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芭蕾藝術與民族化芭蕾的發(fā)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芭蕾藝術與民族化芭蕾的發(fā)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芭蕾藝術與民族化芭蕾的發(fā)展

摘要:芭蕾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自它誕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而芭蕾審美的確立一直作為對舞者的要求沿用至今。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向世界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趨勢,我國應以繼承中國民族文化底蘊為核心,發(fā)展屬于中國特色的民族化芭蕾。

關鍵詞:芭蕾;審美規(guī)范;民族化;教育

一、芭蕾美學

(一)芭蕾審美的確立

意大利優(yōu)秀的舞蹈家瑪麗•塔里奧妮是歷史上第一個采用足尖技術的芭蕾舞者。她的作品舞劇《仙女》于1832年3月12日在巴黎歌舞劇院舞臺上首演,從此開創(chuàng)了“白裙芭蕾”時代,她飄逸的過膝白裙成為芭蕾舞的服裝特點;足尖鞋構成了芭蕾特有的藝術標志,也是芭蕾藝術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三長一小”即長胳膊、長腿、小腦袋成為芭蕾舞蹈的形體的審美標準。塔里奧妮首創(chuàng)了一種輕盈飄逸的舞蹈風格,將芭蕾舞蹈的審美基礎確立了下來。

(二)“開、繃、直、立”的審美規(guī)范

芭蕾自誕生距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其審美標準可以用“開、繃、直、立”來概括,這一基本標準的確立是在17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創(chuàng)辦的皇家芭蕾舞學院時規(guī)定的,它與若干固定的舞姿和腳位一起,自創(chuàng)立之初便運用至今,構成古典芭蕾舞美學的核心。因為芭蕾藝術源自于古希臘文化,其中以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兩人的哲學思想影響最深刻,而此二人的理論顯示出了對立性,此二人兩極分化的基本精神構成了西方芭蕾的審美取向:開放性、散開式、放射狀的形態(tài)特征?!伴_”指肩、胸、胯、膝、踝分別向外展開至最大限度;“繃”指緊繃的膝蓋、腳背等;“直”指身體挺拔向上的感覺;“立”指身體重心上移,以便為高空動作做準備。

(三)中國芭蕾藝術的民族性

就像西方浪漫主義芭蕾以仙女形象來塑造一樣,中國芭蕾展示的民族性主要也是由塑造人物形象來實現的,如著名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的瓊花,是典型的中國革命英雄形象。無論哪個國家的藝術發(fā)展與民族性都是分不開的,藝術的民族性來源于民族風俗、社會文化、生活習慣等多種元素,既體現了民族的審美理想又反饋給民族文化,使之可以更好的保留和傳承。如《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民族芭蕾舞劇中,利用舞臺布景、服裝、化妝、道具等舞美設施,完美再現了當地民族的風俗習慣。

二、作品分析

(一)20世紀前期中國芭蕾代表作品

從1956年開始,我國不斷向內引進西方的芭蕾舞劇,如《天鵝湖》、《吉賽爾》、《關不住的女兒》等。后來的“”使得這些芭蕾劇目不得不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反映革命斗爭題材的舞蹈作品,中國第一部成功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應運而生,它作為“八大樣板戲”之一而風靡一時。舞劇講述了第二次國內戰(zhàn)爭時期,貧農女兒瓊花被惡霸地主南霸天欺凌后逃跑,后被中國工農紅軍連黨代表洪常青救起,投奔中國紅軍聚殲敵群將惡霸南霸天就地正法,踏著英雄們的足跡,奮勇向前的故事。中國紅色娘子軍它成功之處就在于,首先此部舞劇吸收了多種元素以將芭蕾舞最大程度民族化,比如它配合舞劇題材加入了許多軍事化的動作,如“刺殺”、“射擊”等,塑造出女戰(zhàn)士們不懼危險、英姿颯爽的形象。其次,它將中國的古典舞和民族舞自然地加入進來,生動準確的刻畫了瓊花、洪常青等中國革命英雄人物形象,運用各種中國舞舞蹈技巧在矛盾沖突中展現人物的性格特點,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如刻畫洪常青他性格堅毅剛強,就運用了中國古典舞“大跳”、“京劇亮相”等強有力的動作,烘托出了他的英勇氣概。再次,舞美的靈活應用也是一大創(chuàng)新。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一反傳統(tǒng)芭蕾的白裙形象,將戰(zhàn)士的服裝運用于舞臺上,例如短褲和綁腿。而在燈光處理方面則將黑白善惡兩種人物形態(tài)清晰的展示出來,南霸天出場時的燈光只有區(qū)區(qū)點點,營造出恐怖的氛圍。在紅色娘子軍出場時的布景則為藍天白云的椰子林,人物性格特點清晰可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創(chuàng)作是我國對于芭蕾舞民族化、革命化的偉大嘗試,對建立帶有中國特色的芭蕾舞作品有著里程碑似的意義,有力的證明中國芭蕾已經進入成熟階段。

(二)20世紀后期中國芭蕾舞代表作品

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張藝謀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由中央芭蕾舞團推出的大型原創(chuàng)芭蕾舞劇作品。作品講述是20世紀殘酷的封建勢力與一個弱女子對于愛情的渴望的對立,而她最終也沒能逃脫悲劇命運的故事。沒有人物沖突就沒有故事的發(fā)展,此部舞劇就將人物性格作為線索發(fā)展,故事具有舞臺化,這是張藝謀改編這部電影的最重要原因。他運用蒙太奇和視覺心理等手法將高掛的44只大紅燈籠和可活動的隔扇門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在劉青弋先生的書中說到:“在音樂的選擇上,作曲家陳其鋼在大量采用中國的京劇、民歌、民間曲調、民間打擊樂的基礎上,運用了現代音樂的表現手法。音樂包含有旋律優(yōu)美的雙人舞音樂、有突出氣氛的嗩吶和笙獨奏、有模仿洗麻將的效果聲、有家丁亂棍的效果聲、有二胡與大提琴的對答、還有京戲青衣幽怨綿長的吊嗓。音樂聽似素材雜亂,但卻自如而流暢?!盵1]在服裝的選擇上,舞劇選擇了華麗精美的旗袍,這是中國舞劇第一次將旗袍搬上舞臺,不僅還原了歷史樣貌使觀眾仿佛身臨其境,而且絲毫不影響舞者做動作,更加傳神的用舞蹈動作去表現人物,不得不說是服飾上的一大創(chuàng)新。

三、中國芭蕾藝術的發(fā)展趨勢

自打20世紀開始,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政治、經濟、文化到達了全方位互動階段,中國芭蕾藝術也開始朝著多元化發(fā)展。在隨著90年代藝術市場改革的同時,芭蕾藝術也在創(chuàng)作上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出一批符合時代精神,滿足大眾需要的中國芭蕾舞劇作品。進入21世紀后,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劇,文化交流方面也隨之日益密切。在中國芭蕾藝術發(fā)展的道路中,將西方的芭蕾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相結合,使民族化了的芭蕾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國際舞臺上注入了一股新鮮的力量。

四、中國芭蕾舞教育的發(fā)展

在早期,我國的舞蹈教育制度一直以早期專業(yè)型舞蹈教育為主。長期運行著“中間大,兩頭小”的態(tài)勢。而隨著國情改變,目前我國現在是以早期專業(yè)型舞蹈教育制度與普及型舞蹈教育制度二者相結合來發(fā)展的,兩種制度相結合的發(fā)展方式既避免了舞蹈教育系統(tǒng)發(fā)展不連貫的問題,又不會出現藝術人才缺乏的現象。北京舞蹈學院是中國唯一一所舞蹈高等學府,無論哪個時期,北京舞蹈學院的教育制度都處在最前沿,對于中國舞蹈教育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芭蕾簡史》中談到:“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于1984年成立,改革開放以來,該系通過頻繁參加國際芭蕾賽事、出國訪問和參加國際藝術節(jié)等活動與世界各國進行芭蕾舞學術交流,不僅及時了解了世界芭蕾的發(fā)展動向,還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芭蕾舞的教學成果?!盵2]經過多年教育實踐的摸索,北京舞蹈學院已經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芭蕾舞教學模式,映射出了中國舞蹈教育發(fā)展的縮影,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高精尖的舞蹈人才,成為中國芭蕾藝術發(fā)展的中流砥柱,推進舞蹈教育事業(yè)的更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青弋.中外舞蹈作品鑒賞[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祁天航.中國芭蕾簡史[M].現代出版社,2014

作者:白易丹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