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素質教育的本質屬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校踐行素質教育的理性思考
1.學校踐行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必須落實在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上
陳經綸中學自2002年起,就一直抓住示范校建設發(fā)展的機遇,本著示范校建設永無止境、永不停步的辦學追求,在全面推進學校個性化建設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僅保證了師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而且精煉和提升了學校的辦學風格和特色,在德育、體育、科技、藝術、校本開發(fā)和數(shù)字化校園建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辦學創(chuàng)新成果,促使學校在踐行素質教育方面發(fā)揮示范性作用。
我們遵循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本理念,提出“建設個性化學校,成就個性化教師,培養(yǎng)個性化學生”的辦學指導思想,努力做到“五個優(yōu)先”:優(yōu)先實施素質教育,通過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優(yōu)先育人為本,加強并實施德育,繼續(xù)完善“實施做人德育,創(chuàng)建青春校園”的校本德育規(guī)劃;優(yōu)先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繼續(xù)構建有利于師生共同成長和發(fā)展的民主、平等、活躍、自主的教育氛圍;優(yōu)先教育教學質量,正視而且不回避學校對教育教學高質量的追求和要求,全力維護并支撐學校發(fā)展的質量生命線;優(yōu)先學校個性化的特色發(fā)展,繼續(xù)深入打造具有陳經綸中學風格的育人模式和辦學模式,成為朝陽人民最滿意的學校。
2.學校踐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是要搭建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教育平臺
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就需要搭建為促進師生發(fā)展的素質教育平臺,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相應的條件。
素質教育平臺,可以認為是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所構建的學校教育實踐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它為促進師生的發(fā)展提供適合的、穩(wěn)定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和條件。作為結構框架,它突出學校素質教育實踐要系統(tǒng)地把握學校教育整體活動及各教育要素之間的內部協(xié)調關系,發(fā)揮好系統(tǒng)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要突出素質教育實踐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我們認為,作為學校踐行素質教育的實實在在的辦學行為,是為提高學生、教師的素質搭建相適應的教育教學平臺,為促進師生的發(fā)展提供適合的、穩(wěn)定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和條件。學校構建素質教育平臺,應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應該配合師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需要,全方位地、系統(tǒng)地、有特色地構建素質教育平臺,讓素質教育在學校落地生根,保證素質教育在學校平穩(wěn)、漸進、有效地踐行。
3.學校踐行素質教育的模式選擇,必須要堅持內涵式發(fā)展
人們提出的“內涵式發(fā)展”是相對于“外延式發(fā)展”而言的。在我國“內涵式發(fā)展”由經濟領域遷移到高等教育領域應用時,往往表達“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育資源”的涵義,多指通過挖掘學校的潛力,調動和提高學校現(xiàn)有教育因素的品質以促進學校教育要素結構的優(yōu)化,提高學?,F(xiàn)有的內部效率和質量,推動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模式。陳經綸中學在“示范校建設”的第二階段就提出“堅定走內涵式發(fā)展學校之路”,并主張應該立足于學校教育的本質屬性特征去理解“學校內涵式發(fā)展”。
我們堅信,學校只有選擇了關乎學校教育本質屬性發(fā)展的“內涵式發(fā)展”模式,才能夠真正體現(xiàn)堅持了素質教育的方向。
陳經綸中學堅持素質教育的理念,提出歸屬于學校教育本質屬性的“學校內涵式發(fā)展”,一方面使學校的示范校建設的指導思想更為明確,創(chuàng)建學校辦學特色更能把握方向;另一方面,正是抓住了與學校教育本質屬性緊密相關的學校辦學內在教育要素的發(fā)展,構建各個相應的教育平臺,使學校踐行素質教育落在實處,讓素質教育在學校不成為空談。
學校提出以內涵式發(fā)展促進學校構建素質教育的平臺,是主張辦學要充分尊重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心智發(fā)展規(guī)律,堅持育人為本,并以改革為動力、創(chuàng)新為方向、隊伍為根本、德育為首位、教學為中心、科研為先導、管理為基礎、文化為氛圍的辦學思想,促進辦學指導思想、教學觀、學習觀的更新,加強學科課程和道德文化建設,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發(fā)展,完備地搭建學校教育活動平臺,推進新課程改革,收獲素質教育的踐行成果,發(fā)揮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示范性作用,彰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辦學特色。
系統(tǒng)構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師生發(fā)展平臺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在踐行素質教育的10年示范校建設實踐中,不斷發(fā)展與完善,提出和形成了構建學校素質教育平臺的基本架構。
1.素質教育著地辦學平臺
構建學校以人為本的管理工作平臺:學校緊扣示范校建設任務,著手用素質教育的理念構建了個性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校本管理、和諧學校的工作平臺。
構建和諧校園平臺:為了共建和諧校園,建立了以育人和育德為本的校內教育活動體系,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課程體系,以管理育人為宗旨的行政服務體系,以環(huán)境育人為標準的校園文化體系,以學生、家長和社會為主體的綜合評價體系。
構建數(shù)字校園平臺:堅持數(shù)字化校園的建設,構建現(xiàn)代學校的信息辦學平臺,并以此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辦學方式,引領學校朝著現(xiàn)代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保證學校辦學硬件的一流水平。
構建學校發(fā)展創(chuàng)新實踐探索平臺:結合學校發(fā)展的熱點、重點、難點問題,如常態(tài)優(yōu)質、優(yōu)生培養(yǎng)、德育實效性等,定期舉辦管理創(chuàng)新論壇或沙龍。讓各校區(qū)管理干部對話交流,讓干部與專家團隊交流,讓管理實踐與理論學習交流,讓管理經驗、問題與規(guī)劃交流,激勵創(chuàng)新,逐步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干部管理能力,落實辦學個性化和施教科學化目標。
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先明確學科素質教育目標。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前提下,使其具有數(shù)學觀念,數(shù)學知識、能力和技巧等方面的素質,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shù)學的基礎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內容所反映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其基本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運算能力及運用數(shù)學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數(shù)學觀念包括對數(shù)學價值觀的認識、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及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等。因此,數(shù)學素質作為整體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還應承擔起其他素質的教育與培養(yǎng),即有一個良好的個性品質。如正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求知興趣、頑強的求知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學習習慣,同時還可以實現(xiàn)德育、美育素質的教育與培養(yǎng)。
2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
2.1注重基礎知識的教育、基本技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數(shù)學基礎知識的探究,是數(shù)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是數(shù)學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實現(xiàn)其他素質的載體,所以,只有重視基礎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知識水平。因此,在教學中,要把握知識的基礎性和應用性,切忌知識內容的過多和過深。在運用知識的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性能力。
在思想教育目標中,要遵循寓德于教的原則,潛移默化,使數(shù)學的科學性思想性統(tǒng)一。并注重德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在智育教育中,注重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相應的能力和品質。在思想教育上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充分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改變注入式的教學方式,貫徹啟發(fā)式教學思想。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地思維過程和學習習慣。具體說就是在教學中,注重概念規(guī)律法則等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形成發(fā)展過程,規(guī)律的探究過程。如在概念教學中,首先要強化感知概念,以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經驗知識的積累為前提,通過感知表象,猜想概念的形成為思維的起點,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來比較分析提示概念的本質屬性,繼而上升到理性認識,歸納出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最后,使學生能自如地運用概念來完成正確的思維判斷,完成知識從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遷移過程,使概念的教學與概念的形成相一致,幫助學生通過形象思維發(fā)展到抽象思維,獲得規(guī)律的認識。
2.2注重求知方法的指導,提高自學能力,使學生在自我探究中獲得知識。交給學生有效的方法,是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也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自學能力才會提高,如一節(jié)課的完成,在預習探究環(huán)節(jié)中,指導學生會質疑,提出概念、設想相關問題,草擬預習筆記,把書中的內容歸納成一個個問題。在探究中指導學生思考,抓住重點難點,把握關鍵。對繁多的知識點,教師應該提出不同的要求,教會學生如何區(qū)分重點和非重點所在。在教學中必須重視科學的方法,讓學生知道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以此指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3注重教法的科學性,講求教學藝術性。
【關鍵詞】高師美術教育 價值取向 教育性 師范性教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65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08)12-0007-02
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yè)是培養(yǎng)普通美術教育人才的重 要基地,其教育質量的高低將直接關系到一代美術教育的興衰成 敗,關系到素質教育能否全面推進和實施。高師美教育工作者在 如何培養(yǎng)合格的中小學美術師資,提高美術教育專業(yè)教育教學質 量;促進高師美術教改進程,以適應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等方 面不僅僅要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更重要的是首先在理論上要有清 晰的認識。理清思路,認清其性質、深刻理解其內涵、以學科理 論精神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在探索美術及美術教育群,詮 釋美術學科教育功能、倡導新的教育理念,反思高師美術教育的 價值取向、發(fā)展趨勢等方面,是高師美術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 和研究的課題。本文結合高師美術教育專業(yè)實際,在明晰美術教 育內涵、探究師范教育本質;突出師范職業(yè)性特點,以全面凸現(xiàn) 和實施美術教育性,使高師美術教育專業(yè)的教育與教學盡快適應 基礎美術教育改革方面,從理論層面認識上略談拙見。
一、明晰美術教育內涵、探究師范教育的本質屬性
美術及其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有文化現(xiàn)象,有其自身 的滄桑沉淪,從其歷史的嬗變中看到其與社會、與人千絲萬縷的 相互依存關系。同時,通過教育這種延續(xù)、傳播的有效渠道,以 其人文學科的價值傾向于人的化感通變,突出其和諧的秉性而謀 求和確證人的真、善、美?;诖耍谄浒l(fā)展演變過程中,為適 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公民素質,提高綜合國力,在教育科學 中把美術教育放在教育的重要學科地位來研究,進而產生和構建 了美術學科教育學,其概念上含蓋社會、家庭、學校的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是美術學科教育學理論指導下的專業(yè)教育,這一術 語最早出現(xiàn)于 19 世紀的德國。研究其本質,美術教育是美術與 教育不可分離的結合體系,是美術與教育二者的統(tǒng)一,并決定其 性質、面貌和發(fā)展;其實踐過程是傳遞美術文化與育人相統(tǒng)一的 社會活動,是“根據(jù)社會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遞 美術文化,提高學生的美術文化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成員的社會實踐活動”。其美術與教育二者 統(tǒng)一的根本屬性,決定了美術教育“是一種以美術為教育媒介, 充分開發(fā)美術的素質教育功能,追求普通教育意義的人格素質 教育效果的教育行為或教育活動,也就是說教育活動的目標不在 美術本身,而是為了完善人格全面協(xié)調地發(fā)展人的整體素質?!?/p>
高等師范的美術教育是依托美術學科教育學理論下的美術 專業(yè)教育,從屬于美術專業(yè)教育下的“師范職業(yè)性”教育,在教 育性質上更加具備美術專業(yè)性與學科教育性。具有區(qū)別于其它教 育學科的根本屬性,具體體現(xiàn)在師范職業(yè)教育和美術學科專業(yè)教 育的雙重特性上。這個根本屬性就是高師美術教育的本質,其根本屬性標志著高師美術教育是一門具有學科專業(yè)獨立特性的“教 育學”。首先,高等師范美術教育是在現(xiàn)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為發(fā) 展青少年、兒童藝術教育(素質教育建構下的基礎教育)而設立 的,是教育體系創(chuàng)新完善的結果。它是研究美育(美術)、美術 教育學的教育,是將美術作為發(fā)展人的手段為目標的教育。明確 了以研究中小學美術教育工作、培養(yǎng)中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并為 整個中小學美術教育體系服務的目標,是其它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獨立學科,其培養(yǎng)目標和任務決定其師范教育特性。其次,高師 美術教育是“師范職業(yè)性”的專業(yè)教育,這種專業(yè)特性是由受教 育者未來的教育實踐所決定的。高師美術教育針對受教育者的教 育實踐,在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及教學評估等設置上 構成了實應性、教育性、美術專業(yè)性相統(tǒng)一的專業(yè)格局:實應性 規(guī)定了高師美術教育必須以基礎教育為對象進行研究和教學,否 則無從談怎樣培養(yǎng)中小學美術教育師資,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定 位;教育性確立了高師美術教育目的是教育的目標,這是一個極 重要的定性;美術專業(yè)性是高師美術教育特有的面向基礎教育素 質培養(yǎng)需要的美術“雙基”(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三, 對師范教育本質屬性的正確把握,還有待于進一步更新觀念,積 極探索其內涵,與時俱進。當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美術師資 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師美術教育也要有相應的發(fā)展才能滿 足市場需要。我國的高師美術教育還沒有完全形成符合中國國情 的具有師范特色的教育學科體系,在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育 模式等方面還需進行系統(tǒng)的改進,還處在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遇 中,這些問題不僅要基于理論上的認識和提高,還有待于在實踐 中的不斷嘗試與改革。
二、師范專業(yè)特性決定其教育為目的的價值取向
從美術教育本質上理解,其價值取向有兩種:以美術為取向 的美術教育和以教育為取向的美術教育。以美術為取向的美術教 育是以美術為著眼點,從美術本位出發(fā),以教育為手段,發(fā)展和 傳播美術文化;借助一定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傳達美術知識和技 能,促進美術文化的整體發(fā)展。以教育為取向的美術教育的著眼 點在教育,由教育的價值來看待美術教育,把美術作為一種媒介, 建構以美術為學科的教育學理念,培養(yǎng)人的道德觀、情感觀、審 美觀、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基本素質和能力,以便促進人的全面素質 發(fā)展。高師美術教育從屬性上理解,是建構在美術專業(yè)教育下的 師范職業(yè)教育,其師范專業(yè)特性的教育模式有別于專業(yè)美院美術 教育培養(yǎng)模式。要把“美術”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從教育 理念上把以“技能型”專業(yè)美術教育向“教育性”專業(yè)美術教育 改變,以全面凸現(xiàn)美術學科的教育功能。首先,教育與教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學目標與教育目標構成課程任務的核心,是學 科教育功能的具體體現(xiàn),讓學科教育功能伴隨教學整個過程中。 在教學實踐中,改變對學生進行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必須通 過技能技巧的表面層去揭示深層次、潛在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 值,把美術學科知識中所隱含的信仰、價值取向、審美趣味挖掘 出來。美術理論家尹少淳曾說:“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發(fā)展 趨勢,就是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美術教育所蘊涵的價值,而最大限度 地實現(xiàn)價值的前提則是全面地認識其所具有的價值”。把美術與 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多學科聯(lián)系起來,把美術教學作為一 種文化現(xiàn)象去對待,在知識結構上要有“跨學科、跨專業(yè)”的“通 識”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學生培養(yǎng)成適應社會需要的綜合 性人才。其次,師范特性要求高師美術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更加人 文性,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多元文化的教學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 養(yǎng)。人文性質更加突出體現(xiàn)了美術學科的教育功能。第三,高師 美術學生畢業(yè)后的就業(yè)趨向,直接體現(xiàn)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求以 教育為目的的價值取向上。為更好地培養(yǎng)合格的人民教師和高素 質的人才,高師美術除了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外,還必須加 強“美術教育”。這里的美術教育不僅包含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還包 含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受教育者需要有盡可能全面的知識,需要懂得 教育教學規(guī)律,而這一切都要充分發(fā)揮教育的功能性,通過“教 育”這個手段來實施。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在《普通教育學》 中指出:“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理想、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識 的基礎上產生的,而教學是形成人的因素的基本途徑?!币虼耍?高師“美術教育”可定義為:以教育為手段,向學生傳達一定的 美術知識和技能,發(fā)展和傳播美術文化;以美術為媒介,通過美 術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能力,發(fā)展智力和創(chuàng)造性, 獲取一般教育學意義之功效。是“美術”與“教育”的集合體系, 其真正含義是以教育為價值取向的邏輯思維去理解的美術教育 專業(yè)。
三、教育功能在高師美術學科教學中的全面凸現(xiàn)
1.師范屬性凸現(xiàn)其教育性
高師美術教育首先要體現(xiàn)其師范性,這是高等師范院校的特 殊性決定。在現(xiàn)代教育以至未來教育中,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特 殊功能。在美術學科教學實踐中應充分發(fā)揮其師范屬性,以期全 面凸現(xiàn)其教育功能:首先,學校的學科教學要求做到將美術知識 的傳授與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對教學內容 的把握既要體現(xiàn)學科精神又要體現(xiàn)道德和人文素養(yǎng),既要言傳又 要身教;要求教師教學要從教學內容本身的教育性著眼(教材的 內容是教學教育性的基本立足點,它是含有豐富教育性因素的載 體),充分發(fā)掘教材內容的教育性因素,要從美術學科特點出發(fā), 結合美術專業(yè)學科性質對學生進行美育。這要求教師明白并主動 地發(fā)揮美術學科的特殊育人功能,做到寓教于智、自然天成、水 融。在傳授美術知識和繪畫技能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意識地 發(fā)展學生的智力,以得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 題的能力的效果,還要有意識地滲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情感 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以得到教學的“教育”效果。其次,師范 教育是完成“教師專業(yè)教育”的主渠道,其終極目標是對人進行 全面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反映了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對人 性的尊重、對人的價值的尊重”。體現(xiàn)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 注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作為社會個體“人”的成長。教師 既要教書,又要育人,除了教授專業(yè)知識外,更應教會學生學會 做人的道理,教會學生掌握生活的知識、生存的技能,理解生命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內涵,學會關愛別人,關愛自己,做個 有責任心的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合格的基礎美 術教育的后備人才。這一系列活動都離不開“教育”這個本位手 段,都必須通過教育功能在美術學科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具體體現(xiàn)才得 以實現(xiàn)。
2.教育功能的全面凸現(xiàn)強調教師教學研究性的積極開展
教學的研究性和研究性的教學是教育功能在教學實踐中全 面凸現(xiàn)的理論依據(jù),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教育性”教學的“指南”。 一方面,高師美術專業(yè)的美術教學,要突出高等院校教學的研究 性地位,把高師教學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這是高校本質屬性 所決定。在教育改革過程中,結合基礎教育改革,對高師美術大 力開展教育科學理論與實踐研究,這是很有必要的。它不僅需要 具有一定科學研究能力的教師,而且也需要高等師范教育直接參 與基礎教育的科學研究,并給基礎教育以指導。這一要求需要高 等師范教育在重視教學的同時,還應加強教育科學研究,尤其應 重視對基礎教育以及當前教育實踐出現(xiàn)的新課題的研究,把教育 科研引入到師資培養(yǎng)過程中。另一方面,基礎教育新課程知識體 系的綜合性和課程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教育功能的發(fā)展性對高 師教師教學也提出了新要求:高師美教專業(yè)教師就必須具有對各 學科知識建立有機聯(lián)系的能力,教師要善于從知識、情感等方向 上拓寬學生自主學習的渠道,為學生的探索性、研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 學習提供更大的可能,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 展,得以教育功能在美術學科教學中的全面實施。
3.教育功能的全面凸現(xiàn)依賴于教師教學示范性的充分發(fā)揮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應 注意正確發(fā)揮自身的示范作用。這里所說的“教學示范性”不僅 是教師教學能力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作為教師教學行為、教學品 格對學生的“感化”?!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不僅要以自 己豐富的學識去教育學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 好修養(yǎng)來影響學生?!叭绻f,美術學科知識和教師職業(yè)技能的 傳授主要是要解決怎樣做事的問題,那么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要 解決的是怎樣做人的問題?!彼峭ㄟ^教師“隨風潛入夜,潤物 細無聲”的手段和用人類千百年的文化養(yǎng)料,來滋潤學生的心靈, 塑造他們的品質,使他們產生對真、善、美的追求,推動他們努 力為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幸福服務。學科知識傳授和道德教育、 人文教育對于教學工作而言,都是十分重要和缺一不可的。站在 今天時代的高度,審視中外教育現(xiàn)狀,可以明晰地看到這樣一條 基本線索,那就是,任何社會,當把教育從教學中抽離出來的時 候,教育必定喪失其現(xiàn)實的效能,而且教學也隨之失去其內在的、 根本的目的。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重點課題《高師美術 教育專業(yè)“學科專業(yè)性教育”與“師范職業(yè)性教育”整合的研究與 應用》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7SA027)】
參考文獻
1常銳倫著.美術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2張波、高丹.淺析高師美術教育內涵[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9
3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一索質與警察素質的含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常有人就警察的素質發(fā)表各種各樣的觀點,有好的、表揚的,更多的是批評的、提意見的或無奈的。類似的意見一般是從個案出發(fā)提出來的,這種意見很大的成分是情緒。所以要研究警察素質問題,就必須定義這個概念。我們認為,界定復合詞的警察素質,首先要清楚警察和素質這兩個概念。事實上,警察素質的概念目前在國內外的教育領域或警察學界”還沒有一致的意見?,F(xiàn)在所有的論述主要是一些提高素質的方法建議。由于這些方法建議是在沒有科學界定概念的前提下提出的,只是純實踐性、經驗性的對策。這就是一種理論研究的缺陷。在此,我們試圖去克服這種缺陷。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對警察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要用發(fā)展的觀點認識警察素質。而警察素質的基礎范疇是素質一定要定義素質
關于素質概念的定義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說法從基礎心理學的角度看,素質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點。包括心理學教科書在內的大量的研究資料顯示人的素質一般是指人類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種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經系統(tǒng)、腦的特性,以及感官和運動器官的特性。素質是能力發(fā)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顯然,素質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不易改變性但是,素質概念與教育相結合,其含義就廣泛得多如果從教育學角度定義素質就是以人的先天生理特點為基礎,在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穩(wěn)定而鞏固的屬性即一個人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之后在思想品德上、人文知識修養(yǎng)上、心理上及體質上聽達到的水平的總和因此,人的素質,除了身體素質之外,還應包括文化素質、思想品行素質和心理素質這三個方面二再從字面上來看,“素”有“淺”、“白”、“本(原本)”之意,如“素色”素、’等;“素”也有“經常”、“一向”之意,如“素來如此”等因此,素質既有“本質”之意,也有“恒定”之意人的素質就是指一個人的穩(wěn)定的本質特征。從分類學和生物學角度來看,久屬靈長目人科動物二人既然是一種動物,就應具有生物屬性遵循遺傳規(guī)律人作為生物體也必然遵循自然法則除了生物屬性決定于遺傳外,有些心理行為屬性也極大地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遺傳的物質基礎也決定了我們人類具有人類的行為特勝對于遺傳的生物屬性,人們往往很容易理解同時,生物的遺傳性應該是人的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或者說是重要的基本素質之一。于是從長遠看,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尊重人的遺傳特性,增強人的體質這包括少、日遺傳基因質量的提高,減少遺傳性疾病,提高醫(yī)療保健的水平和質量要為包括警察在內的全民廣泛提供體育運動場聽和設施等同時,人之聽以被稱為萬物之靈而不同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人具有高級的心理活動。作為具有心理的個人.久的意識水平、精神狀態(tài)、心理能力應該是人的另一個基本屬性,稱之為心理屬性二人的心理素質應包括:感覺、知覺、意識、注意、記憶、思維和情感等二心理素質一般劃分為聽謂的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等因此,人的素質即人的本質屬性l可以分為生物、心理兩個基本屬性。每個屬性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緊密聯(lián)系的生物屬性與心理屬性的聯(lián)系靠神經系統(tǒng)來完成。神經系統(tǒng)本身是生物體的一部分,但其活動的結果產生心理活動,即其功能具有心理屬性??傊斓乃刭|是在警察先大生理基礎上,受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不光是職業(yè)活動)、知識(不光是警察職業(yè)知識)的內化和身心潛能的發(fā)展,形成內在的品質和素養(yǎng)。
關鍵詞:體育課程;性質;內容;手段;目標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90(2008)05-0038-03
1 前言
課程性質是課程編制,特別是課程標準研制時不可回避的問題。對體育課程性質的認識和界定,不僅決定著體育課程所要承擔的使命以及在整個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而且還決定著體育教育的基本理念與具體的實施方式,直接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體育教育理念與發(fā)展水平。《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下文簡稱“課程標準”)把體育課程性質表述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边@一性質界定不僅沒有真正反映體育課程的特征,而且給體育新課程的推廣與實施造成的諸多實踐困惑。
2 體育課程性質的認識偏誤(或認識的方法論指誤)
無可否認,“課程標準”中對體育課程性質的認識,是在與其它學科課程的比較中獲得的?!罢n程標準”的研制者已經認定了體育課程是學校教育課程之一,也確立了體育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體育課程性質的確定首先應該在“課程”的框架內進行研究。但在具體的課程性質表述上,卻從根本上違背了基本的課程理論與原理,走進了“非課程化”誤區(qū)。
首先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表述,雖然不能清晰地看出表達的“身體練習”是課程內容還是教學活動方式,但在《課程標準解讀》中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教、學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動性游戲和各種運動方法構成的身體練習”;而其知識的學習和道德品質教育等,“也主要是在運動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并完成的。這是體育課程的最大特征?!憋@然所表達的是體育課程的教學活動方式。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實施的主要手段是學科教學,而教學活動的主體和核心是學生的學習活動。即使有活動課程之說,課堂教學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無論是“身體練習”還是“活動性游戲和各種運動方法”,或者是“運動實踐”,都只是一般的體育鍛煉活動,都不能反映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教與學的基本特征,把體育課程看作“學習結果主要不是體現(xiàn)在認知性知識的積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現(xiàn)在體能的增強、技能的掌握和行為態(tài)度等的改變方面,”表面上突出了教學活動中的發(fā)展性價值,卻從本質上混淆了體育課程與體育活動之間的差別,從而也從根本上否定了體育課程的課程屬性。事實上,體育課程教學中學生的認知活動正是對體育課程之課程屬性的確立,只是在具體的認知形式上存在著學科之間的差異。運動學習過程雖然需要通過反復的身體練習來體驗和鞏固體育技能,但這只能表明身體練習是運動學習方式與手段的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全部,也不是其本質屬性。
其次是課程目標問題,“課程標準”把“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確立為體育課程的主要目的,同樣缺乏課程理論依據(jù)。任何課程的首要價值都是傳承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精華,以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發(fā)展與進步。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文化知識與技能,這是作為經歷學校教育的學生所必須具備的體育文化素養(yǎng),并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這是體育教學的基本價值特征。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并沒有否定知識傳授的意義,而是強調了知識技能傳授過程中的全面育人功能的發(fā)揮。
通過與其它課程的比較我們也不難看出認識上的膚淺。一般文化課程通過反復的作業(yè)練習達到掌握和鞏固知識的目的,與此同時,學生的智力等方面也得到發(fā)展,體育課程則通過反復的身體練習達到鞏固技能的效果,同時體能也得到提高,但并不意味著發(fā)展體能就是教學活動追求的主要目標,正如一般文化課程不會把發(fā)展智力作為首要目標。尤其在終身教育的理念下,學校教育更突出學習內容本身的遷移、升華機制以及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交往等發(fā)展價值。體育同樣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課程,何以如此急功近利地要求教學中產生立竿見影的身體發(fā)展效果。
事實上,期望通過體育課程達到增進健康的目標只是研制者的一廂情愿,抑或是我們體育人的自作多情。因為體育課程,即使是按照“身體練習”的教學思路,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健康問題,“通過體育活動對人的健康所能夠作出的也只是諸如發(fā)展體能、運動能力、運動素質、基本活動能力之類的體質范圍內的貢獻”,只是身心健康問題的一個方面。體育課程在應試教育所造成的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近視率上升,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降低等副產品以及先天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體型、疾病等問題面前顯然是無能為力的。政府提出“學校教育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也是期望改變全社會和學校教育關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沒有直接指向于體育課程。
因此,否定體育課程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程,否定體育課程教學在認知、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全面價值,片面突出體育課程增進健康的目標,實質也就否定了體育課程的教育意義,是體育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菲薄?!斑@一理論研究中的盲區(qū)不僅使體育課程失去了其他與認識世界――諸如數(shù)理化和文史哲類――的課程進行對話的基礎,更嚴重的是由于‘認識世界’這一原本構成所有課程的基本屬性游離于體育課程視野之外,使得體育課程在理論層面失去了它作為課程存在的基本依據(jù)。”
3 體育課程性質界定帶來的實踐難為與無為
體育課程的性質界定關系到課程功能的認定、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及體育課程評價等一系列實踐問題。“課程標準”憑著其文本的權威性,其課程性質的界定廣泛地影響著近年來的理論研究、教學實踐乃至體育教育決策,而許多體育課程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中的難為與無為,與課程性質認定的原始方向性偏誤不無關系。
就“課程標準”本身來看,在確立了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和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后,就不能自相矛盾地再按照課程編制的原理來確定一個完整的學科內容體系,于是按照“目標統(tǒng)領內容”的思路,期望通過目標的規(guī)定性,由教師自主選擇教學內容。而抽象的水平目標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顯然不是身處教學一線的體育教師所能夠把握的。同樣的問題還出現(xiàn)在課程評價部分,由于沒有一個基本的內容框架和范圍,就不可能對認知與技能領域確定明確的評價
指標,因此只能提出一個形同虛設的評價建議。從課程性質到課程目標,直到評價建議,表面上似乎前后呼應,事實上也只能做到如此,整個“課程標準”沒有任何部分能夠對具體的體育教師實踐具有直接的指導和約束作用。作為一線教師,他們所關心的是新課程為什么而教、應該教什么、怎樣教、如何評價教與學的結果等問題,而“課程標準”唯一能夠告訴他們的就是要通過體育教學增進學生的健康。
對于經歷過幾十年“以增強體質為主”觀念熏陶的體育教師來說,執(zhí)行體質教育的要求自有他們簡明而高效的招法。他們擅長一種非此即彼的簡明的思維方式,要改變競技化教學的傾向,在他們看來就是要反對體育技能教學,除此以外的唯一選擇就是體能鍛煉式的教學。盡管在轟轟烈烈的改革呼聲中,他們也想成為追風一族,嘗試一時風靡的快樂教學、興趣教學,但在一陣風潮以后,他們又不能不對這樣的教學目的感到迷茫,以至最終對自身連同他所從事的事業(yè)的使命更加模糊,體育課程不僅得不到各方面的重視,許多體育教師自身也開始懷疑體育課程的存在價值。什么樣的課才是真正體育“課程標準”理念的課?“課程標準”無法回答這一問題,課程管理和研究專家們也處于茫然之中。
正當體育新課程改革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時,“學生健康體質測試標準”的推出使體育課程走出了困境,似乎給予體育課程以足夠的存在依據(jù),也給予“課程標準”課程性質的界定以有力的政策響應和支持。然而,這一號稱體現(xiàn)“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教育舉措同樣是經不起理性推敲的。從測試的內容上看,心率、肺活量等生理指標,更多是受遺傳和長期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期望通過體育課程來改變是難有作為的。而對于運動素質的指標評價,對不同學生個體而言顯然是缺乏公平性,體育課程不可能改變學生運動素質強者恒強的局面。同時,這些指標最多只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學生的體質狀況,并不能反映三維健康觀下人的健康狀況。從實施要求看,測試結果將與學生的畢業(yè)升學直接掛鉤,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無疑是在沉重的應試教育壓力下增加了一個新的包袱,對于少數(shù)先天條件差的學生來說甚至是致命的,因為這些標準可能是他們無論經過多大的努力也難以達到的,或許對許多學生的健康來說影響甚至是負面的。
面對體育課程改革實踐中的種種困惑,循者“課程標準”的認識思路,體育教育理論工作者潛心研究,力圖探索一條體育新課程成功教學之路,因為認識上的原始錯誤,只能是以偏糾偏、矯枉過正,終究沒有找到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
4 體育課程性質的重構
重構體育課程的性質,實際是要揭示體育課程的本質屬性,而“事物的本質屬性是共有本質屬性和特有本質屬性的統(tǒng)一”。反映體育課程的共有本質屬性,就是要把體育課程的性質放到課程的框架內來討論。
既然作為課程,從形式上看,它與其它課程之間的區(qū)別,首先總是表現(xiàn)為知識體系,也就是課程內容之間的不同。課程內容是任何課程編制和實施中的最直接的一級制約因素,無論是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教學方式的選擇、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都是依據(jù)每一課程特有的作為認知對象的課程內容特點,追本求源,課程內容特殊的價值與功能是該課程確立為學校課程體系組成部分的基本依據(jù),而課程目標、課程教學方式等都是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二級制約因素。課程內容是課程的本體,課程改革的核心首先是課程內容的選擇與重構。體育課程與其它學校教育課程的區(qū)別,正是因為在人的發(fā)展中具有特殊作用的作為體育課程內容的體育技能與其它課程內容的不同。因此對體育技能這一內容的認定是體育課程性質表述中的首要內容。盡管體育課程內容中包含著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面,由于它們在體育課程內容中不是主導性的影響因素,同時許多知識是融合在體育技能之中的,因此并不是體育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本質區(qū)別部分。
反映體育課程特有本質屬性的第二個方面是體育課程目標。這里首先需要注意體育課程與體育學科之間的區(qū)別,反映課程性的目標。作為體育學科,關注的是體育的學科體系、學科內容、學科理論、學科方法和學科功能,教學目標也主要體現(xiàn)對體育知識、技能體系的理解與掌握的程度和水平。體育課程則以體育學科的知識、技能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教育,突出體育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素質教育功能。因此,體育課程作為學校教育課程,其目標應體現(xiàn)學校教育的普遍價值觀,那就是培養(yǎng)人和教育人。無視認知目標,體育課程也就失去了其教育人的特有媒介,片面突出體育技能的學習目標,就混淆了體育課程與體育課程之間的界限。體育課程作為學校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必須體現(xiàn)學校教育的普遍價值觀,那就是培養(yǎng)和教育人,體現(xiàn)對人的生命關懷?!队鴩殷w育課程》就指出:要“通過體育,促進學生的精神、道德、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美國身體教育標準”在體育教學結果中則提出:“一個受過體育教育的人,(1)能夠示范多種運動方式并精通幾項運動;(2)在動作技能的學習和發(fā)展中,能夠應用運動概念和原理;(3)形成積極運動的生活方式;(4)達到并保持健康的體質;(5)在身體活動環(huán)境中,能夠表現(xiàn)出負責的個人和社會行為;(6)能夠理解和尊重人們在身體活動環(huán)境中的不同之處;(7)懂得身體活動能夠提供快樂、挑戰(zhàn)、自我展現(xiàn)和社交的機會?!备娑唧w地體現(xiàn)出體育課程特有的全面教育功能。
【關鍵詞】愉快教學;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
英國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多次表達了這樣的意思:“當學生正在用心學習的時候,他們應該高高興興,一切事情都應該使他們感到容易,充分感到快樂?!边@些都說明了實施愉快教學的重要性。無獨有偶,中國早在幾千年前的《論語》,開篇就載有孔子對愉快教學的認識,并將“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眾所周知,孔門弟子的樂學與其老師孔子的樂教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試想先秦教育家已對愉快教學有所認識。吾輩更應當仁不讓,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積極實施“愉快教育”。下面,筆者就“高中課堂教學中的‘愉快教育’”的有關問題,進行了一些探究。
一、“愉快教學法”的涵義
“愉快教學法”,簡單地說就是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比較成功的素質教育的模式。其本質屬性就是“愉快發(fā)展”,即在愉快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感受成功的快樂。“愉快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中的主要模式,是充滿愛的教育具有新穎性和適宜性、審美性、科學性的特點,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教學藝術性原則、教育情感性原則、教育創(chuàng)造性原則。其特征是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學生的注意必須指向同一方面;調動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坝淇旖虒W法”在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問題上,強調愉快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發(fā)展;在受教育者發(fā)展的內外因問題上,強調在需要層次上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在處理教育中知、情、意關系問題上,強調以愉快為核心的各種積極情感與認知的互促,達到知、情、意并茂。這三個有機方面,前者是愉快教育的目標之一;中者是愉快教育操作上的支撐點;后者則是愉快教育中貫徹始終的一條主線。
二、“愉快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
“愉快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德、智、體、美等諸方面都得到全面發(fā)展,同時個性也能得到健康的發(fā)展;愉快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提倡“愉快教育”應以教學的思想轉變?yōu)橄葘?,以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核心,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目標,實現(xiàn)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愉快教育”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教師語言親切,神態(tài)自然,情緒飽滿,心境良好自然會消除學生恐懼、緊張的心理,增強學生的信心和積極性。
三、課堂教學中實施愉快教學的措施
實施““愉快教學法”的重點在課堂教學,而搞好課堂教學的關鍵是師生雙方各自對教學活動的情感、態(tài)度、師生雙方的人際關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教學的方法。接下來談談實施愉快教學的具體措施:1.實施愉快教學應建立和諧教學氛圍。平等、民主、親密的師生關系是創(chuàng)設和諧愉快課堂氣氛的基礎。愉快教學是充滿愛心的教育,沒有師生間的愛心,就沒有愉快教育。無數(shù)教學實踐證明,師生關系順利、融洽、親密,則有助于教師的教也有利于學生的學。2.實施愉快教學應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要讓每一位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習是一種勞動,學習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并不能滿足于課堂教學形式的活潑多樣,應該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認真、努力的學習,變“苦”為“樂”,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尤其對學習較吃力的學生,教師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使他們感到,經過自己的努力是會獲得成功的。其關鍵就在于愉快教育既注意“樂中學”,更講究“學中樂”。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幫助學生不斷獲得學習上的成功,建立“成功、快樂”的良性循環(huán)機制。課改的更可貴之處是他們培養(yǎng)了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很好地解決了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這才是學校課改的真諦。3.實施愉快教學應實施民主教學,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要使學生心情愉快、精神飽滿地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之中,僅靠教師本身的滿腔熱情,生動講述還遠遠不夠,關鍵是要設法使學生變忠實的聽眾為積極的參與者,創(chuàng)設使之主動投入學習活動的快樂氛圍。因此,在高中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學生的感情需求,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民主氛圍,使學生在課上真正做到心情愉快地學習。實踐證明,高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尤其是電教媒體,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一改傳統(tǒng)沉悶的課堂面貌,使學生的興趣大增,有助于實現(xiàn)“輕負高質”和實施愉快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4.實施愉快教學要求教師自身樂教。要實施愉快教學,教師本身要“愉快”,否則其不良情緒就會影響到學生,從而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此外,中學教師在進行愉快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向無限的課外活動延伸,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知識、能力得到實踐上的應用,使學生更有趣、更有效地學習。
總而言之,開展“愉快教學法”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途經之一。愉快教學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也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奉獻的品格,強烈的敬業(yè)精神,熱愛黨的教育事業(yè),在實踐中培養(yǎng)濃厚的教學興趣,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提問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和業(yè)務素質。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愉快教學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金國春.《淺談教學中的愉快教學》.
[2]李穎.《把“愉快教育”引入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3]周文雙.《如何讓學生喜歡課堂》.
【關鍵詞】大學生;素質教育;重要性;做法
一、大學生應該有的素質
大學時代是人的一生之中很關鍵的一段時期,這個時間段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內,能否對大學生們進行很好的素質教育,往往會影響其一生,那么,一個現(xiàn)代大學生應該有什么樣的素質呢?我認為有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政治素質方面
思想政治素質是指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法紀素養(yǎng)等符合社會特征的基本品質,是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的綜合體現(xiàn)。
在大學生的各項素質當中,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素質的靈魂,是最重要的一項,它對造就高素質人才起著引導和保證性作用。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觀點、思想觀念、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基本品質總稱,主要包括思想素質和政治素質兩方面,思想素質是思想認識、思想情感與思想方法三個因素組成,而政治素質則是由政治信念、政治觀點、政治立場等要素組成。
當今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雖然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有一定的基礎,但總的來說,社會方面的工作和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也還不夠成熟,可塑性則比較強。因此,要求大學生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走與實踐相結合的思路,提高自己的認知和鑒別能力,培養(yǎng)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確??茖W世界觀的形成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從而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質。
2、人文素質方面
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主要包括專業(yè)理論素質、文化藝術素質和身心素質等。人文素質是關于“人類怎樣認識自己”的學問,“做人的根本就主要是品質培養(yǎng)”,發(fā)展人文素質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學會做人,引導人們去思考人生的目標,完善人格。追求人的美化,教會大學生做一個真正意義的人,做一個有智慧的人,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在于人性的自覺,注重人的心靈自悟和靈魂陶冶,在于情感的潛移默化。良好的人的素質表現(xiàn)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優(yōu)秀的道德情操,去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熱愛并追求真理,溫文爾雅的風度氣質等。
3、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
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指大學生在學習、工作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素養(yǎng),不斷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并且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生產、技術等方面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知識經濟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必然要求。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現(xiàn)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高科技的成果向現(xiàn)實生產力的轉化速度越來越快,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時代初見端倪,并對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實踐能力的含義要高于有些高校所強調的“動手能力”?!皠邮帜芰Α笔聦嵺`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決不是全部。實踐能力還應當包括對事物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敢于接觸實際、并能夠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
4、法律素質及道德素質方面
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層面是指大學生的法紀知識內化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它通過內心的結合和習慣來約束現(xiàn)代大學生的行為,從而調控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是指大學生在做人實踐當中產生的行為規(guī)范的心理品質,包括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所形成的若干關于善與惡、公與私、廉與腐、誠實與虛偽、創(chuàng)新與陳舊、積極與消極,促進自身全面素質發(fā)展為中心的觀念,個人情感和個人行為習慣所對應的心理素質。
二、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應該如何進行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大學生們成功的人格,人格養(yǎng)成專家葉長強先生,因為興趣的關系結識了眾多的海內外文化大家,總結出了人格的精髓,彌補了國內外人文教育的空白。他以人體結構為模型,將全部的人格分為道、德、知行、時間、契約、行為、結果、情感、抉擇等九個部分,根據(jù)該理論,要如何進行大學生素質教育,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
實施素質教育不但要解決“令行”的問題,還要解決“禁止”的問題,禁止是對背離、干擾、阻礙等不良素質教育實施的行為的禁止?!傲钚小焙汀敖埂甭?lián)系密切,互為因果,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約束機制盡管起始于“禁止”,目的是為了“令行”,是為了在社區(qū)內產生有利于實施良好素質教育的社會輿論和良好的風尚習俗,造成使個體行為服從于集體行為的心理壓力和動力,在行為上能夠進行自我控制。可見,必要的約束機制是實施良好素質教育的有力保證,是素質教育運行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2、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
所謂素質教育運行的保障機制,是指能夠為素質教育的運行提供必備的基本條件。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所有具體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有一定條件的,完全孤立的不需要任何條件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建立健全有效的素質教育保障機制,就是要能夠提供保證素質教育正常運行所需的基本條件。
素質教育保障機制很重要的是保證學校經費和設施達到規(guī)定標準。學校必須具備的教學儀器、圖書資料、運動場地和器材等。近些年來,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們對子女的前途也越來越關心、重視。在子女們上學的“擇校風”中,條件稍為好一點的學校人滿為患,而名氣較小的學校則難以為繼,師生們在精神上承擔很大的壓力,信心削弱進一步加劇,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些現(xiàn)象既不利于維護正常的教育秩序,也不利于保證公民教育和學習權利的平等,更不利于大學生良好素質教育的實施。
3、建立有效地的動力機制
社會需求是大學生素質教育運行的動力源。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發(fā)展的需要;既是社會發(fā)展和經濟發(fā)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大學生自我完善的主觀需要;既是個人的需要,也是社會、國家以及整個名族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就一個學校而言,提高大學生們的素質,能有效地促進整個學校素質的提高,滿足教育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各種需求,符合包括學生、家長和教師在內的所有人的根本利益,這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梢赃@樣說,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動力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十分符合現(xiàn)實情況的,關鍵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價值尚未被充分揭示,有部分學校和家長錯誤地認為實施素質教育會損害自己的利益而產生抵觸情緒,因而,建立素質教育的動力機制,首先就是要將阻力變?yōu)閯恿?。也就是要讓大家從思想上要統(tǒng)一,要建立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之間有效的溝通互動平臺,方便相互了解及配合,以利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合理推進。溝通的主要核心內容就是改變以往的應試教育思想。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使基礎課程和傳統(tǒng)思想教育返樸歸真,重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嚴重干擾下,已不斷扭曲為“應試教育”。這種扭曲使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歪曲,違背了教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教學的正常秩序和規(guī)范,導致了學生素質的非良性發(fā)展。所以,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歷史賦予的重要使命。而轉變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基礎教育回歸自身、重新定位、尋求自身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征的過程。
三、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成功與否檢驗方法
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成功與否,是需要很長時間才會看出成效的,因此,踐行素質教育需要從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不斷地收集反饋信息,學校要根據(jù)每一個素質教育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對已經實施的素質教育進行各方面的修訂,使之更符合社會的需要,符合國家和民族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吳啟迪. 創(chuàng)新現(xiàn)代大學辦學理念. 中國高等教育,1999,(15、16).
[關鍵詞]本體論;大學本體;資源分類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025-03
大學本體是大學得以存在的根本, 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問題。長期以來,人們對大學本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學層面,對于“高深知識”“學術”“大學文化”的表述也較為抽象,對何為大學本體并未達成共識。本體論(Ontology)有“是論”、“存在論”等多種譯稱,是西方關于“存在”的學說,是哲學的理論基礎,也是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在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當下,受功利浮躁的價值觀影響,人們對大學價值的認識在發(fā)生著變化,大學在發(fā)展中亦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本文從探究大學本體這一問題切入,探討大學本體是什么進而轉向研究大學本體構成要素是什么,通過對大學本體要素內涵的闡釋,探索大學內部資源分類。本研究有助于決策大學內部資源配置的總體方向,也有助于解釋大學內部存在的諸多深層次問題。
一、大學本體的內涵及屬性
“本體”在中文語境中的基本含義是事物的主體或自身,事物的來源或根源。人們在探求存在物的“本”和“根”,研究某一現(xiàn)象、觀察某一事物時總要去問它的“本體”是什么?本體論實際上包含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一個是事實,討論“何物實際存在”的問題;另一個是承諾,即理論或學說許諾了什么東西存在的問題。那么大學本體是什么?目前總的研究認為,大學是人與人之間圍繞高深知識開展一系列活動的場所。實質上大學本體也是一種理解,它是與人的目的和需要相聯(lián)系的,本體的價值和作用體現(xiàn)于人們對其所做的解釋是否合理之中。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只要人與人圍繞著高深知識在機構中發(fā)生交互作用,大學就永遠是大學,不會因為機構、理念、設備、地理位置或管理制度的更新而變成其他。從大學的發(fā)展歷史看,大學存在依據(jù)和存在方式受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的影響在不斷變化,但大學始終是以人為根本、以人和高深知識發(fā)生關系為存在基礎的;大學作為社會的一個機構,不論中世紀乃至更早,它都不可能游離于社會之外,大學培養(yǎng)的人應是社會有用之人、文化人或社會精英;在大學與國家的關系上,從有獨立的教育機構以來,政教從來不分家,國家通過教育政策、教育經費、教育目標等,對大學等教育機構進行管控,大學也承擔著文化發(fā)展及國家賦予的責任。
本體論在對本體屬性作描述時,涉及一個常規(guī)的問題即本體和現(xiàn)象,而本體和現(xiàn)象可以理解為事物不同的屬性。本文認為大學本體屬性分三個層次:一是實體屬性。在大學中,學生、教師、課程、專業(yè)和學科是構成大學本體的五個基本要素,而任何一所大學都必然包含這五個要素,這些要素是基于大學組織之中可感知的“實在”的存在,具有實體屬性。而實體屬性是大學本體的第一屬性,其他屬性依附于其上;二是學術屬性,學術屬性是大學本質屬性,也是大學特有的屬性;三是文化屬性,文化屬性是大學的本質屬性,但不是大學特有的屬性,屬于大學的功能性范疇。大學雖然是以專業(yè)教育為主業(yè),但專業(yè)教育實際上與文化素質教育是相互滲透、貫通和融合的,專業(yè)教育亦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學術和文化屬性是依附于大學本體所展現(xiàn)出的一種本質屬性,大學一旦產生,其文化屬性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意志消失或轉移。由于學術和文化是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難以割裂,本文將大學的文化屬性和學術屬性通稱為大學文化,或者說大學文化彰顯著學術和文化的特性。
二、大學本體構成要素及內涵
本體論承諾是一種通過“物與詞”的對應關系,來尋找事物根源和本質聯(lián)系的方法,這種分類方法能夠讓持不同分類方法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得到共性的結論,但對事物的認知可能由于分類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6]我們對大學本體作以下假設:
(一)高深知識存在關系的人主要是教師和學生
不論何種類型的大學,其始終是圍繞學生和教師而建立的,學生和教師是大學中最重要、最具活力和不可分割的一對要素,也是大學得以存在的根本。在大學中,教師既是文化和知識的傳遞者、生產者,也是具有特定的學科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的生命載體,是大學之靈魂。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進入大學通常是其求知欲望和發(fā)展的內在和外在的需要,學生與教師圍繞著高深知識發(fā)生關聯(lián)。學生的任務是學習和初步的研究,涉及的內容也是高深知識。一個好的大學能否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學生,關鍵在教師,而教師存在的價值在于學生。
一、注重歷史概念的正確傳授
概念是事物本質的反映。中學歷史知識的基本概念,反映著相應歷史內容的本質屬性。歷史概念可分為史事概念和史論概念兩大類。史事概念是對基本史實的概括,史論概念是對眾多基本史實和史事概念的理論概括,但不論哪種概念,在中學歷史教材中并沒有逐一提出來做系統(tǒng)、完整的注釋,只是通過歷史現(xiàn)象的具體描述加以說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從這些說明中,歸納出歷史概念的內涵,讓學生掌握一個個歷史概念的本質屬性。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素質培養(yǎng)。
如西周“井田制”這一概念,我們可以依據(jù)課本的描述,用的理論概括為:①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土地同有。②人們在生產勞動中所處的地位:奴隸主強迫奴隸集體從事勞動。③ 產品分配方式:奴隸主完全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④井田形式:田野阡陌縱橫,呈“井”字形。其中④ 只是井田的形式而不是井田的本質。①②③才是井田這一概念的真正內涵。通過這樣的歸納,學生不僅掌握了井田制的本質含義,而且領悟到了分析土地制度的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即用生產關系的三要素去分析各種社會形態(tài)下的土地制度的實質。這無形中就培養(yǎng)起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素質。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長期地有意識地對一些歷史概念進行這樣的歸納和講授,不僅能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歷史概念,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周密性和徹底性,表現(xiàn)出很強的理論素質,還能加深教學的深度。
二、構筑歷史概念的結構系統(tǒng),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性認識
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結構的最大優(yōu)點是便于從中得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本質聯(lián)系和必然趨勢,是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史論概念的有機組合。但在中學歷史教材中沒有這種組合的專門敘述,只是把它體現(xiàn)在眾多的基本史實和基本概念中。教師就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把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實進行梳理加工,得出一個個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然后才能通過分析,總結規(guī)律性的認識。梳理加工的方法有以下兩種:
(一)縱中找規(guī)律
就是將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史實梳理成一個縱向的結構系統(tǒng),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認識。這種認識在中學歷史知識中是一種高層次的理性認識,是學生歷史學科高素質水平的具體體現(xiàn)。如我們可以把中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概念梳理成這樣的縱向結構系統(tǒng):西漢的編戶制度北魏的租調制唐租庸調制 庸后期兩稅法 明一條鞭法 清地丁銀。從這個結構系統(tǒng)中可以得出如下規(guī)律性認識:①中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發(fā)展的趨勢是由繁到簡。②人頭稅的發(fā)展趨勢是由重到輕到取消。③農民對因家庭和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日趨減弱。④勞役地租和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轉變,這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結果。要得出這樣的認識,沒有一定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水平和敏捷的思辯素質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長期堅持這樣的歸納、講解和訓練,就能不斷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這方面的素質。
(二)橫中尋特點
就是把某一歷史事件或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時代的各個側面逐項加以歸納,構成一個歷史橫斷面的結構系統(tǒng),通過分析各個側面和對各個側面的綜合分析,找出該歷史事件或人物所具有的歷史特點及其成因,對歷史事件或人物做出歷史的全面的公正的評價。
比如1995年歷史統(tǒng)一高考問答題笫一題:“指出秦始皇漢武帝在軍事行動、役使百姓和加強思想控制三方面的類似之處,并說明為什么導致秦亡漢興的不同結果?”此題后一問有了相當難度,難就難在不少考生缺乏上述素質,不會從秦皇漢武所處的不同歷史時代和歷史環(huán)境去分析二人的不同個性。秦始皇攻打匈奴,是在秦剛統(tǒng)一六國之后進行的。這時秦國的國力還不夠強大,沒有足夠的力量“完全解除匈奴的威協(xié)”,而漢武帝則不同,在他所處的時代,國力已強大到足以“徹底擊敗匈奴”的程度。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這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剛剛從奴隸社會制度下走過來,遭到激烈反對也是情理中的事。秦始皇要想鞏固新生的封建政權,也必然要對他們進行堅決鎮(zhèn)壓,因而造成了“鉗制思想,摧殘文化的惡果”;漢武帝所處的時代,封建社會制度已被社會各界普遍認同,封建專制中央集權業(yè)已鞏固和加強,儒家思想在社會上逐漸流布并成為多數(shù)人行為的道德準則。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只需發(fā)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號召,并采取一些相應措施就能得到社會的認同,沒有必要也不會去用秦始皇的做法。在每個側面的分析過程中,又從歷史淵源、歷史環(huán)境、人物個性等幾個方面去尋根探源,便使分析入木三分,有理有據(jù)。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感、現(xiàn)實感和未來感
歷史感、現(xiàn)實感和未來感也是一個人素質的構成因素。
所謂歷史感,就是要把歷史現(xiàn)象定位在它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認識,而不能把當代的觀念置于歷史的觀念之中。關于這一點,前面已有所論述,不再重復。
所謂現(xiàn)實感,就是通過對歷史現(xiàn)象的科學分析,對現(xiàn)實社會做出比較正確敏銳的認識和判斷。但這并不是把歷史問題與現(xiàn)實問題做簡單的類比,而是要從歷史問題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為現(xiàn)實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