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歌頌老師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 教學方法
詩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瑰寶,從小學階段,學生就開始接觸中國文學中的精華――詩歌。但是,由于這些詩歌的創(chuàng)作年代久遠,語言的運用也和現(xiàn)代漢語有差別,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學習興趣,增氧學生的詩詞修養(yǎng),就是小學語文教師在現(xiàn)階段正在考慮的一個主要問題,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對于這個問題也總結了幾點建議,組織成文。
一、利用點滴時間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
通常在學生早讀的前幾分鐘,安排學生背誦一首詩詞,首先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和背誦環(huán)節(jié)盡快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其次,早上學生的記憶力比較好,好沒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擾,記憶的效果比較明顯。利用早上的黃金時間段,利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一首新的古詩,既不會讓學生感覺到壓力,又讓學生盡快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確實是一種一舉多得的做法。
而且對于詩詞的選擇也要盡量的選擇一些有經(jīng)典性的篇目,通常我會選擇唐詩宋詞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詩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等等的詩詞,還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詩詞,而且在最初的階段,對于詩詞的選擇往往是比較容易理解而語言韻律也相對比較優(yōu)美的詩詞,用來提升學生對于詩詞朗讀和背誦的興趣。
二、古詩學習要有一定的目標性
具體說來,這個目標性就是指為學生規(guī)定古詩背誦的任務,而且要求學生按質按量完成,不能只求數(shù)量而不求甚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的老師雖然也為學生制定背誦的任務,但是缺少監(jiān)督性,背過的篇目不檢查,也不復查,因此很多學生雖然背了很多的詩詞,但是記憶效果往往不高,這也是一個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問題。
比如,上面說的我們要求學生每天背誦一首古詩,但是,并不是說今天背過的就再也不檢查,而是要定期對學生的記憶效果進行一個評估。這個評估即使對上一階段學習的總結,也是加強重復記憶,讓背過的詩詞在頭腦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為一個周期,每周的周一要總結上一周的背誦情況,以督促學生復習背誦為目的,還要進行一些相關的測試,不僅要涉及到默寫,還要設計關于詩詞含義和中心思想。然后再以兩個或者三個星期為另一個階段,深化復習的內容,這樣不停地向前"倒帶",就能很好的督促學生對于已經(jīng)學過的詩詞進行一個總結和不停復習,最終將詩歌記牢。
而且這種背誦的任務還要落實在筆頭上,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寫下來一遍比單純的朗讀記憶加深效果更加的明顯。而且將詩詞寫下來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水平的一個主要的方法。老師定期抽查學生的詩詞背誦作業(yè)也在無形中加強了對于學生詩詞學習的監(jiān)督作用。
三、引起學生的課堂興趣
老調長談的一句話就是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教師。這句話應用在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正確,如果老師可以引發(fā)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興趣,那么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就能更加順利的完成,課堂的氛圍也會非常的積極和活躍。如果老師缺乏必要的教學手段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學生的聽課效果不佳,教師的教課過程也會痛苦萬分。因此,精心的設置課堂,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個主要的課堂教學策略。對于古詩的教學來說,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就是,詩詞的寫作往往都有一個"背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這個寫作背景講給學生,不僅可以增加學習的樂趣,而且還是一種文化知識積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學習《靜夜思》的過程中,我就向學生簡單的介紹了一下作者的相關寫作背景,一是為了調動學生的課堂興趣,再者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的思想感情: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xù)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四、保持課堂學習興趣
在學習的開始階段調動學生的興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課堂學習不是幾分鐘而是四十分鐘,怎樣在這四十分鐘內保持住學生的興趣,才是對于教師的一個重要的考驗。
為了堅持不斷的的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中就要利用詩歌的內容或者詩歌營造的情境來做文章。
比如在學習孟郊的《慈母吟》時,我首先讓學生集體將詩歌朗讀了一遍。然后讓學生自己討論詩歌的大意,當然這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從題目學生對于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一個總體的把握,就是對于母親慈愛的一種歌頌。然后根據(jù)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詩歌內涵,我提問學生在自己的詩歌積累中還有沒有類似歌頌親情的作品。學生會想起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然后組織學生集體背誦這首詩歌。
針對這個主要的詩歌中心我還會提到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讓學生體會詩人對家中親人的思念和牽掛。然后讓學生將這首詩和《慈母吟》一起進行背誦記憶。
總之,小學語文詩歌的教學就是要求我們充分的小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興趣和利用學生的記憶特點,合理的運用教學的手段,穿心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詩歌的記憶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單永貴.淺談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小學),2010(9).
[2]邵俠.視聽覺媒體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魅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8).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方法;課前導學;思考
一、課改前的一些現(xiàn)象
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的任務是只管教,學生的任務是只管受教,教學任務主要在課上完成,作為知識理解部分的主戰(zhàn)場,課堂變成了老師一人的舞臺。愛學習的、開朗的學生,會與老師應和幾聲,內向的,不愛學習的,或者自制力差的學生,則經(jīng)常被忽視,久而久之,一些人就會失去學習的樂趣,進而使班級內同一學科產生嚴重的分層。這樣的課堂,是我們不愿意見到的。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xiàn)象?我想,這要從學生為什么不能參與進課堂學習角度進行思考。答案顯而易見,部分學生課前沒有預習好,上新課時需要運用的知識不會或者舊知識早已遺忘,由此造成頭腦中知識序列或者說學習階梯的中斷,結果就只好聽“天書”了。
那學生為什么沒預習好呢?也許我們下一步就要思考,老師到底留了哪些作業(yè)、應該怎么留作業(yè),、學生用什么時間在哪里完成作業(yè)的問題。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yè)往往以鞏固已學知識為主,課前作業(yè),僅僅是字詞的識記,或者閱讀課文,作業(yè)也多是在家里完成。也就是說,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里,大多數(shù)學生是沒有獨立完成知識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由此可知,老師是否能放手為學生布置任務成了關鍵,即 “課前導學”部分的合理安排是課改成功的前提。教育者的觀念的轉變,是課改成功的關鍵之一。
二、課改時的幾個問題
伴隨著課改的來臨,四步教學法的提出,“課前導學”這一名詞,逐漸走進我們的視線,一些老師也開始放手布置一些靈活的任務給學生。
但是,由于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較少,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課前導學,便把導學任務變成了課前作業(yè),且布置的作業(yè)有些不切實際,盲目貪多,使學生無法完成;有的盡管數(shù)量不大,但卻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范圍,不符合由淺入深的規(guī)律,導致學生完成起來無從下手;有的甚至不著邊際,如:籠統(tǒng)地要求學生,"你們課后將某某題看一下",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有的布置后,卻無落實檢查,流于形式,諸多類型,不一而足。
從簡單的預習字詞,到有意識的布置輔助課堂學習的作業(yè),可以說,課改已經(jīng)成功的走出了艱難的第一步,但接下來該如何前進,怎樣才能取得真正的高效,一些人仍在迷惘中掙扎。找尋不到更好的方法。
三、課改中的幾點思考
要想真正達到課改效果,首先我們要明確課改要求。一般我們所認為的,理想的“課前導學”,應達到,為上課作好知識上的準備、心理準備,以提高聽講的目的性和積極性,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筆者認為,“課前導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方向引導,留有空間
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目的是要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使其在課堂聽講時能夠跟上教師的思路,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進而提高學習質量。因此,在語文課前導學部分,我們應在單純強調積累的前提下,適當加入課文理解部分和知識運用的任務,并給學生留有自主思考和提問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例如,我在講《古詩苑漫步》這一綜合性學習時,布置了三大塊課前任務:一是積累古詩成集;二是賞析古詩入味;三是運用古詩為文。
為了方便學生具體操作,我在每個版塊下,又布置了具體的任務。如在“積累古詩成集”板塊中,我又布置了以下幾個任務:
1.知識積累題
(1)描寫四季的古詩 (2)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3)描寫花鳥蟲魚的 古詩 (4)抒發(fā)離情別緒的 (5)表達友誼的 (6)表達哲理的……
2.靈活運用題
請同學們從上述自己積累的古詩中,任選三句古詩歸為一類,并為其起一個美麗的名字。
在“賞析古詩入味”板塊下,我又布置了以下幾個任務:
(1)聲情并茂誦古詩。(2)栩栩如生畫古詩。(3)智慧再現(xiàn)演古詩。(4)余音婉轉唱古詩。
在“運用古詩為文” 板塊中,我又布置了以下幾個任務:
(1)把分好類的古詩改成排比句。(2)把演過的古詩復述成小故事。(3)為古詩寫前傳和后傳。(4)用古詩歌頌班級和學校。
整張導學案大約有10道以上的題目,讓學生課下一次性全部完成,在導學案試行初期,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所以,還要標注,每大板塊下,學生只需完成一到兩個題目,而且這一到兩個題目可以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這樣,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而且,學生明白了教師的講課脈絡,學生積累和綜合運用部分都得到了鍛煉,小組合作幫助學生打開了思維的廣度和寬度,知識性和趣味性得到了滿足,在這么充分的課前準備下,課上學生展示的欲望也就強烈了,課堂活躍了,學習效率也會得到提高了。而那些不被學生鐘愛的題目自然就成了教師的教學重點。以學定教的任務也就明確了。
3.2生生互助,教師相扶
“課前導學”的任務什么時候交給學生來完成呢?在完成“課前導學”部分的時候,在無人督促的環(huán)境下,學生是否真的能主動思考老師布置的任務?
在完成“課前導學”任務的過程中,必有部分學生出現(xiàn)疑難情緒,如果是回家完成這部分任務,一些主動性差的孩子必然會選擇放棄,因此,我們應把完成課前導學的任務留在學校自習時間,鼓勵學生互助完成?;ブ皇腔ハ喑u,老師可以在旁監(jiān)督指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如果同學們能在互問互教中學會互相質疑,互相答疑,那么學生的自主學意識也就形成了。
在國學經(jīng)典中歌頌親情與友誼的詩歌數(shù)不勝數(shù),眾所周知孟郊的《游子吟》將慈母深厚細致的愛心與兒子的一片孝心交融在一起,歌頌了偉大無私的母愛,也寫出了兒子對母愛的感恩之心。“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保ā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王昌齡遭貶時李白所作的詩歌。詩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伴著落寞的友人直到夜郎西,人隔兩地,難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這份患難與共的牽掛正是源于對友情的珍惜。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王維的《雜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家鄉(xiāng)強烈的熱愛和戀戀不舍之情。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親人的關愛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二、品鑒國學經(jīng)典,培養(yǎng)學生的內在修養(yǎng)
作為語文老師可以借助于經(jīng)典詩文的教學,以幫助學生摒棄錯誤的價值取向,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通過孟子《攘雞》的故事,教育學生有錯就要及時改正:“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從“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中,教育學生珍惜時間,不要一事無成而后悔終生;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中,教育學生應有為實現(xiàn)崇高的理想而堅持不懈的追求態(tài)度;從“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中國說》)中,讓學生確立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tǒng)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三、品鑒名家名篇,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
針對這一教學現(xiàn)象,筆者做了認真地研究和反思,總結了如下原因:
一、學生原因
(一)古文基礎差,學生對古詩文有畏難情緒
當今社會,一個孩子的成長經(jīng)歷是這樣的:在學前階段,會學習各種特長;上了小學后,會學奧數(shù)和英語;到了初高中,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事統(tǒng)統(tǒng)不能做。孩子在瞢懂無知時背的幾首詩歌,只能作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資本,而從小學到初中階段所接觸的詩歌,也由于教師不能很好的保持他們的興趣,而使他們越來越厭惡詩歌,厭惡語文。所有這些原因,使得高中生的古文底子差得驚人。
(二)現(xiàn)代化工具的介入,使學生缺少對生活的感悟
現(xiàn)在的學生,從小就接觸電腦、手機等,習慣于生活在虛幻的世界里。另外,沒有經(jīng)歷過生活的磨礪,所以,他們的成熟程度比較低。再有,由于網(wǎng)絡通信技術的高度發(fā)達,高中生又有了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這又使得他們顯示出早熟的一面,更多直接,很少委婉。這種生活經(jīng)歷,就使得他們對古詩文缺少應有的感悟與共鳴,他們很難理解古人那種豪邁和深沉,那種相思與離別,那種欲說還休。
一些鑒賞古詩文的方法不難掌握,可學生的那份真性情卻很難得。學生沒有真性情,又怎能體會詩人的感情呢?這樣的學生,別說是學習古詩文,即使是他的人生,也注定是了然無趣的。
二、教師原因
(一)教學方法程式化
老師是教參的傳聲筒,學生是背誦的機器,這種簡單粗暴的教學方法怎么能不引起學生的反感呢?舉一個例子,《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名篇,在這里,五柳先生真誠地歌頌他心心念念的田園生活,雞鳴犬吠都是那么悠遠深邃,榆柳桃李都是那么忠誠妖嬈,草屋遠村都是那么溫馨安寧,他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桃花源,也為后世人樹立了一種品格: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這是多么優(yōu)秀感人的作品啊!筆者曾聽過一位老師的課,過程是這樣的:多媒體展示作者、背景,錄音范讀,學生自讀,串講,總結。這些程序,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只是走走過場,對學生解讀詩歌毫無幫助。這樣的課堂,是教師的拙劣表演,是可以按步驟進行的“程序”,哪里還有什么趣味和深度,也難怪學生犯困了。但它的消極面卻很大,經(jīng)歷過幾堂這樣的課,學生就會在心里認為,原來詩歌欣賞就是這樣的,漸漸的便會失去了興趣,可謂貽害無窮。
(二)教師的古文底子薄
現(xiàn)在高中教育界有個很可怕的現(xiàn)象,筆者覺得這個現(xiàn)象也許不僅僅局限在高中,那就是教師讀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太少了,甚至有些教師根本不讀經(jīng)典。教師沒有豐厚的古典文化積淀,必然不能給學生美的熏陶,講出來的東西也一定味同嚼蠟。讓全世界頂禮膜拜的我們的先進的文明與文化,是多么有分量的一份家底啊,它是幾千年來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該棄之如涕唾,有責任接過這個接力棒,別讓它荒廢了。
三、其他原因
(一)多媒體技術的泛濫
現(xiàn)在,很多學校提倡教師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有些老師使用多媒體有些失當。譬如講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有的老師會先用課件展示“昭君出塞”這個故事,再展示杜甫寫這首詩的背景,甚至在鑒賞每句詩時都配上一幅圖片,有蒼涼雄壯的群山圖,還有初長成的美女圖……學生們都很愛看,覺得很驚艷,卻忘記了思考和體味。有的教師甚至會把鑒賞的語言都展示出來,學生說的和自己預備的不一致就不算最好。試問,這樣的一堂課,學生的思維在哪里?感悟在哪里?與作者靈魂的碰撞又在哪里?不過是熱熱鬧鬧逛大集,收獲甚微。
多媒體對教學起的是輔助作用,它不能喧賓奪主,課堂的美在于生成,而生成的東西是不能事先在多媒體中準備的。
(二)家長對古詩文的認識水平低
現(xiàn)在的家長,更愿意讓孩子學習英語和數(shù)學,因為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績,關乎他們以后的命運。而對于古詩文,即使花很多時間背,也不能立刻體現(xiàn)在成績上,所以家長們普遍不重視。家長們的急功近利,影響到孩子,使他們從內心就不重視古詩文學習,認為把課堂上學的背下來,考試能寫上就行了,其他時間還不如學學數(shù)理化。這樣就把古詩文教學,甚至是整個的語文教學推上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方面語文是所謂的“大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一方面學生和家長都不重視,視它為可有可無,甚至有的學生把語文課當成了放松課,這太值得我們反思了。
前面我們探討現(xiàn)狀的時候涉及到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原因,學生是社會的個體,想改變學生的思想首先應該從社會大環(huán)境入手。因此,我們要從社會和學校兩個方面來探討:
一、建立一個重視漢語,尊重母語的社會環(huán)境
古詩文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間接反映了這個社會有著這方面的欠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向海外推廣漢語,比如在國外辦孔子學院,舉辦華語國際辯論賽等,世界范圍的學漢語熱潮一直在升溫,但漢語卻存在本土危機。我們的國家已經(jīng)意識到這個欠缺,目前各省市相應出臺一些高考中提高語文學科的分數(shù),降低外語分數(shù)的政策。
因此,在這個環(huán)境下,我們應該多舉辦有利于古詩文發(fā)展的活動,比如舉辦朗誦大賽,這就可以讓青年學生去體會那些古詩文的意境,去記憶,讓他們去自己主動閱讀詩文方面的著作。當然,個人的力量太渺小,我們必須團結起來,盡每個人的一份力,建立一個有利于古詩文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
二、簡約語文課堂,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
東北三省第七屆高中語文教學研討會上提出了“簡約語文”的概念,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語文課堂要回歸文本教學,多媒體課件要少而精,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對文本的理解、體會、感悟上,而不是看課件的展示。
同時教師的自身功底直接決定了你能否憑借自己的實力能準備好這堂課?!案褂性姇鴼庾匀A”,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有大量的傳統(tǒng)文化作品的積累,這樣才能在為學生講課時旁征博引,出口成章,才能吸引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一、 課堂上津津樂學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老師引導學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的主要途徑。古詩詞是課堂學習的內容之一,是我校多年來頗有成就的實驗項目?!敖裾Z不斷吸收古語的精華,古語不斷豐富今語的表現(xiàn)力”(劉國正語)。老師循循善誘,學生津津樂學。
1. 激發(fā)詩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學”源于興趣。要讓學生津津樂學,首先得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古人“詩興大發(fā)”而作詩,詩乃詩人靈感所致,故而課堂上也應激發(fā)學生的詩興,讓學生“乘興而學詩,想學,愛學,欲罷不能,效果方能顯著。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呢?這就要求老師在導語的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教學語言、板書設計等諸方面詳加體現(xiàn),盡量注意趣味性、生動性,富有感染力,緊緊抓住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樂學不疲。
如教學《游園不值》和《絕句》,設計優(yōu)美的導語(1):春天是萬紫千紅的,春天是千姿百態(tài)的,古往今來無數(shù)詩人用飽含深情的詩句描寫、贊美春天,且看宋代詩人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和南宋僧人志南的《絕句》(幻燈打出兩首詩);
設計導語(二):即使是同樣的風、同樣的雨、同樣的花,在不同詩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我們今天學習兩首從不同的角度來寫春的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2. 感受詩情。唐詩重詩情,以情為勝;宋詞有理趣,以意為先。唐詩如“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詩人白居易借萋萋芳草,抒發(fā)離別之情?!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則歌頌了母愛,可謂情真意切。宋詩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雖是對游園不值的詩人的一種寬解,但又能超越詩的意境,給人以哲理的啟示: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是任何力量也難以禁銦的。學生品讀詩詞,體味詩中之情,感悟詩中之理,與詩人進行穿越時空的交流,思想碰撞綻放火花,感受人生的質樸,體味美麗的意境。
3. 吟誦詩詞。學生理解了詩意,感悟了詩情,再水到渠成地去吟誦,在一遍一遍的誦讀中,進一步體味個中詩情,設身處地感受,當一回“小詩人”,用自己的嘴傳達出詩意和詩情,從而達到審美的功效,陶冶學生的情操,也能顯著地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二、 活動時瑯瑯吟誦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白x詩使人聰穎”,多讀多背,可以增加學生閱讀的量,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當今社會,是大信息化時代,多讀多背,對學生尤為重要。正如魯迅所說:廣泛吸取知識,就像蜜蜂釀蜜一樣,必須采過許多的花,才能釀出好蜜來。倘若只叮在一處,那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千百年來,我國更有“長者吟,壯者書,子女學,童稚背”的文化習俗。郭沫若先生在回顧幼年學詩時這樣說過“兒時囫圇地背得許多唐詩,當時并不解其意,然而入腦了。年長事更,逐漸明之,解之,融于心,調度于筆。”所以我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多背,每周一節(jié)輔讀課,安排學生讀背古詩,博聞強記;活動課上,開展賽背古詩活動,如“賽詩會”,“我最喜愛的一首詩”,“向你推薦一首詩”等等,創(chuàng)設學詩的氣氛,古詩分類吟誦,妙趣橫生。如“春天的詩”,“四季詩歌來相會”,“花詩”,“竹詩”,“鳥詩”,“李白詩歌朗誦會”等,學生你讀我吟他誦,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學生博覽、強記,然后反芻、細品、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既感受到了古詩的美,還從中學到了各種各樣的知識。有地理知識,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的瀑布多么壯觀!有歷史知識,如“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朝的楊貴妃可真會享福啊!學生不斷從古詩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自己的頭腦,拓展、延伸了自己的知識界面。
三、 生活中處處有詩
著名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過:“有這樣詩人靈魂傳統(tǒng)的民族應有氣吞斗牛的氣勢才對”。學生大量背古詩,“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厚積”的基礎上,我適時指導學生“薄發(fā)”,讓所學的古詩走進他們的生活,融入平時的寫作活動,進一步陶冶情操,產生審美怡情之功效,讓孩子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如寫作時,在理解的基礎上,乘熱打鐵,啟發(fā)他們引詩入文,點鐵成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躍躍欲試,積極發(fā)言。如用“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來描寫春柳;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來描寫夏荷;用“一樹寒梅白玉條”來贊美冬日雪景。作文時,引導學生活用詩句,進行適當創(chuàng)新,真正做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如描寫秋天的落葉時,能寫出“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描繪園內美景,能寫出“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等等??谡Z交際時,能說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過程中,能用“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勉勵自己不斷學習;站在山頂上的感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下”等。學生內化吸收,古曲新彈,使現(xiàn)代生活中充滿古典美,充滿高雅的情調。學習古詩,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強化了記憶,錘煉了意志品質,發(fā)展了個性,收益頗多。
【關鍵詞】 課外語文教育 原則
語文教育是個復雜而完整的系統(tǒng)工程,這是由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綜合性、社會性等特點所決定的。在語文教育這個復雜而完整的大系統(tǒng)中,課內語文教育和課外語文教育是這個大系統(tǒng)的不可分割的兩個子系統(tǒng)。
但是長期以來,在對待課內與課外的關系上,我們常常重視課內,而忽略了課外語文教育,當今社會進步又帶來了對人才素質的各種新的要求,這就呼吁我們語文老師不能再因循守舊,死守課內教育的那塊狹窄的陣地,必須重視開展課外語文教育,充分利用課外各種渠道和各種有利因素,讓學生多學習,多實踐,多思考,從中鍛煉和培養(yǎng)學習能力,運用能力和組織活動能力,進而發(fā)展他們的聰明才智。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要使課外語文教育收到全效,必須根據(jù)課外語文教育的特點,遵循以下必要的原則。
一、課外與課內相結合
課外語文教育,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只是為鞏固課內所學的各種作業(yè)練習,也不能簡單地把它看作只是課內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它必須盡可能與課內語文教育密切配合。我們在確定語文課外教育的內容、分量、難度、形式等問題時,要顧及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所規(guī)定的目的任務和各年段的教學要求,還要考慮課內已進行過的各種教育內容和形式。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不會造成學生的過重負擔,才能使他們學得活潑、主動。如在課內語文教育中通過學習古詩詞掌握學習方法以后,結合新課標要求的必背古詩詞展開古詩詞知識競賽、古詩詞誦讀、繪畫古詩詞等系列活動,這樣,既將課內所學遷移延伸到課外,又以多種形式讓學生完成背誦第二學段必背古詩詞的任務;既實現(xiàn)了知識向技能的遷移,又讓學生在活潑、自主、多樣的氛圍中拓寬知識面,發(fā)揮特長。
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普及,指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層次較低的課外語文教育活動,例如在一定時間內向全體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提示閱讀的方法,并規(guī)定其中必讀的幾本;每個同學每周一練筆;定期舉辦以全體學生為對象的課外語文知識講座等。如在本學年,我推薦并指導學生閱讀《愛的教育》這本書,讓他們寫好讀書筆記,輪流進行交流,這就是普及。
提高,指的是組織層次較高的各種語文興趣小組,分別吸收有某種語文專長的學生參加,以發(fā)展其專長。本學年,在普及閱讀的同時,我讓學生根據(jù)自己不同的特長和愛好,圍繞《愛的教育》這本書,成立了攝影小組,用相機拍攝身邊的愛的教育;成立了朗誦組,歌頌愛;成立了小記者團,發(fā)現(xiàn)身邊愛的教育并進行報導,這些就是在普及基礎上進行提高。
三、尊重志愿與積極引導相結合
課內語文教育和課外語文教育雖然在教育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兩者在施教的方法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前者帶有較多的強制性,也更強調集中、統(tǒng)一;而后者則強調尊重學生的自主和志愿。我們在組織學生參加課外語文學習的各種實踐活動時,不宜過多地干預,更不能包辦代替,應尊重學生的興趣專長,鼓勵他們自主地選擇,讓他們心情舒暢地參加自己所喜愛的學習活動,發(fā)揮他們的主創(chuàng)精神。但是,鼓勵自主,尊重志愿,不等于放任其自流,要提出必要的要求,并進行積極的引導。比如,在引導他們進行與《愛的教育》相關的一系列課外語文教育活動時,我首先對這本書做了介紹,著重突出書中的主人公是和他們一樣的四年級孩子,從年齡上引發(fā)他們的興趣和共鳴,先規(guī)定好每個人都必須進行閱讀并寫好讀書筆記進行交流,再鼓勵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參加相關各類課外語文學習活動,進一步提高。此外,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要毫不含糊地要求他們閱讀那些思想內容健康的、能激勵他們積極向上的書籍,而具體內容和文字風格,則可以讓其自主選擇。如果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只愛看一些卡通書籍,教師不能置之不理,應積極加以引導。
四、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相結合
學習理論知識要與實際運用緊密結合,這是人們要牢固掌握知識,獲得能力必須依循的一條原則。課外語文教育更應熟練貫徹這一原則。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課外多實踐,讓他們在課外語文的實踐中,自覺獲取知識,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發(fā)展智力。如教學完古詩詞之后,我就古詩詞高度精練的語言結合課外古詩詞給學生開了一個主題為“言——畫——情”的小講座,讓學生從詩歌語言中看到畫面,理解情感,并鼓勵他們誦詩,畫詩,訴情。這樣,就以多種方式將學生課內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進行能力的訓練,達到能力的提高?!叭》ㄓ谡n內,得益于課外”,這要求我們語文老師要不斷努力,積極探索課外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重視課外語文教育,把課外語文教育置于語文教育整體中通盤考慮,擴大語文教育陣地,使課內與課外教育相輔相成,和諧發(fā)展,這樣才能更加完美地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總任務,使語文學科更充分地發(fā)揮教育功能,更好地為造就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發(fā)展所需要的“四有”的新型人才而服務!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一、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科學中有的內容很抽象且無基礎知識相依托,這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如果引用生動、形象的優(yōu)美詩詞,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奧的理論淺顯化,從而刺激學生那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音調、響度、音色是聲音的三要素,這樣三個抽象化的概念學生能對它產生興趣,能理解、能區(qū)分嗎?正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很形象地解釋了它們: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讓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解釋憑什么知道“夜半”是“鐘聲到客船”,而不是鼓聲、簫聲、木魚聲等?鐘聲和簫聲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能傳到遠處的客船?在激烈的討論過程中,適時引入了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這時,一個學生還另外舉出一句詩句來——“聞其聲而知其人”,有學生感嘆終于知道這其中的奧秘了。這里的古詩詞引用貼切而自然,不生搬硬套,恰到好處地幫助學生理解了這些概念知識。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利用古詩詞中所揭示的自然現(xiàn)象和科學事實,能夠拉近學生與科學的距離,使他們覺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能夠有效地降低學生接受的難度,使抽象的概念更形象化、通俗化,并加深對知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試想一下,課堂上同學們低吟著優(yōu)美的詩句,咀嚼著其中的科學道理,怎能對學習科學沒有興趣?
二、拓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思維能力是學習科學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古詩詞中可以挖掘的思維素材是豐富多彩的,如果引導學生做進一步的探究,學生的理解和分析就會向更深層次發(fā)展,學生就會深切地感受到一些詩詞與科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進一步引發(fā)學生去探索,以致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如,在判斷物體運動與靜止時,“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边@些優(yōu)美的詩句無不體現(xiàn)了科學與文學的有機結合。更絕的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襄邑道中》:“飛花兩岸照晚紅,百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在那西風殘照,落紅片片的傍晚,詩人乘船東去。令人費解的是:盡管刮著西風,為什么天上的云彩卻一動不動呢?相對運動的知識告訴我們:當云和小船正好以相等的速率向著同一方向運動時,那么船與云之間的相對速度為零。因而,船上的人觀察云彩,云彩就是不動的。課堂上,用言語說不清的概念、原理,幾句精妙的詩詞或許一經(jīng)老師點撥,學生會豁然開朗,他們就能在心領神會中體察到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我們知道,古往今來,歌頌自然,贊美生靈,熱愛生活的詩歌,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的重要載體。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挖掘古詩詞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讓學生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注意領會在獲取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既要學到知識,更要學會做人。
關鍵詞:班級文化 特色 文化資源 熏陶 心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179-01
唐朝大詩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給我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熏陶感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班級特色文化建設中,筆者的出發(fā)點和主題就是用多種文化資源熏陶學生的心
靈。
班級文化,是一種個性文化,代表了班級的形象,體現(xiàn)了班級的生命。它是班級全體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財富和共同勞動的結晶。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氛圍,是提高班級管理水平和促進學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小學教育對個人發(fā)展的影響極為重要,而班級文化作為小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建立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小學生的成長提供強大的動力,它對小學生的影響可能持續(xù)一生。
從生態(tài)學的觀點看,“橘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說明生長環(huán)境對生命體成長的重要作用,從古時的“孟母三遷”到今天的“環(huán)境出人才”,無不證明了環(huán)境文化的重要性。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就是為學生健康和諧成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在班級特色文化建設實踐中,筆者把立足點和主旨確定
為:用多種文化資源熏陶學生的心靈。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寶貴的精神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教師,理應把它發(fā)揚光大。
1 用古詩詞熏陶學生的心靈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文化源遠流長。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篇和才華橫溢的詩人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誦讀積累古詩詞不但能使學生增長語文知識,提升文學素養(yǎng),而且能陶冶情操。首先,指導學生精心學好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技巧。其次,開展“我愛讀古詩詞”的語文活動,每周增學一首古詩詞。每周讓一名學生當小老師,自己動手搜尋短小精悍、淺顯易懂的優(yōu)秀古詩詞抄寫在黑板上,教同學朗讀理解學習,并抄錄在語言積累本上熟讀成誦。下次學習新作品時,先要朗讀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詞,溫故知新。鼓勵學生下載到該詩詞的歌曲,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歌唱,以增加趣味性。
在第一次校園班級文化展示活動中,輪到我班時,正值萬紫千紅的仲春時節(jié),筆者精心挑選了幾十句恰好與時令吻合的含有“春”字“春風”或“春雨”“春水”的古詩詞名句訓練學生朗讀背誦,之后,在臺上表演“古詩詞含春名句聯(lián)誦”。先全體學生齊誦16首詩中16個含有“春”的名句,然后分角色,女生朗誦13首古詩中含有“春風”的13個名句,男生朗誦11首古詩中與“春雨”“春水”有關的11個名句,讓學生從凝結著古代詩人智慧和靈感的詠春詩句中去重溫春天的美好,去感受春天的萬種風情。同時引導學生意識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姹紫嫣紅的春天每年都會如約而至,可我們人生的春天卻只會一去不復返!我們現(xiàn)在正處于人生的春天,只有珍惜光陰,勤奮學習,播種希望,將來才能收獲金色的果實,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才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2 講愛國名人故事,用中華名人的愛國事跡熏陶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
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內涵豐富,“愛國”是它的核心和基石。無數(shù)仁人志士用鮮血和生命凝結成的愛國精神澆灌著中華民族這棵根深葉茂的大樹,使偉大的祖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一步一步走向富強文明。在中華傳統(tǒng)美德班級文化展示活動中,筆者指導學生開展誦讀愛國詩詞,講中華愛國名人故事,唱熱愛祖國、歌頌祖國的歌曲的活動,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撒愛國的種子。在我校開展的全縣德育展示開放活動中,我班開展了主題為《愛國主義永放光芒》的德育班隊活動,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了愛國主題的詩詞,繪聲繪色地講述了愛國名人的動人故事,還飽含深情地合唱了歌曲《祖國是媽媽》,得到了觀摩教師的好評。
3 講中華成語故事,用成語中的名人事跡熏陶學生心靈,激勵學生向上向善
成語是漢語中的精華,絕大多數(shù)來自于浩繁的古代文化典籍和詩詞文章。其中一些成語蘊藏著精彩動人的歷史文化故事。許多個性鮮明,有智慧有成就的歷史文化名人活在言簡意賅的漢語成語中。挖掘這些故事,讓學生講述,既增長了知識,學習、積累了語言,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如“三顧茅廬”劉備求賢若渴的故事,“程門立雪”楊時尊師重道的故事,“聞雞起舞”祖逖苦練武功立志報國的故事,“鑿壁偷光”匡衡家貧卻勤奮讀書的故事等等。學生通過講述這些成語故事,不但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增長歷史知識,而且能從故事中的歷史人物身上得到某些啟迪,心靈受到熏陶、感染,萌生出正能量。
4 利用校園的“墻柱文化”資源熏陶學生心靈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典詩詞 鑒賞技巧
在古典詩詞鑒賞方面,外國的專家曾說過,作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教學思路施加給學生,逼迫學生順著自己的賞析思路走,而是應該鼓勵啟發(fā)學生們去打開自己的大腦,尋找自己的鑒賞思路。中國是是詩的國度,從人人皆知的《詩經(jīng)》、屈原的《楚辭》到唐詩三百首等等都詮釋著中國古詩文化的光輝燦爛。目前,我國已經(jīng)將古典詩詞的鑒賞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試內容中,因此,我們不但要去感受體會古典詩詞所特有的意蘊美、語言美,而且還要學會對古典詩詞的鑒賞技巧,這樣才能幫助我們的學生應對考試和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下面是對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和表現(xiàn)手法兩個方面的鑒賞技巧的一些總結。
1中國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
中國的古典詩詞都包含著詩人的某種情感,但現(xiàn)在的學生沒有處在詩人的環(huán)境中,因此他們無法體味和把握詩詞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去準確理解詩詞,那么老師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將學生學過的或者常見的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總結分類,這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參考,還可以使他們迅速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總的來說,中國古典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歌頌,氣勢磅礴,言辭優(yōu)美;二是對人生的感慨,如離愁別緒、人世間的愛情、親情以及友情的概嘆;三是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對統(tǒng)治階級的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滿腔抱負,卻又無法施展的憤懣。
那么,我們如何把握詩人的感情呢?首先,我們可以從詩人所處時代來入手,詳細了解那個時生的事情、特點以及詩人的狀況,這樣能幫助學生把握詩人的情感;其次,我們需要進入詩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著哀愁,以鴻雁和燕鵠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等等,這些都是詩人通過事物來抒情,在進行詩詞鑒賞時,能抓住這些物象也能幫我們進入詩人的情感。
因此,在進行古典詩詞鑒賞時,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將以上兩個方法滲透到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慢慢積累詩詞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2中國古典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
讓學生了解并學會了中國古典詩詞常用的一些表現(xiàn)手法后,他們就能準確的對一首古詩詞進行鑒賞了?,F(xiàn)將中國古詩詞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總結如下:第一種是正與反的對比,例如在詩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比,腐敗與清廉的對比,達官貴人與平民百姓的對比等,作者詩人通過這種對比手法來表達這首詩詞的思想,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種是詩人常常借用某種人物或者某種事物來襯托某種事情,來彰顯社會的某種風氣,來表達自己的某種主張或觀點;第三種是將虛實結合起來,給人一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朦朧感覺,比方說在一首絕句中,作者可能前兩句寫的是實際的景象,而后兩句作者可能會發(fā)出一些議論,這些議論就為虛,告訴人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種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擬人等,使得作者要表達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容易被我們捕捉,也更容易使我們靠近這些大師級人物來感觸他們的境界;第五種是借助景色的描寫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詩詞中,任何一句描寫景色的詩句,其實都是在表達作者的一種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陽樓》,他借岳陽樓的景來表達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雄心壯志,再如唐代崔顥的《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借描寫黃鶴樓的景色來抒發(fā)人去樓空的凄涼之情。
在初中語文古典詩詞的鑒賞中,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這些古詩詞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的話,這將會給予他們極大幫助,能夠使他們很快地理清鑒賞思路,看懂詩詞所要表達的內容。
3結語
總而言之,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古代的文化奇葩,那么我們對其的鑒賞就是一種高層次、高要求、高水準的閱讀。古典詩詞作為一種藝術,其內蘊豐富,意義廣泛。因此我們在進行古詩詞鑒賞時,必須體味它的語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鑒賞教學中,應將分析詩詞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結合起來,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若將兩者分割開,那鑒賞就不會很完美。本文僅僅是我對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的粗淺總結,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對學生多加培養(yǎng)和訓練,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
參考文獻
[1]張文娟.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技巧淺探[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