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唱論》在音樂史中的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中國音樂史中,《唱論》與《琴論》作為音樂表演美學中的兩個不同領域,其中《唱論》總結了中國歷代傳統(tǒng)唱法,加上擅長與人們?nèi)粘I蠲芮薪Y合,因此經(jīng)歷代音樂
表演藝術家不斷實踐總結,在被受眾接受的背景下形成理論,給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留下一份彌足珍貴的歌唱表演實踐的理論性總結,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本文主要對《唱論》在中國
音樂史中的價值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完善。
關鍵詞:《唱論》發(fā)展狀況中國音樂史價值
一、《唱論》的發(fā)展研究狀況分析
1.早期研究
對于《唱論》的關注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六十年代,但是對于《唱論》的注釋,大部分過于片面,沒有深入通讀、深層次了解《唱論》的意義,不能成為《唱論》的研究。進入20
世紀八十年代后,《唱論》逐漸引起國內(nèi)相關學者的重視,并出現(xiàn)一系列的研究性文章,主要包括[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崔令欽《教坊記》、《六也曲譜》、元散曲概要性注
釋,雖然這些屬于研究《唱論》的創(chuàng)始之作,但是也只是簡單地介紹,其后相關研究學者對《唱論》進行了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風格”、“字正腔圓”、“歌唱應重情”以
及“氣”等概要性進行解讀:相關學者將燕南芝庵中《唱論》指出的“道家唱情”作為歌唱需重視情感;將“儒家唱理”作為歌唱需重視思想性和娛樂性的有機結合;將“僧家唱
性”作為歌唱需要重視個性與風格,這是對《唱論》研究斷章取義的表現(xiàn)①。
2.美學研究的勃興
中國音樂學界對于“唱論”美學研究的成果,大部分出現(xiàn)在21世紀,雖然這些研究逐漸進入到音樂美學和音樂表演美學的視野,但只是對五個概念作出解釋:氣、情、腔、聲與
字等做出解釋。例如在2010年,某教授在《中華戲曲》中對歷代學者的“芝庵《唱論》聲情說”觀點提出尖銳批評意見的文章:《唱論》聲情說知識芝庵、某人或某些人沒有經(jīng)
過大腦思考和共同協(xié)商討論的一種直覺……這種沒有任何意義的說法,竟然被轉錄、引用了上百年,導致歌唱者在歌唱表演時的思想意識進入誤區(qū),一旦音樂創(chuàng)作者相信這一說法
,自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將會受到限制,不能將作品蘊藏的情感真正表達出來??梢姉钍a瀏說《唱論》聲情說這種理論,應視作糟糠,必須丟棄,否則只有壞處,毫無好處可言。
直到2012年,某研究學者針對《唱論》的發(fā)展提出:中國古代的聲樂美學……被后人逐漸發(fā)展成3個主要的聲樂美學命題:從“抗墜”說發(fā)展成“氣”本體論;從“貫珠”說發(fā)展
成聲音形態(tài)論;從“矩鉤”說衍生出聲音張力論。此后歷代歌唱家在不斷實踐中,總結出各種潤腔的方法,促進了民族聲樂穩(wěn)步發(fā)展??梢娭袊魳肥来鄠?,經(jīng)歷不斷實踐總結
后形成了優(yōu)秀、精湛的音樂藝術作品,不管在音樂藝術的社會功能上,還是在表演特色和審美追求等方面,都具有豐富的民族聲樂表現(xiàn)力,汲取了寶貴的文化精華②。
二、《唱論》中對于歌唱方法和技巧的總結分析
《唱論》所論述的歌唱問題內(nèi)容較為豐富,涉及古代歌唱名家,樂曲名目、品種、內(nèi)容、宮調(diào)色彩、流傳地區(qū),歌唱的咬字、氣息、格調(diào)、節(jié)奏、音色等技巧方法,還指出了當時
歌唱中存在的種種弊端等等。
1.關于歌唱的氣息
在聲樂歌唱的過程中,呼吸作為歌唱發(fā)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歌唱的推動力?!冻摗吩跉庀⑦\用上,提出“偷氣、取氣、換氣、歇氣、就氣,愛者有一口氣”等多種技巧要求
。在中國音樂歌唱發(fā)聲的理論中,關于氣息的應用,一直占據(jù)重要位置。除《唱論》外,在《樂府傳聲》中,徐大椿指出:“凡是事物有氣必有性,惟聲各有形?!北砻鳉庖猿鲋?/p>
是發(fā)聲的前提。并且在《樂府傳聲•頓挫》中,徐大椿對于換氣的注釋,說過:“一調(diào)相傳,守而不變,少加頓挫即不能和著板眼,所以一味直呼,全無節(jié)奏,不特曲情盡失,且
令唱者其竭:此文理所以不可無也?!奔囱莩咴谘莩獣r,需要借助歌詞的文理了解朗誦的節(jié)奏,必要時對于演唱節(jié)奏,可進行相應的伸縮,為進一步學習音樂打下基礎③。
2.關于語言韻味的體悟
(1)咬字、吐字《唱論》中關于歌唱咬字,總結歸納為字真、貼調(diào)、句篤、依腔、貼腔。其中字真即唱念要清晰明確,將字念清晰,不能讀錯別字,并將字的聲調(diào)念清晰。雖然
這事看起來簡單,但由于國內(nèi)一字多音的字較多,因此要想做到這一點十分困難。而燕南芝庵則在聲樂審美中,將字真放在第一位,以體現(xiàn)出咬字、吐字的重要性。例如在《曲律
》中指出,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yōu)槎^,板正為三絕。在《樂府傳聲》中,徐大椿曾說過:“字真則義理切實,所說的事物、任務,必定會神情畢出、喜形于色;如果吐
字不清晰,音調(diào)雖平和,但要想打動人十分不容易?!笨梢娨ё植粶剩瑫绊懙礁璩獨庀⒌牧鲃优c喉頭的穩(wěn)定性。這就要求在歌唱前,需要了解演唱的內(nèi)容,掌握句讀。(2)潤
腔潤腔作為旋律基本音的裝飾,不僅包括頓音、倚音,還包括顧音與潤音。在《唱論》中,對于歌唱的“潤腔”方面明確指出:“依腔、貼調(diào)”和“聲要圓熟,腔要徹滿”都明確
表明中國音樂對歌唱語言韻律感的重視,是出字與腔契合的音樂審美觀的體現(xiàn)。中國的語言形成了中國音樂歌唱風格,咬字的位置不同,音色也不一樣。在實際演唱時,一旦輔音
出口,便會向后面咽腔位置的元音靠近,將聲音集中到元音上。加上潤腔來源于民歌和生活實踐,極易受曲調(diào)類型、語言規(guī)律、審美要求和歌唱習慣的限制,往往需要依據(jù)不同的
人物,選擇相應的潤腔來歌唱④。例如在《在銀色的月光下》中,該歌曲屬于三部曲式,中斷的第一句便是:“往事蹤影已迷?!薄佰櫋迸c“影”銜接,呈現(xiàn)出倒字現(xiàn)象,前者是
陰平聲,后者是上聲字,但后者自配的音調(diào)高于后者音位,給字音的準確性帶來影響,如果通過明確字音潤腔法,在后者下方增加一個純四度的前倚音,即可有效解決倒字問題。
3.關于歌唱的情感
(1)情感的認識在聲樂歌唱方面,古代的歌唱者很早就認識到情緒與情感在歌唱表演中的重要性。詩人白居易在《問楊瓊》中寫道:“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聲。”體
現(xiàn)了古代人們對歌唱情感的注重。表明唱曲之法,不僅聲之宜講,而得曲之情尤為重。即雖然詞語惟妙惟肖,但是如果歌曲的詞語背離,不盡不會打動人,還會讓觀眾感到索然無
味??梢娫诟璩獣r,要想達到登峰造極之技的目的,不僅需要了解氣息、吐字與咬字的歌唱技巧,還需深入了解與理解聲樂作品的情感,才能將作品的情感完美地演繹出來。(2
)情感的把握處理對于作品情感的理解與把握,古代歌唱者曾說過:“要想唱好曲,需要向明師講明歌曲的情感內(nèi)涵,若明師不解,可想文人詢問,了解作品的情感后,唱時全神
貫注、務求酷悄?!奔丛谘娱L前,表演者需要了解歌曲的含義、情感內(nèi)容、情節(jié)與背景,向水平較高的文人學者來咨詢,并積極發(fā)揮自身的想象與聯(lián)想力,在腦海中快速收集與歌
曲有關的信息,掌握歌曲隱含的情緒與情感。此外,演唱者要想具有自身獨特的演唱風格,實現(xiàn)均審其節(jié)調(diào),還需依據(jù)不同的嗓音條件,進行相應的聲樂學習,這樣才能揚長避短
,學會歌唱,善于歌唱,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從而促進自身個性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⑤。例如在《邊疆的泉水清又純》的歌唱中寫道:“邊疆的泉水清又純,邊疆的歌兒暖人
心?!睆倪@一句中可看出遠處邊疆有清澈、甘甜的泉水,能夠凝神、動情,然后通過景色來寄托自己的情感,聯(lián)想到暖人心的歌曲,這樣便會在內(nèi)心中塑造一個鮮活的藝術形象,
演唱起來便會有感而發(fā)、繪聲繪色,讓聽眾從內(nèi)心感到怡然自得。
三、《唱論》的理論意義及其實踐價值
根據(jù)上述《唱論》中關于聲樂歌唱技巧與方法可知,燕南芝庵十分注重聲樂,而這些相關聲樂的理論,對現(xiàn)代聲樂藝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及實踐價值。具體體現(xiàn)為:(1)針對
《唱論》研究分析可知,《唱論》不僅重視歌唱者對情感的表達,還需注重聲腔的應用。這就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時,必須在咬文嚼字中下功夫,保證吐字清楚、字正腔圓、生情而
并茂,讓自己的意思能夠傳達出去,讓觀眾聽見,從內(nèi)心產(chǎn)生共鳴。(2)歌唱者在演唱技法運用上,燕南芝庵早《唱論》中對“度”提出“過猶不及”的觀念,認為唱歌和做人
做事一樣,需要把握“度”,才是演唱的最高境界。即過度追求文字吐字清晰,會適得其反,顯示出小家碧玉;若唱的過于輕靈巧妙,無法顯示出穩(wěn)重大方的氣息;若演唱時,沒
有根據(jù)曲譜來演唱,就不能靈活變通;若過度增加潤澤修飾,不能突出嚴謹和華雕富麗。這就要求在演唱時,演唱者需要注重唱法和技巧的平衡性。(3)在《唱論》中有許多歌
唱理論,值得我國聲樂藝術表演借鑒。尤其是在氣的應用方面,必須合理把握,嚴格要求吐字、聲腔與感情傳遞等技巧、方法的靈活應用,這樣才能豐富聲樂美學的表現(xiàn)力,在心
中樹立“美好聲音”的觀念,也是《唱論》的主要宗旨⑥。
結語
綜上所述,《唱論》在中國音樂藝術發(fā)展中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現(xiàn)代研究聲樂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理論,它所涉及的歌唱情感、歌唱氣息以及語言韻味的體悟等演唱技巧、方
法,更是值得中國現(xiàn)代民族聲樂學習者學習與借鑒。
作者:劉媛媛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