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贊美四月的詩詞范文

贊美四月的詩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贊美四月的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贊美四月的詩詞

第1篇:贊美四月的詩詞范文

一、初讀詩文,了解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jié)奏。節(jié)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

二、精讀課文,了解詩意

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希望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或個人發(fā)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它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鄉(xiāng)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張志和的《漁歌子》等為我們描繪出風景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表達出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同樣是寫景詩,不同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僅寫出敬亭山秀麗的風光,其中“盡’’、“孤獨"、“只有”等詞又體會出詩人無比孤寂的心情。從背景資料當中,我們知道李白才華橫溢,青年時雄心壯志,無奈朝廷黑暗,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讀時要讀出壓抑孤獨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養(yǎng):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fā)現(xiàn)、發(fā)明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造,善于創(chuàng)造就必須善于想象。想象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可見一斑。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去聯(lián)想、補充和創(chuàng)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例如:《江上漁者》學習古詩后,請同學們想象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鮮美的鱸魚,使人不由對捕魚人產生同情與憐憫。

(3)課外拓展的必要性

第2篇:贊美四月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繪畫;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0-0047-01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對詩歌意涵的引領,要么讓學生將詩詞的意思一抄了事,要么直接讓學生背誦,導致詩詞教學只求能背而不求解,妨礙了學生對詩詞的解讀。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借助動手繪畫這一途徑,讓學生在涂鴉的同時,將詩情和畫意融為一體,由此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

一、借道繪畫,領悟詩歌意涵

小學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詳?shù)脑姼璨坏ㄋ滓锥?,而且蘊藏著豐富的意涵。教師可借助有效的繪畫途徑,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句,帶領學生領悟其中的深意。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草》這首詩歌,詩人緊緊抓住草原中的野草,對其頑強的生命力給予真誠的贊美。雖然內容直白淺顯,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其中豐富的情感意涵,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為此,我讓學生借助繪畫來體會這首古詩中的野草精神。我先讓學生觀察野外的小草,然后根據(jù)觀察和理解,拿出畫筆進行描畫。學生畫出了一片嫩綠的、生機盎然的草地,并指出這是春天的小草。我追問:“夏天的草是什么樣的?秋天呢?冬天呢?”學生畫出了夏天草的茂盛與深綠,秋天草的黃綠相間,冬天草的一片枯黃。我讓學生用古詩中的句子來表示自己的畫,這樣學生便深刻理解了“一歲一枯榮”的含義,并體會到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二、借道繪畫,擴展豐富想象

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繪畫,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詩歌意象融合在直觀形象的圖畫中,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鄉(xiāng)村四月》一詩時,我先讓學生誦讀古詩,之后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從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開始想象,然后說說自己想要畫什么。有學生說,想要畫一片綠色的大草原,那里有蒙蒙細雨,淡淡煙霧,還有茂密的樹林;有學生說,想要畫一片生機勃勃的稻田;有學生說,想要畫出飛翔的杜鵑鳥,飛得累了就站在枝頭啼叫。此時,我又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是什么樣的顏色?”學生展開想象,這里的山是綠色的,草是綠色的,山坡上的樹木是綠色的,田地里的禾苗是綠色的,江南的水也是綠色的……在這樣的想象空間里,每一個學生都借助繪畫,將詩歌中的美景詮釋了出來,不僅理解了詩歌的豐富內涵,而且在繪畫中提高了審美能力,擴展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三、借道繪畫,突破詩歌難點

在古詩詞教學中,由于年代久遠的緣故,學生理解詩詞中的句子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難點,就需要借助繪畫設置相應的階梯,帶領學生自主探究、自由體會,逐步領悟詩歌中豐富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課文《漁歌子》中流露出詞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詞人閑適的心情。@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所在。為此,我先讓學生根據(jù)詞的前兩句內容,畫出景物。學生畫出了一座山,山前有幾只展翅飛翔的白鷺,山腳下,河水邊,桃花正在盛放著,嬌艷的花瓣落在水中,流向了遠方;河水清澈見底,魚兒正在水里游來游去。這是遠處的景物。那么,在近處有什么呢?學生繼續(xù)畫了江邊垂釣的老翁。他身上披著綠色的蓑衣,頭上還戴著斗笠,小雨輕輕地落下來,他卻渾然不覺,仍然在專注地釣魚。根據(jù)學生畫出來的這幅圖畫,我讓他們思考:“為什么要畫出白鷺呢?白鷺代表了什么?”學生這才領悟到,白鷺是自由閑適的象征。它們自由自在地飛翔,正如垂釣的老翁一樣,樂而忘歸,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深情。由此,學生借助繪畫,對詞中蘊含的情感內涵有了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從而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借道繪畫,品析詩歌修辭

小學教材選用的詩詞不但詞句優(yōu)美,而且運用了巧妙的修辭手法。學生借助繪畫,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獨運,從而汲取豐富的文學養(yǎng)料,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望洞庭》一詩時,我讓學生根據(jù)平時對生活的觀察,畫出遠山和湖水,還有懸掛在高空的月亮。學生勾勒出詩中的景物之后,再根據(jù)詩歌的描寫,涂上顏色。他們涂上了藍色的畫面,淡黃的月色,并涂出了綠色的洞庭山。但在詩中有一句“鏡未磨”,該如何畫出來呢?學生仔細思考后,發(fā)現(xiàn)當湖上沒有風的時候,湖面就會宛如沒有磨過的銅鏡一般,與天上的月色交相應和。由此,學生借助繪畫,品味到了詩人借助巧妙的比喻,將平靜的湖面比作了一面銅鏡,形容波瀾不驚的湖水與秋月交相應和的美景。

第3篇:贊美四月的詩詞范文

如果說創(chuàng)新是成功的常青樹,那么知識就是滋養(yǎng)的長流水;如果說潛能是創(chuàng)造力的根基,那么知識就是潛能的主要內容。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知識1古詩詞

第1課的古詩分析總匯

1、古詩——《獨坐敬亭山》(唐

李白)————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之情。

①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②詩意:許多鳥都高飛遠去,看不見了,一片白云悠閑的獨自飄遠。此時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凝望,彼此都看不夠。

2、古詩——《望洞庭》(唐

劉禹錫)————表達了詩人熱愛和贊美洞庭美景之情。

①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②詩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3、詞——《憶江南》(唐

白居易)————表達了詩人贊美和懷念江南美景之情。

①詩句: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②詞意: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太陽從江面升起時江邊的鮮花比火紅,春天到來時碧綠的江水象湛藍的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4、古詩名句總匯

①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②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③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5、古詩修辭手法

①擬人: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②對比: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③比喻:

潭面無風鏡未磨——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6、古詩異同

同:

1、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詩人寫的)

2、景物地點同(都屬于江南)

3、詩詞內容同(都寫景,都是寫景抒情的)

異:

1、體裁形式不同(前兩首是詩,后一首是詞)

2、詩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調寫景言意,后兩首熱情頌景抒情。

)

3、表現(xiàn)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運用了擬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對比非常強烈。

)

7、古詩想象

我獨自坐在敬亭山山中,這里的環(huán)境一片幽靜,突然,吱吱喳喳的幾只鳥兒在天空中飛過,越飛越遠,直至無影無蹤。天上飄浮的孤云也不愿意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倆誰也不會覺得厭煩。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秀麗的敬亭山了。

秋天的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啊,如畫的風景我久已熟悉。每當太陽從江面升起時,江邊的鮮花比火紅,碧綠的江水清凈明澈碧如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第23課的古詩分析總匯

1、古詩——《鄉(xiāng)村四月》(宋

翁卷)————表現(xiàn)了詩人對鄉(xiāng)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xiàn)出他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

①詩句: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②詩意: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蔥蘢,而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滿目亮白,杜鵑聲聲啼叫,天空中煙雨蒙蒙。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農活,沒有人閑著,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xiāng)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大人樣子勞動的情景,贊頌了農村勞動人民的勤勞,表達作者對天真、可愛的勞動人民的喜愛。

①詩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②詩意:白天鋤地,夜晚搓麻,農家男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織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樣子,在靠近桑樹的下面學著種瓜。

3.詞——《漁歌子》(唐

張志和)————表現(xiàn)了漁夫悠閑自得的生活情趣。

①詩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②詩意::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

文學常識、要點

1、獨坐敬亭山──唐

李白

字太白,后人稱為詩仙,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2、望洞庭──唐劉禹錫

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并稱“劉白”。

3、憶江南──唐白居易

是一首詞,“憶江南”是詞牌名。

4、鄉(xiāng)村四月——宋

翁卷

表現(xiàn)了詩人對鄉(xiāng)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xiàn)出他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

5、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贊頌了農村勞動人民的勤勞,表達作者對天真、可愛的兒童的喜愛。

6、漁歌子——唐張志和

意境優(yōu)美,表現(xiàn)了漁夫悠閑自在的情趣。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知識2日積月累

(1)描寫自然風光的古詩名句

①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②幾行紅葉樹,無數(shù)夕陽山。(王士禛)

③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黃庭堅)

④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辛棄疾)

⑤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

(2)關于誠信的名言

1、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4、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5、愛人者,人恒愛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睹献?離婁下》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睹献?梁惠王上》

(3)農業(yè)諺語

1、農時諺語——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2、氣象諺語:

①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②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

③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④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⑤春霧風,夏霧晴,秋霧陰,冬霧雪。

(4)關于戰(zhàn)爭的成語

知己知彼 百戰(zhàn)百勝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 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

圍魏救趙 聲東擊西 四面楚歌

腹背受敵 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

兵貴神速 突然襲擊 神出鬼沒

所向無敵

(5)關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雷鋒)

2、我的一生始終保持著這樣一個信念,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爭取。

(巴金)

3、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愛因斯坦)

(6)關于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詩句

1、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秋天)

2、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秋天)(王維)

3、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春天)(蘇軾)

4、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夏天)(趙師秀)

5、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王駕)

6、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白居易)

(7)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成語:

1、褒義:

雄心壯志 堅定不移 堅忍不拔

自強不息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持之以恒 全力以赴 知難而進

無堅不摧

2、貶義:

知難而退 碌碌無為 一暴十寒

寸進尺退 有始無終 半途而廢

(8)歇后語: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早開的紅梅-------一枝獨秀

砌墻的石頭----后來居上

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

王羲之寫字----入木三分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歇后語造句:

(1)“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沒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小明是不會取得這么好的成績的。

(2)你因為考了一百分就馬上驕傲起來了,所以這次又落后了,真是又應了那句話: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

(9)成語故事

手不釋卷——手里的書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學或看書入迷。

鵬程萬里——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前程遠大。

(10)課外積累:

1、關于誠信的名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中國諺語

2、農時諺語:①立春三場雨,遍地都是米。

②春雨貴似油,多下農民愁。

3、氣象諺語:

①有雨山戴帽 無雨山沒腰

②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鳴

③泥鰍跳,風雨到

4、關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愛因斯坦

5、歇后語:

①八仙過?!黠@神通

②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③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6、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①《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②《望天門山》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7、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

《游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知識3近義詞、反義詞總匯

一、近義詞

1、觀賞—欣賞

蜿蜒—綿延

精湛—精深 安慰—安撫

耽誤—耽擱 均勻—勻稱

2、款待—接待

鼓動—鼓舞

啟示—啟迪 隱蔽—躲藏

沉寂—寂靜 兇惡--兇狠

3、執(zhí)行—履行

打破—突破

偶爾—偶然 約摸—大概

流暢—通暢 安靜—寧靜

4、給予—賦予

沉穩(wěn)—深沉

開闊—廣闊 裝飾—點綴

耀眼—刺眼 違背—違反

5、鮮艷—鮮麗

伺候—侍候

請教—領教 斷定—確定

安閑—清閑 饒恕—寬恕

6、肥沃—肥美

遙望—眺望

羅列—排列 游覽—游玩

明麗—明媚 緩緩—慢慢

7、饋贈—贈送

維持—堅持

器重—重視 教導—教誨

損傷—損壞 樸實—淳樸

8、羨慕—仰慕

企圖—妄想

情愿—愿意 躊躇—猶豫

似乎—好像 憂患—憂慮

9、焦急—著急

深重—沉重

媲美—比美 侵蝕—腐蝕

靈巧—靈活 避開—躲開

10、敏銳—敏捷

揭開—掀開

立刻—馬上 頓時—立刻

潔凈—干凈 隱蔽—隱藏

11、繁殖—繁衍

啟發(fā)—啟示

陰沉—陰森 宛轉—悠揚

盤問—詢問 沉寂—沉靜

12、注視—凝視

輕蔑—蔑視

黝黑—油黑 劫難—災難

趔趄—踉蹌 防備—防范

13、素質—素養(yǎng)

彌漫—充滿

卓越—杰出 流連—留戀

驚訝—驚奇 仿佛—好像

14、飛翔—翱翔

驚動—打擾

權利—權益 神奇—神秘

痛快—爽快 珍貴—寶貴

15、照顧—照料

酷愛—熱愛

驕傲—自豪 鼓動—扇動

騷擾—擾亂 震撼—震動

16、珍惜—愛惜

寂寞—孤寂

遼闊—廣闊 清晰—清楚

居然—竟然 溫暖—暖和

17、裝扮—打扮

照例—慣例

瞧見—看見 率領—帶領

倘若—假設 辛苦—辛勞

18、專注—專心

尊嚴—威嚴

遮掩—遮擋 贊許—稱贊

寂靜—安靜 更改—更換

19、責備—批評

尋?!匠?/p>

公開—公布 固執(zhí)—頑固

聚集—聚攏 唯一—唯獨

20、贊嘆—稱贊

舒服—舒暢

疑惑—疑問 堅毅—堅決

氣餒—喪氣 伺候—侍侯

21、滿意—中意

斷定—肯定

請求—要求 可惡—厭惡

接見—會見 悲慘—凄慘

22、情景—情形

吩咐—囑咐

饒恕—寬恕 違抗—違背

應付—應對 兇惡—兇狠

24、興致勃勃—津津有味

嘟嘟嚷嚷—嘮嘮叨叨

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25、聚精會神—全神貫注

笑逐顏開—喜笑顏開

爭先恐后—不甘后人

二、反義詞

1、前進—后退

擁擠—松散

保護--破壞 干凈—骯臟

善良—丑惡 沉重—輕便

2、躊躇—果斷

憂患—安樂

靈巧—呆板 創(chuàng)造—模仿

黝黑—白凈 贊揚—批評

3、平穩(wěn)—波動

偶爾—經常

安靜—喧嘩 平靜—激動

糟蹋—愛惜 乏味—有趣

4、可愛—可恨

贊許—指責

清涼—悶熱 懷疑—相信

清澈—渾濁 舒暢—郁悶

5、容易—困難

感激—抱怨

承認—抵賴 擴散—聚集

微波—巨浪 聚集—分散

6、明艷—暗淡

蜿蜒—筆直

精湛—生疏 馬虎—認真

生疏—熟練 善良—兇惡

7、樸實—華麗

安全—危險

冷淡—熱情 傷害—保護

躊躇—果斷 松散—緊湊

8、頻繁—稀少

減產—增產

破壞—保護 容易—困難

靈巧—笨重 敏銳—遲鈍

9、揭開—覆蓋

立刻—遲緩

清楚—模糊 寬敞—狹窄

平衡—傾斜 提高—降低

10、和平—戰(zhàn)爭

卓越—普遍

沉寂—喧鬧 黝黑—白皙

流暢—阻塞 遵從—違反

11、驕傲—謙虛

完整—殘缺

堅硬—柔軟 糟?!獝巯?/p>

有限—無限 失望—希望

12、寬闊—狹窄

清晰—模糊

溫暖—寒冷 明白—疑惑

樸素—華麗 獨特—普通

13、微弱—強烈

漆黑—明亮

消失—出現(xiàn) 責備—表揚

公開—秘密 固執(zhí)—隨和

14、特別—一般

明亮—暗淡

細致—粗糙 舒暢—難受

堅毅—動搖 容易—困難

15、成功—失敗

悲慘—幸福

錯誤—正確 堅定—動搖

兇惡—善良 違背—遵從

16、明白—糊涂

下降—上升

伸—縮 閑—忙 稀—密

17、垂頭喪氣—昂首挺胸

歪歪斜斜—端端正正

花繁葉茂—枯枝敗葉

18、全神貫注—心不在焉

第4篇:贊美四月的詩詞范文

一、巧用趣味語言

地理教師教學能力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表達準確,精練通俗的語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適當運用一些趣味語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課堂教學妙趣橫生,滿堂生輝。如我講大陸性氣候時,我引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說明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鋒面雨時我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來描寫鋒面雨,這樣比枯燥地講授教材要好的多。在講“日界線”時,我這樣導入:“有一雙胞胎姐妹,妹妹卻比姐姐大一歲,這是為什么呢?”提出這種懸念、疑問,促使學生去思考和探尋答案,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把古詩名句中優(yōu)美的詩情畫意,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之感,由此創(chuàng)設聽課的最佳境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我在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我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講述隨著地勢的升高,氣溫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氣候比山下的氣候遲了一個月。這些詩歌使學生回味無窮,也使地理課增添了一番風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優(yōu)美詩句

古詩詞、成語中蘊藏地理知識還有很多,對地貌、地形、月相、地球運動、地殼運動、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們平時多積累,多思考它們與相關課本內容的聯(lián)系,上課就能應用得當。把古詩文中的優(yōu)美的詩句,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水土流失是現(xiàn)在植被破壞地區(qū)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它對環(huán)境的影響深遠,既導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減弱,還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劇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時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黃土高原。其實在古代的成語中就有了關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涇渭分明。

講地形時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講氣候垂直分布時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森林有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時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講森林美化環(huán)境時用“綠樹村邊合,青山廓外斜”;講內蒙古高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講丘陵時用“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廬山),這些詩猶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課堂更增添了一番風味。

涇渭分明有幾種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濁涇河清;唐宋時是涇河濁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濁涇河清。但不管是那種情況,都是有一條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為古代工業(yè)污染對環(huán)境幾乎沒什么影響,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導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產生河流之間明顯的水質不同。涇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圍都是在黃土高原地區(qū)的,它們在不同的朝代出現(xiàn)了水質的轉換,既反映了古代黃土高原出現(xiàn)了較嚴重的水土流失了,還出現(xiàn)過植被恢復了又被破壞的現(xiàn)象。這就是很好地理教學案例。為什么有時是渭河濁涇河清,有時是涇河濁渭河清,這就是植被對河流含沙和對水質影響的經典故事。也符合現(xiàn)代植樹造林對地理環(huán)境產生的影響,植被覆蓋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則河流水渾濁。

三、巧用趣味故事

在地理課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講“氣候”一節(jié)時,可講《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位地理學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來的風和雨,而是他具有淵博的天文與地理知識,知道天氣變化情況,所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zhàn)略的勝利;讓學生明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學習熱情就更加高漲。

講“西亞”一節(jié)時,講阿拉伯國家風俗習慣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愛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觀是白色的,在電視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著白色的纏頭巾和穿著寬大白色長袍。講完后,提出疑問:為什么他們喜愛白色呢?當然這與他們的風俗習慣有關,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亞氣候干燥,白色對強烈的陽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熱少。從而使學生對西亞氣候形成長時記憶。

四、巧用通俗歌曲

歌詞通俗流暢,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河山和大自然的熱愛。在講“長江”時,讓學生先聽《長江之歌》,從中理解中華兒女對長江的無限贊美之情。利用歌詞中“你從雪山走來”點明河流的源頭在地勢很高的唐古拉山脈;“你向東海奔去”得出長江是外流河,順地勢自西向東流入東海,同時可以歸納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吨袊暮恿骱秃础返诙?jié)“長江”時,我借來電子琴邊唱邊彈《長江之歌》,一段唱下來,有的同學已能跟著唱起來,師生共同用優(yōu)美的歌詞唱出對祖國的愛,對長江的愛,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又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融于教學的目的。歌曲以它獨到的魅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們。

第5篇:贊美四月的詩詞范文

美術教學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單調反復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主動參與,開展探究性學習。在學習中自覺主動地運用多種方法學習,相互依靠,通力合作,培養(yǎng)團結互助的協(xié)作精神。學習中不要把成人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感受,自己實驗,自己解釋,自己評價,進行探究學習。要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在合作中理解,在探究中創(chuàng)新,形成勇于實踐、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優(yōu)秀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例如,教學七年級美術第13冊第14課《建筑之美》一課時,我在上課前一周給學生分組并布置了作業(yè),要求每組學生都要搜集關于建筑的資料,包括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每個小組都要形成一個有特色的資料庫。上課時把這些資料拿出來大家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了自主性,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但加深了對建筑之美的理解,還學會了一項本領———搜集整理資料,這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也是受益無窮的。

二、與其他學科整合,加深對美術的認識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美術學習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或在單一的文化中討論和分析美術作品,而是從不同文化背景中衍生出美術文化,還包括音樂、地理、歷史、語文等更為廣泛的文化。在這種情況中不僅要使學生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的表現(xiàn)形式,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例如,1.與音樂相結合。在教學七年級美術第13冊第3課《用線條表現(xiàn)》一課時,讓學生欣賞不同的音樂,如《命運》《金蛇狂舞》《步步高》《藍色多瑙河》等,讓學生用線條表現(xiàn)出不同音樂的不同特點,體會音樂與美術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2.與語文相結合。在教學七年級美術第14冊第3課《花的暢想》一課時,在教學中與語文相結合,讓學生說出與古今文人雅士贊美、表現(xiàn)花的詩詞,并且可以根據(jù)這些詩句進行花的表現(xiàn)和創(chuàng)作,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接天蓮葉無究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除此之外,還與生活相聯(lián)系,了解各種花所代表的含義,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在教學七年級美術第14冊第13課《圖片魔術師》一課時,讓學生利用電腦中的圖像編輯軟件Photoshop,嘗試把一幅圖進行變行、添加文字圖案、進行不同的組合等。不僅讓學生應用到了計算機的知識,更讓學生體會到先進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便捷與創(chuàng)新。

三、依循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規(guī)定:“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都要求教師具有比以前更強的駕馭教材的能力。教師要善于搜集和聽取教材編寫者的提示,領會編寫意圖,尤其要注意從總體上和原則上把握教材的思路和特點。能夠根據(jù)自己對教材獨立的理解和判斷,并根據(jù)學生需要來調整教學策略,還要能夠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和實際教學條件來靈活調整教學內容。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農村中學,有些特殊的學習用品學生不易獲得,于是,我采用了變通的原則,依然能夠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好玩的陶藝》一課,因為陶泥需要專門去買,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課下發(fā)動學生自己和泥來代替陶泥。事實證明,學生的積極性更加高漲,有很多學生甚至開玩笑地說:“老師,我都有很多年沒和過泥了,現(xiàn)在又找到了小時候的感覺?!本瓦B平時不喜歡動手的學生也忙得熱火朝天。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評價多樣化,建立合理評價機制

在義務教育階段,評價不是為了甄別和選拔,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美術課程的評價機制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改進教師教學、促進美術新課程不斷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教學方式的多種多樣,評價也必然是多角度的。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強化評價的發(fā)展功能和激勵作用。對于學生,教師應多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只要學生能參與進來,都應給予鼓勵;肯定學生的長處,針對性地指出不足。鼓勵學生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對自己和他人作出正確評價,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培養(yǎng)、鍛煉和提高,讓學生的各種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因此,每一堂美術課的評價都應以學生自評為主,學生互評為輔,再加上教師的鼓勵性評價使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我的美術教學評價中,從來沒有“好”與“壞”之分。我在作業(yè)評價中,除自評、師評之外,還用到了學生的互評。通過互評,我感覺到,對于給其他同學的評語,學生們寫的都很好,也沒有出現(xiàn)“好”或“不好”的簡單評價。

第6篇:贊美四月的詩詞范文

現(xiàn)代的課堂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共同探討;也要求教師: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課堂。如何讓高中生物課變得生動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師必須鉆研的問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要求教師應當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當前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全面把握學生成長的各個要素,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指導策略,科學而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良好氛圍,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學習情景,著眼于使全體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體現(xiàn)出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因為任何一位學生都潛藏著無限的發(fā)展可能。教師的職責應當是“面向全體學生”,啟動他們每一個人的內在動力,為他們提供學習成功的適當條件,引導并幫助他們把潛在的能力變成現(xiàn)實的水平,促進他們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個性的充分發(fā)展。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課堂互動打好基礎

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fā)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了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張馳有效的理想氣氛。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考慮:

1、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提出相應的問題。教師針對教材中的知識點設計出疑問(能反映本課的教學目標、知識重點),使學生清晰地知道一節(jié)課內學什么,怎么學,學好了有什么意義,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時的積極思維。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在生活中能夠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識去解答的問題,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產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們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無籽為何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質疑心理。

3、提出問題,強化學生的注意

利用學生熟知的生活常識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利于學生分析、思維等能力的培養(yǎng)和注意力的集中。首先問學生發(fā)面都有哪些方法呢?學生能列舉出如小蘇打法、物理打泡法及酵母菌發(fā)酵法等。接著教師提出:什么叫發(fā)面呢?引導學生了解發(fā)面就是使面中充有氣體,加熱時氣體膨脹,使面松軟。再通過復習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出酵母菌的兩種呼吸方式及酵母發(fā)面的原理。利用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發(fā)酵能產生酒精的知識,向學生介紹工業(yè)上釀酒的方法以及轟動一時的山西假酒案發(fā)生的原因及嚴重后果。通過向學生介紹有關甲醇與乙醇在物理特性方面的關系,教育學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做損人利已的事。再通過敞口的廣口瓶和蓋嚴的廣口瓶中的酵母菌培養(yǎng)液在氣味上的區(qū)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二、在課堂上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及時留住學生

1、巧用比喻化疑難。

細胞膜的結構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質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蓋、鑲嵌或貫穿于其中。糖類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糧食和口袋里的現(xiàn)金。高溫和低溫對酶的影響比喻成人死了和睡著了。

2、借用詩詞,提高興趣。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來贊美自然界的生物。

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二,插入某些課中,既可豐富教學內容,又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適量地運用一些與生物學有關的古詩詞進行教學,不僅會把枯燥無味的內容講得生動有趣,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增長學生的生物學知識,更可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種詩情畫意般的教學情境,從而活躍課堂氣氛,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學“生物與環(huán)境”時,導入時教師可引用“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喚起學生珍惜美、愛護環(huán)境的意識;還可以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峙桃花始盛開”來突出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3、用比較法綜合復習。

課本中有2個“基本”、3個“基礎”、4種能源極易混淆,如何區(qū)分它們呢?我把它們找出來,排在一起,加以比較,學生一目了然。2個基本是:新陳代謝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3個基礎是: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構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細胞分裂是生物體生長發(fā)育繁殖的基礎;4種能源是:主要能源—糖類,儲備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終能源—光能。

4、利用生活常識,維持學生的注意。

講無氧呼吸時,我從長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發(fā)揮:①長跑后我們總感到腰酸背痛,為什么呢?因為長跑時氧氣供應不足,我們的體細胞會進行少量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組織里乳酸積累過多會使人腰酸背疼。②在無氧條件下,乳酸菌可進行乳酸發(fā)酵產生乳酸。適當?shù)乃嵛墩俏覀兯矚g的,這就是泡菜比新鮮蔬菜保存時間長不易腐敗、味美可口的原因。

第7篇:贊美四月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沈周;翁同;吳大;《游張公洞圖》作品;分析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On "A Visit to Zhang Gong Hole" Separately Ascribed to WENG Tong-he and SHEN Zhou

SHAO Ning

《藝苑掇英》第三十四期有一幅沈周的《游張公洞圖》,這幅畫舊為翁同所藏,現(xiàn)藏于翁萬戈先生處。此畫描繪了沈周游覽宜興張公洞的所見,并在畫后有五言古詩一首及長篇詩引,洋洋灑灑千言。無獨有偶,上海博物館也藏有一張沈周《張公洞詩引》,有詩而無畫。對于這兩幅作品的問題,2002年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吳剛毅在其論文《沈周山水繪畫的題材與風格研究》中作了分析:

比較上述兩件作品的詩引書法部分,可以判斷出上海博物館本的品質較差,其書法的結體全部朝向同一方向傾斜,習氣頗深,運筆亦刻意作伸手掛足狀,帶有很重的匠氣。而翁萬戈本的品質較佳,不僅每個字的結體有變化,運筆亦自然而有力。至于翁萬戈本是否為沈周親筆,可以比較沈周這段時期的幾幅書法真跡,……將這些書跡互鑒之后,很明顯可以得知上海博物館本為偽作,而翁萬戈本為真跡。

吳剛毅先生在這篇論文中顯然沒有注意到:吳大也藏有一本沈周《游張公洞圖》。而翁、吳兩人之間關于這幅畫的交往被翁同以日記形式記錄了下來。在《文物天地》2009年第三期黃小峰先生的文章《翁同的古書畫收藏與晚清北京的古董商》中對此有了詳細的論述,現(xiàn)轉載如下:翁同與吳大都是當時知名的收藏家,二人也是同僚友人和老鄉(xiāng)。他們各藏有一本沈周的《游張公洞圖卷》。翁同是在1888年1月買進的,在這月11日的日記中寫道:“見沈石田《游張公洞畫卷》,題詩并序凡千余言,奇跡也,索八十金,便擬買之矣,為之破顏。”張公洞位于宜興,是當時江南著名的景點。沈周一生主要呆在蘇州,但也去宜興游訪了張公洞,之后畫了《游張公洞圖卷》,不想竟然流傳下來,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80兩的價格也不算很貴,所以翁同非常高興。不過,沒成想到當他在第二年八月份請假回常熟的時候,竟然有一位叫做徐翰卿的蘇州古董商拿來一卷吳大所臨的《沈周張公洞圖卷》請他題跋。翁同這才知道吳大也收有一本沈周《游張公洞圖卷》。而吳大大概也因此知道翁同的藏本。在1892年8月16日,吳大把自己所藏的這本帶到北京,請翁同題跋。雖然翁同在題跋中稱吳氏藏本為“真虎”,但在當日日記中卻寫道:“書舊詩于沈石田《張公洞卷》,應吳清卿之屬,清卿所藏,較余遠勝,然猶未真?!毖芯可蛑芾L畫的學者尚未完全認識到《游張公洞圖》其實有兩本,因此有的認為翁同這本是真跡,有的認為吳大這本是真跡。其實按照翁同自己的看法,兩本可能都不真。于是這便會帶來我們對沈周的繪畫以及明代書畫作偽與市場的再認識。

黃小峰先生之論可謂詳盡,但文中并未講吳大本與吳大臨本現(xiàn)藏何處,也未見圖版,讓讀者對此抱有遺憾。

一、《南畫大成》本《游張公洞圖》與翁萬戈本《游張公洞圖》的比較

《南畫大成》是日本興文社1935珂羅版精印的中國畫集,筆者在《南畫大成長卷二》一冊中找到了一本沈周的《游張公洞圖》,在《南畫大成續(xù)集五》一冊中找到了《游張公洞圖》的沈周及以后諸家題跋。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翁同竟然題了兩次,細讀翁同的題跋,才發(fā)現(xiàn)其實一則題于吳大藏本,一則題于吳大臨本。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編輯者出現(xiàn)這種問題,首先當然是編輯者未細讀題跋。但問題似乎不那么簡單,細讀吳大臨本上諸家的題跋,大致贊美吳大臨得逼肖,無論從書法還是繪畫角度都堪稱杰作。因此據(jù)筆者臆斷,很可能是《南畫大成》的編者在搜集材料時同時收到了吳大藏本與臨本的照片,吳大如此精心的臨摹的結果竟騙過了編者,讓編者誤以為是同一幅畫從而只取了其中一張《游張公洞圖》與沈周題跋編入書中,而將所有題跋全部收錄。顯然,這是一個編輯上的失誤,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南畫大成》上的《游張公洞圖》與沈周題跋究竟是出于吳大藏本還是吳大臨本?嚴格說來,在沒有其他資料佐證的情況下,有以下四種可能:1、《游張公洞圖》與沈周題跋皆出于吳大藏本。2、《游張公洞圖》與沈周題跋皆出于吳大臨本。3、《游張公洞圖》出于吳大藏本而沈周題跋出于吳大臨本。4、《游張公洞圖》出于與吳大臨本而沈周題跋出于吳大藏本。所以,筆者在此只能以“《南畫大成》本《游張公洞圖》與沈周題跋”稱呼之,將其與翁萬戈本做粗淺的比較。

先說《南畫大成》本《游張公洞圖》與翁萬戈本《游張公洞圖》,兩幅畫有驚人的相似,但細查之下,由于是寫意山水,筆墨的運用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在細節(jié)處還是有一些不同。兩幅畫明顯的不同來自畫面的最后,《南畫大成》本《游張公洞圖》在路邊畫了參差不齊的樹木,形態(tài)自然錯落,而翁萬戈本在處理這段畫面時將樹木的樹冠畫成了一條傾斜線,細查就會發(fā)現(xiàn)比之《南畫大成》本,翁萬戈本多畫了一棵樹。在只能看到不大的黑白圖片的情況下,僅從畫面構圖方面考量,《南畫大成》本《游張公洞圖》較翁萬戈本《游張公洞圖》為優(yōu)。

再看兩本沈周題跋,同樣驚人相似。但細查之下就會發(fā)現(xiàn)翁萬戈本的沈周題跋書法筆力稍遜《南畫大成》本沈周題跋,比較兩幅題跋的單字(如“步”字)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同:翁萬戈本的筆畫扁薄,線條缺乏韌勁;同時,翁萬戈本的“來”字有明顯筆誤。沈周書法取法黃庭堅,凝練勁健,以廣東博物館藏的沈周《溪山高逸圖》的題跋書法作為對比,顯然翁萬戈本的沈周題跋的作偽可能性很大,由此推及翁萬戈本《游張公洞圖》,亦有作偽的可能。

但是,這并不是說《南畫大成》本沈周題跋就沒問題。對比兩幅題跋,雖然在形式上驚人相似,但翁萬戈本沈周題跋與上海博物館本沈周題跋第十九行的“楸”皆作木字旁,“楸”為一種落葉喬木,木材致密,用作器具與建筑用,在這里指張公洞石頭上楸樹般的紋理。而《南畫大成》本沈周題跋的“楸”字木字旁寫作禾字旁,查漢字字典皆沒有如此寫法。由此可以作如下結論:如果《南畫大成》本沈周題跋為吳大臨本,那么是吳大的筆誤;如果《南畫大成》本沈周題跋為吳大藏本,顯然沈周不可能生造一個字出來,故也可認為是一件偽作。若此本為吳大藏本,那么推及吳大《游張公洞圖》藏本亦有作偽的可能。

二、翁同題詩的版本問題

翁同在吳大藏本與吳大臨本上的題詩相差若干年,前后有所不同,茲錄于下:

吳大臨本題詩

余得石田張公洞畫卷,以為奇跡,不知真本乃在齋處,己丑八月乞假暫歸,飲次公所,徐翰卿兄以齋臨本索題句,因和石田翁韻以發(fā)一笑。

仙山不能飛,鑿空妙成,寂寥善卷洞,天為詩老牖,遂從九幽底,炯若八表晝,我得石田卷,蓋在丁亥后,好詩并奇畫,力與山靈斗,不謂天地間,妙手真善覆,哀哉鄭州水,萬不及救,蛟龍雜人鬼,眾濁一溜,吳公從南來,玉色為民瘦,豈如五羊城,亭館蔚深秀,晚衙散弓刀,幾出巖竇,想見落墨時,鄉(xiāng)心筆端逗齋作畫時,尚未拜河督之命,我來北墅游,偶與徐君遘,徑將罨畫水,侑我酎,卻望古汴城,一杯為公壽。是月十有三日,翁同漫稿

吳大藏本題詩

吳山不能飛,鑿空自成,連蜷善卷洞,一竅天所牖,炯從九幽底,照徹八表晝,我得石田卷,蓋在丁亥后,好詩并奇畫,巧與山靈斗,不謂天地間,妙手真善覆,哀哉鄭州水,萬不及救,蛟龍雜人鬼,混混同一溜,吳公從南來,玉色為民瘦,豈如五羊城,亭館蔚深秀,晚衙散弓刀,幾出巖竇,想見落墨時,鄉(xiāng)心筆端逗齋作畫時,尚未奉河督之命,我來北墅游,喜與徐君遘,徑將罨畫水,侑此酎,卻望古汴城,一杯為公壽。[JP]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余既得啟南張公洞畫卷,以為奇絕,不知真本乃在齋仁兄處,己丑八月假歸,飲趙次公北墅,吳縣徐翰卿以我齋臨本,草草題一詩于后,今年六月,齋攜示真本,相與嘆賞,囑錄舊詩入卷,殊愧荒率,即乞教正。

壬辰閏四月廿四日常熟弟翁同呈稿。

而民國年間邵松年編的《瓶廬詩稿》中此詩是這樣寫的:

題吳清卿臨石田張公洞圖和石田韻

余得石田張公洞畫卷,以為奇跡,不知真本乃在清卿處,己丑八月暫假還,小飲次公所,徐翰卿以清卿臨本見示并索題句,因和石田韻以發(fā)一笑。吳山不能飛,鑿空自成,寂寥善卷洞,奇險天所牖,炯從九幽底,照徹八表晝,我得石田卷,蓋在丁亥后,好詩并奇畫,巧與山靈斗,不謂天地間,妙手真善覆,哀哉鄭州水,萬不及救,蛟龍雜人鬼,混混一溜,吳公從南來,玉色為民瘦,豈如五羊城,亭館蔚深秀,晚衙散弓刀,書幾出巖竇,想見落墨時,鄉(xiāng)心筆端逗清卿作畫時,尚未奉河督之命,我來北墅游,偶與徐君遘,徑將罨畫溪,侑我酎,卻望古汴城,一杯為公壽。

同一首詩有多種版本是常見的,但以后所編的翁同詩詞集多以邵松年《瓶廬詩稿》為原本。其實,邵松年在《瓶廬詩稿》的跋中明確說道:“(余)乃與笏公(翁斌孫)往返函籌。蓋師(翁同)所作,未有定稿,搜輯兩載,始得詩如干首。……”由此可見,翁同生前并未將自己詩稿結集定稿,翁斌孫提供給邵松年的翁同詩其實是他陸續(xù)搜集的零散稿本。所以,《瓶廬詩稿》中的這首《題吳清卿臨石田張公洞圖和石田韻》應該也是詩草而非定稿。而這首詩草究竟是翁同在給吳大藏本上題詩之前所寫還是之后不滿又修改,則不得而知了。

以上就是筆者對翁同與沈周《游張公洞圖》的幾點不成熟看法。然而,問題還是大量存在,最為緊要的就是要找到吳大藏本與吳大臨本的真實所在,這樣,本文中的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另外就是翁萬戈藏本的問題,翁同既然認為吳大藏本也不一定為真跡,那他在自己的藏本上是如何題跋的?種種疑問,期待著日后新資料的發(fā)現(xiàn)來解開。

筆者按:2010年4月29日,筆者至上海翁宗慶先生寓所觀所藏神州國光社珂羅版影印的沈周《張公洞卷》以及翁同《臨沈周張公洞圖卷》,知《南畫大成》本《游張公洞圖》與沈周題跋確為吳大藏本??紤]到筆者原文與翁宗慶先生跋文的連貫性,故筆者原文不作修改。翁宗慶先生藏翁同《臨沈周張公洞圖卷》上有翁同壬辰閏月書寫的吳大臨本題詩,與諸本又不同,茲錄之:

河帥吳齋摹沈白石《張公洞圖》為徐翰卿己丑八月

吳山不能飛,鑿空自成,連蜷善卷洞,奇險天所牖,遂從九幽底,炯出八表晝,我得石田卷,蓋在丁亥后,好詩并妙畫,巧與山靈斗,不謂天壤間,高手真善覆,哀哉鄭州水,萬不及救,蛟龍雜人鬼,混混一溜,吳公從南來,玉色為民瘦,豈如五羊城,亭館蔚深秀,晚衙散刀弓,幾出巖竇,想見落墨時,鄉(xiāng)心筆端逗齋作畫時,尚在粵東,旋奉河督之命,我來北墅游,喜與徐君遘,徑將罨畫水,侑我酎,卻望古汴城,一杯為公壽。

第8篇:贊美四月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修辭辭格借代

一、借代的定義及分類

(一)借代的定義

陳望道的《修辭學發(fā)凡》第一次明確地將借代定義為:“所說事物縱然同其他事物沒有類似點,假使中間還有不可分離的關系時,作者也可借那關系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辭?!眰鹘y(tǒng)修辭學將借代辭格定義為根據(jù)修辭需要,臨時以相關的人或事物代替本來的人或事物的修辭格,叫做借代;邏輯思維將借代定義為借代是同一個概念域中鄰近概念之間的臨時替換。這種定義是建立在對借代辭格產生的心理基礎的認之上的,是對借代更為理性的定義。與傳統(tǒng)定義相比,這個定義仍然包涵相關性、臨時性、本體與借體的替換三個因素,而概念可以是名詞概念、動詞概念,也可以是形容詞概念,以“概念”的替換代替“名稱”的替換,彌補了傳統(tǒng)定義容易讓人誤解為借代只是名詞間替代的不足。

(二)借代的分類

從唐代崔融所論菁華體開始對借論進行研究起,到標志修辭學產生的陳望道的《修辭學發(fā)凡》,以至現(xiàn)當代修辭學的權威著作中都對借代做了系統(tǒng)的研究,總的來說傳統(tǒng)分類中借代辭格大致可以分成十類。

第一,以部分代全體,即以事物的主要特征指代該事物。

①《戰(zhàn)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鋏,本是劍把,這里用來指代整個劍。

②唐劉禹錫《酬樂天錫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帆,是船的一部分,這里指代整個船。

第二,以事物的屬性代替該事物。

①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芳菲,花的香味,這里指代花。

②《左傳•文公十二年》:今粱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內。

老弱,指代年老和衰弱的人。

第三,以人物生理上的特征或標志代人物。

①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得。

古人認為,老人頭發(fā)由白轉黃是一種長壽的象征。黃發(fā),這里指代老人。垂髫,本是兒童的一種發(fā)型,這里代指兒童。

②三國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這里代指平民。

第四,以地名代事物。

①唐白行簡《李娃傳》:食頃,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馳至。

大宛,古代西域國名,以產明馬著稱,故以“大宛”代指駿馬。

②清藕香室主人編《花花世界•李十娘稱病謝嘉賓》:板橋老人,每有同仁詩文之會,必至其家,每客用一精婢侍硯席,磨隃麋,都梁,供茗果,暮則合樂酒宴,盡歡而散。

隃麋,地名,故地即今陜西千陽縣。其地產墨,因以“隃麋”代指墨;都梁,山名,在今江蘇,山上生有蘭草,名都梁香草,故這里以“都梁”代香草。

第五,以專名代通名。

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善才是人名,善彈琵琶,后來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師。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來泛指長于歌舞的女子。

②宋蘇軾《求醫(yī)診脈說》:騏驥不時有,天下未嘗徒行;和、扁不世出,疾者未嘗徒死。

和、扁,指秦國良醫(yī)和、扁鵲,在這里代指良醫(yī)。

第六,以官名地名代人。

①宋歐陽修《贈王介甫》: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李白曾任翰林學士,故有翰林之稱;韓愈曾任使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翰林、吏部是官名,在這代稱人名。

②清劉熙載《藝概》:柳州記山水,狀人物,論文章無不形容盡致。

柳州是地名,柳宗元任過柳州刺史,歷史上就稱他柳柳州或柳州。這是以地名代稱人名。

第七,以具體代抽象。

①唐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絲竹是常用的音樂器材,這里用以指代音樂,此特指擾人的樂聲。

②《論語•顏淵》: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話語是抽象的,“舌”是具體可見的,人類說話離不開舌頭這個器官,所以可以以舌代說出的話語。

第八,以原料代成品。

①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其次剔毛發(fā)、嬰金鐵受辱。

金鐵是做刑具的原料,這里代指刑具。“嬰金鐵”即用鐵鎖、鐵圈套在脖子上,這叫鉗刑。

②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

魚網是造紙的原料,《后漢書•宦者蔡倫傳》:“用……麻頭及弊布、魚網以為紙。”故以“魚網”指代紙帛。

第九,以作品代作者或以作者代作品。

①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

王叔和為西晉太醫(yī)令,著名的醫(yī)學家,著有《脈經》、《脈訣》、《脈賦》,又編次張仲景《傷寒論》三十六卷。這里,以“王叔和”代醫(yī)書。

②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曰:“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p>

張昌齡,唐代南宮人,著名的文學家。郭正一,唐代鼓城人,以文辭著稱。這里以“張昌齡”、“郭正一”指代他們的作品。

第十,以實數(shù)代虛數(shù)。

①《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勿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三,表示多;三歲即多年,并非確數(shù)。

②唐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萬是實數(shù),這里是需指,“萬金”,表示極為貴重。

二、借代的功用

借代的形式是概念的替換,通過替換概念,借代辭格的功用總的來說可歸納為兩個功用:第一,稱說功能。借代就是換稱,因語境表達的需要,不用本體事物,而改換與本體相關的事物代替??梢?,借代最基本的功能還是稱說功能。不管表達者是出于何種目的,運用何種手段建構借代文本,它的基本形式還是改換稱謂;第二,描寫功能,一個辭格能夠存在,說明它有積極的修辭作用,借代辭格以換名的形式能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能引發(fā)解讀者的聯(lián)想,更深刻地體驗本體事物的內在特征,這就是借代辭格的描寫作用。當本體是具體事物的時候,借體往往是本體最明顯的特征或標志,這種特征或標志往往就是表達者要表達的語義重點,也應該是接受者解讀的重點,在這里將特征和標志代替事物的名稱,形象更加鮮明生動,給接受者以審美體驗的同時,有利于接受者的解讀。當本體是抽象事物,借體往往是有形可感的具體事物,這不但擺脫了表達者對抽象事物難以摹狀的尷尬,同時將無形托以具體,讓解讀者對本體有了感性的認識,更有利于文本的解讀。

(一)可以使語言具體形象,易于理解

借代可以將抽象生硬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以易于接受者的解讀。這多表現(xiàn)為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

①《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②《論語•顏淵》: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例①“二毛”,指黑白兩種頭發(fā),這是老年人的特征,這里借指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以“二毛”代老人,避免了直述的生硬,同時引發(fā)了接受者對老人的再造性想象,使接受者對“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的仁義之心,有了更為深切的體會。

例②中,“舌”是具體可感的,話語則是相對抽象的,以“舌”代替說出的話,生動形象,打破了語言的常規(guī)運用,給人以新奇的感覺。結合文內語境“駟不及舌”,更是生動形象,耐人尋味。

(二)可以使語言簡潔精練,以少勝多

有時,有些復雜概念不易稱說,表達者就用一些簡單的概念代替,試圖在表達信息量不減少的情況下,復雜概念簡單化。多表現(xiàn)為以專名代通名,以實數(shù)代虛數(shù)。

①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高陽王寺》:僮仆六千,五百。隋珠照日,羅衣從風。自漢晉以來,諸王豪侈,未之有也。

②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五: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例①中,“隋珠”即隋侯珠,相傳隋候救活了一條大蛇,后大蛇銜來一顆明珠報答他。這里用“隋珠”代名貴的寶珠?!懊F的寶珠”在詩句中不易稱說,這里選擇了極具代表性的名貴珠寶代替,使讀者在解讀文本的同時,品味了上述的美好童話傳說。簡單的表達,不但沒使信息量沒有減少,反而讓接受者體會到更多的涵義。

例②是數(shù)詞的虛指,“七年之病”是指多年的痼疾,“三年之艾”指陳年久藏的艾葉。在漢文化中,“三”、“七”、“九”等數(shù)詞,有代表“多”的虛指功能,在這里以“七”、“三”代“多”,避免了“多”字運用的重復,而且顯得簡潔明了。在漢民族文化背景的關照下,也不會被曲解。

(三)可以使語言富于變化,避免重復

古詩忌諱同詞重復,有時詩人為避免同詞重復,多用借代。

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②宋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處。

例①以“絲竹”代“音樂”,例②以“紅”代花,巧妙地避免了同詞重復,而且給讀者增添了解讀的樂趣,可謂一舉兩得。

(四)可以使語言變得幽默詼諧,達到諷刺的效果

①魯迅《吶喊?頭發(fā)的故事》:我最佩服北京雙十節(jié)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門,吩咐道,“掛旗!”“是,掛旗?!备骷掖蟀霊醒笱蟮仵獬鲆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這樣一直到夜,—收了旗關門;幾家偶然忘卻的,便掛到第二天的上午。

②魯迅《傷逝》:送她出門,照例是相離十多步遠;……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小東西的臉,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斜視地驕傲地走了……

這在會館里時,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長的兒子的賭友,一定要添些謠言,設法報告的。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標志,代表了國家的尊嚴。例①中用“洋布”代外國的國旗,表達了作者對洋國旗的不屑。加上前面有“撅”、“斑駁陸離”的修飾,表達詼諧幽默,諷刺有利。例②中,第二個雪花膏是借代,指代局長兒子的賭友。作者對這個厭惡的“小東西”并未作過多的描寫,而是以“加厚的雪花膏”代之,讓讀者想象她那令人作嘔的尊容。

(五)可以使音律和諧

古詩詞對格律的要求十分嚴格,有時為了滿足詩詞平仄、對仗、押韻的要求,不得不改換事物的名稱,這時,借代就是常用的手段。

第一,出于平仄的需要

①宋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②宋劉克莊《清平樂》:風高浪快,萬里騎蟾背。曾識姮娥真體態(tài),素面原無粉黛。身游銀闕珠宮,俯看積氣濛濛。醉里偶搖桂樹,人間喚作涼風。

例①“玉勒雕鞍”代華貴車馬及乘坐的人,這一句平仄格律要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玉勒雕鞍”符合前四字“仄仄平平”格式要求,而“華貴車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除此是難以完成的。

例②這首《清平樂》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他運用豐富的想象,描寫遨游月宮的情景。

“身游銀闕珠宮”一句用借代,“銀闕”“珠宮”都代“月宮”。此句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式,“銀闕珠宮”占的位置是“仄仄平平”,完全符合要求,如果把其中的一個詞換成“月宮”,一者與其他的任何一個詞都不搭配,二者不合平仄聲調?!霸隆笔侨肼曌郑瑢儇坡?,“宮”是陰平聲,平生宮不合仄;如果放在后兩個字的位置上,則仄聲“月”又不合平??梢?,“銀闕珠宮”用來代“月宮”是迫于格律平仄的需要。

第二,出于對仗的需要

③唐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④宋秦觀《望海潮》: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

例③“絲竹”代“音樂”,為的是與下句“案牘”相對。如改用“音樂”則對仗不工了,因為“音樂”是抽象名詞。例④“金谷”、“銅駝”都代洛陽(“金谷”即金谷園,在洛陽西北,是晉石崇的別墅;“銅駝”,古代洛陽宮門南四會道口,有二銅駝夾道相對)?!奥尻枴敝愿挠谩敖鸸取?,“銅駝”分開代稱并舉,也是處于對仗的需要。如唐駱賓王《代郭氏贈盧照鄰》詩:“銅駝路上柳千條,金谷園中花幾色?!痹偃缣苿⒂礤a《楊柳枝》詞:“金谷園中鶯亂飛,銅駝陌上好風吹?!?/p>

第三,出于押韻的需要

⑤宋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⑥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例⑤“朱戶”代“富貴大戶人家”;“尺素”代“書信”。因“戶”、“素”與其前后的“露”、“去”、“苦”、“樹”、“路”、“處”合韻。“素、露、樹、路、處”合韻?!八?、露、樹、路”屬去聲“七遇”部,“處、去”屬去聲“六御”部;“戶、苦”屬上聲“七虞”部?!坝?、御、虞”三部通押。例⑥“黃”代“黃狗”、“蒼”代“蒼鷹”。“黃”、“蒼”與其前后的“狂”“岡”“郎”等字合韻。押平聲韻“七陽”部。

三、借代辭格運作過程分析

借代是漢語中的傳統(tǒng)辭格,運用極為普遍,借代不僅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格,同時是一種重要的語義轉移手段和認知思維模式,語義學家在研究語義轉移時,常常提及借代,認為借代是語義轉移的一種重要方式。

(一)語境:借代修辭的約束機制

語境是修辭的生命之源,沒有語境,修辭無從談起,“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語境又是一切修辭活動的規(guī)約,主體表達者在建構文本時,要考慮語境,接受者解讀文本時也要考慮語境,最終修辭效果的好壞,也是由文本對語境的切體程度決定的。

根據(jù)語境學的原理,語境可以分為語言內環(huán)境和語言外環(huán)境。語言內環(huán)境包括上下文語境和修辭語言本身的屬性;語言外環(huán)境包括言語交際的目的、方式、文化背景、心理特點等語言外部因素。語境對于修辭的重要性已是眾所周知,下面看一下,借代文本的辨認對語境的依賴。

不同的辭格對語境的依賴程度不同,有些辭格本身具有自足性,有形式上的標志,如比喻格中的明喻、暗喻、回環(huán)、頂真等辭格,它們的建構和解讀受語境的制約很少。還有一些辭格由于本身沒有明顯的標志,而且臨時性強,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語境的制約,離開語境,這些辭格很難獨立存在。借代就屬于后者,對語境有很強的依賴性。

①《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乘堅驅良逐狡兔。

②宋周邦彥《滿庭芳•風老鶯雛》:憔悴江南客,不堪聽、急管繁弦。

例①“堅”、“良”分別代“堅固的馬車”和“良馬”。從文內語境看,“堅”、“良”分別受“乘”、“驅”的支配,應該是相應的的名詞,聯(lián)系后面文“逐狡兔”可以看出,應該是代“車”和“馬”。例②“管”、“弦”都指代音樂,是具體代抽象的方式。兩詞在文中受“急”、“繁”的修飾,又是聽的賓語,理應代指音樂。再看兩個現(xiàn)代漢語的例子:

周立波《暴風驟雨》:這馬眼瞎?我看你才眼瞎呢。這叫玉石眼,是最好的馬……郭全海解下青騾馬,翻身上去攆玉石眼去了。

根據(jù)上文得知,“玉石眼”是這種良馬的特征,后一個“玉石眼”代這種馬。但若沒有上下作依托,讀者很難判斷后一個“玉石眼”所指,這個借代也就不成功了。

王希杰《修辭學通論》中的一例:

于是,一個青椰子掉進海里。

靜悄悄,濺起

一片綠色的月光。

離開上下文語境,很難理解“月光”可以被濺起。而在這里,椰子落入海里,濺起一朵浪花,在明月的照耀下,閃著光輝,因此,詩人以“月光”代閃著光輝的“浪花”,以超常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一個藝術的幻象,以喚起欣賞者的想象,達到情感的共鳴。

有些借代看起來受文內語境的制約不大,但受社會文化這個大語境的制約。如:

①唐劉禹錫《竹枝詞》(其九):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②宋辛棄疾《南鄉(xiāng)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

③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先生,給現(xiàn)錢,,不行么?

例①“銀釧金釵”是當時婦女常見的裝飾,這里代婦女;“長刀短笠”是當時農民常用的工具和服飾,這里帶農民。例②“兜鍪”是當時戰(zhàn)士的頭盔,這里代戰(zhàn)士。例③因當時銀圓上有的頭像,故以“”代銀圓。

此類借代,如果僅從文內語境考察,很難找到相應的本體。因此,必須著眼社會文化背景這個大語境,從外部語境中考察借代的依據(jù)(二)聯(lián)想:借代運作的心理機制

修辭作為一種言語交際行為,不但受社會心理的制約,也受交際雙方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因此,研究借代辭格要考察其心理基礎。由一個概念而聯(lián)系到臨近的另一個概念,在心理學上叫聯(lián)想。當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某一現(xiàn)象時,我們就會在這一對象的刺激下想到與之相關的事物,從而形成對客觀事物新的認識和體悟,這種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就是聯(lián)想。聯(lián)想是人類認識事物,儲存事物,提取記憶的方式,是借代辭格賴以存在的心理機制。

心理學上,按傳統(tǒng)的分類方式,聯(lián)想可以分為“接近聯(lián)想”、“相似聯(lián)想”、“對比聯(lián)想”、“關系聯(lián)想”四大類。其中“關系聯(lián)想”是借代辭格賴以存在的心理基礎,無論是主體對文本的建構,還是受體的解讀,都是基于此種聯(lián)想的。

關系聯(lián)想是指反映事物之間的種與屬,部分與整體,主體與賓體,原因與結果等關系的聯(lián)想。按聯(lián)想的事物之間的關系,關系聯(lián)想又分為四類:反映事物種與屬之間相互依存關系的,叫做“種屬聯(lián)想”;反映事物主體與賓體之間相互關系的聯(lián)想,叫“主賓聯(lián)想”或“主從聯(lián)想”;反映事物部分與整體之間相互關系的聯(lián)想,叫“偏全聯(lián)想”;反映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聯(lián)想,叫“因果聯(lián)想”。

比如,我們看到遠處茫茫大海中高聳的帆,自然而然會想到帆下的船,這就是“偏全聯(lián)想”;當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槍支的時候,不免會想到持槍的士兵,這是“主從聯(lián)想”;當我們看到圓明園殘垣斷壁的時候,不僅會聯(lián)想到八國聯(lián)軍的慘劇,因為那是他們給中國留下的創(chuàng)傷,這是基于因果關系的聯(lián)想;當我們感知“豪放詩”這一概念時,很容易就聯(lián)想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些千古名句,因為它們是這種熱情豪放、激情四溢的詩詞中的典型,這種聯(lián)想叫“種屬聯(lián)想”。

借代文本的建構和解讀都是基于各種關系聯(lián)想的。陳望道先生所說的“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標記相代”、“部分和全體相代”多是基于“偏全聯(lián)想”的。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是在天寶十四載(755)的十月、十一月之間。是年十月,唐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華清宮避寒,十一月,安祿山即舉兵造反。杜甫途經驪山時,玄宗、貴妃正在大玩特玩,而安祿山叛軍已鬧得不可開交。這兩句是詩人途中的見聞,驪山宮裝點得象仙界一般,而宮門之外即有路倒尸。咫尺之間,榮枯差別如此,當政者的荒實在讓人觸目驚心。其中,以上兩句是典型的借代文本。以“骨”代替尸體,是部分代替整體。表達者在感知反映凍死的人這一當前事物的時候,因為胸中已積壓了萬分悲憤,理性的直接的表達已經不能傾瀉自己的憤怒,以“骨”代人,使表達者積壓已久的郁悶之情得以發(fā)泄。從表達效果看,以“骨”代替尸體,讓人不寒而栗,不禁想到當時窮人不堪的生活狀態(tài),并由此引發(fā)了接受者對貧民的同情和當權者的憤慨。接受者也就能深刻體會表達者當時的心情。這個借代文本的構建是基于偏全聯(lián)想的。

再看一個基于因果聯(lián)想的借代文本。唐白居易《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chuàng)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并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寫得肌理細膩,情真意切,它無窮的藝術魅力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漢皇重色思傾國”一句就是點睛之筆?!稘h書?外戚傳》載李延年歌說:“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币虼耍凹讶恕焙汀皟A國”構成了臨時的因果關系。詩中以“傾國”代“佳人”,一方面突出了佳人超凡的美麗,引發(fā)了解讀者對美的極限的想象。另一方面,作者暗指了漢皇重色的后果,即國家的傾覆,給世人以警示。假如詩人只是理性地陳述為“漢皇重色思佳人”,就不會引發(fā)解讀者的想象,更無法給世人敲響警鐘。

借代中的“特定和普通相代”即“專名和通名相代”大多是基于種屬聯(lián)想的。北周庾信《春賦》有云:

綠珠捧琴至,文君送酒來。

這是一首贊美春光無限的賦。引文兩句作者暢想在暖風煦日下?lián)崆贂筹嫷木跋?。其中,“綠珠”和“文君”代美女,是基于種屬聯(lián)想的借代。作者在感知“美女”這一屬的概念的時候,聯(lián)想到了歷史上的兩位典型美女?!熬G珠”是晉朝豪富石崇的的歌妓,美而善琴;“文君”即卓文君,美貌與才華兼具,與司馬相如為情私奔,路邊賣酒,傳為佳話。這樣的表達,使本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典型化,在這兩位更為感性的美女形象刺激下,讀者不免會聯(lián)想到“綠珠”撫琴的美姿和悅耳的琴聲,聯(lián)想到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這些都不是“美女”這一“屬”的概念所能給予讀者的,難怪“美學之父”鮑姆嘉曾說,種的觀念比總類的觀念較富于詩的性質。

唐代詩人高適的《燕歌行》一詩有云: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筯應啼別離后。

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這是首邊塞詩,是詩人對征戍有感而發(fā),詩歌將描寫戰(zhàn)場激戰(zhàn)的遒健筆力與描寫思歸怨婦的柔婉筆調合協(xié)地并列一起,剛柔相濟,既描寫了緊迫的戰(zhàn)場征殺,又抒寫了征人與思婦兩地相思之情;既歌頌了卒國安邊、奮勇殺敵兵士卒的忠勇,又針砭了荒無度,無視兵士死活和國家安危的將領的腐敗昏庸。

“鐵衣”即鎧甲,這里代“征人”;“玉筯”即眼淚(“筯”同“箸”),這里代“思婦”。引文兩句寫戰(zhàn)士與家人兩地相思的痛苦,無休止的征戰(zhàn),造成征人和天各一方,兩地相思,悲痛至極。詩中“鐵衣”代“征人”是基于主賓聯(lián)想的借代。詩人在感知被征戍的士兵這一對象時,由于心境凄涼,自然聯(lián)想到了士兵身上冰冷的鐵衣。讀者在解讀時,由“鐵衣”不免會聯(lián)想到身披鐵衣的戰(zhàn)士遠征沙場,浴血奮戰(zhàn)的情景。這里以“鐵衣”代“征人”給人一種更為凄冷、悲涼的感覺,將相思之痛渲染的更為不堪。

(三)借代文本的辨認對文內語境的依賴

文本建構完成,只意味著這個交際活動剛剛開始,要想一次修辭實踐實現(xiàn)其價值,必須要經過接收者的辨認和解讀。一般說來,接收者對辭格的辨認并不困難,很多辭格在文本表現(xiàn)形式上有很強的標志性,如明喻的標志“像”,暗喻的標志“是”,引用的標志是引號等等。借代辭格有時候也用引號將代體引起來,說明這個詞在這里用的并不是它的本義,這種情況并不多見,且多用在近現(xiàn)代作品中,如《組織起來》:

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xiāng)村,每個市鎮(zhèn),都有那里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在中國人民心中已成為智慧的代稱,例中用以代替“有智慧的人”?!俺汕先f的‘諸葛亮’”代千百萬有智慧的人民群眾。只以引號辨認借代辭格并不可靠,有時,雙關、反語和引用等辭格都會用引號,而且頻率要比借代辭格高的多。借代文本的建構有時是對文內形式邏輯的顛覆。借代,有時用事物的標志,屬性,原料等借代本體,而這些借體畢竟是與本體不同的相關概念,用在本體的位置,大多會造成邏輯上的混亂。判定借代辭格,最根本的是找出文本內不合邏輯的地方加以辨認,即文本語義的異常來分析,如果是表達者根據(jù)鄰近聯(lián)想有意為之,這必定是借代。這種邏輯上的不合理,是文內語境和語義沖突造成的,是借代辭格運用的必然結果,表達者故意為之,接受者也可以以此辨認借代文本的真?zhèn)巍H纾?/p>

《史記•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諸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

這是以事物的屬性代替本事物的例子。事物的屬性多是形容詞性的,從語法上講不可以與名詞性的詞作相同的成分。在邏輯上,“堅”“銳”也是不能被“被”、“執(zhí)”支配的。而在這里,表達者有意忽略兩者在語法上的不同,并故意違背邏輯,成就了以上文本。而正是這種不合常理的文本,使解讀者眼睛為之一亮,并在這種不尋常的解讀中得到快慰。再如陸游《春晚用對酒韻》詩:

座銘漆園養(yǎng)生主,屏列柴桑歸去來。

“漆園”和“柴?!笔堑孛?,“養(yǎng)生主”和“歸去來”是篇名,兩者并無直接的邏輯關系,而在這里之所以能連綴在一起,正是表達者對邏輯的有意顛覆。應當指出的是,這種顛覆只是針對形式邏輯的。因莊周曾做過漆園吏,陶潛是潯陽柴桑人,故以“漆園”代莊周,“柴?!贝諠?。明確“漆園”、“柴?!钡乃敢院螅梢灾?,詩的內在邏輯是合理的。

當然,對修辭文本的辨認,主要依靠的是修辭經驗和審美經驗的積累,經過長期的積累,這些經驗在我們腦中沉淀,形成對各種修辭模式的影象,這些影象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時候,我們是覺察不到的,但是,當我們再次遇到類似的文本時,這些影象會被自動激活,大腦將其歸到最為相近的影象中,再作出有意識的判斷,得出確切的結論,到底屬于何種修辭文本。但是,對修辭經驗和審美經驗并不豐富的初學者而言,以形式邏輯是否混亂來判斷借代修辭文本,無疑是辨認借代修辭的一把鑰匙。

(四)借代文本解讀過程闡釋

借代文本的建構,以邏輯上的不合理造成了語境與語義的沖突,而借代文本的解讀正是利用聯(lián)想對這種沖突的分析解決,并在此過程中得到審美經驗和沖突化解的快慰。

聯(lián)想是借代文本解讀的鑰匙,接受者聯(lián)想語境以和表達者相逆的方向展開聯(lián)想,排除表達者設置的障礙,領會借代文本表達的信息。

①魯迅《譯了<工人綏惠略夫>之后》:我們這里時時有人說,我是受了尼采的影響的。這在我很詫異,極簡單的理由,便是我并沒有讀過尼采。

②司馬遷《史記•晉世家》:文公報曰:“……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p>

③宋李清照《如夢令》詞: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例①以作家代作家的作品。“尼采”作為“讀”的對象,顯然不合邏輯。接受者稍加分析便知這是表達者故意設障,它所要表達的真實信息是“讀過尼采的書”。然而當接受者探究表達者運用借代的目的時,這個借代文本的附加價值便得以實現(xiàn),讀一位作家,自然要讀他的書,這只是一個底線,更主要的是解讀他的思想、他的價值觀,這是普通文本不能表達的意義。解讀到此,接受者依據(jù)自己對尼采的認識經驗,會聯(lián)想到尼采的生平經歷,尼采的哲學思想,尼采的瘋狂,這種解讀就不再是簡單的破譯語義信息,而是一種重新體驗、再認知的過程。

例②中“汗馬之勞”,初看令人費解,聯(lián)系上文“矢石”之難,“汗馬”應代相應的名詞,再考慮語境,可以知道“汗馬”的原因應該是艱苦的戰(zhàn)爭。這時一個殘酷的戰(zhàn)爭場面便會出現(xiàn)在接受者的腦海中:戟戈相交,馬嘶長空,喊聲震天。這樣,接受者不但正確地解讀了文本信息,獲得沖破語義障礙的快慰,同時運用自己的想象,體驗了戰(zhàn)爭的殘酷,得到超值的審美享受。

例③是一首典型的婉約詞,它以細膩的感情體味、精致的構造形式和多重的生動畫面,構成一幅情景交融、風神并茂的小令,在短小篇幅中含蘊著悠遠的韻味,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贊賞和推許。

“應是綠肥紅瘦”,是把詞人對想象中風雨摧折后的春意闌珊、滿目狼籍的意象,進行的充滿傷春之情的表達,是詞人對人生和青春的聯(lián)想,貌似直抒胸臆,卻在顧左右而言他的語句中,抒發(fā)了自己深沉隱微、難以言表的幽怨。其中“綠”與“紅”是借代的用法,分別以各自的顏色代替海棠葉與海棠花,加上“肥”與“瘦”兩個擬人化的形容詞的修飾,不僅形成了感官上的相互輝映和襯托,更形成了現(xiàn)實與想象,理智與愿望的對立,把詞人這種言之不盡、卻又味之愈深的情感體驗充分地呈現(xiàn)出來,使讀者在隨著詞人的引導深入體會詞中情感的同時,又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審美想象空間和闡釋余地,使一個感喟著春閨幽怨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并傳達出無盡的詩情余韻。

修辭信息包括語義信息和審美信息兩部分,兩者相互依托,相互交疊,共同構成修辭信息的整體。讀者對辭格的解讀實質上就是對這兩部分信息的獲取過程。由于接受者的審美經驗、審美習慣、對接受對象的認識程度等的差異,造成了同一文本的解讀會有不同的結果,但是不外乎三種類型,下面以一首詞為例,看借代文本解讀的這三種情況:

宋周邦彥《倒犯•新月》:霽景對霜蟾乍升,素煙如掃?!v馬望素魄,印遙碧,金樞少。

第一,信息等值。所謂信息等值,是指表達者提供的修辭信息,經由接受者的認知和審美活動的準確把握,不但語義信息得到破譯,相應的審美信息也被品味和體驗,讀者在明白所指的同時,有一種感同身受的審美享受。當然,由于一個修辭活動從表達到接受,要經歷不同主體的兩次主觀介入,不同主體的文化經驗、審美習慣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這種等值是近似的、模糊的。在借代文本解讀中,由于表達者和接受者對本體和借體認識程度相似,對兩者的相關性在很大程度上達成共識,這就可以使兩個不同主體的聯(lián)想能在近似的軌道上發(fā)生作用,這樣,接受者在解讀過程中,不但可以破譯語義信息,同時可以獲取相應的審美信息,大致感受到表達者在表達時的情感狀態(tài)。

以上面的借代文本為例,由于解讀者對月亮的代稱熟悉,也知道“霜蟾”一詞的由來,結合語境,不難看出此處借代的用意,解讀過程中,也能體會到相應的審美享受。這樣,不但解讀到借代文本的語義信息,也領會了其審美信息,是典型的接受等值例。

第二,信息增值。信息增值是指由于接受者的審美經驗和文化經驗豐富,對接受對象的認識深刻,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不但輕易破解語義信息,而且以借代文本為聯(lián)想喚起點,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獲得了比表達者的預期值還要大的審美享受。應該指出的是,借代審美信息的接受增值是伴隨著接受者的審美聯(lián)想而發(fā)生的,此時的審美聯(lián)想超越了借代文本本身給予的聯(lián)想空間,接受者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與審美經驗,展開了與之相關的更為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獲得了更多的審美享受。

面對這一借代文本,讀者通過自己的文化經驗可以推斷,“霜蟾”、“素魄”指代月亮,在文中相互異立,避免了和題名“新月”重復,同時,還可以在“霜蟾”、“素魄”兩個聯(lián)想喚起點的刺激下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品味嫦娥奔月,轉而為蟾的傳說。不僅如此,解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和審美經驗,知道周邦彥還常用“涼蟾”、“秋蟾”、“桂花”、“玉兔”等來代替月亮,并能聯(lián)想到封存在這些詞里的美好神話傳說,獲得更多的審美享受。這一些都不是這一借代文本本身所蘊涵的,而是讀者借助聯(lián)想獲得的,是典型的信息增值例。

第三,信息減值。在接受修辭學中,表達者的意圖部分落空或者完全不能被理解,叫信息減值。信息減值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接受者不能破解語義信息,就更談不上領會審美信息了;另一種是由于接受者的審美經驗和知識儲備有限,在借代解讀中,接受者對本體事物認識不夠,對構成借代的聯(lián)系沒有認識,這個文本就無法被解讀。如果接受者對這一聯(lián)系只有膚淺的認識,僅夠完成解讀語義信息,不能根據(jù)審美經驗展開聯(lián)想,不能獲得審美享受,表達者的部分用意也就落空了。

面對這一文本,如果解讀者文化知識儲備有限,不能判定“霜蟾”、“素魄”在這代指月亮,連基本的語義信息都不能破譯,負載在語義信息之中的審美信息就更無從談起了,這意味著這次修辭活動失敗,沒有達到交際的目的;如果解讀者對這一文本有一定的認識,能夠確認“霜蟾”、“素魄”在這代指月亮,但不知其所以然,對封存在其中的神話傳說沒有了解,這樣,借代文本的審美信息就不能或不能完全被破譯,相應的審美享受也就不能被品位,這就是所謂的信息減值。

成功的借代文本解讀,不但可以破譯文本信息,同時可以在聯(lián)想的過程中體驗審美的快慰,享受化解語義沖突的成就感。

四、借代辭格運用的原則

借代是漢語修辭中的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辭格,借代在運用中還要講究一定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借代運用恰到好處,借代辭格的運用主要遵循相關性、顯著性、切鏡性三大原則。

(一)相關性原則

借代是本體與借體之間的替換,這種替換的前提是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性。只有兩者存在了這種相關性,聯(lián)想機制才能溝通本體與借體。這種相關性可以是時間上的,空間上的或者是因果上的,種屬上的等等。它不是物理世界的普遍的聯(lián)系,而是經過人類認識的結果,是心理層次上的相關。這種關聯(lián)性要被用于借代修辭,必須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因為一個借代文本要經過讀者的解讀,如果讀者經過思考仍不能發(fā)現(xiàn)借體與本體的相關性,破譯修辭信息,那么,這次修辭活動就是失敗的。當然,有些相關性可能涉及專門的領域或者只在一個團體內被認同,利用這種相關性建構借代文本時,要在上下文中做出說明,讓讀者在解讀時有理可尋。借體與本體存在相關性是借代運用的最基本要求。

(二)顯著性原則

單純就本體與借體的關系而言,為了實現(xiàn)單純的稱說功能,與本體關系最為密切的事物最容易成為借體。也就是說,在一個概念域里,離本體概念越近,越有可能成為借體。但是,多數(shù)借代文本的運用不只是單純的換名那么簡單,表達者總是或多或少的想要這個文本起到描寫的作用,在這個因素的參與下,顯著性原則就發(fā)揮作用了。表達者將最為顯著的特征作為借體,呈現(xiàn)在解讀者的面前,使本體事物更富有形象性,也能讓解讀者更深刻的體會本體事物的特征。

以上的兩個原則,關聯(lián)性是基本原則,顯著性是最高原則。一個借代文本得以構成,必須建立在關聯(lián)性原則的基礎上,這是借代辭格存在的前提。而一個借代文本的好壞,取決于它對顯著性原則遵守的程度。借體事物越顯著,借體對本體的描寫就越形象,越深刻。

(三)切境性原則

借代辭格的運用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有時是對事物的褒揚,有時會起到諷刺的效果。因此,借代的運用要注意適合題旨情境,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修辭對象。不同風格的借代運用要區(qū)別對待,尤其是在描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時,不同性質的人要突出不同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刻畫人物。如戰(zhàn)國楚屈原《漁父》: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于斯?

三閭大夫是楚國的官名,主管楚國屈、景、昭三姓王族的家務。屈原曾為三閭大夫,因其生性耿直,贏得世人的尊重,所以在此以官名稱呼屈原,以示對他的尊敬。

魯迅的《藥》中有處人物特征的刻畫:

你要曉得紅眼睛阿義是去盤問底細的,他卻和他攀談了……紅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個老娘……

義哥是一手哈拳棒……壁角的駝背忽然高興起來。

這里“紅眼睛”“駝背”顯然是不好的身體特征,帶有諷刺的意味,在描寫反面人物時,偏偏抓住這兩個特征,刻畫入木三分;如果將這運用于正面人物的刻畫,效果則會適得其反。

第二,語體差異。借代辭格在小說、詩歌中運用較為普遍。小說中,為了刻畫人物形象,描寫事物多用借代。詩歌中,有時迫于字數(shù)、音律的調整,不得不改換事物的名稱,運用借代;有時為了不直接說破,給讀者留下更多的語義空白,以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增強是詩歌的審美特性而運用借代辭格。與前兩種文體相比,政論性文體因為以語義明白為主要要求,一般不會用借代辭格。

結論

借代是漢語修辭中的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辭格,古人對借代的研究成果散見于詩話、文論中,缺乏系統(tǒng)的論述?,F(xiàn)代的研究則重在微觀,為此從宏觀上研究借代辭格的分類、功用和運用原則就顯得尤為必要,本文在借鑒前人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借代是同一個概念域中相關概念的臨時替代??偟恼f來借代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借體是本體的一部分;二是借體不是本體的一部分,但有著固有聯(lián)系的;三是借體是建立在一定民族文化層次上的。借代辭格的功用具體地表現(xiàn)為可以使語言具體形象、簡潔精練、富于變化、幽默詼諧等,可以總括為稱說功能和描寫功能。相關性、顯著性和切境性是借代辭格運用的三個原則。

參考文獻:

[1]張弓.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王有志.心理學基礎[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王希杰.修辭學論集[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希杰.漢語修辭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6]楊鴻儒.當代漢語修辭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版.

[7]轉引自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楊伯駿.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

[9]姚金銘,王燕.王國維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10]王占福.古代漢語修辭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武占坤.漢語修辭新論[M].沈陽:白山出版社,1999年版.

[12]張煉強.修辭理據(jù)探索[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3]吳禮權.修辭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宗廷虎.修辭論集[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張鳳.借代的認知基礎考察[J].外國語言文學,2004,(2).

[16]劉福元.試論語境對借代辭格的制約性[J].修辭學習,1998,(2).

[17]吳明元.古漢語借代作用說略.安慶師范學院學報[J],2001,(4).

[18]夏永聲.借代的定義和分類辨析[J].韶關學院學報,2003,(4).

[19]吳禮權.借代修辭文本建構的心理機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6).

[20]于廣元.借展史略.揚州師范學報[J],1996,(3).

[21]蔣勇.特別概念結構的借代功能[J].外國語,2003,(6).

[22]申小龍.中國古代修辭學傳統(tǒng)之闡釋形態(tài)[J].內蒙古民族師范學報,1994,(6).

[23]褚修偉.從符號學的角度看借代生成與理解[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

[24]張寶勝.借代修辭格的認知心理基礎[J].語文建設,2002,(6).

[25]徐學鴻.論聯(lián)想機制與模糊語言的解碼[J].修辭學習,2001,(2).

[26]孫建友.借代研究史概觀[J].曲靖師專學報,1996,(4).

[27]唐建新.借代的定義及其他[J].語文教學通訊,1999,(10).

[28]劉鳳偉.試論借代在詞中的運用及作用[J].柳州師專學報,2003,(4).

[29]汪平潮.英漢借代之比較[J].池州師專學報,1999,(2).

相關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