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宿建德江古詩意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保證時間,確定素材
經典誦讀作為對中國孩子進行素質熏陶和文化傳承的一項重要活動,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有深遠影響,可它不屬于考試內容,必須在日常教學中把經典誦讀學習時間“摳”出來。不搞散兵游勇式的“游擊戰(zhàn)”,這項活動才能踏實開展,持久常態(tài)。我把每周兩個早讀時間(約40分鐘)作為經典誦讀時間,在黑板報中開辟了“每周一詩”欄目作為經典誦讀的主陣地。至于誦讀內容,我選擇一些朗朗上口、容易理解記憶的五七言絕句,大多根據季節(jié)的更替、景物的變換每周一首,例如在秋天讀《秋詞》《秋夕》《宿建德江》《楓橋夜泊》等詩,進入冬季后誦讀《梅花》《江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別董大》等詩;有時也根據節(jié)日的來臨確定誦讀內容,如重陽節(jié)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元旦讀《元日》,感恩節(jié)讀《游子吟》等;有時還結合課本內容適度拓展強化,例如學了李白的《贈汪倫》,趁熱打鐵拓展讀《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學了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繼續(xù)誦讀他的《回鄉(xiāng)偶書(二)》和《詠柳》等。以后還可以開展同題材閱讀,如送別詩、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等的誦讀。
二、每周一詩,反復誦讀
我常常在周一早晨更新黑板報中“每周一詩”的內容,要求學生在周三早讀時準確地讀出來,這樣學生必須利用查字典、找資料、請教小老師等辦法認識生字,漸漸形成了自學習慣。
二年級學生對讀古詩很感興趣,他們在學齡前或多或少都讀過一些古詩,但家長們往往只要求孩子們背得熟,背得多,對朗讀的節(jié)奏和韻律并不講究。我抓住誦讀指導這樣一個切入點,要求學生讀詩必須字正腔圓,講求節(jié)奏和韻律。通過音韻起伏、節(jié)奏分明的誦讀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之美,首先在于聽覺上的音韻美。我常常采用范讀、帶讀、引讀、對讀等形式,配以表示平、揚、降、頓、延長的手勢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節(jié)奏的變化、音調的起伏,讓學生熟讀、美讀,浸潤在詩中,逐漸過渡到邊讀邊體會。
低年級孩子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這樣指導和訓練幾周后,學生很快掌握了古詩的基本節(jié)奏。全班誦讀時,學生們的手指在空中舞動,臉上表情豐富,聲音清脆悅耳,讀得是有滋有味,余韻悠長。學生一旦愛讀詩,把聽詩、讀詩當作一種樂趣,經典誦讀就不再是枯燥、單調的重復活動,而成了有滋有味的藝術享受。這一刻在老師看來,何嘗不是令人愉悅的幸福時光。
三、但求甚解,熟讀成誦
有這么一種觀念:孩子年紀小,記憶力好,理解力弱,小時多讀多背不求甚解,長大自然會慢慢“反芻”。但現實中很多孩子囫圇吞棗亂背一氣,不及時鞏固會背得快忘得快,還會出現“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樣“亂點鴛鴦譜”的可笑現象。這是教師把握不好火候:講多了,枯燥乏味,浪費時間,固然不好;只讀不理解,糊涂背一氣,也未必好。
我采用以讀為主、適度點撥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詩意。熟讀古詩后常有學生提問,我覺得這是非常珍貴的教育契機。我往往只回答他們最想知道的,即使展開,也充分注意趣味性。例如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就有學生問:“老師,什么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就繪聲繪色地講唐朝重陽登高的習俗,讓學生了解他們生活的國度一千年前的生活畫面。學生問到個別字的意思,我也盡量提供最簡潔明確的答案。這樣,二年級學生慢慢體會到中國古詩單字成詞、言簡意賅的特點,對中國古代的朝代更替、著名詩人、風土人情也漸漸有了一些了解。
事實證明,適度的“講”和“點”是有用的。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對古詩生硬的字面開始熟悉了,他們的誦讀不再只是讀字、讀音,而能透過字面讀內容、讀意思。學《梅花》時,反復吟誦后,我直接發(fā)問:“這首詩寫了什么?”“這枝梅花長在哪里?”“作者站在哪兒賞梅?”學生能馬上掐住詩題“梅花”和詩中的“獨自開”“遙知”等詞作答,說明學生懂得邊讀邊想,自己讀懂了。
四、開展活動,樂在其中
每周一詩,雖然每學期也能讀詩二十首左右,但對學有余力的孩子來說,還是太少了。怎樣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照顧到個體差異?期中測試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自讀古詩至少五首,學期末舉行誦讀比賽。這個作業(yè)學生可以在后半學期自己安排時間完成。
元旦前一天下午,我們班舉行了“經典誦讀”比賽。學生走上講臺高聲誦讀古詩,有課本上學的,有“每周一詩”中推薦的,更多的是學生自學的。規(guī)則是分組競賽,不能重復,一時間教室里詩韻悠揚、古意濃濃,不時有涌起,小朋友們個個不亦樂乎。整個比賽歷時一個半小時。
詩歌鑒賞一般都應該遵循這樣一個思路:語言──意象──意境──情感。簡言之,就是“因文識象,由象悟道”。語言是理解詩歌意境和情感的基礎,因此,“煉字”的藝術顯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鑒賞詩歌“煉字”所富有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呢?
一、從詞語的特殊用法入手
古詩句中的一些詞語的用法較為特殊,了解其用法,對于我們理解句意乃至體會整首詩歌的思想感情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李白在《聽蜀僧彈琴》一詩中寫道:“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要理解這個“洗”字的妙處,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動意義,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跋础弊峙c“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現出了音樂滌蕩胸中世俗雜念的巨大感染力量,與“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詩人與蜀僧的深情厚誼。
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先用“過”、“到”、“滿”等字,這些詞語都是以極普通的用法表現極普通的意思,而改用一個帶有使動用法的“綠”字,用來支配“江南岸”,不僅寫出了江南大地由枯變綠的過程,更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將江南大地生機勃勃的景象呈現出來了。
二、從描寫對象入手
從描寫對象入手,就是體會詩人在“煉字”時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
清代戲劇家李漁說:“琢句煉字,雖貴新奇,亦須新而妥,奇而確。妥與確總不越一‘理’字。”煉得極好的字,往往能抓住特征表現景物。杜甫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一句中,“燃”字用得極妙,由“燃”字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火,把花與火相比,抓住了花明麗、鮮艷的特征,在青綠背景的反襯下,花朵就顯得格外紅艷。不僅如此,還利用火苗燃燒的跳動感,賦予花兒以動感,化靜為動,就把花朵競相開放、姹紫嫣紅、爭奇斗艷、生機盎然的特征準確地傳達出來了。
又如,杜甫在《旅夜抒懷》中這樣描寫所看到的景象:“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詩人為何要用“垂”、“涌”二字來描述星和月呢?原來詩人抓住了“平野闊”這個特點。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視覺規(guī)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闊,星星近者高,遠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樣子,故用一“垂”字;平視前方,因原野空闊,月亮從江邊升起,給人的感覺就像從江中升出一般,故用一“涌”字;而“涌”又帶有一種強烈的動感,不是從江水中浮起,而是“涌”起,又因詩人抓住了江水澎湃、激蕩的特點。也許這樣,我們就能理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等詩句中,為什么說日月星辰出沒于江海之中了。
三、從情感入手
從情感入手,就是體會詩人賦予所描繪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詩意。
好的詩詞往往能賦予景物以情趣、情感。只要我們馳騁想象,就能領悟到其中的詩意,這個想象的空間,即詩意的空間。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其中后兩句是廣為傳誦的名句。一個“低”字,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而一個“近”字則賦予了景物以感情。詩人為何不說江清“人近月”,而說“月近人”呢?當然,除了要符合音韻、格律上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因為“日暮客愁新”,所以,月亮成了一個能理解詩人痛苦和愁情的伴侶,它要主動靠攏來陪伴、安慰漂泊流浪之人。
張先的《天仙子》中有“沙上并禽池上冥,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之句,王國維評價這首詞時說,“云破月來花弄影”中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為這個“弄”字,能引發(fā)人的聯想,“花弄影”,那又是什么弄花呢?這個“弄”字,把“影”這種死景寫活了,這就是化靜為動。這個“弄”字,含有“嬉戲”、“”之意,又使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情趣。
一切客觀外物只有經過詩人感情的內化與浸潤,才能獲得靈氣與生命。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是意象,因為此時的明月已經是能理解思念之痛苦,并能傳遞祝福的人性化了的使者;不是意象,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是意象,因為它是詩人寧靜、淡泊的人生詩意追求的象征;杜牧眼里的“楓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和鶯鶯眼中的“楓葉”(《西廂記》: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不同;同是杜甫筆下的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花”飽含了詩人的血淚,而“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中的“花”則透出詩人獲得暫時寧靜與幸福后的喜悅。
四、從表達效果入手
從表達效果入手,就是要體會詩詞中“煉字”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之和諧美。
和諧是美學追求的一種境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精神。詩歌講究音韻的和諧和氣韻的飽滿。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以“直”狀煙,看似無理,然而,只有“直”字方能使煙具有挺拔、剛勁、堅毅的陽剛之美,方能與塞北的“大漠”、“孤煙”這種闊大、雄渾和蒼涼的境界形成一種和諧之美。
相傳,北宋文學家坡曾和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坡認真思索后,得意地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币慌缘狞S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則欣然念道:“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逼隆ⅫS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試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風怒號”,細柳梅花則不堪一擊,只能是敗柳殘花。其實,這個“扶”和“失”字,好在不僅抓住了景物特征,而且從根本上說,創(chuàng)造了一種和諧朦朧的美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