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科學研究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營造一個民主、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
新課改要求在教學活動之中,要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學生變成學習的主角,使學生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中,更要注意教學環(huán)境的營造。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觀想象能力,通過書籍、網絡等途徑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去營造一個相對民主開放的環(huán)境,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得到自由發(fā)揮。在寬松的氛圍中,學生也會在主觀上敢于表現自我,勇于表達自己對于問題的見解和看法。
二、教師要適時適度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在日常教學中師生直接應該共同合作。課堂教學的生成和生成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們要善于發(fā)現并且捕捉教學中的信息,往往一個小的急中生智就會引發(fā)課堂的一個。如果教師只拘泥于把教案反復到位地呈現給學生并且沒有任何調整,這樣的教學效果時常會事倍功半,老師教得累,學生的學習情緒也不高。
例如,“慈母情深”一文的教課,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和體驗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就是適時地進行點撥引導。例如,“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這句話,通過闡述,讓學生們理解到這句話刻畫的是一位瘦弱的母親;而從“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引導學生了解這是一位非常辛苦的母親。通過在教學中適時地點撥,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母愛是偉大的。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想品德。
三、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不同見解
在探究性的學習之中,由于結論不是現有的。學生會有多種思路和多種設想,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情感體驗進行入手,讓學生們帶著愉悅的情緒、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行學習,著力營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文本”,由于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對文本的解讀必然呈現多元化的態(tài)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獨特感受,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個性化的理解,用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的多元化解讀。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多元化解讀會引發(fā)學生群體不同觀點的碰撞,產生思想火花,促進學生成長。
四、教師要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來展開教學活動
關鍵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唐忠順(1967-),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4-0148-02
與生機勃勃的基礎教育新課改和百家爭鳴的大學外語教改相比,有關外語專業(y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對較少,而且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養(yǎng)理念和學術論文規(guī)范上,對于微觀層面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問題仍缺乏深入探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語專業(yè)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戴煒棟、王雪梅,2005)鑒于此,本文在結合筆者多年執(zhí)教研究生課程的基礎之上,對一門重要的研究生學位課程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探索與感悟,以期與同行共同探討研究生教育改革,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英語教學論”是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和教育碩士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學位課程。主修這門課程的研究生將來多數會從事基礎外語教學工作。由于碩士是目前我國中小學師資中學歷較高的群體,他們對推行中小學外語教學改革和提高基礎外語教學質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為此,我們對這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長期的、全面的探索:從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到課程內容的抉擇,從教學方式的更新到教學評估體系的變革。經過多年的努力,一門充滿活力的、動態(tài)的、開放的研究生課程已經建立?;仡櫸覀冏哌^的歷程,主要在如下五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教學大綱在教學中起到指揮棒的作用,因此,課程教學改革首先從這方面入手。在課程與教學的運行當中,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確立課程教學目標。(Tyler,1949)在考慮我國外語教學,特別是中小學外語教學的實際與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基礎之上,把“英語教學論”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yǎng)研究生的外語教學理論素養(yǎng)和外語教學方法。此課程教學目標的確立,一是考慮了碩士生未來職業(yè)的需要,二是考慮了他們將來從事基礎外語教學工作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外語教學方法的訓練是他們的立身之本,教學理論素養(yǎng)是他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源泉。
在課程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由于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時間、空間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語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種類繁多而且日新月異,加之這門課程的學時有限,常常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顧此失彼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基于這種情況,我們把教學內容分為剛性內容和彈性內容。剛性內容是指研究生必須掌握的課程知識,包括中外外語教學流派的評析、各種外語教學方法的語言學和心理學基礎等等。彈性內容主要體現在對外語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的分析討論,這部分內容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隨著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而變化的。
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我們克服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本科化”課程教學方式(羅堯成,2006)的弊端,采取“學生主題發(fā)言和教師講授相結合,課堂學習與課堂討論并重”的新型教學模式。例如,我們常常要研究生輪流在課堂上作主題發(fā)言,精要介紹一種外語教學流派或外語教學方法,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再補充完善。這樣做可以培養(yǎng)研究生的自學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師講授的主要是難點、疑點和重點問題。存在爭議的問題和熱點問題就構成了課堂討論的內容。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兩者相得益彰。
在教學評估方面,改變了以往單憑學期論文評定成績的方法,而將研究生的權威著作閱讀效果、課堂主題發(fā)言、課堂討論、學期論文四項內容作為成績考核的依據。這樣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指定必讀權威著作,嚴格檢查閱讀效果
實踐證明,對于任何一門碩士學位課程來說,要選擇一本內容全面、對問題闡發(fā)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難,因此我們常常給研究生指定幾本有關外語教學與研究方面的權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權威著作。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對這些著作進行綱要式地介紹,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讀完,以便于系統(tǒng)地把握外語教學的歷史與現狀,了解外語教學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領會外語教學法不斷發(fā)展演變的軌跡和緣由。為了檢查研究生閱讀權威著作的效果,我們經常和研究生的導師積極配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嚴格檢查,如提交讀書報告或組織討論交流。
三、師生共建課程參考文獻庫
眾所周知,學術期刊是反映學科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tài)的主要載體之一(另一主要途徑是學術會議),它在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術素養(yǎng)和撰寫學位論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學習指定的權威著作之外,還必須經常閱讀外語學術期刊。事實上,很多研究生對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應該閱讀哪些期刊,二是閱讀過的文獻七零八碎,缺乏歸納整理的方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參考文獻庫所收錄的論文必須來源于國內外外語類核心期刊。然后根據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把參考文獻庫進行逐級分類并逐年更新。一級分類包括:國內外外語教學流派及其批判與繼承、語言學理論與外語教學、心理學與外語教學、詞匯教學研究、語法教學研究、閱讀教學研究、口語教學研究、聽力教學研究、寫作教學研究和中國外語教學改革研究等十大類。一級分類類別不宜過多、過細。在一級分類的基礎之上,我們又進行了二級分類。例如,在一級分類參考文獻庫“詞匯教學研究”下設了七個二級文獻庫:詞匯量調查研究、教學大綱詞表研究、詞匯學習策略研究、詞匯水平研究、寫作詞匯研究、口語詞匯研究、心理詞典研究和詞匯搭配研究。研究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對二級參考文獻庫進行進一步分類,以構建個性化的參考文獻庫。為了及時更新參考文獻庫,我們對每屆研究生進行了分組,每組負責及時更新一個一級參考文獻庫,教師定期查看更新情況并給予相應指導。
實踐證明,參考文獻庫的建立,不僅使研究生對該門課程的研究范圍、研究歷史和最新研究動態(tài)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極大地方便了研究生進行文獻檢索,使他們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歷史與現狀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為他們未來的碩士論文選題提供了有用的文獻資料。通過師生共建課程參考文獻庫,教師也把握了外語教學研究的概況及研究前沿,極大地開闊了師生的學術視野。
四、選擇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專題介紹和專題討論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時間、空間跨度很大,所涵蓋的內容十分龐雜,加之這門課程的授課學時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教學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則就會陷入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本科化”教學方式。(羅堯成,2006)因此,有必要對課堂講授內容進行抉擇,對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們選擇了一些外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專題介紹,然后讓研究生在閱讀指定專著和課程參考文獻庫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就這些專題展開討論。就這門課程而言,我們把重點放在了對各種外語教學流派的歷史分析及批判繼承上;難點在于各種語言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如何催生了外語教學法的產生和流變;熱點問題是動態(tài)的,隨著外語教學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斷變化。
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進行專題討論,我們常常會提前公布討論話題,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話題,組成研究小組,進行小組合作,這樣可以培養(yǎng)研究生共同發(fā)現式的、合作式的學習。(文秋芳等,2006;戴煒棟、王雪梅,2005)此外,我們會對每個研究生在討論中的的表現進行記錄評分,作為課程考核成績的一個重要依據。因此,研究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討論。我們發(fā)現,專題討論既可以以點帶面,又可以培養(yǎng)研究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獻綜述能力和理論思辯能力,同時還可以檢查和監(jiān)督研究生的學習狀況,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增加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營造科學研究的氣氛和求實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學者認為,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研究”二字上,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勛,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體現在論文寫作上。要寫好學術論文,其關鍵是做好論文選題,因為“發(fā)現問題等于解決問題的一半”。過去,在研究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現多數研究生在論文(包括學期論文、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選題方面比較茫然,要么選題太泛,要么重復別人的研究,要么把沒有人研究過的問題誤認為是學術創(chuàng)新,即把學術空白等同于學術前沿。(林文勛,2005)通過專題介紹和專題討論后,發(fā)現研究生在論文選題方面比較敏銳,選題通過率明顯提高,而且他們所提交的學期論文選題和碩士論文選題基本上都來源于師生課堂互動所探討的重點、熱點問題或與之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涵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三維目標”、外語學習的最佳起始年齡、外語自主學習、我國基礎外語教學改革、任務型教學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論與實踐互動,培養(yǎng)研究生的實際教學水平
我國研究生培養(yǎng)一直沿用“課程學習+發(fā)表文章+學術性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結果導致與社會需求脫節(jié),學非所用,不少學生甚至遭遇畢業(yè)即失業(yè)的尷尬。(阮平章,2004)外語研究生的大多數課程都比較注重提高理論素養(yǎng),(張德祿,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將會在學術性的基礎上變得越來越突出。隨著研究生教育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和社會的快速變革,單一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已難以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需要,分類培養(yǎng)是研究生教育發(fā)展過程的必然選擇。(阮平章,2004)基于這些理念,我們著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為他們今后步入社會做好準備。因此,在開設“英語教學論”這門課程的同時,盡可能地給研究生安排適量的教學任務或是讓他們自己去尋求教學機會,或是讓他們充當本校任課教師的助手,目的是讓他們親歷外語教學第一線,從中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這對于研究生來說是彌足珍貴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鍛煉機會。
六、結束語
“英語教學論”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位課程,根據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和社會對外語人才的要求,按照現代教學理念,對該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質性的改革,初步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動態(tài)的、開放的學位課程教學模式,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當然,課程教學改革的任務是艱巨的,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進一步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Richards,J.,T.Ro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Tyler,R.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3]戴煒棟,王雪梅.英語專業(yè)研究生教學中的協(xié)作探究模式——界定、理據與應用[J].中國外語,2005,(4).
[4]林文勛.導師,你應該教給學生什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3).
[5]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6).
[6]阮平章.分類培養(yǎng)是研究生教育發(fā)展過程的必然選擇[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8).
關鍵詞:項目教學;液壓與氣動;課程改革;實踐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2-0110-02
引言: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許多教育學者對于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探索。徐曉歌等人對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教學機制的創(chuàng)新進行了研究[1]。劉華提出了以學生探索、解決“真實問題”的“類實踐”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2]。胡文龍對于工科多層級探究式教學進行了研究[3]。本文基于項目教學理念的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是圍繞多個能涵蓋知識點的實踐項目并結合傳統(tǒng)教學方式而開展的全新教學模式,該模式綜合了當前傳統(tǒng)類型教育、任務驅動類教學[4]和案例型教學[5]的特點,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有機地融入到了所設計的實踐項目中去,讓學生以設計實踐為導向,進行積極地、自主地完成課程知識的建構。也就是說所有課程大綱中學生需要學習、掌握和理解的知識都必須圍繞實踐項目這個核心展開,而且這些知識能夠與項目很好地融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一、總體設計思想
液壓與氣壓傳動技術在機械制造、工程建筑、交通運輸、軍事器械、海洋工程、礦山冶金、食品加工等各個領域的應用均十分廣泛。本課程是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及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將課程教學內容與項目式教學相結合,通過對原有課程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改進,增加項目的設計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動手操作能力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更好地增強學生對專業(yè)知識掌握理解和應用。具體的改革首先應從教學大綱的修訂和教學計劃的制定開始,以項目實踐教學為導向,增加學生設計實踐實驗環(huán)節(jié)的學時。其次,轉變思路,改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項目教學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和動手實踐的機會和平臺,加強師生教學互動交流。同時,將現有的實驗課程進行全新的編排,并針對學生存在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差的問題,安排相對應的操作性和綜合性強的實驗,盡量讓所有的學生能夠親自動手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課程的學習中。最后,改革考核方式,列出考核細則。例如本課程(液壓與氣動)的考核可以由6部分組成,分別為平時出勤成績,占6%;平時作業(yè)成績,占12%;隨堂測試2次占20%;實驗成績,占5%;項目成績,占7%;卷面考試成績,占50%。因此,最終本門課程的總成績?yōu)樯鲜?部分成績之和。同時,部分知識點的講解可以結合實際項目及實驗進行邊操作邊討論的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核心――“主動者”。
二、項目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內容
該項目教學是把液壓與氣動知識與工程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通過學生大量查閱資料,總結工程實際中所遇到的液壓與氣動問題。運用到的知識點包括液壓泵、液壓馬達、液壓缸的選取,各類液壓閥在回路中的作用,液壓輔助件的應用,液壓基本回路的設計,液壓系統(tǒng)的設計計算等。項目設計的過程包括:(1)設計任務;(2)設計思路;(3)液壓回路圖設計;(4)最終方案的確定;(5)元件的選??;(6)項目報告及答辯。
三、項目實施方案
1.總體實施步驟。首先,梳理課程體系,整理課程知識點,制定教學改革方案,修訂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其次,根據教學計劃,進行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實施;再次,進行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改革,將實驗與項目結合起來進行實驗教學;然后,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全程跟蹤考核;最后,匯報總結,提出意見及建議。
2.實踐項目的實施。項目采用分組形式進行完成,每4個或5個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對應一個項目題目,每個小組選出一名組長,由組長負責任務分配,分工要明確。這個過程中,老師能夠實時地對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并糾正錯誤,對知識進行細化的講解,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同時,每個項目都需要小組內成員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這就需要在小組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上,做好組織、分工、配合等各方面的工作,培養(yǎng)了學生在團體中找準定位、發(fā)揮特長、與人協(xié)作等能力,為以后更好地適應工作環(huán)境打好基礎。同時,這些活動也增加了學生之間互相了解互相交往的機會,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3.實踐項目的進程安排。實踐項目的題目下發(fā)后,同組的負責人根據項目的安排及各位同學的實際情況進行任務分配,依據課程的進度,積極開展資料搜集、查閱、整理及方案的設計等工作,并按時進行答辯驗收,上交項目報告,其學時安排如表1所示。自課程開始,一直到課程結束,學生利用課外14學時完成該項目。
4.實踐項目的成績評定及評分標準。課程進行期間,嚴格考勤。本門課程課堂上共講14次,要求每個學生每次上課提前5~10分鐘到教室,在主講老師所提供的簽到表上由簽到(不得代簽,如果通過對比每次簽到的筆體發(fā)現有代簽的,當事人平時出席成績均計零分)。無故缺席4次或遲到6次,平時出勤成績?yōu)榱?。平時出席成績占6%,出席成績?yōu)榱愕膶W生不能參加結課考試。按時交作業(yè),同時杜絕抄襲,如有雷同,無論抄襲者還是被抄襲者,其成績一律為零,平時成績占12%。
在課程進行期間,會進行兩次隨堂測試,占總成績的20%。本門課程還有4個學時的實驗項目教學,占總成績的5%。實驗課程的要求與理論課程一樣首先每位同學每次實驗必須提前5~10分鐘到指定的實驗室簽到;其次,在教師及實驗師的安排下認真完成每個實驗,同時在課后認真書寫實驗報告并按時統(tǒng)一提交,杜絕抄襲;最后,按照學校的安排采取筆試的方法進行結課考試,卷面總分100分,卷面成績的50%為結課考試的成績。
課程中所進行的實踐項目成績占總成績的7%,其主要包括三部分:本組學生自評(3分),指導教師評分(2分),答辯成績(2分),三部分之和為項目總成績。其中,各組學生自評部分,由該組學生之間相互打分,最后由小組負責人簽字后上交給任課教師,每組學生互評的平均分不超過2.5分,最高分與最低分的分差不小于0.5分。打分過程中要以小組成員在整個項目完成過程中的貢獻大小為依據。指導教師部分,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出勤、平時表現、討論的積極性、承擔的任務、項目完成情況、報告書完成情況及PPT演示文稿完成質量等給學生打分。答辯部分,由現場評委打分,包括項目的完成質量,講解清晰度,匯報時間,回答問題的準確性等。
5.實踐項目報告要求。項目說明書應該敘述完整,文理通順,字跡工整,公式、圖表規(guī)范,總字數要求1500字以上。各組的項目報告應獨立完成,不允許出現嚴重雷同的情況,若出現將會嚴重影響成績,而且項目報告中應明確說明小組成員中每個人負責的內容,以及在整個完成項目中的貢獻和工作比例等。同時,所完成項目中研究內容的完成度會影響到每組成員的最終成績,因此鼓勵各個小組進行討論選取比較感興趣的方向進行設計和深入研究。同樣嚴禁從網絡或通過其他途徑進行剽竊抄襲,如有發(fā)現,選擇該項目的小組所有成員的實踐項目成績以零分計。
四、總結
在理解并掌握液壓與氣動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項目匯報的形式,使學生了解液壓與氣壓傳動在實際中的運用,提高查閱資料和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同時,以實際項目和實驗項目等帶動教與學,并從中組織協(xié)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內容,克服理論和實踐相脫節(jié)的問題,增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性,使知識從原理性向應用性、綜合性轉變,這樣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造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溝通和協(xié)調的能力,達到國家對工程應用人才需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曉歌,張晉愷,張徽.高校產學研合作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J].職業(yè)教育,2013,(29):196-197.
[2]劉華.課堂教學的新范式:以整合性“類實踐”學習活動為中心――來自美國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J].課堂教學研究,2014,(8):6-12.
[3]胡文華.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1 CDIO人才培養(yǎng)模式
CDIO是當今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種創(chuàng)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fā)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lián)系的方式學習工程。CDIO 培養(yǎng)大綱將工程畢業(yè)生的能力分為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tǒng)能力四個層面,要求采用綜合的培養(yǎng)方式,使學生在這四個層面達到預定目標。
2 課程教學現狀
在整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知識體系中,操作系統(tǒng)課程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對先修課程的總結和提高,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系統(tǒng)的整體理解,又為學生學習后續(xù)專業(yè)課程打下必要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理解大型系統(tǒng)軟件的基本結構、模型和算法,掌握各類系統(tǒng)的集成應用。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由于課程本身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決定該課程的難度較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總體來說存在如下問題:
2.1 教學內容抽象
操作系統(tǒng)課程中主要涉及到進程管理、作業(yè)管理、內存管理、文件系統(tǒng)和設備管理等五部分內容。五部分內容相互聯(lián)系,構成了操作系統(tǒng)的課程主體。學生在學習操作系統(tǒng)中常常發(fā)現操作系統(tǒng)課程中內容與 Windows、Linux、Android和IOS等系統(tǒng)有很大的差距。課程所學內容和實際操作脫節(jié),因此很難提高學習興趣。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也常常遇到不同章節(jié)連貫性差、理論性強等問題,使得授課過程大受影響。
2.2 實驗手段單一
操作系統(tǒng)教學主要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總共為72學時。由于實踐教學課時很少(僅為18學時),學生缺少實踐鍛煉,很難深刻理解操作系統(tǒng)的基本原理。有些學校增加了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但時間也很短,想要在短短幾周時間內完成操作系統(tǒng)的課程設計,顯然也不符合實際情況。目前我們學校操作系統(tǒng)課程實驗安排是讓學生模擬實現幾個經典算法,比如進程調度算法,存儲器管理中靜態(tài)、動態(tài)分區(qū)算法。實踐教學中驗證性內容偏多,設計性、綜合性和探索創(chuàng)新性實驗內容偏少,沒有適當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編程興趣,使學生獲得樂趣和成就感,因而也影響學生探討問題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2.3 教材陳舊,理論重于實踐
國內的操作系統(tǒng)的教材普遍注重理論性,內容有些陳舊,沒有將一些新穎的知識引入課堂,大都是原理的介紹但又缺乏理論和實踐的連貫性,而規(guī)范的課程實踐指導資料市面上比較少。操作系統(tǒng)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光靠這些理論知識是無法使學生真正地掌握操作系統(tǒng)的設計思想和理念的。
3 基于CDIO模式的教學改革思考
在深刻認識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操作系統(tǒng)》課程教學過程中的眾多弊端,筆者開始嘗試借鑒CDIO的培養(yǎng)模式,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
3.1 以問題為驅動改革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tǒng)中的算法都很抽象,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問題式驅動教學法。在知識點的講授過程中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引導學生由生動的實例過渡到操作系統(tǒng)的算法中。比如在介紹了死鎖的概念后,拋出問題“怎么樣能有效預防避免死鎖的發(fā)生?如果你是操作系統(tǒng),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隨后引入銀行家算法來解決。通過這種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營造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既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質疑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又提供機會讓學生邊學邊做,能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入。所以這需要授課教師在備課中好好設計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積極性。
3.2 以實用為導向的教學
在進程管理章節(jié),介紹信號量的PV原語,這是一個難點,要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可以補充選擇身邊的事例進行分析,比如司機售票員之間要想正確的同步,必須采用信號量機制在協(xié)調他們的活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般會設置3-9學時的“指導性自學”環(huán)節(jié),如能充分利用好這個環(huán)節(jié),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每節(jié)課設置一個課程相關的開放話題,分組討論,指導學生課前查閱資料制作ppt上臺演講,最后老師總結發(fā)言。這樣以來,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
3.3 網絡教學綜合平臺
筆者所在學校在兩年前就開通了全校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網絡平臺中的電子教案、課后練習、實驗輔導、教學錄像等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課外自學的網絡環(huán)境;在線答疑、作業(yè)提交、網上留言為師生提供了實時和非實時的交流互動平臺。同時教師也可以不斷更新教學資源,上傳操作系統(tǒng)新發(fā)展動向和技術等相關資料。
3.4 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改革
課程考核評價是對教學有積極導向作用,是檢驗課堂和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傳統(tǒng)考核方式偏重理論知識考核。為充分發(fā)揮考核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筆者在探索構建開放式、全程化的考評體系。課程總評成績中,平時成績占50%,期末成績占50%。平時成績綜合考量學生出勤、課堂提問、課程實驗、課后作業(yè)等情況等,有效地將學生自主學習等情況納入考評體系。通過改革課程考核評價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充分體現了CDIO模式下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有效促進學生在注重實踐、積極參與的精神和動手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基本達到了強化專業(yè)學習基礎、突出編程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
關鍵詞:職前職后融合理念;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改革可以從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兩個層面來理解,這兩點對應于高校的兩個重要職能——人才培養(yǎng)和社會服務。落實到每個教師的工作中會各有側重,但如何對兩者進行協(xié)調,是高校提升競爭軟實力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從職后的視角來審視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社會服務平臺的構建對提升專業(yè)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落實并提高針對性。教師通過參與社會服務,更好地了解職業(yè)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養(yǎng)更符合高職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定位。(2)有利于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內容選取、教學過程組織、質量評價等)。教師通過參與社會服務,根據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需要和行業(yè)發(fā)展需求,更好地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技能訓練與課程考核更有針對性。(3)有利于提升崗位適應性,使所學與所用距離更近。
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理念及改革內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職前職后融合的理念,從職后人才基本素養(yǎng)的角度進行專業(yè)課程目標與技能目標的設定,各專業(yè)核心課程根據職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設定課程的核心能力指標作為課程評價的重要標尺;同時以職后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為載體,從內容選取、教學組織、課程評價等方面對專業(yè)課程進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改革重點是構建本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社會實踐、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建設體系。
(二)改革的內容
基于職前與職后融合理念的職前課程改革內容(1)課程內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學內容選取的有效性——結合職業(yè)特點,在專業(y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處理好“高等性”與“職業(yè)性”、“知識習得”與“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在原有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對應崗位實際的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相應選擇,突出有效性和適崗性。(2)教學研究改革。以職前職后融通的視角,選擇教學研究的切入點,尋找與職業(yè)發(fā)展聯(lián)系緊密的選點進行教學研究,把握職后人才發(fā)展的前沿理念和發(fā)展態(tài)勢,反哺專業(yè)課程教學,以科研促教學,提升教學的有效性。(3)課程評價改革。主干課程的知識及能力評價應與主要工作崗位的核心能力緊密對接。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職后課程改革內容(1)以職前課程為原點,每個課程團隊組建一個服務社會的項目團隊。(2)以課程為原點,開發(fā)與職前課程對應的職后教育培訓包。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實踐改革內容通過積極參與基地實踐活動,與基地合作進行課程開發(fā),積極參與、指導基地教學研究類課題的申報和實施,基地聽課評課等活動,發(fā)揮地方高校的區(qū)域服務功能和引導作用。
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與實踐措施
(一)具體實施方案
以本專業(yè)主干課程為改革原點,以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項目為依托,形成職前一門課程、職后一個專業(yè)發(fā)展培訓項目或一個課程資源培訓包、基地一個項目團隊的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體系。
(二)具體實踐措施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職前課程改革以本專業(yè)主干課程評價改革為紐帶,從職后人才基本素養(yǎng)的角度進行專業(yè)課程目標與技能目標的設定,促進主干課程內容的有效性改革。詳見表1。能力觀測點檢測的有效保障是:(1)“教學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觀測點”作為課程績效的重要評價指標進入相關主干課程考核方案,并作為本專業(yè)主干課程質量的重要考核依據。(2)專業(yè)和課程組進行課程質量評價時會重點關注各門課程的教學有效性評價指標。
基于職前
職后融合理念的職后教育課程改革職后教育課程改革詳見表2。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實踐改革基地實踐改革詳見表3。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專業(yè)教學改革成效
(一)專業(yè)主干課程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建立
本專業(yè)從2011年開始以學校特色專業(yè)建設為平臺,探索從職前職后融合的視角進行專業(yè)課程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的建立,目前本專業(yè)基本建立了結合崗位特點和要求的主干課程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為提升本專業(yè)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檢測和評價標準,提升了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二)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社會服務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本專業(yè)從2011年開始探索與職前教育專業(yè)課程對應的職后培訓項目的開拓,目前本專業(yè)主干課程已開拓與職前課程對應的九項職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培訓項目。從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項目培訓,培訓浙江省中小學教師1 469人,創(chuàng)收1 175 500元。
(三)以職前專業(yè)課程改革和職后社會服務改革為基礎的項目化社會實踐模式逐漸走向成熟
將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學研究、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四者進行有效融合,以項目為載體,增強教師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針對性。讓專業(yè)課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會實踐相互促進,在合作共贏中找到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有效途徑。從2012年開始,本專業(yè)圍繞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項目化”社會實踐全面推行,從基地校本課程開發(fā)指導、與基地合作課程、基地聽課評課與教研交流、與基地合作教學研究類課題的申報和實施、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校本培訓五個方面進行改革實踐,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教學研究對職前課程的反哺效果明顯
在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教學研究成果推動下,目前本專業(yè)有“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與研究”獲評國家精品課程,并正在轉型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兒童文學”和“古代文學”獲評學校精品課程。教學研究成果詳見表4。
(五)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教學改革提升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競爭力
衡量課堂教學改革最終效果的重要標尺是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質量。在中國第三方教育數據和培養(yǎng)質量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對我校2010和2011屆畢業(yè)生畢業(yè)一年后的調查中,本專業(yè)2010和2011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競爭力位于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各專業(yè)的首位。
參考文獻:
[1]劉明星.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基本路徑探析[j].職教通訊,2011(24).
[2]賀敬宏.高等職業(yè)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有效途徑探析[j].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2).
[3]蔡新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職教通訊,2013(26).
[4]顧準.關于高職專業(yè)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探索[j].職教論壇,2012(29).
[5]仇雅莉.示范性高職院校社服務的內涵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yè),2010(20).
一、傳統(tǒng)《審計基礎》教學的發(fā)展現狀
《審計基礎》作為會計專業(yè)較難的核心課程,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審計人員從事審計工作所必須掌握的審計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審計基礎》教學存在以下問題:(1)教學方式上?!秾徲嫽A》的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在“講授―被動接受―記憶―考試”的模式下,不能有效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和培養(yǎng)學生自覺思考的習慣。高職院校更側重于應用能力,強調理論和實踐結合。在理論學習粗糙和實踐時間不夠的情況下,學習的效果不盡人意。(2)學生來源角度方面。高職院校的學生來源于統(tǒng)一或單獨招生,基礎普遍較薄弱,個體的差異大,學生的理解能力、態(tài)度、習慣不同導致學習的效果差異大。長期依賴老師課堂的授課方式,缺乏主動的探求精神。
“翻轉課堂”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有利于改善長期以來的學習習慣?!胺D課堂”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模式,但由于“翻轉課堂”對教師、學生、網絡資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其在運用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翻轉課堂”對學生積極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審計基礎》課程是會計專業(yè)較難的專業(yè)課程之一,專業(yè)術語多,且難以理解。高職學生起點相差大,部分學生學習長期依賴教師傳授,形成被動學習的慣性,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較低?!胺D課堂”需要學生在課后積極主動學習,這樣的教學會導致部分積極性低的學生毫無所獲。
(二)“翻轉課堂”《審計基礎》教學資源匱乏
目前,沒有形成《審計基礎》課程的微課資源的共享平臺,單憑教師自己精選題材后制作,勞動量大,制作水平受限,難以確保學生通過少許視頻讓所有學生理解清楚對應的知識點,不利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秾徲嫽A》課程中存在較多的知識難點與匱乏的《審計基礎》微課資源使得“翻轉課堂”推行難度增加。
(三)“翻轉課堂”有效評價方式尚未形成
目前,沒有專門針對“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體系?;凇胺D課堂”知識傳授渠道和傳授方式的不同,“翻轉課堂”需要在課后完成大量的視頻制作、修改、調整、更新和完善的工作,但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體系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師課后大量的付出,不利于他們積極性的發(fā)揮。
二、“翻轉課堂”的教學優(yōu)勢
“翻轉課堂”將教師從重復工作中解放出來,轉向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模式研究和運用。比如,可以投入到實訓案例搜集和指導。“翻轉課堂”的教學優(yōu)勢主要表現在為下幾點:
(一)“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靈活
“翻轉課堂”可以借助網絡平臺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的零散的時間學習一些知識點。由于教學視頻短小,學生乘車的時候可以通過手機、電腦來學習一個知識點,長期下來,可以完成部分書本知識點的掌握。
(二)“翻轉課堂”有利于協(xié)調差異化水平
“翻轉課堂”使用的教學視頻可以讓不同層次理解水平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掌握程度選擇播放的次數和重復的區(qū)域,為學生提供了在線的老師。同時,也讓部分學習效率高的學生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點。
三、“翻轉課堂”理念的《審計基礎》教學模式構建
“翻轉課堂”是教師課后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學生的學習任務,用Camtasia studio制作視頻、PPT等并共享給學生,要求學生先閱讀教材,重難點在共享的視頻中自學,然后完成指定的測試題,對不懂的知識點記錄并提交課堂討論。通過改變知識傳遞過程,課后學習中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討論分析中改善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合理安排審計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
對于高職的《審計基礎》而言,由于學生來源、水平差異性和課程難度于學生較大。因此,對該課程考慮采取“翻轉課堂”和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即對部分知識點較容易的采取“翻轉課堂”以觀察效果,對于較難以理解的部分,仍以教師教授為主,課堂后練習補充的方式。到目前為止,我們選取的“翻轉課堂”的審計知識點有:審計報告、審計證據、審計工作底稿、審計方法。對于內部控制、評估應對審計風險、審計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采取教師課堂講授為主,案例分析為輔相結合的方式。
(二)開發(fā)與優(yōu)化審計教學資源
《審計基礎》存在較多的難點,教師在課后選取一些知識點制作成視頻,讓學生在課后遇到較難知識點時能通過視頻學習理解甚至掌握,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視頻時間一般為5-10分鐘左右,形式多樣化,必要輔以音樂、動畫等。在“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注重課堂問題的收集,對于共性的問題可以再次開發(fā)新視頻,補充進入網絡資源平臺。
(三)反饋和改進課堂效果
由于教學模式的改變,課堂成為學生反饋問題和老師檢測學生學習程度的地方。學生課堂前的學習老師無法時時跟進,但可以通過學生課堂提問和反饋了解在任務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掌握程度,并據此作為學生平時成績評定的重要依據。這有利于控制學生的參與度,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四、推進《審計基礎》“翻轉課堂”的其他注意事項
(一)培養(yǎng)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信心
在課后制作和選取視頻時,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關注點,開展分組討論、課堂展示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找到學習的興奮點。此外,修改學生成績的評定,包括增加平時課堂參與程度的分數的比重。
(二)搭建“翻轉課堂”網絡教學和學習平臺
通過校外資源的獲取和校內團隊組建,搭建網絡教學平臺。構建《審計基礎》的網絡平臺,需要成立《審計基礎》教學團隊,將校外的優(yōu)秀資源引入,結合學校學生的情況做出調整,形成符合本學校學生的教學資源庫,為實施翻轉課堂奠定基礎。
(三)構建“翻轉課堂”有效評價體系
理念:教育科學與教育科學研究
教育科學是教育的第一生產力,是伴隨著知識經濟到來的教育基本觀念。在人類的社會生產領域,有一個從經驗勞動向科學勞動轉換的歷程,物質的增長方式也從最初的依賴于延長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轉變?yōu)橐揽靠茖W技術的進步。沿著這一思維路向,教育要獲得長足發(fā)展,其第一推動力顯然屬教育科學,而不能依賴加重師生負擔來發(fā)展教育。只有教育科學真正成為教育的第一生產力,教育的時代性、先進性才能得以維系??擅鎸φn業(yè)負擔過重屢禁不止的現象,面對教育領域內簡單粗暴的教育行為屢屢發(fā)生,筆者認為,教育科學的第一生產力性質并未得到彰顯,是中介環(huán)節(jié)出現了問題。教育科學空前繁榮,卻是在自己的話語體系里喃喃自語;教育實踐轟轟烈烈,卻只是在自己的經驗領域進行周期更短、強度更大的重復勞動。教育科學研究,并且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科學研究才能使二者有效地溝通起來。因為教師是在最普遍的教育實踐層面,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并以自己的態(tài)度、知識、人格、意志、情感對教育結果產生最大影響的系統(tǒng)因素。該主體對教師的概念認定、自主程度的強弱、對教育科學內化的程度,都直接影響教育效果。而以上這些因素的迅速改變乃至持續(xù)的改觀都離不開教育科學研究。在教育領域,只有將先進的教育科學理念內化為自我意識的教師,才可能將教育科學的巨大的能動性、物質性充分體現出來。
困擾:制約教師研究教育科學的因素
客觀方面:
1、文化傳統(tǒng)。從長期的教育實踐看,在高等教育中,教師一直保持著教學和科研雙肩挑的傳統(tǒng),而且科研的內容與教學的內容有內在的聯(lián)系,而在中小學校從未有中小學教師必須承擔雙重任務的傳統(tǒng)習慣。在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中,大學里的教師稱謂“教授”(即便是助教),中小學教師即便是特級仍是“教師”。反映出這樣一種世俗心態(tài):中小學教師就是上課教書,去搞科研,便有逾位之嫌;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的是,各人“安其份,守其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種影響雖然是潛意識的、隱性的,但同時它又是力量巨大的,持續(xù)時間長久的。
2、教育制度。這里主要談師范生培養(yǎng)制度與學校內部的分配制度對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影響。我國的教師大部分都是通過三年或四年的師范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在師范的課程設置上,共分為三類:政治理論課、專業(yè)基礎知識及教育學課程,其中又以前二類為重點。據研究表明師范生學科專業(yè)知識水平較好,但基礎知識(尤其是“人”學知識)不夠寬厚,且教育教學能力沒有明顯優(yōu)于其他院校畢業(yè)生的表現。這就派生出兩個問題:廣大中小學教師實踐著教育卻可能不研究教育學;而教授教育科學的高校教師及其培養(yǎng)的高層次學生研究教育學卻可以不實踐教育。
從事教育科研是一項比課堂教學活動復雜、艱苦得多的勞動,但就學校的分配制度來說,收益卻是不能與之相比的。多上課,絕對能多收益,多補貼,多獎勵,但是做科研,一般是只有在獲得獎項的時候,才能獲得一些獎勵。這對積極從事教育科研的教師來說,存在著一個價值低估的問題,就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和復雜性來說,是一種校內的分配不公。其實,科研和教學一樣都該計入辦學成本。只有當科研成為廣大教師日常行為,而不再是一種標志,一種辦學層次的象征,理論和實踐的脫節(jié)才會在最普遍的層面得到解決。
音樂教育的研究方法雖然早已為人們關注過,并在有些專著中作了章節(jié)性的闡述,但是,作為一個專門性的學術課題來研究,并以專著形式體現其成果,在國內尚屬首例。因此,其新穎獨到之處顯而易見,開拓意義自不待言。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在課題命名上的“科學”二字的定位,既將音樂教育作為一門科學來認識,又賦予研究方法以科學的定位,不僅體現了與一般方法論的區(qū)別,而且也表明了作者更高的學術追求。當這一主導動機通過研究實踐轉化為學術成果后,我們不難發(fā)現這種科學精神不僅賦予專著以嚴密的邏輯思考和周密的系統(tǒng)安排,而且有了許多新的學術見解和新的內容表述。例如作者為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所確立的六大基本原則雖然具有較多的學術共性,但是作為一種“基本原則”經過篩選重組運用于此不僅必要,而且也有一定的新意。再如作者提出的“行動研究法”在以往的音樂教育研究中,很少有人關注它,而作者就此立論,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也頗具匠心。學術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一書無論是在選題的視角方面,還是在具體的成果內容上,都傾注著作者對音樂教育研究方法的執(zhí)著追求,所以全書新意盎然,給讀者以許多有益的啟迪。
《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一書的又一特色是它的內容翔實。在這部長達48萬字的專著中,作者從本課題的意義任務、原則、過程到多種方法都分別進行了恰如其分的闡述,有簡有繁,重點突出,將研究的中心投放在那些與音樂教育實踐密切相關的可操作性環(huán)節(jié)的研討上,很難找到“灌水式”的文字。諸如本書把“音樂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專門列為一節(jié),從研究課題的確定、查閱文獻、提出研究假設、制定研究計劃到搜集資料、分析研究、做出結論,直至最后成果的完成,都分別進行了簡要的論述,從而較完整地包容了研究的全過程。再如實驗法在以往的音樂教育研究中,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采用者為數不多。而本書對此特別給予關注,不僅全面論述了實驗法的概念、方法和步驟,而且以較多的篇幅列舉了實驗研究的示例,從實踐的角度論證了理論的闡述。當然,讀者也會發(fā)現本書的“附錄”篇幅過大,這似乎有喧賓奪主之嫌。但是當我們以質疑的心態(tài)審視這六部分附件時,則感到它們與音樂教育的研究方法密切相關,或是指導文件,或是成果目錄,對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研討和學習,是十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將它們與“文本”融為一冊,既是對理論的檢驗,也是給實踐的參考,是有一定價值的。
作為一本學術專著,深入的理論探討是必要的。但是,音樂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它的研究必須從實踐的操作出發(fā),在進行充分理性思考的基礎上,予以理論的歸納和升華,其研究成果必須回歸到教育實踐的層面上,對其科學性進行檢驗。因此,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研究也必須遵循這一客觀規(guī)則,否則它的研究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也就更談不上以人為本了。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一書不僅是音樂教育研究實踐的理論提升,而且也是實踐檢驗理論的有效論證。一些精彩的音樂教育研究成果遍及全書各個章節(jié),是實例,也是示例,既論證了相應方法論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也給讀者實踐研究方法以有益的啟迪,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此外,音樂教育論文寫作是廣大音樂教師普遍關心和焦心的難題,應該說寫不出有一定學術水平的論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科學的方法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本書將《音樂教育論文寫作》列為一章,進行了專門性地細致闡述,從論文的結構、格式到論文的選題、類型,逐一作了詳盡的介紹。這些對于徘徊于音樂教育研究大門內外的教師來說,無疑是一份難得的學習資料,其實用性必將轉化為音樂教育科研的生產力。而這些側重于應用性的章節(jié)的加入,也豐富和完整了科學方法論的整體構建。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試題
課程代碼:00456
請考生按規(guī)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guī)定的位置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西方理性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倡導以數學為基礎的唯理論的演繹法的學者是
A.培根 B.笛卡爾
C.康德 D.赫爾巴特
2.以課題研究的時間作為始點,按由近及遠、由新到舊順序查找的文獻檢索方法是
A.順查法 B.逆查法
C.跟蹤法 D.直線法
3.教育科學研究的理論構思一般應包括的內容是
A.表述問題、界定概念、形成思路 B.查閱文獻、制定方案、選擇方法
C.提出假設、形成思路、選擇方法 D.提出問題、查閱文獻、制定方案
4.教育的歷史研究中,外部評論是確定史料的
A.完整性 B.客觀性
C.適用性 D.真實性
5.歷史研究中的史料一般可分為
A.思想史料、制度史料、實物史料 B.物質史料、精神史料、制度史料
C.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口傳史料 D.文字史料、圖片史料、音像史料
6.美國社會學家貝爾斯曾對小群體互動行為進行過觀察研究。他采取的觀察方式是
A.參與性觀察 B.非參與性觀察
C.實驗室觀察 D.間接觀察
7.教育測量調查中,統(tǒng)計上適用于次數統(tǒng)計、百分比、列聯(lián)相關等的是
A.定距測量 B.定序測量
C.定名測量 D.比率測量
8.若要從問卷調查資料中得出研究結論,其有效問卷的回收率至少應達到
A.30%以上 B.50%以上
C.70%以上 D.90%以上
9.教育科學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
A.教育觀察法 B.教育比較法
C.教育實驗法 D.教育統(tǒng)計法
10.教育實驗設計模式為OlO2O3O4O5O6O7O8的設計是
A.實驗組控制組前后測設計 B.循環(huán)實驗設計
C.時間序列設計 D.多因素序列設計
11.在教育科學理論研究中,理論檢驗的兩種方式是
A.假設檢驗和實證檢驗 B.事實檢驗和價值檢驗
C.定性檢驗和定量檢驗 D.實踐檢驗和邏輯檢驗
12.教育研究定性分析的資料審核中,資料與研究課題的一致程度表明了資料的
A.真實性 B.準確性
C.可靠性 D.有效性
13.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數據特征值。其中,標準分數的計算公式是
14.基于標準正態(tài)分布,常用于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的是
A.z檢驗 B.χ2檢驗
C.t檢驗 D.F檢驗
15.教育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的主要內容是
A.意義評價、理論評價和實踐評價 B.個人評價、同行評價和社會評價
C.通訊評價、網上評價和會議評價 D.目標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二、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16.教育科學研究
17.歷史研究法
18.間接觀察
19.剩余法
20.地位量數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21.好的教育科學研究理論構思的主要標準有哪些?
22.教育調查研究中的訪談調查有哪些局限性?
23.簡述教育科學理論研究的基本過程。
24.簡述定性分析中的內部效度的含義及其分類。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3分,共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