榮的毛病,那么學生就不僅學習了語文,而且從品德方面得到了啟示,也受到了熱愛自然,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教育。

三、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jiān)控,在什么情況下就按什么規(guī)則去行動。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一個好的行為或好的方法,可能使人得益一時,一個好的習慣卻可以使人受益終生??梢钥隙ǖ卣f,古今中外在學術上有所建樹者,無一不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復的行為所鑄造的。因而優(yōu)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比~圣陶認為,“教育就是培養(yǎng)好習慣”。他還進一步指出:“凡好的態(tài)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要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tài)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一輩子受用不盡?!?/p>

人們常說,好習慣是童年養(yǎng)成的。小學階段正是培養(yǎng)兒童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對于語文教育而言,首先應該注意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聽,就是傾聽,細心地聽取。有些兒童不會傾聽,要么心猿意馬,要么毫無耐心。培養(yǎng)兒童傾聽的習慣,關鍵在于細心和耐心的聽。只有養(yǎng)成了傾聽的習慣,才能真正了解對方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傳達出與對方進行平等對話的信息,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說,就是開口說話,良好的說話習慣包括想清楚再說、用普通話說、聲音響亮地說、完整連貫地說等要素。讀,就是讀書。讀書時,書本與眼睛應相距1尺左右,不僅要會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還要會默讀,邊讀邊思考,在書上作圈點批注,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才是良好的讀書習慣。寫,就是書寫。書寫的姿勢要正確,達到“三個一”(眼睛與紙面相距1尺,身體與課桌相距1拳,手指與筆尖相距1寸)的要求;書寫的態(tài)度要認真,達到清晰、整潔、美觀的要求。

其次要注意培養(yǎng)兒童質疑的習慣。質疑是中國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經驗之談,古人認為,“讀書要有疑,從疑而悟”(朱熹語),“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故學者非悟之難,而疑之難”(唐彪語)。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質疑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方法,在一般情況下,一堂閱讀課應經歷自讀-淺悟-質疑-精讀-深悟的教學過程。不然,一堂課學生都是按老師預設的進行,學生提不出問題,課堂上沒有思維的交鋒,這樣的課怎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質疑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主要手段,質疑的前提是熟讀精思,沒有思考和勇氣,就不可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在不斷的質疑和探究中,兒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理解中質疑,每堂課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質疑,使學生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

第三,要培養(yǎng)兒童專心致志的習慣。學習中養(yǎng)成凝神靜思、專心致志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個學生必須具備的學習品質。心理學表明:一般人不可能高質量的同時做好兩項或兩項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時做,必須使每件事的質量有所降低。古語云:“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專心致志的習慣包括兩個要點,一是致力于主攻方向不分神,在一個單位時間內緊緊圍繞主攻方向安排學習內容,其它一些與之不相關的事情都不去想,更不去做。二是上課全神貫注地聽講,做作業(yè)時聚精會神地思考。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能夠做到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有些兒童上課時易走神,作業(yè)時不能進入狀態(tài),“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孟子?告子》),有一點動靜就離開作業(yè)思路,然后又從頭開始集中注意力。這顯然是與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背道而馳的。

第四,要培養(yǎng)兒童獨立思考的習慣??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思考是不可分割的。特別是獨立思考的習慣對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愛因斯坦就是憑借“懷疑一切”的精神提出了劃時代的“光量子”概念,創(chuàng)立了相對論。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就要思考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使知識在頭腦中形成體系;就要及時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不懂的問題;就要不“盡信書”,勇于探索,大膽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10歲時隨老師郊游,看見一女尸漂在河里。老師隨口吟詩一首: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小鄭在年齡、落水原因、三魂七魄是否看得見等方面提出了疑問,然后修改道: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青絲隨浪轉,粉面泛波濤。老師連聲稱贊改得好。這種敢于獨立思考、敢于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了千古美談。

第3篇:教育性論文范文

1.主觀思維影響。

我國普通高等公共體育教學由于受傳統(tǒng)體育教育思想的影響,存在嚴重的教育教學滯后性,如:教學內容狹窄、教學方法調一、教學效應不佳等諸多不良現象。以體育技術教育為中心的教學體系,比較重視教育的顯性意義,忽視受教育學生的潛移默化的隱形意義,教育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的現象,當他們離開校園,有些院校大三上學期就徹底的告別了體育這個十幾年的教育長伴者,甚至有些學生離校后認為高校體育教育毫無意義。這種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體系與學生即將面對的現實社會嚴重脫節(jié),成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一大硬傷。同時,在我國高校多數院校存在“籠統(tǒng)”教學模式,忽略學生個體的具體情況,拒絕分類教學模式,讓部分學生產生一種上體育課的心理壓力,不能讓公共體育課程回歸當初的教育本質和教學目標。

2.客觀因素限制。

體育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的完善與健全一直成為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大障礙。我國不少高等院校體育設施簡陋、器材匱乏、設施陳舊,難以給學生的體育活動提供必需的硬件保障,影響了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文章作者在通過走訪交流調查,占很大比例的高校學生認為在公共體育課堂能學到的有用的東西很少,課堂所講授的內容與將來參加課堂的原始認知相差較遠,不能及時滿足當代大學生生活、學習需要,使缺乏對課堂的熱情,甚至波及到其他大學專業(yè)學科的學習。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的學習多基于對未來社會工作實踐的需求,能夠對學生畢業(yè)步入社會角色轉變有實質性的幫助,課程教學應圍繞不同學生集群進行展開。

二、深化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分類指導教學意義

1.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分類教學的推廣與實施,使枯燥的體育課程由簡單而又單一的跑、跳教學向快樂的教育的本質縱深進行發(fā)展。讓課堂能夠滿足學生興趣的需要,能夠讓教師感受教學的快樂,使學生在快樂中學有所獲,學有所悟,學有所用,讓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回歸到教學的本位。各方面有利因素在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堂的集結,學生的參與熱情大幅上升,自覺自愿地加入到體育教育教學中來,最終使沉積已久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向積極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轉變。

2.有利于深化我國高校課程改革。

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的地位不斷被顯性化,如何為科技保駕護航,助推社會騰飛發(fā)展,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界的一大課題和使命。作為教育的高等殿堂———高校,高校的課程設置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實施成敗,高校課程改革已經成為一個國內外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公共體育課程長期以來被作為高校課程體系中的必修課程進行教學,而長期以來沿用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的“籠統(tǒng)”式教學模式,讓師生的參與熱情不斷受挫。普通院校公共體育分類指導教學法的實施不僅有助于公共體育這一單一課程的課改發(fā)展,而且能夠形成樣板式效應,助推整個高校課程體系改革和完善,實現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

3.有利于增強高校學生綜合素質。

據調查了解,我國大學生各項身體技能素質正在不斷下滑,與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學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學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績分別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遠成績分別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學生體重呈現瘦、胖相當的啞鈴模型,近視率接近90%,近視率居全球第二。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數據的呈現,為我國快速發(fā)展的教育事業(yè)敲響了一記警鐘。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開設以增進學生健康、提高學生體魄和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為目標,高校體育的分類教學開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熱情度,對學生在參與中潛移默化的體驗課程設置的目標有極大的幫助,讓身體各項機理得到充分的調節(jié)和鍛煉,有助于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分類指導教學開展策略

1.靈活課程設置。

高校公共體育課分類指導教學切入點在教學課程設置上,高校在學生入學第一學年的公共體育課程以體育基礎課為主基礎課,側重在基本技術和身體素質之上,內容主要有田徑、體操、球類等項目。在第二學年增設選修科目,主要有三大球大球、藝體等項目,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教學內容,使其受益終生。針對多數高校在高年級不開設公共體育課的現象,作者認為體育課程的開設是相當必要的,課程的不斷實施有利于他們養(yǎng)成體育鍛煉形成習慣性,把健康身體形成必然性;同時有利于高年級學生順利通過《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測試。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分類教育的方法應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各高校應適當增加了理論課的教學課時,注意用好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耳目一新,樂于學習。

2.轉化思想認識。

通過長期實踐證明,大學生對公共體育的見解往往局限在大學教育,忽略了體育的長期有效性,很多學生在離校后便放棄了對體育的堅持,受益終身的體育,因其長期不練,終究毫無益處。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分類指導教學應在增進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同時,又要考慮學生現有基礎上,強化體育意識、認知的培養(yǎng),使公共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滿足他們的興趣愛好等各種要求。同時在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應當注重個體學生教育教學,滿足學生個別個體的需求,設立新穎的體育課,把學生引導到體育興趣上去,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習慣,使其終身受益。

3.完善教學硬件。

第4篇:教育性論文范文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理論;語文教學

傳統(tǒng)的語文課程將教學重點放在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上,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語文教學成為一種低效率的教學活動,學生無法對教學內容產生學習興趣。陶行知在教學中總結了生活教育理論對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當代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討論。

一、構建生活化語文教學環(huán)境

陶行知在生活化教學理論中曾提到,一切教育應以日常生活為中心,脫離了生活的教育是沒有生命的教育,沒有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是缺乏吸引力的教學內容。生活作為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生活中的每個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因此,要實現高效的語文教學的前提是要構建生活化語文教學環(huán)境,使教學內容生活化,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學結構,使原有封閉的語文教學內容轉化為開放的、和生活緊密相連的課堂內容,使教學環(huán)境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生活和語文學習聯系起來,從而將課堂移動到生活中的每個情境,也讓生活中的每個環(huán)境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素材來源。

二、將生活資源運用到日常語文教學課堂上

語文的教學內容多以貼近生活具有感染力的文章為主,這些文章在給學生提供語言素材的基礎上也促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進一步形成。陶行知在日常語文教學方法上主張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融入日常語文教學中,將生活資源在日常教學中活學活用,解放學生的思想,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思維定式對學生的束縛,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和想象空間,讓學生能在有限的課堂當中思想得到無限延伸。在課堂上教師也要積極利用多媒體手段為課堂提供技術支持,利用信息技術將和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資源影像資料搬到課堂上,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接觸和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

綜上所述,教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要利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進行語文教學,讓教學“活”起來,讓日常教學的內容和生活充分結合在一起,讓生活走進課堂,在生活和教學內容的交融中提升教學效率,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實現師生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第5篇:教育性論文范文

一、精心設計導語,激發(fā)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導入新課時,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學習興趣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個謎語,你們想猜猜嗎?這個謎語是:‘一口吃掉牛尾巴?!ù蛞蛔郑蓖瑢W們聽了,臉上都閃爍著興奮而好奇的光彩,情緒高漲,個個躍躍欲試。這時候我抓住時機問:“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到底誰說的對?”孩子們齊聲回答:“想?!薄澳敲?,請你們翻開書本,讀一讀《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生字,從里邊找出正確的答案?!边@樣充滿激趣的導語,很容易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并能使學生積極參與識字活動。

二、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文教學情境,有時可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易被新鮮的事物吸引,常受興趣和情緒支配。但他們平均每天都要認識十幾個字,而識字教學本身又很枯燥無味及抽象。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新課時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教學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把理性的傳授與聲、色、形等融為一體,使機械、呆板的教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賞心悅目。這樣,既可以增強教師的語言感染力,又可以喚起學生的情感和想象,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四冊《識字學詞學句(一)1》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整節(jié)課,我設計了一個旅游的大情境,在愉快的旅游中分成六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識字。

1、買票:自讀生字,組詞。

2、瀏覽景點:認識景點名稱(即山東泰山、安徽黃山、杭州西湖、貴州黃果樹瀑布、西安兵馬俑、洛陽龍門石窟、四川樂山大佛、南京中山陵)。

3、掃除攔路虎:認識“徽、杭、瀑、俑、洛、窟、陵”等字。

4、請小導游介紹景點特色。

5、獎勵優(yōu)秀小導游。

6、請優(yōu)秀小導游再帶大家瀏覽景點,再認讀景點名稱,鞏固生字詞。整節(jié)課,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情景,使學生如親臨其境,學得津津有味,效果極佳。

第6篇:教育性論文范文

關鍵詞:藝術教育兒童天性

兒童是祖國的明天、國家的棟梁,兒童的教育問題任重而道遠,事關祖國的未來。我們必須做好兒童的教育工作,培養(yǎng)出高素質、高能力、具有強競爭力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yè)的重視與推廣,教育界開始逐漸關注現代藝術教育,許多家長們也都意識到藝術學習與藝術熏陶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性,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是有天性的,正如動物植物是有生長規(guī)律的,如果你破壞了它的生長環(huán)境或是改變了它的生長周期都會影響它的生長,急功近利反而會一無所獲。

法國教育家盧梭就反對那種不顧兒童的特點,干涉并限制兒童自由發(fā)展、違背兒童天性的傳統(tǒng)的古典教育。他認為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教育應當順應兒童天性的發(fā)展進程促進兒童身心自然發(fā)展。為更好地開展兒童藝術教育,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兒童的天性!

發(fā)展兒童藝術教育的時代意義

首先,藝術教育在兒童教育過程中具有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的作用,這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愛因斯坦就以他的切身體驗告訴我們:“藝術的力量是無窮的,物理給我知識,藝術給我想象力。知識是有限的,而藝術所開拓的想象力是無限的?!?/p>

其次,藝術教育是推動我國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一個突破口和切入點。教育改革的實質是要把在升學考試競爭中取得好成績?yōu)橹饕繕说慕逃?,轉向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提高素質為主要目標并不懈地進行革新的教育。

再次,大力發(fā)展藝術教育符合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zhàn)略方針。藝術教育屬于上層建筑、精神文明的范疇,發(fā)展藝術教育事業(yè)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兒童的天性特點

其一,兒童有藝術的天性

“藝術,這是體現人的心靈美的時間和空間。正像體操能使人的軀體挺拔一樣,藝術能舒展人的心靈?!盵1]筆者想說,所有的孩子,其實都有藝術的天分。從咿呀學語開始,他們就大展歌喉、哼唱出最動人的音符;從剛剛學會握住筆桿,他們就在紙上、墻上、桌子上……只要能夠碰觸的地方,展示自己的美術才華;從雙腿跌跌撞撞可以行走,他們就把自編的舞步展示給了世人……

其二,兒童有求知的天性

“兒童是一個發(fā)現者。在尋求他自己的適宜形式方面,他是一個尚未定型的和有燦爛前景的人?!币磺腥祟惿鷣矶际强视谇笾模▉喞锸慷嗟抡Z)?!扒笾侨祟惖谋拘浴盵2],與生俱來的求知欲是兒童探索的源泉。

其三,兒童有渴望尊重、平等交流的天性

尊重和自由是孩子成長的前提。每個家長都愛孩子,但愛的方式卻各不相同,而愛與被愛的前提都是尊重和自由。人人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得到家庭和社會的認可,孩子也不例外。愛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

其四,一些不利于兒童健康發(fā)展的天性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伴隨著一些不利于兒童健康發(fā)展的天性,諸如: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暴躁、情緒化、以自我為中心等。

如何對兒童天性進行藝術教育

第一,根據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特性進行教育

“一只鳥兒學飛,一條魚兒學游,一頭野獸學跑,都不需要任何強迫。它們一旦覺得自己的肢體長得夠強健了,它們立刻就自行去做這些事情?!盵3]兒童的身體發(fā)育有其階段性,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才會長牙、走路、說話……兒童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知識的學習也有其階段性。但這些階段又不是截然分開的,無論體格、感覺訓練,還是知識和道德教育,都不能過度集中地放在某一階段實施,更不能強制進行,而只能適當分配在每一發(fā)育階段,循序漸進地實施。

比如說五六歲左右(具體年齡是沒有限制)有一定自理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孩子,才可以開始學習器樂,而舞蹈、繪畫等則可以更早地學習,并沒有太多的限制。兒童學習藝術的年齡并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大腦接受能力。

“人的智力并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立于兒童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盵4]所以我們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應當善于發(fā)現兒童萌芽狀態(tài)的階段特征,“應該當心地捉住他們的性質上的有利時機”[5],“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而勉強被迫去做就要花費加倍的時間與勞苦”[6],然后給以適時、恰當的引導,抓住關鍵時機進行教育,便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兒童天性藝術教育因人而異

由于收入狀況、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每個兒童的成長發(fā)育、智力發(fā)育狀況等都不相同。這就要求家長多注意觀察和引導,配合老師共同教育。

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家長把孩子所進行的藝術教育當作互相攀比的資本;有的家長則認為學習藝術就能夠幫助孩子出人頭地;還有的家長認為音樂能陶冶情操、發(fā)展智力,就認為越早學習音樂越好……也不管孩子的興趣愛好如何,就強迫孩子去學習藝術。這怎么可能形成興趣?自然也學不好,更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兒童的藝術教育首先要從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愛好入手。家長積極主動地了解、認識兒童的性格、愛好等各方面,然后加以適當的引導和幫助,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條件。在確定目標之后,孩子就要跟隨老師進行專業(yè)系統(tǒng)的學習。然后,老師針對不同性格、條件、愛好的兒童,采取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進行認真的教學工作。

第三,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兒童、多與兒童交流

人生而平等,不論年齡大小,不分貴賤貧富,作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理應得到尊重與信任,這會增長孩子的自信,增加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增強他們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作為家長和教師,應當學會彎下腰來、蹲下身子與兒童交流、講道理,尊重、響應、鼓勵、發(fā)現和引導他,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那遠比體罰收效更快、更持久、更有影響力!

正如洛克所說:“如果誰希望自己的兒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他自己便應十分尊重他的兒子?!薄罢f理是對待兒童的真正辦法。兒童一到懂話的時候,就懂得道理了?!?/p>

“成年人必須相信,在兒童的發(fā)展方面他們只能起一個次要的作用。他們必須努力理解兒童,這樣他們才能適當地幫助他們。這應該是兒童家長的目的和愿望,也應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和愿望。當然,兒童遠比成年人弱小。如果兒童要發(fā)展它的個性,成年人必須控制自己,試著領會兒童的表示?!?/p>

第四,在兒童天性藝術教育過程中,注意兒童良好個性品質、自控能力、協作能力等的培養(yǎng)

幼兒時期是道德情操培養(yǎng)的關鍵期,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必須從搖籃時期開始熏陶,“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是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7]所以加強道德教育需要早下手,要注意言傳身教,避免懶惰和不良社交,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另外,老師、家長在課外時間,應當多給孩子講述音樂家的成長經歷、奇聞軼事等,引導孩子更多地涉獵相關學科豐富的知識,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磨煉孩子的意志,培養(yǎng)良好的性格,增強孩子的自控、自律和自我激勵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安排一些集體排練、演出、比賽,培養(yǎng)孩子們的協作能力,形成兒童之間相互理解、欣賞,互相學習、交流和默契合作的良好氣氛……提高兒童的整體修養(yǎng)。

第五,全力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將藝術教育進行到底

創(chuàng)造力是兒童教育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兒童成長、教育過程中,兒童應處于主動地位,“兒童自己所作的自由選擇,使我們能看到他們的心靈需要和傾向”。而藝術學科又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它為兒童提供更多自由、更廣闊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教師要善于運用藝術的方式,讓每一個孩子進行充分的自我表現。通過發(fā)展兒童的直覺思維,讓兒童體驗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愉悅。

老師不僅應教授知識,還應給予兒童機會去發(fā)揮創(chuàng)造。不是告訴他們固定的答案,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去做創(chuàng)造性的嘗試。對于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嘗試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從而養(yǎng)成善于思考、積極嘗試、勇于創(chuàng)造的態(tài)度。

但是,在兒童充分展現創(chuàng)造力的同時,還要讓兒童形成這樣一種認知: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一定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就如同玩游戲一樣,凡事都是有規(guī)則的。

第六,抑制和引導不利于兒童發(fā)展的天性

在兒童生活當中出現的那些不好的、不利于兒童健康發(fā)展的天性,家長和老師一定要注意進行積極的抑制和引導。

正是由于兒童具有上述天性和成長特點,更需要科學、完善、系統(tǒng)的教育觀來指導和規(guī)范兒童教育、兒童藝術教育。但同時還要注意到:兒童是一個獨立的人,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而不只為成人期做準備。所以,兒童教育一方面要著眼于未來,為兒童的未來生活與發(fā)展做準備,另一方面又要著眼于現在,使兒童有一個歡樂幸福的童年。

參考文獻:

[1]楊叔子,綠色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融,《新華文摘》[J].2003(2)141

[2]蘇霍姆林斯基著,畢淑芝等譯,《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607

[3]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形而上學》[M].商務印書館,1983第1版,1

[4](意)蒙臺梭利著,江雪編譯,《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101

[5](捷)夸美紐斯著,傅任敢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52

[6](意)蒙臺梭利著,江雪編譯,《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63

[7](英)約翰·洛克著,傅任敢譯,《教育漫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51

[8]約翰·洛克著,傅任敢譯,《教育漫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51

[9](意)蒙臺梭利著,江雪編譯,《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80

第7篇:教育性論文范文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

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有許多,但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是否對該門學科產生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第一步。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情緒,能夠激發(fā)出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這同時也是形成良好的教與學局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向學生發(fā)出信息,這一信息發(fā)出,必須是誠懇且深沉的,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理服人,這樣才能引發(fā)學生在心靈上的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要精力充沛,情緒飽滿。講課時面帶微笑,目光要親切,表情要輕松愉快。在與同學們回答問題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中,應激勵和信任每一位同學,善于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經常表揚先進,鼓勵進步,多使用激勵性的語言,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利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巧妙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是一節(jié)課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好的導入能夠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很快地進人學習狀態(tài)。筆者嘗試用音樂導入新課,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舒緩的音樂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和動聽的曲調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并且還可以給學生一個輕松溫馨的環(huán)境,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學習也是一件輕松愜意的享受。可以說,音樂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必須強調的是,歌曲導入不單單是盲目地放一首歌曲而已,而是必須與該堂課的內容相關,緊扣主題,只有那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二年級Unit5Canyoucometomyparty?時,就可以放一首HappyBirthday歌來導入。對于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學生們個個都很熟悉,不由自主地跟著哼唱起來。在課堂伊始播放這首歌時,會讓學生們回憶起許多與生日有關的快樂的事,并且會猜想老師今天怎么會放這首歌啊,與今天所學的內容有什么關系嗎?帶著這樣的猜疑,趁熱打鐵,老師把這堂課的標題寫在黑板上,這堂課的主題就非常鮮明了,在同學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樣一來,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另一方面讓學生對即將要上的課程充滿了興趣。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提高參與熱情

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采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手段,不僅能消除學生的單調情緒和枯燥感,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境教學的關鍵是情境的設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種適合的語言環(huán)境,布置一種情景格局。為使學外語的氣氛貫穿課堂始終,我們要把課堂情境化,課堂不應是課堂,而是應教材的需要變成“商店”、“車站”,甚至是“倫敦”、“紐約”,教師要試著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某個具體的生活場所,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激發(fā)張口說話的熱情。而且,英語作為一門實踐課,其語言機能需要通過學生個人的實踐才能完成,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性和參與性。因此,教師要努力通過日常生活實際展示情境、用語言描述情境、用圖片再現情境、用實物演示情境等多種途徑創(chuàng)設虛擬的或真實的情境,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參與活動,提高參與熱情。例如人教版初中二年級lesson51學習過生日的對話,我讓學生事先準備一些過生日的用品,如蛋糕、蠟燭、鮮花、小禮物等,同學們的參與度很高,課前做好了充分地準備。在課堂上,幾位小演員模擬過生日的場景進行輪流操練,同學們一邊表演一邊學到了知識,課堂氣氛輕松愉快而且令每個同學印象深刻。這樣的課堂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的確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加快學生記憶過程,而且可以使學生感到學習的趣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四)適當采用多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還是以感性思維為主,多媒體教學恰恰能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豐富學生的感性思維?,F代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形象生動,使師生聞其聲、觀其形、臨其境,再現了生活實際,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它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進入課堂,一方面,極大優(yōu)化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為學生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增大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和運用英語交際能力,促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優(yōu)化。比如人教版初中三年級教材Lesson10Makeourworldmorebeautiful的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磁帶,并配以貝多芬的《TheMoonlightSonata》,呈現各種美麗的畫面。在美妙的《TheMoonlightSonata》旋律中,視聽結合,大量的信息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使學生產生新鮮感和積極參與意識,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8篇:教育性論文范文

對實踐課程的開發(fā)可以解釋為:解決現有實踐課程開發(fā)理論所存在的問題以滿足實踐課程的要求,實踐課程開發(fā)研究為實踐課程開發(fā)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通過研究開發(fā)和設計的原理以及各種可重用的技術來嘗試解決世紀的教育教學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體驗、理解教育教學規(guī)律,以形成對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獨特認識的研究取向”。高等教育學校教育目標如果一旦確定,就應該構建、展開、研發(fā)一個與教育目標的實踐課程相輔相成的體系。既要科學也得合理,最好可以實現教育目標的實踐課程體系,是一個非常靈活、非常全面的能夠得到很大效益的實踐課程方案。必須根據教育目標所界定的規(guī)格、層次及其職業(yè)崗位職責任務,科學合理地組合實踐課程結構、內容及其教學目標,必須要擁有四個理念。

(一)多元化根據企業(yè)對勞動者知識結構的需求,要求高等教育必須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崗位、跨職業(yè)的能力。滿足這種需求,就要開發(fā)多元化實踐課程。

(二)重視實踐、實訓實現能力教育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是實踐教學,因此,設置實踐課程既要充分體現崗位資格所需要實踐的內容,又要體現交叉復合崗位和職業(yè)的實踐形式,還要體現各種實踐的可操作性。

(三)前瞻性辦教育有教育的規(guī)律,培養(yǎng)人才具有理念,這就要求實踐課程設置必須對未來經濟發(fā)展趨勢、未來人才市場需求作出準確分析和預測。

(四)目的性市場經濟以盈利為主要標志,因而勢必不斷引進新設備、利用新技術、開發(fā)新產品,而辦教育很難跟蹤這種變化。與其“忙于追趕”,不如加強基礎能力訓練,增強學生潛在能力,設置基礎性實踐課程,如在財會專業(yè)中,加強會計基礎知識教學,強化財會工作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規(guī)范的訓練。

二、CBE模式在我國應用型高等院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中的應用

CBE指的是能力為基礎的教育。CBE模式是用從事某一具體職業(yè)所應該具備的能力以此出發(fā)來確定評估教學效果、設計教學內容、培養(yǎng)目標的一種實踐模式與教學思想。以提業(yè)界和社會對培訓對象履行崗位職責所需要的能力為基本原則,重點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學生。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薄弱,是我國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而CBE模式的好處,恰在與產業(yè)界的合作密切,產業(yè)界在開發(fā)學校實踐課程中的介入程度高,畢業(yè)生的實踐能力強,更符合企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因而,要想深化我國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應該借鑒和學習CBE模式。

三、實踐課程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

(一)實踐課程開發(fā)的必然要求用人單位本著自己的效益來進行考慮,多數要求面試者掌握一定的經驗,給新員工的培訓又短又少,等待著畢業(yè)的學生剛剛走入工作崗位的時候最大感受是缺少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現在卻因為自身的額實踐能力不足與自己夢寐以求的崗位擦肩而過,所以,大學生能夠在學校的期間培養(yǎng)自己的實踐能力已成為畢業(yè)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應用型高等教育實踐課程開發(fā)的要求。

(二)實訓教學大力加強實習資金投入,提升專業(yè)教育的實踐教學能力,建設一批實踐。實訓基地,才能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提高,真正做到學有所長,學以致用。實訓教學可以解釋為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一種基本的實踐課程。就現在情況來看,想要提高實習效果,有很多的實際困難。校外實習成為學生在校學習要歷經的一個過成來說,人們有不同的看法。在“看淡專業(yè)、重視基礎”的情境下,能夠正確的認識應用型高等教育實踐課程模式對學生培養(yǎng)使我們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大學生應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發(fā)展自己的專長,才可能滿足社會形形的需求?,F實情況既是如此,令人擔憂,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時對專業(yè)的專業(yè)術語、專業(yè)工作流程、工作范圍基本不了解。

四、實踐課程最重視的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基本的基礎教育文化教育實踐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質、思想素質和心理素質,較大的提高學生潛在的發(fā)展能力和廣泛的適應能力。

(一)實踐課程中,每個實踐課程模塊也設置了核心的實踐課程,即把理論與實際結合在一起,學生能夠借助各種儀器設備、各種實習基地,通過接觸來獲取直接經驗、培養(yǎng)技能、技巧。

第9篇:教育性論文范文

關鍵詞:教育外部性;外部性教育

教育是國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為各行各業(yè)提供合格的人力資源,促進個人全方位素質的提高,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這是教育正外部性的眾多影響之一,然而教育外部性也會導致教育資源的使用無法達到帕雷托最優(yōu),影響到國家對教育補貼的政策,以及個人對教育的投資。因此理清教育外部性的界定及性質,分析其影響,找出適用于教育外部性內部化的措施,對于更好地發(fā)揮教育的功能,更好地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外部性問題具有巨大的價值。

一、教育外部性的界定

外部性是任何經濟學家無法回避的問題,最初由馬歇爾在1890年《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概念,經過庇古、科斯等人的批判補充,外部性理論在11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其內涵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其外延也不斷得到擴充,為解釋和解決經濟生活、社會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v觀眾多經濟學家對外部性概念的界定,無非從兩個角度:一是從外部性產生主體的角度來定義;二是從外部性接受主體的角度來定義。前者代表性的定義首當推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定義:“外部性是指那些生產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征了不可補償的成本或給予了無需補償的收益的情形?!钡诙惾缣m德爾的定義:“外部性是用來表示‘當一個行動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決策者的考慮范圍內的時候所產生的一些低效率現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給予,或某些成本被強加給沒有參加這一決策的人?!痹趯ν獠啃缘难芯恐?,大多采用第一種定義。

教育外部性是外部性外延發(fā)展的產物,與醫(yī)學外部性、思想政治外部性、政府行為外部性等一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樣影響著人們的教育理念。弗里德曼對教育的外部性作了經典性的闡述:如果大多數公民沒有一個最低限度的文化和知識,也不廣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價值準則,穩(wěn)定而民主的社會就不可能存在。而教育對文化知識和價值準則這兩個方面,均會做出貢獻。兒童受到的教育不僅有利于兒童自己或者家長,而且社會上其他成員也會從中得到好處。由于無法識別受到利益的具體個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們索取勞務的報酬,因此,存在相當大的“鄰近影響”。盧卡斯則從經濟學角度論述到:當某一勞動者接受教育后,本人的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會提高,同時通過“潛移默化”,周圍的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生產率會提高,但他并不因此獲得額外報酬。同樣中國學者對于教育外部性也作了類似的論述:王善邁把教育的產品屬性定為教育具有巨大外部效益。一個人接受了教育,不僅受教育者可以獲得經濟的、非經濟的效益,同時社會也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與非經濟效益。從維護社會“公平”的角度看,教育是不可“排除”的。因此,從整體上說,教育是一種具有正外部效應的準公共產品。范先佐認為:教育幾乎是完全的“免費午餐”,致使教育部門缺乏自身.的發(fā)展動力,收益幾乎全部外在化了。袁志剛認為:教育的外部性就是“其社會收益大于個人收益”。袁連生認為:“教育的間接消費效用,是教育的外部產出或外部效益?!?/p>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育的外部性則具有如下性質:教育的舉辦和產出除了達到國家和個人的教育目的外,還會給其他社會團體和個人帶來經濟、非經濟的影響,但教育卻不能向受影響社會團體和個人給予直接補償或不必要補償。

二、教育外部性的分類

第一,根據教育外部性的影響效果劃分為教育正外部性和教育負外部性。關于教育的正外部性顯而易見,如一所高校校址的選擇會給學校所在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如促進學校周圍學習體育用品、飲食、娛樂、服裝等服務行業(yè)的發(fā)展,這些行業(yè)不僅僅解決當地居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成為當地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還可提高所在社區(qū)的文化底蘊,提高其居民的素質和精神生活質量。近年來,教育的負外部性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如以文憑熱引起的假文憑泛濫和社會風氣敗壞;以大學生就業(yè)困難所造成的社會負擔,城鄉(xiāng)教育差距拉大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所引發(fā)的一系列社會不公平,特別是近年來高校學生的暴力事件,如2002年的馬加爵事件,給社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并引發(fā)民眾對高等教育的憂慮。

第二,根據教育外部性的時空劃分為教育代內外部性和教育代際外部性。通常的外部性是一種時間概念,主要是靜態(tài)層面上考慮資源是否合理配置,即指代內外部性問題;而代際外部性問題從動態(tài)層面上解決人類代際之間行為的相互影響,這種分類源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教育的代內外部性主要關注教育外部性影響的范圍,指對整個社會的深遠影響,而教育代際外部性則主要指教育的長遠影響,即指教育對一個國家,對一個民族的長遠影響。在空間緯度上,教育的外部性可分為:農村教育外部性、城市(鎮(zhèn))教育外部性;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外部性和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外部性;中國東部的教育外部性、中國西部的教育外部性等等。

第三,根據教育外部性的主客體劃分為作為生產者和作為消費者的教育外部性。從教育整體上講,作為教育成果的合格畢業(yè)生是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的教育產品,作為生產領域的教育,它就是作為生產者的教育外部性。從消費者角度也可劃分不同類型、層次、屬性教育的外部性,即包括基礎教育外部性、職業(yè)教育外部性、成人教育外部性;義務教育外部性和非義務教育外部性;初等教育外部性、中等教育外部性、高等教育外部性;個人外部性和政府外部性。個人消費教育所帶來的外部性影響范圍涉及到個人發(fā)展對整個社會的作用,對社會其他人生活的影響。另外教育外部性影響的客體既可以是生產者,如畢業(yè)生所在工廠、公司等,也可以是消費者,如受教育者所引發(fā)的消費潮流,對其他消費者的影響。

第四,根據教育外部性產生的前提和根源可劃分為競爭和壟斷下的教育外部性、制度教育外部性和技術教育外部性。根據教育外部性產生的前提,可以劃分為競爭條件下的外部性和壟斷條件下的外部性。在教育領域,這種劃分首先要考慮教育在教育產業(yè)化和市場化大環(huán)境下的產品屬性問題。教育產品是公共產品還是私人產品,或者屬于準公共產品,需要根據教育產品提供的方式來判斷。如果教育產品由政府提供且個人消費不需要購買,如基礎教育中的義務教育、特殊教育、國防教育等,這時的教育產品就是公共產品,從某種意義上教育產品是在壟斷的條件下產生的,其教育的外部性產生的條件也是壟斷。作為補充的民辦學校和私立學校,以及高等教育階段,教育如果不是被免費提供,個人像購買私人物品一樣負擔教育費用,那么這樣的教育就是私人產品,而不管其提供主體是政府還是市場,這時的教育產品具有競爭性,其產生的外部性的前提條件是競爭。但這種劃分不是完全的,教育產品的屬性整體來說為準公共產品,其外部性產生的條件也是復雜多樣的。

根據教育外部性產生的根源,可以分為制度外部性和技術外部性。教育舉辦的本身要依靠教育制度來維持,制度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外部性;一種制度的存在,會影響到其他制度的運行;另外制度的改革,即教育制度的改革,會引發(fā)一系列社會變動,這種影響顯而易見,不需贅述。而技術性的教育外部性,更多體現在教育產品上,也就是畢業(yè)生個人素質提高帶來的外部效應,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高校產學研的結合,其研究成果的外部性就是技術外部性。第五,根據教育外部性的狀態(tài)劃分為教育單向外部性和教育交互外部性。教育外部性根據影響傳遞的方向可分為,教育單向的外部性和教育交互的外部性。單向的教育外部性指教育對其他團體及個人的外部影響,如一所大學對所在社區(qū)的外部性影響,而交互的教育外部性正如一所以城市名命名的大學和所在的城市之間的交互影響,兩者有共同的利益關系那樣,影響力是交互的。如一個城市經濟發(fā)達則成為學生選擇這所城市大學的潛在影響因素(從就業(yè)前景上看),同時如城市大學具有較高的辦學水平和知名度,也將會成為城市的象征。另外,根據教育外部性的影響狀態(tài),分為穩(wěn)定的教育外部性和不穩(wěn)定的教育外部性。穩(wěn)定的教育外部性是人們通常關注的焦點,也是教育外部性最主要的方面。而不穩(wěn)定的教育外部性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教育過程中的偶然事件,二是教育研究成果中所帶來的技術性教育外部性,這在高等教育領域里尤為明顯。

三、教育外部性的特性

教育外部性除了具備外部性的一般特性,如傳遞不通過價格機制、引起他人成本的減少或效用的降低、外部效應與個人收益的不可分割性外,它還具有本身特有的性質。

第一,教育外部性具有正向性。教育同時具備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但是總體來說其正外部性的作用和影響大于其負外部性,這與教育本身的性質和功能相關。教育(學校教育)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fā)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yǎng)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動。國家舉辦教育是為了提高國民的素質,促進個人及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促進國家的跨越式發(fā)展。因此,教育事業(yè)對于受教育者個人以及整個國家來說是一項積極的、意義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事業(yè)。教育外部性的實質是教育功能的體現,從教育的性質和功能上講,教育的正外部性是人們和國家期望的,也是應有的主流。從另一方面講,教育負外部性的體現大多與教育發(fā)展本身的不足相關,解決教育本身發(fā)展中的不足,就能較好地減少其負外部性的影響,如教育從文憑本位轉向能力本位,假文憑就會失去市場;合理調整高等教育發(fā)展結構和提高其教育質量;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就會得到緩解;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和提高教育公平,會逐步縮小地區(qū)之間的教育水平差距。隨著教育的完善發(fā)展,教育的負外部性被限定在最小的范圍之內,其負外部性的影響也就會被統(tǒng)籌在正外部性之下。

第二,教育外部性具有多樣性。教育的外部性因教育在級別、類型、性質、區(qū)域等方面上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別,體現其內部多樣性。如在教育級別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外部性依次減弱。在教育類型上,教育產業(yè)涵蓋不同層次,它們有著不同的外部性特征。一般來說,教育產業(yè)的外部性小,如教育核心產業(yè)中的職業(yè)教育外部性相對較小。在教育區(qū)域上,一個地區(qū)投資教育,因為市場經濟下勞動力流動性的增強,其他地區(qū)也能受益,這就是教育投資的外部性。一般而言,在同一地區(qū),城市級別越低,教育投資的外部性就越大,也即鄉(xiāng)鎮(zhèn)教育投資的正外部性一般要大于縣城的,縣城的要大于省轄市的,省轄市的要大于省會城市的,這是因為,貧困農村和鄉(xiāng)鎮(zhèn)的教育投資越多,教育質量越高,受教育的人向城市級別高的地方流動的可能性越大,而城市級別高的人員向城市級別低,特別是鄉(xiāng)鎮(zhèn)或農村流動的可能性很小。同樣道理,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教育的外部性大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東部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