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木蘭詩教案范文

木蘭詩教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木蘭詩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木蘭詩教案

第1篇:木蘭詩教案范文

關鍵詞:學案導學;實驗教學;“探究”欄目

通常情況下,教師為達到教學效果制訂的綱要稱之為“教案”,以學生為主體提前準備的預習提綱稱為“學案”?!皩W案”的制訂與“教案”息息相關,學案的意義在于使學生樹立參與意識,做課堂的主人,由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完成實驗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并消化知識,最終轉化為一種學習能力。在中學學習階段,“教案”與“學案”一個以教師作為主體,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兩者在教學功能上有很大的差距。以教學為目的的“教案”教學,主要目的是向學生傳授知識。以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為主的“學案”教學法,在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的模式完成實驗,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充當引導角色。選擇“學案”教學法進行教學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實驗效率。筆者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發(fā)現(xiàn):學案教學是高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設計過程中要避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主閱讀教材,通過小組學習討論的方法完成實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學案導學教學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主題教育理論和素質教育理論形成的教學形式,借助學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以導學為法、學生為本展開教學。

學案是學生學與教師教之間的中介。就教師而言,僅僅憑借“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教育的要求,學生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教學內容。首先,對于學生來說,雖然有現(xiàn)成的課本作為學習工具,但是他們并不知道教師在下一堂課中將要講什么或者怎么講。其次,很多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通常比較在意教案內容的落實而忽略了學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消化和思考,課本上的一些概念、公式、原理、法則等只是一些大綱,對其他知識點的概述也比較抽象,只是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和解釋,對于如何分析理解和運用知識點描述得不是很詳細,學生只能借助于各種參考教材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掌握。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預習和復習功課的過程中還會經常遇到一些困難,導致其學習負擔加重。教師在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下應該借助有效的學案導學進行改進,增加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機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制訂符合自身情況的學習計劃,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和探索,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學習成績的目標。

一、“探究”欄目實驗教學學案的基本形式

根據(jù)內容不同,“探究”欄目實驗教學學案可分為填空式、圖解式、圖表式、習題式、問題式等。實際上學案沒有固定的格式,一個學案往往是幾種形式的結合,從教學經驗上看,“探究”欄目實驗課的學案應該根據(jù)探究主題選擇不同的形式。

1.填空式學案

如某些基本實驗操作,實驗目的、實驗儀器的選擇等,可設計成填空式學案,由學生預習或課堂上填寫。

2.圖解式學案

初三下學期對于物質的檢驗、鑒別和除雜等涉及實驗先后順序、綜合性較強的實驗內容,可制成圖解式學案,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步驟進行實驗研究。

3.圖表式學案

大部分驗證性實驗以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結論為主,可設計成圖表式學案。

4.問題式學案

課堂教學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jù)實驗內容,可設計問題式學案。

5.習題式學案

對一些課后習題(如人教社初三化學第78頁“有關氫氧化鈉變質”習題),可按課本順序和知識點難度,設計一些有針對性和綜合性的習題進行實驗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認為,針對各種形式的學案,教師應該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靈活運用。

二、“探究”欄目實驗課教學學案的設計特點

1.規(guī)范性

規(guī)范實驗程序是一項很重要的科學素養(yǎng)。教師在設計學案時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進行實驗操作的意識。初三化學實驗探究活動是嚴謹科學的探究活動。教師通過規(guī)范實驗操作,實現(xiàn)對學生的正面教育,強化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良好的實驗習慣是保證實驗順利進行和成功的重要前提。人在每一階段的學習最初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教師在初三化學開始實驗探究活動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學案”對學生進行教育。如果平時教師在設計學案時能夠嚴謹規(guī)范,那么學生在預習和總結實驗報告時也會受其影響自然而然地規(guī)范化學實驗程序。一般化學實驗的規(guī)范程序包括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實驗藥品與裝置、實驗操作步驟和實驗結果。

2.引導性

在設計學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生情,因材施教,起點要注意“就低”,杜絕一開始就難度過大,樹立“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意識,避免出現(xiàn)因問題難度過大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失去信心?!皩W案”要具有一定的引導性,開始可以先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進行記錄并觀察實驗現(xiàn)象,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規(guī)范的實驗動手能力。比如第一單元中,“蠟燭的燃燒”和“人體吸入和呼出氣體的比較”實驗,教師可以讓學生嚴格按照第12頁《探究》欄目進行探究活動,放手讓學生動手實驗,學案的設計主要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觀察實驗的順序和細節(jié)。

由于這個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力不夠,特別是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實驗的規(guī)范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把教學目標的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范意識和學習設計基礎實驗方案上。教師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了解實驗的步驟、設計這個實驗方案的目的和以后遇到類似問題應該怎樣思考并化解,使學生樹立科學的探究方法,即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探究過程―得出結論。教師在設計學案時要分析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根據(jù)學生的能力來設定實驗問題的難易程度,通過每一項具體步驟引導學生完成實驗,通過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讓學生在實驗活動中提高自身學習能力,不斷進步和成長。

3.階梯性

在教案當中,適當加入一些拔高的內容對于教學過程來說是十分有幫助的。在“學案”中,教學設計需詳略得當,縮小實驗的開放性,就要加大對“探究”欄目問題思考的開放性。這樣做首先可以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學習探索的良好態(tài)度,其次也可以形成“學生帶學生”“學生幫學生”的良好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積極參加進來,在學習討論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比如在演示實驗教學中,常常有“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說法,怎樣讓更多的學生能看出“門道”呢?合理的學案就起到引導、點撥的重要作用,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不同層次的學校有不同的教學需求,根據(jù)學生的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將有利于分層教學,提高教學有效性。階梯性可以有兩個方面的體現(xiàn):一個是對于實驗內容、問題呈現(xiàn)的階梯性,即實驗原理是逐步深入、逐步揭示的;第二個是對于學生實驗技能要求的階梯性,即對學生實驗操作的要求由簡單到綜合。

三、“探究”欄目實驗課教學學案的分類與功能

教師想要編制出合適的學案,必須要了解學生學習的特點、方法、習慣以及成績,并且研究相關的教材和資料,教師應該以一個研究者的心態(tài)置身于課堂教學中,認真分析教材和教學理論以及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探究”欄目實驗課教學學案,根據(jù)實驗課的性質可以分為演示實驗學案、驗證性的分組實驗學案、探究性分組實驗學案。其中演示實驗學案重在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與結論。驗證性的分組實驗學案重在指導學生實驗操作的順序、規(guī)范以及對實驗現(xiàn)象、結果的記錄。探究性分組實驗學案重在引導學生對實驗的設計(包括實驗原理、裝置、藥品的探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诓煌氖褂梅秶?,應該有針對性地編制對應的實驗課學案。

“探究”欄目實驗課學案的使用,筆者力主其點睛的功能,也就是說,不要淡化了實驗課的主要任務――實驗,所以實驗課的學案務求減輕學生的書寫負擔,將動筆的機會放在不同實驗類型的教學重點上,有的放矢。同時,也為了讓學生能真正在實驗課上有目的地動起來,筆者覺得,實驗步驟盡可能用圖形代替,讓學生看圖完成實驗,這樣比較適合初三學生的心理特征,實驗課的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如筆者在教學“二氧化碳制取的藥品及裝置研究實驗”學案“制取步驟”這一環(huán)節(jié)使用了如下圖示:

步驟:檢驗氣密性裝入石灰石倒入稀鹽酸搭好裝置,收集氣體。

對于實驗課的學案是否適合學前和課后,筆者覺得不需要統(tǒng)一,可以根據(jù)教師的教學習慣做出取舍。有些教師喜歡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踏實穩(wěn)重;有的教師希望學生帶著好奇心學習,積極主動。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只要教師用心把握,都能有相同的教學效果。

化學是實驗的科學,離開實驗就沒有化學。通過學案導學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引導學生將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充分結合起來,既要讓學生學會怎樣做(操作),還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做(操作原理)。由此可見,有效的學案導學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實驗觀察、分析、表達和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支梅,等.對比試驗在化學新課程教學中運用[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7).

第2篇:木蘭詩教案范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法的精華,是祖宗先賢攻城略地、出奇制勝的法寶。這一智慧結晶也早已引起國內外人士,特別是日本及歐美人士的重視和深入研究。人們將它廣泛運用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yè)經營、外交謀略、現(xiàn)代戰(zhàn)爭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取得了顯著的實效。然把該兵法的精髓運用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還頗為少見,筆者認為“商場如戰(zhàn)場”,課堂亦“戰(zhàn)場”,如若能把該兵法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現(xiàn)代教育教學,讓其成為解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奇謀方略”,這不但為研究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課堂實施方略打開了一條很好的思路,而且此舉也不失為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一種繼承和弘揚。

《孫子兵法·軍爭》上說:“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意為以迂回進軍的方式實現(xiàn)更快到達預定戰(zhàn)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yōu)橛欣臈l件。在教授《木蘭詩》一文釋題之時,筆者緊扣題眼這一個“詩”字問學生:這詩是我們以前常見的那種絕句、律詩嗎?(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北朝民歌)離現(xiàn)今有一千多年了。既然是民歌就說明它是能唱出來的?你能唱嗎?(不能)那想不想聽聽是怎樣唱的?(很想)筆者不直接把結論拋給學生,而是通過迂回戰(zhàn)術,步步緊逼,喚起學生的好奇與興趣,讓學生產生積極主動地樂學情緒。筆者認為這對學習相對枯燥的文言文而言還是非常重要的,畢竟有興趣才有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嘛!當然這一氣氛的成功營造得歸功于兵法中“迂直”這一戰(zhàn)術的合理運用。在上課伊始讓學生聽一聽《木蘭詩》的民歌唱法也是造勢之舉,兵法有言“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是說善戰(zhàn)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勢”,而不是苛求士兵。這里的造勢也就是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不去強制學生怎樣怎樣,而是通過營造氛圍,自然而然地把學生的心思從課外籠絡到本課的學習中來,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心理鋪墊。通過聽唱感知也為下一個朗讀環(huán)節(jié)作好鋪墊。

《孫子兵法·謀攻》上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求領導者要充分放權,不要對被領導者不放心,要敢于放手。這一思想運用于語文教學就是:敢于讓學生自主發(fā)展——學生能講的就免開尊口,學生能做的就不代勞,教師沒有必要指手畫腳,更不必橫加干涉。斯賓塞曾經說過:“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yǎng)的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彼?,應該相信學生,他們完全有能力干好自己的事。在組織翻譯課文時,筆者不是逐句逐字報譯讓學生記下來,而是讓同學們根據(jù)課下合作完成,如在翻譯過程中有什么疑惑或發(fā)現(xiàn)再提交全班討論,這樣省時高效,又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然這其中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把握好預設與生成這一組關系,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一下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毒抛儭分兄v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苯處煵荒艽笠庥趯W生提不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來,備課時要兼?zhèn)鋵W生那一頭,把課備細、備深,以不變來應萬變,否則難堪的只會是教師自己。

《孫子兵法·始計》上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先迷惑欺騙敵人,誘敵為我所用,并最終戰(zhàn)勝敵人,這是用于軍事目的的一種策略。教學中,教師也可在表達、演示時有意出現(xiàn)漏洞、錯誤等,“能而示之不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糾正錯誤,培養(yǎng)學生不盲從、不迷信的品格。這種手段,能高效刺激主體心理,引發(fā)學生高程度、大范圍地認知沖突,符合人的逆反心理規(guī)律。如《木蘭詩》教學中為講清互文這一知識點,筆者先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請問同學們該如何翻譯?然后筆者在學生思考之際,再虛晃一槍給出字面翻譯“將軍們經過一百次的戰(zhàn)斗都死了,壯士們經過十年的征戰(zhàn)都回來了”,這一譯文明顯不符合日常邏輯,學生一聽也就紛紛質疑,否定了筆者的翻譯。至此,筆者將計就計,讓同學們合作討論該如何翻譯才恰當。通過交流,同學們給出了一個較為恰切的譯文:“將軍和壯士們經過十年的征戰(zhàn)有的犧牲了,有的勝利回來了”。從摸索翻譯中學生也歸納出這樣一個特點:對于這種句子,得把前后兩句合起來、相互補充著翻譯。到此筆者順勢利導,水到渠成地告訴學生們這就叫“互文”,文中還有幾處這樣的句子。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到全文中去搜索,反應快一點的學生很快找到了“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等句子。通過相互啟發(fā)他們也明白了對待這些句子不能孤立解釋,在譯文中體會了什么叫互文,而不僅僅是記住互文這一個抽象的概念,并且通過語句也初步感知了北朝民歌的敘事特點,領略了它的復沓、排比等語言表達效果。在文言文教學中,兵法所述的這種方式方便可行,運用直觀。教師可在提問中主觀杜撰,來個“無中生有”,也可在辨析中故作正經,來點幽默,更可出示錯誤屢現(xiàn)令人捧腹的原文譯釋……這常常能帶來空前活躍的課堂氛圍,讓教師出奇制勝地完成教學任務。真所謂:假癡不癲裝“糊涂”,有意示錯反難錯。

《孫子兵法》中講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懸權而動”,也就是說不可墨守成規(guī),應根據(jù)形式隨機應變,通權達變。這也啟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靈活轉變教學策略,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機智,敢于大膽取舍原先備的死的教案,不要被框子束縛住。在《木蘭詩》教學中,筆者請同學們舉手示意有沒有會背的,原本打算讓幾位同學一人背一段的,結果只有兩位女生很膽怯地舉了一下手,如果筆者再讓她們站起來背的話,背的肯定不順暢,并且下面的課堂教學時間將無法保證,同時也留給了她們難堪,對其他同學也起不到積極的教育作用,所以筆者臨時調整了一下策略,請這兩位同學站起來說說她們是如何記住的,讓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她們的經驗,通過她們的述說順勢理清全文的思路也不錯,這也算是一種收獲。

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筆者這節(jié)課不能說是成功,設想的“智本”的課堂沒有達成,究其原因在不知“彼”,事前沒有充分研究學生的學。急功近利,人為拔高,舍棄了厚重的知識積累就如沙上建塔,定會根基不穩(wěn)。這也正是筆者要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第3篇:木蘭詩教案范文

關鍵詞: 網(wǎng)絡環(huán)境 初中語文課堂 新特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jù)社會的需求,不斷自我調節(jié),更新發(fā)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fā)展?!?/p>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語文教學正經歷著一場重大改革,自由開放的網(wǎng)絡空間文化已向我們走來,基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語文課堂教學空前的開放,充滿活力。

其特點是:學習資源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這恰恰應和了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倡導。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動態(tài)的海量知識信息以超文本鏈接的方式組織在一起,極大地拓寬了學生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課堂教學超越了語文學科本身,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我現(xiàn)就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項變化談幾點認識。

一、教學理念由教師為本轉向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實行網(wǎng)絡化教學,教師的觀念應是超前的。教師應沖出“以自身為圓心”、“以書本知識為本”的束縛,充分挖掘網(wǎng)絡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適應學生的學,樹立“以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終身學習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整體考慮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正面的情感體驗,以及自我探索的內在需求。

二、教學目標由單一化轉向綜合化、個性化

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必然要求課堂教學目標具有綜合性,又要適應學生的個性化。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把教學目標簡單化為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教師傳授知識只重結果而輕過程,學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網(wǎng)絡教學的目標大大突破了這個局限,呈現(xiàn)一種動態(tài)的、人性化的、交互性的特點,教學目標所關注的是學生自我需要,自我發(fā)展,極富個性化。如在《木蘭詩》教學中,一位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梨園飄香”(京劇《木蘭從軍》)、“豫風激揚”(豫劇《木蘭從軍》)、“銀海泛波”(動畫片《花木蘭》)等有關“木蘭”的網(wǎng)上信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上初步接觸人物,形成自己對人物的個性化認識――有的學生說木蘭勇敢,有的說聰明,還有的說她傻。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化便得到了較大的體現(xiàn),十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內容由點轉向面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以書本這個“點”為唯一的教學藍本,信息量極其微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從書本這個“點”出發(fā),以超文本方式鏈接了大量的與之相關的海量信息,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極大地開闊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在深度和廣度上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如在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網(wǎng)絡平臺,首頁上有“東坡生平”、“東坡作品”、“作品導讀”、“自動欣賞”、“古詩新唱”、“中秋聊吧”、“詞牌新作”、“自制賀卡”、“BBC討論”、“音畫誦”等板塊,其中“東坡作品”鏈接了幾十篇文章,“音畫誦”鏈接了《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等十幾首與月有關的風格各異的樂曲。這樣學生便可根據(jù)自己的閱讀能力與需求,自主選擇相應的板塊研讀,或選擇有關樂曲配樂誦讀,使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不認真的現(xiàn)象消失了,教學效果顯著。

四、教學過程由計劃性轉向變化性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是按照設計好的教案有序地進行,教學過程一切盡在計劃中。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教學是動態(tài)變化的,網(wǎng)絡課堂沒有固定不變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除了教材外,往往會因解決問題的需要加以調整。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一旦真正調動起來,提出的問題就會各種各樣,千奇百怪,教師事先擬就的計劃就會被打亂,教學速度或快或慢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絕對權威,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戰(zhàn),若教師再不去更新知識,學生通過網(wǎng)絡尋求的信息量就會超過教師。網(wǎng)絡化教學,教師看似輕松,實則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因此,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研究網(wǎng)絡資源,而且要研究學生。網(wǎng)絡化教學呼喚高素質的教師。

網(wǎng)絡化教學的變化性,還表現(xiàn)在教學活動不完全局限于課內進行,課堂不再是知識的交易所,學生的思維、討論和學習的空間可以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課堂不再是問題的終結地,而是問題的發(fā)源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外調查、訪問、查資料,把學生引向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

五、教學活動由單向傳遞轉向多向互動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受空間的限制,課堂教學交往主要采用師生問答、固定的小組討論等單向傳遞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下教師支配著學生的一切,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參與性。民主型的教學關系要求教師以平等的身份進行,沒有教學的民主就沒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課堂,借助于聊天室、BBS、E-mail等網(wǎng)絡交往方式,可以打破空間位置上的小組關系,使得學生可以與自己觀點相同或不同的同學自由組建合作探究小組,進行小組討論、辯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現(xiàn)信息,分析原因,解釋所用的查詢策略,并根據(jù)不同成員提供的信息,對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行重新建構。

如在教學朱自清《春》時,我把設置好的四個網(wǎng)絡聊天室,分別劃為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迎春圖四個討論區(qū),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選一段進入相應的討論區(qū)進行討論,或選擇不同的討論區(qū)了解別人的討論情況,自己則隨機參與并加以組織指導、監(jiān)控。這種組內生生互動、組際互動、師生互動等網(wǎng)絡多向互動方式,極大地擴大了學生進行知識探究的自主性。在這種寬松的網(wǎng)絡學習氣氛中,學生暢所欲言,每個學生都既是學習者,又是課堂學習資源。信息共享使學生自身資源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學生可以幫助他人或尋求幫助,在網(wǎng)上寫作業(yè),提交作業(yè)等,課堂始終保持著一種活躍的探討氣氛。這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參與競爭的意識。

總之,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利用網(wǎng)絡資源的開放性、共享性,語文課堂顯得極具開放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通過網(wǎng)絡,教師打破了書本的局限,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實現(xiàn)了知識的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的創(chuàng)新。

四、思考

網(wǎng)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它促進了語文教學的發(fā)展,但我們不能把網(wǎng)絡視為解決教學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對網(wǎng)絡的運用還需作理性的思考。

1.網(wǎng)絡是否可以替代教師

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人機對話的時間要多于師生語言交流的時間,于是一些激進的理論家認為“學校教育將會消失,教師的地位不復存在,互聯(lián)網(wǎng)就是一位全知全能的教師?!边@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網(wǎng)絡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絕不是主要作用。

語文代表一個國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蘊。課程標準也提出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情感與態(tài)度。因此,語文教學與其它學科有所區(qū)別:它更多地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讀者,以形象喚起美感,以意境領悟主旨,以培養(yǎng)語言意識和語文習慣為目標。這些往往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把握好這些因素,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其產生求知欲,最終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的。特別是古詩詞的學習,那“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悲楚,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情,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等,非網(wǎng)絡所能一一演繹。好的課件也許可以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但它哪里比得上教師一段聲情并茂的朗誦?哪里比得上師生間面對面的交流?

美國兒童電腦教學課程專家毛爾科維奇說:“先進工業(yè)國,如美國和德國,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以為電腦可以代替教師,到了最近,他們才逐漸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因此,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網(wǎng)絡仍處于一種輔助地位,教師的作用是網(wǎng)絡所不能替代的。

2.網(wǎng)絡是否可以替代課本

網(wǎng)絡的信息量遠遠高于課本,有人提出,上語文課完全可以拋開課本了。其實不然,現(xiàn)有的語文教材在內容的選擇上盡管有值得商榷之處,但這些課文畢竟是經過了多年教學實踐的檢驗,為絕大多數(shù)專家、學者和教育實踐者所認可。其中許多篇目是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學名著的代表與典范,可以讓學習者讀一而知十,觸類旁通,融貫中西。

第4篇:木蘭詩教案范文

課改還堅持下去嗎?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在設施設備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走進實施課改的三所學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校的基礎設施完善,管理體制健全,教師們都盡職盡責的堅守在自己的講臺上。是什么原因讓課改在這三所農村學校陷入困境呢?

翻開在一年前讓課改領導小組絞盡腦汁的課改方案,走近在辦公室埋頭編寫學案的教師,聆聽學生們在小組討論中的發(fā)言,心中的疑難慢慢的化解了。農村學校在課程改革中還面臨以下一些問題:

1.教師專業(yè)素質低

課程改革在本質意義上是實現(xiàn)對教育的創(chuàng)新,它需要教師帶著深厚的教育情感、運用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先進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活動不斷地反思、追問。雖然在三所農村中學里,也有部分老師能夠運用新課程理念使學生的學習小組建設具有獨特性,但是農村學校的教師整體素質偏低仍舊是一個很客觀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在:對教師職業(yè)的淡漠;獨立專研教學的能力較差;教師之間合作探究的意識缺乏;教育思想和教學手段陳舊。因此,當“四段六步”教學模式運用在這些老師的課堂里,學案變成了習題集,小組討論無法回歸課堂學習目標,集體備課轉變?yōu)椤澳銈湔n我上課”格局。

曾經發(fā)現(xiàn):一位中學語文老師在《木蘭詩》教學的“展示提升階段”里點評學生對全文的理解時,把:‘對鏡貼花黃”中的“貼”字連續(xù)發(fā)了四種音之后才讀了正確的讀音,其間,還有學生不斷地告訴她正確的發(fā)音。試想:這樣的教師怎能夠在“四段六步”的教學模式中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呢?

2.教育資源貧乏

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實施課程改革的必要條件,它有利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但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資源是極其有限的。普及的遠程教育資源由于使用技術較難,使用效率低;學校教育教學藏書少,教師個人訂閱的教育教學類報刊雜志少;學校常用實驗器材不具備;教師不會使用網(wǎng)絡資源庫等。教師僅僅擁有一本教科書,無論怎樣的反復研讀,都是無法實現(xiàn)自身課堂的豐富多彩和生動有趣的。因此,課改只是教師的教學形式發(fā)生了變化,學生依然不明白學習趣味和學習對個人價值的影響,也就不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互動中。

3.激勵機制不科學

盡管目前教師績效工資的發(fā)放,使農村教師的收入得到大幅度的增長,足以使他們在一段時間內感受到教師職業(yè)的崇高地位。但教師個人積極性的發(fā)揮不在于整體利益的滿足,而是來源于個人特殊需求的實現(xiàn)。教師群體積極性的調動需要學校有一套應對教師群體內不同的需求形成不同的激勵方案的激勵機制。教師群體內不同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利益、交往、尊重、關愛、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等等需求。然而,農村學校卻通常采用津貼性獎勵措施去激勵教師參與課程改革,并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激勵機制。與此同時,在績效工資發(fā)放之后,學校用于獎勵的經費也是很有限的。因此,一方面學校量人為出,獎勵津貼減少,使教師已經習慣接受的經濟利益激勵減弱;另一方面教師個人的特殊需求沒有激勵機制去誘導,于是,教師參與課改的積極性逐漸減少或者完全喪失。

4.課改理念缺失

中國的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是在指導下摸著石頭過河。新課程改革是為解決教育問題的一項探究活動,是在先進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探究活動。但是,由于農村學校的客觀環(huán)境條件較差,信息閉塞,培訓學習的機會較少,教師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強,因此,教師普遍缺少新課程的理念。當課改中的教師不明白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是什么,不具有“師生共同體”的建構原則,僅靠一兩次參觀、考察、專題報告,不足應對課堂教學中的情境性、生成性,不可能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探究意識。模仿課改帶給師生短暫的新奇感,但沒有生命力。

5.不重視杜區(qū)教育宣傳

我國現(xiàn)行的基礎教育實施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入學政策,而且高中也逐漸取消聯(lián)招政策。因此,學校與社區(qū)的關系日益密切,社區(qū)內家長的教育思想直接影響著學校生源的數(shù)量。學校與社區(qū)的關系在國外的學校教育中是很受重視的。但實際上,目前的農村學校普遍都不重視社區(qū)教育宣傳,學校對大部分家長的教育需求通常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農村社區(qū)教育需求落后也是一個很客觀的現(xiàn)實。當家長不理解學校的課程改革蘊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價值時,寧可花錢擇校,也不愿意接受不理解的教育教學模式。這就導致開展新課改的農村學校出現(xiàn)生源流失的現(xiàn)象。

6.課改價值取向偏離新課程標準

什么樣的課改才是成功的?通常,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呈現(xiàn)的變化狀態(tài)是:一年養(yǎng)成,兩年習慣,三年初見成效?;A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更需要較長的周期才能見成效?!鞍倌陿淙恕薄Un改的過程是教師專業(yè)得到不斷地成長,并進一步去影響學生的綜合能力增長的過程。但是,目前三所學校在新課改一年之后因學生的一紙期末考試成績,就已經陷入對新課改意義的懷疑中去了,使得考試成績成為他們衡量新課改成功與否的價值標尺。

農村中小學的課程改革不是學校管理者一廂情愿的事情,而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調動和參與。因此,農村中小學的課程改革必須面對上述問題并且采取相應的策略,才能走出困境和尷尬的局面。

1.培養(yǎng)一批包含不同學科的骨干教師隊伍,形成課改團隊。以“班級――年級――全?!钡牟襟E,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和深化農村學校的課程改革。

2.利用網(wǎng)絡平臺,建立農村教育教學資源庫,促進教師的學習和交流。

3.根據(jù)學校教師具有個性化的,而且也是動態(tài)的需求,建立一套科學的激勵機制,同時,也要爭取課改專項經費,提供課改的技術支持、理論引導,充分調動教師參與課改的激情。

4.聘請教育教學專家,針對農村教育突出的問題(如:留守兒童問題;厭學問題)提出診斷措施,建構適合于學校自身特點的教育教學模式。

第5篇:木蘭詩教案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語文課堂;實踐與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8-071-002

一、把握教材。深化新課程

教材是師生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憑借,它無非是個例子,但它畢竟是個例子,只有時時裝有教材,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用好教材。

1.學習教材理解教材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文本,我們會有不同的解讀。認真學習和鉆研教材,盡可能多地理解教材,這是比撰寫教案更重要的一環(huán)。實踐讓我體會到了:

(1)學習教材需要有一雙慧眼。語文是借助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有些看上去很普通的文字,卻蘊含著真知灼見,它需要有慧眼的老師去發(fā)現(xiàn)。《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我們習慣上把“神機妙算”作為文眼,把“諸葛亮是怎樣神機妙算的”作為教學的重點,從而把諸葛亮這個充滿智慧的整體的人物肢解成“懂天文、識人心、知地理”的僵硬的沒有血肉的人,可仔細體會,我們卻不難發(fā)現(xiàn),文中有一個并不顯眼的地方――諸葛亮笑著說:“霧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攻打,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時再回去?!甭?lián)系前后,諸葛亮笑誰?這一“笑”字,價值千金,一笑曹操,諸對曹的為人了如指掌,這笑是諷刺的笑;二笑魯肅太老實了:“魯肅啊魯肅,你競到現(xiàn)在還不知船借箭的真實含義。”這是一種幽默的笑;三笑自己,江上果然有霧,自己的謀劃成了,這是一種自信的笑;四笑周瑜:“你不是想借造箭來暗算于我嗎?你要跟我斗,哼,還嫩著點呢!”這是一種自豪的笑。

(2)學習教材需要有一顆慧心。語言文字是需要感悟的,把自己的心放進教材,才會獲得特別的感悟。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我在第一次任教時,只膚淺地引導學生了解母親的“精彩極了”和父親的“糟糕透了”都是一種愛,只是方式不同,但反思一下,這充其量只是讓學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內容,而忽視了作者情感一頭的體驗。第二次研讀教材時,我才體會到了文章的重點應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讓學生經歷從作者七八歲時的“并不理解”、后來的“并不情愿”到最后的“真正明白”這樣的內心感悟,課堂實踐證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解讀好蘊含文中的“愛”字。

2.駕馭教材呈現(xiàn)教材

新課程背景下,我們開始向“預設”告別,面對動態(tài)的課堂,我們隨時面臨著“如何駕馭教材”的問題。用好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我們要做的是,師生共同努力呈現(xiàn)出整體的教材。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兩位老師對《江雪》中最后一句“獨釣寒江雪”的不同處理。前一位老師問:讀到這句,有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生1:天那么冷,雪那么大,老人為何釣魚呢?生2:這首詩是假的,江面結了冰,不能釣魚呀!師盡管用了緩兵之計,讓學生挑選其中一個問題展開討論,但學生繞來繞去,非但沒很好地解決問題,反而把這首詩的意境、美感都破壞了。第二個老師則是這樣處理的:當學生問了為什么釣魚時?老師略加沉吟,面帶疑惑,反問道: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位老人真在釣魚嗎?此問激起千層浪,學生經過討論,有的說,“不是在釣魚,是在鍛煉自己的意志”;有的說,“噢,我明白了,這首詩告訴人們他非常孤獨,因為全詩四個句子的開頭一字連起來,正巧是‘千萬孤獨’”;老師激動地夸他是柳宗元的第一個知音。又有學生說:“他在欣賞這么美的風景,別的人都看不到,而他卻在美美地看?!庇械恼f:“他不是在釣魚,他是在釣春天,你想,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師激動地夸道:“你是柳宗元的第二個知音?!笨梢?,不同的駕馭策略,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

3.連接教材強化教材

教材是前后聯(lián)系的,課堂上,如果我們有機地進行一些連接,不僅能取得溫故而知新的效果,而且對豐富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生的積累有著積極的作用。例如教學《三個小伙伴》一課時,在引導學生領悟小豬、小象、小野豬是如何將小樹苗栽好的時候,我插入了這樣一段引讀:“是呀,正是他們三個小伙伴齊心協(xié)力,眾志成誠,面對困難,去克服困難,正如《識字7》中所學的二人從,三人眾,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練習6》中的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一連串的熟悉的韻文引讀不僅打開了學生記憶的窗,而且對孕育情感、升華情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庇秩缃虒W《第一次抱母親》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孝敬長輩的課文,如《木蘭從軍》《探母》。當然,教材的連接不僅指語文與語文教材的連接,還包括語文教材與其他學科教材之間的連接。如《桂林山水》的學習可結合社會教材,《鯨》《太陽》等說明的文章可結合自然教材等。教材的連接不僅指課文的內容,也指某些具體的方面,如詞語、句子等。

4.生成教材完善教材

教材是憑借,但它也決不是不可變的。有些情況下,課堂上會彈奏起生成之歌。例如在上《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一課時,師引述:課文中的我想變成雨滴、小魚、蝴蝶、蟈蟈、星星新月,夏天到了,你想變成什么呢?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后,有的說:“我想變成透明的小水珠,躺在荷葉上,眨著亮晶晶的眼睛?!庇械恼f:“我想變成美麗的小蝴蝶,站在荷葉上,跳著優(yōu)美的舞蹈?!庇械恼f:“我想變成勤勞的小蜜蜂,采花粉累了,躺在荷葉上美美地睡一覺。”有的說:“我想變成上下翻飛的蜻蜓,在花叢中穿梭?!庇械恼f:“我想變一只蛙,在荷葉上唱著美妙動聽的歌曲?!边€有的經過小組人員的共同合作,能夠仿寫課文“夏天來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熱情地問我:想變點兒什么?我想變成一棵桃樹,長在清凌凌的小河邊。我想變成一只老鷹,在一望無邊的天空中盤旋。我想變成一座假山,在池塘里亭亭玉立地站著。我想變成一只百靈鳥,在樹枝上唱著美妙動聽的歌。我想變成閃亮的珍珠,我想變成廣闊的大海。最后,我看見小小的荷塘,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荷葉像一柄大傘,靜靜地在荷塘舉著。蝌蚪來了,在荷葉下痛快地玩耍,蜻蜓來了,在荷葉上休息……”多么富有詩意和創(chuàng)意啊!老師也不禁為學生的表現(xiàn)而歡笑!

二、尊重學生,活躍課堂陣地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在興趣中學習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而教師也必須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感性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陶行知先生對“生活即教育”詮釋為:“教育極其廣闊自由,如同一個鳥放在林子里面的。”我想也可以說如同一條小魚放在大海里面一樣,它的所見所聞一定是豐富很多。如在教學《小池塘》一文時,之前我先帶領學生去野外轉轉,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策劃:在黑板上畫上美麗的小池塘,四周畫了一些蘆葦及花草樹木,給學生營造了置身大自然中的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我和學生共同用簡筆畫陸續(xù)畫上了白云、太陽、月亮、星星。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在此基礎上,我說:“小朋友,你們看到過這樣美麗的小池塘嗎?”我先讓學生讀讀書中是怎樣描寫的,然后通過討論想象說說還可以怎么說,并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畫中人,自由暢想觀賞小池塘時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歡快、愉悅的心情。最后評比出認為最出色的想象是: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鴿;太陽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鮮紅的燈籠;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條彎彎的眉毛;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許多閃亮的螢火蟲。多么優(yōu)美的散文??!讀起來心中又增添了一份別樣的意境。這樣的教學可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活場景中動手、動口進行體驗,學生就會人情人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

2.調動多種感官在參與中學習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fā)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中?!?/p>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就照應了此觀點,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如在教學《烏鴉喝水》時,先讓每個實驗組準備好半瓶水,撿好些小石子,課上向學生提出水是怎么“漸漸升高”的?然后讓學生分組實驗,由組長把石子“一顆一顆地放到瓶子里”,大家一起觀察水是怎樣升高的。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口中連連驚呼:升高了!升高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水漸漸升高是因為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去的緣故。最后討論“還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拓展學生的思維。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里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特定的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3.放飛心靈在自由爭論中學習

《新課標》認為學生是關鍵。因此,在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不受約束地去探究,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讓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放小鳥》一文時,我先拿來一只真正的小鳥讓學生觀察,培養(yǎng)和小鳥的感情。在結束時我問學生:“你想讓小鳥有一個什么樣的結局?”學生們分組議論,踴躍發(fā)言,形成兩個局勢:放和不放。主張放的說:因為小鳥一個人在籠子里很孤單,而且外面有新鮮的空氣;如果一直不放,以后小鳥長大了媽媽會不認識它的;在外面可以學到很多本領……主張不放的說:小鳥會被獵人打死的;小鳥飛回家會很累;小鳥可能從小就被養(yǎng)在籠子里,它已經不會捉蟲了,如果放了會餓死……不管是什么主張,這些都是來自學生心靈的話語,放與不放已不是重要的抉擇了,他們已把小鳥當成一個弱小的朋友,為它設置的兩種生活都各有千秋。我想如果沒有這次爭論,我也根本不會想到學生還會有另一種想法,不禁想起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話:“最少要承認小孩的四大自由,包括告訴的自由、言論的自由,并且要承認自己有傾聽的義務――把耳朵低低地傾下來聽取小孩子的意見的義務?!弊詈?,我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這樣做,既加深了理解,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又讓全班小朋友接受了一次愛心教育。

4.尊重學生在體驗成功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