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理學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卓越法律人才;行政法學;教學理念;模式設計
一、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
(一)行政法自身局限
相較其它立法過程,行政法起步較晚,屬于新生法學體系,缺乏能夠作為基準的參考、學習法典。在執(zhí)行過程中,法律規(guī)范存在不同程度的界限問題,加上我國實際國情,民族和習俗分布,使得法章行使不具備通用性。因此在教學選材中,往往只能根據(jù)大眾立法,實施教學。法理依據(jù)缺乏,論證支點不足,中央和地方的同一性缺失等問題嚴重。盡管在后期的改革中孕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但是后續(xù)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補充法律都不夠完善,沒有形成完整的行政法學鏈和自身體系。在這種背景下,針對爆發(fā)式的行政需求,地方和個體根據(jù)自身情況擬定數(shù)量繁多的規(guī)章,且其中部分存在界定模糊、上下位法沖突、脫離實際等問題[1]。因此,在進行實際教學時,缺乏可以依附的教學材料,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帶來很大的影響。
(二)教材與缺乏實踐驗證
由于行政法自身的立法的局限性,注定其在法學實踐中會存在偏離社會要求,無法全貌體現(xiàn)行政法的公用。行政法本身涉及范圍廣泛,內容跨度大,現(xiàn)行的高等法學教材不能全面涉及覆蓋的各方各面,基本都是圍繞理論的教學展開政法關系的關聯(lián),沒有得到實際案例的分析和實踐經驗指導,加之與其它體系法學的交錯融合,主體立法部門與地方立法部門的立法基準脫節(jié),在理論教學中無法全面覆蓋到。如今,一些交錯的地方部門所立規(guī)章已經大行其道,但是作為法學傳授部門,卻無法提供實踐意義的例子,充分的教材支點,完善行政法教學的系統(tǒng)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行政教學理論。沒有得到實踐驗證的教材,等同于將未經驗證的知識傳輸給未來可能立法、用法、執(zhí)法者,而他們也會將這種不成熟的法治理論傳導給下一代,惡性循環(huán)。這種情況無論是對人才培養(yǎng)還是對法治社會的進步都是不可取的。教材應該取材于法學案例,成型于社會實踐,才能普法育才。
(三)教學模式單一短淺
傳統(tǒng)的行政法教學單一,多年重復利用陳舊法典案例教學,課堂設計呆板僵硬,缺乏靈活性。更嚴重的是傳統(tǒng)的教學缺乏對未來社會行政法律的研判和分析案例,對老舊案例照板搬豆腐,禁錮了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使教學缺少對當代和未來的討論,將一些已經過時甚至與時代脫節(jié)的理論奉為圭臬。導致枯燥乏味成為法學課堂的代名詞。法理的嚴謹性不應該受制于舊典、教綱,要挑出雞蛋里的骨頭,將原有的立法拿出來分析討論,讓學生參與到立法或法案的分析中。原有的教學缺乏學生的討論參與,生硬無趣,即使學生能夠按期望交出一份按設定好的標準答案,但是未必就真有對法理的研判、分析能力。忽略未來的教學,注定是跟不上時代節(jié)奏的。
二、確立人才培養(yǎng)理念
(一)在國家大力推行法制的背景下,對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就越顯重要。受制教育、社會的影響,卓越的法律人才如今鳳毛麟角,萬里挑一[2]。國家也因此專門提出對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方案,并于2011年專門做了解釋。當前,我國的整體的法治理念不夠強,多年來依靠高等教育機構的輸出為社會主義法制輸送人才,但是沒有真正貫徹要確立培養(yǎng)卓越人才的長遠目標,原有的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的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更加多元復雜的社會。因此必須要提高法治理念的認知,明確對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二)理念融入教學。追求卓越,才能創(chuàng)造卓越。明確了卓越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下一步就要將理念融入教學。要將這個崇高的理念作為教學展開的核心,千方百計地圍繞人才培養(yǎng)開展教學,設計教材。只有將培養(yǎng)卓越人才的理念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才能讓教學活動有源可循。因此,從教學體系各個環(huán)節(jié)融入理念,才能讓教學有計劃性、有目的性、有時效性。
三、教學機制鞏固
法學的教學機制從學理上來說是指與法學相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或教學系統(tǒng)。一個好的系統(tǒng)必定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輔相成的,這樣才能實現(xiàn)系統(tǒng)的優(yōu)越性。而打造一個良好的法學教學機制才能最大程度的發(fā)揮教學的功能,合理調動資源,高效的完成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對于行政法學的教育的機制的鞏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從教育源頭上進行改革,突出行政法學的教學地位,增加課程時間,制定理論與實踐的課時配比;其次,要明確培育“卓越”的思想導向,設立對課程有完整檢驗檢討的教學機制,對典例,教案要嚴格篩選,堅決杜絕以次充好的行為。以保證教學教案的高質量和高水平,促進教師從思想和行動上自我進步[3];第三,要求教師定期“回爐”參與社會行政法學實踐,深入實踐理論的可行性,提出符合時代的觀點,研討分析,一方面加強自身的法學素質,另一方面可以將學習的廣度最大化;第四,多元化課堂教學,增加模式辯論、推導、演示、案例分析等環(huán)節(jié)。將理論全面推向實踐,發(fā)散思維,徹底將“填鴨式”課堂變成人人參,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對法理的推理和研判能力。
四、完善案例教學
由于缺乏參考法典,加上老舊教學模式的原因,我國案例教學能力極其匱乏。而案例教學恰恰是可以直接讓學生將理論對應實際案例進行討論,剖析法理的最好方法,也是最能鍛煉一個人的機會。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案例討論為主的根本原則,激發(fā)學生在案例中對法理的思考和興趣。教材案例選擇決定著教學討論的重要方向,因此在案例選擇上必須要有足夠的思考,不能胡編濫造。要堅持符合教學大綱、符合時代特征、符合有研討代表性的原則。案例的圈定,奠定了教學的基礎。教中可以通過設計的多元方式,深入挖掘案例的體現(xiàn)的法理,推動學生有意識地運用理論知識解答實際問題。
五、促進法學實踐
總體來講,學習的目的是要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作為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律,其理論知識更應該放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接受千錘百煉,不斷的修正才能正式實施,成為讓社會接受,讓民眾遵從的律法。因此,法律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不僅要將實踐帶到課堂,還要將學生其帶出課堂,走向社會,讓所學理論接受時代篩選,實踐的考驗,辨證總結形成結果,逐漸成為真正的專業(yè)、符合社會和時代要求的卓越人才。例如加強與法學機構合作,讓學生親身參與行政案例的執(zhí)行,抑或通過創(chuàng)造模擬案例進行案例執(zhí)行演習等方法,強化學生作為一個法律人的職業(yè)意識和法學思維,教會學生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打破學習思維慣性的局限。此外,在實踐中要注重鞏固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充分發(fā)揮實踐探索的能力。鼓勵學生單獨承擔案例處理等方式建立法學自信,不斷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磨合,高效提高法律人才的素質。實踐教學的目的就是要革新理論教學枯燥乏味的弊端,多維度多角度地將理論拋入實際去檢驗、討論、驗證、總結。關于實踐渠道的建立。第一,可以制定課程要求,讓學生參與網絡或國家熱點行政案例的討論,根據(jù)自身掌握的法學知識,提出思考建議。第二,教學機構需要整合資源,將學生安排到可以實施法學理論知識的行政機構實習,并適當安排接觸實際案例,驗證學習成果。第三,組織學生定期出到社會,履行作為一名法學職業(yè)者的義務,服務社會的同時,可以收集更多的社會熱點問題,把思考維度放寬放遠,拓寬對未來行政立法方向的探究能力。
六、培育國家法制觀念
如果說法學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卓越法律人才,那么法制推行目的就是要他們服務社會,服務未來。僅僅擁有出眾的法理知識和實踐能力,將精力放在爭取個人名利上,對于整個國家的法制是無意義的。因此,只有在培養(yǎng)高端人才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法制觀念,從思想上認知法制的根本,從而將精力投入關乎時展、關乎社會需求、關乎民眾呼吁中去,才能真正為中國法治社會貢獻力量。此外,還需要對行政法學人才進行嚴格的職業(yè)道德考核,要求在執(zhí)法、用法過程中秉持中立態(tài)度,堅守職業(yè)道德不能利用所學所長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傷害民眾。當然,樹立正確的職業(yè)道德和法制觀念之外,卓越的標準還應該包括: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知識能力和符合國家發(fā)展需求的專業(yè)素質。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把國家法制放在第一位,崇尚法律尊嚴,嚴守職業(yè)道德,才能成為真正的“卓越人才”。
七、結束語
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要想充分發(fā)揮每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效能,達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目的,首先要在優(yōu)選教學方法或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設計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選擇已有的教學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方法。無論是“優(yōu)選”還是“創(chuàng)新”,一般都應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教學方法的選用或創(chuàng)新必須符合教學規(guī)律和原則;二是必須依據(jù)教學內容和特點,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三是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變化特征和教師本身的教學風格;四是必須符合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和所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另外,在指導思想上,教師應注意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各種教學方法。
其一,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人們在某種范圍內根據(jù)特定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yōu)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較為簡單的講授法來講,它利于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在短時間內傳授較多知識,系統(tǒng)性強,亦可引發(fā)學生進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需要學生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和聽講能力。因此,較適合于中高年級,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統(tǒng)性較強的內容。
其次,只有實現(xiàn)有關教法的優(yōu)化組合,才能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經驗告訴我們,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質量的提高,依靠多種因素、多種方法的綜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學方法上的‘百寶箱’?!泵绹母惶m克爾也說:“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學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簡單否定某一種方法或把某種教學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實際的。
再次,應注意選擇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選擇教學方法,核心問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與學在教學的動態(tài)發(fā)展中得以平衡,最終使預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的實際效果相一致。為此,就應充分考慮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怎樣才能學得更好。也就是說,應按照學生學習的一般程序來選擇或設計教學方法,切忌簡單套用某種教學模式的做法。
教學方法選擇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學論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對這一問題的論述值得我們借鑒。按其基本精神,選擇教學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個步驟:(1)明確選擇標準;(2)盡可能廣泛地提供有關的考慮方法,便于教師考慮和選擇;(3)對各種供選擇的教學方法進行各種比較。
參考上面的說法,我們認為選擇教學方法的程序可分兩個步驟完成:
第一步:學綱、分析教材,確定目標。由于教學方法始終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約,因此,要選擇好教學方法,就必須首先了解大綱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點和編寫意圖。
第二步:選擇教法、綜合比較,確定方案。選擇教法既可直接考慮采用綜合性的教學方法,也可采取將有關基本的教學方法加以有機組合的辦法。特別是后者,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被絕大多數(shù)教師所采用,應作重點考慮。一般來說,可以按照一節(jié)課中教材知識呈現(xiàn)的先后順序,分階段來考慮教學方法的選擇。
下面,以“平行四邊形”(第一課時)的教學為例,說明教法選擇的做法和步驟。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shù)學教學大綱》中關于平行四邊形概念教學的具體要求是“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這部分教材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由的紅領章引入,通過度量引出平行四邊形這一概念;(2)解釋說明平行四邊形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這一特征;(3)通過教具演示和插圖等說明平行四邊形具有可變性這一性質,并舉例說明它在實際中的應用;(4)分別介紹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5)用韋恩圖說明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教學的重點應該是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這一概念及其特征。為此,該課時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可變性及其在實際中的簡單應用,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了解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從屬關系;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間觀念;結合教學進行熱愛和端正學習目的的教育。
教育方式上:以身作則,講究規(guī)范,以德化人
顏之推的家庭教育理論比較全面、系統(tǒng)。他不僅強調對幼兒的教育務須抓住時機,還強調在教育方式上應當以身作則、講究規(guī)范、以德化人。顏之推指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p>
就是說,人在成長時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善于模仿他人行為。作為家庭教育中擔當“教師”職責的父母,如果不嚴于自律,不加強自我道德修養(yǎng),則難以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難以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因此,根據(jù)顏之推的觀點,作為家庭中的長輩應該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要以身作則,懂得“身教重于言傳”的道理。講究規(guī)范也是顏之推家庭教育理論的重要內容,他認為兒童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時期,因此,必須教他們學習規(guī)范的語言,掌握標準的語音。顏之推十分重視幼兒時期的語音、語用、語法、語義等方面的規(guī)范學習,他還強調對幼兒進行規(guī)范性語言的教育將直接影響兒童將來的學習,而且在幼兒的語言發(fā)展中父母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顏之推對幼兒語言規(guī)范學習的相關研究成果在今天的兒童學習中同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比如,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孩子沒有經過正規(guī)的普通話訓練,以致成年后難以矯正其不規(guī)范的發(fā)音和語詞運用。這就啟示我們,作為父母在家不僅應該懂得規(guī)范語言的學習對幼兒的成長的重要性,還更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個規(guī)范文明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此外,在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問題上,顏之推主張“以德化人”,即以儒家孝悌為中心的倫理道德教化兒童。顏之推以“教婦初來,教之嬰孩”為例來表明要把子女教育成有封建思想道德的人,就必須以道德教化之。但顏之推一再強調在兒童的品德塑造方面最重要的不是長篇說教,而是有效的長者示范。也就是說在教化子女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過程中,作為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與行,為子女做出良好的表率。通過這種長者示范,使子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教育策略上:嚴慈相濟、愛教結合、環(huán)境熏陶
前已述及,顏之推主張在具體的教育方式上采取的是以身作則、講究規(guī)范和以德化人。然而,在中觀策略上則主張嚴慈相濟、愛教結合和環(huán)境熏陶。顏之推在面對子女教育上,特別注重把勤于督導與慈愛結合起來,他認為“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也就是說,嚴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子女成材。顏之推進一步認為,幼兒無知無識,他們通常是根據(jù)父母的呵責與贊許而決定其行為是可行還是不可行。此時,如果父母放任自流,任其發(fā)展,那么孩子容易形成傲慢、自大;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嚴加呵責則容易喪失孩子的主見和自我行為能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當注意到其行為對孩子的導向作用,分清愛與嚴的關系,否則會導致兩個極端:一是父母對子女的過度關心、過分溺愛,養(yǎng)成孩子常以自我中心行事,而不顧及他人感受;二是導致過度專制,由于父母過度嚴厲的教育方式令孩子自感沒有自由。
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一定要注意嚴慈相濟,融愛于教育中,在教育中傳遞愛。當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持一致的教育觀念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則不僅不能使孩子產生正確的是非觀念,反而會相互消減教育的影響,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所向。除此之外,顏之推在教育孩子的策略上,還強調環(huán)境熏陶的重要性,認為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極大。他指出,“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人在年少的時候,心神還沒有定,與關系較好的人在一起,熏陶漸染,潛移默化,其言笑舉止,雖然無心學習,卻自然相像,何況是有意學習的那些較為明顯的操行藝能呢?由于處于幼年時期的兒童,其心無雜念,容易受到身邊環(huán)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與品行端正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耳聞目染,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反之,自己也染上惡習,甚至走上邪路,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
教育內容上:自立自強、虛心務實、立志向上
顏之推的家庭教育具有明確的教育內容,其主要集中于培養(yǎng)幼兒的自立自強、虛心務實、立志向上。在培養(yǎng)幼兒自立自強方面,顏之推指出“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币虼耍渥訉O不能成為“上車不落則著作,體內何如則秘書”式的社會寄生蟲,而應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激起了我們對當今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反思。當前,由于一個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以致于大多數(shù)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有過度保護以及寵愛、溺愛等成分,這不利于孩子將來獨立面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困難與問題。除了要培養(yǎng)子女的獨立自強之外,顏之推還強調養(yǎng)成孩子虛心務實的好習慣。他指出“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shù)十卷書,便自高自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一)案例教學的特征
我們可以看出案例教學的突出特點就是:互動和反思,這兩特點區(qū)別于傳統(tǒng)案例教學。傳統(tǒng)教學本質上是單項的知識輸送,表現(xiàn)為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點,而案例教學則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向溝通、討論等互動方式,集思廣益,形成不同認識和看法。最為重要的是,案例教學并不看重最終的結果,而側重于反思,其不追求傳統(tǒng)案例教學的一元化和標準化,而是希望通過此種互動式討論,達到對問題的全新認識,側重于對傳統(tǒng)有理由的合理挑戰(zhàn),這是案例教學的重點之所在。
(二)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區(qū)別
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在主體上、方法上、方式上、特征上、目的、重點和答案上都有明顯不同。在主體上,傳統(tǒng)教學是以教師為主,而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主。在方法上,傳統(tǒng)教學以講授知識點為主,而案例教學以案例為主,圍繞該案例進行擴展。在方式上,傳統(tǒng)教學著重于知識點的記憶,而案例教學則是啟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思考,小心求證。在特征上,傳統(tǒng)教學側重于以理論講解,而案例教學主要以案論理。在目的上,傳統(tǒng)教學就是將知識點的傳授,而案例教學則是通過大膽思考來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在重點上,傳統(tǒng)教學重點在于教授是什么,即將知識點鋪成出來,講授事實,而案例教學則不同,主要是針對案例提出疑問,即這個案例中不同主體為何有該種行為,側重于追根溯源。在最終答案上區(qū)別更大,傳統(tǒng)教學的重點側重于知識點的講授,通過記憶來實現(xiàn)知識點的獲得,因而最終考核或者考試的答案仍然是唯一確定的,這既符合該講課方式的特點,也最終朝著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發(fā)展,但是案例教學則不同,其答案不具有唯一確定性,是多元開放的,答案的多元開放性的標準是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理,通過答案的多元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和進行有益思考。
(三)案例教學中教學雙方角色的變化
在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是以教師為核心,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在法學教學中,體現(xiàn)為教師逐一講授法學原理,通過相關例子來講授其知識點,整個課堂以教師為軸心,教師承擔了課前準備、課堂講授和課后檢測等工作,學生就如生產線上的工人,按照既定程序來完成作業(yè)。但是案例教學卻使得學生和教師的角色慢慢發(fā)生著轉變。在案例教學當中,課堂的核心角色是學生而非教師,這是一個重大的就是轉變,在課堂開始前,學生已經投入到此種教學當中,學生需要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案例,來廣泛閱讀和收集信息,進而進行信息的篩選,以事實為依據(jù),來分析問題,然后通過課前的討論,形成一個預解決方案。在課堂當中,通過和其他同學和教師的探討,從而進一步完善自身的解決方案。在課后,通過教師點評或者在討論中得到啟發(fā),來修正其解決方案。這一過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發(fā)掘其智力。
二、案例教學的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學生獲得信息的成本不斷降低。由于法學本身的特點,傳統(tǒng)法學教學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面收效甚微。面對此種情況,在法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興趣,筆者認為,這是由于案例教學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案例教學具有生動具體和直觀易學特點,這與枯燥的傳統(tǒng)的教學而言,能夠更方便地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案例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可以更大程度地實現(xiàn)教學相長。
(二)明確學習目的
案例教學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案例教學開始前,需要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通過收集大量的資料來獲得關于該案例的思考,為課堂討論打下基礎。學生通過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對該案例的一些基本的看法,進而可以更有效地在課堂上開展學習。案例教學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習得基本法學知識,法學案例教學法是推進法學素質教育、培養(yǎng)高水平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案例教學的學習的目的,不僅是通過該案例直擊該案例反映的核心爭議,更重要是通過對該核心爭議的學習與討論,實現(xiàn)對該爭議的不同認識,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資料收集、形成基本認知、課堂討論、教師引導和課后的查缺,實現(xiàn)整個法學思維的鍛煉和能力的培養(yǎng),這才是案例教學核心之所在。
(三)提高教師水平
教師是案例教學的發(fā)起者,作為發(fā)起者,其個人能力、責任意識都會對案例教學的成敗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自己認知范圍內選取案例,事實上,案例的選取非常能夠反映教師的水平,一般的教師在案例的選取過程中,重復地選取大部分教師都會選取的案例,這主要是其研究和視野的限制。在案例的選取上,以經典案例為基礎,往往有些教師僅僅是拿國內的著名案例進行討論,其價值幾許,不得而知,還應該通過選取同時期其他法域的案例,進行類型討論和比較,這有利于提高法學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更好地解決國際糾紛和參與國際競爭。當然,這對教師的外語水平、科研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樣,不可忽視的是,案例的分析也必然滲透著教師的實務經驗,案例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本專業(yè)知識,同時還具備豐富司法實踐經驗。因此,通過案例教學的開展,能夠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也能促使教師將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轉化為理論。
三、案例教學在我國法學教育中的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yè)信息攝入量小
和傳統(tǒng)教學相比,案例教學課堂教學中,專業(yè)信息攝入量較小,學者指出,案例教學在同等教學時間內的信息量相對較小。在同等教學時間內,傳統(tǒng)教學通過集中講授知識點,表現(xiàn)模式為講授-接受和反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在老師通過一節(jié)課堂上將要講授的知識點通過各種形式講授給學生,然后學生通過筆記、理解等方式獲得接受,然后在考試中得到反饋,而案例教學重點不在講授,而是以該案例來鍛煉學生的能力,表現(xiàn)模式為案例-討論和反饋,和傳統(tǒng)教學不同的是,案例教學不是通過在特定的時間內大量講授或者鋪設知識,而是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和互動式討論,因而在同等時間內,獲得的專業(yè)知識必然相對較少。
(二)缺乏系統(tǒng)性
在實際案例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局限在一個知識點上,整個學期下來,學生知識獲得了零零散散的知識點,對于整個法學知識的構建作用有限。法學學習過程中,重要的是通過各個知識點學習,來不斷構建和完成自身的知識體系,實踐中的案例教學由于在案例選取、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和課程時間的限制,在教學結束后,所獲得的知識點無所依托,其零散狀態(tài)會很快丟失。法學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系統(tǒng)理論的學習和構建,而在實踐當中,教師的案例教學由于沒有依附點和前后連貫性,是其缺乏系統(tǒng)性。
(三)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在實際案例教學過程中,本應當是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但卻異化為老師處于主講地位。在具體教學方法上,過于重視教師的中心地位,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際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準備往往不太深入,而教師由于各種原因,在課堂組織和參與方面,都往往是教師淪為主體又轉化為傳統(tǒng)的教學,這種忽視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得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法學并無二致。筆者認為,傳統(tǒng)法學教學飽受詬病的重要原因就是,忽視學生的獨立性個體,不加區(qū)別地進行知識的傾倒,使得學生沒有動力去獲取知識或者參與學習討論當中,但是同樣,雖然我國高校法學院引入了案例教學,但是本質還是簡單地以案說案,沒有將學生拉入到案例討論和學習當中,本質上并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
四、案例教學的法學教育中的應用
(一)以經典案例入手
法學案例不計其數(shù),如何選擇合適的案例成為了案例教學的重要方面。通過對不同的法律關系作出規(guī)范,我國整個法律被劃分了相應的法律部門,包括刑法、民商法、行政法和訴訟法等。教師在進行法學教學時,需要根據(jù)其課程性質,選取經典案例進行教學,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謂經典案例,不僅是指學生在生活中有所耳聞,更重要的是該案例的發(fā)生在某個領域引起了普遍的討論。因而,筆者認為,在法學的案例教學過程中,選取經典案例作為切入點是非常重要的。通過以經典案例為靶心,直接就將要討論的核心的問題提出來,然后學生可以針對該案例,收集國內外資料來分析案件,往往會使得討論的中心能夠得到極大的深化,學生也能獲得非常直觀的認識。
(二)組織和引導
案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組織和引導,通過合理的組織,可以在無形中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通過適當?shù)囊龑В梢詫崿F(xiàn)師生角色關系的轉換,從而實現(xiàn)案例教學收到較好的結果。在組織和領導中,老師應當明確知悉自身的角色定位,即學生應當是整個案例教學的主體,而自己更多的是作為輔助者,促使其完成主要任務。教師通過選取經典案例,為學生選擇了可切入的劇本,然后就是在整個過程中,根據(jù)案例分析的過程,提供相應的信息、互動、銜接等支持。
(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案例教學當中
教育部制定的法學專業(yè)課程有14門,法學理論課程以法理學為代表,同時在各個部門法中也都涉及本部門法的相關基礎理論教學。法理學雖然不是具體針對研究某一部門法學或某一項法律制度的學科,但對學生以后學習憲法、刑法、民商法、訴訟法、經濟法、國際法等部門法學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就法學基礎理論本身的學科背景來看,它以人文社會科學為背景,在大學生的相關背景知識空白的情況下來講授這樣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的基礎理論一直是法學教育的重點。同時由于理論教學內容本身的抽象化、理論化、體系化,使得如何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動形象地講授法學原理理論成為教學時的難點。授課老師認為法學基礎理論難講,要講清楚,講得淺顯易懂不容易;學生認為法學基礎理論難學,抽象晦澀,內容龐雜,體系難以理清。在理論法學的教學過程中,是漸漸向學生展示法學理論自身豐富而深邃內涵的過程,格言似的語言展現(xiàn)的是精妙的原理和崇高的精神,曾有學生深深為博大精深的法學理論所著迷,并說法學的基礎理論是一件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然而這件藝術品并非沒有瑕疵,一方面,我們看到了法學基礎理論作為以哲學為背景的法律中的基礎學科所展現(xiàn)的深奧理論;另一方面,我們也發(fā)現(xiàn)法在社會實踐運行中與現(xiàn)實生活的沖突碰撞,司法、執(zhí)法過程也時常遇到各種困難。應當清楚看到,法學理論課程是法學專業(yè)的基礎理論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提高他們的法律素質,增強法律意識將具有根本性、基礎性的作用,也是法律職業(yè)者要做好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jiān)督等工作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二、法學理論教學的困惑所在
即使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方略的確立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zhàn)略任務提出的當下,在法律體系日漸完善、法學教育日臻成熟的情況下,仍然避免不了在法的運行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困境和考驗,這些矛盾的出現(xiàn)同樣給法學基礎理論教學提出了課題。
困境一,法理學以哲學為背景進行研究,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點,這樣就不免與現(xiàn)實產生距離。法學基礎理論的學習可以為以后其他部門法學科的學習,提供一般規(guī)律性的法學方法論的導引作用。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法學基礎理論的導引性就顯得很乏力,各個部門法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依托立法及司法解釋的運行來完成,反觀法學基礎理論對司法實踐的指導則明顯微弱得多,表現(xiàn)出處理各類問題層面上的滲透力不足。然而,法學基本理論作為一種指導性的學理,其干預力應當在廣度上、深度上都是完整的,但事實是法學理論在指導的深度上只停留在了理論層面,在進入實際操作層面發(fā)生了斷層。這就導致了法學基礎理論在作為法律職業(yè)準入資格的司法考試中處境尷尬。以每年全國性的司法考試為例,司法考試的應然狀態(tài)應當是法律人由理論層面向實踐層面發(fā)展的一個關節(jié)點,而恰恰在這個關節(jié)點處,法理學發(fā)生了斷層。從而發(fā)生了一種奇特的現(xiàn)象——平時所學習的法學基礎理論知識在司法考試中通常不是標準答案,而司法考試中的參考答案在真正法學理論中又經不起推敲,這一點在法理學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擔負選拔優(yōu)秀法律人才、意義重大的司法考試中的應試法學理論與真正的法學理論之間產生了的巨大沖突。而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也值得法學基礎理論教育進行深刻的反思。
困境二,我國法學基礎理論教育起步較晚,無論是在法律文化積淀層面、還是法律價值內涵、技術制度層面都與西方法理學有一定的差距。在教學活動中,許多法律著作通常的寫作模式都是:就一個問題列舉許多西方學者觀點,論述其優(yōu)缺點,最后提出法理學是怎樣認識的,在批判其他觀點的狹隘性、局限性過程中提出后者怎樣具有超越性。但是,這種觀點無非是以上各種觀點的總結和捏合,并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新和高明,即所謂的“折中說”。誠如學者說:“所謂‘折中說’,即是沒有學說,因為根本沒有自己的觀點?!比绻覀兊姆▽W教育習慣在這樣一種亞健康的思維模式下發(fā)展,總是在批判他人觀點中尋找,在整合他人觀點中獲得成就感,那么,我們的整個法學教育就真的很難步入法律的理想家園。
困境三,法學基礎理論一向被認為是一位表彰權利的勇士,但是在權力面前卻失去了太多的骨氣。法律為政治統(tǒng)治服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突破法律所秉承的原則,唯政治統(tǒng)治馬首是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法學理論中許多優(yōu)秀的價值理念,完美的技術制度,神圣的精神內核,當與國家的現(xiàn)實情況和政策意向發(fā)生沖突時忽然變得蒼白無力;而當政治統(tǒng)治發(fā)生需要時,卻動輒任意修改法學基礎理念,影響其價值取舍,撼動其基本根基。在我國法治化進程中,法學基礎理論作為其他部門法的基礎對法治精神的實質內核應當是一種堅持,而不是對政治的一種迎合。法學基礎理論作為各個部門法的基礎在我國法治化進程中應當充當開山鋪路的急先鋒,依法治國的過程是一個克服政治任性的過程,法學基礎理論應當為依法治國尋求更多的理論支撐點,而非為政治的任性提供自圓其說的依據(jù)。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法學基礎理論教學才能步入真正的良性循環(huán)。
三、法學理論教學的解決出路
以上,是筆者結合近幾年從事法學教學活動,基于和學生的深入交流、歸納總結的思考所得。這些方面的困惑應該說不僅是對當前法學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效果的困惑,同時也是對整個法學教育發(fā)展的困惑,更是法學理論教學在法學教育過程遇到的實際問題。有鑒于此,結合法學基礎理論課程自身的培養(yǎng)目標和方向,在今后的法學理論教學活動及學習中,應該作出一一校正,教學手段及方法適時作出適當?shù)恼{整。
首先,為了解決第一重困境,筆者認為法學基礎理論課在倡導學習運用法律原理的同時,應當注重對法律事實探知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學生對法律事實調查、搜索、歸納、提煉、分析、認證的能力。這并非是簡單的調查搜集客觀事實,而是法律人運用法律思維去判斷、分析、確認、選擇客觀事實,提醒學生對某一問題得出的結論是以法律事實的探知作為第一手材料的。從現(xiàn)實角度出發(fā),對事實材料背后所蘊含的法律關系進行提煉、認證,最終獲得對事物的法律評價和價值判斷。借以試圖聯(lián)結法律基礎學科在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斷層,加強法學理論在司法實踐層面的滲透力??紤]到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浙江警察學院《法學導論》的授課計劃特意嘗試安排三次實訓課程,分別以讀書報告會、案例分析、主題辯論等方式開展,實訓內容豐富,貼近實際生活,學生參與熱情較高,教學效果反映良好。
其次,為了解決第二重困境,筆者認為法學理論課應當注重強調對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法學理論是思辨之學,法學理論課程當然應該是培養(yǎng)法律思維②的學科。通過對法學理論的學習掌握,培養(yǎng)學生形成運用法律思維的思考能力,把現(xiàn)實案件中各種要素轉換成法律要素,再通過各種不同思維模式將各種要素整合,最終形成對問題的看法和結論。法學理論課應當重視對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認識、辨別、解決能力,形成自己獨立的法律思維模式,面對問題有自己觀點,而非人云亦云。筆者提倡學生對問題大膽提出獨到看法,不要動輒適用“折中說”,禁止向“折中說”逃逸。應該認識到,法學理論這類基礎理論學科的教學宗旨是培養(yǎng)能提出問題和集中注意力尋找未知問題答案的人才。對法學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法學理論基礎知識的夯實,培養(yǎng)其法律思維能力、形成法治觀念,引導其領悟法學智慧和掌握各種跨學科研究方法的能力。因此,建立在服務和滿足社會各方面需求的能力培養(yǎng),才正是優(yōu)秀的法學理論教學方法。
1.歷史教學活動所追尋的是學生對歷史的建構和認識,因此教學的整體目標應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為基礎,并把歷史思維能力視為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從而把歷史教學的基本模式由傳授知識的類型轉變?yōu)榘l(fā)展思維的類型。
2.歷史教學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學生的歷史學習活動,而這種活動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進行機械記誦的模式,而應該是學生對歷史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的模式,側重于學生正確地建構其心目中的歷史,使學生能夠識別各種對歷史的解釋,并提出他們自己的歷史解釋。
3.歷史教學活動的方法運用,主要是圍繞使學生對歷史的感受、了解和認識,側重于訓練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具體方法,尤其是透過師生對各種歷史資料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在掌握證據(jù)的基礎上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
4.歷史教學活動的組織,不應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穎,而應是注重于學生學習歷史時思維活動的具體操作,尤其是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獨立性,注重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能力。
5.歷史教學活動的展開,要有利于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使學生經過歷史的學習和探究,學會用歷史的視野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xiàn)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fā)展和人生的價值。
在當前,素質教育觀念下的歷史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到歷史教學的很多領域,諸如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評估、教師培訓等等,每一個領域都可能會制約教學實際的創(chuàng)新。但是,歷史教學方法的探索空間還是很大的,這是因為:
1.在目前直接制約歷史科教學的課程編排、教科書編寫、考試方式等未有實質性和突破性改變的情況下,教學方法的改進可以率先進行探索,以實際的創(chuàng)新帶動對課程、教材、考試的改革。
2.雖然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課堂教學方法就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3.教師在教學中是起著主導作用的,是教學改革的生力軍。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主要是通過教學方法的運用而體現(xiàn)出來的,而且教師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對教學實際的主動權來探尋教學方法的改進。
4.學生尊重的老師首先是尊重學生的老師,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之發(fā)揮,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直接的關系。學生是喜歡老師和他們一起進行創(chuàng)新的。
歷史學科的性質是對人類歷史進程的認識和解釋,歷史學習的性質則是學生對過往的人類社會的把握、理解和認識。所以學生心中的歷史如何生成,他們對歷史怎樣認識,就是歷史教學要解決的主要任務,歷史科的教學實驗和方法的探索,應圍繞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來進行。
在當代教育觀念的影響下,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1.以探究問題為目的。
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有人曾說:正是問題才把只不過是小碎石的東西變成了歷史的證據(jù)。然而,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是固定式的,對于學生來說,并沒有產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或只有膚淺的問題,要不然就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重復)。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的,都要給學生機會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探討。
2.以思維訓練為核心。
歷史學習不應該是促成思想固化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種僵化的模式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fā)散式的思維、復合式的思維,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辨證的、變化的、發(fā)展的視野,尤其是對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學生學習歷史,像學習數(shù)學一樣,也是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歷,是積累經驗的機會。所以,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激話、調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為主,促動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fā)展。
3.以學生參與為形式。
使學生參與教學,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是使教學得以真正展開的關鍵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fā)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體驗到挫折感與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因此,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重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4.以史料運用為條件。
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在對歷史信息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學歷史感到厭倦。所以,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xiàn)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tǒng)的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得以統(tǒng)一,而不是分離。我們提倡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這就要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匯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jù),用以解決歷史的問題。所以,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5.以周密設計為準備。
任何教學方法的運用,都不是隨意的,甚至不是隨機的,都要有事先的準備和安排,有具體的目標,有明確的設計思想,體現(xiàn)出一定的教學觀念。方法的實施,是有步驟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教師以認真的和客觀的態(tài)度來對待。前蘇聯(lián)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優(yōu)化教學,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他認為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材難易程度、全班學生的程度、各種教學方法的效用和長短處、教師本人的特點和能力等,這些都需要進行認真的思考和計劃。
6.以教師引導為助動。
以往的歷史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唱主角戲的,好像教室這個舞臺是為教師搭建的。現(xiàn)在我們倡導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但并不是說教師只是一名“場記”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師的作用更為重要,他要像導演一樣,要對教學進行引導、組織、控制,并隨時診斷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教師與學生的最基本的關系是教學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愛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對方的,是互動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間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觀臆想的。所以,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應有的主導作用。
在素質教育觀念的指引下,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為的,我們的教師可以從三個方向上對歷史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將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移植到歷史課堂教學中,例如討論、辯論、論壇、模擬、角色扮演,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造,賦予新的活力,例如對傳統(tǒng)的講述、講解、講讀、問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創(chuàng)新,突破舊有的模式,使之更適應學生的學習。三是創(chuàng)新,即在教學實際中摸索和創(chuàng)造出新的教學方法。
初中物理教學中,直覺體驗法和探究操作法是經常使用的方法.直覺體驗法強調教師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刺激學生的感官感受,引發(fā)學生主動的思考和體驗,從而掌握物理概念的學習.物理的直接體驗法是常見的方法,教師要把抽象難以理解的概念進行直覺的體驗,借助視頻圖片多媒體等方面加強知識的理解.例如在進行電流電壓學習中,教師就通過多媒體播放一個水流的情形,讓學生直覺地感受水流和電流流動的情況.這樣就可以加強學生的理解學習.在講述電阻概念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兩個燈泡和不同的電阻串聯(lián),學生通過直接的觀看燈泡的亮度就能夠掌握具體的知識.物理實驗的操作非常重要,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的感受中加強物理知識的理解.物理很多實驗都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所以教師要合理地安排物理實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加強物理知識的理解.例如在進行滑輪組學習中,很多學生就不理解滑輪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的區(qū)別,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很多的滑輪,通過不同的連接方法,感受受力的狀態(tài),從而明確滑輪的作用.
2角色扮演法和師生置換法
“體驗教學”中的角色扮演法是通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而了解到角色的本質.學生在角色扮演中能夠調整自己的學習心態(tài),克服心理障礙,在感受他人的角色中加強知識的理解.只有當學生處在這個位置的時候,才能夠深刻的領會角色的含義,這就是角色扮演法的教學宗旨.例如在進行《電磁感應》學習中,教師若是簡單介紹法拉第使用了十年時間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的現(xiàn)象,學生就會覺得十年時間也是挺簡單的.教師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學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扮演著法拉第,表演出法拉第這十年學習中的糾結和困擾,這樣學生就能對電流的磁效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師生置換法指的是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教師作為學生聽課,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教學互動中掌握物理知識.教師進行師生互換可以讓學生將學習狀態(tài)中的懶散變成了積極,積極地準備講課,積極地進行教學的設計,提高了物理課程的學習參與興趣.在進行師生互換學習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教師講課具有很強的難度,讓學生聽懂課程更是不容易,這樣就能夠在日常的課堂學習中主動地配合教師的講課,提高物理課堂的氛圍.例如在進行電流學習中,教師就可以進行師生互換,讓學生講解電流的公式:I=U/R,說出自己的理解,加強知識的理解.在選擇學生方面,教師不能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是要給公平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
3情感體驗法和社會調查法
情感體驗法是新課標強調的一種學習方法,教師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建立溝通、對話、合作的情境人,讓學生感受成功者的興奮和失敗者的困擾,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師要選擇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的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法的體驗,增強學生的感染力.例如在學習“物體的受力分析”中,學生很多都是不能理解摩擦力和彈力之間的關系,造成了分析的障礙,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選擇《牛頓運動定律》中學生能夠接受的物理知識進行鋪墊,這樣學生有一定的物理基礎,就能夠提高受力分析的效果.物理來源于生活,在社會中有廣泛的應用.教師要帶領著學生積極地進行社會調查體驗,加強物理的實用性.學生在社會調查中能夠加強對社會生活的了解,獲取深刻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親自感受社會物理的應用,還能夠加強學生的物理意識,提高物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進行社會調查過程中,教師要選擇恰當?shù)闹黝},為學生提供調查的方向,加強知識的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電路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觀了解紅綠燈的工作原理,對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的電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然后在這個基礎上設計交通信號燈.在學習電工電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調查社會中節(jié)能燈的使用情況,對節(jié)省電能有了解.
4物理應用法和俗語分析法
二、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正確的教學目標確定后,下一步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要根據(jù)授課類型、知識內容、學生基礎的不同,“善于設計相應的最優(yōu)教學方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玻耳原子理論抽象、難懂,在處理這一教材時,就不能一下子正面接觸課題,而要采取迂回包剿、分步到位的方法,才可能化難為易,過渡自然;再比如,動量守恒定律,應用廣泛,條件嚴格,使用時得格外小心,如果采取設疑置障、邊講邊練邊議的方法,引學生下深海入迷宮,參與教學,一定會使學生興趣盎然,收效較大。
三、教學語言要形象幽默。講究語言藝術,不但會增強學生對教學信息的吸收,而且會對難點知識起到緩沖軟化的作用。語言形象準確,物理研究對象就會更加形象逼真;語言幽默、有趣,能使同學們歡暢樂學;語言生動、簡練,會讓人生智開竅。所以教學語言盡量做到生動、形象、幽默、準確、親切、清晰、簡練、有趣。引起了同學們興趣,還加深了學生的記憶。
四、操作實驗要多作勤練,青年學生朝氣蓬勃,愛動性強,好奇心盛,實驗對他們有很強的吸引力,在實驗過程中,同學們既得動手,又得動腦,不僅要想是什么?還要想為什么,特別是實驗設計,更能激發(fā)同學們的興趣,為此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便會得到迅速全面的發(fā)展。對于物理教師來講,除學生實驗必須全部做以外,還應想方設法自制教具,改造實驗,把演示實驗盡可能多地變成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的機會多一些,使其手之所演,目之所視,耳之所聽,鼻之所嗅,心之所想融為一體。這樣做,一可加深理解,二可增強記憶,三可提高興趣。
(一)西北政法大學高度重視民法課程在法學學生研習中的基礎性作用,開設了必修與選修相結合,從基礎理論課到案例研習課等不同層次的民法學課程,為民法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空間
西北政法大學最初開設的案例型教學課程為民商事案例評析。后來,該課程逐步演進為案例研習課程,課程的人數(shù)也由原來200至300左右逐漸壓縮降低至50人左右。目前卓越法律人才計劃的推行使得學校民法小班授課日益成為現(xiàn)實,進一步為民法案例教學的展開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西北政法大學倡導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民法研習風氣,倡導并支持教師積極投身法律實踐活動,錘煉了教師的法律技能,也為教師開展案例教學提供實踐支撐與積累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師中很多都是法律事務所的兼職律師(還有一些教師兼任西安市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有著豐富的從事案例處理及訴訟的經驗,并在律師實務及工作中積累了大量有切身體會而且生動、具體的典型案例。典型案例的積累使民商法學院的教師能夠有的放矢地針對實務問題進行案例教學及司法實踐經驗的傳授。此外,西北政法大學積極與法院、檢察院等司法實務部門聯(lián)合,推行了選任青年教學擔任法官、檢察官及其助理的制度,進一步為青年教師積累司法實踐案例進行案例教學創(chuàng)造了實踐條件。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下設有民商事判例法研所,專門從事民商事案例的收集與研究工作,并廣泛聯(lián)系法院與檢察院等司法實務部門,組織實踐調研及典型、疑難案例的探討等活動,為案例教學的展開創(chuàng)造了理論與實踐對接的平臺。
(三)西北政法大學在教學中注重民法的實踐導向,開展多層次、多方式、多參與的民法案例教學,全面注重提升學生的法學素養(yǎng)及應用能力
在民法基礎課程的學習階段,針對學生剛剛接觸民法,對民法的理論及司法實踐均比較陌生的特點,我們注重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相對簡單的編寫性案例來啟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民法學習興趣、傳授學生法律思維方法并鍛煉學生應用民法基本理論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初步能力。在民法教材編寫方面,韓松研究員主編的《民法總論》與《民法分論》教材中都針對相關民法問題撰寫了大量的民法案例,以便學生能夠從理論到實踐以及從實踐到理論的相互對應,避免出現(xiàn)抽象地向學生灌輸民法理論的傾向。案例教學法具有和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從而組合生成新的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案例教學法根據(jù)其實際應用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可以細分為案例實例列舉論證教學法、案例評析教學法、案例討論教學法、案例模擬實務教學法以及案例實訓教學法。案例實例列舉論證教學法是指在傳授理論的同時,應用短小精悍的案例對理論進行講解或者進行論證,對民法的基本理論進行說明以增強學生的理解及應用能力。案例評析教學法是指通過對一個或者幾個民法案例進行評析,講解案例的分析過程及分析思路,讓學生通過學習來學會民法思維的應用。案例討論教學法是指在學生掌握了民法案例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后,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等方式來進行案例學習,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協(xié)作、法律思維與法律應用能力。案例模擬實務教學法是指讓學生通過模擬法庭辯論等案件處理的實際過程并從中學習。案例實訓教學法是指讓學生在課余時間直接實際參與教師正在處理的案例過程中,與教師平行參與案件的相關處理工作,并讓其通過與教師實際處理結果及文件的對比來學習相關案例處理的實際技巧。目前各類案例教學方法在西北政法大學的教學實務中都在被不同程度的采用,筆者將結合自己從事民法學及合同法理論與實務的授課實際探討案例教學法在民法教學實踐中的實際效果。
二、案例教學在民法基礎課程教學中對學生能力提高的狀況實證分析
(一)我們開展了民商事案例的收集整理及理論分析工作,采取一定的形式進行案例呈現(xiàn),全方面提升學生的技能
案例教學的展開,需要有豐富的案例資源儲備。目前大量的法律案例節(jié)目為視頻案例的收集提供了條件。筆者與學生一起搜集了《中國法庭》、《律師說法》、《今日說法》、《法律講堂》、《經濟與法》等節(jié)目相關中的民商案件的視頻案例,并對相關案例采取視頻方式進行呈現(xiàn),引導學生對相關民商事法律問題、訴訟實務法律問題及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同時,筆者與康達律師事務所西安分所、北京盛庭律師事務所等律師事務所合作開展了具體實務案例的整理及總結工作,對具體實務案例進行分析整理,為民法教學積累實證案例素材。在案例的整理中,我們以民法法律關系為基礎對相關案例進行分類處理,將涉及相同法律關系或者案由的案例歸為一類。在案例教學中,筆者往往會同時要求學生對一類案例進行視頻觀看、訴訟文書及判決文書閱讀并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例如對于目前司法實踐中多發(fā)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筆者會要求學生觀看并閱讀一組案例,在此基礎上針對民間借貸糾紛中的舉證及證據(jù)認定問題、高利貸問題、涉及刑事案件中的民間借貸問題的處理等問題進行思考。
(二)在民法學基本理論學習過程中,案例教學法可以作為傳統(tǒng)講授教學法的補充,達到引起學生的興趣、思考,深化學生對民法基本理論的理解與掌握的目的
民法學是法科學生重要的必修課程,但其高度概念化、抽象化、邏輯化的特點往往會讓初學者望而卻步。在這種情況下,要使學生理解與應用民法學的知識必須要將其還原為現(xiàn)實的生活原型,讓學生從現(xiàn)實的視角來理解復雜而抽象的民法概念與原理,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對民法理論的應用。目前西北政法大學法學本科生的民法學總論課程一般在一年級下學期開設,學生們在此以前一般僅僅學習過法理學導論、憲法等法學課程,對法學基礎知識掌握不多,也缺乏相應的民法生活經驗積累,在這種背景下更需要進行案例說明論證,增加學生的感性積累并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娓娓道來,如同講故事一般讓學生將民法學基本理論與具體案例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愉悅的生活中感受無處不在的民法的非凡魅力,對于學生建立起對民法乃至法學的興趣至關重要。案例是導入民法課堂基本知識,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與思考的重要手段。在民法基本理論教學中,通過民事案例進行導入可以達到更好地引起學生興趣、好奇心,甚至思考與質疑的目的。例如筆者在講解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時,通常會給學生提出一個簡單的假設案例:一位富有的老婦人與一只狗相依為命,老婦人在臨死之前留下遺囑,死后將其名下一千多萬財產全部贈歸狗所有,問該狗可否成為千萬富狗?如果不能,老婦人可以通過怎樣的制度設計達成心愿?該案例引導學生對權利能力概念的思考,因為狗不具有權利能力,不能成為法律關系主體,所以不能成為千萬富狗。同時,第二問啟迪學生去思考法人制度構造的實際應用。實踐證明,通過該案例導入自然人權利能力等教學內容,很容易達到教學目的。在確認成果掌握階段,舉出恰當?shù)膶嶋H案例(司法考試案例)并通過提問、回答及追問的方式進行交流,可以達到鞏固教學成果并深化相關理論問題的效果。
(三)案例教學法不但可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提升學生表達、協(xié)作及其理論研究方面的能力
針對實際案例,學生需要掌握尋找案件爭議關鍵點,并就案件爭議關鍵點進行法律分析與相關觀點論證,最后得出結論的案件處理方法?!吨袊ㄍァ肪唧w運用了這一案件的處理方法,展現(xiàn)了法庭審理的具體過程并且通常伴有專家點評,適宜于作為案例教學入門材料。在合同法理論與實務的課程中,本人一般會要求學生利用課上及課后的時間觀看《中國法庭》的若干案例,逐步掌握尋找案件關鍵點,并對關鍵點進行法律分析的案例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面向實踐逐步加深。此后,本人會先后給學生呈現(xiàn)一些真實發(fā)生的法院判決案例,讓學生研讀法院判決的事實經過及其相關關鍵點分析,在此基礎上寫出案件問題的評論,最后得出結論并與判決作比較。如果在就案例的相關觀點出現(xiàn)爭議后,就展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探討爭辯,由學生最終評選出一個恰當?shù)挠^點,再由教師進行評析。“教師在評述各組答案之后,或者給出自己的答案,或者僅只指出學生觀點的錯誤及不足之處,并提示學生繼續(xù)思考與探究”。民事案例的特點使民事案例教學可以很好的和小組教學相結合,甚至可以實現(xiàn)辯論教學。民法分論課的學習過程,本人鼓勵學生自己或者幾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案例,分析該案例的爭議點及其法律關系、制作幻燈向其余同學展示并講解該案例,最后由教師對該案例進行補充與評論。在案例教學中,讓學生分小組去尋找案例,討論案例,并作成幻燈片去講解自己采集到的感興趣的案例,這可以全面鍛煉學生團隊協(xié)作、法律思維分析、口頭表達等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相互之間的認同度。在此以后,教師針對學生講解中的關鍵性問題進行評議、補充,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有利于學生更加清晰全面把握問題的關鍵及分析思路?,F(xiàn)實的民事案例中正好有原告及其人、被告及其人、法官等不同的角色,而且不同的角色還需要撰寫不同的法律文書,參加到法庭辯論的不同階段。因此,通過案例的提供要學生扮演相關角色投入辯論中就順理成章。在案例小組教學及其爭辯的實際中,本人在課堂中采取了將教室的位置劃分為原告及人組、被告及其人組、法官評議組,每一組在教室位置固定的方法,固定學生的身份及其思維視角,讓學生長期從一個視角進行思考,長期強化同一職業(yè)的思維方式。“案例教學更接近法律實務,在教學的互動中更能仍學生們接觸到與學習到法律實務中的各種技巧與方法,這將促使他們更快地融入到社會實踐中去,無形中也增加了他們的競爭力。”實證課堂展示,在案例的小組討論及辯論中,學生的思維力、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及集體認同性都得到了發(fā)展。
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