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審計風險控制范文

審計風險控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審計風險控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審計風險控制

第1篇:審計風險控制范文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審計風險類型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本文概括描述了審計風險類型發(fā)展歷程,就現代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規(guī)避措施。

關鍵詞 現代審計風險 重大錯報風險 會計責任 審計責任

審計風險一方面是財務報表本身存在重大錯報和漏報的風險;另一方面是對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的報表,經審計人員審計后未發(fā)現或審計意見與事實有偏差的風險。也就是說,審計風險包括財務報表風險和審計人員風險。審計風險無法完全消除,但是可以控制和降低其水平,因此,我們認真研究分析產生審計風險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提出相應措施以降低風險,提高審計質量。

一、審計風險類型的發(fā)展歷程

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誤而審計人員審計后發(fā)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審計風險的類型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初級審計風險、基本審計風險和現代審計風險。不同階段的審計風險類型反映了不同時期社會環(huán)境對審計風險的影響,都有其不同的特點。

(一)初級審計風險類型

19世紀初,英國出現股份制公司,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擁有公司所有權的股東不再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和管理,股東們要對公司的賬務信息進行掌握以防止經理層的財務舞弊現象,這就產生了審計行業(yè)。由于當時公司組織結構簡單、業(yè)務性質單一,經營者的舞弊行為并不普遍。審計人員只是對經營者是否存在錯弊及技術錯誤等賬項層次進行審核。此時的審計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業(yè)務本身存在的固有風險,二是審計師在審計的過程中的檢查風險。該階段的審計風險以憑單核對為重心,采用詳細審計方式,著重于資產負債表的審計。

(二)基本審計風險類型

20世紀初,隨著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fā)展,社會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多種經營形式的大型企業(yè)出現,經濟業(yè)務量和會計復雜度大幅增加以及科學管理制度和內部牽制制度的建立,此時,審計采用數理統計和抽樣技術,以驗證財務報表是否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為目標。審計人員通過對內部控制的了解、分析和評價,運用抽樣技術進行審計測試,形成會計報表真實、公允的鑒證意見。由于審計人員采用樣本測試,存在著部分不能反映總體性質的可能性,即為基本審計風險類型。該審計風險類型主要用來發(fā)現內部控制系統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審計重點由固有風險轉移到控制風險上來,著眼與整體制度情況進行了解和分析,以發(fā)現程序上的錯誤和步驟上不合理現象。

(三)現代審計風險類型

20世紀后期,企業(yè)經營環(huán)境更加復雜,競爭日益激化企業(yè)倒閉想象時有發(fā)生,與此同時管理層舞弊行為層出不窮,社會對審計要求更高。審計師必須從高于內部控制的角度,綜合考慮企業(yè)內外的壞境因素。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委員會于2003年新的審計準則,審計風險描述為重大錯報風險與檢查風險的乘積。即為現代審計風險類型。在繼承與發(fā)展傳統審計風險類型基礎上,現代審計風險的內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延伸和擴展。

二、現代審計風險產生原因分析

導致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除了包括諸如經濟、法律環(huán)境不斷變化、審計對象內容復雜等客觀因素外,還包括注冊會計師審計方法落后、專業(yè)能力有限、經驗不足以及責任心不強等諸多主觀因素。

(一)現代審計風險產生的客觀原因

外部經濟環(huán)境總是呈周期性變化,而企業(yè)的經營活動往往與此變化相一致,那么企業(yè)的業(yè)務活動也展現出不同的特點。這種不定周期性變化要求職業(yè)注冊會計師能夠實時適應這種變化,在審計的過程中保持更高的職業(yè)謹慎敏感度。市場與法制之間是互補的,法律在賦予注冊會計師簽證權利的同時也要求其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審計人員發(fā)生違約、侵權、過失或提供虛假審計信息,損害了國家、委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有權依照法律規(guī)定追究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fā)展,企業(yè)的經濟活動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而審計事項一般與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關系密切,一些敏感事項涉及的人事關系復雜、舞弊手段隱蔽,使得審計人員發(fā)現和取證的難度增大。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業(yè)會計信息資料和其他經營管理信息越來越豐富繁多,隨之而來的虛假、差錯會計和其他管理信息出現頻率也越來越高。各種復雜的經濟活動不但擴大了審計的范圍和工作量,種種因素就增加了審計的責任和風險。

(二)現代審計風險產生的主觀原因

審計經驗和能力的相對欠缺使得審計報告提供的只是一種合理保證意見,而非絕對保證意見,審計師往往難以完全達到社會的全部期望,或者說由于社會與審計職業(yè)界的理解角度與看法的不一致而使得對審計內容和要求的不同。因此審計只能滿足社會的部分需求,審計能力與社會公眾的需求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這也表明審計人員總是要對審計結論承擔一定的風險。

注冊會計師為企業(yè)提供審計計劃的專項服務,應該時刻保持職業(yè)謹慎態(tài)度,以查出財務報表中的重大差錯?,F代審計目標對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人員必須是德才兼?zhèn)涞母邔哟稳瞬?。他們應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絲不茍的認真工作精神。同時也必須具有扎實的會計、審計、法律知識和審計基本技能。對審計過程中出現的一點不進行追究審查,采用不恰當的審計方法等,這些都會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

三、現代審計風險規(guī)避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與審計相關的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

通過完善的準則和制度統一審計職業(yè)規(guī)范,不但能夠有力保障審計效果,而且往往能夠引起富有成效的轉變,促進審計理論與實務的共同發(fā)展,并與國際審計接軌,從而有效地降低審計風險。

(二)嚴格執(zhí)行審計程序

一是建立主審負責制、復合制、集體審理會議審定制的審計三級復核制度,以確保搜集的審計證據客觀、真實、充分、有力。二是審計工作底稿的撰寫。審計工作底稿是審計證據的載體,是審計過程中形成全部審計工作記錄和獲取的資料。在撰寫審計底稿過程中要認真細致,以減小和化解審計風險。三是出具合理的審計報告。審計人員要依據搜集到的審計證據,做出合理判斷,最終出具相應的審計報告。審計報告要求語言表達準確、數據正確、證據資料充分、報告結構完整;審計報告的形成要執(zhí)行規(guī)范程序,即由專門機構或人員對審計組提出的審計報告進行認真復核。審計報告經復核后,再經審計機關分級審定,層層把關,以此減少審計風險。

(三)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

1.提高審計人員上崗資格的獲取條件

參照國際審計師協會建立國際注冊審計師制度的做法,在我國建立注冊審計師資格考試制度,提高審計人員的從業(yè)門檻,提升審計隊伍的整體素質。

2.規(guī)范審計人員的職業(yè)道德

審計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審計人員職業(yè)道德水平低造成的。職業(yè)道德水平低就可能使審計人員不關注審計工作質量,造成審計工作質量降低,這無疑會造成審計風險。規(guī)范審計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就是要使審計人員具有過硬的政治思想素質、嚴謹的工作作風和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就是要創(chuàng)造和保持一種以崇尚正直和威信為中心的經營文化和組織精神,就是要將職業(yè)關注和風險意識貫穿于審計的全過程,從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審計風險。

3.提高審計人員的業(yè)務水平

審計人員業(yè)務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審計風險及風險損失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時也反映著審計人員風險意識的強弱。因此,強化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從而降低審計風險,必須提高審計人員的業(yè)務水平。要提高審計人員的業(yè)務水平,首先,應配備合格的審計人員,要將實踐經驗豐富、業(yè)務水平較高、工作責任心強的人員充實到審計隊伍中,使審計隊伍的構成從單純的財務人員向具有綜合知識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質人才的結構轉換。其次,應建立審計人員的從業(yè)資格考試和考核制度,加強對審計人員的后續(xù)教育,使人員掌握與審計有關的法規(guī)動態(tài),把握新的《審計具體準則》。再次,應建立嚴格的審計人員聘用機制,并對新聘用者進行適當的培訓和監(jiān)督指導,培養(yǎng)其風險管理意識和職業(yè)謹慎態(tài)度,從進人關上為防范審計風險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經濟出版社.2008.

[2]王寶慶.現代內部審計.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

[3]李雪,邵金鵬.注冊會計師審計職業(yè)道德的失德與重組.2006.9.

第2篇:審計風險控制范文

關鍵詞:盈余管理審計風險控制

盈余管理是指企業(yè)的管理當局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以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為前提,通過會計估計的合理變更、會計方法的選擇運用、交易事項的時點控制以及關聯交易的適度調節(jié)等方法來達到平衡利潤、穩(wěn)定股價、合理避稅等目的,最終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盈余管理是市場經濟下的必然產物,并不都是違規(guī)的或有害的,適度的盈余管理是一個企業(yè)的財務管理技術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是企業(yè)管理當局管理水平的體現,但過度盈余管理則會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很容易變質為會計舞弊,從而誤導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給投資者帶來嚴重的損失。因此社會公眾要求審計人員予以關注,說明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審計人員為了控制審計風險,也需要對盈余管理加以關注。

一、盈余管理的動機與審計風險控制

從企業(yè)利益關系人的角度上看,企業(yè)業(yè)績主要影響企業(yè)所有者、潛在投資者和債權人所做出的投資決策,企業(yè)所有者對企業(yè)管理者的報酬決策及稅務部門的稅收決策。

盈余管理的動機有籌資動機、管理報酬動機、避稅動機和公司形象動機等。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資本市場上,上市公司為了能達到配個增發(fā)資格線,對凈資產收益率進行調整;二是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約和債務契約上,管理者通過調控可操縱應計項調節(jié)公司盈余,管理者為避免債務契約、在權爭奪中取信于股東和防止被解聘而進行盈余管理;三是為了迎合或規(guī)避政府監(jiān)管,樹立公司形象,在股票首次公開發(fā)行、配股增發(fā)和股票融資收購之前,管理當局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為。

審計人員應該對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進行分析,在審計的計劃階段,通過如企業(yè)內部訪問、查閱企業(yè)的債務契約合同、經理人的薪酬方案以及股票上市配股方案等各種文件以及當年及以前年度的財務報表,增加對企業(yè)的了解,了解管理人員的品行和能力以及管理人員變動的可能性,了解被審單位所屬行業(yè)的整體狀況以及國家對該行業(yè)的政策情況及其財務狀況等的基本情況,評估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確定固有風險的高低,制定有效的審計程序,降低審計風險。

二、盈余管理的途徑方法與審計風險控制

盈余管理的途徑有兩條:職業(yè)判斷和規(guī)劃交易。由于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會計科目的核算多涉及到職業(yè)判斷,操縱難度相對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職業(yè)判斷和規(guī)劃交易,在可操縱性應計利潤上做文章。具體方法有:

1、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我國會計準則規(guī)定:為了更好地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企業(yè)可以選擇和變動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這就為盈余管理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再加上我國的會計準則并未就企業(yè)會計政策的“再選擇”制定更高的“門檻”,企業(yè)獲取額外的收益的成本很低,企業(yè)隨意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2、利用應計項目的管理。權責發(fā)生制作為會計核算的基礎理論,其本身的局限性使企業(yè)通過提前確認收入和遞延確認費用來提高利潤,也可以通過相反的方式來調低利潤成為可能。隨著現代企業(yè)經營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對應計項目的確認的難度增加,也產生了更大的彈性,從而給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3、關聯方交易。關聯方之間由于控制關系,往往以不公平的價格進行交易,成為盈余管理的又一種有效途徑。

4、利用資產重組。企業(yè)為了粉飾當期的經營業(yè)績,可能進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業(yè)務。如我國證券法規(guī)定,公司連續(xù)三年虧損將暫?;蛲V蛊渖鲜匈Y格,上市公司可在會計法規(guī)和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額沖銷,然后在后續(xù)年度連續(xù)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

除此之外,還有利用對交易事項時點的確認、虛構交易或虛增資產等方法進行盈余管理,且其方法在不斷更新,更具隱蔽性。

審計人員應以專業(yè)懷疑的態(tài)度,在審計的實施階段重點關注可能發(fā)生盈余管理的報表項目、關注特殊交易和事項、關注非經常性損益變動以及現金流量與利潤的差異等方面,運用相關專業(yè)的技術知識、環(huán)境知識和職業(yè)判斷能力,識別不同的盈余管理,判斷其是否過度,以期控制審計風險。

三、盈余管理的披露與審計風險控制

盈余管理的最終結果反映在財務報告之中,從較長的一個時期看,它不會減少或增加企業(yè)的實際總盈余,而是影響實際盈余在不同會計時期的分布和反映,通過“利潤平穩(wěn)化”手段傳遞企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的內部信息,避免股價激烈波動,從而有助于減少因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對投資者決策行為的影響。

因此,只要在會計準則等相關規(guī)定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盈余管理,對審計意見不會產生影響。審計人員撰寫審計報告時,對有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企業(yè)要持謹慎態(tài)度,應根據審計工作底稿,充分考慮歷年來的相關會計報表信息,審慎發(fā)表審計意見。如果企業(yè)盈余管理的程度過高,審計人員認為與會計準則等相關規(guī)定的精神相背離,很可能影響到報表使用者的正確決策或做出錯誤決策,出具保留意見或者否定意見就可能成為審計人員的選擇。

企業(yè)管理者當局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盈余管理,審計人員為降低自身審計風險而關注盈余管理,但盈余管理不是洪水猛獸。隨著企業(yè)治理結構和相關法規(guī)的逐步完善,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不斷深入,審計人員執(zhí)業(yè)水平的提升,外部監(jiān)管力量的加強,企業(yè)、審計人員對盈余管理形成一個科學的觀念和正確的認識,就能夠盡量減少盈余管理的負面影響,企業(yè)的盈余管理活動也就走向了規(guī)范。

參考文獻:

1、魏明海,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2、孫紅梅,論公司盈余管理,山東商業(yè)會計,200601.

第3篇:審計風險控制范文

一、獨立性的定義

獨立性包括實質上的獨立性與形式上的獨立性兩個方面含義。所謂“實質獨立性”主要指審計師的一種精神態(tài)度,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斷受他人左右,不受個人偏見與雜念的,完全客觀公正地形成審計意見;所謂“形式上的獨立性”主要指審計師的一種社會形象,即審計師在組織地位與客戶關系方面獨立于會計報表編制人,從而保證審計工作客觀公正。

實質上的獨立和形式上的獨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有時又密不可分。實質上的獨立性是無形的,難以測量的;而形式上的獨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觀察的。注冊會計師在執(zhí)行審計業(yè)務時,不僅要保持實質上的獨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獨立。因為實質上的獨立只有當注冊會計師在整個審計過程中真正保持中立(即不偏不倚)時才成立,而形式上的獨立則是社會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獨立性評判的結果。在現實中,即使注冊會計師確實保持了實質上的獨立,但如果社會公眾認為其偏袒了委托人或其他任何一方而有失形式上的獨立,則審計結果再正確也是徒勞,他的服務也會喪失其價值。因此,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確認和保障。

審計獨立性作為審計質量的內涵特征,只有程度高低的差別而沒有“有與沒有”的差別。任何審計師都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獨立。要求受聘于公司管理者的審計師在發(fā)表審計意見時完全不受管理者意愿的影響是不現實的。審計獨立性程度的高低差別是構成審計質量差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二、影響注冊會計師獨立的因素

影響注冊會計師獨立性的情況較多,綜合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非審計服務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雖然非審計服務只是影響審計獨立性的一個可能因素,但并不必然導致審計獨立性的降低。但通常咨詢服務等非審計業(yè)務的收費遠高于審計業(yè)務,會計師事務所通過向客戶提供咨詢意見等服務獲取高額收入,在此情況下,如果注冊會計師再執(zhí)行審計業(yè)務,可能會很難如實發(fā)表審計意見。

2、為獲取高額收入,注冊會計師跳槽到其審計的客戶中工作的現象時有發(fā)生。這種職業(yè)選擇可能導致注冊會計師在從業(yè)期間向客戶作出不恰當的承諾。

3、審計人員在被審計單位有其他的利益,如近親屬在被審計單位工作等。

三、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對審計風險的影響

審計判斷績效受到作為判斷主體的審計人員、作為判斷客體的審計任務和作為形成判斷的具體審計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即審計判斷績效是審計人員、審計任務和審計環(huán)境的函數,而影響判斷主體審計人員的因素又包括性格、智力技能、陳述性知識和努力程度等,但保持審計人員的獨立性是審計判斷績效的的基本前提。

獨立審計準則將成為界定注冊會計師責任的重要依據。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下發(fā)了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01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fā)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有關的通知》。這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民事賠償機制正式啟動。可以預見,涉及證券市場虛假陳述案件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民事訴訟將會進一步增多,這也是我國注冊會計師的執(zhí)業(yè)環(huán)境發(fā)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這種形勢下,全行業(yè)在提高風險責任意識的同時,必須大力增強意識,嚴格遵守獨立審計準則,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同時,審計獨立性本身也應視作一種風險,一方面要求在行業(yè)管理中應進一步規(guī)范注冊師的執(zhí)業(yè)行為,不斷強化注冊會計師的履約責任,盡量減少報表使用者的決策風險;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時刻提醒報表使用人,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不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公允性的擔保,也不能成為報表使用人進行決策的避險工具。作為分工的一部分,注冊會計師存在的價值在于其所減少的系統的風險大于由于其存在而增加的成本,從而對整個社會而言是有益的。注冊會計師的工作可以幫助報表使用人減少決策風險,但決不能消除決策風險。利用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的會計報表作出決策,任何時候都應當謹慎。如此可能有助于人們對注冊會計師行業(yè)的更正確認識,有利于為注冊會計師行業(yè)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

四、如何在實踐中保持審計獨立性

1、會計師事物所和注冊會計師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消除損害獨立性因素的或將其降至可接受水平。當采取的措施不足以消除或將其降至可接受水平時,會計師事務所應當拒絕承接業(yè)務或解除業(yè)務約定。

2、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yè)道德水平,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外部監(jiān)督。

3、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改制力度,盡快推出合伙制會計師事務所,引進國際大型跨國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模式和管理經驗并在國內加大介紹和推廣力度。國內的會計師事務所絕大多數都采取有限責任形式,不僅不利于與國際會計市場接軌,也不利于從權、責、利的機制出發(fā)推行高水準的審計準則。因為有限責任形式仍以資本為基礎,出資人除了獲得知識收益外,還有資本收益,但卻只需要承擔與知識收益相對應的風險。于是出資人與非出資人同時作為市場主體出現在會計市場上時,風險和收益就會不對稱。出資人往往是會計師事務所的控制人或管理者,當需要權衡風險與收益時,這些出資人可能出現因受資本收益的驅動而放棄或者適度放棄高水準的審計準則的情況。只有改有限責任制為合伙制,才能確保會計市場能夠采用高水準審計準則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樹立注冊會計師行業(yè)在社會公眾中應有的信譽。

4、適當開拓非審計服務市場。適當開拓非審計服務業(yè)務可以增加事務所的收入,使事務所有可能增加審計過程的資源投入,從技術上提高審計服務質量,審計師同時提供兩種服務可以通過知識共享提高效率,可提高事務所的聲譽資本價值,有利于事務所創(chuàng)建品牌。但關鍵在于適度,即:對同一公司的審計和非審計業(yè)務,不能使事務所對形成經濟上的依賴。

五、注冊會計師在執(zhí)業(yè)中保持獨立性的基本要求

(1)對審計涉及的所有事項都應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不允許存在偏見、偏袒。

(2)在審計準備過程中,審計師應對選擇何種審計技術,運用何種工作程序,對審計小組人員的分工等無偏見地加以控制。

第4篇:審計風險控制范文

【關鍵詞】電子商務 審計風險 風險控制

1電子商務概述

1.1電子商務的概念

對于電子商務的概念,目前國際上還未給出一個統一的定義,按照WTO的定義,電子商務就是公司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的產銷與財會等活動,其內涵不僅包括網絡上的商品交易行為,同時也包括了所有通過計算機你與通信技術來解決問題、控制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及擴大市場份額的商業(yè)運營活動,例如以網絡技術實現企業(yè)物資的核對、進貨、樣品展示、訂單處理及發(fā)貨、網絡付款等。首先,電子商務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傳統商業(yè)的中間經銷商核心功能,從而為買賣雙方節(jié)約了成本,實現了買賣雙方的共贏。其次,電子商務的性質實際上就是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交易市場,讓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得到了顯著地提高,極大提高了商業(yè)活動的效率。第三,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受到兩個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方面,其需要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的發(fā)展為其插上翅膀,另一方面,其無法脫離“商務”這一傳統人類活動本質內容。電子商務的概念并不能簡單的認為是商務的電子化?,F代電子商務早已脫離了初始階段將商品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交易初級模式,而是發(fā)展成為了一種“企業(yè)全方位信息化革命”的高級模式。即通過計算機與通信技術來解決問題、控制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及擴大市場份額的商業(yè)運營活動。

1.2電子商務模式的分類

1.2.1B2B

B2B(BTB,即Business-to-Business)是指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通過網絡進行數據信息的交換、傳遞,開展交易活動的商業(yè)模式。它將企業(yè)內部網和企業(yè)的產品及服務,通過 B2B網站或移動客戶端與客戶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網絡的快速反應,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促進企業(yè)的業(yè)務發(fā)展。

互聯網公司的頻繁倒閉、互聯網泡沫的破滅,轟轟烈烈的電子商務熱等等事件使得 B2B企業(yè)經歷了發(fā)展、消弭到再復蘇的坎坷歷程。一路走來,B2B已日趨成熟,加之以中國適宜的大環(huán)境為依托。政府社會的大力支持、得天獨厚的行業(yè)優(yōu)勢和成熟的管理經驗,使得 B2B在各行各業(yè)中飛速發(fā)展,占據了電子商務的較高份額。服務平臺在降低企業(yè)成本、提高企業(yè)交易效率、推進企業(yè)核心業(yè)務的發(fā)展上起到重要作用。

1.2.2B2C

B2C(Business-to-Customer),指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產品和服務商業(yè)零售模式。這種形式的電子商務一般以網絡零售業(yè)為主,主要借助于互聯網開展在線銷售活動。B2C即企業(yè)通過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網上商店,消費者通過網絡在網上購物、網上支付等消費行為。電子商務節(jié)省了客戶和企業(yè)雙方的時間和空間,提高效率,得到人們認同獲得迅速發(fā)展。B2C的商務模式主要代表是亞馬遜,國內主流的電商品牌主要有天貓、京東、當當網等。

1.2.3C2C

C2C(Customer to Customer),是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電子商務。C2C最為廣泛所知的是“淘寶”,模式還包括分類廣告、個性定制服務、個人物品二手物品的交易、虛擬資產的出售。在電子商務的諸多模式中,模式為消費者個人提供了寬廣的網上交易空間,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與實惠,使得電子商務發(fā)展逐步大眾化、平民化,是電子商務迅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國內比較有名的電商平臺是淘寶網、拍拍網、易趣網等。

1.2.4O2O

O2O(即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平臺,這個概念最早來源于美國。O2O的概念非常廣泛,既可涉及到線上,又可涉及到線下,可以通稱為O2O。在線下進行產品的銷售或服務的提供,通過互聯網來推廣宣傳,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甄選需求,并且在線預訂、結算,之后進行線下的實際消費。甚至可以靈活地進行線上預訂,線下交易、消費。電商平臺主要體現在團購網站,包括美團網、糯米網、大眾點評網等,團購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吃喝玩樂。

1.3電子商務的基本流程

電子商務的基本流程可以用網絡商品直銷的流程來代表,消費者賣方利用網絡商店形式開展買賣活動。這種在網上進行的交易活動最大的特點是買賣雙方直接在網上溝通,交易環(huán)節(jié)少、速度快、費用低。其流程基本分為6個步驟:

(1)客戶在網絡平臺上檢索所需產品信息及評價,選擇意向產品進入意向購買產品區(qū)進行候選,即放入電子商務平臺的“購物車”中。

(2)客戶選定待選產品后,進入“購物車”中,確定所要購買的產品。此時,電子商務平臺會自動生成客戶所需要支付的金額。

(3)客戶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提供的即時通訊軟件與商家對產品交易的細節(jié)進行詢問。

(4)客戶設定自己的相關信息,主要包括收貨地址、收貨人姓名、收貨人聯系方式、支付方式以及所購買的產品的型號、數目。

(5)客戶向電子商務企業(yè)支付貨款。支付方式有多種途徑。從收貨的時間前后分類,主要可分為貨到付款、預付款以及到貨確認后由第三方轉款三種方式。

(6)客戶收到貨物后,檢查貨物是否完好,在確認收貨后對商家貨物進行評價。

2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面臨的審計風險

2.1電子商務審計

2.1.1審計的基本概念

審計通過多年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至今已形成完備的科學體系。目前最普遍被認可的審計概念,是美國會計學會(AAA)的審計概念委員會在發(fā)表的《基本審計概念說明》,將審計定義為:“審計是一個系統化過程,即通過客觀地獲取和評價有關經濟活動與經濟事項認定的證據,以證實這些認定與既定標準的符合程度,并將結果傳達給有關使用者?!?/p>

注冊會計師執(zhí)行審計工作,是企業(yè)提高財務信息的真實度、降低財務風險的有效手段。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就是,他們出具的審計意見可以提高財務報表信息的可靠性或可信度。在整個審計監(jiān)督體系中,注冊會計師審計相對于政府審計和內部審計,占據更重要地位,本文所探討的審計,均為注冊會計師(CPA)審計范疇。

2.1.2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的審計

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審計是指審計人員對網絡上所進行的經濟活動和信息系統的安全性進行監(jiān)督和評價,不僅對網上的交易、支付、清算等各項業(yè)務進行審查和監(jiān)督,而且針對網上容易發(fā)生的各種不安全現象進行安全性評定以及提出要求。

2.1.3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審計的特點

(1)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電子商務在網絡中開展,其經濟交易數據完全電子化和無紙化,在這里傳統的審計線索被,電磁化的審計線索取代。審計人員必須充分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來開展審計,否則對網絡的數據庫審計和許多實質性測試和符合性測試無法實施。

(2)交易的執(zhí)行與信息處理的數據庫。在科技日益發(fā)展的今天,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普及,企業(yè)經濟事項(含會計事項)及其相關數據基本可由計算機自動化數據處理形成數據庫。審計也必須隨之改變建立一套相應的數據處理系統。

(3)強調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網絡化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不斷發(fā)展,電算化軟件的普及,紙質憑證將會越來越少,計算機管理與操作人員對各種數據的收集與處理上有很大的隨機性和專斷性,所以內部控制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2.2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的審計風險

2.2.1審計風險的概念

《美國審計準則說明》給出了審計風險的定義:“風險是審計人員對財務報表中的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在非有意的情況下沒有做出適當的修正審計意見?!敝袊鴮徲嬋藛T協會公布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中對審計風險定義為:“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誤或漏報,而審計人員在執(zhí)行審計工作后未能指出這些錯誤或漏報,從而發(fā)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以上兩個定義大體相同,其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企業(yè)發(fā)生錯誤或漏報的,未能公允的反映出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財務報表,注冊會計師在執(zhí)行審計工作時未能察覺,認為其公允,發(fā)表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二是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本身是公允的,但注冊會計師認為錯誤,發(fā)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

2.2.2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審計風險類型

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審計風險指的是在當前網絡系統的大環(huán)境下,由于審計人員對審計證據和審計線索的判斷和分析是通過信息化的審計技術或者財務技術,而導致會計報表出現重大錯報和漏報,最終導致審計人員在審計之后發(fā)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的可能性。網絡審計風險一般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數據高度集中于網絡系統,財務數據流程過程中的簽章等傳統手段不再存在,非法侵入網絡的人可能不留痕跡將數據非法修改、刪除、隱匿、轉移和偽造原始數據,審計難度加大從而使審計風險增加。

(2)支付手段多變,主要以電子貨幣(如電子現金、電子支票、電子信用卡等)進行交易,審計人員很難判斷交易是否真實,貨幣的收付是否真實。

(3)交易商結成的數據廣泛集中于網絡平臺進行交易和決策,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產生連鎖反應,加大了審計風險。

(4)內部人員的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操作程序規(guī)范性不強、操作人員缺乏防范意識是操作風險產生的兩大主要原因。業(yè)的內部管理人員有時也會對會計數據進行非法訪問、篡改,甚至泄密和破壞。

(5)計算機處理的集中性和連貫性使職責分工的約束機制可能失效。

(6)數據存儲載體的改變和共存程度的提高使得傳統交易方式下的賬簿控制體系失去作用。

(7)電子商務技術的發(fā)展已超出現有法律體系的規(guī)范,交易的合法性不易確定。

3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審計風險的成因及控制對策

3.1環(huán)境成因分析及控制對策

3.1.1電子商務環(huán)境

在傳統企業(yè)的審計中,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資料能夠提供完整的審計證據。而在電子商務的環(huán)境下,被審計單位與供貨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依賴性增強,在電子商務運行的過程中人為干預的狀況減少,這使得審計難度上升。

對此可以加強網絡審計的立法準則。電子商務審計同傳統的審計一樣需要以完整的審計證據為根基實施審計,在如今的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我們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專門的網絡法律,對網絡系統、網絡化審計系統的風險防范做出明文規(guī)定,以使得我國網絡審計的運作更加規(guī)范,更有保障。

3.1.2網絡安全問題

在電子商務運行過程中,商家、消費者、支付方之間通過網絡相互聯系,購買、支付等一系列商務活動都會受到網絡安全的威脅。例如信息可能被篡改、信息可能會被攔截、信息可能不真實的情況會增加。注冊會計師無法或得真實可靠的審計證據無疑增加了審計難度、審計風險。

審計人員可以制定有針對性的審計方法和技術來解決安全問題給審計帶來的困難。例如嵌入式測試設備、審計數據實時追蹤技術、擴展性記錄等。嵌入式測試設備是指審計人員將所提供的程序代碼按所決定的嵌入點與客戶的處理程序合成一體,來執(zhí)行審計程序,測試控制情況。最終的審計結果可以將復雜的審計數據匯總成一份簡單的文件報告,以此作為會計審計的軌跡,便于復查,注冊會計師用來確保審計程序的執(zhí)行情況趨于正常。審計數據實時追蹤技術。審計機構可以利用專門的網絡追蹤軟件,對審計數據實施及時的追蹤,以防止他人非法篡改信息數據。同時,還可以對操作人員的操作行為實施監(jiān)控,提高審計人員的自覺性和規(guī)范性。擴展性記錄。擴展性記錄是指在應用系統的業(yè)務記錄中添加審計元素,擴充了業(yè)務數據的內容的同時使審計線索變得完整。審計人員可以通過抽取的方式對這些數據進行審查。

3.1.3法律法規(guī)體系及準則

電子商務需要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要涉及電子簽名的合同法、身份辨認程序、電子文件規(guī)范、及稅法等等的方方面面。因為電子交易的不規(guī)范會直接導致審計風增加。我國已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和《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等相關規(guī)范。但面對電子商務環(huán)境,由于審計證據、審計范圍都發(fā)生變化,過去的準則規(guī)范并不能完全適應當今的變化,注冊會計師沒有特定的審計標準,這必然會增加審計風險。

制定符合中國現狀的網絡審計準則,一方面要能繼續(xù)保持審計人員執(zhí)行審計業(yè)務的獨立、公正、客觀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適應電子商務環(huán)境,在對象、線索、方法、流程、結果等各方面相對于傳統審計都發(fā)生了變化的情況下,規(guī)范審計的以網絡信息系統為中心的一整套制度以及電子版本的業(yè)務約定書、管理說明書、審計報告等電子文件的合法化。

3.2審計對象成因分析及控制對策

3.2.1電子數據信息

在電子商務的交易形勢下,交易雙方利用電子郵件和電子數據交換(EDI)的形式來傳遞交易信息。傳統經濟業(yè)務模式下的紙質數據被電子數據所替代,電子數據的易消失性和易破壞性,以及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問題都將是注冊會計師需要關注的重點。對此我國可以鼓勵發(fā)展第三方物流,使第三方物流成為我國物流業(yè)的主體,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物流企業(yè)的社會化和專業(yè)化水平,還有利于電子商務企業(yè)節(jié)省資源,集中力量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項目。

3.2.2內部控制

電子商務企業(yè)在內部控制方面的變化主要如下:一是控制形式由手工控制轉化為手工控制和計算機控制相結合,部分內部控制可以由計算機自動進行;二是產生新的內部控制點,使內部控制更加復雜。注冊會計師除了對會計人員及其工作、信息處理的方式和程序進行分析外,還要對計算機硬件、軟件、程序等進行控制;三是內部控制制度發(fā)生改變。傳統手工記賬形式下總賬與明細賬相互牽制制度,憑證經多人復核的形式已經不存在,會計信息系統的內部控制中,數據的一系列處理都統一由計算機完成。因此,注冊會計師檢查的重點由財務部門轉移到了電子數據處理部門。

為了加強企業(yè)內部控制,保護數據安全,并使審計人員能夠獲得完整、真實的會計數據,降低審計人員的審計風險,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1)對公司的硬件設備、軟件設施進行檢查,對其設置用戶管理權限;(2)對網絡系統進行外部訪問設置,以便于實時監(jiān)控;(3)在業(yè)務流程上,應強化信息的輸入、處理、控制、輸出控制。對關鍵的業(yè)務實施敏感業(yè)務控制;(4)對內部的系統維護和系統人員應嚴格分離,并定期進行人員培訓,防止操作失誤和舞弊行為的發(fā)生。

3.3審計主體成因分析

3.3.1審計人員

傳統審計的賬賬核對、賬證核對、賬表核對等重要的會計工作,而在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企業(yè)以網絡信息系統為核心進行賬務處理,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報表等同屬于一個數據庫,這都對會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會計師缺乏計算機技術,對電子商務的知識了解較少,從而不能有效的識別和評價企業(yè)的風險和內部控制。除此之外,一部分審計人員盲目信任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安全可靠性,在審計過程中不能保持獨立性和謹慎性,難以提出客觀的審計結果。審計人員的職業(yè)道德水平對審計工作質量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對網絡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環(huán)境下審計人員更要審計人員更要謙虛謹慎、獨立客觀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yè)道德水平和專業(yè)素質能力。

3.3.2審計的技術和方法

從目前的會計師事務所處理審計實務過程來看,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仍然使用繞過計算機審計的方法,要求電子商務企業(yè)將所有的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打印輸出,通過手工操作的方式提出審計意見,做出審計結論。但是,當電子數據在生成時就發(fā)生故意篡改、舞弊的行為,那么由原始的電子數據所派生出的會計憑證、會計報表的數據等也會出錯,不能作為可靠的審計證據。傳統的審計方法無法對網絡交易的經濟數據進行追蹤審查,這也會帶來審計風險。由于電子商務環(huán)境的變化,大部分企業(yè)的主要會計數據形成信息化的數據庫,信息的真實性受到質疑。因此,審計人員關注的重點是企業(yè)的數據庫,獲取到最原始的數據,確保其真實性和有效性。

4結論

第5篇:審計風險控制范文

    首先,把握IPO公司業(yè)績增長的特定條件和環(huán)境。其中,不僅有市場環(huán)境,也有經營環(huán)境,更有財務和監(jiān)管環(huán)境。因此,加強各方面的環(huán)境分析,對于把握IPO公司的業(yè)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yè)上市后出現業(yè)績下滑,顯然是由于上市過程前后各種外部環(huán)境的因素所引起的。

    其次,關注主業(yè)與相關行業(yè)的關聯性及影響程度。綜合考慮上市公司的產業(yè)鏈,不僅要考慮上市公司本身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更應當把握其核心技術等競爭優(yōu)勢的外部依賴性。企業(yè)發(fā)展離不開整個市場鏈,尋找影響上市公司的外部合作鏈,將對有效分析和甄別上市公司的上市后風險起到積極作用。

    第三,在選擇IPO審計機構時,應當進行過往審計案例的追蹤、調查和分析。不斷了解審計機構的審計質量和效率,樹立審計誠信,從而為企業(yè)上市把好關。監(jiān)管層應指定相關的審計機構進行審計,從而增強其審計的權威性。在審計過程中,還應當將公司的歷年分紅情況,作為上市與否的主要審計內容。良好的分紅習慣,將對提升投資者的投資信心起到積極作用,也為今后保持或者形成良好的分紅習慣,提供應有的審計參考。

    最后,接受投資者的上市評價,尤其是機構投資者。基金、保險、QFII等機構投資者,有著專業(yè)的評價標準和投資經驗,尤其是包括專業(yè)人士的研究力量,這將從一定程度上對IPO的發(fā)行條件和業(yè)績狀況,有更加專業(yè)的評估和分析。加強與各種投資機構的聯系,并聽取相應投資機構的推薦意見,將對補充和豐富IPO的審計內容提供有效參考。

    其實,目前的表內審計力量,已經不是影響上市公司業(yè)績的主要因素。而真正出現業(yè)績下滑風險的,常常是沒有事先預料到,也沒有相應的業(yè)務信息可以查閱和尋找。這在一定程度上與IPO表內外業(yè)務及信息結合的連續(xù)性、緊密度,尤其是影響邏輯有關。因此,對于IPO的審計,不應當局限于是不是滿足上市條件,更重要的是幫助IPO公司更好地發(fā)揮主業(yè)優(yōu)勢,把握企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并為此而提供更多的規(guī)劃和建議。

第6篇:審計風險控制范文

【關鍵詞】會計師事務所; 審計風險; 控制防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審計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逐漸成為人們對經濟活動進行評價和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財務造假、財務信息失真現象不斷出現使人們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在不斷提升,這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執(zhí)業(yè)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市場經濟風險的加劇、審計項目的日益復雜都導致了會計師事務所風險的不斷增加。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和防范風險,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是每一個會計師事務所都必須直接面對的問題。

一、審計風險的成因

所謂的審計風險是指當企業(yè)的財務報表所反映的會計信息存在重大的錯誤時,注冊會計師發(fā)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在審計工作中,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對于會計師事務所而言,在承接審計業(yè)務并在開展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就有可能對于存在重大錯誤的財務報告出具不適當的審計報告,進而遭受不必要的損失。筆者總結出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過程中存在風險的主要因素:

1.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工作的獨立性不夠

在審計工作實踐中,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承接業(yè)務是以直接向客戶收取審計費用為前提的,這就可能會導致會計師事務所與客戶之間由此建立起經濟關系而產生相互依存作用,該種關系的出現勢必會降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在獨立性不能保證的情況下,就難以保證審計結果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其次,由于目前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便通過降低審計費用標準來爭取更多的客戶,而所收取審計費用的減少,勢必會導致審計成本降低、審計時間減少和審計程序的簡化,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審計工作的風險程度。

2.組織形式缺乏合理性

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會計審計工作的發(fā)展和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起步相對較晚、發(fā)展時間也比較短。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在組織形式上還存在較大的缺陷,需要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改進和提升?!吨腥A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明確規(guī)定,我國可以設立合伙制會計師事務所,同時也可以設立有限責任制的會計師事務所,但是目前就我國的現狀而言,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都是有限責任制,這一特征決定了事務所的規(guī)模都相對比較小。同時,有限責任制也大大地降低了注冊會計師所承擔風險的責任,這導致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的責任意識缺失,影響了審計工作質量,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會計師事務所所面臨的審計L險。

3.會計事務所審計人員工作能力不強且職業(yè)道德水準不高

審計工作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不僅要求審人員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由于當前審計人員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相對較低,相關的經濟、法律、財會等方面知識也掌握得不夠全面,從而影響了審計工作的質量,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審計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同時,社會上對審計工作人員的需求量很大,但會計師事務所內部的大部分工作人員缺乏豐富的工作經驗,有的甚至沒有任職所必要的資格,如審計職業(yè)資格證書,導致審計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不能夠及時處理,加上職業(yè)道德的缺失而產生舞弊問題,從而增加了會計事務所審計工作的風險。

4.審計工作具有局限性

由于我國市場經濟仍處于不斷發(fā)展之中,所以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因此,對于會計監(jiān)督工作也仍需不斷改進和提高。目前社會誠信機制缺失、加上委托經營模式的運用,致使部分人員為了實現自身的利益,而進行會計信息造假、利用虛假經濟業(yè)務粉飾財務報表,這一現象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審計工作的難度;同時,審計項目的日益復雜,也給審計工作帶來了更多的風險和挑戰(zhàn)。由于審計業(yè)務的成本與效益原則本身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所以審計工作難以識別出所存在的錯報項目,加上審計工作過程中不能保持真實性與客觀性原則,加劇了審計風險的發(fā)生。

二、會計師事務所的風險與防范措施

由于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是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和系統的過程。這就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在具體審計工作中,不斷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強化自身的獨立性,切實履行自身職責,從而有效規(guī)避審計風險,將其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1.增強會計師事務所獨立性

獨立性是審計工作的靈魂,是能否客觀公正發(fā)表審計意見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在開展審計工作時,都應該對獨立性進行客觀評價,謹慎考慮對于客戶所委托的審計項目是否應該承接。為確保審計工作不受客戶的影響,以增強審計工作的獨立性,確保工作質量,可以對會計師事務所承接審計業(yè)務的模式進行改革,可先由客戶向單位的審計委員會提出申請,然后審計委員會進行公開招標,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式確定承接審計項目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費用由審計委員會支付給會計師事務所,從而切斷會計師事務所與客戶的經濟往來,進而保證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工作的獨立性,使其可以獨立自主地開展審計工作,確保審計意見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同時必須將審計業(yè)務與非審計業(yè)務進行嚴格分離,按照客觀的評價標準對獨立性進行評價,以提高審計工作質量,降低審計風險。

2.改善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

會計師事務所采取有限責任制的組織形式具有較大的弊端,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合伙制是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未來發(fā)展的大勢所趨。由于會計師事務所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注冊會計師的個人經驗以及職業(yè)技能,采取合伙制的組織形式意味著注冊會計師需要對為客戶所提供的服務承擔無限責任,他們在開展審計工作過程中,會更好地履行職責,確保審計工作質量,發(fā)表更為客觀的審計結論。其次,在推進合伙制過程中,可以依據事務所的具體情況采取有限責任合伙制的過渡模式,可由合伙人中的主要違規(guī)人承擔無限責任,其他合伙人承擔有限的責任,這種模式可有效實現事務所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3.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綜合素質與職業(yè)道德水平

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注冊會計師會接觸不同行業(yè)和形形的客戶,因此事務所首先應該加強對于注冊會計師的培訓工作,邀請不同行業(yè)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注冊會計師舉辦講座,將自己的實踐經驗、從業(yè)心得傳授給會計師事務的工作人員,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yè)業(yè)務水平,拓展其知識面。其次,還要加強對所有人員職業(yè)道德教育,經常向注冊會計師宣傳遵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建立目標激勵機制。注冊會計師也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類培訓活動,與時俱進,積極學習各種新的知識,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嚴格遵守職業(yè)道德與職業(yè)規(guī)范,有效防范審計工作開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

4.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制度

目前,我國的會計法、審計法、會計準則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都在不斷修訂,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為會計師事務所從業(yè)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提供了標準和依據,使他們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從而規(guī)范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降低風險發(fā)生的概率。其次,政府部門以及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部門也應該不斷加大對于會計師事務所的監(jiān)督和管理力度,以確保注冊會計師認真負責地做好本職工作,促進審計工作質量的提高,降低審計工作中所存在的風險。

三、總結

綜上所述,審計風險是普遍存在的,會計師事務所在開展審計工作過程中,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獨立性、重視注冊會計師的職業(yè)道德和專業(yè)技能的培訓、積極改進組織形式,從而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有效控制和防范審計風險,實現會計師事務所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捷純.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防范及控制[J].當代經濟,2009 (11).144―145.

[2]肖楠.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及其防范[J].財會通訊,2011(1).41―43.

第7篇:審計風險控制范文

[關鍵詞]審計風險;審計失??;風險控制

所謂風險,即損失的機會和概率。它以概率的形式來衡量,藉以表達各種損失發(fā)生的機會。審計風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審計中,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和審計證據等概念密切相關;在審計實務中,審計風險是審計人員在制定審計計劃、執(zhí)行審計程序、出具審計報告等階段必須隨時加以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探討審計風險的含義、種類、存在形態(tài)以及審計風險、審計證據與重要性水平關系,對控制審計風險及避免審計失敗有重大意義。

一、審計風險的基本含義

關于審計風險,理論界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全一致的定義。國際審計準則第25號《重要性和審計風險》將審計風險定義為:“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對實質上誤報的財務資料可能提供不適當意見的風險?!薄睹绹鴮徲嫓蕜t說明》第47號認為:“審計風險是審計人員無意地對含有重要錯報的財務報表沒有適當修正審計意見的風險?!蔽覈丢毩徲嬀唧w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則將審計風險定義為:“審計風險,是指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發(fā)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币陨先齻€定義,雖然對誤報的界定范圍有所不同(如國際審計準則界定為“實質上”,我國獨立審計準則界定為“重大”,而美國審計準則界定為“無意”行為,而非有意為之),但基本概括了審計風險的內涵,即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對存有重大錯報和漏報的財務報表,審計后卻認為該重大錯報和漏報并不存在,從而發(fā)表與事實不符的審計意見的風險。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審計風險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財務報表本身存在重大錯報和漏報的風險,另一方面是審計人員審計后表示該報表并不存在重大錯報和漏報的風險。也就是說,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和主觀努力的結合——客觀存在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去調節(jié),但主觀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則的約束。

二、審計風險的三種形式及其相互關系

在審計實務中審計風險具有如下具體表現形式:固有審計風險——被審計單位業(yè)務本身及會計處理已經存在舞弊和差錯的水平估計。不同類型的經濟業(yè)務或賬務處理發(fā)生錯誤或差錯的可能性大小不一??刂茖徲嬶L險——內部控制制度沒能有效防范經濟業(yè)務發(fā)生錯弊的可能性。檢查審計風險——審計人員對賬戶、經濟業(yè)務及審計證據進行收集、檢查、和評價后用來查出重要差錯水平的估計。

我國理論界公認的審計風險決策模型為:審計風險(AR)=固有風險(IR)×控制風險(CR)×檢查風險(DR)。它體現了固有審計風險、控制審計風險及檢查審計風險之間的關系,其最根本的用途在于根據確定的預期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的水平來、確定和檢查風險水平。檢查風險的價值在于據此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樣本規(guī)模,把審計計劃與審計實施過程有機地聯系起來。

審計風險是對審計全過程的評價,由幾個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審計人員所能控制的只有檢查風險要素。所以,控制審計風險的要點在于控制檢查風險。根據審計風險決策模型可知,在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一定的條件下,檢查風險和審計風險成正比關系。從而,重要性數量水平與檢查風險水平成正向對應關系。

通常情況下,我們把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稱為估計審計風險,把檢查審計風險又細分為可容忍審計風險和終結審計風險。估計審計風險主要與被審計單位本身的各方面情況有關。被審計單位的規(guī)模越大、經營性質越復雜、內部控制越弱、管理當局的可信賴程度越低,則評估審計風險也就越高。估計審計風險是導致財務報表產生重大錯報和漏報的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它不受審計人員的和控制。而可容忍審計風險是指審計項目完成后,審計人員或會計師事務所準備承擔或可以接受的審計風險。它主要受以下三個因素控制:(1)會計師事務所的風險承受能力。會計師事務所的風險承受能力越強,可容忍審計風險也就可以越高。會計師事務所的風險承受能力則主要取決于事務所的規(guī)模、經濟實力以及責任的承擔能力等。(2)財務報表和審計報告使用者的情況。財務報表和審計報告的使用者素質越高、范圍越廣,對財務報表和審計報告的利用程度越高,可容忍審計風險就越低。(3)行業(yè)之間的競爭情況。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競爭越激烈,可容忍審計風險也就越低。可容忍審計風險是審計人員或會計師事務所主觀確定的,其與估計審計風險的差異,即為需要主觀努力的程度,是決定審計項目取舍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終結審計風險是指審計項目完成后所實際形成或審計人員實際承擔的審計風險。終結審計風險主要與審計程序的設計和執(zhí)行情況有關。審計程序設計和執(zhí)行得越好,終結審計風險就越低。終結審計風險在數量關系上、理論上應與可容忍審計風險一致,但實際上,它既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可容忍審計風險,因為審計程序的設計和執(zhí)行受審計人員的業(yè)務素質和某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審計過程中,應盡量按計劃規(guī)范操作,以使終結審計風險控制在可容忍審計風險范圍內。

總之,固有審計風險和控制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檢查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和主觀努力的結果。因此,審計人員在決定是否承接某一審計項目時,可以將固有審計風險、控制審計風險與檢查審計風險進行比較,然后根據成本效益原則決定取舍。如果接受該項目,在審計過程中應盡量嚴格執(zhí)行所設計的審計程序,使終結審計風險等于或小于預先設定的可容忍審計風險。雖然終結審計風險取決于可容忍審計風險,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后者,它是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審計證據的關系

(一)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的關系

重要性與審計風險是不可分割使用的兩個概念,必須把它們結合起來。那么,在重要性和審計風險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呢?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第2條指出:“審計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環(huán)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簡單地說,審計重要性就是錯報的可容忍程度,其量化標準即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說,在重要性水平之內的錯報,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因此,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審計報告對被審事項中的重要性錯誤未予察覺,就會導致審計風險。因此,重要性是審計風險控制的核心和重點。審計過程中同樣的事項,其重要性程度提高時,審計風險必然降低。反之,審計風險必然提高。因此,重要性和審計風險之間是反向對應關系。

重要性理論的目的在于指導審計實踐。審計人員對會計報表進行審計,首先要對重要性進行初步判斷。判斷要從數量和性質等方面來考慮。從數量角度講,重要性表現為重要性數量水平,如“稅前利潤的5%—10%”。在此之所以單獨稱之為“重要性數量水平”,是為了區(qū)別于一般論述中的“重要性”“重要性程度”“重要性水平”。在審計實務中,“重要性數量水平”的作用在于作為會計報告允許出現差錯的最高水平,審計人員據此評價所發(fā)現的重要性,進而確定發(fā)表審計意見的類型。

在實施審計前,審計人員對不同規(guī)模的重要性都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認同,即有一個大致相同的重要性數量水平,這個水平應該是相對數。重要性數量水平越大,如從5%提高到10%,則對同一個項目的重要性程度認識就越低,審計風險也越大。反之,審計風險就越小。所以,重要性數量水平和審計風險水平成正向對應關系。

審計風險是對審計全過程的評價,由幾個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審計人員所能控制的只有檢查風險要素。所以,控制審計風險的要點在于控制檢查風險。根據審計風險決策模型可知,在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一定的條件下,檢查風險和審計風險成正比關系。從而,重要性數量水平與檢查風險水平成正向對應關系。

(二)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的關系

審計證據是審計人員在執(zhí)行審計業(yè)務過程中,為形成審計意見所獲取的證據。審計人員所獲取的審計證據越多,對實質上錯報的財務資料提供不適當意見的可能性就越小,審計風險也就越低。因而審計證據與審計風險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估計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是正向關系,即估計審計風險越高,所需獲取的審計證據就應越多,就越可以降低終結審計風險。可容忍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則為反向關系,即可容忍審計風險越低,所需獲取的審計證據就越多。因為搜集的證據越多,越容易發(fā)現財務報表中的錯誤,因而越容易形成正確的審計意見,審計風險也就越小。終結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也為反向關系,即所獲取的審計證據越多,終結審計風險越小。

雖然到今天為止,我國的民間審計機構除驗資報告外遭起訴的還較少,但回顧世界審計的尤其是最近發(fā)生的安然事件和銀廣夏事件,我們有理由相信:驗資報告的今天,就是審計報告的明天!

四、控制審計風險的措施

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使審計結論與客觀事實完全相符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采取措施來控制審計風險,努力提高審計結論的公允性,增加審計結論的安全程度。

(一)建立一套合理公認的獨立審計準則體系并嚴格按審計準則辦事,加強質量控制

不按審計準則執(zhí)業(yè),注冊會計師將面臨犯重大過失的指控,在法律訴訟中很難不負賠償責任。加強質量控制,有助于減少會計師事務所發(fā)表不適當審計意見的風險。面臨審計訴訟的巨大壓力,回避不是出路,拒絕對“公允”發(fā)表審計意見也不是辦法。惟一的出路是以公眾利益為導向,努力提高執(zhí)業(yè)能力,健全質量控制體系,嚴格按獨立審計準則辦事。

(二)以公眾利益為導向

為了闡述這一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弄明白審計職業(yè)界與公眾在一些觀念上的分歧。

審計存在的價值是什么?信息觀、觀和保險觀有不同的解釋。信息觀認為,審計信息屬于一種附加信息(AdditionalInformation),它通過增進財務信息的可信(Credibility)來增加財務報告信息的價值。觀認為,隨著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資產所有者(即委托人)無法觀察到資產經營者(即人)的行動,因而委托人聘請注冊會計師對會計報表進行審計;當然,也可能人會主動聘請“審計”,以向股東證明自己付出努力的有效性??傊^認為,審計是促進股東和管理人員利益最大化的產物。不論是信息觀還是觀,更多的是強調審計的鑒證作用。既然審計是一種鑒證,那么,注冊會計師就只能對會計報表提供合理的保證而不是絕對的擔保。但為了社會穩(wěn)定或出于保護弱小投資者的需要,法律界作為保險觀的支持者,其傾向觀念是:審計人員有義務向尋求避免財務損失的投資者擔保財務報表的準確。會計師事務所堅持認為自己不是保險公司,只能提供鑒證而不是保險。但社會公眾期望審計成為投資損失的“保險鎖”。

不論是信息觀、觀還是保險觀,其核心都是:審計應為公眾提供服務。注冊會計師應該站在獨立的立場上,對公眾用于決策的會計信息發(fā)表客觀、公正的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與客戶達成的任何妥協,都要以不傷害公眾利益為前提。雖然審計費是由客戶支付的,違反客戶的意志可能失去客戶,但注冊會計師必須明白,公眾才是其服務的真正對象。從服務于客戶轉到服務于公眾,這是事務所減少審計風險的基本前提。如果某項信息按會計準則可以不披露,但按照充分與公允的要求需要披露,注冊會計師就不能只顧討好客戶,而應促使客戶披露有關信息。

(三)努力縮小公眾與審計執(zhí)業(yè)人員之間的期望差

一方面,審計職業(yè)界應該努力提高執(zhí)業(yè)能力,盡量保證審計報告結果的真實,減少審計風險;另一方面,職業(yè)界有義務向社會公眾、界講清楚審計的固有局限,講清楚責任與審計責任、經營失敗與審計失敗的不同,從而減少公眾對審計的過高期望。審計是一種鑒證而不是一種保險,審計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證而不是絕對的擔保。如果社會公眾能普遍接受這種觀點,就有可能減輕事務所的訴訟壓力。

(四)加強質量控制,重視公允性

對于公允(Fairness),1992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在69號審計公告中指出,會計報表的公允性要求做到:(1)所選擇和的會計原則是公認的;(2)所應用的會計原則在的經營環(huán)境中是適當的;(3)財務報表(包括有關的附注)有助于使用、理解和解釋;(4)財務報表所表現的信息的分類與匯總是比較合理的;(5)財務報表所反映的基本交易與事項是在表現一個企業(yè)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內的。葛家澍教授認為,如果會計處理所依據的憑證、程序或符合法定或公認的會計準則,那就表明它是公允的。

投資者對公允的理解比專業(yè)人士簡單得多。對他們而言,公允意味著會計報表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利益,能公正地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梢?,公允是對會計信息信賴的基礎。對許多注冊會計師而言,卻要在三個“合法性”上花費很多時間而無暇顧及公允性。過多關注“合法性”而忽視“公允性”是危險的。對一份缺乏公允性的會計報表發(fā)表肯定意見,將面臨巨大的審計風險甚至導致審計失敗。

(五)借鑒國際經驗,避免審計失敗

所謂審計失敗,是指企業(yè)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發(fā)表了錯誤的審計意見。審計失敗可能來自企業(yè)的錯誤與舞弊或經營失敗,也可能來自注冊會計師自身的工作過失或欺詐,或兩者兼而有之。

審計失敗成因包括:

企業(yè)錯誤、舞弊、違法行為或經營失敗。首先是客戶的錯誤、舞弊、違法行為。要判定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必須區(qū)分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根據《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8號——錯誤與舞弊》的規(guī)定,建立健全內部控制,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護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是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審計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出具審計報告,保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目的在于通過其審計,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可靠程度作出合理保證,而非百分之百的保證。所以,注冊會計師只對其工作結果即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并不承擔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如果注冊會計師沒有查出被審計單位的錯誤、舞弊、違法行為,發(fā)表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給報表使用者造成了損失,就會遭到訴訟,遭到訴訟的注冊會計師如果拿不出充分有效的證據,證明其在審計過程中確實遵守了《獨立審計準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其次是客戶的經營失敗。注冊會計師遭到訴訟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報表使用者不理解客戶的經營失敗和審計失敗之間的差別。企業(yè)由于蕭條、決策失誤或同業(yè)競爭等無力歸還借款或無法達到投資人期望的收益,這就是經營失敗。審計失敗是指注冊會計師由于沒有遵守《獨立審計準則》而提出了錯誤的審計意見。經營失敗與審計失敗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一般來說,只要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嚴格遵守《獨立審計準則》,采取適當的審計程序,獲取充分的審計證據,就會形成正確的審計意見。但也可能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即注冊會計師確實遵守了《獨立審計準則》,卻提出了錯誤的審計意見,這就稱為審計風險。在審計未能發(fā)現會計報表中的重大錯誤、漏報項目并提出錯誤的審計意見時,注冊會計師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有兩種情況:(1)如果是由于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未能盡到應有的謹慎,就屬于審計失敗,注冊會計師應承擔法律責任。(2)如果注冊會計師能夠使他人相信自己在審計過程中確實盡到了應有的謹慎,遵守了《獨立審計準則》,而由于審計測試及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固有限制,以及基于審計報告不是對會計報告可靠性的擔保,就不應要求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

注冊會計師的過失或欺詐。注冊會計師因過失、欺詐或違約等行為給客戶和有關第三方造成損失的,注冊會計師應對此承擔法律責任。過失指注冊會計師在執(zhí)行審計過程中沒有遵守《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按其沒有遵守的程度可分為一般過失和重大過失。欺詐是指注冊會計師為了達到欺騙他人的目的,明知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有重大錯報、漏報事項卻加以虛假陳述,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無論過失還是欺詐,都是由于注冊會計師沒有嚴格遵守《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而形成錯誤的審計意見,給報表使用者造成損失,這是審計責任,注冊會計師應對此承擔法律責任。另外,注冊會計師未能履行業(yè)務約定書的要求,如未能在約定的日期內提交審計報告,要承擔違約責任。

根據對上述審計失敗的,注冊會計師規(guī)避審計失敗的措施包括:

嚴格遵循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根據以上所述,注冊會計師僅對緣于自身的過失、欺詐,承擔法律責任。而判斷注冊會計師是否具有過失、欺詐,關鍵在于注冊會計師是否遵守了《獨立審計準則》。因此,保持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嚴格遵守專業(yè)標準,對于避免法律訴訟異常重要。

建立、健全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質量控制是會計師事務所各項管理的核心。如果一個會計師事務所質量管理不嚴,很可能因某一個人或某一部門的原因而導致整個會計師事務所破產。因此,會計師事務所應根據《注冊會計師質量控制基本準則》的要求,建立、健全一套嚴密、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并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保證整個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

謹慎選擇客戶??蛻羧绻麑ζ漕櫩汀⒙毠?、政府部門或其他方面不誠信,則出現法律糾紛的可能性就高。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在決定是否承接業(yè)務時,評價客戶的正直程度很重要。一旦發(fā)現客戶缺乏正直的品格,就不應與其打交道。

與委托人簽訂業(yè)務約定書。業(yè)務約定書具有法律效力,是確定注冊會計師和委托人責任的重要文件。在注冊會計師與委托人之間的訴訟案件中,業(yè)務約定書尤為重要,它可以將口舌之爭減少到最低限度。

深入了解客戶的經營業(yè)務。不熟悉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業(yè)務,注冊會計師就不能了解會計資料中容易出錯之處,容易發(fā)生失誤,從而加大審計風險。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在編制審計計劃時應深入了解客戶的業(yè)務特點。

保持獨立性。只有保持獨立性,注冊會計師才不會屈從于外來壓力,才能保持客觀、公正的執(zhí)業(yè)態(tài)度。因而這一點對于形成正確的審計意見是很重要的。

聘請懂行的律師。會計師事務所應聘請熟悉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律師擔任顧問。這樣,在審計過程中遇到可能承擔責任的事項,可以同律師商量,尋找避免途徑。一旦發(fā)生訴訟,有經驗的律師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幫助也很大。

(六)培養(yǎng)審計人員綜合全面的知識能力

審計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它對審計人員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很高。審計人員知識豐富,業(yè)務能力強,工作作風細膩,他在同樣的時間內就可能收集到更充分合理的審計證據,降低檢查風險。

(七)正確處理審計風險與審計效益之間的關系

為了降低審計風險,就應該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但證據的增多,也就意味著審計成本的增加從而審計效益。因此必須處理好審計風險與審計效益之間的關系。

以上簡要論述了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種類及相應的控制措施。審計風險具有潛在性的特點,顯化過程慢,不便于用定量的數學方法來,研究它有一定的難度。在審計實務中應針對其發(fā)生的原因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便達到綜合治理的目的。

[]

[1]DavidN.Ricchiute:Auditing&AssuranceServices,FifthEdition,South-WesternCollegePublishing1998.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2]D.RayWhittington,KurtPany:PrincipleofAuditing,TwelfthEdition,McGrailHill1998.北京:機械出版社,1998.

[3]JackC.Robertson:Auditing,EighthEdition,McGrailHill1998.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8.

[4]ArenceLoebbecke:AuditingAnIntegratedApproach,EighthEdition,PrenticeHallInc200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5]道格拉斯。R.卡邁克爾,約翰。J.威林翰,卡羅。A.沙勒,著。劉明輝,胡英坤,主譯。審計概念與方法:現行與實務指南[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6]阿爾文。A.阿倫斯,詹姆斯。K.洛布貝克,著。石愛中,李斌,柳士明,譯。審計學——整合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7]謝榮。市場經濟中的民間審計責任[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8]張龍平。注冊會計師專門化系列教材:審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5.

[9]李若山,主編。廈門大學會計系列教材:審計學[M].大連: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

[10]毛巖亮。民間審計責任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5.

[11]李若山,劉大賢,主編。審計學:案例與教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12]朱榮恩,主編。審計學[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0.

[13]周志誠。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中國海峽兩岸案例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第8篇:審計風險控制范文

關鍵詞:審計風險 形成 防范措施

從古今中外的審計發(fā)展史來看,有審計就有審計風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快速發(fā)展,經濟活動領域的不斷擴大,審計所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大,審計難度就越高,審計風險也就隨之增大。如何規(guī)避審計風險也就成為國家各級審計機關不斷探討的問題。

一、審計風險的特征

1.審計風險的客觀性?,F代審計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樣審計的方法,即根據總體中的一部分樣本的特性來推斷總體的特性,而樣本的特性與總體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點誤差,這種誤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難以消除。因此,不論是統計抽樣還是判斷抽樣,若根據樣本審查結果來推斷總體,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差,即審計人員要承擔一定程度的作出錯誤審計結論的風險。即使是詳細審計,由于經濟業(yè)務的復雜、管理人員道德品質等因素,仍存在審計結果與客觀實際不一致的情況。因此,風險總是存在于審計活動過程中,只是這些風險有時并未產生災難性的后果,或對審計人員并未構成實質性的損失而已。

2.審計風險的普遍性。雖然審計風險通過最后的審計結論與預期的偏差表現出來,但這種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審計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導致風險因素的產生。因此,有什么樣的審計活動,就有與之相適應的審計風險,并會最終影響總的審計風險。從總體來看,可能產生風險的因素有:內部控制結構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數字遺漏,對項目的錯誤評價和虛假注釋,項目的流動性強,項目的交易量大,經濟蕭條,財務狀況不佳,抽樣技術局限性等。從每一個具體風險看,也是由多因素組成。

3.審計風險的潛在性。審計責任的存在是形成審計風險的一個基本因素,如果審計人員在執(zhí)業(yè)上不受任何約束,對自己的工作結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就不會形成審計風險,這就決定審計風險在一定時期里具有潛在性。如果審計人員雖然發(fā)生了偏離客觀事實的行為,但沒有造成不良后果,沒有引起相應的審計責任,那么這種風險只停留在潛在階段,而沒有轉化為實在的風險。審計風險是在錯誤形成以后經過驗證才會體現出來,假如這種錯誤被人們無意中接受,即不再進行驗證,則由此而應承擔的責任或遭受的損失實際沒有成為現實。所以,審計風險只是一種可能的風險,它對審計人員構成某種損失有一個顯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長短因審計風險的內容、審計的法律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以及客戶、社會公眾對審計風險的認識程度而異。

4.審計風險的偶然性。審計風險是由于某些客觀原因,或審計人員并未意識到的主觀原因造成,即并非審計人員故意所為,審計人員在無意接受了審計風險,又在無意中承擔了審計風險帶來的嚴重后果??隙▽徲嬶L險具有無意性這一特點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在這一前提下,審計人員才會努力設法避免減少審計風險,對審計風險的控制才有意義。

5.審計風險的可控性。審計風險是審計活動中的固有現象,即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審計人員可以采取有效的審計方法,通過有效的審計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審計風險。

二、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1.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良好的執(zhí)業(yè)環(huán)境是注冊會計師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客觀條件,只有有了良好的執(zhí)業(yè)環(huán)境,注冊會計師才能在執(zhí)業(yè)時堅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從而使審計質量得以保證。但是,從最近幾年發(fā)生的審計案例看,不少是由于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受到被審計單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門的壓力而不得不違規(guī)、違心地出具虛假審計報告。一旦出現問題,就會使自己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

2.轉變觀念,強化風險意識。應該看到,正確認識審計風險是職業(yè)界自身發(fā)展的要求,也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隨著人們對審計期望值的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的責任和風險也越來越大,職業(yè)界將會更加關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審計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審計成本的同時,高質量完成審計任務,并有效地避免審計風險及其損失。因此,審計人員一定要沖破傳統審計思路的束縛,從思想上,觀念上深入理解審計風險,并在執(zhí)行審計業(yè)務的過程中,尋求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審計風險。

3.引入風險管理的模式。首先,事前對審計風險進行評估。為保證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審計人員在執(zhí)行審計業(yè)務中,應對客戶所面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判斷、評估,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制定審計策略和與企業(yè)狀況相適應的審計計劃,使審計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這主要包括客戶和客戶管理者兩個方面??蛻舴矫嬷饕薪洜I環(huán)境因素分析,組織結構因素分析;管理者方面主要有管理者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變更情況分析等。其次,事中對審計風險進行有效控制。主要指選擇減輕風險的技術和方法,建立減輕風險的程序以規(guī)避風險,降低風險,轉移風險。

4.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一是認真學習相關法規(guī),加強職業(yè)道德和廉政建設。經常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法律知識講座,讓審計人員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排除各種主、客觀因素對審計工作的影響,使審計行為符合法定程序,審計評價符合依據,審計結論客觀公正。經常進行職業(yè)道德教育和廉政建設教育,用制度規(guī)范、約束審計人員的行為,防止、,和。二是提高審計人員的計算機運用水平。

第9篇:審計風險控制范文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流程;風險點;風險控制

高校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既是強化干部管理監(jiān)督、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和完善學校內部管理的手段。審計風險主要來自于被審計對象和審計主體,伴隨審計過程存在和產生。分析審計過程中每個階段的主要流程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點,提出風險控制要點,有利于提高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質量。

一、高校經濟責任審計準備階段

(一)主要流程與風險點分析

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和所處環(huán)境,以及在此基礎上確定審計重要性水平和初步評估審計風險。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包括單位組織架構、業(yè)務性質(學院或部門涉及的專業(yè)領域)、內部控制情況;所處環(huán)境包括外部宏觀環(huán)境(經濟、文化、市場、政策、法律、監(jiān)管)、學校內部環(huán)境(學術風氣、管理體制和機制、管理水平)、行業(yè)環(huán)境(專業(yè)領域內行業(yè)特征、慣例、競爭態(tài)勢)等情況。審計人員可以單獨編制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和環(huán)境的風險點標示圖,便于細化分析和控制審計風險。審計準備階段運用風險預警策略,主要是針對項目前期準備以及對被審計單位初步了解掌握的情況進行風險信息的收集,包括主要風險點在哪兒、什么風險、什么原因造成的、會有什么后果等情況。繪制準備階段審計風險點標示圖后,需進一步設計和編制審計風險清單,分析各種風險因素產生的原因、走勢和影響范圍,揭示風險可能的轉化結果,發(fā)出風險警示高校內部審計部門接受組織部門委托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時,審誰、什么時候審,主要由黨委組織部門決定。當被審計對象確定后,審計部門和審計人員開始為實施審計做準備,這一階段稱為審計準備階段。根據準備階段審計業(yè)務的主要流程,審計人員應細化工作內容,分析主要業(yè)務環(huán)節(jié)可能出現的審計風險因素,編制審計業(yè)務流程的風險分析圖表,記錄風險預警分析的過程。圖(1)是對某學院院長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時,審計環(huán)節(jié)可能產生的主要風險內容分析。審前調查的主要工作是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和所處環(huán)境,以及在此基礎上確定審計重要性水平和初步評估審計風險。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包括單位組織架構、業(yè)務性質、內部控制情況;所處環(huán)境包括外部宏觀環(huán)境(經濟、文化、市場、政策、法律、監(jiān)管)、學校內部環(huán)境(學術風氣、管理體制和機制、管理水平)、行業(yè)環(huán)境(專業(yè)領域內行業(yè)特征、慣例、競爭態(tài)勢)等情況。審計人員可以單獨編制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和環(huán)境的風險點標示圖,便于細化分析和控制審計風險。審計準備階段運用風險預警策略,主要是針對項目前期準備以及對被審計單位初步了解掌握的情況進行風險信息的收集。繪制準備階段審計風險點標示圖后,需進一步設計和編制審計風險清單,分析各種風險因素產生的原因、走勢和影響范圍,揭示風險可能的轉化結果,發(fā)出風險警示信號,為進一步防范控制風險提供基礎條件。

(二)風險控制要點

經濟責任審計準備階段的風險主要集中在審前調查階段,審前調查的風險主要來自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風險和審計人員實施調查分析過程產生的風險。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和環(huán)境,目的是識別和評價被審計單位風險,該階段的審計風險主要是對被審計單位風險評估是否準確,以及實施審計調查是否充分。為了控制該階段的審計風險,在對某學院院長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時做了以下工作。1.選擇恰當的審前調查途徑和方式:通過學校和被審計學院的網站、其他宣傳資料等傳播媒體了解學院信息;走訪學校組織部門、紀檢監(jiān)察和教務、科研、財務等相關職能部門,聽取各部門對被審計學院教學管理質量、科研績效、財務狀況等情況的介紹;聯系和走訪被審計學院行政辦公室,獲取學院基本信息資料;查閱相關資料,詢問有關人員。2.確定必要的審前調查內容:了解學院規(guī)模、機構設置、教職員工基本情況;了解學院內部管理組織架構、職責分工、內部控制風險狀況;了解學院負責人職責范圍、分管工作內容及管理業(yè)績情況;了解學院外部環(huán)境如主要學科所處地位、與學科發(fā)展相關的國家政策導向等情況。表(1)為編制的該學院院長經濟責任審計審前調查工作日志表,目的是控制審前調查不充分的風險。3.收集相關的基礎性資料:收集與被審計學院專業(yè)領域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制度和政策資料;以前年度學院被審計或檢查的結果報告;各類考核、評估結果報告,學院年度預算和財務決算報告;學院工作計劃、總結、年鑒、各項制度匯編等資料。4.實施關鍵的調查分析步驟:在了解被審計學院情況和環(huán)境基礎上,確定審計重要性水平;使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風險評估方法,初步評估被審計學院重大錯報風險;制定項目總體審計策略和工作方案。表(2)是在初步了解被審計學院相關情況后,對學院重大錯報風險初步評估的內容和結果。

(三)風險控制要點

經濟責任審計實施階段主要程序是進行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座談、訪談、詢問、檢查、觀察以及計算、分析性復核等,主要風險是實施審計程序或使用審計方法不恰當和收集的審計證據缺乏可靠性、充分性、完整性的風險。為了控制該階段審計風險,我們在對某學院院長經濟責任審計時,重點進行了如下工作:1.重視口頭證據收集:通過座談、訪談、詢問等言語交流,識別和判斷審計風險信號并實施相互印證式的詢問,即向不同層面、不同部門人員詢問同一方面問題從而獲取真實可靠信息。經濟責任審計實施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執(zhí)行必要的審計程序,完成審計方案確定的具體審計目標。根據風險預警策略,對審計實施階段風險信息的收集主要圍繞實施審計程序可能產生的風險事項進行。準備階段預警重點需要收集和識別被審計單位重大錯報的風險信息。實施階段主要關注審計人員的行為是否偏離準則和規(guī)范的要求,是否未按規(guī)定的程序和方法執(zhí)行。圖(2)列示的是對某學院院長經濟責任審計時,審計實施階段主要業(yè)務流程的核心工作以及對應環(huán)節(jié)可能產生的主要風險內容。

(四)風險控制要點

經濟責任審計實施階段主要程序是進行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座談、訪談、詢問、檢查、觀察以及計算、分析性復核等。主要風險是實施審計程序或使用審計方法不恰當和收集的審計證據缺乏可靠性、充分性、完整性的風險。為了控制該階段審計風險,在對某學院院長經濟責任審計時,重點做了如下工作。1.重視口頭證據收集:通過座談、訪談、詢問等言語交流,識別和判斷審計風險信號,并實施相互印證式的詢問,即向不同層面、不同部門人員詢問同一方面問題從而獲取真實可靠信息。2.實施內部控制測試:使用檢查、重做等測試方法,對被審計學院內部控制制度和程序設計的合理性和執(zhí)行有效性進行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評價其控制風險。審計過程中選擇該學院風險較大的業(yè)務事項進行控制測試。表(3)是內控測試時選擇學院培訓項目進行業(yè)務流程和管理控制了解的情況。根據對學院培訓業(yè)務內部控制了解的情況,得出其內部控制設計合理且得到執(zhí)行,但該業(yè)務內部控制運行是否有效,還需要實施進一步的測試,重點關注控制在各個不同時點是否按既定設計得到一貫執(zhí)行。表(4)列示的是測試培訓業(yè)務控制運行有效性時,梳理主要業(yè)務流程進行測試的內容和結果。測試結論:總體上學院非學歷教育培訓內部控制有效,但存在以下問題:(1)對收費標準的報備不夠重視,有隨意定價的傾向;(2)部分培訓項目教學計劃欠規(guī)范,招生簡章中未公布學時數,易讓外界對培訓質量或收費標準產生疑問;(3)授課酬金發(fā)放標準提高未經授權批準,授權管理存在缺位現象;(4)重要文書資料查閱未設置或未執(zhí)行權限管理,易引起信息外泄或資料毀損;(5)學院各短期培訓成本資金賬戶在規(guī)定的截止日期基本全部支出,與校內其他學院類似資金賬戶使用結果有明顯差異,需在實質性測試中進一步核實經費使用的真實性、合理性和相關性情況。3.規(guī)范實質性測試:即對被審計學院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財務收支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對經濟業(yè)務合規(guī)性、合法性,會計記錄真實性、完整性,資產存在性和所有權等經濟活動結果實施細節(jié)測試和分析性程序。采用抽樣方式,根據對學院內部控制的評價和測試結果確定了抽樣范圍和規(guī)模,對學院日常經費(教學、行政、人員經費)、專項經費(985、211、教改經費)、各類辦班經費等進行實質性測試。4.收集充分和適當的審計證據:運用檢查、監(jiān)盤、觀察、查詢、函證、計算和分析性復核等審計取證方式收集證據,結合詢問、辨認、鑒定、延伸調查、分析對比等方法,驗證獲取證據的真實性、可靠性。為保證收集證據的充分性,不僅設置取得證據數量要求,還考慮取得證據類型,以符合多角度印證目標的需要;對審計證據適當性控制,主要把握證據與審計目標的相關性和證據與事實的相符性原則。5.規(guī)范編制審計工作底稿:按內容真實、形式規(guī)范和措辭恰當的要求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對存在問題或對審計結論有重要影響的審計事項采取“一事一議”方式編寫審計查證底稿,體現已收集的審計證據與最終形成審計結論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

二、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報告階段

(一)主要流程與風險點分析

根據風險預警策略,對審計報告階段風險信息的收集主要圍繞導致審計結論性意見或結果嚴重背離客觀事實的可能性展開。該階段風險可能是準備階段和實施階段風險的延續(xù),也會有新風險的產生,因此對各項風險信息的匯總和綜合分析尤為重要。圖(3)列示的是在對某學院院長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時,審計報告階段主要業(yè)務流程的核心工作以及對應環(huán)節(jié)可能產生的主要風險內容。

(二)風險控制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