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探究

摘要:“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意義重大,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融入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原因主要包含各門思政課程在融入“四史”教育時缺乏有機銜接與配合、大學生對讀“四史”的意識不強、熟悉和掌握“四史”教育所需專業(yè)知識結構和素養(yǎng)的思政課教師數量不足等。因此,“四史”教育要有機合理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從整體規(guī)劃教學內容,從實踐教學和教學方法方面提高大學生對“四史”教育的興趣,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課;融入

總書記強調:“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合起來?!保?]思政課是當前大學生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主渠道,但目前相關研究多集中于某一門思政課程與“四史”教育的具體融入研究,關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研究較少,且主要側重于路徑、措施層面,沒有從宏觀方面全方位探析“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現實必要性、可能性,融入存在的問題及針對性措施。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從歷史的角度,認清歷史真實,堅定黨的領導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fā)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2]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三觀”還未完全確立,理想信念還未完全形成,所以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種子播撒進青少年心靈,引導師生不斷增強‘四個自信’?!保?]“四史”主要反映中國共產黨的奮斗與發(fā)展歷程和中國人民的政治探索與選擇歷程,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政治財富,所以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有助于大學生認清歷史真實,增強對黨的領導的理解與認同,更加堅定黨的領導。

(二)有助于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提高教學實效性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關心和支持思政課建設,總書記還專門組織召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思政課的教學質量有了較大的提升。但同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zhàn),思政課仍存在內容不夠鮮活、實效性不強等問題,教學效果與黨和國家的期望還有差距。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4]“四史”是由一個個具體人物或典型案例組成的前后相接的鮮活生動的歷史鏈條,內容本身蘊含著對青少年政治引領的豐富元素,是新時代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鮮活的教科書。如《概論》課講授“近代中國國情”時,如果只是純粹理論化的講解,效果不會理想。如果我們引入“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具體案例等當時特定的國情史實,使學生深刻理解弱國無外交,更能激發(fā)學生愛國、圖強、擔當的情懷。進而增進學生的心理認同和價值認同,提高思政課教學的課堂效果。

(三)有助于推動思政課在改進中加強,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規(guī)定“各高校要重點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憲法法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設定課程模塊,開設系列選擇性必修課程”[5]。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課程體系,增設“四史”內容選修課程,是當前各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的實踐要求和關鍵所在。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可能性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還要解決二者為何能互融互通的問題?!八氖贰苯逃龑儆跉v史范疇,側重歷史史實的敘述,思政課劃歸政治范疇,偏重政治理論和結論。俗話說“政史不分家”,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的記載,政治是對事件梳理得出的原理性結論,所以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有賴于二者的契合相融,其中思政課起主導作用,“四史”教育為其提供鮮活的素材支撐。

(一)教學內容的契合互補是二者相融相通的前提條件

指出:“把黨史作為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課的重要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的歷史知識、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英雄模范事跡的教育?!保?]12剖析思政課教學內容與“四史”教育學習內容,不難看出:理想信念、人民至上、愛國主義、改革創(chuàng)新、思想道德等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在“四史”教育中都能找到鮮活的案例支撐。如《概論》課教學中“群眾路線”與“黨史”教育中“三個女紅軍與‘半條棉被’的故事”。通過深入挖掘“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契合點,可以為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提供有力支撐,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說服力,更好地幫助青少年將思政課要傳達的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教育教學目標的一致性是二者相融相通的重要基礎

思政課兼具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雙重屬性,但在充分發(fā)揮其文化育人功能的同時,更強調其意識形態(tài)功能,即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頭腦,厚植學生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專題教育,讓黨員、干部學習了解黨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黨的光榮傳統(tǒng)、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7]可見,“四史”教育雖屬歷史范疇,但不僅僅單純講歷史,而是和現階段我國政治形勢緊密相連,通過“四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增強“四個服務”意識,實質與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

(三)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是二者相融相通的有力保障

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保?]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教育部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學習教育及肺炎疫情防控知識競答講述活動。”[9]該活動要求各高校開展“四史”教育,并結合實際,以“四史”知識為主線,通過學習基本知識、專題教育教學、靈活多樣競答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中專題教育教學就是強調發(fā)揮思政課堂主渠道的功能,將“四史”教育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這些指示及活動的開展,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方面:表現為缺乏系統(tǒng)性和整體配合

一是各門思政課程各自為政。目前,各門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雖都有涉及“四史”教育的內容,但基本是各取所需,各唱各的調,即“四史”教育作為輔助,為各門課程教學提供資源供給,但各門課程之間沒有進行良好的配合與銜接,缺乏整體規(guī)劃,以致有時課程之間會出現沖突打架或明顯短板,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全面、系統(tǒng)了解“四史”知識。二是如何處理好“史”“論”之間的關系,既講清楚歷史的脈絡、歷史的邏輯,又要聯(lián)系實際的問題來論述,做到收放自如、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學生方面:表現為對“四史”教育了解不多,興趣不濃

通過對大學生“四史”知識的了解情況進行調研(部分大專院校學生),結果顯示:近六成大學生表示對“四史”教育不感興趣,僅在學校強制要求時才會參加相關活動;超三成大學生表示不明白學習“四史的原因和意義,認為不了解沒什么影響。原因主要集中在教學內容枯燥,學校的應試化教育使大學生無暇顧及“四史”學習等。“大學生作為獨立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需求,思政教育不能一味地用過高的道德準則要求大學生,教師也不能習慣性‘唱高調’”[10],只講理論、道理,應充分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探求適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并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

(三)教師方面:表現為部分教師缺乏相應的知識和能力素養(yǎng)

近年來,思政課教師無論在師資隊伍配備還是教學能力提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同時也應看到部分思政課教師在“四史”教育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思政課教師所需的“四史”教育知識結構和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目前,一些思政課教師專業(yè)基礎薄弱,在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本、碩、博學習期間,僅一個教育階段的學習是與思政相關的內容,限于專業(yè)基礎,對“四史目標”知識全面系統(tǒng)的學習和掌控存在不足,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做到融會貫通;二是自覺融入“四史”教育的主動意識不強。將“四史”內容有效融入思政課教學,需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鉆研探求“四史”內容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契合點,無疑將大大增加思政課教師的備課難度和負擔,積極性不高;三是運用“四史”教育教學的能力不足。隨著信息化和新媒體的廣泛發(fā)展與運用,考驗著思政課教師對新型教學手段與方式的運用。

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對策

(一)整體規(guī)劃教學內容“原理”

課程要求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第六章“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fā)展”,其實就是“四史”中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內容。“概論”課程的主要內容是黨的兩大創(chuàng)新理論,即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際涵蓋了黨史、改革開放史及新中國史,如果離開這些歷史背景,“概論”課的教學是難以開展的?!盎A”課主要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表面看與“四史”內容沒有多大關系,實則聯(lián)系密切。如要講好、講生動、講深刻理想信念問題,就必須聯(lián)系黨史中一個個為共產主義信仰而剖頭顱、灑熱血的經典案例,才能夠引起學生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綱要”課程上中下三編主要講述近代以來至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改革和建設的歷史,實質包含了“四史”內容,是思政課進行“四史”教育最主要的課程。要將“四史”教育有機、合理融入思政課程,應當在保持思政課課程體系完整的基礎上,同時結合各門課程的特點與作用,做好整體規(guī)劃,加強各門課程之間的配合與銜接,有機合理融入“四史”教育的內容,盡量做到知識點的全面系統(tǒng),防止出現重復和盲區(qū)。同時正確處理好“史”“論”之間的關系,既講好故事,也要及時進行思辨與總結。

(二)合理融入實踐教學

指出:“課堂教育之外,要組織青少年學生瞻仰革命遺址,參觀紅色旅游景點、革命博物館和紀念館,學習革命英烈事跡,等等?!保?]12這些都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的重要載體?!八氖贰苯逃谌胨颊n實踐教學可采取以下方式:首先,積極開發(fā)打造當地的“四史”教育資源,如在博物館、紀念館、革命遺址等“四史”教育資源集中的場所,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其次,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基地定期、不定期開展實踐教學,如組織學生參加紀念館、博物館講解活動;組織開展當地歷史事件、名人等的研討和紀念活動。最后,要求學生在節(jié)假日開展“四史”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如布置與“四史”教育相關的社會調查,鼓勵學生進行調研,努力豐富實踐教學活動的形式,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四史”教育,自覺踐行、傳承和發(fā)揚“四史”文化。

(三)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首先,可采用探究式和體驗式教學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探究式教學法主要是根據授課的具體內容,設置“四史”相關案例和問題,采用問題導向,引起學生關注,然后通過討論、調研等方式鼓勵學生思考“四史”相關的內容;體驗式教學法,如組織“重走長征路”體驗活動,使學生在體驗中提升興趣,從而進一步了解和認同“四史”文化。其次,也可借助發(fā)達的大眾傳媒等現代化教學資源?!按蟊妭髅綀D文并茂,具有較強的生動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多樣性,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11],廣大思政課教師可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手段,如“人民網”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的電視片《社會主義有點潮》,“共產黨員網”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的紀錄片《必由之路》,中國教育電視臺承制的思政公開課《師說》等優(yōu)秀節(jié)目,認真選取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對思政課和“四史”的興趣。

(四)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

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保?2]實施課堂教學,教師是主導,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提升教師“四史”教育方面的理論素養(yǎng)?!按蜩F還需自身硬”,思政課教師自身具備扎實、豐富的“四史”知識是“四史”教育有機合理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前提條件,而“四史”知識本身內涵十分豐富,博大精深,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在課余時間多努力,加深對“四史”教育的研究。同時,學校也應該積極鼓勵支持,如舉辦“四史”教育專題培訓班或講座,定期不定期選派教師參加各種培訓等,對教師進行“四史”文化知識的熏陶。其次,提高教師自覺融入“四史”教育教學的意識。一是樹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四史”教育的導向,如在思政課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融入“四史”教育。二是設置具體標準,將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四史”教育的相關情況納入教學考核體系。三是大力推廣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四史”教育的優(yōu)秀示范課程,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課程的示范帶動作用,潛移默化地提高其他教師運用“四史”教育的意識。最后,提高教師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思政課教師本身承擔著大量思政課程,而“四史”教育內容本身又十分豐富,這意味著思政課教師很難單獨完成所有的備課任務,為保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效果,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合理分工備課任務,然后資源共享,進行修改完善,加強團結協(xié)作,將集體備課真正落到實處。

五、結語

“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和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緊迫性決定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性,而教學內容的契合互補、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一致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為二者的互融互通提供了可能。但現實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配合,學生對“四史”教育興趣不濃,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欠缺等原因,導致二者的融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將“四史”教育有機、合理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需從整體規(guī)劃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實踐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等方面入手,不斷增強思政課的理論性與親和力,推動思政課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

作者:崔淑芳 單位:四川商務職業(yè)學院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