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范文

教育心理學的核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心理學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心理學的核心

第1篇: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問題;對策

近些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開始格外的重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的加深,因此相應的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和教學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伴隨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發(fā)展與進步,我國在教育心理學方面的進展還是比較明顯的,也獲得了較多的教學成就??墒侵两駷橹挂廊挥性S多的問題存在其中,阻礙著我國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

一、我國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地位不高

雖然在近些年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出現(xiàn)了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可是對于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的教育和教學開展程度并不高,重視程度也比較有限。具體而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個正式的以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為主要工作和教學的學術研究機構以及部門。這就不能夠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者和學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其次在期刊的制定上也沒有專門為職業(yè)教育心理學提供發(fā)表途徑的期刊做為學術發(fā)表的平臺。最后對于相關的教材,例如職業(yè)教育心理學材料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夠,可選擇的余地也不多,對于開展這門學科的教學而言就缺乏了教材的支持。

(二)發(fā)展不成熟,內容體系不完善

雖然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已經(jīng)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就其自身而言,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的學科內容和體系是相對不完善的,發(fā)展也不夠成熟,還有許多的內容需要填充和完善。當前我國使用的或者是可以選擇的有關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的書籍和教材只有十一本,并且這當中都沒有一個核心的主題,對于研究對象也都是模棱兩可,每本書都有自己的方向和側重點,大多數(shù)都自成一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教材體系。

(三)研究方法單一

我國對于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方法和研究方式是比較單一的,從多種教材和相關資料不難看出,大多數(shù)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文獻法,而真正的做到進行實證分析的實例卻少之又少,這也就會導致得出的結果很難具有說服力,不具備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價值。

(四)研究成果質量不高

職業(yè)教育心理學之所以學科地位不高,實際上也是因為研究成果的質量不高,無法在一些具有權威的學術期刊進行發(fā)表。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這類學術研究成果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大多數(shù)都是雷同的。其次一些學者和學術報告的動機過于功力,因此就會出現(xiàn)只是改變文章開頭以及結尾,就進行再次發(fā)表,造成換湯不換藥的局面。最后就是教師對于知識的整體把握能力不強,具有較豐富實踐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不具備比較深入的理論研究成果,而那些理論基礎比較扎實的學者卻缺乏一線教師所擁有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所以往往這類研究成果的質量都不高,不具有較高的學科地位。

二、我國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國當前的職業(yè)教育心理學之所以存在許多的問題,主要就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國對于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這就造成了學科自身地位的降低,同時對于教材和教學內容也缺乏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所以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也是比較困難的。其次就是學科自身缺乏完成的體系,沒有明確的學科研究對象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也會造成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當中的弊端和問題。

三、我國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的對策

(一)抓住機遇,突出特色

學科發(fā)展最主要的就是要體現(xiàn)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個性并且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學科內獨有的特點和發(fā)展的方向,進行提升和完善。例如職業(yè)教育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實用性,職業(yè)性。一方面要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直接投入到社會工作當中,另一方面也要重視職業(yè)的特點,注重專業(yè)培養(yǎng),還要不斷的突出教育心理學的特點,抓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重視人格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從而獲得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完善內容體系

目前我國在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的教材方面還不夠完善,大多數(shù)教材都是自成一派,很難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并且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實際上也是一門比較復雜的學科,我們應該科學的將其分為理論,實踐以及具體的應用,分方向和特點進行教學內容的完善和教育教學的開展。無論是哪一學科,都不可以忽略其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學科的進步和發(fā)展都是為了更好的應對社會的挑戰(zhàn),為社會輸送需要的人才,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目標也應該是注重對社會的推進作用,充分的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yè)教育心理學教學體系。

(三)運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

首先明確了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的特點,并且選擇適當?shù)姆椒ㄟM行研究和分析,局限的某一種教學方法只會抑制這門學科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可以選擇實驗法,或者是訪談法,旨在幫助學生進行心理狀態(tài)的解剖和分析,從而進行教育教學。對于職業(yè)教育的學生有明確的定位和科學的認識,探究教師和學生心理的同時獲得具有價值的教學資料和成果。

(四)建立高水平的研究隊伍

提高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學科的整體地位和整體教學水平,是整個教學團隊需要一起努力完成的。所以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進行一線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歸納以及學術理論知識灌輸;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培養(yǎng)教師形成科學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樹立正確價值觀來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還要為相關的學者和研究人員提供交流學術的平臺以及學術的機會,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和科技含量,從而建設起相對高水平的職業(yè)研究隊伍。

結束語:

科學的認識我國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相對科學的解決對策,可以不斷的提升我國的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發(fā)展水平,從而提升學科的地位,完善學科教學體系,獲得更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第2篇: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基礎教學內容,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的發(fā)展。以往學校不是特別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隨著新課改的要求,學校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用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卻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過程,欲速則不達,難以一蹴而就。鑒于此,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德育教學相融合就成為教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德育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教學提供必要補充與支撐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內在文化的需要,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軟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學工作的支撐。其次,從某種程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學工作內容的補充和完善,其目的是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旨在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而德育教學工作則是為了教會學生認識社會,學習社會規(guī)則,加強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則倚重于構建學生的自我認識、強化學生的自制力,從內容上補充了德育教學工作。

(二)德育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路明燈

德育教學工作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路明燈,能夠為心理健康教育做指導方向。所以,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采取德育的“視覺”和“思維模式”去進行,在實踐教學中,積極滲透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學生健康的心理發(fā)展提供支持與保障,否則方向偏頗,心理健康教育易出現(xiàn)南轅北轍的境況。

二、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學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學中,關鍵在于如何將二者融會貫通,從而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完成效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整合已是勢在必得,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學工作的契合點、互相借鑒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將會成為實現(xiàn)學生心理需求和教育服務的必然選擇。因此,作為德育教學的每一位工作者,都應該努力找準自己的位置———扮演學生的心理導師。對待學生的德育教學困難時,不是一味地呵斥或者強行禁止,而應該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掌握并遵循和利用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輔導學生,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全面發(fā)展保駕護航。

(一)科學看待學生心理問題

在學生在校期間,作為班集體的管理者,教師必須特別注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現(xiàn)問題也大多是由心理的不平衡或者暫時性失意引起的,并不是完全因為學生的思想問題引起。此時,教師不能急于將問題定性,而更多的應該是仔細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透過表象分析內在原因,然后加以心理疏導和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問題并積極改正,形成強大的心理素質與健全的人格。

(二)創(chuàng)造班級良好心理環(huán)境

1.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教師本身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所以,學習的道路是沒有止境的,老師要不斷完善個人品格,塑造健康的人格魅力。教師要做到不偏不倚,一視同仁地對待學生,要多鼓勵學生,給予學生關心,注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

2.營造健康的班級氛圍

有這樣一種說法:給孩子一個和諧的世界,和諧的環(huán)境能塑造出孩子美好的心靈,充分挖掘孩子的潛力。作為老師,用自己的真心與愛營造積極進取、文明向上的班級氛圍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班級氛圍能夠改善學生的心理環(huán)境、活躍身心,促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德育工作者應刷新認知,積極吸納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秀教學理念,明確學生的心理需求,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班會、文藝活動和社會實踐等,在各種活動中,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同時又充實了內心,從而加強了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yǎng),同時,學校還可以多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針對學生的問題有問必答,幫助學生樹立一個健康的心理,并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以此達到提高學生德育素質的目的。只有教會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把握思想道德原理,才能讓學生在新的道德演變中減少迷失,從而不斷融入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中。

四、關注個性發(fā)展、個別談心與輔導

世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學生也一樣。學生的心理問題因人而異,團體的指導有時難以達到最佳效果,需要認識到問題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對個別學生及時進行心靈交流和輔導,對癥下藥。要想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教師不能急于求成,應該要耐心等待,如同春播種,秋豐收一般,要堅持不懈地去溝通,關注個性發(fā)展。

五、建立家長溝通機制

教育永遠離不開學習和家庭,因此,心理健康和德育融合教學必須要結合兩大陣營,密切配合,形成一股合力。這就需要老師掌握學生在家里的生活、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等。及時地與家長互動,齊心協(xié)力地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共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素質全面發(fā)展。綜上所述,德育工作的完成,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多種途徑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但融入不代表可以互相代替,只有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學真正結合,才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才能更好地完善德育教學的目標,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吳湘紅.小學德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01):78-79.

第3篇: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 德育 教育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和管理中,在教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應將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性格放在首位,德育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性格的重要方面。在信息技術教學和管理中,我深深感到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活躍,當學生在教學中出現(xiàn)一些不太符合教學要求的行為和心理時,作為教師不能一味地指責學生,或強行規(guī)定不準這樣,不準那樣,而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行為中所反映的思想傾向,同時要挖掘學生為什么要這樣做的深層動機,本著愛護、理解學生的態(tài)度,多采用疏導而非堵的方式,曉之與理,動之于情,正確引導,不但可以將不良的行為和心理轉化為一種正面的影響,使信息技術教學取得良好效果,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

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

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不僅對個人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且也是對社會風氣的凈化。對于教師來說,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例如我們養(yǎng)成學生見到教師后,能夠主動向教師問好,教師也能夠主動回答向學生問好,通過一段時間以后,大部分學生見到教師能夠主動問好。我們也通過日常的教學常規(guī)和機房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要求學生課后自覺整理好椅子、鍵盤、鼠標,填寫上機記錄,同時學生通過每日擦拭微機上的灰塵,清掃地面衛(wèi)生的日常勞動,使學生養(yǎng)成愛護微機設備,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自覺維護保持機房環(huán)境衛(wèi)生,從而進一步地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

二、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節(jié)約意識

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節(jié)約意識不強,花錢大手大腳,特別是每到節(jié)假日或同學生日,總要買一些價格不等的賀卡互贈。買賀卡不只花掉學生很多零花錢,同時也給環(huán)境造成污染。信息技術課上我們教學生做電子賀卡,電子賀卡可以通過網(wǎng)絡傳遞,而無須紙張打印出來,修改也非常容易,它一方面滿足了學生之間相互傳達情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可教育學生知道金錢來之不易,知道家長的艱辛,從自身做起,用實際行動來愛護環(huán)境,保護我們的家園,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節(jié)約意識;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電腦的興趣和熱情。

現(xiàn)在獨生子女的家庭較多,養(yǎng)成他們花錢大手大腳,如何養(yǎng)成他們的節(jié)約意識呢?由教育局倡導的愛心助學活動,要求每個學生把日常的廢品如紙、塑料瓶等物品積攢起來,統(tǒng)一由學生科把各班的廢品賣到收購站,賣廢品的錢捐贈給那些需要救助的學生。通過開展這項活動,養(yǎng)成了學生節(jié)約的意識。

三、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情操、自覺抵御不健康內容

“上網(wǎng)學習”在我們學生當中正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但因特網(wǎng)是一個開放的、資源共享的超大型時空信息世界。在網(wǎng)上,各種信息魚目混雜,泥沙俱下,有很多不良信息便通過網(wǎng)絡方式泛濫。如何引導學生既要利用因特網(wǎng)進行學習,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計算機教師面臨的艱巨任務。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觀念,教育學生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不進網(wǎng)吧、游戲機房,上網(wǎng)瀏覽時選擇適合中學生的看的內容;另一方面,在多媒體課的教學課上,在教師機上準備一些精美的圖片,教學時播放一些優(yōu)秀的音樂光盤,使學生能夠通過正確的途徑感受美,欣賞美,從而提高欣賞水準和鑒別能力,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從內心深處自覺地抵御低級、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蝕。

四、培養(yǎng)學生敬師愛師、師恩難忘的感情

俗話說:“一日之師,終身為父”。在我們的學生當中,不乏有很多敬師愛師的好學生,但也有些學生覺得“老師教我,天經(jīng)地義”。在校內或校外遇上,不主動問好,有的甚至于裝作沒看見,低頭匆匆躲過。在制作賀卡這節(jié)課上,我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敬師愛師、師恩難忘的感情,讓同學們把平時想跟老師說又沒機會說的話,寫在賀卡上,用E-mail把同學們的心理話和祝福傳遞給老師。同學們都非常興奮,在賀卡上寫下了很多感人的話語。有的同學寫:“老師,我對您的第一印象是冷酷,但接觸久了,發(fā)現(xiàn)您是一個溫柔的人?!庇械耐瑢W寫:“老師,希望您別生氣,您一生氣,我就覺得天空要下雨?!边€有的同學寫:“老師,是您使我愛上電腦的。”“老師:感謝您給予我們那么多的快樂”等等,通過這一張張賀卡,一句句稚氣的話語,充分表達了學生對教師深厚的情感。

五、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識

在計算機教學中,有的學生總愛在文章中輸入一些“某某某是大天才,某某某是大”等不嚴肅的內容或把其它同學的文件或文件夾刪除,以此為樂。為此,一方面,我們在每一臺微機上建立了備份,切實有效地保護微機上的資源。另一方面,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討論,問大家:“隨意刪除其他同學的文件或文件夾,對你們個人有什么好處呢?一方面你們做了違反了機房規(guī)章制度的事情,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另一方面,對別人也是一種傷害,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是否都希望別人也這樣對待自己呢?”通過這件事,讓全班同學都懂得不尊重別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要求別人不刪除自己文件,首先自己要做到不刪除別人的文件。增強上機公共道德意識,培養(yǎng)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

六、培養(yǎng)學生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學習作風

在計算機教學的考試時,有的同學由于機器出現(xiàn)一些意外情況,造成文件的丟失,不是把情況如實向老師反映,爭取補考機會,而是擅自拷貝其他同學的上機答案,以求蒙混過關。為此,一方面,對這兩位同學成績作不及格處理,從根本上杜絕學生投機取巧的心理;另一方面,我們以此事為例,對全班同學進行教育,教育學生在學習中是應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認真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還教育學生,計算機課上教的復制拷貝知識是讓大家用來提高工作效率,而非用于投機取巧,“知識要用于正道”的道理。

總之,作為教師,只能引導而不能強迫;只能促進,而不能代替;只能給予良好環(huán)境和條件,而不能拔苗助長;只能觀其素質持長,因勢利導,而不能任意擺布;只能示范要求、說理、鼓勵、表揚、誘導、尊重為主,而不能批評、懲罰為主,更不可數(shù)落、恥笑、打罵和放棄……要千方百計地保護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這才是教育的本質,才是教育的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馮麗英.論師范生教育技術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J].教師與職業(yè),2008(01)

[2]史君.高等師范院校加強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科教文匯,2007(12)

第4篇: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范文

 

在一戰(zhàn)前期,心理學家并沒有對語言和言語進行過多的關注與研究,但也有如Wundt和Galton等心理學家做出了重大的學科貢獻。當代科學心理學之父Wundt早在1870年便通過縝密地觀察與科學全面地理論論辯對兒童言語發(fā)展和母語習得問題寫成著作并發(fā)表。這些試驗對于心理學家理解人類思維活動、掌握人類語言表達能力規(guī)律以及進行語言行為研究都具有巨大的意義。世紀之交,F(xiàn)reud的口、筆誤研究揭示了語言行為的情感動態(tài)問題,Jung把語言詞匯聯(lián)想做為“診斷工具”,發(fā)掘情感的復雜性。他認為不正常的詞匯聯(lián)想往往預示著個體的情感糾結或精神壓力等一系列情感問題。

 

一戰(zhàn)期間,受美國行為主義理論的影響,兒童心理學家在兒童語言發(fā)展的差異性問題上爭論不休,出現(xiàn)了“先天論”與“后天論”的兩大觀點,雖在40年代通過兩方的“妥協(xié)”達成“一致”,卻在60年代由于Chomsky的理論宣傳推廣下烽煙再起。受Binet“智力測試”觀念的影響,Poaget和Cameron為代表的心理學家認為語言做為影響個人認識和情感狀態(tài)的關鍵因素而存在。當然,也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語言發(fā)展先于智力發(fā)展,甚至有的認為語言依賴于認知發(fā)展。在此問題上的爭論至今沒有一個鮮明一致的答案。1952年,美國的學者們成立了語言學與心理學委員會。1954年,Osgood和Sebeok將討論會的文件和報告匯編并將其命名為《心理語言學:理論和研究問題評述》。此書的出版也就標志著一門新的學科——心理語言學的正式誕生。受行為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第一代心理語言學家將語言描述為持續(xù)不斷的“言語行為”。50年代中期,隨著Chomsky的轉換語法的興起,產(chǎn)生了第二代心理語言學家。一些學者開始拋Skinner的理論,轉而相信兒童習得母語是由于有天賦的語言能力。直至60年代,心理語言學逐步形成了三大研究內容:言語產(chǎn)生、言語理解和語言習得。

 

二、學習與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是心理學應用于學習實踐的偉大嘗試。心理學家關注有機體(人和動物)對環(huán)境和調節(jié)和適應能力,特別是關注人的穩(wěn)定性和變化性之間相互作用的現(xiàn)象。此外,學習心理學對學習做出了準確的定義:所謂的學習是指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下,由于實踐活動鍛煉和經(jīng)驗的積累,個體向更加積極的方向進行調節(jié)和適應的過程。學習即變化,是朝向既定方向和目標變化的過程。教師是促成該變化過程的外部因素,內因取決于學習者本人。

 

心理學對學習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理論與實驗研究。為了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科學性,早期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多使用動物進行實驗,并形成了兩大學習理論。首先是“環(huán)境論”。受英國聯(lián)想主義思潮的影響,心理學家主張“刺激-反應”的學習理論,并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思維、意志規(guī)劃、知識的內化過程等方面進行縝密研究。其中以Pavlov的條件理論、Watson的行為主義理論、Thorndike的關聯(lián)主義理論和Skinner的操作條件反射和教學機作為令人稱道。其次是“天賦論”,以Gestalt心理學為代表,學者們不再單純得將學習的過程視為強化和重復的過程,他們認為個體在感知、認知、感覺技能、社會技能以及學習等方面擁有天賦,并強調“頓悟”和“意義學習”。二是教學背景下的實證研究。實驗室中的理論研究成果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許多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并開始致力于解決理論研究成果與課堂中的實際教學所需脫節(jié)的問題。心理學家更加注重在實際的教學和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理論的研究,提出更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理論成果。因此學習心理學在以下四個方面做出了具體的工作:學習者特征與個體差異研究、學習分類、研究學習進程情況、學習效果評價。

 

三、教學與心理學

 

語言教學法與心理學的關系不是一條平直的線條,相反的,兩者是在選擇與摒棄中曲折發(fā)展,這其中包括了曲折的五大關系轉變。首先是以Sweet為代表的早期聯(lián)想主義學家將語言學習的過程視為聯(lián)想的過程,Palmer在前人的理論成果基礎上更進一步,強調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者因素,對個體的年齡、性別、學習動機、學科背景等因素大加研究,提出“語言學能” 的觀點,認為學習的過程是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二戰(zhàn)期間,語言學習被Huse定義為純粹的記憶問題,學習就是將固定既存的表達方式進行辨認和回憶的過程。根據(jù)英國心理學家Findlay觀點,學習者受母語影響,容易在二語學習過程中有排斥心理,他認為語言學習是一項模仿性工作,學習者需要有意識地復制當?shù)厝说难哉Z行為并不斷操練,直到新言語習慣的形成。另外,他不主張學習死記硬背,而是要求無意識的存儲記憶。

 

戰(zhàn)后,Stott對語言學習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新嘗試,提倡認知和活躍學習法。他與Findlay理論思想相似,主張語言學習的記憶和習慣養(yǎng)成。40、50年代受美國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理論的影響,心理學家強調了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模仿、重復、操練、習慣養(yǎng)成等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受實證主義的哲學和聯(lián)想心理學的影響而產(chǎn)生了直接法,受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一反應學說則促進了聽說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為了迎合戰(zhàn)爭的需要聽說法曾在美國的語言教學領域盛極一時,60年代學者(Rivers和Chomsky分別對聽說法進行了批判)開始對該假設質疑,聽說法開始走下坡路。理論的批判并沒有給語言教學理論帶來突破性的發(fā)展,相反的,各種思想的碰撞與爭執(zhí)、迷失感在整個學術界蔓延。直至70年代,心理學家才重新開始了理論化和實證性研究,新一批的理論思潮開始,新觀點也得以提出,例如中間語的提出與研究、二語教學本質研究、Krashen的觀察論、二語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和社會結構問題研究。

第5篇: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中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課堂教學效益

中圖分類號:G63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7-0059

在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進行職業(yè)教學并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良好職業(yè)道德、職業(yè)技能和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人才,是關系到未來中職學生發(fā)展的大事。那么,怎樣才能滿足這些需要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改革教學方法,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注重師生互動等教學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但是,目前的狀況并不樂觀,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有相當一部分中職生在學習、生活和未來就業(yè)等問題上存在較嚴重的心理障礙,中職生的心理困擾現(xiàn)有哪些?針對不同心理健康類型的中職生,教師該如何設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又該如何進行合理的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效益呢?下面,筆者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教師擁有一顆愛心,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是教學效益提高的動力源泉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苯處煹穆氊熓前炎约赫莆盏闹R傳授給學生。但是,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心靈的職業(yè),職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學生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首先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者、組織者、指導者,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受到挫折、發(fā)生危急時,就需要教師及時加以排解。韓愈曾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其真正內涵并不只在于傳道和授業(yè),更重要的是解惑。這不僅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不懂的知識,為學生解決他們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更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的心理,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者和維護者。并將這種意識融入到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為教育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圍。同時教師要始終懷有一顆愛學生之心,寬容和理解學生,維護其自尊心,減輕其心理壓力,對學生予以情感支持。因此,作為一名心理教師不僅應掌握有關的教育技能,更應具備健康的、較高水準的心理品質。郭沫若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讀書把活人讀死,讀活書把死書讀活”。為了教學生讀好書,拓寬視野、塑造完美的人生,教師僅僅有課本中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還遠遠不夠,還應該懂得社會心理學,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靈活地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關注中職學生心理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其心理特點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新策略

當今社會,信息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青少年還沒有完全分辨是非的能力,尤其通過網(wǎng)絡接觸到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很容易引起他們跟風模仿,這將對他們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造成一定的沖擊,尤其是中職學校的學生因不能升讀高中而得不到社會的肯定,他們的自我認識很低,最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因而在行為方面多表現(xiàn)為偏執(zhí),教師若不及時加以引導,則容易出現(xiàn)心理疾患或誤入歧途。再加上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中職生面對的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情感壓力加大,他們在環(huán)境適應、自我管理、交友戀愛的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日益突出。俄羅斯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育者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一個人,那么這就應當從各方面了解這個人,要了解他的一切優(yōu)點和缺點,了解他平時的一切言行習慣等?!币簿褪钦f,教學的中心與重心是人,而不是書本。要保證課堂效益的高效性,必須多渠道地接觸學生,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經(jīng)濟狀況、家庭教育、社會影響、思想動態(tài)、知識層次、愛好等,這不僅要求教師傾注于愛的情感,更需要教師從細節(jié)中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心理反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對學生情況全面把握,了解細節(jié)是教育好學生的先決條件,更是提高課堂效益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三、教師巧設目標,注重課堂藝術,凸顯教學優(yōu)化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教學實踐中,心理學教學方法的有效應用體現(xiàn)在:

1. 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在教育心理學中,由于本學科自身的特點,每一節(jié)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表現(xiàn)形式和側重點各不相同。在制定中職教育教學目標時,教師應根據(jù)自身的特色和學生特點,在課堂中設定合理的分層目標。例如,在教學學生個性心理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指明學生對該部分內容掌握的分層目標。明確學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理解認知、分析數(shù)據(jù)、調查匯總;較高要求是學生達到基本要求后,能用自己所學的基本規(guī)律,把持自己良好的心態(tài),塑造健康的個性心理,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人生。

2. 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

作為心理學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捕捉學生心理問題的各種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針對每位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采取恰當?shù)姆绞?、方法,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妥善地處理突發(fā)的心理問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3. 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氣氛,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

教學活動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帶著積極情感學習,思維認識活動就更加積極活躍,學習起來就更加主動、輕松愉快。在心理學課堂中,如果師生心靈相通、關系密切,就能較好地促進有效教學。因此,教師應努力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用鼓勵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用成功體驗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教師對學生一定要一視同仁,在給優(yōu)生“錦上添花”時,一定要注意為中間生和暫差生“雪中送炭”,使其所有學生在課堂上其樂融融,同時,一定要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積極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活躍課堂氣氛,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塑造學生自信完美的心靈,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這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總之,在現(xiàn)代教學體系中,教師自身的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教學思維是成功教學的關鍵所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教學模式、課堂形式、教學手段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情況,依據(jù)課堂的條件,運用自身的精湛的教學藝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曦.有效教學與低效教學的課堂行為差異的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9).

[2] 李曉文.學生自我發(fā)展心理學探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第6篇: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心理健康;德育;整合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積極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端正他們的行為道德規(guī)范,才能培養(yǎng)出健全、擁有良好品德的人。在實際教學中,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機整合,才能體現(xiàn)德育工作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共同促進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德育是21世紀教育的靈魂。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嘗試著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各自起著獨特作用,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整合,使其相輔相成,符合現(xiàn)代教育工作整體實施的發(fā)展趨勢。

1.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補充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為有效實施德育夯實了基礎。個體道德內化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質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yǎng)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的有效實施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了心理基礎。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擴展和完善了德育的目的和內容。學校德育目的著眼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從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則是著眼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旨在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學校的德育內容側重于認識社會、學習社會規(guī)則,力圖使學生正確分辨是非、善惡、美丑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則偏向于認識自我,強化學生自控、自助、自立的能力等。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為德育的有效開展提供新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德育一般采用傳統(tǒng)的知識傳輸型教育模式,對學生進行自上而下的教導和灌輸,通過談話、宣傳和榜樣示范等方法向學生傳輸?shù)掠齼热?,讓學生產(chǎn)生內化;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通過情緒調節(jié)、情感體驗、心靈溝通、團體輔導等活動,努力促使學生自我反省,積極思考。

2.德育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

德育為心理健康教育指引方向,其決定著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采用德育的“視野”和“思考方法”,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如小學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與輔導等)滲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使學生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整合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整合,關鍵在于如何整合才能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德育一直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礎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孩子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質,使他們健康成長,是歷史賦予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神圣的歷史使命。因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整合已成為大勢所趨,尋找兩者之間的最佳契合點,雙向借鑒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將為學生提供更貼合其心理需要、更有效的教育服務。

1.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師作為崇高的教育工作者,其行為舉止均對學生產(chǎn)生重大影響,因此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是對學生開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條件。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保證小學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運行,學校首先應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還應通過心理健康主題班會、隊會、民主生活會、教師思想交流會等活動來提升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

2.提供良好的班級生態(tài)環(huán)境

班級環(huán)境是班主任、科任老師和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愛好的學生組成的群體。班級環(huán)境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情緒及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可以讓學生感到在自家一樣的安全、輕松。同學之間友好往來、相互關心、相互理解,使學生獲得良好班級環(huán)境的積極體驗,盡快適應學校環(huán)境。

3.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

德育工作者應更新觀念,吸納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念,改變德育過程中學生被動受控的尷尬局面;借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活有鑰緯棠J劍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情感體驗及自我踐行,消除他們對單調說教的反感和抵制心態(tài),縮小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品德心理的形成,歸納起來包括四個方面,即知、情、意、行,這四種心理成分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只有教會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把握思想道德原理,才能讓學生在新的道德演變中減少迷失,從而不斷融入社會的變革中。

4.協(xié)調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注重學生的實踐性參與

學校與家庭是學生成長活動的兩大陣地。因此,對學生進行完善的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求學校與家長密切配合,掌握學生在家里的生活、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等,共同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同時,個體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培養(yǎng)。學校和家庭應該與社會形成一股合力,多方面促進學生的角色體驗和實踐,為學生的道德社會化提供正常渠道。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整合的注意點

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yǎng)絕對不能少,也不能互相代替。實現(xiàn)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向整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或相互替代,而是兩者在教育目標、內容、過程中的聯(lián)系融通、相互滲透。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現(xiàn)“心育問題德育化”或“德育問題心育化”的傾向。

總之,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只有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綜合素質,才能完善教育教學的育人目標,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可造之材。

參考文獻:

[1]李緒臣.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學德育教學中[J].教育教學論壇,2012(S4):277-278.

[2]葉一舵.論德育與心育的雙向結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第7篇: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范文

新課標充分肯定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而二者的合力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中心,信息技術的完美應用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捷徑。這就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要求,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關鍵在教師。

一、教師因素問題

教師因素包括教師的積極性、計算機應用水平和教學方法與經(jīng)驗等。與其他學科相比,中學歷史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積極性和應用水平等方面更顯著落后。

1.教學思想、方法落后,積極性不高

由于長期與歷史打交道,大部分歷史教師的教學思想也比較保守和陳舊,對待新生事物,似乎有一種天生的抵觸情緒。認為信息技術與歷史無關,不懂得信息技術照樣可以教好書;有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太復雜,懷疑自己是否能學會;有的認為自己人到中年,還有必要學吧?。由于缺乏學習計算機的積極性,致使歷史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方面,落后于其他學科教師。年青教師雖然在大學里學過計算機,但由于對大綱、教材不熟悉,缺乏教學經(jīng)驗和方法,因此不能很好地把信息技術與本學科教學做到最佳結合,所制作的課件,雖然技術含量較高,但內涵不夠,不能適應中學歷史教學。

2.計算機水平低

懂得計算機的歷史教師中,大多數(shù)對計算機的應用處于初級水平。他們也只能按照參考說明書,利用教學軟件進行課堂教學,不能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fā),根據(jù)教――學過程的心理學原理,事先挑選、組合甚至用著作工具編寫教學軟件;不能做好完整的教學計劃,使計算機有機地融合在教學中,整個教學過程渾然一體;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評價和反思教學過程,從而加以改進。即使勉強制作了的課件,交互性也不是很強;學生還是在教師預先所設計好的目標中活動,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所制作的課件“科技”含量不高,表現(xiàn)出來的界面還不是很柔和,不夠靈活;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影響還是比較大;還未能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資源優(yōu)勢,與網(wǎng)絡教學相結合。

固然中學歷史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值得欣喜的是大多數(shù)的學生還是喜歡上歷史課得,并且覺得學習歷史是有意義;目前,最受學生喜愛的歷史教學方法是多種課堂教學方式結合教學,并且用這種方式更有利于記憶歷史知識;學生們更喜歡有課前活動,特別是希望在課前能得到關于人物故事和電影片段等資料背景;學生更喜歡把歷史課上得活躍、直觀的老師,而不喜歡在課堂照本宣科的老師。這些現(xiàn)實恰恰是我們歷史教師所愿意看到的并且又給我們實際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學生的要求大部分運用信息技術教學都能達到。特別是對信息技術的研究與設計上,要能夠準確找到與基本歷史知識的最佳契合點進行優(yōu)化組合,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二、學生因素問題

學生問題涉及到學生年齡、知識基礎、學習動機、學習方式和計算機操作能力以及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適應性等,這些都能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

1.學業(yè)基礎不牢

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將影響信息技術的使用效果。相當部分學生由于認為歷史學科內容又多又枯燥,令人生畏,導致歷史學科在中學教學中的地位每況愈下,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普遍對歷史學科不看好。為此,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十分脆弱,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很難做到。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有的教學目標也很難全部完成。

在教學實驗中,一般來說,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是高的,但這并不是由于學業(yè)基礎好而自發(fā)的;而是對計算機本身的興趣,是對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怎么能結合在一起而感興趣。一旦學生對其好奇心消失了,教學效果將大受影響。

2.計算機素養(yǎng)不高

要進行信息技術教學,學生沒有一定的計算機素養(yǎng)是不行的。目前,我國中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很不平衡,沿海比內地好,城市比農(nóng)村好,重點校比普通校好。另外,學生對計算機書本上的知識,掌握得比較好,但實際操作能力低。學生中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家里有電腦的學生,其操作水平較高,其他則不然。如在教學實驗中,就暴露出有一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還不熟悉,教師還要花時間去輔導,這就影響了教學的正常進行;有的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還不適應,習慣于教師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學習觀念陳舊,這也影響教學的效果。

學生的現(xiàn)實是多種不確定因素所造成的,短時期內的改變也是不現(xiàn)實的。關鍵是要把握他們對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境下的訴求,這樣才能逐步改觀。

作為中學歷史教師面對信息技術大潮和新課標的要求,要充分認識自我和學生的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備課,認真設計教案,同時巧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把博大精深的歷史知識和生動活潑的歷史場景通過各種途徑展現(xiàn)出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可以大大活躍課堂氣氛,使干巴巴的歷史概念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fā)其強烈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能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8篇: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范文

一、培養(yǎng)觀察能力

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一步,是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基礎。大科學家牛頓“萬有引力”的發(fā)現(xiàn)難道不是始于觀察嗎?

從觀察能力培養(yǎng)的場所來看,有校內、校外兩大活動場所。校內觀察活動主要有:氣象觀測與天氣預報、地震觀測與預報、天文觀測等;校外觀察滲透在地理旅行、參觀、測量、采集標本(巖礦、土壤、動植物標本)等一系列活動中。結合建成不久的“兩路”(滬蓉西高速公路及宜萬鐵路)工程,組織學生就近考查一些新劈的地層斷面,研究該區(qū)域地層曾經(jīng)的環(huán)境。

觀察能力培養(yǎng)還講究訓練技巧,如觀察不同的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要考慮順序,角度、遠近、高低、天氣、季節(jié)等情況,如古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情況下,觀察效果不一樣,讓學生在觀察中產(chǎn)生想象和在想象中觀察。

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留美博士周蘭照先生談道:“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孩子從小接受的就是啟發(fā)思維為主的學習,還在中學階段,就普遍讓學生做課題。”筆者借鑒別人的經(jīng)驗,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際,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1.設疑推進法

將某章節(jié)的內容設計成若干循序漸進的問題,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看書、思考、討論;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和展示,使學生早日養(yǎng)成自己學習掌握知識的習慣和本領,可以有效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

2.專題研討法

給出某一專題,讓學生搜集資料,例如,以“溫室效應將給全球帶來怎樣的影響?”等為專題,讓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去搜集資料,然后組織一場“地理小論文交流會”或辦墻報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激發(fā)學生濃厚的研究興趣。

三、培養(yǎng)實踐操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十分強調“手腦相長”的教育原則,他曾指出:“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學生在課內獲得知識是“聞知”“說知”,課外活動獲得知識是“親知”“親知”,是根本,“聞知”“說知”要結合在“親知”上才能成為“真知”。教師在組織相關內容的教學時,要有針對性地大膽開展一些實踐操作活動。

第9篇: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心理教育;學校體育健康課;終身體育意識

中學體育健康課是在學校內以身體練習、學生活動為基本手段,以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能,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意識的學?;顒樱兄毩⒌慕虒W方式與教學理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除了突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三個方面以外,并具體強調了心理健康練“身”,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必須把握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狀況,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在體育健康課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心理教育于體育健康之中。

一、體育健康課開展現(xiàn)狀的問題分析

1.場地器材、經(jīng)費保證、專業(yè)教師普遍不足

學校場地設施配備有限,教師專業(yè)、編制受限、學校體育專項經(jīng)費緊張。這些硬件上的問題已經(jīng)制約著學校體育健康課的基本開展。

2.體育健康無法得到廣泛、普遍重視

很多學校的體育健康課幾乎成了“雜課”,更遑論經(jīng)費保障了。學校對升學率的片面追求,家長對文化成績的“一邊倒”認識,社會的功利、浮躁心理,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學習體育健康學科的態(tài)度認知,進而造成學生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沒有重視體育健康的重要性。

3.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高,課堂質量有待提高

部分學校的體育教師配備根本無法保證體育專業(yè)的人才選拔,甚至有的用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而事實上體育健康課與其他理論學科不同,不僅要求教師掌握良好的專業(yè)技能水平,還應該具備較強的文化素養(yǎng),包括德育、心理教育相關的教育理論知識。但部分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存在不足,影響著學校體育健康課程的質量。

二、德育、心理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朱永新教授曾這樣詮釋理想的體育:“理想的體育,應該注重磨煉學生的意志,使學生永不言敗,永不停息,養(yǎng)成堅忍不拔的品質;理想的體育,應該培養(yǎng)學生坦然面對競爭和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tài),學會自我心理調節(jié)和科學訓練,養(yǎng)成健全的心理素質?!眰鹘y(tǒng)的體育教學觀往往只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暗示促成效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體的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影響的過程。本人認為在體育教學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運用好心理暗示:(1)適宜的心理暗示能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保持穩(wěn)定的學習積極性和濃厚的練習興趣,使學生的每次練習都富有成效。如在耐力練習中,教師少報成績,通過心理暗示,讓學生覺得每一次成績都在改進中進步,這樣學生即使疲勞了,也不會產(chǎn)生厭倦心理。(2)教師的示范也有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如果教師示范效果不好,學生接收到的是危險信號,會使學生產(chǎn)生畏懼情緒,進而影響學生掌握動作。如,在跳高練習中,將達不到標準的學生集中,在學生不察覺的前提下降低高度,要求學生注意動作要領,分散學生的恐懼感,這樣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和成績得到顯著的提高。(3)教師的眼神、表情、手勢也有暗示作用。如,在跳遠練習中,教師站在起跳點以手勢暗示學生做踏點起跳練習。教學實踐證明:適宜的心理暗示,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意志,調節(jié)學生的心理,改變學生的行為,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生態(tài)度與協(xié)作精神,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創(chuàng)設情境悅情感

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互幫合作、體驗成功的快樂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著重培養(yǎng)學生互相合作的學習習慣?;ハ鄮椭?,探討學習,使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也體驗到合作的快樂。比如,筆者在足球運球訓練中采取男女混合小組比賽的形式,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得以很好的體現(xiàn)。采用多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當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要幫助他們通過解決困難品嘗成功的快樂。針對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教師可以誘導其自主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指導調節(jié)情緒,努力完成學習任務,鼓勵其樹立自信,培養(yǎng)堅強意志。

3.消除畏難提技能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要教育學生正視困難,在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過程中,鼓勵他們不畏艱難、奮力拼搏,努力克服困難,品嘗勝利的喜悅。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通過良好的示范、鼓勵的語氣、及時的糾正、正確的幫助和保護,給予學生信心和勇氣,使學生消除畏難心理、消除顧慮,有信心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提升自身運動技能。學生小丁,個高體瘦,腿長。由于身體瘦弱,其在籃球場上的表現(xiàn)卻不能與他的身高成正比,常常被身強體壯的隊員撞倒,比賽時往往成為同學的嘲笑對象,幾次下來,小丁越發(fā)自卑,甚至有點自閉傾向了,隨后的籃球賽再也不愿上場。筆者與班主任溝通后發(fā)現(xiàn),小丁心肺功能突出,熱愛長跑,只是由于身體瘦弱,故而對力量型的運動有些畏懼情緒,籃球賽讓他打中鋒位置真是勉為其難。發(fā)現(xiàn)問題癥結后,我把小丁招來,加入了學校的運動隊,重點訓練肌肉和力量,一段時間下來,小丁整個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并在舉行的1500米長跑比賽中拔得頭籌。筆者結合其對足球的熱情,硬是讓小丁成了市中學生足球聯(lián)賽的“最佳守門員”,小丁同學找回了自信和笑容。

4.后進轉化齊發(fā)展

后進生指的是部分先天運動細胞較弱、肥胖、學習運動態(tài)度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這類學生的發(fā)展工作:(1)要求教師尊重信任、正面引導,充分考慮到每個“體育后進生”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能力、性格、身體素質,進行思想教育、心理干預。(2)關心愛護、對癥下藥。對這部分學生,要和他們做朋友,以鼓勵表揚為主,根據(jù)不同的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3)激發(fā)個性、耐心指導。教師應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個“后進生”,承認每個個體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促進其個性發(fā)展,在尊重個體的同時,還應該耐心找準問題,提出糾正辦法,堅持不渝。

三、幾個建議